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課改教學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課程改革對教學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更加強調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到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參與學習過程給他們深刻的體驗。這與傳統的課堂教學重視知識傳授相比,是一大跨越。以這一新理念為靈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構建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模式,樹立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發展性教學觀念。使初中政治教育工作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一、政治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1.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作為引導者,教師要記住自己的職責是教育所有的學生。因而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引導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怎樣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地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畏懼登山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燃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地向上攀登。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應該尊重學生,誘導學生內在的主動性,放手讓學生表現自己的獨立性。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座位交流、小組間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
3.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新課程中,師生關系已從傳統的“師道尊嚴”轉變成新型的伙伴關系、朋友關系。課堂教學中,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調控教學過程。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上的交流,更有情感上的交流。教師要以親切的言談,優雅的舉止,甚至和學生用目光來實現交流。
二、新課改中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的變革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陳舊,教學方法單調,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或存儲知識的口袋,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往往是“背”字當頭,思維方式總是處在一個平面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需要我們轉變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努力樹立生本理念,為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1.重視探究性教學與學生的實踐。所謂探究性學習,即從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運用這種教學方式,要選取恰當的資源,以教本內容為重點,確立教學目標,選取教材內容,要靠近學生近發展區,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上有所發展,有所提升,要恰當地提供學生探究的問題。探究的問題確立可先由學生質疑,然后進行選擇,也可由教師質疑,然后組織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重在組織指導,適時參與,切忌主觀地將學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維定式。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堂 新課改 教學觀念 課堂主體
【中圖分類號】G4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6)02-0086-02
伴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在歷史教學上我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很多學生愛好歷史,上課能認真聽講,但課后的反饋較差,愛看歷史課外讀物,卻不愛讀歷史教科書。究其原因,歷史是文字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很強的文學基礎和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還需要好的理解能力,而我們傳授給學生的歷史,從形式到內容,都與生動活潑的學生天性存在很大差距,學生的主體作用沒體現,積極性沒調動,基于這種情況,我認為改變歷史的教學觀念,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關鍵。我從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教學、組織教學等多方面反復摸索、反思,有了一些個人的感悟,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對整本教材的內容,可作順序調整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著指導作用,但教材是外在的,死的,我在系統地了解教材的體系后,結合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加工和補充。比如,在給初二的學生上課的時候,我根據他們知識結構的,調整了教學的順序:我把教材內容歸納為四個板塊:第一板塊:近代中國的屈辱史,第二板塊中國的近代化歷程,第三板塊,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史,第四板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史,相應的材料內容提到一起,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準備相關的材料,學生學習線索清楚,內容生動容易把握,符合學生活潑的天性。學習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二、在教學設計上,要注重細節把握
(一)教學目標的明確度與現實可行性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實際
教學目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程序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等都必須依據教學目標進行調控。我在講述明治維新一課時,我設定了這樣的目標:明確明治維新的概念、原因,內容和對日本的影響,及通過對明治維新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日本是在吸取歐美先進文化,進行社會改革之后才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民族的振興,成為亞洲強國。領會中國今天經濟改革的重要性。這樣目標合理、簡潔,更有針對性。而且,在教學中,還可根據教學目標不斷的對內容的整合,總之,制定的目標要切實可行,每個教學目標要具體落到一個點上,絕對不能面面俱到、籠統、模糊。另外,目標的制定也不宜多,2―3個即可。
(二)要注重對材料的解讀、選擇
每位教師在選擇、解讀材料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眼光和體會,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著自己的教學預設并加以實施。我認為,有用的材料,首先應是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因此,我在課前準備時,先讓學生找該課相關的材料,課前統計,選出有用的材料,再由老師進行整合,老師可直接對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生收集材料的理解和設想,或肯定或否定,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更激發學生的靈感,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興趣會大增。 如在設計中國古代科學導入時,,我先用古代的一個發明,學生馬上否定了,很多學生找來了資料,幾番最后終于確定把學生收集的資料設計成古今對比游戲導入,學生的興趣調動充分,又同本課中心明確結合。正式上課時,一下子就活躍了氣氛,引入主題,收效很好。
(三)作業要實用,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位留美學者談他12歲的兒子在美國學習歷史課的情況:“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么意見?’‘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
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設問之中,即向學生們傳輸一種積極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生存的問題,又讓學生們自己動手搜集、考證資料,整合資料,作出獨具個性的判斷。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是歷史教學的主w,學生尋求答案的過程本身就是體驗歷史和感悟歷史的過程,也是學生發展個性、獲得自信心的過程,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我認為這些方法都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鑒。
三、抓住課堂教學,使學生得到歷史的實在體驗與感悟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課程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所獲得的經驗。這種觀點將學生置于課程的中心,重視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自發獲得體驗和感悟,有利于消除課程中“見物不見人”的傾向。歷史教學是歷史課程的實施,學生在課程中如何能實實在在體驗和感悟到歷史的,使他們去主動接受,才是歷史教學
的根本。要做到這些,課堂教學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民主教學
把課堂交給學生,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敢問、愛問、有勇氣和興趣去探究,張揚學生的學習個性,讓學生有成就感。
(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改變原有老師講學生聽得傳統教學方式,提倡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學習,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動性,。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讓學生自由結合,自主選擇小組成員,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比如,我上課前提一個問題,學生以小組討論,課堂由小組推選一個代表向全班講述,其他組可以就他的答案對他提出相關的問題,考察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即認真準備,聽其他小組講述時又非常專心,老師再在學生講述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重視差異教學
一、深刻領會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實轉變教育觀念
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要立足學生終身發展以及參與未來競爭的需要,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育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我們的教學觀念與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進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學方法,從而逐漸過渡到熟練地駕馭新教材,才能變挑戰為機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發揮其作用。為我們的教書育人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做到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不辜負家長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和探索的傾向。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對所學知識加以關注和研究,因此,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嚴謹活潑的課堂氛圍
更多地采取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問題可由學生來提出,結論由學生來探究,方法由學生來摸索,結果由學生來評價,甚至可以讓學生上講臺講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挑戰知識權威,使學生解放思想、開闊視野,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精確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著眼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養成,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新教材的實踐中,我們應精確把握其精髓,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結合近幾年教改中涌現的激勵式、探究式、發現式、情趣式等優秀的教學法,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新教材的特點,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利用。
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愈來愈顯得重要
具體來講:①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②克服對創新認識上的偏差。創新教育,不是脫離教材的活動,讓學生任意去想去說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等都是創新。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再去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的創新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將它們概括、提取為自己的觀點、作為求異思維的基礎,保障了求異思維的廣度、新穎程度和科學性。
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具體做法如下:①培養學習興趣;②學生培養自學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可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計算開始,初一學生計算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計算習慣,教師必須從示范做起;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要對重要的教學名詞、術語,關鍵的語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復讀,并指出理解的方法,同時還要標上自己約定的符號標記。對于例題,讓學生讀題,引導學生審題意,確定最佳解題方法。在初步形成看書習慣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在重點、難點和易錯處列出計算題綱,設置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計算數學課外材料,還可利用課外活動小組,組織交流,相互啟發,促使學生再次計算,尋找答案,彌補自己先前計算時的疏漏,從而進一步順應和同化知識,提高計算水平和層次,形成計算――討論――再計算的良性循環。
五、引導學生培養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觀念
在新課程改革快速推進的今天,高中歷史教學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只有轉變教學觀念才能有效緩解高中歷史教學現狀,才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的歷史成績及教學質量。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高中歷史執教經驗,在此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分享幾點教學觀念轉變的經驗,希望此文章可以促進我國高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有不足之處,還請指教。
一、 從“授之以魚”轉變成“授之以漁”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將重心放在了歷史知識層面上的講解,提出要讓學生建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想教育目標等,將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理解某一時期的某些現象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工作。總體來說,在以往的教學觀念里,對歷史知識的傳授和掌握是教學的關鍵,自然教學活動也都圍繞著“傳授”和“掌握”進行。而在新課改快速發展的今天,高中歷史的教學觀念也發生了幾點變化,筆者將在下文中主要介紹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學發生的幾點轉變。首先,在課程目標方面進行了改革,將課程教學目標分解成“知識與能力的結合”“過程與方法的融合”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樹立”三部分,并且特別強調了學習高中歷史的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了總結、思考、實踐等過程性的學習方法,并提倡要注重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其次就是將傳統的思想教育轉變成了價值觀、人生觀等思想的樹立。以往的教育是單純的傳授知識、進行思想教育,新課程改革后,高中歷史更加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及科學精神的培養,將單純的歷史教育拓展成對學生個人發展教育的手段;最后就是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清晰。高中歷史教師根據實際的課程安排針對每部分學習內容都制定了學習目標,且表達清晰、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二、 從“連續性、系統性”轉變成“有針對性、典型性”
以往的高中歷史教材都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排的,都是依據從古至今的順序對各個階段、時期的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介紹的,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強調歷史學習及教學的連續性及系統性。然而,這種編排方式也具有其固有的缺點,比如,這一體系過于偏重政治史,卻忽略了其與經濟史、社會生活史等的結合,不僅如此,繁多復雜的內容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只限于表面層次,無暇深入學習。新課程改革針對這一情況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對歷史教材的編排進行精心設計,將歷史學習內容分成了選修和必須兩個部分。選修中包括政治文明、經濟文明、思想文化發展等幾個方面,并且在每個教學部分中都添加了若干個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歷史專題以幫助學生掌握這部分內容。在此基礎上,又將重大歷史史實進行深層次的劃分,以模塊與專題相結合的形式呈現在課本上,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又滿足教師教學習慣的課程體系。該體系在強調了重點內容、知識的同時又能夠強化學生對歷史多元性特點的認知程度,這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而使教材更具有時代性和新穎性。
三、 從“僅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轉變成“評價內容多樣化、綜合化”
在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考核還是學校評估、教師測評都是以考試成績作為依據,而忽略了對學生品德、智育、能力及素質的考察,這種評價方式完全按照應試教育的方向發展,忽略了學生能力培養和品德養成的評估,進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展,新課程改革針對這種情況做出了相應的改變,新課程改革突出強調了學習過程的重要性,要求改變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價值觀等的養成教育,以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評價方式多樣化、綜合化,要求既要關注學生的歷史成績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潛能,要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養成,如團隊合作能力、道德品質、創新意識等。不僅如此,還要將量化評價方式與性質評價方式相結合,使評價方式更加科學、開放。最后就是要將評價主體從教師拓展為學生、家長等,建立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社區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
四、小結
通過上述論述可知,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觀念轉變問題進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對我國整體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高中歷史教學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我們高中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并且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廣大高中歷史教師更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推進我國高中歷史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已經成為我們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點內容。我們既要認可近些年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取得的輝煌成績和喜人進步,又要清晰地認識到其中存在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廣大奮斗在高中歷史教學第一線的工作者齊心協力、恪盡職守,不斷完善自己,爭取探究出更多、更好的能夠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有效手段、方法,在最大程度上緩解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現狀,從而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批德才兼備的人才。我堅信,天道酬勤,只要我們高中歷史教師甘于奉獻,對我國的教育事業充滿信心,斗志昂揚,一定會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志剛.歷史課程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思路[J]. 歷史教學(中學版),2008(07).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標準;高中數學;教育教學;教學觀念轉變;路徑
教育制度在國家的主持下不斷地進行改革創新,高中數學作為高中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現有教育制度下,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成為現階段高中數學老師所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育教學轉變觀念,對培養高素質人才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現階段高中數學教育教學觀念存在的問題
(一)錯誤的教學目標
雖然我國近幾年不斷地對現有教育制度進行深化改革,同時確立了素質教育為主的教學目標,但是在現階段,以高考主要考核手段的高中數學,依舊將升學考試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考試成績成為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標準,同時考試成績也成為了教師教學成果集中體現的衡量標準,加之學校之間的競爭力以及社會群體之間的競爭力,都導致學生以及教師、家長都極為忽視對學生個性化的教育以及特長的重點培養,這就使得學生綜合素質在本質上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錯誤的教學目標使得高中數學的教育教學觀念從根本上出現極大的偏差。
(二)教學模式固化
鑒于高中數學在高中升學考試中的重要性,使得教師依舊保留著以自身的教學進度以及教學內容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走向,完全忽視了學生的高中數學學習需求,這種“灌輸式”的固化教學模式,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著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發展展望,同時,高中數學整體教學模式固化老舊,教學老師為在公開課等優質課程評選中獲得良好的成績[1],盲目的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卻在公開課結束后,依舊使用老舊的教學模式,并未將教學模式從本質上進行改革創新。
(三)流于表面的教學改革
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盲目的應用先進的教學方式成為現階段部分高中數學教師在教育教學觀念轉變中出現的重要問題。部分教師為認真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標準,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比如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學習法等等,但是卻并沒有真正了解和吃透這些教學方法的實際應用模式,在沒有熟悉和全面掌握的情況下,盲目的進行教學改革,使得學生很難在教學活動中掌握高中數學的知識點[2],實際上浪費了很多的時間以及精力,比如在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應用上,部分教師錯誤的理解自主學習的含義,簡單的認為就是要求學生自己探究學習,用一種放任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規劃學習內容,并沒有在其中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使得學生面對復雜的高中數學知識點,無法做到有效的掌握,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升,對學生本身并沒有積極的作用。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育教學觀念路徑轉變的有效措施
(一)確立合理正確的教學目標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學校要改變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并且引導教師以及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在認識到素質教育為現階段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改變固有觀念,將高中升學考試作為簡單的基礎性階段測試,理性認識高考,同時要了解到教育本身的目的在于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而不是單一的知識型人才,要在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素質教育的基礎上[3],完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幫助學生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以及探究能力,在觀察和掌握學生個體特長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培養良好的興趣特長,幫助學生發揮特殊的學習能力,在立足于正確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依據實際教學情況,設計教學計劃,對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樹立和諧的教學關系
依據新課程改革標準,高中教學應當確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理念,樹立以教師為教學主導的教學模式[4],幫助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在基于學生自身的高中數學學習需求的基礎上,推動師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同時,教師在推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到解決糾正,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問題探究能力,在推行改革的過程中,積極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三)促進實踐活動的開展
高中數學的教育教學觀念轉變應當提高其自身的實際應用,幫助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很多學生在學習高中數學時,總會產生疑問,所謂的函數等高中數學知識在實際的生活應用中有什么聯系,這種想法會讓學生逐漸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高中數學老師可以適當的開展實踐課程,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明白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以此培養良好的數學素養[5]。
結語:
高中數學是我國教育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高中數學在新課改背景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以及機遇,高中數學教育教學如何在這種挑戰中,挖掘出新的教學觀念,對高中數學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x,鑒于此,積極分析在觀念轉變中遇到的問題,給出合理的解決措施,打破高中數學觀念轉變長期出現的僵局,對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興.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路徑探析[J]. 西部素質教育,2016,05:104.
[2]丁永成.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革高中數學教學[J]. 讀書文摘,2016,10:224.
一教師的觀念更新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了!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育觀念決定著教育的成敗和教學的發展方向,制約著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運用。在不同的教育觀念影響下,教師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自然而然的受教育觀念的支配和影響。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在課程目標上,要求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展;在課程內容上,注意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以及社會、科技發展的動態,強調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方面內容的統一;在課程要求上,要求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和交往,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應如何根據新課程目標,形成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呢?
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和思維,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是教師教學思想的核心,也是教師對教與學及其關系的看法。
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學生會學,最后達到不需要教。新課程改變了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保守的靜態的教學觀體現在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出“服從型”、“接受型”、“循規蹈矩”的學生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需要。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知識的接受器和信息儲存倉庫。把人類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財富智力和才能,或是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觀點,都要經過一個內化過程,也就是說,教學中需要學生自己的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要有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分析和思考。教學改革不應停留在提高學生今天的學習成績上,而應有助于學生學后階段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將來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畢竟有限,在科學日新月異地發展的今天,學校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研究,如何創造,教會他們如何獲取、精選、綜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識和信息,使他們具有在綜合、分析、學習、研究過程中進行創造的能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言:“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同時,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使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結合,促使學生整體協調發展以住的唯理性教學模式過分強調了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視了非理性、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過分強調了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忽視了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過分強調了教學的科學性,忽視了教學的藝術性。事實上,學習過程是理性與非理性、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統一發展的過程。20世紀末,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教育改革,制訂了各種各樣的課程標準。無論什么樣的課程標準,都把情感態度列為重要的課程標準之一。作為情感態度的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都是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因素。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們接受信息渠道的閥門,積極的情感是學生認識活動的“能源”和“發動機”,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并充分利用這一動因和內驅力,從知、情、意等多維度來建立多功能的教學方法,克服理性與非理性、智力與非智力的分離,實現理性與非理性、智力與非智力、認知與情感、意志的結合,以實施知、情、意等全面發展的整體性教育,促進學生多方面的和諧發展。所以說:教師的觀念更新,新教學觀的建立是關鍵。走進新課程,教師們發現教材的內容有價值的,有用的多了,而且在教學中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教師的課堂角色自然開始發生變化,從單純注重知識傳授轉化為比較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愿望各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們共同討論交流,互相交流教學方法,迸發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精神。
如此以來,教師的觀念更新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了。
二豐富的教學形式和多彩的學生生活使課堂教學更精彩了!
⒈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師生在教學中交往、互動,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點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共同發展。課堂是教師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學生智慧的發源地。學生在樸素的課堂生活中品味數學,教師在樸素的課堂生活中喚起孩子們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全面協調的發展,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發展空間。教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而不是長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員。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
⒉數學新課程最大的特點是把數學放在了生活中,而學生的潛能則像空氣一樣,充斥著生活的舞臺,學生在學數學時發揮著自身巨大的能量。傳統意義上的數學課堂,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從不審視自己的教學是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不關注學生的不參與是否與己有關,當學生出現與課堂教學不一致的行為時,只是怨學生,甚至是批評學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適宜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課堂的魅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陶行知先生說過:“時時有創造,處處有創造,人人有創造。”《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玩”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學生有了興致,就會激發求知欲,形成積極的“心向”。在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創設與學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喚起學習熱情。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真奇妙!”,從而產生“我也想玩一玩、試一試!”的心理。這樣的教學,除了知識的傳遞,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萌發出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玩”好數學的愿望,從而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在數學世界里自由翱翔。
⒊學生是不同的個體,來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們在學習中有著不同的經驗與體會,對同一個問題的解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習慣及見解,教師要為這些不同提供表達的機會,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小組合作學習是個很好的形式。一個問題,放在小組中,大家經過討論進行有選擇性的商議,這時,思維活躍的學生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而對于不愛發言的學生,在小范圍內也留給了他表現的空間,在大家的充分參與下,對研究的數學結果進行初步的統一,然后把研究的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這時,學生對知識的思考過程進行再現,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思考問題,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數學。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是快樂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組這種寬松氛圍下大家的參與是積極的,思維是活躍的,不同的人會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使課堂教學更精彩。
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在數學新課改教學中,以冷靜的、科學的、務實的態度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利于不斷轉變觀念,改進數學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民主、寬松、自由的環境里體驗數學、“玩”好數學。
如此以來,豐富的教學形式和多彩的學生生活使課堂教學更精彩了!
回顧課改前的傳統教學,請閱讀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冊第93—94頁《統計》課堂教學節錄。
老師:下面是四年級摘松果比賽的統計表。(電腦展示比較統計表)
老師:小朋友,看了這些數據,你想對四年級的同學說些什么嗎?
話音一落,小朋友立刻議論紛紛
學生:二班的同學,你們得了第一名,千萬別驕傲!
學生:那些沒得第一名的班級別灰心,加油了!
學生:四年級的同學摘了這么多的松果,如果用來育松苗,那會長出很多的松樹,那該多漂亮呀
學生:摘了這么多的松果,那就有好多松子可以炒著吃!
老師:小朋友非常認真觀察,請問誰能根據這個表格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哪個班級摘的松果最多?
學生:一班比二班少摘多少個松果?
畫外音:小朋友,這次摘松果比賽,我們四班得第二名,你能猜出我們摘多少個嗎?
全班沉默。教師引導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再匯報。
學生:二班摘39個是第一名,三班摘35個是第三名,四班是第二名,應該是38個。
學生:還可以是37個、36個。
學生:我覺得,四班如果摘35個,也是第二名。
學生:反對!四班摘35個就和三班一樣多,怎么會是第二名呢?
學生小組討論民主、熱烈,各抒己見。
學生:如果四班摘35個松果,就和三班并列第二名。……
【評析】
教學《統計》時,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了“摘松果比賽”的問題情景,并把它設計成一個統計表的形式,一些條件用畫外音來表達,整個教學環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⒈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重視,這樣教學不僅僅關注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更給予極大的關注。反思這堂課,我覺得這樣處理是比較合理、成功的。及時審視自己的教學,調控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
⒉數學問題生活化。變單純、枯燥的數學問題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⒊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根據表格的內容來提數學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富有挑戰性的。特別是“四班摘的松果是多少個”這一開放性的問題,引發了學生思維上的沖突。38、37、36個都是第二名,學生一下子就接受了,但35個是不是第二名,學生在這里遇到了困難,產生了分歧,有了爭執。教師把握機會,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討論是必要的,也是適時和有價值的。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比較傳統教學和現在的案例,觀念的變革,實踐的探索,理性的思考,前進的足跡,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和鮮明的中國特色。因此我堅信:“走進新課改,會讓數學課堂充滿激情和活力;走進新課改,會讓數學教學更精彩!”
有關文獻:
《綱要》、
《新課程標準》、
《走進新課程》、
一、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育教學的作用和要求概述
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這是黨和國家針對時展的要求提出來的,也是為了解決目前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所謂的新課程改革基本內容就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重視提升人的整體素質,也就是將教育關注的焦點放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問題上,尊重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一切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所以,現在的小學教育為了實現這個根本目標,對于教師管理及其隊伍建設上都提出了很多具體的要求,概括來說就是一句話:以學定教。
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各項活動要想得到正確實施和開展,就必須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內容和要求,可以說,新課程改革的內容和要求是重要保障,也是培育和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依據。所以,在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的觀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將教師隊伍培養和管理提升到新的水平上來,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的針對性和服務性,以便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二、當今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狀況、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當今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狀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在黨和國家各級教育部門的指導實施下,在各級小學教育教學部門的大力配合下,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內容在各級小學的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初步的推廣和普及。素質教育深入人心,小學生的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也得到了提升和發展,可以說,成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存在。可以說,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傳統管理理念和思維依然對師生有所影響,對于學生的培養要求主要還是單純地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標準。學習成績依然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考試成績高就好,考試成績低就被全面否定,“唯成績論”的思想依然很嚴重地存在著。
其次,教師的隊伍建設還達不到標準,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小學教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觀念還有待于提高,業務素質有待于增強,現代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等還有待提高,在敬業精神和對學生、學術的熱愛上還十分欠缺,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改進的。
再次,教師雖然遵循以學定教的原則,但是缺乏對于小學生心智發展特點的具體分析和研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針對性和適用性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教條性。只是根據教學研究去做教學設置,對于學生的發展特點、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特征這些問題,教師缺乏最基本的研究和深刻理解。
三、提高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建議和對策
從新課程改革的內涵出發,我們知道了新課程改革對于小學教育教學作用意義和要求,也清楚地看見了現階段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參考新課改的具體內容和相應要求,同時結合實踐中的經驗,對于如何提高小學教育教學的管理水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接受并落實新課改理念。教師應該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新課改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內容,按照新課改精神要求自己,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摒棄舊思維,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推進學校其他相關工作的開展。所謂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是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包括德智體美勞在內的全部素質的提高,形成高尚健全的人品人格,培養創造意識。同時,教師也要根據新課改理念建立合適的學生評價和考評體系,不能把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要建立和健全符合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學生評價和考核測評體系。
第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建設一支業務素質過硬、職業道德高尚的教師隊伍,這是新課改背景下保證小學教育教學各項工作順利實施和開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重點和關鍵。在追求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人格品質和業務素質都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理論和先進的技術手段,而且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同時,教師要加強個人修養,提高個人的人格魅力,“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學習和模仿的典范和榜樣。
第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方式和教學步驟。教師在教學中,要摸清小學生心智發展的特點,并以此為依據,符合國家對于學生小學階段的具體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科學合理地制定和實施以學定教原則的具體方法模式和步驟。遵循以學定教的原則,尊重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教育教學的相關內容體系、教育方法設計以及教學過程的控制和教學效果的測評、反饋和調節,精心備課,在課堂教學中按照科學的方法、手段和步驟進行教學,以便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第四,創造美好的教學環境。擁有一個美好的教學環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所以,小學的教學管理人員應該集中精力,為全體師生創建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學生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然后,配備必需的教學設備,改善原有的教學設備,充分發揮其教學的輔助作用。因為教學設備是增強教學效果不可缺少的條件;同時,要營造一個和諧的班級環境。因為班級環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很大影響,好多班級環境,能使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體驗,反之,如果一個班級的環境很不好,那么學生就不容易取得成績和進步,反而容易被帶壞。所以,學校領導、教師都應該注意教室的布置、課堂紀律的保持、班級優良風氣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加強教學環境建設,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創造一個良好的氣氛和環境。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 新課改理念 貫徹
在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國家對教育方面越來越重視的環境下,進行了教學的新課改,為了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使用新編寫的教材以及新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更是貫徹了新課改的理念。
一、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
在以往的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比較注重教學目標的完成,那么知識和技能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化學教學中的重點。但是大多數的教師一直認為在化學的教學中需要放在第一位的應該是知識的價值,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交流、感受、討論、能力以及合作、興趣等都是次要的。所以,教師在進行化學的課堂教學的時候總是會將知識講透徹、講完整,將知識一點不差地重復給學生。學生就只能夠根據老師所講的一一記憶,這樣,教師的確也花費了很多的精力來掌握好化學知識的基本概念,還需要拓展。但是怎樣指導學生去親自地探究化學概念形成的過程中產生的體驗與感受卻被忽略了,所以才導致了高中化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的作用難以提高。
所以,我們認識到,如果想要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就一定要挖掘出教學的活力與創造力,只有將高中化學的教學價值當做改革的本質來將知識作為主體的教學過渡到將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
二、高中化學中的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的維度不但是教學的目標,還是教學的載體
學生掌握與理解化學知識與化學技能,是教師完成化學的教育與教學的目標之一,還是培養學生化學思維的能力與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價值觀念發生改變的關鍵載體。將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滲透到了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并且需要貫穿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變成化學教學的靈魂。如,在講解金屬化學性質的時候,鈉的氧化以及鈉和水的化學反應等是非常重要的化學知識和技能,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教學任務,學生可以通過實驗的探究方式,自己概括出來化學元素鈉的化學形式,這樣就形成了積極的學習體驗,學生學習化學的態度也開始變得積極了。
(二)過程和方法的維度是高中化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學,同樣是教學的重點
這個維度不但是非常關鍵的教學目標,同樣也是完成目標的媒介。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是他們在進行認真與情感活動的統一化過程。如果要很好地完成化學學習的任務,就一定要將認知因素加入到其中,需要保持化學的學習活動,一定要將情感因素加入到其中。因此,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強調了教學的過程,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探究與體驗,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能夠指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進行高中化學的教學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通常都不會全部詳細地回答,而是引導學生自己找尋答案。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可以自己回答的,教師就不說,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教師就不講,學生可以自己做到的,教師不教。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來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對化學知識的探究,印象深刻。
(三)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的維度具備獨立的特點,并且和別的化學教學的目標能夠進行有效的整合
從高中化學這個學科來看,在教學的目標里,對情感和態度的標準是要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請求,讓學生能夠喜歡探究化學中的物質變化,體驗科學實驗的過程,從而感受到化學世界中存在的奇妙,能夠參加到化學科技的活動中,具備把化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意識,可以對跟化學相關的一些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贊賞化學中的科學給生活與社會作出的貢獻,關注一些和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不斷地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正確地樹立好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培養求真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這樣就呈現出來化學科目的特點,也呈現出來將人作為發展的本質,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積極學習的態度以及價值觀。
三、總結
本文主要就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新課改理念的貫徹進行了闡述,主要從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的方式與新課改之后的化學課程的教學方面進行分析,在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國家對教育方面越來越重視的環境下,進行了教學的新課改,為了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使用新編寫的教材以及新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更是貫徹了新課改的理念。通過新課改理念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永紅.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思考[J].教學研究,2005(5)
[2]朱玲瓏.馬志成.高中化學探究實驗教學案例設計與實踐[J].職業技術,2009(3)
【關鍵詞】語文教學;新課改;中學;管窺
一、語文老師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只有思想品德高尚,言行舉止才堪為學生的表率。正如孔子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身教重于言教,立身是立言的根本。語文教師只有以正確的思想來熏陶學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以健康的行為來影響學生,才能讓學生信服。因此,在日常行為方面要做到:工作熱情投入,全力以赴;待人接物彬彬有禮、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處理問題機智果斷,把握原則,講求藝術;在課堂上,計劃周密、言簡意賅、引人入勝,又能戛然而止,令人回味;在教育學生時,要關愛學生,用愛心來善待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加強自身文化修養,提高本學科專業知識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加深對生活和文化的體驗,豐富精神生活,提高思想文化修養,為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這些目標的實現,必須借助于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新課標提出的一條基本理念,語文教師不僅要認真學習和深入領會這一理念,而且應該在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是“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的課程”,它能涵倫理、道德、思想、情感于一體,熔載道、載史、載情、載評議于一爐。語文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蘊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氛圍,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歷史的、現代的多元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肩負傳承民族文化重任的語文教師,首先應具備豐富的本學科專業知識。
三、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個性鮮明的教學特色
語文教師的文化底蘊,一要“淵博”,要成為“雜家”,對人類文化的各個領域都要有所涉獵,熟諳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即對語言、文學、藝術、科技等都要涉獵;二要“豐腴”,要廣泛獵取,并消化吸收,長成自己的知識“血肉”。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以先進的思想激勵自己,以先進的文化浸潤心靈。這樣,在教學時才能順手拈來,得心應手,流暢自然,并準確恰當;三要有個性鮮明的教學特色。語文教師的教學特色,首先應該是個性化的。因為個性鮮明的見解,體現著教師獨特的人文素養,它應當是睿智思考的結果,這結果是透辟的,是新穎的。這種個性化的特色,應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對語文材料個性化的感悟、對教學素材個性化的呈現方式、對學生多元反應個性化的處置方法。其次是鮮明的。個性化是教學者的特質,鮮明則是這種特質的呈現。它將使教師的教學烙上個性印記,深刻、明白而雋永。有了個性化和鮮明的教學特點,就可以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
在對學生傳授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將語文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傳授語文知識、分析課文中心思想的過程是對學生施以德育影響最佳的時機。通過動人的講述,以文中藝術形象的高尚情操去熏陶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道德情感。作為教師,只有通過自身良好的形象去影響和啟發學生,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教師是過去歷史上所有高尚而偉大的任務跟新一代之間的中介人;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環節,他的事業從表面看來雖然平凡,卻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之一。”教師職業的重要性決定了師德對學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應該高標準地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師德去影響學生,踐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五、以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最終目的
傳授語文基礎知識、訓練語文基本技能,構成了語文教學的基本體系。作為構成之一的語文知識教學,應貫徹“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目標理念,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考慮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權重,把它們合理穿插在教學過程中,而且還要認識到語文知識教學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的途徑和工具。而提高語文素養的實質,在于倡導語文教學應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強調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和方法的綜合,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把語言文字中的文化因素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結語
語文課堂的高效,來自語文教師的睿智機敏、博學與慈愛。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的課堂,因他豐富的學識、靈動的智慧、激情與活力使老師成為學生喜愛、家長放心、社會敬仰的好教師。語文教師只有做到了以上幾個方面,才能更好地開展素質教育,才能承載起教育事業明天的希望。
參考文獻:
[1]蔣秀玲.淺談中學語文教師的素[J].中國校外教育,2009(8):2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