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課程改革目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們對語文目標教學的具體目標的認識,可以從以下三個階段來考察。第一是一維教學目標階段。最早,人們把人的語文素質理解為聽說讀寫、語修邏文的簡單相加。人們把語文素質理解為一維的結構,即構建的內容。這種理解存在以下問題:(1)它把極為復雜的語文素質結構看得過于簡單;(2)人們只重視構建的內容,忽視了構建的結果和過程,缺乏動態觀;(3)構建內容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沒有把創新精神的人格因素納入其中;(4)強調社會對人的語文素質發展的客觀要求,即外在目標,忽視內在目標,以及外在目標轉化為內在目標的內化過程;(5)只看到語文素質發展的動力來自外力的推動,忽視內因是根本的動力,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落實;(6)根據這種理解所設計的語文目標教學是低效的,學生語文素質發展的理想難以實現。
我以為單從構建內容來看,應該做到諸種語文能力協調發展。構建內容應包括“耳目口手體腦”,“耳、目”屬于汲取信息的能力;“口、手、體”屬于輸出信息、表達思想的能力;也包括使用計算機表達意思的能力,這一點及體態語言是以往所忽略的。重點發展什么能力呢?中國人學漢語與學外語不同,漢語是本民族的語言,學生在學校教育之外,已經習得聽與說的能力,閱讀與寫作方是重點,語文目標教學應該主要發展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書面語能力提高了,能夠規范提高口語能力。“腦”則是思維認知結構,通過發展汲取信息、表達信息的能力來發展人的思維認知結構。從心理特性層面看,認知品質主要包括認知的客觀性、批判性、條理性、創造性。
第二是二維教學目標階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語文學科研究的深入發展,人們認識到語文學科教學只傳授語文知識技能是不夠的,還應重視培養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語文教育實踐,人們認識到還要培養非智力品質。至此,語文目標教學的目標的第二個維度基本形成。這一點受布魯姆影響很大,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是二維教學目標的典型代表,他認為教學目標是由構建內容和構建結果組成的。他的貢獻是把情意目標納入教學目標之中,注重在學科教學中培養能力、情感等心理品質。但是,這種二維教學目標理論仍有局限性:(1)它沒有明確人格的獨立地位和構建學科人格教育系統的重要性,情意教育缺乏系統性,力度有限;(2)它沒有明確提出構建過程,即內化過程,學生人格素質結構缺乏自我完善的內在動力,學生的主體地位仍難以落實。
我以為構建結果就是知(認知)、情(情感)、意(意志)的和諧發展,這些素質都關系到創新精神的培養。認知目標前面已經提到。情感目標,從涵蓋內容看,主要包括愛真、愛國、愛人、愛美。從心理層面看,包括情感的穩定性、豐富性。從所包括的內容層面看,作為學生而言,主要包括學習、工作、自我修養方面的意志。從心理層面看,意志具有自覺性、自制性、果斷性、堅持性、進取性。
第三是三維教學目標階段。根據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根據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時代要求,在上述二維目標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提出語文目標教學目標的第三個維度,即構建的過程。所謂構建過程是指在語文目標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自定目標、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調控,實現目標的自主構建過程。沒有自主構建過程,構建內容(即外在目標)就無法內化為構建結果(內在目標)。有了自主構建過程就形成了一個三維教學目標體系,它包括構建內容、構建結果、構建過程三個維度。
自主構建能力在構建過程中形成、發展、表現。自主構建既是過程,又是一種能力。自主構建是素質結構(即教學目標體系)的動力系統和自我監控系統。培養學生自主構建能力主要包括:(1)發展主動性(目的性、計劃性、自覺性、進取心);(2)發展自我意識 (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3)增強自我教育能力,正確地認識、評價、激勵和調控自我,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與環境保持積極平衡,最終實現培養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必須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沒有自主意識,談不上有個性;沒有個性,談不上創新精神。自主意識則是就人的整體而言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就是構建和完善學生的主體。自主意識是自我對自己的認識、評價、體驗和調節控制的心理活動的模式。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比一般人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解剖自己,能夠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卑氣餒, 能夠在學習、認知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自覺、積極、主動的特征,能夠根據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不斷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實現生動活潑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程改革;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新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加強培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及發展性。其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創新思維一般是指能從多方面入手、超越常規、富有創新意識的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人的一種高級能力,創造性思維活動是人類最重要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初中學生正好處于智力開發的黃金年齡階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利用數學學科的優勢,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我們在多年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課程改革,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本文就我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進行總結,愿與各位同行商榷。
一、深化課改,創新意識培養是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
創新意識是一種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態度。創新意識強的人總能夠從不同尋常的獨特視角來研究問題,產生出強烈的創造欲望和創造勇氣。創新意識來自于對問題的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引導他產生創新的沖動。著名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的意境,引導學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現學生會不用教師講的或課本上現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的現象,而且正確和錯誤都有可能出現。正確時,說明學生
能夠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錯時,也未必不是一種好的現象。這正說明學生不滿足于“依葫蘆畫瓢”,也說明學生具有一定創新精神。而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啟發和誘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和設想,因為這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觸角,是創造意識的體現。古人云: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經常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敢于向傳統的教學方法挑戰,才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
創造動機是直接激勵和推動學生去從事創造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創造動機可以來自學生的內在動機,也可以來自學生的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可以相互轉化。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外在動機有更加直接的激勵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鼓勵的語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時的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各種創造動機,啟迪他們的創造精神。
教師應利用外在動機的激勵作用,促進內在動機的發展。因為內在動機更有助于學生進行創造活動,發展和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動機還與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有關。研究表明,成就動機高的學生敢于面對困難,有較強的毅力,富于挑戰性,能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感,熱衷于擔任富于開創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務時敢于創新,即使遇到挫折失敗也會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分層次調動不同類型學生的創造動機,開展合作學習,發揮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長,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
三、循序漸進,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離不開思維。教育家吉爾福特在研究智力結構時,通過因素分析發現了聚合和發散兩種不同類型的思維。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或傳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有組織的思維方式。而發散思維則是既無一定方向,又無一定范圍,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傳統,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吉爾福特認為:“經由發散思維而表現于外的行為即代表個人的創造性。”創造性思維在行為上有以下三個特點: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發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三個重要環節。在教學中應注重通過不同類型的課程,有側重性的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概念和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的發展學生的思維流暢性,因為在這類課中,學生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組織和聯絡所需要的知識和觀念,通過語言體現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個方面,我們的體會是通常從簡單題目入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能力較強的學生到能力較差的學生,逐漸培養學生的能力,切忌不可操之過急。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培養;培養目標;熱工基礎;課程教學;教學改革
項目名稱: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專項項目(GJZ201301036)
《熱能利用與節能》課程是熱力學的基礎課程,將熱能熱力和節能技術銜接起來,認為節能是一門科學,且熱能利用時更應該做到有效利用和熱能節約。該課程在實施教學時需要學生掌握必要的熱力動力學原理,了解熱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間的轉換,并懂得熱工設備的基本構造,能夠熟悉熱工設備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標等等。《熱能利用與節能》課程是熱力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相關院校在新形勢下開展教學活動時,除了要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其創新性。下面,筆者就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熱能利用與節能》課程教學的改革進行探討,并提出幾點相應的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課程教學內容要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
根據新教學大綱的要求,《熱能利用與節能》課程在實際教學時,教職人員應該注重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針對性、實用性的開展教學活動。所以,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在遵循教學大綱要求規定的前提下,教職人員有必要組織調研活動,對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學成果和教學方法進行交流分析,并全面掌握好國內《熱能利用與節能》課程的學科特點,掌握國內相關院校在該課程上的教學情況,再回過頭來建立一套符合本校校情、適應社會發展以及滿足專業需求的教學體系,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專業性的開展《熱能利用與節能工程》課程教學,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與時俱進和貼合實際。
為了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實際教學時,院校和相關教師可以選擇將《熱能利用與節能》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實驗室和生活,將課程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突出教學內容的實踐性。這一教學方法既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掌握更加牢靠的課程知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
另外,在教學機制上,院校還需要改變過去原有的教學機制,或者在原來的教學機制上建立一套新的,支持教學、科研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創新教學機制。具體做法可以有:引進業界內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跟蹤該學科的發展動態,掌握最新的教學思想并將其引進,全力爭取將教學和科研融為一體,達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揮的目的。
二、理論和實踐的融合教學
《熱能利用與節能》課程在開展實際教學時,由于會涉及到各種能量之間的轉換與利用,所以課程中關于能量的計算公式很多,推導工序也極為繁瑣,這些復雜且抽象的內容可能會讓學生產生畏懼,進而厭學。面對這樣的難題,教師教學時就應該根據該專業課程的特點,按照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采取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導的個性化教育教學模式來進行創新式教學,注重理論、能力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理論知識掌握定為教學重點,然后引入實踐應用教學,將理論知識適當穿插在實踐活動中,向學生強調熱能利用與節能工程的應用,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重要性。理論和實踐結合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其在教學中跟隨教師的思路,牢固的掌握住《熱能利用與節能》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且,能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掌握應用理論的同時,也提升自身思考問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突出課程教學的互動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采用“三結合”的教學方式,對教學重點難點內容按照教師講授、學生針對實際問題思考和課堂討論的方式組織教學。搜集事實材料,創設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大膽質疑,大膽設想,勇于實踐探索,激發學習欲望。在課堂教學中從工程實際出發,通過啟發式、自學討論式、問答式、角色換位式等多種既有明確目的又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避免枯燥的灌輸,開啟學生思維心智之門,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教師的精心備課,耐心細致而富有趣味地講解,以及情感的投入,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倡導自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捕捉信息、獲取知識、更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懂得基本理論在實踐中如何發揮作用,怎樣去指導實踐,加強對學生工程實踐意識的培養和工程設計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另外,要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不僅僅只是課堂互動,還包括課后的溝通和交流。可以通過網絡搭建交互討論平臺,促進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和協作交流,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即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通過網絡隨時進行解答。開設網上虛擬實驗,供學生選做。積累各種教學資源,包括參考資料、網上課件、電子教材、習題集、模擬試題、虛擬實驗軟件、實驗指導書等,全部教學資源上網,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料。
四、突出實驗教學體系的綜合性和創新性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實踐性環節,通過在實驗中的實際演示和操作,使學生能對抽象的理論知識有直觀的了解和認識,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進一步深刻理解本課程的基本內容,增強學生對熱工設備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提供平臺。根據專業特點,確定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的實驗項目,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熱能利用與節能》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作了分析,提出在新形勢下,《熱能利用與節能》課程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切實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何雅玲,陶文銓. 對我國熱工基礎課程發展的一些思考[J]. 中國大學教學,2007,( 3) : 12 -15.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誤區;教學目標;教學評價;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2)09-0164-01
新課程改革是建立在新的教育觀念基礎上的,其標準特別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反思,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葉瀾教授說過:“一節好的課堂教學應包括“五實”,即備課要扎實、教學內容要充實、課題資源要豐實、教學心態要平實、教后反思要真實。”
一、課堂教學誤區
(一)教學目標的誤區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結束時所要達到的結果,或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新課程改革以課程標準、教材及學生特點為依據,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
一些教師在利用新課程進行教學時,忽視了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使教學目標游離于課堂之外,一味追求學生的主體性,教學過程變成了無軌電車,導致教學結構松散,教學內容不確定,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嚴重影響新課程改革效果。教師對新課程改革中教學目標認識的錯誤和偏差反映了教師培訓不到位,體現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有待于提高。
(二)教學方式方法使用誤區
1.合作學習。目前的合作學習有形式而無實質,因為教師對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未進行思考與設計,教師作為仲裁者,出現了討論泛化、應付式、形式化討論,教師控制討論過程,學生未進入合作學習狀態就在教師的要求下結束。小組成員缺乏深層交流,結果往往是組長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成員的意見和想法,不積極的學生成了聽眾,這充分說明我們追求學習方式轉變時,未把握好實施的“度”,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標簽式”教育。
2.探究性學習。目前探究性學習被錯誤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提出的問題缺少探索性,淺而無聊的討論和言說布滿了課堂,不能激發學生深層次思考。這種教學方式的錯誤使用使整體性教學支離破碎,降低了知識智力價值;再次,教師將探究“泛化”與“神化”,用科學家的探究水平看待學生。
3.獨立學習。獨立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我探究合作創新,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然而,有的老師對此理解有偏差,上課時忽視問題的難易度和學生能力上的差異,一味讓學生獨立學習,自己解決,也沒有學習后的討論、交流,學生學習后收獲很少,影響教學效果。
(三)教學手段誤區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學手段形式上,濫用多媒體技術和其他教學方式。某些教師上課時完全依賴多媒體教學,違背了現代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規律,把過多的時間花在課件圖片、影像制作上,花樣繁多的多媒體讓學生在視覺上得到了滿足,但留給學生動腦的時間極少,導致教學效果不佳。[2]
(四)教學評價誤區
有些教師未真正理解新型師生關系,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但并不意味著對學生要一味表揚,對學生而言,過多的夸獎會導致上癮,同時,會讓學生習以為常,導致學生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削弱了評價的激勵功能,不但不能使師生相互交流,而且對新課程改革是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二、課堂教學誤區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和責任感
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是解決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改革誤區的重要途徑之一,改變教師陳舊傳統的教學觀念,及時糾正關于新課程改革觀念中的錯誤想法,正確實施課程改革。
(二)正確把握教學目標中的三個維度
教師應先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及學生特點確定當前的教學目標,并以此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在目標的達成程度及實現的方式上,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新課程改革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教學目標三個維度,全面涉及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明確課堂教學的具體教學目標,安排教學過程及內容。
(三)教師應正確使用合作性探究性學習方法,合理設計課堂討論及提問
教師對課堂教學形式、目的、方法、時機及過程應提前進行認真的思考與設計,合理安排討論及提問過程,保證教學有效開展。課堂上要避免不分巨細、處處提問的做法,也要盡量避免判斷性提問,注重師生有效互動,使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對話,進行知識的交流和傳遞。[3]
(四)教師應正確使用教學手段及教學評價方式
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正確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方法的使用效率,同時教師需要用巧、妙、拋的評價方式,不能一味地夸獎表揚,也不能一味的懲罰批評,要合理應用強化及懲罰方式,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需求,正確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和進步成長。
三、結語
新課程改革條件下,教師需要追求一種有思考價值的課堂教學,課堂不求完美,只求真實而有價值,講究從學生的思維水平出發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認知的沖突中自己尋求發現。課堂是學生的生命陣地,不是教師的表演場所;教師的教學就是讓學生自己嘗試、發現、經歷、創造。只有當教師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有效轉變,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不會將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內核虛化與流于表層,有助于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旭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打造優質高效課堂[J].才智,2010(6:):29.
【關鍵詞】新課程建設;音樂教學;目標設計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進行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是十分具有必要性的,在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時,應結合課程教學目的、課程內容、課程教授過程、課程教授方法以及對課程的綜合評價這幾方面,根據教師個人知識水平以及自身情感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在新課程改革施行之后,音樂教室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綜合新教改基本理念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在理解課程內容同時,也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起到良性引導作用。在新課改這個大背景之下,音樂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如何結合新課改基本理念進行設計革新,這也是當代教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1新課程建設下音樂教學目標簡述
1.1教育工作一直以為社會培養綜合性人才為主要目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教學是具有一定目的性,主要是在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授業同時,引導學生向預定目標方向進行自我發展,在教學中的其他行為都是圍繞以這一目的為題。所以在教學工作中,首先就應該確立出有效的教學目標,在這個基礎上對課程安排、講課方法進行有效安排,以便能達到預先制定好的教學目標。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已在全國深入推廣,新一輪課改主要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以及持續發展的主要理念中心,這就意味著新課改理念的施行就要與教學目標同步發展。新課程改革也推出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主的三維教學目標。三維教學目標出現可以看出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已發生改變,在教學中不僅要求教師要幫學生理解課程內容,在課程進行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思維開拓引申,同時也要對學生樹立良性人生觀念進行有效引導。
1.2三維教學目標的出現,對音樂教學同時也產生很大影響。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將三維教學目標這一主要理念完全融入設計中。在課堂根據新的音樂教學目標設計,使學生在掌握音樂教室授課內容的同時,也要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并且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時也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良性培養起到引導作用。傳統音樂教學目標主要讓學生以“學會”為主,而新的教學目標在讓學生達到“學會”這一目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做到“會學”這一要求,這就是三維教學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的主要含義。新的音樂教學目標設計中,在對學生授業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在掌握課程內容同時,也要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同時增加學生對音樂課程學習興趣,教師通過引申整個過程使其升華,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向良性發展。
2新課程建設下音樂教學目標設計要素分析
音樂課堂與其他課堂相比本身就具有特殊性,音樂學習與其他學科相比主觀感受相對較多,而且音樂無法轉化成客觀單位進行測量,所以音樂教學目標設計對課堂影響十分重要。表1中數據是對某高校其中一半音樂成績的調研,在新課程改革前后考試成績變化幅度較大,從平均分值上可以看到新課改后教師通過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使學生音樂考試成績得到有效提升。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出,新課程改革下的音樂教學目標設計對學生學習效率以及成績有很大影響,正確的教學目標設計有利于學生提高音樂成績。(如表1所示)。
2.1新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應提高全面性。
新的音樂教學目標在設計時應考慮兩個方面,在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不應只限于音樂這一單獨領域,應考慮素質教育新要求是教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將音樂與其他學科互相交集部分也融入其中。在音樂教學中,在教授學生音樂知識時,可以引申到音樂的背景故事以及作家背景故事等方面,在通過對音樂背景故事描述這個過程,使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可以融情于景,對學生加強主觀體驗尤為重要。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時,應考慮課程定音樂對學生造成的主觀感受產生影響,使學生在對特定音樂進行感受的同時,也應考慮如何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同步增強。在學生對音樂課程有了主動學習興趣時,應考慮如何通過課堂引申,對學生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上起到一定引導作用。總而言之,新的音樂教學目標設計考慮范圍應更加全面性,在以學生為本的基礎理念上,如何拓寬音樂知識領域,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上產生良性引導,這些都是新的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所需考慮的主要問題。
2.2新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應提高可行性。
新的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應考慮其是否遵循教育發展要求,以及其是否符合教學活動實際要求,只有在這兩點得到保證的同時,新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才能得到有效應用。音樂教學目標在設計時,不能只依靠教師人格主觀意愿進行設計,應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新課程內容,綜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然后根據課堂實際情況以及教學活動實際要求,再融合教師個人素養進行設計。所以新的音樂教學目標設計之出,應考慮多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新課程內容變化;教學活動實際要求現狀;課程內容實際目標方向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與音樂教學內容相一致,要突出音樂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問題,在這兩點基礎上綜合以前新課程改革理念進行設計。同時也要考慮不同音樂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不同性,綜合上述要點進行音樂教學目標設計,就可以達到新課程標準要求。
2.3新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應加強可操作性。
音樂教學目標設計中應考慮目標是否明確、具體以及可以操作。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已設計完畢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工作,根據既定好的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工作中的每一個步驟,并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且合理組織,選擇出適合音樂課程的教學方式,同時也能對課程過程進行有效調控。學生根據教師制定出的音樂教學目標可以制定出學生學習目標,對自己學生成果進行深入反思,評價出自己現階段學習情況,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熱情,積極參與到音樂教學過程中。所以在新課程改革標準前提下,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時,應注重教學目標總體可操作性,以確保教學目標可以良好的得到實施,達到音樂教學目標設計之初衷。
結束語: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中的靈魂,也是對課程進行檢驗的標準。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完善,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目標設計時,應將新課程理念完全融入其中,結合新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目標設計,使學生在掌握音樂知識同時,也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出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一)由一綱一本到一標多本,教材具有多樣性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科書往往是圍繞著教學大綱展開的,只有人教版一個版本。而新課程改革后,歷史教學圍繞著《新課程改革實施標準》,設置了多個版本的教材,有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幾種,且不同版本之間在結構和內容的設置上也有很多不同點。由一綱一本變為一標多本,這充分說明了任何一種教材都不能夠成為我們設計和開展教學的唯一依據。同時,這也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師必須能夠根據新課程標準整合教學資源。
(二)課程目標三維化,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和規定了高中歷史教育的基本目標,其突出特點在于,將知識與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過程與方法作為目標明確提出,同時把思想教育拓寬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使教學目標更加清晰明確,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變通史教學為模塊教學
歷史新課程改革改變了傳統的通史教學模式,形成了以模塊為結構,以專題為基本單元的課程體系。由傳統的5本通史教材變成了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3本教材,這種“模塊+專題”的形式,形成了一種新的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更加強調對重點內容、重點知識和專題知識的系統化學習。
二、農村藝術高中在新課程改革中的現狀分析
由于一直擔任農村藝術高中的歷史教學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農村教學之間存在的差距。在此,我僅談一談自己對農村歷史教學現狀的認識。
(一)農村學生基礎較差,不能很好地進行歷史教學
農村普通高中,尤其是藝術類高中,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往往是三、四流的學生才會選擇藝術高中,這就使得農村的歷史教學不能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而新課程改革后的“模塊+專題”的教學模式,與目前高三二輪復習的內容和形式相當,這就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藝術生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基礎知識等方面仍存在種種問題,給農村高中歷史教學造成了較大困難。
(二)農村高中教學資源有限,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我所在的學校基本還是處于一位教師、一支粉筆、一面黑板的情況,教學方式沒有多大的改變,無法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歷史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這不僅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好,板書寫得好,還要求教師能夠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工具,如多模體。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則很容易使歷史課堂重新陷入傳統的模式。雖然教學資源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們并不具備這些便利的條件。據我所知,農村高中基本上每個學校只有一個多媒體教室,只有在學校有教學活動的情況下,教師才會做一節多媒體課。此外,新課程改革還要求學生上網搜集材料,然而學校的計算機有限,不可能全部讓給學生去查資料。與此同時,校內的圖書館所藏圖書也十分有限,所有這些情況都嚴重制約了農村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三)農村藝術類高中多重視藝術課,輕視文化課
藝術類高中以學習藝術為特色和辦學宗旨,學習藝術的時間占去了高中生的一半甚至更多,我校到高二的時候,學生每天只有在上午學習文化課,能分給歷史的學習時間就更少了。同時,由于一般藝術類的院校對文化課的要求并不高,導致學生普遍不重視文化課的學習,真正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
(四)農村藝術高中,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深遠,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雖然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入,但是傳統的高考形式并沒有發生改變。這主要是因為,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以及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但高考以分數取勝,最終新課程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三、對策研究
針對農村藝術高中在歷史新課程改革中遇到的這些問題,廣大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具體的對策,努力改變這一現狀。我在實際的教學中,主要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利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藝術生本來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就少,用在歷史課上的心思就更不多了,因此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了提高學生歷史成績的一個關鍵問題。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能夠深入開展的重要動因。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沒有興趣,就不會積極思考。在農村藝術高中教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故事會、歷史劇表演、尋訪當地歷史古跡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感悟和體驗歷史,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二)靈活運用教材資源
河北省目前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塊+專題”的形式,但是卻弱化了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導致知識密度太大。對于我們農村藝術高中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教材過難過深,不適應學生的實際水平。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必須綜合整合教材資源,處理好新教材與舊教材之間,政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之間,專題與通史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歷史高考試題多注重古今中外歷史的時序性和空間性,因此我們在高三的復習中應著重構建以專題為基礎的知識體系教學,并加強通史的教學。
(三)更新教學觀念,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
本文對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析,并利用教學案例探究了相應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教學策略
引言
新課程改革對于推動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學發展的同時,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作為化學教師,我們應該秉承不斷創新的理念,對高中實驗化學進行探索與改進,保證在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基礎上,做好實驗教學。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些教師由于對教學目標的理解不夠全面,僅將知識的傳授作為學生實驗操作的主要目的,從而影響了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實現;二是有些教師仍然延續傳統教學理念,只關注實驗結果,而忽視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三是有些教師過于依賴教材內容,缺乏創新意識,使得學生在實驗中只能盲目地模仿,從而使其失去了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一些教師仍習慣于主導著整個實驗過程,而忽視了學生實驗操作主體的地位;五是教學評價體系的單一和僵化影響了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綜合這些問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已經成為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
二、新課程改革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改進的策略
1.明確實驗目標
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指導作用,新課程改革對于高中化學教學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如在《氯氣的性質》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在確定了知識和技能目標的同時,對學生實驗的過程與方法及在實驗中獲得的情感和形成的價值觀進行了要求,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目標的指導下通過看、聞、做了解氯氣的物理性質并通過氯原子的結構特點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元素化合物研究的一般方法;通過對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的分析,可以讓學生在了解氯氣毒性的基礎上強化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除此之外,學生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結合自來水利用氯氣消毒的實際問題,體會氯氣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這樣通過對不同教學目標的明晰與具體化,可以提高目標的可行性。
2.確定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高中化學教師應該努力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確定學生實驗操作主體的地位,并利用問題引導、實驗探究等方法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如在《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的實驗設計中,某教師利用了探究教學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即首先利用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發其對于反應中可能出現的化學元素的猜想,根據排列組合法和基本的化學反應知識,學生猜想其可能產生的物質有O2和NaOH或H2O和NaOH;教師引導學生帶著這一猜想進行實驗驗證,即把水滴入盛有Na2O2固體的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的氣體,向試管中滴加酚酞試劑,觀察現象,最后根據觀察,學生驗證了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會產生O2和NaOH的結論,并寫出了反應化學方程式。這一圍繞學生的猜想與驗證的實驗設計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優化實驗內容
實驗內容是實現實驗教學目標的載體,通常教材中會對實驗內容進行規劃,但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是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為調動學生的實驗主動性,應該主動整合并優化實驗內容,從而保證實驗內容能夠以更加生動、活潑、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在《離子的反應》的實驗中,教師可以先利用課件幫助學生回顧酸、堿、鹽在水溶液中導電的實驗現象;利用信息技術,將生活中難以觀察到的、比較抽象的離子制成動畫或圖片,以說明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發生電離,進而導電的原理,同時以氯化鈉溶解并電離為例,說明自由離子的形成;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性,突破實驗的局限,讓學生從更多的實驗案例中,總結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特點,這樣動態、豐富的實驗內容,可以吸引學生盡快投入到實驗中。
4.完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環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建立多元、全面的評價體系是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重點。所謂多元評價是指高中化學教師在學生完成實驗操作之后,應該將教師、其他學生和學生自己納入到評價主體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聽取多方面意見中,深化對實驗知識的理解;所謂全面評價,是指教師要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操作方法和操作態度等內容作為評價的指標,從而實現評價體系與教學目標的統一。
三、結語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仍然存在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僵化等問題,而為了突破這一教學困境,教師應該在正視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教學目標,確定學生實驗操作主體的地位,優化實驗內容,并建立多元、全面的教學體系,實現高中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楊振英 單位:銅仁市民族中學
參考文獻:
[1]李春萍.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6,08:28.
關鍵詞:體育教育;教師技能;培訓模式
收稿日期:2007―05―14
作者簡介:李忠安(1972―),男,漢族,黑龍江省雞東縣人。哈爾濱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團委書記、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體育理論。
一、加強對高等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師技能培訓的背景分析
1.加強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師技能培訓是高等師范院校體育教育發展的需要。高等師范院校是教師的搖籃,承載培養中學教師的重任,同樣也承載著培養中學體育教師的重任。
2.加強對體育教師專業學生教師技能培訓是突出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特色的需要。高等師范院校是中學師資的主要來源,同樣也是中學體育師資的主要來源。
3.我國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包括體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需要培養能適應新課程改革,能推行新課改革的合格的中學體育教師。
4.高等師范院校現行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技能培訓機制培養的中學體育教師已不能適應中學體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二、目標人群
從現在校大學一年級體育專業學生開始實施,今后每年新入學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都將按此模式進行培訓。
三、培訓需求分析調查
1.傳統的、落后的教學方式培養的現在職中學教師已很難適應體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2.體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需要專業人才,更需要掌握新課程改革理論知識、實踐教學技能的專業人才。
四、教師技能培訓的目標策略
1.目標:在四年內培養一批能適應中學體育新課程改革需要的中學體育教師,充實到中學體育教師隊中,進一步促進中學體育課程的改革和實施。
2.策略:
(1)組建一支教學實踐能力強、專業技能過硬的,有創新精神和改革意識的培訓隊伍,邀請國內或省內制定新課程改革方案的有關專家對這支隊伍進行前期培訓,讓培訓隊伍成員了解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意義以及具體實施辦法;
(2)組織培訓隊伍深入各地區中學,調查了解推行新課程改革,對中學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和基本素質的要求,以確定對學生培訓的方向,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
(3)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為重點,按照突出理論性、實踐性、實用性的原則,對現有專業課程結構重新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意義以及具體實施辦法,讓學生了解適應新課程改革所必須具備的教師技能;
(5)加強對學生教師基本能力的培養,包括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教學設計及教案編寫能力、指揮和把握課堂的能力(課堂常規、口令、隊列隊形調動、徒手操、趣味活動等)、總結反思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些方面能力的培訓由培訓隊伍中在某個方面有特長的培訓教師來組織、策劃和實施,并制定有效的評價辦法來調動學生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6)通過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的方式,由培訓教師帶隊深入中學開展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觀摩和教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
(7)對教育實習全面總結,全面評價,檢驗知識技能遷移的效果;
(8)針對教育實習過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修改和完善培訓計劃,并對不能很好完成教育實習任務的同學進行再培訓。
五、培訓的時間框架
1.一年級:重點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
2.二年級:向學生滲透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意義和具體實施辦法,讓學生了解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師所應具備的基礎技能,同時開展教師基本技能培訓系列活動,做好評價和反饋;
3.三年級:組織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培養學生教學實踐能力;
4.四年級:對教育實習全面總結,修改和完善培訓計劃,針對不同對象進行再培訓;
5.畢業后一年內:對到中學就業的畢業生進行評估反饋。
六、資源支持
1.人力資源:需要有一支教學實踐經驗豐富、專業技能過硬、富于創新精神和改革意識的培訓隊伍;2.財力資源:需要提供開展調查、見習、實習的旅差費、激勵培訓者努力工作的適當的補貼和請專家講座的講課費以及培訓過程中所需用的教材、教具、資料費等; 3.在原有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增加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基地建設,以滿足目前生源相對較多的需要。
七、評估反饋:
1.方法:實地訪問或電話訪談
2.訪談提綱:
(1)被訪對象是否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執行了新課程理念?效果如何?
(2)貫徹執行新課程理論是否搖擺不定流于形式?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師培訓;新課程改革
當前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對廣大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而初中歷史教師培訓不僅是促進教師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區沒有重視新課改和教師培訓,即便對初中歷史教師進行了培訓,但培訓的有效性還有待商榷。因此,針對如何實施有效的初中歷史教師培訓,探討出適合新課程改革的初中歷史教師培訓“新”模式是勢在必行的。
1初中歷史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
(1)初中歷史教師培訓觀念呈現滯后性。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觀念,即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樣,初中歷史教師培訓也應該貫徹這一理念。在教師培訓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培訓的內容、方式等應該以教師為中心,滿足教師的差異性需求。然而現實上許多教師培訓者依然以自上而下、一刀切等傳統的教師培訓理念來實施教師培訓,這是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相違背的。
(2)培訓方式上表現出單調性。與傳統的教師培訓形式相比,新課程教師培訓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倡導平等參與。新課程教師培訓的形式本身就是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這種培訓方式對培訓者和受訓教師雙方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實際中仍是以灌輸式的講授為主。雖然有些培訓也哉沽艘恍┢淥形式,但多數都流于表面,實效性不強,甚至有些偏遠地區由于受種種條件的限制,現場觀摩、小組討論等培訓形式無法實施。
(3)培訓內容單一、陳舊。新課程教師培訓包括課程標準解讀、教材培訓、課堂教學實踐訓練。在培訓實踐中應該將通識性培訓和學科培訓有機結合。但調查發現,有些地方仍然以通識性培訓為主,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這種單一的培訓內容已經使教師培訓越來越表現出它的疲急性與落后性。還有部分地區的教師培訓重學科培訓,輕通識性培訓,使新課程培訓成為了單純的“教材培訓”。教師參加培訓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從中獲得對其教學有直接指導作用的知識信息,然而在培訓中呈現給教師的培訓內容主要是基于培訓者的研究興趣和提供能力,由培訓者安排自認為受訓教師應該掌握的觀念、理論和知識,并進行灌輸教學,忽視了受訓教師的實際需求。
(4)培訓師資缺乏認定。我國有些地區的優質培訓資源仍然比較落后,表現為能夠勝任新課程培訓的高水平培訓隊伍薄弱。雖然在目前的培訓系統中,大部分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但是依然存在這樣的問題:一些教師盡管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自身的觀念陳舊,教育理論素養不高;一些教師有一定的學養,但教學研究能力不夠,少有成果;一些教師對教育一線的情況知之甚少,往往隔靴搔癢;一些教師對信息技術和新教育手段運用很不適應……而這些教師本身的學習修養又缺乏相應的機制和辦法,師資隊伍建設的計劃性不強,相較于國外嚴格的師資資格認定制度,我國在這一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2針對問題提出的實施理念
2.1更新新課程初中歷史教師培訓理念
隨著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培訓工作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之一,必須引入新理念。新課程的教師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更新觀念:一是堅持面向實踐,二是著眼深層建構,三是強調參與互動,四是注重專業發展,五是依托基層學校。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了調查,認為新課程改革應與教師專業發展相結合,即推動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又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筆者認為,初中歷史新課程的教師培訓理念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更新。
(1)對初中歷史教師培訓工作的再認識。首先,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學習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思想轉變;第三,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在平時工作和生活中主動學習,深入研究,深刻反思,大膽實踐。培訓者應該將培養專家型教師作為追求和從事的事業。學校也必須意識到初中歷史教師培訓對教師個人和學校發展的促進作用,因為這是學校成為教師成長的重要基地。
(2)用正確的思想指導初中歷史教師培訓。教師的專業成長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教師培訓必須遵循教師成長的規律。新課程教師培訓具有鮮明的成人學習的特點,教師不再是培訓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資源。培訓者和受訓教師要平等地進行民主的探討和討論,充分調動受訓教師的參與性。
(3)以科學的方式開展初中歷史教師培訓。教師培訓機構尤其是參與教師培訓的培訓者應該深入教學第一線,在理論分析和實踐總結的基礎上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教師培訓不僅要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更要培養廣大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教學實踐的能力。在培訓活動允記埃培訓機構應該對受訓教師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發展需求,設立恰當的培訓目標,挑選合適的培訓內容,制定有操作性的培訓模式等。在培訓結束后,培訓機構還應該對培訓效果進行及時評價并對學員進行跟蹤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