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旅游與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074-02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
鄉村旅游概念的界定關系到鄉村旅游的理論構建,不同的學者對這一概念分別進行了詮釋。有的學者認為,鄉村旅游是將農業生產、農業生活和生態環境合為一體的一種旅游開發模式,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1]。在何景明、李立華的《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一文中,提出理清什么是鄉村性是界定鄉村旅游的關鍵。認為鄉村性的特征是:(1)地域遼闊,人口密度較小,居民點的人口規模較小;(2)土地利用和經濟活動以自然農業用地和林業用地為主,建筑物占地面積較小,即具有鄉村型的自然景觀,并具有較強的季節性;(3)有傳統的社會文化特征。因此,應該對鄉村旅游的概念做如下界定: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2]。
二、鄉村旅游的開發對傳統文化的變遷
中國鄉村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已取得了顯著成就。鄉村旅游開發促進了鄉村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給當地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值得我們努力去做。但面對鄉村地區脆弱的原生態文化環境,面對相對處于弱勢的鄉村地區傳統文化,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重了資源供需的失衡。鄉村旅游開發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無疑對一些傳統文化也造成諸多消極的影響。
1.傳統文化被過分商業化,使傳統文化喪失了古樸性和鄉土性。傳統的民間習俗、慶典活動都是在傳統特定的時間、地點,按照傳統特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很多這種活動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逐漸被商品化[3],它們不再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為了接待旅游者,為了迎合旅游者的觀看興趣,隨時都會被搬上舞臺,并且表演的節奏明顯加快。將傳統的文化習俗逐漸庸俗化,脫離了特定的環境和背景,失去了原有的韻味,使鄉村傳統文化失真,甚至被扭曲,鄉村旅游資源特色大減。
2.外來文化加速了鄉村地區傳統文化的變異。旅游開發實際上是多元文化的交匯行為,大量旅游者帶來的異族異地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外界信息進入了當地社會,破壞了旅游地社會、生產和生活現存的和諧與平衡,外來文化與民族地區本土的民族傳統文化產生碰撞,甚至出現局部的對立,從而干擾了民俗文化的原有秩序和發展進程。旅游地的有些鄉村地區由于與外界接觸較少,其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能夠代代相傳,由于旅游業的介入,異地風情、不同意識和生活習俗的進入,往往使旅游地的傳統文化被沖淡、同化甚至消失。由于鄉村居民迫切渴望改善生活條件,運用現代化建筑材料,將有特色的傳統民居改建成華麗洋房;或建造一些非當地風格的建筑,與當地原有建筑風貌格格不入,破壞了鄉村整體形象。如,中國傣族地區的民居主要是干欄式建筑,過去是用木頭或竹子作柱、樓板為墻,茅草蓋頂,上層住人,下層用作畜廄或堆放農具雜物。由于受漢族建筑的影響,傣族地區的民居建筑材料發生了變化,其墻都用磚、石砌筑或用水泥夯筑等,屋頂蓋上瓦,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竹樓了。屋內陳設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與漢族城市居民無異。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由于缺乏對鄉村旅游本質的認知,旅游接待設施建設逐漸陷入城市化誤區,使濃郁的鄉土氣息遭到破壞[4]。
3.鄉村旅游開發造成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改變。價值觀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鄉村地區的少數民族熱情好客、忠誠樸實、重義輕利等共同的價值觀,以及敦厚淳樸的民風,也是其對游客的吸引力之所在。但是,隨著旅游的開發,受外來風氣影響,一些地區民眾的價值觀被同化,出現了明顯的退化現象。過去這些地區的人們重義不重利,認為見利忘義是不道德的。他們拿出好酒好菜、空出最好的房間招待素不相識的客人,拿出最好的民族服飾供客人照相之用,當導游不收分文報酬。現在,在商品經濟和當地旅游業的帶動下,他們開辦私人旅館、餐廳、舞廳等,在經營過程中也發生了從重義到重利的轉變。
4.鄉村旅游開發往往阻礙一些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具有傳承性,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可能使這種口傳心授、言傳身教,模仿與習得的過程被中斷、或被扭曲,從而阻礙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5]一些旅游開發商以現代藝術形式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不恰當的包裝和改造,使之失去了原有內涵;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的小孩子,長期的耳濡目染,很容易認為這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常態,他們在這種氛圍中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不利。
5.鄉村旅游開發往往使傳統文化的原生環境遭到破壞。在民族旅游開發的過程中,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及旅游設施的 建設難免會造成較大規模的建設或者搬遷。對傳統文化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原生環境進行改變和破壞,加速了傳統文化的消亡。有些古村落為了吸引游客將村民遷出,但又會有其他的居民進入,使古村的傳統文化失去了載體,古村喪失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演化為喧囂的各種交易的場所;傳統社區不復存在,傳統文化失去了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三、保護傳統文化的基本思路
文化的變遷是一個客觀發展的過程。但是,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傳統文化的良性變遷,則是鄉村旅游開發所必須關注的問題。
1.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切實防止開發性的破壞。鄉村旅游開發中,都要充分保留、利用傳統文化中豐富多樣的鄉情民風,從服飾、歌舞、文字、習俗、物品、生產工具等一切與其他地區有所區別的獨有的東西,都會激發游客們的好奇心,都是具有欣賞價值的旅游資源。注重協調保護傳統鄉村文化與發展旅游經濟之間的關系,防止鄉村旅游過度商業化。規避傳統文化的庸俗化、舞臺化,應建立健全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機制,保證其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與穩定性;認真分析鄉村習俗、風情、服飾、建筑、農耕等豐富多樣的鄉村傳統文化沿革,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內涵,提供真實、深刻的表征本土文化的鄉村旅游產品。特別是要注重搶救性地保護即將消失的文化。一定要興利除弊,對可能出現的破壞性影響要做到事前防范,力求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
2.正確引導游客的行為,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蜂擁而至的游客,會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對當地文化生態造成傷害。通過導游或其他的宣傳途徑,引導游客在欣賞美麗而神秘的民族傳統文化的時候應當尊重被訪問地的文化、風俗習慣,采取文化相對主義的態度來對待當地民族文化[6],以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傳承并動態向前發展。
3.發揮鄉村旅游的教育功能,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增強當地群眾的文化保護意識。通過教育等手段,及游客對當地文化的參觀、參與,增強當地群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對自身文化的承傳。使當地群眾意識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維系其民族存在的最重要的紐帶。了解到民族傳統文化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從而更加自覺地執行有關的保護法規;認識到旅游業發展起來后,當地群眾自覺抵制外來的不良影響,是保護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徑。鼓勵當地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當地社區居民對當地環境的了解,能夠向游客提供真實的解說及富有價值的鄉村旅游體驗,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創意;鄉村旅游;模式與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0月20日
一、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概述
鄉村旅游是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依托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筑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游方式。蘇州的鄉村旅游起步雖晚卻發展迅猛,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居民收入水平不斷增長,逐漸成為人們放松心情、舒緩壓力、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截至2014年底,蘇州共擁有江蘇省星級鄉村旅游點34個(其中,四星級24個,三星級10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30個;國家A級旅游景區4個,常熟蔣巷鄉村旅游景區(4A景區)、太倉現代農業園(4A景區)、張家港常陰沙農業旅游區(3A景區)和張家港市梁豐生態園(3A景區)。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產生不少問題,急需轉型升級。
文化創意是發揮個人的創造力和智慧,以資源為載體,賦予產品獨特的文化內涵,它強調產品的差異性、突出產品的個性化,以此來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創意的平臺與來源,是創意源源不斷的溫床。蘇州的文化創意產業起步于2009年,目前發展態勢良好,用文化創意理念來指導鄉村旅游,充分挖掘蘇州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歷史文化和農耕文化,并進行提煉、解析、整合和延伸,能夠使旅游者由“看風景”轉變為“品文化”,在享受鄉村安靜清新生態環境的同時,學習并體驗鄉村的民風、習俗、文化、藝術及生活方式。只有讓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才能使鄉村旅游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二、文化創意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關系
(一)文化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旅游從本質上來說,是旅游者為了滿足求新、求知、求異、求悅的心理需要,去往異地感受異域文化的過程。蘇州鄉村旅游在近幾年的發展中,逐漸顯露出一些缺陷,如鄉村的改造趨于城市化,商業氣息較濃;民俗文化的展現流于表面,徒有形式不得內涵;旅游產品層次較低,僅停留于餐飲、住宿、采摘、垂釣等物質層面,造成產品特色不突出,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其主要原因在于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缺少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滲入。鄉村旅游想要創新發展,文化是基礎,把文化融入到鄉村旅游的開發設計中,可以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二)創意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核心。創意是一種創新的意識和理念,代表了新鮮、特別和獨一無二。創意不僅能夠創造新事物,還能夠改造舊事物,賦予它新的生命。蘇州鄉村旅游發展到現階段,已經逐漸由觀光游向體驗游轉變,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也從追求物質享受向精神體驗轉變,他們希望經由旅游的過程創造獨一無二的美好回憶,然而傳統的開發模式過于膚淺,無法滿足旅游者精神層面的需求,只有用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去創新改造,才能實現蘇州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讓旅游者不僅能看,還能感受和品味,實現與時代接軌的目標。
三、蘇州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相融合,以文化為平臺,用創意來改造鄉村旅游,就形成了創意鄉村旅游,這樣的模式可以延展鄉村旅游的產業鏈,使其從單一的鏈條結構,擴展成“鉸鏈式”發展,有利于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個性鮮明地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同時創意鄉村旅游還注重旅游者的體驗性和參與性,更好地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圖1)
(一)政府大力支持,培養引進先進的人力資本。創意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引導,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發揮政府的決策優勢。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引進國內外高層次的創意人才和鄉村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根據鄉村旅游地村民的實際情況,制定鄉村創意旅游人才培養計劃,培養村民的創新意識和旅游管理能力。既可以請相關專家學者下鄉送培訓,也可以送村民到國內外的高等旅游院校進修,還可以組織村民到開發成功的鄉村旅游點,學習交流先進的經驗。
(二)營造良好的文化創意氛圍,鼓勵多方參與。創意來源于文化,只有自由愉悅的文化氛圍,才能給創意者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創造出有利于鄉村旅游發展的創意。除了營造良好的創意氛圍,還應該鼓勵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創意開發中,可以利用比賽的形式和征集創意的方法,尋找最好的點子。既可以采納國內外文化創意公司的科學策劃,也可以采納鄉村旅游者或村民的經驗之談,既增加了旅游者與當地村民之間的互動交流,打造和諧的氛圍,又提升了村民的素質,是一種科學的創意營銷方式。
(三)穩定經濟環境,拓寬融資渠道。多渠道的融資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資金,促進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得企業和村民都能在鄉村旅游的創新開發中獲得利益,推動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2014年,蘇州市共有建設項目115個,總投資1,118.1億元。政府財政、金融貸款、社會資本已成為蘇州旅游項目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其中鄉村旅游項目的資助主要來源于政府資金。2014年,蘇州市共有22個旅游項目得到省旅游業專項引導資金扶持,引導資金總額達1,530萬元,其中鄉村旅游類項目10個,資金400萬元。此外,蘇州市在推進全市文化旅游項目招商工作上精選了30多個項目上報江蘇省旅游局招商指南,涵蓋度假區、景區、星級鄉村點、創意策劃、主題酒店等多個類別和項目建設。在融資手段和渠道上更是不遺余力地為旅游資金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搭建平臺,積極為蘇州市旅游項目爭取國家、省、市級各類引導資金,為貼合蘇州市旅游發展的項目積極爭取相關土地和資金政策。
四、蘇州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一)把握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切入點。準確把握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相互融合的切入點,是促進蘇州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可以以吳文化為基礎,從旅游線路規劃、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紀念品設計及旅游營銷手段幾個角度切入,開發文化與旅游融合的精品項目,使文化創意成果得到廣泛的傳播和認可,為蘇州鄉村旅游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通過旅游景點衍生出與其相關的旅游產品,開發符合當地風俗民情的原創旅游項目,豐富鄉村旅游活動。
(二)加強蘇州市政府在產業融合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蘇州市政府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和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盡快轉變蘇州市政府職能,要增強服務意識,構建以自身為主體的旅游產業服務體系,形成高效的管理型政府;第二,政府在政策上對文化創意產業有所傾斜,放寬其進入市場的門檻,從政策上對產業融合發展給予指導,加大對產業融合的資金投入,提供低利息貸款來扶持其發展;第三,加強鄉村創意旅游的市場監管與行業管理,豐富和完善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內容和形式。
根據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把政府主導與市場引入相聯系,在蘇州設立專門的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的示范點。政府主導可以彌補市場的盲目性,政府統一規劃,制定規范,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從整體上給文化創意產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引導鄉村旅游地的村民去從事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相關工作,既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又使創意鄉村旅游更加“接地氣”。
(三)引進和培養旅游創意綜合型人才。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既懂旅游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和開發,又懂旅游策劃、管理和營銷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它是兩者融合發展的必備因素,也直接決定了兩者的融合程度。引進和培養旅游創意綜合型人才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其一,蘇州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人才的引進做出詳細規劃,積極引入旅游創意綜合型人才;其二,文化創意產業加強了鄉村旅游與旅游類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加以培養,使其成為兼具創新意識及旅游專業特長的復合型人才,可以以蘇州文化的視角來觀察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高度融合。
(四)延伸產業鏈,跨越產業邊界聯動發展。產業鏈的延伸可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進行。橫向上把文化創意產業融入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全過程,促進雙方的互融互通,提高蘇州鄉村旅游產業的文化附加值。縱向上抓住蘇州鄉村旅游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通過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引導政府管理者、旅游經營者、旅游從業者和文化創意提供者加快改變鄉村旅游內容及形式的創新,有效拉長旅游產業鏈條。
2014年,蘇州市旅游局聯合江蘇電視臺《從南京出發》欄目組,整合并串聯蘇州鄉村旅游特色資源,按照時令季節,編排設計精品結線路,以自駕游、親子活動方式,組織“詩畫蘇州,美麗鄉村”專題活動,重點舉辦了“荷塘月色醉、相城愛意濃”、“樂享房車露營季?趣摘樹山翠冠梨”、“快樂果園、甜蜜港城”、“詩韻蘆蕩?如畫村莊――游沙家浜、蔣巷村的N個理由”、“慢游吳江?快樂芬芳”五個專題活動,每期組織100人、30輛自駕車從南京到蘇州自駕旅游,活動吸引了近百家媒體宣傳報道,網絡點擊量超過20萬人次。另外,配合江蘇省鄉村旅游節活動,與省交通廣播F101.1合作,于9月份用一周時間,以鄉村美食為由頭輔以鄉村景區、住宿和自駕線路的專題宣傳。除此之外,還精心制作《蘇州鄉村旅游畫冊》,對全市鄉村旅游點、星級農家樂、自駕游基地等集中展示、全面介紹,既有整體簡介、四季照片、鄉村特色商品,也有地址、預定電話和全市鄉村旅游點交通示意圖,進一步為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延伸做出了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曼婕.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4.7.
[2]康杰,楊欣.文化創意視角下鄉村旅游開發的策略[J].農學學報,2015.5.5.
[3]朱琳.文化創意視角下河南鄉村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
[4]趙華,于靜.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2015.4.
[5]劉志勇,王偉年.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J].企業經濟,2009.8.
關鍵詞:鄉村旅游;土地;精細化管理
引言
十三五規劃期間,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逐漸成熟,海南省各個市縣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各自開展著具有獨特風味的鄉村旅游項目。鄉村旅游發展,一方面提高了農村土地的使用效率,促使農村土地朝著多元化利用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從而提高了農民的收入,釋放有效需求。
1文獻綜述
集體土地流轉的過程,是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國內相關學者研究了農民的經濟狀況以及流轉過程中的收益分配比率等問題(盧吉勇等,2002)[1],提出了促使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快速交易的模式和收益分配基本原則(袁開春,2008)[2]。從多個角度,對農民集體土地流轉過程中交易利潤分配等進行了調查與研究(李力行,2012)[3],結合鄉村旅游的經濟要素,分析刺激鄉村旅游經濟快速增長的各個要素以及其所占比率(左冰,2011)[4],提出影響鄉村旅游的主要因素有觀念、規劃以及人才等(唐召英等,2007)[5]。此外,有國外學者認為社會文化利益等對鄉村旅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Choietal,2006)[6]。本文嘗試從規范管理的角度,對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用地問題及管理措施進行研究分析,明確了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用地的治理方法及程序,有助于海南省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土地流轉政策得以完善。
2海南省鄉村旅游用地利用存在問題
2.1規避審批、違法占地
鄉村旅游項目為農民增收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由于村民對于鄉村旅游的認識不足,從而造成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再加上部分經營者及旅游者缺乏責任心,亂排污水以及亂倒垃圾,這些垃圾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污水得不到充分的凈化處理,造成對土壤和地表水體的污染;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村民的傳統民居逐漸向經濟房、酒吧、餐館、賓館等等現代化建筑設施轉變,嚴重破壞了鄉村特有的鄉土氣息。
2.2破壞農田,影響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從2012年海南省土地執法調查的情況來看,全省只有17家農家樂項目經國土部門批準。根據海南省國土資源廳2011年對69家農家樂項目的統計,平均用地硬化率為11.4%,雖然不高,但未經批準硬化農用地成為一種土地違法行為,是一個土地監管的重點。關于水產養殖方面的鄉村旅游項目,由于需要挖塘養殖,導致地面耕作層遭到嚴重的破壞,并且破壞之后將難以復墾,從而直接造成耕地總量大量的減少。
2.3魚龍混雜,擾亂土地市場秩序
近年來,出現了以低價圈占土地為目的,打著建設“體育休閑產業”“觀光農業”“生態恢復”“設施農業”以及“農家樂”的旗號,采用“以租代征”的方式,大量占用農村集體土地用于非農業項目的發展。鄉村旅游目前的政策環境仍有待改進,對于土地利用、公共交通、財政金融支持等部分還需要改進成為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政策制度,如果僅僅依靠企業的發展,后期將導致心有余而力不足。
2.4壓低補償,損害被占地農民利益
鄉村旅游是土地流轉后獲取高收益的一個主要途徑。流轉后的土地大多發展高附加值農業,而用于種植糧作物的幾乎很少。由于外來的旅游經營與管理企業流入大量的資金,使得農民的收益空間大大減少。另外,其補償的租金沒有考慮到土地質量持續性投入的損失。經濟條件相對較不景氣的農民,只能通過流轉土地得到一定的補償金。這增加了農戶之間的貧富差距,形成農村新的不穩定因素,由此引發的群訪、集中量增加。
3海南省鄉村旅游用地利用問題分析
3.1用地需求擴張與耕地保護相矛盾
目前各個市縣編制的旅游發展規劃并未與相應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旅游建設項目并未歸入對應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之中,其發展空間幾乎很小。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總體規劃規定的規劃期限分別為15年和20年。因此很難定位旅游發展過程中的用地范圍,耕地容易遭到破壞。在用地指標緊缺的情況下,鄉村旅游項目用于建設的用地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旅游經營規模的擴大。
3.2違法用地現象屢禁不止
鄉村旅游項目在土地使用方面仍有不足,由于各方面利益的驅使。許多違法用地現象仍然存在。鄉村旅游項目如果嚴格按照法定程序獲得這部分土地的使用權則會產生巨大的價格成本差。對于村集體經濟組織而言,希望通過出租土地獲取的租金,為村里增加一些收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農業收益較于其他收益較低,農民放棄土地后仍然能夠通過雇員等的方式繼續經營土地,這對農戶來說無疑具有很大的吸引。
3.3法律法規和制度上的缺失
目前,針對鄉村旅游項目的規章、制度、文件較缺乏:旅游產業沒有單獨的用地門類,海南各市縣在實際工作中基本按經營性用地出讓;很多地區并未明確基準地價,當采取出讓的方式流轉土地時,大多參照商服用地的地價標準,造成旅游業用地出讓價格偏高;旅游用地規模和標準控制未完善,對旅游業的監管不到位;法律上并不允許農民以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形式從事鄉村旅游,并且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未完善。
3.4管理不規范
鄉村旅游項目關聯國土、旅游、工商等多個部門,由于很多部門推廣的項目成了土地主管部門檢測出來的違法項目,執法過程中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阻力。部門對農業項目未經嚴格的研究和論證導致鄉村旅游業發展管理不到位,各個鄉鎮不經規劃雜亂無章的搞建設,導致了管理難度的增加。基層國土所建設不健全,執法監察力量和巡查體系不完善,信息的不暢通造成了管理的相對滯后。
4海南省鄉村旅游用地精細化管理解決對策
4.1完善政策管理
應該明確旅游用地規模,增設旅游產業用地,并將其繼續劃分為旅游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將建設用地和非建設用地進行區分管理。若是符合相關規劃的旅游項目用地,進行用地審批時,可以采取只租不征、既征又轉、只征不轉、只轉不征等方式進行處理土地。積極引導企業建設和農民建房在選址用地時盡量使用存量建設用地,要依法指導督促其履行用地報批手續。
4.2規范管理流程,強化規劃管控作用
全面追蹤土地利用調查情況,積極開展項目用地的審查,采取季報和月報的方式向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及時匯報開發進展情況,主動預防土地閑置情形發生。農業部門應核定所需的管理用房占地面積及布局,報國土、規劃部門審批相關用地及建筑手續,促進項目建設依法、健康、有序開展。在今后的工作安排上,縣政府應當在協調各部門、各規劃時,明確管理責任和分工,確定準確且有效的指標安排。
4.3完善鄉村旅游用地流轉及退出管理機制
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機制,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積極引導建設用地使用權在村民集體與開發商、銀行之間的流轉。嚴格農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存量土地,需要政府以及農民積極參與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監管。對于非法和違法用地者應加大處理力度。加強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監管對于高效合理的管制有重要的作用。
4.4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土地權益
鄉村旅游項目的實施可能涉及到村莊的整治,實施過程中對農民的拆遷補償、安置方式、安置數量等測算及操作需在全面查清村莊土地面積、權屬、地類、人口、戶數、房屋結構等現狀工作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集體土地的地籍調查工作,通過將權能細分、權責明確來保障農民基本的土地權益。通過對散村散戶遷并和其他整治措施,建設新型的農村聚落,促使村莊規模化、合理化、一體化。
參考文獻:
[1]盧吉勇,陳利根.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流轉的主體與收益分配[J].中國土地,2002(5):20-21.
[2]袁開春.三峽庫區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政策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40-42.
[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綜合課題組,李力行.合法轉讓權是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基礎———成都市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調查研究[J].國際經濟評論,2012(2):7-8,127-139.
[4]左冰.中國旅游經濟增長因素及其貢獻度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0):82-90.
[5]唐召英,陽寧光.論城郊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6):36-38.
[6]ChoiHC,SirakayaE.Sustainabilityindicatorsformanaging-community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06,27(6):1274-1289.
[7]盧小麗,成宇行,王立偉.國內外鄉村旅游研究熱點———近20年文獻回顧[J].資源科學,2014(1):200-205.
一、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是鄉村旅游提檔升品、增強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如今,我國旅游業鵬興勃發,已進入全民旅游時代。可是,鄉村的旅游業較之城市旅游,其發展明顯不夠順暢,而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恰能為其注入活力。現代化的旅游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高層次需求,對旅游的品味也要求日益提高,高質量的旅游能夠有效吸引游客,在旅游市場保持較高的競爭力。目前,鄉村旅游的短板主要表現為缺乏文化的參與。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將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可以增加鄉村旅游景點的吸引力,迅速打造出鄉村文化旅游的品牌。無數實踐均表明,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是提檔升品、增強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一)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如今,各國旅游業迅猛發展,而鄉村旅游業也日益顯現出其生命力。由于現代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逃離城市的喧囂,渴望回歸鄉村那種寧靜的生活,人們的這種心理訴求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再加上,近幾年來,人們節假日時間明顯增多,這就更促進了人們出游的次數。我國地域遼闊,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其中許多自然景觀經過長期的發展,具有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因素。例如,一些古村古鎮、墓葬寺廟等,便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有一些自然文化景觀已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而我國鄉村地區優美的田園風光以及深厚的農耕文化,都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鄉村各具特色的風土民情以及諸多歷史遺跡,為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創造了優勢條件。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則使得旅游業的質量與品位得以提升,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賞、游玩兒,有力促進農民收益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我國鄉村旅游業起步較晚,在鄉村的景點開發以及旅游設施的建設上,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城市旅游業的進步,雖然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但同時也給鄉村旅游構成競爭。鄉村對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較低,大量優秀的鄉村文化還面臨傳承困難的危機。城市化的發展,將大量具有濃重鄉土氣息的鄉村商品變得日益商業化,使得鄉村產品失去了自身的文化魅力。鄉村的文化景觀,以其自身淳樸的民風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可是,游客在觀賞時,往往不注重對文化景觀的保護,使得鄉村的文化景觀面臨被破壞的威脅。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的當今時代,鄉村文化極易被破壞,但是也不能因為怕遭受破壞而將其封閉起來,唯有開發性保護才能顯現出其價值,才能湊集起保護、傳承的資金。
(二)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對鄉村旅游的重要性
文化所包含的范圍極廣,而對于鄉村來說,文化則主要是指古代留下的一些文化遺存以及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風情民俗。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缺乏鄉村文化,鄉村旅游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要想使得鄉村旅游具有競爭力,就必須將鄉村文化與旅游相結合。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而鄉村文化深深植根于鄉村,所以,要通過對其進行挖掘,才能有效發揮自身的作用。
我國旅游資源豐富,既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又有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景觀。而鄉村的歷史文化氣息又比較濃厚,借助優秀的歷史文化來發展旅游業,則會使得鄉村旅游業的前進道路較為順暢。鄉村文化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前進動力,鄉村的傳統文化村落較多,而將其納入旅游景點,必將會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進而為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此外,鄉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讓游客了解鄉村的發展歷史、體驗鄉村生活,以此來讓游客親身感受鄉村文化,彰顯鄉村文化的魅力。鄉村悠久的歷史留下了濃厚的鄉村文化,大力傳承和弘揚鄉村的民俗文化,可以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從而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鄉村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引領者旅游業的發展方向,毫無疑問,將文化與旅游結合是鄉村旅游提檔升品、增強吸引力的有效途徑。
二、以文化與旅游結合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多數人已不僅僅滿足物質生活的享受,而是逐漸追求精神上的滿足。雖然目前的旅游業已能滿足一些人對旅游質量的要求,但存在于鄉間的傳統文化則更能夠更有效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強其吸引力。我國的鄉村文化豐富多彩,又各具特色。如若能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無疑會給鄉村旅游業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這一新型的旅游模式在鄉村的大規模開展過程中,尚且面臨著一些問題,嚴重制約著鄉村旅游的前進步伐。
(一)對鄉村文化的宣傳力度不足
鄉村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其在旅游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目前對其宣傳力度欠缺,使得鄉村文化難以融入旅游業之中。鄉村文化缺乏傳播渠道,使得更多人難以對其進行了解。例如,鄉村旅游中一些文化旅游景點,人們不注重對其進行宣傳,則使得游客對此不了解,也無法激起游客的興趣,進而導致文化景觀未能實現自身的價值。還有一些鄉村的獨特工藝品,他們只在當地進行流通,導致這些特有的工藝品缺乏市場。此外,對鄉村的民俗文化活動宣傳力度不足,使得游客沒有機會親身體驗當地的習俗,也就不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政府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鄉村文化融入鄉村旅游是個宏大工程,必須借助政府才能有效推動。但目前,政府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使得鄉村文化在融入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受阻。鄉村的政府機構本身就不健全,很難對鄉村旅游機構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由此導致其文化在融入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變得十分盲目。此外,政府沒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保護傳承鄉村文化的制度,使得鄉村文化在開發過程中,容易遭到破壞。由此,不僅會導致鄉村旅游的品位降低,還使其經濟效益較為低下。
(三)鄉村文化與旅游產品的結合度較低
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使人心靈得到放松,而存在于鄉村的文化則更具魅力。鄉村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品多種多樣,但是鄉村文化與旅游產品的結合度較低,此現狀阻礙著將文化納入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鄉村的發展觀念較為落后,他們仍然停留在靠自然景觀來吸引游客,卻不知道利用當地的優秀文化來激發游客的興趣,沒有將鄉村的文化賦予觀光景點。此外,他們也不注重將當地的產品賦予當地文化內涵。例如,對于鄉村的旅游紀念品來說,各個地區與各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旅游紀念品,可是在發展過程中,卻不懂得將鄉村的風情民俗賦予其中,因此,使得旅游紀念品少了文化魅力,鄉村旅游缺少了足夠的吸引力。
(四)忽略了對鄉村文化的保護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極大地拉動了鄉村經濟效益的提高。由于近年來,人們對文化的重視,旅游部門也開始注重將文化納入到旅游業的發展中來以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傳統文化自身魅力突出,在旅游業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可是,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只注重大規模開發鄉村文化,不注重對其進行保護,這就使得鄉村文化面臨被破壞的威脅。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流行文化開始興起,而鄉村人們不懂得對其進行保護,使得存在于鄉間的風情民俗受到巨大的沖擊。鄉村旅游業的興起,雖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觀賞,但是,鄉村旅游景點的地域空間有限,而工作人員卻不懂得限制人流量,造成了景點較為擁擠,這就使得鄉村的自然文化景觀極易被破壞。還有,某些游客的素質較低,對于鄉村的文化景觀不但不予以保護,還故意毀壞。
(五)從事鄉村旅游業的人才缺乏
當前,我國從事鄉村旅游業的人才較為缺乏。鄉村的農民素質普遍不高,他們對鄉村文化的概念缺乏了解,所以,大多數農民對將文化納入鄉村旅游業缺乏支持。例如,他們只看到在旅游景點上投入資金,可以得到回報,而不注重對一些潛在的因素予以支持,也就是說,他們往往對鄉村的文化不重視,使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步履維艱。再者,由于文化與旅游結合在鄉村旅游業的開發中尚且處于較低層次,旅游部門對人才仍未采取培訓,造成從事鄉村旅游業的人才較少。人才是鄉村旅游文化得以發展的保障,從事鄉村旅游的人才短缺使得鄉村文化難以進行傳播,給其融入鄉村旅游造成重大障礙,制約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三、以文化與旅游結合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
我國鄉村文化多姿多彩,而將其融入旅游業可實現文化與旅游的有機結合,使鄉村旅游業提檔升品,最大程度地激發游客的興趣,有力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還可彰顯鄉村文化的價值,拓寬鄉村文化的流通渠道,增強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從而實現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弘揚。可是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仍存在著政府的指導作用不強、文化與產品的結合程度低以及對文化的保護不足等問題,從而嚴重妨礙鄉村旅游的發展,所以,當前急需采取措施來促進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的有機結合。
(一)大力宣傳鄉村傳統文化
文化在融入鄉村旅游受阻,原因雖然很多,但一個主要原因是對鄉村文化的宣傳不足,所以,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大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宣傳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發現文化。例如,鄉村的一些古村、古鎮以及鄉村的優秀民風民俗,若是沒有被發現,恐怕早已消失,更不要說對其進行宣傳了。我國的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如原生態文化景觀、紅色旅游勝地、歷史文化遺跡等等,面對如此眾多的優秀文化,必須要對其進行大力宣傳,才能為更多人所熟知。對于鄉村的原生態文化景觀以及紅色旅游勝地,旅游部門應借助電視、網絡等媒介對其進行宣傳。同時要大規模拓展旅游文化產品的流通渠道,使其順利銷售。還有,旅游地應定期舉辦一些文藝演出活動,使得游客親身體驗鄉村文化的魅力。
(二)政府加大對鄉村旅游的管理力度
鄉村旅游的發展是個復雜的宏大工程,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管理。政府若不對鄉村旅游進行支持,湊資、征地、修路、移民等難題根本無法解決,若不對文化市場進行合理規范,必然會導致文化市場的混亂。首先,政府要加大對鄉村文化的支持,積極完善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努力引導鄉村文化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即政府要規范文化旅游市場的經營秩序,對那些制造假冒偽劣文化旅游產品的人,給予嚴厲制裁。再次,鄉村文化貫穿于鄉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政府要加大監管力度,對游客在旅游中所進行的吃、住、游、玩兒等各種活動進行有效監管,以此保證旅游的高品質。
(三)在開發過程中注重對鄉村文化的保護
鄉村文化與旅游結合價值,顯而易見,可是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對鄉村文化的保護,使得鄉村文化面臨傳承困難的危局。對于鄉村文化的破壞現象,旅游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引導,讓旅游經營者在對鄉村文化的開發過程中,注重對鄉村文化景觀的保護,避免某些人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而以犧牲文化為前提。保護鄉村文化,最有效的辦法是要制定規則,對故意破壞文化者,給予處罰,以此減少破壞文化的現象出現。再者,要盡力保護鄉村文化本來的面目和自己的特色,不要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失去自己本身的特色、魅力。其實保護鄉村文化并不意味著要將文化封閉起來,而是要與時俱進,在開發中進行保護。若是盲目地將其封閉,不但不會使得文化得到保護,反而會導致傳統文化的永久性消失。
(四)積極打造文化旅游產品
當今世界,旅游業迅速發展,而對鄉村旅游業來說,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雖然文化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可是離開傳播載體,文化傳播又將從何談起。
保護、弘揚鄉村文化必須要借助傳播載體,借此將鄉村產品賦予文化內涵,以此來打造高品位的文化旅游產品,使其形成本地區的一大特色,進而增強旅游地的吸引力,實現以文化來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除此之外,對存在于鄉間的民俗文化,要深入進行挖掘,而后將民俗文化與當地的傳統工藝品進行融合,使得游客在觀賞工藝品的時候,能夠體驗到工藝品背后的傳統文化。此方法不僅僅可以使得游客感受到鄉村的風情民俗,更能夠使得鄉村的特色文化得到完美展現。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耕文化;鄉村性;本質
嬰兒在母腹中長大,便對母親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而從人類的起源伊始,人類對孕育自己的土地,便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依賴感和回歸感。考問心靈,你會由衷發現,原來我們心靈的歸宿就是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一方水土一方人,重返田野、回歸鄉村,就成為架起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密切交往的橋梁。
1 鄉村旅游的起源
1.1 國外的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旅游形式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但是那時候的度假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活動。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歐洲,人們開始利用原生態的鄉村居所吸引游客,于是鄉村旅游在全球興起。國外鄉村旅游的始作俑者是富人與貴族。法國有著古老的鄉村旅游傳統,然而在早期鄉村旅游僅是奢華貴族生活方式的體現;英國在11世紀開始就有貴族狩獵活動的產生,18世紀出現農莊式社會休閑活動;德國于19世紀末產生鄉村休閑度假行為;美國鄉村旅游活動的發生則與鐵路建設、國家公園有直接關系,1992年出臺正式的指導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主要由美國國家鄉村旅游基金負責。加拿大的鄉村旅游主要有兩種,度假農莊和土著旅游,分別由鄉村度假農莊協會和土著旅游協會負責指導和提供服務。在日本、韓國,鄉村旅游主要以農場觀光的形式出現。鄉村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物美價廉、富有特色的食品、濃郁的鄉間音樂和舞蹈以及濃濃歷史與文化的積淀,成為人們選擇鄉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
1.2 中國的鄉村旅游
中國鄉村旅游的起始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的變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心態;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田野風光;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的鄉村生活形態;“苔蘚侵階綠,草色入簾青”的鄉村景觀……他們住在鄉村,一切生活起居、耕作經營都同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體驗村野生活的樂趣,陶冶情操,品性移情,卻不以農田為基本的謀生方式和手段。這些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桃花源”式的生活就是鄉村旅游的雛形。
莊志民在《旅游經濟發展的文化空間》一書中指出:“我國歷史悠久,農耕文化是一筆凝聚著幾千年人類智慧的文化遺產,傳統的農耕文明遺跡及生活形態仍大量地存在于現實社會中,這又是一筆能在第三次浪潮文明中重新放射璀璨光芒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中國農耕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以商鞅“墾草”為代表的農耕思想,“重農抑商”、“耕讀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傳,歷經數千年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致在許多人的內心深處都積淀了很強的農耕文化情結。這種農耕文化就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就表現在農耕文化上。
文化是一個特定社會中人們代代相傳的一種共享的生活方式,它包括技術、價值觀、信仰以及各種約定俗成。這種文化在鄉村中的體現就是“鄉村性(Rurality)”,或稱為“鄉土文化”。鄉土文化只有保持它固有的自然古樸的特征,符合城市人群對鄉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的探究動機和心理,激發人們對理想中淳樸自然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對鄉間文化、物質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的認同和回歸的心理,才能引起旅游者的共鳴,得到他們的認可,從而促使旅游者更加以回歸原始的心態重返大自然的懷抱。
不論國別的差異,不探究生活方式的區別,居住在同一地球上的人們對其養育自己的土地有著不同尋常的眷戀與懷念。回歸自然,重返田野,成為現在城市人心底的呼喚。
2 鄉村旅游的概念解析
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鄉村旅游的概念給予了不同的界定。Gilbert 和Tung(1990年)認為鄉村旅游就是農戶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一種旅游。歐洲聯盟(EU)和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4)將鄉村旅游(Rural tourism) 定義為發生在鄉村的旅游活動,其中“鄉村性”是鄉村旅游整體推銷的核心和獨特賣點。劉德謙(2006年)認為鄉村旅游就是以鄉村地域以及與農事相關的鄉村風情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該地進行休憩、觀光、體驗及學習等活動。沈東生(2010年)覺得鄉村旅游是以獨特的鄉村文化景觀、幽美的農業生態環境、參與性強的農事生產活動、傳統的民族習俗等為旅游資源,以都市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融觀賞、考察、參與、娛樂、餐飲、購物、學習、度假于一體,以滿足旅游者回歸自然、娛樂求知等方面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不管學者們從何角度出發來鑒定鄉村旅游的內涵,但有一點是想通的,即鄉村旅游是發生在有與土地密切相關的經濟活動的、存在永久性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動。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鄉村旅游的必要條件。概括起來,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來歸納和說明:
2.1 旅游必須以“鄉村性”為依托
即鄉村旅游活動的開展必須建立在旅游者對農耕文化或鄉村文化的了解意愿和深深的向往之上,通過對鄉村的建筑、民俗等來實現其旅游的目的。
2.2 田園風光、村落景觀與鄉土文化是鄉村性的三大載體,尤其是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是進行鄉村旅游的內核,田園風光、村落景觀是鄉土文化的外在體現。只有三者的統一結合才能讓游客深刻體會到鄉村的魅力所在。
2.3 鄉村旅游的發展要做到:小規模經營、由當地人所有、社區參與、保持文化環境的可持續性。這是開發鄉村旅游并實現其長遠發展的有力保障
可見,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為具體的活動場所,以鄉村獨特的生產狀況、民俗風情和田園風光為對象的一種旅游類型。鄉村旅游是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自然環境三者合而為一進行旅游開發,其基本形式是依托城市周邊地帶的鄉村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農業資源,面向城市居民而開發的集觀光、旅游、科普、健身、娛樂為一體的農業園區。鄉村旅游是加強城鄉居民感情溝通、體驗鄉村勞作、了解風情民俗、領略風光自然和回歸原始生態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紀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的大趨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 鄉村旅游的本質闡釋
通過如上分析,筆者認為鄉村旅游的本質即是基于“鄉村性”的“農耕文化”。具體來說,要從以下方面把握:
1)從地域的角度出發,強調“鄉村”這一特定的地理空間特征,即鄉村旅游必須是在鄉村的土地及地域范圍內進行的旅游活動,而非城市。
2)開展鄉村旅游所依托的是涉農資源,即土生土長的村民、婚喪嫁娶等民俗、種植或養殖的勞作情形等。旅游發展的核心是旅游資源,因此涉農資源的存在是鄉村旅游開展的基石。鄉村旅游資源的表現類型很多:農業文化景觀、農耕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傳統的村落民居習俗以及與之相和諧的各種副業等,都是農耕文明的典型事物。如麥場文化,金黃的麥秸垛、攤曬的新麥,用麥稈編草帽辮的村婦村姑等,類似的場景與情調構成一幅田園韻味極濃的農耕畫面,勾起游人濃濃的懷舊情感,使其沉浸于陶淵明般的回歸感慨之中。
3)在經營上依靠的是當地居民。鄉村旅游具有鄉村的自然屬性和文化特征,具有相對濃郁的地方特色,因此鄉村旅游的開發者可是是當地政府、企業投資人或者其他,但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一定要讓當地居民發揮其主人翁的態度和精神。只有充分依靠當地居民的經營,才能使鄉村的旅游資源特色充分突顯,才能使旅游者完全沉浸在“鄉村”這一特定的旅游氛圍中。
4)從產業布局出發,強調了其內容外延。開展鄉村旅游,不是單一的鄉村居民的產業經濟增加,它會達到旅游企業、鄉民和旅游者“三方共贏”的效果。
5)從國際慣例出發,強調了其體驗需求。以鄉村特有的活動內容為主,旅游活動的設置要具有參與性和體驗性。
因此,鄉村旅游是農村、農民、農業與旅游業四者結合的產物, 其強調的是參與性、體驗性、休閑性、過程性, 具有自發、自助、小眾的特色。因此開展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以休閑為主的旅游方式的鄉村旅游應該會有較好的基礎和持續發展的市場需求。
4 挖掘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獨樹一幟的鄉村文化是進行鄉村旅游開發的前提和基礎,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本質和核心,更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保證。使鄉村的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內容、形式上充分體現出與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展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內涵,實現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環境更優美,突出農村天然、質樸、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趣、閑趣、野趣,傾力展現鄉村魅力,這對于在城市喧囂中怠倦的人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也真正實現了城里人重返田野、回歸鄉村、找尋心靈慰藉的愿望,才能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敏.我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和轉型-兼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升級[J].旅游學刊,2009(2):70-74.
[2] 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3):12-19.
[3] 李偉.民族旅游地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
[4] 沈東生.安徽肖坑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考[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41-43.
[5] 吳權民.關于鄉村旅游文化的思考和實踐[J].鄉村旅游,2007(12):38-41.
現代鄉村旅游是當今鄉村旅游的主要類型,它的發展不僅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還影響著城鎮化的發展格局,對我國城市化的發展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我們現在所說的鄉村旅游就是指現代鄉村旅游,它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態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農業旅游等。在我國不斷推進城市化的背景下,鄉村旅游獲得越來越大的發展前景。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鄉村旅游的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二、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旅游的發展缺乏人才資源。在我國廣大的鄉村,對經濟的發展進行規劃的人主要是村干部或者農民。這是因為大多數人才不愿意呆在農村,他們更希望在大城市中發展。在這種價值導向的作用下,農村中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才比較缺乏。而旅游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素質具有較高的要求,農村中從事此項事業的人嚴格來說并不具備相應的從業資格。因此,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面臨著人才不足的難題。不僅如此,從事鄉村旅游業的非專業人才還給鄉村旅游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一是從業人員的非專業性使鄉村旅游的發展規劃不夠科學,影響著旅游經濟的長遠發展。二是從業人員的非專業性使旅游行業的服務水平不高。比如,在為游客講解當地的某一風景名勝時,由于導游或者其他相關的工作人員在這個方面缺乏相應的知識,因而就會出現無法為游客講解的尷尬局面。三是從業人員的非專業性使得鄉村旅游缺乏發展后勁。事物的發展都具有繼承性的特點,鄉村旅游缺乏專業的人才,后續力量也得不到補充,因而其發展后勁不足。
(二)鄉村旅游的營銷策略不夠科學。營銷策略是現代營銷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它的制定與實施直接影響到經濟項目的發展。基于這一點,營銷策略在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值得被重視。然而,從當前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鄉村旅游在營銷策略上還有待改進。營銷策略上的缺陷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第一,鄉村旅游對自身發展的定位出現偏差,大多數鄉村旅游項目只是以短期收益為建設目的。在這種短視經營理念的指導下,旅游項目的建設自然就出現了粗造濫制的情況,在質量上沒有保證,同時也沒有將鄉村的特色發揮出來。第二,鄉村旅游對市場的定位不夠科學。我國當前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因此任何經濟發展體都要以市場為導向。而許多鄉村旅游項目在營銷策略上并沒有對此給予應有的重視,有的甚至是盲目建設,造成旅游項目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最終旅游項目無人問津,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第三,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存在著片面性,基本上是偏向自然資源。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相關人員在制定營銷策略時思路沒有打開,將自己的視野局限在自然資源上,而沒有考慮到人文資源如民俗活動等也是增加旅游項目吸引力的因素。
(三)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缺乏市場意識。市場是最終實現經濟目的的載體,我國的市場經濟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后逐步走向了正軌。在這種背景下,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也歸入市場機制中,但是,由于缺乏專業的人才,現有的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水平不高,所以從事鄉村旅游業的人普遍不具備市場意識。一是從業人員對市場的認識不足。市場屬于經濟學的概念,他們能夠對市場加以淺層次的理解,但是卻無法深入理解農業與旅游之間的關系。二是從業人員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市場的作用,因而在經營中沒有以市場為導向。市場可以發揮指路燈的作用,因此在建設某一項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明確市場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這樣才能目標明確、有針對性地開發旅游項目。然而,很多鄉村旅游項目的建設直接跳過了這一環節。三是鄉村旅游經濟的建設缺乏品牌觀。品牌是影響市場占有率的重要因素,知名度越高的品牌,它的市場占有率就越大。而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對品牌幾乎沒有關注,長期的發展下,也只是形成了一些規模比較小的旅游項目,真正有影響力的旅游品牌沒有出現。在以上幾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鄉村旅游的市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文化營銷視角下鄉村旅游市場的拓展路徑
(一)文化營銷概述。文化營銷是一種基于文化消費的營銷方式。消費者不僅有物質上的需求,他們還有精神上的需要,這種需求就促使文化營銷方式的形成與發展。在文化營銷方式的引導下,一方面消費者的各種不同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滿足,另一方面經營者通過對消費者進行價值引導等,達成了銷售產品的目的。可以說,這種營銷方式滿足了經營者與消費者兩方面的需求。在第三產業逐漸深入發展的當下,文化營銷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它之所以能夠在眾多領域中得到認同與應用,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多種功能。因此,可以把文化營銷作為觀照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視角,為拓展鄉村旅游市場找到更多的路徑。
(二)文化營銷視角下鄉村旅游市場的拓展路徑。
1.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要以鄉村文化為依托。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道路比較狹窄,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充分利用當地的鄉村文化。旅游行業很容易出現同質性的產品或服務,要想從其中脫穎而出,就要為自己的產品及服務增添一些異質性的東西。對鄉村旅游業來說,鄉村文化是最佳的選擇。在旅游項目的規劃定位與相關產品的設計上,可以將鄉村文化融入其中,這樣一來,不僅增強了旅游項目及產品的異質性,使它能夠與同行的其他旅游項目區分開來,而且還能使旅游項目具有當地的特色,從而增加了旅游項目的吸引力。為此,鄉村旅游可以在旅游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增加一些富有農家特色的內容,比如將當地特有的民俗節日作為旅游項目的建設主題,也可以將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設施等作為人文景觀進行推廣。
2.把鄉村文化的傳播與推廣作為擴大鄉村旅游經營規模的手段。鄉村旅游之所以只能以小規模的形態存在,就是因為旅游項目沒有形成品牌,而品牌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宣傳。在現代經營理念中,宣傳是提高產品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只有使產品在市場中具備相當的知名度,品牌才有可能形成。因此,鄉村旅游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規模,就要加強鄉村文化的傳播與推廣。一方面,要對鄉村旅游項目進行文化包裝。好的產品如果得到包裝就會產生更大的吸引力,鄉村旅游項目同樣如此。對此,鄉村旅游可以選擇與民俗研究機構合作的方式來提升旅游項目的檔次與文化品位。另一方面,鄉村旅游可以利用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等介質對鄉村旅游項目進行宣傳與推薦,使更多的人知道鄉村旅游項目。
四、結語
新農村建設
[論文摘要]鄉村旅游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和諧社會的重要實踐。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靈魂和核心,鄉村旅游能夠加速鄉村文化體系的形成,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發展鄉村旅游目前已經成為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途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在增加農村經濟收益的同時加速鄉村文化體系的形成;而通過挖掘、塑造獨特的鄉村文化可以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提升。二者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發展鄉村旅游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成功探索
鄉村旅游是利用農業和農村資源開發的一種綜合性旅游產品,是第一產業的資源和第三產業的服務結合創造高附加值的探索,目前已經成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成功探索。
(一)鄉村旅游有效促進了農業增產。
鄉村旅游是旅游業和農業相融合的產物,從鄉村旅游的流向來看,呈現出明顯的“城市客源——鄉村資源”單向度流動的特征,旅游活動主要是以城市居民到鄉村休閑、體驗、消費為主,發展鄉村旅游直接實現了以城帶鄉和城鄉統籌發展。旅游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帶動了城市旅游者在鄉村地區的多元消費,而且加速了設施、信息、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向農村地區的流動和共享,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農業增產的重要推動力。
同時,將傳統農業資源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復合型循環經濟項目的建設,提升產業規模和經濟效益。調整農業布局,大力發展標準農業、生態農業和創匯農業,增強鄉村地區的旅游吸引力,并延伸產業鏈條,進而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產品附加值已經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主旨。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以發揮旅游業在整個第三產業中的綜合、關聯和拉動作用,還可以使傳統農業煥發新活力,強化農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產業的地位。
(二)鄉村旅游豐富了農民增收的途徑。
鄉村旅游能夠增加農民收入,主要體現在:
1 資源性收入。農民是農業生產資源的最大所有者。發展鄉村旅游,農民可以通過出租土地以及土地上擁有的資源,如林果業資源、花卉苗木、建筑設施等獲得直接的經濟收入,這部分收入主要以租金的形式兌現。同時。當前各地正在實踐的農民旅游合作社作為一種新型的鄉村經濟合作組織,引入了股份合作的理念,將農民轉化為持股人,實現股票分紅收益,成為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2 服務性收入。廣大農民是發展鄉村旅游、提供旅游服務的主力軍,他們通過開辦農村餐館、農家旅館、旅游土特產品商店等旅游接待設施,為旅游者提供服務,這部分收人主要以旅游經營收入或工資的形式實現。
3 農產品收入。目前,鄉村旅游發展中的農產品銷售收入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將農產品消費融入到游、吃、購、娛、住的整個過程。并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可以大大提高農產品的旅游附加值。
4 轉移性收入。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直接推動了餐飲、包裝、運輸等第三產業的繁榮,也推動了地方財政的增長,這更有利于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落實,使農民的轉移性收入直線增加。
隨著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民主管理制度、現代農村金融制度以及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的改革和創新,農民的增收渠道也將日益多元化、豐富化。
(三)鄉村旅游加速了農村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了旅游資金的多渠道籌集,實現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實現了貧困農村地區的脫貧致富,實現了城鄉統籌發展,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并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使農村環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農民的文明程度逐漸提高,在保存農村傳統風貌、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同時,提升了鄉村形象,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創新方式。
二、鄉村旅游與鄉村文化建設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靈魂和核心,是塑造鄉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鄉村旅游以旅游者了解鄉村歷史、感受鄉村文化、體驗鄉村生活為主要目的,沒有鄉村文化內涵支撐,鄉村旅游就缺少生命力和競爭力,農村中原有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文化精髓,也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鄉村旅游是鄉村文化傳承、保護和傳播的有效載體。我國的歷史文化之根在農村,農村深厚的文化積淀彰顯了我國鄉村發展的悠久歷史。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挖掘、整理鄉村文化遺存,理順鄉村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關系,是積極保護鄉村文化,實現文化長遠利益的重要手段。我國的文化具有多樣性特征,鄉村文化更是多姿多彩,獨具特色。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當地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從保護整個鄉村文化空間的高度實現鄉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同時,通過旅游者的親身感受和體驗,可以拓寬鄉村優秀文化對外傳播的領域和渠道,擴大先進文化的影響。增強優良文化的實力和滲透作用。
鄉村文化是維系鄉村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提高旅游吸引力的關鍵性要素,鄉村文化建設不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也是我國整體文化體系建設的具體內容。鄉村旅游的提升發展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的支撐,鄉村文化建設通過鄉村旅游發展得以完善、深化,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三、以鄉村旅游發展為核心的鄉村文化三級體系建設
結合我國目前鄉村文化建設現狀、鄉村旅游發展特征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以鄉村旅游發展為核心的鄉村文化建設共包含三級體系:
(一)社區文化體系。
鄉村社會學家楊懋春指出,鄉村社區是以家庭為單位。以村為中堅,以集鎮為范圍的開放空間。鄉村社區能夠代表一個地理范圍內的文化特征(包括傳統、風尚、特色等),也能夠體現鄉村的群體合作,而群體合作是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鄉村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離不開整個社區的參與。鄉村旅游的社區參與是指在開展鄉村旅游的地區,社區群眾全面而有效地參與到旅游開發中來,不僅參與旅游決策和規劃,還參與旅游地環境保護、旅游地社會文化維護等多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恢復或重建鄉村歷史文化遺跡和鄉村文化傳統突出歷史特色和文化特色,通過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改善、展現鄉村特色,通過塑造社區居民的整體形象和舉辦社區文化活動形成社區核心價值體系,并最終發揮社區文化的凝聚作用。
(二)庭院文化體系。
鄉村文化庭院。是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根據鄉鎮自然村莊的布局結構選擇的、能夠代表鄉村典型文化的農戶及其庭院,目的在于通過其示范輻射作用帶動整個村莊的文化建設。這既有利于對具有特殊價值的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性保護,又能夠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機制。庭院文化建設要求充分挖掘鄉村價值觀、特色產業及生產生活民俗等,并結合旅游文化氛圍營造,在賡續、保護鄉村傳統的同時加快鄉村旅游發展,主要模式有主題院落、寄宿農莊和家庭旅館等的建設。
關鍵詞:鄉村旅游 本質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國,隨著政局的穩定,改革與開放的進一步放寬,各種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賺錢的機會
也越來越多,旅游業在其他行業的帶動下,也是得到了絕佳機會,獲得了蓬勃發展。鄉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優勢,異軍突起。當然,在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因仍處于摸索階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的來說,前景還是可觀的。
1鄉村旅游的相關認識
1.1鄉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鄉村旅游特指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鄉村民俗文化、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及其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游活動,即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環境旅游范疇,以具有鄉村性的人文客體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文化旅游范疇。所以,鄉村旅游包括了鄉村性的環境旅游和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鄉村地區開展鄉村旅游活動,活動內容究竟是以環境旅游為主,還是以文化旅游為主,取決于該地區的本質特征。
1.2鄉村旅游本質特征的認識
鄉村旅游始于法國,其最初的發展是歐美度假旅游發展的一種空間選擇。始于一群貴族到鄉村度假,品嘗野味,乘坐獨木船,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通過這些活動,他們重識了自然,加強了城鄉居民之間的交往。后來,各國相繼有了鄉村旅游。至20世紀80年代后,歐美鄉村旅游已走上規范發展的軌道,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
2 鄉村旅游的市場開發
開發農業旅游資源,主要是對農事活動、農村部落、農民生活、農業生態、農業收獲物等農村事物進行開發。分析各省的發展農業旅游的條件,包括發展農業旅游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農業特色優勢和客源優勢等,為區域農業旅游開發提供了依據。進行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多重意義。
2.1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且從另一面也圓了都市人的綠色夢,亦豐富了我國生態旅游的內容;符合我國旅游產品結構化調整的客觀要求,是旅游開發形式轉型的新探索。
2.2鄉村旅游市場特點
就國際市場而言,旅游業市場已發展成熟,已形成了“觀光(感知)、度假(享受)、專題(認知)”三合為一的旅游產品復合體。即鄉村旅游具有田園觀光、休閑度假、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專項旅游的綜合功能。
就國內市場而言,因國內旅游市場起步晚,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絕大多數鄉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較低價位的消費水準、較低檔次的旅游服務和較低層次的精神感受,對旅游景區、農業生產的收獲活動和傳統節慶活動具有極大依托性。但對自然環境的天然性、純凈性、優美性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文環境的古樸、新奇、“鄉土味”、“民族味”的呼聲越來越強,作為旅游目的地,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備條件。
2.3鄉村旅游需求趨勢
單說國內,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仍表現出明顯的需求層次初級階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觀光——休閑娛樂階段,表現為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單一,產品粗糙,經營粗放。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旅游正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國內旅游多極化趨勢和旅游消費個性化發展趨勢正旺,國內鄉村旅游也正向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國內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總體來看,當前鄉村旅游需求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游客對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多功能、復合型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日漸旺盛。
就旅游產品而言,鄉村旅游是一個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是系列產品的集合,是一個產品集,它所提供給游客的旅游產品,可以是復合型的,可以是單功能型的,能夠很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者。也就是說,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對鄉村旅游產品都會有一定的需求,所以鄉村旅游開發和建設面對的是整體的旅游消費市場,應根據個性化需求分層次進行開發和建設。
2.4鄉村旅游產品的規劃與設計:以案例研究為主
有的專家,如王仰麟、祁黃雄,借鑒區域旅游規劃的一般流程,結合農業開發實踐,對區域觀光農業規劃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進行了探索,即在對市場、區位、自然、社會經濟、農業基礎、旅游發展基礎等開發條件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確立了規劃區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進行總體布局和功能區分,并對觀光農園進行了CI形象設計。
而章錦河等專家分析了安徽黑多縣宏村古村的情況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題口號、視覺形象、行為形象進行了方案設計,另有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西雙版納膠園農場度假區、南京湯泉農業科技師范園、昆明市呈貢縣觀光農業、廣州市郊滿山農莊進行了旅游規劃的案例研究,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內容。但這些案例研究的缺點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歸納總結水平上,缺乏理論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較簡單。
3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發展策略是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熱點,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國目前觀光農業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即觀光功能、區位功能設計簡單、重復,缺乏特色;農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我國農村人口過多,客源市場有限;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觀光農業園土地使用的非農化傾向突出等。對此,我們既要堅持持續發展,又要根據現實分階段發展;既進行生態消費,又要注意生態保護;既要促進農業用地的合理流轉,又要保證農業土地的正確使用方向等相應的對策和主張。
3.2相應的對策
如以旅游城市為客源市場的鄉村旅游開發,我們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離退休職工、周末工薪階層、城市學生和自城市輸出的外國游客等幾個富有潛力的市場,開發農業旅游、鄉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談到的,可以把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相融”作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來講。
都市文化屬于先進文化,其對傳統文化的吸附與沖擊可想而知,舊難敵新,現代文化的魅力難以抗拒也不應抗拒,要發展就得接受新事物,鄉村旅游也不例外。鄉村旅游從業者應有超越農耕文化社會階段的現代意識,既是農耕文化“戲中人”,又是農耕文化這場戲的“導演”,清醒地抉擇兩種文化的精華,使其有主賓、分主次地熔鑄與鄉村旅游大地上。 當然,要搞好鄉村旅游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其前景還是廣闊的。它投資少,風險小,是一項創意到位即可“點石成金”的旅游項目。
參考文獻:
[1]潘新華,劉平安.延安旅游業的發展途徑.改革與戰略,2005,(138):28.
1 引言
鄉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國,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規模發展。目前鄉村旅游在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日本等國家發展的已相當具有規模,走上了規范化的發展道路。2001年,意大利一萬多家鄉村旅游企業接待游客達2100萬人次,營業額達4億多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國就有30多個州有明確針對農村區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個州在他們的旅游總體發展規劃中包含了鄉村旅游。國外鄉村旅游的研究領域:(1)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2)鄉村旅游與農村環境的關系及可持續發展研究;(3)鄉村旅游對當地民俗文化的影響;(4)鄉村旅游產品和服務質量研究等[1]。
國內的鄉村旅游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為外事活動的需要率先在河北石家莊開展了鄉村旅游活動[2]。目前,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一將達到359家,遍布內地的31個省市,覆蓋了農業的各種業態。每年的三個黃金周,全國城市居民出游的比例約占70%,每個黃金周形成大約6000萬人次的鄉村旅游市場,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業新的增長點。進入21世紀后我國鄉村旅游呈現快速發展跡象[3]。從學術研究的層面上看,20世紀90年代到2008年底,關于農村旅游研究熱點有一個從觀光農業旅游、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目前對鄉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鄉村旅游的概念。(2)對鄉村旅游類型與特點的研究。盧云亭提出了兩類鄉村旅游地的旅游類型,傳統鄉村旅游可以分為鄉村民俗型、鄉村傳統農業型、古村古鎮類、鄉村風水或風土類、鄉村土特產類、鄉村休閑娛樂類、鄉村名勝類和鄉村紅色旅游類八類[4]。(3)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馬勇等總結出成都發展鄉村旅游的四大成功模式,為村落式鄉村旅游集群發展模式、園林式特色農業產業依托模式、庭院式休閑度假景區依托模式和古街式民俗觀光旅游小城鎮型。(4)在鄉村旅游的影響方面。熊建平等通過武漢郊區鄉村旅游地居民的調查,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感知和態度,從而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經營者和目的地居民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案例。(5)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吳必虎借鑒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經驗,提出中國鄉村旅游產業升級的相關問題,傳統鄉村旅游產品中的民俗園/農家樂、采摘園/觀光農業園等旅游產品逐漸向以休閑度假、康體娛樂為主體的方向發展,打造第二住宅、分時農業、滑雪、會展、節事等產品升級[5]。(6)鄉村旅游市場研究。(7)鄉村旅游文化。(8)鄉村旅游扶貧。(9)鄉村旅游發展的區位條件分析等。以上介紹了國內外鄉村旅游的研究現狀,接著本文將探討鄉村旅游的定義,特點及內容。首先,本文列舉了國內外對鄉村旅游的定義:
表1-1 鄉村旅游的不同定義
本文認為鄉村旅游是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農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領略農村鄉野風光、體驗農事生產勞作、了解風土民俗和回歸自然為旅游目的,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
鄉村旅游的特點有:(1)獨特的活動對象。(2)分散的時空結構。(3)客源市場的定勢性。(4)參與的主體行為。(5)高品位的文化內涵[6]。鄉村旅游的內容包括:鄉村旅游的資源構成要素有:(1)自然環境(2)物質要素(3)非物質要素。資源類型:(1)鄉村田園風光型。(2)鄉村聚落景觀型。(3)鄉村建筑景觀型。(4)鄉村農耕文化型。(5)鄉村民俗文化型[7]。
本文的研究意義包含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1)理論意義:鄉村旅游是不斷發展的,新的旅游需求出現要求新的規劃思想指導和新的規劃手段應用。這是“與時俱進”的客觀要求。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專項旅游,其規劃必然要求規劃者對其產生的社會背景、時空特征、文化內涵、發展趨勢作出準確的分析判斷,以此調整規劃戰略,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2)現實意義:如果缺乏對鄉村旅游效應的全面、客觀評價,缺乏對鄉村旅游發展過程的引導、管理和控制,鄉村旅游發展將無法實現預期的目標。我們經常面對的事實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初衷和出發點很好,但是由于缺乏合理而系統的規劃,往往造成開發者進行盲目開發,從而產生經濟、社會、文化的負效應。鄉村旅游的發展迫切需要規劃理論的指導。本文通過對烏魯木齊鄉村旅游的研究,能對烏魯木齊鄉村旅游的開發設計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本文對烏魯木齊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作了總結,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以期能改善烏魯木齊鄉村旅游的現狀,并使其發展越來越完善。
2 烏魯木齊周邊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
2.1 烏魯木齊及其周邊的鄉村旅游資源現狀
烏魯木齊周邊的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不僅有人文旅游資源,還有自然旅游資源,本文摘取了烏魯木齊周邊的鄉村旅游資源,以圖表形式展示,還對重要的旅游景點做了簡單的介紹。烏魯木齊周邊的鄉村旅游資源如下表[8]:
表2-1 烏魯木齊周邊旅游資源
著名景點的有關介紹如下:
(1)天池:天池的景點,主要有“石門一線”、“龍潭碧月”、“頂天三石”、“定海神針”、“南山望雪”、“西山現松”、“海峰展”、“懸泉飛瀑”景觀。
(2)南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有:三峰疊影――苜蓿臺、白楊飛瀑――西白楊溝、幽谷翠煙――東白楊溝、牧野菊香――臺等。
(3)水磨溝風景區:水磨溝風景旅游區是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烏魯木齊市“新十景”之一。主要景點有:溫泉療養院、廣匯豐澤園俱樂部、空中索道、葡萄山莊、雪蓮山高爾夫球場、清泉寺、白塔、翰文嶺、今世緣、古水磨和一炮成功廣場等旅游景點和度假村。水磨河六景:“輝映青史”、“箭亭秀色”、“香妃出浴”、“清泉匯流”、“香齋觀魚”、“水磨歡歌”。
2.2 對烏魯木齊鄉村旅游的SWOT分析
2.2.1 優勢
(1)可開發的景區、景點多。烏魯木齊的水磨溝景區、南山牧場、鹽湖、五家渠的郁金香節等,都可以把民族文化特色加入其中開發鄉村旅游。
(2)旅游資源豐富。不僅包括人文的旅游資源,還包括自然地旅游資源,民族特色飲食,民族特色旅游紀念品品種繁多。
(3)客源豐富,良好的市場基礎。烏魯木齊周邊有大量的客源市場,有大量的周末休閑游客,另外,新疆的絲綢之路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自古以來,茶馬古道,香料市場等聞名中外,新疆的旅游特色具有滄桑的美感,及深厚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于一身,許多游客都慕名而來。再加上,國家對西部的援助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新疆的旅游業已經日益完善,成為新疆的支柱產業。
(4)地理位置優越。除了大量的國內游客市場外,烏魯木齊地理位置優越,是亞歐大陸的地理中心。新疆與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八個家接壤,具備豐厚的國際游客市場[9]。
2.2.2 劣勢
(1)資源開發缺乏民族特色。鄉村旅游的民族特色旅游產品與國內其他地區的雷同,突顯不了新特的民族地域特色。
(2)缺乏專業經營人才。烏魯木齊市周邊的鄉村旅游景區主要是由旅游開發公司經營,還有當地住戶,社區居民,他們還未擺脫小農意識,缺乏現代服務觀念,市場開拓能力較差,這也是制約烏市周邊鄉村旅游綜合接待水平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3)營銷管理機制不健全。烏魯木齊鄉村旅游的營銷策略不健全,同時,宣傳的力度也不夠,宣傳的手段也不夠豐富。這些都直接影響鄉村旅游發展速度,給烏魯木齊市的鄉村旅游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4)旅游接待設施不完善。烏魯木齊周邊的鄉村旅游資源接待設施良莠不齊,不能整體提升烏市鄉村旅游的旅游接待能力。
2.2.3 機遇
(1)國家對開發和保護文化產業的大力加強和傳揚民族文化精神的時代精神。國家日益注重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使文化體驗游成為游客的首選。
(2)回歸自然的社會趨勢,使鄉村旅游日趨時尚。
(3)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政府對農村的補助政策,對在新疆投資的商戶的減稅政策等。
2.2.4 挑戰
(1)能否保持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2)高端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
(3)解決旅游季節性差異明顯問題。
3 烏魯木齊周邊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
3.1 文化營銷型體驗性鄉村旅游模式
鄉村旅游的本質是游客在鄉村地區的文化體驗活動。鄉村旅游能夠滿足旅游者的“故鄉情節”、“懷舊心態”、“回歸自然愿望”,這是人們對以往文化的留戀和不同文化的向往。因此,鄉村旅游的開發要滿足旅游者的這些文化需求。在鄉村旅游的文化開發和文化營銷中應該注意到:一是具有物化的體驗性,如飲食品嘗、歌舞觀賞、土特產品購買、各種田園活動等。二是習俗上的參與性,如節慶活動、婚俗過程、地方娛樂和競技參與等,如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旅游過程中,游客對原居民的群體特性的各種感受,從而使游客從整體上了解烏魯木齊的民俗文化。可以增進游客對新疆十二木卡姆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體驗。這些文化營銷鄉村旅游體驗模式在提升為鄉村文化體驗游時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1)注重環境的提升作用,精神的促進作用等。(2)開發內部的體驗價值。實際上鄉村文化體驗旅游的從業人員本身也在進行一種體驗,這種體驗不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創造性,還可以更好地穩定人們之間的關系,起到溝通、信息和知識共享、協調等等作用。(3)重視對游客感官刺激、觸覺刺激、視覺刺激甚至味覺的刺激。(4)重點設計游客感興趣的項目:各歷史時期示范表演(如古代生活情景),游客動手制作工藝品,有獎勵的游戲和競賽,表演、慶典、游行和各式各樣的狂歡,贈送紀念品等等[10]。
3.2 主題營銷的模式鄉村旅游模式
針對不同的景區景點,或者在同一景區景點,可以開發設計不同的主題模式,以吸引聯同層次,不同需求的游客,滿足旅游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包括如下:
(1)田園農業主題。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農鄉游、果香游、花香游,滿足游客體驗鄉村旅游的心理。如五家渠等。
(2)民俗風情主題。以少數民族鄉土人情,農耕文化,節慶活動,民族歌舞表演等為特色,以滿足游客對新疆少數民族神秘的獵奇心理。如天池的哈薩克族民族風情游等。
(3)農家游樂主題。村民自己的庭院,自己生產的農作物為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為一體的旅游服務。如南山風景區。
(4)鄉鎮村落主題。以維吾爾族古鎮,古村等旅游資源,讓游客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如天池等。
(5)休閑度假主題。以古亭,樓閣,娛樂設施等,搭配環保的綠色空間,將溫泉、沙浴、光浴等為主題,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多元化需求。
3.3 政府、社區和企業相協調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發展以公司為主導,政府為支持,社區為參與的鄉村旅游發展發展模式,以城市為依托,利用區位好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鄉村旅游,這種方式結合了旅游新農村建設和社區生態旅游兩種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不但使旅游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相互促進,還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政府、公司和社區一起的發展模式,讓社區參與并發揮集體作用,公司是主導,村民與公司共同參與分配,使分配更加合理,村民積極性高,關系融洽。
4 烏魯木齊鄉村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
4.1 科學合理地開發設計鄉村旅游產品
應對旅游地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及客源市場等進行調查與評價。并以科學鄉村旅游開發理念為指導進行合理規劃與開發。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和旅游市場規律,盲目的開發旅游項目,這樣會導致旅游資源的浪費,而且,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指導,導致不同景區的惡性競爭。旅游主管部應對各地鄉村旅游的開發工作提供指導并實施監督,確保旅游開發合理有序地進行,并將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發揮到極致。如修建具有伊斯蘭風格的閣樓,餐廳等。
4.2 加強社區參與和農民引導作用
鄉村旅游開發要將農業、農民和鄉村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使旅游業成為鄉村社區重要的產業。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民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要加大社區參與力度,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工作,激發農民辦旅游的積極性和提高農民辦旅游的能力,努力開拓鄉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廣大農民真正受益。
4.3 以市場為導向,開發特色產品
鄉村旅游的開發也應遵循市場規律,根據旅游市場需求情況,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同時,要注意旅游產品的特色性,以增強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產品生命力的所在。可以開發結合烏魯木齊周邊民俗風情的“綠色產品”等,增強游客的環保意識。
4.4 加強衛生監督和完善食品安全工作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衛生習慣上還存在一些差異,在鄉村的一些地方,基礎衛生條件還較落后,因此應加強衛生工作 對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農戶家的廚房、餐具、臥室、浴室、廁所、用水及公共娛樂場所進行殺菌消毒處理。鄉村是社會治安力量較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鄉村人口密度小、農戶稀散、部分游客分散住宿的特點伺機作案,搶竊謀害游客,因此應加強鄉村旅游地的治安工作。
4.5 加強職業培訓和文化素質教育
要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要使鄉村旅游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對以農民為主體的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既是提高他們科學文化、專業知識水平,也是激發他們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的積極性、增強自我能力的過程[11]。
4.6 樹立可持續發展觀,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增強環境保護意,鄉村生態環境通常保存較為完善,但也是最為敏感和脆弱的生態系統,如果在旅游開發建設中不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對鄉村經濟社會的展將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而在旅游開發時要樹立鄉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觀,從當地政府、社區到居民部要接受持續發展的教育,從思想到行動都具備環保意識,形成從上到下的環境保護觀念。
對鄉村旅游的開發其總體原則應是“保護為主、永續利用、合理開發、綜合發展。”旅游資源的保護是旅游開發的前提和基礎,保護是為了更好開發,而開發可以使旅游資源和環境得到了改善.而且旅游開發所得收益,可為保護提供部分資金。同時,旅游開發同樣帶來諸如環境污染等問題,可能還會影響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其關鍵是加強資源保護的同時,對資源進行科學合理,適度開發,以實現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對此一定要增強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為此,必須加強宣傳力度,以形成保護共識,共同參與保護與開發[12]。
4.7 塑造良好的品牌效應,利用品牌的力量
品牌是生產者價值感的體現,這就要求產品生產者能夠識別對這些價值感興趣的人群,品牌也是文化的象征對于旅游消費者來說,所有鄉村旅游產品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最終促使其選擇購買某一旅游產品的驅動力多是因為該產品能滿足其對某種情感利益的追求。所以,一旦鄉村旅游產品形成品牌,就容易獲得旅游者認同,容易獲得旅游者對品牌的忠誠。
5 結論
如今,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城市居民出行的時尚,在大的旅游景區周邊村莊發展鄉村旅游已成普遍現象,鄉村旅游可以緩解生活壓力,給人的身心帶來愉悅。本文對比與其他研究烏魯木齊周邊鄉村旅游的學術文章來說,其獨特之處表現在:(1)本文提出了自己對鄉村旅游的定義。(2)本文研究了烏魯木齊周邊的鄉村旅游資源。(3)本文對烏魯木齊周邊的鄉村旅游進行了SWOT分析,探討了鄉村旅游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4)本文提出了烏魯木齊周邊鄉村旅游的主題營銷模式。針對不同資源,不同特色的景區景點,可以采取不同的營銷模式。烏魯木齊周邊的鄉村旅游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的經驗,將優勢資源充分發揮,走可持續發展的的道路,也要不斷挖掘潛在的鄉村旅游資源,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鄉村旅游資源。面對旅游市場的良好機遇,烏魯木齊周邊的鄉村旅游要以自己獨有民俗文化和景區為依托,發展的農家旅游與景區在發展戰略上存在優勢互補關系,使鄉村游使景區服務更有特色。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旅游服務功能外,鄉村旅游更要突出特色,發揮飲食、民俗、建筑等資源優勢,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期打造飲食、住宿、休閑、游樂、購物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將新疆烏魯木齊的鄉村旅游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鄉村旅游勝地。
參考文獻
[1]袁香香,武邦濤.國外鄉村旅游研究概況[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1):9996-9997.
[2]闞耀平.國內鄉村旅游研究綜述[J].網絡財富,2009,12(10):166-168.
[3]劉彩玲.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開發重點與思路――以河南省南召縣大石窯村為例.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開發重點與思路[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1,29(4):134-137.
[4]盧云亭.兩類鄉村旅游地的分類模式及發展趨勢[J].旅游學刊,2006,6(4):6-8.
[5]吳必虎,吳佳.中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升級問題[J].旅游科學,2007,3(21):11-13.
[6]馬勇.旅游規劃與開發[M],科學出版社,2004,231-235.
[7]陳梅.鄉村旅游規劃核心內容研究[J].蘇州科技學院,2008,38(6):16-17.
[8]趙建新.烏魯木齊旅游資源評價及開發建設方向[J].新疆經濟,2006,27(2):25-26.
[9]黃翠鸞.少數民族鄉村旅游SWORT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37(5):72-75.
[10]趙承華.基于文化體驗的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社會科學期刊.2011,24(3):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