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方旅游資源概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旅游發展 策略研究 和諧旅游
⒈關于安慶市旅游發展研究的綜述與研究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安慶市的旅游業取得了長足進展。隨著安慶市的地位不斷得到凸顯,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安慶市先后被國家有關部委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榮譽稱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對安慶市旅游發展的關注。
但關于安慶市旅游發展策略研究一直是研究領域的一個薄弱環節。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群眾消費結構轉型,推動了中國旅游整體發展浪潮,優化旅游發展策略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建立在此基礎上,在探討了安慶市旅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旅游發展優化策略。
⒉安慶市旅游資源概況和旅游發展現狀
2.1安慶市旅游資源概況
安慶市具有開發利用價值與潛力的旅游資源共有85處(種),而且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兼備,其中自然旅游資源39處(種),占到總體旅游資源總數的46%;人文旅游資源46處(種),占到總體旅游資源總數的54%。在自然旅游資源方面,其中地文景觀類旅游資源18處(種),占總體旅游資源的21%;水域風光類旅游資源10處(種),占總體旅游資源的12%;生物景觀類旅游資源6處(種),占總體旅游資源的7%;氣候與氣象景觀類旅游資源5處(種),占總體旅游資源的6%。在人文旅游資源方面,其中歷史文物古跡遺產類旅游資源36處(種),占總體旅游資源的42%;現代與抽象人文類旅游資源10處(種),占總體旅游資源的12%。總體來說,安慶市旅游資源類型豐富,數量眾多,是安慶市旅游發展的潛在動力。
2.2安慶市旅游發展現狀
安慶市委市政府和地方縣委縣政府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精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其中安慶市在2010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67.28萬人次,與去年同比增長32.27%;實現旅游總收入5.45億元,同比增長40.03%。安慶市旅游發展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績,與安慶市自身的旅游資源特色和旅游發展舉措是分不開的。
2.2.1 安慶市旅游資源具有獨特性與價值性的統一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安慶市旅游資源不僅種類豐富,而且類型多樣,全市已開發的旅游資源、正在著手開發的旅游資源以及極具開發價值的潛在旅游資源極具特色,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安慶市山環水繞的地緣優勢和皖江文化的發源地,使得安慶市可挖掘的旅游資源品牌是其他地區不可復制的。安慶市旅游資源具有極高的價值性,形成了享譽海內外的旅游品牌,如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被漢武帝封為“古南岳”的天柱山,傳遍四海的黃梅戲以及著名黃梅戲藝術家(如馬蘭、韓再芬等),桐城派故里,長江孤島——小孤山,南國小長城——白崖寨,高山出平湖的花亭湖,中國佛教第一山——司空山等等,舉不勝舉。
2.2.3 安慶市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在國家政策的領導下,安慶市委市政府和地方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發展,將旅游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尤其是在“十一五”時期,確立了“打造旅游文化休閑基地,建設旅游經濟強市”的戰略目標。市委市政府通過出臺《關于推進旅游經濟強市建設的意見》,明確了旅游業發展的戰略布局、戰略目標、工作舉措和政策保障等。2008年制定了《安慶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確立了“三山兩水”(天柱山、司空山、妙道山、花亭湖、潛河)旅游扶貧項目規劃及《城區人文旅游資源暨大龍山風景區綜合開發規劃》等,并研究制定了《當前抓旅游促消費十項措施》, 全力支持旅游市場振興。各縣(市)、郊區及重點景區(點)也在規劃制定及修編完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動著當地旅游發展,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和全民參與的良好旅游發展局面。
⒊安慶市旅游發展優化策略
3.1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這里所要闡述的“人”包括三個層面。首先是客源市場層面的旅游者。旅游資源的開發是為了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吸引旅游者為目的,這就使得旅游發展應客觀全面的了解旅游者的空間流動,科學合理的分析和預測客源市場。其次是旅游管理者層面的政府。安慶市旅游發展總體上處于快速發展的初期階段,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旅游系統的自身能力有限,這就需要強化政府的主導功能,為旅游發展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確保旅游業有序、高效、持續發展。再次是旅游目的地層面的社區居民。旅游發展不可避免會影響到當地居民的利益,探索社區居民參與的旅游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當地居民與旅游發展之間的矛盾沖突,增加了旅游發展的和諧環境。最后,走科學發展的道路,是遵循旅游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探索低碳、節能、環保的旅游發展的新道路,實現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共生。
3.2抓住機遇,開展區域旅游合作發展,構建區域旅游圈
隨著皖江城市帶的崛起和宜(安慶)寧(南京)城際鐵路的建設,給安慶市旅游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開展區域旅游合作是安慶市旅游發展的迫切需求,是面對旅游市場競爭的一種戰略性選擇,是在時代和歷史推動下的必然趨勢,為促進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因此,安慶市應以皖江城市帶和宜寧城際鐵路為契機,通過區域政府搭臺,加強區域旅游發展合作與交流,積極融入和構建皖江城市帶旅游圈,乃至泛長三角區域旅游圈。
3.3利用地方高校優勢資源,加快旅游人才建設
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在今天的旅游發展中,旅游領域的競爭已經凸現為旅游人才領域的競爭,因而擁有高素質的旅游人才是未來旅游發展的強有力的保證。旅游人才的培養開發是影響旅游發展的長遠大事,如果旅游人才短缺,發展旅游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目前,安慶市旅游人才的緊缺已經成為制約安慶市旅游發展的嚴重瓶頸。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出路可以采取加強建立地方政府或企業(包括旅游管委會)與地方高校的長效合作機制,充分利用安慶師范學院的優勢旅游人才資源,尤其是安慶師范學院近來設置的涉外旅游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培養了大量的旅游專業人才,安慶市應抓住機遇,大力引進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⒋結論
旅游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旅游系統的各個方面,當然安慶市旅游的發展也不例外,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旅游業及其發展環境與旅游者、政府(政策)、企業和當地居民等相關利益者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將是實現旅游業和諧發展的必經之路。因此,安慶市旅游發展實際上就是實現安慶市“和諧旅游”發展。
:
[1]方百壽,王玉瑜.安慶市旅游市場開發:現狀與策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0(6):25—29.
一、引言
泉州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實至名歸,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及開發優勢。泉州位于福建東南沿海,在唐朝時期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歷史上曾吸引世界各地、各民族前來進行貿易交流,集多元、多民族文化于一處,是當今泉州旅游發展吸引世人眼球的一大“亮點”。
二、泉州旅游資源現狀
泉州旅游資源優勢明顯。彪炳千古的多元文化、底蘊深厚的名勝古跡、秀美迤邐的山海風光、古樸精神的民族風情、悠遠奇異的戲曲藝術,一地一特、一縣一品的旅游項目開發模,都賦予了泉州文化旅游資源高度的歷史、科學、藝術和市場價值。文化是泉州旅游發展的靈魂。截止到2010年,泉州市擁有國家級、省級、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有20處、78處和500處左右,現存”中國之最“的名勝古跡高達13處。由此來看,開發泉州旅游資源,必須以發掘“文化魅力”為核心,發展具有泉州特色、文化積淀深厚的旅游項目,塑造泉州旅游人文形象,打造泉州旅游優勢品牌,提升泉州旅游品味。
三、泉州旅游商品概況
旅游商品亦稱旅游購物品,與旅游者的吃、住、游、購、行、娛等要素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主要迎合、滿足旅游者的購物需求與傳播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文化的雙重使命。旅游商品行業的主要類別有:工藝美術品、文物及仿制品、風味土特產、旅游紀念品、旅游日用品、有地方特色的輕工業產品及其他旅游商品。在這里,重點介紹旅游紀念品、工藝美術品及風味土特產(或風味美食)。
通俗來說,就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購買的精巧便攜、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并讓人有聯想回味、具有紀念意義的工藝品。例如泉州木偶戲當中的木偶、特色剪紙、漆籃、制花、竹編、刺繡、木板彩印畫、永春紙織畫、戲服戲劇等。這些旅游紀念品都蘊含著泉州地區的歷史文化底蘊,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光。有些工藝品的制作工藝精湛且繁瑣,能帶給旅游消費者更深層次的精神需求,滿足其高文化品質的購物層次。
四、泉州旅游商品開發存在的問題
泉州旅游商品的開發和泉州地區的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息息相關的。從2001年至今,泉州旅游業發展總體呈現低緩水平,旅游總收入占GDP總量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發展前景堪憂。旅游商品作為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開發利用,旅游消費者對其購買力的釋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拓寬地區旅游業市場規模和發展水平。以泉州為例,在參考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下,對旅游商品開發存在的問題作出分析如下:
(一)旅游資源與旅游商品沒有很好契合。
兩者本是一體,相輔相成的關系。泉州的旅游資源和旅游商品開發中,對“因地制宜”的環境沒有足夠重視,因此將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和旅游商品開發利用兩者割裂開來。例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的重要的歷史遺跡―建于唐朝時期的市舶司僅剩下幾塊石頭;又如清凈寺一度是伊斯蘭教徒每天祈禱頌經公共場所,如今這座國家級景區僅存圍墻以及室內幾根柱子。
(二)旅游商品宣傳力度不足,品牌優勢弱化。
再好的產品沒有好宣傳,就沒有好口碑和好銷路。泉州地區的旅游商品種類豐富,覆蓋了吃、穿、行等各重要因素,但由于對旅游地區的商品宣傳力度不足或者僅單純宣傳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而忽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內涵載體,即旅游商品的銷售宣傳。
五、泉州旅游商品開發問題的解決對策
發展泉州旅游商品,對其合理開發利用,需要在全方面把握泉州的旅游市場定位為前提上,對其旅游資源,包括旅游商品進行全方位的開發。需要遵循以下幾點:
(一)實現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商品開發的有機結合。
這里指旅游景區開發與旅游紀念品等旅游商品的有機結合。旅游商品開發必須注意“因地制宜”這一核心,在不同的地區配合不同的旅游商品,根據區域現有的旅游資源和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研發“對路”的旅游商品,和一套完整的商品銷售策劃。
(二)實現旅游資源宣傳與旅游商品宣傳的有機結合。
單獨宣傳其中一者,都無法實現宣傳效果最大化。可以采用互聯網與實現相結合的宣傳方式,即“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宣傳方法,“線上”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微平臺實現旅游商品的推送推廣,線下通過與報社媒體的聯系,在對泉州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推廣宣傳同時,對當地獨具特色的旅游商品進行宣傳。
六、結論
(一)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的概念
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是指為保證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全面協調性,以發掘和增強旅游競爭力為中心,對整個區域進行整體規劃、系統開發和聯動開發,并注意協調好區域間的關系,使旅游資源形成一個良好的空間互補關系,組成具有統一功能的整體,從而實現旅游資源市場價值最大化和綜合效益最大化的過程[1]。
(二)蘇北旅游資源概況
蘇北旅游資源在數量上相當豐富,相對于旅游開發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的蘇南地區而言,蘇北地區的旅游資源發展潛力也逐步的顯現出來,雖說蘇北地區的山脈不如五岳那么著名,但也較為豐富,并且歷史人文氣氛濃厚;蘇北地區的水資源豐富,而且水質良好,周邊生態環境優良;蘇北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更是獨具特色,如以徐州為代表的兩漢文化和軍事文化,以淮安為代表的名人文化和美食文化。在蘇北五個地區的旅游資源中,歷史人文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其中建筑與設施又是最多的,這與蘇北地區的悠久歷史有很大的關系。經過查閱各種資料,按照國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資源的分類標準,現把蘇北地區旅游資源按分類如下:
(三)蘇北旅游資源整合的條件
實際上,蘇北經濟相對于全國來講,仍處于較高發展水平。地理和經濟的因素為蘇北旅游形象的整體塑造奠定了先天的基礎,成為蘇北旅游整合發展的優勢。蘇北作為我國南北交界的區域,汲南北文化之廣闊,取長江淮河之靈秀,形成獨特的蘇北文化,經過整合鍛造,完全可以成為江蘇乃至東部地區的一支奇葩。
二、蘇北旅游資源整合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良好的管理體制
蘇北之所以沒有進行旅游資源的整合是因為沒有優秀管理的引導,好的管理體制能有效的將所有資源進行全面整合開發與管理。按照行政力量的劃分,蘇北各地分成若干區域,但自然旅游資源卻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單元,不可分割。例如,處于盱眙、洪澤、泗洪等地區的洪澤湖,以及連云港、鹽城兩城市涉及的漫長海岸線。很多旅游發達區都實現了景點旅游產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實行了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所以蘇北地區旅游景區景點的管理體制有待改進或徹底改革。
(二)缺乏全面系統的旅游資源調查
既是大力整合旅游資源是無法建立在對旅游資源完全不知的情況下的,要全方位的對整體蘇北旅游資源了解和研究才能進行正確有效的整合開發。蘇北地區面積廣闊,旅游資源眾多,開發的潛力很大,但是目前對于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分布、開發價值等等尚未有全面科學的統計分析。即使是區域內個別地區已經開展了部分工作,也只停留在其各自地區的單一的旅游規劃上,宿遷、淮安等地甚至還沒開始這些工作。
(三)缺乏穩定的客源市場
在整合開發蘇北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沒有穩定的客源市場是導致其旅游發展緩慢的一大問題。無論是從地區或旅游景點來看,蘇北未形成穩定的客源市場。淮安的名人文化與美食文化享譽盛名,但短期內都很難有固定的客源市場。連云港的海岸線旅游資源類型齊全,以花果山和海濱旅游為特色,除了省內的游客眾多外,與江蘇省臨近的山東、浙江等來的游客也不能建立穩定的長久的客源市場。總是零星的散客或是團隊出于好奇或是活動需要而來到蘇北地區旅游。
三、蘇北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的支持性對策
(一)依托行政主體,積極發揮政府職能
1.政府需要發揮協調統一的主導性作用
在蘇北旅游資源整合開發上,政府應該起到主導作用。蘇北五市是江蘇省旅游資源的富集區,集中了梁漢文化、山水海濱、生態濕地、珍稀動物、名人名泉和淮揚美食等品牌資源,如徐州兩漢文化與戰爭文化資源獨特,人文景觀居主置,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異,采取正確的管理措施。由于對蘇北旅游資源的整合意識淡薄,缺乏一定的正確管理,因而政府的主導作用就是協調各個行業和部門協同作戰,包括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部門,管理部門和旅游中介服務行業等。整合開發蘇北旅游資源,是一種大旅游模式的形成,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參與,其中政府的職能居于主導地位。
2.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健全管理體系
為了保障蘇北旅游資源整合開發,達到更有效的整合效益,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具體包括旅游資源開發的政策,投入產出政策,價格政策等等。對一些歷史故居如鹽城泰山廟,楚漢故里和名人之鄉進行必要的保護,防止一些旅游開發部門為了利益而重建或破壞。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的麋鹿自然保護區和射陽丹頂鶴保護區要明確價格政策,保護措施,以及對于破壞規定的懲罰以及防止附近居民和其他地方的破壞者來亂抓捕野生動物的明確規則。同時,用政策法規來規范各個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的建設問題,對旅游相關產業進行宏觀調控,避免其惡性競爭各自為政等現象,促進合作政策的發揮。
【摘要】我國擁有豐富的草地旅游資源,但開發利用十分匱乏。合理利用和保護這些資源,對于保護草地資源環境、縮小東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義。從草地旅游開發的特點出發,研究開發的原則和保護的對策,多途徑、多方式開發利用草地資源。
【關鍵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資源;開發;保護
長期以來,人們對草地資源的認識及其價值評價集中在草地可通過第一、第二性生產為人們提供所需的有形產品的能力上。隨著社會生活向高層次發展和草地學研究的深入,草地資源的內涵開始擴大到草地景觀及其周圍的環境、氣候、民情等綜合方面,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區以草原風光、氣候和少數民族的民俗、民情為旅游目標,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體育、餐飲、觀賞、避暑等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活動以及為這些旅游服務的經營活動。草地旅游既是發揮草地景觀資源美學價值從而產生經濟效益的一項開發性活動,也是多途徑、多方式開發利用草地資源的新興草原產業,在20世紀90年展較快。
一、我國草地旅游資源概況
我國草原從東到西跨49個經度(78°—127°E),從南到北跨36個緯度(29°—65°N);東西長約4000km,南北寬約2500km,總面積約4億hm2,約占國土面積的41.7%。我國草原的類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個大類,37個亞類、1000多個草地型。我國有牧草類型5000多種,草原上還生活著許多珍稀野生動物,草原上還能生產許多珍貴的中草藥。截至2000年底,我國已劃定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15處,面積達196.7萬hm2(表1)。
表1我國草原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2000年底)
編號
保護區名稱
級別
面積(hm2)
行政區域
批建時間
主管部門
27
河北紅松洼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
7300
圍場縣
1998
環保
32
河北灤河源草地自然保護區
省級
21500
豐寧縣
1997
環保
71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
1078600
錫林浩特市
1997
環保
90
內蒙古白二爺沙壩自然保護區
縣級
8000
和林格爾縣
1996
環保
92
內蒙古蔡木山自然保護區
縣級
26000
多倫縣
1995
環保
93
內蒙古陳巴爾虎草甸草原
縣級
600000
陳巴爾虎旗
1996
環保
105
內蒙古圖牧吉自然保護區
縣級
90300
扎賚特旗
1996環保
152
遼寧沙金臺草地自然保護區
縣級
90600
康平縣
1986
環保
257
黑龍江立新草原自然保護區
縣級
333
青崗縣
1989
林業
273
黑龍江四方山自然保護區
縣級
12000
肇東市
1993
環保
291
黑龍江移新草原自然保護區
縣級
136
蘭西縣
1990
環保
295
黑龍江引嫩河水庫自然保護區
縣級
2067
明水縣
1990
環保
1241
寧夏云霧山自然保護區
省級
4000
固原縣
1985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護區
省級
9767
福海縣
1986
農業
1267
新疆那孜—確鹿特草甸自然保護區
省級
16400
新源縣
1986
農業
∑
1967003
近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護區長遠規劃的原則之一就是重點加強草原、海洋、地質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規劃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600萬hm2,2050年達2000萬hm2。這些自然保護區,為開展草地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國美麗遼闊、豐富多彩的草原,雖然古人描寫的那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變,草沒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際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樣,正是草原的曠遠、壯麗的風光,自古以來吸引著觀光旅游的人們。近年來,我國的草原旅游業發展較快,不僅有大量的國內游客,還有很多國際友人。目前,已形成規模的草地旅游區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壩上閃電河上游及附近的多個旅游點、內蒙古烏蘭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騰梁等及甘肅祁連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點等。
二、草地旅游的資源利用特點
(一)草地旅游的資源條件特點
草地旅游資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類草地植被與其環境,如山地丘陵、灘川平地、水體道路、設施建筑等組成寧靜迷人的旅游景觀綜合體,是吸引游客的資源基礎。同時草原上還產出特有的野生藥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風味農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涼爽宜人的氣候是吸引游客來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國主要草原區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熱月平均氣溫多不到20℃,與鄰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溫差,是調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條件。“夏季到草原來滑草”,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時尚追求。優美樸實的少數民族風情和風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國主要草原區是蒙、滿、哈薩克、藏、裕固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騎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會等獨具特色的活動深為游客所喜愛。
(二)草地旅游的市場經營特點
草地旅游屬于自然景觀型,其客源主要為臨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為主。因此,草地旅游發展最適宜的地區應是距大中城市較近、交通條件較好的草原區邊緣地帶。經營上則是旅游企業與當地農牧民分工協作進行。農牧民承擔旅游企業不易經營的重要服務項目,如向游客出租騎乘馬匹、供應風味餐飲原料、出售野生觀賞和藥用植物等。正是由于農牧民的這種廣泛參與,使草地旅游與當地經濟和生態環境之間有了更密切的聯系和影響。在旅游的資源條件中,除民族風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風季過后的植物茂盛生長期(5—9月)才能具備,所以草地旅游經營的季節性極強,并與農牧林業生產同季。
三、開發草地旅游資源的意義
(一)保護草地旅游資源環境
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大問題。人們從一系列的全球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危害中認識到,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長期可應用的自然資源,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經濟和社會也難以持續發展。因此,旅游領域內生態旅游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開展草地生態旅游可以提高人們對草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進而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保護草地生態環境。草地生態旅游將游客帶往擁有優美自然環境和珍稀動植物的廣闊草原,以此為當地賺取更多的收入,從而鼓勵他們保護自然資源,改變那種竭澤而漁,捕殺野生動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們有力量投資草原基本建設和保護,維護、恢復和創造優美的草原生態環境,實現草原的可持續發展。
(二)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
旅游業在20世紀的飛速發展證明,它將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帶動航空、餐飲、娛樂、商貿、交通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因此,旅游業成為許多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國西部擁有廣袤的草地資源(33144萬hm2)占全國草地總面積(39283萬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質較好的草地資源和草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區,隨著人們回歸自然,走向大草原這種旅游取向的增強,抓住西部大開發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對于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四、草地旅游資源開發原則
(一)生態安全性原則
草地旅游資源生態環境脆弱,旅游開發要以不破壞草原的自然風貌和生物的多樣性為前提,依據草原資源的環境條件進行不同程度的開發。在開發利用時要科學確定開發的強度,設計合理的旅游規模,使之嚴格限制在生態容量范圍之內。開發方式上要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觀,產品的開發、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與草地的生態環境相協調,盡量把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的負效應減到最小。
(二)公眾參與原則
當地公眾的密切參與是草地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可以替代當地居民對草地資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緩減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并且通過旅游開發,弘揚當地傳統文化,增強地方獨有文化氣氛提高旅游資源的品質。在旅游開發中,公眾通過參與也獲得了利益,開始珍惜愛護草地資源,成為保護環境的強大力量。
(三)旅游產品多樣化原則
草地旅游資源受地質、氣候等自然條件因素長期作用,呈現出不同的地質地貌特點,并生成了多樣性動植物生態環境,這些豐富的生態資源是開發類型多樣的旅游產品的依托。據此可開展典型自然風光觀光游、野生動植物觀賞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學考察游、生態牧業觀光游、草原野營游、草原民俗風情游等多種旅游產品。
(四)廣開籌資渠道原則
由于資金短缺,我國草地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十分不充分。應該廣開籌資渠道,從多個方面積極創造條件籌集旅游開發基金。可以合作開發的形式,吸引私人、集體、旅游企業等的參與,加快草地旅游資源向資產的轉變。對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資源,應爭取國際組織的合作研究項目,增加旅游開發保護資金的來源。
五、草地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一)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的保護必須立法,尤其是對重點旅游區更為重要。運用法律手段保護旅游資源,就是給旅游者、旅游經營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為規范,使他們有法可依。其內容應包括旅游區建設項目的審批辦法和權限,旅游資源保護的范圍和內容,對違反保護條款者的處罰辦法等。1985年6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加強了與之配套的法規建設,各級地方政府還制定了各種實施細則和辦法。盡管這些法律法規從不同的角度對草地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的保護作了有關規定,但實際保護工作仍不盡人意。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還和普法宣傳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有關。
(二)運用規劃和技術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
草地旅游資源開發規劃的制定,是旅游開發研究的中心環節。規劃在對旅游景點做出科學構想和設計的同時,還要提出地形景觀、草皮植被、文物古跡、動植物、水體以及整個生態環境、旅游環境的保護,并合理劃定保護范圍和確定環境容量。此外,規劃還得從總體布局上予以協調組織,避免在風景區布置不必要的服務設施。要根據具體景區的資源和環境特點,慎重確定旅游活動項目。對于那些會導致景區內水體、空氣污染的旅游活動項目,要嚴格限制開發。應開發多種不破壞環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產品,并在農牧戶中進行專業化生產經營,加強營銷、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體,減少無效消耗,提高經營效益。對于那些以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為目的而設置的草地自然保護區,則要限制旅游活動的空間范圍,科學劃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并將旅游活動盡可能控制在實驗區范圍內,適度向緩沖區發展。
(三)運用監測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
草地旅游與草地生態系統和環境之間的影響是復雜的和長期的,因而應對草地生態環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狀況、旅游客源狀況、游客心理預期等進行持續監測,并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調控,使其健康地發展。
(四)運用宣傳教育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
應當樹立資源環境道德意識和思考判斷資源環境道德行為的善惡標準,要提高公民的資源意識、生態意識、環保意識以及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在人們中樹立保護資源環境的道德意識和理念,要使人們不僅以堅強的意志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習慣,還要有極大的勇氣和熱情支持旅游資源保護。在治理和保護草地旅游資源的同時,應重視游客的資源環境道德建設。旅游景區應采用適當方式,讓游客認識到,游客在游覽消費旅游資源的同時,也應自覺地維護旅游區的良好環境。
(五)大力開展生態旅游,實現草地旅游資源永續利用
生態旅游是在生態學原則與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堅持社會、經濟和生態平衡協調發展,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欣賞研究自然和保護環境的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活動。旅游可持續發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應相結合的旅游系統的持續良性運行和發展,而且包括旅游資源經濟效益的持續發展,它是在現代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經營帶來生態和環境質量破壞以及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沖擊下,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態性、文化性、可持續性等特征,可以說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形式。在廣大草地旅游區域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是我國草地旅游業的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1]趙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其持續發展[J].中國草地,2000,(5):68—73.
[2]孔繁德.生態保護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3]鄭耀星.旅游資源評價與自然環境影響的關系[J].資源科學,2000,22(6):62—66.
[關鍵詞] 旅游 核心競爭力 鉆石體系
研究競爭的權威,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指出,從國家或區域的層面來考慮,“競爭力”的惟一意義就是生產力。他提出了決定國家或區域競爭力的“鉆石體系”,即四個因素:生產要素、需求要素、相關和支持產業以及企業戰略和組織結構。 綜合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構成或影響旅游核心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有:生產要素(傳統的旅游資源、人才、資金等)、旅游需求、旅游環境(包括交通條件等)、旅游業管理和決策能力。將波特的“菱形模型”的競爭優勢理論運用到區域旅游競爭力問題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一個旅游核心競爭要素模型,如下圖所示:
一、利用生產要素
1.西安旅游資源概況
西安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是海內外著名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聞名遐邇的“絲綢之路”就是以西安為起點的。西安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西安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2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處,館庫藏文物12萬余件。全市擁有年接待游客10萬人以上的景區20個,國家4A級景區9個,全市星級賓館72家,其中五星級賓館4家,四星級賓館13家。首批獲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旅游業成為西安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非外貿創匯的主要來源。
2.西安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狀況
全省共有44所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其中高等旅游學校15所,中等旅游職業技術學校29所)開設旅游及旅游相關專業29個,在校生達1.31萬人,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專科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四個層次。“十五”期間,陜西省首次獲得旅游規劃方向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編制導游培訓教材和輔助教材12套。大力開展崗位技能鑒定,努力實現持證上崗。充分調動企業開展培訓的積極性,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培訓活動。積極開展國內外旅游交往與合作,和新加坡、瑞士、美國等旅游部門或教育機構簽署了旅游教育培訓合作協議,為陜西省旅游業培養旅游教育人才。
二、滿足消費需求
1.西安旅游形象定位
西安是東方文化的發祥地和代表,東方文化的精髓均濃縮在古都西安,西安最具吸引力、能夠區別于其他競爭對手,或者在旅游客心目中所感知的旅游形象均指向周秦漢唐盛世古都文化,而這些文化的實質載體就是遺留下來的全世界絕無僅有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西安的根“文化”、應考慮“長安古樂”、“大秦腔”等一些非物質的民間口頭文化產、地方民俗風土人情。
2.西安旅游市場需求狀況
隨著入境旅游市場開發力度不斷增強,客源地域總體格局發展平衡,結構更趨優化。到2007年,國外人占據了西安入境旅游市場的80%以上的份額,絕對增量加速;日、美、歐等三大傳統市場來陜游客總數占陜西入境總數的42%,總體地位明朗;以韓國為代表的新增幅較快,來陜游客占陜西入境總人數的10%,發展成為主要的入境客源地;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市場進入發展期;以商務為主體的散客市場持續擴張。
3.西安知名度概況
西安不但具備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區位條件和歷史文化基礎,同時也在民眾中形成了具有強烈感召力和相對成熟的“十三朝古都”的感知形象。西安作為目的地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古老的東方文化魅力,而且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最本質特征在于其周秦漢唐盛世古都文化和不同時期的歷史遺產等現實文化載體。將西安市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最具東方神韻的國際遺產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優化旅游環境
1.西安政府扶持旅游發展概況
西安旅游業認真貫徹陜西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旅游體制改革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按照“開拓創新,頑強拼搏,克服困難”原則,克服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非典”、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旅游業呈現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同時政府還聯合旅游企業共同開發旅游資源,傳播主題品牌和主題文化,建立品牌經營系統的組織結構,不斷提高對客服務的質量水平,從而保持和提高區域整體形象和品牌價值,形成區域持續的競爭優勢。
2.西安發展旅游的區位條件
陜西省地處中國內陸腹地黃河中游地區,與陜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市毗鄰。有漢、回、滿、蒙、藏等多個民族。西安是我國東部和西北、西南地區聯系的交通要地。西安有一定的綜合經濟實力、工業基礎較好,科技、教育優勢僅列北京、上海之后居第三位。陜西地勢的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特點很明顯。這就把陜西分為獨特的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陜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西安留下了數不盡的古代遺跡,其中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奇跡。
四、強化旅游管理和決策能力
1.西安旅游管理機構概況
為加強西安旅游管理力度,地方政府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大部分縣都成立了旅游局,專門進行行業管理。此外,還成立了假日旅游指揮協調領導機構、社會飯店管理機構及旅游專業協會等機構,制定并實施了《旅游行業管理辦法》等行政規章,建立健全旅游質監體系,啟動質量、環境和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推行旅游飯店星級標準和旅游區(點)質量等級劃分標準。
2.西安旅游管理水平
西安初步形成了旅游行業管理體制。旅游市場迅速擴張必然帶來一些市場不規范行為。為此,西安相關部門采取了相應措施:一是對旅行社及類似旅游公司的申辦從嚴把關審核,對于已成立的旅行社及星級賓館認真復核,并向社會進行公示,增強透明度;二是對于導游人員要求持證上崗,為提高全行業導游人員素質,規定凡持臨時導游證人員必須參加全國導游資格培訓考試,否則不予換證、辦證,采取這種辦法使臨時導游逐漸向國家導游員過渡;三是規范經營管理行為,會同公安、工商等部門,組織執法人員到景區(點)車站、賓館飯店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西安旅游管理體制還在不斷完善,管理力度處在逐漸加強的過程中。
3.西安旅游服務質量情況
旅游服務質量是旅游業良性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西安旅游行業為了讓海內外客人滿意,堅持文明服務的宗旨,不斷提高旅游服務質量。雖然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諸如在游客旅行過程中出現的旅行社隨意改變旅行路線、景區衛生狀況欠佳、旅游服務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等現象,但是各地方都在不斷努力出臺監督政策,改進旅游服務質量。
五、結論
1.西安旅游核心要素具備強勁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的價值突出體現在獨特性和不可模仿性。西安在旅游資源方面具備了這些優勢,西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在激烈的競爭中具有強勁的競爭力。同時,西安在旅游人才培養工作扎實,各種專業人才越來越多,整體素質大大提高;旅游形象獨樹一幟,市場需求很大,國內外知名度高,這些同樣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2.西安旅游管理與決策水平方面提升空間較大
西安旅游核心要素提升空間仍然很大,尤其是旅游管理與決策水平方面。西安在前些年開發旅游資源的過程中,由于體制性的某些弊病以及宏觀管理上的部分失控,在某些景區也同樣付出了犧牲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昂貴代價;在資源保護及合理利用上,沒有統籌規劃,開發重點不突出,資源特色不鮮明,區域間的群體效應、共生效應、自增效應沒有得到很好的依托和充分發揮作用;在開拓客源市場的時候,由于沒有牢固樹立以游客為中心的價值觀和以客為貴的企業理念,帶來了短期難以消除的負面效應,西安在旅游管理與決策水平方面需加強。
3.西安旅游整合能力較弱
目前,西安旅游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就在于資源和要素的整合力度不夠,資源配置分散,缺乏對區域文化旅游的形象、產品、市場做到統一科學定位、高水平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優勢還沒有能夠轉化為文化旅游經濟優勢。
在分析影響西安游核心競爭力的各個要素的基礎上,可以看出,西安游核心要素具備強勁競爭力,且提升空間較大,關鍵是資源整合能力較弱制。因此,提升旅游競爭力關鍵是在逐步提升核心要素競爭力的基礎上,有效地整合資源。做到整體統籌湘西安游發展規劃,突出開發重點,發揮獨具特色的資源優勢,夯實文化品牌的底蘊,打造西安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一、旅游資源概況
吉林市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其中滿族和朝鮮是兩個人口較多的民族。吉林市原名“吉林烏拉”在滿語里是“沿江的城池”,吉林市擁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因康熙的《松花江放船歌》的 “連檣接艦屯江城” 名句而得名“江城”。
1.自然旅游資源
吉林市東有龍潭山,西有小白山,南有朱雀山,北有北山,號稱“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座名山;有國家級旅游風景區松花湖;有最好的霧凇拍攝地霧凇島。吉林霧凇與長江三峽、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被稱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
2.文化旅游資源
吉林市有東北最大的廟——文廟;有佛、道、儒三教匯聚的北山古廟群;有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有清朝皇帝望祭長白山的小白山歷史古跡;有烏拉街滿族歷史文化古跡;有濃郁滿族風情的烏拉演藝廣場。
二、旅游資源營銷存在的問題
(1)重點旅游資源營銷力度不夠
1.旅游資源營銷重點不突出
吉林市最具優勢的旅游資源松花湖、穿城而過的松花江、號稱“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大名山、北大湖滑雪場、滿族風情的烏拉街、朝鮮族風情的阿拉底村和興光村,以及號稱中國四大自然景觀的吉林霧凇等旅游資源在城市品牌建設的營銷過程中沒有被充分營銷。
2.旅游紀念品開發不足
吉林市獨具特色的民俗工藝品、土特產品、特色飲食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的營銷力度不足,并且還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影響了吉林市的城市品牌建設。
(2)旅游營銷活動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
旅游營銷活動不連續 城市品牌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應該通過一系列連貫品牌形象的傳遞,幫助受眾記住營銷的城市,而吉林市頭些年的霧凇冰雪節以及霧凇冰雪節上的龍舟賽、吉林市的河燈等都沒有連續舉辦,影響了營銷的效果。
(3)旅游營銷缺少特色文化支撐
歷史文化宣傳力度不足 吉林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但只有滿族文化讓人記住了吉林市。清朝視長白山為其龍脈,在小白山建有望祭殿,自雍正起清歷代皇帝派員或親自望祭長白山。吉林市對船、烏拉、魚、薩滿等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外界很少了解。
三、基于旅游資源的城市品牌建設對策
(1)宣傳口號的準確定位
吉林市城市品牌宣傳應定位在“江城”上,松花江成S型穿過市區,因此充分體現了特色自然景觀。
(2)加強旅游紀念品開發
民俗特色紀念品開發 將獨具特色的松花湖浪木根雕、滿族剪紙、手工彩繪木雕、彩繪雕刻葫蘆、樹皮畫等民俗特色工藝品規模開發,形成產業,并加大營銷力度,讓市民和外界充分了解其歷史文化內涵,從而實現帶動經濟發展,塑造吉林市品牌。
土特產品的開發 將被譽為"關東三寶"的人參、貂皮、鹿茸,以及知名的松茸、猴頭、黑木耳、林蛙油等土特產品進行深加工,更好地包裝設計,形成特色優質品牌,使之成為旅游消費者的紀念品和饋贈親友的禮品,成為吉林市品牌的宣傳工具。
四、打造特色的民俗文化
(1)打造滿族民俗文化
1.打造吉林市小白山滿族祭祀文化
吉林省長白山為滿族發祥地,燦爛的滿族文化延綿了4000多年,吉林市小白山是自雍正起清歷代皇帝派員或親自望祭長白山的地方,通過打造小白山滿族祭祀文化發展吉林旅游文化產業。
2.打造吉林市滿族習俗娛樂節目
吉林烏喇演繹廣場以東團山為背景,松花江為舞臺,通過特效的燈光,專業的演員來演繹吉林市建城史和發展史,通過大型山水、實景、燈光方式對滿族文化和風俗進行傳揚。如夜場演出共分為“山宗水源”、“松江號子”、“船廠木城”、 “康乾東巡”、“烏喇歡歌”五個主題篇章,通過這些特色的文藝節目讓更多的人了解吉林市。
(2)通過節事賽事塑造城市品牌
吉林市應不斷豐富獨特的霧凇自然景觀的內涵,吸引更多外界人士的關注。如2002年在霧凇冰雪節上舉辦了首屆冬季龍舟賽,來自香港、湖南、大連、天津、吉林市的8支隊伍參加了比賽; 2012年舉辦了首屆國際冬季龍舟賽,有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英國、挪威以及中國香港、澳門、上海、湖南、廣州、天津、山東、遼寧、湖北等省市優秀龍舟隊共22個代表團72支龍舟隊8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進行了現場直播,北京電視臺、中國青年報等20多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讓海內外都知道了吉林市。因此吉林市可依托自己獨特的自然旅游資源舉辦各種活動實現城市品牌的塑造。
參考文獻:
[1]高磊.石家莊城市營銷對策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0.5.
關鍵詞:潮州;文化型;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潮州旅游起步較晚,基礎較差,但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在粵東地區優勢十分明顯。潮州提出打造“國內重要的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作為文化型旅游目的地,潮州旅游開發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潮州文化旅游資源概況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賴以發展的基礎,其內涵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文化旅游資源包括兩類:寓意或寄托著人類感情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旅游資源。潮州的自然旅游資源種類齊全,人文旅游資源也相當豐富。具體表現為:
(一)總量多。潮州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著名僑鄉,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中華古典文化櫥窗”等美譽。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潮州的人文旅游資源也非常突出。全市現有文物古跡7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是粵東文物古跡薈萃之地。這些人文勝跡在廣東,甚至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①始建于南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梁的廣濟橋;②國內罕見的宋代建筑府第許駙馬府;③始建于唐代、堪稱粵東地區佛教活動中心的開元寺;④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黃公祠;⑤反映宋代潮州陶瓷業繁榮景象的筆架山宋窯遺址;⑥迄今被發現的我國最大的客家土樓,有著400多年歷史的道韻樓;⑦始建于宋代、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于明代、全長2.6公里的古城墻;有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齊名的明代建筑廣濟城樓等。此外,還有目前國內建筑面積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貴歷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北閣佛燈、龍湫寶塔等景點,如珠散落于韓江兩岸,與2.6公里古城墻、濱江長廊和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構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區的壯麗景象。還有巨資重建、重現昔日牌坊林立、十步一景的古城古街風姿――牌坊街,也成為潮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標,成為打造旅游名城的一出重頭戲。
(二)文化品位高,內涵豐富。潮州本土的原生文化與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融滲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類型――潮州文化,是潮州綜合的人文旅游資源。其特點有:一是內容豐富。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潮州菜、潮州功夫茶、潮州民俗風情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蘊涵濃郁的中古遺風,潮州因而被漢學家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二是品位高、特色鮮明。其建筑、雕刻、飲食在全省、全國乃至全球都有一定地位。如,潮劇為全國十大出國演出地方劇種之一;潮州刺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中粵繡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我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潮州大吳泥塑與無錫惠山泥塑、天津泥人張同為全國三大泥塑產區;潮州楓溪的工藝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細如絲、聲如罄”見長,是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被譽為“中國瓷都”。
悠久歷史文化沉積而成的眾多文物古跡、璀璨的潮人文化,獨具一格的民俗風情,使潮州旅游資源更添無窮魅力。這些文化資源,是潮州文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突出表現的資源,也應是潮州旅游發展最具特色的資源,是潮州旅游發展的根本核心,也是潮州乃至粵東區域打造有影響力旅游特色品牌的絕對優勢。
然而,潮州旅游開發的狀況與其資源豐富的狀況并不相匹配,各個旅游資源無法形成聯合的吸引力與發展優勢,處于各自為政的分散狀況。此外,各旅游資源沒有發揮其自身的潛力,且處于相互抵消的不利狀況,形成不了協調的旅游局面,對旅游與文化資源的保護很不利。
二、潮州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
潮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做大做強旅游業的基礎在于開發利用好文化旅游資源。潮州的文化旅游資源雖蘊藏量豐富,但所吸引來的游客沒有最大限度拉動潮州的旅游消費,其資源優勢并沒有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
(一)潮州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起步晚,高質量的資源尚未得到深入開發,廣度、深度和力度尚顯不足,效果不夠顯著。比如,被譽為四大古橋之一的湘子橋修復竣工,迎接游客,但又由于缺乏深入的文化挖掘且票價過高,而讓許多慕名游客望而卻步;廣濟門城樓,游客只能觀其外表并不能探其究竟,浪費了大量空間資源;作為潮州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支撐和文化旅游主導區重要載體的牌坊街已修復明清時期的石牌坊22座,但其總體面貌還是無序、凌亂;甲第巷等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修復工作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千年古寨龍湖寨本是一個展示潮州古村寨民居、民生、民俗的理想場地,但由于翻新修復的資金投入大,龍湖古寨保護建設也就一直閑置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破舊荒廢程度將不斷加深。
(二)已開發的景點規模小、結構散,且個體體量小,影響有限。遍布潮州兩區兩縣的文化旅游景觀豐富多樣,但凌亂分散,缺乏整體感。比如古城區眾多景點,但各自為政而沒有整合起來營銷,游客一般只會觀其一二,難以全部游覽,更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潮州古建筑多,但比較分散,如遠在饒平縣三饒鎮的道韻樓,呈八卦造型,是迄今被發現的我國最大的客家土樓,有著400多年的歷史,只是路途遠而一直游客甚少。潮州的景點如珠玉滿盤,但主線不明、展示不夠、挖掘不深。要想真正打響潮州文化旅游的品牌和吸引中外旅客,就必須科學開發、合理規劃,做到有重點、有特色,實現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
(三)潮州文化富有特色,但缺乏極具展示性和參與性的內容。比如,風格獨特的潮劇潮樂,往往只是“自產自銷”;作為中國瓷都,在陶瓷城里展示了潮州陶瓷的精華,可是缺乏專業的講解員,一般導游無法向游客作專業講解,游客難以深入品味其中的精髓。另外,潮州的旅游產業在運作過程中主要依靠傳統的展銷會形式作為營銷手段,缺乏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旅游者獲取動態旅游信息的渠道不暢,亟待增加旅游產業運作過程中的信息技術含量。
(四)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不適應旅游發展。近幾年,潮州千方百計籌集資金,投入巨資對現有旅游資源進行大規模的保護修復、改建擴建,如湘子橋、古民居、牌坊街等,但由于發展大旅游的運作協調機制沒有建立,資源的管理權限分散,多頭管理,分別歸屬不同的部門,有文化局、園林局、文物局……這樣容易造成各自為政的局面,不利于統一規劃,有時牽涉到各部門之間利益,難以迅速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并在各個層面上影響著歷史文化名城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旅游經濟的高速增長亟待理順體制、加強管理。
三、文化型旅游目的地深度開發建議
文化離開旅游沒有活力,旅游離開文化沒有魅力。文化是旅游最富魅力的買點。文化優勢與旅游產業的整合創新是潮州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潮州文化博大精深,是旅游業發展的獨特資源。必須充分發揮好這些文化優勢,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努力打造潮州特色旅游文化。
(一)全面提升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水平。潮州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要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和整合規范,妥善處理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使豐富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走上系統化、系列化和集約化的軌道。一是進一步抓好“潮文化”資源的普查和整理。對于各地的優秀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綜合梳理,摸清文化資源“家底”。尤其要重視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普查和整理,如潮劇、潮州大鑼鼓、潮繡、木雕、潮州功夫茶;二是進一步抓好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搶救。對具有重大文化價值的歷史街區甲義興三巷進行保護;繼續加大對太平路牌坊街、東門牌坊街、潮州府墻遺址、龍湖古寨等的發掘、修復和優化改造,進一步展示潮州古樸凝重、雄偉壯觀的歷史風貌;加大力度挽救、搶救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潮繡、木雕;三是進一步抓好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比如,潮州菜的美食文化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應進一步擴大潮州美食文化的影響,展現文化資源的生命力,豐富旅游資源,提升文化內涵,發展具有潮州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
(二)重視塑造文化旅游形象。發揮地域文化在旅游業中的靈魂作用,有一個轉化過程――挖掘文化精華,以經營旅游業的手段來營銷文化并全方位地展示弘揚文化精品,將文化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的旅游產品,賦予旅游產品豐富的文化內涵,使旅游目的地形象飽滿。
潮州是潮州文化的發源地和核心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名城風貌與鄉土文化氣息并存。在潮州處處可以感受到一種有別于其他地區的文化,古樸的社會習俗,典雅別致的文化意象,精致的宗祠建筑,富有特色的潮式民居、村寨街巷,還有潮州方言、美食等等,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文化氣息。人們對潮州最深的印象是潮州文化,這是潮州的山水、歷史、潮州人的精神凝聚成的精髓。所以,潮州的旅游形象確定為“潮文化”。在向外推廣旅游形象時,可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來推廣各自的細分旅游形象:粵東市場大部屬于潮汕文化圈,靠地方文化拉動的吸引力不大,可定位為生態旅游地,發揮潮州秀美的自然風光、名城名人的優勢;對于國內市場來說,潮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為表現出廣東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可定位為潮州文化、嶺海名邦;對于祖籍潮州的華僑市場以及對潮州文化有興趣的海外市場,可定位為潮人故鄉。
(三)組建文化旅游區。針對潮州已開發的景點規模小、結構散、影響有限的問題,應加強旅游產業規劃的整合,改變過去那種局部保護、分散開發的模式,努力構建“點”(文物古跡)、“線”(古街巷、古建群落、舊有景觀環境)、“面”(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落)相結合的保護和開發體系,使文物保護、旅游觀光、商業貿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根據潮州文化旅游形象的定位,旅游文化產品開發以潮州文化的開發為主,產品系列組織以潮州文化為主線,其他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包含在潮州文化旅游產品中。潮州文化旅游產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如圖1所示。(圖1)
潮州的文化旅游發展承載點在于古城區。古城區地域的大致范圍是現環城路內的古城區及葫蘆山風景區,方圓只有兩平方公里,但卻擁有2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是潮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載體,也是展示潮州獨特文化的理想場所,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深度開發潮州旅游,重點在于深度開發古城區,增加游客的停留活動時間。要從根本上改變潮州當前資源優勢與經濟效益不對稱的狀況,應整合資源,創新體制,建設古城文化旅游區。建設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區是打造文化潮州的關鍵,應把古城文化旅游區建設成為展示潮州文化的窗口和文化旅游的拳頭產品。
根據各地經驗,古城文化旅游區可實行一票制。一票制是國內旅游景點門票管理的大勢所趨,推行一票制旨在規范景點門票管理,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游客滿意度。古城文化旅游區需要設立管理處,把古城文化旅游區和韓江兩岸景觀區內各種資源單體有機連接成為整體,實行統一促銷。修復后的牌坊街,外接古城墻、廣濟橋、韓文公祠,內連開元寺、許駙馬府、義興甲三巷歷史街區等,形成一個風格多樣、內容豐富、充分反映潮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環境、歷史風貌和經濟生活的文化旅游中心區,將使潮州特殊的文化體系得到新的體現,使潮州的旅游競爭力得到新的提升。
(四)加快體制改革。改革現有體制,弱化政府對旅游市場的運營模式,加強政策性的宏觀調控,理順各方管理。潮州旅游離不開各相關管理部門進行間接調控管理,提供公共服務產品,但也要求管理部門在參與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應規范自身的行為,尊重市場規律,著重在建立和完善旅游法規體系、規范旅游市場競爭秩序、加強市場監管、促進部門協調等職能上發揮作用,實現對旅游企業的服務和支持。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鐘賢巍.旅游文化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一、高校旅游功能開發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高校旅游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例如,國外知名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必去的高校旅游勝地,國內的清華和北大也不例外,人們渴望感受高校旅游的魅力,接受文化的熏陶。
二、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概況
新建的鞍山師范學院項目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湯崗子新城,湯崗子新城目前正在經歷從“以采礦業、鐘化工業和傳統農業為主體的城郊型城區”向“現代服務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歷史巨變中。而新建鞍山師范學院項目將會為新城帶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嶄新的文化活力。
三、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旅游資源類型梳理
(一)自然旅游資源
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位于鞍山市湯崗子新城,溫泉旅游資源豐富。湯崗子溫泉被譽為"亞洲著名溫泉"和“亞洲第一泥”。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率兵東征,途徑此地,坐騎馬失前蹄,不想竟踏出一池清澈的泉水,沒想到神奇的泉水將疲勞一掃而光,結果,東征大勝。從那以后溫泉旅游也發展起來。而湯崗子溫泉擁有獨特的二大地熱資源,是全國四大康復理療中心,鞍山五大旅游景區之一,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二)人文旅游資源
1、特色建筑
特色建筑帶有鮮明的特色,代表了鞍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融合;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的用地北側為古城公園,環境宜人;校園園林化,校園采用了園林布局,中間設置綠化帶,同時優美的水景設計也會吸引人們的眼球;作為標志性建筑,既強調莊重典雅,又展現了現代建筑活潑的一面。所以,在整體布局的基礎之上,彰顯其特色,是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旅游的一大特點。
2、學術資源
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的科研力量雄厚,技術先進,擁有很多的知名學者、專家,學術氛圍非常濃厚,經常舉辦各種學術報告、學術講座等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參加感興趣的學術活動,既開闊了視野,又對于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有很大的幫助。鞍山師范學院始終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在黨建工作、人事制度、教學科研管理及后勤社會化等各個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了學校事業的全面發展。
3、基礎設施
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交通布局合理,而且步行交通與景觀相結合,創造了更加優美的校園環境;通過設置環路組織交通系統,打造環路兩側步移景異的空間景觀效果;在飲食方面,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食堂規劃合理,清潔衛生,食物種類豐富,菜肴品種多樣,游客可以自由進行選擇;娛樂方面,舉行詩歌朗誦大賽、重要節日慶祝、辯論賽等多彩的校園文化展示。
四、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旅游功能開發對策
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旅游功能主要體現在休閑游憩、弘揚校園文化和招攬游客三個方面。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休閑與度假發展潛力大,由于旅游市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單純的觀光旅游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而休閑與度假旅游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是人們休閑度假、陶冶情操的好去處。
(一)保持本色,適度開發
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應當有自己所追求的,適度開發,保留高校原有的精神氛圍。幽雅的環境,濃郁的學術氛圍應當的游客最想看到和感受到的。根據對鞍山師范學院師生的調查發現,大多數人認為可以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適當發展高校旅游。適度開發旅游資源這樣既可以避免盲目之風,同時也是對高校旅游資源的一種節約。所以適度的將自然與人文較好結合的特色資源無疑具有良好的旅游開發前景。
(二)增強旅游項目體驗性,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途徑一,開發體驗式旅游項目。從旅游項目的內容上講,應該突出游客的參與性,讓游客能夠親自體驗到鞍山師范學院新校區旅游的魅力,從而提升游客體驗,增加游客的回頭率。途徑二,設計特色校園旅游紀念品。
(三)轉變發展觀念,深化旅游資源開發
關鍵詞: 長白山;旅游資源;旅游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1―7740(2009)07―0009―03
一、長白山地區概況
1.長白山地區自然概況
長白山位于吉林省東南部,是我國東北地區,也是歐亞大陸東部的最高山系,因其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是中朝兩國的界山,有“關東第一山”之稱。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由于其獨特的地質結構形成不同于其他山脈的景觀,是歐亞大陸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綜合體。其中心是以長白山天池為主的火山群,區內分布河谷、沼澤、臺地、山坡、高原、高山湖泊、火山口等地貌類型。同時長白山還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三江的發源地,是三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態屏障。
長白山屬于典型的火山地貌,自上而下可以分為火山錐體、傾斜玄武巖高原和玄武巖臺地三大地貌單元。由于水熱條件和地質地貌的明顯差異,使得長白山的土壤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地帶性,自上而下依次為:山地苔原土、山地草原森林土、山地棕色針葉林土和山地暗棕色森林土[1]。
特殊的氣候、地貌條件造就了長白山獨特的景觀,尤其是長白山明顯的垂直分帶,“一山有四季”的景色更是給了長白山很好的探險旅游資源稟賦。
2.長白山地區社會經濟概況
本區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基礎,資源型產業,尤其是林業是本區的支柱型產業。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周圍分布有6個林業局,它們分別是白河林業局、露水河林業局、泉陽林業局、松江河林業局、臨江林業局、長白森林經營局。目前,這些林業局的職能已由原來的單純森林采伐為主逐漸轉變為以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為主。
近些年來,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人口的增長和集聚,從而消耗了大量林木資源,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該區的生態意義大于經濟意義,因此該區更加需要實現產業轉型,轉向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社區參與度高的產業,這將更有效的保護長白山生態環境,還將實現社區的經濟利益,使社區真正遠離原來的采伐業。
近些年,該區旅游交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延吉朝陽川機場每年的旅客輸送量已經達到幾百萬人次,成為東北地區僅次于沈陽、大連、哈爾濱和長春的第五大民用機場;圖們、通化兩個鐵路分局開通了往北京、大連、長春沈陽等地的直達旅客列車;較高等級的公路已經形成了向長白山西、南、北各個方向的放射狀路網[1]。特別是2008年8月1日正式通航的長白山機場,更是大大提高了長白山景區的可進入性。交通狀況的改善,使得長白山地區,特別是以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的旅游經濟得到了發展。
二、長白山旅游資源概況
長白山旅游是以面積始達 190 582 公頃始建于 1960 年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為最主要的資源依托體的。該保護區是中國現有的 99 個國家級保護區中最早一批被批準的,也是中國目前面積最大、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保存最為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之一。長白山作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被中國旅游百科全書列為我國 31 個山岳旅游精品之一。本區自然景觀總體上來說是由山地垂直自然景觀帶、火山地貌及野生動植物資源三大部分所構成的[2]。
1.山地垂直自然景觀帶
長白山垂直自然景觀帶的基帶是針闊混交林帶,它位于長白山下部,分布在海拔1 100米下的玄武巖臺地上。紅松闊葉林帶地勢平緩、氣候溫和濕潤,森林下發育著比較好的山地棕色森林土。森林生長茂密、樹木種類繁多,形成“長白林海”的壯麗景觀,這一景觀是長白山探險旅游線路上的重要景觀。
向上,是暗針葉林帶,暗針葉林帶分布于傾斜玄武巖高原上。土壤主要是山地棕色泰加林土。這里濕冷,冬寒夏涼。常年云遮霧罩。森林結構比較簡單,云杉占據優勢。“東北三寶”之一的紫貂,集中分布在本帶,這是垂直分布帶獸類動物的代表種。
再往上是岳樺林帶,分布在海拔1 800~2 100m之間,地處長白山火山錐體的下部,坡度較陡,一般超過20以上。氣候處在針葉林氣候型與山地苔原氣候型之間,氣溫低,相對濕度較大。土壤類型為山地生草森林土。植被為岳樺林,同時山地苔原與針葉林成分彼此互相滲透,形成復雜的植被鑲嵌類型。動物種類較單調,數量亦少,這里僅在夏季成為偶蹄類動物如馬鹿、梅花鹿等“避暑”取食的場所。
海拔2 100m以上的則是高山苔原帶,為長白山火山錐體的中上部。地表覆蓋著厚的火山灰、火山礫、浮石等。氣候為高山苔原型,濕度大、風力特強、土層脊薄。植被類型為高山苔原,無高大喬木,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衣、苔蘚等。主要植物有牛皮杜鵑、篤斯越桔、松毛翠、大白花地榆、長白景天、圓葉柳等。動物種類更加稀少,穴居的高山鼠兔是高山苔原帶唯一的獸類[3]。
人們從海拔 500 米的山麓到 2 600 米的山頂,水平距離不過幾十公里,卻可以明顯地觀察到從溫帶到寒帶四個不同的自然景觀帶[4]。這種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觀,如果在平地上,需要從南到北走幾千公里的路程才能見到,而在長白山只要從山腳走到山頂,垂直距離不過 2 公里,就可以飽覽無遺,這無疑是得天獨厚的旅游景觀資源。
2.火山地貌
火山是長白山又一種奇特的自然景觀。它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災難。但它熄滅之后,噴出的熔巖、建造的錐體、臺地、形成的火口湖、礦泉、發育新的土壤和植被卻成為人類的寶貴財富,是難得的旅游資源。在眾多的火山中,構成本區景觀的主要是白頭山火山群和龍崗火山群。白頭山火山群是我國最大的層狀復式火山群,也是長白山探險旅游自然景觀資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以白頭山巨型火山錐體為主,周圍有近百個小火山,這些山峰經過大自然的長期雕琢,嶙峋突兀,千姿百態,險峻挺拔,氣勢雄偉。我國境內的白云峰海拔 2 691 米,為東北第一高峰,頂部有一個橢圓形的、由火山口積水而形成的湖泊――天池,北側有一缺口,池水由此外瀉,飛流直下,形成 68 米高的長白山瀑布,落水轟鳴如雷,水珠四濺,非常壯觀[5]。
關于野生動植物景觀,在前面的山地垂直景觀帶中已經有交代,這里就不再重復提及。
三、長白山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旅游模式相對單一
雖然長白山沒有被放任自流地開發,也幸運地逃脫了掠奪式的開采,但是長期以來大眾觀光旅游作為當前長白山旅游的主要形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帶來了嚴重的弊端。因為它只是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單純尋求客源增長型發展,將旅游收入的增長等同于游客量的增加;旅游的目的不是受教育,也不是為了提高環保意識、保護生態系統,而是純粹的觀光瀏覽。它不是以自然而是以自己為出發點,這就必然從游客和景區管理者自身利益出發,缺乏對環境承受能力的科學評估,忽視對自然的保護,同時,在最大化利益驅動下,為了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往往超量接待旅游者[6]。孫道瑋,陳田,姜野在2005年12月于《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發表的《山岳型旅游風景區生態脆弱性評價方法研究》一文中就曾利用AHP的方法計算出長白山景區的生態脆弱度為70.44,參照“山岳型旅游風景區生態脆弱性分級標準”(表1)可以得知,長白山景區為高度脆弱[7]。這就說明長白山的生境是很容易被破壞的。因此,長期大規模的采取大眾旅游模式對長白山生態環境會造成極大的損害,而且,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這種影響是不可逆的。
這種粗放的大眾旅游給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生境帶來的影響無疑是長白山旅游業發展中出現的最大的問題,因為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價值要遠遠的大于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2.在管理方面,由于行政割據,長期以來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管理機構和機制[8]
以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的長白山景區位于安圖縣、撫松縣、長白縣的交界處,又有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上缺乏有效統一的體制。如果招商引資,負責招商引資的地方政府有可能并不能從中受益。因此,在管理和開發方面“各自為政”。在目的地營銷方面更是缺乏有效的營銷主體,所以缺乏有效持續的資金來源。
3.保護區內的建設與整體景觀不夠和諧
長白山山門內建有五座賓館,在造型、建材上追求城市風格,與周圍的自然風光格格不入。為了建設而破壞環境。把原來生長極不易的岳樺樹砍掉,建一座賓館很容易,但是卻不容易種活幾株岳樺樹,這是對景區開發極不負責任的態度[8]。尤其對于生態旅游,更需要與長白山整體景觀協調一致的基礎設施,例如森林生態小屋。
4.客源市場單一,特別是海外市場過分依賴于韓國市場[9]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韓國人對于長白山有著特殊的情結,他們把長白山看成是自己民族的發源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們對于海外市場的宣傳力度不夠。特別是對各個細分市場的需求沒有具體的分析,長白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生態旅游產品,這種產品對于歐美、日本、東南亞的年輕人是很有吸引力的。而我們相關的管理部門卻好像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相應的市場開發方案和銷售計劃。
5.線路沿途旅游項目單一,淡旺季過于分明
目前長白山旅游產品項目單一,還是停留在大眾觀光旅游這種粗放型的旅游產品上,長白山獨特的朝鮮族風情沒有得到真正的開發并融入到整個大旅游中去,沒有充分的引入社區參與機制。長白山旅游目前只是集中在6月至8月,其他時間無疑是對長白山旅游資源的極大浪費,尤其是冬季項目沒有形成規模,這主要是冬季項目的營銷和定位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
四、結論
長白山憑借著獨特的景觀,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我們更好的開發利用這項資源,一方面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使其成為一種循環資源。這就需要我們客觀分析評價長白山的旅游資源,在充分了解資源稟賦的基礎上,更加直觀的認識到我們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做修正,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三者統一協調。
參考文獻:
[1]常禹.長白山森林景觀邊界的定量判定及其動態變化[A]. P25-26.
[2]周偉.長白山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引起的資源環境問題研究[A].
[3]李揚.氣候變化與人為干擾對長白山生物圈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A].
[4]黃錫疇,劉德生,李禎.長白山北側的自然景觀帶[J].地理學報,1959,(6).
[5]劉東來,等.中國的自然保護區[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284-287.
[6]鐘賢巍,辛本祿.長白山旅游模式擴展及其原因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5,(5).
[7]孫道瑋,陳田,姜野.山岳型旅游風景區生態脆弱性評價方法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