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S435.12;S48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7-0132-01
為評價愛苗、阿立卡防治小麥病蟲害的效果示范方案對小麥紋枯病、銹病、白粉病、蚜蟲、紅蜘蛛和麥吸漿蟲的綜合防治效果,及其對小麥安全性的影響,特進行藥劑防治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安徽省鳳臺縣鳳凰鎮高皇村一農戶的麥田。試驗地為水稻土,地勢平坦,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1.9%,pH值6.7,前茬作物為水稻,收獲時間為2011年10月6日。小麥品種為煙農19。2011年10月21日播種,機械條播,播種量225 kg/hm2,2011年11月3日出苗,施藥當天天氣晴。防治對象為小麥紋枯病、銹病、白粉病、蚜蟲、紅蜘蛛和小麥吸漿蟲。
1.2 供試藥劑
愛苗(先正達公司提供),阿立卡(先正達公司提供),5%井岡霉素(浙江錢江生物化學股份公司生產),啶蟲咪(南京紅太陽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分別為:分別于小麥拔節期噴愛苗300 mL/hm2、小麥齊穗期噴愛苗300 mL/hm2+阿立卡150 mL/hm2(A);小麥拔節期噴5%井岡霉素3.75 kg/hm2、小麥齊穗期噴5%井岡霉素3.75 kg/hm2+20%啶蟲脒300 g/hm2(B);以噴清水為對照(CK)。不設重復。藥劑處理區長105 m,寬15 m,面積1 575 m2,空白對照小區面積為340 m2。
1.4 試驗實施
防治病害施藥在2012年4月6日,施藥時小麥處于拔節期;防治蟲害施藥在2012年4月25日,施藥時小麥處于齊穗初花期。用機動噴霧器施藥,用水量225 L/hm2,噴霧均勻周到[1-3]。
1.5 調查內容與方法
1.5.1 病害防治效果的調查。施藥前和施藥后7、14 d分別進行紋枯病病情指數調查,在處理區內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1 m行長,在其內隨機取10稈主莖,共50稈,逐稈逐葉調查記錄,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4-6]。
1.5.2 蟲害防治效果的調查。施藥前和施藥后7、14 d分別進行蚜蟲蟲口基數和殘蟲數量調查,在處理區內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1 m行長,在其內隨機取10稈主莖,共50稈,逐稈逐葉調查記錄,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
1.5.3 作物藥害調查。施藥后7 d觀察是否有藥害。參照藥害級別,于每次調查中同時調查藥害。
1.5.4 增產效果調查。調查愛苗、阿立卡防治小麥病蟲害效果示范方案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實地測產,并進行考種,計算理論產量,同時評價對小麥品質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病害防效
試驗區煙農19小麥品種未發現銹病、白粉病,因前茬是水稻,且試驗地地勢低洼,紋枯病發生較重。處理A防治小麥紋枯病效果明顯,藥后7 d調查,防治效果達到58.9%,藥后14 d調查,防治效果達到76.2%,明顯高于處理B的防治效果(表1)。
2.2 蟲害防效
各處理基本無吸漿蟲發生,紅蜘蛛蟲量較少,主要是蚜蟲的危害。處理A防治小麥蚜蟲效果明顯,藥后7 d調查,蟲口減退率達到79.2%,防治效果達到78.7%,藥后14 d調查,蟲口減退率達到86.4%,防治效果達到85.3%,明顯高于處理B的防治效果(表2)。
2.3 對小麥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
處理A對小麥具有刺激生長的作用,在小麥成熟期進行調查,處理A在小麥株高、穗長、小穗總數等方面,與處理B和CK無明顯差別,但結實率、穗粒數、千粒重明顯高于處理B和CK,特別是能夠促進小麥籽粒飽滿,增加小麥的千粒重(表3)。
2.4 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用愛苗+阿立卡防治小麥病蟲害效果明顯,且具有明顯的增產作用,據調查,用愛苗+阿立卡防治小麥病蟲害,增加產量2 220 kg/hm2,增產率達到40.94%,用愛苗+阿立卡防治小麥病蟲害可以促進農民收入增加(表4)。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用愛苗+阿立卡防治小麥病蟲害效果明顯,且能夠延長小麥功能葉的作用時間,促進小麥后期生長,增加小麥的粒重,具有明顯的增產作用,可以大面積推廣。
建議將方案中用愛苗防治小麥紋枯病的施藥時間提前到小麥分蘗盛期。
4 參考文獻
[1] 蘇增朝.不同藥劑拌種對小麥主要病蟲害藥效試驗[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2,33(3):44-49.
[2] 李軍,諸茂龍.化學藥劑拌種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2(4):539-541.
[3] 李朝蘇,湯永祿,吳春,等.藥劑拌種對小麥出苗及病蟲防控效果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11,24(6):2197-2201.
[4] 秦海英,程獻云,謝文芳,等.藥劑防治病蟲害對小麥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0(8):58-59.
一、指導思想
以農藥減量使用、保證病蟲防治效果、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深入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牢固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的理念,重點圍繞“控、替、精、統”的關鍵措施和“藥、械、人”的協調統一,探索建立農藥減施增效長效機制。
二、目標任務
通過建立水稻、小麥、蘋果病蟲害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示范區,組織高效環保型農藥新產品新劑型,以及精準施藥、減施增效技術試驗示范與推廣,形成作物全生育期農藥減施增效技術規程,使示范區內生物農藥使用量增長5%以上,化學農藥使用總量減少1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下。
三、工作重點
(一)建立示范區。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湖北省潛江市建立水稻病蟲害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示范區,在河南省臨潁縣、清豐縣建立小麥病蟲害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示范區,在陜西省洛川縣建立蘋果病蟲害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示范區,每個示范區示范面積約500畝,輻射帶動面積1萬畝。此外,在示范區內設置減量用藥、常規用藥和不用藥處理進行對比試驗,調查驗證化學農藥減量使用的效果。
(二)開展試驗示范。篩選一批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品種,替代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蟲抗性強的老舊農藥品種,開展N子包衣、秧苗處理、作物全程用藥等新技術示范推廣。組織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新型植保機械試驗示范,加強精準施藥技術研究。
(三)加強技術培訓。聘請植保專家開展作物病蟲害防治及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技術培訓,提高專業化防治組織、種植大戶病蟲防治水平以及安全用藥意識,減少農藥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四、主要技術
(一)加強病蟲監測預警,減少用藥防治次數。強化病蟲測報體系建設,準確掌握病蟲發生發展動態,及時開展病(蟲)情會商和預報,嚴格按照農藥安全間隔期要求,堅持適期防治,避免盲目用藥。
(二)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降低化學農藥使用。因地制宜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大力推廣生物農藥,選用高效環保型農藥品種組成最佳用藥組合,減少化學農藥的過量使用。另外,可選用有機硅、激健等助劑,增加藥劑附著率;使用碧護、氨基寡糖素等,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
(三)推進專業化防治,提升農藥應用水平。通過組織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病蟲害防治技術到位率,減少盲目用藥,降低農藥使用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四)應用高效施藥器械,提高農藥利用率。根據農作物病蟲防治實際,應用新型高工效植保機械,掌握最佳用水量與使用方法,實施精準施藥,提高農藥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明確專人。要將實施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示范項目作為工作重點,加強領導,明確專人,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關鍵詞:病蟲害;專業化;綠色防控;融合
隴南市武都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脈腹地,境內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年平均氣溫14.6℃,無霜期150~270d,正常年份降水量447~640mm。境內適合多種作物生長,同時也為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蔓延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以馬鈴薯晚疫病、小麥條銹病等為主的病害發生日趨嚴重,以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紅蜘蛛、玉米螟、夜蛾類等危害逐年加重,已成為農業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為了實現病蟲綜合治理、農藥減量控害,通過專業化防治組織對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控推廣農業、生物、生態、物理和現代高科技等綠色防治技術,以生態控制為主,化學防治為輔,防止其擴散和蔓延,將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1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情況
一是小麥主要發生的病蟲害有小麥條銹病、麥蚜、白粉病、麥紅蜘蛛等病蟲害,幾乎年年發生危害,尤其是小麥條銹病在當地既能越冬,也能越夏,武都區是小麥條銹病的核心越夏區,也是該病流行的關鍵地帶,被稱為“銹病窩子”。條銹病不僅影響本區小麥生產,還直接威脅周邊縣、市以及黃淮海平原的廣大小麥主產區。全區小麥播種從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北到南、由山到川,第二年收獲從5月下旬延續到7月下旬,自生麥苗與高山區早播小麥的共生,使小麥條銹病菌在核心越夏區不斷找到活體小麥寄生繁衍,從而為當地秋苗發病及周邊地區秋苗發病提供了充足的菌源。由于條銹病在當地周年循環,生理小種易產生變異,使一批又一批的品種喪失抗性,造成每隔3至5年就有一次偏重乃至大病流行,其中2000、2003、2004、2008、2009、2013、2014年分別在本區造成大流行,危害嚴重。二是馬鈴薯主要發生的病蟲害有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環腐病等,窖藏病害主要是干腐病、濕腐病、絲合菌莖基腐病、晚疫病、褐腐病等。春播馬鈴薯在6月上旬現蕾開花期降雨逐漸增多,此時晝暖夜涼,結露時間長,是馬鈴薯晚疫病大田顯病期,7—9月份降雨較多,陰雨持續時間長,低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發生,使晚疫病每年在全區中度發生,特別是2007、2009、2012、2013年中度偏重發生,損失嚴重。三是玉米主要發生的病蟲害有玉米螟、大小斑病、玉米蚜、穗腐病、粘蟲等,除玉米蚜每年發生較重外其他病蟲害均輕度發生。四是油菜主要發生的病蟲害有蚜蟲,霜霉病等,蚜蟲每年發生較重;水稻種植面積較小,主要發生的病蟲害有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稻飛虱、葉蟬等,幾乎年年發生,給生產上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五是地下害蟲主要發生的有蠐螬、金針蟲及地老虎,這些地下害蟲連年發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尤其是蠐螬和金針蟲在馬鈴薯上發生較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2專業化防治隊伍建設情況
武都區境內地形地貌復雜,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山地多,作物種植比較零散,增加了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的難度,防治成本普遍較高,結合當前生產中的實際情況,除了成立具備專業化防治資質的合作社外,區域專業化防治主要依靠村級的農作物防治服務組織開展全程病蟲害防治服務。目前注冊的專業化防治組織有3個,在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早、危害重的區域根據病蟲發生情況進行整片專業化防治,控制病蟲害發生流行。為了更好、更快地推進、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節約防治成本,對病蟲害進行全面統防統治,在小麥條銹病、馬鈴薯晚疫病等病蟲害發生早、流行速度快的村組建了50個村級專業化防治組織,吸收村社農民加入專業防治隊伍,每村挑選10~20名擁有綜合防治意識,組織與語言表達能力強,樂于助人,長期在家的人員作為隊員,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則,由農戶自愿申請,村民委員會擇優推薦,在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由村級專業化防治隊組織隊員帶動村民進行全面防治。通過建立村級及具備專業化防治資質的防治隊伍,打造一批素質高、業務精、反應快、防效好的多元化專業化防治隊伍,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和貫徹“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植保理念,對病蟲草害進行專業化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科學合理用藥,少用化學農藥,努力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節本增效、提質增效,保障農產品的生產安全、質量安全以及生態環境安全。
3專業化防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的主要措施
3.1加強宣傳培訓,開展技術指導
按照“科學、實用、實效”和培訓村不漏戶的原則,利用逢集,節假日和冬閑,入村串戶走地頭,通過新聞媒體、現場演講、專欄墻報、咨詢講解、專題講座、發放技術資料等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對群眾進行綠色防控系統的宣傳和技術培訓。在種植、生長的關鍵時期,就惡化病蟲的生存條件,提高農作物抗病蟲的能力,開展輪作倒茬、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藥劑拌種、高壟栽培,利用天敵、清除田間雜草,破壞害蟲越冬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消滅自生麥苗以減少小麥條銹病菌的越夏、調整種植結構等集成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行宣傳培訓,做好信息公布與傳達,適時開展病蟲草害技術指導。科學選擇、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普及科學安全用藥知識,提高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通過專題培訓、實地觀摩、示范展示、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普及綠色防控技術,提高綠色防控的覆蓋率。加強專業化防治隊伍的培訓。通過實地觀摩、示范展示、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使其能夠準確識別全區主要作物發生的病蟲害,學習農藥基本常識、安全使用方法及噴霧器使用方法和一般故障的排除技術,確保每名隊員能夠熟練掌握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生態調控,以及環境兼容、生態友好的高效低風險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集成以生態區域為單元、作物為主線的全程農藥減量控害技術。
3.2加強病情監測、及時病蟲害動態信息
植保部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監測設備和技術,嚴格按照測報技術規范要求,實行定人、定點、定時的“三定”監測辦法,采取定點觀察和大田普查相結合,嚴格執行5天一查,7天一報的周報制度,按期農作物病蟲害動態信息,確定防治關鍵時期,為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準確及時提供病蟲發生和防治信息服務。優化防治措施,推廣應用高效、實用、綠色防控技術,并組織專業化防治組織與發生區群眾按照統一組織發動、統一技術方案、統一藥劑供應、統一施藥時間、統一防控行動的“五統一”進行防治,協助解決病蟲專業化防治服務中遇到的難題,有效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危害。
3.3推進全程承包式防治服務
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通過專題匯報,召開啟動會、培訓班和現場觀摩會,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張貼標語等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強化對農民的培訓,轉變其思想意識,讓農民自覺接受專業化防治服務。在原來村民自己防治、按病蟲單次承包、階段性承包的基礎上,逐步向全程承包服務模式過渡,努力擴大防治面積和規模,建立整村、整鄉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區,實現整村整鄉聯防聯控。同時以專業化防治組織為載體,在使用化學防治的同時,綜合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指導群眾選用抗病豐產品種,加強農田管理工作,有條件的地方設置殺蟲燈,針對作物病害推廣生物農藥,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菊酯類農藥,努力推進專業化組織與綠色防控相融合。
3.4加強專業化防治隊伍建設
關鍵詞:小麥;農藥;病蟲害;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6-88-02
農藥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資料。農藥的使用,對農作物的高產穩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用農藥,是保障農產品安全生產、提高作物產量與品質、防治病蟲草害具有重要的意義。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證農作物的安全生長,抵御病蟲草的侵襲,保障農業豐收。如果使用農藥不合理,可能使作物遭受藥害,不但使作物減產,還會造成環境污染,農藥殘留超標等一系列問題。對于當代大力發展無公害生產的今天,如何科學、安全地使用農藥成為糧食作物生產的關鍵環節。
本文就農藥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并重點介紹在小麥各生育時期農藥施用技術。
1 使用農藥的必要性
據統計,使用農藥防治農作物病、蟲、草及其它危害,可挽回糧食總產量損失的10%~15%。而我國的糧食單產由建國初期的36.6kg/667m2,到如今的343.5kg/667m2。糧食產量的劇增,其中化學保護的直接貢獻率占20%左右[1-3]。
2013年滄州地區小麥的播種面積為38.7萬hm2,其中,小麥白粉病發生1萬hm2,吸漿蟲發生5.67萬hm2,小麥蚜蟲發生30萬hm2,紅蜘蛛發生5.33萬hm2,麥葉蜂發生3萬hm2。對小麥生育時期的各種病蟲危害進行了積極的防治措施,保證了小麥生產的穩定增長,保障了滄州地區小麥糧食生產的安全。因此農藥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資料,為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農藥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藥濫用、亂用現象嚴重 農民是農藥的直接使用者,而大部分農藥都有其適用范圍和適宜的使用方法,必須按照說明要求的用藥劑量和用藥時期才能收到預期的治病殺蟲效果。但有些農民缺乏農藥使用常識,當農作物受害時,無法分清是病害還是蟲害,所以無法對癥下藥,因此農民使用的農藥種類繁多,心想總有一種能針對病蟲,于是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盲目亂用農藥。更有甚者違反國家安全用藥規定,大劑量使用高毒農藥,這樣不但沒有收到預期的防治效果,而且會造成嚴重的藥害,嚴重污染土壤甚至造成害蟲對農藥產生抗藥性。大劑量種類繁多的用藥,還導致大量的有益昆蟲死亡,反而加大了防治難度。如防治麥田闊葉雜草類用98%巨星在20世紀90年代僅用藥1g防效達90%以上,而現在卻要用2~3g防效只有80%~85%,雖然用藥量加大了1倍還多,防治效果卻越來越差。
2.2 農藥殘留量超標 根據農藥使用情況進行統計,發現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呋喃丹等使用量偏高,甲胺磷、氧化樂果平均用量均在1 500g/hm2以上,而國家明令禁止的“三致”農藥,在滄州個別地方仍在小麥上使用。如小麥,在灌漿后期發生麥穗蚜、紅蜘蛛、白粉病等,必須噴灑農藥,這樣會造成小麥農藥殘留量超標,嚴重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據調查,我國糧食作物中農藥超標率平均為6.20%[4],因此,要注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超標問題,適宜的使用農藥不僅可以避免病蟲害的大規模發生,還會降低農藥殘留量,為我國農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打下基礎。
2.3 用藥器械、技術落后 目前農民施用農藥器械主要以農用噴霧器為主,其噴灑方式、噴霧技術都很落后,在使用過程中經常出現冒、滴、漏、跑等現象,造成農藥資源浪費,農民噴灑不均勻,出現“花斑田”大大影響農藥利用率。農民在使用農藥時,往往忽視閱讀農藥標簽,忽略農藥使用注意事項,缺乏科學的農藥使用知識及有效的技術指導,也是造成農藥藥效降低的另一因素。
3 農藥使用在小麥生產中的問題
3.1 播種前藥劑處理 在小麥的整個生育時期,都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近年來,隨著秸稈還田技術的熟化,致使秸稈上殘留的病毒病繼續傳播,因此在播種前對土壤進行藥劑處理勢在必行,有利于小麥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的防治,有利于壓低小麥整個生育期的病蟲基數。可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每667m2100~150mL,兌細土20~25。
使用包衣種子不但對蠐螬、螻蛄、金針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包衣劑內有多種微量元素,能促使小麥出苗齊、苗壯。也可用粉銹寧、水、種子按1∶80∶800的比例拌勻,堆悶2~3h后播種,或用50%辛硫磷乳油按藥、水、種1∶50∶500的比例拌種,堆悶3~4h,對蠐螬、螻蛄、金針蟲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取12.5%禾果利100~150g,兌清水10kg,拌種100kg,對小麥紋枯病、葉枯病等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3.2 小麥苗期病蟲草發生情況 在小麥苗期的病害有小麥銹病、紋枯病、全蝕病,當病葉率達到10%左右時,就應該采用藥劑防治;對小麥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發生較重的地塊,如沒有采取殺菌劑拌種措施,應當在小麥三葉期噴灌殺菌劑。具體方法為用25%的敵力脫100mL、12.5%禾果利80g和50%多菌靈500g,兌水200kg,順壟噴灑于小麥莖基部。在苗期有土蝗和蟋蟀等地下害蟲。經調查發現,農民對這一時期的麥田基本不進行管理,造成后期病蟲害的盛發。
3.3 小麥返青至拔節期防治 從返青到拔節期,是小麥全蝕病、根腐病、紋枯病等病害侵染擴展的高峰期。也是地下害蟲、麥蜘蛛和雜草的危害盛期,是綜合防治的關鍵時期。加強壯苗栽培,適當劃鋤鏟除雜草,年前未化學除草的田塊抓緊在3月中旬進行化學除草。紋枯病的病株率達到15%~20%時,應用藥劑進行防治。667m2用12.5%烯唑醇20~30g兌水30~50kg,對準小麥莖基部噴霧,15d1次,連用2次。
3.4 小麥孕穗至揚花期防治 在滄州地區從孕穗到揚花期的防治重點是麥蚜、麥蜘蛛和白粉病等。當田間麥蜘蛛達到單行33.33cm有200頭時進行防治,667m2用1.8%阿維菌素乳油6~8mL兌水50kg噴霧效果顯著,且可兼治小麥蚜蟲。針對此時期流行性病害,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兌水50kg噴霧,可有效預防白粉病和赤霉病的發生。
3.5 灌漿至乳熟期的防治 灌漿期是多種病蟲危害的高峰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也是籽粒建成的關鍵時期。此期重點防治吸漿蟲和黏蟲。667m2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30~50mL兌水50kg進行噴霧,可有效防治麥穗蚜、白粉病、銹病,同時可兼治葉枯病等。在噴藥時一次性混合施用再加上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能起到防病治蟲增產的目的。
4 農藥使用的安全對策
4.1 采用抗病蟲小麥品種 麥類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選育和推廣種植高抗病蟲害品種,因此,在滄州地區要種植適宜該地區的高產、多抗小麥品種,如滄麥119,滄麥12等。
4.2 加強農藥知識和政策的培訓普及工作 農技推廣部門要利用各種途徑宣傳、推廣農藥知識和各項政策規定,提高農民使用農藥的技術,農藥技術推廣應該以科技下鄉的形式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從用藥時期、用藥量、用藥方法來提高農藥的安全使用,進行普及宣傳、示范與引導。使農藥的使用達到安全、高效、經濟。
4.3 做好小麥生育期病蟲監測 搞好病蟲測報與病蟲草鼠的抗藥性監測分析,針對田間小麥發病情況,因時因地提出治病蟲方案,避免在不知具體病蟲危害的情況下亂用藥的問題,爭取農藥的高效利用。
4.4 提倡生物防治 積極做好利用害蟲天敵、糖盆誘殺等手段,推行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的生物防治理念,降低農藥使用風險,保護環境。
5 結語
對小麥生產中病蟲害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 確保產品質量,保護環境”的原則,實施農業防治,結合生物防治,強化環境意識,優化化學防治方法。推廣藥劑拌種、包衣技術和土壤處理等措施來綜合防治小麥病蟲害。在進行化學防治時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參考文獻
[1]周真,路奎遠,于輝,等.農藥使用情況調查、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0(4):18-21.
[2]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農藥安全使用知識[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第一版).
關鍵詞 糧食增產;集成技術;安徽渦陽
中圖分類號 S512.1;S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074-01
為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促進糧食持續穩定發展,農業部決定繼續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組織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渦陽縣被列為試點縣之一。為確保糧食增產模式攻關有力有序推進,早出成果,取得實效,根據農業部辦公廳《糧食增產模式攻關方案》精神,結合渦陽縣的實際特點、生產條件和增產潛力,重點抓好以下小麥、玉米成熟技術模式的推廣[1]。
1 小麥集成技術模式
(1)推廣高產半冬性品種。經過多年生產實踐經驗,渦陽縣作為淮北地區小麥主產區,推廣高產、多抗半冬小麥品種具有重要意義[2]。結合實際要重點推廣煙農19、濟麥22、良星66等,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
(2)推廣土壤深耕深松技術。目前無論是舊式耕作方式還是機械翻地,普遍存在耕層偏淺的問題,一般為14~16 cm。對高產小麥而言,耕作深度一般應大于20 cm,否則會制約小麥產量的進一步提高。因此,要加深耕層,打破犁底層,將耕層加深到20~25 cm,提高土壤理化性狀和保水保肥能力。
(3)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秸稈還田符合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原則,增加了土地肥力,保護了環境,因此要推廣大型農機具作業,粉碎秸稈,實行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生產水平。
(4)推廣科學播種技術。做到適墑、適期、適量、適深播種。半冬性品種播期控制在10月5—15日,基本苗控制在270萬株/hm2左右,播種深度3~5 cm,行距20 cm左右,實現一播全苗。
(5)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測土結果,采用有機肥與化肥相結合、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相結合、基施與追施相結合的施肥原則,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小麥產量、品質。在增施土雜肥的基礎上,化肥施純N 240~255 kg/hm2、P2O5 105~135 kg/hm2、K2O 75~90 kg/hm2,ZnSO4 15~30 kg/hm2;氮素化肥60%基施,40%拔節期追施。
(6)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推廣包衣種子或藥劑拌種技術,防治苗期病蟲害,確保一播全苗。根據預測預報,及時防治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麥蜘蛛、穗蚜等病蟲害,最大程度減輕病蟲危害。
(7)推廣化除化控技術。小麥越冬前或返青至拔節前開展化學除草,對以色拉秧(豬秧秧)為主的地塊可用5.8%麥喜225 mL/hm2對水450 kg/hm2進行均勻噴霧;對以播娘蒿(迷迷蒿)為主地塊可用5.8%麥喜225 g/hm2+56%二甲四氯375 g/hm2對水450 kg/hm2進行均勻噴霧;對以澤漆為主地塊可用36%奔騰112.5 g/hm2,或20%使它隆(氯氟比氧乙酸)600~750 mL/hm2對水450 kg/hm2進行均勻噴霧。小麥拔節前,對長勢旺、密度大、肥勁足的、秸稈較高的品種,適時進行化控,用10%國光矮豐750 g/hm2對水450 kg/hm2進行噴霧,控制1、2節長度,防止后期倒伏。
(8)推廣科學灌水技術。根據小麥需水特點及天氣情況,合理運籌底墑水、分蘗越冬水、拔節孕穗水和灌漿水,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9)推廣避災減災技術。針對可能出現的災害性天氣,提前制定預案,采取應變措施,防倒伏、防凍害、防早衰,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10)推廣后期保健技術。小麥生育后期推廣應用葉面噴肥和后期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保根護葉,延長上部葉片的功能期,防止葉片早衰。
2 玉米集成技術模式
(1)推廣高產品種。重點推廣先玉335、登海605、隆平206等。
(2)推廣科學種植技術。采取免耕機械直播,等行距種植,行距60 cm,6月15—20日播種,中高密度留苗,栽植6.00萬~6.75萬株/hm2。
(3)推廣緩釋﹙控釋﹚肥技術。緩控釋肥料養分釋放速率緩慢,釋放期比較長,可以滿足作物整個生長期生長需的肥料,通過各種機制措施預先設定肥料在作物生長季節的釋放模式,使其養分釋放規律與作物養分吸收基本同步,從而達到提高肥效目的的一類肥料[3-4]。特別是針對玉米生產,要推廣施用緩釋﹙控釋﹚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5-6]。
(4)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推廣新型植保機械,成立植保專業服務隊,實行病蟲害統防統治。重點防治大小斑病、粗縮病、彎孢霉葉斑病、褐斑病、玉米螟、蚜蟲、棉鈴蟲、二點委夜蛾、地老虎等。
(5)推廣適時延遲收獲技術。玉米的產量、質量與收獲有很大的關系。當籽粒沒有達到生理成熟以前,灌漿還在繼續,干物質還在積累,過早收獲必然會降低粒重和減少產量。但收獲時間延遲,產量同樣會受到損失,部分原因是由于籽粒含水量下降。因為當籽粒生理成熟后,干物質積累減少并相對停止,但種子呼吸作用還在繼續,要消耗一部分干物質。因此,適時收獲可最大限度地保證獲得玉米的產量[7-8]。在不影響小麥適期播種的前提下,適時遲收,改變習慣上的玉米授粉后40~50 d收獲為授粉后55 d收獲,充分發揮玉米粒重增產潛力[9]。
(6)推廣機械化作業。集成統一行距種植、機械中耕施肥、機械噴藥、機械收獲等技術,全面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7-8]。
3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開展糧食增產模式重點科技攻關[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2(11):3.
[2] 張文玉.渦陽縣小麥高產攻關機制創新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0(12):345-346.
[3] 王恩飛,崔智多,何璐,等.我國緩/控釋肥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1(21):12762-12764,12767.
[4] 粟曉萬,杜建軍,賈振宇,等.緩/控釋肥的研究應用現狀[J].中國農學通報,2007(12):234-238.
[5] 黃永蘭,羅奇祥,劉秀梅,等.包膜型緩/控釋肥技術的研究與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2008(3):55-59,63.
[6] 王亮,秦玉波,于閣杰,等.新型緩控釋肥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吉林農業科學,2008(4):38-42.
[7] 王玉倩.我國緩控釋肥行業現狀分析[J].化學工業,2013(6):34-36.
關鍵詞 小麥;高產創建;經驗;做法;夾溝農場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6-0090-02
夾溝農場位于國家農業示范區宿州市橋區東北部,土壤為砂漿黑土,耕作制度為一麥一豆、玉米,年降水量850~950 mm,年平均氣溫14 ℃。夾溝農場全場現有3個分場,計762 hm2,農戶291戶。場內基礎設施標準高,灌排條件良好;農場職工種糧積極性高,物資投入高,科學種田水平高。場內地塊地勢平坦,成方連片,種植的小麥連續12年穩定在7 500 kg/hm2以上,2006年經省小麥專家組驗收率先在全省突破8 000 kg/hm2,近3年小麥單產穩定在8 000 kg/hm2左右。
夾溝農場在開展小麥高產創建活動中,堅持政策引導,科技推動,示范帶動,以狠抓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為根本,以狠抓小麥生產過程管理為重點,狠抓關鍵增產技術的應用為關鍵,努力提高單產,增加總產。通過樣板田,示范田等典型引路,大力推進了夾溝農場小麥高產創建活動,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同時也帶動了當地周邊農村的小麥生產[1]。現將開展高產創建工作經驗與做法總結如下。
1 取得的成效
(1)通過實施高產創建,職工的科學種田意識和水平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常規技術措施普遍應用,關鍵增產措施重點加強,如深耕深松,秸稈還田,配方平衡施肥,小麥氮肥后移技術,科學灌溉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如2013年夾溝農場小麥在經歷苗期長期低溫陰雨、拔節孕穗期多次低溫凍害的情況下,小麥紋枯病等病害的有效防治率達到98%,低溫凍害損失控制在15%以下(個別品種較重),經組織高產創建技術小組人員田間測產和實產驗收表明整體上夾溝農場小麥單產、總產基本維持在常年的水平,是夾溝農場開展高產創建的典型例證。
(2)通過高產創建,推動了農場萬畝示范片和周邊村莊的小麥生產,特別是國家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新型農民陽光工程農業專項技術培訓等項目的綜合實施,都極大提高了職工的科學種田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災害損失,促進了小麥生產,在小麥赤霉病大發生、低溫陰雨、多次凍害的情況下,夾溝農場萬畝高產示范片的周邊農村小麥普遍長勢較好,高產創建的示范帶動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2 主要經驗與做法
2.1 健全組織機構,強化組織領導
為了高質量完成夾溝農場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的建設任務,聘請知名專家,并成立了高產創建領導小組及高產創建技術指導小組,確保了高產創建的協調指揮和技術服務的有序順利進行。
2.2 規范農場萬畝高產示范片的管理,制定實施方案及技術措施
一是設計了場萬畝示范片平面圖,標明了示范片位置及毗鄰的鄉鎮村等,在核心區場部科技園及二分場和示范區一分場、三分場建立了示范標牌;二是建立好高產創建示范片文件、方案、田間記錄、測產結果、總結的立案建檔;三是制定了《夾溝農場9 000~9 750 kg/hm2高產栽培技術規程》,把材料發給示范片職工;四是建立“十、百、千”畝樣板田、示范田。在科技示范園建立十畝樣板田、百畝示范田,各分場建立百畝、千畝示范田,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的示范帶動作用;五是建立數據庫,向農業部全國高產創建網絡信息與共享系統提供必要的數據和資料。
2.3 推行麥、豆、玉米2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培育良田
夾溝農場高產示范片在堅持多年來大豆秸稈還田的基礎上,逐步全面推廣麥稈秸稈還田,目前夾溝農場已有12臺碎草器、25臺旋耕機械,每年對2季還田的科技示范戶進行重點補貼,滅茬碎草補貼225元/hm2,同時旋耕費用農場也給予375元/hm2的補貼,調動職工秸稈還田的積極性,既提高了秸稈利用率,又保護了環境。2012年經安徽農墾壽西湖農場測土配方檢測中心的檢測結果表明,夾溝農場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在2%以上,在安徽農墾居于首位。同時全面推廣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增施腐熟生物雞糞等生物有機肥,不斷培肥地力,培育良田。
2.4 在全場內采用“五有、五統”的管理模式,確保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2.4.1 “五有”。①有組織保障。在農場高產創建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統一開展工作;場農業科農技人員負責具體技術上的指導。②有方案、責任明確。制定了夾溝農場小麥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工作方案,同時也制定了考核措施,明確了獎罰辦法,確保了各項措施落實到位。③有典型樣板田。每年在每個分場內建有樣板田20 hm2,產量目標均在9 750 kg/hm2以上,發揮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在開展高產攻關的基礎上2014年繼續開展超高產創建,建有1塊2 hm2超高產田塊,目標產量10 500~11 250 kg/hm2。④有示范標牌。高標準高質量制作了示范標牌,明確了示范片行政責任人和技術責任人,明確關鍵技術措施,擴大宣傳效應[2]。⑤有優質服務。在關鍵農時季節搞好技術指導和服務。技術指導到位,輻射帶動全場及周邊村莊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
2.4.2 “五統”。①即統一包衣供種。選擇增產潛力大、抗逆性強的小麥高產優質品種濟麥22、皖麥52、連麥2號等,精選后包衣供種。②統一測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養分構成和作物需肥規律,全面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促進了節本增效。如針對2012年4月壽西湖農場測土配方中心的檢測結果,2013年在三分場(南)片增施了硫酸鉀。③統一整地機播。全場土地每年約266 hm2進行了深耕25 cm以上,約530 hm2統一深松30~35 cm,切實打碎犁底層。④統一適期早播。樣板田采用播量120 kg/hm2,大田播量180 kg/hm2。同時根據每年的實際情況,播量適當調整。統一管理模式。在全場內全面推廣統一播量、寬幅播種、氮肥后移技術、科學灌溉技術、統一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措施[3]。采用寬幅播種基本苗較少,群體動態比較合理,群體光照條件好,個體發育健壯,實現穗足、穗大、粒重、抗倒、增產。氮肥后移可以有效控制春節無效分蘗過多增生,促進根系下扎,增加穗粒數,提高籽粒產量;同時氮肥后移可減少氮素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氮素淋溶。注意科學灌溉。根據土壤商情、作物需水規律及需水臨界期堅持小麥“三水”:出苗水、越冬水、拔節孕穗水。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做好全場病蟲害預報預測,開展病蟲害的統防統治,提高專業化、社會化水平。重點做好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赤霉病、蚜蟲、紅蜘蛛、吸漿蟲等病蟲害的防治。⑤統一收購。家庭農場小麥產品,收獲后直接進倉入庫,杜絕因運輸、儲藏等原因造成產品的流失和損失,降低家庭農場職工勞動量和成本。
2.5 強化技術指導服務
建立農場高產創建技術指導小組,制定技術方案,加強協調攻關,深入開展田間調查,農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機制,特別是做好關鍵技術推廣與應用。以2012―2013年為例:2012年9月25日在三分場南片舉辦2012―2013年度全場測土配方施肥暨高產創建現場會,2012年9月30日,夾溝農場在召開了2012年秋種工作會議暨2013年小麥高產創建工作會議,農業科有專門制定了秋種工作指導意見發到各分場。在秋種期間,高產創建技術指導小組的農技人員有深入到分場與分場干部共同指導小麥播種灌溉。2012年11月14日和12月10―20日,場高產創建技術指導小組又和分場干部對全場萬畝示范片的291戶家庭農場田間的基本苗和莖蘗數進行逐戶調查,為分類指導小麥高產創建提供第一手資料。2012年11月15日,場高產創建小組組織外聘專家、場內專家、農技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實現夾溝農場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有技術指導的要求。2013年2月28日,利用陽光工程的農業專項技術培訓高產創建示范片職工112人。進一步提高了示范片職工科學種田水平,4月23―25日,夾溝農場又開展農業專項技術及高產創建示范片職工培訓,培訓職工170人,把知識優勢化為生產動力,為夾溝農場小麥萬畝高產示范片創建活動提供智力支撐。2013年3月3―5日,統一完成了全場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的小麥化除、化控、紋枯病、紅蜘蛛等進行了統防統治,3月23―25日進行了紋枯病的2遍防治。4月27日至5月12日完成3遍的“一噴三防”。
2.6 強化宣傳引導
通過高產創建典型示范與宣傳,展示高產創建實施成效和工作成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引導技術人員,廣大職工、企業及媒體共同關注小麥高產創建工作。每年4―5月夾溝農場組織地方農委、高產創建示范片職工進行中后期觀摩。
2.7 組建專業合作組織,更好開展專業化服務
夾溝農場成立了橋區墾地農機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入社社員65人,各類大型機械67臺套,主要從事深耕、深松、植保、機收等專業化服務。
2.8 落實高產創建補貼資金
建立高產創建專門賬戶,專人負責。對高產創建示范片的職工關鍵環節應用種子包衣補貼,對小麥中后期開展的“一噴三防”物化補貼和專業化服務的深松深耕、秸稈還田、寬幅播種等補貼,對科技園等樣板區植保等專業化服務補貼,對示范片職工培訓學習補貼。
2.9 夯實基礎設施,確保高產創建示范片抗災能力
先后擴建了二分場排澇站,擴建后的排澇站是原先排澇能力的2倍;對全場388眼機井進行了檢查維修,新打機井12眼;改建了科技園的機電井維護設施,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進一步提高了高產創建示范片的抗災能力。
2.10 組織測產驗收
按照農業部要求的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嚴格執行測產標準和程序,夾溝農場每年5月底6月初組織場內外專家、農技人員開展田間測產。
3 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1)由于夾溝農場地處淮北地區,土壤為砂漿黑土,秋、冬、春3季易旱,而且初春倒春寒時有發生,嚴重制約小麥的穩產、高產,解決此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保持土壤有較好的墑情。夾溝農場目前最有效的灌溉方式就是機井灌溉,隨著場內及周邊勞動力減少,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成本逐漸加大[5]。目前只有科技園區20 hm2。實行了機改電灌溉,全場灌溉實現機改電后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降低了柴油等能源的消耗,保護了環境。此外,鼓勵扶持農機合作社購置中后期大型植保機械,實行全程植保專業化服務,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2)加大宣傳力度,營造高產創建氛圍。充分利用媒體宣傳高產創建政策,宣傳普及關鍵高產栽培技術,報道先進高產典型,展示高產創建效果,樹立輻射帶動樣板。在全場范圍內營造高產創建氛圍,把高產創建活動化為全場職工的自覺行動,以夾溝農場萬畝高產示范片為基礎帶動周邊地區小麥生產,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貢獻[6]。
(3)多組織市、縣、農場等高產創建單位之間的交流活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4 參考文獻
[1] 王澤強.淺談小麥高產創建的經驗[J].種業導刊,2013(7):32-34.
[2] 李霞,車晉濤.澤州縣小麥高產創建活動的做法與措施[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18):67-68.
[3] 申振宇.小麥高產創建活動的主要做法與成效[J].種業導刊,2011(3):28-29.
[4] 李志蘋,羅巨方,孫本義,等.小麥高產創建的經驗和體會[J].種業導刊,2011(5):27-28.
糧棉高產創建活動是根據國家農業部、省農業廳統一組織部署,采取集約項目、集中力量、集成技術等措施,依托科技創新,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加強項目管理等手段,發揮高產創建在糧棉生產穩定發展中的重要推動作用,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市是全國糧棉主產區,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500萬畝,約占全省的13%,全國的1%,通過糧棉高產創建活動的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能有效提高糧棉單產、增加總產,全面提升我市糧棉綜合生產能力。各級、各部門要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開展糧棉高產創建活動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把糧棉高產創建活動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抓實抓好。
二、開展糧棉高產創建活動的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政策驅動、科技推動、示范帶動,切實改善生產條件,積極推進節本增效,普及應用關鍵增產技術,主攻單產,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全面提升我市糧棉綜合生產能力。
(二)任務目標。1.小麥。全市小麥主產區每個鄉鎮建立1-2個十畝高產攻關田(鄉鎮長指揮田),畝產過700公斤;建立一個百畝示范方,畝產過650公斤;輻射帶動一個萬畝片,畝產過600公斤。同時重點發展強筋專用品種。全市每個縣區建立2-3個強筋小麥專業生產鄉鎮,每鄉鎮建立一個專用小麥十畝高產攻關田,畝產過650公斤;一個百畝方,畝產過600公斤;輻射帶動一個萬畝片,畝產過550公斤。2.玉米。全市玉米主產區每個鄉鎮建立一個十畝高產攻關田(鄉鎮長指揮田),畝產過900公斤;建立一個百畝示范方,畝產過800公斤;輻射帶動一個萬畝片,畝產過600公斤。3.棉花。全市棉花主產區每縣區建立一個十畝高產攻關田,畝產過150公斤;建立一個百畝方,畝產過120公斤;建立一個千畝片,畝產過100公斤。
三、明確工作重點,落實糧棉高產創建活動各項工作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各縣區要切實做好布局規劃,指導鄉鎮選擇成方連片、土地平整、地力肥沃的地塊,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和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整合各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扶持政策等資金,優先支持各示范片和高產攻關田,提高綜合建設標準。結合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沃土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工程、秸稈還田工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農業良種工程、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工程等項目的實施,改善高產示范田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
(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圍繞農業推廣體系改革與示范項目建設,通過“三個結合”,力爭每個鄉鎮建立一個農業服務站,加大對轄區農戶特別是種植示范戶的直接培訓和服務力度。一是政府推動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農業服務站由鄉鎮派出1-2位技術員,面向社會聘用若干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業專業人員,形成農技推廣的基本隊伍,進行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培訓;二是無償和有償相結合。農業服務站對農民群眾無償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特別是在生產關鍵時期做好田間會診、技術會商和技術講座,同時有償進行農資供應、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三是經營與服務相結合。農業服務站既對農民進行技術服務,平時也進行農資銷售,以維持農業服務站的正常運轉。通過三個結合,實現高產示范田整地、供種、播種、肥水管理、技術指導、病蟲防治、機械收獲“七統一”,達到播、管、收服務全覆蓋。
(三)選用推廣高產創建關鍵技術。根據高產優質、節本增效、資源節約的原則,促進良種良法、農機農藝的有機結合,因地制宜集成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并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控工作。小麥重點選擇增產潛力大、抗逆性強的品種,重點推廣氮肥后移、精播半精播、一噴三防技術。玉米重點選擇耐密性優質高產良種,重點推廣“一增四改”高產栽培技術。棉花生產重點推廣雜交棉增密規范化種植、應用全程化控、“兩無、兩化”(無土化育苗、裸苗移栽、工廠化育苗和機械化移栽)栽培技術。同時在生產環節加強重大病蟲草害防控力度,及時監測病蟲害發生動態,科學制定綜合防治方案,組裝農業、生物、物理、化學防治配套技術措施,指導農民開展病蟲害的統防統治。
(四)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落實良種補貼、糧食直補、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加大對糧棉高產創建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從2012年開始,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扶持資金,用于糧棉高產創建工程示范點建設,糧棉生產科技創新和高產攻關獎勵,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展示田建設,先進實用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推廣,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層農技人員、農民技術員、科技帶頭戶和農民的培訓等。各縣區要從中央糧食獎勵資金中每年至少安排5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糧棉高產創建工作。通過資金投入和支持,確保糧棉高產創建順利開展,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起一批糧棉高產示范典型和科學種田典型,帶動全市農業整體生產水平快速提高。
四、加強組織領導,確保糧棉高產創建活動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開展小麥、玉米、棉花高產創建活動是全面提高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生產水平的一項重大舉措,為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了市糧棉高產創建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市長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各縣區也要成立相應機構,切實加強對糧棉高產創建活動的組織領導,抓好高產創建活動各項工作的落實。
關鍵詞 水稻;高產創建;河南信陽;平橋區;2016年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070-01
1 水稻高產創建目標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集中力量,集成技術,主攻單產,改善品質。通過典型示范,促進大面積平衡增產,全面提升全區水稻綜合生產能力。一是超級稻“三期”目標百畝攻關1個。地點在甘岸辦事處二郎村,目標產量13.5 t/hm2以上。二是高產創建百畝核心區2個。地點分別為五里鎮大堰村、洋河鎮陳村,目標產量12 t/hm2以上。三是農業部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1個。地點是五里鎮顧店、九店、大堰等村,目標產量10.5 t/hm2以上。四是整鄉整建制推進1個。地點是甘岸硪底酆鮮匝榍,目標產量:一年稻麥兩熟18 t/hm2,其中水稻11.25 t/hm2、小麥6 750 kg/hm2。
2 主要栽培技術
2.1 示范推廣優良品種
以本區域主推品種為主體,引進示范超高產苗頭品種或育種家最新潛力品種,推廣Y兩優2號、Y兩優3218、揚兩優6號等高產優質品種,落實種子補貼政策,百畝核心區免費供種。
2.2 強化秧苗素質
技術攻關點及百畝核心區4月5日左右育秧,采取藥劑浸種、自然發芽、軟盤營養土育秧;秧苗2葉1心時噴施斷乳肥;秧齡20~25 d,秧苗4葉1心時移栽大田;移栽前3 dM行病蟲害綜合防治,并施好送嫁肥[1]。
2.3 優化種植基礎
技術攻關點和百畝核心區應冬翻凍曬。移栽前15 d,施腐熟禽糞3 t/hm2,東西行向按4 m寬做畦,畦間留工作行35~40 cm,田塊四周做20 cm寬的圍田邊溝,暢通排灌系統。
2.4 實施群體質量管控
一是精量栽培。技術攻關及百畝核心區實行人工拉線定植,定植22.5萬穴/hm2,基本苗45萬穴/hm2左右。大面積生產機插秧要保證有效穴數在21萬穴/hm2以上,基本苗在60萬穴/hm2以上。二是合理調控群體。利用配方精準追肥,水分管控,減少無效分蘗,控制群體高峰,提高成穗率,高峰苗控制在390萬~420萬株/hm2之間,成穗率達75%左右。三是注重水漿管理[2]。各類型田塊均應根據品種特性,通過穗肥調控和穗期水分管理及抗衰、抗倒栽培,保證根系活力和葉片功能,增加后期積累,提高結實率。產量13 500 kg/hm2肥水運籌模式:施純氮255 kg/hm2左右、五氧化二磷112.5 kg/hm2左右、氯化鉀225 kg/hm2左右。大田基施45%復合肥(15-15-15)750 kg/hm2或50%復合肥(20-10-20)675 kg/hm2或袁氏超級稻專用肥600 kg/hm2、硅鈣磷肥(含錳、鋅等)375 kg/hm2。移栽后1周施尿素90 kg/hm2。移栽后15 d施尿素75 kg/hm2。實行淺水分蘗,干濕交替,夠苗曬田,有效分蘗臨界期(11葉)間歇灌溉,追施尿素90 kg/hm2、氯化鉀120 kg/hm2。倒4葉、倒2葉看苗酌情施肥,灌漿期間隔灌水,短期落干。苗期、分蘗期、孕穗期各施1次噴施寶,灌漿期根外追施磷酸二氫鉀。
2.5 加強病蟲草害防治
利用有害生物預警系統,切實加強病蟲草害預測預報,制訂水稻重大病蟲草害防控預案和綜合防治方案,組裝各種防治手段,大力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切實提高防治效果。
2.6 推進水稻機械化生產
在萬畝片和整建制推進上,要以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為目標,加強農藝配套研究與推廣,形成標準化生產規程,促進生產流程簡約、現代、高效[3]。
3 水稻高產創建工作措施
3.1 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領導小組,并組建由精干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攻關指導小組,切實加強對高產創建工作的領導和指導。
3.2 制定實施方案
各承建單位要選擇具有高產基礎的設施糧區建立樣板實施點,結合肥力基礎和種植模式,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力爭實現5個統一,即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栽培方式、統一肥水運籌、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標牌標識。
3.3 強化檢查指導
有計劃、分階段地抓好工作檢查和技術交流。前期主要抓好各創建點的選擇、人員組成、物資準備、方案制定、技術培訓等[4]。中期重點開展關鍵措施落實和技術指導;后期重點抓好各實施點產量驗收及總結、評比工作。
3.4 實施績效考核
按定點、定方、責任到人的原則,組成各點創建團隊,明確工作責任,落實績效考核。百畝核心區單產率先突破13 500 kg/hm2的,獎勵創建團隊2萬元;經驗收產量達到12 000 kg/hm2的,獎勵創建團隊5 000元;產量在12 150~12 750 kg/hm2之間的,獎勵創建團隊8 000元;產量在12 750~13 500 kg/hm2之間的,獎勵12 000元;創建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獎金數額與最高獲獎團隊一致。對百畝核心區驗收單產不達標,給予通報批評,下年度不得參與高產創建。
3.5 逐月落實工作計劃
3.5.1 1―2月。擇優確定創建地點和承建單位,成立創建組織,制定實施方案,明確主導技術和主推技術,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出臺相關扶持政策。
3.5.2 3月。做好種源和各類生產物資準備,分點建立創建團隊,開展技術培訓,落實前期籌備。
3.5.3 4―5月。做好育秧及栽插階段生產指導和栽插質量檢查,建立苗情考查點,定期做好苗情考查、分析、促控等。
3.5.4 5―8月。落實田間管理措施,重點抓好水分管理,落實追肥、曬田及孕穗應用措施,重點抓好病蟲害防治和抗逆、抗倒栽培,開展階段性技術培訓、技術商研,組織中期檢查。
3.5.5 9―10月。落實后期田間管理,抓好病蟲害綜合防治及促進結實增重的措施,開展現場觀摩,組織內部評比,推薦省、市驗收點。
4 參考文獻
[1] 幸邦其,朱先利.江津地區水稻高產創建主要做法及經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6(15):63-64.
[2] 王世平,杜川.重慶市江津區水稻高產創建做法與經驗啟示[J].南方農業,2014(28):52-54.
關鍵詞 稻套麥;零共生期;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1-0063-01
稻田套播小麥是騰茬過遲或澇災時的有效應變高產栽培技術[1],避免了水稻成熟期推遲、秋播季節過晚而影響小麥安全越冬的問題,并能保證水稻活棵成熟到老,緩解收種時期勞動力和作業機械緊張的矛盾,實現了麥作生產的節本、省工、簡化、高產及高效,達到了稻麥雙收的目的。現有稻田套播小麥,播種時間為水稻收割前5~6 d,稻套麥由于存在共生期,加之土壤板硬,易產生竄高苗和歪腳苗,對成穗和產量影響較大,播種后如遇陰雨天氣,共生期延長影響更大。如共存期達8~9 d,收稻時麥苗處于1.1葉,也容易造成麥苗的機械損傷,造成缺苗斷壟。
零共生期稻套麥就是在水稻收割當天在收割前撒播麥種,是小麥與水稻零共生期的栽培方式。這種栽培方式有利于延長水稻生長期,提高水稻產量,改善稻米品質,同時能充分利用冬前的溫光資源,保證小麥冬前生長,為小麥高產打下堅實的基礎[2]。零共生期稻套麥高產栽培播種期比常規栽培早5~7 d。減少共生期防止竄高苗和歪腳苗,防止機械損傷,造成缺苗。現將該技術總結如下。
1 播前準備
播種田塊為崗傍田,保水性差,田面較干,在水稻收割前7 d,灌1次跑馬水。播種田塊如是低洼田則在水稻收割前12~15 d排水曬田,保持田間一定濕度。
2 播種
水稻收割前播種、施肥,播種量為150 kg/hm2,播種過遲的田塊,適當增加播種量。小麥生長前期容易竄高,為提高分蘗成穗率、增強植株防凍抗倒能力,通常用15%多效唑0.6~0.8 g,對水1 kg稀釋后均勻拌麥種10 kg。隨種套施45%三元復合肥(15-15-15)600 kg/hm2。播種、施肥均勻,播后用竹竿輕晃稻穗,提高落籽、落肥率,基肥不提倡施用尿素,防止種肥接觸造成的肥害。播種、施肥當天即收割水稻。
3 覆蓋稻草
水稻收割時采用履帶式、有碎草裝置的收割機,秸稈切碎長度在10 cm以下,水稻秸稈留茬高度在6 cm以下,切碎的稻草要撒勻,防止草層過厚影響出苗,收割結束后的田塊兩頭收割機拐彎掉頭處覆草較厚,需人工攤勻,同時補播適量麥種。
4 溝系配套
稻草覆蓋后,迅速用機械開溝,利用挖出的泥土,壓在秸稈上。開溝畦面1.5~2.0 m,溝深25 cm,保證小麥播后遇雨能及時排水,遇旱能及時灌水。增加開溝密度,增加覆土量,提高覆蓋效果。
5 適時化控
小麥二葉期用矮苗壯225 g/hm2對水450 kg均勻噴施。噴施矮苗壯可控制株高,增強抗倒、防凍能力。
6 科學肥水運籌
肥料運籌應掌握“前狠、中巧、后重”的原則。稻套麥田應科學用肥,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氮、磷、鉀、微肥配合,基肥、追肥、根外噴肥結合。除根據前述基肥外,小麥三葉期施苗肥,可施尿素75 kg/hm2,拔節孕穗期施45%三元復合肥(15-15-15)300 kg/hm2+尿素112.5 kg/hm2,提高分蘗成穗率,增加穗粒數,攻大穗。抽穗前后結合防治病蟲害,進行2~3次藥肥混噴,提高千粒重[3]。
葉面噴肥防早衰,灌漿階段葉面噴磷酸二氫鉀800倍液600 kg/hm2防早衰,也可改善小麥植株營養狀況,提高其灌漿速度,增加籽粒飽滿度[4-5]。
孕穗期和灌漿期是小麥需水的高峰階段,若遇干旱,應及時澆水,澆水時要結合天氣、土壤墑情、苗情等具體情況而定[6]。
7 病蟲草害防治
稻套麥田病蟲相對較重,一般2月底至3月初結合除草進行紋枯病、麥蜘蛛防治;4月底至5月初綜合防治病蟲害,以防治白粉病為主,補治紋枯病,兼治蚜蟲。后期抓好藥肥混噴,主治赤霉病、穗蚜、灰飛虱,兼治白粉病、銹病、粘蟲等[7]。
適時化除,稻田套播無法進行土壤封閉除草,應適時化除控制草害。稻套麥田間雜草與稻麥連作田相似,以禾本科雜草看麥娘為主,在麥苗二至三葉期,用6.9%精惡唑禾草靈1 200 mL/hm2+5.8%麥喜300 mL/hm2 進行化除;3月上旬用6.9%精惡唑禾草靈1 200 mL/hm2+20%施它隆600 mL/hm2除草。
8 參考文獻
[1] 束柏林,陳遠紅,華訓成,等.句容丘陵地區晚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裝備技術,2010(6):30.
[2] 楊彩云,趙海霞.稻套麥生育特點及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大麥與谷類科學,2008(4):51.
[3] 楊明,許鵬程.旱作冬小麥免耕播種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23):106.
[4] 趙春江.北京地區小麥優化栽培技術方案的系統決策分析[J].華北農學報,1992,7(2):9-17.
[5] 孫本棟,羅巨方,孫本義.冬季麥田化學除草技術[J].種業導刊,2007(10):30.
[6] 劉淑君,崔艷紅,劉素愛.優質強筋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