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品課程建設基本思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市場需求;職業崗位能力;課程體系;精品課程;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13-0065-03
1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網絡化,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從事網絡系統的設計、安裝、維護,網絡軟件開發、測試,網絡管理及網絡安全監測等方面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基于這樣的市場需求,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計算機網絡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網絡集成與工程監理、網絡編程、信息安全與網絡管理的基本技術,并能快速跟蹤網絡新技術的高等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既掌握計算機網絡方面的基本技術,又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為此,要求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以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為主線,突破傳統的課程學科和知識體系的限制,建立一套與專業培養目標相一致的專業課程體系,突出實際能力培養。
本文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深職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探討了如何構建一套適合高職院校使用的專業課程體系。
2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深職院網絡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走訪企業,了解企業人才基本素質、專業技能以及數量需求,將網絡專業學生的職業崗位群確定為專業集成公司的售前、售中和售后崗位,企事業單位的網絡管理和設備維護崗位,以及網絡應用軟件開發公司的軟件開發和維護崗位。相應地,課程體系將以適應職業崗位群的需求變化為主要依據進行建設。我們將建設的基本思路概括為“四化”。
2.1課程設置模塊化
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網絡專業應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可以通過科學劃分網絡專業各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構建課程體系的模塊,完善專業課程體系的模塊化,在注重學生專業綜合素質培養的同時,更適應學生個性化的要求。
2.2課程評價標準化
考慮到在計算機網絡技術領域,很多業內龍頭企業的標準就是事實上的國際標準,而且這些企業掌握了大量的技術專利,在技術上走在行業的前列,因此可以根據網絡專業各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參照這些龍頭企業的國際IT認證標準,建立網絡專業的課程評估體系,盡早實現課程評價的標準化。
2.3課程建設精品化
利用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的契機,在已有的國家精品課程的基礎上,通過抓好10門專業主干課程的建設,將這些課程從校級精品課程逐漸建設成為省級、國家級精品課程,逐步實現專業課程建設的精品化。
2.4專業教材系列化
專業教材是課程體系建設一個重要的內容載體,通過規劃好專業教材,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貫徹根據崗位需求培養人才的目標,使培養出來的人才真正適合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網絡專業應該進一步調整充實專業教材的編寫出版規劃,做好規劃教材的編寫出版工作,使專業教材系列化,并爭取在校企聯合編寫出版工學結合的網絡實訓教材方面取得突破。
3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具體措施
基于上述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思想,目前,深職院網絡專業正采取措施加大課程建設力度。本專業正參與由清華大學出版社申報、教育部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牽頭的國家教育部課程建設研究項目,承擔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建設子課題的建設任務,力爭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建設方面取得新成果,促進專業教材建設,提高專業教材對全國的輻射力和知名度。為此,擬采取并切實落實下面的幾項具體措施。
3.1以專業核心能力為依據確定課程主線,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劃分課程模塊
我們將網絡專業學生需要達到的核心能力定位為“組網、建網”,以核心能力為依據確定課程主線。系統集成與工程監理、網絡編程、網絡安全與管理三個專業方向的核心技能概括起來分別為“建網、用網、管網”。對這三種專業核心能力,分別確定其課程主線。
在課程設置上,堅持應用能力“寬窄”結合的方針,按照“學網”、“用網”、“組網”、“管網”、“建網”的學習過程設置課程,使學生逐步深入掌握網絡知識,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網絡應用能力,并通過學生自主選擇強化某個方面的課程模塊,兼顧其他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的模塊化劃分上,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按照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有機結合的原則,可以將專業課程分為6大模塊:計算機技術通用模塊;網絡技術通用模塊;系統集成與工程監理模塊,網絡工程施工模塊――“建網”模塊;網絡編程模塊――“用網”模塊;網絡安全與管理――“管網”模塊。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3.2加強校企合作,有效利用業內主流企業的認證標準和培訓資源
目前,我們在制訂課程考核標準時,參照了Cisco,華為,CIW,Sun等業內龍頭企業國際IT認證的中級考試標準,適當提高要求,建立本專業人才技能水平評估標準,然后分解到課程,建立每一門課程(或者課程模塊)的評估標準,努力實現課程評價的標準化。在此基礎上,嘗試建立試題庫和網上實操考核平臺,理論與實操測試二者結合,來客觀評估學生的能力。
同時,通過校企合作渠道,將業內主流企業的培訓資源(例如培訓教材、電子課件、在線考試系統等)免費“拿來”,以內容置換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專業技能課程和整周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中,使得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加強,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層次,進一步擴大學生對企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努力實現學校學習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3.3加大主干課程建設力度,逐步實現專業課程建設的精品化
網絡專業將“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網絡安全基礎、局域網技術、網絡互聯技術、計算機網絡實訓、網絡工程實訓、網絡編程應用開發、網絡監測技術、信息工程監理”等10門課程確定為專業主干課程,以這些課程為先導,加大課程建設力度:(1)修訂完善課程大綱、實訓指導書(實訓項目單、卡)、教師教案;(2)在原有教師電子課件的基礎上,以Cisco、華為為突破口,與企業合作制作高水平的多媒體課件;(3)加強專業課程的網絡化建設,在專業主干課程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保證完成至少4門課程(“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網絡安全基礎”、“網絡編程應用開發”)的教學資源上網工作,爭取專業所有主干課程上網,進入共享型教學資源庫,為校內外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優質服務,也為全國的教師提供教學資源。
同時,推廣現有國家精品課程“網絡互聯技術”的建設經驗,組成課程建設小組,結合各門課程的特點進行攻關,以核心課程為先導,帶動專業課程的精品化建設,爭取在2年內有2門以上的課程建設成為省級以上精品課程。
3.4以課程建設為基礎,突出重點,保證質量,做好系列化專業教材的編寫出版工作
配合專業主干課程的建設,進一步調整充實教材的編寫出版規劃,做到:
(1) 將教材編寫重點放在具有優勢和特色的課程上,放在師資力量較強、教學資源充足的課程上,放在教學內容經優化整合后的新課程上。
(2) 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發揮其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水平較高的優點,推廣教材編寫的成功經驗,盡快完成在編教材的編寫出版工作。
(3) 鼓勵教師擺脫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的束縛,在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要求編寫教材。
4結束語
目前,深職院網絡專業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已經建成國家精品課程1門;專業與Cisco公司合作建立的思科網絡技術學院以及和華為公司合作建立的華為網絡技術學院多次獲得全國/亞太區優秀網絡技術學院稱號;專業由于在課程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在2007年初順利通過了廣東省教育廳的驗收,成為廣東省高職高專示范專業;在2006年底入選了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成為建設專業。本文所探討的網絡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基本思路和具體措施,對其他高職院校相關專業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圣良.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體系改革探索[J]. 職業技術教育, 2006, 26(35): 14-15.
[2] 浦江.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 彭城職業大學學報, 2003, 18(4): 69-71.
[3] 叢俊歌. 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的模塊化設置[J].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 2003, 11(1):57-58.
關鍵詞: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用戶權限;行政監管
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連續擴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經成了十分緊迫的任務。為了實現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免費在線共享,充分發揮名師、名校和名課的教學示范與輻射推廣作用,于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計劃。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為突破口,以信息化技術為手段,以加強思想文化素質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能力為重點;整合教學改革成果和優質教學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改革不合理的機制與制度,拉動高校對教學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門類、各專業的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體系。
精品課程網絡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部分,是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共享優質資源、提高課程教學效果與建設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擴展優質課程資源的輻射范圍,將課程建設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廣共享,從而帶動相關課程教學質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的推動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方法及手段的創新。但是,目前精品課程網絡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對網站內容的保護問題和課程建設中的過程管理問題。目前有三種模式:(1)網站的內容是毫無保護的,且多數是不太有名的高校。進入到這種網站后,對所有內容可以毫無顧忌地下載。(2)精品課程網站是通過一些特定的軟件制作的,如天空軟件。運用這些軟件對精品課程的內容進行制作后,只能通過網站在線瀏覽課程的教學課件、教學大綱、習題、試卷等與課程相關的全部內容,但是不允許下載,或者只能下載小部分的章節。(3)有些高校的精品課程網站,只能看到該學校的精品課程一覽表,但要想看某一課程的具體內容,就會彈出請輸入用戶名、密碼或請重新登錄等界面,讓人不得不放棄。毫無保護和過度保護對于精品課程來說都是不可取的,同時也違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課程向高等學校免費開放的要求,限制了充分發揮名師、名校和名課的教學示范與輻射推廣的作用。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根據訪問精品課程網站的不同人群與目的?????,設置了不同的權限與網頁,這樣可以避免對網站內容的過度保護,提高開放程度,歡迎大家進行訪問;通過適當的方法進行保護,使大家能夠看到精品課程的內容,卻不能過度下載;?同時加強了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監管與目標管理。
2 網站建設中幾類用戶的權限
精品課程網站建成后,可將訪問用戶分為六類:網站管理員、教師、學生、特聘專家、行政監管以及其他的交流訪問者。網站管理員和教師是網站的創建者、維護者,應具有較高的權力;特聘專家是精品課程建設的評審專家和督導者;行政監管是精品課程建設的組織者和監管者;學生和其他的交流訪問者是網站的使用者。他們在訪問網站時應給予不同的權限。
2.1 網站管理員
精品課程網站應指定一名既熟知網絡技術又了解本精品課程的網站管理員,最好是精品課程建設組成員,具有較高的網站建設與維護的技術水平,會使用網站建設與維護的相關軟件,能夠確保網站持續、有效地正常運行。
網站管理員在網站用戶中應擁有最高權力?但無權刪除特聘專家、行政監管的留言?:(1)可以任意的上傳、下載、刪除各種文件;(2)能夠管理所有登陸網站的用戶,可以通過或者撤銷用戶的使用權限;(3)能夠時常訪問網站的論壇、聊天室、郵箱等,對這些與用戶交互的場所進行規范管理;(4)及時發現訪問者提出的問題、建議,以便安排專門教師回答問題,吸納好的建議,優化精品課程資源;(5)及時收集各方面成員對精品課程以及教師的評價,做出回饋;(6)及時查看但沒有權利刪除特聘專家、行政監管的留言,落實建議,做出反饋。
2.2?教師
教師,這里是指精品課程建設組成員和該校使用該精品課程的專業教師。專任教師一般不直接參與網站代碼的編寫,但他們是精品課程網站各種資料的撰寫者和收集者,同時應及時回答學生、特聘專家、行政監管和訪問者的問題;他們又是精品課程網站不斷完善并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應賦予較高的權力。
專任教師進入該網站享有如下權力:(1)可以任意的上傳、下載、刪除各種文件;(2)可以訪問網站的論壇、聊天室、郵箱等,跟學生以及其他教師進行交流;(3)更新、布置、批改作業;(4)隨時地發現和聽取學習者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回答問題。(5)及時查看但沒有權利刪除特聘專家、行政監管的留言。
教師的積極參與,才可以不斷豐富和完善精品課程的內容,使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杜絕課程資料和教學思想的老化;才可以避免使精品課程成為一時精品,失去了它長久存在的意義和作用。
2.3 學生
精品課程網站最終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學生可以不用賬戶和密碼訪問網站,也可以自愿地建立自己的賬戶與密碼,以便保留和統計與自己名下有關的信息。學生可以訪問絕大部分教學資源,例如教學大綱、教材、教案、教學多媒體課件、教學影視、實驗指導以及實踐環節的各種資料,訪問公開的考試試卷及評分標準;可以在線完成作業或者在線提交作業,在線測試及考試;可以進入師生交互模塊,在論壇上向老師提出問題或者在聊天室與其他同學討論與課程相關的問題;設置學生評價體系,以便學生可以直接在網絡上給教師或者教材打分。學生受限的權力有:(1)無權瀏覽特聘專家、行政監管的留言。
2.4 特聘專家
特聘專家是精品課程建設的評審專家和督導者。?要使精品課程網站通過評審或者更好的完善網站,需要專家的定期參與。通過進入專家賬戶,可以對精品課程網站的平臺、構造、版面設計、具體資料內容等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專家可以瀏覽網站的各個模塊,例如申報材料、課程特色、教學資源、實踐教學資源與案例;可以瀏覽師生交互以及同行交流學習模塊;
特聘專家除了以網站一般訪問者的身份訪問網站外,還享有如下的特殊待遇:(1)建立單獨的專家評審模塊,專家可以在此對精品課程做出評估;(2)設置單獨的專家交流留言板,以便專家發現問題時可以直接留言,開展督導工作;(3)專家可以瀏覽行政監管的留言。(4)專家有留言的,在網頁的?專家、監管上網記錄?中有?上網時間?顯示,以便公開履行職責,接受監督。
2.5 行政監管
行政監管是是精品課程建設的組織者和監管者。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的精品課程建設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錢財。但是,在現實發展中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精品課程的建設,影響著優秀教學成果的示范作用和輻射效應。從近幾年高校精品課程的建設驗收、中期檢查以及瀏覽考察網頁內容可見,無論是申報書的建設任務,還是提供的驗收材料,特別是教學資源平臺——精品課程網站的建設都讓人感到建設者對“建設”的內涵理解不足、意識缺乏、內容不精。例如:學校中存在“重申報,輕建設”的現象;資源共享問題未能徹底解決;精品課程網站內容面向應該受益的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偏少,而大多偏向于專家評審需要的條件性指標;忽視精品課程建設的特點,還沒有更廣泛地發揮精品課程網絡的傳播功能;網站文字內容、排版格式、數學公式和錯別字問題較多,與紙質的印刷排版標準相差甚遠。對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從實際工作抓起,注重由現在的評審條件性指標向教學效益性指標轉化,切實加強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工作,保證精品課程得到與時俱進地充實和完善,不斷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行政監管除了以網站一般訪問者的身份訪問網站外,還享有如下的特殊待遇:(1)可以瀏覽特聘專家的留言,并給予答復;(2)設置單獨的行政監管交流留言板,以便直接留言,執行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職能;(3)行政監管有留言時,在網頁的?專家、監管上網記錄?中有?上網時間?顯示,以便公開履行職責,接受大眾監督。
2.6 交流訪問者
交流訪問者主要是其他高校的同行教師以及學習該課程的同學們,或一般過客。該人群可以不通過用戶登錄網站,課程網站入口分為?公眾網?和?校園網?兩大類,網站內容根據入口不同而有差異。允許?校園網?入口登錄的用戶?服務器通過IP地址即可篩選),可以瀏覽和下載大部分教學資源?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由精品課程成員組自行決定?、大部分實踐環節的資源。通過?公眾網?入口登錄的用戶,可以進入交流訪問者的論壇,以便他們提出問題或者意見;給該人群設置評價體系,在他們使用教學資源后可對其做出評價;只能下載或者瀏覽受限資源。
3 結束語
精品課程網絡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目前還存在很多不足。一門精品課程的“出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是經過了制作、修改、評選、建設、更新、完善等過程的歷煉才形成的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同時也是凝聚了一個課題組的許多人通過付出大量的辛勤勞動,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獲得的精品。精品課程既不能“養在深閨無人識”,又不能“過度開放”養成某些教師的惰性,且容易被剽竊。本文討論了精品課程網站內容的開放程度以及過程管理的問題,把訪問精品課程網站的人群分為六類,每一類人群給予不同的訪問權限和特殊待遇,據此可以更好地解決精品課程網站的資源保護問題,切實做好精品課程建設的發展完善工作;既避免了商業用途的惡意下載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學院校間進行學術的交流,把優質教學資源和優質教學成果加以廣泛推廣,從而達到國家精品課課程建設的目的,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2003,5
[2]徐睿琛,牟占軍,暴田雙. 高等學校精品課程網絡建設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103-104.
[3]陳曉毅.高校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幾點不足[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3):257-258.
[4]施曉秋,薛偉.精品課程共享資源建設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O05(1):90-91.
[5]趙燕.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精品課程網站建設[J]. 江蘇科技信息,2011(3):30-32.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精品課程建設;工程能力培養;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王(1966-),女,河南鄭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張懷存(1956-),男,陜西延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市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0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0JG0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1-0087-03
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背景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課程作為高等學校培養計劃的基本組成單元,是實現高等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課程體系、內容的合適與否影響著培養目標實現。教育部在2003 年正式啟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并在《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國家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1]即精品課程應該具有體系的整體性、內容的先進性、資源的開放性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并具有強烈的示范作用。要求精品課程以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實現手段,基于互聯網,包括課程的歷史沿革、網上教學資源如大綱、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教材和課堂錄像、教育理念、師資隊伍、教學方法手段與教學改革、學生和專家的評價考核等建設要素。[2]精品課程不單純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更是一個包含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技術手段、教學制度等多種要素的系統工程。精品課程建設一般分為內容建設、隊伍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內容建設及機制建設等六個方面。[3]
1997年國家教委工科處委托制圖與機械基礎兩課委員會組織全國重點工科高校就工程材料和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召開會議,對原金工系列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進行了探討,會議通過了《高等工科院校金工系列課程改革指南》。提出根據“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以CAD/CAM為主線,拓寬基礎,重視實踐”的總體改革思路;重新規劃了機械制造系列課程的內容體系。按照其改革方案而設置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是機械制造基礎系列課程中的一門主要專業基礎課程。1998年配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拓寬專業口徑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專業改革,將原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和機械電子等專業合并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了適應擴寬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將“機械制造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金屬切削機床”和“機床夾具設計”四門課程按照重基礎、少學時、新知識、寬面向的原則整合優化合并為“機械制造技術基礎”。[4]“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不僅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工業工程、車輛工程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業工程、車輛工程等專業均設置該門課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計劃80學時、工業工程專業計劃72 學時,其中實驗8學時;車輛工程專業計劃40 學時,其中實驗6學時。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精品課程建設。為了適應當今社會對機械專業人才需求,實現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專業核心能力的要求,[5]學生既要具有必備的理論基礎,又要具有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工程能力。2006年“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被列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重點建設課程、2007年被評為校精品建設課程。經過多年的建設和完善,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進行了深入思考,特別注重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構建了公益勞動、金工實習、課程內實驗、生產實習、綜合實驗周、課程設計、制造綜合能力學科競賽的基于工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
二、與時俱進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適應學科最新發展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內容涉及知識面寬、知識點多、綜合性強,與實際工程結合緊密,圖多、層次多。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斷促進制造技術的發展,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涌現。要實現與工業企業的無縫連接,教師需密切關注學科發展,與時俱進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協調傳統內容與先進性。
課程的內容圍繞產品的加工制造,以機械加工工藝為主線,以優質、高效、低成本、節能減排為宗旨,將涉及到的機床設備、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工藝裝備等有關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并根據這條主線的需求作為取舍的原則,強調以產品質量、生產率、經濟性、可持續發展為中心融入節約能源和綠色制造的理念。從培養學生的綜合工程素質出發,使學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能夠在理論上進行分析、在實踐上具有解決一般技術問題能力。補充新知識,增加現代工業領域采用的新刀具材料、新加工方法、數控機床的基本介紹、數控加工工藝的特點、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綠色制造等內容,使教學內容能夠充分反映現代制造技術的發展。
目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內容多課時少,在教學內容的講授上既要加強基礎,又要拓寬知識面;既要保持經典,又要體現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既要掌握基本理論,又要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以少、精、寬、新為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如減少車床進給和螺紋加工運動傳動鏈的講授,而將這部分內容放在實驗課中,學生在現場對著實物進行感性觀察,學得更快、記得更牢。對于機械加工工藝擬定、加工精度部分等重點內容仍進行重點講解,但是更加注重對實際工程問題的分析和理解,強化學生在實際工程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水平教材的建設是課程建設的基本,本課程選用韓秋實和王主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第3版)》作為教材。該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項,該教材還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編寫出版與之配套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習題集》,分為學習指導和習題(包括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分析題、計算題和參考答案)。編寫《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實驗指導書》和實驗報告,用于實驗教學。編寫《綜合實驗周大綱》和《綜合實驗周指導書》用于指導學生完成綜合實驗周的學習。建設了“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課程教學網絡化平臺。制作了網絡課件、編寫了多媒體教案,網上提供教學大綱、教案、電子講義等資料,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開設網上答疑和交流通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鞏固課本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拓寬知識面,增強理論學習的深入性,使課堂教學得到擴展。
三、以工程能力培養為中心,構建層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理論教學和創新實踐活動的有機融合
深入企業調研,分析整合和提煉典型生產流程所需的知識、技能、核心能力和態度,構建專業認知與實踐-金工實習-課程實驗教學-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綜合實驗周-制造綜合能力-數控加工學科競賽“多元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性教學體系構建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從模擬型向實戰型轉變,由限制性向自主性轉變,由驗證性向綜合性轉變,由理論性向應用性轉變。注重讓學生建立起工程的系統概念,了解工藝設計、制造、檢驗等過程。從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先進制造技術—數控編程—實際加工操作,注重層次化、從設計、仿真到實際零件加工的動手能力培養,體現漸進性教學方式。
金工實習使學生了解基本的機械制造知識和方法;生產實習使之了解機械產品加工與裝配工藝過程和工藝裝備,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課程實驗教學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教師運用現代實驗手段開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提高了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課程設計選自實際生產課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同時注意發揮團隊作用。重點培養學生制訂零件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和分析工藝問題的能力;綜合實驗課使學生受到一次接近實際的工程訓練,全面實踐和了解產品從設計、分析、制造、裝配的全過程,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協同工作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制造綜合能力-數控加工學科競賽滿足學生進行創新的需求,進一步融合理論與實踐,使學生的工程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本校進一步強化和加強生產實習組織、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設立長春一汽生產實習基地,使生產實習取得實效。綜合實驗周通過學生對產品的設計建模,進行工藝設計、數控編程和在機床上加工出產品,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
實驗指導教師在實驗中只講述實驗中的難點、應注意的事項,而實驗原理、儀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由學生自己在實驗預習中完成。另外,安排學生生產實習,使學生對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有一個切身的感性認識,每年還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和見習工程師考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專業課程設計中融入現代計算機工程軟件的應用,實現與先進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從計算機輔助設計進行產品的建模分析,然后基于計算機輔助制造軟件進行零件的數控編程,通過DNC系統將程序傳到數控機床上進行加工,得到零件。通過實驗為學生建立起制造系統的概念。專業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和討論環節規范化,使學生的課程設計真正取得實效。
面向工程實際,為學生營造現代工業背景的工程大環境。利用北京市的相關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與機床協會密切合作,每年組織學生參觀機床展覽會并進行討論和研討。邀請相關企業的技術工程師到校講座、聯系北汽福田、現代等現代化企業組織學生進行參觀,為學生創造機會接觸了解先進制造技術的最新發展動向和行業發展趨勢,增加對現代化企業實際的感性認識。學校購置了各種教學模型、高檔加工中心、數控車床、FMS系統、機床靜剛度測試儀、主軸動態特性測試試驗臺等實驗設備,設有專門的制造實驗室,為學生構建了實際的工程環境,使從未接觸過工程實際的學生建立應用的整體概念,突出實驗的演示性、設計性和綜合性,追求實驗手段的先進性。
為了適應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目標的實驗體系研究和實驗環節的建設,學校開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構建實驗平臺,編寫實驗指導書和任務書;編寫相關的課程設計指導書。開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初步設想設定加工某零件要求達到的精度目標,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項目和方案,并獨立完成實驗。利用綜合實驗周的時間開設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和先進制造技術實驗等。主要安排反映制造工程領域技術先進性和技術發展動向的實驗,包括數控機床加工操作、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等實驗,使學生了解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發展和基本技術方法,建立現代制造工業先進技術的實際概念,完成先進技術設備實際操作的基礎訓練。
四、實施工程意識培養和實踐能力提高的基于項目的教學改革
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工程應用為主線,研究基于項目的教學模式,注重工程能力的培養
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學與科研相脫節,課堂教學內容缺乏現實感,學生缺乏對先進制造技術的認識和專業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與企業的實踐操作彼此割裂,學生運用學科理論與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培養和鍛煉;校園生活與工業實際彼此分離等問題,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在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方向實施基于項目的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整個過程貫穿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設計和組織教學內容。
從“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第一節課,提出基于項目研究的學習。給每個同學發一份項目研究任務書,一個“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項目研究活動一覽表。學生自愿組合,1~3人為一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研究。隨著教學內容的開展,基于項目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下課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遇到問題請教教師,循序漸進地完成項目的研究。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而學習,通過討論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積極的良性互動,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勵和溝通,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工程能力。實行新的教學模式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2.課堂討論法
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常注意提出一些思考問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結合課程的重點、難點,設計課堂討論題目,通過討論、質疑和總結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課堂活力,使學生對知識易于理解和掌握。對于習題中的錯誤,教師設計題目,供同學們討論。比如對于機械加工關鍵工序的工序尺寸的擬訂,如何判斷封閉環是關鍵,教師給出一個實例,給同學們討論,然后通過正確和不正確方法的比較,和同學們一起總結出“尺寸鏈很重要,基準轉換用得著;先看封閉環,再判增和減,極值和概率法幫計算;多尺寸計算,圖表法最有效” 等朗朗上口的口訣,便于學生記憶。注重結合生產實踐,講課過程中還經常結合科研項目中的問題與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得出解決方案。
3.案例教學法
本課程主講教師近年承擔國家高檔數控機床科技重大專項、國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科技計劃等多項科研項目,得到科研經費上千萬,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7項。在高端數控裝備的研制和開發上取得多項科研成果。在教學過程中,將科研成果作為案例介紹給學生,從實際需求、方案的構思、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方式,使學生較真實地接觸工程實際,將其中的科學規律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科學思考問題的工程能力。比如在講到提高生產效率的時候,將研制的復合機床作為實例,使學生深刻理解提高效率的各種不同途徑。在講到機床傳動鏈時,介紹傳動鏈的長短的優點和不足。在介紹數控機床時,以研究的電主軸為例,提出電主軸概念的來源,在于縮短傳動鏈,揭示機械制造科學技術進步內在規律,開闊了學生的學術眼界。其次,鼓勵學生參與科研,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依托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精品課程建設中,基于工程能力培養的精品課程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不斷凝練課程特色、持續完善課程體系和優化教學內容、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方面不斷探索實踐改進,才能將“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建設成真正意義上的精品課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EB/OL]..
[2]柳禮泉.論精品課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3]段遠源,楊蕾.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 深入推進精品課程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8,(Z3).
【關鍵詞】分層遞進教學 中職 精品課程 應用
【文獻編碼】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21
為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對推動高等學校從量的擴展向內涵發展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精品課程作為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專業內涵發展的重要推進器,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研究、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培養、教學素材選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切合學生實際和社會就業現狀的要求。但是,精品課程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教師難以兼顧,致使學生在接受知識和掌握知識上存在個體差異,在各自的水平層次上都不能達到很好的提高和發展,進而造成課堂難以掌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柳州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引進了分層遞進教學理論。除了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評價分層等常規操作外,創新性提出了中職專業課分層教學中學生學習資源分層的新理論與新方法。
一、分層遞進教學理論概述
分層遞進教學的理論基礎為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
分層遞進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學生學習可能性水平的差異,將學生分為若干層次,針對各層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學習基礎開展教學活動,并為各層學生設立與之發展相適應的目標和評價手段,其目的是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要求,使學生從各自的基礎出發,進行有效成功的學習,從而達到“遞進”的效果。
二、分層遞進教學理論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一)學生分層
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理解能力和學習成績等因素,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降低起點,B層為基準,C層適當提高,各層比例大約為20%、60%、20%。
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低,消極厭學或頑皮不學的學生屬于A層;學習態度較積極,有上進心,但學習能力一般,學習情緒不夠穩定的學生屬于B層;學習態度認真積極,學習興趣濃,學習主動、接受快的學生屬于C層。
我們采用動態隱性分層的方式,名單不向學生公開。隱性分層比較有效地避免了“標簽效應”。我們對C層學生的名單是公開的,而B層和A層的名單不公開。這樣既能培養尖子,又保護了其他同學的積極性。每隔一段時期,我們就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重新評價,優升劣降,變動各層名單。
(二)教學目標分層
在精品課程建設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按照三維目標進行設計的,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同時,考慮到各層學生的實際學習可能性,在備課時,我們采用復式備課的形式,對每個維度又制訂了分層次的目標。例如在學習Excel常用函數時,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A層,通過完成任務,掌握常用函數的基本用法;B層,通過學習,能靈活運用常用函數解決實際問題;C層,通過學習,學會用推理的科學方法來自主學習。
過程與方法目標:A層,通過學習,理解函數的選擇與運用過程;B層,通過學習,掌握函數運用的探究過程,并學會解決數據處理的方法;C層,通過學習,采用并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A層,通過完成學習任務,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好的學習習慣;B層,通過學習,能滿足解決問題的需要,從而產生求知的欲望;C層,通過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學習與知識推理的興趣。
(三)教學評價分層
教師在每次課都會根據學生課堂任務完成情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課堂任務的設計也分層次,即設計出三個不同層次的任務,其中基本要求一致,技巧分三個層次,分別與三個層次學生的水平相適應。對于A層次的學生,設計基本任務,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促使知識的內化,以達到第一層次教學目標的落實。對于B層次的學生,設計發展性練習任務,通過完成一些稍有變化的、比教學內容稍有發展的任務,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對C層次的學生,設計綜合性任務,檢查學生對新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鼓勵學生在掌握、完成本層任務的同時選做高一層的任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促進其個體的發展,實現遞進的目的。例如在完成Word文檔排版任務時,A層次的學生只要求能利用在格式中的“字體”、“段落”、“邊框和底紋”等選項進行基本格式的設置。B層次的學生能熟練的運用樣式和格式按照教師的樣文進行排版。C層次的學生除了能較快的按照教師的樣文完成排版外,還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綜合以前學習的知識,選擇適當的格式美化排版。
(四)學生學習資源分層
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我們創新性地進行了學生學習資源的分層,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從各自的基礎出發,進行有效成功的學習。
1.針對A層次學生,錄制了《任務操作錄頻》,該錄頻用視頻的方式記錄下每次課任務實施過程的教師屏幕操作。使這個層次的學生在任務實施碰到困難、看《課堂實訓指導書》也不能給予幫助時,能通過觀看甚至反復觀看視頻,進行模仿操作,繼續工作。
2.針對B層次學生,我們開發了《課堂實訓指導書》,該實訓指導書對每次課的任務的實施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文字描述,并配以適當的圖片說明。幫助B層次學生在任務實施碰到困難時,可以借助它來繼續工作。
3.C層次學生的學習資源一般為課本、任務樣文庫、素材庫,但針對這個層次的學生,教師教案中會有“拓展任務”供他們在完成基本任務之余自我挑戰。
三、分層遞進教學理論應用的教學效果
第一,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按照分層遞進教學理論,各層學生都有與自己水平相適應的學習目標和任務。每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任務,學生在不斷地努力嘗試中看到了自己潛在的學習能力,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均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第二,促進了教師的發展。分層遞進教學理論的應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更新知識,全方位地提高個人素質,同時教師的觀念也發生根本轉變,在教學中一切以學生為本,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以適應素質教育下課堂教學的要求。
四、分層遞進教學理論應用的注意事項
通過分層遞進教學理論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我們認為有一些注意事項和啟示值得探討。
(一)學生的分層應是隱性的、動態的
學生的自尊心較強,因此,教師在劃分各層次時應充分認識到每一個學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分層次實施教學,也只能是教師心里有數,是有目的進行的分層,但不能在公開的場合公布學生層次,因為教師一旦在公開場合公布了學生的層次差別,就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從而失去分層次教學的積極作用和意義。
各層次是動態變化的。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和進步情況,分層是動態的分層,有進步的學生可以晉升一個層次,學習態度不好且退步的降至下一個層次,激勵學生積極上進,逐步解體A層次的學生,從而達到B、C層次學生不斷擴大的目的。
(二)相信學生自己能夠學習
在教學中盡可能地減少教師活動的比重,要相信學生在教師提供了分層學習資源后,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學習資源的幫助下完成任務。
教師應努力將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分層遞進教學理論在中職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解決了由以下原因帶來的影響課堂教學秩序的問題:課堂上教師疲于奔走回答學生問題;教師為了較低層次的學生反復演示而打斷上面層次學生的思維與操作;優層學生完成練習后無所事事、中層學生碰到困難解決不了自我放棄、弱層學生根本不會做而四處游蕩等。教師從低效、繁重的課堂輔導中解放出來,得以用觀察者、幫助者的身份來指導和引導課堂,對于教學思想的貫徹實施、學生學習環境的營造、教學質量的保證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勤華.分層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
[2]劉樹仁.試論分層遞進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2(7)
[3]潘冬花.分層次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淺探[J].教學與管理,2005(2)
從教30余年來,張永剛堅持從嚴執教,不斷探索教學方法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為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項目負責人,張永剛重視學科專業建設和質量工程建設,促進了人文學院教學發展,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育人,不斷創新教書育人方法
“教學是教師第一天職”。30余年來,張永剛為5000余名學生上過課,并擔任班主任等相關職務。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知識,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最根本任務。在張永剛所擔任主講教師的系列課程中,文學概論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涉及面廣,抽象性強,但面對教材體系封閉、學科理路僵化等問題,要使這樣一門理論課程具有活力,難度是非常大的。雖然困難重重,但張永剛仍憑著自己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對教書育人的使命感,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知識。
在教學中,張永剛立足高視點,引導學生從哲學、美學角度來理解文學現象、文學原理,學會用觀點、方法分析文學問題,避免空泛地傳授知識;尋找新的教學切入點,從現象分析入手,引入新的研究成果,保持教學的趨新性與活力;注重學習方法引導,提出“逆向體驗法”,要求學生從對自身創作實踐及作家創作心態的體驗開始,追溯文學原理、文學命題的產生過程等,以現象引發、推動思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保持充沛的講課激情,始終把啟發學生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練習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
2009年,張永剛修改和完善了《文學概論課程改革方案》,印發《文學概論教學學習指導》給學生,嘗試參與式教學。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輔導,張永剛始終注重教書與育人并重,充分運用文學與社會、人生的廣泛聯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文學觀,自覺汲取優秀作品中的養分。
以教書育人為根本目標,積極開展教學研究
在不斷創新教書育人方法的同時,張永剛進一步將教學起點提升到對文學理論學科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可能性探討中,通過基本范疇的厘定、學科有機性的發現,形成宏觀視野,并圍繞此目標開展了系列教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1.開展教學專題研究,提升教學效果
張永剛完成了“文學理論的學科定位與教學對策”、“文學原理新體系教學理路研究”、“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傳播與文學理論形態的關聯研究”等教研課題,撰寫了《以名著閱讀為支點改進外國文學教學》、《文學本質界定方式的一種反思》、《知識、方法與思維:文學理論教材的分類供給》等教研論文。在教學中,張永剛將課程講授重心移到方法、思維培養之上,引導學生從文學理論學科的“元問題”開始,形成宏觀整體化和微觀細密性思路,實現了教學由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化,做到不僅授人以魚,而且授人以漁。其做法不僅恢復了文學理論的有機性和活力,而且產生了更好的教學效益。
2.組織開展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形成高層次的教學成果
2005年,“文學概論教材建設與教學創新”獲云南省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10月,張永剛牽頭組建了推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工作小組,研究制訂了《曲靖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與改革方案》,從拓展教學資源入手,對曲靖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系統的改革建設,2012年,教學成果“傳統專業漢語言文學教學資源拓展與社會適應性人才培養創新”獲云南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重視質量工程建設,夯實教書育人專業基礎
“十一五”期間,以張永剛為負責人的曲靖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省教育廳掛牌成立了“云南省張永剛名師工作室”。張永剛積極開展建設工作,在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夯實了學院教書育人工作的專業基礎。
1.開展特色專業和重點專業建設,提升專業整體水平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曲靖師范學院的重點專業之一。“如何提升專業整體水平?”這是張永剛近幾年來一直思索的一個問題。2007年曲靖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被批準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在特色專業建設中,采取走出去的戰略,與上海師大合作,建立了碩士研究生培養聯合辦學點,張永剛教授等5人被聘為上海師大碩士生導師。在此期間,與上海師大合作取得省院省校合作項目1項,張永剛所在學院教師申報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和教育部基金項目多項,通過人才引進、教師外出訪學、進修等方式,使教師學歷層次不斷提高,人才結構逐步優化。
2.加強漢語言文學教學團隊建設,提升專業水平和影響力
“漢語言文學教學團隊”是曲靖師范學院人文學院的主干教學團隊,是曲靖師范學院的重點教學團隊之一。張永剛圍繞團隊建設,大力推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開發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的交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2009年,張永剛擔任帶頭人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
3.以“張永剛名師工作室”為核心,優化學科專業人才隊伍結構
圍繞省教育廳“弘揚名師治學精神,創立學校著名品牌,加強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培養后繼人才,發展云南省的教育事業,做到樹立一個名師,帶動一門學科,帶出一支隊伍、產生一批成果”這一指導思想,張永剛帶領團隊進一步深化文藝學省級重點學科建設成果,并把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新立項的“十二五省級立項建設碩士學位授權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建設任務中,通過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凝練學科方向、拓展學科研究領域、推行教學改革等一系列舉措,學科專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學科組成員在學歷層次、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術研究能力層級等方面更趨優化,已逐步形成了充滿積極進取精神與活力的學術梯隊,并以此帶動了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的學科團隊的形成,學術隊伍整體狀態良好。各研究方向的骨干成員,在學科學術研究領域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4.以精品課程建設推動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是學科的載體,是知識傳授的重要渠道,建設精品課程有助于課程體系改革的深入開展。張永剛負責的《文學概論》2006年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在該課程的帶動下,張永剛所在學院在精品課程建設中,不斷強化課程監控和應用管理體系,督促課程組從課程建設、網絡建設、經費使用等方面加強建設和管理,保證精品課程建設質量和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2012年,以張永剛為負責人的“曲靖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被遴選為云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該項目從教學模塊、內容設計、考試形式等方面做了改革,更好地適應了新的人才培養需求。
加強重點學科建設,提升教書育人層次
作為云南省重點學科“文藝學”、“十二五省級立項建設碩士學位授權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的學科負責人,張永剛認真組織開展了學科建設工作,以學科建設促進了教書育人層次的提升。
1.“文藝學”省級重點建設學科通過省教育廳驗收
作為“文藝學”學科建設負責人,張永剛嚴格按照建設項目實要求,從凝練學科方向、完善學術梯隊、提高科研水平三個方面科學、規范、有序地組織開展建設工作。通過建設,進一步凝練了“文藝學”學科方向,優化了學科隊伍,該學科于2010年7月通過省教育廳驗收,成為省級重點學科。
2.“文藝學”學科方向得到進一步拓展
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張永剛進一步拓展了“文藝學”學科視野,深入探索“邊疆城市文化”與地方文學、文化資源的契合點,探究文學理論在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方面的有效途徑,并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云南城市文化研究基地”于2009年12月成立,并開展了一系列建設工作,拓展了學科領域。
3.帶動并組織開展了“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建設
由張永剛擔任學科帶頭人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于2011年7月成為“十二五省級立項建設學位授權學科”,圍繞建設目標,在張永剛的帶領下,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體系和基礎理論得到進一步完善,拓展了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語言學與漢字文化等學科領域研究空間,構建了跨學科、跨行業的學科建設模式,形成鮮明的學科特色,人才培養層次得到提升,為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發展、學校學科建設和相關專業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提供了理論成果與專業支撐。
通過學科建設及對人才隊伍的整合,以學科骨干為主要成員的“云南民族文化與文藝理論研究”創新團隊于2012年9月被遴選為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
關鍵詞:卓越計劃 金融專業 課程體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金融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掌握著巨大的經濟資源,在支持經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之相應的社會對金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增,但我國過去及現在的高等教育中金融專業人才,尤其是能夠掌握現代金融知識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數量十分有限。金融學本科教育是金融人才培養的核心,只有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強調應用能力,突出創新能力,培養適銷對路的金融人才,是金融人才的根本出路,也是金融專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培養卓越型人才正是現代金融教育的根本出路。
教育部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將卓越計劃引入金融人才培養客觀上可以適應金融學專業“數量化、微觀化”的發展要求,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卓越化發展。
1、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必要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金融學科和金融專業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化,金融學人才的培養必須適應這種變化。面對新形勢,金融學專業建設必須秉承以市場為導向,突出能力培養,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從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實訓體系建設等核心要素方面著手,充分利用學校改革教學體系的東風,調動金融學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研究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性人才培養方案。
1.1、社會、學校與學科發展強化了金融學卓越型人才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金融化進程的不斷加劇,特別是中國加入WTO,金融服務業的開放,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政府有關部門、居民個人等對現代金融人才的需求旺盛,加快建設和發展現代意識的新型金融學專業將勢在必行。根據教育部資料統計,全國有120所大學開辦金融學專業,以平均每個大學每年80名畢業生計算,全國不過一萬人。而根據勞動部門統計,每年需要金融人才2萬人以上,而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在江蘇省,大概有20所大學開辦金融學專業,每年畢業生不過兩千,這遠不能滿足江蘇省的經濟發展需要。
1.2、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輸出不樂觀
盡管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高等院校向社會輸送的金融專業畢業生總量仍然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開放的需要,合格、優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關系國家發展戰略的緊缺人才之一。
一些院校的師資力量準備和硬件設施更新沒能跟上擴招的步伐,嚴重影響了教學活動開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相當數量的學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層次人才培養機制,除了本、碩、博的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清晰外,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辦法上差異不大,缺乏科學的銜接與協調,而且學校培養學術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術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或人才市場的需求并不一致。于是,一邊是眾多的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政府部門總是感慨優秀金融人才太難得,特別是在應屆金融專業畢業生中“平淡無奇者多,出類拔萃者少”;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另一邊有相當數量的金融專業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對此,未能及時調整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顯然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2、完善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面臨的機遇和問題
形勢壓力逼人,不過我們依然面臨許多機遇和優勢,只要有百倍的信心、堅定的信念,就能夠化危機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搞好金融專業建設,我們仔細分析論證有以下機遇和問題。
2.1、具備的條件
2.1.1、學校的支持,學院的重視,教師的協作,學生的勤奮是金融學專業寶貴財富
江蘇理工學院擇機成立商學院是資源的進一步優化和整合,不是簡單的歸并和資源的再分配;雖然學院成立只有四個多月,但我們感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關照和支持。學院領導多次深入金融系傾聽教師和學生新生,經常與金融系領導就專業建設與學科發展、專業特色的形成與凝練、教學與科研的相互驅動、學生技能的培養與提升、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等進行指導和交流;金融系教師經常的交流、相互的幫助、工作的協調與配合、業務精益求精的品質、合理化的建議與意見、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無不體現著大家庭的溫暖;特別是今年新生在進行了專業概論的教育和引導后,學生更加關注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
2.1.2、專業特色優勢的體現
師資隊伍的特色體現。教師分別來自不同院校,有助于整合和把握專業的現狀和趨勢;江蘇理工學院金融系現有博士3人,計劃未來3年內支持2-3名教師考博,引進和晉升教授1-2人,進一步提升教學科研水平和檔次。
專業定位的特色體現。金融學作為比較成熟的學科,結合我省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培養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經濟管理部門、工商企業、大中專院校等單位從事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課程設置特色的體現。為真真體現應用型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培養目標,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以主干基礎課、專業主干課、方向拓展課為平臺,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整合教學內容,對重復、交叉的內容進行刪減和明確歸屬,構建以基礎實驗、課程實驗和綜合實驗為主體,以校內實驗和校外社會調研、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為依托,以課程論文、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文為探究的實踐教學體系。
教學條件特色體現。目前正在籌建金融證券模擬與銀行業務模擬實驗室的校內實習平臺;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我們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經濟管理學院已開辟的實習基地,如常州工商銀行、常州市建設銀行、江蘇省信托投資公司、華安證券公司、海通證券等有關實習單位進行實習(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與調研);二是正在開辟新的實習基地,目前已于常州市體制改革委員會、江蘇省信托投資公司、中國工商銀行常州分行等單位達成初步實習意向。
學生專業技能特色體現。由于本專業學生在就業中許多單位要求其必須具備工作經歷的要求,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加保險和證券從業、金融分析師、計算機等級和外語等級考試,克服進入市場的障礙。
2.2、存在的問題
2.2.1、人才培養模式急需完善,人才培養現狀不容樂觀
從全國范圍看,多年來的教育教學改革促使我國金融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目前全國已經有304所大學或學院(根據教育部高教司編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設立了金融學專業,而且作為熱門專業,每年的招生規模增長很快。但是高等院校向社會輸送的金融專業畢業生總量仍然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開放的需要,合格、優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關系國家發展戰略的緊缺人才之一。與此同時,設置金融學專業的各個高校教育教學水平差距較大,發展很不平衡。一些重點大學在金融學科建設方面不斷突破,已經接近甚或在某些方面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也有不少院校還遠遠落在后面,導致高校金融專業畢業生的質量和結構問題越來越突出。我校金融學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問題。
2.2.2、教改實踐效果有待深入評估,實現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良性循環
有專家認為,目前急需對全國范圍內的重大金融學教改實踐項目進行一次有計劃、有步驟的認真盤點。那些獲得成功的項目可以總結出怎樣的經驗,是否具有推廣的價值?那些失敗的項目能夠汲取哪些教訓,應該如何在今后的教改實踐中有效避免?那些一度陷入僵局后又出現轉機的項目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那些初期目標已經實現了的項目要怎樣延續下去?那些效果不夠理想的項目該如何調整?所有這些其實都可以作為下一階段教改研究的備選課題,為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之間新的良性循環做好鋪墊。江蘇理工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良性循環。
2.2.3、師資隊伍基本滿足需要,但缺乏領軍型、重量級師資,學術梯隊、研究團隊、研究方向和特色不明確,散兵游勇情況較為嚴重。
2.2.4、實踐教學體系有待加強與提高,目前正在籌建的金融實驗室在經費與人員等方面不能完全滿足專業需求,理論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銜接需要進一步理順。
3、課程體系優化的基本思路
目標: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以差異化競爭為核心的原則,以特色辦學為主要手段,改善專業計劃和課程體系;以課程建設為抓手,推動專業建設,提升專業的辦學質量;大力建設實踐環節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逐步形成特色。
建設的基本思路:
3.1、以特色辦學為主要手段,改善專業計劃和課程體系
根據金融學專業的實際情況,走差異性競爭道路是我們進行專業建設的主要思路。按照學校國際化商科大學的總體定位,參照國際銀行業展開業務的主要特點,我們將對專業培養模式進行適當改造。強化對學生新型銀行業務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在條件成熟時,開設投資銀行業務、企業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客戶服務、風險管理、資產管理等新課,形成具有金融學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3.2、以課程建設為抓手,推動專業建設,提升專業的辦學質量
專業發展在于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在于課程建設的質量。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專業建設的根本在于課程建設。我們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把原有基礎較好的課程建成精品課程。對于大多數專業學生都修讀的專業基礎課如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等將按照精品課程的要求來建設;以特色課程為主要突破口,爭取一些新課成為特色課程。投資銀行業務、企業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客戶服務、風險管理、資產管理等課程在國內各高校中開設的學校不多,有些則根本沒有學校開設,如果集中一些青年教師在老教師帶領下重點突破,有可能形成在國內具有優勢的特色課程。
3.3、大力建設實踐環節課程體系
金融學專業未來建有金融模擬實習中心,在其下屬的實驗室中安裝有資訊分析系統、模擬交易系統和銀行業務模擬系統,這一中心側重于模擬證券交易,今后3年內金融學專業將這一模擬中心內容擴大為包含證券模擬、外匯交易模擬和衍生金融工具模擬(初期為期貨模擬)的綜合模擬實驗中心。
3.4、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在教學條件改善的前提下,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鼓勵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學生討論、專題辯論、模擬操作、實踐演習、業務知識及能力競賽等,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輔助材料如電子教材、電腦軟件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5、逐步形成特色,完善專業定位,形成專業方向(資本市場,投資理財)
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特色:以多證書為支撐,應用能力突出,適合金融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銀行、證券、保險);教學特色:以科研帶動教學、形成專業方向。
4、金融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主要特色
4.1、實地考察調研國內金融學專業現狀,審慎明確江蘇理工學院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結合長三角及蘇南地區經濟金融企業發展需求,培養基礎扎實應用型人才;
4.2、從辦學理念與思路、人才培養模式與質量、專業基礎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知行合一,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
4.3、不斷通過教學實踐改革,修正教學方法與教學體系,提升金融專業辦學實力。
課題:本文是2013年江蘇理工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面向卓越型人才培養的普通本科院校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陳雨露.《我國金融專業教育的問題與分析》,《中國大學教育》,2007年第1期.
[2]韓曙平,李前龍.《金融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3月.
[3]劉桂梅等.《本科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惠州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4]吳少新等.《金融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年12月.
【關鍵詞】多元整合;職業學力;教學做評合一
一、高職會計專業基礎會計教材的現狀
教材建設是高校三大基本建設之一,高質量的教材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保證。《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高職教材的改革與建設,開發出既符合高職教育特色,又滿足職業發展要求的教材。
當前高職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選用的教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借用本科的“學科導向型”教材。這類教材忽視了本科教育與高職教育的差異,偏重于人類職業行動歷史結晶中的“知識結構”,而輕“業務結構”。另一類是基于德國“雙元制”和新加坡“教學工廠”等人才培養模式,編寫的諸如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的“工作過程導向”教材。此類教材混淆了教育過程和工作過程的概念,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過程規律,側重于人類職業行為歷史結晶中的“業務結構”,而輕“知識結構”。帶來的結果是學生在“工作過程化課程”中扮演的是“工具理性”的角色,由于缺乏系統的知識鋪墊,“職業認知”缺乏漸進性和系統性,可遷移性差,發展后勁不足。
二、多元整合型一體化教材的出版
在中國即將邁入“十二五”之際,面對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和中國經濟轉型的迫切需要,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從“培養制造型人才”,向“培養創造型人才”轉型。課程設計也需要從“專注與企業崗位對接的專業能力培養”,向“著眼于企業未來發展,兼顧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突出‘解決問題’和‘革新創新’能力的培養”調整。與此相適應,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率先在全國實施了以國家級精品課程為主體的“多元整合型一體化”系列教材的開發。
“多元整合型一體化”系列教材,是在原有的學科型教材和現有的工作過程導向教材的基礎上,以“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為基本內涵,以多維“整合論”的“健全職業人格”③為導向,以學生的“職業學力”,特別是“學習遷移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全方位訓練為重點,以培養適應“中國創造”之經濟管理人才的21世紀新概念教材。教材以各領域“高等職業知識的縱向鋪墊”為經線,以“業務要素”的“同步鏈接”或“橫向穿插”為緯線,依照“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建構課程的“職業學力結構”。
三、多元整合一體化教材《基礎會計:原理、實務、案例、實訓》的基本思路
下面以我院編寫的“多元整合型一體化”教材《基礎會計:原理、實務、案例、實訓》為例,介紹其基本思路。
(一)關注“工學結合型”教育所要求的“雙證融通”與“互補”。
在把會計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教學內容與標準的同時,著眼于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重要區別,強化對學生的“職業學力”,特別是“學習遷移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全方位訓練,提出了建構以“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為基本內涵、以多維“整合論”的“健全職業人格”為導向的教材賦型機制的更高要求(見表1)。
通過本教材的學習,學生不僅能掌握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編制會計報表等7種會計核算方法相關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會計職業道德;而且還能掌握適應產業升級、工作崗位變遷要求的7種職業核心能力,即“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革新創新”能力有關的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一般職業道德。
表1 “健全職業人格導向”的“職業學力”結構表
健全職業人格導向 職業學力 領域 內容
職業知識 專業知識 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編制會計報表等(7種會計核算方法)
職業核心
知識 “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革新創新”。(詳見本教材“附錄一”)
職業能力 專業能力 詳見本教材各章后“單元訓練”中“實訓操練題”的“專業能力領域”
職業核心
能力 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革新創新(7種職業核心能力)。(詳見本教材“附錄二”表2-2-1-2)
職業道德 會計職業
道德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原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
一般職業
道德 職業觀念、職業情感、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良心、
職業作風
(二)緊緊圍繞“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依照“原理先行、實務跟進、案例同步、實訓到位”和“從抽象到具體”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展開教材內容。
(三)“教學”、“訓練”與“考核”環環相扣,“案例”與“實訓”的比例適度加大,引入了兼顧“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全面考評體系。
(四)以“問題思維”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全書。
四、多元整合一體化教材《基礎會計:原理、實務、案例、實訓》的特色與創新
(一)創新了教材編寫的體例,采用“原理+實務+案例+實訓”多元整合一體化模式。
每章的內容都由“學習目標”、“單元教學”、“單元訓練”和“單元考核”四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學習目標”,是指通過每章學習,要達到的理論目標、實務目標、案例目標和實訓目標。如第一章理論目標是:學習和把握會計的概念、特點、基本職能、對象和目標,會計的基本前提與基礎,會計要素與會計恒等式等陳述性知識,并能用其指導“總論”的相關認知活動。實務目標是:學習和把握資產和權益平衡表編制、利潤計算、會計核算方法與程序及“業務鏈接”等程序性知識;能用所學實務知識規范“總論”的相關技能活動。案例目標是:運用所學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知識研究相關案例,培養和提高學生在特定業務情境中分析問題與決策設計的能力;能結合“總論”教學內容,依照“職業道德與會計倫理”的行業規范或標準,分析會計行為的善惡,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實訓目標是:引導學生參加“會計概念和基本理論運用”業務勝任力的實踐訓練。在其了解和把握本實訓所及“能力與道德領域”相關技能點的“規范與標準”的基礎上,通過切實體驗“會計概念和基本理論運用”各實訓任務的完成,系列技能操作的實施,《資產和權益平衡表編制實訓報告》的準備與撰寫等有質量、有效率的活動,培養其“會計概念和基本理論運用”的專業能力,強化其“自我學習”、“解決問題”和“革新創新”等職業核心能力(初級),并通過“順從級”踐行“職業觀念”、“職業理想”、“職業態度”和“職業守則”等行為規范,促進其健全職業人格的塑造。
第二部分“單元教學”,包括“引例導入”、“教學環節”、“本章概要”三部分內容。全書以“引例”方式導入,共設計了9個“引例”,旨在為每章的單元教學提供“學習情境”。
“單元教學”的理論、實務、案例等教學環節,采用簡潔、直白的方式,系統地展開各章“專業陳述性知識”、“專業程序性知識”和“專業策略性知識”。針對這些應掌握的各項知識,同步穿插了“同步思考”、“同步案例”、“業務鏈接”和“職業道德與會計倫理”等欄目,為各章理論目標、實務目標、案例目標、實訓目標的落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書116道“同步思考”、“同步案例”、“業務鏈接”和“職業道德與會計倫理”問題,旨在既有助于每章理論目標、實務目標、案例目標、實訓目標的實現,又為章后的“單元訓練”提供系統的知識鋪墊和業務示范作用。“單元教學”最后部分“本章概要”,通過“內容提要與結構”、“主要概念、觀念和公式”和“重點實務和操作”等形式,既對“單元教學”中學生應重點把握的專業知識與業務操作內容進行總結、概括,又對學生在“單元訓練”中應掌握的重點提出了要求,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單元訓練”,通過“理論題”、“實務題”、“案例題”和“實訓題”四大類型的自測題和主觀題兩類題型的操練,使學生復習和鞏固“單元教學”的習得,促進其“學習遷移”,強化“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等“學力結構”的階段性建構。受教材篇幅所限,每章“單元訓練”只保留了理論題、實務題、案例題、實訓題的主觀題部分。
第四部分“單元考核”,是對“單元教學”和“單元訓練”成果的全面驗收,旨在通過“理論考核”+“實務考核”+“案例考核”+“實訓考核”的多元整合、突出過程考核的考核方式,來評估學生在“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道德”方面達到的階段性水平。
(二)教材資源豐富多彩,“主教材+助學光盤+網絡資源包”形式多樣。“多元整合型一體化”教材除主教材外,還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庫。助學光盤收納了涵蓋每章“單元訓練”全部自測題在內的“自測及考核”系統和“課業范例”兩部分內容。全書共設計730道自測題、20道課業范例。《網絡資源包》包括PPT電子教學課件、《習題、答案與提示》(涵蓋各章全部自測題、主觀題)和各章學生考核手冊三部分內容。大家只需登錄到東財出版社的網站省略就可下載,這些教學資源為教師課堂教學演示,學生課后自學輔導、訓練和考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三)考核評價體系實現了自動化、無紙化,符合會計成本效益的原則。助學光盤的“自測及考核”系統是東財出版社專門開發的軟件系統,具有隨機組題、自動評分、顯示答案和輸出成績單等多種功能,使學生的課后訓練、自我測評完全實現了自動化、無紙化,解除了教師出題、閱卷之苦,符合會計成本效益的原則。
(四)充分體現了“教、學、做、評合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職教新理念。“課業范例”為每章“單元訓練”中的案例分析題和實訓操練題提供了示范、參照作用,化解了學生完成課業中的難點,為學生獨立、順利完成課業提供了幫助。
(五)教材各章“單元訓練”與會計職業資格考試緊密結合,考核標準、題型與會計職業資格考試一致,有助于“雙證書”制度的推行。
如何培養適應中國產業升級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兼備的,具有“健全職業人格”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如何使我們的課程改革、建設與我國的產業需求保持同步?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共享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的寶貴資源,還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多元整合一體化教材《基礎會計:原理、實務、案例、實訓》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2]許景行.基礎會計:原理、實務、案例、實訓[M].大連:東北財大出版社,2010.
[3]周雪艷.基礎會計:原理、實務、案例、實訓[M].大連:東北財大出版社,2010.
[4]梁勝龍.高職教材建設的思考與對策[J].內江科技,2011(09).
關鍵詞:中職經編 建設思路 建設目標 建設內容
作為海寧市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經編產業在完成“量的擴張”后,開始尋求“質的提升”,而要實現這一提升,高素質的一線技能型人才是關鍵。
為適應經編產業園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園區與海寧市教育局、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建立起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經編專業人才培育模式,為海寧區域經編產業培養生力軍。然而每年300余人的培養規模,遠不能滿足經編行業高速發展的需求,所以擴大培養規模、提高培養質量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成為學校經編專業的重點建設任務。
一、專業建設基本思路
根據經編產業著力構建“產業集聚+自主創新+區域品牌+總部經濟”四位一體的經編產業提升模式的要求,學校著重從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師資培養、基地建設四個方面進行建設,通過專業的轉型升級,對接經編產業的轉型升級。
依托經編產業園區和校企合作聯盟,堅持拓展和深化工學結合,積極完善“雙軌制”訂單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以“實用、會用、夠用”為標準,結合崗位職業能力,構建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能力主導型”課程體系。創建經編工作室,并依托工作室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標準“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通過在實訓基地中引進企業生產性運行管理機制,實現基地多功能化。
二、專業建設目標
第一,拓展合作內涵,繼續完善“雙軌制”訂單培養模式;第二,深化課程改革,構建“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第三,優化課程內容,開發特色專業教材;第四,提升教師素質,培養1名市級學科帶頭人,新增技師2名;第五,實現多功能化,將基地建設成為“產學研一體化”的技能實訓中心;第六,加快專業建設,加強重點特色專業的引領和輻射作用。
三、專業建設內容
1.完善“雙軌制”人才培養模式
加強與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的聯系,深入與經編龍頭企業的合作,繼續完善“雙軌制”訂單培養模式,開展基于崗位(群)的人才培養。“課堂設到工廠、企業搬到學校,學生變學徒、作品變產品”,校企共設以崗位職業能力為主的評價標準,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2.構建“能力主導型”課程體系
在行業和企業專家委員會指導下,通過專業負責人組織專業教師主動對接行業協會、企業,充分進行市場調研,聽取專家、行家的意見,及時掌握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當地行業企業的崗位要求及對學生技能的新要求,以“實用、會用、夠用”為標準,結合崗位職業能力,構建“能力主導型”課程體系,共建課程標準。優化課程內容,建設精品課程一門,開發、編寫特色專業教材及配套的實訓指導書,建立專業教學資源庫,搭建數字化網絡教學平臺。
3.優化“仿真崗位”教學模式
進一步融合實訓功能區的生產、教學、研發功能,按生產工藝流程及時更新實訓設施,完善實訓崗位與生產崗位無縫對接。把企業最先進的技術和企業管理文化引入學校教育教學之中,促使學生得以掌握企業需要的實用技能,畢業后能更加有效地服務地方產業生產的需要。采用生產化實訓、車間化管理、企業化評價的方式,學生只有完成各功能區的實訓并考核合格,才能達到相應生產崗位的操作要求。
4.“三出四進”打造師資隊伍
為了有效地解決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實際脫節的矛盾,學校必須密切聯系企業,加快專業帶頭人及名師的培養步伐,內培外引,通過出國培訓、高校進修、下企業掛職鍛煉,請教授“進來”、請技術骨干“進來”、請行業專家“進來”、請同行“進來”等多種渠道培養師資。同時聘用企業優秀技術人員、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和學術交流,促進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對接。
5.“產學研一體”,實現基地多功能化
以校內實訓基地為依托,建立完善教學為主、生產為輔運行管理機制,新建“經編工作室”和技術咨詢服務中心,鼓勵教師與企業合作開發科研項目,選派技能水平高的教師幫助企業開展新產品開發和新技術推廣,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將基地建設成為“產學研一體化”的技能實訓中心,新增經編技能鑒定工種2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行業的發展。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為經編企業培訓人才。
[關鍵詞]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途徑
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了職業教育的四項重點工程之一就是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安徽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創新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推動行業、企業采取在職業院校開辦專業、建立實驗室或實訓工廠等方式與職業院校聯合辦學,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中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包括一線技術工人在內的應用型職業人才的責任。
一、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有待明確。缺乏市場調研,沒有結合行業、企業需求的變化以及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學校培養的畢業生與行業崗位標準脫節,學生技能訓練與企業就業崗位需要難以對接,有的甚至能力素質弱化,沒有按照不同專業制定不同的目標,人才培養目標總體不夠明確。
2、教育教學理念有待提升。“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中職學校在辦學定位、指導思想等方面目標不夠明晰,辦學理念還比較傳統,存在著重理論輕技能、重知識傳授輕能力應用的缺陷,教育教學觀念相對陳舊,對人才培養沒有考慮市場多元因素。
3、專業課程體系有待理順。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在專業大類框架不變的情況下,各分支專業每年都在按照市場需要、招生情況進行調整,但是專業課程設置與現代企業的要求還存在差距,教材內容與職業標準的深度對接不足,德育功能在課程體系中反映不夠充分,與精品專業對接的精品課程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4、職業崗位能力有待提高。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缺乏對職業和崗位進行系統的分析,強調學科知識的傳授,對實踐性和應用性課程的重視不夠,學生的生存能力、技術水平、創新能力不強,忽視非智力性因素的培育,學生人文素養較低,就業競爭力不強。
5、師資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優化。中職學校往往注重專任教師的學歷提升和教學能力的提高,但容易忽視師資隊伍結構的優化,從行業、企業聘請的技術專家和能工巧匠的兼職教師數量不足,專業教師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作用發揮不夠,專業建設領軍人物缺乏。
二、中職學校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構建思路
中職學校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構建的基本思路應該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緊密依托行業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業指導,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改革專業課程,實施模塊化課程改革,以全面提升學生技能水平為主要抓手,在校內推廣“雙證制”考核制度,促進技能水平的提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實踐教學環節。
三、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途徑的思考
1、瞄準社會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培養模式改革創新
首先是要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長效保障機制。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以中職學校為主體,吸引行業、企業參與成立職教集團,組織集團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及行業協會定期培訓、研討及召開年會。其次是要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長效互動機制。
2、對接職業標準,強化就業導向,構建工作過程課程體系
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對接職業標準,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繼續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系。以課證融合為途徑推進雙證制度。
3、加強專業建設,優化課程設置,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學校在辦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和民族特色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配置,實施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對接。在進行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建設特色鮮明的精品課程,形成“核心技術一體化”的專業建設方案。同時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
4、按照專兼結合,加快培養步伐,建設“雙師”素質教學團隊
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發展的動力,一支高素質的結構型專業教師團隊是一個學校發展的源頭之水,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素質提高的保障。首先,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其次,制定有利于“結構型”專業教師團隊成長的激勵措施。。
5、依托區域優勢,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實訓基地
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中職畢業生,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保障,這就必須具有比較完善的實訓基地及其運作制度作為保證,因此學校要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設施完備、功能保障的校內外實訓體系。第一,要在校內建立專業覆蓋面大、設備先進的實訓基地。第二,提高實訓場地設備的使用率,推進實訓基地品牌建設。第三,加強溝通,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在聘請行業專家、下企業實訓、共建實訓室等方面加強合作,為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與工作崗位零過渡盡最大可能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江勇《中職學校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廣西教育?2010年21期.
[2]韋施羽《中職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沿海企業與科技?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