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一體化課程改革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 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增加了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切入點,構建了符合本校特色的TOPCARES-CDIO教
>> 基于TOPCARES-CDIO的SOVO實踐教學基地改革 基于TOPCARES―CDIO教學理念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探索 基于TOPCARES-CDIO的實踐環境建設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課程考核改革的探索與實施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可視化設計課程群建設 基于TOPCARES—CDIO的Java語言高級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基于TOPCARES―CDIO的EDA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基于TOPCARES―CDIO的HTML5實訓課程教學實踐 基于TOPCARES—CDIO模式的《商務策劃與演示》課程改革 基于TOPCARES―CDIO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估價課程教學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軟件工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實踐教學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民辦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探索與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基于TOPCARES-CDIO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基于民辦高校“TOPCARES—CDIO”教育教學改革下——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素質教師 基于CDIO理念的數據結構課程教學研究 TOPCARES―CDIO教育理念在Android應用開發課程中的應用與實踐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一級項目設計與實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5] 王學芳.堅持“人”的教育把握“學”“做”的時機.http:///web/行知研究.
[6] 溫濤.基于TOPCARES-CDIO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計算機教育,2010年6月.
[7]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基礎類課程教學改革方案.
摘要:課程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之一。高職教育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采取一系列的課程改革措施。通過改革,建立一種全新的、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文章就有關課程改革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理論型、學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單純技能型人才,我國的高職院校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興起,大部分沒有擺脫“本科壓縮型”和“中專放大型”的束縛,制約了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制約了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職教育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采取一系列的課程改革。高職的課程改革是指通過改革,建立一種全新的、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不但包括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而且要包括素質教育體系,使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培養三者有機地結合成一體。
1.高職課程改革存在的弊端
1.1課程設置缺乏整體協調性
高職學生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普遍表現出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對公共課興趣不高。課程設置的時候,為了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崗位技能訓練的重要性,犧牲了公共課的課時。高職院校為了便于日常管理,選修課的開設門數在總課程設置中的比例較低,學生在選擇學習課程上沒有了主動權,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高職院校多采用的是傳統的“三段式”的課程模式,即先開設公共課(文化基礎課),再開設專業基礎課,最后開設專業課和實踐課。這種模式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導致三個部分相互脫節。
1.2課程設置不適應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缺乏對社會需求、市場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深人的調查和研究。我國的高職院校是通過“三改一補”發展起來的,大部分由中專學校升級或合并而來,專業計劃中的課程缺乏自身特色。現行的課程有的是對中專課程簡單修改后的播用,有的是對本科課程的模仿和照搬。有的是把原來中專的課程簡單地組合起來。例如高職機械類專業把原來中專的《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金屬切削機床》、《機械制造工藝學》、《機床夾具設計》四門主要專業課簡單合并為一門新課程《機械制造技術》,學生學習沒有一個側重點,在企業不能滿足生產一線對學生知識結構的要求,出現學生剛進廠時把拉刀誤認為是古代兵器“狼牙棒”的笑話。在專業計劃中,具備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的課程相對甚少,與社會對高級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脫節,難免出現用人單位招不到所需的技術型人才。
1.3教師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比較差
教師的能力評價對教師的業務發展具有導向性。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考核局限在情況和學年總課時量的完成上。教師的練功比武大賽也大多選擇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比賽、粉筆字比賽、普通話比賽、教案和課件比賽。能彰顯高職教育特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實踐教學的比賽受到忽視。
高職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師有過深人生產第一線的經歷,大部分教師缺乏實踐動手能力,教授的內容與實際生產情況和工作過程脫節,不能通過自己的學習、研究、調查、體驗,將企業運用的最新技術、工藝、方法和工作過程引用到教學中來。
1.4教材的內容陳舊、質量差
教材是傳播科學技術的載體,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工具。教材內容的選擇和日常的管理也應該與時俱進。選定教材以后,教師的備課的過程就是對教材的處理、加工和再創造。教材是否能及時更新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版社為了抓效益,沒有認真把關,粗制濫造,新出教材錯誤百出,嚴重影響了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
2高職課程改革的對策
高等職業教育深化課程改革,應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實施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模式,以實現高職教育課程的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為此,要切實抓好以下幾點。
2.1共研“崗位課程”目標任務
融“教、學、做”為一體深化課程改革,首先應明確畢業生在企業專門崗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應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這就要求學校組成專兼結合的課程教學團隊,共研“崗位課程”目標任務。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應根據就業崗位來設計,即設計“崗位課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組成課程教學團隊,根據學生專業所涉崗位,共同深入細致研討該崗位的目標任務,進而形成課程的知識和能力點,最終構建“崗位課程”目標、任務、知識和能力體系。
2.2設計“教、學、做”一體化方案
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是進行“教、學、做”一體化改革,而實現課程“教、學、做”一體化首先需要科學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課程內容主題、學生特征和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對本課程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要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設計中應根據高職高專畢業生課程崗位目標、任務、知識和能力,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融“教、學、做”為一體,堅持理論與實踐教學,將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作為課程的設計思路,在“教”中體現任務驅動,在“學”中體現項目導向,在“做”中體現工學結合。
2.3開發“雙堂雙標”教學標準
課程教學方案的執行需要課程教學標準。如果說制定課程標準是為了規定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標準,明確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出課程實施建議學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建議、學生學習評價建議)等,那么執行課程教學標準就是實施課程標準的手段。專業課程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案,交融“課堂”與“店堂”、理論與實踐,為實現課程目標就需要開發“雙堂雙綱”教學標準,包括在校教學和在企業教學標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標準。專業課程教學團隊,根據“教、學、做”一體化設計方案,專兼職教師共同努力、學校企業密切配合,開發“雙堂雙綱”教學標準。
2.4加強“雙師”結構教學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能規劃改革方案、開發教學標準、實施課程教學的高素質、高技能、企業崗位一線的教學團隊,是專業課程改革的第一要務。高職高專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校企合一、專兼結合、雙職雙師、結構合理”,核心是建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雙師”是指專任教師既有教師職稱又有專業職業資格和能力,兼職教師既是企業崗位實習教師,又是學校項目實訓教師。
2.5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融“教、學、做”為一體,實現課程改革方案,必須營造“校企合一”的教學環境。在校內,要按企業環境和專業課程崗位的操作流程,建設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力求體現真實的職業環境,強調實訓項目的應用性和操作的規范性,提高實訓過程的崗位針對性和崗位職業能力培養。在校外要按畢業生就業的企業類型和專業課程所涉及工作的內容成立實訓基地。“校企合一”的教學環境包括“教學合作型”和“頂崗實習型”兩種類型。
【關鍵詞】教學改革 基于工作過程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
【課題項目】2013年度廣東省高職教育建筑與房地產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54-02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工作作為貫穿工程建設過程的一條重要主線,在工程建設中起著記錄建設過程、監控工程質量、實施安全管理、監督及協調建設各參與方的重要作用;是工程建設及竣工驗收的必備條件,也是對工程進行檢查、維護、管理、使用、改建和擴建的原始依據;更是認定事故責任、還原建設過程的重要依據。
鑒于建筑工程資料管理的重要性,高等職業院校建筑工程專業近年來陸續開設《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根據資料員崗位的需求進行設置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掌握資料員的崗位能力,拓寬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面。
1.課程概述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最初是根據資料員崗位的需求而設置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掌握資料員的崗位能力,拓寬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面。該課程涵蓋的專業知識面非常廣泛,建筑工程中所有的子專業都需要建立相應的資料系統。通過對建筑工程資料管理的工作特點分析和這門課程的教學實踐,發現該課程課程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培養資料員崗位能力,還具有對其他所學專業知識進行梳理和鞏固的作用。因此,唯有對此課程進行正確定位,并根據定位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置與設計,才能使該課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課程現狀分析及存在問題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教學通過近年的教學實施及畢業生跟蹤調查,發現存在相應的問題如下:
(1)理論內容抽象雜亂,實踐環節難體現崗位能力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的課程設置分為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理論教學體系通過教材結合規范,配合案例分析和實物圖片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隨后進行知識能力板塊實踐,結合相關資料管理軟件進行實訓,但多數以填表形式為主的實訓內容。通過問卷調查,在校學生普遍反映理論內容抽象、雜亂、缺乏感性認識,實踐環節單一、缺乏學習熱情和興趣;畢業生建議增加實踐性訓練課時,并結合崗位特色調整課程結構及內容。如何將分散、復雜、實操性強的專業知識在有限的課時和條件內傳授給學生,是本課程需探索的問題之一。
(2)教學方法待探索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教學普遍沿用傳統的歸納、分析、綜合等方法,雖結合相關資料管理軟件模擬真實化的工作環境,但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導致畢業生難以快速勝任資料員工作崗位。如何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通過模擬真實工作環境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實現教學與生產的無縫對接,是本課程需探索的問題之二。
(3)各學科之間聯系性不強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是對建筑工程建設全過程的書面記錄,能夠反映整個施工過程的管理和技術。《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學習有助于綜合應用專科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系統的技術及基本能力的練習,具有專業知識回顧、總結和加深認識的作用,這是其他課程難以實現的。所以,如何通過課程設置達到串聯整個學科知識,使學生完整、系統化地了解與掌握學科的主干及其分支,是本課程需探索的問題之三。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作為一門實用型課程,在課程內容中應注重崗位工作任務和能力知識的培養,通過結合實際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同項目的工作任務,訓練學生具備真實環境的工作能力,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學做一體化,從而使畢業生無需培訓即可上崗,真正實現教學與生產的完美對接。
3.課程改革方案內容
通過對課程體系的重新探索和課程結構的調整,課程設置側重于培養資料員崗位工作任務和能力知識。制定基于工作過程的《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改革方案,并按照改革方案編寫符合新的課程標準及能力考核標準。具體如下:
(1)教學內容梳理
根據用人單位對資料員崗位能力要求情況調研及畢業生問卷調查結果,基于資料員崗位工作過程的綜合性強的工作特征,對《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結構進行梳理,課程內容不應局限于資料管理理論知識傳授、表格填報及檔案管理實踐技能訓練。實施改革如下:
①減少純理論教學比例,部分理論知識在實踐環節中滲透;
②實踐部分以真實工程案例在施工過程中建筑工程資料的形成與編制為主線,增加施工計劃編制實訓內容,通過施工圖識讀、施工技術及方法、施工進度等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知識點向專業知識面拓展;
③將實訓內容劃分為幾個學習情境,在職業的工作任務和行動過程的背景下,將學習領域中的目標表述和學習內容進行教學論和方法論的轉換,構成在學習領域框架內的“小型”主題學習單元。使教學實踐過程與實際施工過程中工程資料的形成過程保持一致,學生實訓過程中逐步掌握工程資料的填寫、收集、整理和歸檔的崗位職業能力。
④增加職業素養的培養環節,端正工作態度、樹立責任意識,提高學生溝通協調能力,自主學習、分析的能力,擴展學生的未來發展空間。
(2)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
打破原有的較為傳統的歸納、分析、綜合等教學方法。基于資料員崗位工作任務,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場景認知等教學方法具體化學習領域,實現理論和實踐環節相互滲透。主要改革如下:
①采用真實工程案例結合工程圖紙討論、施工計劃編制的案例教學;
②學生分組完成、組內成員按照參建各方進行角色模擬,以真實工作情景促進知識吸收;
通過教學做一體化,使學生具備資料員崗位職業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分析問題、知識運用能力。
(3)各學科銜接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工作作為貫穿工程建設過程的一條重要主線,建筑工程資料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工程項目的逐步成型過程,其工程資料管理與工程施工是同步的,在此過程中離不開各方主題的互相配合和協調。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作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之一,課程與工程實際具有很緊密的聯系,學生畢業后的各個崗位(施工員、監理員、資料員、質檢員、材料員等)工作任務都與工程資料的形成、收集、編制有所關聯。所以,課程設置方面通過著重考慮如何使學生實現對土建專業各學科之間、建設行業各崗位之間關系的理解,得以鞏固和加深的專業知識,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快速適應建筑施工現場的各技術崗位和貼近第一線的管理崗位。部分體現如下:
通過圖紙“討論”和施工計劃的“編制”使學生熟悉施工技術和施工進度,學科間承上啟下;對工程資料的“填寫”的學習引導學生對以往知識的鞏固、拓展和思考;通過對工程資料“收集、整編”的學習引導學生對于工程中施工依據、施工控制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結論
通過該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借以建筑工程資料管理為載體,根據資料綜合反映多專業、多崗位、多單位的相關性特點,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土建類高職畢業生能夠適應建筑施工現場的技術崗位和貼近第一線的管理崗位。同時,也相應提高學生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主學習及分析的能力。
針對資料員崗位的職業能力主要培養文檔的分類和管理能力、施工過程中事件的記錄能力、資料的整理裝訂能力和施工圖的閱讀能力等,通過對工程資料中對試驗檢驗,方案編審質量、安全生產管理等工作的記錄和反映,培養或進一步鞏固施工技術的應用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等建設行業通用能力。使畢業生無需培訓即可上崗,縮短其適應時間,促使學生更快地在工作崗位中進行自我提升。
關鍵詞:工藝員;多元式;評價方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198-02
近年來,我國制造行業正由“中國制造”逐步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這樣的轉型除了要求硬件設備的更新之外,更迫切需要大量富有創新意識,并且掌握一定理論知識水平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高等職業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基地,必須緊緊跟上時展的步伐,努力探索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是目前高等職業院校比較通行的一種模式,是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交替進行,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據調研,目前不少院校的成績評定仍采用傳統模式,即平時成績以作業、出勤、課堂表現為主,期末成績多數采用閉卷筆試的考核形式。這樣的評價方式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下存在一些弊端:過分關注評價的結果,忽略評價過程本身的意義;過分重視考試成績,淡化了綜合素質;評價指標單一,忽視多元性,忽視被評價者的主體作用。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評價方案改革也勢在必行。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對項目化課程進行科學的評價,如何通過評價去發掘和培養學生的素質與能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是我們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也是高職課程改革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本文以《數控工藝員》課程為例,實施專業項目化課程多元教學評價的試點改革,通過探索找到進步與不足,期望能為今后進一步完善多元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方案提供實踐指導。
一、探索全程化多元式評價方案
以《數控工藝員》課程為例,這是一門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的內容涉及到數控加工的工藝分析、利用軟件進行實體建模、運動軌跡生成、軟件仿真加工以及零件的實際操作加工。學院設置本課程的基本目的是幫助學生梳理專業理論知識,建立完整的工藝分析體系,提升專業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是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面向實際崗位的課程。《數控工藝員》課程,由于涉及的內容繁雜,許多的知識還是跨學科的特點,如果只是單一的筆試,顯然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掌握情況;簡單地加入技能操作考核,也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更不能反映學生的職業素養。所以,我們通過教師與企業專家的研討,修訂了評價方案,設計了全程化多元式的評價體系,即過程評價和最終評價相結合,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果相結合,由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評價方案見表1。
二、評價方案的優勢
新評價方式,不同于以往單一的書面考核,也不武斷地通過一個工件加工好壞決定成績。新評價方案分別進行工藝分析與編寫、計算機建模與仿真加工、技能實操考核等多方面的測評,考核內容更全面。新的評價方案對于學習過程中的每個項目都給予了及時評價,實現評價的全程化。新評價方案可以讓學生自己、同學、教師與企業專家都參與到評價的活動之中,使評價的主體多元化。如果在某個評價單元上評分差別明顯的,評價小組可以進行溝通,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通過探索改進,力求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因此,相比傳統的評價模式,新的評價方案有以下優勢:
1.由學生、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打分,使分數客觀,成績更公平公正。
2.通過設計、分析、造型、仿真加工、實踐操作與總結的整套流程,讓單一的考核過程提升為專業理論實踐融合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過程。
3.工藝的合理性、造型速度與技巧使用、仿真加工的準確程度、實操加工工件的質量,不僅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掌握情況,還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工作態度等職業素養,為學生將來走入職場打下基礎。
4.邀請行業企業專家,通過學生的展示,讓企業了解我們的學生;同時讓學生通過與企業專家的溝通,增加自信心,在以后的求職面試中更加從容。
三、實施后的調查反饋情況
對2010年以來的接受本課程培訓的近500名學員進行的調查問卷,從反饋情況來看,有30%的學生認為實施多元化評價后自己的學習負荷減輕了,52%的學生覺得學習負荷反而加重了,18%的同學覺得影響不大。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了解到,覺得學習負荷減輕的這部分學生認為現在的評價方式,考核的分數大部分體現在平時的項目訓練上,這樣心里壓力相對較小。覺得學習負荷加重的基本都是學習主動性比較強的學生,這些同學對自己的學業要求高,對知識與技能的渴求量很大。但是課程本身的內容多,用于肯定學習成果的評價方式又是多元的,他們希望在每一個環節都表現出色,導致這部分同學覺得壓力大,但學生也反映這樣的方式幫助他們學習到了更多的知識。
通過《數控工藝員(銑)》課程的多元化評價考核方案改革,給學生以危機感,促使學生平時就努力學習,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學到了知識、鍛煉了技能,從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獲得更多的收益。
參考文獻:
[1]陳麗娟.學習評價方式改革中的學生自評[J].黑河教育,2011,(1).
[2]王影.評價方式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知識經濟,2011,(14).
[3]朱曉瑩.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改革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0).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導游業務;“教學做”;一體化
本文為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03481。
引言
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和特色,而傳統的實踐教學,只是一種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難以實現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教育部[2006]16號文件要求,各高職院校要“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適應職業教育特點,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教學理念,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其實質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內涵是教學與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切入點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以此來帶動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構建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旅游管理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著重啟發和挖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目前國內旅游管理專業開始運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但教學模式依然把實踐和理論教學分開設置,沒有融為一體,致使學生就業后,企業普遍反映人才用不上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如下:
1. 普通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尚存,教師仍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
2. “雙師型”教師偏少,理論教師偏多,不少教師只會“教”不會“做”,實習指導教師嚴重不足;
3. 企業兼職教師數量不足,無法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應占專業教師比例16%以上的要求,并且多數從企業聘任的教師只會“做”,不會“教”,結果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
4. 軟件體系不適應“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例如:教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不適應課程體系改革的要求;考試方法單一,考試制度不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
5. 實訓室硬件設施不完善,缺乏與本專業相配套的教學設備和實驗設施等。
旅游管理專業通過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首先可以解決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分離的問題。即以旅行社崗位能力需求為依據,構建 “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及課程標準。第二,解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師資的問題。即加快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鼓勵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加強與業界聯系,加大在企業鍛煉的機會,并對老師在企業的掛職鍛煉實施科學管理。第三,解決校企合作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問題。
二、以《導游業務》課程為例構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1. 構建“教學做”一體化課程體系
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是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核心。《導游業務》課程體系的構建要深入旅游行業和企業,與用人單位領導及資深導游多次探討研究,對導游職業崗位和任務進行具體分析,按照導游職業崗位和職業標準,有機整合專業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以突出職業本位、強化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有效教學形式,調整課程體系,使其滿足“教學做”一體化培養方案的要求。
2. 構建一體化教材和課程標準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沒有一體化教材,就無法實施一體化教學。《導游業務》課程進行一體化教材的編寫,要依據導游能力和導游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做到知識、技能、標準、效果的對接,準確把握好相互銜接和遞進的教材內容,明確知識和技能的切入點、任務和任務引導、規范的操作方法與步驟、支撐任務與拓展的相關知識等。
一體化教學標準是實施一體化教學的主要依據,主要包括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考核標準等。教學標準的制定,一是要根據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定位和導游崗位任務進行廣泛的社會調研,進行教學大綱的制定和評審。二是要按照一體化教學、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要求,吸收國家標準、企業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對任務進行分類,設計訓練項目,制定各門課程和各個項目的課程標準。三是要結合導游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
3. 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管理
優秀的“雙師型”教師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導游行業的向往,更能讓學生全面認識導游行業,了解導游的風光與辛酸,行業的激情與隱情。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可采用以下途徑:1)安排專業教師深入旅游行業一線,提高專業技能;2)學校有計劃地培訓專業教師,鼓勵教師參加導游資格考試或導游資格升級考試,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3)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參加行業培訓,了解行業新動向;4)開展校企雙向兼職,旅游企業高管兼任系部主任或教研室主任,聘請優秀導游作為兼職教師,學校教師兼任旅行社培訓師或導游,使教師從擅長對學科能力的分析轉向對職業任務的綜合運用,掌握新的教學思想,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一體化教學能力。
4. 硬件條件的建設
先進的教學實訓室能為學生提供虛擬場景,鍛煉學生靈活講解的能力;好的實訓室還能提供多處微格環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多名學生同時進行導游實作訓練,錄制學生情境模擬或講解的全過程,并能反復播放,相互學習和指正,共同提高。
三、以《導游業務》課程為例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1. 制定科學完整的一體化教學過程
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以“校企合作”為切入點,以旅行社崗位群的工作任務為出發點,研究各崗位工作須具備的實踐能力要求,探索“教學做”一體化的“項目”及“任務”。以《導游業務》課程為例,其教學過程主要包括6大部分:1)明確項目; 2)布置任務; 3)講授要領; 4)實訓準備; 5)微格實訓; 6)點評提高。具體來說,我們讓每位學生肩負維護旅行社利益的責任,從始至終擔任一個角色,即實施一個項目;每個項目由若干任務組成,根據教學要求向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當任務下達后,便由“雙師型”教師來講解完成任務的要領和注意事項,并且示范;學生通過課堂討論或者課后的資料搜集進行準備;實施微格實訓,并根據需求反復播放學生實訓過程;最后,通過學生的自評、互評和老師的點評,完成教學做一體化教學。
2. 加強校企合作和教學研究工作
“校企合作”是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及平臺,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成立校企合作的專門組織,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方式,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改革方案,聯合開發課程、進行課程設計、制定課程標準等,將旅游企業的氛圍引入教學建設和改革,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
3. 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素質和技能
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就要在學生能力(專業能力、關鍵能力)的形成上有所突破。以《導游業務》課程為例,通過對學生實施實地導游講解、3D模擬場景訓練和各級競賽等高要求的綜合性訓練及指導,全面調動學生發揮自身基礎素質、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從被動地接受到主動創新,在愉快的氣氛中去獲取知識,并在導游講解、才藝展示、知識問答等多項考察中,鞏固導游員的高素質和高技能。
四、結束語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為培養目標、以基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以成果為鑒證的教學評價,是以教師為主導、
學生為主體的有效教學形式,能有效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脫節問題。旅游管理專業構建和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導游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符合旅游行業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羅蔓,莫薇,寧文珍.“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6).
[2] 于孫姆.“教學做合一”思想對當代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8(2).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學校開設最為普遍、受益面最廣的一門基礎課程,它除了是專業必修課以外,更重要的是非計算機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在windowsXP+office2003環境下信息處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提高學生辦公軟件的應用水平和網絡資源的使用水平,培養學生進行快速高效處理日常辦公事務的能力。
在落實計算機應用基礎改革方案的過程中,將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的《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教學用書,以課程改革后的教學觀來實施教學,實驗證明效果很好,成績不錯。
一、改革前的課堂現狀
1)內容:學科知識邏輯推演導向;2)教學:突出知識目標;3)載體:文字語言圖形公式;4)考核:以知識記憶為主體;5)體系:理論實踐分離;6)講課:教師灌輸;7)評價:教師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了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或者理論實踐分離,老師是主體,沒有學生的參與,或者說學生也沒有興趣參與。比如,課堂中提問題,學生要不是說不知道,要不就是干脆不說話,學生顯然沒有興趣學習這些內容,因為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在哪里,就不會有學習的動力,雖然中職學生的素質確實是一屆不如一屆,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我們必須接受現實,要改變的是自己,將學生吸引到我們這里來。
二、改革后的課堂實施
1)職業活動導向;2)突出能力目標;3)項目載體;4)用任務訓練職業崗位能力;5)以學生為主體;6)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設計。
1、改革后課堂學習氣氛非常好,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了顯著的提高。
【授課對象】2012級營銷專業的學生,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因為計算機的普及,學生入校前都多多少少接觸過計算機,但絕大多數學生使用計算機僅局限于qq聊天和玩游戲,除此之外,比如文件和文件夾的操作、文字處理、電子表格、ppt演示文稿等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還非常欠缺。
【授課內容】文檔處理軟件word的應用
【授課時數】4學時
【教學目的】熟練掌握文檔的基本排版技巧
掌握表格的制作與編輯技巧
掌握圖文混排技巧
【過程設計】
第一階段:
布置任務一:學校小報的編輯
布置任務二:畢業自我介紹的制作
教師按要求進行具體的操作,
布置實訓任務:加班通知的制作(含文本與表格)
實訓指導(此過程讓學生自愿組合相互討論)
第二階段:
布置任務三:房地產海報的制作(給出效果圖)
學生討論分析效果圖的結構
教師講授各部分的制作過程及運用的word處理技巧
布置實訓任務:以五人為一組自行設計與完成某一種產品或某個商場的銷售海報,要求對顧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及較高的制作技巧。
第三階段:對兩項實訓項目作出過程性的評價在課堂上我們老師不再只是教書而是改為教課,讓學生們由以前的“先學后做”改為“邊做邊學”或“先做后學”,也就是教無定法,學生是主體,老師只是在做導演,采取開放式教學,由于先有了目標,而且與本專業聯系很強,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商業活動有直接關系,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所以學生們顯得很有興趣,都躍躍欲試,這個班上有一個同學家里有私家公司,公司業務與本專業聯系很強,這個同學因此提出很多實用性的問題,我們就讓同學們來討論,解決不了的,可以下課以后到市場去調研,去圖書館查資料,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們由以前的背動聽課變成了現在的主動參與操作,積極參與新知探索。
后來學生們反饋回來說,現在的項目化教學讓我們覺得每天都很忙碌,幾乎一有時間就往圖書館跑,三樓的資料室經常是被我們班級的學生包了,和項目相關的那些資料幾乎被我們翻了個遍,好像自從初中畢業后就沒看過那么多的書、那么厚的書,隨著項目的深入,難度的增加,我們甚至覺得圖書館里的那些書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需要了。我們老師也感覺到在學生的各種能力未形成前,指導量大,非常辛苦;在學生的能力基本形成后指導難度大,實踐經驗、專業能力、跨專業知識和能力等都要增強。
2、學生們的職業核心能力有所提高
改革實施后,我們用改革后考核體系來驗證學生們的學習效果,發現同學們不管是合作交流能力還是自我學習能力以及自我創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經過發放的學生調查表可以發現學生的能力養成屬于正態分布,得4、5分的學生占大多數,表明學生的職業核心各能力比改革前還是有所提高的,實際學習過程中老師發現有的同學非常優秀,但是比較謙虛,自我評價給自己打出的分比較低,類似的評價在每個分數段都有,學生們都比較謹慎,所以高分段人數比較少。
這種謹慎讓我們老師很高興,在課程改革前同學們對待這種打分都沒有興趣,要么就是默然的,要么就是嘻嘻哈哈的隨便打分,有時候老師們對學生呆滯的表情特別急,其實是孩子們沒興趣造成的,他們不知道學這些做這些干什么,老師要求做,那就做吧,現在同學們在打分時那種認真謹慎的態度是多么的可喜啊,其實,這是學生們學習積極性提升的表現。
三、教學改革問卷調查及分析
本次教學改革至此,我們在2012級學生中進行了隨即問卷調查,通過對500名學生調查結果分析,80%的同學表示對本門課程很感興趣,希望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使用計算機設計出一些作品;69%的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的目標是用好、管好電腦,讓電腦成為自己學習、工作、生活的好幫手;5%的同學認為計算機基礎的學習是為了應用而不是通過國家計算機相關的考試;60%的學生希望本門課程的講授時間縮短,增加項目實訓時間;對于機房講授與上機一體化的授課方式,有85%的同學認為很好,3%認為—般,8%認為不習慣;39%的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希望在學校期間的計算機水平可以達到解決專業問題;對于現在的教學模式69%認為很好,9%認為一般,26%不習慣;對于教師采用的多種教學方式,學生最喜歡的是主體式教學方法。總之,成績是顯著的,但是問題也是存在的。例如,實驗實訓還沒有完全分開,老師的信息量不夠,應提高效率,與同學們多交流,多下企業了解市場需求,當然這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讓我們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與學生共同進步。
[關鍵詞] 高職課程改革 教學內容選取 改革成效與設想
一、課程性質與定位
《運輸管理實務》是面向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與專業方向必修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在先進的物流運輸管理理念指導下,合理、適時、有效地制定、選擇和實施物流運輸策略,達到最優的物流運輸效果。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為學生從事物流運輸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程改革理念與思路
1.課程改革理念
《運輸管理實務》課程設計“以知識必須夠用為原則,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按照“校企合作、教學做合一、產學研相結合、理實一體”的改革理念來設計課程教學體系。該課程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項目與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以就業為導向,以物流運輸管理各個崗位為核心,按照高職學生認知特點,采用業務流程引導教學進行的方法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來構建相關知識體系,訓練職業技能,發展職業能力。
2.課程改革思路
本課程是以運輸管理各個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教學內容,通過任務驅動型項目教學活動,序化知識和能力。在課堂和現場,以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分析、角色扮演、3D軟件模擬仿真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并將課程素質教育的要求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以保證本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課程改革具體措施
1.內容選取
課程內容的選取充分體現項目驅動、實踐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計思想,在理論教學方面,以夠用、實用為度,通過理論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和運用運輸管理的基本知識與方法。在實踐教學方面,根據課程內容,通過多媒體演示、情景模擬、角色體驗、角色互換、情景再現、案例分析、3D仿真軟件模擬等多種手段,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展現教學內容。
2.內容組織與安排
以工作項目為學習情境,選擇教學內容模塊,根據模塊、任務和項目的層次體系,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融合,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教、學、做一體化。本課程共分為三大模塊,具體模塊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運輸管理實務》課程具體模塊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
3.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長期教學實踐中,課程組成員不斷交流、研討,改革教學方法,積累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受學生歡迎的、適合高職人才培養特點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主要包括:
(1)案例教學。搜集相關案例,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現實問題做出分析判斷,學以致用。
(2)3D仿真軟件模擬教學。通過3D仿真軟件,模擬操作各種運輸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整個運輸流程。
(3)視頻資源。通過相應的視頻播放,使學生能更加直觀理解相關知識點與具體操作流程,激發學生興趣。
(4)天空教室。課程資源及師生互動采用天空教育平臺,本課程部分教學資源使用天空教室平臺。
4.考核方式
《運輸管理實務》課程考核方式采取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分方式采取百分制。本課程的總成績為100分,期末考核成績為總成績的50%,過程性考核占50%。根據學習情境重要程度測算,每個情境有具體的考核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運輸管理實務》課程考核具體要求
注:過程性考核不及格者不得參加期末考核。
四、課程改革成效
基于“校企合作、教學做合一、產學研相結合、理實一體”的課程改革方案,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為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咨詢者、指導者和評估者,使教學過程向學生自覺的學習過程轉化。課程改革的成效具體如下:
1.顛覆傳統教學理念
本課程組在課程改革過程中,首先強調的是改變傳統的以專任教師為主體、以課堂為中心、以掌握理論知識為目的教育教學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并力求把這個理念貫穿到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極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在小組合作、任務訓練、成果展示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找到了自信與陽光。
3.全方位地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課程在內容選取及安排上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工作項目為學習情境,選擇教學內容模塊,根據模塊、任務和項目的層次體系,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融合,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教、學、做一體化。同時,改革后的課程對于學生的培養由重知識目標轉向了重能力目標,學生日后職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培養。
4.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得到了企業的首肯
課程改革實踐后,有一批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生的良好職業技能與素養受到了用人單位的首肯,對運輸管理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效果表示認同,也希望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與改進措施,以實現企業需求與學校教育的近距離對接。
5.教師教學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通過課程改革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注重講授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和基本方法,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水平。與此同時,教師在備課、教學設計等過程中,也鍛煉了自己,使其教學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五、課程改革進一步設想
1.本著“必需、夠用、實用”的教學內容選取原則,根據高職教學特點,進一步完善與充實情景教學項目設置內容,使其更加符合與貼切企業實際工作崗位與工作內容。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以參觀教學、聘請校外專家兼職、頂崗實習等方式來充實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出更加適合企業需求的應用性人才。
3.加大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積極鼓勵課程組專職教師以參加培訓、掛職鍛煉等方式來提高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
4.加強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逐漸完成本課程資源全部上網,建立了集多媒體教材、紙字教材、網絡課件及網上資源于一體的立體化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文靜.高職《運輸管理實務》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22
建筑力學課程是高職建筑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一般包括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三部分。該門課程要求學生通過相關知識學習對基本結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等問題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對一般的建筑工程問題進行初步分析。(一)課程設計理念高職課程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建筑工程項目實施為導向,突出基礎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真實的工程項目為載體,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適用當前工程技術的應用能力,服務專業課程、服務工程實際的課程模式,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課程設計,實行單元化教學。(二)課程學習目標。建立準確的力學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練進行靜力平衡計算的能力,具有能夠進行桿件的強度、剛度和壓桿的穩定性分析計算的能力,能夠熟練完成材料力學的基本試驗項目;培養學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綜合的邏輯思維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三)課程性質和作用。通過建筑力學課程的學習,結合施工現場實際需要,學生可以獲得較為系統的力學知識和基本的分析能力,這些知識和能力是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靈活運用知識技能完成工作、解決問題的有力保證,在教與學中對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及協作能力起到促進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續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結構抗震等專業課的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又可以解決工程中簡單的力學問題,在整個建筑類課程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核心地位。
二、基于BPR理論與管理方式實施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就是重新設計和安排教學的整個過程,使之合理化,即通過對原有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每個環節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和細致分析,對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環節進行徹底變革。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進行。(一)對現有課程進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發現其存在問題。1.課程過分追求系統、完整,造成內容龐雜,知識脈絡隱晦不清。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涵蓋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的內容,知識覆蓋面非常廣,但其教學體系與內容基本上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形成的,課程普遍存在重理論、輕應用,重分析、輕綜合等問題,對于力學作為應用學科的實用價值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結果是:過分追求力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使得教學內容重復、龐雜,邏輯推理過程和論證方法煩瑣,學生學習倍感吃力。2.教材內容不實用。從近幾年高職建筑力學教材的使用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有些教材僅僅是本科教材的簡單壓縮,教材各部分內容聯系不緊密。二是與中職使用的力學教材差異不大,沒有突出高職教材通俗易懂和實用性的特色。三是教材內容的論述條理不清晰,符號不規范,如外荷載、約束、內力和應力的符號等都未與后續專業課中的符號統一起來。四是習題設置缺少實踐性,不能突出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3.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式落后,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長時間以來,教師大都已習慣了“粉筆+黑板”或是“白班+PPT”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基本采用灌輸式,不生動、缺乏新意,缺乏對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同時,對學生的差異性缺乏重視,甚至不重視,教學一刀切,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力學課的興趣和積極性。4.實驗、實訓內容過于單一,缺乏綜合性實驗。實驗及實訓的任務主要是驗證經典理論、增加感性認識,是高職教學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但不少高職院校對于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開展的實驗項目單一,缺乏綜合性實驗(試驗),結果是:學生在學習抽象的力學知識時,不能將知識點聯系起來,也不能與實際聯系起來。(二)設計新的課程改革方案,并進行效果評估。為了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課程改革方案,必須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在設計新的方案時,需要考慮:1.編寫適合高職教育和學校實際的課程教材,改革授課內容。優秀的教材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高職教材內容不能求全,應圍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強調知識的實用性,避免涉及過多的交叉問題,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內容的難度和跳躍性,講究循序漸進。編寫教材時,采用單元模式設計并分配各單元的學時(見表1),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力求符合認知規律,由工程或生活實例引入,應用數理方法抽象、推理、綜合,再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工程中。盡可能地應用工程實例進行說明、驗證,將理論和實際有機地穿插在一起,強化應用。除讓學生掌握建筑力學的基本知識外,還要讓學生掌握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將知識轉化為能力。2.改革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采用“授—導—融—解—議”的教學模式,改革思路如圖2所示。具體做法:傳授知識—導出任務—提出情境—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討論、總結。教學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整體,以實際工程項目結構構件實體為切入點,從結構設計、材料選擇、施工準備、施工工序、質量檢測、維修加固、成本比較等一系列工作過程導出實際工程項目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自主地學習,直到解決完成相關任務、完成學習過程,隨后,再通過集體討論,將一個問題的解決進行推廣、拓展,真正達到任務驅動,自主導學的教學目的。實訓培養應用能力理論指導實踐客觀現象舉一反三解決問題研討糾偏分析推理鼓勵引導課堂教學現場培養觀察能力加深感性認識實驗培養動力能力增強理性認識圖2教學模式改革思路3.改進教學方法。建筑力學課程以“情境—啟發式教學”為主體,穿插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設問討論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突出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其教學思路是:結合學校內的典型建筑物,圍繞其中主要構件的施工過程,建立教學情境,使理論學習與工作能力協調一致,在學習中糅合施工圖識讀、施工、質量評測、加固等一系列工作過程,真正做到“教、學、用”一體化。4.調整課程教學周時數,強化課程的實踐教學。為了實現“教、學、用”一體化的目標,將原來的理論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前段課時6周左右講授靜力學,后段12周左右講授材料力學,在兩段教學中間插入1-2周的實驗教學及現場實訓教學,帶領學生走訪一線施工現場。實驗教學安排包括四個項目:材料的拉壓實驗;彈性模量測定,冷作硬化;剪切和扭轉實驗;梁的應力測定。現場實訓教學包括:現場觀察,認識構件、結構、支座,觀察變形、破壞;觀察構件的四種基本變形及組合變形,觀察破壞現象,感受壓桿的失穩嚴重性。(三)建設與課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師資結構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需要對原有的師資結構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充實,并學理念,從而推進課程建設的發展。教師結構的重組,包括學緣結構、年齡分布、學歷層次、工程經驗等諸多方面,具體操作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其一,制訂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年度計劃,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其二,加強崗前培訓,重視師德培養,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三,實施試講制和導師制,發揚以“老”帶“新”的協作精神,提高新進教師的教學能力;其四,組織教師參加科研活動,把握本學科的發展方向,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其五,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參加社會生產實踐,豐富實踐經驗,拓寬視野,提高職業技術能力。(四)組織實施。具體的實施步驟如下:第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建結構合理、業務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第二步,完善“啟發式教學”的課程標準,強化工學結合;第三步,改革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第四步,加強現有教材的修訂,完善實驗、實訓任務書指導書;第五步,開發多媒體教學課件,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移動互聯技術開發網絡課程,建好互動式課程學習環境;第六步,完善校內實訓基地,改善實驗條件,進一步擴大校外實訓基地。三、改革效果總結課程改革有助于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夠使學生從課程改革中最大化地吸收知識的養分,培養滿足現實社會需要的人才。借鑒BPR思想及管理方式,應用于建筑力學課程的改造和教學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在BPR理論的指引下,傳統課程的改革效率大大提高,建筑力學課程改革的建設周期是其他同類課程的50%。第二,在授課安排上,較之以往的傳統教學,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好的教學體驗感,學生普遍感到建筑力學其實不是很抽象,它確實可看、可用、有用、能用。第三,重組后的教學提升了學生的理論分析和計算能力,改善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在畢業實習反饋中,受到用人企業的好評。
總之,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和行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課程建設必然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這就需要與之配套的指導思想,將BPR的基本理論與課程改革相結合,是一條可行的課程改革之路。
作者:孔祥剛 江懷雁 單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魯森斯.組織行為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2]楊萬福.基于打破現狀的思維下業務流程再造(BPR)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4)
[3]王云龍.借用BPR理念改造我國旅游本科專業課程[J].旅游學刊,2004(S1)
[4]蔡強,韓東梅,李海生,等.基于知識流優化的業務流程重組[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
[5]王德華,呂俊峰.基于BPR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5)
[6]付宜新,曹嵐.流程再造與高職教育課程開發[J].職業時空,2007(10)
關鍵詞 就業導向 專業教育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區域經濟在東南沿海發達省份的帶動下增長迅速,商業競爭也隨之愈演愈烈,各個行業對市場營銷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也明顯增加。最近幾年,在全國人才市場需求排行榜中一直排名靠前,甚至大有問鼎之勢。在對我國四大直轄市的人才市場調查中發現,市場的人才需求與高校市場營銷人才的培養差距甚遠。在我國西部區域的市場,對市場營銷人才的需求同樣很大。巨大的需求與極低的錄取率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除了各種市場及能力因素之外,高校的培養體系及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成為制約我國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
從近幾年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筆者總結了近期市場營銷人才的社會需求:各行業對市場營銷專業人才質量要求明顯增高,而且對懂得專業知識和市場營銷理論比較全面的復合型實用人才極為青睞,但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卻是高校市場營銷人才培養的短板;另外市場營銷專業本身具有其他學科所沒有的特殊性,不是所有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都適合做市場營銷,甚至有的專業學生有一半以上不適合學這一專業,專業知識的優勢不是十分明顯,很多低文憑甚至沒有文憑的人通過后天的努力和實踐也同樣能獲得很高的回報,而許多高校的畢業生眼高手低現象時有發生,融入社會后不能很好的制定職業規劃,導致一直在營銷的低層次上工作;同時也有些社會上的片面認識,認為營銷就是推銷等等都制約現代營銷教育的發展。
要想提要教學質量,必須進行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同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通過改革與創新,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才能使高職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市場營銷是培養鍛煉學生在崗前提升綜合能力的課程,同時也是市場營銷專業的重點課程。在營銷理論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市場營銷課程,需要掌握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而進行分析、研究,因此說該課程實踐性、操作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就目前的課程教學過程中也是有一定的問題存在的,以下是對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改革提出的一些想法和提議:
1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以講授為主,過于傳統,無法取得教學與培養的雙重效果。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所用教材內容體系較傳統。陳述內容過多,實踐環節較少,且用案例來輔助教學,沒有讓學生真正的去操作實踐,導致學生理解接收效果較差。(2)理論內容講解上,拘泥于書本,授課形式單一,過于機械化。(3)學生接收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對知識的掌握停留在某個點上,很難形成一個面,就更難形成整體思維和理論結構,最終造成實際策劃能力欠缺。另外,學生參與度低、互動性差、考核形式單一等問題也十分明顯。
2課程改革思路
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是高職高專教育的根本任務,目的是為了適應社會需求,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來設計培養方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營銷能力,提高學生的銷售素質。作為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應該是理論知識掌握牢固,營銷應用能力較強,綜合素質完備的綜合體。營銷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居于改革首位,要做到突出對營銷能力的培養,體現出“講、研、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實現高職教育的特征。為了體現三位一體的特點,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首先明確學生畢業后在某崗位做某項工作,之后共研“崗位課程”所需具備的各方面能力。(2)開發“理論實踐一體化”教材,理論與實踐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完善教材勢在必行。(3)“講、研、踐”三位一體教學模式需要“課堂、專業實訓室、實訓基地”為載體,三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4)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做到全方位、多元化評價,充分適應社會,兼顧學生在就業崗位上所起的作用。(5)專業課程改革的第一要務是要加強“雙師”結構教學隊伍建設,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的“三高”團隊。(6)做到“校企合一”,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做針對性的訓練,培養崗位職業能力。
3課程改革步驟
針對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改革,教學團隊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社會、企業,并結合改革方案進行探索,進一步加強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改革的力度,完善體系結構、考核評價、實際實踐等方面,具體實施如下:(1)修訂完善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標準;(2)完善“雙教材”教學,即文字與多媒體教材相結合;(3)進行教學模式創新,以完成實際任務為核心。(4)實施開放性教學方式,“請進來、走出去”不斷發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