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科學與動物醫(yī)學的區(qū)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個學科的形成和發(fā)展,首先是這個學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藥的藥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陳克恢研究麻黃[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诖耍斜匾獙χ兴幩幚韯游锬P瓦M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fā)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試圖較系統(tǒng)地論述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探索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fā)展方向。
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在中藥藥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相關材料,它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學。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三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1.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中藥藥性藥理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毒性等方面的藥理研究,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溫熱藥建立熱證動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藥龍膽草、黃連、黃柏、銀花、連翹、石膏治療,觀察中藥寒涼藥性的藥理學基礎;用寒涼藥建立寒證動物模型,再用熱性中藥附子、干姜、肉桂、黨參、黃芪、白術治療,觀察中藥溫熱藥性的藥理學基礎[2]。又賁氏應用血虛肝脾損傷動物模型,研究中藥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的歸經藥理[3]。
2.1.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中藥實驗藥理是中藥藥理的研究核心,中藥實驗藥理主要是應用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研究中藥功效的藥理作用,揭示中藥功效的現代內涵。中藥功效是中醫(yī)辨證論治體系在藥學中的體現,對中藥功效的揭示,必須以中醫(yī)證的研究為基礎;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中醫(yī)證在實驗研究中的載體,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如研究補氣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的四君子湯對小腸推進運動的影響,結果四君子湯能抑制正常動物離體器官小腸的運動[4],對正常在體動物小腸推進運動無明顯影響[5];但能增加脾虛動物小腸推進運動[5,6]后者與臨床實際相符,與補氣藥健脾益氣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氣功效在腸功能中的體現。這個例子說明,建立和使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藥的功效,豐富中藥實驗藥理的內容。
2.1.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臨床藥理的橋梁中藥臨床藥理學研究方興未艾,但學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動物的結構形態(tài)、功能代謝與人類的病理狀態(tài)相差甚遠,故必須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來連接中藥實驗藥理與臨床藥理的研究,為中藥臨床藥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奠定基礎。
2.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yī)藥現代化的突破口中醫(yī)藥的學術發(fā)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guī)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yī)學缺乏共同語言。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就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以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為研究對象,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實驗模型。彌補了中醫(yī)藥研究的不足,成為中醫(y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的中介部分。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與發(fā)展,必將促進中醫(yī)藥的現代化。
2.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實驗動物學發(fā)展的新領域中醫(yī)以系統(tǒng)-綜合醫(yī)學模式為特征,堅持功能主義的原則和視角來研究人體。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生物學特征的認識,將彌補現代以形態(tài)結構為原則進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標體系,豐富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動物醫(yī)學和比較醫(yī)學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制與增加,又將豐富實驗動物病理學和動物實驗技術的內容,對實驗動物疾病的病理過程和實驗操作技術進行重新認識。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建立與深入研究,將成為實驗動物學發(fā)展的新領域。
2.4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可用正常動物觀察藥物對生理狀態(tài)下各種生理、生化、形態(tài)等方面的影響,以判斷新藥的療效。但生理狀態(tài)與病理狀態(tài)有本質的區(qū)別,對藥物的反應常有質的不同。有些藥物對正常動物無藥效作用,而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則有治療作用,如清熱藥對發(fā)熱動物有降溫作用,而對正常動物體溫則無影響。因此,僅用正常動物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新藥有效性,必須選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觀察新藥對病理狀態(tài)的影響,才能更準確地評價其有效性。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自唐·陳藏器《本草拾遺》首次記載用精米喂貓、犬造成腳氣病模型以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已初具規(guī)模,分為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三類。
3.1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分為誘發(fā)性疾病動物模型和自發(fā)性疾病動物模型。誘發(fā)性疾病動物模型是研究者通過使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動物,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某些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或形態(tài)結構方面的改變。如發(fā)熱動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動物模型、肥胖癥動物模型等。自發(fā)性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實驗動物未經任何有意識的人工處理,在自然情況下,發(fā)生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并通過定向培育而保留下來的疾病模型,如無胸腺裸鼠、重癥肌無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壓大鼠、肥胖癥小鼠等。
3.2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自60年代鄺安建立第一個類“陽虛”動物模型[7]以來,已用200多種方法,復制建立了腎虛證、脾虛證、肺虛證、心虛證、血瘀證、血虛證、肝郁證、寒證、熱證、痹證、里實證、厥脫證、溫阻證、溫病等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指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在動物身上復制的中醫(yī)藥證候,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獨具一格的有別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中藥藥理學發(fā)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用現代醫(yī)學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與中醫(yī)證候動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證動物模型、失血性貧血血虛證動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脫證動物模型等。把現代醫(yī)學的辨病論治與中醫(yī)學的辨證論治結合起來,中西匯通。另一種是在中醫(yī)藥病證理論指導下,建立中醫(y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8]。這方面的工作急待開展,以深化中藥藥理模型的研究,糾正證候動物模型難于深化、不好應用的不足。
4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fā)展方向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主要是應總結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理論,加大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和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科研規(guī)范、研究體系,為中藥新藥研制和開發(fā)、中藥藥理研究、中醫(yī)藥學術發(fā)展、中西醫(yī)合流提供堅實的實驗基礎,也將為我國實驗動物學的發(fā)展增添新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陳克恢,SchmidtT.PharmacolExptTherap,1924;24(5)∶339
2梁月華.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87;19(1)∶54
3賁長恩.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14(增刊)∶23
4黃樹明,等.中醫(yī)雜志,1988;(9)∶60
5彭成,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5)∶6
6聞集普,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2)∶27
儒家人本哲學的發(fā)展和確立與我國古代人本思想的發(fā)展是密切相關的。商朝以前,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強化王權統(tǒng)治,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對鬼神大加尊崇[1]。《禮記•表記》中也有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钡搅宋髦軙r期,人們對鬼神是一種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并把人們的行為和意愿看做是天、神意志的代表,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2],“民之所欲,天必從之”[3]。進入春秋以后,“重人輕神”的思想逐步形成。春秋中期已出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由當時輔佐齊桓公稱霸的宰相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4]”,道出了人民在國家穩(wěn)固、安危中的根本地位。之后到了春秋末期,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和重視人在宇宙的中心地位和在社會的主體地位,并結合自己的學說,創(chuàng)立了人本主義哲學。儒家人本哲學重視對人性的認識,認為人不僅具有生物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和道德屬性。儒家人本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愛人。要做到“仁”,就要做到以下5點:恭、寬、信、敏、惠。具體來說,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遵循“忠恕之道”?!靶摭R治平”在儒家人本哲學中體現了“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
2儒家人本哲學的現代意義和價值
2.1儒家人本哲學的人性觀與現代人類醫(yī)學
人具有運動性語言中樞和知覺性語言中樞的特殊結構,人是以語言擁有世界的動物,人們通過語言的交流,可以引感、開放內心世界;同時,人也是唯一可以被語言符號傷害以及患語言疾病的動物,而且,人還是唯一可以通過語言符號醫(yī)治的動物[8]。人的疾病與健康,不僅僅涉及到生理、心理或社會某一個單一層面,而是他們的整合,且三者密切聯(lián)系,相互影響。根據現代衛(wèi)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只有當三者是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良好狀態(tài)時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健康。而某一方面的疾患都會牽涉和影響到其他方面,如心理或生理疾病所致社會功能損害和缺失,還有社會關系引發(fā)的心理和生理問題等。所以,與動物醫(yī)學不同,人類醫(yī)學除了自然科學性外,還具有人文性質。醫(yī)生在給患者看病時,不僅要看到患者的生理層面,而且要看到其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隨著現代社會和醫(yī)學的發(fā)展,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這一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提出就是很好的例證。
2.2“仁”的人本哲學與現代醫(yī)學人文關懷
“仁”是儒家人本哲學的核心概念,孔子在《論語》中使用了109次“仁”?!墩撜Z•顏淵》:“樊遲問仁,子日愛人?!泵献右舱f,仁者愛人。就是要關心和愛護他人,不是弄虛作假,虛情假意,也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教養(yǎng),而是從“與人為善”的本心出發(fā),真誠地愛護他人。怎么樣才能做到“仁”呢,《論語•陽貨》中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边@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謙遜恭敬、寬容大度、誠實守信、行事聰敏、恩惠于人,待人處事做到以上幾點就是“仁”了。而具體來說,仁的施行,在于推己及人,也即“忠恕”之道。“仁”的實踐包含了為人著想的思想?!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就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北M己為人謂之忠[9]。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褪恰八 ?。這兩方面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鬃诱J為這就是把“仁”付諸實踐的途徑[9]。人文關懷是對人的主體地位,對符合人性的需求,以及人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條件及保障的關注,對人的尊嚴、人格的肯定[10]。醫(yī)學人文關懷主張的是以人為中心的醫(yī)學價值觀,醫(yī)學人文關懷就是對病人不僅要提供必須的醫(yī)療技術服務,同時要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務[11]。這就要求醫(yī)護人員對患者要有仁愛之心。作為專業(yè)人員,在患者面前更要謙遜恭敬,把患者當做自己的服務對象,以平等觀念和服務意識去面對患者。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面對患者對專業(yè)知識的無知以及作為疾患承受者的一些不當言行,醫(yī)護人員要給與寬容和理解,并給與必要的解釋和指導。醫(yī)護人員還要誠信待人,不弄虛作假,欺騙患者。在醫(yī)療護理中,醫(y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科學的操作程序,思維敏捷,行為果斷,不因自己的失責和大意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醫(yī)護人員還應根據安全性、實用性等特點以及患者的實際情況包括體質、家庭經濟等因素為患者選擇適當安全的治療方法、藥物等。醫(yī)生救死扶傷,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醫(yī)生是給人們恩惠的,應該以利于患者和惠于患者為出發(fā)點。用孔子的話說,就是要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其實這與現代心理學中的“換位思考”和“黃金法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醫(yī)護人員和患者首先學會換位思考,然后以自己調換角色后希望對方對待自己的方式去作為。醫(yī)護人員以如果自己是患者希望醫(yī)護人員怎么對待自己去對待患者,而患者以如果自己是醫(yī)護人員希望患者怎么樣對待自己去對待醫(yī)護人員。這樣通過為別人著想,不僅很好的體現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仁愛之心,而且能夠構建良好和諧的醫(yī)患關系。
2.3儒家人本哲學的“修齊治平”與現代醫(yī)學人文管理
有學者認為,“修齊治平”體現了儒家人本思想中“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在現代醫(yī)學中,醫(yī)生作為服務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醫(yī)療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醫(yī)學人文技能,提高自己對患者心理的了解和認識,提高與患者溝通的能力以及與患者建構良好和諧醫(yī)患關系的技能,還要提高自己的理論和認識水平,對人類疾病和健康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的認識。這都需要醫(yī)護人員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理論,跟上科學發(fā)展的步伐。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和全面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醫(yī)治和解除患者的病痛。不僅如此,醫(yī)生的內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會通過其一言一行表現出來,而患者就據此對醫(yī)生形成信任或懷疑、鎮(zhèn)靜或不安、安全或不安全、敬仰或怨恨、對疾病的良好的預后充滿信心或失去信心等心理。具有良好內在素養(yǎng)和高水平專業(yè)技能的醫(yī)生其言行往往就能夠很好的安撫患者心理,使患者產生信任、安全、鎮(zhèn)靜、對所患疾病的康復充滿信心和希望等積極向上的心理。而且這樣的醫(yī)生也會得到患者的敬仰。這也就是“修己安人”的過程。特別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心理醫(yī)生的內在素養(yǎng)和人格魅力是安撫來訪者不安焦慮情緒以及影響來訪者做出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儒家人本哲學中“修齊治平”,也就是“修己安人”的思想在現代醫(yī)學人文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
3結論
代謝組學(metabonomics)是繼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之后新近發(fā)展起來的一門學科,是系統(tǒng)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謝組學主要研究生物對外源性物質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應,以及對遺傳變異的應答和內源性代謝物的動態(tài)變化,它通過對生物體液和組織中隨時間改變的代謝物進行檢測、確定、定量和分類,將這些代謝信息與病理生理過程中生物學事件關聯(lián)起來,以監(jiān)測活細胞中化學變化?;蚪M學和蛋白質組學分別從基因和蛋白質層面探尋生命的活動,而實際上細胞內許多生命活動是與代謝物相關的,是受代謝物調控的?;蚺c蛋白質的表達緊密相連,而代謝物則更多地反映了細胞所處的環(huán)境,這又與細胞的營養(yǎng)狀態(tài)、藥物以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響密切相關。因此,有學者認為,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能夠說明可能發(fā)生的事件,而代謝組學則反映確實已經發(fā)生了的事情[1]?!〈x組學強調把人體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來研究,通過測定人體各種體液內代謝物的組成變化來認識和反映人體代謝網絡在疾病和藥物作用下的變化規(guī)律。這對于揭示復雜性疾病的機理和藥物的代謝模式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與中醫(yī)學的整體觀、系統(tǒng)觀和辨證論治思維非常吻合,也與中醫(yī)重視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體內在的普遍聯(lián)系和動態(tài)變化去分析、認識把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一致。因此,專家認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第一次使西方醫(yī)學擺脫了還原論的束縛,在繼續(xù)強調分析的同時,更加重視分析和綜合的統(tǒng)一。人類基因組計劃和隨后發(fā)展的各種“組學”技術把生物學研究帶入了系統(tǒng)科學的時代。組學的出現不是對個別基因或個別蛋白、代謝物的研究,而是對一個細胞或對整個生命體的基因以及它所編碼的蛋白質和代謝產物的研究。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工程科學現在都已極大地融合到生命科學的研究之中,重視生命科學的復雜性和整體性研究已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的發(fā)展趨勢;甚至有專家認為,中西醫(yī)藥學在各自的發(fā)展中逐步整合,形成創(chuàng)新醫(yī)藥學體系的歷史機遇正悄然來臨。
1 代謝組學技術
代謝組學主要研究的是作為各種代謝路徑的底物和產物的小分子代謝物(MW
1.1 核磁共振技術
在代謝組學的研究中最常見的分析工具是NMR,主要是氫譜(1H NMR)、碳譜(13C NMR)及磷譜(31P NMR)三種,特別是1H NMR。NMR是一種基于具有自旋性質的原子核在核外磁場作用下,吸收射頻輻射而產生能級躍遷的譜學技術。該技術于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應用于生物醫(yī)學的研究并得到迅速發(fā)展。利用高分辨率NMR技術對完整器官或組織細胞內許多微量代謝組分進行檢測,可得到相應的生物體代謝物信息,研究這些組分的NMR圖譜,綜合分析這些信息所反映的生物學意義,可以了解生物體代謝的規(guī)律,得出科學的結論。NMR方法具有無損傷性,不會破壞樣品的結構和性質,可在接近生理條件下進行實驗,可在一定的溫度和緩沖液范圍內選擇實驗條件;可以進行實時和動態(tài)的檢測;可設計多種編輯手段,實驗方法靈活多樣,滿足了代謝組學對盡可能多的化合物進行檢測的目標。NMR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沒有偏向性,對所有化合物的靈敏度是一樣的。1H NMR譜峰與樣品中各化合物的氫原子是一一對應的,所測樣品中的每一個氫原子在圖譜中都有其相關的譜峰,圖譜中信號的相對強弱反映樣品中各組分的相對含量。因此,NMR方法很適合研究代謝產物中的復雜成分。從一維高分辨1H NMR圖可得到代謝物成分圖譜,即代謝指紋圖譜。對這種特質性進行區(qū)分、鑒定,被稱為“代謝指紋分析(metabolic fingerprint analysis)”,幫助找出機體代謝的共性與個性。對某一代謝物或組合隨時間變化的情況鑒定描述稱之為“代謝輪廓分析(metabolic profiling analysis)”,觀察特定干預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找出機體代謝變化的規(guī)律。隨著NMR技術的發(fā)展,以前用于固體的魔角旋轉(MAS)技術被移植到液體領域,使得人們可以研究以前難以用液體NMR 研究的樣品,如器官組織樣品。利用MAS技術,人們可以得到完整的組織樣品高分辨譜圖,擴展了代謝組學研究的樣品范圍,同時可以更全面地對一個系統(tǒng)進行深入的研究[2]。
在得到1H NMR譜圖之后,通常以δ0.04為單位,將譜圖劃分成若干區(qū)域,并對所有區(qū)域進行積分,然后將積分值歸一化后輸出。在得到了這些數據之后,就可以利用模式識別(patten recognition,PR)方法來處理和分析這些數據,得出有價值的生物學信息。在代謝組學的研究中,最簡單常用也是比較有效的模式識別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PCA的特點是將分散在一組變量上的信息集中到某幾個綜合指標即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PC)上,利用這些主成分來描述數據集內部結構,實際上也起著數據降維的作用。主成分是由原始變量按一定的權重經線性組合而成的新變量,這些變量具有以下性質:①任意兩個主成分之間都是正交的;②第1個主成分包含了數據集的絕大部分方差,第2個主成分則次之,依次類推。這樣,由前2個或3個主成分作圖,就能夠很好地反映數據集所包含的生物化學變化。這樣的主成分圖能夠直觀地描述藥物作用到器官之后,或者基因改變之后生物體內的代謝模式的變化。每一個樣本在主成分圖上的位置純粹由它的代謝反應所決定。在這種比較簡單的方法中,將從受試動物得到的樣本與NMR產生的代謝組數據庫進行比較,就可以確定它在主成分圖上的位置,從而確定其機制,并有可能找到生物標志物。處于相似病理生理狀態(tài)的動物得到的樣本通常具有相似的組分,因此,在主成分圖中也處于相似的位置。另外,一些環(huán)境因素和性別、飲食等因素都會影響分析結果,故需要采用濾噪技術,如正交信號校正(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同時采用更為復雜的分析方法,如偏最小二乘法、判別分析(PLS-DA)和人工神經網絡。用這類方法可以建立復雜的數學模型,對未知樣本進行預測分析。NMR技術在代謝組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儀器價格及維護費用昂貴限制了該技術的進一步普及。
1.2 質譜技術
質譜(MS)技術是將離子化的原子、分子或是分子碎片按質量或是質荷比(m/e)大小順序排列成圖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無機物、有機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新的離子化技術則使質譜技術的靈敏度和準確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將預處理的體液或是組織,加至質譜儀,經歷汽化、離子化、加速分離及檢測分析后即可得出相應代謝產物或是代謝組的圖譜。圖譜中每個峰值對應著相應的分子量,結合進一步的檢測分析可以部分鑒定出化學成分以及半定量關系。不同組別的質譜圖存在差異,加以區(qū)別、鑒定,亦有助于研究代謝的變化規(guī)律及標志性代謝產物[3]。
NMR技術與MS技術相比,各有其優(yōu)缺點,需要在研究中靈活選用??傮w而言,NMR技術應用的更為廣泛。此外,根據代謝組學的研究需要,還常用于其他的一些分析技術,如GC、HPLC、高效毛細管電泳(HPCE)等,它們往往與NMR或MS技術聯(lián)用,進一步增加其靈敏性。
2 代謝組學技術與中醫(yī)證候的研究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藥理論的核心。其實質是根據個體心身特點及其當時的疾病反應狀態(tài)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化的治療和預防,從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中醫(yī)的“證”是論治的起點和核心。“證”是指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一組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能夠反映疾病過程在某一階段的病理病機,是機體對體內外各種環(huán)境變化和致病因素作出反應的一種功能狀態(tài),其外候表現為一組有相互關聯(lián)的癥狀和體征群。辨證施治既不同于對癥治療,也不同于西醫(yī)的辨病治療。由于每一個證候都有其外象(外候)與內涵,外候是望、聞、問、切四診所獲得的信息整理而得,很難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學方法加以演繹,依靠專家的經驗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醫(yī)生的診療水平。由于辨證是由外揣內,在具體運用上受到醫(yī)患雙方主觀因素的影響,難以客觀化和量化,所以必須通過“證”的內涵研究。采用代謝組學技術,通過對某一病證相關特定組分的共性加以分析、判斷,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病變過程及機體內物質的代謝途徑和代謝狀況;同時,代謝組學還有助于疾病的生物標記物的發(fā)現而達到輔助臨床診斷的目的。它能夠通過檢測不同時間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對這些由疾病引起的代謝產物的響應進行分析,即代謝物組的分析,其準確性依賴于儀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診治的科學化、定量化,避免了人為因素的誤診。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王米渠教授用基因芯片的方法研究中醫(yī)寒證患者,發(fā)現寒證的基因表達譜有顯著差異,在59條差異表達基因中,絕大多數與代謝(能量代謝、蛋白質代謝等)有關,說明寒證患者的代謝網絡有別于常人。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實驗室采用代謝組學研究發(fā)現腎陽虛模型動物的代謝網絡明顯偏離正常組動物,而用溫陽中藥干預后,模型動物的代謝譜回歸至正常范圍,呈現網絡修復的結果[4]。
本課題組以慢性束縛方法制作應激大鼠模型,運用動物行為學評定和以方測證等方法確定該模型為肝郁脾虛證候模型[5-10]。經NMR數據采集與分析發(fā)現:①正常組與模型組之間存在代謝產物譜的顯著差異,也就是說正常組與以慢性束縛方法制作應激大鼠肝郁脾虛證模型組之間有著代謝產物的不同。②模型組隨著造模時間長短的不同,其代謝產物有所變化。③中醫(yī)證候之間可能存在著非常明顯的代謝產物的不同,這種不同是基于不同證候存在著不同物質代謝或其代謝網路的改變。中醫(yī)證候的生物學基礎也可能從代謝組學研究中找出特異的標志性代謝產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生物標志物的功能,來確定“證相關代謝譜群”。基于這些研究,我們提出中醫(yī)證候的定義:證是機體對體內外各種環(huán)境變化和致病因素作出反應的一種功能狀態(tài),其外候表現為一組有相互關聯(lián)的癥狀和體征群,其本質是機體失衡而致的代謝或其網路的改變。
3 中醫(yī)證候代謝組學研究的方法
中醫(yī)證候代謝組學研究技術是通過采集證候樣本或模型動物的血漿、尿樣品并進行代謝產物譜分析,得到各自的代謝產物譜,找出特異的標志性代謝產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生物標志物的功能,以確定“證相關代謝譜群”。也可以用方證反證的方式驗證方藥的作用機理和進行方證相關性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現已證明動物體的內源性代謝產物與生理條件下的各種變化有關,如性別、年齡、個體間的健康狀況、遺傳差異性、外源因素晝夜節(jié)律更替、飲食、溫度、覺醒等刺激,甚至周圍氣候不同、菌群的改變,代謝組也可發(fā)生種類及數量的差別。因此,建立生理條件下對代謝譜的正確認識,是研究各種病理條件或刺激干預的前提。
代謝組學正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階段,日益成為研究的熱點。高通量、高分辨率的分析技術與生物信息學相整合,從生物代謝層面進行研究,提供了了解生物體的獨特視角。代謝組學研究側重于尋找相關特定組分的共性并加以分析、判斷,使診斷、治療力求個體化,如何把握個體及小樣本群體的特質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代謝組學最終是要將研究的觸角涉及每一個代謝組分,研究其共性、特性及規(guī)律。在分析手段方面,各種技術都各有所長,怎樣進行優(yōu)勢互補,使得各種分析技術的數據能統(tǒng)一、交叉驗證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代謝狀態(tài)變化之迅速,影響因素之多,都給個體化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如何將代謝組學技術和方法與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理論結合起來,并遵循循證醫(yī)學的原則開展中醫(yī)藥的理論與臨床研究將是未來中醫(yī)方證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Gennan JB,Bauman DE,Burrrin DG,et al.Metabolomics in the opening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building the roads to inpidualized health[J].J Nutn,2004,134(10):2729.
[2] 劉昌孝.代謝組學的發(fā)展與藥物研究開發(fā)[J].天津藥學,2005,17(2):1-6.
[3] 陳慧梅.代謝組學及其研究方法和應用[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2005,14(1):59-63.
[4] 賈 偉,蔣 健,劉 平,等.代謝組學在中醫(y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8):621-624.
[5] 陳家旭,李 偉,趙 歆,等.慢性束縛應激大鼠海馬腦啡肽mRNA和前強啡肽mRNA表達及中藥復方的影響[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05,21(2):121-125.
[6] 徐洪雁,趙 歆,陳家旭,等.慢性束縛應激大鼠海馬CA1區(qū)L-ENK的變化及逍遙散的調節(jié)作用[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05,7(5):18-22.
[7] 陳家旭,楊建新,趙 歆,等.慢性束縛應激大鼠下丘腦-內啡肽變化及中藥復方對其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4,19(2):83-85.
[8] 陳家旭,唐已婷.逍遙散對慢性束縛應激模型大鼠相關腦區(qū)CRF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04,20(1):71-74.
[9] 陳家旭,李 偉,趙 歆,等.三種中藥復方對慢性束縛應激大鼠行為及皮層和海馬NT3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4,27(2):19-23.
“尊嚴”概念無用論在學界引發(fā)了激烈爭論,許多著名學者都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刊發(fā)麥克琳文章的《英國醫(yī)學雜志》發(fā)表了30多篇快評,許多生命倫理學學家卷入爭論,甚至包括美國總統(tǒng)生命倫理委員會的專家們。這表明,“尊嚴”概念無用論不但是一個學術議題,而且也是一個政治議題。這一議題觸動了倫理學家和政治家們的敏感神經。在這場討論中,絕大多數學者承認,“尊嚴”概念的確存在含義不清晰的問題。但是,面對這一問題,簡單的拋棄并不是好辦法,設法澄清其含義才最重要。學者們從三個方面對麥克琳的思想做了批判。首先,人們不能以“模糊性”作為拋棄一個概念的理由。許多概念含義都是很模糊的,在不同的道德共同體中和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中可能有不同的闡釋,然而它們不但未被拋棄,實際上還被頻繁使用,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如平等、正義、善、公正等概念便是如此?!白饑馈逼鋵嵰彩沁@樣的概念。其次,含義模糊并不一定意味著概念無用。就“尊嚴”概念而言,在許多領域,如學、法理學以及生命倫理學領域,它都是相當有用的,往往被用來表達豐富的思想,這樣的概念不應被隨意拋棄。對于這樣的概念,人們要做的事情是對其進行更加精致和細密的哲學分析和理論探討,而不是簡單拋棄。最后,“尊嚴”概念和“尊重自主性”也有差異。“尊重自主性”主要指對人類理性的尊重,但對那些缺乏理性的人類個體,我們允許使用人制度,因此可以不再考慮這些個體的自主性。例如,深度昏迷病人、休克病人以及嬰幼兒。但是,我們不能因這些個體缺乏理性而不考慮其尊嚴,隨意處置甚至侮辱他們。相反,我們必須認真看護他們,敬謹地對待他們?!白鹬刈灾餍浴迸c“尊嚴”不能等同的情形很多。例如:一個人的自主性未被違背,卻可能有失尊嚴;一個人的自主性受到了侵犯,卻可能未失尊嚴。前一種情形,如那些來自貧窮地區(qū),因經濟困難而無法得到醫(yī)療服務的病人;后一種情形,如一個自殺者被強制送醫(yī)等??梢?,“尊嚴”概念與“尊重自主性”可能在含義上有重合之處,但兩者并不等同。西方學者除了對“尊嚴”概念無用論提出批評意見,也對“尊嚴”概念的內涵進行了探索。一般來說,尊嚴意味著“某種值得贊譽或崇敬的東西”,或者是某種杰出或非凡的特性。在“尊嚴”概念的歷史沿革中,康德在理論上做出的貢獻最為重要。康德關于人之所以都擁有尊嚴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理性的自覺,人的尊嚴與人本身的固有價值相聯(lián)系的觀點對當代“尊嚴”思想具有重要影響。事實上,無論“尊嚴”概念的含義如何演變,“尊嚴”概念都應該是生命倫理學的核心價值觀念。關于“尊嚴”概念是否有用,是存是廢,中國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學者大多肯定“尊嚴”概念在各個學科領域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比如,關于“人的尊嚴”到底在生命倫理學中有何用途的看法,韓躍紅就認同生命尊嚴應當成為現代生命價值觀的內核的觀點[4]。張國安也堅持認為“人的尊嚴”乃生命倫理學之重要概念,具有不可替代性;“人的尊嚴”是生命倫理學的基本價值追求,它在其概念體系中處于較高層次,統(tǒng)攝其他概念[5]。甘紹平明確表示:“研究尊嚴理念,從而更好地堅守維護人的尊嚴的原則,是今天人們的一項重要職責。”[1]可見,國內學者大多對“尊嚴”概念持肯定看法。
二、“尊嚴”概念的價值
(一)“尊嚴"概念所代表的價值,人類不能使用其他語言來進行表達
持“‘尊嚴’概念無用論”觀點的人認為,“尊嚴”這一概念完全可以使用其他語言來代替,如“人權”或“人的自主性”等。在他們看來,“尊嚴”概念并未提供超出這些概念的更多東西。然而,如果我們對這些概念之間的差別進行細致分析,就會發(fā)現“尊嚴”概念的涵義不但區(qū)別于其他概念,而且實際上內涵更為豐富,它所反映的某些價值無法使用人類的其他語言來進行表達。許多人以為在某些場合中“尊嚴”概念完全可以被“人權”與“人的自主性”這兩個概念來代替而并不損失任何含義。事實上,“尊嚴”概念和“人權”與“人的自主性”都僅僅只是含義交叉的關系,并不能互相代替使用。首先,“人權”與“人的自主性”這兩個概念都只含有“尊嚴”概念的部分涵義,二者都不能完全包容“尊嚴”概念所含有的倫理意蘊。例如,孟子講:“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艱難境遇最能展示一個人的尊嚴。一個人處于即將餓死的境遇中卻拒絕嗟來之食,是有骨氣的表現,是一種做人的尊嚴。然而,有骨氣與“人權”和“人的自主性”之間卻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孟子把這種骨氣稱之為“浩然之氣”,其“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孟子•公孫丑上》)?!叭藱唷迸c“人的自主性”這兩個概念顯然都不能包容這種含義。又如,英國學者泰德提到一種未被侵犯人權,也沒有被違背自主性的典型情形,就是那些因身體退化失能又缺乏兒女照顧而不得不孤單地在養(yǎng)老院里生活的老年人。這些人早已退出社會生活,終年沒有人探望,他們常常產生被社會和家人拋棄的感覺。雖然政府的高福利制度使他們沒有衣食之憂,但是他們感到缺乏“尊嚴”[6]。對這些老年人而言,缺乏尊嚴有何倫理意蘊?這倫理意蘊便是:這些老年人對國家和社會來說已經失去價值,因而他們自己喪失了生活的意義感。這一倫理意蘊顯然與“人權”和“人的自主性”之類概念的意蘊完全不同。其次,由于涵義交叉,“人權”與“人的自主性”中的某些涵義實際上也無法被“尊嚴”概念包含。例如,當一個人人權受到侵犯時,或者當其“自主性”被剝奪時,很可能與其“尊嚴”毫無關系,甚至反而展示了個人的“尊嚴”。人權受到侵犯的情形,如一個人因堅持正義而為惡勢力所不容,慘遭殺害,其人權受到侵犯,卻并未喪失“尊嚴”。為正義事業(yè)獻身倒是一種英雄壯舉,反而展示了個人“尊嚴”?!叭说淖灾餍浴北粍儕Z的情形,在學上有一個典型案例,足以說明人的自主性與人的“尊嚴”并非同一個問題,這個典型案例就是法國的“投擲侏儒案”。1994年,法國奧日河畔莫桑鎮(zhèn)(CommunedeMorsang-sur-Orge)鎮(zhèn)長了一個禁止在這個鎮(zhèn)的舞廳進行“投擲侏儒”演出的命令,認為這種演出傷害了人性“尊嚴”。然而,當事人認為鎮(zhèn)長的決定沒有道理,就訴至地方行政法院,請求撤銷鎮(zhèn)長禁止“投擲侏儒”演出的命令。案件反復審理,最后上訴到法國最高行政法院,最終作出了該行為“與公共秩序(orderpublic)不相容”的裁定[7]。當事人認為,“投擲侏儒”演出乃是其自主自愿選擇的行為,而鎮(zhèn)長的禁止命令違反了其自主性??墒擎?zhèn)長卻認為,不允許“投擲侏儒”表演是維護當事人的“尊嚴”。在這個案例中,當局訴諸“尊嚴”,而當事人訴諸“人的自主性”,兩者的結論與主張截然不同,表明“人的自主性”與“尊嚴”有時并非同一回事。這種情形也典型地體現在發(fā)生于中國某地的“女體盛”事件上。2004年,某娛樂公司推出“女體盛”,以女大學生的身體當食器盛菜,引發(fā)爭議。隨后,某婦聯(lián)發(fā)表文章怒斥“女體盛”侵犯女性“尊嚴”,而當事人卻稱行動出于自主選擇??梢?,尊重人的自主性并不一定意味著尊重人的“尊嚴”。所以,“人權”和“人的自主性”與“尊嚴”概念在含義上有實質不同,盡管某些情況下其含義確實有交叉,但彼此并不能互相代替。“尊嚴”概念所表達的某些重要價值確實不能在其他概念中找到或用其他言辭來確切表達。當然,到底何種重要價值只能通過“尊嚴”概念來表達,也許還需要深入研究,但是毫無疑問,“尊嚴”概念是不能被其他概念取代的。概念含義模糊的情形在各個學科中都是很常見的,如法學中的“權利”、哲學中的“理性”等概念,都是如此①。這些概念的確切含義至今仍在不斷探討中,甚至每一項涉及這些概念的具體研究都要首先對這些概念進行界定。
(二)“尊嚴”是生命倫理學的核心價值觀念
與醫(yī)學倫理學不同,生命倫理學并不只是關注行為規(guī)范,而是要研究作為行為規(guī)范之依據的價值觀念,如“正義”“平等”“德性”“權利”“義務”等,但這些觀念中所體現的核心價值乃是人性“尊嚴”。諸如安樂死、人工流產、放棄治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人工生殖等當今生命倫理學研究中的主要生物醫(yī)學議題幾乎都與“尊嚴”相關。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當代生物醫(yī)學技術的每一個進步都有可能從根本上觸及傳統(tǒng)價值,而某些傳統(tǒng)價值乃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其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秩序的根基而不可被動搖。人性“尊嚴”就是這樣一種基礎價值,是當代生命倫理學辯護的核心價值觀念。顯然,把“尊嚴”作為生命倫理學研究和辯護的核心價值觀念,這是現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人性“尊嚴”思想的萌芽出現于古希臘羅馬時期,德爾斐阿波羅神廟上的銘文“認識你自己”就是先賢對人性“尊嚴”思想的哲學啟蒙。而近代啟蒙運動以來,人性“尊嚴”思想越來越為哲學家們所關注,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思想家都對“尊嚴”思想有過深刻闡述[8]??档碌摹叭耸悄康摹钡哪康恼撍枷氲於爽F代人性“尊嚴”觀念的理論基礎,并使“讓人擁有尊嚴”越來越成為近現代人類社會的重要奮斗目標。人類能夠追求“尊嚴”,這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qū)別,是人類作為理性存在的重要標志,是人類自尊、自信、文明與開化的體現。就此而言,在現代生物醫(yī)學科技背景下,在人性“尊嚴”面臨工具理性威脅的道德境遇中,生命倫理學把“尊嚴”作為核心價值來研究并非來自某些聰明人的偶然靈感,而是合乎文明社會發(fā)展邏輯的一種必然選擇,也是現代社會發(fā)展和文明發(fā)展的支柱與結果。
(三)“尊嚴”概念幫助人們對抗工具理性,拯救人性迷失
【關鍵詞】醫(yī)學生物學 教學 探討
在衛(wèi)生學校初中起點的中專教育階段,醫(yī)學生物學是剛剛進入學校的學生首先接觸到的基礎醫(yī)學課程。醫(yī)學生物學涉及與醫(yī)學相關的生物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既是醫(yī)學基礎的前沿學科,又是學習其它基礎醫(yī)學及臨床醫(yī)學的奠基學科,起著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以期更好的提高授課效果。
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一旦被激發(fā),其主體學習的意識便得到弘揚。我校醫(yī)學生物學通常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開設,課程性質為考查課。由于是考查課,給學生造成一種醫(yī)學生物學“不重要”的假象,而且學生目前普遍存在學習基礎偏低的現象,醫(yī)學生物學又是以細胞生物學和醫(yī)學遺傳學兩大方面的基本內容為主要教學內容,這些內容相對微觀、抽象,初中起點的學生從未涉及過,相對新奇,當他們接觸到第一門專業(yè)基礎學科時,都會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新鮮感,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上好第一次課―緒論是至關重要的。先從一系列問題開始:什么是生物?我們周圍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他們的區(qū)別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磿L得象自己的父母?學習醫(yī)學為什么要學生物學?讓學生一下子進入角色,覺得生物學知識并不遙遠,隨著教師的答疑,使學生了解了醫(yī)學與生物學關系密切,生物學是其它醫(yī)學課的基礎,臨床醫(yī)學的突破依賴于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同時生物學的發(fā)展也源于臨床醫(yī)學研究的需要。如困擾人類的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遺傳病、艾滋病,還近幾年來的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傳染病的治療和攻克,都依賴于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等的發(fā)展;為了滿足人類“青春永駐”的愿望,臨床醫(yī)學又提出了如何延緩衰老的命題,這要通過生物學來進行研究,同時也促進了生物學的發(fā)展。生物學與醫(yī)學是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通過緒論的講解使學生明確了學習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從而產生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要貫穿始終。每一次課教師都要用自己的智慧,盡可能用生動、形象的形式來傳授知識。例如:在介紹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時,我們把它比做一個旋轉扶梯,在介紹蛋白質分子的一級結構和空間結構關系時,可以將其比喻為一根毛線和一團毛線之間的關系。用生活實例對所講知識進行強化,使其由抽象到具體,使煩燥內容生活化、形象化、具體化。
二、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多媒體教學是集文字、圖象、聲音、動畫及視頻為一體的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夠清晰地展示教學內容,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在“細胞”一章的教學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內容,對這部分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細胞器的結構、細胞有絲分裂的內容,采用傳統(tǒng)的板書加掛圖很難講清楚,盡管老師用發(fā)很大力氣,學生仍然很難理解,而且感覺到枯燥。而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動畫的播放來講授這部分內容,讓學生既感覺新奇,又理解和掌握了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積極開展啟發(fā)式、互動式、討論式的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學模式單一化的狀況,樹立教學模式多樣化的觀念,采用多種靈活多樣的方式,充分利用錄像和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提高教學效果。
三、重視實驗教學
關鍵詞: 代謝組學 中醫(yī)藥現代化 證 療效評價 中藥新藥
1 代謝組學與中醫(yī)藥學理論體系的聯(lián)系
中醫(yī)藥學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老科學,在歷代醫(yī)家不懈的醫(yī)療實踐中,形成了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特點的理論體系。所謂整體觀念,是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統(tǒng)一性的認識,是整體思維方法在中醫(yī)理論中的體現。中醫(yī)藥學非常重視人體的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認為人體的每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都具有整個生命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人體與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認為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運動規(guī)律相統(tǒng)一。這種觀念貫穿于中醫(yī)學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乃至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等各個方面的理性認識之中。近年來,中醫(yī)藥現代化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科研上的焦點問題,學者們力圖用現代科學方法論來衡量和改造中醫(yī)藥學,卻出現了中醫(yī)藥學在現代科學面前無法證明其科學性的尷尬局面[2]。這都是由于現代醫(yī)學的方法論與中醫(yī)藥學的方法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鴻溝,中醫(yī)藥學研究用的是整體思辨的網狀思維模式,它注重把握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不是事物本身,因而其知識結構是綜合的、整體性的;同時,中醫(yī)藥學善于把人與環(huán)境因素綜合地加以考慮,其思維呈網狀結構。而現代醫(yī)學研究是還原分析的鏈式思維模式,它是建立在實驗分析基礎上的,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的特性,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其知識結構是分析性的、局部的。然而,人體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整體,人體的復雜性及疾病的聯(lián)系性,與中醫(yī)的整體網狀思維模式接近現代醫(yī)學,也正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由單一性向系統(tǒng)型轉變?;蚪M計劃基本完成,標志著生物學研究進入了“后基因時代”,而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是后基因時代的最主要研究任務?;蚪M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及代謝組學都是系統(tǒng)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分別從基因、mRNA、蛋白質層面探尋生命的活動,然而,代謝物是生命活動的最終產物,代謝物的水平可以被看作是基因或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生物體作出的最終的應答,正如Oliver Fiehn所認為的“代謝物是基因型到表現型之間的橋梁”[3],“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告訴你可能發(fā)生什么,而代謝組學則告訴你已經發(fā)生了什么”[4]。因此,代謝組學是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的終點??傊?代謝組學屬于全局系統(tǒng)生物學(Global systems biology)研究方法,與中醫(yī)藥學的整體觀念相對應;且代謝組學研究的目標是代謝物,而“代謝物是基因型到表現型之間的橋梁”,其研究更接近表現型,由此,代謝組學用于中醫(yī)藥現代化研究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2 代謝組學與“證”的現代研究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白C”是辨證論治的起點和核心。所謂“證”,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機體內外環(huán)境各系統(tǒng)之間相互關系發(fā)生紊亂所產生的綜合反應,是反映疾病處于某一階段病因、病性、病位、病勢等病理要素的綜合性診斷概念。因此,“證”的現代研究是中醫(yī)藥現代化研究的核心任務。近年來,學者們對“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證候的標準化、客觀化、證候的本質、計量診斷、證候的動物模型等方面。其中證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是進行“證”的其它方面研究的基礎,如果對證候沒有一個客觀的尺度加以評價,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就無法進行。每一個證候都有其外象(外候)與內涵,證的標準化研究中,對其外候的研究主要是根據中醫(yī)文獻及臨床資料,并結合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制訂某些證的診斷標準,使辨證達到規(guī)范化,并將現代醫(yī)學的實驗指征結合到證的研究標準之中;但外候是用四診——望、聞、問、切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而得,很難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學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專家經驗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這種診治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依賴醫(yī)生的診療經驗,無論在準確性、穩(wěn)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醫(yī)患雙方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從證的內涵方面去制定“證”的診斷標準十分有意義。近年來,學者們致力于探索證候的高特異性和高靈敏性的指標,試圖建立證候實驗診斷單個金指標,然而,由于證的整體性、動態(tài)性和異病同證、同病異證等特征,不可能用單一指標作定性、定量、定位的說明。據此,證候客觀化研究采用綜合指標,精選非特異指標進行特異組合,建立能反映證本質并能區(qū)別它證的定性、定量、定位綜合實驗指標,輔助四診,確定證候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代謝組學正具備反映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組”、“群”、“譜”集成的分析功能。它能夠通過檢測不同時間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對這些代謝產物進行分析,從而確定不同的證所對應的代謝組,使“證”可以得到客觀化的表述。另外,利用代謝組學方法,通過研究代謝物圖譜隨時間的變化,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疾病過程中“證”的變化與機體內物質的代謝途徑和代謝狀況的關系,還有助于疾病生物標記物的發(fā)現和輔助診斷,使診斷、治療達到個體化。其準確性依賴于儀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診治的科學化、定量化,避免了人為因素的誤診。
味標識物
《柳葉刀》雜志曾經刊載了一則有趣的報告,一條狗總是愛舔女主人腿上的一顆黑痣。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她去醫(yī)院后,醫(yī)生診斷出這個部位患有惡性黑素瘤。雖然這樣的故事一直在醫(yī)學界流傳,但是由于缺少證據,并沒有多少人給予足夠的關注。不過,從那時開始,科學家相繼在大鼠和小鼠中觀察到類似“嗅出疾病”的能力,這種能力幫助這些嚙齒動物遠離種群中生病的成員。如今,研究人員相信他們已經搞清了這些動物是如何具有這項本領的。
借助一些現代技術,如氣相色譜和質譜等,醫(yī)學研究人員已經從人體呼出的混合氣體中分離出各種分子。利用這種方法,現在已經有多個研究小組著手分析特定疾病氣味的化學物質分子,這樣我們就可以找出其中的“氣味標識物”?!皻馕稑俗R物”指的是疾病細胞產生的特殊物質,它們可能是出現疾病的征兆,盡管這個時候還沒有顯現出明顯的癥狀。包括哮喘病中發(fā)現的一氧化氮,糖尿病的丙酮,腎衰竭的氨氣等。對乳腺癌患者來說,甲醛可能是一種標記分子,這種小分子只含有單個碳原子。
“聞出”癌細胞
眾所周知,利用犬類的超強嗅覺來協(xié)助偵查包裹和行李中的以及爆炸物的做法已經非常普遍??墒抢霉返男嵊X來追蹤癌癥,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找到狗能“聞出”癌癥的科學依據,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就要對氣味做化學分析。
英國科學家整整花了16年時間研究,所有證據都顯示,腫瘤會產生一些揮發(fā)性、并可蒸發(fā)到空氣中的物質。這些物質也被發(fā)現存在于尿液、皮膚表面或者病人呼出的氣體中。比較健康人和癌癥病人呼出的空氣,結果顯而易見,兩者所含的揮發(fā)物質是絕對不同的。事實如此,但這樣的區(qū)別從何而來?區(qū)別由癌細胞的專屬機能造成。所有的細胞都會吸收和排出氣體,但是癌細胞的功能會出現紊亂。例如它們會使用大量的糖分用于無限制的生長。所有這些,還包括一些我們尚不了解的機制,都會使得它們產生一些與正常細胞不同的氣體。正是這些氣體幫助小狗識破癌癥的秘密。
為了得到直接有效的數據,研究人員選擇了尿液作為樣品,這樣既方便收集,也方便對狗狗進行訓練和測試。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他們決定研究膀胱癌,因為這個器官是直接與尿液有接觸的。一共有144位志愿者參加了實驗,包括108位健康人和36位癌癥患者。他們同意捐獻出一些尿液用于這個新型實驗。而小狗們更是接受了7個月的強化訓練,目的是學會忽略與癌癥無關的氣味。
實驗結果令人振奮,在41%的情況下,這6只狗狗找出了屬于病人的尿液。當然,這比起專業(yè)的癌癥專家們來說是要差一些,但比隨機概率要高很多。如果,隨機用鼻子去聞尿樣的話,平均只有7%的可能恰好找出有問題的那一份。后來,其他實驗室也開始陸續(xù)地進行了犬類診斷能力的測試。
聞味辨疾病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另外一個醫(yī)學研究小組也訓練了5條狗來辨認患有肺癌和乳腺癌的病人呼出的氣體。隨后,研究人員又讓它們分辨86個癌癥病人和83個健康人呼出的氣體。結果出來,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95%以上的情況下,這些小狗都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跟傳統(tǒng)的診斷方法不相上下!是訓練方法極為奏效嗎,還是犬類的嗅覺對氣息比對尿液更敏感呢?我們暫且不去管它。狗狗的鼻子怎么會如此的神奇呢?這是因為它的嗅覺至少要比我們人類強上1萬倍。在狗的鼻孔中,我們發(fā)現了比人類更靈敏、數量更多的“嗅覺感受器”。
被認為是嗅覺冠軍之一的德國牧羊犬,擁有2.2億個嗅覺感受器,而我們人類只有區(qū)區(qū)500萬個。我們正是借助這種感受器來感知漂浮在空氣中的氣味分子。為了正確分析嗅到的氣味,狗的大腦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它們大腦中有稱為“嗅葉區(qū)域”的專司嗅覺,體積是人腦相同區(qū)域的4倍,即比人腦的總體積要大得多。這樣一來,狗狗一半以上的大腦活動都與嗅覺有關。遺憾的是,研究人員至今還沒有發(fā)現一種所有癌癥中都存在的標記分子。
狗狗究竟聞到了什么?是疾病的氣味還是其他相關的氣味?我們并不清楚。不管怎樣,大家還是對結果相當滿意。研究人員希望現在就能將這個實驗擴大到更多的志愿者和病人中去。
任重而道遠
長壽總是人們的共同愿望。但是,如果不懂得抗老保健的知識,不按照抗老保健的原則去身體力行,那么,愿望與現實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人體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的。這些變化主要是由兩個對立統(tǒng)一的生命活動――生長和衰退所組成。在青、壯年時期,生長過程是主要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衰退過程就逐漸出現。年齡增長是一個持續(xù)過程,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衰退發(fā)生時間和發(fā)展速率參差不一。人的營養(yǎng)代謝功能在幼兒期最旺盛,至20歲左右轉入了平衡階段,70歲以后又逐漸降低。男女的生育功能在20歲左右很快上升,但女性40~50q就逐漸轉入更年期,而男性則沒有明顯的更年期,即使有,也比女性晚5~10年。人的體力和腦力在出生后持續(xù)發(fā)展:體力最初發(fā)展比腦力快,到20歲前后達頂點,而后就逐漸降低;腦力則在20歲后仍持續(xù)提高,一般到40~60歲最成熟。此后如需保持腦力的活躍,必須依靠兩個因素:一是盡量保持原來的腦力活動,不要突然終止;二是防止腦動脈發(fā)生硬化。前者主觀上能夠做到,后者則是個難題。
衰退的發(fā)生發(fā)展是生命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研究它的目的不是為了防止它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而在于延緩其發(fā)生的時間和發(fā)展的速率。
二、老化與衰老
人的機體在發(fā)育成熟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結構與功能方面出現的種種進行性衰退變化現象,稱為老化。其特點為:機體對內、外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逐漸減退。衰老和老化是兩個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不盡相同的概念。老化是衰老的前奏,機體不斷老化,最終導致衰老。
老化現象的出現,各生命個體間差異很大:各器官老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速度也不相同。一般人在三十多歲就開始老化。骨、軟骨、肌肉、皮膚等對維持生命沒有直接關系的組織,較早出現老化:而心、腦、肺、肝、腎等擔負重要生理功能的器官,老化較遲出現。
一般認為,衰老是生命的后期現象,衰老的最終結局是死亡。人在45歲以后便進入初老期,65歲以后才算進入老年期。如果在45歲以前就出現身體外表形態(tài)及功能活動方面的老年性變化(如耳聾、眼花、脫發(fā)、皮皺、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降低等),則稱為早衰。從理論上講,衰老有兩種:生理性自然衰老和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衰老。兩者的界限不明顯,難以區(qū)分。實際上真正無病而終者極為罕見。引起老年人死亡的原因各個國家或地區(qū)都有自己的特點,但總的來看,腦血管疾病占首位,其次為惡性腫瘤,以下依次為心臟疾病、意外事故,以及肺炎和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這表明具體的死亡現象是隨機因素造成的結果,是因為疾病或意外事故損壞了生命攸關的部位。也許并不存在特異的老年性疾病,但機體的衰老可以增加老年人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因此也可以說,衰老是老年性疾病的真正病因。
三、衰老與遺傳
有關衰老的學說和假設很多,但基本上可歸納為兩種相互對立的認識。一種認為衰老是生物固有的,隨時間而演進的退化過程的結果(衰老的自然演進學說);另一種則認為衰老是隨機損傷導致組織崩潰的結果,包括衰老的非自然演進學說、體細胞突變學說、免疫學說、代謝產物學說、內分泌學說等等。各種動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曲線(通過對死亡年齡的統(tǒng)計分析繪制而成),而且比較穩(wěn)定。從不同人種的生命曲線也可看出,客觀條件的巨大差異并不影響曲線的基本形態(tài)。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進步使人的平均壽命有了較明顯的增長,但對最高壽命卻沒什么影響。衰老的自然演進學說派認為這些事實是壽命受遺傳影響的根據之一。
中外都有不少關于長壽家族的記載,這的確是遺傳因素在決定壽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力佐證。例如清代無錫秦氏,兄弟9人,合共600余歲,其中4人的年齡分別為90、87、85和70歲;另有人曾研究國內某一家譜,共19代,計1945人,全面了解了他們的生卒年代,得出的結論是:“兒女長壽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父母的壽限?!眹庖恍┤藟郾kU公司的統(tǒng)計資料也表明,人的壽命有一定的遺傳性和家族傾向性。此外,人們發(fā)現單卵雙胞胎的死亡年齡比雙卵雙胞胎接近得多,這也是遺傳學上的證據。這些事實均表明壽命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
從整體上看,動物的壽命是受遺傳控制的,但衰老和死亡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的,意見很不一致。有的認為純屬遺傳因素,有的認為純屬機遇性因素,或者兩種因素兼有。影響人體發(fā)育的因素也很多,有的是先天遺傳的,有的是后天環(huán)境影響的。衰老本身可能受這兩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即所謂“多因子遺傳”)。對于高度復雜的人類要區(qū)別“先天”和“后天”的作用是非常困難的。流行病學調查所作出的結論,一般只能是初步的印象。
不同人群的老年變化,其基本規(guī)律大致相同。但是有些特殊的老年變化的遺傳基礎是有種族特異性的,如某地印第安人極易得糖尿病(25歲以上的人發(fā)病率占42%,大于35歲者占50%)。又如美國的黑人,老年時患骨質疏松癥比美國白人少,65歲以后發(fā)生股骨頸骨骨折的也較少。
相反,也有很多老年變化是環(huán)境影響所致,如兒童和成年期的營養(yǎng)、教育、職業(yè)、家庭生活、疾病及特殊嗜好等,這些對以后的老年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抗老與益壽
人的正常壽命到底有多長?根據近年來細胞老年學的研究,人至少可以活到110歲,平均年齡可以達到120~150歲,真正的自然衰老要到100歲才開始。但是由于受各種各樣不利因素(包括各種疾病和現代的“文明”生活)的影響,絕大多數的人不能享盡天年而“夭折”。既然壽命一方面受遺傳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那么盡量防止不利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豈不可以延年益壽嗎?確實如此。講究養(yǎng)生之道,預防疾病發(fā)生,是防止早老、爭得應有天年的有效辦法。
抗老益壽的研究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戰(zhàn)國時期的醫(yī)學巨著《內經?素問》就系統(tǒng)地記有養(yǎng)生之道。隨著后人的不斷充實和發(fā)展,我國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攝生學”。它包括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方法,如心神曠達、動則不衰、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抗老良方等。國外老年學的研究始于1830年,當時主要研究一些有關衰老的一般性問題,1920年以后才開始老年臨床醫(yī)學的考察,1940年轉為從生物學、醫(y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近年來,人類機體衰老的生理、病理等基礎理論,老年病的流行病學、臨床醫(yī)學,預防、保健、康復和護理,以及老年人社會醫(yī)學等,已經逐步融合發(fā)展成為醫(yī)學科學中的一個專門學科――老年醫(yī)學。老年醫(yī)學研究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延長老年人的壽命,更不是為了讓他們在忍受病痛和各種精神折磨中茍延殘喘,而是為了讓他們生活得精神飽滿、生氣勃勃,在身心兩方面都夠得上健康愉快,還能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實踐中,人們發(fā)現許多老年人常患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可能在體內早已存在十幾年了。這些病,如果能早期注意生活、飲食、運動和衛(wèi)生等,到了老年期就不至于發(fā)生,或即使發(fā)生,也不會發(fā)展得很快、很重。因此為了保證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長壽,有必要把40歲以上的人(可稱為老年前期)都包括在老年醫(yī)學的研究范圍內。
普洱市人民醫(yī)院感染科,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 在醫(yī)學的臨床治療上,細菌感染是經常遇到的情況,不及時地采取措施對其進行處理,將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危機和痛苦,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研究,細菌感染的治療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是耐藥細菌的出現又給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難題。噬菌體運用于臨床治療上,是臨床細菌感染治療的又一項重大突破。噬菌體的治療方案廣泛的被運用在臨床治療中。噬菌體是一種依賴細菌的病毒,它在細菌感染的治療上,能夠取得非常好的療效,尤其是針對耐藥性細菌感染,它比一般的藥物能起到更好地療效。噬菌體裂解酶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研究項目,它和傳統(tǒng)的抗生素相比較有著獨特的性能。該文主要講述的就是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的臨床進展[1],借此對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有所總結,望未來有更好地突破。該文主要闡述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的臨床運用和其進展。
[
關鍵詞 ] 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臨床進展
[中圖分類號] R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a)-0033-02
[作者簡介] 趙兵(1974-),男,布朗族,云南普洱人,本科,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云。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醫(yī)療不斷發(fā)展的同時,細菌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與增殖,普通的細菌尚可以用傳統(tǒng)的抗生素抵抗,但是隨著耐藥性的細菌不斷增多,傳統(tǒng)的抗生素已經不足以幫助人們治療細菌感染,這在臨床治療上造成了不小的難題。噬菌體治療是在耐藥性細菌感染逐漸不受控制時漸漸被運用到臨床治療上的。耐藥性的細菌感染對于臨床治療而言十分棘手,并且一度出現無藥可醫(yī)、束手無策的現象。因其耐藥的性質,一般藥物對于這類細菌來說基本無用,而噬菌體是一種對特異性感染的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微生物的病毒[2]。噬菌體遺傳物質和結構簡單,一般需要寄生在細菌真菌等宿體內。該研究對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的臨床進展作出研究,基于被動治療與主動治療的方式開展實驗,現已取得不錯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細菌感染從古至今都是人與動物的常見疾病,在從前細菌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細菌感染治療的重要性。噬菌體是英國和法國于1915、1917先后發(fā)現,并實際運用于細菌感染治療上。1934年美國報道噬菌體抗腸球菌感染成率高到百分之八十。而隨后也有公司對噬菌體作為商業(yè)性生產,這足以證明20世紀40代的時候,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就能夠運用于臨床治療上。但也隨著抗生素的出現,噬菌體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3]。
1.2 方法
抗生素有效地遏制了細菌感染,使得臨床治療得到了極大的便利。但是隨著近幾年耐藥性菌的大量出現,讓傳統(tǒng)的抗生素起不到應有的療效,這樣也使得人們對于細菌感染變得束手無策,研究出能夠抵制耐藥性細菌感染的制劑,依然是迫在眉睫,所以人們又把目標回到噬菌體身上。近幾年各國的研究者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足以給予一定的認同,并且發(fā)現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在用藥時間和劑量上的限制相對較小[4],因此,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也被廣泛的運用到臨床治療上。
2 噬菌體的研究成果
2.1 噬菌體的治療方法
當前噬菌體控制細菌感染的主要方式包括主動、被動這兩種治療方式,主動治療是指當噬菌體感染細菌后,菌體不斷繁殖、分裂,并能夠自動解體。被動治療是指機體內噬菌體多于細菌,其數量遠超于細菌體,當細菌吸收噬菌體后,細菌會發(fā)生裂解,從而可以到達治療的預期效果[5]。噬菌體的這兩種治療具有普通抗生素所達不到的效果,噬菌體的動力學特性決定了其給藥途徑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抗生素治療方式。
2.2 噬菌體的給藥途徑
在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的臨床治療中,噬菌體的給藥途徑一直是研究熱門,因為這與治療效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臨床治療中口服和注射,這兩種途徑是最常見的[6]??诜删w制劑被廣泛認為是治療腸胃細菌感染的最佳方式。但是要保證噬菌體在胃液高酸性環(huán)境中,保持活性需要特殊的方式,臨床治療時多會配合藥物進行口服[7]。通過臨床治療表明,噬菌體能夠在機體內被吸收并對其循環(huán)產生一定的作用,當噬菌體停留在腸胃內,這類現象可能是因為噬菌體的濃度與腸道的免疫能力有著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能夠相互產生作用,并得到滿意的效果。根據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注射常被作為一種噬菌體給藥途徑,能夠起到不錯的治療效果,通過注射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讓噬菌體遍布機體各組織中,能夠對感染部位進行有效治療。并且不同的注射方法,其相應的治療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臨床試驗證明,噬菌體濃度與其抗菌效果為正比的關系,同時,霧化吸入噬菌體的給藥途徑,這種方法對于治療肺部感染有良效。通過實驗證明噬菌體粉化后在4~22℃能具有未定性長達三個月[8]。霧化吸入噬菌體在臨床上也可用于治療肺部感染,噬菌體制劑在局部外用也有成功的例子。
2.3 噬菌體的生物特性
自然分離的噬菌體具有獨特性,它對宿主非常的專一,這也是宿主選擇性太窄的問題。研究表明可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方式,將不同菌株的噬菌體放在一起,并且實驗表明混合的噬菌體在很多方面都要優(yōu)于單一的噬菌體[9]。另外機體免疫系統(tǒng)對于噬菌體的清除,也是治療上需要思考的問題。機體免疫系統(tǒng)會分解、中和噬菌體讓其失去活性,為此需要找出降低噬菌體免疫性的方法。同時噬菌體也有轉倒毒素的時候,所以必須要選擇合適的噬菌體開展臨床治療,因為噬菌體的藥代動力學要比傳統(tǒng)的復雜很多,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3 噬菌體的臨床進展
3.1噬菌體制劑的研究現狀
在治療細菌感染時,活性噬菌體制劑存在一定的局限,為了提高噬菌體制劑的治療效果,通過提取此種噬菌體中的裂解酶,以其特異性來治療細菌感染。噬菌體裂解酶作為細胞壁裂解酶類的物質,能夠與細胞壁的糖基特異性結合,因為這種細胞壁的糖基特性,可以使其發(fā)揮作用。
噬菌體裂解酶作為近代中產生的一種抗菌劑,具有不可復制、定向操作、無細菌抗藥性影響的特點,這是噬菌體裂解酶與普通的噬菌體最大的區(qū)別,噬菌體裂解酶在治療細菌感染中能夠起到不錯的治療效果,且此種治療方式比較穩(wěn)定、快速,安全性更高。當前對噬菌體裂解酶的研究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還需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尤其是噬菌體裂解酶的細胞壁識別位點的分子、分子基礎結構等方面的知識相對匱乏,但這又是解決噬菌體裂解酶如何降解細菌外膜的關鍵,所以研究噬菌體裂解酶有很長的一段路程[10]。
3.2 噬菌體裂解酶制劑的局限性
噬菌體裂解酶制劑在臨床治療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此種局限性與活性噬菌體制劑相同,均是因為二者受其特異性的影響。通過噬菌體裂解酶殺菌譜的擴張,能夠改變這一結果,因此,還需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與探索。許多研究數據表明,噬菌體裂解酶是N端的催化結構及其催化結構域較保守,而其特異性由C端的細胞壁結合結構域所決定,通過不同噬菌體裂解酶結構域間不斷作用,相互交換和重組,使其特異性、裂解性發(fā)生變化,經過基因工程技術,對裂解酶的各大結構域進行交換、重組,擴大其應用范圍,使其裂解活性得到提升。由于噬菌體裂解酶的兩端是兩個獨立的結構,我們仍然需要不斷地研究與探索噬菌體裂解酶。
3.3 噬菌體裂解酶
純化的噬菌體裂解酶可以起到治療細菌感染和預防的作用[11]。2001年證實純化的噬菌體裂解酶在實驗中顯示了良好的抗菌活性。為此噬菌體裂解酶的藥劑也相應的生產,其中內溶素是比較受關注的一種噬菌體裂解酶制劑。噬菌體的內溶素有著很寬的抗菌譜,相比較它的抗菌作用而言更強。葡萄球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易發(fā)生在人、動物間,使機體受到感染,葡萄球菌易于借助各種渠道獲得耐藥性,因此,加大了治療葡萄球菌感染的難度。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噬菌體裂解酶對此類細菌的抗菌效果顯著。
4 發(fā)展前景
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治療,根據噬菌體和宿主菌的作用關系表明,烈性噬菌體相較于弱性噬菌體,更加具有治療細菌感染的效用。噬菌體在宿主菌體內具有自我復制的能力,不能對噬菌體進行合理的量化,對噬菌體的代謝動力學也無法做出具體的解釋,對其給藥途徑、治療方式等均存在許多問題,由于缺乏明確的相關數據作為依據,只能得知在宿主菌體內噬菌體發(fā)揮殺菌作用與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密不可分。根據大量數據表明,噬菌體聯(lián)合中性粒細胞能夠具有更有效的治療結果,噬菌體在將來會是治療細菌感染主要的手段,并且能夠廣泛的運用到臨床治療中。噬菌體的研究也會越來越具體化、細致化。
5 結語
在自然界中,噬菌體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細菌病毒,也是細菌的天然殺手,在細菌性感染,多重耐藥性細菌的蔓延,讓我們處在無特效抗生素的危險邊緣,研究出有效的抗菌劑已是迫在眉睫。多重耐藥性細菌感染治療方面,噬菌體比常規(guī)的抗生素有著較高的優(yōu)越性。通過幾年的不斷研究,目前已經研發(fā)出比噬菌體裂解酶制劑能夠更好地抵抗耐藥性的細菌[12],可是這些還不足以令我們停下研究的進程,噬菌體制劑的研究仍然值得我們不斷地探索、突破。人類文明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細菌也是不斷發(fā)展的,若不能更好地找出對抗細菌直接、有效的方法,對于今后的臨床治療也是一項考驗。通過近年來的臨床治療結果表明噬菌體在臨床使用時,其中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抗菌譜狹窄、給藥途徑、給藥劑量、全菌噬菌體的免疫原性及藥代動力學等。噬菌體是細菌病毒,如若使用不當也會帶來不可想象的結果。為了加強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的安全性,使其能夠發(fā)揮出最大限度的治療效果,還需我們對其進行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噬菌體在機體中的藥代動力學這一問題,爭取讓噬菌體細菌感染治療方面取得更大地突破。
[
參考文獻]
[1] 張立麗,李寧,趙秀英.噬菌體治療研究進展[J].北京醫(yī)學,2011,33(3):232-235.
[2] 胡重怡,蔡劉體.噬菌體治療作物細菌性病害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1,39(3):101-103.
[3] 王海強.嗜菌體與抗生素攻擊裂解細菌模型的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學,2012:23-31.
[4] 文細毛,任南,吳安華,等.全國醫(yī)院感染監(jiān)控網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變化趨勢[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350-355.
[5] 馬曉麗,吳慶慶,溫龍平.噬菌體在血液中的失活及其機理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009,39(1):90-94.
[6] 黃新,高飛絮,常勝合,等.噬菌體脂質體包被液治療小鼠耐多藥結核的初步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08,17(6):482-485.
[7] 王盛,童貽剛.噬菌體治療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通報,2009(7):1019-1124.
[8] 陳蔚青,王曉楓,王普,等.噬菌體裂解酶:抗菌作用與藥物開發(fā)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09(10):891-894.
[9] 顧敬敏,韓文瑜,路榮,等.治療細菌性疾病的有力武器——噬菌體及其裂解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25(1):29-33.
[10] Sulakvelidzea A, Alavidze Z, Morris J G.Bacteriophage therapy[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1,45(3):649-659.
[11] Yoong P,Schuch R,Nelson D,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broadlyactive phage lytic enzyme with lethal activity against antibiotic-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 and Enterococcus faecium[J].J Bacteriol,2014,186(14):4808-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