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治療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顱腦外傷、腦出血、脊髓損傷(頸段)并行氣管切開患者共32例,隨機分成2組,觀察組16例,對照組16例。在肺部影像學顯示患者病變在肺下葉,以發熱,大量濃痰等肺部感染為主,常規接受抗生素治療。
1.2方法
觀察組給予呼吸肌訓練法、機械輔助排痰、分泌物松動的技術、正確擺放及引流等綜合護理措施,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1.2.1呼吸肌訓練方法行腹式呼吸、膈肌呼吸訓練及胸廓擴張練習,控制呼氣流率,吸氣后保持幾秒,使肋骨彈起。
1.2.1.1輔助呼吸訓練患者取臥位、半臥位、坐位或立位,護士一手置于患者前肋角下緣的腹肌上,采用腹式呼吸,吸氣時手隨腹壁上抬,呼氣時向上后方輕度按壓加強腹部回縮。
1.2.1.2負荷膈肌呼吸訓練于腹部置重物抗阻練習,如沙袋。可減少呼吸頻率和每分鐘肺泡通氣量及輔助呼吸肌的使用,并增加潮氣量和肺泡通氣量,提高SpO2,防止氣道痙攣。
1.2.1.3縮唇呼吸練習鼻吸口呼,腹肌不收縮,吸氣:呼氣=1∶2或1∶3,盡量深吸慢呼,可行吹蠟燭練習,7~8次/min,每次10~20min,每天訓練2次。
1.2.1.4肺活量訓練呼吸肌訓練器或者吹氣球訓練。
1.2.2機械輔助排痰原理是通過不同振動頻率,在患者身體表面產生特定方向且周期變化的治療力,其中垂直方向治療力產生的扣擊、震顫可促使呼吸道黏膜表面黏液和代謝物疏松和液化;水平方向治療并產生的定向擠推、震顫幫助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選擇的方向(細支氣管-支氣管-氣管)排出。每天3次,每次10~15min。
1.2.3分泌物松動技術
1.2.3.1胸壁震蕩法操作者雙手重疊并將手掌置于欲引流的胸廓部位,吸氣時手掌隨胸廓擴張而慢慢抬起,不施加任何壓力,從吸氣最高點開始,在整個呼氣期手掌緊貼胸壁,施加一定壓力并作輕柔的上下抖動,以震蕩患者胸壁約5~7次,每一部位重復6~7個呼吸周期。
1.2.3.2有效咳嗽一般采立位或坐位。不能耐受者,自己取舒適,先行5~6次深呼吸,而后深吸氣屏氣數秒,然后張口連續咳嗽數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將痰排除。患者排痰后應充分休息,以免消耗體力。
1.2.3.3叩擊法使手背隆起,手掌呈空心狀,通過重力的作用,叩擊胸背部或一手壓在另一手上在胸背部振動,根據其耐受力,力度由輕到重,自下而上,由快到慢,在胸腔肺部產生振動作用,使肺部分泌物松動,易于排除,一般拍打3~5min。目的:松動支氣管內分泌物,使之脫落并移至較大支氣管使痰液易于排出。
1.2.4正確擺放及引流根據病變部位,使患者處于不同的。病變在雙上葉尖段前部引流,患者取軀干后傾坐位;病變在雙上葉尖段后部,患者取軀干前傾坐位;病變在雙上葉前段,患者取臥位;病變在左上葉后段,患者取右側臥位,病變在右上葉后段;患者取左側臥位;病變在雙下葉前基底段,患者取仰臥位;病變在雙下葉后基底段,患者取俯臥位。
1.2.4.1引流的時間選擇不宜飯后立即進行引流,霧化吸入后進行引流效果更好,選擇在患者休息之前進行引流,每天可堅持做2~3次,每次5~10min,耐受后時間可增至每次20min。在引流過程中,如出現紫紺,呼吸加快時,應立即停止。當PaO2<50mmHg,PaCO2>60mmHg時,需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1.2.4.2引流的禁忌癥頭頸部的損傷,活動性出血,顱內壓超過20mmHg,近期有脊柱外傷,不能控制氣道反應及有誤吸的風險的患者禁引流。
1.2.5心肺物理治療的禁忌癥肺水腫;肺栓塞;肋骨骨折;大量胸水;皮下氣腫;燒傷、開放性創面、胸部皮膚感染;懷疑有肺結核;主訴有胸部疼痛等患者不宜做心肺物理康復技術。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①觀察組經過治療后,PaO2上升及PaCO2下降均較對照組明顯(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②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關鍵詞]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法;乳腺癌;放化療;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737.9;R473.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6—0119—02
Effect of solution—focused short—term therapy in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CHEN Zengli1 FANG Zhimei2
1.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Zhejiang Cancer Hospital, Hangzhou 310022, China; 2.Department of Oncology, Keche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Quzhou City, Quzhou 32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lution—focused short—term therapy in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Methods The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and solution—focused short—term therapy to intervene into the group of 80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Results Solution—focused short—term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egative emotions and cognitive avoidance factor scor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ttitude factor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Solution—focused short—term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hysical function, mental functi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social functio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material life of dimensio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P > 0.05). Conclusion The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applied to breast cancer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alth education can be alleviated by breast cancer to put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Solution—focused short—term therapy; Breast cancer;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Health education
乳腺癌發病率高,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乳腺癌手術對患者身體的改變巨大,對女性造成的心理創傷具有獨特性,術后放化療是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和心理康復的重要階段。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是一種以尋找解決辦法為核心的心理治療方法,強調治療的實用性和時效性特點,而且操作簡單,便于患者學習和掌握,在國際上廣泛應用于抑郁癥、強迫癥、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心理問題的臨床治療[1,2]。本研究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法引入乳腺癌放化療患者的健康教育中,以探討其促進患者心理康復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8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術后放療、化療患者80例,年齡31~63歲,平均(50.84±10.47)歲,排除嚴重精神障礙、智力障礙及無法配合的患者。所有患者大專及以上學歷14例,高中學歷11名,初小學歷50例,文盲5例(無溝通障礙)。
[關鍵詞]西部地區 康復治療學 物理治療學 教學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2-0222-02
《中國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中有明確規定,有條件的醫學院校和護士學校應設置康復醫學和康復治療學專業。而目前我國偏遠的一般醫類院校和技術學院剛開設康復治療學專業及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且西部地區醫學類院校才開設康復治療學專業。為了和我國發達城市及國際康復治療學專業接軌,促進康復教育事業的發展,本文先簡單介紹我國康復治療學教育發展和現狀,再結合本人在《物理治療學》中的教學體會,深入剖析我國偏遠地區在康復治療學這門功課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一、我國康復治療學教育的發展與現狀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準首都醫科大學、四川大學等五所高等院校開設四年制本科康復治療學專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1];一些職業技g專科學校于20世紀90年代開設了康復治療學專業;截止2010年至少有40所本科院校,67所專科院校開設康復治療學專業[1],截止到2016年,許多醫學類本科院校都開設了該專業,如貴州省這類偏遠省市醫類院校都剛開設康復治療學本科教育;有的重點院校和體育類院校有了康復治療學的碩士的授予權。但是我國師資隊伍千差萬別,很多教師都是醫學相關專業畢業,沒有系統學習過康復醫學理論體系,故教學質量很難統一標準,導致培養出來的康復治療學學生層次參差不齊,有的理論基礎差,有的臨床實踐差,還有的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操作都很困難;培養出來的康復技術人員不能滿足物質日益增長的人民群眾的需求,對許多縣級醫院特別需要臨床實踐能力比較強的康復治療師的愿望也無法實現;尤其不能滿足國家三級甲等醫院需要的醫、教、研一體的高素質的康復治療復合型人才。
怎樣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康復治療人才,是目前我們這些康復教育者必須思考和交流的時代性課題。主要歸結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缺乏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很多高校教師隊伍都是醫學相關專業轉行,自學康復治療學專業課程,沒有系統學習及規范培訓就擔任學科專業課程教師,尤其落后地區院校師資隊伍匱乏,教師學歷低,缺乏教學及臨床經驗,專業素養不高,教學與臨床脫節,教師綜合素質不高。專業師資匱乏是困擾內地康復教育的瓶頸。[2]第二方面,專業課程課時設置不合理。理論課和實訓課時總體偏少,教學方法粗糙,不符合教育部要求,許多理論教學膚淺,實驗課時很少,實驗器材嚴重缺乏,學生動手機會少。第三方面,學生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學校急功近利,第一年招康復治療學的學生只圖數量,很多課程都上大班,本來學生缺乏良好的醫學基礎教育,必然專業課程學習就更困難。第四方面,醫學院校缺乏統一的教材標準,各自選擇教材,加之國家衛計委及教育部門這方面的教材不多,學校選擇就更困難。第五方面,目標教學不明確。目前西部偏遠地區院校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等亞專業未分,教學側重點不同,目標就不同,但西部地區都是一樣的教學。所以高校教育必須不斷改革,適應當前國情的康復教育,特別是西部落后地區更要尋求符合本地區的教育實際,突破創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康復人才。
二、《物理治療學》的教學方法探討
(一)教師以臨床康復治療為目標教學
在西部醫學院校,基礎教育屬基礎學院教學,而專業知識屬屬臨床學院下的康復治療學系授課,且大多康復治療學系教師都是醫學院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臨床醫師及治療師,大多授課教師都是在臨床康復工作多年、經驗相對豐富的醫務工作者;還有一部分年輕的治療師教師臨床和教學經驗都相對匱乏,都需要不斷的學習。在培養教育學生前,我們教育工作者首先思考目前臨床需要什么樣的康復治療人才,國家需要什么樣的康復工作者,社會需要什么康復工作者,目標明確。目前,康復治療學中的物理治療學課程教育需要學生全面掌握骨骼肌肉生物力學、運動醫學、解剖學、骨科疾病學、神經疾病學、全科醫學、物理學等相關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穿插相關基礎知識和臨床疾病康復案例分析,增加教學知識的全面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活學活用,將知識應用于臨床;從臨床病例分析學習中制訂康復評定計劃及制訂康復處方。
(二)學校必須設置科學合理的課時,教師必須重視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教學
物理治療學是康復治療學學生的治療技術性課程,是用于臨床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學生不僅理論知識要豐富,而且必須對每種治療技術都能熟練掌握操作。但是西部地區學校課時偏少。如貴州省遵義醫學院運動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學生物理治療學理論課時56學時,實踐課時18學時,實踐課時嚴重偏少,康復器材少,甚至沒有康復基本的教學實訓教室、模型等。像這類臨床應用學科,實訓課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怎么讓學生很快直觀地掌握操作技術,教師怎樣將理論傳授給學生?本人認為上理論課的時候,要將很多臨床病例分享出來,什么樣的病用什么樣的技術。如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應用被動關節活動技術;恢復期應用神經促通技術,后遺癥期應用支具輔助技術等。教師合理設置實訓課,應該讓學生每一次理論課之后都必須有實訓課加強。實訓課怎么做?物理治療學教材運動治療技術部分教師演示,學生分組互相練習,反復熟練掌握每種運動治療技術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規范,教師手把手教學指導。物理治療學物理因子部分理論課教學教師結合臨床病例學生一般都能理解,但實訓課教學就更困難,因為學校沒有相關物理因子教學設備儀器,學生必須到有條件的醫學院附屬醫院物理治療室上課,任課教師現場分門別類的介紹各種物理因子儀器,學生互相操作體會每一種理療儀器,對物理因子儀器治療疾病的適應癥及禁忌癥可以直觀感受。實訓課后教師都必須安排學生臨床見習,這樣真正讓學生對每種治療技術的應用了然于心,什么樣的技術應用于什么樣的疾病,掌握運動治療技術及物理因子治療疾病的的適應癥及禁忌癥及注意事項。將來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就會得心應手,對以后工作就順理成章。
(三)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改進不合理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以臨床病例為中心,以教師提出問題為主軸,以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教師講解為線,掌握每種疾病應用的治療技術治療,以及每種技術的理論及操作。如教師提出實際病例:一位男性青年患者,股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急性期應用什么運動治療技術,應用什么物理因子治療?學生回答應:用股四頭肌肌力等長收縮訓練促進血液循環及預防肌肉萎縮,應用紅外線治療傷口促進愈合。教師再提出:該患者能扶拐下地嗎?能用超短波嗎?能用溫磁治療嗎?學生思考后回答一系列問題,課堂就很活躍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不斷拋棄不合理的教學方法。
(四)教師合理安排學生早期進入臨床見習
康復治療學中的物理治療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社會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教學模式,學生實習及畢業后很容易上手,很容易M入臨床康復工作。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就可以進入臨床見習,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直觀認識,讓他們知道將來他們會從事什么樣的臨床康復工作,康復治療師在臨床做什么工作,讓他們直觀地看到許多不同病人通過康復治療后的恢復情況,促進其學習康復理論知識。這樣會讓學生思考將來成為什么樣的康復技術人才,臨床需要什么樣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怎樣學習康復相關專業知識來適應社會需要。
(五)學校和任課教師必須結合學生實際,選擇目前國內重點院校乃至國際發達地區應用的物理治療學教材
西部地區醫學院由于才開設康復治療學專業,經驗缺乏,必須借鑒國內發達地區院校及國外經驗,選擇合理的、科學的教材,讓學生和教師不走彎路,很快和其他發達地區院校接軌,教出同樣優秀的學生。
(六)學生必須重視理論課、實訓課和臨床見習及實習的學習機會
每一次理論課教師講授學生必須認真聽講。每一次實訓課都是物理治療技術教師演示,同學間互相操作,熟練掌握基本技術的操作流程及規范。臨床見習讓同學看到老師怎樣應用康復治療技術為病人治療,怎樣應用物理因子儀器治療疾病,為今后實習打下良好基礎。實習是同學進入臨床教師指導下親自為病人治療,是非常關鍵的時期,是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的實戰時期,必須多學、多做、多問。在課堂和實習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動手能力。
(七)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好習慣,利用網絡平臺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創新
當今信息社會,知識更替速度快。本科學生學好書本理論知識的同時要不斷學習新知識,要多問為什么,要不斷思考及創新,利用多種平臺學習新知識,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將來成為集教學、臨床、科研為一體的創新型、實用型的高級康復治療師。
綜上,我國西部偏遠地區康復治療學專業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專業課師資隊伍參差不齊,而康復醫療事業發展迅速,對康復治療專業中的物理治療學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培養大量合格的康復治療師是目前國內康復醫學界一項重要的任務。[3]康復治療學專業課教育落后的西部地區應向北上廣發達地區院校及國外先進院校學習,如果國家教育相關部門能采取教育幫扶政策,發達地區院校康復治療學專業團隊能一對一的精準幫扶偏遠地區院校,那么西部地區康復治療學專業教育就會快速發展,康復醫學事業的明天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國高等院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
【關鍵詞】 抑郁癥;閱讀療法;應對方式;社會支持
“閱讀療法”(bibliotherapy)指患者在醫師指導下,有計劃、有引導、有控制地閱讀圖書和其他文獻資料,借以輔助醫治疾病,特別是情緒、情感方面的紊亂病癥[1]。它作為目前新開展的疾病康復干預方法,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有關專家的高度重視。為探討閱讀療法對康復期抑郁癥患者的癥狀改善、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的影響,我們進行了相關隨機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6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心境障礙抑郁發作診斷標準,漢密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項評分[2]8~35分(患者處于輕度~中度抑郁狀態);(2)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4)排除其他影響閱讀的精神障礙和軀體疾病。共入組137例,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69例和對照組68例。干預組:男31例,女38例;年齡20 a~55 a,平均(39.23±10.71) a。對照組:男30例,女38例;年齡21 a~58 a,平均(38.66±9.23) a。兩組性別、年齡及干預前HAMD各因子評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閱讀場所
選擇在我院圖書閱覽室進行,閱覽室圖書種類齊全,并備有線電視、錄像機、VCD播放機等多媒體設備。
1.2.2 閱讀療法
(1)圖書類:包括專業讀物、時事政治讀物、科普讀物、娛樂讀物。(2)多媒體及電視節目類:包括講座、網絡圖片、醫院概況、特色科室簡介、科普電視以及常見軀體疾病、心理問題、精神障礙的病因、發病狀況、臨床表現、分類、病程、預后以及治療原則。(3)交流與座談:由專業人員在閱讀期間,定期組織座談、討論和交流。
1.2.3 干預方法
研究期間患者的藥物治療不受本研究影響。將干預組患者隨機分為6個小組,每小組9~12名不等,接受閱讀療法2 h·d-1。前40 min患者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閱讀,后20 min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對閱讀體會深刻者予以獎勵。干預時間30 d。對照組僅接受一般康復治療,具體閱讀方案沒有時間、地點、種類、形式的控制,觀察30 d。當患者無法進行相互交流時,工作人員及時給予解釋和指導。
1.2.4 療效評定
干預前后采用HAMD、應對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 )[3]、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4]對兩組進行評定分析。干預30 d末以HAMD減分率判定臨床療效,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著進步,≥25%為進步,<25%為無效。有效=痊愈+顯著進步+進步。CMI由6個因子,66個條目組成;SSRS由3個因子,共10個條目。
1.2.5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并進行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HAMD總分比較結果,見表1。表1 兩組干預前后HAMD評分(略)
表1顯示,HAMD總分干預后兩組均較干預前有顯著下降,差異均有顯著性(P
2.2 兩組干預前后CMI評分比較,見表2。表2 兩組干預前后CMI評分(略)
表2顯示,CMI評分干預后干預組解決問題、求助因子分較干預前有顯著升高,自責因子分較干預前有顯著下降,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余因子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自責因子分較干預前有顯著下降(P<0.05)。兩組間比較干預前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解決問題、求助因子分較對照組升高顯著,自責因子分較對照組下降顯著,差異均有極顯著性(t解=5.465,t求=6.527,t自=-2.757,P<0.01),幻想因子分干預組升高,對照組降低,兩組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t幻=2.024,P<0.01),余因子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3 兩組干預前后SSRS評分比較,見表3。表3 兩組干預前后SSRS評分(略)注:干預后組間比較﹡P<0.01(t=5.965)
表3顯示,SSRS評分兩組干預后各項因子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但干預組主觀支持及對支持利用度因子分較干預前升高,差異有極顯著性(P<0.01);干預后兩組間比較干預組各因子分均較對照組升高顯著,其中對支持利用度因子分差異有極顯著性(t=5.965,P<0.01)。
3 討論
應對是個體處理應激情景的認知和行為能力,是個體對現實環境變化的調節行為。有研究指出[5],應對方式對抑郁的發生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不良應對方式與抑郁情緒密切相關。社會支持是應激過程中個體可利用的外部資源,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能緩沖生活事件給個體帶來的壓力,對健康起著間接保護的作用[6]。圖書信息作用表現在患者對書的選擇,反映了他們尋求自我的途徑,從中透漏出其人格特征、潛意識中的矛盾沖突和尚未被醫護人員知曉的信息等,為臨床明確診斷提供依據。閱讀本身不僅僅是對文字符號的理解,而且還是心理體驗的過程,能夠產生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語言、情感、意志、興趣等心理現象[7]。目前國內對閱讀療法的研究多集中于一般心理問題的干預,而對精神障礙康復期的研究較少見。本研究顯示,HAMD總分干預后兩組均較干預前有顯著下降(P
【參考文獻】
[1]劉少紅,趙陽.“閱讀治療”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3,12(3):26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1~126
[3]肖計劃.應對與應對方式[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2,6(4):181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7~131
[5]Haghighatgou H, Peterson C. Cop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Iranian students[J]. Psychol Bull,1985,98:307
關鍵詞:康復新液 微波 宮頸糜爛 臨床治療 比較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59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7-0063-02
回顧以往臨床上治療宮頸糜爛的同類報道后我們發現[1,2]:采用康復新液進行治療與采用微波方法進行治療均能取得一定的臨床治療效果。鑒于此,為了進一步研究和比較臨床治療宮頸糜爛的實踐過程中采用康復新液進行治療與采用微波方法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差異,從而對于臨床相關實踐研究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本文選取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間收治的宮頸糜爛患者244例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相關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文所選取的244例宮頸糜爛患者中,年齡24―50歲,平均年齡為(31.43±4.32)歲。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其中重度患者82例,中度患者70例,輕度患者92例。隨機將244例宮頸糜爛患者分成兩組,分別為康復新組和微波組,每組122例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微波組的治療方法。在月經干凈后3―7d行微波治療,治療1個月后復查[3]。
1.2.2 康復新組的治療方法。由醫務人員操作,暴露宮頸后,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宮頸表面分泌物,填塞康復新液浸泡的帶線紗布一塊,與宮頸緊密接觸,保留4h后由患者自行取出每天換藥一次,6d為一療程,停藥1個月后復查[3]。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分別實施康復新液與微波治療的臨床實際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且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結果如下:康復新組的122例患者中,痊愈77例,顯效15例,有效21例,無效9例,總有效113例,總有效率為92.62%;微波組的122例患者中,痊愈89例,顯效10例,有效17例,無效6例,總有效116例,總有效率為95.08%。治療總有效率組間比較,微波組患者高于康復新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水平,但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體詳細情況請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
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結果
3 討論
對于宮頸糜爛來說,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屬于婦科最為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嚴重的困擾著女性的生殖健康,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影響到生育能力。由此可見,臨床上針對宮頸糜爛的相關問題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和理論研究意義[4]。
從相關的臨床治療文獻和報道統計結果上分析,臨床上針對宮頸糜爛的治療方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兩種。一種是局部治療,另外一種是全身治療。從治療方法使用的頻率上分析,采用局部治療方法的人群占據了大多數。
回顧以往臨床治療宮頸糜爛的相關文獻報道和研究結果后,我們總結發現[5,6]:在采用局部治療宮頸糜爛的實踐過程中采用康復新液進行治療與采用微波方法進行治療均能取得一定的臨床治療效果,采用微波進行治療的療效更好,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而采用康復新液進行治療無不良反應報道,同時也可以保持較好的臨床實踐效果。
而本文的比較數據結果也與國內同類研究結果保持一致: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治療總有效率組間比較,微波組患者高于康復新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水平,但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臨床治療宮頸糜爛的實踐過程中采用康復新液與微波治療方法的效果差異不大,但是采用康復新液進行治療的不良反應更少,是臨床治療宮頸糜爛的可靠選擇。
參考文獻
[1] 張曉農.高頻電波刀術后聯合重組人干擾素治療重型宮頸糜爛的療效觀察.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281-283
[2] 鄭小琪,李小花,朱來芳.聚甲酚磺醛溶液治療宮頸糜爛170例臨床觀察.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2.8(5):646-648
[3] 程紅霞.重組人干擾素a-2b栓治療人狀瘤病毒感染宮頸糜爛的臨床療效觀察.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9):1800-1801
[4] 張燕,趙鈾.CO2激光、微波及LEEP刀治療宮頸糜爛療效比較.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06,2(4):228-229
關鍵詞: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康復治療;臨床
產婦在分娩時,胎兒的先露部分對產婦盆底韌帶和肌肉的過度擴張、引產過程中造成的損傷,都會對分娩后產婦的盆底功能造成不良影響。隨著醫療手段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復健治療成為產后功能的重要治療方法。文章通過對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人民醫院住院生產的產婦進行盆底功能障礙康復治療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康復治療對于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臨床治療效果。
一、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4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1年足月陰道分娩初產并在產后45 d檢測具有盆底功能的產婦210例,產婦年齡21~34歲,平均27.8歲。按會陰肌力測定法(GRRUG方法)分級,隨機按會陰肌力分級標準分為:0級、Ⅰ級、Ⅱ級、Ⅲ級、Ⅳ級、Ⅴ級,對這六組患者進行治療效果觀察(采用相同治療參數);患者按治療方法隨機分為七組,每組30例,再從肌力正常產婦中隨機抽樣取試驗所需要的30例產婦為對照組。所有分組按實驗測定相關指標進行系統學分析,產婦在年齡、體重、胎兒體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與療效指標:患者按治療方法隨機分為七組,每組30例。分別給予相應治療,即A組:鍛煉加電刺激加生物反饋組;B組:鍛煉加電刺激組;C組:電刺激加生物反饋組;D組:鍛煉加生物反饋組;E組:鍛煉組;F組:電刺激組;G組:生物反饋組。分別觀察產后或者治療后42 d、6個月后各組相應指標的變化。①手工盆底肌肉康復鍛煉:包括喚起肌肉知覺、肌肉與收縮、盆底肌肉鍛煉、腹壓增加時的訓練,評價:發給產婦盆肌健康教育調查表,于產后對產婦盆肌康復知識、技巧的掌握、康復行為、影響產后的心理問題及自我康復滿意度進行評估,每項標準分好、中、差,分別給予2分、1分、0分。5項總分為10分,≥7分為良;5~6分為中;≤4分為差。②電刺激觀察(采用相同治療參數觀察):使用PHENIX儀器;檢測主要指標:肌力,按GRRUG方法重新評定每組患者治療后肌力變化。③生物反饋測定。
3、 統計學方法: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單位采用χ2檢驗,組間進行t檢驗。
二、結果
產后盆底功能障礙以不同康復治療方法治療的臨床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均有顯著效果,同樣電刺激參數不同治療方法和不同肌力的臨床療效比較。
三、討論
妊娠與分娩對盆底損傷的影響絕大部分是可逆的,產后盆底功能重建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系指應用物理的方法,通過患者主動和被動收縮或刺激盆底肌,達到增強逼尿肌的穩定性及盆底功能康復,從而治療產后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由此,產后盡早地進行盆底功能的康復訓練,選擇最佳時機及正確方法,是預防日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的關鍵。
所謂女性盆底康復治療(Pelvicfloorrehabilitation,PFR)系指在整體理論的指導下,施行對盆底支持結構的訓練、加強及功能恢復。PFR的意義有三:①預防盆底支持結構的缺陷與損傷;②改善與治療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亦可治療某些尿急、尿頻、夜尿癥、排空異常及盆腔疼痛等;③鞏固手術治療或其他治療的療效。PFR的方法很多,有些是傳統的,有些是現代的。傳統的盆底康復方法以凱格爾鍛煉(Kegelexercise)為著稱,始于19世紀40年代,系指有意識地對恥骨一尾骨肌群,即肛提肌進行自主性收縮鍛煉,以增加尿道、陰道及的阻力,增強尿控能力,并可以提高陰道“吞吮”力度,甚至被稱為“愛肌鍛煉”。凱格爾鍛煉還有利于盆底血液循環,使肌肉健壯富于彈性,預防萎縮無力。生物反饋法是用儀器直接測量陰道壓力和收集肌電信號,通過聲音和(或)視圖進行反饋。功能性電刺激對Ⅰ和Ⅱ纖維收縮訓練結合在一起。藥物治療也是一種非手術治療手段。各種類型子宮托重新被使用。科普宣傳及患者生活指導方面,強調良好的衛生習慣,掌握正確的排尿方法,避免茶、可樂、咖啡等刺激性飲料的攝入等。
摘 要 為了改進對慢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療方法問題,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驗法以及數理統計的方法,對三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對治療慢性下腰痛的效果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發現按摩手法加運動療法組治療效果最好,說明按摩手法加運動療法對治療慢性下腰痛比其他兩種方法更好,能在較短時間內提高患者的腰椎活動度、腰部肌肉力量、耐力等,是一種療效好、耗費低、簡易可行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 慢性下腰痛 按摩手法 運動療法 拔罐瀉血 多重比較
在經濟日益發達、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由于受“快節奏”生活方式的影響,一方面人們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另一方面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也隨之越來越少,導致社會上出現各種各樣的職業病。本文中所要研究的慢性下腰痛就是其中一種。
慢性下腰痛是指以下背部、腰骶、臀部疼痛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癥,是神經、肌肉、骨骼三項紊亂的一種常見現象,其中部分患者甚至還會出現腿部疼痛、麻木無力、以及坐骨神經痛等癥狀[1]。關于慢性下腰痛的治療方面主要提出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5]。而對于慢性下腰痛,藥物治療,它主要是通過起消炎止痛來緩解患者的疼痛,短期內感覺起到了效果,但長期效果不好且副作用大;運動療法它選用恰當的功能活動和運動方法對患者進行訓練,達到減輕患者疼痛,促進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結合以上,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對三種不同治療手法(按摩手法加運動療法、按摩手法加拔罐瀉血法、運動療法加拔罐瀉血法)對慢性下腰痛效果的比較研究,以解決慢性下腰痛患者的主要問題,并試圖找出更好的治療方法,以期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
一、研究對象
以慢性下腰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相關概念的定義
1.按摩手法的定義
用手或肢體的其他部分,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在體表操作的基本方法。
2.運動療法的定義
運動療法是根據患者的特點與疾病情況,采用器械徒手手法或自身力量的體力鍛煉,強壯身體,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方法,是康復醫療的重要措施。
3.拔罐瀉血的定義
拔罐瀉血療法又叫拔罐放血療法、拔罐凈血療法、拔罐排瘀療法,自古以來被驗證為是一種有效的自然療法。
(二)具體操作方法
1.按摩手法。
(1)擦法:用較大力度從上到下直擦患者腰背部兩側的膀胱經,然后橫擦患者腰骶部,都以患者表皮發熱為度。
(2)滾法:用較大力度的掌根沿患者骶棘肌及腰部附近的肌肉做廣泛而深度的滾法,使表皮發熱并向深層組織滲透。
(3)拍擊法:用虛掌拍擊患者腰背部肌肉,以起到刺激神經,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毛細血管擴張的作用。
2.按摩手法加運動療法組。在按摩的基礎上進行運動療法.
3.按摩手法加拔罐瀉血法組。在按摩的基礎上進行拔罐瀉血。
4.運動療法加拔罐瀉血法組。在根據同等要求及負荷強度練習完團身滾動、腰部背飛、仰臥拱橋式、俯臥飛燕式、體座位左右旋轉5個動作。
(三)實驗結果
通過實驗得出,按摩手法加運動療法遠勝于運動療法加拔罐瀉血法,按摩手法加運動療法也略勝于按摩手法加拔罐瀉血法,所以按摩手法加運動療法組治療效果最好,其次是按摩手法加拔罐瀉血法組、運動療法加拔罐瀉血法組。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通過上表數據分析不難看出按摩手法加運動療法、按摩手法加拔罐瀉血法、運動療法加拔罐瀉血法三種不同治療方法對治療慢性下腰痛的病癥均有很好的效果。
2.通過對三種不同治療方法治療效果的多重比較,發現按摩手法加運動療法組治療效果最好,其次是按摩手法加拔罐瀉血法組、運動療法加拔罐瀉血法組。
(二)建議
1.對于慢性下腰痛患者應采用鼓勵的方式促使其進行簡單的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調節神經活動,但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可盲目,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避免發生二次損傷,運動后也要及時整理放松。
2.慢性下腰痛是一種長期慢性疾病,在工作繁忙和長期久坐的人群中更是多見,建議該病易發人群改善不良生活習慣,避免長期久坐和伏案工作,加強對腰部肌肉力量的鍛煉,要以預防為主。
參考文獻:
[1] 范振華.骨科康復醫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17.
[2] 李建軍,周杰,陳立谷等.手法整復老年腰椎小關節錯縫[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6):52-53.
[3] 吳建賢.非特異性下腰痛的康復對策[C].非特異性下腰痛基礎與臨床康復進展學術研討會.2007.
[4] 倪國新.下腰痛的康復訓練[J].現代康復.2008.6(6):88-89.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隨機選取 60 例骨折術后的患者,均行四肢骨折術后一段時間切口拆線兩天后,并分為采用中藥熏蒸護理治療的試驗組和常規治療護理治療的對照組各 30 例。對照組的 30 例患者中,男 14 例,女 16 例;年齡為 19~89 歲,平均年齡為 (49.49.8) 歲,身高 (1605)cm,體質量 (608.4)kg。觀察組的 30 例老年患者中男 14 例,女 16 例;年齡為66~97 歲,平均年齡為 (81.29.5) 歲;身高 (1595)cm,體質量(589.7)kg。兩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拆線前后均有紅腫、局部皮膚發熱等臨床癥狀,兩組骨折術后患者的身高、年齡等不存在差異。
1.2 治療方法
兩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拆線兩天后,分別采用不同的康復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護理,對照組的患者在醫務人員的指導和囑咐下只做常規治療護理活動;而試驗組的骨折術后患者在對照組的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的手段進行護理治療,根據臨床中藥熏蒸的要求,注意觀察在利用熏蒸治療機時要防止燙傷,熏蒸結束后按照相關要求給患者進行敷藥治療。
1.3 護理方法
兩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拆線兩天后采用不同的護理治療手段,對照組利用常規治療護理手段進行治療;對照組則分別對患者在對照組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分別進行心理和中藥藥物護理。在利用中藥熏蒸治療前和治療過程中,不斷鼓勵患者,時常進行治療心理溝通等;而中藥熏蒸的護理更要根據嫻熟的技術和對患者負責的態度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在給患者中藥熏蒸時,要注意囑咐患者在治療前要去排便等,按照要求給患者敷藥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9 統計軟件,利用 t 檢驗方法對兩組的骨折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治療療效實行檢測。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骨折術后護理治療的效果
兩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拆線 2 d 后采用不同的護理康復的方法進行護理治療,觀察并對比其治療療效和臨床總有效率。具體見表 1。
表 1 兩組骨折術后的護理治療效果
2.2 兩組骨折后患者在護理治療前后的情況對比
對照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常規康復指導下進行一般的活動治療,一段時間后,相對治療前患者感覺疼痛、紅腫有明顯的改善,關節能做簡單的活動;試驗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的護理治療方法進行康復治療后,發現相對治療前患者的疼痛的感覺和紅腫的情況有明顯的變化,關節活動功能恢復較佳;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的骨折術后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恢復情況較佳。見表 2。
表 2 兩組骨折后患者在護理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情況對比
3 討論
骨折是外科骨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可由外傷引起,多見于骨骼不發達的兒童和骨質疏松的老年人,中青年少見。骨折可有單發骨折和多發骨折兩種,目前在外科骨科中多以單發骨折為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發展,樓房的增高,導致交通事故和高處跌傷等引起骨折的事件越來越多,特別是四肢的骨折,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的不便。因此骨折術后的康復護理治療顯得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治療方式;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2(c)-009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chizophrenia negative symptom treatment and effect.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our hospital in March 2015 to May 2016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symptoms of 88 cases were negativ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44 cases) treated with medication, drug rehabilitation group(44 cases) received drug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fractory schizophrenia negative symptoms of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reatment TESS scal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QOLI-74 quality of life scale in material life, mental health, physical health and social function score difference. Results The results of drug rehabilitation group patients refractory schizophrenia negative symptoms total treatment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n the drug group,(P < 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ESS scale adverse reactio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rug group 1 patients complained of headache and drug rehabilitation group showed no abnormal symptoms, All patients can tolerate and to complete the cours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electrocardiogram, blood biochemistry, blood routine and EEG were normal,(P > 0.05);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GQOLI-74 quality of life scale in the material life, mental health,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hysical health and social function score(P>0.05);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related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ut the drug rehabilitation group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Refractory negative symptoms; Treatment mode; Effect
陰性癥狀為精神分裂患者常見癥狀之一,對患者社會功能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造成極大影響,是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殘疾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中,有效治療陰性癥狀是加速患者康復的重要目標。目前,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治療尚欠缺有效方法,需尋求新治療方法[1]。該研究將該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患者88例隨機分兩組,擬結合藥物和康復治療方法,對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的治療方式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患者88例隨機分兩組。所有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且符合難治性陰性癥狀診斷標準,在5年內采用3種神經阻滯劑(不同化學結構)治療且每種藥物治療時間不低于6周,劑量充足且精神癥狀無明顯減輕,社會功能無明顯改善,因陰性癥狀為主,入組前陰性癥狀評分≥60分。藥物+康復組患者男23例,女21例;年齡39~64歲,平均年齡(49.34±11.13)歲。發病時間7~34年,平均(13.51±4.29)年。藥物組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齡38~64歲,平均年齡(49.15±11.92)歲。發病時間7~33年,平均(13.83±4.3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藥物組單純采用藥物治療,保持原有抗精神病藥物種類和劑量(奧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在此基礎上用小劑量氨磺必利口服,初始劑量0.05~0.10 g/次,2次/d,1周后可增至0.15~0.20 g/次,共治療12周。藥物+康復組采用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藥物治療方法同藥物組。康復治療方法采用經顱刺激儀,運動閾值100%,選擇左側DLPFC,通過10/20國際腦電圖標準電極放置方法,選取F3點,將“8”字型刺激線圈緊貼頭皮放置,用10 Hz高頻刺激,序列20,每個序列4 s,刺激間隔時間為56 s,治療持續20 min/次,5次/周,治20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治療總有效率;TESS量表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之前和治療之后患者GQOLI-74生活質量量表中物質生活、心理健康、軀體健康和社會功能評分的差異。顯效:陰性癥狀評分減少≥50%;有效:陰性癥狀評分減少≥等于25%;無效:陰性癥狀評分減少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統計數據,計數資料予以χ2檢驗。計量資料予以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較
藥物+康復組患者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P
2.2 治療之前和治療之后GQOLI-74生活質量量表中物質生活、心理健康、軀體健康和社會功能評分相比較
治療之前兩組GQOLI-74生活質量量表中物質生活、心理健康、軀體健康和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之后兩組相關指標均顯著改善,但藥物+康復組改善幅度更大(P
2.3 兩組患者TESS量表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相比較
兩組患者TESS量表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藥物組有1例主訴頭痛,藥物+康復組無異常癥狀,所有患者均可耐受且堅持完成療程,治療前后心電圖、血生化、血常規和腦電圖檢查均正常(P>0.05)。
3 討論
近年來,精神分裂癥影像學研究顯示,陰性癥狀的出現和患者額葉興奮性降低相關,且嚴重程度和額葉異常程度密切相關。有研究顯示,經顱刺激儀治療可提高額葉皮質興奮性,有效改善陰性癥狀[3]。經顱刺激儀治療是一種無創治療方法,可增加腦缺血患者血流灌注,促進神經元增殖和功能的改善,對缺血-再灌注損傷急性期單胺類神經遞質大量釋放進行抑制,減輕單胺類神經遞質對神經細胞所產生的毒性作用,有利于腦組織的保護,因而,可推測經顱刺激儀在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患者中的作用可能跟提高局部腦血流量、代謝水平和加速腦補血液循環,為腦代謝提供充足養分,減輕神經元損害相關,有助于神經元功能的改善,加速神經元增殖,促進皮層興奮性的提高[4]。
氨磺必利為苯甲酰胺類衍生物,其跟多巴胺D2和D3受體親和力高,可對多巴胺D2和D3受體發揮選擇性拮抗作用,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陽性和陰性癥狀[5-6]。在小劑量應用情況下,其可優先將突觸前D2樣自身受體阻斷,增加多巴胺能神經遞質,改善陰性癥狀。且對邊緣系統具有相對選擇性,有助于減少錐體外系反應的發生[7]。
該研究中,藥物組單純采用藥物治療,藥物+康復組采用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結果顯示,藥物+康復組患者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兩組患者TESS量表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藥物組有1例主訴頭痛,藥物+康復組無異常癥狀,所有患者均可耐受且堅持完成療程,治療前后心電圖、血生化、血常規和腦電圖檢查均正常,治療之后兩組GQOLI-74生活質量量表中物質生活、心理健康、軀體健康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改善,但藥物+康復組改善幅度更大。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給予藥物和康復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陰性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甘景梨,段惠峰,程正祥,等.高強度經顱磁刺激治療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47):3808-3812.
[2] 楊榮.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的臨床研究[J].世界臨床醫學,2015,9(9):99,103.
[3] 康瑞,康永兵.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2):114-115.
[5] 關濤.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精神分裂癥難治性陰性癥狀的臨床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3):145-146.
[6] 劉祖松,徐良雄,曾德志,等.小劑量氨磺必利配合氯氮平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J].中國藥師,2016,19(2):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