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首先,要明確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探究性活動的必要性以及目的性。小學生是學習方法以及心智精神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只教會其“死讀書,讀死書”,對小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涯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而數學正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邏輯思維發(fā)展能力以及是非辨別能力的關鍵時期,正是因為如此,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引入探究性活動,才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能夠自主發(fā)現并且自主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二、小學數學探究性活動設計的策略
(一)優(yōu)選教學內容,明確探究方法
教師在教導學生的時候需要時刻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探究性學習方法的,當然,一種探究性方法也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從事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首先把握所需探究問題背后的知識點以及知識重點,并且積極考慮學生的興趣點以及可探究點,優(yōu)選探究內容,進行巧妙的包裝。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將探究性活動與小學數學課堂融合起來,真正發(fā)揮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作用。
比如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等具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以及較高相似性的數學知識點,就可以作為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例如,常見的78+22=,54+46=,232-132=,20*5=,25*4=,200/2=,這類雖然算式不同,但是結果相同的式子,可以讓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比賽做這類的數學題目,看哪個小組做的最快,且能夠總結出規(guī)律性并且能夠舉出更多的例子?;蚴莂-b-c=a-(b+c)這類合并規(guī)律的運用,都可以作為探究性活動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再如,在進行“認識圖形”這一知識點教學時,認識圖形更多的在于一個直觀感受,數學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幾根直線自由組合圖形,或者教師事先準備有幾組有相似特征但會有一個與其他有顯著不同的圖形,然后請學生進行分類,學生會根據不同的特點有不同的分類方式。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請學生談一下分類的標準以及想法,在班級之間進行分享觀察比較,學生就能夠有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以及想法。
(二)巧設問題情境,提高探究興趣
在將探究性學習活動與小學數學課堂融合起來的過程中,教師注意要以提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尋求多種解決方案為主,而不要仿照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以教師教為主,否定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這是非常不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思考如何設置問題的情景,才能夠更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如何設置才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優(yōu)異的思考方式以及學習方法。這就要求小學數學老師能夠將數學知識巧妙融入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數學知識,并且能夠很好的進行思考。比如“在玩中學”所代表的“游戲情景”就是一種很好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方式,能夠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使學生樂于思考,喜于進一步進行探究。
比如在《平行與相交》的教學過程中,關于平行線都是怎么才會出現的引入性話題,教師可以設置生活化情景,并且請學生在課外活動或者放學后進行觀察,究竟什么樣的光線或者說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出現平行線,并且觀察什么樣的事物可以是平行線或者說是相交的,有沒有特殊的相交方式。這樣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究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變形抽象的平行線或者相交線呢?學生一旦開始思考并且主動探究觀察,將探究性學習活動與小學數學課堂融合起來的目的就實現了。再比如說教師可以進行小組教學,教師可以事先讓學生準備兩根直棒,讓學生先在桌子上擺下其中一根直棒,移動另一根直棒,讓學生觀察兩根直棒都可以有什么樣子的位置關系,讓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并且記錄下來這些位置關系,最后選擇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位置關系畫在黑板上展示,在全班之間進行交流。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積極性,學生有了興趣和積極性之后,教師就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性 策略 運用
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 通過個體和群體的自主學習活動, 主動掌握知識、培養(yǎng)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動, 這種學習方式具有開放性、研究性、過程性等鮮明的特點,是學校開展教學工作中常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尤其是在小學數學這一學科中,相對于其他教學方式而言,筆者使用得更多。以下筆者就將自己多年以來使用探究性教學策略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創(chuàng)設情境,把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小學數學知識都淺顯易懂,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數學知識,都貼近于我們的現實生活,所以教師不必花很多的時間去講授,以免釀成填鴨式的錯誤后果。我們要盡量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 給予學生自主發(fā)現、提問的機會,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 從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 例如筆者在教學“年月日”這部分知識時,因為“年月日”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 所以我特意創(chuàng)設了開放性的學習氛圍, 將學生置身于一個動態(tài)、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之中。
①師:“通過課前的收集, 你都知道哪些關于年月日的知識, 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A:“我數過日歷,發(fā)現一年有12個月。”
生B:“我知道去年是2011年,明年是2013年?!?/p>
②師:“小組內觀察日歷卡, 在小組里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小組討論后匯報。)
生A:“我們發(fā)現每個月的天數不一樣,有的有29天,有的有30天,有的有31天?!?/p>
師:“你們的發(fā)現真多! 能詳細說說嗎?”
生B:“我們的日歷上周一到周五和周六、周日是不同的顏色來表示的?!?/p>
師:“真細心! ”
生C:“老師, 為什么我的2010年日歷上6月1日是星期四, 而同桌2011年的日歷上的6月1日是星期五?”
師:“同學們, 誰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你能幫助他嗎?”
實踐證明, 在開放而自由的空間中, 學生的思維將更廣闊。教師在這里的角色是引路人, 只負責設計一個更利于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情境, 而把“發(fā)現問題, 解決問題”的權利盡可能地讓給學生。
二、注意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引入到實際生活中進行探究
數學知識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同時它又反作用于現實生活,為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于天真無邪的小學生而言,他們更為關注的是周圍的現實生活,而不是枯躁無味的數學知識,找到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的結合點,引導學生在這個結合點上探究,就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無究樂趣,并學會用數學頭腦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與此同時發(fā)現數學,運用數學的能力隨之提高。例如在三年級的教學中我曾這樣引導過學生:有20名學生要租車去動物園玩,出租車公司只有兩種車,一種是最多只能坐5人的大轎車,另一種是最多只以坐3人的小轎車。大轎車的租車費是每輛50元,小轎車的租車費是每輛30元。請問有幾種租車方案?哪一種租車方案最節(jié)約?
對這個問題,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一陣激烈的討論過后,得出5種不同的租車方案:
(1)大轎車4輛 50×4=200(元)
(2)大轎車3輛,小轎車2輛 50×3+30×2=210(元)
(3)大轎車2輛,小轎車4輛 50×2+30×4=220(元)
(4)大轎車1輛,小轎車5輛 50+30×5=200(元)
(5)大轎車7輛 30×7=210(元)
通過比較,學生選擇出了最節(jié)約的兩種方案,并且動物園、出租車這些事物都是學生身邊非常熟悉的,學生不會產生距離感,很樂意接受,也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好習慣。
三、注意引導學生在已有的舊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探究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而言。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自己的教學中好好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讓其自己去探尋數學知識的奧秘,他自己探索出來的知識肯定比你直接傳授給他的讓他印象深刻,而對于那些在他的自己探索過程中未能解決的問題,由于在你告訴他為什么之前已經在他大腦里邊縈繞過無數次,所以將會給他更加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通過低年級的學習,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基礎,我們更應該注意引導他們大膽的對新知識進行探究。例如:我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這一節(jié)時,不是按教材的編排先教學周長的概念,再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而是這樣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建構的?;顒右唬翰僮鲗W具。每人把一根長30厘米左右的鐵絲彎成一個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均可,目的是以動手操作的形式回顧舊知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為形成周長概念,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找連結點 ?;顒佣哼x擇工具測量。每人在事先準備的皮尺、毛線、直尺等工具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的選擇工具測量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長。有的學生有用皮尺圍一圈,直接量出周長;有的用毛線圍,然后展開在皮尺上量;有的用直尺量四邊的長,求和算周長;還有的根據其特征用直尺量兩鄰邊的長,乘以2求周長,等等。方法多種多樣。活動三:畫長方形,量周長。每人根據長方形的特征,在紙上畫一個長方形,然后量出它的周長。這時只有選擇直尺量才比較方便。有的量四邊,有的量兩鄰邊。經過比較他們認為量兩鄰邊最簡便。由此自然而然得出求長方形周長的幾種方法。正方形作為長方形的特例,其周長更容易求出。這個成功的教學案例讓我看到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發(fā)現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而且極大地享受到“探索--發(fā)現”的快樂。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探究性教學策略,既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更是引導學生培養(yǎng)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過程,在小學這個啟蒙階段,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應給認真謹慎對待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我所在的學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當地居民(條件好、文化素質高)的孩子已不在招生區(qū)域學校上學,90%以上的孩子都到學校規(guī)模大、辦學質量好的學校上學,反之越來越多的農村務工人員子女進入我校學習,學校招生服務范圍內的城市學生數量在不斷減少,因生源復雜造成學生學習參差不齊。諸多情況制約著學校的發(fā)展,同時給教師教學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教師上課面臨重重困難,最終導致學校辦學績效不高,學生學習成績差,教師教學工作壓力大。
鑒于以上原因,作為一位教師,要立足校情、師情、生情分析、調整自己,多在教學業(yè)務上鉆研提升。只要付出,就會收獲教學成果,因此,薄弱小學的數學老師要抓好課堂研究性學習。
二、正確分析學生
抓好課堂研究性學習要確立解決方案,立足班級弱勢環(huán)境下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局限性,既要求教師方面自我分析,還要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分析。
1.一石擊不起千層浪。學生來源差異大,學生學前教育差別也很大,個別學生學前教育幾乎為零,加上學生信息閉塞,好多知識要靠學校教師傳授,學生知識面窄,思維有限,課堂生成的思維性火花很少。正確分析學生,在課堂研究性學習上才會有的放矢。
2.學生習慣難成自然,按部就班。務工子女家庭教育幾乎為零,大部分學生學習十分被動,以致厭學,造成班級管理難度大。數學教師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予每個孩子同等的期望。
三、研究性學習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在目前現狀下,我反思總結了研究性學習存在的明顯的局限性:第一,通過研究性學習來掌握知識,效率較低。第二,研究性學習有一定的適用范圍。第三,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實踐經驗。對于小學生來說,如不能實踐操作的,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設,那么研究的結果就會變成一種盲目亂猜,變成一種形式主義。第四,一個人不可能只憑發(fā)現、研究去學習,沒有扎實的知識基礎,任何研究都是不現實的。第五,對接受性學習的認識也有其優(yōu)點與局限。其優(yōu)點表現為它可以使學生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有助于使學生掌握的知識達到系統(tǒng)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從書本中獲取知識的習慣和能力;另外接受性學習對教育設施的要求較低,成本低,經濟易行。但接受性學習也有其缺陷:首先,對于低年級兒童,接受性學習受到很大限制,因為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只依賴于自己的具體經驗,中、高年級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自己的具體經驗為依據,因此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光靠接受性學習是不夠的;其次,接受性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等方面的作用明顯不如研究性學習。
四、充分凸顯研究性學習的優(yōu)點
接受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沒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而進行研究性學習,其效率必然是很低下的,學生只能盲目地、機械地進行“試誤”式的研究。而有效的研究性學習賴以發(fā)生的知識基礎從何而來呢?可以來自接受性學習,也可以來自研究性學習,但主要的是來自接受性學習。另一方面,研究性學習也是促進接受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接受性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體經驗做支柱,而研究性學習是學生通過自身體驗獲得具體經驗的重要途徑,因此研究性學習又是接受性學習的基礎。
可見,小學數學教學應以接受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并隨知識層次的變化相應地有所變化。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就是從接受走向研究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教學的材料等具體條件選擇教學方式,只有真正適合學生學習的學習方式才是好方法。薄弱學校由于教師片面理解探究性學習的內涵,研究性學習方式雖然更新了教師的教學觀念,但研究性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只求花哨,沒了效果,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鉆研、樂于思考等流于形式,還是走接受性學習的老路。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認識到,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是優(yōu)勢互補、相輔相成的。接受性學習運用得好,也可以讓學生學得主動有效;而探究性學習運用不當也可能使課堂雜亂無章、離題萬里。無論是探究性學習還是接受性學習,都是小學數學學習中的重要學習方式。教師應根據不同年段、不同知識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靈活地整合兩種學習方式。
五、課堂上實施研究性學習
【關鍵詞】:探究學習;小學數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5
【正文快照】:
所謂探究式教學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問題或任務出發(fā),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尤其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式.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程改革,猶如一聲春雷滾過,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新的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所謂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探究式學習,主要是指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課堂結構,使學生能夠活潑、主動地發(fā)展自己的思維。以下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學習者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識之間制造一種不協(xié)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如在教簡易方程一節(jié)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同學們,你們心中各自記住―個數,我說你心中的數加上幾,再減去幾,得數再乘幾,只要你說出結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幾,你們信不信?”學生紛紛回答:“不信!”師說:“不信咱們試試看,我設計了一個題目?!蓖瑢W們個個精神抖擻,睜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讓老師講課。由于創(chuàng)設了探究性的學習氛圍,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都能以積極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
二、給足時間空間,引導獨立探究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新知識的意義。教師無法取代學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學生的思維。獨立探究就是要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去再創(chuàng)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的過程。獨立探究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數學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
一方面,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廣泛地采集信息,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做保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減少“自我表演”,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
三、參與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當今,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科研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通常都是組建課題小組或項目小組,按一定方案,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序的研究并最終達到研究目的。探究式學習“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讓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體驗。他們也常常采用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可以與同伴共同努力,提出問題、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討論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
如教學“圓柱的體積”,學生已感覺出圓柱體積與長方體有關,但怎樣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呢?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大家相互討論,終于有學生從圓面積的推導過程進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圓柱體切割成長方體。于是,學生―起動手,找來―個圓柱體的白蘿卜,合作操作,推導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此時學生完全沉浸在“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式的喜悅之中。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程度高,自身潛能得以發(fā)揮,獲得了知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了新時代所需要的團隊合作精神。
四、感受探究過程,體驗探究樂趣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而自己探究,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
如教學“秒的認識”時,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鐘面,在鐘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針一秒針。接著,通過引導學生看秒針走動、聽秒針走動的聲音、隨著秒針走動的頻率體驗秒的實際意義。同時讓學生觀察分針和秒針,體驗“分”和“秒”實際關系(1分=60秒)。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脫離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進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觀念,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隨眼保健操的音樂節(jié)拍做眼保健操,體驗1拍用的時間就是1秒,閉眼睛數出60秒;推薦一名同學跑50米再返回,估計跑100米大約用多少秒等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切實體驗到了“秒”的實際意義,形象地建立了有關“秒”的感性知識。五.指導正確的探究方法,發(fā)展探究能力學生的探究能力并非自發(fā)天生的,而是在平時的學習逐漸培養(yǎng)成的。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指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一般步驟與策略。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考通過觀察、實驗,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再通過猜想、驗證、推理,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的高等于長主形的寬,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的面積等于底乘高,經歷這個完整的推導過程,學生可以感受到問題的探究一般要經過仔細的觀察,合理的想象、提出假設、驗證結論這一系列步驟。這就是一個有序的探究問題的過程,是一種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這一探究過程,就會理解探究的本質,在以后的探究活動中便會觸類旁通。如探究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圖的面積計算公式時,便會沿用觀察、想象、提出假設、驗證結論這一系到步驟去進行探究學習,解決問題。
探究式學習無論是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教學形態(tài),都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充分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空間。它的成效不在于學生獲得重大的創(chuàng)新成果,而是在于學生獲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謂和態(tài)度傾向。它順應了課改綜合化的走勢,促進了學生獨特的個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一、我的課堂,我的體驗――激起探究欲望
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由于個性和知識背景的差異,課堂對每個學生來說應該是“我的課堂,我的體驗”。為此,教學時,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一種與學生實際認知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情境,才能有效喚醒不同學生的主體意識,放飛每位學生的思維,彰顯個性,讓每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不斷增強實際體驗和數學理解能力,在探究中都有所收獲。如教學“可能性”內容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探究游戲活動情境。教師從一個盒子里取出分別標有1~5數字的五個乒乓球,讓全班學生看過后再放進盒子中。接著讓一位學生閉著眼睛隨手摸出一個,讓其他學生猜一猜“可能摸到的是幾號球?”學生們各抒己見,無法確定。再由教師出示結果,猜中的學生歡呼雀躍。然后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同學們想一想,我們能不能事先確定摸到x號球呢?你有什么辦法嗎?用你的辦法試一試?!弊寣W生分組進行探究,再進行匯報。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究策略和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維,形成了自己的見解。學生反饋:“如果想一定摸到x號球的話,多放幾個x號球。”“要全部放x號球,因為只要有一個不是x號球,就有被摸到的可能。”每位學生通過游戲活動的探究以及體驗對“某一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有了初步的體驗和理解,同時對知識的探究欲望被激發(fā)了出來。
要想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興趣和學習信念,教師必須有效把握和充分尊重他們的學習現狀和心態(tài),努力把學習過程轉化為具有愉悅體驗和充滿樂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我的課堂,我的體驗”,激起對知識的探究欲望。
二、我的課堂,我的自主――體味探究樂趣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蔽覀兏型硎艿氖?,小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僅充滿興趣,思維和想象力也異常地活躍,無論在知識能力還是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都能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尤其對于他們的自主操作和推理能力產生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教師創(chuàng)設如下探究活動情境:首先,出示用相同瓷磚分別鋪成一塊平行四邊形和一塊長方形地塊(前者的底、高與后者的長、寬相等)。接著告訴學生:“小灰兔和小白兔剛剛掃完這兩片地塊,它們正在為誰掃的面積大而爭吵呢!我們能夠用什么辦法來幫助它們呢?”創(chuàng)設了良好情境后,再激勵學生在觀察、比較和猜想基礎上,采用“剪拼”動手操作的探究方式把平行四邊形有效地轉化為長方形。學生通過探究,形成了多種的剪法和拼法,從中明白了“長方形的長、寬、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法解決了小白兔和小灰兔的難題的同時,還發(fā)現了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最終水到渠成地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這種探究情境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啟智益能的特征,能夠使學生逐步形成發(fā)散性思維,并在不斷攀升和“滾動”的學習中有效增強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析能力,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讓學生感受到探究的樂趣。
三、我的課堂,我的收獲――分享探究喜悅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睌祵W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厚積薄發(fā)中逐步培養(yǎng)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富有啟迪性和挑戰(zhàn)性的探究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有效載體與良好平臺,能讓他們體驗探究的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產生探究的新動力。例如,教師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把一個長方形的物體沿著直線去掉一個角,如一張紙、一本書、一張課桌等,它還剩下幾個角?”讓學生快速搶答。一般情況下他們大多會很快地會說出:“3個。”也有少數人會反應靈活,說出:“5個?!苯處煂Υ瞬恢每煞?,只是讓學生拿出一張紙親自動手操作來驗證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慣性思維的支配下,學生會比較快速地完成“3個”和“5個”的實踐操作。教師追問:“有沒有其他答案的可能呢?”學生受此激勵再次投入操作實踐中,終于有人發(fā)現了還可能是“4個”角。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難道不是一種偉大的創(chuàng)新嗎?學生必然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有了一種急于與他人分享的沖動。
通過合理化設計探究活動,能夠有效延伸學習思維,拓展學生視野,顯現數學學科及其教學活動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不僅是自主的課堂,也是享受成功、分享喜悅的課堂。
四、我的課堂,我的成長――養(yǎng)成探究習慣
“培養(yǎng)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培養(yǎng)一種性格,收獲一種人生?!痹谛W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把豐富多元的探究活動與小學數學教學相互滲透并融合起來,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數學問題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tài)。
例如,合作探究不僅滿足了小學生“玩中學,學中玩”的活潑天性,而且在活動中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合作探究的習慣。例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教師設計了一節(jié)活動課。教師:“同學們,我們的教室準備重新裝修,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有什么打算?”學生對活動充滿興趣,他們仔細觀察教室的四周,還不時指指點點,不一會工夫就有了自己的設計方案。這時教師提出:“如果想實施你的方案,你需要用哪些材料?需要了解哪些數據?要想獲得這些數據,你們現在應該做哪些準備?如果有必要你們可以實際測一測、量一量,做出預算?!贝藭r的課堂便成了開放的課堂,學生三五成群地開始實地測量教室的長、寬、高,以及門窗、黑板面的有關數據,邊測量統(tǒng)計,邊進行有關的計算。小組同學在一起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說一說的過程,也是共同合作參與學習、參與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互相幫助,相互啟發(fā),共享合作探究的成果與快樂。
只要我們有意識地、持之以恒地加以培養(yǎng),學生就能在學習過程中甚至在今后人生中形成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由此可見,數學課堂也是學生人生成長的舞臺,學生在課堂上不但有認知的收獲,而且也會有對人生的感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說過:“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則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需要知曉這一點,并且從這一點開始教學。”這句話說明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是教師開展新的教學活動的起始點,因此,在設置前置性作業(yè)的時候,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起點,然后再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他們完成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知識的一系列過程。
關鍵詞:前置性作業(yè)小學數學教學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先學后教”指的是課前教師精心設計好探究性的作業(yè),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前置性作業(yè)”,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去探究、嘗試、體驗、感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好的學習經驗。教師在課前對學生的探究生成的知識也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課堂上能更順利地組織學生進行充分交流,引領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歸納梳理、總結提升,幫助他們及時鞏固內化、應用拓展。本文主要圍繞前置性作業(yè)教學展開分析。
一、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yè)的策略
自從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數學教學在教學方式、評價方式以及課堂管理形式等方面都進行了很大的改變與調整。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開始遵循“開放性”的原則,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學習。這種開放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開放,更是思維上的開放。設計作業(yè)時,要把學生的“學”放在首要位置。另外,前置性作業(yè)設計的終極目標并不僅僅是為了教師在課堂上“好教”,還應該是為了學生的“好學”。學生在完成前置性作業(yè)之后,在對知識進行交流之前,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前置性學習系統(tǒng)進行檢查。為了讓生生之間的交流更有深度,讓交流變得更有效,學生的前置性作業(yè)完成的質量還需要教師的幫助與督促,針對學生集中出現的錯誤知識點,教師要進行系統(tǒng)講解、訂正。此外,對完成質量較高的前置性作業(yè)的學生,教師也要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表揚,讓這些學生在全班學生當中起到示范的作用。針對高年級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教師可以采用抽查或者是小組長檢查、小組交換檢查等方式來進行對癥下藥,讓學生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增強師生間的交流與感情。
二、“前置作業(yè)”要有導向性
“前置作業(yè)”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新課做預熱,為新課做鋪墊、做指引。因此,教師在課前所精心設計的探究性作業(y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前置性作業(yè),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充分的時間去探究、嘗試、體驗、感悟,而且還能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前置作業(yè)有利于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的看法和認識牽引出來,還能為接下來新授的知識指明重點,還能幫助學生了解下一節(jié)課教師上課的大概思路,從而有助于引導他們主動走入下一節(jié)課。﹙例如,開學的賽教課,教師就可以布置“如何確定物體的方向?”這個前置作業(yè)題,以鼓勵學生課前通過討論、探索再加上課上的教師指點,很快掌握確定物體方向的基本方法。對于距離的測量,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也不是難點。因此,在探究“根據物體的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這節(jié)知識點時,也就很順利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了。
三、前置作業(yè)要側重知識的延伸
課堂教學知識的延伸與有效拓展是一節(jié)課的點睛之筆,而且還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數學教師設計的前置作業(yè)就應該注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讓他們能“跳一跳摘到果子”。這樣,也會讓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在研究問題過程中,產生出強烈的表現欲望,會產生“別的學生還沒有想出來,我就想出來了”的成就感,進而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前置性作業(yè)也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的作業(yè),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究,使得學生的智力得到有效發(fā)展。例如,在分析《因數和倍數》這節(jié)內容時,我只設計了針對因數的前置作業(yè):“請同學們找出18的所有因數,你們又是如何找的呢?再寫幾個數,分別找出它的所有因數,看看會有什么樣的發(fā)現?”在問題的激發(fā)下,學生開始借助教材自主探究起查找因數的方法,在探究中還能有效發(fā)現“一個數的最小因數是1,最大因數則是它本身,一個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很快還學會了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有效方法”等知識。設計這樣的前置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又能為學生探究新知識指明方向。
四、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有效、中肯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學習興趣的“助推器”。對于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教師既要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相互學習、評價,還要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去監(jiān)視、督促學生。當學生完成前置性家庭作業(yè)后,家長還要及時給予中肯的評價。例如,當學生完成一次作業(yè)后,家長可以這樣來鼓勵孩子“今天×××(孩子的姓名)同學的作業(yè),完成的又快又干凈,而且非常整齊,更值得表揚的是:自己在檢查作業(yè)的過程中還能主動發(fā)現錯題,及時得到有效改正,是值得表揚的……”這種積極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和熱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將前置性作業(yè)和課堂教學進行有效對接,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要從根本上加以轉變,使得“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此得到充分體現。前置性作業(yè)的有效適時,能將教師徹底從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中解脫出來,有利于把備課的關注點放在對前置性學習的研究上。只有弄清楚、掌握了這一點,教師才會更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預案,使數學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蘇莉.深化課堂改革打造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實施方案[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3(3).
[2]杭義壽.由“生本模式”到“生本理念”的轉向——對生本教改實驗的反思[J].教育導刊,2012(2).
[3]張小梅.前置性作業(yè)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教學反思[J].新課程學習:中,2011(6).
[4]曹愛華.引人入勝的“前置性學習”[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3(10).
[5]楊幫武.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的問題與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2014(9).
[6]武景云.如何采用“分組分層教學”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
重點把握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概念和特點,總結了探究式教學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應用的策略,使探究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促進小學數學教育的發(fā)展。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策略小學數學教學,傳統(tǒng)上采取的教師直接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重在以“教師為主”,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和跟從的地位,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展開和創(chuàng)新思想的發(fā)展。探究式教學強調讓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對探究性教學的主要特征和實踐進行探究,能了解到探究式教學的內涵和優(yōu)勢,從而在實際的運用中能更好地為小學數學教育服務。一、探究式教學的概念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出例子并留下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將原理和結論結合,得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并以此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究式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地探索問題,并掌握和解決問題,敏銳的發(fā)現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特點1.動手操作性強小學數學中,探究式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可以為數學教學提供更廣闊的的空間,并幫助小學生加強數學規(guī)律以及性質的理解和認識。2.趣味性強探究式教學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等特點,把帶有趣味性、適合小學生思維邏輯的數學問題設置成不同的情境,然后讓小學生能夠從其中找到問題的答案。3.交互性強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并且還能取長補短,將每一位學生的有點充分的發(fā)揮出來。探究式教學能夠提升學生自主和合作的學習能力,并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升教學的質量。4.創(chuàng)新性強人們對知識的獲取大多數是來源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發(fā)現,從而獲得的答案。探究式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進一步掌握知識的技能及其解決的方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對知識的進一步的理解,做到舉一反三。三、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應用策略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探究式的教學策略中,第一,是進行恰當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第二,提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第三,注重學生對于知識技巧和方法的提高和鞏固,且注重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第四,知識的回顧,能夠加強學生對于學習和態(tài)度的提升反思。學生在探究式數學學習中,不僅能夠提升知識學習的興趣,還能夠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2.注重學生的應材施教在探究式的教學策略中,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主講模式,為學生能夠自主的學習、參與、合作提供了條件,學生能夠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和交流,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學生能夠依據自身特點學習和吸收知識。避免了因教師不能滿足每個學生教學需求不足,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和交流合作的機會,要遠遠多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課堂教學實效性更好。探究式的教學策略更加能夠滿足全體學生個性化的因材施教的需求。3.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模式的轉變在探究式數學教學策略中,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設定,更加適應現今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及新教育思想需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交流,轉變了過去被動學習的學習模式,教師也不再進行獨自的課堂知識的傳授,形成一種師生互動、共同學習交流的生態(tài)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位置,變成輔助和促進學生學習。例如,數學課堂中關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學習,教師不是直接講述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及推導方法,而是提供給學生相關學習材料,包括兩個同樣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硬紙片、剪刀、直尺等,引導學生進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研究,學生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同時,產生強烈學習的愉悅感和進一步學習的想法。4.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及實踐能力在探究式數學教學策略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和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分數的學習中,提供給學生一張正方形紙,讓學生折l/4,問幾種折法。在實際的數學學習中,學生興致非常高,老師同時進行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鼓勵,引導學生進一步合作探索、實踐嘗試、互動啟發(fā),更多的方法被探索出來。因此,探究式數學教學不僅能夠改變學生思維和知識結構,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綜上所述,小學數學采取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過程中,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取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快速提高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開拓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學習。進行探究式數學教學可以提出具有現實和探索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素質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佳富.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策略的幾點實踐[J].時代教育,2010,10(2):206-207.
[2]林賢良.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策略的研究[J].新課程,2010,10(8):31-32.
[3]李中海.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策略[J].數學大世界,2012,10(6):22-23.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究
所謂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發(fā)現問題,猜想驗證,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有意識地設置探究的問題情境,刺激其感官,激發(fā)其情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之中。通過創(chuàng)設的情境,使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給思維以定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沖動,使思維入路。例如,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三個數:“5、50、500”,問:“這三個數大小相等嗎?(不相等)誰能在這三個數的后面添上適當的的單位名稱,再用‘=’將三個數連接起來?”這個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惑:三個大小不等的數要添上什么單位名稱才能用“=”連接起來呢?這時教師已經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同時還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思考后,學生甲說,5米=50分米=500厘米;學生乙說,5元=50角=500分……教師充分肯定后又問:誰有辦法用同一個單位名稱后將三個數用“=”連接起來,學生答:5元=5.0元=5.00元……教師又問:像5元、5.0元、5.00元這些數量是相等的,那么像5、5.0、5.00這樣的數的大小是否相等呢?為什么?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的情緒高漲,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究新知。
二、動手操作,主動探究
動手操作是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必要手段。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我經常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恰當地進行動手操作,讓學生擺一擺,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畫一畫,分一分,拼一拼等,使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究。
例如,在學習“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時,引導學生用有硬紙板做幾張數字卡片和一張“小數點”卡片,讓學生親自把帶小數點的卡片移一移,再對比移動前后的小數大小的變化情況。這樣操作使知識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有利于學生理解小數點的“動”引起的小數大小“變”的規(guī)律。可見,通過學生動手參與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又如教學“圓的周長”時,讓學生量一量,課前用硬紙做成的大小不一的若干圓的周長和直徑,學生探究發(fā)現“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教師稍加引導便得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這樣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識變?yōu)閷W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后再內化自己的認識,從而掌握數學知識。
三、大膽猜測,樂于探究
猜測是指人們在對研究的問題進行觀察、實驗、比較、歸納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的基礎上,依據已有的材料或知識經驗做出符合一定規(guī)律或事實的推測性想象。它既是問題解決的一種有效的策略,也是問題解決的一種重要的能力。對于探究性學習來說,猜測是一種思維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興趣;環(huán)境;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2-230-01
眾所周知,有效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學好數學有著深遠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也是小學教育事業(yè)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小學生日后學習數學以及其它理科科目的基礎,因此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經過多年的教學,以及參閱大量的文獻,對于新時期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參考指正。
一、充分理解學生的天性,重視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一旦有了興趣就會更加主動的去學習。同時由于小學生年齡的特殊性,心智還未成熟,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對于知識的學習重在興趣培養(yǎng),因此,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我們必須重視興趣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保證,從生理學的角度講,興趣能激起大腦的興奮,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內驅力,能激 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中自強不息,敢于面對學習上各式各樣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通過適當的方法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趣的學習內容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從教學內容出發(fā),精心設計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同時還可以微觀宏觀化,把生活引進課堂,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讓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實踐,檢驗自己的實際應用能力,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也就隨著專注了,效率也跟著提高了。只要學生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更加的主動去學習,才可能提高教學能力。
二、重視游戲的作用,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專注
活潑好玩是小學生的天性,要想小學生能在一節(jié)課中都能保持專注度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不過,新時期,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總結了一些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盡可能的專注。那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入游戲法,即巧妙利用游戲來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假如一個老師只一味地在講臺上講授知識,而讓學生只是坐著聽課,那么就會有同學走神,根本聽不進去。要是我們能夠抓住他們活潑好動的特點,從游戲和小組討論這兩種方法人手來提高他們學習的動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小學生具有調皮好動、好勝心強等年齡特點,教師就應該給學生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在班上組織靈活多樣的、富有情趣的課外活動,同時在活動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通過實踐,學生從中懂得了凡事要多動腦筋、找竅門,以及體會手和腦同用的益處。只有使學生有了顯示自己才華的機會。他們的參與意識才日益濃郁,自理自治能力也就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形成。不僅如此。這樣做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充分體現出了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展了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希望廣大教師能引起重視,加大游戲在課堂教學中的投入,從而真正的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能力。
三、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力
自古以來,小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感,好問是他們的天性。他們具有創(chuàng)造和探究的潛能。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是可以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識來自于對外界嘗試探索性的活動,而教學中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新知,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方法,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給予適當點撥、引導更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并積極地解決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解決獲得成功感、滿足感,進而產生探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欲望。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及表現機會,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任學生的思維馳騁,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得以釋放。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自主探索中學習?!稊祵W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正符合兒童的這種心理。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我們應激發(fā)學生去發(fā)現、去探索、去研究的興趣,從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在思考問題時,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多角度地考慮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的確,數學來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數學問題在實現生活中都能體現到原型,而學生對于那些實際生活的問題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在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注重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學生學會借助生活經驗去思考問題、進行有效的探索性學習。只有這樣,學生多問,多思考,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四、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