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遺傳學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地位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包括三個主要知識點:拉馬克的進化學說、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和達爾文以后生物進化理論的發展,其中重點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學生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生物進化理論在拉馬克、達爾文之后的發展,而且能夠通過學習進化理論的發展過程,加深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和感悟。
1.2 教學形式
筆者采用了“問題串教學法和概念圖教學法”,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閱讀教材為基礎沿著教師設定的問題串,找出本節內容的三個核心知識點,有利于學生了解生物進化理論的發展過程,理解科學不是一個靜態的體系,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以概念圖為依托,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另一方面也能使他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得以提升。
2 教學過程
2.1 創設情境、問題導入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在同一環境中的兩種蝴蝶。設置問題串供學生討論:
① 枯葉蝶的翅很像一片枯葉,這有什么適應意義?
② 從進化的角度,怎樣解釋這種適應的形成?
③ 同一環境中不乏翅色鮮艷的蝴蝶,這與你剛才所做的解釋有矛盾嗎?如果有,又怎樣解釋?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導入新課,通過學生相互之間的探討,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學生通過討論,有些問題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能給出完整的答案,對于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促進他們對于本節課的學習,以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2.2 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課件展示拉馬克的生平,強調他敢于同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做斗爭,盡管遭到了種種攻擊,但始終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教材P110的內容,解決以下問題:
① 拉馬克進化學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② 你能舉出以他的觀點為依托的實例嗎?
③ 因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可以遺傳給后代嗎?
④ 你認為他的歷史貢獻和局限性有哪些?
關于拉馬克的進化學說,教師不僅要求學生分析教材指出主要觀點,并要求學生能夠說出它的進步意義,理解他對科學的熱愛和敢于堅持真理的精神;以此來培養學生不以權威論的生物學素養。
設計意圖:經過自主學習,學生能從教材中獲取拉馬克進化的主要觀點和存在的缺陷,認同生物進化理論既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同時又受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這一觀點。教師對學生探究存在的問題及時點撥,當傾聽者和引導者,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2.3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是本節教學的重點,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理解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由來的關鍵。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以教材中“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為依據,讓學生通過自學得出相應推論,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其要點。在學生閱讀教材時,教師應充實一些具體事例,如長頸鹿為什么是長脖?從而對拉馬克的進化觀點進行適當的否定,引導學生說出進化的其他實例,進行適當的討論,讓學生在爭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根據概念圖總結出自然選擇學說的四個要點: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圖1)。在此基礎上教師做適當的講解,然后由師生共同總結出生物進化的原料、動力、結果、內因等,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圖2)。
在學生理解了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繼續以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① 達爾文的貢獻是什么?
② 由于受到科學水平的限制,關于遺傳與變異的本質達爾文是如何解釋的?并舉例說明。
③ 既然個體的表現型會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失,那它還能成為進化的基本單位嗎?
④ 根據所學過的知識舉例說明物種大爆發現象(提示:如多倍體的形成)。
通過討論,學生肯定了達爾文的進化觀點,也認識到它的不足之處,認同自然選擇學說從誕生起就不斷的被質疑、修正,而這恰好是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
設計意圖:通過概念圖使學生發現自然選擇學說中的觀點是根據已有事實不斷推論和完善總結出來的,體會對自然選擇學說的修正是必然的,認同科學的探究是在曲折中前行的,為下節課的學習作鋪墊。這些都說明即使像達爾文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其思想觀點也會有局限性,學生在討論其歷史貢獻和局限性的同時,其情感態度價值觀必將得以升華。
2.4 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展
教師設疑:什么是種群呢?什么是基因頻率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共同完成下一節內容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的形式,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小結,讓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同時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在課后能主動預習新知識,效果當然要比教師強迫學生預習來得好。
2.5 當堂檢測
通過習題訓練,學生能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了解這一內容會以何種形式考查,為課下復習指明方向。習題的設置要緊扣當堂所學,這種方法極具針對性,效果顯著。
3 教學反思
關鍵詞:問題串;學生思維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12-0030-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13
“問題串”是教師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或經驗,按照一定邏輯結構設計的一組彼此關聯的多個問題。問題串也稱問題鏈,是指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問題系列:(1)符合知識間內在的邏輯聯系;(2)符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條件;(3)指向一個目標或圍繞同一主題。“問題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臺,其本質是一種問題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串”穿插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主動學習,深入思考,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優化思維品質,提高化學素養。
一、設計精細化的問題串,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表現為深入思考問題,邏輯抽象性強,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被表面現象和各種干擾所迷惑的思維品質。在實際教學中,應對問題提供的信息進行重組、深度加工,不斷提出新問題,引導學生挖掘問題的本質特征。
例:針對SO2與BaCl2是否反應?設計如下問題串:
(1)如果產生白色沉淀,你認為該沉淀是什么物質?
(2)如果有該沉淀物生成,除此沉淀物還有什么產物?
(3)亞硫酸鋇能否存在于鹽酸中?
(4)相同條件下,亞硫酸與鹽酸的酸性誰強?反應能進行嗎?
上述問題誘使學生充分暴露錯誤,引導學生反思總結,強化學生對錯誤根源的認識和分析,加強對概念的理解,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二、設計探究性的問題串,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表現在不受思維定勢的束縛,善于發現新的聯系,在思維受阻時,能及時改變思維策略,尋找新的途徑和新的方法。教學中應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重視問題的探究過程。
例:探究氧化劑的氧化性與介質的酸堿性有何關系,設計以下問題串:
實驗情境:在濃硝酸中滴入兩滴紫色石蕊試液,溶液先變紅后逐漸褪為無色。
(1)酸能使石蕊試液變紅是什么離子的作用?
(2)濃硝酸中有哪些微粒?石蕊先變紅后褪色是什么離子的作用?
(3)在濃的硝酸鈉溶液中也滴入兩滴紫色石蕊試液,又會有什么現象?
(4)NO3-的氧化性與H+的濃度大小有什么關系?
將抽象性問題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探究性問題,降低思維難度。學生可以將問題與已掌握的知識相聯系,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從現象描述轉化為相關問題,最終得出目標結論。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如何將抽象問題轉化為具體問題,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三、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串,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
思維的創新性,表現為思維不循常規,尋求變異,勇于創新的思維品質。教師圍繞教學內容設置開放性的問題串,有利于引導學生全方位思考,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
例:探究NaOH溶液變質時,設計以下問題串:
(1)放置在空氣中的NaOH溶液是否變質?
(2)如果變質,則生成了什么物質?如何證明?
(3)如何確定是全部變質還是部分變質?
(4)變質后的NaOH溶液如何提純?
這些問題中涉及到堿的化學性質、碳酸鹽的檢驗、混合物的提純及實驗操作等多種知識和技能。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互相合作,提供多種實驗方案,進而通過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
四、設計延展性的問題串,培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
思維的系統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有序程度,以及整合各類不同信息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巧設問題串,進行適當的演變、延伸、拓展,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網絡。
例:過氧化鈉復習,設計下列問題串:
(1)過氧化鈉和氧化鈉哪個更穩定,能否通過實驗證明?
(2)將過氧化鈉分別投入下列溶液中:NH4HCO3、NaHCO3、明礬溶液中,會有什么現象,為什么?
(3)將過氧化鈉分別投入酚酞、綠礬、氫硫酸、氫碘酸溶液中,會有什么現象,為什么?
以過氧化鈉為主線,讓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討論,將氧化還原、溶液的酸堿性、元素化合物等知識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提高思維的系統性。
五、設計并列式的問題串,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思維的批判性是指善于獨立思考,敢于懷疑,有主見地評價事物的思維品質。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設計對比并列式問題串,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綜合,有利于學生抓住知識的共性和個性,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例: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設計下列問題串:
(1)將氯氣通入品紅溶液中,一段時間后加熱,會有什么現象?
(2)將二氧化硫通入品紅溶液中,一段時間后加熱,會有什么現象?
(3)將氯氣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會有什么現象?
(4)將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會有什么現象?
通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比較出兩者性質上的差異,進而分析原因,鞏固舊知識,強化新知識,并在分析過程中獲得分析方法,學會由此及彼地進行推理,提高思維的批判性。
實踐證明,科學地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去感悟知識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有利于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設計問題串時,應注意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思考,優化學生思維,促進課堂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吳學錄. 以“問題串”為載體,實施化學有效教學[J]. 教學月刊(中學版),2010,(4)
[2] 王后雄. 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策略研究[J]. 課程改革,2008,(7)
關鍵詞: 配子 種類 類型 連鎖 基因型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學習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時,感覺很困難,原因很多,其中配子相關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無法深入學習是一個主要原因。下面我就針對這個問題,談談對配子相關問題的認識。
一、配子種類的判斷(基因獨立遺傳)
判斷原則:(一)先確定基因的對數,如基因型為AA的生物,基因為1對;基因型為AABb的生物,基因為2對。(二)確定等位基因的對數,如基因型為AABB的生物,等位基因為0對;基因型為AABb的生物等位基因有1對;基因型為AaBb的生物,等位基因有2對。(三)配子種類為2n(其中n為等位基因對數)。
例如:
1.AABB的生物的配子種類有幾種?
解析:AABB有兩對基因,等位基因為0對,所以,配子種類為20=1種。
2.AABb的生物的配子種類有幾種?
解析:AABb有兩對基因,等位基因為1對(Bb),所以,配子種類為21=2種。
3.AABbCCDdEe的生物配子種類有幾種?
解析:AABbCCDdEe有五對基因,等位基因為3對(Bb、Dd、Ee),配子種類為23=8種。
二、配子類型的確定(基因獨立遺傳)
判斷原則:(一)確定基因對數。如AABbCC有基因三對。(二)確定等位基因對數。如AaBBCc有等位基因兩對(Aa和Cc)。(三)畫圖。1.在每對基因下面用數字標出來。2.確定第一個基因。如果是等位基因就寫兩個,是相同基因就寫一個。3.畫線。第二個基因確定第一個基因后畫幾條線;如果第二對是相同基因那么畫一條線,如果是等位基因就畫兩條線。4.連基因。把第二個基因連在第一個基因的線后。依此類推。
例如:
1.寫出AABb的配子基因類型。(基因有兩對,等位基因一對)。
畫圖:
配子種類有AB、Ab兩種。
2.寫出AaBb的配子基因類型。(基因有兩對,等位基因兩對)。
畫圖:
配子種類有AB、Ab、aB、ab四種。
3.寫出AaBBCcDdEE的配子基因類型。(基因有五對,等位基因三對)。
畫圖:
配子種類有ABCDE、ABCdE、ABcDE、ABcdE、aBCDE、aBCdE、aBcDE、aBcdE八種。
三、特殊情況下的配子判斷
1.連鎖情況
當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同時具有兩對及以上等位基因,形成的配子中基因也具有連鎖現象,判斷配子時要注意以下方面。
例1:某一生物基因型為AaBb,已知這兩對基因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那么其產生的配子種類有哪些?
解析:由于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因此有兩種情況,A和B連鎖,那么a和b連鎖,或者A和b連鎖,那么a和B連鎖。畫圖如下:
第一種情況產生配子:AB、ab,第二種情況產生配子:Ab、aB,所以產生的配子是:AB、ab或Ab、aB。
例2:某一生物基因型為AaBbCc,已知此三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且A和B連鎖,C、c與之獨立遺傳,那么,此生物產生的配子種類有幾種?分別是哪些?
解析:由于這三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而且A和B連鎖,那么a和b連鎖,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C和c在另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把AB設為E,ab設為e,則AaBbCc可以簡化為EeCc,那么,配子基因型可以用上述的方法畫圖求得配子種類:EC、Ec、eC、ec,然后把AB設為E,ab設為e,代進去,即:ABC、ABc、abC、abc,所以,此生物產生的配子種類有4種,分別是:ABC、ABc、abC、abc。
2.一個性原細胞產生的配子基因型的判斷
當要判斷一個性原細胞產生的配子基因型時,就不能按照上述方法推斷,因為,性原細胞有兩種(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1個精原細胞通過減數分裂產生4個,而1個卵原細胞通過減數分裂產生1個卵細胞,所以按照以下方法判斷:
例:基因型為AaBb的生物,兩對基因獨立遺傳,1個精原細胞通過減數分裂產生的配子的基因型為?搖?搖 ?搖?搖,1個卵原細胞通過減數分裂產生的配子基因型為?搖 ?搖?搖?搖。
關鍵詞:高中生物;遺傳與變異;常見問題
一般來說,高中生物教學課程主要包括細胞、遺傳學、變異與進化、生物與環境、生命活動調節這五大類型。其中以遺傳和變異為重要的生物教學內容。但由于高中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逐漸降低,積極性較弱,這嚴重阻礙了我國生物教學向前發展的腳步。追根究底都是因為遺傳與變異已經跟學生的日常生活嚴重脫節,大部分知識都已經超出常識的范疇,更因為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太過于枯燥無味,不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此導致學生不能更好地掌握生物遺傳與變異的相關知識。
一、基因突變是否會產生等位基因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明確提出:基因突變其實就是產生等位基因。而在教學中經常出現類似于這樣的問題,如果發生的同義突變就是由密碼子的簡并性基因突變,但是在形成的過程中,多肽鏈是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的,這樣也算形成了新的等位基因嗎?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學生對相關生物知識產生混淆,還會降低我國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經過相關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探究發現,只要基因結構有所不同,就一定會產生等位基因。
二、生物學中的突變率和突變頻率是否是同一個概念
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在生物教材中描述基因突變的稀有和珍貴時,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用突變率及突變頻率來表述的,兩者是同一個概念嗎?一般來說,突變率其實就是指:在同一個單位時間里,一個細胞發生某一突變事件的概率。通過調查發現,在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當中,一般都是采用一定數目配子中的突變型配子數來表示的,而對于無性繁殖的細菌當中,一般都是采用一定數目的細菌在分裂一次過程中發生突變的次數表示。因此,在生物遺傳學中,其實沒有突變頻率這一單詞,而是生物學者根據相關的維基百科解釋出來的。而突變頻率其實就是指:在同一時間里,發生某一種突變的細胞占細胞群體的比率。由此可看,突變率和突變頻率是相同的概念,可以通用。另外,在生物遺傳學中,還有另外一個概念就是突變體頻率,該頻率就是指在某一個生物群體中所占的比率,與前面兩個概念的定義及意思不相同,不能通用,還有一種原因就是,突變體很有可能是新產生的,也有可能是幾代生物遺傳而來的,所以突變體頻率與突變頻率不是同一個意思,不能相互使用。
三、生物遺傳學的多倍體具有可育性
經常可以在生物教材或者相關資料中看到類似于奇倍數的多倍體會出現紊亂或者不育的情況,而偶倍數的多倍體會出現什么情況的問題。經過相關研究者的不斷研究,終于可以用一個舉例來說明該問題,如果以同源六倍體為例,減數分類時6條同源染色體有可能形成一個六價體,也有可能會形成一個五價體和一個單價體,最后再使六分袍子中都含有異常的染色體數。從上面的舉例結果來看,偶倍數的多倍體是具有可育性的。再譬如說:六倍體小麥細胞中含有擬斯貝爾托山羊草,一粒小麥和方穗山羊草的各兩個染色體組,從而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會來以偶數相會分離和表現出與二倍體相同的性狀遺傳規律。
四、培育無籽西瓜用四倍體做母本,為何要給三倍體的植株授粉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270-03
醫學遺傳學是醫學教育的重要課程,介于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隨著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尤其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完成,醫學遺傳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基因組學與分子遺傳學逐漸成為了21世紀的領頭學科,在現代醫學教育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醫學遺傳學實驗在知識與實踐、實踐與創新的鏈接上發揮重要的橋梁作用。當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變化,致使醫學教育無論在教學手段還是在教學理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更早地、更多地接近社會、接近臨床,更注重人文精神,更多融入先進技術與研究成果[1~2]。而大部分醫學遺傳學實驗則還主要關注在傳統分子遺傳學相關領域的基本實驗操作,涉及遺傳病相關資料的信息化獲取與分析涉及很少,解決臨床遺傳學問題過程中存在理論與實踐脫鉤。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尚未達到提高醫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求知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目的。為此,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優化了原有的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體系,構建了新的實驗教學模式。
一、利用網絡課程資源,推進虛擬實驗
依托于湖北民族學院網絡中心,結合醫學遺傳學學科特點,進行數字化資源導學平臺建設。網絡平臺的主體結構分為教師主導區和師生互動區兩大部分。內容充實而全面,平臺除了內容完善的多媒體課件,與教學內容或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研究成果,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還專門開辟了“虛擬實驗室”欄目[3]。網絡課程資源在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中主要解決二大問題:
1.是醫學遺傳學實驗中所特有的一些對人體有重大危害的和涉及到比較先進實驗技術的實驗,出于安全和成本考慮,學生往往無法直接參與其中[4]。虛擬實驗可突破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受時間、地點、方式的限制,實驗的安全性高、成本低、效率高,彌補了實驗場地設備不足、教學時空性的約束。虛擬實驗教學不但可提供良好的人機交互,還允許學生在出錯時,自行了解錯誤的根源及后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與學的靈活交互[4]。利用網絡課程資源來培養學生隨時學習、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將教師的教學行為由課堂上擴展到了課堂外。
2.是運用目前已經公開的人類基因組相關數據庫,快速準確地查找、識別遺傳病的相關遺傳學背景信息,獲取世界上最新進展的醫學信息及科研成果[5]。近年來,遺傳學領域的分子遺傳學分支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致病易感基因位點和區域被篩選或定位識別。不單是單基因遺傳病的致病基因被順利定位識別克隆,一些復雜多基因遺傳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氏病、心腦血管疾病及腫瘤等疾病,也篩選出了眾多與疾病發生相關的遺傳易感標記物及藥物敏感或抵抗標記物,人類對于疾病的遺傳學認知達到了空前高度[5]。如何識別查找獲取人類遺傳病相關的遺傳信息已經成為臨床醫生和基礎醫學科研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基礎醫學的教學上與時俱進,讓醫學生更早地接觸相關知識,訓練相關技能。由此,我們網絡資源課程中的“虛擬實驗”內容中專設了常見人類遺傳病致病基因的數據庫鏈接,主要以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http://ncbi.nlm.nih.gov/)與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數據庫為主,并至少安排一次實驗課的時間介紹如何利用數據庫完成常見人類遺傳病相關遺傳學信息收集,包括遺傳模式、發病率、家系連鎖定位區域、在基因組上的定位信息及熱點突變位置等。
二、結合臨床實踐,開展第二課堂教學
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是對理論教學必要的補充和鞏固,通過實驗技能訓練,提高實驗的綜合能力和實驗素質,促使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對培養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影響更為積極[6]。從臨床角度出發,研究疾病的遺傳因素、病變過程及其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相互關系,為將來走上臨床醫生崗位的臨床專業學生提供從事醫學實踐所必需的遺傳學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
實驗教學具體實施上,將病例法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一方面,由教師結合具體的病例,提出實驗方案和驗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若干問題,組織學生預習課本、查閱相關資料,以團隊的形式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解決問題。并聯合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院,在實驗內容、設計、取材緊密結合臨床,取臨床真實患者的血液作為實驗材料,進行真實病例分析。如人類染色體顯帶和非顯帶制備。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開展遺傳病的家系調查;進行家鄉遺傳病咨詢、系譜繪制和分析、再發風險估計,指導學生以論文的形式完成假期調查報告。或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去當地醫院的婦產科與兒科等科室見習,了解引起遺傳病發病的環境因素和遺傳病的預防措施,與醫生或患者就某種遺傳病的臨床癥狀、傳遞方式、發病機制、再發風險以及預后進行探討,對患者及其親屬的婚姻和生育進行指導,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醫學生對遺傳病預防的認知能力[7]。
【關鍵詞】學風,校園文化,教師,大學生,培養,傳承
1.高校學風是一種校園文化
1.1導向功能。首先學風文化能引導師生員工特別是全體學生形成“學習第一”的思想,引導師生積極自覺地參加優良學風的建設;其次,學校優良的學風文化體現了學校統一的價值觀,指明了師生員工共同的目標和努力方向,也影響師生員工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產生師生的共同學習語言和團隊意識。其主要表現為,通過優良學風建設及實施,加強學校內部的文化溝通,使學生之間、學生與員工之間在統一的價值觀與道德準則的指導下,創立良好的學校形象,并使學校的價值觀和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1.2凝聚功能。優良的學風具有極大的凝聚力。校園學風文化不僅能夠使師生員工積極自覺地參加教學活動,而且積極向上的學風文化,能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經歷的師生員工聚合在學校的旗幟下,團結進取,促進學校工作發展,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1.3激勵功能。良好的學風文化不僅能激勵師生員工積極自覺地參加學習,而且通過學習收獲知識能進一步激發師生員工的主人翁精神,發揮他們的事業心、責任心和自覺性,從而產生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力量。
1.4規范功能。規范功能主要是通過學風、教風倫理道德規范(如道德感、榮譽感、責任感、義務感等)、統一的價值觀等文化功能來約束和規范學校全體師生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及行為方式,保證學校的穩定與和諧,促進學校的發展。
1.5創新和輻射功能。文化的創新功能促使學校學風永遠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從而保證學校教學質量的不斷發展。創新功能主要表現為,第一,文化是動態的,是可以創新和傳承的,它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第二,文化具有開放性,它能不斷吸收新內容并揚棄自身不適宜于時代的東西,它能融合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優良學風文化而為己用;第三,文化的創新主要通過其成員的創新意識發揮作用。輻射功能指學校優良學風對學校其他工作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影響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和行為。
目前學生的學風文化主要有以下問題: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動機出現“功利化”傾向;學習動力相對不足,學習自覺性較差;學習紀律意識松慨,個別學生養成不良學習行為習慣;學習環境有待改善,宿舍在學風建設中的地位有待提高。教師出現以下問題:不思進取;學術腐敗;沒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為了培養優良的學風校園文化,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進行。
2.建立優良的學風,先期必須采用多種手段,恩威并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風既然是一種校園文化,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根據心理學原理:一種習慣的養成大約要經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因此,優良學風的形成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學風是一種習慣,很多人在一起就形成了文化。學習是一件比較辛苦的事情,沒有一定的壓力是很難形成的。我們要采用一定的措施,采用獎勵和懲罰并重的辦法進行。對學習習慣不好的的學生我們可以采用一定的處罰措施。2014年6月12日教育廳網站上就公布《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學業指導和管理意見》明確規定大學生的考評制度更嚴格,取消畢業前的清考。這將給我們形成良好的學風文化提供依據。當然對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要增加獎勵的力度。
3.建立良好的學風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建設提升。
教師是一種神圣的職業,有什么的老師將來就可能培養出什么養的學生,老師的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首先要是一名愛學習,肯學習,不斷專研教材,引領本學科最前沿知識的引航員。知識幾十年都不會變,只會用黑板、粉筆和教鞭,上課照本宣科,上課沒有精神,這樣的教師肯定會給學生帶來壞的影響。對良好學風的形成極為不利。教師應該要有熱愛本職工作的熱情,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把三尺講臺作為神圣的演講臺,用最優美的語言或肢體把抽象的東西講的生動具體,這樣的教師學生是比較歡迎的。學生是良好學風文化的建設的主體。在優良學風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學生優良學風的培養提升。大家都知道,大學一年剛進校門時的學習風氣都是好的,為什么到后來就慢慢地變壞了呢。實際上是學風文化傳染的結果――學姐學哥們的學習態度感染了他們,上課玩手機、到教室里后排坐滿,前面沒有人,考試作弊,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深受其害。同樣的道理如果有良好的學習氛圍,他們一樣可以學得更好,這就是“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道理。所以在學風文化培養和建設提升階段,讓學生盡量多地接觸良好的學風文化。
4.傳承學風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思政工作者在這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對優良學風的傳承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根據多年的觀察研究,我們認為思政工作者對學風文化的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是開放的自主學習的陣地。輔導員對其的影響遠遠大于普通老師,特別是在學風傳承方面。如果學生每次到輔導員辦公室都能看到輔導員在學習或與其他學生探討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向他們那樣認真學習。輔導員在其上課期間能夠多走走教室,到宿舍里看看他們的業余生活,多談談學校好的學風,及時糾正不良的歪風,這樣就會潛移默化地把優良的學風傳承下去。
一個名人說過:一個家庭有沒有前途就看兩點,一是清晨起得早晚,二是讀不讀圣賢之書。一個學校的師生只要能夠有優良的學風,該校培育出來的學生就是社會最有競爭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雪劍,李俊波.體育文化觀[J].中國體育科技,40:5(2004),7~9.
[2]吳俊陽 大學生學風的問題、原因及其解決對策(碩士論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學;教育
中醫學是以生命和人文為基礎的一門學科,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發展的跟進,也是中醫學不斷發展的動力。中醫學是一種人文與科學雙重屬性同時具備的醫學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名族特征,其發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為跟進,并從中吸取精神養分。但是,在我國當今的中醫學教育領域,很多學生都經過數、理、化等現代科學的長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邏輯化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因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較差,也不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對于中醫學理論的理解能力較差,甚至完全失去興趣,所以,在中醫學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中醫學的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也有助于學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的增強。
1幫助學生建立中醫思維模式
1.1體驗思維
體驗思維指的是人們在日常活動過程中,以各類經驗的概括、分類、比較和積累為基礎獲得結論的一種思維模式。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國傳統哲學,其本質有在于生命哲學,中國傳統哲學都是以精神、元氣、陰陽、生、心、情、意、性等生命體驗直接相關內容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經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思維過程,逐步建立起各類事物與人類之間本質聯系的認識網絡,最終通于天地、返歸內心,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
1.2辨證思維
對于陰陽這一辨證矛盾范疇及概念的認識是中醫學理論的開端和起源,陰陽兩者之間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長、相互制約的統一體,兩者共同構成了中醫辨證邏輯體系。按照陰陽消長轉化、對立制約、動態平衡的邏輯關系對人體生命運動的各個節段、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矛盾運動進行規律性分析,能夠獲得一個逐級矛盾分析式的辨證邏輯體系。針對于疾病不同發展階段的患者,實施相應的方法進行治療,就是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思想,也是傳統哲學中樸素辨證法思想的體現[1-2]。
1.3整體思維
中醫學領域中的整體思維指的是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統一、人體自身完整性與統一性的結合,這也是中醫學領域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在“天人相應”理念的指導下,中醫學理論首先會將自然與人體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整體思維是中醫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療、養生、辨證、診療、病理和生理的各個方面。整體思維是中醫學辨證思維和古代唯物論的重要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鮮明,也是一項重要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3-4]。
1.4意象思維
意象思維能夠深刻解釋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源,也是一種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于中醫學教育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意象思維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意象的思維模式,例如,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對中醫產生深刻影響的思維方式,也為中醫學“以象定臟”思維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醫意象思維符合傳統思維方式動態變易、直覺感悟的及統一整體的特征,其媒介為象征、類比的方法,能夠對人體病理變化和生理功能進行靈活把握,也能夠實現對于疾病診療、表現和生命現象的動態、整體思考,這一思維方式可以忽略邏輯的影響,因而也是一種極具代表性的中醫學思維方式,有助于中醫學學生對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體的認識,并與客觀邏輯相結合,保證診療活動的準確性。
2加強學生傳統醫德培養
傳統醫德是中醫藥文化的關鍵內容,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傳統醫德堅持“貴義賤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則、“醫貴乎精,仁術濟世”的精神價值、“醫乃仁術,濟人為本”的思想本質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堅定信念,因而帶有理性的光輝和人性的亮點。在中醫學發展的數千年以來,傳統醫德都為醫者提供了不斷改善醫技,樹立道德的精神動力,這正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質。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文化,而這一理念在傳統醫德中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傳統醫德強調人的修養、行為事件醫技慎獨精神,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體現。另一方面,仁術也是傳統醫德的中藥內容,符合醫學領域的職業特征和職能特點,是維系整個傳統醫德體系的重要內容。《本草綱目·序》中曾經提到:“夫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這不僅是儒家行醫治病中仁術精神的重要實踐,更是“仁”理論的充分體現,將“仁”和“醫”兩者融為一體,能夠體現醫生職業“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醫學教育十分關注學生的中醫思考方式以及“師從自然”學習態度的培養,但是,從以往的教學方式和習慣來看,以前的中醫學教育,主要在于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滲透以后,中醫學教育的意識形態和知識結構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結構中以文、史、哲為主的教學內容和結構逐步轉化為了以數、理、化為主,而這也是西方科學知識結構的中藥代表,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數量概念理論以及分析還原的思維方式[7-8]。
從目前的中醫學教育模式來看,雖然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教學的內容,但是,在現代西方思維的影響下,在學生切實進入臨床階段以后,其仍然會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甚至是質疑中醫學臨床療效,而課堂上學習到的內容逐漸變成了應付考試的工具,缺乏實際的應用價值,這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當前中國教育系統的整體情況來看,已經基本沒有了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智慧和哲學的教學內容安排,這就會導致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逐步疏遠,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醫學教育甚至整個教育體系之中,都應更加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應用,在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習題,從而深化學生對于中醫學的領悟和理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中醫學的發展和傳承[9-10]。
4總結
綜上所述,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中醫學教育中,有助于向學生說明人體疾病診療和病理的客觀規律,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精華,對生命現象進行更加客觀的解釋,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傳統醫德的培養,將傳統文化融入其精神內核之中,從而更加深刻解釋本土文化印跡。對于中醫學學子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其中醫思維模式的建立,形成傳統醫德,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最終促進中醫學的發展與傳承。
參考文獻
[1]趙敏.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升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05):789-790.
[2]王艷春,任曠.寓人文精神與醫學教育的實踐之中[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08):106-107.
[3]楊澤寅,曾紅,陳晶.論道家醫學倫理對醫學教育的意義與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15,3(39):9-10.
[4]袁綱,李和偉,張榮興等.在德育中融入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10):1078-1079.
[5]呂慶建,畢于建.完善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6,24(02):263-264.
[6]趙仁龍,任杰.隋前正史醫事倫理探驪[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28(04):507-508.
[7]金麗.中醫學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蘊之思考[J].光明中醫,2015,30(04):903-904.
[8]楊國利.醫學人文: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J].醫學與哲學,2013,34(10A):30-31.
[9]梁曉春.寓傳統醫德于醫學院校的中醫教學[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01):71-72.
簡而言之,以手機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即為手機媒體。手機媒體需要以手機作為信息以及接受的終端,其平臺就是手機上網,能在這一平臺上進行各種以音頻、文字以及視頻等形式的內容傳播移動傳播媒介。手機媒體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其廣義的手機媒體涉及到以往的手機短信、手機廣播以及手機報紙,同時也包括了手機新聞客戶端、手機視頻、手機新聞網頁以及社交媒體等各種形式。在通訊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和普及的當今時代,手機其實就是一臺具有通訊功能的迷你電腦,同時也是網絡媒體的延伸。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4G等新技術受到了廣泛的應用,手機娛樂游戲、新聞傳播、信息服務以及移動虛擬社區等各種附加功能會逐漸增加。可以通過手機閱讀書籍、收看電視等,手機就是一張隱形大網,能將眾媒體進行整合。
2手機媒體的特點
1)手機媒體具有較強的移動性和即時傳播性。手機在當下是非常普及的生活日用品,甚至有“影子媒體”之稱,形容手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并機不離身。另外,手機也能將時間以及空間限制打破,極大縮短新聞的“時間差”,打破新聞“時空性”,新聞媒體報道更快、更新的新目標正在實現。
2)手機媒體的個性化傳播和接受模式。因為終端存在固有接收方式的限制,傳統媒體要完全實現個性化定制,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手機媒體就能實現傳播分眾模式。在大數據基礎之上,手機媒體能對用戶以及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分類,使受眾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知道,或者喜歡知道的媒體信息。
3)手機媒體的多形式化。手機媒體能將文字、音頻、圖片、網頁、視頻、影像、實時語音以及電子郵件等功能進行整合,使之呈現功能一體化,充分滿足受眾的各種功能,在手機媒體中能將同一種內容整合呈現出不同的形式,以此實現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3手機媒體在新聞傳播學上的創新意義
1)手機媒體傳播格局的創新。新舊媒體在內容、形式上的融合進程,因為手機媒體的出現而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之上,手機等新興媒體在不斷的壯大;同時,傳統媒體也對新興媒體進行充分利用和整合,使之為己所用,加快了媒介融合進程。
2)手機媒體的信息傳播與接收方式的創新。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增加,大眾傳播成為手機媒體的一大功能。大眾傳播、人際傳播以及組織傳播被手機媒體融合為一體,也滲透著自我傳播。手機媒體既能實現先行方式傳播,還能實現非線性方式的點播以及下載,從而使異時性傳播和實時性傳播實現共存,受眾既可以通過手機媒體了解當前的新聞,又能了解過去的新聞。在手機媒體的傳播和接收中,受眾對信息的接受自主性以及選擇性在不斷的加強,人們可以進行信息的自由選擇、發送,能實現信息的及時互動性。受眾能通過手機媒體進行新聞、電影以及電視等各種多媒體節目信息的在線收看,還能將其與朋友分享,完成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全面對接。與互聯網連接的手機其互動性得到了有效的增強,因為其本身就較為注重互動性,能夠實現新聞信息傳播以及受眾的反饋。比如,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微博上一條消息,關注人民日報的微博用戶就能接收到消息,沒有關注人民日報的用戶也能對其進行檢索,而且還能對微博進行評論以及轉發,這樣一來,就使用戶以及媒體的供給者之間的互動性得到極大的增強。
3)手機媒體新聞內容的創新。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必備的用品,新聞產品形態以及內容因為UGC而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傳統媒體報紙也能通過手機報進行簡要報紙圖文內容的發送,也能將音視頻內容在手機網站上進行展示,還能將所要推送的內容通過手機App客戶端進行。另外,手機廣播也增加了和受眾溝通的渠道,能隨時通過手機廣播App客戶端進行廣播信號的接受,還能任意收聽各種網絡廣播電臺節目,同時也可以進行廣播微信公眾號的關注。而手機電視的創新和發展,其傳統的線性傳播方式缺點也得到了改進,能對電視直播進行隨時隨地的收看。傳統媒體已經打破了傳統新聞報道形式以及傳媒界原有的界限,各種傳播媒介的在不斷實現深度融合,當前的媒體進行全媒體運營中心的建立,也注重各方面資源的調度,受眾也能在全新聞形態產品的展現下,得到更為全面的感官體驗。手機網絡也經歷了2G、3G,到現在的4G,新聞信息的接收也因為移動互聯網以及手機媒體的發展越來越便捷,不斷出現“自媒體”“全媒體”等信息傳播渠道。用戶自制以及專業新聞生產共同承擔起了監視環境的社會責任。
4手機媒體在新聞傳播學上的發展前景
手機媒體是目前為止所有媒體形式中最快捷、最方便、最具有普及行的媒體平臺,有著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手機各項功能的多樣化和科技化,手機的“媒體”地位也逐漸得以體現。現如今手機微博、手機博客、手機支付、手機視頻以及各種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手機App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越來越舒適,手機媒體儼然已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手機媒體的便捷性和及時性,使手機媒體在社會新聞的傳播中往往能夠搶先傳統媒體,在未來的發展中手機媒體必將成為新聞傳播的首選媒介,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災害預警和重大突發事件的處理等方面,這種需要第一時間讓大眾了解的新聞方面,手機媒體將更能體現它的價值所在。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技術也向著更加智能化、個人化和科技化的方向發展。4G大戰的硝煙未散,5G爭奪的號角,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悄然奏響。無線技術的更迭帶給人們最直接的感受可以總結為一個字——“快”,那么未來的5G依然還是簡單的、速度上的慣性升級嗎?ITU(國際電信聯盟)給出的答案是:5G,不再單純地強調峰值速率,除此之外最少會帶來如下八個方面的改變:峰值速率達到20Gbit/s;終端用戶獲得的有效速率在100Mbit/s~1000Mbit/s;時延縮短至最少1ms;移動性可支持最高500km/h;連接密度最高可支持100萬鏈接/平方千米(面向廣連接場景);能源效率節省100倍;頻譜效率提升5~15倍。5G時代的到來,為手機媒體的發展前景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在新聞傳播體驗上畫面感覺更清晰,接受信息更迅速及時,獲取方式更自由等等。在通信領域流行一句話,1G、2G解決了人與人的連接,3G、4G完成了人與物的連接。而對于5G,業內人士和專家已經對萬物皆可聯的生活場景達成了基本共識。正如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黃宇紅的描述是:未來5G將像我們的神經系統一樣,將為鏈接萬物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網路,是突破物聯網大規模應用的關鍵。而以手機作為載體的手機媒體也將隨之得到空前的發展,并最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
5總結
手機媒體的普及,使受眾與大眾傳媒接觸的要求降低,受眾在多媒體信息多渠道傳播下,有更多的自我選擇,能對新聞傳媒信息進行大量的接受。新聞媒介內部,手機媒體需要和通訊公司相互合作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盡管兩者之間有共同的利益,但是兩者在利益分配和理念融合等方面的還存在一定問題,而這些問題對手機媒體的長遠發展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在當前這樣一個新媒體不斷出現的時代,受眾群體越來越專業化和細致化,媒體應該提升自身素養,對自身的新媒體能力不斷提高,以此利用新媒體不斷獲取信息,以此創造一個有利于新媒體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樊暢.手機新媒體在新聞傳播學上的創新意義及發展前景[J].西部廣播電視,2016(13):16.
[2]趙婷婷.手機媒體在創新新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新聞知識,2015(8):89-90.
[3]張潔.新媒體環境下的營銷創新研究——以小米手機營銷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5.
[4]魏艷.新聞傳播學視角下的手機媒體[J].青年記者,2014(14):65-66.
[5]魯帆.三網融合背景下手機媒體發展的幾條路徑[J].中國記者,2014(3):76-77.
[6]蔣佶成.論我國手機媒體的拓展性發展思路——“四屏一云”打造移動媒體發展新趨勢[J].新聞界,2014(8):50-54.
關鍵詞:“禮”;大學生;禮儀修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8-0249-02
中國,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中國人,歷代傳承著古國所賦予的博大精深的文明。而文明是一種文化奠基,從古至今,不斷更新。方才有了如今飛速發展的中國以及不斷進步的中國人。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唯獨中國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然而,作為在“禮儀之邦”美譽熏陶下成長的當代大學生。應把“禮”的文化傳統發揚光大,并且肩負起傳承“禮”文化傳統的歷史使命。
在中國“禮”文化傳統中,對于“禮”的定義不勝枚舉。“禮”的內涵包括禮節、禮儀、禮貌以及禮賓。它們在不同的場合和時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首先,禮節往往無形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交際的過程中,表現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問候、相互致意以及相互祝愿。禮節不僅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外在面貌,更能突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其次,禮儀有形的存在于一切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它所受制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的)、行為表情、服飾器物是構成禮儀最基本的三大要素。禮儀不僅可以直接表現一個人的外在形態,更能間接折射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再次,禮貌可以分為禮貌行為和禮貌語言。禮貌不僅可以體現一個人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所傳遞的友善與尊重,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流。最后,禮賓大多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接待服務中,禮賓不僅能夠體現一個人熱情好客的積極態度,更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們了解了“禮”的概念以及其表現形式。可以看到“禮”文化涉及的范圍廣、產生作用大。它貫穿于我們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社交交流的始終。中國傳統的“禮”文化對當代青年大學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中國“禮”文化傳統對當代大學生思想具有積極影響
朱平的《“禮”的再認識及其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之要義》一文中提到了“禮”的教化問題。論文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身體教育、行為教養是人類文化的最基本開端,人們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都是從最初的言談舉止、體態行為等“禮貌”培養走進人類文化生活的。”古有《弟子規》,“規”字即是準則,準則即是“禮”的教化。“冠必正、紐必結”,告訴我們衣冠必須整潔,紐扣必須系上。這是從“禮貌”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冠必正、紐必結”不僅體現著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的態度,更能彰顯出一個人所受的“禮”的教化。然而,不同的場合又要求穿著不同的衣服,這就是我們所提到的“禮儀”。“步從容、立端正”,告訴我們走路步伐應從容穩重,站立要端正。這是從體態行為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良好的體態行為不僅能夠促進自身的全方面發展,更能體現對他人所給予的尊重感。然而,對于長輩、晚輩以及同輩,我們又將表現不同的體態行為,這就是我們所提到的“禮儀”。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在學府如饑似渴的汲取著老師授予我們的知識,卻逐漸對中國“禮”文化傳統越來淡化。往往只懂其思想,而忽略其精髓。
二、大學生是中國“禮”文化傳統的必然傳承者
“禮儀之邦”這四個字,是每個中國人所耳熟能詳的。然而,它是否僅僅適用于三綱五常的古代社會?它是否僅僅是一紙空文?它是否已經漸漸淡出我們的思想?王蘭芳的《“明禮誠信”―大學生道德建設的永恒主題》強調“禮”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該文主要討論大學生應如何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還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禮”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它所反映的是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而這種思想道德素質與我們自身的禮儀修養息息相關。修養,是從內而外所形成的。然而“禮儀”就是提升自我們修養的途徑。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然而,這種傳承需要從每個人的自身做起。從自我形象做起,從自我管理做起,從自我行為做起。當代大學生要主動肩負起傳承中國“禮”文化的重任,讓“禮儀之邦”這四個大字變得更加有意義。
三、學習傳承“禮”文化傳統對大學生具有多方面的現實作用
徐紅的《知書亦須達禮――論開展大學生形象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有這樣的一個觀點:“大學生形象禮儀是增強個人競爭力的必備砝碼。在當前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大學生的個人形象就是自己的名片。它包括內在修養和外在形象。”[3]而其中所提到的內在修養是與“禮”文化密不可分的。通過此觀點可以得出,注重個人的禮儀修養,是大學生今后步入社會、適應社會、發展自我的必備技能。由此可見,中國“禮”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禮儀修養以及個人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正處于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我們即將面臨面試、求職的種種考驗。重視自身的禮儀修養以及個人形象往往可以另我們出類拔萃。在面試中,“形象禮儀”往往可以影響我們求職的成功與否。(1)面試時所穿著的服裝有著一定的要求,需要大方得體,并且需要符合所面試的環境。倘若穿著生活裝或者居家裝,會顯得稍顯隨便。同時,也會給面試官留下消極的印象。(2)面試時的體態行為同樣有著一定的要求,正如《弟子規》中所提到的“立端正”,它往往能體現出一個人積極的精神面貌。倘若弓背、站立不正,則會為自己的禮儀形象大打折扣。(3)面試時需注意自己的言談,既不能太過夸贊自己,也不能保持緘默。由此可見,良好的個人禮儀修養能夠在激烈競爭的當代社會提升自我形象。另外,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社會交往的禮儀同樣影響著我們的個人形象。步入社會,我們將會接觸形形的人,而良好的禮儀修養的體現則是區別于他人的象征。然而,言談舉止則是個人禮儀修養的體現。我們應時刻把“文明”二字牢記于心、應把“禮”文化給予我們的要求牢記于心、應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牢記于心。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當代大學生,“禮”文化將使我們受益匪淺。首先,它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規范我們的行為禮儀。其次,它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升華我們的思想禮儀。最后,它影響我們的禮儀修養和個人形象,促進我們個人的發展。因此,良好的禮儀修養將會成為我們個人發展中的風帆,引導我們詮釋個人的精彩。
中國,享有美譽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的“禮”文化傳統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它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的象征、作為一個人衡量其道德素質的標尺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當代大學生,對于個人而言,良好的禮儀修養將成為我們個人發展道路上的墊腳石。反之,則會阻礙個人的發展。對于國家而言,傳承“禮”文化是我們年青一代義不容辭的使命
本文是南昌航空大學第九屆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從中國“禮”文化傳統看當代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問題”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平.“禮”的再認識及其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之要義[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