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設計起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建筑;設計;功能;形式
中圖分類號:J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1-0037-01
一、圖書館周邊環境的視覺質量
青島大學圖書館是校園視覺的焦點,在圖書館周邊環境中,百卉廣場起到了襯托的作用。
我們的校園需要有景觀設計,但在大學校園環境中,應在設計方案中考慮環境的視覺質量。何為景觀?景觀,是第一眼我們覺得它好看,當從它身邊經過的時候,又能倒回來繼續觀賞它。景觀設計必須考慮諸要素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各種關系是否合理、妥當;作為設計者,則應考慮景觀的造型、空間及色彩,使人在視覺、聽覺、觸覺等諸方面都得到享受。因此,環境的視覺質量對一個學校的形象會產生持續的影響。
二、建筑的功能與形式
建筑的本質是功能性的,建筑審美必須與它的功能結合在一起,由居住它、使用它的人來體驗和判斷建筑有無審美價值。任何一個只強調美學或只強調功能性的建筑師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建筑師。圖書館具備了報告廳、閱覽室、借閱室以及自習位等等一系列的功能需要,但在衛生間的設計上存在問題,特別是一樓衛生間。首先是它的位置不當,讓一個不熟悉青島大學的人想在這里找到衛生間并非易事;其次,衛生間內部的設計不合理,由于受圖書館外部造型的制約,其衛生間內部空間狹小且有不能充分利用的V形空間,只設計了兩個蹲位,給人帶來了不便。可見圖書館的整體造型沒有很好的與其內部功能相吻合,沒有很好地考慮到內部功能的需要,脫離了建筑設計的人性化。建筑的人性化應考慮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以及符合人的尺度,具體表現在考慮建筑的空間尺度、細部等。這里所說的尺度并非尺寸,而是一種對建筑體量的視覺估量和心理感受,它是對一幢建筑最基本的印象。建筑的尺度感把握恰當會給人一種親切宜人的感受。再次,正對青島大學校門的圖書館主入口是不開放的,這可能是基于管理方面的考慮,但設計出來的建筑功能如果不加以充分利用,難免會給人一種設計脫離實用的感覺。我們假設主入口是開放的,那么師生穿梭于圖書館主入口的階梯之中,將給學校增添一份生氣與活力。
三、建筑的“和而不同”
(一)建筑的“和而不同”
包豪斯創始人格羅佩斯主張:為機器生產的產品好好設計,提倡簡潔、明快、實用及服務于大量生產。其中的包豪斯校舍教師典型的“方盒子”建筑,不可否認的是包豪斯作為特定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是為當時的經濟服務的。以柯布西耶為例,為解決二戰以后的歐洲大量住宅建設問題,柯布西耶開發了一套比例體系――“模度制”,但他本人的設計卻不受模度制的制約,模度制只是一個工具,如果模度制讓他的設計不好看,他會馬上放棄這個工具。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大學校園,尤其是近些年剛發展起來的大學新校區,在規劃校舍是,將節約成本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考慮在內,并一味地照搬甚至西化,由此便形成了大學校園建筑的“同”,沒有把建筑的藝術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青大中心校區中,大多數的建筑仍然是方盒子建筑,建筑應該是藝術作品,建筑的問題不能靠藝術解決,但建筑的問題最終還是要靠藝術解決。雖然圖書館在風格上對這種方盒子建筑有所改進,但在藝術性上做得還不夠。
要使建筑在藝術性上有所突破,首先要使建筑“和而不同”可以通過平面及立面造型兩個方面來達到要求。
(二)從平面造型看建筑的形式美
建筑的平面形狀基本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圓形等,或者是這些形式的跌跤、錯位或自由組合,通過對幾何體的平面構成可以使建筑形象更加豐富。青大建筑在平面造型上,青大圖書館采用幾何形組合,打破了建筑的“和”,突出了藝術性。
(三)從立面造型看建筑的藝術美
立體構成對建筑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如日本建筑師楨文彥設計的Spiral,使建筑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青大圖書館雖沒有采用立體構成的形式,但我們可以從設計的基本語言要素:形、色彩、肌理等方面考慮,可通過在建筑的頂部增加簡單的幾何形體來增強視覺質量,如慎行樓;在肌理表現上,可在立面上采用多種材質,如西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館),玻璃與石材的結合產生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從而使整個建筑看起來更加豐富。
四、結論
在大學校園中,建筑既要突出學院特色,還要從平面造型及立面造型上綜合考慮以達到建筑的藝術性。面對校園建筑中的輕形式重功能現象,建筑的功能與形式的結合仍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
關鍵詞:環境設計;大學校園;老書院;環境精神;構建
The enlightenment of old academy to modern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campus
Zhaoping Fan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yang ,Guizhou,550025,China)
Abstract: The planning, site selection,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spirit of the old academy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modern design of the campu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academy, the building itself,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can present corresponding design for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spatial semantic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aspects. The focus should be put on how to create more valuable spirit space.
Key words: environment design; university campus; old academy; environmental spirit; construct
老書院作為昔時的遺物,卻延續著特定的歷史生命。其文化理想、審美情調、精神語義充滿了建筑的每個空間,滲透到一磚一瓦、一門一窗、一草一木。老書院蘊涵著深厚的建筑文化和高超的建筑藝術。它為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有人認為,它留下的只是過往不復的歷史氣質和一些看得見的傳統,它的建筑形式、營造方法、設計理念、功能區劃對于現代大學校園環境來說相去甚遠。因為現代大學校園環境承載的功能更加多樣,建筑與環境空間層次更加豐富,人的行為和方式更加復雜,教育的目標、方式和對象也更加多元,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方式也與過去大相徑庭。而實際上,老書院具有中國人精神文化上傳承的價值。其方位觀、倫理觀、道德觀、藝術觀以及規劃選址、空間語序、環境結構、景觀藝術、文化意象等對現代校園環境設計都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書院勝境與現代大學校園的環境構架
書院既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也以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為歸依。環境的美,不僅可以啟迪文思,對生徒的人格塑造也具有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功用[1]。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此,書院在選址上特別考究與細致。依山傍水,優美、寧靜的自然環境是書院環境選擇的重要取向。不少書院借山形之勝,水色之秀來給學子以道德上的啟迪。書院的選址與朝向注重山水之勝有品德操行、隱士文化、功能需求、審美觀念等原因。
以環境教育的觀點看來,環境塑造人,整體環境及環境中的要素以及多要素形成的空間合力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老書院的環境觀同樣適用于現代大學校園的環境選擇與規劃。康奈爾大學《1985年校園規劃指導準則》中有這樣一段話:“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期望進屋入康奈爾大學的學生承認,在他們選擇康奈爾大學的諸多理由中,校園環境是僅次于學術上杰出聲譽的第二位理由” [2]。中外的著名大學幾乎都有著優美的校園環境。如老書院一樣,大學校園應盡可能選擇遠離城市生產、商貿繁榮區域。選址于城郊及山地,不但利于形成優美而幽靜的校園環境,減少投入,也利于管理,并為城市建設節約國土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借助良好的自然環境實現安慰身心、增進健康、塑造人格、啟迪才智、培育人才等目的。參照許多書院建筑與環境的融合手法,除了體育場地、廣場及大型建筑建設的需要外,大學校園應盡可能依山就勢,少作大的地形地貌改造。深圳大學的規劃、建設就遵循了這一點。應能動地利用基地內的河流湖泊、綠化、山石、古跡等作為校園格局的構架。四川美院虎溪新校區算是這方面的一個經典案例,連莊稼、農舍、殘墻都保留了下來。當然,現代校園也常常用人工的方式彌補自然的不足,或者直接強調人工美。另外,還應通過巧妙的手法,處理好校園內外環境“借”與“避”的關系。在設計中借鑒書院園林 “巧、宜、因、借”等手法,才有可能獲得大學校園環境的生態平衡、自然氣息和個性特色。
二、書院語境與現代大學校園的空間語義
書院語境是指書院的表意結構,也就是書院建筑的符號構成。中國書院建筑由功能性空間和非功能性空間(元素)兩大部分構成。功能性空間主要包括講堂、齋舍、食堂和藏書樓等,非功能性空間一般包括泮池、碑、文廟(或先賢殿)、紀念性祠堂等。這兩類基本語匯構成了書院完備的富有象征意義的話語系統[3]。
雖然現代大學校園的建筑群體和空間環境較之老書院的建筑、庭院復雜得多,但其實在很多方面都能找到二者的對應和聯系。現代校園環境也可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有教學樓、食堂和圖書館等建筑,還有水景、雕塑、紀念園等非完全實用的環境要素。書院的平面形式有規則式和自由式兩種。而現代大學校園的平面布局也可有規則式、自由式、綜合式等類別。
書院中的泮池、泮林、泮橋、碑廊、石坊等非常具有象征意義,成為學宮和書院重要的符號。書院的整體布局具有儀式性、象征性、紀念性特征。而較之老書院,許多大學校園暴露的是工業社會的膚淺和現代設計的蒼白。許多大學校園中的環境要素和小品少象征意義,多實用和裝飾功能,因此在具體設計中,應盡可能賦予空間特殊語義,從氛圍上感染、精神上感召師生。同時,這類環境語匯應如老書院一樣,按照一定的倫理、精神法則及美學、空間規則來排列和組織。鵝湖書院的整個建筑按照準備、入門、受教、崇禮四個意義單元來組織。通過這些形式手法可以總結出精神軸線、儀式軸線、歷史軸線等概念。這種虛擬軸線運用于校園環境空間的組織中,比那種簡單的視覺軸線來得深邃、含蓄、耐讀。
雖然講堂是書院的中心,但祭祀性建筑卻是書院樂章的最強音,這說明中國書院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務虛高于務實,但這類建筑實際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實在功用[4]。現代大學校園同樣不應缺少紀念性空間等各種精神空間,以免環境空間缺失宣揚師道、實現感化、昭示歷史、彰顯底蘊、完善人格、仿效前人、勸誡規礪等功能。對于這種精神空間的設計,應借鑒書院的多重句法結構,綜合運用紀念性建筑、古跡、雕塑、樹林、石刻、圖像、文字等元素,并以現代的方式表達出來。環境精神融入校園環境需注意三個方面:一是利用校園內獨特的自然景觀或建立獨有的整體風格。如北大的未名湖、重大的民主湖已經成為學子心中崇仰的知識殿堂的象征符號。統一的建筑風格和環境特征形成純粹的、震撼的視覺效果和整體鮮明的印象,在師生中建立起學校歷史和文化學術的自信。二是強化紀念性環境的設置。以杰出人物、教育家雕像、紀念園、展示廊等環境設施,可以展示辦學成就,促進學子領悟校園精神,獲得學習動力。三是學校辦學宗旨、理念在環境空間中的直接或含蓄表達。
書院以禮為經,以樂為緯作為語法規則來控制和創造精神空間的手法,轉化到現代社會也是要規范學子的行為活動、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與和順的人際關系,因此對大學校園環境設計有著更高層次的教示。
三、書院藝境與現代大學校園的環境特質
書院是人類智性的紀念碑,是人類文化精神的象征,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形象的窗口,它是同其它古典建筑及園林具有等量價值的藝術作品,典型地代表了一個地方特定歷史時期的建筑藝術的水平[5]。
從藝術的角度對書院進行橫向考察和縱向探索,除了中國傳統建筑的一些藝術特征外,它還有以下一些特點:書院建筑、園林總體表現出渾樸、簡淡、端莊典雅的藝術氣質。部分地方的書院建筑地域風格鮮明。書院注重歷史風格和文脈的延續,突出文化意象。把建筑的細部和藝術化處理放到首要位置,許多環境、建筑裝飾部件多有隱喻和象征,是民間吉祥文化與儒家倫理文化的交融。建筑空間和環境空間巧妙融合,功能空間與自然景觀展開親密對話,平等而謹慎地對待自然環境。空間序列明朗、嚴謹、有序,空間形態張弛有度,收放適中,輕重有別。追求環境景觀的意境之美。
到了現代社會,受眾要求大學校園環境有著更高的品質和內涵,環境功能進一步完善和細分,場所精神與現代教育理念完美對應,環境、人、教育諧和發展。但一旦冠以“現代”二字,許多大學校園的設計、建設便熱衷于場地規模的擴大,專注于物質功能的滿足,著力于交通流線的組織,傾心于建筑樣式的高、新、簡,而忽視了校園環境的內質要求和核心價值。
反思一部分新建校園的環境設計模式,批判地繼承書院建筑、環境設計的理念,并通過整合、提升、拓展,可以就現代大學校園環境設計提出一些基本的體會和主張。
1、環境格調和設計向度
大學校園的環境格調和工廠、商業區、醫院、風景區不同。應該形成大學的根本氣質和精神面貌的表情。不同的學校有著不同的人文內涵和精神特質。但總體格調應該親切可人,尺度適宜,文秀端莊,寧靜幽雅,生意盎然。但有的大學也會選擇樸實、內蓄、嚴謹、凝重、宏偉、大氣、外揚的格調。書院的空間氛圍顯得過于冷面,而現代大學校園環境必須通過空間與環境要素的處理,營造整體、豐富、生動、開放、嚴謹、有序的空間氛圍。既要營造優美環境,又不能過度鋪張和浪費。不能把校園打造成完全的景園,景觀性壓倒了文化性,必然影響教育、教學功能。同時,建筑體量不宜過于高大,否則破壞環境與建筑之間的友好對話與關照,脫離校園人群的正常感受。因此,必須把握好環境中各種設計的向度。
2、空間序列和空間組織
在建筑空間的組織上,也可能使用軸線,也可能沒有軸線。從校園外的公共環境進入到校園內部,通過不同的環境空間逐步達到教學樓和宿舍,具有從公共到私用,從相對鬧區到靜區的變化過程。在空間序列設計中,或利用一系列的庭院空間,或利用空間的“收”“放”處理,都能使空間序列變得豐富。更耐人尋味的是建立一種自由而具有內在秩序的空間格局。不管是否使用軸線,按照開端、發展、、倒、結局等節奏模式來組織、引導空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核心式、發散式、模數化、網格式等空間布局方式。現代大學校園環境應采用富有啟發性和引導性的序列式空間構成與組織方式,強調空間的有序流動與轉換,形成一系列具有領域性與場所感的教育、休閑與交往空間。使各種空間自然對比,又運動地變化。既要符合信息社會對空間流通和開放的要求,又要保留傳統空間親切宜人的尺度[6]。
3、環境功能和人文因子
現代大學校園較之書院的的環境功能更顯多樣和復合,但就是南湖書院這樣的鄉村書院也考慮了觀賞和娛樂的因素。現代校園環境的多功能性要求其空間必須具有多樣性。應具有供師生交流、聚會、健身等公共空間,也應有供個人和小群體學習、思考、休憩等半私密或半公共空間。
現代校園環境須有濃厚的人文氣息以發揮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實現教育功能。可以通過文化、藝術等因子建立精神空間。云南大理學院的規劃以“風、花、雪、月”為主題構思,結合了地域文化。要形成校園的人文氣息和文化意象,還可以采用立體的、多方位、多種因素的綜合。如通過建筑與環境的神圣感,環境小品(雕塑、繪畫、碑刻等)的藝術感染,指示、展示、宣傳設施的信息,運動的聲音、讀書聲、音樂、廣播,各種行為活動與人們的表情,植物綠化的象征等各種感官體驗和精神感念的立體交叉,營造出強烈的人文氣息。
4、空間節點和人性訴求
老書院十分重視入口區域的設計,認為那是世俗世界和高尚世界的分野,具有跨越蒙昧鴻溝,走向智慧大門的象征意義。同樣,幾乎每一所名校都注重大門的設計。無論是氣勢恢宏還是尺度宜人,無論現代還是古典,入口的設計都應當顯得端莊、沉著。它需完成校園內外的過渡和示意,表露園區性質,彰顯辦學成就和教育理念,營造知識圣殿的神秘。由于發展的需要,許多大學入口需要新建或擴建,但很多學校都想方設法留存了舊有的大門,體現了新舊融合,文脈的延續以及對辦學歷史的景慕和尊重。
人際交往與教學同等重要,而廣場是這種活動展開的最重要的載體。它還有集會、防災、演出等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校園中不同類別廣場中的人流、活動、氛圍和要素組成都應有區別。一般還有作為學校象征的主廣場。廣場周邊的建筑一般都比較重要。廣場中或廣場周邊都會有各種藝術小品來共同形成這類空間的“場力”和場所精神。
校園的其它空間節點如讀書區、休息區、紀念園、生態林、展示廊等不管功能有何不同,同樣要和校園環境形成整體的設計,風格和形式應統一和有所照應。還應合理選擇設置地點,處理好各個空間節點之間的分隔和聯系。同時,需注重文化內涵和審美表達。良好的細部設計往往更能影響學子心性的修養。
另外,應注重師生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必須研究大學人群的文化取向、審美品味和生活要求。特別需要通過環境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注意環境與安全問題。注意以行為設置空間,以空間引導行為[7]。不能將設計師或某些領導的個人偏好強加到校園環境的規劃設計中來。讓師生參與設計甚至局部的施工是一種進步。人性化設計不能變成口號,它往往體現在細節關懷。
四、結語
老書院的建筑、環境設計方式,體現了充滿智性光芒的美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無論是從書院的勝景、語景還是藝景來看,其對現代大學校園環境設計理念的借鑒作用最為核心地表現為環境精神、校園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營造。這一點是現代校園環境中最重要的設計因子,也是最難確立的一個方面。書院文化理想和審美情調以及文脈傳承在環境中的融合和滲透也值得研究。書其建筑和環境細部裝飾設計如何實現輔助教育、激勵學子、倫理制約等方面還大有學問。以發展的眼光,結合當代教育的需求,運用現代環境、景觀設計的前沿理念,繼續走進老書院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精神空間,必然會獲得更多感悟。
參考文獻:
[1][3][4][5]萬書元.古風――老書院[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1-51.
[關鍵詞] 企業圖書館(室) 人力資源管理 知識經濟
當我們步入21世紀的時候,同時也踏入了知識經濟為主的時代,知識與信息無疑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最大基礎。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及廣泛使用,使得社會前進愈來愈依賴技術的發展,現代化技術的廣泛應用迫切需要更高素質的人才。知識經濟環境下探討我國企業圖書館(室)人力資源的管理逐漸成為我國企業圖書館(室)管理工作的核心。
企業圖書館(室)同公共企業圖書館(室)、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圖書館(室)一樣,是我國企業圖書館(室)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大量的的知識、技術和信息,用來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生產技術、管理手段和經營策略,并由此完成知識、技術和信息向物質財富的轉化。企業圖書館(室)除擔負科技圖書的傳播與管理外,還肩負著科技信息的管理工作,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技術進步,搜集整理和提供針對性強、價值含量高的科技信息。
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近年我國各企業圖書館(室)管理人員工作特點和方式的內涵,隨著現代科技發展正在逐步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著各企業圖書館(室)管理人員工作的質量,因此企業圖書館(室)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企業管理人員所認同。很多企業相信通過企業圖書館(室)利用和管理,必會增加企業的競爭能力,提高企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另外,由于知識經濟的發展,對企業圖書館(室)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水漲船高,所以我們都應當認清并在工作中重視之。本文僅就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企業圖書館(室)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給予分析,希望大家一起探討和思考。
一、企業圖書館(室)人力資源概念與內涵
“人力資源”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當代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于1964年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出的。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相比較而言,惟一的區別就在于這種資源是人,它擁有其他資源所沒有的素質,協調能力、親和能力、判斷能力和想象能力。
21世紀是信息時代,隨著知識創新工程的推進,作為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的文獻交流、信息傳遞的知識平臺,企業圖書館(室)必將顯現出多元化、專業化、個性化的優勢。人力資源將成為提升研究所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更是企業圖書館(室)發展的核心因素。因為企業圖書館(室)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決定著其活力與發展水平。
一個單位,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人才的競爭只會變得越來越激烈。在美國流傳著一種說法:企業圖書館(室)所發揮的作用,5%來自企業圖書館(室)的建筑物,20%來自信息資料,75%來自館員的素質。可見,在企業圖書館(室)創新服務中,館員本身就是一種首要的、基本的資源,把館員看成是資源,是人力資本,這是現代企業圖書館(室)管理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理念。
二、當前發展企業圖書館(室)的意義
企業圖書館(室)及其管理人員對于其所在公司的貢獻常常會被人們所忽略。實際上,當人們討論信息及其相關問題時,企業圖書館(室)總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在過去的十年中,人們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信息技術,以及其巨大的成功上。人們總是關注于信息對于提高組織效率和生產力的貢獻,而作為信息歸類、提供和傳播的企業圖書館(室)的作用卻被大大地忽略了。
企業圖書館(室)的價值: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員工提供了隨時實地的閱讀服務,增加員工滿意度;營造公司內部濃郁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習型文化的建立;成為員工獲取知識、提升素質的平臺,從而增進企業人才競爭力;豐富員工文化生活,關注員工成長,是企業重要的福利工程。
通過近年的發展,當前我國很多企業圖書館(室)已完成了從傳統我國企業圖書館(室)向數字我國企業圖書館(室)轉型的初級階段,要實現最終轉型、完成我國企業圖書館(室)現代化建設,必須解決管理不匹配的問題,實現從傳統的管理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
三、我國企業圖書館(室)人力資源建設與管理現狀
當前,我國企業圖書館(室)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人力資源建設與管理觀念不強;人力資源建設與管理的機制尚未形成、制度還不規范;人力資源能力分散,未形成凝聚的研究創新群體。
現階段,我國企業圖書館(室)的研究行為主要是以項目建設帶動相關的研究,以地區性或全國性機構進行,帶有指令性和計劃性。我國企業圖書館(室)研究現狀直接導致:缺乏協調、協作和統籌,研究人員的分布狹小,從事研究工作多處于自發階段,各企業圖書館(室)研究力量分散等痹癥。因此全國企業圖書館(室)研究規模和領域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從事企業圖書館(室)研究的人員也表現出了一定的不足。我國企業圖書館(室)人力資源整體上處于資源能力分散,未形成凝聚的研究創新群體的狀態。
四、結束語
人力資源作為企業圖書館(室)的最主要資源,其建設和管理在知識經濟環境下呈現了與傳統人才管理不同的特點,因此探討知識經濟環境下我國企業圖書館(室)人力資源的管理是必要的。創新人才管理戰略,保護和開發人力資源,也是企業圖書館(室)求取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文耀:人才資源管理之關鍵[J].商場現代化,2005,(16)
[2]姬志剛等:談談我國高校圖書館研究性部室設置現狀.現代情報[J].2006.6
城市生活固體廢棄物主要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即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醫療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等。其無害化消納處理已經成為我國大中城市面臨的緊迫問題,垃圾圍城、二次污染、處理能力不足、技術落后、規劃選址難等問題亟待解決。
近年來,建設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建成集節地、節能、環保、循環等先進工藝技術的綜合平臺,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對上述問題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即在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園區內集中處理,同時做好園區排放達到環保要求。這便于形成規模效應,集中控制環境污染,節約土地資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利于資金、技術、項目的整合聯動,形成產業鏈條發展格局,有利于實現固體廢物處理設施間能流與物流的合理調配,形成循環利用機制[1]。但如何在園區內充分做好污染控制、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經濟效益最大化,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2008年以來,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在規劃建設、運營管理、資源循環利用、經濟效益分析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討,從而總結出一套利用循環經濟思想建設管理城市大型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園區的理論體系,對其他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建設管理具有借鑒意義。
一、固體廢棄物處理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原則
大型固體廢棄物處理園區建設以各種固體廢棄物處理項目為主要內容,各項目建設和運營所需要的水、電、氣、熱無疑是園區內最大的能源消耗,是園區管理成本的最大支出。因此,以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為原則,以節能環保、降低消耗為目標,通過對各項目之間水、電、氣、熱等資源進行整合重組,實現各項資源的循環利用,從而成為大型固體廢棄物處理園區建設的重要內容[2]。
(一)以資源投入最小化為目標的減量化原則
減量化原則針對的是輸入端,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對廢棄物的產生,是通過預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來避免。城市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的處理也應該遵循此原則,因此在園區規劃建設上要考慮垃圾的前端減量,通過機械分選再次對垃圾進行分類,從而達到分類處理、資源利用的目的。對于垃圾分類設施的建設要充分考慮節能及有效性,避免過度分選,造成其他能源的浪費。
(二)以廢棄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的再循環原則
針對垃圾處理鏈條中各個環節,在通過物質能量換算后,對分選出的物質及處理過程中的產物進行最大化的再利用,應采取設施間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協作,加大廢棄物的轉化效率,實現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時注重成本,關注經濟效益。
(三)以污染排放最小化為目標的資源化原則
通過對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資源閉合式良性循環,實現廢棄物的最小排放。資源化原則是輸出端方法,能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廢品回收和綜合利用。與資源化過程相適應,應增強再生物的再利用意識,促進整個循環經濟的實現。
二、規劃建設固體廢棄物處理園區
(一)利用經濟學區域發展與區域協調理論制定園區發展規劃
首先,要明確園區的基本定位、基本功能和職責,因為固體廢棄物的范圍很廣,園區不可能全部接納處理,而且環衛行業的固廢處理園區不同于工業園,主要是以處理消納城市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醫療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等,園區的規劃應該圍繞以建設處理這些垃圾的設施及避免二次污染的環保設施為主,同時充分考慮設施間物質、能量的相互利用,綜合處理減少排放,建設好公共基礎設施。所以循環經濟園區規劃實施方案應當優先符合“循環經濟”的項目建設;考慮區域環境容量,優先環境污染小的項目建設;堅持“整體優先”原則,分析園區內部物質流、能流平衡;堅持“生態優先”原則,設置園區緩沖帶。
根據經濟學區域發展與區域協調理論,制定了北京市高安屯循環產業園區發展規劃。圖1為發展規劃中園區核心規劃圖。制定發展規劃前,首先明確該園區的功能定位。作為市政部門歸口的園區,其定位是:以處理城市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即城市生活垃圾為主的綜合資源化處理園區。
規劃分核心區(圖1)和周邊地區規劃(圖2),核心區主要以城市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及其配套環保設施建設為主,周邊地區規劃在核心區周圍,分別規劃能源產業區、綠色產業區、環保產業區、科教產業區,按照“分區布局、一區一業”的總體思路,構建“四區四業”產業體系。園區的發展規劃項目設施注重節能低碳、資源循環利用及社會經濟效益,明確“固體廢棄物綜合資源化處理中心”為園區發展主體和功能定位,為此,要著重建設發展核心區,核心區內規劃了19個建設項目,其中8項為基礎設施類,主要為:垃圾衛生填埋場、垃圾焚燒發電廠、醫療垃圾處理廠、餐廚垃圾處理廠、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物資回收中心、建筑垃圾處理廠、 園林垃圾處理廠、 東北熱電廠。這8項設施發揮著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的主要功能,是園區的核心設施,是產業鏈的節點和主線,應優先安排進行建設。
(二)利用經濟學供需平衡的原理規劃園區內的處理設施能力
園區將機械分選、衛生填埋、焚燒發電、生物處理、綜合利用等集中優化設計,形成完整封閉的循環處置鏈,這就要根據區域內接收的垃圾量,結合不同的處理方式建設各種固體廢物處理設施,要結合經濟學供需平衡原理,做到區域內物質總量平衡。避免造成個別設施處理能力不足或過剩。因此,園區要根據處理的流程,規劃設計總體物流供需流程圖,保證供需平衡。可根據進入園區的原生垃圾、餐廚垃圾、綠色垃圾、醫療垃圾的數量,分別計算出分選中心、物資回收中心、焚燒廠、填埋場、餐廚處理廠、有機垃圾處理廠、醫療垃圾焚燒廠、滲瀝液處理車間等處理設施的日處理量,以及每日產生水、電、沼氣、肥料的數量。從而為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資源利用提供基礎數據,避免以前傳統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單一、能力不足或過剩閑置,缺少相互協作,占地面積大,環保設施重復建設,污染控制分散,居民反對強烈的不利因素。
(三)根據循環經濟資源利用最大化原則建設園區內循環利用基礎設施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該種說法雖然還有所爭議,但也說明垃圾經過分選和有效處理是可以變為資源的,垃圾通過分選可以得到金屬、塑料、橡膠、木材等物質,屬于可以再利用的資源,所以園區內的各處理設施在建設時要充分考慮資源的二次利用,甚至三次利用。按照循環經濟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則,在建設好核心區固體廢棄物處理基本設施同時,要重點建設開發循環利用類設施。這樣才能將基本設施的各個節點和環節串聯起來,使之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余熱及處理的后產品,作為下一個環節的原料和能源加以利用,真正做到園區內的物質、能量的綜合循環利用。
為此,高安屯循環產業園區規劃設計了循環利用類項目7項:填埋氣發電并網、填埋氣循環利用、雨水利用、電力綜合利用、餐廚垃圾菌劑生產車間、污水處理綜合利用、余熱利用。這些項目主要是利用垃圾填埋的有機物產生的沼氣發電;垃圾焚燒產生電能及熱能加以利用,電能主要是輸入電網和生產生活自用,熱能用于園區供暖、生物菌劑的生產及垃圾的脫水處理等;污水經過處理與收集的雨水一同用于洗車、降塵、綠化;對于餐廚垃圾、綠色垃圾,根據其有機質含量高的特殊情況,通過高溫耗氧及厭氧發酵使其產生沼氣和肥料加以利用;焚燒產生的廢渣用于制磚和修路等等。通過項目的整合、技術運用,使資源在園區內實現高效利用。
綜合處理園區的建設避免了傳統垃圾處理僅僅以處理掉垃圾為目的,忽略資源的再利用、工藝再開發及環境的綜合保護,為設備研發、技術引進、資金投入、管理創新創造了新的環境和平臺。
(四)效益分析
1. 經濟效益
通過園區整體規劃和加強循環經濟類項目建設,大大提高了園區經濟性,2012年高安屯循環產業園區經濟效益為27790.66萬元,在沒有完全形成綜合處理園區時的2009年經濟效益為-136.09萬元。其中,填埋氣及垃圾焚燒發電上網出售、菌劑、物資回收等項目的經濟效益對扭轉經濟效率起了關鍵作用。
2. 環境效益
通過園區科學的規劃,建設綜合處理廠、焚燒廠、餐廚垃圾處理廠,可明顯減少填埋中有機物含量,減輕填埋場對環境的污染。
通過預處理可明顯減少單位熱能轉換所釋放的污染物,根本解決原生生活垃圾直接入爐燃燒,因熱值不穩定造成的燃燒工況不穩定的狀態,從而減輕焚燒污染物的產生與釋放,降低煙氣控制的難度。預處理階段垃圾物料減量,使處理單位原生垃圾產生的飛灰量明顯減少,減輕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具有明顯的環境效益。
3. 社會效益
循環經濟園建設集成了生活垃圾預處理系統、焚燒系統、餐廚垃圾處理系統、灰渣再利用系統等,使固體廢棄物處理系統總體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為徹底解決城市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有效控制環境污染提供了切實可行、快速有效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循環經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和環保問題,而是一項系統工程。實施循環經濟不僅要注意成本、資金要素,而且還必須注意連接物質、能量循環利用在時間——空間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3]。因此,在一定區域內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形成循環經濟,必須綜合考慮和縝密策劃,從而實現固體廢物處理設施間能流與物流的合理調配,實現循環經濟理念在產業園區的應用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批轉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的通知》.國發〔2011〕9號.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環境設計;教育;發展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新興專業,隨著經濟、文化、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們對自身生存環境的反思產生了,在國外叫“環境設計”或者包含在“建筑設計”、“城市設計”中,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在我國只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生活在經濟時代的人們都希望“藝術設計”能夠提高自己生存空間的環境品質。因此,了解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現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歷史
1.1環境藝術設計的起源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種專業,雖然是在20世紀后半頁才漸漸形成的,但人類的環境藝術設計意識與實際意義的改善環境的努力,卻由來已久。早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遠古時代,人類雖尚無大規模改造環境的活動,但已知道有意識地選擇和適應環境。洞穴壁畫,巨石“客觀上”成為人類早期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1]。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環境藝術設計起源于遠古時代人類有意識地選擇和適應環境。另外從環境藝術設計的研究方向來追溯環境藝術設計的歷史淵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為室內設計方向淵源的建筑設計和室內裝飾,另一方面是作為景觀設計方面淵源的園林設計[2]。
1.2產生的時代背景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始發展,工業革命的到來促動了新材料的開發與新技術的運用。而機械工業的發展使得鋼鐵在建筑上得到廣泛應用。現代新材料的出現導致了現代主義建筑的快速發展。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導致了對歷史文化的破壞,忽視了人與環境和自然的和諧關系[3]。隨著后現代建筑風格對“現代”設計觀念的反思與質疑,大眾視覺意識的回歸,以及對環境“場所”意識的再認識。環境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主題[4]。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由“生存意識”進展到“環境意識”,開始領悟恩格斯曾警告過我們的那句話“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人們的這種自我反思意識促使“環境”開始成為人類特別關注的對象,渴望有一種東西或方法能夠用來提高生存空間的環境質量。生存需求迫使人類對環境的主動設計現象開始產生。
1.3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提出和確立
環境藝術設計現象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雖然一直存在,但真正被提出和確立確實很遲的事情,詳細見表1。
2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
鑒于“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新興學科和交叉(邊緣)學科,因此,對這一概念的涵義界定至今尚不能說是十分肯定或完美無缺。這里就借用鄭曙陽(中國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代表人物)提出的概念。他曾經在《環境藝術設計辯義》一文中寫到:“從廣義上講:環境藝術設計如同一把大傘,涵蓋了當代幾乎所有的藝術與設計,是一個藝術設計的綜合系統。從狹義上講: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內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內為代表的空間設計。其中以建筑、雕塑、綠化諸要素進行的空間組合設計,稱之為外部環境藝術設計;以室內、家具、陳設諸要素進行的空間組合設計,稱之為內部環境藝術設計。前者可稱為景觀設計,后者可稱為室內設計[5]。在藝術類考研參考書目《藝術基礎知識》中,也是借用的這一概念。
3理論研究成果代表
自從張綺曼教授1986年從東京藝術大學留學歸來后,根據中國建設發展的需要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申請。1988年獲正式批準,在中國高校專業目錄中增設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至今,環境藝術設計已走過了25個年頭。其中以鄭曙陽、鮑詩度等大師為代表,產生了一些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究成果,見表2。
4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概況
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起源可追溯至20世紀下半葉,蓬勃發展于80年改革開發后期。如今,環境藝術設計在我國雖然只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但由于它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一出現便紅遍中國各大高校,成為美術類中最熱門的專業。據2007 年不完全統計,在全國1909 所高校中,有1259 所大學設置有藝術設計類專業,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66%[6]。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藝術設計學科下最重要的專業方向之一,意味著反是開了藝術設計類學科的學校都會設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方向。即已經形成無環境藝術設計就無藝術設計的教育現象。因此,總結后發現我國目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一般分布在三類校院:一是綜合性大學和其他專業大學中近年成立的藝術設計院(系),其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注重專業理論、專業表現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二是各類職業技術學院總的藝術設計系,其注重專業實踐能力和技術能力的培養。三是專業藝術院校如各大美術院校的環境藝術設計方向,其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建立在其自身的審美體驗為基礎之上,發揮其專業院校的特色,營造一個寬松開放的藝術創作和設計環境。
5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發展過程中凸顯的問題
縱觀現狀,環境藝術設計不僅成為高校中最熱門的藝術專業,同時也成為美術類考生首選的專業,也成為市場上最熱門的招聘崗位。學生、學校、市場三者相互作用,在促使環境藝術設計快速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凸顯一些問題:一是美術類考生中真正喜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很少。因此,他們在大學生活中很難為了理想而努力儲備以后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所需要的相關知識,從而導致藝術修養很低;二是學校中的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方法太模式化。通用的公共課+繪畫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的培養模式,導致學生思維單一,專業自信度弱,無地域個性,在工作中輕易沉迷具有濃郁商業氣息的設計市場,不能和諧平衡理想環境設計與商業環境設計中的矛盾;三是市場中的環境藝術設計太過快餐化。現代的人因工作、家庭、經濟壓力、文化修養差異等因素難得都像古代的文人雅士自己創造雅致的環境,大多數只能出有限的錢請所謂的環境藝術設計公司來打造。快餐式的環境藝術產品就產生了,相互樂此不疲,成為設計行業最普遍的現象;四是有關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研究太少。百家爭鳴的學術現象是一個行業良性發展最有效的武器。可觀我國的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進展,除了張綺曼、鄭曙陽、鮑詩度等這幾位元老人物的理論成果外,還出現了多少具有強大爭議性、影響力的新人和理論實踐成果?
6關于環境藝術設計未來發展的一些建議
鑒于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已成為學生、高校、市場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未來發展形勢將繼續迅猛。因此,為了促進環境藝術設計未來的良性發展,針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筆者有以下一些建議:一是教育者需正確引導美術類考生的擇專業觀,擇就業觀。只有當學生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個專業時,他才會為成為一名合格地環境設計師自發主動地去學習、探索;二是高校應結合地域特色加強學生的設計創意思維、設計自信、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市場需要優秀、負責的青年設計師,而學校是培養這些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學校有義務結合地域性培養出個性的環境設計師;三是市場中的環境藝術設計者應結合地域文化、生態性、人性化進行最小化的環境設計。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創造一種舒適、自然、生態地生活空間,而世上最美的空間就是自然。
7總結
至今,由外來“環境設計”在我國生活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已成長了25年。中間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成了藝術設計學科最佳代名詞之一。在學生、學校、市場三方面光鮮地后面,暗藏著一些典型問題。作為希望“稀有的藝術”來創造美麗環境的環境藝術設計者們在選擇性繼承張綺曼、鄭曙陽等大師們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應繼來開往,不斷避免和解決它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細化環境藝術設計的研究內容,爭創百家爭鳴的學術現象,共創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 苑軍.中外環境藝術設計簡史[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26.
[2] 劉秋月,李珠.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概況淺析[J].城市建設,2010(1):85.
[3] 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01.
[4] 代鋒.從“環境”到“環境藝術設計”[J].藝術傳媒,2009(3):261.
關鍵詞:吉祥文化;園林景觀;融合發展
1 中華吉祥文化的發展變遷
1.1 吉祥文化的起源
中華吉祥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長期以來向往和追求吉祥祥瑞的反映,起源起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低級階段,并隨著人類生存空間的拓展、創造手段的進步以及生命意識的增強而不斷豐富發展。
中國吉祥文化自成一派,也是從古至今以來傳統吉祥觀念的產物,是人們祈福、趨吉、避禍等美好愿望的呈現。在人類產生初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寄希望于神靈瑞獸庇佑平安,或祈求得到神靈的力量以狩獵裹腹,吉祥文化伴隨而生。是一種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民俗文化現象,通過特定的表現手法來表示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并與天體崇拜、圖騰崇拜、神祗崇拜、、民俗觀念等各種中國傳統文化形式相互交融,不斷衍生發展,豐富著中國傳統文化。
1.2 吉祥文化的精神外延
在中國,吉祥元素的符號、圖案等文化元素似乎很不起眼,但卻無處不在,無人不用。吉祥文化元素對于中國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魚,天空之于鳥,空氣之于人。中國的吉祥文化被人們通過各種手段和形式創造出來,遍及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吉祥文化對中國人在做景觀環境設計時提供了很好的設計理念。事實證明,為世界各國所共賞的景觀環境設計,必定是帶有本民族鮮明特色的設計。因此,吉祥文化是將來中國景觀環境設計能夠木秀于世界設計之林的根源之一。
1.3 吉祥文化的表現形式
隨著中國傳統吉祥觀念的演變,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廣為流傳的“五福”元素之說。關于“五福”,《尚書》中指的是“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其中,“壽”、“康寧”、“考終命”都指壽命善終、不橫夭,即長壽之意;“富”指糧食充足,衣食無憂,側重于財;“攸好德”意指有德才,人事和諧。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吉祥觀念的不斷演變,人們最終確定新的“五福”觀念,即“福、祿、壽、喜、財”,由此構成中國吉祥文化的核心內容。可以說,中國吉祥文化是圍繞“五福”觀念展開的,并由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主題、地域、民族等不同文化土壤的滋養,形成了相對獨立又交相輝映的不同吉祥文化格局:家宅吉祥文化、財祿吉祥文化、婚嫁吉祥文化、姓名吉祥文化四大主題的吉祥文化。
經過漫長的演繹與發展,中國傳統吉祥文化得到完善。它的品種之多、數量之大、思想內涵之深厚、藝術表現力之獨特,使之成為中國文化藝術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2 景觀環境的創新與融合
2.1 國內景觀環境的生成背景
當代的中國可以用“新形勢”、“新時期”、“新思維”來概括。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吉祥文化概念因素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人們渴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夠擁有舒適的人文環境,能夠充分釋放精神的壓力,這造就了吉祥文化元素在中國景觀環境的成型與發展,當景觀環境的設計逐漸趨向于大眾平民化,由吉祥文化元素構造的景觀環境日趨成熟。至此,吉祥文化與景觀環境融合亦應運而生。
2.2 吉祥文化與景觀環境融合
國人歷來推崇意境,注重吉祥的感官效果。景觀環境效果的營造不僅只依靠豐厚的設計底蘊,還要求設計者具備“吉祥文化”的基本素質,即傳統文化元素的天賦,或者說,是與眾不同的文化靈敏度。
回顧設計的發展歷史可以更為深刻地認識到,建筑與環境設計是否能夠獲得使用者的認可、是否能夠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與是否關注人的情感、是否與人之間建立起情感上的交流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例如,山崎實設計的保障性住房普魯伊特•艾格大廈,采用了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筑的設計手法,特別是勒•柯布西耶的建筑觀念。整座建筑沒有任何裝飾、采用預制構建建造,同時,住宅群的環境規劃也整齊劃一,冷漠單調,展現出純粹的功能主義的特征。因建筑與環境嚴重缺乏人情味而導致入住率不到1/3,并成為犯罪率頻發的區域,最終在1972年7月15日被拆除。與之相反,同樣是社會福利住宅,加拿大建筑師薩夫迪設計的Habitat67就受到社會的歡迎。Habitat67起名源自1967年的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為了呼應當年的主題“人與世界”,整個建筑結構由350多個立方體的活動房屋或者叫做“模數”單位組成,這些立方體構成150多個單元。薩夫迪對于這些單元的排列表面上看起來是隨意的,但從某一個角度看去時,整個建筑就像是一系列的金字塔。復雜的住宅分為三個區域,各個區域之間通過若干個人行天橋、樓梯和電梯相連接。考慮到住宅既要滿足家庭居住又滿足單身人群的居住需求,建筑師設計時將兒童游樂區域以及步行街考慮其中。各個單元的排列錯落有致,在保證每戶都有陽臺的基礎上,兼顧了個人空間與房屋采光的需求。另外,Habitat67還考慮了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通過周圍的繁茂的樹木以及社區綠化花園與淺色的磚塊之間的襯托,改變了一成不變、枯燥乏味的現代城市居住環境。同樣是住宅設計,都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同樣是為低收入者的設計實踐,都具有較為低的建造費用。普魯伊特•艾格大廈與Habitat67的不同命運生動地展現出建筑環境設計中人的情感注入的重要性,建筑不再是“作為一種‘強迫性’的藝術,無論美與丑,我們都要接受。”建筑師應意識到“建筑其實也是可以為人們提供真實生動、有生命力的感覺。”建筑與環境設計從關注功能到關注情感的轉變,是建筑與環境設計在文化情感、社會人文層次的深入,也是對設計本質的重新回歸與解讀。
2建筑環境的生態設計與人的體驗
《藝術的起源》中格羅塞論述道:“原始的造型藝術在材料和形式上都是完全模仿自然的。除去少數的例外,都從自然的及人為的環境中選擇對象,同時用有限的工具把它描寫得盡其自然。”人類的造物活動從本質上體現出自然的特性,而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更加理性、客觀地認識自然,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模仿自然生物的形態,但能夠借鑒其部分的特性,使設計更加符合人的體驗、符合自然的規律。“自然不屬于人類,但人類屬于自然。”建筑與環境的設計是人融入自然的過程,在工業化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重視、突出其生態性成為主流與趨勢。建筑與環境的生態設計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需要在建筑與環境的規劃設計中運用生態的理念,將設計與生態聯系起來,處理好建筑與周圍環境、新環境的建造與原有環境保存和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以提升人的物質體驗;另一方面,生態文化需要通過建筑與環境的設計來傳達,注意建筑、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表現設計的生態、將設計的社會性與功能性通過建筑、環境展現出來,促進人們了解、懂得進而實踐生態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的精神體驗。中國傳統“宜居”的建造就非常注重建筑、環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室廬》中論述到“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儕縱不能棲巖止谷,追綺園之蹤,而混跡廛塵,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居住建筑的最佳地方是山水之間,而非郊區山村之地。在遠離城市的山水之間的居室更適宜人的修養,是人獲得生活的最佳體驗之處,這不僅顯示出了作為文人士大夫的文震亨對于理想居住環境的選擇,更從側面傳遞出向往自然以及對自然的熱愛是人的本性的事實。在周圍環境的布局上,他認為,即便是身處城市的喧囂之中,但仍然需要創造出“門庭雅潔,室廬清靚”的空間。在明代工業經濟尚不及現達的年代,文震亨提出要創造一種自然和諧遠離喧鬧的宜居之所的觀點,可見其遠見卓識,認識到,讓山水與城市共生并努力提高居住生活空間使其能夠達到清靜、雅觀。中國傳統的“宜居”建造關注的是人的居住以及體驗的需求,在生活發展中形成與自然之間的良好溝通關系,是最古樸的建筑、環境生態設計。而新加坡國際公共住房大賽中獲獎的“梯田式住宅”將中國傳統的宜居觀念現代化、本土化。住宅形式取自于自然、詩意的梯田,并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來優化住宅的通風、采光,以減少熱量的吸收和能源的消耗。而住宅區的整體規劃與所在地的地形條件,尤其是水源之間的組合,更是展現出一座座真實的“梯田”,創造出令人神往的居住體驗。建筑、環境的生態設計是社會人文發展趨向的結果,它從現代意義上更加深刻地詮釋了時代化的“道法自然”的精神。它從“人”出發,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去指導、實踐設計活動,不但創造出時代化的綠色設計,更是在引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以及設計的開拓創新有著重要的意義。
3結語
關鍵詞:歐式文化;居住環境;西安
1歐式園林的分類與特征
1.1英國園林
17、18世紀,文學月繪畫影響英國園林設計,加上中國園林設計風格的影響,英國慢慢地出現了自然式造園手法。以開闊的起伏草地、自然式湖岸、大片自然生長的植物成為其園林要素。
(1)大片的湖面、自然曲折的湖岸,沒有人工駁岸的處理,草坪自然的深入水中,使人心曠神怡。(2)摒棄人工修剪的種植方式,采用自然生長的植物,建筑周圍有大面積的草坪。(3)鋪裝多為樸素、陳舊的顏色,采用粗糙的表面。(4)空間的變化曲折并且豐富,富有生機。(5)功能上具有實用性、功能性。(6)建筑與園林能夠完美的結合,消除兩者之間的界限。(7)富有自然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色彩。
1.2意大利園林
意大利園林,經歷了15世紀中期的文藝復興,其造園藝術在世界園林史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其臺地園為認為是歐洲園林鼻祖,對西方古典園林風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1)傳承了古羅馬造園的特點,大多設計較為規則但不突出軸線。(2)多以建筑物的軸線作為園林中的主軸線。(3)多以常綠植物為其主色調,其中以構筑物作為點綴。(4)擁有壯觀宏偉的圍墻與樹籬。(5)小品大多采用雕塑、罐、亭子、廊架等作為點綴,提升高貴的環境氛圍。
1.3法國園林
通常說的法國造園藝術指的是17世紀后期的古典主義園林設計。法國園林起源于種植蔬菜以及果園。逐漸的發展為以中軸對稱的園林,突出其“偉大風格”。
(1)在整體的布局上,突出中軸對稱。(2)多以雕塑、噴泉、水鏡、種植池等作為點綴。(3)樹籬是花壇與叢林的分界線。(4)采用整齊、對稱的幾何圖案。(5)筆直的林蔭道,多層臺地,臺地寬闊而落差不大。
1.4美國園林
美國園林起源于殖民地莊園、家庭獨立住宅庭院。由于美國具有大批移民的特點,所以其園林景觀也是具有多樣性,在美國建國二百多年來,在其本國地理以及氣候的影響下,已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1)保持其自然特色,在必要時將進行生態的恢復。(2)公共參與性強。(3)具有一定的生態性。(4)具有多樣性。(5)親近自然、享受流暢的空間。
2歐式文化元素在西安居住環境中所存在的問題
生態的現代居住觀,給小區環境設計注入了新的內容的同時,也向小區環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對植物缺乏認知性搭配過于單一
由于西安特有的地理環境,對植物要求相對苛刻。由于對植物缺少一定的認知性,導致居住環境中植物搭配單一,不夠豐富,缺少視覺美感,單純的追求硬質的營造,卻忽略了植被的搭配。
2.2缺乏細節
由于設計與施工的不到位,在景觀細節上缺少關注,而景觀的好壞往往卻體現在細節方面,許多的邊界收邊采用粗糙的道牙石,植被與道路的結合處考慮不夠細致,導致缺少了精彩的部分。
2.3水系缺乏合理循環
居住環境中水系的設計能夠加強小區功能的靈活性以及提高小區的品質和附有生機,但處理不好往往會造成很大的負面效果。許多居住環境中的水景中的水循環處理得不夠到位,導致時間長久變為死水,甚至部分小區將水抽干,變為“枯景”。
2.4尺度與功能的不合理
部分居住環境中景觀設計過于模仿歐式景觀,建造大廣場,羅馬柱,尺度過大,產生視覺上的沖突以及設計場地上的浪費,沒有考慮到功能上的利用,缺乏親切感,起不到居民合理的運用。
3歐式文化元素在西安居住觀景中合理的運用
3.1對歐式文化元素加強深入的理解
要將歐式景觀融入居住環境中必須要注意尺度的合理,加強景觀的可參與性,使景觀能夠服務于居民,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3.2加強植被的搭配
根據西安特有的地理環境,加強植被的搭配,盡量選取鄉土植被,提高存活率,避免浪費;空間上采取地被一灌木一小喬木一大喬木的順去去種植,豐富植物色彩給人們帶來的視覺享受。
3.2與時俱進、加強創新
時代在不停的進步,景觀也是同樣的道理,歐式古典園林畢竟無法完全地融入我國現代居住環境中。
關鍵詞: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軟裝飾材料;應用
引言
建筑物是人類為滿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建造的鋼筋混凝土構筑物,具有它本身的物理性和實用性。室內環境裝飾是采用多種裝飾材料和裝飾物品對室內建筑的表面及空間進行保護、美化的處理過程。達到了保護室內建筑主體結構、完善建筑物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和美化室內環境的目的。同時滿足人類對生活品味生活舒適性的追求。室內環境藝術裝飾是在美術學原理基礎上,根據裝飾材料特點應用裝飾技術,按照設計方案完成對室內建筑的保護和美化作用的工作。就室內建筑的物理性和實用性兩大特點來說,實用性更能滿足人們對生活的需求,不同的裝飾風格對滿足人們對不同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例如現在流行的歐式裝修和現代簡約裝修分別適應人們對復古形式和現代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需求。近年來,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流行綠色環保設計理念,軟裝飾材料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越來越受到歡迎,軟材料的應用對室內環境裝飾風格和環境設計的特色起到決定性作用,不難看出室內建筑裝飾采用軟材料所創造的環境只有適應人類精神世界的需求才是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最終追求。
1軟裝飾藝術的概況
通俗的說,軟裝飾就是通過質地柔軟的室內裝飾材料桌布、床單被罩和墻紙等材料為室內環境進行美化裝飾。現代時尚軟裝飾起源于歐洲,通過一些質地柔軟的窗簾、床單被罩的不同組合搭配,構成不同的室內裝飾藝術效果。軟裝飾材料的優勢在于可以根據主人好惡隨意組合搭配變換室內裝飾效果,這一點是其他裝飾材料發揮不到的作用。采用軟裝飾藝術營造綠色舒適的室內環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物質和精神的愉悅享受。民族、地域的差異促成不同的文化,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追求各自喜愛的藝術風格。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建筑業的快速發展,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行業蓬勃興起,其中采用軟材料裝飾的風格和效果也日趨豐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追求自然樸素的鄉村風格、追求傳統的中國風風格、追求復古的西方風格、追求現代奢華的歐美風格以及簡潔淡雅日式風格物種分類形式。
2室內環境藝術的設計規則
(1)設計規則一突出功能性。所有室內環境設計裝修方案的設計主題和目標都是圍繞體現該房間的使用功能進行。依據房間的不同功用例如臥室墻壁裝飾需要用暖色調的墻布或墻紙應用裱糊的技術來完成,體現溫暖安靜的功能;衛生間的墻壁裝飾需要采用耐磨的瓷磚采用粘貼的技術來完成,體現防水防潮隱蔽的功能;因此說房間功能不同,在裝飾設計的形式、用料和色彩方面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段適應不同功能的需要。突出功能需求是所有室內裝飾設計所要遵循的一個空間定位,否則失去為功能的主題,室內裝修必會混亂無法進行。(2)設計規則二突出審美功能。建筑室內裝飾裝修也應該與建筑造型相適應,側重突出審美和藝術價值。經常談到的裝飾既是美化,如果裝修裝飾的設計中沒有美化功能,裝飾無從談起。因此對當代室內裝修裝飾除了首要突出功能實用性外,必要對室內美化裝飾進一步加強藝術美感的修飾,突出室內環境裝飾的審美性。室內環境軟材料裝修的審美要根據房間的整體功用和風格來增加必要的細節工藝和奇巧的造型,室內軟裝飾織物顏色的搭配可以隨季節的變換而變化,而不是隨意多用色彩圖案等方式,室內軟材料裝修的審美要做到符合文化內涵才完成室內裝飾的審美性原則。(3)設計規則三突出工藝性。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常用到軟裝飾材料的有床單被罩、燈飾和一些室內器具的裝飾外罩,有時墻紙、地板也會采用軟裝飾材料,還有桌布等。良好高超的施工工藝是實現優良室內環境設計方案的途徑。具有多年設計經驗的設計師們,把設計的工藝性放在首位。同樣的設計方案同樣的軟裝飾材料,由于采用不同的工藝手段方法,裝飾的效果完全不相同。為保證室內環境裝修完美效果,有必要將加工工藝和施工工藝兩個主要的環節貫穿于設計工作的始終,特別要求在設計施工前,在設計方案中對施工工藝提出明確要求,詳細到所用軟材料層次數和順序,平整度、光潔度等等細節。除施工工藝外還要關注檢修的工藝。無論怎樣完美的設計,即使它省力又美觀,也需要由檢修工藝來保證設計師完美設計意圖的精彩展現,設計中只有做到兼顧裝修和檢修才能做出杰出完美的設計。
參考文獻
[1]朱曉光.淺談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裝飾創新———軟裝飾材料在室內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理論),2009,15:87~88.
[2]王玲.軟裝飾材料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裝飾(理論),2015,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