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辯證統(tǒng)一的整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需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文化和思想來指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平臺。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整合,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培養(yǎng)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行性依據分析
1.1 二者整合在教育內容上促進互補思想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內容則圍繞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為主題的人文學科知識傳授和教育。我國大學過于注重科學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決定了我國大學生文化教育更加強調人文素質教育,這從文化素質教育緣起于人文教育相對薄弱的理工類大學可見端倪。人文素質教育要處理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關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內容,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內容。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價值,包涵著許多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中吸取某些內容,以充實道德教育的知識含量,增強其感染力因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內容上存在著互補關系。二者整合教育讓大學生們不斷汲取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養(yǎng)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會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二者整合在教育功能上體現多層次社會的發(fā)展是以犧牲人自身發(fā)展為代價的,而人自身的發(fā)展又離不開社會發(fā)展這個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功能不能不兼顧既要造就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又要使人盡可能全面而自由地發(fā)展,并且盡力使二者相互促進作用顯示出來。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由單一功能向多樣功能發(fā)展,實現其發(fā)展。將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大學生可以領會古人在為人處事方面的許多知識和禮節(jié),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的營養(yǎng),在細微之處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品質。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實踐中和理論上逐步趨向全面深化,逐步向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層次發(fā)展,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與協調發(fā)展的社會。
1.3 二者整合在教育意義上具有時代價值隨著中國加入wto 標志著中國已正式邁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在這一過程中中西方國家充分利用經濟強勢,進一步提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植入”發(fā)展中國家日趨成為一股洶涌而至的浪潮,這種浪潮也滲透到中國的高校,一部分學生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混亂無序現象。因此,增強社會認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的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家認同、社會責任認同無疑是當前增強我國居民對當前我國社會發(fā)展階段認同,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的一個重要而有力的思想武器。特別是對當前的大學生而言,需要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傳統(tǒng)文化資源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認同和責任意識教育,以增強大學生對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信心,增強他們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決心。因此,二者整合教育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導,對維護國家和諧統(tǒng)一與協調發(fā)展具有時代價值。
2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徑
2.1 吸收傳統(tǒng)文化精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針對當前西方價值觀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導致一些負面影響大學生成長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鍛造學生理想人格、提高學生政治高度,樹立學生更高境界的信念與責任感方面著更為艱巨的任務。因此,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整合之一在于賦予思想政治教育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從內容到形式,努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并挖掘、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開展獲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導和確保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不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例如,可在高校各專業(yè)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同時,補充《中國哲學史》課程,并且把其作為公共必修課。中國傳統(tǒng)哲學反映了中國各個時期各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較全面的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內容,掌握中國哲學的辯證特點,自覺提高思維能力和理論水平,提高
倫理道德水平的基礎上,處理好理想與現實、權利與義務、個人與集體、競爭與合作、自由與紀律、友誼與愛情、學習與工作等關系,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怎樣的生活才有意義,怎樣的人生追求才有價值等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哲理又有文理,又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
2.2 弘揚傳統(tǒng)文化美德,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2.2.1 弘揚愛國主義傳統(tǒng),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務。在長期的歷史積淀過程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經過數千年的演繹和揚棄,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榜樣等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guī)范、行為方式、風尚習俗等形式存在著。這些文化積累,己深深地融化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之中,內化為人們的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影響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通過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學生思想認識,激勵當代大學生以民族英雄為榜樣,繼承愛國主義傳統(tǒng),明確自己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努力學習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富強繁榮奉獻自己的力量。
2.2.2 弘揚誠實守信傳統(tǒng),誠信立人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者,天下之結也”。以誠相待,忠誠守信,歷來是中國人的道德信條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挖掘傳統(tǒng)誠信道德,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啟迪價值。同時,良好誠信行為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圍,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是目前各高校比較認同的做法。大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接受信用教育,學校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將學生在校期間涉及到信用方面的事項逐一記錄在冊,包括守信與失信,通過這些一系列的數據、事實、行為的記載,就會有效地達到教育學生誠信行為的目的。
2.2.3 弘揚崇高進取傳統(tǒng),培養(yǎng)高尚人格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注重氣節(jié)、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強調憂國憂民、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尤其強調一個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則和方法,自強不息,進德修業(yè),發(fā)揮出自身的潛能,就一定會鍛造出理想人格。道德倫理觀念和為人處事哲學等道德修養(yǎng)的精義,對于塑造和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精神,無疑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創(chuàng)新、要發(fā)展就必須將理論和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相結合,將二者融會貫通,形成互補,才能更好的解決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才能有助于大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養(yǎng)。
2.3 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十七大報告提出的要使傳統(tǒng)文化與現時代相適應,也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在站在現時代的角度去理解傳統(tǒng)文化,同時引領傳統(tǒng)文化走向現時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迫切需要創(chuàng)新,以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降低的局面。為此,必須認真貫徹科學發(fā)展觀,在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揚棄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辟新路子,總結新經驗。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守創(chuàng)新原則:一是堅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人格教育的優(yōu)化整合,注重先進科技文化成果的宣傳教育和普及,促使各種優(yōu)秀文化成果不斷轉化為大學生的健全人格素質。如前文所述,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存在互補性,若將其課程融為一體,并加以規(guī)范、系統(tǒng),確定科學的比例,不但能避免二者分離狀態(tài)下必然形成的課程重復設置問題,而且一方面可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賦予“兩課”教學更厚實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又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導向性,將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扎根于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深厚土壤中,可謂相得益彰。二是對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進行解讀時要求我們必須以現時代的價值取向去理解一些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時代大潮的搏擊中,在全球化競爭的洗禮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須引導大學生把個人命運和整個國家、民族、人類的發(fā)展聯系起來,在整體的世界環(huán)境中求得國家的繁榮與發(fā)展。因此,大學生群體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要以一種平等、認同、尊重、寬容、開放的心態(tài),以跨文化的多維視野,確立“與國際接軌”的總體態(tài)度,自覺尋求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合點,始終保持對于別國、其他民族的新鮮感和敏銳性,努力學習世界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培育時代所需而中國本土又急缺的民主、科學和法治精神,使傳統(tǒng)文化不致與現時代的價值取向相背離。
3總結
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教育是在保持文化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特點的基礎上,探索二者相結合的途徑和渠道。在文化素質教育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引導,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影響力;以傳統(tǒng)文化作為道德教化的大背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形象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鄭麗萍.
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2).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
1 引言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指“中國幾千年文明發(fā)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并且至今仍在影響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它既以有關的物化的經典文獻、文化物品等客體形式存在和延續(xù),又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征、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guī)范、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xù)。[1]”
雖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是由儒家和道家共同構成的,但是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儒家文化曾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儒學在其歷久彌新的發(fā)展過程中,也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學術資源。在儒家文化中“和”文化是最核心的思想,也是儒家倡導的核心價值觀,這其中始終滲透著思想政治教育,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文化資源。
2 儒家“和”文化的闡述
“儒家最高的價值標準是‘和諧’。[2]”因此,在儒家的文化思想中,“和”這一思想也逐漸升華為了一種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即“和”文化。這里的“和”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即人與社會關系之和、人與自然關系之和、人與人關系之和以及個人自我身心之和四個方面,體現出的是由個體到整個社會的文化系統(tǒng)。
2.1 人與社會關系之和
人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因素,人與社會之間要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需要每個人的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在社會全體成員各司其職的情況下,共同促進。儒家思想中提出“為政以德”施行德治,這里的“德治”就是以德治國,這也是儒家積極推進的能夠充分彰顯其道德哲學的政治價值。同時,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還要施以“仁政”來贏取民心,這既是“仁者愛人”的具體表現,也是統(tǒng)治者以民為本的體現。其次,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則強調“克己復禮”的口號,用“禮”來規(guī)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平衡調節(jié)好各利益群體間的關系,最終趨向和諧的社會狀態(tài)。
2.2 人與自然關系之和
儒家所提出的人與自然關系之和,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前提,也是重要的表現形式,具體表現為人的活動和社會的活動都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人類開展一切行動都要秉承著“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實際行動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看到,在具體的自然萬物面前,儒家始終恪守這一原則。
2.3 人與人關系之和
儒家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倡導的原則是“和而不同”?!昂汀笔且环N兼容的狀態(tài),允許不同意見,不同個性的存在,謀求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同”便是抹殺人們的個性、特點,強制性的要求同一性。人是群居動物,因此若要好好生存便需處理好群際關系,儒家提出:“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奔磭?,要仁愛;臣子,要恭敬;子女,要孝順;父親,要慈愛;與人交往,要講信用。它展示了一種處于不同層面的人際關系,從家庭到社會再到國家都強調了和諧的現實意義,層層擴展,由近及遠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2.4 個人自我身心之和
人自身的和諧是一切和諧的起點,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都寄托在個體和諧人格的培養(yǎng)上,儒家認為要實現個人身心的健康、和諧狀態(tài),就要實現個人生存的現實世界和內在的精神世界的和諧,而這一結果是需要內省、慎獨、改過、力行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逐步實現的?!叭∥嵘怼本褪峭ㄟ^自我分析來調控自身行為,使其符合道德規(guī)范;慎獨,是指獨處是仍然嚴以律己,約束自己的行為;改過,儒家認為,知錯就改、聞過則喜,才是人們對待錯誤的正確態(tài)度;力行,強調躬身實踐。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和諧狀態(tài),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時時處處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調適身心,才能最終實現個人自我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3 儒家“和”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維護社會穩(wěn)定,實現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使命,“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多種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促使人們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3]”同時,從對儒家”和“文化的理解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觀教育、生態(tài)觀教育、道德觀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都能從其中獲得有益的借鑒。
3.1 人與社會關系之和對價值觀教育的影響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對周圍事物能否滿足個人或社會某種需要進行評判時所持的觀點[4]。它是人們對于自身所處環(huán)境的進行判斷的根本觀點和態(tài)度,也是在其價值反映和行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無論處在哪個階段都有與其制度、政策相適應的核心價值觀。儒家文化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從兩個角度出發(fā),首先主張“德治”、其次主張人們“克己復禮”。
從這一思想對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出發(fā),我們在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時候主張努力約束自己不正當的欲望、不正確的言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我們現實的規(guī)范、制度的要求。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宣傳先進事跡、樹立典型范例或者開講座的形式,來潛移默化自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3.2 人與自然關系之和對生態(tài)觀教育的影響
“生態(tài)觀”是人們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以及對于人與自然共存狀態(tài)規(guī)律的看法。儒家的“和”文化中倡導“天人合一”就是指對自然萬物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要合理利用并積極保護,從而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同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是要求人們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取之有度的合理利用大自然。
可以說儒家倡導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態(tài)觀,通過對這一思想的學習,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幫助大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自覺做到愛護環(huán)境,保護野生動植物,以促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儒家的和諧生態(tài)觀開闊了我們的現實眼界,這對于當代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3 人與人關系之和對道德觀教育的影響
道德觀是指社會中的人們,在其家庭和社會中應該遵守、恪守的道德規(guī)范和根本觀點。儒家文化中最突出的便是道德的優(yōu)先地位,“仁”是人的基本德性,強調人內在的道德自覺,要想使人真正成為一個人并完善自身,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其中“孝悌”、“忠恕”是“仁”的思想的內核,是由家庭延及到各種社會關系道德觀。
當前大學生普遍受到人際關系的困擾,或多或少的存在著社交恐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儒家“為仁由己”的道德觀的教育,從“仁”出發(fā)處理社會關系,有助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并找到客服交往恐懼的方法,這對于我們加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甚至社會主義道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3.4 個人自我身心之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的心理疏導,使其心理和行為能夠趨于和諧,身心實現健康發(fā)展的一項教育活動,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心理健康,這其中包括自我認知、調控情緒、適應環(huán)境、以及待人接物這四個方面。而儒家的自我身心之和就是通過這幾個方面展現的,也我們真正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由于現代教育大多是應試教育,忽視了對學生人格塑造及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造成了學生心理脆弱或者道德示范等,因此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覺協調身心關系來保障自身系統(tǒng)的健康,也才能增長才干、全面發(fā)展,為實現人生價值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我環(huán)境。
4 結語
“和”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顯著特征和內在精神,也是我們的最高價值追求。本文以儒家“和”文化為切入點,通過科學的分析來積極研究儒家“和”文化中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以及能夠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chuàng)新的思想資源和現實條件,并將這些思想切實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顧冠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論略[J].揚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6):34
[2] 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73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結晶,其中包含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值得借鑒的精髓,我們應該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找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和結合點。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從總體上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位,以道德取向(儒家)為主導,以功利(墨家)和權力(法家)取向為兩翼,以自然無為(道家)為補充,以群己和諧、天人合一為真善美統(tǒng)一的理想境界的多元價值取向體系。其中包含義利、德力、義生、德智、理欲、公私表示具體價值取向的范疇,真、善、美,表示人際和諧、天人合一美好境界的范疇,各范疇和諸要素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彼此之間的關系具有鮮明的系統(tǒng)性和嚴謹性。即人貴于物、義重于利、德高于力、人際和諧、天人合一、義重于生、德高于智等。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體系一直主導著世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并以反映人的自身發(fā)展為中心的社會需求和價值取向,具有超階級和時空局限的生命力,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基本內涵
1 “天人合一,人際和諧”的文化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核心思想,它肯定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對片面地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疤烊撕弦弧彼枷胧俏覈鴤鹘y(tǒng)文化在生態(tài)問題上最經典的智慧,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古老而科學的原則,是我國哲學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兑捉洝氛f,“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笨鬃诱f,“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平,民無能名焉?!?其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已及人”、“成物成已”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fā)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guī)律為最高準則。莊子強調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茍子對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更是有一段名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痹谌伺c人的關系上,傳統(tǒng)文化提倡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人和”的人際環(huán)境,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大同”社會。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守天則,遵循自然規(guī)律,才能達至天人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备爬ㄆ饋?他們的理論的共同點即在于“溶小己入大我”,或“化小己為大我”。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主張有機地、整體地去看待天地問的萬事萬物。
2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文化思想
自強不息精神包括艱苦奮斗,勤學苦讀,勵志自強等?!兑捉洝分姓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對自強不息精神的真實寫照,君子以此為榜樣,要自強不息,努力向上,以便能夠與天的這種氣質協調一致。孔子積極倡導并實踐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提倡人應當高遠其志,發(fā)奮向道,不耽于衣食而無所用心。他在《論語》中曾經指出:“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禮記?大學》倡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是反映了儒家曰新不已、奮斗不止的人格觀念的重要文字。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昔西伯拘蓋里,演《周易》;孔子厄陣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殯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這段記載恰恰說明了中華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自強不息、日新奮斗的文化精神,可以被看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及辯證法思想在中國人的生存態(tài)度上積極的價值滲透與塑造最集中的反映與結晶,也是對中華民族整體人格狀態(tài)的歷史概括與準確寫照,它標明了傳統(tǒng)文化中人的主體性的高度自覺。
3 “修齊治平,國家為先”的文化思想
現代教育倡導要提高人的基本素質,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教育講求“德學并重”,就要從“修身”做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別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yǎng)。《大學》講:“一切皆以修身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德行為先,求知學文為后。古人把修身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如《中庸》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鬃诱f:“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焉”、“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它強調了一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自律原則,也高揚了人的主體性。
4 “講情重義,誠實守信”的文化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求仁義忠恕、道德誠信、重情守義。《周易。系詞上》說“一人同心,其利斷金”,講的就是朋友問心靈相通的巨大力量?!墩撜Z?坦仁》也說“夫了之道,忠恕而己矣”,就是要求人們要講究忠貞和寬以待人。自從這一觀點提出以后,經過漢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發(fā)展,到宋明理學得到進一步強化。誠信是儒家倫理文化的基本規(guī)范之一?!豆茏印肪吞岢鲞^“誠實”的要求,強調“非誠實不得食于賈”;茍子也推崇“良賈”,以為“商賈敦懿無詐,則商旅安,貨財通,而國求給矣”。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職業(yè)領域長期信奉“誠實守信”、“買賣公平”的行為準則,同時寺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尺度。因此,“仁、義、禮、信”作為君了交友的重要原則無疑具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的沖突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價值體系。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體系內部結構完整,彼此之問的關系明確,既互補又協調,能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提供準繩或依據。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興衰變遷的積淀,在形成過程中難免具有時代烙印和局限性。面對世界經濟、文化多元化的沖擊,教育對象在價值趨向,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必然產生新的嬗變,因而不免與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矛盾和沖突。而這種矛盾和沖突又集中表現在受教育者對自主意識的提升和主動選擇性的發(fā)揮上。如何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進步性的同時,克服其消極性,實現其自身的優(yōu)化和現代化,從而構建起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體系,必須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刻反思,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回避的深層次問題。
1 道德化與功利性的沖突
傳統(tǒng)文化思想具有一種明顯的泛道德傾向,從人倫意義而不是從功利角度,傳統(tǒng)文化對道德的過份傾斜造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在傳統(tǒng)社會中,道德建設一直處于社會生活的中心位置,道
德完善也一直是個體和社會發(fā)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而經濟發(fā)展則讓位于道德建設。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今天,強調對物質利益關注,必然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泛道德化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功利性的沖突與對立,這是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一個焦點問題。
2 整體性與個體性的沖突
個體性是指在群體與個體、公與私的關系上,主張突出個體的主體性?,F時代是人的個性充分張揚的時代,人的個體價值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因而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主義或整體至上的觀念形成了強烈的沖突。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整體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是社會中的一個角色強調個體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整體是目標,是最高的存在;個人只有在被整體所包攝、消融中才有價值可言。而當前,個體的生存需求、發(fā)展需求成為人生理想的重要內容,尊重自我、關注自我、發(fā)展自我成為眾多社會個體的人生理想,對此,在整合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資源,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對傳統(tǒng)文化思想必須要有一個辯證的認識。
3 絕對性與相對性的沖突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在思維方式上追求“善”。求善的思維則重在制定規(guī)范、形成約定、講究求同。要求眾多的人有一個相同的思維指向,這就造成了人們的從眾,趨同的思維心理,它通常以是否合乎規(guī)范,是否與別人一致,別人能否接受為思維前提,處處遵守外部規(guī)則,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種思維方式就容易造成個體人格的不鮮明和個體行為的僵化保守。當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多元的生活也帶來了多元的思維,人們已不再追隨他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更追求一種個性化、有色彩、有特色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形成傳統(tǒng)與現實的對立和沖突。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對這種在思想上和理論上表現為推崇絕對主義的思維方式有明確的認識和辨析。
以上沖突和表現是當前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是人們訴諸新理念的體現。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所為,對這種現實是不能回避和不容忽視的。應當看到,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進一步深化,隨著人們自我選擇、自我設計和自主意識的提高,這種沖突必然在現實生活中凸現出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傳統(tǒng)文化思想精神批判繼承的基礎之上,適應時代潮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積極更新觀念,善于因勢利導。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才能在對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把握中有破有立,卓有成效。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建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李玲菘:中國文化的幾個基本精神的歷史作用及其現代價值[J],廣州師院學報,1998(8)
[2]黃釗:中國道德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
[3]陳少嵐:大學生思想教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
[4]孟萬金:中國傳統(tǒng)德育觀與當代西方德育觀的比較[J],教育研究,1992,(8)
摘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經過世代累積,它已經深深的融入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之中,具有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文化傳播的功能。因此,將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一種良性互動模式,對弘揚中華文化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結合 互動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集團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具有文化傳播的功能。因此,可以構建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模式,吸收傳統(tǒng)文化這座寶庫里的精華,來達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時也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來傳播和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一、構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模式的可行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模式的可行性是由于二者在許多方面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
1、從內容來看。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意識形態(tài),其核心內容為各種價值觀和具體化的規(guī)范,它對人的影響既包括知識素養(yǎng)方面,也包括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社會規(guī)范教育。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二者在內容上是高度契合的。
2、從功能來看。文化雖然是為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但它反過來卻有塑造人、培養(yǎng)人的功能。從根本上說,人類所受的教育,也就是文化的教育。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育人功能是無可厚非的。例如,儒家學派主張的“仁愛”與“忠孝”,深深植根于人們的頭腦,對人們培養(yǎng)愛心與忠厚孝順的品格有深遠的教育意義。而這些恰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題中之義。因此,從育人的功能上來,二者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
3、從目標來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常見的就是關于培養(yǎng)理想的人的觀念,比如對君子人格的崇尚與培養(yǎng)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之一,理想的君子具有貴和尚中、厚德載物、溫良恭儉的優(yōu)秀品質。再如,儒家文化倡導以人為本,注重人格修養(yǎng)和人文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這些都和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基本一致。
4、從價值取向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來注重人的內在修養(yǎng),關注社會政治和現實人生,對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價值觀中最為鮮明、持久的傳統(tǒng)之一。例如,《大學》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于親民、在止于善”就是說做治國安邦的大學問的方法在于提倡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廣泛地親近民眾并尊重民意,永無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這與思想政治教育關于培養(yǎng)人高尚的道德品質與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追求是統(tǒng)一的。
二、構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模式的重要性
1、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會更具實效性。第一,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蘊。社會學家、思想家愛彌爾?涂爾干曾指出:“沒有一個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現實社會變成與傳統(tǒng)毫無相關的白紙之上的?!笨梢娝枷胝谓逃仨毟灿谥袊鴤鹘y(tǒng)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在實踐中提升其文化品位。第二,傳統(tǒng)文化能為思想政治提供可行的教育方法。比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教育方法上強調內省性、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統(tǒng)一、肯定主體自覺,這些都是當今思想政治教育者值得思考的。第三,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和吸引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源于實踐,它之所以經久不衰,也說明它容易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學、音樂、詩詞等有形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切入點,這樣既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單調枯燥的問題,又能吸引人們積極主動地將傳統(tǒng)文化所提倡的道德觀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2、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傳播工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得到更為廣泛的弘揚。第一,能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活動,它的內容豐富,包括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等;形式也多樣,包括理論灌輸、實踐鍛煉、自我教育、咨詢輔導。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應用于視野和內容如此開闊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會對人們的知識結構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同時能培養(yǎng)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力、欣賞力以及認同感。第二,能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西方多元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使當今青年一代對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呈現欠缺的狀態(tài),如何更好地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為教育者該思考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文化、倫理文化的傳播過程。若能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和工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便能從多種渠道和途徑得到間接的宣傳與弘揚,這也將為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出貢獻。
三、對如何構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模式的建議
1、從理論來看,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辯證地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雖然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精華,但也不免會有不值得現代社會推崇的地方。比如,董仲舒的“三綱五?!笔`人們的思想已然不再適合現在社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科學地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吸取其中的精華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第二,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倫理型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的完善,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因此,傳統(tǒng)文化中是有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的,這就要求教育者要仔細研讀中國經典著作,找出其中對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的部分。第三,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政治性與文化性,要求我們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同時,也應該自覺遵循文化教育的規(guī)律,注重不斷拓展文化資源、充實文化內涵。思想政治教育學本身就吸借鑒了教育學、倫理學等知識,因此關注其文化價值不僅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效性與針對性,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涵養(yǎng)。
2、從實踐來看,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要素,將教育內容滲透到人們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社會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如舉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品展、參觀革命老區(qū)等,都能在歷史文化氣息里起到教育人的作用。第二,充分利用網絡,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當代社會,網絡已經成為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橋梁,可以利用網絡這一載體,建立具有文化氣息的紅色網站、組織人們在論壇里討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及意見、在網絡上進行有獎知識競猜等,這樣就會有效地將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內容滲透到人們的頭腦中。第三,政府、社會、學校要共同發(fā)揮作用,把弘揚傳統(tǒng)文化與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凝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源泉,因此將兩者結合起來既能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又能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中國高等教育由“全日制課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部分構成,形成完整的高校教育體系,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兼具專業(yè)技能和良好個人素質。本文關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為主體,思想政治輔導員(后簡稱“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輔的形式體現。
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宣傳理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了關鍵作用。必須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建設,以時代為背景,從儒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增加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個過程中,輔導員工作具有較大能動性和針對性,不拘于簡單的目標和程序設定,可以作為面對新時期高等教育問題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難的突破口。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位原因分析
現階段,高等教育中出現諸如學生學業(yè)成績高但能力不足、專業(yè)技能強但思想覺悟差、智商高但情商低,因瑣事糾紛而引發(fā)較大刑事案件等問題實際上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失位,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歸因:
2.1 不健康的校園文化
受多元文化沖擊,又無系統(tǒng)的、實體的優(yōu)秀積極文化的“保護”,加之網絡時代,特別是自媒體的去中心化、核裂變化、交互性、草根性等特點等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1]。
2.2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效性差
雖然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現實中出現“老師(把思想政治課程)當兒戲,學生當休息”的現象。
2.3 思想政治輔導員的失位
高校輔導員大多兼管理學生事務的工作,缺少必要時間關注思想教育工作,輔導員成為一個“以學生為產品的企業(yè)(學校)的管理者和經營者”,而非教育工作者。
2.4 學生自身狀況
“90后”大學生思想開放獨立,追求自由,在當前我國教育環(huán)境比較寬松開放的環(huán)境下,大學生們的思想也更加開放。一部分學生總是覺得自己做得最好、最正確,進而我行我素,只會為自己著想,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唯我獨尊[2]。
3 儒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的路徑與實踐
3.1 將儒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建立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
儒家優(yōu)秀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儒家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資源,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來源,深入發(fā)掘并有效利用儒家文化中有利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是很有必要的。要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首先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3]。
3.2 現在高校中學生自主活動不缺少創(chuàng)造力和激情,但缺少活動條件和思想導向。
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之一,應將工作重心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
本人所在學院有著豐富的思想政治輔導員參與學生活動的實踐經驗。為了響應黨的十關于文化建設的偉大方略,筆者所在學院借博雅之名,取其“博聞強識、溫文爾雅”之意,打造“博雅系列文化工程”,包括“博雅網”、“博雅講堂”、“博洋劇場”等子模塊,三位一體,有機融合,輔以其他小型文化活動。本工程無意實現博雅教育追求之至高境界,但求能成為西安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補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學生文化涵養(yǎng)素養(yǎng),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強化優(yōu)良學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原則,使其具有身心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和豐富充實的健康人性。以“博雅文化系列工程”為例,前期,輔導員通過舉辦或提供主題活動,加強文化建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后期,輔導員通過網絡媒體工具,提升效果。輔導員在參與學生活動以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過程中,有三個主要工作:一是推動活動進行,對學生活動進行方向引導和操作指導,加入中華優(yōu)秀文化精髓;二是主動舉辦教育活動,塑造良好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三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增加傳播范圍,提升活動效果。
3.3 建立與學生家長動態(tài)培養(yǎng)教育機制
許多“90后”大學生認為自己既已成年,又考上了大學,終于可以脫離家長的約束,可事實并非如此。高校要與學生家長建立動態(tài)培養(yǎng)教育機制,輔導員老師定期和家長溝通學生在校動態(tài),定期和家長們交流有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從而為學生營造“家庭―學校”兩點共線的優(yōu)良受教育和生活的環(huán)境,從而塑造他們良好的人格和品德。
關鍵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學生;價值
作者簡介蔣莉亞(1974―),女,南昌航空大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胡靜麗(1983―),女,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63)
中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這些傳統(tǒng)文化內化和沉淀為人們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和民族性格,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制約人們的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至關重要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不容忽視的是大學生問題表現的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突出。
“人才與國相始終,千古興亡鑒青史”,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和重任。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認真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為新形勢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尋找啟示和借鑒,具有重大的價值意蘊。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問題
(一)大學生群體道德行為令人擔憂
雖然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就大學生群體來看,其道德行為與社會賦予的目標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具體表現為道德觀念還不夠牢固,精神文明素質較差。日常生活中,在公交上,有老、弱、病、殘、孕及抱小孩的旅客上車,很多大學生都視若罔聞,要么低頭玩手機,要么就裝瞌睡;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飲料瓶亂扔;在校園里常能聽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臟話,內容庸俗不健康的涂鴉文化更是隨處可見。
(二)自我意識膨脹,人生觀、價值觀趨向多元化、利益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社會思潮一起向大學生涌來。是信奉集體主義還是信奉個人主義?是注重奉獻還是注重索?。渴抢诉€是利己?部分的大學生人生價值選擇出現了可怕的潰散傾向,在他們中流行著“過把癮就死”,“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者無畏”,“我是流氓我怕誰”,等等。
(三)大學生誠信意識缺乏,喪失道德底線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為人之道,安身立命之本,對當代大學生更是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因為它代表中國素質教育的程度,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發(fā)展。然而在中國很多高校卻普遍存在著下列現象:許多大學生對誠實、守信、踐約等誠信道德的基本范疇說起來振振有詞,滔滔不絕。對社會上的各種信用流失的現象,義憤填膺,深惡痛絕,但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卻經常不守誠信。比如: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學費,助學貸款貸而不還,求職簡歷摻水造假等等屢見不鮮。
(四)部分學生上大學后,感到茫然,學習生活沒有目標,沒有理想追求
如果你走到大學校園里,問一個大學生?熏你的信仰是什么?熏你的追求是什么。想必有很多人是兩眼茫然,張口結舌。很多大學生把“教室當寢室,寢室當網吧”。很多大學生不求上進,生活奢侈,談情說愛,虛度光陰,荒廢學業(yè),沉迷在網絡的虛擬情感世界里。據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調查報告顯示,“大學階段,感覺不孤單的大學生僅為16.4%,其余的大學生都有孤獨感,還有高達29%的大學生對大學生活感到困惑和迷茫,覺得無聊、沒意思”。
二、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分析探究
(一)時代的變遷影響
當今的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面臨巨大歷史轉型的時代,一個多元價值觀碰撞和沖突的時代,社會欲望的張揚和釋放形成了社會轉型期的精神燥動,困惑和迷茫。當代大學生大都出生在上世紀的八十、九十年代,他們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取得的輝煌成就,也享受著改革帶來的豐碩成果。然而,在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文化多元化的沖擊下,大學生們陷入了困惑與迷茫之中。他們沒有明確的精神信仰,找不到心靈的皈依所在。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對人的成長過程起著極為重要的奠基作用,對于人的一生的發(fā)展都有深遠的影響。高校的大學生主體基本上是獨生子女群體。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fā)的主要誘因,是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教育不當而引發(fā)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視孩子的智力培養(yǎng),忽視了心靈和人格的塑造。獨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不顧別人的感受,已成為家長、老師及社會不可回避的棘手問題。
(三)高校教育出現的問題
高等院校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搖籃,很多高校忽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處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邊緣化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伍、教育內容陳舊、教育力度不夠,缺乏針對性,缺少實效性,這些都不利于促進大學生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學校重“智育”?熏輕“德育”?鴉重“成果”,輕“過程”的傾向導致部分大學生價值取向扭曲,重金錢實惠,輕理想抱負;重知識學習?熏輕品格培養(yǎng),把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放在首位,而把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拋在腦后。
三、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角度去解決以上種種問題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開發(fā)、挖掘傳統(tǒng)文化精華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如愛國、誠信、自強、禮儀等??梢哉f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創(chuàng)新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一)傳統(tǒng)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資源寶庫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偠灾?,就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fā)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傳統(tǒng)優(yōu)良的文化瑰寶。每個中國人無時無刻都在受到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熏陶。
(二)傳統(tǒng)文化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的思想基礎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極為豐富,真可謂光輝奪目,異彩紛呈,其中愛國主義是最重要的支撐部分。比如:《禮記,儒行》里的“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屈原的“長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不勝枚舉。這些都體現著中華兒女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因此,通過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使他們形成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繼承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三)傳統(tǒng)文化對于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除了愛國主義,還有一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這些都深深地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石和內核?!墩撜Z?述而》中的“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荀子》中的“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都是其深動寫照和集中的概括,新時期的80、90后是吃著麥當勞、肯德基,玩PC長大的一代,傳統(tǒng)文化對培養(yǎng)他們的剛健自強的人生觀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四)為構建大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探討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和諧”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儒家追求和諧的核心價值觀,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熏小大由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思說“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庸,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總而言之,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緊密結合,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滋養(yǎng)和熏陶大學生的心靈世界。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構成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生長在這種背景下的大學生既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者。“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傳統(tǒng)文化就是這個源頭活水,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尋求思想資源,增強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從很大程度上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其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能否從中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當中吸收營養(yǎng),使其在自身內容的建構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與整個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目標相一致。當代大學生只有植根于這一深厚的沃土,從中汲取精華和精髓,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才能真正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意蘊。
參考文獻
1我國青少年人際交往問題突出,八成大學生有孤獨感EB/OL.http//.cn/gb/14180038.
html.2011-03-18.
【關鍵詞】儒家文化;人本教育思想;價值
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的思想較為多樣化。比如儒家、法家等等。這些思想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促進社會進步方面占據重要地位。在當代,我國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歷史上,雖然沒有西方的“人文主義”和中國現代社會的“人本主義”,但是在儒家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本主義思想”。自古以來,存在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和意識。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民貴君輕”、“強調人的價值”等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即為現代社會強調的“以人為本”思想。[1]早在殷末周初時,《尚書》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思想。并明確指出一個國家要想得到安寧與發(fā)展,其前提條件是加強對以民為本思想的重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提出了“以人為本”思想。管子在《管子•霸言》中指出,要想鞏固霸王之業(yè),其根本原則是構建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管子肯定人的價值以及作用。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以人為本思想在儒家的“仁愛民貴”中的得以體現。作為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孔子站在仁愛角度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和作用。并指出,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學習的發(fā)光點,并推崇人格獨立和自主。作為愛人的仁者,需要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到“仁愛”思想的精髓和意義。在研究人與自然關系中,孔子格外關注人的主體性和根本性。對于孟子而言,主張站在人性論角度看待仁愛思想,無論是人還是物,都主張博愛。荀子作為孟子的繼承者,在宣揚仁愛思想的同時,他強調人的地位。并在性善論基礎之上,提出了性惡論。但是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主張人的地位,并關注人的價值和作用。
2儒家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2.1做到“有教無類”
目前,雖然教育改革步伐不斷加快,但是依然面臨著“市場化”危機。針對這一情況,需要高舉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旗幟,進而避免出現教育不公平現象。2014年,在兩會報告中,國家總理就針對農村教育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革策略,即需要加強對中西部和農村教育問題的關注,加大對其教育投入力度,促使城鎮(zhèn)教育的公平發(fā)展。除此之外,針對農村有困難的農家子弟,需要加大對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在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同時提高我國教育整體水平。[2]在新時代下,國家需要加大對“有教無類”這一教育思想的宣傳力度,通過微博、微信等多種網絡平臺加強人本教育思想的宣傳,這樣既可以增強人們對有教無類這一思想內涵的了解與認識,又可以為培養(yǎng)全面性人才奠定基礎。
2.2培養(yǎng)人格完善的人才
孔子思想中,強調“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其中,基礎科目是詩、書、禮、樂。與此同時,在注重基礎科目的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從而促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現階段,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對于學校而言,應結合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改變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方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制定新型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而為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
2.3做到“因材施教”
對于廣大教師而言,在具體教學中,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這一原則也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外在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應結合不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目標,并關注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進而在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凸顯學生個性。這一教學方法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教育思想,且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2.4師生關系應和諧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弟子三千,但是對每一位弟子都關愛有加,且尊重他們、愛護他們,這對于現如今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具有借鑒意義。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僅贏得了廣大弟子的尊重,同事對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今社會,師德問題日益凸顯,比如“丁娟事件”、“教授涉嫌論文抄襲事件”、“上海教師使用ipad上課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的存在表明今天的師德問題較為突出,其拓展范圍較廣。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單一教學模式,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學生也應改變對教師嚴厲形象的認識,進而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3結束語
傳統(tǒng)儒家文化有其自己的思想精髓,同時也有著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在當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應正視其缺陷,學習其中的人本精神,在肯定人的價值和作用的同時,加強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宣揚與傳承,進而豐富中國特色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高薇薇.儒家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J].企業(yè)導報,2015,(05):60.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傳統(tǒng)文化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重要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一、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
傳統(tǒng)文化作為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精華,思想高度、親和力等具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性。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我國歷史長河中涌現的志士仁人都可以成為學生的精神楷模。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提高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1.傳統(tǒng)文化是數千年文化流傳的結晶,與大學生沒有隔閡感。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沉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了溶于中華民族骨髓中的營養(yǎng)物質。大學生從小在這個環(huán)境中成長,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很容易接受和認可的。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溶入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親切。
2.傳統(tǒng)文化內容豐富。我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流傳中,已經匯聚成一個巨大的寶庫,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接受,或者崇尚“中庸”的儒家,或者喜歡“刑名”的法家,或者喜歡道家等等,方便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挑選。根據大學生的興趣進行思想政治工作,起到的效果必將事半功倍。
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在全世界有著很強的影響力。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并在逐步被世界各國人民所認知、接受。這將有利于大學生產生自豪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利用傳統(tǒng)文化教育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志,是國家的“軟實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價值理念,可以將其歸納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辯證統(tǒng)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中,有許多也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如“誠信為本、自強不息、克己奉公、厚德載物、謙和好禮”等。
幫助大學生塑造高尚的人格與品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先進思想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道德觀。
因此,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使傳統(tǒng)文化中蘊涵的愛國思想、民族精神等通過多種有效方式教育和影響學生,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此同時,在教育教學模式上,高校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豐富載體和形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一)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引入傳統(tǒng)文化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能使他們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發(fā)其進取精神。愛國主義思想的確立,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有著優(yōu)良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我國歷史上的愛國之士,數不勝數: 抗金名將岳飛,愛國詞人辛棄疾,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有著崇高的人生信念和壯烈的愛國之舉!對于傳統(tǒng)愛國主義思想的繼承與發(fā)揚,是復興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引入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生們懂得: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是一個人立身之本,,也是一個人應有的崇高品德。
(二)在人格塑造中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人格與理想是一個人的靈魂??梢哉f,一個人如果缺乏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哪怕是知識再多,能力再強,都不可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為人民謀福祉。我國古代典籍中,就有許多關于人格修養(yǎng)的精彩論述。例如, 孔子說: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些言論,表現了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養(yǎng)的高尚情懷,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在人格塑造中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熏陶,可以使學生的人格品位在教育中逐漸得到提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藏,其中所蘊涵的崇高的人格精神更值得我們充分發(fā)掘。
(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其中傳統(tǒng)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既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大學校園文化,通過習俗風尚、社會輿論、群體意識等精神文化內容,使學校師生產生心理共鳴。校園文化,能對大學生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產生自我激勵和控制作用。
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校園所形成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環(huán)境,對大學生有著一定的導向作用。從硬件上來看,高校校園建設一定不能丟掉自己本色的東西, 特別是那些傳統(tǒng)的建筑、各類遺跡等,如國外牛津、劍橋等很多名牌大學,古色古香,建筑都有很久的歷史,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可是,我國有的大學,在校園建設上,就不注意保護這些傳統(tǒng)文化。從軟件上來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端午、中秋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還可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同時, 可以舉辦“國學大講堂”,還可以充分組織好高校的各種相關社團,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研究,例如地方戲劇票友會、書法大賽、讀書月、征文比賽、論文評比等活動,使校園內形成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在校園文化中滲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受到熏陶,有利于大學生增強素質,豐富閱歷,全面發(fā)展,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使其接受歷史文化典籍中所蘊涵的高尚的愛國思想、民族精神、人格與理想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在新的形勢下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暮细袢瞬疟仨毑扇〉闹匾e措。
參考文獻:
[1]周亞夫.加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J].中國高等教育,2005,(15).
[2]張松德.傳統(tǒng)文化與高校道德教育[J].中國大學教育,2007,(5).
古琴文化發(fā)展至今,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發(fā)展史,其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底蘊豐富,有著重要的音樂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當前,世界多元文化沖擊背景下,古琴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也遇到了一些阻礙,一些傳統(tǒng)古琴演奏、古琴文化生態(tài)被破壞,古琴文化傳承人越來越少,古琴文化有消亡的危機。面對當前的現狀,為了對古琴文化進行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我們必須認識到古琴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內容,積極培養(yǎng)音樂文化傳承人是當前重要的任務。而音樂文化傳承人的培養(yǎng)時,首要任務就是讓音樂文化傳承人理解和深度認識古琴音樂,喜愛和熱衷傳承古琴文化,這樣才能不斷地壯大古琴文化傳承人的隊伍,更多的人投身到古琴文化傳承事業(yè)中。所以,作為古琴文化傳承人,應該進一步加速古琴文化資源整合,研究古琴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交融性,有利于更好地將古琴文化和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整合起來,做好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的整理、歸納工作,讓傳統(tǒng)古琴音樂文化能夠分門別類,做好傳承和發(fā)展工作。而就目前古琴文化的發(fā)展情況來看,相關傳統(tǒng)音樂領域的繼承人缺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發(fā)展缺乏動力,積極開展古琴文化資源整合,有利于更好地為古琴這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音樂藝術人才,促進古琴文化更好的發(fā)展進步。
二、古琴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
(一)古琴與古代美學思想的發(fā)展
古琴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了,在各類傳統(tǒng)樂器中,古琴是“八音之首”,可見其在音樂領域的地位。古琴在我國文化歷史上的流傳時間,出現時間都是非常久的,這就必然奠定了古琴的歷史音樂文化地位。古琴集眾樂之長,高貴典雅,在古人所說的“琴棋書畫”中,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古琴在很早之前就和圣賢之書一樣,高居君子之列,對于古代文人雅客來說,左琴右書是標配,在古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中,古琴和詩書必不可少。古琴雖然只是一種樂器,但是卻飽含先賢們的思想和精神,所以,古琴更像是一種道器,承載著中國古老的禮樂文化精神。古琴彈奏,剛柔并濟,可以靈活變換,內里變化豐富,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古琴彈奏,可以委婉悠揚,可以低沉抑郁,也可以張揚,富于變化,對于文人雅士有著深刻的影響。從歷代的歷史文獻中,都有關于古琴的記載,可見,古琴對于古代社會的影響之大。而在漢代以后,古琴成為文人雅士的自娛性雅樂之一。文人彈奏古琴,是為了追求弦外的意境,表達自己的思緒。在彈奏前,往往需要找一個環(huán)境清幽之所,這樣才能夠和彈奏者的心境保持一致,讓人、景、情、琴能夠真正交融,實現物我合一。在文人眼中,琴音不僅僅是一種美妙的音樂,更是有著和天地同和的價值和意義,是文化內心世界的藝術顯現出口。而在古人看來,音樂的和諧和天地之道、運行秩序有一定關系,只有協天地之性,才能夠促進陰陽調和,讓音樂撫慰人心,不然彈奏的音樂可能會陰陽不調。對此,在古琴的形制上,也比較講究,古琴制作也需要結合一定的形制法象來進行。而從古琴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來看,其帶來的哲學和美學影響是深遠持久的。古琴文化因為其自身特有的魅力在中國藝術和文化歷史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展示的美學精神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行為和道德典范,是他們所要追求的至高人生理想和精神目標。在古琴相關的論述中,很多學者都表達了古琴文化和古代核心美學觀中的“和”的思想是一致的。此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古琴美學思想還有新發(fā)展,這是因為當時出現了一些主張人格自由、不依附宮廷的文化音樂家們,他們創(chuàng)作出來的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讓古琴文化又添了很多新的內容和形式。例如,蔡琰普出的琴譜《悲憤詩》、嵇康的《廣陵散》等,這些都是古代音樂美學的重要論著,也是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音樂審美的重要思想成果,這些思想理論也進一步豐富了中國音樂美學思想??梢?,古琴藝術對于中國美學的孕育和影響都極其深遠持久。
(二)古琴文化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
1.和中國傳統(tǒng)禮樂思想的交融周代出現禮樂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典禮音樂。而禮樂思想是古代文學思想中的重要代表性思想之一,也是古代文學關于音樂美學的傳統(tǒng)思想之一。禮樂思想影響著每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代正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文學認為,只有借助禮樂教化,才能夠讓人提升修養(yǎng)和品德,實現禮樂對人的文化教育,強調“立于禮,成于樂”。在先秦諸子的音樂美學思想中,都將政治作為音樂研究的前提和基礎,他們雖然對禮樂存在爭議,但是更多的是在討論禮樂和政治之間的關聯,探究兩者之間的影響機制。而從禮樂來看,這兩者之間實際上是相互依存、互為表里的。在《禮記.樂記》中提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而禮樂思想以古代思想中的“仁者愛人”思想為基本理論基礎的,古代文學強調“仁”的思想,這也是孔子提出的對于社會的最高理想。所以禮樂思想中,“仁”是核心。而從古代音樂美學思想來看,“仁、禮、樂”之間有著密切聯系,他們是相互依賴的統(tǒng)一整體。2.古代“和”思想的交融這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對于古代核心文學以及其他學派都有重要影響?!昂汀睂嶋H上就是指萬事萬物的對立面統(tǒng)一,其中包含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只有“和”才能夠產生新事物,而音樂是聲音組成的,同樣的聲音不能組成音樂,和六律以聰耳,強調的音樂是不同的音樂組成的,“和”而不同,從而產生美妙的音樂。在古代文學思想中,認為“樂與政通,樂通倫理”,這也是其關于音樂美學的思想。古代文學思想強調,在社會上,音樂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調和,而借助這種作用應用,可以為統(tǒng)治階級提供相應的教化工具,通過禮樂教化民眾,實現統(tǒng)一管理,完成治國目標。而“和”的音樂也能對統(tǒng)治者產生教化作用,讓統(tǒng)治者更加趨于“仁者愛人”,這樣他們在統(tǒng)治中就能夠更多地實施仁政,減少苛捐雜稅,促進天地人和,保證自身的政治地位穩(wěn)固。通過禮樂教化,還能夠讓諸侯之間的爭奪緩和,促進和平發(fā)展。從音樂審美角度來看,音樂可以促進人的內心平和,讓人們能夠協調共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構建,提升民眾的修養(yǎng)、品德、教化等,真正維護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發(fā)展。雖然時代在發(fā)展,思想在進步,但是,“和”的思想依然不過時,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思想和基礎,對于現階段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和發(fā)展也有著重要聯系。
三、古琴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的交融性
中國古代的文化中,文人特殊文化素質、生活方式的表現屬琴棋書畫最具代表性。古琴是中國滔滔而滾的文化里十分具有魅力的一濺浪花,它獨傲幽冥的呼弄不斷地回響在晝的長空,夜的星宇,深深地吸引著懷有學識人的心,它將萬物融化在它的絲弦上。它歷史之悠久,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琴對古代文人而言,撫琴聽曲是美妙的精神享受,它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抒懷寄情之物。厚重、古樸、優(yōu)美的琴聲可把人帶入濃濃至美的精神世界,使精神世界得到升華。古琴音正聲樸,音色清晰,是正統(tǒng)雅樂的代表,而在古代文學思想中,講究樂聲的正音涉及國家的興旺,所以需要興盛雅樂。而借助古琴的正統(tǒng)聲樸,五音清晰的正統(tǒng)音樂,來讓人修身養(yǎng)性,擯除妄念和雜念等。這使得古琴成為君子修身養(yǎng)性必不可少的一個器具。而在當時,撫琴不僅僅一種藝術表演,更多的是君子修養(yǎng)養(yǎng)性的必要過程。和諧的琴瑟之音能夠祛除歪風邪氣,對于統(tǒng)治階層而言,能夠發(fā)揮良好的教化效果,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效果。在《小雅.鹿鳴》中有詩句“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在古代文學思想中,還突出了彈琴的中正平和之意,也提出了琴音的教化作用。而在古代文學中的“和”和音樂美學觀也是中國傳統(tǒng)雅樂的良好體現。而在古代文學思想中,和的音樂美學觀中,突出和諧是根本的思想,注重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構建。而縱觀古琴的琴譜和體裁,很多都是以自然山水為主題的,也要以自然景物和動物為主題的,這些都是道法自然思想的體現,無論是《高山流水》《石上清泉》,還是《瀟湘水云》,這些都是以山水為題材,納入琴譜之中,體現出創(chuàng)作源于自然的思想。此外,在古代文學思想中,還認為以山水為基礎,進行琴譜創(chuàng)作,是因為山水生出樹木、生出花鳥魚蟲等,水則有滋養(yǎng)萬物的功效,所以以這樣的自然屬性,也能夠有效地促進音樂和自然的統(tǒng)一。而在古代文學思想中提出的“頓悟說”思想,和古琴音樂審美也有一致性。都是在自然中體驗自我、在內心記性思考,品味,解讀,獲得自己的體驗和感知。古代學者認為聲音之道可以和頓悟思想相通,要是沒有頓悟,即使有名師指導,也很難達到至高的音樂境界。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