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心理輔導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職學校;團體心理輔導
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1]。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把學生培養成合格技術人才的基礎[2]。青春期的躁動、與同學關系緊張、找不到適合的學習方法、父母的婚姻關系破裂等問題,都是導致中職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到自卑和煩惱的關鍵因素。我校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自2009年起成立學校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室,及時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
1 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及優勢
團體心理輔導也叫團體咨詢,是在團體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3]。
相對于個體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具有以下優勢:
1)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提高心理輔導的效率。
2)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接納自己。
3)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4)團體心理輔導容易讓成員獲得歸屬感。
5)團體心理輔導為成員提供了一個多維視角。
6)團體心理輔導有益于發展社會性。
2 我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情況介紹
我校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室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并結合前來進行心理咨詢學生的親身經歷,發現目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來自于四方面: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問題、親子關系問題、學習問題。掌握如何與人溝通、交往的技巧;學會如何正確處理男女生間正常的同學關系;如何平穩地度過狂風驟雨般的叛逆期,與父母和平地相處;如何重新點燃學習的斗志,這些都將對他們的生活及日后的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我校固定在每學年的上學期開展有關增進與改善人際關系和有關學習方法指導的團體心理輔導,在下學期開展有關正確面對情感困惑和有關正確處理親子關系的團體心理輔導,根據不同主題的輔導目標納入相應的團體輔導活動方案。參與輔導的學生均為自愿參加,一期輔導為期四天,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課堂的時間,約為兩小時。
學校團體心理輔導不容忽視效果評價,有效的評價能夠發揮甄別、教育、改進和激勵功能,而且評價的過程還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教學實踐不斷改進的過程[4]。每期團體心理輔導后通過學生書寫的心得體會作為效果評價,經過對心得體會的閱讀與分析后發現,每期輔導后學生均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收獲。例如在一期以“走進新生活,快樂共成長”為主題的新生人際關系的團體心理輔導中,學生這樣感悟:“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讓我不再害怕與人交往,使我變得自信起來,同時我懂得了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學會信任和包容。”通過一期以“掌握方法,學會學習”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學生分享:“以前在日常學習中總是出現馬虎、著急的問題,通過活動讓我明白了學習要有意志力和耐心,每個人都會犯錯,人無完人,但重要的是要用心不重復犯錯。”在一期“建立純潔友誼,綻放青春光彩”的團體心理輔導中,學生這樣說到:“處于青春期的我們都希望被異性關注,成為受歡迎的人,但是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任務要去完成,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是刻苦學習,為以后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期以“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為主題的親子關系團體心理輔導后,學生分享到:“以前總是不愿與父母多說話,感覺自己不能被理解,通過活動讓我認識到父母對我的愛,以后要多與父母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
每期團體心理輔導后,我校心理咨詢教師會對參加輔導的學生進行追蹤調查,并結合班主任教師及年級輔導員教師對該生參加輔導后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調查顯示,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學生在人際交往、情感問題、親子關系、學習問題等方面確實有所提高和進步。
3 加強團體心理輔導在我校的實際應用
目前中職學校進行的團體心理輔導形式多樣,但都處于探索階段。主要包括:1)嘗試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使團體心理輔導得到深層和廣泛的應用。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有利于打破成員之間的陌生感,增加親密感;2)培養一批優秀的學生干部作為朋輩團體心理輔導者,使更多學生受益。朋輩之間年齡相似、發展階段相似、面臨的心理問題也相似。對一批優秀的學生干部進行心理學專業知識的介紹和團體心理輔導師的培訓,由他們來執行團體心理輔導方案,縮短了學生與團體心理輔導的距離,緩沖學校團體心理輔導教師缺乏的不足,使更多學生受益;3)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學校可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引入團體心理輔導,使新生在最短時間內互相了解,建立互相信任,盡快融入新的集體,縮短適應期;4)在學校輔導員工作中引入團體心理輔導。輔導員經常深入學生中間,是與學生建立心理聯系最多的人。在專業團體心理輔導教師的指導下,安排輔導員有計劃地完成學生團體輔導計劃,不僅能夠縮短師生溝通的距離,同時提供輔導員自我成長和發展的空間;5)將團體心理輔導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把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和技術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過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的學生看成一個團體,以團體活動的方式教學,讓學生在團體活動中感受、體驗、討論、反思等,使學生在團體活動中獲得支持和幫助;6)對畢業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就業問題是中職學校畢業生面臨的頭等大事,其所帶來的壓力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開展職業生涯團體輔導,能夠幫助中職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還可以讓學生疏泄消極的情緒,有助于緩解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4 關于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思考
4.1 保證參與團體心理輔導成員的固定性
盡量選擇自愿參加團體心理輔導或確實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學生。如果團體中有個別非自愿者,與其他成員的合作意愿會降低,較少參與到輔導中去,不能保證每天的按時活動,或對活動表現出較少興趣,則會直接影響團體效果。
4.2 提高成員對活動的投入程度
首先,在目標的確定上:盡量使預期實現的輔導目標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學習和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其次,在方案的設計上:盡量使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案做到前后呼應,上下銜接。使團體成員在參加后續活動時,切實感受到之前的輔導對自己帶來的變化和影響。最后,輔導教師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方法與技能,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質,使學生在與其的互動和交流中,不斷獲得新的收獲和感悟。
4.3 對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應進行長期追蹤調查
心理輔導對個體性格的培養和人格的養成是長期和潛移默化的,同樣,團體心理輔導也應關注成員長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不能只衡量輔導后的即刻效果或短期成效。心理咨詢教師應與班主任教師及年級輔導員教師共同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關心學生的點滴進步。對參加輔導后的學生,進行多方聚焦,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對學生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和判斷。
4.4 團體心理輔導應與個別咨詢相結合
盡管團體心理輔導有許多優越性,但是它并非適用于每一個人。由于時間的限制,單純的團體輔導往往難以兼顧每個個體的特殊需要,個體的問題有時不能得到適當的處理。個別輔導服務可以安排在團體心理輔導以外的時間進行,如果某個成員的需求是團體輔導不能滿足的,則應當鼓勵這個成員轉為個體輔導。
綜上所述,團體心理輔導以其特有的優勢在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不斷拓寬和探索新的應用途徑,使團體心理輔導在中職學校得到更好地開展與運用,能夠讓更多的中職學生受益。對于開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應引起團體心理輔導教師的重視和注意,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與能力。相信在未來,團體心理輔導將成為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和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王靜,陳杰.中專學生心理需求的特點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發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5):424-427
[2] 李愛華.中專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2005,2(1):73-75
就當前學校心理輔導的現狀來分析,給學校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還需一段較長的等待期。在這段時間內,學校心理輔導工作需要依靠在職的廣大教師來完成。如果能對現職的廣大教師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崗位培訓,必將給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帶來很大收益。
基于這一認識,我們提出了《教師――輔導者角色轉換研究》課題,旨在通過教師的努力與探索,緩解學生心理需求與輔導教師不足的供求矛盾,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及從事心理輔導的專業水平,使學校心理輔導工作得以科學、有序地開展。
本課題采用由核心向拓展的研究策略,即以教師自身角色的轉換為切入口,帶動學校整體育人環境的優化。在現階段,我們側重在教師中普及心理學知識,促使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及觀念的轉換。我們把研究目標定位在:提高教師的心理學理論水平,使教師學會用心理知識調整自身的心理,以健康的心態對待學生。
目前的輔導教師,大多由學校的現任教師及團隊輔導員兼任,對于新的角色要求往往認識不清,常以舊角色來處理新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兼職輔導員必須實現由傳統的教師向輔導者的角色轉換。
一、教育者向輔導者的觀念轉換
教育者與輔導者在教育的觀念及對待學生的態度上是有明顯不同的,前者認為自己的責任是帶領學生實現教育方針所規定的目標,更多地把學生當作受教育者;而后者認為自己的責任是幫助學生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心理困惑,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形成良好人格,強調把學生當作親密的朋友。
因此,我們提出,在學生遇到問題(包括心理問題)時,教師要做到三點:
1.傾聽。教師要善于傾聽,讓學生自由地提出問題,以了解問題產生的背景和原因。
2.判斷。千頭萬緒總有一條綱,教師要找準主要問題作為“切入點”,其他問題便可觸類旁通,迎刃而解。
3.商量。一個問題的產生常受到多樣因素影響,解決心理問題也有多種方案。教師一般要提出3~5種方案,供求詢的學生選擇,并將每一種方案的利弊分析清楚,啟發學生選擇最容易做到、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我們鼓勵教師做到:順其所思,同其所感,助其所為,促其所成。
二、品德教育向心理輔導的方法轉換
品德教育與心理輔導在實施過程中,手段與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兼職輔導員需要重新學習,把握咨詢與輔導的具體策略與手段,從品德教育的模式中跳出來。筆者認為主要的轉變有三個方面:
1.從單向勸說變為咨訪雙方的共同活動
在這里關鍵的因素不是信息怎樣輸入學生腦中,而是雙方的信息如何溝通和交融。整個輔導過程要以來訪學生為中心,教師通過傾聽一啟發一鼓勵的方式,使來訪學生主動參與到輔導活動中,調整自己,改變自己。在整個輔導過程中,輔導員與學生始終處在一個信息互動、情感互動的共同磁場之中,這就與教育者注重信息的單向輸入有了很大的不同。
2.從以說為主轉變為以聽為主
咨詢與輔導的進行,特別注重反應技術的應用,因為有效的反應,有利于輔導員抓住并利用來訪學生提供的各種顯性和隱性線索,幫助來訪學生理清思路,達到自助。因此,輔導方法的側重點不再是“怎么說有理,怎么說有效,怎么說學生能夠接受”,而應是“怎么在聽中識別情感,怎么在聽中表露情感,怎么在聽中做出情感支持與反應”。這種轉變對于輔導關系的建立與發展,以及輔導效果的獲得有著重要的意義。
3.從告訴學生怎么做轉變為幫助學生自己認識要怎么做
從教育模式看,說服過程是要為學生指明方向,講清道理并告訴他操作的方法,然后帶著學生往日的地走。而從輔導模式看,則與此不同。輔導過程采取的是提供信息一給予勸導一正面提問一影響分析一支持鼓勵一引用個人經歷一面質反問一澄清問題等方法,這些方法可以使來訪學生提高或加深對自身問題的認識,主動采取行為來緩解和解決問題。因此,心理輔導員必須經歷從教育模式轉為輔導模式的過程,學習、掌握更適當的引導方法。
應該認識到,教師要適應輔導者這個角色,還需要在獲得相應的角色經驗、技能和知識之后,從自身的人格或個性方面進行完善,培養起適應輔導崗位的“氣質”。為適應這種職業特點,教師必須在職業活動中進行有意識的實踐與鍛煉,從對角色職責的認同、接納和對角色行為的外部模仿,逐漸內化為個人的職業素質與人格品質。對教師來說,個人修養與教育職業的和諧統一,足教師向輔導者角色轉換的最高境界。
在促使教師向輔導者角色轉換方面我們做了適當的嘗試。教師可以通過以下五種方式積累經驗,逐步適應心理輔導這一崗位。
1.了解學生發展特征
教師應了解學生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需要、性格,了解其家庭文化背景、生活習慣,了解其興趣、已有經驗和能力,使日常的教學與活動符合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要。我校通過指導教師撰寫教后記、教學隨筆等形式,逐步讓教師留心學生的成長,獲得學生心理發展特征的第一手資料。
2.建立師生平等關系
建立師生平等關系,要求教師以關懷、接納、開放的態度與學生相處。教師與學生說話時,語調要溫和、親切、自然,并耐心傾聽學生的述說。在各項教學與課外活動中,我們鼓勵教師用微笑、點頭及其他身體語言給予學生贊賞、鼓勵和安慰,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和接納,達到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在學校舉辦的各項文娛活動中,我們盡量安排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并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說話,體驗學生的感受。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3.豐富師生學習經驗
教師與學生參與心理輔導活動之前,必須要有一定的學習經驗的積累。我校從教學活動入手,有意識地幫助教師與學生積累這方面的經驗。教師在進行各項教育活動前,應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包括編寫教案、搜集資料、布置場地、制作教具等。在活動進行時,教師應觀察和了解活動中的學生,把握隨機教育的機會,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
4.為學生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
教師應該用自己樂觀的性格和幽默感,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
學生的自尊與自信就像一個氣球――一個受到小小的刺激就會漏氣和萎縮的氣球。我們提醒教師不要在學生之間公開進行橫向比較,或給予學生過多的協助與保護。因為這些行為會不知不覺地降低學生的自尊與自信,給學生過多的負面體驗。教師應注重贊賞和肯定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生活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朋輩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輩是“朋友”和“同輩”的合稱,朋輩心理輔導是由一種受訓和督導過的非專業人員提供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幫助過程,或者是同質團體在指導者的帶領下通過共同的探索和訓練,促進成員共同成長的過程。一項關于中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回答“我碰到問題首先找誰商量”時,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師的占8%,其他占12%。這表明朋輩群體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視。如今,不少中小學將其心理健康教育受眾狹隘化,往往只側重于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也是朋輩心理輔導所關注的。
綜觀朋輩心理輔導的發展可見,美國在朋輩心理輔導方面已走上專業化和規范化的道路,其朋輩心理輔導組織覆蓋面廣,同時有較為健全的制度作為保障。而我國的朋輩心理輔導發展時間較短,專業性和規范性不強,服務的范圍和對象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朋輩心理輔導作為一種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幾年才進入我國高校,更鮮有服務于中小學的。然而,將朋輩心理輔導引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種趨勢,既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助人效果,切實給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學,如果把朋輩心理輔導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療和干預上,活動將難以開展。因為要求小學生掌握專業的心理輔導技巧是極其不易的,也是不現實的。基于此,我們把研究視角聚焦于如何從預防和發展的角度開展小學朋輩心理輔導活動,并設計較為完善的朋輩輔導培訓體系,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檢驗其有效性,為小學朋輩心理輔導提供科學依據和可操作的方案。通過朋輩心理輔導,改變,只有專業心理教師才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狀況,讓更多學生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輩心理輔導推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橫向發展,更有益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解決小學專業心理教師缺乏而不能滿足心理咨詢需求的問題,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輔導機制。
二、小學朋輩心理輔導的意義
當今小學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缺乏與小學生對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長之間的矛盾。朋輩心理輔導既能彌補小學心理輔導力量的不足,幫助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又能滿足學生的多層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輔導的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將朋輩心理輔導引入小學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緩解小學專業心理輔導力量需求的壓力
專業心理輔導教師配備不足與日益增長的小學生心理發展需求兩者間的差距,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斷彰顯的問題與矛盾。小學心理輔導老師往往會把視角局限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而無力或很少有精力顧及大部分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心理品質的培養。然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幫助廣大學生健康成長,發展學生的心理品質,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其次才是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和治療。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輩心理輔導員,能夠起到預防、發展和干預的作用,從而彌補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滿足小學生多樣化心理發展的需求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存在個體差異,對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盡相同。當學生出現心理發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問題時,多數會選擇向朋輩傾訴。朋輩心理輔導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維護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因此,建立朋輩心理輔導網絡可滿足小學生多樣化心理發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時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幫助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
朋輩心理委員在為同學開展心理輔導的過程中,不僅能幫助周圍同學舒緩心理壓力,解除心理困擾,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一個彼此溝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機會,有助于促進朋輩心理輔導員自身心理素質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際環境的形成。心理委員在助人的同時使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鍛煉,當自己碰到心理問題時,也可以自己幫助自己,達到“助人自助、雙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學朋輩心理輔導的實施
2013年,我們將小學朋輩心理輔導研究申請課題立項,根據課題研究的操作構思,經過近一年的實踐與總結,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實施程序:一是甄選班級心理委員,培訓心理輔導技能;二是組建心靈成長小組,規劃常態工作內容;三是開展朋輩心理互助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
(一)甄選班級心理委員,培訓心理輔導技能
每學年開始,全校倡議、發動、招募班級心理委員。根據自薦及他薦原則,增補人員。原則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學各1名。選出的班級心理委員經過心理教師面試后,通過活動進行分組,并選出組長、班長,明確各自職責、任務;再由心理輔導教師按班級心理委員工作內容對他們進行培訓,傳授必備的心理專業知識和行之有效的實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怎樣調適情緒、怎樣控制行為、適當的宣泄方式、怎樣尋求心理幫助、怎樣尋求合適的求助對象和適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輔導原則,如尊重、同情、傾聽,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時,能夠胸有成竹、理性應對;選擇科學的心理讀物,推薦有益的心理網站;收集典型個案,完成同伴輔導工作記錄表;發現同學中的情緒異常情況及時向心理教師、任課教師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組建心靈成長小組,規劃常態工作內容
為了提高心理委員的工作能力與實效,學校還組建了由部分班級心理委員構成的心靈成長小組,并研制整套切實可行的自我培訓學習方案,促使他們自主進行心理健康理論與技能學習,由心理教師在實踐活動中隨機引導其改進與完善。
每學期初,心靈成長小組利用學校的興趣小組活動時間,對全體心理委員開展為期六周的專業技能培訓。隨后,每兩周組織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訓活動。心理委員在班級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們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斷的實戰演練中得到提升,才能獲得同輩的認可與信任。因此,盡可能多給他們創設交流的機會,以從中汲取力量,顯得尤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訓活動中,培訓的主題是依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進展和各班學生的心理狀態而擇定的。如期末考試月份,對心理委員進行考試心理輔導的技能培訓,通過專業教師指導和同伴相互學習,使他們能幫助、輔導同學緩解考前焦慮,從容應對考試。
每兩周召開一次工作規劃與布置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學生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整體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實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間,要求心理委員組織全體同學參與心理漫畫賽、心理書簽制作比賽等各項心理競賽,倡導人人關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講心理健康知識,達到廣泛的宣傳教育目的。通過定期召開會議,使心理委員明確近期工作,找準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形成良好的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效能感,并不斷地積累經驗,嘗試創造性地開展具有年級或班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在實踐活動中,心理委員經常會碰到受自身經驗與能力局限而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每學期對朋輩心理輔導員,進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導。定期對朋輩心理輔導員進行督導,既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靈成長,消除對朋輩心理輔導的畏難情緒。在定期督導中,幫助朋輩心理輔導員及時調整心理輔導方案,以提升心理輔導的實效。要讓朋輩心理輔導員明確地意識到,助人活動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達到幫助別人解決某一問題的能力時,切勿強求自己,而作出另請高明助己應對的選擇,才是對來訪同學負責任的表現。
(三)發揮心理委員作用,開展朋輩心理互助
1.組建“陽光小隊”,搭建心理溝通橋梁。“陽光小隊”,寓意為同學帶來積極、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員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陽光小隊”在督導過程中及時向其他心理委員請教,或者及時轉介給心理老師。“陽光小隊”定期開展“請到心靈葵花園來”的活動,每名心理委員向班級同學發放邀請卡,打破同學對心理咨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讓同學了解心理咨詢,為心理教師和學生的溝通搭建橋梁,并引導同學以正確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詢,必要時能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
2.策劃“相約心靈葵花園”,宣傳心理保健常識。每周五大課間,“相約心靈葵花園”進行專題廣播,使學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員定期在學生群體中搜集他們感興趣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話題,并和心理老師一起撰寫廣播稿,編排演播程序,使20分鐘的廣播能集專業性、趣味性、實效性為一體,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和發展的職能。
3.結對“心靈伙伴”,攜手共促心靈成長。學期初,學校分發給每個學生《心靈伙伴談心本》,這本談心本將記載學生在心靈成長方面的體悟,也成為同班同學與心理委員談心的對話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員收齊“心靈伙伴”談心本,通過書面溝通,走進每個同學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心聲,助人成長。
4.組織“心理游園會”,互助激發心理潛能。學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詢中心每學期針對各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舉辦心理游園會活動。舉辦心理游園會前,心理咨詢中心組織心理委員了解同學們的想法和需求,為活動收集同學身邊的素材,以詳實的案例提升活動的實效性。心理委員作為心理游園會各個“關卡”的策劃人與主持人,設計菜單式心理普識內容,學生通過挑戰各種“關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識,激發心理潛能,完善心理品質。
5.編演“校園心理劇”,化解一般心理問題。以校園心理劇的編演促進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心理互助的過程中學會自主解決常見心理問題。在前期的預研究中,我們對校園心理劇進行了系統的探索,總結出校園心理劇編演“五步驟”:第一步,從個別咨詢和團體輔導過程中搜集、積累素材;第二步,篩選、提煉素材,編寫、生成校園心理劇;第三步,編排、完善校園心理劇;第四步演出心理劇;第五步,總結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員攜手同伴編演校園心理劇,展示了通過同伴互助解決一般心理問題的過程,不僅宣傳了朋輩心理輔導工作,也充分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對小學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反思與前瞻
以往的朋輩心理輔導研究與實踐,都傾向于將其定義為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心理輔導工作,以致要求擔任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學生需要具備較高的心理輔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能妥善地處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這對小學生來說是極其困難的。所以,我們的研究更側重于預防和發展,從積極心理學視角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圍繞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設置活動;讓朋輩心理輔導員成為心理活動的組織者、心理游戲的演示者、心理知識的傳授者、心理老師的小助教等。這些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廣度,卻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進一步檢驗。此外,心理輔導老師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長反饋機制,定期為朋輩心理輔導員開展清理心理負能量的活動,保障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從事心理輔導工作過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防其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為他們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誠然,無論是從理論研究層面,還是實踐探索層面,對小學生的朋輩心理輔導迄今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朋輩心理輔導的非專業性特點使其難以避免人們對其科學性與有效性的質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輩心理輔導的特性,結合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拓展和創新與其相適應的有效的實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輩心理輔導真正地解決學校心理師資緊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進、充實、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陳昌盛.高教園區內開展朋輩心理輔導的問題與對策[J].水電教育,2012,(2).
目前,對心理委員的培訓大多采用傳統的授課形式,這種形式偏重于知識的傳授,以講解理論為主要內容,雖然能使心理委員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但由于缺少心理輔導的實踐機會,當面對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時很多心理委員不知從何下手。
心理委員培訓不僅是一種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意識的啟發和能力的提高。近年來,在心理委員培訓中引入了案例教學法,不但增強了他們學習心理知識的主動性、提高了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敏銳性,而且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較好地掌握了心理輔導的操作技術,較快地適應了崗位職責,提高了培訓的效果。
一、案例教學的設計和實施
( 一)案例的選擇
案例的選擇直接影響培訓效果,選擇的案例應當既適合培訓的需要,同時又要密切聯系實際。選擇培訓心理委員的案例,一定要圍繞我國目前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困惑和行為問題展開,因為培訓的目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越貼近現實的案例就越有價值,越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的開展。所選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案例所提供的問題解決方式要對類似問題的解決具有參考、借鑒和啟發作用。
(二)案例內容的選擇
案例內容以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為主,如大學生活的適應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情感問題、學習壓力問題、自卑、抑郁、焦慮等。還要包括當事人成長過程中各類基本信息、重要事件、本次誘發導火線、主要癥狀與問題等,要具體詳實、真實可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心理輔導要遵守為當事人保密的原則,故所引用的案例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必須要加以調整。
(三)案例教學的實施
在實施案例教學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集體參與的原則。培訓教師作為引導者,要注意調動每一個心理委員的積極性,營造一個和諧的討論氛圍。案例教學的實施主要有以下4個環節:
1.閱讀、分析案例。讓心理委員仔細閱讀所選取的案例,分析案例的具體內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問題。心理委員應盡快進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關事實、情況,以咨詢者的角色和地位設身處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來訪者的認知障礙和行為問題。在確定運用哪種心理輔導理論解決案例中的心理問題時,一定要以能夠促進來訪者成長為目的。
2.小組討論。把心理委員分成5~8人一個小組。在小組內,每人就第一階段的閱讀、研究、分析所獲得自己關于案例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發表見解。討論中要求小組每個成員都要發言,供大家討論、批評、切磋、補充。討論方式多種多樣,可根據案例問題及討論問題順序逐一發表各自高見,可將幾個有關問題合起來系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也可將自己分析案例過程中遇到的特殊難題提出來讓大家集思廣益共同解決。
3.集體討論。集體討論是在培訓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所有人員積極參與的討論,是小組討論的繼續。它一方面討論解決小組討論階段遺留的有爭議的問題,另一方面討論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有意引導的討論問題。
為了使集體討論有效地開展, 培訓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除了熟知案例陳述的背景、事實、觀點、材料外,還要諳知案例反映或蘊涵的心理原理、規則等知識,以便引導心理委員概括出來。培訓教師還要依據培訓計劃的具體安排,重點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原因、案例中反映的心理委員可能設想不到的情況等。
4.總結評述。搞好總結評述是案例教學的畫龍點睛之筆。通過總結評述使心理委員對學習成果有一個概要性的認識,可以幫助他們思考、提升從案例教學的內容和過程中學到的知識,鞏固在案例學習中掌握的處理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這樣心理委員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完成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二、案例教學法培訓心理委員的效果
(一)調動了心理委員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積極性
由于案例教學法主張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方案、去策劃分析,這就促使心理委員必須主動地學習相關心理學知識、如《大學生心理學》、《心理咨詢學》、《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等理論,調動了其學習積極性,特別是通過撰寫案例――分析案例――討論案例――總結評述的過程,促使心理委員思考、消化從案例教學中獲取的心理知識,并慢慢地與原有的知識融合,成為已有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從而更好地掌握心理輔導理論和操作方法。
(二)培養了心理委員的創造性思維
案例教學與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不同,在教學方式上,案例教學采取以課堂討論為主的方式,心理委員參與討論,發表見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學會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和信息,學會對已有的資料作多方面的分析,學習對自己和他人已有經驗的利用,這些都促使他們的思維不斷深化。并在力圖對一個問題尋找多種解答的過程中培養和形成創造性思維,如提出假設的解決方案主要運用發散思維,論證方案是否成立主要運用發散思維中的逆向思維法;選擇最適當的方案主要運用聚合思維,通過比較、評價,確定對目標實現的利弊,這實際上又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因此說,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培訓也就是對心理委員的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過程。
(三)增強了心理委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培訓中,案例的解決沒有統一、權威的答案,答案是開放的、發展的。案例為全體心理委員提供了同樣的情景和信息,為了解決問題,有時會有多種解決的方案,有時也可以從多種方案的比較鑒別中尋找出最為合適的答案。這種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選擇,開拓心理委員思路,啟發其獨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建立一套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四)加快了心理委員對心理輔導技巧的掌握
在運用案例教學法培訓心理委員時,由于經常采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的形式,通過扮演教師或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角色,使他們逐漸能夠根據所扮演的角色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心理輔導理論和方法、恰當的提問技巧和共情手段來解決問題;同時,他們還要設想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注意調整自己的輔導行為,消除自己可能產生的種種偏見,這樣,在模擬解決和處理心理和行為問題中,通過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使心理委員較快地掌握了心理輔導的技巧,為更好地履行職責打下了基礎。
(五)提高了心理委員對心理危機預警的敏銳性
關鍵詞:網絡平臺;高校;職業心理;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4-0077-03
研究的動因
高校職業心理輔導日益受到重視 同志曾經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中提出:要就“如何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更好地應對人生和社會的各種問題和矛盾”進行探討,要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頒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組織實施相應的心理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的教學工作體系,開展多渠道的心理輔導,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其中,職業擇業心理輔導是一個重要內容。
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2012年10月,世界知名辦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工作壓力最大的國家之一。職業心理健康已成為全球管理領域的新課題。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集中表現出焦慮、自卑、從眾、依賴等問題,缺乏對職業選擇的正確認知和遇到問題時的調適方法。其實,用人單位看重的并不僅僅是與工作直接相關的技能和經驗,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學習和融入工作環境的速度,包括與他人能夠相互融合、順暢銜接的良好心理機制,這一點其實就是職業適應和角色轉化的能力和速度。能夠做到這一點,使大學生的職業心理實現動態變化,可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以網絡為平臺的心理咨詢的興起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傳統的心理輔導方式也悄然發生變化,利用QQ平臺、網絡語音、電子郵件、BBS等工具的心理輔導應運而生,這些現代網絡交流方式逐漸運用于心理咨詢行業。特別是對于咨詢前的預約了解,如社交恐懼傾向等特殊人群的約見,都有很好的幫助。同時,網絡心理咨詢空間和時間上便捷、保密性強等特點都能成為傳統心理輔導的有效補充。已經有一些醫院、機構或個人建立心理咨詢網站或網頁,開展心理治療或健康教育。由于高校局域網的建立與健全,以網絡為平臺的職業心理輔導條件已經比較成熟。
高校職業心理輔導手段比較傳統 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的職業心理輔導起步較晚。一般高校對學生進行職業心理輔導主要有入學時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和畢業時的就業指導,還有由學工辦心理健康協會開展的一些心理輔導工作。總體來說,手段比較傳統,一般都是面對面個體咨詢或團隊輔導,由傳統的人際渠道進行心理問題的輔導,速度比較慢、時效比較差,如高校中出現多起惡性殺人事件都與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有關。如何建立有效的實時交流的網絡平臺進行職業心理輔導,已成為高校管理的一項重要課題。
網絡平臺作為職業心理輔導手段的特點
安全私密,顧慮小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被認為“有心理問題”的時候,學生往往在社會功能上,如交往、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受到影響,會承受更多的壓力。所以,有些學生遇到心理問題也不愿意積極咨詢,生怕暴露自己的信息從而產生不良影響,更不愿意將職業心理相關問題當作“心理問題”看待。相比之下,網絡心理輔導比直接到心理咨詢室咨詢更能保護學生的隱私,如學生可以匿名咨詢,克服心理阻礙。利用網絡平臺的職業心理輔導在激發咨詢者的主動意識、采取咨詢行動方面,可以減少學生的顧慮,減輕學生的思想負擔。
方便靈活,有實效 網絡使人們的交流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使心理咨詢更加方便。學生自我覺察心理問題往往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已經過了常規的心理咨詢安排時間,所以,不能在第一時間與心理咨詢師接觸并獲得幫助,而心理測量工具的應用等,則可以不局限于心理咨詢室的時空約束,更加方便快捷。每次心理輔導的案例記錄和存儲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整理,而網絡技術為信息留存提供了經濟、省時的方式,可極大地提高輔導教師進行督導和研究工作的效率。
關系平等,更主動 在醫院的心理咨詢工作中,是醫生與病患的關系;在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中,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這種傳統的上下級關系,前者的權威性都會給后者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阻抗。在網絡平臺的交流中,可讓這種關系更為平等,有效消除學生的戒備,可以更真實地說出自己的困惑。同時,可以選取學生關心的普遍性、敏感性、傾向性的問題在網絡上進行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自由暢談,互動交流,平等地發表看法。學生作為求助者也同樣可以幫助別人,更深刻地體現“助人自助”的理念。
當然,網絡平臺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職業心理輔導中關系不穩定、媒介交流獲取信息不全面、受制于一定的技術條件等,所以還需要傳統的團隊輔導活動、面對面咨詢等傳統心理輔導技術加以補充。但是兩者并不沖突,可以對兩種方式的互補性做一些有益嘗試。
職業心理輔導網絡平臺系統的構建
高校的職業心理輔導主要以指導學生職業活動和支持學生職業發展為內容,是創造更多機會豐富學生的職業心理體驗,鍛煉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讓學生自覺向職業角色轉化,加快職業適應的過程。所以,職業心理輔導是個系統過程,涉及部門比較多,項目比較豐富,活動時間也比較長。目前,職業心理輔導普遍存在目標不明確、任務不清晰、工具較單一、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的輔導方案等問題。所以,“網絡心理輔導平臺”的構建需要確立明確目標,完善組織框架,采取適當方法,具備軟硬件設施等,各方面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使職業心理輔導更為專業、規范。
第一步:確立職業心理輔導目標,“一定、二專、三入職” 根據高校教育管理的特點,結合教學管理系統和職業心理輔導的要求,制定的職業心理輔導目標是“一定、二專、三入職”,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適應能力。其中,“一定”是指對一年級學生進行“職業人的心理素質”的“定向”輔導。這一階段把以強調職業意識為主的職業人的心理要求作為主要內容,是將一個大學新生轉變為職業人的心理準備訓練。“二專”是指對二年級學生進行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職業心理輔導。“專”是指為高效完成相應職業活動提供的心理動力支持,如細心、耐心、誠信、正直、責任心、自覺性等方面的心理輔導。“三入職”是指對三年級即將進入實習崗位的學生進行擇業前的職業心理訓練,以職業選擇和職業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主要內容進行相應的輔導,為良好就業做心理準備(見圖1)。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可以使職業心理輔導更加有針對性,能有效地把各個階段的活動結合起來,分類、分段管理,點面結合,突出重點,便于評估。
第二步:確立團隊,責任到人 高校各部門已經分擔了職業心理輔導的部分內容,但是一般都局限于本部門的事務性工作,比較零散、瑣碎。同時,也會造成相互交叉、重疊。所以,應建立職業心理輔導團隊,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突出主線,強調特色,圍繞目標更有效地開展工作。團隊由學校主管副書記牽頭,起到核心的作用。就業處提供最新職業輔導的政策信息,團委和學生處負責人做好節點的管理工作,由相關學生部門或社團具體執行,做好網站的維護工作。同時,專業的職業心理輔導教師具體負責整個方案的分工和進度,負責心理咨詢和團隊活動的輔導工作。當然,條件允許時,可以一人扮演多個角色,完成多項工作。整個團隊要明確目標,知曉在系統中的責任和作用,積極發揮團隊成員的主動性和參與熱情,形成有凝聚力和執行力的隊伍。
第三步:網絡平臺的建立 根據目標和團隊分工,確立職業心理輔導的任務和方法。以網絡平臺為主的職業心理輔導主要解決的問題:一是職業心理知識的普及。職業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分支,主要研究人們在選擇、從事和改變職業過程中的個體差異和特點,不同的職業要求從業者具有不同的性格特質,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職業,要了解自我并進行與職業的合理匹配,必須以學習為基礎。所以,應設置“心理資訊”模塊,及時更新職業心理相關的各項資訊,主要包括各行業最新動態、創業政策、職業規劃、職業決策、職場減壓等,還應包括各個專業的職業能力體系。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職業心理相關知識,掌握動態信息。二是職業心理評估。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適其職,職得其人”,通過測量和評估,讓學生更加了解自我,進行職業定位。測量包括學生入學時全體學生的心理普測和針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各項測量,主要有職業性格、職業能力、職業興趣、職業發展、人格測試等,根據測試數據結果進行心理問題的自檢。同時可以與教師交流溝通,進行診斷和評估,如有特殊個體,可進行專家合議,給出針對性報告。三是職業心理輔導。主要是建立職業心理學習資源庫,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生動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與職業相關的電影、故事、課程、心理圖片等,增加心理輔導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職業心理的理論知識。其中,有關各個行業的影片,在生動故事的背后呈現出職業特點和規范、職業發展和晉升等,可在很大程度上便于學生建立職業認同,掌握職業技能。四是職業心理咨詢。即運用多種咨詢形式開展群體和個體咨詢,通過QQ群、電子郵件、BBS進行在線咨詢與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決求職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獲得良好的心理支持,更加勇敢地面對職業問題。具體如圖2所示。
第四步:職業心理輔導網絡平臺的維護 網站建立之后,要進行有效的團隊管理。一是教師團隊的專業培訓和學習;二是學生管理隊伍的講座和交流;三是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會議。要分期、分批有重點地進行隊伍素質提升,提高網絡職業心理輔導的質量。常規工作主要是安排定期輪班進行職業心理輔導,對各項數據進行采集與分析,監測學生的職業心理動向,維護網絡平臺的運轉等。
探索與關注
職業心理輔導網絡平臺系統的建立,可增加高校心理輔導的主動性、針對性和科學性。通過在校三年系統的職業心理輔導,可使學生獲得應對職業選擇與發展的良好心理準備,引導學生關注職業生活,提高學生對個人、職業和社會的辯證認識,為學生實現動態的人職雙項匹配提供幫助,同時,可增加學生的心理抗壓、抗風險能力等,發展在未來職業工作中所必需的優良心理品質。
同時,基于網絡平臺的職業心理輔導在新的媒體環境下,需要高校多部門協同配合,集中對學生職業心理問題進行關注和輔導,這是集合專業教師團隊、就業指導部門、心理咨詢室、校外就業管理系統等多層次共同工作的有效嘗試,也是教學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有益融合。
但是,網絡畢竟是一把“雙刃劍”,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一些思考。所以,以網絡為平臺的職業心理輔導還需要繼續關注三點:(1)網絡是心理輔導系統中的一個有效平臺,信息技術提供了互動交流的機會,但更要注意與傳統職業心理輔導方式的相輔相成,兩者結合,揚長避短,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2)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資料的收集和整理、討論主題的發起、網站的維護等,應在統一目標的指導下,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3)網站的更新和維護要及時,根據當下的心理輔導熱點、需要集中解決的學生心理問題等,及時更新資料,同時,應做好網絡信息的存儲與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楊映秋,孔燕.高校心理教育網絡環境的系統實踐和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6(6).
[2]李晶,李向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的構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4).
[3]宋建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一、問題提出
近幾十年來,核心素養的教育與測評日益引起全球的關注。教育部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將其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而普通高中教育處于國民教育體系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在當前情形下開設人生規劃課正當其時。
由于受課時和師資的限制,很多學校會選擇由專職心理教師來承擔人生規劃課程的研發和開設,而我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一開始就在尋求與學校教育目標融合的教育模式,因此可嘗試探索高中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的整合。
二、理論依據
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定義:心理輔導活動課是一種“發展性團體輔導”,是以全班學生為對象,運用適切的輔導策略或方法,借著團體互動,協助學生重新評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調整認知與增進因應能力,以預防或解決問題并激發學生潛能為目的的課程[1]。
人生規劃課的定義:人生規劃課程貫穿于人的一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側重于自我認識、自我接受和自我發展,其本質是一種發展性教育,密切了學生與未來職業生涯的關系,增強了教學的導向性和針對性,體現出深切的人文關懷,并促使學生不斷自我探索、體驗生活[2-4]。
從以上內容可知,兩門課程都是發展性教育,可促使學生不斷自我探索、體驗生活,激發學生潛能,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且兩門課程的教學資源相似度極高,完全可以進行資源統籌整合,充分發揮兩者優勢,提高課堂有效性。
三、亮點創新
整合高中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是一項對資源合理利用的創新,是對現有心理輔導活動課的一項探索和改革,這樣既節約課時,不增加學生額外負擔,也合理利用了師資。整合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不僅可以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彌補雙方的不足,更高效地啟動團體動力,提升課堂氛圍,還可以充分調動師生參與積極性、主動性,使問題解決更具現實意義,更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四、研究過程
以本校高一年級的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理論學習、課堂教學、生涯咨詢和社團輔導這四個方面對高中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的整合進行實踐與探索,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一)理論學習
首先,思想上重視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積極開展相關理論的梳理、學習,并注重教師自身素質和心理輔導、人生規劃輔導操作技能的提升。
其次,通過文獻研究法,查詢已有的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的相關理論,收集現有研究成果,尋找高中心理輔導活動課和人生規劃課的共通性,逐步建立理論框架,通過分析國內外高中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的研究策略和經驗設計研究實施方案。
最后,通過對心理與人生規劃課的操作、咨詢、輔導等相關內容的查找,努力收集和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提升操作技能,為課堂教學、生涯咨詢、社團輔導的順利開展做好準備。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高中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整合探索的主陣地,也是幫助學生全面探索自我,培養核心素養,激發學習動力,樹立生涯發展意識,為適應高考改革與升學做好準備,為幸福人生奠基的主陣地[3]。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相關研究時需要制定全面細致的研究策略。
第一步:開展調查研究。對當前學生對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的認識、態度、需求、接受程度等展開多種形式的調查,如觀察、訪談等,進而分析這些情況,探索課程模式。調查問題主要方向如下:
1. 以前有沒有接觸過心理輔導活動課?
2. 你對心理健康是如何理解的?
3. 心理輔導對我們的幫助有哪些?
4. 以前有沒有接觸過人生劃教育類課程?
5. 我們為什么要開設人生規劃教育這門課程?
6. 有沒有想象過未來的自己會是什么樣子?
7.對自己的了解有多少,如果滿分是10分的話?
8. 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長、興趣、價值觀嗎?
9.了解社會上的哪些職業,能報出名字的職業有多少,對這些職業的了解程度怎么樣?
10.有嘗試過規劃嗎,結果怎么樣?
………
通過以上類似問題的調查,不但可以了解到學生對心理輔導活動課和人生規劃課的認識,態度、需求、接受程度、是否存在誤區等,為后續的課程研發和開設做好準備,而且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意識,在思想上重視心理健康和人生規劃。
第二步:申報課程項目開發“招標”書。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對學生相關的認識、態度、需求、接受程度等方面進行梳理后,結合現有的研究成果,在理論指導下,將課程目標鎖定為:希望通過心理與人生規劃課的學習、訓練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活動,使學生能夠更有效率地過好每一天,更好地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前進。本著對學生堅定負責的態度,在課程研發、開設前對課程進行了細致的評估,首先向學校申報課程項目開發“招標”書,經過審核和逐步修訂后,方才開始進行課程的研發和開設。
第三步:精煉素材,積極開發校本教材。校本教材開發旨在挖掘校園文化,傳承精神,形成校本特色;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和人生規劃教育的共同優勢,節約課時和師資,貼合高中學生心態發展的需求,使學生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幸福人生奠基!
因此,在選擇材料與主題時需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需要,斟酌安排課時和學習內容,所選教材均需符合高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且教材具有時效性和前瞻性。特別增加與高考改革相關的內容,使課程更貼近學生當前的需要,幫助學生解惑、調整情緒、完善認知,突破自我,促進成長,適應高考變革,從心理和人生規劃兩方面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高考改革,在成長中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由于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程都是發展性教育,可促使學生不斷自我探索、體驗生活,激發學生潛能,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將授課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具體如下:
1.自我規劃:幫助學生了解自己、了解個人特質與潛能、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2.學業規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幫助學生形成對自己當前學業目的和結果的清楚認知和合理安排。
3.職業規劃: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活動,升學與擇業是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關鍵環節,通過職業規劃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將來做出思考和設想,尤其是升學。
考慮到高中時期是認識自我和能力培養、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教材選擇時偏重自我規劃和學業規劃,內容通過多種形式出現,如互動體驗、視頻感受、實地鍛煉等,且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全學生的人格,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促進自我體驗、自我探索、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實現、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主。
第四步:加強相關專業培訓,努力提升教學效果。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主要由心理教師承擔和具體實施,雖然專職心理教師具有扎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能夠助人自助、促人自我探索等,但相關的人生規劃知識和操作技能仍然是缺乏的,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作為課程的實施者需要不斷參加相關專業培訓。同時,多聽課,多磨課,嘗試開設公開課,進行經驗交流,在實踐中不斷磨練,努力提升教師自身素質,開闊眼界,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受益。
(三)生涯咨詢
金樹人[5]指出生涯咨詢是一種心理咨詢,其所作所為是處理和當事人生涯發展有關的認知、情緒、態度與行為。生涯咨詢涉及當事人改變的方法與策略,奠基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之中[6]。而生涯規劃的本質與精髓指出人的行為是目標導向的,一個人若是看不到未來,就掌握不了現在;一個人若是掌握不了現在,就看不到未來。關注生涯發展有利于促進個體自身發展,促使個體不斷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己,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個體具備人生選擇的能力,追尋、體驗生活的過程與意義。
因此,專職心理教師在學習生涯發展理論、生涯規劃、生涯咨詢等技能的同時,可在一對一心理咨詢過程中在遇到學生發展性問題的時候引入生涯咨詢理念,嘗試通過整合心理咨詢和生涯咨詢更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發展性困惑。
(四)社團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已經被國內外大量實證研究證明了其有效性,它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心理輔導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與促進成長的方法,尤其對于那些有相似的心理困擾和類似的發展性問題的輔導對象。受益于學校選修課資源,嘗試定期面向學校心理社團――“牧心社”開展以生涯輔導為主題的社團輔導活動。以期在歷經數次活動后,團體成員能朝著更加積極的和建設性的方向發展。
總之,理論學習、課堂教學、生涯咨詢、社團輔導這四個環節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各司其職,相輔相成,關系如圖1。
理論學習:理論學習是先決條件,所有研究和嘗試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展開實踐。理論學習有助于梳理脈絡,解決困惑,制定課堂教學方案,提升生涯咨詢和社團輔導技能。同時每次課堂教學、生涯咨詢和社團輔導都是對相關理論的一次實踐。
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是學生最熟悉的學習環境,課時有保障,并能使盡可能多的學生獲益。通過課堂教學,可以喚醒學生生涯發展意識,從而激發學習動力,對人生規劃感興趣,在學生遇到發展性問題時會愿意進行生涯咨詢或參加社團輔導。同時,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一般性需求,可以為生涯咨詢和社團輔導積累資料和經驗。
生涯咨詢:生涯咨詢是大后方,一對一的咨詢可以幫助教師快速地了解學生的困惑與需求,同時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獲益。另外,在嚴守保密原則的前提下,在征得學生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可將個體的問題進行一般化,融入課堂教學或社團輔導中,使更多學生獲益。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提升相應的操作技能。
社團輔導:社團輔導是先頭兵,團體心理輔導具有規模小、影響力大、效率高、后續效果好等優勢。團體輔導更貼近于生活實際,使成員在共同的活動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通過一系列心理互動過程,解決生活實際,實現自我成長[7]。社團輔導中的成功模式可以引入課堂教學,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形式,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增強團體凝聚力,進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且團體輔導中獲得的體驗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嘗試生涯咨詢。
通過這四個環節使人生規劃教育B透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每個領域,充分發揮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生規劃教育的共同優勢。
五、研究反思
理論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久的堅持,只有在理論指導下的研究才是科學有效的,因此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如文獻查閱、生涯培訓、經驗交流等時刻關注理論學習,積極發揮高中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人生規劃課的共生效應。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時始終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與時俱進、腳踏實地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是全體學生獲益的主要途徑,因此守住和守好這個主陣地非常關鍵,在以后的實踐中,課堂教學不但要使學生獲益,同時也要盡力展現兩門課程整合的魅力,體現課程整合的價值。
目前生涯咨詢還在初步嘗試階段,相關的生涯咨詢技術還在學習和摸索中,且與生涯咨詢相關的個案來訪量有限,目前階段發現在個案輔導過程中引入生涯理念可以幫助來訪者看清未來,激發動力,釋放積壓情緒,而其他方面的經驗和資料還需耐心逐步積累。
社團輔導活動時間有限,每節課40分鐘,與傳統的90~150分鐘的團體輔導有很大區別,因此還需要不斷地積極探索和創新,完善方案設計,提升教師團隊帶領能力,力爭在短時間內啟動團體動力,目標明確、快速進入主題,使40分鐘的團體輔導既充實又有效。
參 考 文 獻
[1]樊富珉,何瑾.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論、技術與設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4.
[2]鐘思嘉.生涯咨詢實戰手冊[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3]樊富珉.結構式團體輔導與咨詢應用實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美)薩維科斯著,鄭世彥,馬明偉,郭本禹譯[M].生涯咨詢.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5]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趙世俊,周燕.中學生生涯規劃(高中版)[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研究目的:調查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以便針對性地展開團體干預。探索適合改善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現狀的切實可行的團體輔導方案并驗證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中學生自尊量表》,隨機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學校201名初中聾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河北省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結果與健全初中生研究結果相比,在人際交往的社交回避與苦惱兩個維度上均顯著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狀況明顯差與健全初中生。初中聾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自尊關系密切。可見有必要對初中聾生進行干預,以期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研究二:被試為石家莊特殊教育學校初二的兩個自然班,一個為實驗班,一個為對照班。實驗組接受規范的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對照組不接受任何處理。在實驗前收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數據,團體輔導結束后,收集其后測數據。在團體輔導結束1個月后,對實驗組進行追蹤測驗。研究采用的工具為,《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中學生自尊量表》、《團體咨詢領導者領導效能評估表》和自編的《同學間互動檢核表》。
研究結果: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對提高初中聾生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顯著,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設計的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方案,是一套切實可行的聾生人際交往干預方案,經過修訂可以在特殊教育學校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過程是一個與社會相適應的過程,是一個與他人發生社會關系的過程,這個過程具體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人際交往可以影響人的發展。中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人際交往是他們了解、認識社會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們的人際交往現狀如何,將極大地影響其未來的人生發展之路。但現實生活中中學生的人際交往現狀卻不容樂觀,而聾生的人際交往存在更多的問題。目前我國對聾童人際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其現狀、意義和影響因素的調查和分析上,少數的幾項對聾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的研究,也只是從理論上分析了提高人際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實踐已證明,團體輔導優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輔導和教育輔導。本研究在調查了解初中聾生交往現狀的基礎上,探索適合改善初中聾生的切實可行的班級團體輔導方案,通過實施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讓聾生學會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改善聾生的生活質量,進一步體現對該群體的人性關懷。
1問題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來,特殊兒童的教育與研究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視。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課題指南將特殊兒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為重點研究課題,可見我國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聾人學生作為殘疾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國聾人(即聽力語言殘疾)有2千多萬,約占殘疾人總量的1/3[1],提高聾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對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與同伴、父母、教師、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質的重要內容,它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技能的獲得、學業成就、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聾童的人際交往不僅能夠發展聾童的社會能力、提高適應性,而且對聾童的情感、認知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及語言的學習具有獨特的作用。眾多研究表明聾童的人際交往問題是比較嚴重的。聾童中性格孤獨,不愿與伙伴玩的人數遠高于正常兒童,所占比例為45.2%[2];其焦慮程度遠高于普通學生,焦慮傾向集中體現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沖動傾向、身體癥狀等方面[3],其原因是聽力和表達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們與人交流的機會、社交活動減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心理咨詢大師卡爾.羅杰斯曾經說過,20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小團體運動”[4]。通過團體經驗,人們可以重新探索自我、發展潛能,團體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機會。勒溫提出人際關系的訓練在現代社會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領域[5]。
大量實踐[6][7]已證明,團體輔導優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輔導和教育輔導。班級心理輔導以班級為單位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良好的交往環境,采取活動的形式,對解決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導,學生自主自覺,感同身受,特別有利于學生克服社交障礙,塑造良好的人際交往品質,提升自我。對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學生來說,團體氣氛有利于使成員感受關懷、信任,體驗被人關注的感覺,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質,獲得情感支持,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然而,目前在我國大陸對聾童人際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其現狀、意義和影響因素的調查和分析上,少數的幾個對聾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的研究,也是從理論上分析了提高人際交往水平的方法,將團體輔導用于培養聾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研究還沒有一例。鑒于團體輔導的蓬勃發展及其已經被證明的有3效性,我國對特殊群體兒童教育的重視及聾生人際交往現狀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們對初中聾生進行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
【關鍵詞】課堂心理輔導;多元的學習方式;有效的學習策略
教師如何設計出優質的課程教學方案,并建構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讓學生獲得成長,使教師自身也獲得發展呢?實踐表明,課堂教學中的心理輔導,能夠為實現這一目標發揮重要的作用。
課堂心理輔導的關注點
課堂心理輔導關注的焦點是師學心理與精神層面活動。由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深入,許多材料表明,不少學生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礙,是由于過重的學習壓力、過重的課業負擔,以及一部分教師不當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造成的。要讓每個學生心理健康,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課堂環境,健康的教師人格。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
如何關注師生心理和精神層面的活動?如何讓教師積極的人格力量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這就需要認識、理解和建構師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的情感、動機、態度、價值信念,以及人際互動環境等。這些問題恰恰是課堂心理輔導所關心的領域,它既能夠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又能夠提供具體的技術支持。可以說,心理輔導是實現有意義的課堂改革的重要途徑。
課堂心理輔導的實施重點
課堂心理輔導的基本宗旨是促進師生積極的心理和精神活動,注重人文關懷,從生命的意義上提升課堂教學的價值。從這點出發,課堂心理輔導的基本任務有:幫助教師建立科學的學習觀和積極的人性觀,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多元的學習方式、有效的學習策略,建立有序的課堂管理、和諧的課堂文化,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心理問題,等等。
在上述課堂教學心理輔導的基本任務中,有四項尤為重要。
1.讀懂“天生我才必有用”
積極的人性觀,要求教師用積極的眼光理解和評價學生,對每個學生要有積極的信念。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內心蘊藏著積極的資源,相信每個孩子是可以變化發展的,相信每個孩子有各自的特長和才能。教師正是基于這樣的信念,才會在教育和輔導中,對學生充滿愛心和熱情,充滿積極的期待,才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2.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
積極的學習心態是學生學習、激發創造力的內在動力。積極的學習心態包括自我意識、動機、情感與情緒、態度和價值觀。它既有心理活動,也有精神活動,這是過去的課堂教學經常忽視的領域。人的生理活動、心理活動和精神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之間緊密相聯,構成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 當前課堂教學中學生厭學情緒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宏觀層面看有升學的壓力和現行考試制度的原因,從中觀層面看有教師教學的原因,從微觀層面看有學生學習失敗的原因等。課堂中的動機激發主要針對后兩種情況。
3.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在迅速變革的社會里,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不善于學習的人會落伍。而有效學習的一個關鍵問題,即建構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目前有一種誤區,即以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看待學習方式,以為倡導探究性學習,就可以不要接受式學習。事實上,基礎教育的大部分課程是需要接受式學習,沒有接受式學習,學生怎么能夠傳承幾千年人類文化的精華。我們需要反對的是被動的、無視學生主體性的接受式學習,而需要倡導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學生在課堂不外乎是通過學習獲得兩種知識經驗,即間接知識經驗和直接知識經驗,間接知識經驗主要可以通過有意義接受式學習獲得,直接知識經驗主要可以通過探究式學習獲得。因此,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就需要教師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只會講授的教師就將受到現代課堂的嚴峻挑戰。
4.建立和諧的課堂文化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本質上就是和諧的課堂文化,這種文化體現了師生的情感交融。和諧的課堂文化,首先是一種學習共同體的文化。“教學相長”這句古樸的教育信條,用現代精神加以詮釋就是學習共同體。課堂里不只是學生受到教益,得到成長,其實教師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斷成長。它要求教師不要以權威自居,居高臨下,而是通過角色轉換與角色認同,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這種轉換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而是從單一的課堂領導者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轉換,即領導者、組織者、鼓勵者、建議者、同伴與朋友等。
學會傾聽是掌握理解的一把鑰匙。佐藤學在《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
心靈交融的課堂意義就在于,它能點燃學生和教師智慧的火把。
參考文獻:
[1] 楊兆山.教育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 大學生 職業能力
[作者簡介]吳嵐(1979- ),女,吉林吉林人,哈爾濱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學生工作辦公室科長,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輔導員團體心理輔導能力及在學生工作中應用的研究”(項目編號:1253XS421)和2013年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高等院校文科類學生職業能力特性及培養策略研究”(項目編號:HEUZYTS1303,項目主持人:吳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2-0089-02
目前國內各高校已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引入大學教育中,并作為重要內容向大學生普及。很多企業也意識到員工的優秀品質單靠企業的短程培訓是不夠的,必須把先進的員工意識和職業化的思想融入大學教育。鑒于大學生校園學習的主要特點,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在工作單位、工作內容、工作職務、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等外職業生涯規劃方面開展起來困難較大,在從事職業所應具備的知識、價值觀、心理素質、能力、內心感受等內職業生涯規劃方面開展教育則較為符合實際。作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一部分,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大學生職業能力水平高低直接影響未來就業的質量和職業發展的空間,團體心理輔導模式在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職業能力與團體心理輔導
1.職業能力。心理學認為職業能力是直接影響職業活動效率和使職業活動順利進行的個體心理特征。從職業發展來看也是影響一個人成就的重要因素。在職業能力分類的研究方面,蔣乃平認為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一般是指專門知識、專業技能和專項能力等與職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能力,是職業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對勞動生產工具的認識和使用等。方法能力包括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決策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繼續學習能力、獨立制訂計劃能力等。社會能力包括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
2.團體心理輔導的概念及起源。團體心理輔導是指“教師或輔導人員,面對多數被輔導者――學生,基于社會及團體動力學的原理,運用適當的輔助技術,以協助個體自我了解、自我發展及自我實現的過程”。團體心理輔導起源于美國的職業指導運動,主要是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信息與指導。在后來發展過程中不再局限于提供信息與忠告,而要幫助當事人解決各種問題,使當事人更好地適應社會。從團體心理輔導的起源來看是與職業指導活動密切相關的。
3.團體心理輔導用于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優勢。如今,很多學者將團體心理輔導引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國內有實證研究證明,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實施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促進了大學生對自我概念的有效探索,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大學生的生涯目標定向能力,增強了大學生的生涯決策能力等。在發展學生職業能力方面,團體輔導有以下優勢:
第一,團體心理輔導具有實踐優勢。職業能力培養在內容上即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其在實踐環節上它需要在開放的、安全的環境中去探索個人、與人溝通,進一步培養團隊意識、創新意識和責任感等。傳統的教學模式――接受式教學方法是難以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的,團體心理輔導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更易被大學生們接受。第二,團體心理輔導具有團隊優勢。職業能力發展有其個體差異性要求,但在指導過程中也有一些共性問題可集中進行解決,比如對個人的自我探索、溝通的技巧、責任心的培養等。用較少的力量解決大多數同學的需求,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們,同輩群體對他們的影響相對較大。團體心理輔導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同齡人交流、分享的機會,可以從團體中其他成員的經驗中得到解決問題的啟發,這種自我教育的團隊形式更容易產生效能。
二、團體心理輔導應用于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方案設計
1.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第一,團體動力學理論。團體動力學是心理學家勒溫建立的研究團體生活動力的學說。它是團體輔導的重要理論基石。團體具有吸引各個成員的凝聚力,它強有力地把個體動機需求與團體的目標結構連接在一起,使團體行為深深影響個體行為。第二,人際交互作用分析理論。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人們的一切交往行動及一切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持都是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選擇的結果。在社會交往中,人們更重視自己的自我表現,注意吸引別人的注意。第三,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自我概念是舒伯理論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認識。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開始形成,到青春期時較為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轉化為職業生涯概念。
2.團體心理輔導的干預方案設計。方案設計以從事職業所應具備的心理素質、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責任感培養等社會能力培養為重點。可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各有一個主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形式包括熱身活動、情景模擬、行為訓練等。活動過程強調認知與體驗并重,使成員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獲得知識和體驗,并為參與者提供實踐新行為的機會。
第一單元為情緒與壓力管理團體輔導,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自我的情緒及不良情緒的危害,培養學生自我調控情緒的能力。活動主要開展情緒收集箱、積極自我暗示法實踐等。第二單元為責任心培養與人際溝通團體輔導,使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培養學生團隊責任心及溝通技巧。活動主要開展報數比賽、撕紙活動等。第三單元為團隊建設團體輔導,使學生形成互助合作的意識,培養團隊觀念。活動主要開展幾手幾腳、海上遇險情境活動等。第四單元為創意金頭腦團體輔導,協助學生學習一種激發創意思考的方法,認識創新思考的重要性。活動主要開展分組搭紙塔、圓球活動等。
3.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檢驗。在團體輔導開始前與結束后分別讓成員填寫《團體成員自我評估表》,比較團體輔導前后的成員的成長變化,同時在團體結束后也可讓成員填寫《團體滿意度評估表》,以了解其對團體輔導的整體滿意度。在后續的學習生活中也要進行跟進訪談,檢驗團體輔導的持久性。
三、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團體心理輔導開展的建議
1.強調以人的成長發展為中心。團體心理輔導是以人的成長發展為中心,強調團體動力、團體活動中人際關系與互動對人的影響,所以團體心理輔導對象是有共同目標和凝聚力的有序組織。在團體心理輔導中要盡快培養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通過交往認識他人和自我,促成相互理解和認同,使他們置身于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實踐中。如果在團體中學生能有所改變,這種改變會延伸到團體之外的現實生活中,促使大學生逐步實現心理社會化。
2.注重自我教育。團體心理輔導是助人自助的過程,屬于教育活動性質,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輔導者要重視自我教育的教育形式,以人的發展觀為理念,引導協助學生主動參與、自我體驗、自我實踐,努力讓成員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逐漸減少對指導者的依賴,引導他們模仿團體情境解決成長中面臨的問題,為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提供支持。
3.給學生創造職業環境。職業能力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實踐能力,在校期間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的內容在理論上要使學生了解職業能力的內涵、構成及職業化的要求,明確工作單位的用人標準及人才素質要求;在行為訓練環節設計上可模擬工作情境,為實現學生進入工作即進入職業角色的目標提供一定的實踐條件。
4.注重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輔導。職業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職業能力培養中采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輔導系統。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案設計可以在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輔導目標,選取學生的發展的共性問題為主題,有計劃、分層次地安排輔導內容,更好地加強團體心理輔導的實際效果。
提高大學生職業能力,不僅要使學生具備未來職業所要求的專業知識體系,還要在完善大學生人格、提高大學生團隊意識,促進大學生責任心培養等方面加強教育,團體心理輔導模式為提高大學生職業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賈曉波,陳世平.學校心理輔導實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2]左占偉,馮超.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訓練概念的區分[J].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3).
[3]張菊紅,楊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的干預研究[J].教育探索,2011(4).
[4]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蔣乃平.對綜合職業能力內涵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