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宣傳傳統文化的途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我們祖先在長期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偉大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歷史沉淀所形成的反應中華民族特質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現階段,我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直接反應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反應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弘揚傳統文化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是顯著的。圖書館作為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發揮好自身的教育職能,在學生群體中積極推廣傳統文化教育,切實提升當代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分析
學生是社會傳統文化宣傳和教育的重要對象,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會大環境下,學生群體受到多種外來思想的沖擊,逐漸影響到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在學生群體中出現了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繼承受阻的現象。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不足,傳統文化實踐性不強,對傳統理論掌握不夠充分,成為現階段教育體系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傳統文化教育和培養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精髓以及前人的智慧,能夠解決當前學生面臨的多種問題,如心理健康問題、擇業問題等。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蘊含著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蘊含著重化民主傳統美德。在學生群體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加深當代學生對中華民族倫理規范和價值準則認識有著顯著的作用,其可以進一步提升當代學生的人文素養,強化學生愛國精神和民族認同感,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學校圖書館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推廣的優勢分析
1.職能優勢
圖書館具有傳統文化的職能,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具有凝聚著中華民族努力奮斗的精神,在對待傳統文化過程中應該汲取精華,去其糟粕。一般情況下,傳統文化主要通過圖書文獻形勢保存下來,所以傳統文化傳承本身就離不開圖書館的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秉持著先進的文化理念,也促進圖書館的發展。圖書館是一所學校的文化機構,是人類的大腦,儲存了人類發展歷程中的先進文化成果,所有關于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都可以在圖書館中找到答案。圖書館的眾多職能中?N含著傳統文化的教育職能,圖書館的文化傳承職能為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了重要的場所和理論依據。學校圖書館承擔著支撐學校教育研究和學生自我學習的重要職能作用,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基礎,也是重要的文化堡壘陣地,由此可以看出,學校圖書館在進行傳統文化推廣巨大優勢。
2.資源優勢
資源優勢主要包含了學生資源和圖書館的藏書資源。首先,從圖書館藏書資源來講,圖書館是知識的海洋,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圖書文獻資源,種類多樣繁雜,是學生獲取各種知識的重要圖途徑。學生在圖書館中能夠獲取相應的知識和能量。在學校圖書館藏書結構中,其傳統文化、傳統美學和國學方面的文獻十分豐富,能夠給學生以文化的滋養。在圖書館中豐富的傳統文獻資源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物質基礎;其次,從學生角度出發。學校圖書館主要為師生服務,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和時代性。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接受課堂教育之外,圖書館還能夠為學生提供課堂以外的傳統文化學習途徑。圖書館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面對學校數量眾多的學生群體,圖書館有充足的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推廣活動。
3.空間優勢
圖書館是學生獲取知識,精神支持和社會交流的重要場所。最近幾年,很多學校圖書館逐漸重視自身資源、場所和環境建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圖書館擁有寬大的空間,舒適的桌椅,柔和的光線。圖書館的功能劃分越來越精細,自助式設備讓師生利用圖書館越來越便利。學校圖書館的這種自由、便利、寬敞、舒適的空間,不同功能的劃分,文化產品布置,給傳統文化教育推廣提供了空間方面的可能性。
三、學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教育推廣對策分析
1.編制推薦書目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推廣
推薦書目又稱為選讀書目,導讀書目,為學生讀書和學習傳統文化或者普及文化知識選擇適合讀者閱讀的書籍將其編訂成書目,讓讀者選擇閱讀。在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包含了豐富文化作品,將這些書目推薦給學生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而且作品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能夠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歷史上有不少值得向學生推薦的文學作品,如《論語》、《資治通鑒》、《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等歷史著作。推薦書目對于引導學生開展傳統文化學習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編制推薦書目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知識性,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學校充分利用好本校專業教師組員,成立相應的專家小組,對推薦書目編制進行指導,為傳統文化教育推廣奠定堅實基礎。
2.利用豐富多樣的館藏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推廣
圖書館是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基地,館藏內容豐富的圖書館也是進行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推廣重要資源。圖書館通過深度研究當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所需的書籍,結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和閱讀需求,廣泛搜集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此外,結合時展進程,圖書館還可以構建傳統文化教育數據庫,積極應用教育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推廣,讓學生更好的汲取傳統文化知識,了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圖書館應該高效利用自身的館藏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推廣,在學生群體中加大宣傳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保證學生能夠深度了解書籍,了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高校校園文化是指在高等學校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以大學校園為主要區域,以學生、教師為主要群體,以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為主要內容,以多學科、多領域的文化交流及其特有的生活內涵為基本形式,具有時代特點的一種文化形式,包括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基本形態。[1(]P3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大學校園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才能蓬勃發展。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于此,高校校園文化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和創新基地,應當承擔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作用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許多輝映萬古的優秀文化,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思想、文字、語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內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公正無私、誠實篤信、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精忠報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見義勇為等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傳統美德,能為高校校園文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建設提供指引并提供大量的教育素材;在文學教育方面,楚詞漢賦、魏晉文學、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能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濃厚的文化氣息,滋養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開闊學生視野;在美學教育方面,傳統繪畫、中國刺繡、剪紙等文化藝術,能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活力與美感,提升師生審美的能力,為師生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導向作用。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最深層次的目標是確定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即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這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正義、仁愛、守信、求大同、厚德載物等思想,是炎黃子孫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當大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并對其進行合理吸收、發展和創新。[2]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
1.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群體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力軍。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內的大學生和教師為主要群體,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教師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他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力軍,而廣大的大學生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程度、理解深度以及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都將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持續力和未來前進的方向。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激發教師和學生參與文化傳承的自覺性,有利于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傳。
高校校園文化內容豐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挖掘和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利于增強學校的文化底蘊,也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傳。如很多高校的校風、教風、學風以古為鑒,推崇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環境設計、基礎設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合,以物言志;校園人際關系建設推崇仁愛精神、和諧原則,致力建設和諧人際關系;高校主導組建的學生社團、開展的校園活動等等,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積極作用。
3.高校校園文化環境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序傳播。
環境是無聲而又時時顯效的特殊課堂,是一種影響人、塑造人的綜合教育力量。校園環境作為高校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師生在校園中體驗、感受著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又在不知不覺中熏陶、感化著師生,使他們逐漸形成特有的思維模式、心理定式、生活哲學和處事方法。這都十分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三、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構建和完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環境體系。
校園環境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校園環境提升工程,構建和完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環境,具有重大意義。一要構建和完善師生具有優秀傳統文化色彩的校園空間環境,在尊重校園現有空間環境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如利用教室、學生公寓、實驗室、運動場等相關區域以及校內樓房、道路、廣場等地的布置裝飾,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校園環境,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二要構建和完善師生學習交流的空間,方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探討。
2.構建和完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管理服務體系。
高校管理服務體系是高校校園文化工作中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它體現了高校管理者的價值趨向和信仰追求,對高校整體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管理服務體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得以傳承的有利保障。應把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相關理念融入到高校的管理服務體系中,并通過學校管理服務工作進行充分展現,從而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有效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目標。
3.構建和完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平臺體系。
文化的傳播與繼承離不開特定的傳播平臺。首先,高校要充分發揮傳統傳播平臺的作用。如可以在校廣播電臺開設宣傳傳統文化的節目,如傳統藝術賞析、美文誦讀等等,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在校內刊物開辟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專欄,通過學生征文、攝影等活動,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參與度;在宣傳欄定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專題宣傳,增強師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其次,高校要大力運用網絡交流平臺。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學生重要的交流和學習平臺。因此,高校應順應時代潮流,大力借助現代網絡技術,探索利用網站、微信、微博、QQ等網絡手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利用多媒體平臺,拓寬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渠道,營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網絡氛圍。
4.構建和完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首先,高校要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將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結合起來;二要積極開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使之成為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載體;三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學科專業建設和研究,為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及專業人才的培養搭建平臺。其次,校園活動的開展應積極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一是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與中華傳統活動相關的表演、展覽、推廣等校園活動,如中華傳統文學藝術、中華傳統美術藝術、中華傳統體育等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二是鼓勵學生組建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學生社團,如武術協會、書法協會、繪畫協會、舞蹈社等等,并在政策、經費上給予學生社團大力的支持,依托學生社團,多渠道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真正樂于參與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中來。再次,要構建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實踐體系。如開展校史教育,系統展現并反映學校的歷史傳統,加深學生對學校的了解,也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發揮當地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組織學生定期參觀學習,并開展當地重大歷史事件、文化名人的紀念活動、研討活動;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培養學生知禮、明禮、行禮的文明習慣;開展“親情校園”建設,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組織學生到社區、敬老院、等開展“感恩行、獻愛心”活動等,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更深入地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促使他們主動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參考文獻:
[1]姚海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傳統文化是現代化建設有力后盾和保障
中國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很多個時期轉型,就近代而言就有三次轉變,民國政府和黨的四個現代化,這都是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之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不斷推進中國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主要就是因為國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將傳統文化不斷滲透和應用,使得其發展和社會進步想結合,走出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尊重歷史和肯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要立足于本民族傳統,不然現代化建設也是無從講起,很多事實都證明了,孔子思想到近代革命先驅思想都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有很多普世哲學理念和思想內涵,比如以德治國,依法治國,以人為本,和為貴等等都是非常偉大的思想,這些不僅對于個人,家庭,更重要的是對于一個國家而言都是有著非常巨大作用,可以維系和調節社會發展進步步伐。對于現代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思想價值,也已經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理論和思想依據,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重要動力,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為止之所以非常快速,就是源于中國有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作為高等職業教育院校來說,更應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切實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2.傳統文化教育是建立和諧社會重要保障
傳統文化重在和諧兩個字,也就是《論語》中講到的“和為貴”,“君子何為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現代社會中講到的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高等職業教育更是社會教育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部分,也是文化發展重要方向,也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德智體美育全面發展接班人,非常重要方式,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作用和意義。和諧社會中對于學院和諧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群體教育可以增強整個社會文明進步和諧團結,所以只是一個小部分人群,但是也有這非常巨大力量帶動影響更多的人能夠推進社會整體和諧文明和進步。在職業教育中能夠做到師生之間和諧相處,干群之間和諧相處,這些都需要具備海涵和寬厚美德,以自身魅力吸引和影響整個校園,建立非常良好學院環境,切實做到和諧共贏局面。
二、如何在高職院校中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尊重和吸取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內容,也是道德建設重要內涵,所以必須樹立起重視傳統文化校園良好氣氛,同時全員參與實現,優秀的文化能夠得以很好傳統并發揚廣大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廣大人們群眾能夠參與其中,不斷進行學習傳播。所以一個社會文化氛圍是相當重要,特別是在一個學習氣氛非常濃厚的學校之中,更是要不斷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同時切實做好制度保障措施,傳統文化周密嚴謹制度保護和推廣,可以不斷延續。使得傳統文化在廣大人們群眾中生存狀態非常強勢,同時對于物質保障,規范市場運作,增強生命力。現代社會隨著物質文明不斷提高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非常有助于文化傳播和文明發展進步,創新傳統文化,并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提高重要問題,所以要密切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步伐,正確介紹和宣傳傳統文化精華,提高全社會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加速文化發展,同時更好適應現代化建設。切實強化傳統文化校園環境發展步伐,同時加大各個相關主體共同努力,提高高職院校對于傳統文化學習力度和發展趨勢,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打造基本硬件和軟件建設,使得傳統文化更是適應經濟社會中校園文化發展模式。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校園教育中去,不斷強化傳統文化發展,同時在課堂上也要增加對于傳統文化傳播力度,將這種教育深入到校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讓學生能夠非常切實收到優秀文化熏陶和感染。多使用古代名言警句,古典音樂等等傳授方式,還可以對于傳統接入進行主題活動,學習節日內涵,使得學生能夠耳濡目染收到文化熏陶。加大對于教育方式改革力度,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設立了傳統文化課程,使得傳統文化課程改革力度加深,特別是對于教育方式改進上,需要教師對于學生進行靜心設計,每一個專題都要做的非常到位。運用非常生動方式對于學生進行講解,更好學習傳統文化,做到理論與實際相互結合,使得學生掌握傳統文化主要內容和特征,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開拓新的思路和空間,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因為在教育教學中,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出發點,是最重要的載體,所以要發揮學生主動性去學習傳統文化。
三、結論
【關鍵詞】文化強國 傳統文化 傳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化強國作為新時期的重要發展戰略,是實現中國全面發展的根基與重點,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結晶,在文化強國戰略中具有戰略性地位。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關于傳統文化精神的借鑒傳承與發展,還是在現代的社會環境下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都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舉措。當然,文化產業和文化公益的雙管齊下更快更好地促進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進了文化強國的建設。
文化強國戰略對傳統文化的定位
實現中國夢,意味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為了實現中國夢,除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之外,當然還有文化建設。文化強國戰略是新時期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前提下中國實現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建設文化強國方面,人民群眾的文化實踐創造是首要的源泉,除了要積極吸收世界先進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泉,是寶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國實現文化強國的歷史支撐,因此,在文化強國背景下,繼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可以推動我國文化事業整體發展。
2013年12月26日,在紀念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聞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每一段歷史都是一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諸子百家的學派紛爭到具有深遠科學意義的四大發明,民族傳統文化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數度輝煌。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體現在理性、智慧、力量的傳承上,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不竭的源泉,是建設現代化大廈的雄厚根基,是人類不斷攀登文明高峰的豐厚積淀。了解、學習、研究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往開來,綜合創新,做到真正意義上在文化強國背景下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展示新風采,始終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將傳統精神與現代文化精神相融通,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
核心價值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構建。黨的十報告中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基礎,同時又離不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是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中華文化的現代詮釋。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都蘊含著獨特的價值體系,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到先秦乃至后期的朝代,不同學派各抒己見,百花齊放。其中,諸如仁,義,禮,智,信等文化精神則是一直被認同尊崇的,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積淀與精髓。中國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精神一直延續至今,并成為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從“忠孝”到“仁愛”到“信義”最后到“和平”,無一不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相對應。這體現了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化發展中,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首先是對民族傳統精神的傳承,再通過創造性的發現,應用、創新與發展,將傳統精神與現代文化精神相融通,以此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術研究與教學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大學文學、史學、哲學等專業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傳承的主要平臺。就目前而言,大學的傳統文化教學越來越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除此以外,全國范圍內成立了許多關于傳統文化的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學術論壇也如火如荼的舉辦,一些重點大學更是針對社會高端人士開辦了國學培訓班。傳統文化以其本身的特質與光芒吸引了更多現代人的關注、學習與研究。這些針對傳統文化的學術活動以及相關的論壇組織使得傳統文化不再是少數人的文化,而是全民的文化,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更多的途徑,從而更好地推動了文化強國的建設。
文化強國戰略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發展的新機會與新途徑,而傳統文化則是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根基
增強文化產業的傳統背景。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是潛在的生產力。在構建文化強國的過程中,要想實現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首先需要增強文化產業的傳統背景。以電影電視為例,電影電視作為面向廣大群眾的傳播媒介,具有很好的宣傳效果,但是很多電視電影題材很大程度上是以現代流行元素為要點來構建和改編的,因此,為了更好地向民眾宣傳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民族傳統文化,就要求電影電視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要多引入傳統文化故事、歷史事件、風土人情,將傳統文化用現代的方式表達與傳遞。正如《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它將中國各地域特色的餐飲文化,搬上熒幕,擴大了文化的傳播范圍,使更多的人了解、接納并且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其次加強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研究與傳承。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更加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有利于文化強國的建設,提升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推動文化公益在傳統文化上的發展。構建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實則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整合與收納,從而更好地服沼詮家的“文化強國”戰略。在傳統文化體系的構建上,首先,可以成立一系列的文化建設研究所,由國家投資設立,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鼓勵文學家、史學家等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其次,政府文化部門可以共同推動舉辦一些傳統文化推廣活動,針對小學生可以舉辦一些兒童經典誦讀活動;針對社會人士,可以開設一些公益性的學習培訓,傳統文化學習論壇等,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與發展中。最后,對于整個國家而言,可以建立國家級的中國傳統文化交流會,將孔子學院開辦到世界各地,這一系列的舉措都推動了文化強國背景下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和文化強國戰略在國家理念上一直都具有一致性。文化強國戰略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發展的新機會與新途徑,而傳統文化則是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根基,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馬克思也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經過歷史的積淀,傳承的是民族的智慧,發展的是民族的精髓。越是民族的,則越是世界的。從只有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這兩個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發展,利用現代化方式來發展傳統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精神真正內化到每一個國民的內心,才能更好地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提升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
(作者為長春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參考文獻】
【關鍵詞】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高師音樂
傳統音樂以其自身豐富多彩的姿態,一直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凝聚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然而,在當前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斷滲透下,傳統音樂并不太受國人喜愛,甚至處在被邊緣化境地。因此根據傳統音樂在高師教育中的現狀,總結其在高師教育中的傳承價值具有切實意義。本文在借鑒學者江水蓮《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傳承》一文的基礎上,對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重新梳理與研究,以期能為今后的傳統音樂傳承與教育提供借鑒。
一、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傳承現狀
高師音樂教育在初創時期就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雖然我國的專家學者一直在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師音樂教育體系的研究,但從現狀來看,傳統音樂教育教學并不樂觀。其中主要表現在傳統音樂在高校中的傳承不足,一些學生對外國作品的分析頭頭是道,然而一講到中國傳統音樂則漏洞百出;一些聲樂專業的學生演唱水平雖然很高,可以演唱歌劇詠嘆調,但是不會演唱京劇片段;主修鋼琴的學生雖然演奏水平極高,但是不會民歌伴奏。在中小學教堂,律動是常用的教學手段,而在傳統民族音樂教學時,很多學生設計的律動與傳統民族音樂風韻明顯不符,不會從民族舞中找出有針對性的動作。種種跡象表明,目前許多中小學音樂教師還難以勝任傳統音樂教學,這就使得高師音樂教育培養優秀中小學教師任重而道遠。眾所周知,高校教育是我國教育階段的最高級,有許多優秀人才都在這里成長,高校音樂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我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者。因此,在高校建立傳統音樂傳承機制,可以對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二、中國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發展對策
在現代高師音樂教育中,必須安排充足的傳統音樂課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傳統音樂的重要性,學校要加強傳統音樂文化的課外實踐,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一)安排較充足的中國傳統音樂課程
現如今的高師音樂一直存在傳統音樂課設置不足的情況,而其他關于傳統音樂教學的內容也不豐富。我們要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就必須安排充足的傳統音樂教學課程,還要保證傳統音樂的教學,這樣才能使傳統音樂有效發展起來。
(二)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傳統音樂的重要性
在很多方面,傳統音樂教學都與學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必須依賴年輕人的力量。然而很多年輕人并不喜歡傳統音樂,因而使得傳統音樂的發展停滯不前。要有效發展并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就必須提升學生在這方面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意識,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積極宣傳傳統音樂文化,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其魅力。
(三)加強傳統音樂文化的課外實踐
許多高校平淡的音樂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厭倦,因此,學校應該組織較多的傳統音樂表演活動,除此之外,學校應頻繁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學校還可以不定期開設以傳統音樂為主的比賽等活動,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們學習傳統音樂的興趣,使學生自身技能得到升華,使傳統得到更有利傳播。
三、結語
傳統音樂相比其他音樂類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而其又沒有實際存在的經濟效益和物質產品,所以,傳統音樂處于相對的弱勢,它難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存活下去,需要借助更多的力量“保護”它。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重要的基石,它具有較高的美學及歷史文化價值,更是提升我國文化實力發展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理應自覺主動擔任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擔,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斷學習與積累,使我國傳統音樂一代代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江水蓮.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傳承[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02):185-186.
[2]楊碧華.關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弘揚傳統音樂的設想[J].中國音樂,1996,(01):35-36.
[3]王建.論我國民族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地位與傳承[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5,(04):70-73.
[4]李偉.傳統音樂可持續發展與高師音樂教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3):369-372.
[5]李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傳承[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2,(04):82-83.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文化社會學;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R193;R21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6.02.004
中醫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學的靈魂,是中醫藥事業的重要推動力,而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對復興傳統文化、實現中醫藥學價值、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滿足社會民眾的健康需求、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有關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傳播的研究仍然處于較為初級的水平,不僅研究的成果較少,而且研究范圍相對較窄,內容不夠細致深入[1]。文化社會學是一門從社會學角度對各種社會文化現象進行整體研究的一門學科,而整個中醫藥體系一直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文化的一部分[2-3]。本文從文化社會學理論視角出發,探討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內涵,從文化傳播實現的4個條件入手,分析中醫藥文化傳播過程存在的問題,并就相關問題提出建議,旨在更好地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播。
1文化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文化社會學認為,社會是人的各種關系的總和,而人則是社會活動的主體。因此,我們要研究文化傳播,就不能不研究人的社會活動,不能不研究人與人的關系及其所屬的集團、組織和社會。文化傳播是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對文化的分配和享受。任何文化傳播都是社會傳播,是人的社會活動的過程,離開了社會關系,離開了人與人的交往,文化傳播既不存在也不能實現。文化社會學將文化傳播定義為人們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產生于社區、群體及所有人與人之間共存關系之內的一種文化互動現象。文化實現傳播是有一定條件的,否則就無法實現傳播,文化傳播的條件是多方面的,但從整個傳播過程中看,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①文化的共享性:是文化傳播的首要條件,指人們對文化的認同和理解;②傳播關系:所謂傳播關系,即社會關系,它是在文化傳播中發生的關系;③傳播媒介:是文化傳播的中介;④傳播方式:分為橫向傳播和豎向傳播[2]。
2中醫藥文化傳播內涵及其意義
2.1中醫藥文化傳播內涵
從文化社會學視角理解中醫藥文化傳播,可以概括3點內涵,第一,中醫藥文化傳播離不開人,同時也離不開社會,換句話說,中醫藥文化傳播離不開社會關系;第二,中醫藥文化傳播是一種社會活動,是人們在自己的社會活動中對中醫藥文化的分配和享受;第三,中醫藥文化傳播過程是依靠文化共享、傳播關系、傳播媒介、傳播方式4個條件得以實現的,缺少其中任意一個條件,其傳播過程都將無法實現。綜上所述,中醫藥文化傳播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產生在社區、群體及人與人之間共存關系之內的一種有關中醫藥文化的互動現象。實質上,中醫藥文化傳播是人與人之間有關中醫藥知識、信息、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價值理念等中醫藥文化內容的一種互動的社會活動。
2.2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意義
從中醫藥文化傳播與“人”“社會”兩個方面總結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兩點:其一,中醫藥文化傳播有利于人們構筑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醫藥文化傳播是一種健康文化的傳播,特別是中醫養生防病知識的普及,是獲得健康的積極手段,中醫藥文化傳播對人們構筑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義[4]。其二,中醫藥文化傳播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者具有深厚的文化聯系,通過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其中內含的哲學內涵、倫理道德要求等都會深刻地影響著社會文化、意識形態,推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5]。
3中醫藥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文化傳播實現的4個條件即文化共享、傳播關系、傳播媒介、傳播方式入手,分析當前中醫藥文化傳播在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中醫藥文化認同危機仍然存在
近10年來,隨著全球“中醫熱”的持續升溫,中醫藥文化傳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6],但社會民眾對中醫藥文化不認同的現象仍然存在。2014年某西醫學者發起的“脈診驗孕約戰”再一次將中醫是否科學這一命題推到了社會輿論的面前,同時也把中醫與西醫的較量推向了,一時間有關中醫藥學“不科學”“沒療效”“不靠譜”的質疑和反對言論擲地有聲。這些不認同現象的本質是對中醫藥文化內涵缺少理解,而這種中醫藥文化的認同危機出現又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傳統文化土壤的流失,中醫藥文化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汲取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而傳統文化的淪陷使得整個社會群體缺少傳統文化的知識素養,給社會民眾與中醫藥文化在理解和互動造成了障礙;二是在西方科學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中醫藥學顯然并不符合西方近現代的科學思維、效率思維、還原思維,實驗醫學成為主流醫學,相對于中醫藥學其占據了話語霸權地位[1];三是中醫藥學發展的自身原因,由于中醫長久以來的劣勢地位,也使得中醫失去了臨床陣地進行的系統實踐,脫離了實踐經驗,中醫藥從業者的水平無法進步,甚至出現了嚴重的退化[7]。有些疾病相比西醫療效相對較弱,有些民眾沒有從中醫中受益,自然不會對中醫產生信任。
3.2中醫藥文化傳播機制不健全
近些年來,中醫文化的傳播機制上是一種單向的政府主導下的傳播,缺少政府、高校、社會組織和公眾的雙向和多向互動[5]。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8]辦公室關于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活動的通知》,隨后又印發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2011年“中醫中藥中國行———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方案的通知》[9],國家中醫藥主管部門對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及文化宣傳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國家政府部門對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活動仍是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傳播關系,是一種自我封閉的傳播機制,政府部門往往根據自己的宣傳意圖,進行中醫藥文化傳播活動并且傳播內容過于專業化,忽視民眾對中醫藥信息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只將重點放在了活動的“過程”,而不是活動的“結果和產出”,使得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同時,社會其他組織和公眾主動參與中醫藥文化傳播的熱情并未被調動起來,只靠“傳播者”政府的吶喊,不去關注“接受者”社會民眾的需求,這樣的傳播機制不可能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
3.3中醫藥文化傳播媒介監管不完善
近些年來,中醫類養生節目、中醫藥類報紙、中醫養生書籍等大眾傳播媒介成為了中醫藥文化面向社會傳播的主要途徑;同時,借助微博、微信、手機APP、網絡論壇等新媒體技術傳播的中醫藥文化傳播活動也正在興起,很多中醫學者、醫藥企業、醫院、藥店都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在向社會民眾宣傳自己產品的同時,也會一些中醫藥養生小常識,間接地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但在這些大眾媒介和新媒體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令人擔憂的現象。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季度監測到的虛假違法中醫醫療信息中,99%以上為變相廣告,打著中醫藥幌子的違法虛假廣告;2014年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中醫養生電視節目下發了《關于立即停止播出“健康365”和“杏林好養生”等養生類節目的通知》[10]規范性文件,這說明目前中醫傳播媒介中仍存在虛假宣傳、誤導觀眾的現象。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內容,大部分是關于中醫藥學對治療疾病、維護健康方面信息,其關乎人的生命及健康安危,所以中醫藥文化傳播內容及信息必須是準確的、科學的[11]。虛假、錯誤的中醫養生信息如若被觀眾采信或應用,將會對觀眾的身體造成傷害,進一步降低中醫藥學在社會群眾中的信任度,對中醫藥文化傳播產生阻力。所以,加強這些傳播媒介的監管和傳播內容的審查,對社會民眾的身體健康,對中醫藥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4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建議
4.1增強中醫藥文化認同
只有得到社會民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中醫藥文化傳播才能實現。增強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應該從3個方面入手:第一,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讓人們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對于理解中醫藥學語言及理論具有基礎性作用。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媒體、學校、社會組織、社區、職場等各類社會主體廣泛參與,積極互動、采取各自擅長的方式方法,傳播和宣傳傳統文化[12]。社會傳統文化氛圍的形成,能夠給中醫藥文化傳播提供一個更好的語言環境。第二,建立中醫與西醫之間的文化共識。讓社會民眾了解到中醫和西醫都是醫學體系,它們兩者的智慧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呈現出來[13],兩者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補充共同造福人類的,通過建立這種文化共識,避免出現用中醫打擊西醫或用西醫批判中醫的現象。第三,切實提高中醫藥學的療效。只有當人們運用中醫藥治療和防止疾病產生預期或良好效果時,才會從心理上產生對中醫藥學的信任和認同,從而對中醫藥文化傳播產生正能量,進而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提高中醫藥學臨床療效任重而道遠,需要從繼承和創新中醫藥理論和技術、保護中藥資源、加強人才培養、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努力。
4.2完善中醫藥文化傳播機制
完善的中醫藥文化傳播機制應是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立體化的中醫文化傳播機制[5]。在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制定針對性的傳播策略。中醫藥文化宣傳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受眾了解中醫藥文化,受眾是傳播活動的核心,所以應建立以“接受者”為中心的傳播關系,要根據不同知識層次的人群,不同的地域、年齡、收入制定各自側重、全面可持續的。有針對性的文化普及策略,減小認知差異[11,14]。第二,努力構建全方位的傳播機制。如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雙向溝通機制,在傳播的主體和客體之間應該互相溝通;正面引導機制,對于中醫藥文化的積極影響和功能,需要大力宣傳;及時反饋機制,對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公眾有什么意見和建議,需要相應的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作及時反饋;評估機制,對于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成本和績效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估[5]。中醫藥文化傳播以社會民眾了解到中醫藥文化的本質及學習到中醫藥學知識為根本目的,要獲得良好的傳播效益,必須同時關注傳播關系的兩個主體,及時解決好在傳播過程出現的問題,以確保中醫藥文化傳播信息渠道的暢通。
4.3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媒介監管和審查
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媒介的監管和審查,是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提供保障。第一,完善相關法律、政策、規定。通過這種強制力手段對中醫藥文化傳播活動進行規范,國家應繼續制定相關政策文件,讓中醫藥文化傳播活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政府部門應建立專門的中醫藥文化傳播媒介的外部監督機制,加大對違反規定媒體的懲罰力度,堅決取締一些打著中醫藥幌子為牟取暴利的傳播活動,凈化傳播環境;第三,利用和研發先進的網絡技術,過濾和監測網絡存在的虛假中醫藥廣告和信息,確定社會民眾接收到的中醫藥知識和信息是科學的、真實的、實用的、權威的及對民眾的身體健康有利的;第四,加強對媒體行業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自律意識,社會媒體具有很強的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所以必須對所傳播的信息盡到審查義務,避免誤導觀眾和不良的社會影響。
5結語
從文化社會學角度探討中醫藥文化傳播,可以得出中醫藥文化傳播是一種社會活動,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是其傳播的首要條件,中醫藥文化傳播機制是其重要的內容,中醫藥文化傳播媒介的監管是根本保障,同時中醫藥文化傳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社會民眾、政府部門、媒體行業、高等院校、醫藥企業等多方面協調一致,多管齊下,才能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申俊龍,馬洪瑤,魏魯霞.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傳承與創新的互動和演化邏輯[J].醫學與哲(A),2013,(10):90-94.
[2]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
[3]薛公忱.中醫藥的文化定位問題[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36-139.
[4]溫長路.對中醫藥文化傳播和普及中若干關系的探討[J].中醫藥文化,2014(3):62-65.
[5]陶林,張宗明.論中醫文化傳播的困境與突圍[J].理論月刊,2015(3):70-73.
[6]趙海濱.從文化安全角度探討中醫藥文化的發展[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0):54-58.
[7]蔡慧賢.中醫藥文化傳承危機的原因及對策[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11):529-531.
[8]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關于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活動的通知[Z].北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0.
[9]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2011年“中醫中藥中國行———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方案的通知[Z].北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1.
[10]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立即停止播出“健康365”和“杏林好養生”等養生類節目的通知[Z].北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4.
[11]李海英,段逸山.從盲目養生熱談中醫藥文化傳播的迫切性[J].中醫藥文化,2011(5):15-17.
[12]劉詩林.當前傳統文化復興現象分析[J].科學社會主義,2011(1):106-108.
[13]張其成.中醫文化復興是中醫復興的重要途徑[J].中醫藥文化,2006(01):6-9.
李文虎(1989―),男,漢族,山東省德州市人,在讀體育碩士,單位:四川成都體育學院,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
摘 要:從旅游視角探析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闡釋在旅游產業日益商業化、庸俗化以及傳統觀念被現代同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揭示民族傳統體育對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作用,并提出在“旅游視域”背景下傳統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推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旅游視角;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價值;可持續發展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以完整、獨立的民族文化形式存在。雖然條文規定,全國每四年舉行一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但實際上,40多年來,只舉行了6次,因此,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沒有得到挖掘、搜集、整理、推廣和提高[1]。步入21世紀,我國旅游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在旅游競爭中出奇制勝,就要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奇特作用,而實現這一作用的重要途徑就是實現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旅游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
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要依靠我國旅游事業和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一)民族傳統體育的經濟價值。據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投資報告,2012年第一季度,我國旅游政策環境持續利好,旅游產業處于較為景氣的水平,三大市場維持兩高一平的增長格局。2012年第一季度,國內旅游人數達817億人,入境旅游人數達3231160萬人[2]。
少數民族地區絢麗的自然風光和風味獨特的飲食文化以及特色鮮明的民俗風情,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資源。當代,這些資源對于大多為了實現緩解壓力、親近大自然、領略異族風情的旅游者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二)民族傳統體育的愉悅身心的功能。旅游視角下,旅客在身心俱疲的工作中解脫,尋求一項愉悅身心的活動。具有濃厚民族氣息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滿足游客這一要求。如蒙古族的“那達慕”盛會和土家族在正月初三至十五舉行的擺手舞,氣氛非常熱烈[3]。游客在參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活動中,將緩解壓力、溝通情感、協和氣氛結為一體,體現了民族傳統體育在旅游價值中的愉悅身心的功能,從而實現民族傳統體育在旅游產業中的可持續發展。
(三)旅游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傳承功能。旅游視角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旅游化開發,在營造愉悅的活動氛圍的同時,潛意識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深入旅客內心。人們享受的不只是游戲帶來的身體感覺,還有一種文化歸屬感、認同感和民族精神,表現出整合的功能[4]。如在旅游中安排舞龍、舞獅等活動,多是以集體為比賽單位,參與者除了競爭心外,還有著民族集體榮譽感。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功能,促進傳統體育在旅游項目中的可持續發展。
二、旅游文化與傳統體育文化間的聯系
(一)旅游觀念與傳統體育文化間的沖突。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保留著傳統的思想觀念,憧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外來游客的到訪,在與當地人們交往中,潛移默化了當地人們淳樸的性情。拜金化的價值觀腐蝕了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傳統文化,從而失去了其原有的旅游價值。
原本純粹娛樂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被蒙上了金錢的陰影。少數民族的摔跤、斗雞等傳統體育文化,也被蒙上了賭博色彩,“買大買小”的拜金化腐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從原來體驗異族風情的獵奇心理到只是實現金錢與物質的等價交換,這般旅游觀念的轉變阻礙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并且再也無法滿足旅游者涉獵異族民俗風情的好奇心理[5]。旅游觀念的轉變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二)旅游產業與民族傳統體育的融合。具有濃厚民族傳統文化氣息的體育項目頗受旅游者的青睞,如布依族的踢毽,藏族的押加,又稱“大象拔河”,尤其受到旅游者的喜愛[6]。
旅游產業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少數民族地區帶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腐朽了傳統的民族文化[7]。政府應采取相應政策,使得旅游產業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相融合,既保留其原有的民族特色本質,又滿足游客的需求,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盡量規避旅游帶來的負面影響,達到雙贏的局面[8]。
三、旅游視域下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
為協調各方利益,切實起到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作用,各級政府應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建設工作的領導、監督、管理[9]。
(一)保守與宣傳的結合。充分利用現代化傳媒進行廣泛宣傳,增加群眾基礎,大力宣傳傳統體育文化,為傳統體育文化的持續發展形成強大的凝聚力[10]。一些與體育有關的傳媒也應該全面涉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方面的內容,政府可給予一定的支持,通過構建體育網絡媒體工程來傳播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11]。
(二)游戲與競技的結合。旅游視域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被游客當作一種緩解壓力、愉悅身心的工具,滿足游客的需求,同時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做出突出貢獻。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一種游戲而言,失去了它自身的競技內涵。在旅游產業中,加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競技表演元素,無疑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增添色彩[12]。
(三)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少數民族地處偏遠地區,保存著最本質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由此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如藏族的姑娘追等。但傳統的體育文化已不能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傳統基礎上的“創新”迫在眉睫[13]。如藏族的姑娘追可以創新為一種異性之間進行的比賽,增進情侶間的感情。
(四)特色與發展的結合。旅游視角下,在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開發中,要提倡生態旅游,重視生態建設與發展。少數民族應保留其原有體育項目的特色,切忌過度商業化。
總之,縱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結合型發展歷程,21世紀旅游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民族傳統體育與旅游產業結合的發展中,不僅要不斷地創新,與旅游市場需求相結合,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而且少數民族地區政府應防止開發熱等負面因素的影響,打造屬于我國特有的傳統旅游品牌,促進民族傳統體育與旅游產業特色結合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成都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冉學東. 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05:126-128
[2] 莎麗娃. 基于SWOT分析民族體育旅游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12,10:108-113
[3] 竇. 試論中國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J]. 體育文化導刊,2003,06:11-13
[4] 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03:26-29
[5] 毛景廣. 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探討[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06:58-59
[6] 王光,張秀萍,徐春毅. 新時期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之路探索[J]. 體育文化導刊,2008,02:83-85
[7] 成英,葛小軍,陳振勇. 代價論視域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 山東體育學報,2013,02:24-28
[8] 邵玉萍,徐尊華.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瓶頸及可持續發展研究[J]. 四川體育學,2013,06:23-24+28
[9] 牛愛軍.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J]. 體育科研,2009,06:56-58.
[10] 陳振勇. 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熱點問題分析與展望[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01:20-24
[11] 楊志強,孫德朝. 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對旅游發展的影響及其路徑選擇――以四川甘孜、阿壩、涼山例[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1:138-141.
一、理解記誦
南懷瑾先生曾說:記誦是舊教育常用的方式,在舊教育的理論上“有一種‘反芻’的妙用”,“因為從童年腦力健全、思想純潔時開始注入這些經書詩文,雖然當時理解力不夠,但一到了中年,從人生行為的日用上,和人事物理的經歷體驗上,便可發生如牛吃草的‘反芻’作用,重新細嚼,自然而然便有營養補益的用處了”[2]。記憶反芻常被用來支持無理解記憶,認為兒童背誦經典無需理解。的確,背誦經典對于兒童心智訓練、記憶增強有積極作用。但不求甚解的記憶弊大于利。筆者曾跟蹤過一些小學時接受過經典背誦教育的孩子,發現他們到了初中就因為缺乏“反芻”的尋回學習環境,因為沒有及時而反復的回顧,所學的經典自然被遺忘了。可見,死記硬背的教育、被動的學習會讓學生思維產生惰性,甚至走向反教育。在許多學校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年級學生整本背誦《大學》,尚能完成;二年級學生整本背誦《中庸》,就會被諸多“子曰”弄得頭昏腦脹,難以繼續進行。同樣,《千字文》等經典也因其文字古奧,文意跳躍而讓小學生大為撓頭。
當前,背誦經典影響兒童心智的實證研究相對空白,但來自第二語言習得專業的研究可供參考。一些研究表明:熟讀背誦外語課文有利于提高口語表達與寫作能力。[3]同樣,理解記誦相對于機械記憶會發揮更好的智力訓練功能。理解記誦使得經典所蘊含的多種信息,如文字符號、故事、史實等激活學生的頭腦,在大腦中建立更為活躍的神經聯系。訪談也表明,學生更喜歡理解記憶。他們普遍認為:“背是很枯燥無味的,但如果知道了是什么意思,結合注釋來背就容易一些。”“剛開始有點難,老師講解后就易懂了。”在某些學校,每周通過開設一節經典講解課,使記誦與理解交替進行,學生經過“感知記誦――教師講解――理解記誦”三個階段的學習,效果比較好。可見,要讓經典發揮積極作用,必須拋棄對其死記硬背的膜拜態度,強調理解記憶。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先自學感知,之后講解,最后理解記誦。記誦的材料需精選經典,以《四書》等儒家經典為主,諸子百家為輔,次序則可以如朱熹之設想,先讀“論”“孟”,次及諸經,然后看史[4];無需整本記憶,可以選擇圈畫最精彩詞句,供學生記誦。
二、學問思辨
經典所承載的道德價值需要道德主體將抽象的精神與當前社會、個人生活產生聯系。“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之后,才能“篤行”。針對經典承載的價值觀念進行學問思辨,能推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實現由淺層而深層、由抽象而具體、由零碎而整體的轉變。王陽明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進行學問思辨,就應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結合個人體察提出問題。之后,師生合作條分縷析,解疑釋惑,以幫助學生獲得真切篤實之知。
筆者收集了一所學校“知行合一國學班”學生的學習心得。從中可以看出,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符合現代精神的智慧,與社會現實相結合,通過故事講道理,非常有助于學生提高認識。如“不以人廢言,不以言廢人”就引發了學生多方面的理解:“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地位、財富、學歷不如自已而瞧不起他,或者不把他的話語當一回事,更不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的言論都認為是對的。”“不論是什么人,都能讓我們學到東西,而有些很有知識的人或工作很好的人,說的話也不一定是全對的,不能盲從。”可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是一致的、兼容的。
“知行合一國學班”還創設了一條師生直接交流、對話的渠道。學生們真誠地向教師敞開心扉,提出了諸多困惑,涉及到交友、個人發展、人際關系、思想認識等多個方面。如有的學生思考:真正的成功,到底是對社會做出的貢獻,還是擁有一顆仁德的心呢?喬布斯是否是君子呢?學生通過反思性學習,將國學經典與現實社會、個人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利用儒家經典的基本原理與精神對當前社會現象與生活實踐進行反思,在師生論道對話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儒家精神的理解,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自我省察
傳統道德教育強調克己省察,注重道德主體對個人行為的自我反省與自我糾正。當前,使用功過格來要求學生反省一日得失比較常見。某校每晚要求學生花十分鐘寫功過格,圍繞“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進行自我反省。筆者收集了此校五到八年級學生書寫的323份功過格,并圍繞功過格的使用對相關師生進行了訪談。訪談中,教師對于功過格的作用多持肯定態度。
“學生不需寫太多字,這是一種傾訴的方式,對話的方式、交流的方式,學生不會覺得是完成任來。老師的評語也很能鼓勵學生,如‘老師看到一個更加美好的你’,并不像改作文的評語。”
針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學生明確表示喜歡與非常喜歡寫功過格的比例為61.9%,但對于書寫功過格的態度差異較大,一些學生說,“功過格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反省自己”;另一些學生則認為“功過格沒有存在的意義,寫來寫去每周都是那幾件事”;還有一些同學則表示,“一開始做好事是為了寫功過格,時間一長就成了習慣,會幫助身邊同學”。
從學生提交的功過格來看,“日行一善”完成情況相對比較好,周一至周五出現頻次較多的善事為:“撿垃圾”“借東西給同學”“關水龍頭”“扶摔倒的同學”等;“三省吾身”欄,學生主要反省自己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個人修養方面的過失,如學習不專心、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馬虎、遲到、看書少、上課表現不好等。
“日行一恕”欄,則主要涉及在學校處理與同學的關系、在家里處理與兄弟姊妹以及父母之間的關系。典型事例為:寬恕罵人行為或推拉碰撞誤傷行為、不計較未按時歸還物品行為或指責批評自己的人。總體來看,學生對于“恕”的理解相對較弱。
研究發現,學生經歷了不斷學習適應、越寫越好、越寫越真實、越寫越深刻的過程。隨著活動的持續發展,變化不止發生在一個同學身上,若干個同學身上都會出現,他們的態度更加坦誠了,書寫的內容也更加豐富生動了,對于自身生活和學習的反省更為深刻了,思考也更加深入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袒露胸懷,不對教師或同學設防;不是絞盡腦汁地寫幾件事,而是比較具體地寫一件事情,從中或者領悟到人生道理,或者反省自己,或者感恩他人。
上述研究表明,功過格是一個很好的幫助學生反思的工具,值得推廣。
四、事上磨練
王陽明言:“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所謂“事上磨煉”,指在具體事務中鍛煉自己的道德修養,反對離開具體事務,空談道德。其目的在于達到“不動心”的境界,即無論遇到什么情況,能夠始終保持內心的穩定、平和,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事上磨練的基本途徑是:生活教育、家校合作、服務性學習。
其一,從生活教育開始。學校要注重“灑掃、應對、進退”的生活教育,“灑掃、應對”是每日的基本生活勞動,學校應注重讓學生養成自己疊被、打掃衛生、飯后擦桌等行為規范,幫助孩子養成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進退”,則要學習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教導學生懂得待人處事的禮節,在班級中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些學校倡導學生“日行一善”,有的學校設立愛心儲蓄賬戶等,都是很好的引導學生求善行善的做法,發揮了傳統德育中激勵人向善的因素,強調人的自覺性,而避免將注意力放到學生行為的錯誤方面,避免了懲罰的泛濫。
其二,注重家校合作。傳統文化教育的推行只有得到家長的支持與認可,才能持續深入。學校可利用“告家長書”“家長會””家長課堂”等渠道,向家長宣傳傳統文化教育,明白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另外,一些學校舉行的“周行一孝”活動中,孩子為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給父母捶背,得到了學校與家長的表揚,從而形成一種正向的激勵,激發學生把偶然的行為變成經常的習慣。長久下去,孩子會變得更加懂事,家長看到自己孩子身上所發生的變化,能夠切切實實地體會到傳統文化教育的好處,加深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解與認同。布置“親子共讀經典”作業也能讓學生跟家長一起接觸傳統文化,密切親子關系。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家長對“周行一孝”和“親子共讀”教育方式支持度比較高:66.7%的家長認為“周行一孝”非常好;對于親子共讀,家長選擇“好”和“非常好”的比例達到80%以上。
其三,開展服務學習。學生有著強烈的走出校園、服務社區的愿望,但遺憾的是,學校因為種種理由,往往沒能提供充足的渠道,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增長知識、鍛煉意志和體驗獨立。如果將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容與社會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就會使得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更強的文化支撐和更好的序列性。
總之,經典誦讀須得走向知行合一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的精神影響。
參考文獻:
[1]王財貴.文化熏陶、智能鍛煉、人格完善――兒童經典誦讀工程[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 2007(04): 20-24.
[2]南懷瑾.亦新亦舊的一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5: 81.
【關鍵詞】社會實踐、工作機制、創新、
大學生社會實踐引導著大學生立足實際、勇于探索,用愛心溫暖冰冷的角落,用智慧化解復雜的難題,用敏銳留住歷史的經典,在實踐中強化自身素質,提升個人修養,做綜合型、全面型人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然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機制也需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探索與創新,方可彰顯“實踐出真知”的無窮魅力,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之路鏟除荊棘,加速前進。下面以河南工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15年社會實踐為例闡述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機制的探索與創新。
一、實踐成果概況
化學化工學院2015年暑期社會實踐共組建10支團隊,內容涵蓋“重走路”、“環保調研”、“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教育關愛”、“科技支農”等8個項目類別。在各學生團隊的努力下,社會實踐過程順利,成果豐碩。共完成調研報告9篇、簡報46篇、新聞稿68篇;社會實踐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媒體的廣泛關注及轉載,活動內容多次被人民網、中國青年網、河南青年報、河南經濟報等多家網站報紙報道,并被鶴壁市、浚縣等各省縣電視臺爭相報道;此外,我院與多地單位達成長期合作共識,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多處,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肯定和好評,引起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隊員們秉承“弘揚民族精神,服務社會”的理念,積極投身實踐。充分顯示了新世紀青年蓬勃向上、奮發進取的青春正能量,體現了工大學子良好的個人素養,擴大了河南工業大學在民眾中的影響。
二、實踐工作機制中的創新作法
(一)項目化管理模式
通過參照高校教師科研項目管理的模式,不斷創新社會實踐管理與指導的有效方法,在實踐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從大量申報項目中抽選出若干項目作為重要項目予以立項,實踐活動獲得良好效果。這一有效的管理模式對發揮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類別模塊化申報
大學生根據學校所提供的不同項目類別,進行針對性的項目申報,團隊定大主題后將所選項目進行模塊化處理,這就是所謂的類別模塊化申報。這種申報形式既促進當代大學生找準實踐定位,抓住實踐重心,又便于學校的項目化管理。環環相扣,促進全校暑期社會實踐的快速有效進行。
(三)三方聯合共促進
學校及學院領導慰問項目影響力較高的實踐活動,為有深刻意義的實踐活動進行宣傳,指導老師跟隨學生一同進行社會實踐,實踐歸來后召開實踐成果展示會,學校及學院將根據實踐情況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學校、學院、老師三方聯合共同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良好發展,不斷增強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
(四)宣傳――與時俱進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宣傳方式由最初的報紙、電視轉變為現在的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手段的宣傳。大學生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對各自的實踐項目進行宣傳,增強活動曝光度、社會影響力、實踐意義等,同時主題標新立異,充分滿足標題黨的要求。學校及學院也將項目的宣傳情況包含在項目的評估內容中,提高實踐宣傳傳播的重要性。
(五)團隊組成精益精
河南工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實踐團隊組成均有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院,團隊的互補性極強,每個實踐團隊都由高年級隊長帶隊,并且此隊長均參加過上一年的實踐活動,隊長將自己上一年所學到,這一年所經歷的全部傾囊相受給低年級的同學,就這樣,一級傳一級,不斷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傳承性、優化性,為大學生社會實踐不斷打下堅定的基礎。
三、實踐工作機制中的不足
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任務、新變化,大學生社會實踐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基礎還不夠牢固。
(一)實踐的方法與形式不豐富,創新發展的能力不足
學校及學院實行項目化管理模式,但廣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方法與形式依然不夠豐富,沒有創新性,同一類別的項目實行的方法形式雷同。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學生樂忠于相對容易做的實踐項目,不愿嘗試較少人做的實踐項目,促使傳統項目的傳承度減弱,創新能力不得以展現。
(二)缺乏社會實踐基地,實踐時間集中性強
社會實踐基地雖每年都有所建立,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旦建立實踐基地,之后的大學生往往不想再回到社會實踐基地進行實踐,無法創新出更多的活動,幾乎都想開闊屬于自己的領地。大學生因學業原因,開展實踐的時間性過于密集,甚至有些大學生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實踐。
(三)全社會未形成共同支持幫助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局面
大學生實踐團隊在找尋媒體進行宣傳時,過程非常艱辛,有些媒體甚至不愿意幫助大學生,甚至有些社會機構不愿接受大學生前往進行實踐。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全員化的希冀還需一段艱苦的路程。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