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險公司綜合投資收益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利率風險;利差損風險;風險價值
改革開發30多年來,中國的壽險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保費年收人不斷增加,保費年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4927.3億元,與此同時,壽險公司的數量也明顯增加。從一家綜合性保險公司增加到2005年底的93家(其中保險集團和控股公司6家,財產保險公司35家,人身保險公司42家,資產管理公司5家,再保險公司5家;中資保險公司42家,外資保險公司40家)。壽險業已經成為當今中國金融行業的一大亮點。但由于外部經營環境的改變,特別是金融市場與經濟因素的連動反應使壽險公司、消費者的行為發生了改變,使我國壽險業存在巨大的潛在風險。壽險公司是經營風險的企業。壽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風險,包括實際死亡率超過期望死亡率,投資資產的質量可能惡化使實際收益率低于期望收益率。實際費用率超過期望費用率,其他公司可能發明出更為有效的經營方法,市場利率的變化導致的損失,等等。按北美精算師學會(SOA)的分類,壽險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資產風險(指因壽險公司的債務人不能按期償債或保險公司投資資產市價的下降而引起的資產貶值帶來的風險)、定價風險(指定價不足以彌補死亡率或傷殘率惡化等帶來的風險)、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利率變化的不確定性導致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公司經營的穩定性,最終影響償付能力)和經營風險(指公司經營過程中遇到的一般商業性風險,包括社會、法律、政治、技術等方面)。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利率風險,傳統的精算定價理論假設:利率是確定的,即精算師在定價過程中采用確定的保單預定利率,但事實上利率具有隨機性,從而會引發壽險定價利率風險。而利率風險中壽險定價利率風險更是長期困擾我國壽險公司的問題。
壽險定價利率風險是指壽險資金實際收益率與保單預定利率之不利偏差引起的虧損的可能性。壽險定價利率風險是威脅著壽險公司盈利能力和壽險經營穩定性的一大風險,其發生帶來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利差損.即通常所說的保單利差損風險。利差損是指壽險公司實際投資收益率低于人壽保險產品的定價利率而產生的虧損。由于人壽保險業務一般都是長期性的,因此,壽險公司從在保單中承諾了保證最低投資收益率的那一刻起,利率風險就如影相隨了。壽險產品是應付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本質上屬于金融類產品,利率始終是其定價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之一。設計保單時的精算考慮,在技術允許的條件下已經極大地量化了,比如,生命表中的不確定因素,通貨膨脹率,以及根據大數法則得到的各種保險風險的出險率。只有預期保險基金投資收益率這一項由于未來市場利率風險千變萬化。精算假設所采用的利率,不管是監管部門統一確定的定價利率,還是根據銀行存款利率、通貨膨脹率、投資收益率的歷史情況,兼顧未來經濟發展水平確定的利率,都只是一種假設性的利率。由于壽險產品的長期性,這種假設性利率就不可避免地會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受到市場利率上下波動的影響(在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這一現象將是明顯的)。壽險公司未來現金流量自然極大地受利率變化的影響,因而利率風險在壽險公司未來經營中的影響絕不可等閑視之,需大力加強管理壽險產品的定價機制。
保險的實質是依據大數法則集合風險、分攤損失。通過訂立合同的形式,保險人一方面從多數投保人處收繳保險費,作為未來給付保險金的準備金而留存在保險公司內;保險費率是保險人向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收取的每單位保險金額的保險費,也就是保險的價格。一般人壽保險單的毛保費(也叫總營業保費)由純保費和附加保費兩部分構成。純保費用于保險合同規定的特定責任損失的補償和給付,按我國的方法,還包含保險公司承擔風險責任的一定報酬(即為保險公司的利潤)。純保費依據預定利率和源于生命表的預定死亡率來計算。附加保費用作彌補保險公司經營服務所耗費的各項費用(包括管理費、傭金手續費等)以及風險安全加成。其中,安全加成用以補償死亡率及市場等的風險。保險精算原則是保證在保險合同有效期內任意時點上,保險公司的所有收入與其所有支出的價值的期望值相等(因為所有收入與所有支出均是隨機變量)。計算貼現過程中所使用的貼現率就是預定利率??梢?,預定利率是決定保單價格的重要因素,可以說,預定利率是壽險公司對在簽單時一次收取或分次收取的保費負有的保障的最低收益率。如果其他因素不變,預定利率越高,保費越低,保險成本越高;反之,預定利率越低,保費越高,保險成本越低。按精算等價原則(在合同成立時):
純保費的計算公式:純保費精算現值:保額精算現值
毛保費的計算公式:毛保費精算現值=(1+附加費率)x純保費精算現值=保額精算現值+附加費用精算現值
可見,單位保額有效保單的毛保費稱為保險費率/不同的投保年齡的保險費率一般不同,單位保額一般定為l(xx)元,并且是隨預定利率而定的,而預定利率大小是由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率決定的,而投資收益率又是隨市場利率而定的。并與壽險公司投資的范圍及投資結構有關(對非傳統保單,例如,投資連結產品,沒有限定預定利率,所以其保險費率是不定的)。因為人壽保險契約的長期性,從安全性出發,有必要將預定的長期投資收益率定得比較保守。避免中途因資金運用收益下降而對已生效保單提高保險費。一般選擇在長期內即使一般利率標準下降也經受得住的標準線作為預定收益率,即保單的預定利率或稱保單信用利率。長期壽險產品的保險期限太長,要對未來這么長時間內資金運用收益進行準確預測幾乎不可能,一旦利率發生較大波動時,則固定預定利率保單的預定利率的“不恰當”可能給壽險公司帶來預定利率風險?!邦A定利率風險”是指由于預定利率設定不當。致使壽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可能低于保單預定利率,而使壽險公司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在分紅保單和萬能保單等投資類保險產品中因規定有最低保證利率,如果最低保證利率設定過高也會存在預定利率風險。人壽保險責任準備金是保險人為將來發生的債務而提存的金額,是保險公司的負債。作為責任準備金保存起來的儲蓄保險費在進行資產投資使用時,會產生利息分紅等收入。其中,大部分作為以預定利率為基礎的利息轉入責任準備金,從其金額中減去進一步進行資產運用所需的費用,剩余部分就是利差益(若不足,則產生利差損)。
利差益(損):(資金實際收益率一預定利率)×責任準備金總額=實際利息收入和紅利一按預定利率應收的預定利息
資金實際收益率-2×利息及分紅收入/(期初資產+期末資產-利息及分紅收入)
保險公司會計核算利差的計算公式是:
利差益(損)=本年度利息收入-[預定利率×(年初責任準備金+純保費-滿期給付-死殘給付)/2]-本年度提存的差益返還金
由上述公式可見,利差是由于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和預訂利率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利差一定時,在保單有效期內,隨著責任準備金(壽險公司的負債)提取的積累,利差也同時增加。當壽險公司業務達到一定規模,較大的利差損可能會嚴重影響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甚至導致其破產。壽險實務中,壽險公司要通過運用保險基金投資來保證公司的償付能力。在費率精算厘定中,精算等價原則本來就考慮到了準備金的積累增值,且保險市場激烈競爭導致的費率降低(預定利率升高),因此,承保業務虧損更要求保險投資來彌補。對利差準確的把握應為壽險資金實際收益率或壽險公司內部收益率與保單預定利率(保單信用利率)之差。這是因為:
1直接決定壽險經營利潤大小的是資金實際收益率而非市場利率。
2從數值上說,雖然壽險資金實際收益率與市場利率有很大的關聯性,但二者卻不盡相等。壽險資金實際收益率不僅受市場利率高低的影響,對壽險公司而言,實際收益率的大小還受本公司資金運用方式、投資組合方式以及宏觀法律調控對壽險資金運用的限制等各因素的影響。如果壽險公司對其資金通過了良好的運作,其投資回報率會高于市場利率。
3市場利率是保險人確定保單預定利率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國壽險市場來說,由于壽險資金運用渠道和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限制,我國壽險保單預定利率與銀行存貸款利率的相關性很強。本文中提及的利率風險并非通常所說的市場利率風險,是指壽險公司實際投資收益率風險。壽險定價中的利率也是指壽險公司的實際投資收益率。
我國定價利率風險的形成既有宏觀經濟形勢變動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壽險企業內部經營方面的問題。壽險定價利率風險形成的客觀原因指的是引發其形成的社會經濟環境方面的原因。宏觀經濟形勢起伏不定,銀行存款利率下調,壽險業務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宏觀經濟的大環境,我國壽險產品定時,對于保單預定利率的假定,主要以銀行存款利率為參考對象。銀行存款利率的下調成為引起我國壽險定價利率風險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壽險定價利率風險形成的主觀原因指的是壽險公司內部經營及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
(1)根本原因:盲目追求業務規模;
(2)直接原因:壽險產品定價利率設定不當;
(3)間接原因:經營體制存在弊端;
(4)政策原因:監管滯后;
這些新的投資渠道的開辟,對保險行業無疑是個極大的利好。申銀萬國分析師認為,保險資金獲準對不動產、非上市公司股權等進行投資,將有望提升保險公司長期投資收益率。同時也可以優化保險資金的資產負債長期匹配,平滑收益率波動。雖然市場對此已有一定的預期,但該投資細則推出之時,仍然會對保險類上市公司股價產生正面影響。
東方證券保險行業分析師則表示,保守估計,投資不動產和非上市公司股權,將為保險資金帶來高達15%-20%的綜合年均回報率,投資潛力將十分巨大。目前,多家大型保險公司都已在積極儲備相關項目,如中國平安(601318)已經通過平安信托成立了兩支專業的PE投資團隊,儲備了大量PE項目。而中國人壽(601628)今年也有部分基礎設施投資和非上市銀行作為投資儲備。
不僅僅是預期中的利好,事實上,今年以來,保險業經營和投資環境已經持續改善,保險資金在債券市場與資本市場都有較好表現,業內預計,全年的投資收益率有望達到5%以上。得益于今年良好的投資環境,各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普遍同比提升,為業績提供支撐。保險業務上,各公司在增加人數量的同時,個人產能均有提高,中國平安今年上半年“新單期交保費/人”較上年增長39%,而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601601)也分別提高了20%和25%。
基本險:低保費擔起高保障
家財險的基本保障范圍是房屋、室內附屬設備以及室內財產(包括裝修、家具、衣物等)。但珠寶、字畫等珍貴財物,貨幣、有價證券等無法鑒定價值的財產,以及無線通訊工具等不在保障范圍內。
保險責任一般為火災、爆炸、空中運行物體墜落等意外事故,暴雨、暴風、雷擊、雹災、雪災、地面突然塌陷等自然災害。另外,為搶救保險標的或防止災害蔓延所支付的必要、合理的施救費用,保險公司也給予賠償。
從保障方面看,基本險的保障內容較少,將很多家庭財產排除在外;從保障范圍來看,也僅涵蓋了一些重大意外事故,而且這些事故發生概率較低。但是,基本險的保障費率也低。比如,華泰小康之家家庭財產保險(A款),只要18元保費就能獲得20000元家庭基本險的保障;人保金鎖家財險(自助型)對于房屋及附屬設備的保障費率為樓房0.8‰、平房1.6‰,室內財產的保障費率為0.8‰。投?;倦U所需的保費一般低于保險金額的1‰,對家庭來說,獲得100萬元基本險保障所需要支付的保費也不會超過1000元。
附加保障看點多
家庭財產面臨的主要風險除了火災、爆炸,還有盜竊、水管破裂、家用電器用電安全等,簡單的基本保障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保障需求。因此,隨著家財險的發展,其保障范圍也逐漸擴大,保險公司開發出可在基本保障基礎上附加的其他保障。
比如,遭受經公安部門確認的盜竊、搶劫行為而丟失的保險財產的直接損失,盜搶險可以賠償;而管道破裂導致財產因水浸、腐蝕而產生損失,管道破裂及水漬險可以賠償;第三者責任保險則可以為被保險人及其家人在住所因意外事故造成第三者的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買單。
以上3種是附加險中比較常見的。除此之外,各保險公司還根據不同市場、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風險保障需要,推出了一些特色附加險。如表1所示。
當各保險公司都在推出擴大保險范圍的附加險時,還有保險公司反其道而行之,推出將保險責任范圍縮小的附加險,比如華安保險公司的家財險可以加注火災爆炸特約條款,縮小保險責任,使保險責任僅限于火災和爆炸,滿足了一些家庭的特殊需要。
投資型家財險:理財功能是亮點
當理財熱潮襲來,以往遭冷遇的家財險也不示弱,除基本的保障功能之外,還衍生出附加理財功能的投資型家財險。
投資型家財險規定,在保障期內無論是否發生保險事故、獲得保險賠償,投保人都能在保險期滿后取回保險保障本金,保險公司還會按合同約定支付投保人一定的投資收益。投資型家財險的理財功能體現在保值――期滿返還保障本金以及增值――支付一定的投資收益上。
利率浮動成新寵
早期推出的投資型家財險的投資收益都采用固定收益率的形式,收益率(投資收益)是固定的,約為2%。表2列出了部分早期投資型家財險的投資收益情況。
隨著理財市場的紅火、投資產品層出不窮,加之央行進行了多次利率調整,保險公司對投資型家財險也作了改進,推出了浮動利率型產品,使之更符合消費者需求。比如,人保推出的金牛3資保障型家財險,投資收益率高于同期國債0.03%,在保險期間內,收益率還隨著銀行利率同幅調整;華安金龍收益聯動型人身意外傷害及家庭財產綜合保險(A款)5000元/份,保底收益420元/份,還有聯動收益――隨銀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變動進行調整。
投資收益屬穩健
2016年以來,經濟下行、市場低迷疊加造成的低利率環境對保險資金的配置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以萬能險為代表的險資不斷舉牌上市公司股權正是保險行業試圖突破低投資收益壓制的縮影。
剛剛過去的三季度,隨著國際和國內市場風險的不斷釋放,保險股走出了年內一波像樣的反彈行情。自6月英國脫歐風險釋放完畢后,港股市場中資保險股平均上漲了30%左右,新華保險一度反彈近45%。9月以來,在美元加息預期升溫和歐洲寬松預期落空等海外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之下,盡管保監會放行保險公司參與滬港通業務帶來新的資金驅動下出現了一波約10%左右的反彈,但保險股總體表現仍未超出市場預期。
對于四季度,一些機構則明確警示了保險股的下行風險,主要理由是海外因素、中國經濟因素和行業基本面因素均未出現明顯的改善,以支持保險股的進一步反彈,相反,海外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和中國經濟杠桿繼續攀升均不利于保險股估值得進一步修復。
海外不確定性的增加是四季度市場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美國加息的陰霾未散。雖然美聯儲偏鴿派的講話使得9月加息預期落空,但2016年余下的三個月加息預期依然存在;時下美國大選局勢依然不明朗,特朗普當選的黑天鵝事件出現的概率依然很大;美股創8年新高,回調壓力依然很大。此外,歐洲和日本央行并未推出進一步的寬松政策,略超市場預期。
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債務水平進一步攀升,去杠桿并沒有看到實質性的成果。短期來看,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有企穩跡象,但是仔細觀察,前兩季度主要是靠貨幣的推動,三季度則依賴于財政的刺激。在私人投資增速暫時看不到反彈的跡象、財政收入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筑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中長期看,中國貨幣超發的趨勢不變,杠桿率依然在上行,總體而言,去杠桿暫時看不出任何成效。中國經濟去杠桿和企業盈利能力回升是中資保險股估值修復的重要前提,在有利因素出現之前,保險股估值難以大幅修復。
中國經濟去杠桿之危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開啟了“四萬億”的刺激計劃,導致經濟杠桿率迅速攀升。截至2015年年末,中國經濟整體債務與GDP的比值達到了252% (此數據為財政部披露),這一數值較 2008年上升了92個百分點,已經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相當。雖然也有經濟學家提出不能以總負債與GDP這一指標來衡量負債率,而需要以負債 /總資產來衡量負債率,同時由于中國都是內債,因此,債務危機爆發的可能較性低,這說明目前中國債務危機爆發的風險并不大。不過,龐大的債務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經濟去杠桿和降低債務風險這一難題已經擺在了中國政府的面前。
盡管當前中國經濟的杠桿率與美國相當,但與美國相比,中國負債結構體現了公共部門負債率偏低,私人部門,特別是企業部門負債率偏高的特點。中國經濟去杠桿的最重要的方法是大幅降低企業部門杠桿,適當增加居民和公共部門杠桿。中國經濟高杠桿已經嚴重影響到未來經濟的健康增長,隨著貨幣對經濟增長刺激效應的逐漸下降,中國亟須轉變發展方式,降低債務杠桿,這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唯一可行之路。
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中國政府依靠“四萬億”擴張計劃的刺激,使得中國經濟在增速短暫下滑之后快速回升,甚至保持了幾年的高速增長。但“四萬億”刺激計劃的后遺癥也逐漸顯現,主要表現為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負債與GDP比值的快速攀升,而中國經濟增速卻不斷下滑,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導致銀行體系積累了大量的壞賬。中國企業部門的負債也由2008年的占GDP的110%左右上升至2015年年末的210%左右,而杠桿率的大幅上升使得中國經濟的效率不斷降低。
由于中國的債務主要是內債,發生類似拉美1980年和東南亞1998年金融危機的概率不高;相反,在對外債務上,中國是凈債權國,加之每年可觀的貿易盈余,我們大可不必擔心中國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中國債務杠桿過高導致經濟增速下滑的問題,這與日本 1990年初的情況相類似。當年日本也是國際上的凈債權國,但由于內債杠桿過高導致經濟泡沫化,日本經濟經歷了“失去的20年”。
目前來看,中國經濟負債問題是阻礙其經濟增長最嚴重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杠桿率偏高和債務結構失衡。在總體杠桿率方面,截至2015年年末,中國整體負債與GDP的比例為260%左右,高于美國的250%和韓國的230%,低于日本的389%,接近日本1990年289%的水平。在結構方面,中國私人部門的負債比例過高,2015年達到210%,高于美國的150%、韓國的194%和日本的167%,但中國公共部門負債率僅為40%,低于美國的100%和日本的220%,與韓國相當。在私人部門杠桿方面,中國企業部門杠桿率過高,2015年達到170%,遠高于日本的101%、韓國的106%和美國的71%;中國國企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占據整體負債的比率達到120%,占除去家庭部門之外的總負債的60%左右,是中國杠桿率過高的主因。
目前,中國經濟去杠桿任務繁重,按照國際經驗,杠桿率連續兩年下降10%左右才算有效的去杠桿,中國經濟增速目前下滑至6.5%左右,而貨幣增速依然保持了10%左右的增速,據此可以判斷,短期內中國經濟的杠桿率依然維持上升的趨勢。在去產能、國企改革并未看到太大成效的背景下,目前政府采取的是以杠桿結構轉變為主的策略,即通過增加居民杠桿和政府部門杠桿的方式維持經濟增長。但財政刺激面臨效率下降的問題,居民加杠桿集中在購房貸款方面的增長,這些都為經濟的長期健康增長埋下了隱患。因此,中國真正去杠桿的時刻并未來臨,或許未來一兩年,大力推進國企改革時才能真正迎來經濟的去杠桿。
由于2008年之后的貨幣超發,中國貨幣發行量對經濟增長促進的邊際效應逐漸降低。2007年,中國M2增速對名義GDP增速的比值為0.85,而2015年年末這一數值上升至2.06。這充分表明貨幣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在下降,穩增長和去杠桿之間存在矛盾。
許多投資者認為,中國目前已經陷入流動性陷阱,單靠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或者降息是無法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中國需要更多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來支持經濟增長。依照全球經濟體去杠桿的經驗,很少有經濟體在去杠桿的同時能保持經濟增長的,而中國拒絕經濟劇烈調整也增大了去杠桿的難度。按照目前的態勢,中國經濟最好的情況是在維持國企和地方政府負債率不增長的情況下,通過增加居民和中央政府部門的杠桿來保持經濟增長,中國整體杠桿率將會繼續攀升。
保費增速隨經濟下行而下滑
從海外經驗來看,經濟去杠桿時保費收入增速一般都會下滑。通過研究美國、日本、韓國經濟去杠桿時期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情況,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濟調整時期保費收入的增速均出現了較大的下滑,甚至在韓國和美國都出現了總保費收入的負增長。進入2015年以來,利率下行使得中國壽險行業保費增速大幅增長,由于需求旺盛和基數的影響,中國壽險行業保費增速大幅增長,但由于需求透支和基數增大,預計中國壽險行業保費增速將在未來幾年大幅放緩。壽險公司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產品轉型和提升利潤率方面。
2016年的“開門紅”使得各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增速創2005年以來的新高,如果考慮到不能計入已賺保費的萬能險保費收入,多數公司2016年上半年新單保費增速將達到100%左右,但過高的基數給保險公司2017年保費增長帶來了較大的壓力,2017年主要保險公司的新單保費收入增速回落是大概率事件,甚至部分公司有可能出現負增長。因此,上半年增速過高的保險公司如國壽、太保和中國太平依然有沖規模的壓力,這會為其未來結構轉型埋下隱患。長遠來看,中國經濟面臨穩增長和去杠桿的兩難,投資收益率的持續下行是大概事件,因此,這種背景下,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利潤率、降低總負債成本是保險行業的最優策略。未來保險公司的轉型比增速更重要,持續并逐步取得轉型效果的公司將更受市場的青睞。
2016年上半年,主要上市保險公司如平安、新華、太平、國壽人渠道期繳新單保費收入分別同比增長 32%、37%、67%、71%,除去平安和新華外,國壽和太平新單保費增速為近10年新高,這一方面得益于2015年下半年各公司人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得益于利率下行使保險產品的需求增加所致。如果考慮到萬能險保費收入,預計國壽新單增速超過100%,太平和太保接近100%,新華在60%左右。因此,在主要壽險公司新單保費增速創新高的前提下,壽險公司2017年實現“開門紅”的壓力明顯加大,新單毛保費和已賺保費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
近兩年,理財需求驅動的保費增長實際上透支了壽險保費增長的市場需求,隨著短期利率維持在現有水平,壽險公司投資收益率將出現下滑,這使得理財類產品的保費增速必然下滑。如果考慮到2016年上半年萬能險的影響,各壽險公司毛保費增速將會更高。
隨著萬能險監管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和保險行業向保障型產品的轉型,部分保險公司2017年年初毛保費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由于月度保費數據不披露分渠道和產品的新單數據,因此,投資者無法得知哪些渠道和產品類別的具體增長信息,毛保費負增長會讓投資者理解為新業務負增長,這會進一步壓制保險股的市場表現。
不過,上半年個險渠道人增長和單位產能表現不一。分析人渠道的銷售隊伍規模和人均產品,招商證券得出2016年上半年的期繳新單保費增長主要還是人規模驅動所致。如果以期繳新單保費計算,平安、新華、國壽、太平上半年的人月均產能分別同比增長1%、9%、26%、1.2%。實際上,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各保險公司人爆發式增長與兩個因素相關,首先,保監會取消了人資格考試;其次,大量P2P平臺風險的暴露也使得很多原本從事相關業務的人員轉移到保險行業里來。
上半年,各保險公司人數環比增速出現分化,維持正增長的平安、太保、國壽、太平分別較年初增長20%、55%、32%、5.4%,新華保險人數較年初減少6.5%。因此,四季度人隊伍增員對2017年的增長至關重要。此外,如果按照毛保費收入計算,國壽和太平的產能大幅下降應該是必然趨勢,除非它們在2017年年初時繼續維持激進的銷售策略,但是這種銷售策略是“雙刃劍”,在保費實現增長的同時將會為它們未來的結構轉型埋下隱患。
在2013年傳統險費改之后,傳統險保費快速增長,在總收入中的占比由2013年的11%左右上升至2014年的34%。但進入2015年以后,在利率下行和A股泡沫帶來的資產荒的背景下,投資型保單保費收入實現快速增長,這一方面源自于居民對理財類保險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在于中小保險公司為了和大公司競爭采取激進的銷售策略使行業競爭惡化所致。在未來中國經濟杠桿持續攀升、投資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激進的規模增長無異于飲鴆止渴,它對公司長期健康發展不利。保險公司唯有積極轉型產品,提升風險保障收益(死差益),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總體來看,壽險公司2016年上半年的新單保費爆發式增長為可持續增長埋下了隱患。在疲弱的市況下,高速增長不一定帶來估值的提升,但疲弱的增長或是保費下跌很有可能導致估值水平的下移。市場需要逐步降低對各保險公司2017年增長的預期,使四季度壽險股股價失去了基本面支持的一個重要因素。
盈利能力受去杠桿影響更大
根據對美國2008-2010年和韓國1997-1999年經濟去杠桿時期保險公司財務和股價方面表現的研究,招商證券發現,在經濟去杠桿的當期,股市劇烈波動會使保險公司產生大量的投資虧損,導致保險公司當期凈資產下降。同時,資本市場估值的下降,保險公司的股價也會受到較大的沖擊。如果保險公司不涉及大量高風險業務(如AIG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參與了大量的CDS信用保證險業務,導致幾乎破產),是有能力和機會從經濟調整中恢復過來,并在危機后的1-2年使凈資產逐漸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真正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挑戰是去杠桿后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的低利率導致投資收益的下滑,使壽險公司的利差顯著下降,股本回報率也隨之下降。只有極少數的優秀公司通過提升承保利潤使ROE逐步回升,從而拉開與同業的差距。
無論中國經濟杠桿率的最終結局如何表現,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相當長時間內利率向下的趨勢可能不會改變,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也將持續下行。在長期低利率的背景下,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都將下行,從這一點看,保險行業沒有絕對的贏家。但是相對而言,更多依賴承保盈利(或死差)的保險公司將比只依賴投資收益(或利差)的公司能更好抵御這種風險,從而獲得更高的ROE。以此來看,純財險公司如PICC是最優的相對贏家,同時,綜合金融公司中國平安也能依賴業務多元化來抵御這種風險,而積極在產能結構和利源轉型(從依賴利差變為死差)的新華保險亦有獲得不錯的相對競爭優勢的潛能。
如果中國能出色的完成穩增長控杠桿的任務,按照我們預計到2020年中國負債與GDP的比值將接近 300%。我們這樣的負債水平 將使得政府貨幣政策受到極大的掣肘,中國將很可能陷入與歐洲和日本一樣的低利率陷阱,無法如美國一樣重新走一輪加息的過程。因此,保險行業的投資收益率將繼續下行,保險公司盈利能力下滑。這種狀況我們認為中國很可能會與日本和歐洲 2000-2010年之間相似,大致會維持在3%-4%之間。這樣的背景下,優秀財險公司如PICC將有望維持10%-12%的ROE,而大部分只依賴利差的壽險公司,ROE可能只維持6%左右。PICC(中國財險)將是我們覆蓋的公司里面最優選擇;平安作為綜合性金融集團可以依賴業務多元化抵消投資收益率下行的影響,將強于其他同業;新華保險的未來盈利能力則寄望公司最終改善利源(從利差到死差)轉型效果。
從極端情況看,如果中國經濟被迫去杠桿,GDP出現硬著陸之后逐步修復,即走一輪類似美國2008年至今的經濟發展軌跡,那么,中資保險公司可能起初面臨著一輪中國股市下跌導致凈產調整的大幅調整,而后進入幾年的投資收益率下行,最終經濟修復導致利率重新恢復到較合理水準。在劇烈去杠桿的背景下,除去起初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帶來的陣痛,考慮到資產久期的影響,中資保險公司未來的投資收益率有望總體維持在4%以上,一些優勢保險公司的表現會更加突出。長期來看,PICC的ROE有望將維持在12%以上,其他壽險公司的ROE將有望維持在8%左右,平安依然得益于綜合金融的優勢,ROE也將好于壽險同業。
經濟杠桿失控背景下最優的保險公司。如果中國經濟杠桿率失控,在2020年底就達到 330%以上,那么過高的負債率有可能會使得中國走入零利率的陷阱,保險公司依靠之前的資產配置和博取風險收益取得2%左右的投資收益率,大部分壽險公司開始產生利差損。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PICC的ROE依然有望維持在 8%左右的水平;平安的壽險業低資金成本(約1.8%)可以保證壽險不虧損,而依靠非壽險業務盈利;其他壽險公司將出現較大的利差損,盈利將完全依賴死差。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壽險公司的轉型刻不容緩。目前來看,新華保險正在忍痛轉型,在依靠利差轉向依靠死差方面已經走在了同業的前面,且轉型力度較同業更大。
具體來看,PICC具備維持高ROE的能力,且市場地位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估值有較大的吸引力。從中長期來看,公司對健康險業務的投資既能提升協作,又能提升權益法下的投資收益率,具有很大的正面影響。在公司即將于10月末公布三季度償付能力數據后,2016年洪災對盈利的影響基本可以確定下來,這將消除市場對其2016年盈利預測不確定性的擔憂。在車險費改全國推廣的情況下,多家中小保險公司承保業務已經虧損,加上由于A股表現較差,投資收益率不斷下行導致中小保險公司無力進行價格戰,財險市場的競爭將不會繼續惡化。另一方面,大公司具有的品牌、渠道和理賠支持服務將使得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龍頭集中,這對PICC非常有利。此外,公司對利率風險的免疫力較高,長期盈利的可見性強,即便未來公司綜合成本率上升至99%,投資收益率下降至3.5%,PICC依然能維持12%左右的較高ROE水平。
從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平安可能是2017年增長前景最穩定的壽險公司。這是因為平安可能是四季度表現最穩健的壽險股,因其新單保費、新業務價值增長前景最為明確。平安2016年上半年人渠道新單保費增長33%,為上市中資保險公司中增速最低者,則使得其2017年上半年的基數壓力相對較小。平安2016年上半年人數較年初增長20%左右,預計公司下半年人數會繼續再增長10%,因此,公司2017年上半年月均人數有望同比增長25%左右,大致可以保證公司25%左右的新單和新業務價值的增長。
在銀行掀起巨額融資潮的同時,保險公司也正駛在融資高速路上。
截至5月10日,保監會共批準了13家保險公司近100億元增資計劃,較2009年同期的50.5億元,增長近一倍。
4月30日,保監會批準中宏人壽增資5.5億元;4月2日,保監會批準??等藟?、中英人壽、昆侖健康三家機構增資。除了已經批準的,新的融資計劃還在不斷冒出。生命人壽等多家保險公司表示,在下半年還將進行再增資,具體的增資額有待披露。
增資潮起,源起投資收益下滑后各保險公司掀起的保費爭奪戰。
這似乎是2009年天量信貸的一個翻版。在2009年息差下降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以量補價”,造成過度資本消耗,從而呈現今年數千億元資本缺口。今年,這種“以量補價”的接力棒傳到了保險公司手中。一季度的爆炸式保費增長后,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快速走低,“調結構”也出現了反彈的跡象,粗放式發展模式在飄紅的保費數字背后,正在不斷擴散和蔓延。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為遏制粗放發展帶來的風險隱患,“優勝劣汰”已經成為保監會著手研究的新課題,并購重組與退市程序或提上日程。
償付能力示警
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實現保費收入4541.4億元,同比增長38.6%,為近年來同期增速較高的一年。
其中,人身險的保費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財險,呈現爆炸式增長。近10家保險公司人身險的保費增速突破100%。昆侖健康保費同比暴漲了1673.91%;陽光人壽同比增長1345.93%;首家銀行系保險公司――交銀康聯借助交行的銷售渠道,保費同比增長1100.66%。另外,光大永明保費同比增長811.42%,中新大東方同比增長318.62%,而人保健康、瑞泰人壽、國華人壽、生命人壽的保費分別同比增長199.07%、135.69%、129.14%、102.94%。
過快的保費增長背后,資本壓力漸次彰顯。
“保費增長過快會給機構的資本金帶來巨大壓力。有些公司面臨償付能力缺口,此時融資也就成了必走之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主任郭金龍告訴本刊記者。
所謂償付能力,是保險機構資金力量與自身所承擔的危險賠償責任的比率,是一項重要監管指標。
按照《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定》,保監會將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分為三大類: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為不足類公司,100%到150%之間為充足I類公司,高于150%為充足II類公司。償付能力不足類保險公司,其業務將受到限制。而償付能力充足I類公司需要提交和實施預防償付能力不足的計劃。
根據上市保險公司年報公布的數據,截至2009年底,平安財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44%,而人保財險僅為111%。在一季度保費迅猛增長下,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都呈持續下滑。
根據保監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09年底,償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有8家。記者了解到,中華聯合財險、新華人壽的償付能力都嚴重不足。而保費增長速度過快的生命人壽、昆侖健康、陽光人壽等,也面臨著償付能力的壓力。
對此,保監會加大了監管力度。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保監會曾在3月底要求各保險公司提供各自的償付能力報告和資本補充規劃。
監管重壓之下,面對償付壓力,保險機構紛紛增資。
保費同比增速突破100%的機構,已有半數面孔出現在增資之列。截至4月底,生命人壽、昆侖健康人壽、中英人壽、海康人壽、陽光財險、中新大東方人壽、信泰人壽等11家保險公司實現增資近90億元。
“以量補價”走險
增資潮僅是表象,粗放式高資本消耗業務模式的“野蠻”擴張,成為融資潮的幕后推手,而加速今年保費擴張的則是保險投資收益堪憂。投資壓力下,保險公司“借道”保費增長,以期擴大投資基數抵補收益率下滑。
合眾人壽一位高層表示,相較于承保收益,投資收益是保險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以中國人壽(601628.SH)為例,其今年一季度的利潤總額為123.74億元,而投資收益高達183.39億元。如果投資收益下滑,將讓保險公司當期利潤大幅降低。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教授庹國柱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業的投資收益率今年一季度為1.23%。根據保險“三巨頭”一季報中公布的總投資收益率,今年一季度,中國人壽總投資收益率為1.47%,中國太保(601061.SH)為1.44%,中國平安(601318.SH)為0.97%。
投資渠道狹窄、債市股市低迷,成為投資收益率走低的主要原因。多家保險機構的投資人士表示,受加息預期增強和資本市場看空的影響,機構目前的投資壓力都很大。
“投資渠道就那么幾條,壓力再大也要做?!比吮YY產管理公司的一位高管說,“現在A股市場連續下跌,雖然說做波段,但是在看不清下一階段的趨勢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守倉或減倉?!?/p>
同樣,保險機構的另一重要投資市場――債市,投資收益也不盡如人意。由于對經濟前景存在隱憂,加之避險情緒上升,資金大量流入債市,推動收益率不斷下行。5月12日發行的10年期國債,中標利率為3.25%,這是年內10年期國債發行利率的新低點。而5月13日發行的5年期固息金融債發行額150億元,中標利率3.00%,不僅明顯低于此前3.10%至3.20%左右的市場預測,而且創下了自2006年9月以來5年期國開債的最低發行利率水平。
上述保險公司高管說:“債市對于保險資金來說,可配置的品種不多。即使加息的預期可能使債市收益率上行,但是以前投資的存量債券價格就會出現相對下降,整體收益水平還是難以平衡。”
在投資前景堪憂的形式下,為了保證利潤不受影響,保險機構紛紛“以量補價”,即由保費收入的強勁增長,帶動投資資產規模的提升,由此最大程度彌補收益率不夠理想的現實。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隨著保費收入的劇增,在美化當期財報的同時,卻給未來的償付和投資回報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無疑飲鴆止渴,而部分保險公司更是開始鋌而走險。
“雖然今年的投資市場不被看好,很多保險公司仍有在資本市場賭一把的心態,中小保險公司資本金壓力大,現在更是一味追求保費收入,希望通過增大投資額來賺取更多的利潤。但是投資市場收益一旦出現下跌,這些公司的償付能力就會更成問題?!扁諊f。
瑞士再保險中國執行總裁魏希霆在今年4月份出臺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亦指出,“中國保險業的增長速度高于其盈利能力,快速增長的保費給償付能力又帶來了壓力”。
融資之憂
保費收入猛增,償付能力堪憂,資本壓力彰顯,保險公司不得不再拿起融資工具,求解資本之困。但相較于銀行,保險的融資渠道可謂捉襟見肘。
已上市的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例如太保壽險明確已經制定了120億元的擴股增資計劃。而對于未上市的保險公司更多只能依賴股東出資和發行次級債。
“上市的保險巨頭一般都不缺錢,因為它們盈利水平比較好,通過上市也積累了比較充裕的資金?!惫瘕堈f,目前面臨資本困境的大多數是發展過快的中小保險公司,例如昆侖健康、瑞泰人壽、陽光保險等。
在已經實現增資的公司中,選擇股東出資的占了絕大多數。信泰人壽向外資股東定向增發了股份,而生命人壽、中英人壽、昆侖健康等多數公司分別由原有股東進行再出資。
“這是因為股東出資成本低,審批快?!惫瘕堈f。但是他也表示,中小保險公司的股東比較復雜,有些股東投資保險業本身是出于投機目的,有些中小公司長期虧損增加了股東增資的難度,而一些外資股東受金融危機影響本身就資金周轉不靈,所以出資困難重重。
除了股東出資之外,發行次級債也是保險公司增資的渠道。截至5月6日,保監會共批準了陽光保險集團和平安產險各發行18億元和25億元的次級債。另外,人保財險董事長王銀成也曾表示,正在研究發行次級債。
目前保險公司的次級債的主要持有者是銀行和保險公司。郭金龍分析,次級債現在銷售環境還比較理想。銀行受房貸緊縮的影響,手中資金比較寬裕,而對于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來說,需要與長期負債相匹配的投資渠道,次級債無疑是個選擇。
但是,次級債并未從根本上改良保險業整體的資產狀況,由于大量被保險公司互持,導致資金體內循環,風險亦在體內傳染。
“發行次級債在一定時間內掩蓋資本匱乏的狀況,但是債總是要還的。等到債券到期償付時,保險公司的資本將會出現急劇下降,償付能力再度成為問題。”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表示。
粗放發展
增資――擴張――增資,保險行業深陷粗放式發展循環。近年來,致力于“調結構、防風險、促發展”的保監會,一直力求改變粗放式發展模式,回歸保險本質,提高承保收益。但今年的情況是,保費的劇增并沒帶來承保收益在整個利潤中的占比提高,相反,其擴張的前提依然是為了力保投資。
面對一季度保費38.6%的增速,郝演蘇認為,這說明保險市場還是“以保費論英雄”,惡性競爭或不可避免。
為了拉保費,圍繞產品價格及手續費,保單爭奪戰已趨白熱化。
“現在財產險的費率被一壓再壓,人身險銷售出現了提高傭金、贈送禮品等方式。”上海一家保險中介公司的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了拉到保單,銀行保險業務再次成為保費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保合作的保費收入占總保費收入比重達50.1%。而保險公司在銀保合作中的收益卻被不斷攤薄。
按照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制定的《銀行、郵政保險業務自律公約》,普通及分紅型壽險躉繳產品的手續費不得超過保費的2.5%~3%。前述市場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現在遠遠不止這個數字,“為了擴大銀保渠道,保險公司一般以促銷費、培訓費、出單費等名義給銀行變相的傭金,這樣算下來一張保單給銀行的手續費絕對在4%以上,有些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簡直就是零利潤?!?/p>
“現在市場主體比較多,競爭激烈,經營成本在增加。而作為消費者首先接觸的還是價格。有些機構為了爭奪市場開始拼命壓低價格,甚至壓到成本以下?!扁諊f。
根據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短期期交保費占比提高,長期期交保費占比出現下降,在新單期交保費中,3~5年期占比上升6個百分點,5~10年期占比上升12個百分點,10年期及以上占比下降了16個百分點。
庹國柱認為,目前短期期交占比提高的業務結構不合理。如果不采取更大的力度優化和調整產品和業務,不但結構調整反彈,而且將有可能誘發新的流動性風險。
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一季度監管會議上強調,部分保險公司非理性擴張保費規模的經營思想有所抬頭,一些中小保險公司規模擴張的沖動明顯增強。保險業結構調整需要防止反彈。
5月中旬,吳定富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加強監管 推進保險業發展方式轉變》,指出“必須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轉變保險業發展方式的緊迫性,痛下決心解決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
他認為,粗放式發展導致部分保險機構不顧基本經營規律,進行非理性競爭,盲目追求發展速度和規模,這種粗放的發展方式是對保險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削弱了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2006年獲準開業,到受托資產管理規模超過9000億元,泰康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成為國內資本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2005年泰康人壽獲得A股直投資格后,時至今日,投資收益率已經連續11年在國內保險公司位列前茅。
10年間,泰康資管見證、參與了保險資金投資范圍的逐步放寬、資管產品的日趨多元,也經歷了資本市場的幾輪牛熊。與此同時,保險大資管時代的腳步也日益臨近,截至今年一季度,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共計21家,管理著全行業84%的資產。
資產規模迅速擴張的背后,如何把握市場節奏、如何應對經濟發展新形式、如何防范系統風險等,都是泰康資管首席執行官段國圣必須面對的問題。
“泰康人壽在資金運作上注重投資決策的機制和框架的完善?!倍螄ピ诮邮堋队⒉拧酚浾邔TL時表示,“我們希望投資活動是在系統研究基礎上,做的盡可能專業客觀的決策,它并不是隨機和孤立的?!?/p>
2003年加盟泰康之前,段國圣曾任平安集團執行委員會委員、助理首席投資執行官,也是在當時成為國內接觸麥肯錫“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概念”的第一批人。
在過去的2015年,不斷爆出增持、舉牌的險資成為A股市場的“生力軍”和“資本大鱷”,許多險企借助股市賺的“盆滿缽滿”,但也不乏因未能“急流勇退”而深度被套者。
泰康人壽在2015上半年之后的大幅減倉,讓其成功規避了暴跌可能帶來的損失。
“我們絕不討論股票是漲是跌,而是討論每一個影響股市因素的變化?!倍螄ハ颉队⒉拧酚浾呓忉尩溃霸谧龀龉善蓖顿Y決策之前,必須先建立一個系統討論的框架。”
這個框架包括了宏觀經濟走勢、市場估值水平、資金供求、監管政策以及市場技術層面等諸多因素在內。泰康資管的投資團隊每年會對所有上市公司的估值走勢、盈利模式做出系統研究,繼而綜合其它因素,做出對股票市場未來投資機會與風險的客觀判斷。
“每一個因素對股市的影響程度都不同,我們還要及時判斷、調整某一時間段影響股市的主要因素?!倍螄フf。
在多年的投資生涯中,段國圣帶領泰康資產經歷了市場的起起伏伏,始終保持著優秀的投資業績。但段也坦言,如今保險資金投資確實比過去更復雜,也面臨更大挑戰。
5月16日,保監會《中國保監會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規定,保險公司的兩全保險、年金保險產品5年內不得返還;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后,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此舉進一步表明保監會引導保險產品回歸本源,落實“保險姓保”的決心。
《通知》還鼓勵保險公司重點開發定期壽險、終身壽險等傳統保障型產品,對有可能引發市場亂象的潛在理財型產品進行了大力整治,整治涉及兩全保險、年金保險、萬能保險、護理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團體醫療保險等多款保險產品。
其中,兩全保險、年金保險產品5年內不得返還,以及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等條款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此次,保監會的重拳出擊將對人身險產品結構和整個保險行業產生一定的沖擊。
根據測算,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2016年前五大主銷產品受影響的保費比例分別為12.59%、15.55%、0.25%、6.14%,短期來看,上市險企保費規模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長期來看,監管新規將加速保險業回歸保障。
《通知》叫?!耙暂o促主”的產品,將會影響中小險企的保費收入。此前,作為險企常見的營銷手段,萬能險經常作為附加險進行銷售,“以輔促主”即主險提供風險保障服務,附加險提供資產保值增值功能?!锻ㄖ芬幎ā氨kU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險企不能再使用上述形式營銷主險,產品吸引力將會下降,險企保費收入可能下滑,尤其是主打理財型產品的中小險企。不過,由于理財型產品的新業務價值率遠低于保障型產品,該政策對險企的新業務價值影響不大。
此外,新規還推遲生存金首次給付的時間,這一點實際影響不大。目前,出于營銷的目的,一些保險公司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形態都是速返型產品,3年內甚至首年即給付生存金。本次《通知》規定首次給付時間至少在5年之后,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這會導致上述產品結構的調整,但是,由于實際上客戶一般并不會領取返還的生存金,因此返還期延后的實際影響很小。
此次《通知》延續保監會2016年以來“保險姓保、回歸保障”的政策導向,主要影響中小險企的收入,大型險企反而受益。自2016年多項相關監管政策出臺以來,保險行業的業務重心出現明顯調整,險企普遍提高保障型產品的銷售占比,進一步降低萬能險等理財型產品的銷售占比,這也反映在保費收入結構上。
2017年1月,原保費收入在規模保費中的占比達到89.6%,環比提升18.8%;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主要為萬能險等產品的收入)占比下降至10.2%,環比下降16.9%。由此可見,保險行業“回歸保障”和保險公司去杠桿成效初顯。
向好邏輯繼續演繹
此次監管規定的修改,表明監管層延續保險回歸保障的精神,鼓勵行業發展長期業務的宗旨,進一步細分保障型產品和理財型產品的界限。此次新規對于一些主要依靠附加萬能險搭配保障主險產品的公司沖擊較大,但對于上市險企的影響偏低。
以太保為例,公司2016年萬能險規模4200萬元,均以附加險形式銷售,但與總保費1373億元的規模相比占比較小。而平安并不將附加萬能險保費規模計入披露保費的數據中,且對應附加萬能險規模本身也較少。此次監管屬于行業性監管,上市險企所受的沖擊相對更低,主要影響以此類產品推動保費增長的中小保險公司。
未來隨著保障型產品的市場份額擴大,上市險企在渠道和O計產品能力上的優勢將繼續彰顯。在嚴監管的環境下,保險朝陽行業的屬性不變,但強者恒強的格局有望持續,變相利好上市險企。
根據中投證券的調研,主流險企目前有一些共識性的結論:從保費端來看,對于轉型的急迫性,“償二代”的應用逼迫險企轉型,“償二代”下剩余邊際可以直接充作實際資本。長期、期交保障型產品剩余邊際遠高于短期存續、躉交理財性質的險種。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險企亟須向保障型轉型。從投資端來看,監管層目前對投資端的收緊趨勢對上市險企基本沒有影響,大家普遍認為自家投資風控合規,不會受到監管的負面影響。關于投資收益率的共識,2012年、2013年配置的大量債權工具到期后需要重新配置,那時的收益率普遍在6%-7%左右,現在重新配置投資收益率肯定有所下降,但是好的方面是目前國債及非標收益率的提升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險企的配置壓力。
關于準備金折現率這個問題,主流險企普遍認為,如果10年期國債能夠維持在目前3.8%左右的高位,那么準備金補提壓力將大為減輕,甚至可能在2017年提前步入準備金釋放的階段,對于險企會計利潤將會有較大的提振作用。這一點可能好于市場預期,之前預計是在 2018年才有可能出現準備金拐點,現在國債收益率的提升加速了這一過程。
如何評判險企向保障型轉型的程度,我們可以用險企銀保渠道在新單保費中的占比變化來衡量,如果這一指標為負,也就是銀保渠道占比下降幅度大,說明轉型比較堅決。2016年, 國壽、平安、太保、新華的占比分別為42%、9%、18%、55%,平安以9%的低水平可稱為行業內最早完成保障轉型的標桿。而國壽和新華的占比為42%和55%,仍較為倚賴銀保渠道。
從同比來看,國壽、平安、太保、新華的變動幅度分別為-1.2%、28.5%、7.5%、-26.5%。其中,國壽和新華為負,且新華銀保渠道降幅較大,26.5%的降幅顯示壯士斷腕的決心。這也是為何2017年一季度新華保費增長為-20%,,成為4家險企中唯一負增長的公司。但是好的方面則是預計新華在2017年年底可能實現保費的正增長,屆時,轉型效果顯現,個險的保費彌補了銀保渠道的缺口后,內含價值將會取得很可觀的增速。
即使在當前時點,保險股趨勢性機會仍然存在,我們可以從長期、中期兩個視角審視目前保險股的邏輯:長期視角的核心是壽險利源中死費差占比逐漸提升,利差占比逐步下降之下,保險公司將更接近于永續成長型類消費公司(銷售保單),而不再簡單把保險公司看做是銷售保單的資產管理公司,從而受周期(利率、投資環境)影響減小,可以給高估值;另外,中期邏輯的核心是利率提升之下保險公司利差改善。
2017年1-3月,保險行業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1.59萬億元,同比增長32%,相比2016年同期 42%的增速有所放緩。2017年3月,原保費收入3964億元,同比增長36%。再看4家上市險企2017年一季度的保費情況,平安實現總計2110億元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5.8%;國壽實現保費收入2462億元,同比增加22.09%;新華實現保費收入總計372.51億元,同比下降20.02%;太保實現保費收入總計1011.93億元,同比增加29.50%。在監管的推動下,當前保險行業的價值回歸是必然趨勢。
從一季度保費收入的細分項目來看,人身險貢獻最大,傳統型壽險實現保費收入1.16萬億元,同比增長37.5%;健康險1599.82億元,同比增長36.9%;保戶投資款(主要為萬能險)2313.43億元,同比減少61.2%,收入占比下降至14.6%(2016年同期為49.8%);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82.62億元,同比減少72.7%。
保險公司向好邏輯繼續演繹并逐漸體現在定期報告的數據中,保險股中長期價值增長趨勢凸現。一季報中,除了壽險保費收入保持高增長,結構轉型效果也繼續顯現,預計內含價值(NBV)增速仍將繼續保持高增長。新華(以下順序同)一季度,壽險保費收入增速分別達37.1%、22.1%、43.1%、-20.0%,除新A主動壓縮銀保渠道首年躉交保費(同比減少99.8%)使保費增速為負之外,平安、國壽、太保壽險保費收入均保持高速增長;保費結構的改善則體現在個險新單保費、期交尤其是長期期交保費占比的進一步提升,國壽首年期交、10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占新單保費的比例提升至45.2%、16.8%。
上市險企優勢加大
眾所周知,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保險行業的具體發展情況不盡相同,尤其是保險公司的“三差”會有不同的結構。中國上市險企目前基本上是利差占主導地位,由于保單負債成本為剛性,更高的投資收益率意味著更高的利差。上市保險公司超過70%的投資基本上都是固收類投資。2017年,隨著債券收益率的上行,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穩中有升,一季度總投資收益同比增長在20%以上。
保費增速超預期,產品結構優化,大型險企優勢加大。A股上市的保險公司基本都是壽險保險公司或者是壽險主導型的保險公司。財險保費收入占比小,且壽險保費增速遠高于財險,因此,壽險保費的增長為評估保險公司保費增長的主要方面。2017年,上市險企保費增速遠高于預期,在監管大力推進加快人身險和健康險發展的情況下,預計2017年的保費增速會有更大的突破。
在產品結構方面,個險期交的占比不斷提高。2017年,上市險企將產品預定利率下調或者保持不變,從而使其負債成本降低。監管降低溢價上限和商車費改持續推進,將大力限制中小險企的發展空間,而上市險企的優勢將逐漸加大。
評估利率下降速度減緩,利潤釋放加速。另一個利好因素則是,準備金評估折現率新規使得險企利潤釋放前期變緩但后期加速。國債750日移動平均收益率在2017年將繼續下降但降幅變緩,甚至在2017年年底或2018年年初出現向上的拐點。隨著2017年險企利潤釋放的負面影響在減弱,利潤釋放的顯著增長正漸行漸近。
4月,主要上市公司個險新單保費增長趨勢不變,新業務價值(NBV)仍保持強勢增長。根據招商證券的測算,保險行業4月整體增長趨勢延續不變,強勢公司依然強勢。在個險期交新單方面,前4個月,預計平安、太平、太保、新華、國壽的新單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70%、70%、50%、45%、25%;在銀保期交新單方面,前4個月,預計平安、太平、新華、國壽的期交新單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120%、100%、50%、40%??傮w來看,新單保費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各保險公司人數較2016年同期有較大的增長,以及保障型產品越來越受市場的歡迎。
分公司來看,平安、太保和太平的保費增速依然領先;新華轉型效果顯著,已經完全甩掉了銀保躉交的包袱,且個險期交新單每個月都保持了高速穩健的增長;國壽新單結構有所改善,但由于基數原因,整體增速慢于同業。根據估算,前4個月,平安、太平、太保、新華、國壽的簡單計算的標準保費(APE,期交新單+躉交新單/10)同比增速分別為70%、70%、50%、25%、22%。由于太保、新華和國壽的新業務邊際有顯著改善,推動前4個月的NBV增速超過標準保費的增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新單期限進一步拉長和健康險占比進一步提升,新華保險新業務利潤率提升和NBV的增長或將超預期。
在管理層強力去杠桿的背景下,近期A股出現了顯著的回調,導致投資者擔心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或低于預期。其實,投資者不必過分擔心市場調整這一問題,A股回調對上市保險公司2017年EV的影響相對有限,根據招商證券的測算,A股回調10%,對太保、國壽、平安、新華、太平的EV的影響分別為-0.7%、-1.2%、-1.5%、-2.3%、-2.3%。
更為關鍵的是,壽險行業正在增加其業務中的非利差部分,未來將逐步改善其盈利結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會將其作為價值改善型板塊來看待,而不僅僅是把其作為貝塔類股票來對待。在固定收益方面,近期,在金融去杠桿的背景下,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反彈至3.8%左右,較3月底上升30BP左右,這將利好壽險公司的資產再配置,也對壽險公司的估值有正向支持。
EV和NBV雙增長
2017年年初至一季度末,上市險企合計實現已賺保費5687.54億元,同比增長23.16%(2016年同比增速為23.48%),實現凈利潤333.39億元,同比增長9.6%(2016年同期增速為-26.05%)。已賺保費增速與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險企凈利潤表現改善跡象明顯,這主要得益于長端利率的穩步抬升,及二級市場企穩回暖,上市險企合計實現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投資收益)為778.66億元,同比增長22.62%,提振險企的凈利表現。
由于保險行業監管堅持“保險姓保、監管姓監”的原則,導致行業加速回歸保障,新興險企“資產驅動負債”的模式面臨挑戰,行業競爭環境趨緩,產品負債端成本下滑明顯。具體來看,2016年年初至一季度末,壽險公司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5157.16億元,同比增長25.05%(2016年同期增速為25.57%);產險公司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799.34億元,同比增長15.25%(2016年同期增速為4.71%)。國壽、平安、太保、新華產壽險累計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22.1%、35.8%、29.5%和-20.0%(2016年同期增速為31.4%、22.4%、25.5%和-10.4%)。平安合計保費增速創出近年來新高,新華堅持轉型降幅略有收窄,太保同比增速提升近4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債券到期收益率震蕩向上,長期利率穩步抬升,負債端成本加速下滑,壽險公司因持續低利率環境下面臨的“資產荒”和利差損繼續得到改善。當前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為3.56%,較年初上漲55BP,創出年內新高。雖然收益率上升侵蝕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存量債券投資收益,但保險公司所持債券大部分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到期收益率上升將穩步改善新券及再投資收益,2014年下半年以來,困擾壽險公司的“長期穩定優質資產荒”或將得到逐步改善。而且,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將進一步降低對險企EV中投資收益假設的壓力,提升了市場對EV的可信度。2017年一季度,國壽、新華的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4.53%和4.5%,^2016年同期略有改善,預計上市險企投資收益率將提升至5%,對營收及凈利潤的貢獻將有明顯改善。
隨著行業發展方向逐漸回歸保障,資產驅動負債的模式將面臨較大的挑戰。截至2017年3月末,人身險公司規模保費(原保費+保戶投資款+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同比微降1.79%,但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速依舊保持37.24%的增速。產險業務原保費收入2402.13億元,同比增長11.50%。在行業監管強調“保險姓?!钡谋尘跋?,過去依靠萬能險等中短期理財產品搶占市場份額的險企紛紛加速業務轉型,如前海人壽、安邦人壽、和諧健康、弘康人壽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下滑近九成。
雖然上市險企國壽(-30.44%)、平安(+17.24%)、太保(-3.37%)和新華(+30.46%)同比增速也有下滑,但基于自身業務久期較長和品質較好,市場份額有所提升。壽險行業原保費收入占比由2016年3月末的60.6%迅速上升至2017年3月末的84.7%,監管成效立竿見影。
東北證券認為,無論是規范險資運用、下調萬能保險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抑或是控制中短存續期產品總量,這對擁有優質業務基礎和較強渠道優勢的上市險企構成利好。一方面,營造了更加健康、注重保險保障的市場環境,助推行業優化業務結構,發展風險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業務;另一方面,減輕行業惡性競爭給優質上市險企帶來的經營壓力,預計上市險企壽險業務原保費增速維持在15%左右,優質險企將進一步享受渠道和負債端的成本優勢。
2017年一季度,國壽首年期交保費達603.14億元,同比增長17.4%;平安壽險業務個人業務新單收入同比增長49.07%,續期業務同比增長36.80%,個人業務收入占比提升1個百分點至96.37%;太保人渠道新單期交保費272.41億元,同比增加67.3%,同比提升3.2個百分點至40.27%;新華銀保渠道保費收入74.87億元,同比收縮近七成,個險渠道期交保費同比增加46.86%至91.73億元,續期保費收入同比增加24.27%至191.81億元。新華繼續堅持“優化保費結構,減躉交增期交”的轉型升級,根據其發展規劃,2016-2017年為轉型期,公司重點工作是調結構,夯基礎;2018-2020年為發展期,期交保費帶動續期保費增長的價值增長態勢逐步確立。
隨著“償二代”的落地,業務結構的優化一方面降低了對資本金的占用;另一方面提升了對新業務價值的貢獻。平安、國壽、太保和新華2016年壽險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速分別為32%、56%、56%和29%,預計2017年上市險企壽險新業務價值將繼續保持25%以上的增速,業務品質再上新臺階。
從饞涎角度來看,新車銷量增速抬頭,產險業務增速略超預期。據Wind統計,2017年3月實現汽車銷售量254.29萬輛,同比增長3.98%;預計2017年累計實現汽車銷量700.20萬輛,同比增加7.02%,略超市場預期。隨著商業車險費改的全面推進,或將進一步提升行業的集中度,但在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保單獲取成本仍將維持在高位,產險業務綜合成本率2017年或將難以出現明顯改善現象。
2009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保險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保險公司資金運用限于下列形式:(一)銀行存款;(二)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三)投資不動產;(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與之前的有關規定相比,明確了保險資金“可投資不動產”。不動產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其他附著于土地上的定著物,包括物質實體及其相關權益。按照保險行業內部的理解。不動產包括基礎設施和房地產。
新《保險法》雖然對于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予以放行,但在實際操作上,保險公司還要依據《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及《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試點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
作為保險資金運用法規的基礎性總綱,已交保監會主席辦公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草案)》的總趨勢更加謹慎,尤其是對險資投資不動產,無論從數量占比還是投資方式,都更加嚴格。其中,與人們普遍預計的10%的投資比例上限不同,險資投資不動產占比降至5%。并且不允許投資居民住房、商業房地產以及參與房地產開發。在此法規出臺之后,涉及險資投資不動產細則的《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試點管理辦法》也將很快推出。該《辦法》將按宏觀調控的需要和產業政策的規定,對投資主體、投資方向、投資范圍、投資比例和投資模式等進行具體規范,同時確定業務流程和操作程序,強化信息披露。
與保監會的審慎態度不同的是,多家保險公司對投資不動產持積極態度:在實踐層面,多家保險公司已經開始積極行動,提早布局。雖然由于細則尚未出臺,險資投資房地產仍然在運轉,但投資方式已然花樣繁多。在北京金融街、中央商業區一帶,帶著保險公司標志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中國人壽集團以及股份公司,各自在金融街購入新辦公大樓,泰康人壽一舉拿下兩座寫字樓,太平洋保險集團也在2009年以近22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位于北京金融街的豐盛大廈。中國不動產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從2006-2009年底,保險公司購買的寫字樓面積已超過120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為200億元,已有近10家中外資保險公司涉足房地產投資領域。僅在2008年。保險公司購買的物業就累計達20萬平方米,以自用名義購入投資性物業成為保險公司曲線進軍房地產的主要方式。
此外,2009年底中國人壽斥資58,19億港元,認購遠洋地產股票,成為遠地第二大股東。而中國平安亦通過旗下的平安信托,與金地、綠城及藍光等分別簽訂信托投資協議,承諾對上述房企的具體項目設計股權信托計劃,共同投資優質項目以及城市綜合體項目。
二、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對保險公司自身的影響
(一)有助于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分散投資
與國外相比,我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還比較單一。截至2009年6月末,保險資金配置情況為銀行存款占31%,債券50.2%,證券投資基金6.8%,股票(股權)9.8%,其他投資只占2.2%。除了固息產品之外,大部分保險資金投資的收益都依賴于資本市場的漲跌,波動幅度較大。數據顯示,從2004-2006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分別為2.87%、3.6%和5.8%,在2007年達到10.9中國整理%的歷史最好水平,2008年迅速回落,投資收益率只有9.1%,2009年則為6.41%,與資本市場的表現基本契合。而不動產投資,不論是直接持有還是通過金融工具(如REiTS)投資不動產,都可以使原有資產組合因資產種類和數目的增加而獲得分散投資在降低非系統風險方面的好處,以減少對資本市場的依存度。
(二)有助于提高保險資金對抗通脹的能力
在高通脹環境下,不動產投資是對沖通脹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保險企業的資產組合中大約80%的保險資金配置在固息產品上。由于保險資金還不能通過購買與通脹掛鉤的產品(如Tips)、買賣黃金和投資大宗商品(如石油)等三種傳統手段來對沖通脹。在不能有效對沖通脹風險的情況下,大量固息產品在通脹來臨時會面臨浮虧風險。因此,在當前通脹預期上升的環境下,投資包括房地產在內的實物資產,不失為對沖通脹的一種可行手段。
(三)有助于提高投資收益
一方面,在低通脹的環境下,不動產投資可以作為固息產品的一種替代工具。提高投資收益率。以商業地產投資為例,如果不考慮房價本身變化?,F在國內一線城市中商業地產的租金收益率大概在5%-7%之間,它的收益率就要比大多數固息產品好。另一方面,保險資金投資保監會規定的房地產項目,特別是廉租房、養老實體等國家重點支持的項目,既能得到國家的支持,風險相對比較小,又能獲得可觀的收益,可以說是一個雙贏的合作。
(四)有助于改善保險資產錯配風險
保險企業通過投資房地產,不僅可以拓寬保險資金的投資范圍,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保險資產的優化配置。從目前來看,保險企業在總體上還缺乏與其負債相匹配的資產,可以匹配長期負債的資產主要為金融機構的長期金融債券,但這類金融債券的規模有限且流動性不高,因此,長期性負債就有了資產匹配多元化的要求。包括房地產在內的不動產投資所具有的投資周期較長、抵御通脹風險的特點,與保險資金的資金需求較為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保險公司資產錯配的風險,可以成為一種匹配長期負債的新選擇。
[關鍵詞]中國非壽險業,資本結構,DEA
Abstract:TheobjectiveofthispaperistoanalyzewhetherthecapitalstructureofChineseproperty-liabilityinsuranceindustryhasreachedit''''soptimallevelandwhat''''stheinfluenceofthenon-optimalcapitalstructurehasonthefirm’sefficiency.UsinganewformofDEA(Super-EfficiencyModel),weestimatethesuperefficiencyscoresandoptimalcapitalstructurefromthesampleofproperty-liabilityinsurersovertheperiod2001-2004.Bycomparingtheactualcapitalstructurefortheindustrywithit''''soptimalcapitalstructure,wecandeterminethattheproperty-liabilityindustryhaveover-utilizedcapitalstructureduringthesampleperiod.Regressionanalysisprovidesevidencethatunder-orover-utilizationofcapitalstructureisassociatedwithlowerefficiency,whichmeansitleadstoefficiencypenalties.
Keywords:ChineseProperty-LiabilityInsuranceIndustry;CapitalStructure;DEA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非壽險市場快速發展,市場規模不斷地擴大,資本金也得到了一定的補充,圖1和圖2描述了1998—2002年期間,我國非壽險業資本結構的變化趨勢(在本文中資本結構表示為責任準備金與資本金之比),以及資本金與責任準備金各自的變化趨勢。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1998—2002年期間,我國非壽險業資本結構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在2003年資本結構卻迅速下降,而在2004年的時候又迅速恢復到2001年左右的水平。從圖2中可以看出在1998—2004年期間,我國非壽險業責任準備金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而資本金的上升趨勢較緩慢,特別是從2001年開始責任準備金的增長速度更加顯著地高于資本金的增長速度,但在2003年資本金的增長速度卻略高于責任準備金的增長速度。從圖1、圖2中可以得知,2003年呈現出與其他年份不同的趨勢。在2003年,因為非壽險業擴充了資本金,從而導致資本金的增長速度超過責任準備金,資本結構也在這一年迅速下降。2003年,我國非壽險業的整體資本金實力得到改善,但此后,資本金狀況又出現惡化跡象。
圖1及圖2雖然描述了我國非壽險業資本金、責任準備金及資本結構的變化趨勢,但是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即我國非壽險業資本金相對于責任準備金的增長速度是否合理?資本結構是否最優?如果不是最優的資本結構,對非壽險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問題的核心是什么樣的資本結構是最優資本結構。由于資本結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學者們也很難通過研究直接得到各行業最優的資本結構,但是網絡數據包方法(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卻給我們提供了研究最優資本結構的新視角。DEA是一種評價相對效率的方法,運用DEA方法可以得到在特定樣本里每一個決策單位相對于最好的決策單位的效率及最優投入量,由于在本文中選取的投入指標包括責任準備金與資本金,所以使用DEA方法可以得到樣本數據中產險公司在各年相對最優的資本結構,并且還能借此判斷各產險公司實際資本結構是否達到了最優,最后通過線性回歸方法可以進一步證明非最優的資本結構對產險公司效率帶來的影響。本文將使用DEA的超效率模型(Super-EfficiencyModel),對“有效”的產險公司做進一步排名和分析,并且運用DEA方法來確定樣本數據中的每一個決策單元的最優投入量。鑒于篇幅的原因,在本文中不再介紹超效率模型。
二、指標的選擇
(一)超效率模型的投入和產出指標
在運用DEA模型來進行研究時,對投入和產出指標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這也影響著模型分析的有效性。雖然在國內外有許多的研究文獻運用DEA模型對保險公司進行了效率評估,但是很多研究文獻都是基于生產的角度,將保險公司視為是利用資本和勞動力來生產保險服務的企業,而能體現保險產品的服務性即是對保單持有者的賠付,因此很多文獻都將賠付金額作為產出指標之一,[1](463-481)[2](1254-1269)[3](108-112)在這種假設前提條件下,意味著在投入量不變的情況下,賠付金額越高則保險公司效率就越高。如果保險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當投入量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的情況下發生了巨災風險,這時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評估值會突然變得非常高,因為巨災風險帶來了保險公司高額的賠付,顯然這種結果是不能讓人信服的,所以賠付金額的高低不能代表賠付能力的大小。另外,將賠付金額作為產出指標也忽略了保險公司經營的根本目標,保險公司的經營目標即是在對保單持有者進行賠付能基本上實現股東收益的最大化,當保險公司投資收益不斷地增加,而賠付金額沒有任何的變化,這反而非常有利于保險公司目標的實現,相應地投資收益應該作為產出指標,而不是賠付金額。當然也有相關文獻將投資收益作為產出指標,[4](56-65)但是選擇的投資收益是一個絕對值指標,顯然沒有真正地反映出投資收益的高低。本文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將保險公司視為金融中介來進行DEA的分析。作為金融中介的保險公司可以被描述為一個高度集中的現金流,其現金流分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保險公司現金流入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主要是股東投入的資本金,保險公司的股東對公司債務得到履行以后的盈余享有剩余索取權;另一方面是通過保單的銷售實現,保單持有者是保險公司的債權人,由保險公司承諾未來以賠付保險事故所導致損失的方式來進行償還,保險公司將保費收入和資本金結合起來進行投資使這些資金保值和增值,增值后流回的資金向保單持有者賠付后,再將其剩余按一定比例以現金股利的形式分配給股東。作為金融中介的保險公司,現金流入可以看作是投入,而現金流出則可以被看作是產出,即保險公司的主要投入是保單持有人的保費和股東的資本金,主要的產出是投資收益和對保單持有人的賠付,而衡量產出的大小就是投資收益的高低和對保單持有人賠付的能力。本文超效率模型的投入產出指標如表1所示。
資本金:代表產險公司股東投入的資金,用產險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與“未分配利潤”之和表示。
責任準備金:代表產險公司對保單持有者的保費應承擔的負債,用產險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與“未決賠款準備金”之和表示。
費用:代表產險公司在承保、投資等過程中發生的費用,用產險公司損益表中的“手續費支出”、“費用及其他支出”、“提存保險保障基金”與“營業稅金及附加”之和表示。
投資收益率:代表產險公司投資收益的好壞,是決定產險公司盈利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投資收益率定義為投資收益與投資資產之比,其中投資收益用產險公司損益表中的“投資收益”表示,而投資資產用產險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及銀行存款”、“投資凈值”與“貸款凈值”之和表示。
速動比率:代表產險公司的資產流動性和償債的及時性。速動指標定義為速動資產與負債之比,其中速動資產與負債分別用產險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及銀行存款”及“負債”表示。
償付能力得分:代表產險公司償付能力的高低。對償付能力高低的評判一直是理論界探討的熱點。通常情況下償付能力的測度是與財務比率聯系在一起的,如資產負債率、保費收入利潤率、資金運用收益率等。各國采用的償付能力評價方法不盡相同,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美國保險監管信息系統(IRIS),而我國保險監督委員會在2003年也對產險公司規定了11個償付能力監管指標,這些指標是一些財務比率,它們在從不同角度反映產險公司償付能力的同時也具有相關性。因此本文將用因子分析法從這些指標中尋找和設計一些不相關的指標來綜合反映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并求出償付能力的綜合得分。
(二)償付能力評價指標
本文根據償付能力的含義和影響償付能力的因素,參照我國保險監督委員會規定的償付能力監管指標和美國保險監管信息系統(IRIS),結合我國財產保險業務和信息可獲程度的實際,選取與償付能力密切相關的十三個財務比率作為評價指標,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樣本數據中產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得分,對其償付能力作出相應的評價。
X1:資本金變動率=(本年資本金-上年資本金)÷上年資本金×100%
X2:資本金/自留保費=資本金÷自留保費×100%
自留保費=保費收入+分保業務收入-分保業務支出
X3:資本金/資產=資本金÷資產×100%
X4:凈利潤/資本金=凈利潤÷資本金×100%
X5:責任準備金/自留保費=責任準備金÷自留保費×100%
X6:自留收入增長率=(本年自留保費-上年自留保費)÷上年自留保費×100%
X7:利潤總額/保費收入=利潤總額÷保費收入×100%
X8:營業利潤/自留保費=營業利潤÷自留保費×100%
X9:營業利潤/利潤總額=營業利潤÷利潤總額×100%
X10:1-費用率=1-(手續費支出+費用及其他支出+提存保險保障基金+營業稅金及附加)÷自留保費×100%
X11:1-賠款率=1-(賠款支出+未決賠款準備金提轉差)÷(自留保費-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長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100%
X12:1-應收保費率=1-應收保費÷保費收入×100%
X13:流動比率=現金及銀行存款÷負債×100%
在上述指標選取中為了保證各財務比率與償付能力呈同向變化,即保證各指標的同趨勢化,本文選取了1-費用率、1-賠款率和1-應收保費率三個指標。
三、數據選取與實證分析
(一)產險公司償付能力評價
本文用SPSS10.0軟件做因子分析。數據錄入后,作因子分析適合度檢驗可知原變量的Bartlett球型檢驗的P值為0.000,所選指標適合做因子分析。按照方差貢獻率大小為序,本文提取的8個公因子,包括了原有變量93.9%的信息,效果良好。通過方差旋轉后,將計算得到的各個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加權得到綜合的因子得分,即得各個公司的償付能力得分,列于表2。
(二)超效率模型下我國產險公司的效率
本文利用LINGO8.0來求解我國主要產險公司超效率分值(見表3)。在表3中可以看出,其中效率相對最差的是中國人民產險公司和平安保險公司,由于平安保險公司僅有一年數據,所以無法對它進行綜合評價,但是中國人民產險公司效率分值在各年都是最低值。中國人民產險公司成立時間最早,經營時間較長,由于保費基數較大、市場份額較高,保費增長速度一直較快,自留保費的規模率相對較高,因此潛在風險反而較大,從本文的統計數據來看,償付能力得分以及投資收益率在各年都偏低,因此影響了其效率排名。
(三)超效率模型下的最優資本結構
通過計算產險公司的效率得分而得到最優投入量,然后通過計算最優投入量中的責任準備金與資本金之比得到各產險公司及非壽險業各年的最優資本結構(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從2001—2004年,我國非壽險業實際的資本結構分別為2.13、2.75、1.84和2.24,而最優的資本結構分別為0.3、0.41、1.33和1.29,各年實際的資本結構沒有達到最優水平,并且均高于超效率模型下計算的最優資本結構,雖然非壽險業在2003年擴充了資本金,降低了資本結構,但是實際的資本結構(1.84)仍高于最優的資本結構(1.33)。對于非壽險業而言,實際資本結構超過最優資本結構則意味著保險業務增長過快,資本金擴充不足,保險業務的增長超過了產險公司資本金的承載能力,因此潛在的風險較大。
(四)資本結構對效率的影響
雖然通過比較得知我國非壽險業實際的資本結構高于最優資本結構,但是單一的比較還難以說明資本結構對我國非壽險業的效率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以下對資本結構與效率的關系做進一步的研究。我們提出如下假設:非最優的資本結構將會降低產險公司的效率。
為行文方便,記第i個單位的實際資本結構減去其最優資本結構的差為Xi,其相應的超效率分為Yi,對于沒有達到最優資本結構的單位Xi≠0。
1.做X與Y的散點圖,發現兩者之間有較強的線性關系。計算兩者的簡單相關系數為-0.5,說明實際資本結構與最優資本結構的差距越大,超效率分將越低。這意味著非最優的資本結構對效率有負面影響。
2.進一步,通過簡單線性回歸測度兩者的關系:
Y=-0.1577472526*X+0.6076421181
該模型通過了整體效果檢驗,資本結構比率的差值的系數通過了t檢驗,模型無異方差和自相關,資本結構比率的差值X的系數符號與預期的分析相同。模型充分可信地揭示出兩者的負相關關系,并大致從數量上反映出了兩者的聯系:當資本結構比率的差值X每增加一個單位,超效率分Y平均下降0.16。說明實際資本結構與最優資本結構的差距越大,效率越低,即非最優的資本結構產生了效率的損失。
四、結論
經過本文深入地研究,我們認為我國非壽險業實際的資本結構沒有達到最優化,各年均高于最優的資本結構;非最優的資本結構與效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即實際的資本結構與最優資本結構的差距越大,效率越低,非最優的資本結構帶來的是效率的損失。我國非壽險業的資本結構沒有達到最優說明了業務規模與資本金總額之間的不對稱,或換言之,產險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承保能力短缺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雖然近年來我國非壽險業業務規模不斷增長,但是非壽險業務質量不高,使非壽險業積聚了大量風險;另一方面是因為資本金的擴充不足。近年來,我國產險公司資本金擴充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內部的利潤留成,而日益加劇的產險市場的競爭、低質量的保險業務以及較低的投資收益率,導致了產險公司的盈利能力不高,同時也嚴重地制約了產險公司的資本金的擴充。因此,產險公司要化解上述矛盾可以有以下幾條途徑:(1)提高承保業務質量,包括選擇性地發展優質業務,提高承保條件和費率水平等。(2)通過增資擴股、上市、發行次級債等方式來擴充資本金,降低資本結構,這是我國產險市場改善資本結構的根本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1]Cummins,J.David.MaryA.Weiss.MeasuringCostEfficiencyintheProperty-LiabilityInsuranceIndustry.[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3,17.
[2]Cummins,D.,M.Weiss.H.Zi,OrganizationalFormandEfficiency:AnAnalysisofStockandMutualProperty-LiabilityInsurers.[J]ManagementScience.45,1999,9.
[3]侯晉,朱磊.中國保險公司經營效率的非壽險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4(4).
[4]姚樹潔,馮根福,韓鐘偉.中國保險業效率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5(7).
[5]P.Andersen.N.C.Petersen.AProcedureforRankingEfficientUnits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ManagementScience39.1993,10.
[6]PatrickL.Brockett.WilliamW.Cooper.LindaL.Golden.JohnJ.Rousseau.YuyingWang.FinancialIntermediaryVersusProductionApproachtoEfficiencyofMarketingDistributionSystemsandOrganizationalStructureofInsuranceCompanies[J]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2005,3.
[7]Charnes,W.W.Cooper.E.Rhodes.MeasuringEfficiencyofDecisionMakingUnit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sResearch,1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