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想象力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美術教育;水粉涂鴉;概念;意義;具體實施
一、概念的界定
1.涂鴉
涂鴉指在公共或私有設施(如墻壁)上的人為和有意圖的標記。涂鴉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文字。據說它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的graffiti,而在中國也有獨特的故事,原是唐朝盧仝說其兒子亂寫亂畫頑皮之行,后來人們便從盧仝的詩句里得出“涂鴉”一詞。兒童涂鴉是表達心情和思考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一種形象語言,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2.水粉涂鴉
水粉涂鴉即使用水粉進行涂鴉的美術活動。水粉畫的顏料具有覆蓋能力強的特征,水粉顏料不但色彩純度高,而且色彩效果比較渾厚、柔潤、鮮艷和明麗,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小班幼兒樂于接受的顏料,因為作畫工具簡單,也很容易學會,非常適用于小班繪畫課程。
二、水粉涂鴉對于幼兒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幼兒天性的表達
涂鴉期在兒童美術發展階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幼兒園兒童美術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通常在孩子二歲左右,給幼兒一支筆,幼兒就會開始在紙上隨意涂鴉,涂鴉具有自發性和隨意性,有利于幼兒天性的表達。涂鴉是由本能的沖動和產生的,是一種純自然的表達方式。而且涂鴉活動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幼兒在活動中流露出的是真情實感,幼兒在涂鴉活動中表現出一種自發的創造性。
2.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人的大腦中創造的念頭或者形成畫面的能力。想象力的形成對于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提高幼兒的想象力有利于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幼兒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涂鴉”是幼兒進行想象、發展想象力的一種重要方式。保護好孩子的涂鴉意識,就是在保護孩子的想象力,欣賞孩子的涂鴉,就是在鼓勵孩子進行大膽想象。
3.有利于訓練幼兒的觀察力
對于幼兒來說,這個世界充滿了新鮮和好奇,在他們眼里,有很多有趣的、神秘的東西,涂鴉的過程,也是引導幼兒觀察身邊實物的過程,如,畫一條小魚,有眼睛、有尾巴……。對幼兒進行有意識地指導,會促使幼兒的觀察力不斷地提高。
4.有利于鍛煉幼兒的協調能力
幼兒通過對眼前實物的觀察、記憶、比較和思考,到實際進行操作,需要經歷一個過程,而且在涂鴉完成之后,還要檢驗自己的成果,這些過程都是幼兒在不斷實驗和探索中完成的,有利于幼兒腦力活動的發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涂鴉活動需要幼兒調動眼睛、大腦、受等各個器官,進行協調合作才能完成,在大人眼里十分簡單的涂鴉,對于幼兒來說是綜合能力運用的表現,實驗涂鴉活動能夠協調幼兒各個感官和大腦相互配合協作的能力。
三、水粉涂鴉活動在小班美術活動中的具體實施
1.水粉涂鴉主題的選擇
小班的幼兒由于人人知水平比較低,生活經驗較少,因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只對自己經常接觸的、熟悉的事物感興趣,只有對這些事物會產生繪畫或者制作的欲望,因此,教師在選擇小班的美術活動素材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盡量選擇幼兒熟悉或者感興趣的題材。例如,動物題材:“熊貓吹泡泡”“小兔吃草”“小鴨游泳”等生活題材,“媽媽幫我洗衣服”“畫氣球”等,另外還可以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愛好,多提供一些可供涂鴉的素
材,讓幼兒自由選擇。
2.水粉涂鴉活動的組織形式
幼兒的天性就是玩,所以對幼兒來說。游戲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尤其是小班的幼兒,更離不開游戲這種活動形式。心理學家皮亞杰強調:“兒童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通過主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獲得心理上的發展。”在游戲中,幼兒受好奇心的驅使,就會獲得豐富的成長經驗。
(1)創設良好的涂鴉氛圍
為了引起幼兒對水粉畫的濃厚興趣,教師要竭力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例如可以在墻壁的布置當中,突出幼兒水粉畫的地位:在班級的瓷磚墻上留出一塊“水粉涂鴉墻”,并在旁邊放置一些水粉畫常用工具,讓幼兒隨心所欲地自由活動,盡情地揮灑自己的畫筆,表達自己心目中的形象,還可以將孩子們的水粉畫作品展示出來,讓幼兒隨時隨地都能看見出自自己之手的色彩艷麗、生動形象的水粉畫作品,從而產生自豪感,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對水粉畫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創作欲望。
(2)指導簡單的繪畫技法
良好的活動氛圍是進行水粉涂鴉的前提,而良好的常規活動才是幼兒水粉畫水平得到提高的關鍵。幼兒對色彩的感受是繪畫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水粉畫的特性,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在涂鴉中發現水粉的魅力,從而主動去探索色彩。
①水粉畫的常規培養
在幼兒每次進行水粉涂鴉的時候,都要認真做好幼兒園的常規培養:例如,要注意培養幼兒正確的作畫姿勢,并且耐心地教幼兒如何用筆、水和顏料,并告訴他們怎樣進行調色。同時培養幼兒作畫時的良好習慣:愛惜紙張、顏料、畫筆,畫畫時要穿好罩衣。盡量不要弄臟衣服;涂色的時候要用筆向一個方向涂,不要來回涂,一面損壞水粉筆;涮筆時要小心不要將水濺出;換顏色的時候要先把筆涮干凈;繪畫結束時要放好工具、收拾干凈桌子等,養成良好的作畫和衛生習慣。
②引導幼兒進行色彩和形象感知
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世界建立起強力的視覺感受,使他們在喜愛世界的同時產生對色彩的親近。教師在布置活動室墻面的時候,要在色彩的選擇上多下些工夫,利用色彩來刺激幼兒的感覺,以調動他們的色彩感知能力。大量的明艷色彩氛圍讓幼兒時刻都在與色彩交流,教師可以在幼兒對色彩形成感知能力之后引導他們運用色彩進行表現。例如,在表達熱烈的節日氣氛時,可以運用暖色調,在表達春天的生機時,也可以運用暖色調,在表達安靜的氛圍時,可以運用冷色調等。在平時帶領幼兒進行游戲的時候,也可以尋找契機對幼兒的形象感知能力進行訓練,例如,老師指著天上的云朵問孩子“那像什么?”幼兒會有不同的回答:“小狗”“大象”“娃娃”等。在激發幼兒想象力的同時,增強幼兒的形象感知能力。通過有意識地環境氛圍的營造,可以引導幼兒建立起良好的審美系統,激發他們的意識情感。
四、在自由表達中豐富幼兒的想象力
1.用贊揚激勵幼兒大膽想象
在水粉涂鴉活動中,教師要對幼兒的情感表達、對事物的獨特理解和豐富的想象給予充分地尊重,尊重每一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對他們獨特的審美方式和表現方式加以肯定和欣賞。例如在幼兒完成作品之后,教師要經常用:“真好,寶貝!”“太棒了!”等鼓勵式的語言進行評價,一方面培養幼兒的自信,一方面鼓勵幼兒進行大膽想象。
2.用童話引導幼兒進行自由想象
童話是一種適合兒童心理的、富有童真童趣的語言和兒童化的想象,來表達富于幻想的故事,童話對于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師可以運用童話的生動情節來激發幼兒進行創作的欲望。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變和創造各種童話情節,并且運用水粉涂鴉的形式進行比對,以培養孩子自由想象的能力。
總之,在幼兒水粉涂鴉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把握好幼兒的年齡以及心理特征,培養興趣和對色彩的感知力,并在幼兒進行水粉涂鴉的過程中注重幼兒想象力的激發和創造力的培養,切實提升幼兒的審美情趣與藝術感知力。
參考文獻:
[1]許霞.播下興趣的種子 收獲成長的快樂:小班幼兒“我不會畫”個案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12).
一、運用實物或圖片,啟發幼兒自主造型
進入繪畫發展圖式期的大班幼兒已能比較熟練地運用各種圖形、線條的組合進行造型,但在發現某種圖式可以表現某一物體或某類物體后會反復運用,而傳統的模仿教學法又加重了這一傾向。因為模仿教學法往往提供單一的標準化范例圖式,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表達表現能力和創造力。為幫助幼兒擺脫造型上使用固定圖式的傾向,我以實物或圖片代替標準化范例,引導幼兒在觀察實物、圖片的基礎上自主造型。由于沒有教師抽象好的標準化圖式可以參考,幼兒只能根據自己的觀察、理解對物體的形象作出概括,進而創造圖式加以表征。這樣的表征具有開放性,不同的幼兒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與創造,從而使造型形象體現出每個幼兒的個性和獨特性。
阿恩海姆指出,繪畫作品是一種運用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與原物在結構上等同的創造物。因此,在繪畫中對物體結構的把握顯得十分重要。對于幼兒來說,把握物體的結構就是把握物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例如,長頸鹿由頭、頸、軀干、四肢、尾巴組成,樹由樹干、樹冠組成……由于許多物體的結構類似(例如所有走獸類動物都由頭、頸、軀干、四肢、尾巴組成),所以在把握物體結構的基礎上還要抓主要特征。如此,幼兒才能既發揮想象進行開放式造型,又創造出與實物相似的畫面形象。例如,幼兒在把握長頸鹿基本結構的基礎上抓住長脖子這一特征,用圓形、梯形、橢圓形、三角形甚至長方形表征長頸鹿(見圖一)。這些形象打破常規,充滿想象力和創造性,充分說明了只要教學方法適宜,大班幼兒完全可以避免概念化造型。
二、運用欣賞素材,引導幼兒有變化地運用色彩
大班幼兒色彩運用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客觀用色,即根據物體的固有色涂色。從主觀用色發展到客觀用色,是兒童在色彩運用方面的一大進步,卻也帶來了一個問題,他們一成不變地在作品中將某一物體與某一顏色聯系起來:草地――草綠色,蘋果――大紅色,小老鼠――灰色……幼兒色彩運用上的概念化趨勢,使幼兒作品的畫面色彩顯得僵硬呆板,缺少變化和層次,不利于美的表現和創造。
其實大班幼兒對色彩的認知已經達到相對精細的水平,它為有變化地運用色彩做好了準備。為引導幼兒有變化地運用色彩,我的策略是向幼兒提供優質適宜的欣賞素材,包括實物、圖片、視頻和范例,鼓勵幼兒接觸這些素材,細心體會其色彩的美。幼兒只有感受到色彩變化的美,有了美的體驗,才會有表達色彩美的欲望。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著色彩豐富的素材,比如,公園中的綠色層層疊疊,山茶花花瓣從里向外按深粉、粉、淺粉的順序漸變,蘋果有紅的、黃的、綠的……所以畫樹林前,我會帶幼兒去公園觀察樹木,感受樹木色彩的層疊變化。畫蘋果前,我就讓幼兒觀察實物蘋果色彩的多樣和變化。除實物外,為了拓展幼兒色彩感知的范圍,我又充分利用網絡圖片和視頻資料。例如,畫蝴蝶前,我和幼兒一起收集網絡上關于蝴蝶的各種圖片,觀察蝴蝶世界中絢麗變化的色彩;畫海底世界前,我就給幼兒觀看有關海洋的視頻,感受海水色彩由近及遠漸變的美。對這些素材的觀察能使幼兒體會到,色彩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變化的,色彩的變化使世界豐富而美麗,同時也使幼兒產生了把這種種變化表現在繪畫作品中的愿望。
然而,光有對色彩的觀察、感受和表現的愿望還不夠,還需要豐富幼兒的色彩表達語匯,啟發幼兒運用多種色彩表達方式,有變化地表現色彩美。在繪畫教學實踐中,我常借助多樣化的范例啟發和豐富幼兒的色彩表達語匯。例如,在“夜色下的蝸牛”教學活動中,我提供了三幅幼兒作品作為欣賞范例(見圖二),這三幅范例巧妙運用了色彩對比、色彩漸變等色彩變化技巧,使畫面色彩豐富而有層次,協調而有變化,為幼兒在創作時有變化地運用色彩提供了直觀的示范,有助于幼兒在色彩運用上進行創新。
三、運用故事想象畫,促進幼兒構圖的多樣化
大班幼兒已經能夠圍繞主題進行構圖,表現一定的情節。他們喜歡使用基底線,常常把數個形象并列畫在基底線上,以表示這些物體處于同一水平面。為了達到空間的平衡,他們還會在畫紙的上部畫上太陽、小鳥、白云、星星等形象。但整體來看,這一年齡段幼兒的構圖比較拼湊、程式化。這種表現與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水平有關,幼兒關心的是把自己認為重要的經驗、想法表達出來,而不是整體構圖。
關鍵詞:幼兒美術;興趣;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3-162-01
美術教育在培養幼兒的情感、觀察力、獨創性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起著重要的特殊作用。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積極的從幼兒的興趣出發,積極引導幼兒觀察、實踐,全方位的去培養幼兒的繪畫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就自己多年來輔導幼兒美術教育積累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開展好幼兒美術教育。
一、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提高自主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學習知識的動力和前提。只要他們喜歡、感興趣,就能學得主動,情緒高漲,甚至連吃飯、睡覺都顧不上。反之,他們看到畫畫就不肯動筆,甚至發脾氣,扔下畫筆或故意在紙上亂涂,然后再把紙撕破,以示不滿老師或家長逼他畫畫。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主動的,而是被迫的畫畫,往往不能提高孩子畫畫的水平。因此,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充分的考慮幼兒的各方面特點,充分結合教學的內容,挖掘教學中存在的趣味也因素,充分調動、培養幼兒的美術興趣,用幼兒的興趣去帶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幼兒樂于參與美術學習。游戲是培養幼兒興趣的有效手段,教學中,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可以結合各種游戲,有目的性地對幼兒展開各種能力培養,豐富課堂教學活動的多樣性,能夠從不同角度對幼兒的思維能力、運動能力、觀察能力、色彩認知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進行有效的鍛煉,為提升幼兒的繪畫興趣奠定基礎。例如,在《豐收的果園》教學活動中,首先組織幼兒進行買賣水果的游戲,再讓幼兒畫出喜愛的各種水果,這樣將美術活動貫穿于幼兒游戲中,寓教于樂,激發了幼兒學習美術的興趣和作畫的愿望,幼兒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其相應的學習自主性就會自然得到提升,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引導幼兒觀察,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觀察比較,在繪畫中非常重要。幼兒美術活動的目的不在于培養多少個畫家和藝術家,而是在于啟迪幼兒的思維打開想象力。美術活動是一種視覺藝術活動,當孩子想要畫一件事物卻不知如何表現時,我們應該培養幼兒對事物的觀察力。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時間和豐富的材料,鼓勵他們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在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表現,使兒童的想象力逐漸豐富起來。此外,教師和家長還應給幼兒營造美術環境,在幼兒園或家中布置一些美術作品,讓幼兒多欣賞、多觀察,在直觀的感覺中,形成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意識,找到繪畫的興趣和靈感。例如,教幼兒學畫汽車時,應提前讓孩子觀察馬路上各種汽車 的形狀、顏色,車頭、車輪是什么形狀,在什么部位,再準備一些車的圖書和卡片,加深孩子對車的印象,幼兒在作畫時就能根據自己所認識的、觀察到的車一一畫出來。這樣,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在培養了幼兒觀察能力的同時,幼兒的創造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幼兒的視野得到拓寬,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三、引導幼兒生活體驗,培養幼兒繪畫的感知能力
教學大綱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情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得情趣。雖然幼兒的思維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但由于受到直覺的限制,幼兒時期形成的概念還不是真正意義的概念。每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在幼兒美術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想不斷提高兒童繪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需要我們經常把他們帶到生活中去,更多地接觸事物,感受大自然,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只有幼兒感受到的東西越多,他們表現出來的畫面就越豐富。為此,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本地區的一些景區,組織幼兒郊游,在游玩中,教師應有目的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觀察、感受身邊的美好事物。有時還可帶上小畫板、紙及塑料袋,將自己所看到景物等畫下來,將自己發現的美好事物收集起來。這樣,不斷的引導幼兒進行生活體驗,在有效的培養了幼兒繪畫感知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得其所化內容不再單調、乏味,孩子在繪畫過程中也得到了樂趣與滿足,教學效率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四、重視幼兒作品的評價,
教學活動的結束,不應以幼兒繪畫的結束而結束,評價幼兒的繪畫作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教學實踐證明,加強課堂教學評價的及時性、科學性建設是提升幼兒自信心的有效手段之一。對于幼兒來說,由于年齡小,各方面思想意識都還未成熟,爭強好勝心較強,教師不經意間的一句話都可能會打擊到他們的信心,也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鼓勵。因此,在幼兒美術活動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幼兒的引導幼兒進行繪畫的同時,我們還應充分、及時、科學合理的對幼兒的作品進行評價,鼓勵幼兒多動手,多動腦,積極的利用評價去增強幼兒的信心,樹立長期學習的觀念,提高教學效率。
總結:科學的美術教育是幼兒全面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積極的去總結教學經驗,不斷的研究創新教學途徑,不斷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2.在幼兒繪畫發展的黃金期,充分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必須豐富幼兒的感情認識;
4.正確的評價和認識兒童畫。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素質教育;想象力。
素質教育的基礎性指出:基礎教育重在培養幼兒的基礎素質,這些基礎素質將為幼兒的全面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使幼兒終身受益,素質教育倡導“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美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美術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手段之一,其主要任務是:初步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的欣賞力和表現力;逐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愛好,發展其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手部肌肉動作的協調性和操作能力,初步熟悉并掌握簡單的美術知識及用法;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技能自由地表現對生活的感受,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和深入,美術教育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針對幼兒園的任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談一談對幼兒園美術教育的認識。
一、開發早期智力是指導幼兒繪畫的首要目的
日本的一位研究幼兒美術活動的專家板光彥認為:“幼兒美術活動不在于教會幼兒畫成一張或制成一件工藝品,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畫家,而是把它當全開發智力,培養創造才能和高尚情操 的一種手段。”比如畫一幅畫,從開始到完成,它整個過程同畫畫人的眼睛、大腦、心靈、手甚至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是對所畫對象的細致、敏銳的想象力,畫畫的孩子敢于大膽地把自己所看、所記、所想的盡可能完滿地表達出來,這是一個人創造能力的表現。另外,畫好一幅畫需要雙手與身體及手腦之間的協調與配合,需要有使用繪畫工具的能力,認識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認識與表達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恒心,需要快樂的心情和對美的體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這一切是早期智力開發所要達到的目的,早期智力開發包括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個人的個性品質,比如驕傲、虛榮、粗心、自主能力差、半途而廢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主要靠潛移默化的教育。如果總是口頭教訓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其效果是比較差的。要想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同步增長,就必須使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融會到某種適當的活動中。從這一點講,繪畫就是一種非常適合的活動。一個能夠自己面對實行寫生的孩子,當他從隨意的畫畫和制作過渡到能比較客觀地去表現的時候,當他從要大人指點過渡到敢于自己大膽去創作的時候,他的自主能力自然就加強了;當他們能做到自己比較有條理地去收拾用具的時候,他們的獨立性也就增強了。讓敢于大膽地去畫,讓孩子更加細心去畫,讓孩子畫畫時有始有終,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畫中的問題。總之,這一切都有助于培養孩子膽大心細以及鍥而不舍的精神。進行早期智力開發應該是指導幼兒繪畫的第一目的。
二、在幼兒繪畫發展的黃金期,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毫無疑問,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礙幼兒思維想象和創造力發展的做法。比如教師一般先出示示范畫,再示范畫的方法,然后幼兒依葫蘆畫瓢畫出與教師示范畫的內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畫。這種方法雖然能通過繪畫的過程發展幼兒的繪畫技能,使幼兒掌握繪畫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但是這種方式所產生的消極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兒童畫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兒在畫畫時產生消極、被動、乏味的情緒,阻礙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扼殺他們潛在的創造意識。改變這一狀況就要把幼兒從被動模仿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注重幼兒的學習過程,引導幼兒大膽表現、自由想象,讓幼兒畫其所愛,畫其所想,使幼兒按自己的興趣由感而發、由情而畫,從而使幼兒對美術活動懷有強烈的興趣和創作熱情,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提出一些線索作為孩子思考的起點,使其展開想象,大膽創作。例如中線索的提供,即向幼兒展示事物的一部分,引導幼兒想象事物的其他部分,然后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和創造的余地,有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必須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想象和創造的基礎和源泉,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這對幼兒的思維想象和直接的影響。如果沒有具體的材料讓幼兒依賴,很難令幼兒想象,進而去創造。因此,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才能使想象和創造有更大的空間。大自然是美術表現的豐富源泉,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為幼兒創造用感官去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鼓勵他們多聽、多看、多觸摸、多嘗試,從而達到發展幼兒感官、豐富孩子生活、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豐富想象的目的。例如,讓幼兒畫以《美麗的魚》為題目的畫,首先把孩子帶到水族館,讓孩子們觀察各種各樣的魚的外形特征,給孩子講解魚的生活習性,鼓勵孩子大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魚,然后,鼓勵幼兒畫出自己喜愛的魚。這樣的幼兒繪畫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果用傳統模式,幼兒就有可能只會畫教師教的一種魚的畫法,作品就可能出現模式化的傾向,內容貧乏。因此感性認識是想象和創造的基礎和源泉,要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必須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
四、正確認識兒童畫
幼兒美術是幼兒利用美術材料和工具,通過手工和繪畫活動表達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及情感。幼兒美術教育屬于普通藝術范疇,是對幼兒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幼兒美術教育在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幼兒交流和釋放情感的載體。
在幼兒2~3歲牙牙學語時,就有通過涂鴉來表達自己感情的需要。心理學家皮亞杰著名的“三山實驗”結果表明,6歲以下的幼兒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幼兒思維發展的最初推理是轉導推理,即從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的推理。這是從表象性象征向邏輯概念過渡的推理形式。如,媽媽告訴孩子喝涼水肚子痛,于是孩子往魚缸里倒開水,并且說:“小魚喝涼水會肚子痛。”這些讓成人覺得可笑的稚氣行為正是幼兒認知和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孩子認知和思維的獨特性。孩子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投射到他身邊的物體上,使得這些物體具有了和孩子一樣的“想法和感情”而變得鮮活,富有生命的氣息。在孩子心中,小溪流水的聲音是小溪在唱歌,小石頭被踩后會疼……在孩子的畫中,太陽帶著笑臉,星星會睜著眼睛……這是幼兒對事物的表達方式。
繪畫是孩子最初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認識的一種方法,盡管有時在成人看來根本不知所云的東西,幼兒卻指著自己畫出的各種長長短短的線條、大小形狀各異的圈圈之類的東西念念有詞,說著不相關的東西。幼兒通過這種符號形式,自由地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任由想象的翅膀翱翔,抒發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感受用美術這種方式與別人交流的喜悅,獲得精神上的極大滿足。
幼兒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會打破成人在美術創作方面的規矩而呈現出超自然的畫面內容,那是幼兒已經在頭腦中對原有事物通過想象、重組進行加工后呈現出來的自創事物,這樣神奇的創造力是成人無法企及的。教師和家長要鼓勵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賞識幼兒稚拙的、獨特的作品。在賞識中,幼兒獨特的創造力得到認可,幼兒會因自我肯定而感到心靈愉悅,這種愉悅感極大地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幼兒對美術創作的興趣大增,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知覺感官對周圍事物的敏感觀察、感知,獲得更多的信息,經大腦處理加工,手下流淌出的美術作品也隨之增加。幼兒的這種手、眼、耳、腦的協調活動過程也是幼兒的認知、情緒情感、思維、意識的協調統一發展,促進幼兒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健康發展。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眾多的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幼兒園里美術、舞蹈等各種特長班紛紛涌現。談起幼兒美術教育,很多家長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的畫畫水平,以畫得像不像為標準為孩子的畫打分,并以此判斷孩子有無畫畫特長。家長對幼兒美術教育存在這些誤解,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畫什么像什么才是一幅好作品、強調孩子的畫面整潔、涂色不要越線等。家長忽略了幼兒生理和心理的客觀發展規律,幼兒畫畫是情感的表達,是早期的生命體驗。涂色越線是因為幼兒稚嫩的小手肌肉還不能作出精準的動作,手、眼、腦還不能很好地協調。其實,孩子畫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畫過程中的情感表達,家長應該試著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多一些寬容,不要拿成人的標準框定孩子。家長應該鼓勵幼兒用他們自己特有的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尊重孩子的創作,接納和贊賞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與表現方式,分享他們成長的快樂。繪畫教學中也存在教師做示范畫,幼兒臨摹的教學形式,注重畫面效果,追求繪畫技能的提高,壓抑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畫家,只是作為一種教育的載體,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幼兒繪畫興趣的激發,引導幼兒感受美和表達美,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杜威與蒙臺梭利的共同之處是,都注重游戲與工作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并且兩者都“注意于自由自動、兒童自己教育”。杜威認為游戲與主動作業是幼兒
園的主要活動,幼兒的游戲通常指向一定的目的,幼兒的工作通常帶著游戲的態度。“兒童從早期開始就沒有全部游戲活動時期和全部工作時期的區別,即使很幼小的兒童,他們也期望一定的結果,而且嘗試要達到這樣的結果,他們對參與成人的作業有著濃厚的興趣,單就這一點而言,就能達到這個目的。”杜威重視游戲的主動性,幼兒通過游戲與工作從做中學,從做中獲取經驗。在這一點上,蒙氏與杜威可以說是異曲同工的。然而蒙臺梭利的思想與杜威的理念也有著很大的不同,杜威的學生克伯屈對蒙氏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蒙臺梭利運動在美國一段時間的沉寂。“蒙氏受官能心理學的影響,按照先從感覺到觀念,然后到觀念的聯絡的方式,將活動中的經驗劃分得極為細致,蒙氏的每種教具,都有著其特定的目的。”然而,作為自然經驗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杜威則認為游戲應給幼兒帶來整體性的經驗,注重游戲要立足幼兒的社會與生活經驗。因此,杜威更強調游戲中生活與模仿的重要性,兒童通過對周遭生活自主模仿的游戲進行學習,“他們的游戲越多,他們的用具與計劃亦越精密,他們的生活亦因之豐富。因為他們所做的游戲,其全局是他們父母日常生活惟妙惟肖的一幅畫面,模仿能夠養成兒童的習慣、集中兒童的注意、深入兒童的思想。”此外,杜威也強調要創造適宜兒童模仿的環境,為兒童提供簡單的游戲材料以及兒童游戲中想象力的作用。這對于今天的幼兒園游戲教育實踐,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德可樂利與蒙臺梭利的游戲思想比較
德可樂利與蒙臺梭利的相同之處在于,他也采用教具為主要材料,讓兒童在操作教具的過程中主動學習,在其著作《比利時德可樂利的新教育法》中,制作了專門的游戲教具,以促進幼兒感知覺的發展,并詳細闡述了其使用的方法。“與蒙臺梭利游戲體系不同的是,他的游戲材料完全取自自然,取自兒童周圍的日常用品,這使得他的這套游戲體系具備較強的游戲性。這套游戲教學體系共包括三方面內容:(1)發展兒童視覺的;(2)發展兒童運動覺的;(3)發展兒童聽覺的。并在此基礎上列入了比較的方法,如要求兒童比較近和遠、過去和現在等。他認為這樣可以大大促進兒童的思維發展”。此外,德可樂利在其教材的設計中有著杜威經驗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他強調幼兒園的游戲活動要結合幼兒的社會生活,給予幼兒社會生活經驗,因此,可以說德可樂利的游戲思想是蒙臺梭利和杜威兩者理念的結合。當然,德可樂利的游戲教學體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雖然他提倡游戲給予幼兒社會生活經驗,其教具能給予幼兒的經驗較為有限,但就其游戲及游戲材料的自然性與源于生活而言,在現今開展的幼兒園游戲活動的過程中,依然需要提倡。
三、維果斯基與蒙臺梭利的游戲思想比較
維果斯基作為社會文化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在肯定游戲的社會文化作用的同時,也強調游戲對幼兒認知發展的作用。在他看來游戲就像一個放大鏡,能使兒童潛在的新能力在真實情境中表現出來之前,就在游戲中首先展現它們。因此,相對于蒙臺梭利對于感知訓練的強調,維果斯基更加強調象征性游戲中幼兒想象力的發揮,認為當發展過程中超出了實際的,兒童不能實現愿望時就發生了游戲,游戲創造著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兒童在游戲中不斷地遭遇困難和問題,通過創造性地解決有挑戰性的問題而獲得發展。因此,維果斯基認為幼兒通過象征性游戲進行學習,并促進其思維發展,譬如幼兒在游戲中用木棍代替馬這樣一個替代物的使用,是幼兒具象性思維向抽象性思維過渡的重要體現。而蒙臺梭利則認為象征類的游戲只會導致幼兒漫無目的的想象,不利于幼兒內在秩序的形成。相對于蒙氏對象征性游戲的否定,維果斯基強調幼兒游戲中象征性游戲的重要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相對蒙氏“我們教師只能像仆人侍奉主人那樣地幫助兒童進行工作”的觀點,他更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認為教師應把握游戲中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搭建具備發展適宜性的“支架”。在他的游戲思想的指引下,支架式游戲模式成為游戲作為幼兒園基本活動實踐中所運用的一種重要的游戲教學方式,但在具體運用中,如何防止教育者對幼兒游戲的過分干預與指導,依然需要審慎考慮。
四、思考與啟示
通過將蒙臺梭利的游戲思想與其他幾位教育名家的比較,可以看出,他們的游戲思想與蒙臺梭利最大的不同在于對創造與想象類游戲對于幼兒發展的理解,而蒙氏到了晚年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觀點,承認創造與想象在兒童游戲中的作用。盡管如此,在蒙氏教育的具體實踐中,由于對兒童游戲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忽視,而導致的教學方法和游戲材料機械單調的問題依然存在。譬如在蒙氏的教具中,往往只有一種特定的教育目的,以粉紅塔為例,大小不同的粉紅色立方體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幼兒將其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壘高,如果順序排錯,粉紅色的小塔就無法完成,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培養幼兒關于體積大小的概念。然而,在現實教學情境中,幼兒往往是富有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他們不會只是按照教具的功能要求來游戲,除了簡單的壘高,他們還會將粉紅塔的立方塊當作積木進行平鋪、壘高和架空,這樣的做法違背了蒙氏教具的目的與原理。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幼兒在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嘗試采用不同方法來運用教具,這也是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這種幼兒的創造性想象的多元性和蒙氏教具的單一性矛盾,依然是教師在具體實踐中面臨的問題與困惑。因此,今天在實踐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時,依然需要注意如何在培養幼兒內在秩序的同時,充分尊重和發揮兒童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五、小結
一、開發早期智力是指導幼兒繪畫活動的首要目的
日本的一位研究幼兒美術活動的專家板光彥認為:“幼兒美術活動不在于教會幼兒畫成一張或制成一件工藝品,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畫家,而是把它當全開發智力,培養創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種手段。”比如畫一幅畫,從開始到完成,它整個過程同畫畫人的眼睛、大腦、心靈、手甚至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是對所畫對象的細致、敏銳的想象力,畫畫的孩子敢于大膽地把自己所看、所記、所想的盡可能完滿地表達出來,這是一個人創造能力的表現。另外,畫好一幅畫需要雙手與身體及手腦之間的協調與配合,需要有使用繪畫工具的能力,認識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認識與表達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恒心,需要快樂的心情和對美的體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這一切是早期智力開發所要達到的目的,早期智力開發包括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個人的個性品質,比如驕傲、虛榮、粗心、自主能力差、半途而廢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主要靠潛移默化的教育。如果總是口頭教訓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其效果是比較差的。要想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同步增長,就必須使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融會到某種適當的活動中。從這一點講,繪畫就是一種非常適合的活動。一個能夠自己面對實行寫生的孩子,當他從隨意的畫畫和制作過渡到能比較客觀地去表現的時候,當他從要大人指點過渡到敢于自己大膽去創作的時候,他的自主能力自然就加強了;當他們能做到自己比較有條理地去收拾用具的時候,他們的獨立性也就增強了。讓敢于大膽地去畫,讓孩子更加細心去畫,讓孩子畫畫時有始有終,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畫中的問題。總之,這一切都有助于培養孩子膽大心細以及鍥而不舍的精神。進行早期智力開發應該是指導幼兒繪畫的第一目的。
二、在幼兒繪畫發展的黃金期,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人類與生俱來潛伏著創造的動機,如同播有種子的土地一旦溫度適宜、陽光充足、水分充沛,種子便會生根、開花結果。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知識經驗的貧乏與日益增長的認識世界表現自我的愿望是一對矛盾,幼兒有時采用的解決方法是將有限的經驗超常規的組合,以達到表現自己心中世界的目的,于是想象和創造不斷產生,對于世界各種規律認識的淺顯,使幼兒的創造有超越成人的大膽神奇,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摻雜著簡陋粗糙。長期以來,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礙幼兒思維想象和創造力發展的做法。比如:有的教師為了保證作業效果,一般先出示示范畫,再示范畫的方法,然后幼兒依葫蘆畫瓢畫出與教師示范畫的內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畫。這種方法雖然能通過繪畫的過程發展幼兒的繪畫技能,使他們掌握繪畫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但是這種方式所產生的消極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幼兒畫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孩子們在畫畫時產生消極、被動、乏味的情緒,阻礙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扼殺他們潛在的創造意識。
如何在美術活動中提高幼兒創造的質量。這就要把幼兒從被動模仿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注重幼兒的學習過程,科學地的運用分析指導的語言,對幼兒的創造活動進行指導,引導幼兒大膽表現、自由想象。讓幼兒們畫其所愛,畫其所想,按自己的興趣由感而發、由情而畫,從而使幼兒對美術活動懷有強烈的興趣和創作熱情,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提出一些線索作為孩子思考的起點,使其展開想象,大膽創作。可以將創造意圖解釋演繹的清晰、明了,使幼兒有創造的基點,又有無限伸展的廣闊空間,在創作怎樣使天氣變涼快時,我先分析造成天熱的原因,再讓幼兒尋找現實生活中降溫的,最后告知他們畫畫時,能創造現實生活中可采用的方法,也可采用超越現實生活的各種方法。恰到好處的分析,使幼兒的創造既圍繞降溫,又向無限空間伸展。指導可以交給幼兒具體的創造方法,提高他們創造的質量。例如:創造可以主體向四周發散,可以有四周向中心主體聚合,可以將新舊知識從不同方位組合、交叉,也可以從截然相反角度發散,或將原有知識分散再以不同方式組合,具體的指導使幼兒創造時有的放矢,畫手的想象時,我指導幼兒從手的用途手的外形發散思考,再從哪些東西形狀象手,哪些事可用手來做的角度發散,并指導幼兒將對手的新舊認識交叉組合,使他們的創造既得法又伸縮自如,收到很好的效果。給幼兒想象的空間和創造的余地,有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必須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
[關鍵詞]幼兒 美術教育 學科結合 教學特點
[中圖分類號]G61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1-0091-01
經過科學研究,幼兒6歲之前的教育一般能占到整個教育過程的三分之二。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認為從出生到學前的這個時期不僅是身體發展的快速期,也是幼兒智力發展的黃金期,故被稱為是教育的最佳時期。美術在這個時期對開發幼兒的智能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孩子手、眼、腦綜合能力的關鍵,主要訓練幼兒的注意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綜合能力,并且提升幼兒的獨立性和操作性等方面的協調發展。
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合了其他課程,充分利用了游戲的特點與形式,將孩子的興趣引入課堂教學之中,借以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開啟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塑造孩子們樂觀的性格,培養他們的藝術才能,學會獨立創作與合作的精神。如何在教學中避免傳統課堂教學沉悶,提高美術課堂的趣味性,筆者結合教學實例總結出美術與其他學科結合教學的幾個特點供大家探討:
一、結合語文課語言抒情的特點
2~4歲是發展語言的最佳時期,愛說話、聽講故事等,這個年齡段對世界是未知而好奇的,不停地愛問“為什么”,模仿能力也很強,學大人說話,跟著電視邊跳邊唱。這個時候,可以生動抒情地描述一個物品或者故事,讓孩子對物品和事物有個初步的概念認識,學會辨認圖形的形狀,了解色彩的色相。根據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多方面了解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學會用語言和繪畫來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與眼中的世界。
例如:在學習繪畫前,用優美的語言描述一個準備繪畫的場景,以供學生在腦海里產生豐富的想象;然后再指引他們用規律性的繪畫方式方法畫出經過他們大腦加工的圖像與場景;最后,讓他們大膽地講出自己繪畫的想法與畫面的故事構成,并予以鼓勵與支持。一方面提高了幼兒語言的表達能力,另一面也是更重要的――鍛煉他們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二、結合音樂課豐富表現的特點
在美術課堂上,讓孩子感受音樂韻律的美感,并將這一感受體現到繪畫上,需要孩子們的手、眼、耳朵、嘴并用。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有益于良好性格的培養,懂得欣賞美,感受美,啟發審美意識,能夠在繪畫作品中產生節奏、韻味的變化,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了解點、線、面的運用和表達。
俗語說:心靈手巧。幼兒在繪畫的過程中,左右手指神經末梢經常規律運動,有利于大腦左右半球的協調發展。幼兒的手精細動作的發展與腦部功能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因此,美術課結合音樂提供幼兒豐富的動手動腦動心的環境,把美好的東西能夠協調串聯起來,這個是至關重要的。
三、結合自然課細致觀察的特點
幼兒是在認識并熟悉周圍環境中,試探并能分出物品溫暖、寒冷、苦甜,區分善良和粗暴的初級階段,抓住他們的好奇心,分類分層步步深入,讓他們養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
例如:春天是萬物復蘇之際,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引起幼兒充滿好奇的目光,這時老師要抓住這一寶貴時機,引導他們如何觀察,如何思考,如何把觀察的事物在繪畫中選擇及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
四、結合數學課理性分析的特點
5~6歲則對數的概念有初步認識,有記憶力了,這時的重點是邏輯思維發展。繪畫的過程中,時常運用到觀察事物,要先分析它的比例、大小、數量,讓孩子了解數學的邏輯關系,且利用數學來解決實際問題,圖畫能使孩子在游戲中完成這些活動,在線條與形體方面體現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動手繪畫之前,調動幼兒的觀察能力,讓他們自己觀察然后告訴老師圖畫中有什么形狀、有幾個這樣的形狀、它們當中哪個大哪個小。老師引導小朋友們在繪畫的時候也要注意形狀、大小的區別,反復對已知的數字與邏輯分類進行復習演練,加深印象。幼兒對于剛學到的數字非常敏感,在他們所能認知的范圍觀察后動手繪畫,重復這個過程,之后逐漸增加難度,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在愉悅的環境中增強了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
【關鍵詞】尊重差異 主體性 模仿 支持 介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10
在眾多區角設置中,建構區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區角。但事實證明,建構區作為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區域,是每個幼兒都喜歡去探索的區域,尤其是許多老師眼中的問題幼兒,特別能吸引語言表現能力較弱的幼兒。如何合理地安排建構區的區角活動,對幼兒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合理的建構區游戲開展可以從建構區的設置與材料投放、活動中教師的支持、活動評價等幾方面來著手進行。
一、建構區的設置與材料投放
(一)建構區的設置
建構區中的很多活動都以拼搭為主,培養幼兒探索不同的玩法及搭建、拼插方式,培養幼兒的空間知覺,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因此建構區的區域活動空間要大,能夠允許幼兒自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積木的空間,同時也可以避開一些熱鬧的區域,如表演區,為幼兒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
(二)材料的投放
華愛華老師在《學前教育改革啟示錄》中提出低結構材料在游戲活動中的作用:一個多傾向于低結構的材料,則豐富程度也是不同的。低結構材料更能引發幼兒“從他們自發形成的玩法中獲得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創造性”。低結構材料由于其教育目標的隱形,通過材料的組合呈F多樣性的探索,使活動過程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由于低結構材料的變化性和創造性強,使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持久性長。
在建構區中提供各種幾何圖形的木質材料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幾何木質材料不僅牢固,同時具備了低結構的材料的特征,更能激發幼兒對材料興趣的持久度。而雪花片等拼插類積木則可以從鍛煉幼兒小肌肉的發展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方面對木質材料帶給幼兒的作用進行補充。
二、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支持和介入
(一)動態化的范例提供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有限,通常是通過模仿學習的,事實上模仿是創造的基礎。通過積木建構活動發展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不等于要讓幼兒一開始就沒有目標地亂搭一通,教師需要做好活動準備工作,以幫助幼兒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由于小班幼兒的方位概念尚不清晰,在活動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施,讓幼兒了解所構物體的結構特點和方位關系給孩子們提供充足的范例在實踐中發現,在自由游戲中,幼兒除了自發探索材料,也會觀察同伴對材料的探索。幼兒通過與同伴的分享、交流,模仿,往往會不斷調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創造,對材料的操作會更加得心應手,創意得到不斷的激發。對于小班幼兒,同伴間的模仿的魅力遠大于教師范例的模仿。原因在于教師的范例過于“高大上”,在幼兒看來有距離感,而好的同伴的作品更接地氣,也更有可操作性。
(二) 教師的指導和介入
瑞吉歐教育理念在實踐過程中的兒童形象往往是強大的、有力的學習者,而教師則作為兒童學習的支持者和推動者。在建構游戲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幼兒的主導地位,關注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區域活動的主人給予幼兒足夠多的探索時間按照自己的想法自主玩積木。
當孩子們在區角活動中出現問題時,教師要盡量讓孩子自主解決,在矛盾的碰撞中,老師先觀察,然后在適當的時候再用較好的教育策略引導孩子。例如:有的孩子在搭建的過程中,不小心把其他小朋友的建筑碰倒了,孩子們都會很快地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還會主動地去幫著搭建好,這樣就避免了爭吵和打架的現象發生。
需要教師的介入情況應當發生在對幼兒的行為有深入細致的觀察分析以后的,一是當幼兒出現了阻礙或停頓游戲行為的某個問題時,這意味著幼兒思考的產生,教師可以適時介人,提供讓幼兒模仿或類推的例子與思路,使幼兒對問題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二是當幼兒積極等待但沒有結果時,如幼兒的探索遇到困難毫無進展,眼看探究的興趣即將消失了,教師及時介入。
三、總結
建構區游戲對幼兒的發展有著獨特的價值,并非是簡單的娛樂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追求快樂的需求,也能幫助幼兒建立空間關系,增加對圖形的認識,理解整體與部分的概念,培養創造力,甚至推動幼兒合作的社會性發展。要發掘建構游戲中的價值并將之實現,還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并探討。
參考文獻
1.華愛華《學前教育改革啟示錄》,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