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競技體育的宗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控制測量方法;精度;誤差;貫通
中圖分類號: U45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對于隧道施工各種測量規范很多,精度要求比較高,尤其引水隧洞,輸氣管道,及城市軌道交通,對于測量而言控制誤差,提高精度直接影響到工程質量,中長隧道是比較多的隧洞工程,為了滿足工程測量的規范要求,在施工前要設計好合理的測繪方法,計算好各項精度指標,擬定測量施測方案。
二、隧洞控制測量方法
2.1平面控制部分:由于條件限制隧洞在未貫通前只能布置支導線,這是最常規的方法了,但是對于一些平行施工的交通隧洞,可以以中間貫通的小橫洞組合附和導線,以驗證測量數據安全。
在隧洞施工總平面圖中要計算出兩洞口間的開挖長度,以便對照工程測量規范要求,研究導線施測等級,下面是《GB50026-2007工程測量規范》中對隧洞橫向貫通誤差及高程貫通誤差限差的要求:
洞內導線布設一般分兩級,高級長邊導線用于控制貫通,低級短邊導線考慮施工現場條件要靈活布置,以方便應用于施工放線為主。高級導線要在有條件的時候盡量增加邊長,提高測角精度。導線最好布置成等邊直伸型,等邊直伸導線的精度比較均勻,嚴禁使用短邊控制長邊,在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布置了短邊導線,這時最好加測陀螺方位角,或是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提高測量精度。
2.2高程控制方法
在隧洞高程控制方面可以按照工程測量規范所要求的相應等級布置水準網點,水準也采用兩級布控,高級控制低級放線,這方面沒什么特殊要求,下面給出《GB50026-2007工程測量規范》中對隧洞水準測量要求的等級:
水準部分要注意操作規范,注意經常聯系復測以前所閉合過的水準點,有時也用全站儀采用三角高程的測量方法進行簡單復測以保證數據安全。對于斜長隧洞采用三角高程測量方法控制時,要注意三角高程測量的一些事項,如垂直角的觀測要同測距在同一次照準時完成,利用隔點法設站來提高精度,距離測量要保證有足夠的測回數。
三、精度控制
3.1平面部分
一般情況下對于相向開挖的直線隧洞橫向貫通總誤差按1/3原則分配,即地表控制占1/3份,兩邊各開挖洞中導線測量誤差各占1/3份,即m=±M/√3。在有豎井傳導測量數據的情況下豎井聯系測量也要分去一份誤差。這樣一來便可各自研究各自的測量方案,以保證總誤差不超限,對于洞內的超短邊導線要采用特殊測量方法使精度提高,以保證整條導線精度不折減。下面給出隧洞洞內的測量誤差分配計算方法:
(1)對直伸型隧洞,則采用直伸支導線終點的點位誤差作為洞內橫向貫通中誤差:
式中:n― 導線邊數;
S―為導線邊長 (m);
―測角中誤差
―206265”;
(2)非直伸型隧洞用非直伸支導線終點的點位誤差作為橫向貫通中誤差,既要考慮測角誤差影響,又要考慮測邊誤差影響,計算公式為:
式中:―測角中誤差
―測角的各導線點到計劃貫通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的平方和;
―導線測量時邊長的相對中誤差;
―各導線邊在貫通面上投影所得長度平方的累計和;
以上這些推算公式都是按計劃貫通位置進行布點,推導誤差,以便進行導線方案設計,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也有可能進行必要的調整,但是誤差控制大原則是一樣的。
3.2高程部分
洞內水準測量的高級水準控制點精度,主要是根據兩開挖洞口間的水準路線長度來確定。高程測量誤差引起的豎向貫通誤差計算公式:
L―洞內外水準路線全長(km)
―每測段往返測高差不符值
R―測段長度(km)
n―測段數
目前地表控制多采用GPS作靜態的方法,一般情況平面坐標數據的精度很容易達到,但是要注意,各洞口永久點的數量和各點位之間的幾何關系,要滿足進洞傳導數據的需要。
結束語:目前隨著測量設備的性能不斷提高,高精度測繪儀器的出現,使控制測量在滿足精度要求的情況下,不斷改進測量方法,調整以前常用的控制手段,以高效的服務,滿足施工一線的交叉作業。
參考文獻:
1.《工程測量學》李青岳陳永奇 主編 北 京測繪出版社 1995.5.
2.《GB50026-2007工程測量規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編.2008年5月1日施行
【關鍵詞】能源經濟環境;綜合能效;評價系統
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能源的消耗,而近年來出現的能源危機則成為了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國家在各行各業采取了相關的節能措施。對于能源的使用效率如果只是單純的依據能源消耗率進行評價,那么社會中的能源消耗并不能充分的體現出來,因而需要采用多指標的評價體系,本文主要就能源經濟環境的綜合能效分析系統構建分析如下:
一、能源經濟環境的綜合能效系統構建的必要性
根據《2014年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中的相關數據顯示,在2013年,我國社會總體能源消耗以標準煤換算后可達到37.5億噸,同比增長3.7%,其中有90.4%的能源屬于自給,能源的大量消耗,一方面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大量的能源消耗產生了一定的環境環境問題,在我國一些主要城市,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存在著嚴重的霧霾天氣,也就是說能源的消耗與經濟發展以及環境問題息息相關,根據能源消耗,國家制定了相關的節能政策,同時采取了節能措施,但是對于能源消耗的只是單純的通過單一的能源消耗強度進行評價,這與能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具有不一致性,因而需要通過構建能源經濟環境的綜合能效分析系統,通過多個指標對經濟、能源以及環境進行綜合分析評價,進而真實反映社會發展現狀。
二、能源經濟環境的綜合能效分析系統構建
能源經濟環境的綜合能效分析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有學者將能源效率內涵總結為:能源消耗量對于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其中包括維持作用、促進作用以及負作用,所以在綜合能效分析中需要通過多個指標進行評價,從而明確能源的實際使用效率,并且真正意義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不管是國內還是在國外,對于節能減排的綜合能效分析系統的評價指標主要是:能源的高效利用、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環境問題的改善。也就是說在多個有一定聯系的評價指標中均是圍繞提高能源消耗,促進經濟發展以及降低環境污染進行的,本文通過對三個子系統以及12個評價指標完成綜合能效系統的構建。其中在能源子系統下包括終端消費電力所占比例、終端消費煤炭所占比例、能源消耗總量增長率、能源生產彈性系數以及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等;在經濟子系統中主要包括的評價指標有單位GDP能源消耗量、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率以及工業用能比重等;在環境系統中評價指標主要有:二氧化硫排放強度、粉塵排放強度以及工業排水排放強度等,這些指標均是常用的評價指標,圖1所示即為綜合能效分析系統評價體系結構示意圖。在這些評價指標中終端消費電力所占比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以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均屬于正向指標,其余的屬于逆向指標。在能源消耗指標中通過終端能源消耗所占比例以及能源生產消費指標綜合性的反映出能源的使用效率;通過能源的消耗速度以及產業能源消耗完成經濟指標的評價;通過污染物的排放完成對環境的評價,多個指標的綜合性評價可以進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程度降低的協調發展[2]。
三、能源經濟環境的綜合能效分析系統評價分析
(一)子系統以及指標權值的確定
對于能源、經濟以及環境子系統的分析可以通過層次分析法進行評價,根據能源、經濟以及環境的影響力度采用能源>經濟>環境的排序方法,通過對子系統以及指標權值的計算和確定,最后根據權值影響大小進行分配,結果顯示在12項指標中,對綜合能效分析系統影響較大的指標主要是工業用能比重、終端消費煤炭所占比例以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等,這三項指標占到了12項指標中的45.0%,這一研究結果與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能源消費以及技術效率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綜合能效分析系統評價結果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想要提高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就需要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電力消耗在終端消費中的比重,減少終端消費中煤炭資源的使用率,盡可能的使用新技術開發新型的清潔能源。當然,在控制工業內部能源消耗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善工藝技術水平等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不過當前我國終端能源消費中仍然是以煤炭資源為主,想要在短時間內調整煤炭能源能源所占比例,難度較大。此外,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降低工業中的能源消耗也是不顯示的,因此兼顧能源、經濟以及環境因素,只有不斷的提高工業內部能源的使用效率,才能促進這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
四、結束語
能源經濟環境的綜合能效分析系統構建,可以更加全面的對能源消耗進行評價,同時兼顧經濟發展以及環境污染問題,有著較好的應用價值。在當前經濟條件下,需要不斷地采取措施提高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保證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平衡協調。
參考文獻:
為加強工會直屬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規范事業單位財務收支行為,增強事業單位發展后勁。根據財政部頒發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結合市總工會各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經審定現將工會事業單位幾項基金的提取比例和使用要求規定如下,請遵照執行。
一、勞動人民文化宮、職工體育服務中心管理使用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建筑和大型體育活動場館,承擔國內、國際重大文化體育活動任務較多,維護修繕的要求標準較高,大、中、小修的費用相對較多。為提高事業自我發展能力,靠事業自身積累部分更新改造資金,規定這兩個事業單位按事業總收入的20%提取修購基金。
二、市總工會職工大學、技術交流站、工人俱樂部及北京工人療養院、北戴河工人療養院和長島工人療養院,基本都是50年代成立的老事業單位,設施陳舊落后,更新改造任務比較繁重,作為職工教育和福利活動陣地創收能力有限,為約束這些單位靠自身積累部分財力改造和發展事業,規定這些單位按事業總收入的15%提取修購基金。
三、市總工會職工對外交流中心、職工保險服務中心、職業介紹服務中心、職工法律服務中心、職工消費合作社和北京工人報社,多為近些年組建的以承擔工會職能任務為主的事業單位,因經管的資產總量相對較少,更新改造任務相對較輕,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規定這些單位按事業總收入的10%提取修購基金。
四、為鼓勵事業單位在盤活各項資產的同時又約束事業單位短期行為,對工會各事業單位,凡通過利用本單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存量資產出租、出借、合資、合作形式取得的收入,均須按這部分收入的30%提取修購基金(不與前三項標準重復計提)。
五、各事業單位的全部收支都應納入單位財務部門統一核算管理。年度總收入和總支出相抵后如有結余,在按國家政策規定繳納相關部分稅費后,按收支凈結余部分的40%提取職工福利基金,其余部分作為事業基金。
六、各單位提取的修購基金,只能用于為發展事業必須的固定資產修繕購置和更新改造性支出,不得用于非生產業務性或福利性支出。
七、各單位提取的職工福利基金可用于職工集體福利設施或活動的支出,不得為個人分錢分物。
八、各單位提取的事業基金可用于事業發展的支出或對外投資,也可用于彌補以后年度財務收支不足的差額。
本刊訊 8月15日至16日,北京市檔案局組織召開了“基于異構系統的電子檔案憑證性保障核心技術開發與應用”課題中期總結暨評審會議。該課題是2011年12月市檔案局向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申請立項的北京市科技計劃課題。經課題組半年來的努力,課題按計劃得到有效推進,取得多項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中期總結報告和階段性研究成果通過了以北京市檔案局(館)黨組書記陳樂人、局(館)長呂和順等同志為組長,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信息技術中心主任高林、北京市豐臺區檔案局(館)局(館)長董化斌、北京市信息資源管理中心發展計劃部部長高順尉等專家為成員的專家組評審。
陳樂人對課題組的中期報告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課題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報告全面明了、工作深入細致、人員得到鍛煉,對課題組的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課題的研究活動要對我市檔案信息化工作產生強有力的指導作用;二是下半年要將通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落實到我市數字檔案館建設的實際操作層面;三是課題組要進一步采取開放式研究方法,多借鑒、多學習,要以虛心的態度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呂和順在總結講話中,肯定了課題組在理論、技術和實踐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指出在信息化建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該課題的研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同時要求,下半年的研究任務較上半年更為艱巨,同志們要有緊迫感,我們的課題在創新性、實用性和復雜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課題組要明白肩負著的重要使命,大家任重而道遠。
會上,課題組向與會專家詳細報告了課題的基本概況、階段目標、研究任務完成情況、各研究組工作情況及主要成就、經費執行情況、實施亮點及下半年工作重點等內容。與會專家對課題研究工作及階段性成果進行了評審,指出:該課題致力于破解基于異構系統環境下的電子檔案憑證性保障難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處于異構系統環境下的電子檔案憑證性保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填補了我國在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課題組詳細分析了國內外數字檔案館的建設模式,立足北京實際,探索并首創了基于“云計算”技術的“區域性”數字檔案館建設方案,有望解決數字檔案館建設各自為戰的現狀,打破信息孤島,提升數字檔案館的戰略定位;課題的管理工作科學、有效,課題調研工作深入、需求分析詳盡、方案設計合理、技術攻關成效顯著,原型系統的研發工作起到了驗證課題成果的應有作用。最后,專家組一致認為本課題組過去半年的研究思路科學、明確,課題管理措施完善、有力,課題成果豐碩、出色,課題中期總結報告全面、詳實,希望課題組能夠繼續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研究工作,取得預期的成果。
課題組長、北京市檔案局(館)副局(館)長陶水龍同志根據專家組的評審意見,在課題組內部研討會中指出北京市的數字檔案館建設是全局性工作,課題組必須要配合好局(館)領導完成數字檔案館的建設任務,并就課題組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標和研究計劃等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體的工作要求。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體育競技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77-02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是當代大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當代的大學生普遍存在交往主動性差,表達理解能力、人際融合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這些問題也是阻礙當代大學生發展的主要因素。體育團隊競技是一項靠團隊完成的競技。經過長期的訓練、比賽,能夠讓大家在交流、摩擦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將體育團隊競技的集體觀念強、團隊協作強等主要特征融入到人際交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改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讓大學生在享受體育團隊競技的愉悅時,輕松改善人際交往能力,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 造成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
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大學校園是讓其豐富自己羽翼的環境,然而受周圍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大學生漸漸迷失了自我,將自己原有的獨立欲、思維活躍等特征埋沒于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將自己封閉在一個不存在的世界中,讓他們原本就不擅長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退化,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障礙。
1.我國人口政策及家庭生活的影響
受我國人口政策的影響,現今的獨生子家庭生活往往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對人缺乏足夠的包容與理解”的行為模式,長輩的溺愛、驕縱更引發了其集體榮譽感與合作精神的缺失;家長的過分包辦讓其上大學后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事的能力;缺乏坦誠的心態和性格偏激等一系列問題。
2.校園環境的影響
與中學生活環境相比,大學是一種寬松、自由的管理模式,強調個人的興趣與發展,注重個人才藝、能力的展現。而之前完全“封閉”的中學模式,使得大部分學生在步入大學后有強烈的展現欲,希望自己能夠在同學中有所展現,而事實上,大學校園環境并不能完全實現他們的展現欲,由此帶來的落差,讓他們漸漸失去信心,不愿與人交流,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人際交往、溝通交流的障礙。
3.大學生自身因素
大學是人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之一。強烈的獨立欲、思維活躍、創造力強是大學生的特點,也正因為對大學、對網絡等新鮮事物的好奇,使得他們在不能滿足自身目標時,不得不依賴網絡,沉迷于虛擬網絡世界不能自拔,忽視了同學、朋友、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活動,遇到問題時會依賴父母,逐漸將自己封閉,脫離了集體生活,漸漸地逃避與人溝通,從而影響了人際關系的正常發展。
二 體育團體競技中人際交往的積極作用
體育團體競技是一項依靠團隊經過長期訓練備戰,需要團隊經常在一起交流、摩擦來獲取最終勝利的競技活動項目。因其“強化集體觀念,加強溝通與團體協作”的特點,使一些不擅長人際交往的學生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漸漸地形成善于交流、樂于表達、勤于溝通的習慣,進而敞開心扉,漸漸適應并融入大學生活中。研究表明體育團體競技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有著積極的作用。
1.體育團體競技中人際交往的合作與競爭
體育團體競技的顯著特點是在相互協作中融入相互競爭。任何團隊的勝利都必須依靠成員間的協作與配合,成功有效的合作是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不斷磨合,也是人際交往融洽的過程。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漸漸走向極端。此時,體育團體競技所表現出的人際交往合作競爭關系,彌補了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中的漏洞。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且日趨激烈。體育團體競技所呈現出的競爭特征,既提高了大家的競爭意識,又在無形中將合作融入人際關系中。所以,體育團體競技中的人際交往關系是競爭與合作。
2.體育團體競技中人際交往的平等性
體育團體競技活動是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宗旨開展的活動,不講門第,不排世襲,每一名參賽人員都是平等的,也由此削弱了學生功利性、歧視性、不自信等心理。在符合比賽規則的前提下,以公平競爭的宗旨順利完成比賽。在平等的環境中發展人際交往關系,在取得勝利的同時,收獲一段記憶深刻的友誼,提升了自我的人際交往能力。因此,體育團體競技中的人際關系是平等的。
3.體育團體競技在人際交往中的優越性
體育課程為大學生提供了改善人際關系的場所和無限空間,課外體育活動又是培養大學生個性的場所,體育團體競技將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引向深入。大學的體育課程很豐富,體育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在課堂上,既有師生的配合,也有同學間的溝通交流,為大學生改善人際交往關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課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又為大學生改善人際交往關系創造了無限空間。頻繁的溝通交流,更是大學生提高自我人際交往的便利條件。體育團體競技的優越性在各類活動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成員之間的交流、磨合,改善了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更升華了體育團體競技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萬美榮、楊德敏.體育活動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的研究[J].作家雜志,2007(14)
[2]徐曙麗、金釗.大學生人際關系影響因素[J].中國電力教育,2009(18)
關鍵詞:舉國體制; 體教結合; 競技體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2-169-001
我國競技體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我國競技體育穩步向前推進,競技成績得到全面的提升,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我國競技體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制的基本形式為:少體校、青年隊、專業隊,培養體制的指導思想是貫徹“三從一大”的訓練方針,最為突出的是競技體育與教育分離,雖然這種培養體制與指導思想的出發點無可非議,但是從競技體育人才全面培養的角度來看卻有失偏頗。
隨著我國競技體育管理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體教結合”被寫進我國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章程之中,與此同時,體育界與教育界的同仁們為此也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形成于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它最大的特點是以政府的行政手段來管理體育事務,以計劃手段調配體育資源,形成管理、訓練、競賽一體化模式,形成一個由各級體委為中心的管理體制、以專業隊為中心的訓練體制、以全運會為中心的國內競賽體制三者合一的結構。自舉國體制實施以來,我國在競技體育實力尚不強大的情況下,迅速崛起,在較短的時間內,推動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使我國競技體育達到世界級水平,成為世界公認的體育強國。但舉國體制卻受制于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與我國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不相協調。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舉國體制所依附的社會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難以適應現有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競技體育自身所蘊含的變革的需求。
2.體教結合
“體教結合”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認識。從運動員和學生培養的角度來講,“體”指體育訓練,“教”指思想文化教育,“體教結合”是指體育訓練與思想文化教育相結合,培養有文化、高素質、全面發展的運動員;從教育觀的角度講,“體”指體育,“教”指教育,“體教結合”是指體育(尤其是競技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應回歸教育;從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管理的主體講,“體”指體育系統,“教”指教育系統,“體教結合”是指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共同參與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
目前我國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仍然是以體育系統自主管理為主。體育系統在內部已經形成了從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到大專“一條龍”較為封閉的學校教育體系。在體育系統的教育體系中,由于金牌戰略的導向,普遍存在“重奪標,輕育人”現象。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在部分運動隊常常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這種文化教育質量不高的辦學模式致使體育后備人才越來越匱乏,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成為制約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瓶頸”。
二、美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
美國競技體育長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體育教育體制及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優越性。美國以學校為中心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制,其訓練體制是以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形式為培養體制。
1.中學競技體育
美國中學競技體育實行聯盟制,在校際之間成立聯盟。組織的名稱為全美高中協會聯盟(NFHS: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State High School Association),簡稱聯盟。NFHS是一個由成員自行管理的非營利性合作機構,包括50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高中運動與藝術協會。聯盟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提供以教育為基礎的校際間的各種競賽活動,從而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和機遇;聯盟的宗旨是推動完美的中等教育;聯盟會員的任務是保證學校投資的競賽項目成為社區、聯盟、地區及各州的教育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大學競技體育
美國大學之間開展校際體育競賽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它經歷了由校際間自發的競賽活動到現在形成的非常完備的競賽管理體系的演變。整個國家的競技體育體制以學校為中心,是美國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最顯著的特點。
美國學校體育為競技體育做出的最為重要的貢獻是造就了美國在世界競技體育領域的霸主地位。在美國大學里,學生為美國爭得了不少的奧運會獎牌,如斯坦福大學,從1912年開始就有學生在奧運會上獲獎牌,到目前總共獲168塊,其中金牌96塊,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共獲得16塊金牌;南加州大學歷史上也獲過199塊奧運獎牌,其中金牌95枚;耶魯大學共獲得87枚奧運獎牌,其中金牌49塊。在參加第27屆奧運會的美國國家隊隊員中,有60%來自大學。
三、國外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1.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實現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真正接軌,為我國培養競技體育人才兩者結合,增強學生體育運動能力,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
2.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從我國國情出發,在制定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方向時,應更加具體化和實際化,實現以競技體育帶動大眾體育的發展模式,以大眾體育推動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思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
[2]肖林鵬.中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初探[J]西安體育學院院報,2002.7
摘 要 體育包括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三部分,當今我國體育報道中卻存在較為嚴重的“唯競技體育現象”,即只報道競技體育,而忽視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本文首先分析了報紙、電視以及網絡媒介中的“唯競技體育現象”,然后從受眾需求、媒介認識的缺位及我國體育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三方面闡述了此現象產生的原因,最后為解決此現象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我國體育報道的缺位現象,對體育新聞工作者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
關鍵詞 體育 新聞報道 媒體 平衡 唯競技體育現象
體育包括競技體育、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三個部分,我國在1995年分別出臺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強調社會體育、學校體育及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切實執行體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然而在我國的各類體育報道中,卻出現競技體育完全占主導而社會和學校體育被忽視的不平衡現象。
一、本文通過對報紙、電視和網絡的分析,可以清晰的觀察到此現象
(一)報紙
自19世紀30年代以后,報刊便成為大眾傳播媒介,雖然電視、互聯網的興起對其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報刊以其自身的特點依然占據大眾傳播的主流。在此,本文首先分析報刊的體育新聞報道。
《解放日報》2009年4月下旬三類體育新聞比例。競技體育:87.5%,社會體育:11.43%;學校體育0.95%。
競技體育所占比例遠遠超過其他兩類體育。筆者在對其他幾版報紙的分析中發現競技體育新聞的數量都超過85%。可見 “唯競技體育現象”在報刊媒介中已經較為明顯。
(二)電視
電視是大眾傳播中最具影響力的媒介,在20世紀末我國電視人口覆蓋率已達89%,電視受眾超過九億。下面我們將對電視體育報道的“唯競技體育現象”進行分析。
有關學者專門對體育新聞節目做過調查,發現在2003年的最后一周(12月25日至31日)中,CCTV-5的體育新聞咨詢節目《體育新聞》共播出134條新聞,其中競技體育新聞為114條,占85%,其他諸如場館建設,國際國內體育新聞評選等方面的13條,占9.7%,社會體育方面的只有7條,只占0.9%。雖然其中并沒有提到學校體育的占有情況,但是我們從百分比中可以看出其占有量不超過5%。
(三)網絡
互聯網是當前發展最為迅速的媒介,目前我國網民人數已經超過了2.5億。網絡在大眾傳播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因此關注媒介的大眾傳播,互聯網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領域。
筆者觀察了在2009年的4月1到4月9日的九天中,虎撲nba、新浪體育、搜狐體育三個網站的體育新聞內容。除了“虎撲NBA”有兩條關于學校體育的新聞以外,其他所有新聞全部是競技體育新聞。可見在網絡媒體中,“唯競技體育現象”已經發展到極致。
二、“唯競技體育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從三類體育的特性而言,競技體育更具激烈性、懸念性、豐富性和高情感性等特點,從尼爾森媒介研究提供的數據看, 各臺體育頻道排在收視率前10名的幾乎全部是競技體育的內容。06年德國世界杯時,我國有100億人次通過電視觀看比賽。因此為了追求高收視率,吸引更多的觀眾,競技體育新聞自然成為了媒體的寵兒。
其次,從受眾的需要來看,競技體育也比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更具有優勢。受眾中很大部分為體育迷,而體育迷通常關注高水平的體育賽事,因此擁有這些特性的競技體育對他們的吸引力將遠遠超出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
三、對解決“唯競技體育現象”的方法探索
(一)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
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的蓬勃發展是為媒介提供體育素材的基礎,而二者的發展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
1.倡導體育明星走進社區、走進校園
雖然這樣的活動不能治本,但卻可以起到催化劑的作用,為三類體育在媒介中平衡發展起到良好的過渡。
2.加強基層體育活動的引導,提高領導老師的體育意識
只有在社區和學校中有媒介可以報道的體育活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活動的舉辦離不開基層組織和學校領導老師的支持,因此,加強基層組織對居民體育活動的引導和提高學校領導老師的體育意識是解決“唯競技體育現象”的重要途徑。
(二)加強體育媒介意識
1.加強地方臺對社區體育和學校體育的報道
相對于外界事物,老百姓更關注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因此,地方臺應加強對本地的社區體育和學校體育的報道,這不但可以提高大眾對此的關注程度,也可以增加本地觀眾數量,提高自身的收視率,創造雙贏的結果。
2.提高體育報道工作人員體育素養
由于多年來媒介中的“唯競技體育現象”,體育報道的工作人員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幾乎都是把體育理解成高水平的競技體育。提高體育報道工作人員的體育素養,讓他們更全方位的認識體育,了解體育的本質,關注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才能改變“唯競技體育”的現狀。
總之,解決唯競技體育現象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此本文只是提出個別的看法和見解,而要真正的解決此問題,還需社會各界共同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馬嶸,王興東.當前我國體育新聞報道誤區面面觀[D].2007:1671-5365.
[2] 劉舫.淺談我國體育報道中的不平衡問題[D].中國期刊網.2007.
[3] 康健.論大眾傳媒在體育宣傳中的作用[N].體育文化導刊.2007.9.
【關鍵詞】體育教學 德育滲透 素質教育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國家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跨世紀人才而提出的極具遠見的戰略性決策。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學科不可代替的作用。眾所周知,體育對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鍛煉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以及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與審美能力。那么,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成為所有體育老師關注的問題。筆者就如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以下幾個看法,供同仁商討。
一、在體育教學中把握好素質教育的特征
(一)全體性。學習和發展是每一個學生的權利。比如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就有本質的區別。競技體育的特點就是優勝劣汰,高水平的競技體育比賽中沒有同情弱者的義務,而學校體育的宗旨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求學校體育也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學校體育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使得體育教學必須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在體育教學中以提高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均衡發展。嚴格的體育課堂常規、各種各樣的體育游戲競賽、隊列隊形、球類項目等可全面發展學生的基本素質。
(二)全面性。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最有利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保證每個學生接受教育的權益的問題。體育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競技體育的內容,其次才是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但作為學校體育教育,僅限于增強體質和發展身體、提高技能不能說是全面的教育,而學校體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在體育教學中以提高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利用早操、課間操的隊列活動,形式多樣的體育游戲、各種不同的球類比賽等可全面發展學生的基本素質。
(三)主動性。強化自我意識,調動主體能動性。在體育教學中,支配學生身體運動的自我意識,滲透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響。體育教師應有目的地培養其自我意識,用高尚的社會影響因素支配學生身體運動的內驅力,為個性培養和發展創造理想的體育環境。在教學中,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激發其自我活動的能動性,并給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變學生被動參加體育活動為主動追求。學生都有榮譽感和好勝心,可多組織比賽教學,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據學生性別、體質、技能、技術等差異,采勸讓時賽"、"讓距賽"、"讓分賽"等,刺激其積極性,發揮其主動性。
二、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
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認真了解和研究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接受能力、個性差異、隱性適度地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材情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發現式"、"問題式"等新穎多變的教學方法和形式,讓學生動起腦筋,邊想邊練。教材有相對枯燥和相對趣味之分,相對枯燥教材教學時,教師運用教法要力求新穎,使學生的情緒不斷變化。在學習中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學生對枯燥的教材教學不是苦學,而是"樂"學。如耐久跑是體育課中比較難教的內容。學生感到枯燥、艱苦、不愿學。在教學時,前幾次課采用與球類活動相結合的教法,讓學生在跑動中左右手運籃球,或跑動中運帶足球8分鐘和12分鐘跑,最后采用目標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制訂努力目標,教師根據學生的目標,分成幾個組進行相互競爭,相互鼓勵。這樣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效果好。
三、改革課外體育活動發展學生的特長
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過程。體育教學的完整過程,應包括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的教學不是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術,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計劃、要求、自身興趣、愛好進行各種體育活動項目的練習。教師在必要時進行示范、指示、輔導、總結。
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應采用選擇性自由組合的形式。根據學校現有的條件、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打破原來的班級分組,實施年級分組開放和實施一些普及性和興趣性較強的體育活動項目,采用興趣小組的形式。各興趣小組由有體育特長的學生負責,為學生提供選擇的自己練習手段、練習難度、練習伙伴,創設自主練習的氛圍。聘請有體育特長的文化課教師進行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在體育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培養學生自發自主進行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使學生充分理解參加體育活動的必要性,結合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建立良好的體育生活態度,并獲得人際關系需要的滿足,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工作和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發揮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體育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與業務素質,善于吸收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結合實際,把學校體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培養學生"體育意識"、"興趣"、"習慣"和"身體鍛煉能力"的同時,尊重學生個性并使之得到充分發展,讓學生在運動場上獲得較大的自由空間與時間,發揮自己喜愛的活動方式來進行自主體育鍛煉,并由此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而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關鍵詞]競技體育 學校體育 體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0-0146-02
競技體育具有很強的競技性和很高的觀賞價值,是一種促進各國以及各民族之間團結的社會文化,擁有傳播精神文明、豐富和活躍社會生活、振興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競技體育的基礎是全民健身運動,而全民健身運動主要是由學校體育教育提供保障。因此,在學校里教育和體育發生了交叉和結合,所以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重點很大一部分落在了學校體育教育領域。在兩者的相互關系上,學校體育教育不但培養了不少競技體育人才,而且在體育教育過程中也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競技運動項目,同時競技體育的發展對于體育教學的促進也起了很大影響。
一、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關系
體育是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中逐漸出現和演進的,可以說人類最早出現的教育行為首先出現在體育領域,當時所傳授的知識技巧不外乎勞動和競賽兩種。其實,不管是以教育為目的而進行技能傳授,還是以競爭和對抗為目的競技運動,其本質是相同的:首先,都是以人類的肢體語言作為共同的表現方式;其次,都具有比賽傾向,只是體育教育把比賽當做是一種手段,而競技體育則是把比賽當做一種目的;最后,從哲學角度來說,體育教育和競技體育分別以不同的方式描述人類未來的特征,體育教育側重必要性,而競技體育則側重于可能性。
(一)競技體育的主要特點
競技體育是指一種以追求極限和競爭為主要目的的運動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人的體力、腦力、心理等方面的潛力會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可以這么說,競技體育是由古代的戰爭和激烈的身體對抗演化而來,成為了一種和平而友好的競技方式,但是蘊含在競爭中的征服感和悲壯情結卻始終存在,同時又增添了競爭的愉悅和對自我的超越。因此,競技體育所追求的是一種非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境界,這是這種活動最有價值的體現。
(二)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學校體育教育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基本分為競技項目、亞競技項目和非競技項目三大類,其宗旨是不但要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同時還要體現體育教育的多元化和現代化趨勢。首先,隨著我國體育改革方面“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等觀念不斷深化,中學體育教育理念也隨之調整,開始著重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同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其次,我國的體育教育工作已經成為“全民健身計劃”中落實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學校體育教育不僅僅是限制在課內和校內,而更應該發展到課外和校外的體育鍛煉,這也是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第三,在競技體育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進程中,學校體育開始發揮出其特具的優勢,特別是廣泛的、大眾的學校體育活動為競技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最后,競技體育必須有良好的場地和完善的設備,同時還應配備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專業人員,除了專業運動隊之外,只有學校具有這樣的條件,因此,學校體育成為了競技體育發展最基礎的一環。
(三)競技體育對學校體育教育的影響
1.競技體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近年來,我國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等一系列大型體育賽事,對于青少年形成終身體育觀念和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因為青少年對于體育的認識的一個重要方式來源于各種競技體育比賽,由此了解各種運動項目和競賽規則,并引發模仿和參與的興趣,進而形成鍛煉習慣。
2.競技體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意識
在現代社會中,要想擁有生存發展的優勢,就必須有極高的競爭意識,這是我們高度重視青少年競爭意識培育的依據和出發點。而競技體育所體現出來的進取、拼搏、向上的競爭精神,以及公平公正的比賽意識,對于體育運動和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都不斷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把教學與競技體育相結合,比如利用競技體育的比賽方式和比賽精神等,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3.競技體育有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
競技體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社會生活能力,包括鍛煉強健的身體,由此而產生的自信心等,都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基礎。同時,競技運動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拼搏,這種精神可以培養人的毅力、耐力、自信、團結等心理品質。在當今高度競爭的社會中,如果想立足、要生存、求發展,就必須有一種力量去支撐人的學習和工作,而競技體育則能充分地培養學生堅強的心理品質和拼搏精神。因此,體育精神是社會競爭和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動力。
二、競技體育與中學體育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一)競技體育與健康教育相輔相成
我國基于學校體育本質功能的認識,把“健康第一”確立為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盡管多年來對于學校體育教育的思路及方向有過多種闡述,但其基本的增強體質和增進健康理念是沒有動搖過的。這首先是基于體育這一活動的社會功能的反應,同時也是過去百年來我國由于民族體質孱弱而飽受屈辱的一種自強精神的體現。其次,健康第一也是一種人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強調的是人權和人道主義精神,而且對于未成年人保護也有促進作用。最后,健康第一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來講,健康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放在首位的,因為這是他們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學校對于學生的重要職責所在。
(二)競技體育是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的主要手段
中學體育教學的目標首先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運動技能,同時培養掌握各種運動技巧的能力,而不是培養專業運動員。因此,在體育課上,除了傳授體育知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能力。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看到,單純的身體素質訓練固然可以有效增加身體強度和運動負荷,但是學生在這過程中并沒有體驗到技能的學習過程,而是單純地被訓練。課堂教學也證明,缺乏娛樂性和競技性的單調練習并不受學生的歡迎,因為這既不符合體育運動的基本特征,也不符合青春期中學生的身心特征。
(三)競技體育有助于培養終身體育理念
終身體育的理念主要是指欣賞和參與體育活動,養成體育鍛煉習慣,收獲體育活動帶來的益處。根據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城鄉居民普遍喜歡參加的體育活動中,羽毛球、乒乓球、足籃排球等都獲得了較前的排名和較高的支持度,這說明居民群眾參與度高的體育活動主要是競技性、娛樂性較強的體育項目。因此,我們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更加不能輕視各種競技運動項目的教學,可以說,這些中學體育教學活動給大眾體育的參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教育的結合路徑
(一)競技體育大眾化
在中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娛樂性和大眾化逐漸成為一個受到重視的研究課題。首先,由于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充沛的精力,這種生理特點決定了部分形式內容單調的競技體育項目很難得到學生的熱烈反響,如長跑、跳高等田徑項目,在學校體育中推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其次,中學生的先天身體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有部分身體素質相對較弱的學生對于參與體育活動具有一定的抗拒性。因此,淡化競技體育項目的競技性,把更具娛樂性和參與性的活動項目引入課堂,成為了目前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時,也努力把一些對技術和身體要求都比較高的競技運動往大眾化方向發展,其目的也是在于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強健身體,鍛煉體魄。
(二)競技體育興趣化
中學體育教育發展的另一個重點是興趣化。中學體育課是面向所有學生開展的,盡管有極少數具有運動天賦的學生會脫穎而出,進入專業運動領域,但學校的目的畢竟不是培養專業運動員,而是強健體魄,培養興趣和習慣。在以往的體育課上,競技體育觀念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據主要位置,但是過度追求高度、強度和對抗性,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學生的身體健康,這就違背了學校體育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因此,我們應該改變觀念,在充分利用競技體育競爭、公平的理念和鍛煉身體的同時,開發趣味性和娛樂性,而不僅僅是強調技術的難度和動作要領的準確度,這樣才能發展學生對整個運動項目的興趣,提高其參與程度,達到中學體育教育過程與目的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盧元鎮.論學校體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J].體育科研,
2000(9).
[2]劉應.試論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相結合的可行性[J].四川體育科學,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