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

        第1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農林經濟管理是較早設置的專業,為國家的農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浙江農林大學是浙江省唯一的農林本科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浙江農林大學具有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的老專業。該專業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1996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3年被評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批準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點建設專業。近年來,對照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的指標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并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基本情況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隸屬于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招生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25屆1600余名本專科畢業生。畢業生就業選擇余地較大,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向,從單一的以農林業單位為主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等多種類型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級以上領導崗位,體現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每年招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60名左右,現有在校生247人。現有專任教師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人,占教師總數的32.4%,副高級職稱20人,占總數的54.1%;54.1%的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學科組專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來專業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1)多方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開展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國農林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改革情況,對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召開了農林經濟管理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研討會、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家研討會等,最后邀請專家對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

        (2)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層面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離農傾向明顯,就業去向與其他經管類專業并無差異,特色與優勢不明顯。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肩負著為現代農林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同時,2009年,浙江林學院升格為浙江農林大學,隨即制定了《浙江農林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綱要》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為: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能力強,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適時調整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林業發展需要的,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技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級政府涉農部門、農林企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經管單位等從事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頂天立地的師資隊伍

        為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主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措施。引進包括專任教師及兼職教師的引進。建設期內,共引進博士7名,其中國外高校1名,國內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請4名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地方工作人員和農林企事業單位人員、3名國外著名高校的教師為兼職教授。積極鼓勵年青教師到國內外名牌大學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讀博士學位、及到基層掛職鍛煉。建設期內,5名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其中中國科學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訪學,5位教師到農村基層或農林業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通過這些措施,使師資隊伍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既掌握學科前沿又了解農村實際),職稱、學歷、學緣結構顯著優化。高級職稱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為54.1%,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事教學第一線的主力軍。博士學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為2011年的54.1%。教師由原來主要畢業于林業院校,改變為既來自國家重點農林院校,也有來自于國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2)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著力提升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

        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氛圍,鼓勵老師從事科研與教學研究。建設期內,共立項科研課題8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38項,科研經費達44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SCI或SSCI、Ei、ISTP)收錄18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浙江省科技興林獎等各類科研獎勵共20項。主持浙江省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共3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得浙江省教學研究成果獎、校級教學研究成果獎共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5篇。從近年的發展來看,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為科研促進教學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3.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1)構建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了教學計劃,著重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了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重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由兩個平臺構成,公共基礎平臺及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學分合計為40.5,占總學分的24.5%。為培養學生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提供保證。

        第二,強實踐。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課程設置強調實踐環節。一是加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如林業概論、現代農業概論等課程設有實習環節,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均設有模擬實習。二是安排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專業綜合實習主要設置了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期1周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三是設置社會經濟調查與應用文寫作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經濟調查及應用文寫作的能力。

        第三,顯特色。為了顯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其他經管類專業的差異,充分發揮學校和地域優勢,在專業選修課中,按方向設計了兩個模塊,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塊(選修模塊Ⅰ),二是農林企業管理(選修模塊Ⅱ)。

        (2)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建設期內,有計劃地開展了以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重點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具體包括:

        ①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教師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工作,新列入校級精品課程8門,現有校級精品課程14門,通過學校驗收的8門。林業經濟學和林業財務與會計2門省級精品課程,均于2010年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廳驗收。②加強教材及教輔資料的建設。以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在已有主編《現代林業企業管理學》、《管理學案例》、《會計學基礎》、《林業財務與會計》等教材的基礎上,主編教材5部、副主編2部、參編2部。同時,加強教輔資料的建設,如林業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有實習環節的課程均有相應的實習輔助資料。③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首先,倡導國際參與式課堂討論方法。如在林業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介紹鄉村快速評估技術(RRA)和參與性評估方法(PRA)時,設計一些主題,以行政班為單位分為5~6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只分析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規定每組的討論時間和匯報時間,由小組成員自主確定每組的協調人、觀察員、記錄員等展開。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如經濟法、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開展網絡課堂網上互動。各課程組在建設網絡課堂的過程中,開通網上討論,使師生互動不斷加強。

        4.改革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1)構建一、二、五分類實踐教學體系

        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除課程實習外,構建了一、二、五分類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指一個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二指兩個平臺,面向全體學生的平臺和面向優秀學生的平臺。五是指五個支撐點,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專業綜合實習兩個支撐點,面向優秀學生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大型專題調研三個支撐點。

        一是通過專業綜合實習、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的實施,構建基于應用性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使學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和規范,在第四學期至第五學期,安排專業老師指導學生撰寫中期論文。中期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必須有實際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支撐。畢業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的必修環節。在畢業論文環節,強調選題需理論聯系實際,盡量與導師的課題相結合。通過實施中期論文,強化對畢業論文的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2007-2011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入選校級優秀論文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專業綜合實習主要包括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經濟的調查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例,第1周為外業調查,第2周為內業整理和綜合分析報告撰寫。調查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開展工作,教師輪回指導和檢查。這一以專題調研為特色的綜合實習,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從提出問題和目標-設計問卷-實地調查-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報告得到全過程的訓練。經過多年的實施,綜合實習制度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是通過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大型專題調研等第二、第三課堂,構建基于創新型目標的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由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團開展學術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兩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由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上共獲得了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11項的好成績,在校期間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學校和浙江省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申報和實施的全過程。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成功申報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6項。大型專題調研主要是指部分學生參與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專題調研。200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挑選了共28名學生參加了農業經濟相關課題的調研。通過參加大型專題調研活動,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建設期內,主要抓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的建設。

        一是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總面積600m2,下設6個實驗分室: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分室、工商管理模擬實驗分室、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分室、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分室、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分室、金融模擬實驗分室。建設期內,新增教學設備(包括軟件)近158萬元。現有教學設備總值近432萬元。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新建實習基地11個,現有校外實習基地達21個。

        二是圖書資料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所需的圖書資料除由學校圖書館提供外,由學院圖書資料室和專業特色資料室提供。經濟管理學院圖書資料室,每年及時采購能反映專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圖書資料。現有藏書1.5萬冊、學術期刊310種、報紙40余種。同時,建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資料室1個,現有各類資料和藏書800余冊。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幾點思考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就業趨向是以非農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公務員等)為主。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體現特色與優勢,適應現代農林業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務三農的就業崗位,也就是說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除通過對培養環節、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的調整與優化外,更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努力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同時打通高校畢業生通向農村的路子。

        其次,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密切結合,全方位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應該注意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最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涵蓋經濟、管理兩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管理類課程的建設與改革。長期以來,高等農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都加強經濟學課程,輕視管理學課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農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本專業在專業選修課中,設置了農林企業管理模塊,安排1周時間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但總體來看,課程設置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綜合實習的執行存在較大的難度,效果不理想。為此,需要增加涉農企業管理類課程,并較好地落實綜合實習,努力提高實習效果。

        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摘 要:通過對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學生的調查,筆者從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課程設置、導師制度建設及學生主觀就業認知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因素。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畢業生 就業 影響因素

        隨著國家林業經濟的興起,以林業經濟活動作為學科落腳點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理應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據統計2009年14名獲得林業經濟管理學碩士學位的畢業生中, 除去1名轉為攻讀博士學位,2名出國外, 另11名碩士畢業生無一人在林業領域就業。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學科發展的一個縮影,專業就業實況與培養目標有脫節,值得對專業的就業作進一步研究。通過查閱文獻,諸多對林業人才就業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業人才就業現狀及問題分析;(2)調整專業設置以促進林業人才就業;(3)林業人才就業途徑。但眾多研究缺少對林業類人才就業狀況的實地調查,而且對影響就業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上,去不能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校學生高考報考本專業的動機、本科期間學習興趣、學習狀況、學科發展狀況等影響林業類人才就業的校園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因此,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利用訪談法、抽樣調查、二手資料搜集等調研方法,在詢問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和經濟管理學院老師的基礎上設計問卷,以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來分析影響林經類人才就業問題的因素。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專業興趣及課程體系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了解一個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是否感興趣對于了解學生在本科期間學習本專業的認真程度、學習成績的好壞以及對于本專業的忠實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對115名被調查者的調查發現71%的學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并不是憑個人興趣選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成為考生高考報考志愿時所謂冷門專業。

        進一步的調查可知,76%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本科畢業后的選擇不會與農林有關。而這些被調查者欲進入的行業大多涉及到企業管理、新聞媒體、財務、金融、營銷等當今社會上所謂的熱門行業。當問及他們為什么放棄農林行業時,50%的被調查者選擇對此行業無興趣42%的是因為此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與時代不符僅有9%的被調查者轉移到其他行業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時,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農林+經濟+管理三管齊下的學科,學習課程多樣化。但通過調查發現,115名被調查者中43%的反映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階段所學課程覆蓋面太廣,所學知識不扎實、不系統,33%的選擇不能很好地與自己以后的選擇相結合, 18%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特色課程太少,不能滿足自己本科階段對本專業的學習,僅7%的學生認為富有特色,為自己以后的選擇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本科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廣泛,雖利于拓寬該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但是課程的多、雜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對本專業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對知識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綜合利用。

        專業學習興趣低和課程學習不扎實、不系統等降低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每屆的考研率。據統計,近幾年本專業每屆的考研率僅為3%。由于農林作為一個傳統經濟部門,較冷門, 對學生的吸引力逐漸降低,有的學生想通過轉專業考研的途徑達到跳出林門的目的,據調查,考研的同學中30%的表示考研時要重選專業。轉專業考研無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難度,使此專業學生不能繼續深造,加大了就業形勢的嚴峻。

        2.導師制度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學生三年級時開始設置導師,通過調查本專業導師制度的建設情況,得出如下結論:

        2.1學生普遍期望設置導師提前

        在所有被調查者中,49%的認為大二開始設置導師的優勢較明顯。

        2.2 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

        通過被調查者對導師滿意度打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1分)知:導師平均得分為8.427,同時90%的被調查者在710分之間,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同時為了分析導師滿意度是否有性別差異,進行了t檢驗雙樣本等方差假設,得t=0.9563以上兩個方面說明導師制度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在學生教育、提高學生學習專業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可是,經過深入調查發現,82%的被調查者表示導師主要在思想、學術上給予指導,只有5%的說導師在生活、就業方面給予的幫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調查者抱怨:課余時間與導師見面機會少,平時除了課程學習、課題研究之外,導師很少給予就業方面的指導。

        筆者經過分析認為存在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導師精力有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注重學術研究,導師自身科研和教學任務較多。平時專注于教學和科研的導師時間和精力不足,對學生就業信息關注較少。再加上帶的學生越來越多,導師對每個學生指導的時間和力度也勢必相對減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導師與本科生交流的時間和質量,導師也就不能給學生包括就業在內的全面指導。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動性,師生關系生疏。本科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決定了他們與導師接觸的程度。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專業學習興趣不強,影響其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與導師溝通的主動性。

        3.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各個高校工作的重點。近年來學校主要是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二年級時8個課時的公共課),收集、就業信息、舉辦就業講座、開展校園招聘會、提供政策咨詢和為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等措施來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和幫助、促進學生就業。經調查可知,學校網站及招聘會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途徑。

        傳統意義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本應該直接面向的就業單位是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林業系統的政府部門。可是,學校進行的就業指導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學生,并沒有突出專業特色,不能給各個學生進行專業性的指導和建議。通過對通過校內招聘信息您對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調查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不能從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信息。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學校針對本專業學生提供專業的就業信息較少,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人才數量、能力要求,從而限制了林業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動的可能性。

        4.學生就業認知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在調查中,75%的被調查者認為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相比,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比其他專業就業難。經過調查,就主觀因素來說,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4.1就業地區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

        從畢業生流向的地域來看, 北京、上海及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畢業生, 中部及省會城市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東中部學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卻極低。為了探究學生的生源地與工作地點的選擇是否具有關聯性,本論文采用了交叉列聯表分析方法,即通過?狀2(卡方檢驗)=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臨界值為?狀2[(i-1)(j-1)]。

        按上述原理計算得?狀2=2.641 10-11選擇就業地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全面的就業,從而出現有業不就,地區擁擠的不良現象。

        4.2 注重非林業系統的精英崗位,期望工資偏高

        根據調查,70%的被調查者要求到非林業系統的實力派企業就業,對自己的就業崗位要求較高而對小型企業不屑一顧;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條件都無所謂。同時,被調查對象要求起點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間的占到67%,還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據《2007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薪酬調查報告》顯示,24.8%的本科畢業生起點工資在1000元以下,40.9%的畢業生起點工資為1000元-2000元。

        第2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 人才培養 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11-0197-02

        我國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是在1998年由農業經濟管理和林業經濟管理兩個本科專業整合而成的。目前,全國共有54所本科院校開設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其中絕大部分為農業院校,偏重于農業經濟管理方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高等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呈現出了十分活躍的態勢,實踐中也出現了多姿多彩的模式。但是與新時展需要相比仍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專業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競爭力,因而十分有必要對高等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調查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吉林省重點專業和國家級特色專業,具有本、碩、博三級學位授予權,該專業為社會輸送了大批農林業經濟理論與實務方面的專業人才。

        (一)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的被調查對象是吉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46份,問卷有效率為97.33%,回收問卷后利用Excel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專業課程設置合理性調查。通過調查分析可知:對現有專業課程設置具有認同感的學生占71%,其中3%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是非常合理的;32%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是比較合理的;36%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是合理的。但是認為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學生仍然占29%,其中22%的學生認為不太合理;7%的學生認為非常不合理。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對課程的設置仍不滿意:(1)53.25%的學生認為沒有形成獨有的教學特色;(2)44.16%的學生認為課程門數太多;(3)37.66%的學生認為各學科間的聯系程度不夠緊密;(4)19.48%的學生認為不同課程的內容有重復和交叉;(5)54.55%的學生認為理論知識太多,實踐機會太少。

        2.專業課授課內容及實踐性調查。專業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以及日后的應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專業課授課內容看,認為授課內容陳舊的學生占51.37%,其中認為授課內容很陳舊的學生占5.48%;認為授課內容與實際相符的學生占43.84%。從專業課授課內容與實踐結合程度看,認為所學的專業課具有實踐性的學生占60%以上,認為專業課的學習對今后的工作會有所幫助的學生占55%以上。

        3.教師授課方式及學生參與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較為喜歡的授課方式有互動式、討論式和問答式,喜歡教師單向傳授方式的學生僅占27.40%。從調查結果中也可以明顯看出,有90%以上的學生愿意配合互動式、討論式和問答式授課,表明學生課堂參與意愿很高,在課堂上希望進行更多的溝通與交流。

        4.學生能力培養狀況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理論教學中,學生希望學校側重專業技能培養和邏輯分析能力培養(見圖1);在實踐教學中,學校應側重創新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決策能力的培養(見圖2)。

        圖1 理論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的側重

        圖2 實踐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的側重

        5.師資素質滿意度調查。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培養效果起著重要作用,是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主體。吉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共有專業教師15人,從職稱結構看,教授6人,副教授5人,講師4人;從學歷學位結構看,100%具有研究生學歷,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90%。本次調查中,93.15%的學生對專業教師的素質是滿意的,其中專業教師的責任感、專業學術背景及個人魅力三個方面最令學生滿意。

        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與社會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萎縮,是目前全國各高等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普遍面臨的困境。20世紀80年代以前,農經專業培養的人才大都從事與“三農”有關的工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府機構的相繼改革,該專業培養的人才基本都進入非農行業,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并無太大差別。近年來,雖然一些高校在農經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南京農業大學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施了本碩連讀強化班培養計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就整體而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在人才市場中競爭力較弱,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

        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傳統的課程設置結構屬典型的“三層樓”構架,即最底層為公共課,中間層是專業基礎課,最上層是專業課。目前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等現象。從本次對吉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調查結果可見,學生感到課程涉及面很廣,但缺乏深度;課程安排的太多,連續上課的時間太長;課程設置跟不上現實社會實際需要的步伐,課程內容更新速度慢;不同學科領域結合或交叉的新興課程開設較少;專業課程設置上以知識傳授型的課程為主導,體現對學生創新能力、思維方式、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培養的課程及實踐環節相對較少,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新時期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相適應等。

        (三)實踐基地不足,可持續利用不夠

        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往往處于薄弱環節,其原因一方面與該專業具有農村和農業經濟特性有關;另一方面,與市場經濟發展后,大多數企業和事業單位不愿意接受實習生有關。實踐基地建設滯后使得教師理論課程工作量較大,實踐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比例過低。基于本次調查的結果分析可知,雖然學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但受到實習基地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機會仍然不足,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不能有效與實際相結合,制約了其專業素質和原創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的建議

        (一)拓寬專業內涵,確定新時期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社會化和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大增加了對各種微觀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村基層民主管理的較快發展,需要培養更多的懂經濟、會管理、高素質的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帶頭人”,這些都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契機。從國際發展趨勢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農經專業開始逐步分化,或是向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方向發展;或是向應用經濟管理方向發展為涉農企業管理、食品經濟管理等,這些發展趨勢對我國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定位方向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此外,專業所在學校自身的定位和優勢也不容忽視,要抓住地方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特色和人才需求的特點來定位。總之,要堅持“注重基礎理論、強化能力培養”的原則,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業科學基礎知識,熟悉經濟發展規律和宏觀經濟政策,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德智體全面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為建設現代農業服務的應用型管理人才。

        (二)優化課程體系建設,更新教學內容

        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注意做到四個轉變,即從側重理論研究型向側重應用型轉變、從窄深專家型向寬口徑通用型轉變、從單科型向復合型轉變、從側重宏觀管理向側重微觀管理轉變。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在保證專業核心課程的前提下,增加學生自由選課的空間。構建基礎課、專業屬性課、專業技能課、專業擴展課四個課程模塊。以基礎課保障學生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以專業屬性課突出專業培養特點,以專業擴展課拓展學生視野和溝通學科間的知識聯系,以專業技能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建立并運行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原創能力

        加大實習和實訓時間,以校內校外相結合,村社與企業相結合的多元化實踐教學基地為載體,建立并實施基地依托式、科研參與式等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可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學生能力分解為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按課內實踐、課外實習(實訓)、綜合性生產實習三個層次,分層次、分階段、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實施“三段式”實踐模式。第一種模式即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單科實踐,在課堂上突出案例教學,依托課程實踐環節,利用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引導學生學會參與社會實踐,鼓勵學生有目的的到農村參觀考察,目標在于對某一課程的相應技能的培養;第二種模式即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鼓勵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研究,要求學生利用假期深入農村、企業、社區進行走訪、調研,學會社會調查和科學研究的方法,目標在于認識崗位所需的能力和知識及其相應能力的培養;第三種模式即融業務培養與素質教育為一體,實崗鍛煉,依托畢業實習,學生進入相應的工作崗位,直接參與工作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通過這些實踐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實踐,啟迪學生主動思考,激勵學生開拓創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奚祥華,于新剛,曹奕菲.21世紀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2]顏華,郭翔宇.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調查與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22).

        第3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關鍵詞:獨立學院;農村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三農”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02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也是中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農村、農業迫切需要需要有現代知識的青年,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村和農業,提高農村、農業的科技水平,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農村、農業的管理水平。國家提出服務“三農”。即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雖然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加大,“三農”問題日益引起關注,但是農村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仍然極度匱乏。高等教育同樣應該服務“三農”,切實培養出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

        一、獨立學院重視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忽視農村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

        根據《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公益性事業。通常在高考招生時在第三批次本科錄取。

        獨立學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長期以來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近些年來,獨立學院不斷涌現,學院規模與在校學生數均得到迅猛發展,但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獨立學院很少涉及到廣大農村經濟,本文以2011年湖北省獨立學院三本經濟管理類招生情況為例,2011年湖北省獨立學院三本經濟管理類在招生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32所獨立學院共設置理工類本科專業總數641個,其中經濟管理類專業213個,占33%;文史類類本科專業總數360個,經濟管理類專業206個,占57%。顯而易見,三本院校為國家培養經濟管理應用型人才做出了大量貢獻,對于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的能力,但是獨立學院卻忽視了農村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

        表1 2011年湖北省獨立學院三本經濟管理類專業設置(理工類)

        資料來源:湖北招生考試 高考資料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8-004X 國內統一刊號:CN42-1431/G4

        注釋:

        (1)本表序號1-32代表32所獨立學院

        1.武漢東湖學院 2.武漢大學珞珈學院 3.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

        4.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 5.漢口學院

        6.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 7.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

        8.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 9.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

        10.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 11.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12.武昌理工學院 13.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14.武漢長江工商學院

        15.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16.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17.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18.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

        19.江漢大學文理學院 20.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21.湖北醫藥學院藥護學院 22.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

        23.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 24.襄樊學院理工學院

        25.孝感學院新技術學院 26.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27.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 28.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29.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 30.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

        31.湖北師范學院文理學院 32.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2)本表中“2”、“3 ” 、“4 ”表示同一專業若干方向或不同招生對象等;序號14武漢長江工商學院 旅游管理 為“3”,表示旅游管理(涉外、中加合作辦學)、旅游管理(民族班)、旅游管理。

        (3)文史類經濟管理類專業大體相同。僅沒有資源管理與城市規劃管理。此處略。

        從上表可見,2011年湖北省獨立學院三本經濟管理類在招生中理工類經濟管理類專業主要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資源管理與城市規劃管理、財政學、金融學、保險、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投資學 工程管理、工商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文化產業管理、旅游管理、房地產經營管理、行政管理構成。文史類經濟管理類專業大體相同,僅沒有資源管理與城市規劃管理。

        由此可見,獨立學院雖然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研究,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創新人才,但很少涉及廣大農村,針對性不強。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專業設置為例,理工類32個第三批本科院校、文史類32個第三批本科院校中,均未設置相關專業培養農村經濟管理相關人才培養。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在獨立學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專業的設置也很全面,但是唯獨忽視農村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

        二、現行農村經濟管理及其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湖北省只有少數公辦一本學院與二本學院開設了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專業設置為例,理工類13個第一批本科院校、文史類10個第一批本科院校中,僅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開設了農林經濟管理,理工類23個第二批本科院校、文史類24個第二批本科院校中,僅有長江大學、湖北經濟學院開設了農林經濟管理(財務管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獨立學院尚未開展農村經濟管理及其相關專業。

        1.現行農村經濟管理及其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是基層農村建設者

        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該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具備系統的農林經濟管理、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基礎知識,掌握現代農林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能在各類農業及涉農公司(企業)、政府部門及教學、科研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政策研究和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立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師資力量雄厚的農業經濟學科點,依托該校經、法、管、文、理綜合發展的優勢,把學生培養成為以農林經濟管理為核心,具有較寬厚的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相融通的學科背景的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從該院的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來看,其目的是在各類農業及涉農公司(企業)、政府部門及教學、科研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政策研究和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側重理論研究。

        2.現行農村經濟管理及其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不完善

        主干學科有農林經濟管理、經濟學;主要課程有經濟學通論、農業經濟學、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學、市場營銷學、農業概論、農業項目評估、農業投資學、農業政策學、農業技術經濟學、農村金融、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土地資源管理、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法學通論等。

        可以看出課程的設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側重宏觀管理而無法解決農村實經濟、管理、決策、營銷、融資等遇見的實際問題。

        3.缺乏具有大量農村管理經驗和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的師資隊伍

        主要原因目前各大高校中缺乏具有大量農村管理經驗和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的高校教師和教材等。

        三、著力在獨立學院中開展農村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培養

        雖然2008年4月,中央組織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意見(試行)》的文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的工作,計劃從2008年開始,每年選聘2萬名,連續5年,選聘數量為10萬名。廣大農村迫切需要有現代知識、現代思想、現代眼光的新農村建設者。高等教育中農村經濟管理及其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對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可以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面向基層就業創業,到經濟社會發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提供人才支持和組織保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僅靠大學生“村官”遠未滿足農村基層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時大學生“村官”中真正受過農林經濟管理高等教育的又少之又少。

        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專業設置為例,理工類13個第一批本科院校、文史類10個第一批本科院校中,僅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開設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并且招生人數為4-8人之間,理工類23個第二批本科院校、文史類24個第二批本科院校中,僅有長江大學、湖北經濟學院開設了農林經濟管理(財務管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并且招生人數為10-26人之間,很顯然一本學院與二本學院開設了該專業主要是側重農村經濟管理理論研究,人數偏少,是無法滿足廣大的市場需求的。此時在獨立學院中大規模進行農村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獨立學院應該避免盲目跟大流,像一本院校與二本院校一樣,主要集中在城市工業人才培養與農村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致使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公辦大學比起來顯得研究能力不強,工作適應能力又不夠。目前中國,農村地域廣闊,人員眾多,但經濟發展仍比較緩慢,急需大量能結合農村實際情況,能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大規模農村經濟管理應用型本科人才就成為了獨立學院的一個發展方向。而應該針對農村實際情況開設具有現實意義的課程,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就成了我們教育工作者所應關注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湖北招生考試 高考資料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8-004X 國內統一刊號:CN42-1431/G4,2011,5.

        [2]湖北招生考試 高考資料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8-004X 國內統一刊號:CN42-1431/G4,2011,6.

        [3]湖北招生考試 高考資料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8-004X 國內統一刊號:CN42-1431/G4,2011,7.

        [4]劉光華,張玉榮.獨立學院辦學定位的思考[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06).

        第4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有學者發現,“自我”概念能夠通過學習環境適應和學習環境的中介作用影響自主學習[10]。浙江農林大學實施了輔導員制與班主任制相結合的本科生導師制。筆者在對學校部分輔導員和班主任進行訪談的基礎上,通過比較近年來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工作匯報材料發現,他們都注重促進本科生“自我”概念的提升,對學生“自我”概念的引導過程具有明顯的梯度延伸特征。梯度延伸特征具體包括:①在大學一年級階段,注重對學生行為能力的測試,尤其是注重學生環境適應性的培養,通過搭建高年級與低年級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平臺,以“傳幫帶”的方式使低年級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②在大學二年級階段,組織本科生開展“成長、成才計劃”系列活動,巧建“家校聯培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提高學生的自我勝任力;③在大學三年級階段,進一步完善和拓展大學生“成長、成才方案”,強化學生學習的內部歸因效應,使學生對學業、職業能夠科學地定位和正確地認識;④在大學四年級階段,加強對本科生的就業指導,特別是強調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輔導員是“距離學生心靈最近的人”,班主任被譽為“塑造青年學生靈魂的工程師”[11]。通過實施輔導員制與班主任制相結合基礎上的本科生導師制,可以兼顧對學生思想動態和情感動態的關注,從而通過心靈的啟發和行為的指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和情感觀,培育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推進學生在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學習特點、學習難度和學習性質等方面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中期論文制度是指學生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調查和撰寫論文,最后導師對論文質量進行考核的制度。中期論文設計從大學二年級開始,由具備資格的教師(具有講師及其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專業導師,新引進的博士或只有助教職稱的教師必須有教授的指導才可以擔任本科生的專業導師。同時,中期論文的導師名單要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擬定。中期論文的選題策略注重多渠道,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與農林經濟相關的課題,導師在對學生進行選題指導時注重引導學生思維的延伸和知識的拓展。中期論文選題可以來源于學生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或者相關的學科競賽,也可以來源于導師的研究課題。中期論文的研究內容注重實用性。在中期論文撰寫環節方面,強調運用多樣的學習策略工具,如Spss、Stata等應用工具,以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中期論文成果最終以PPT講解的形式展示。此外,導師還強調學生要在交流中豐富學習策略,要求所指導的學生每2周向自己作一次學習匯報,并在匯報過程中進行前瞻性問題的探析、相關學術問題的交流,從而通過學生的討論及時發現其在科研中的不足。同時,導師還會在學生的討論交流過程中提出問題,以提高學生在科研中的嚴謹意識、拓寬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豐富學生學習策略的形式。與中期論文制相似,畢業論文制是一項建立在中期論文制基礎之上的專業性制度,是對學生學習策略運用的梯度引導。畢業論文制度旨在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全面的考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以后撰寫專業學術報告打下良好的基礎。通常,導師會在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調查和撰寫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控和調節。在從中期論文到畢業論文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生的自控能力得到不斷增強,外在強化的學習策略也逐漸內化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專業綜合實習為平臺,提升自主學習中的專業應用能力筆者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體現在認知和學習策略的運用方面,還體現在與專業要求相適應的應用能力上。

        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的形式主要采取農戶入戶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為此,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成立了由系主任、專業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以下簡稱“綜合實習”)導師組,對本科生開展相關的指導。由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層級差異性[15],所以綜合實習的負責人在對本科生進行實習分組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梯度,以使不同層級的學生之間能夠互助合作,彼此進行智力啟迪與補充。導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求各實習小組先設計實習方案,然后在綜合考評實習方案可行性的基礎上,要求各實習小組獨立地深入農村進行調查。綜合實習小組每個成員的態度、能力和調查策略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調查成果。在開展綜合實習的過程中,各實習小組要獨立自主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并且每天通過電話向導師匯報實習進度等相關情況。綜合實習的最終成果以RRA報告、專題報告等形式展現,而且這些成果經過匯總、校正后最終要編制成冊,與縣(市)、鄉(鎮)相關部門共同分享。學生的綜合實習成績由導師根據學生的工作量、實習態度、實習成果審核情況等評分。同時,導師對綜合實習的指導也要以工作量的形式記入當年的考核結果。從1996級學生開始,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每年組織一次為期半個月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迄今為止,先后有707人次參加了綜合實習,足跡遍布浙江省24個縣(市)的96個鄉鎮、192個村、3 840個農戶,累計形成300余萬字的文字資料,并建立了擁有豐富的農戶調研數據的相關數據庫。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使學生在基層開展調查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和提高了主動發現問題、多渠道分析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得到明顯的加強。以科研訓練、學科競賽和專業協會活動為特色,凝練自主學習中的創新能力心理學家洛溫菲爾德(L.Lowenfeld)認為,創造力主要包含問題的敏感能力、想象力、隱喻思維能力、發現缺失信息能力、注意問題不同方面的能力等8個方面[16]。這些特征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界定十分密切,所以筆者認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其自主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浙江農林大學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實施了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組織開展了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和創業廣場活動。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專門為參加相關創新項目的學生安排了導師,保證參加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學生在選題、項目申報、調查、實驗、論文撰寫以及項目評審等方面都能夠得到導師的指導;同時,也為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的學生配備了導師。導師在指導學生參賽的過程別注重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在一些關鍵環節和重要節點上與學生一起攻堅,從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近年來,浙江農林大學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大賽、全國林業經濟論壇、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等學科競賽和學術活動的學生人數逐年攀升。此外,由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帶頭人指導創建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協會、“三農”研究協會已成為匯聚興趣相近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培養特色人才的基層組織,進一步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根據Prntrich等學者的研究,筆者從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元認知能力、學習策略和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創新突破和思維訓練能力3個方面,對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導師制的實施成效進行分析,以期為更好地開展本科生導師制提供借鑒。強化學生的內在動機,提高其元認知能力內在動機因素主要包括興趣、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和目標定向等,對人的行為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5]。通過實行輔導員和班主任相結合的導師制,對大學生的情感、心理進行積極的引導,有利于幫助低年級學生進行角色轉化,引導其適應新的環境,促使其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同時,通過加強對高年級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規劃的指導,幫助其確立成長、成才的目標以及正確的職業目標和方向。元認知能力是指時間和努力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及自我監測和評價能力[17]。內在動機性因素對學生的行為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并與元認知能力有著很強的聯系。學生在遇到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困惑時,通過主動尋求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幫助,可以有效地疏解自己的情緒,從而逐漸提高情緒自我調控能力。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職業規劃,可以促使其進一步明確階段性的學習目標。通過“朋輩督導”和學生定期匯報等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監控和評價能力。引導學生使用學習策略,提高其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綜合運用學習資源的能力顯著提升。中期論文制度和畢業論文制度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調查、論文撰寫等專業能力,使學生掌握了全面、快速和有效地查閱并篩選文獻的方法;同時,在論文撰寫中強調運用邏輯思維和數學工具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以學業救助等形式靈活解決各種問題,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2007—2011年,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論文入選校級優秀論文的達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同時,學生在校期間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篇,論文撰寫能力顯著提高。通過實行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制度,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運用社會性資源的能力有所提高。以問卷調查、訪談和二手資料搜集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地獲取信息資源,極大地提高了學生進行農村調查的能力和水平。在基層實習期間,學生掌握了與基層群眾交流的有效方式,增強了從當地相關部門收集農林類信息的能力,豐富了甄別調查信息真實性的方法。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先后受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等政府機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參加了多次基層調研。例如,2009年4月,受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委托,10名學生參加了在浙江省義烏市、江山市等5個縣(市)的農村進行項目調查;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其績效評估”課題組分別選調18名學生擔任調研員,赴浙江、安徽、山東、云南等4省9縣市的林區進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查。在上述調研過程中,學生均受到了專家、教授的一致好評。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提高其創新突破能力認知策略特別強調批判性策略,注重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新能力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表現。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參與科研訓練項目、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等,創新思維得到不斷激活,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科研訓練項目和學科競賽都是具有一定科研周期的活動,包括科研團隊的組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難題的攻破等,需要充分發揮團隊成員各自的優勢,要求學生必須注重全局和要點、凝練創新思維、運用合理的策略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意識上的突破。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有多名學生獲得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論壇一等獎等榮譽。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成功申報科研、創新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項目6項,占經濟管理學院學生申請到的省級創新項目的54.55%;同時,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完成的“浙江省公眾生態服務支付意愿調查”等多個項目被評為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優秀項目。此外,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協會和“三農”研究協會等專業協會作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的基層組織,通過開展各項活動,使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以活動為載體、以專業為特色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

        作者:翁智雄 沈月琴 林建華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第5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關鍵詞:林業經濟管理;性質;功能;理論基礎;研究

            近年來,中國林業得到快速發展。林業經濟活動空前活躍,林業經濟問題比歷史上任何一個階段都更為政府和公眾所關注。林業經濟管理學科以林業經濟活動作為學科的落腳點,理應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業經濟管理學專業畢業生難以覓得與專業一致的工作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2006年獲得林業經濟管理學碩士學位畢業之際,本專業15名畢業生,除去3名轉為攻讀博士學位外,另12名碩士畢業生無一人就業于林業經濟管理領域。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學科發展的一個縮影,但學科發展問題并沒有得到國內林業經濟管理學術界足夠重視,僅有張建國先生等少數學者就學科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進行了研究。為了引起國內學術界對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關注,分析了該學科的性質、功能、理論構架、研究現狀等內容,并較為系統地揭示該學科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學科性質分析

            中國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探索與發展,始于學習蘇聯,受著計劃經濟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響。經歷了逾50年的發展歷程,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學科陣容逐步形成,大量專著和學術論文得以發表,然而該學科并未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

            1.1 林業經濟管理學作為部門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職能缺位

            林業經濟管理學具有部門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科屬性,其研究對象特定,即林業范疇內的經濟和管理問題。鑒此,林業生產活動應是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其中森林經營活動顯得更為基礎。自德國學者福斯特曼(FauBtmarm)于1849年提出的森林最適輪伐期公式以來,國外林業經濟學家以此作為研究基礎,將森林經營所具有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及稅費制度、國際貿易等影響因子納入其中,關注于森林經營活動最優化問題。自建國初至20世紀末,中國長期奉行木頭林業,即一味追求林業的木材產出功能,導致了東北國有林區的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若以被主流林業經濟學家拋棄的木材永續利用理論(TSM。Timb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而言,中國森林資源不應演變為當前的資源極度匱乏地步。事實表明,中國林業發展與理論支撐脫節,林業經濟管理學科在林業長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為名符其實的部門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中國林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林業經濟管理學科人才難以在林業中覓得一職。

            1.2 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作為交叉學科缺乏學科基礎

            林業經濟問題研究一定要貼近林業技術,才能解決林業發展的經濟問題,林業經濟管理學具有明顯的交叉學科性質。隨著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SFM,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成為林業經濟學界的主流思想,林業經濟問題拓展為涵蓋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生態子系統的復雜經濟問題,著眼于尋求林業產業功能、生態功能、社會功能3者的共同實現。鑒于交叉學科性質,在分析林業經濟問題時,應對影響林業經濟活動的經濟、社會、生態因素有相應理解。在與國外林業經濟學家交流中,得知國外林業經濟學家均具有良好的林學或生態學背景,而國內林業經濟學家的知識結構與其相比存在較大迥異,這決定了國內外林業經濟研究水平的差異,也制約了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發展。專業知識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學等相關自然科學知識的不足,使得國內林業經濟學者難以關注森林經營活動效益最大化這一林業經濟最根本問題。

            2 學科功能分析

            設置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推動林業經濟學科理論創新,為林業經濟活動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優化提供決策服務。因此.該學科的功能體現在2個方面:其一,培養專業人才,即教學功能;其二,提供科學決策支持。即科研功能。

            2.1 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的教學功能不健全

            培養林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是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基本功能。當前,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福建農林科技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農林高等院校均設立了林業經濟管理學科,開展了本科、碩士生教學工作,部分學校還獲準設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博士一級學科點,每年獲取林業經濟管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畢業生數百人。以畢業生數量而言,該學科無疑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專業人才。然而,如本文引言部分所闡述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而言。該學科并沒實現培養專業人才的功能。學無以致用,專業人才難以從事所對應行業的專項工作,使得學科建設耗費的人力和財力化之東流,也使得學科的長期發展后繼無人。以中國林權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林地流轉問題為例,國內幾乎沒有能對林地和活力木價值進行評估和核算的專業人才,這無疑是教學的失敗,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體現。為實現學科的基本功能,即實現培養專業人才的教學功能,學科建設應與林業經濟活動進行緊密結合。

            2.2 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的科研功能虛化

            為林業經濟活動效益最大、管理決策提供科學支撐是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科研功能。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科研功能與其教學功能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這與產、學、研3者之間存在的內在邏輯關系一致。長期以來,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的科學決策支撐功能缺乏實現的空間。在森林采伐限額的制約下,采伐指標的獲得對林業生產者而言,較森林的最優化經營更為關鍵。在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主導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林業生態工程得以實施,使得林業生產者更為關注自有森林如何盡可能多的被劃定為生態公益林,以及如何盡可能多的獲取政府補助。迄今,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的科研功能與林業生產活動實踐脫節,難以指導林業生產實踐活動,這也是該學科教學畢業生難以在林業行業中覓得職位的原由之一。加強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科研功能的實現。既有待于科研環境的優化,更取決于學科基于自身性質,逐步實現自我完善。

            3 學科理論構架分析

            多年來,發達國家林業經濟或發展理論不斷發展與變化,既服務于當時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與不同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相應的人們對森林的認識水平面發展變化的。林業經濟或發展理論與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理論構架存在根本差異。后者為前者的基礎,前者為后者的具體運用。作為應用經濟學,林業經濟管理學立足于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林業經濟活動。林業經濟學科理論構架于高等數學、經濟學和林學等學科理論,并基于此。形成林業發展理論,諸如森林永續利用理論、森林多功能理論、協同論、船跡論、林業分工論、森林培育輪、生態系統經營理論、近自然林業理論、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基礎理論的創新是林業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根本。以林業發展模型而言,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理論遠比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效率理論更為復雜,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上的林業經濟模型存在嚴重缺陷,而綜合運用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經濟學理論將消除傳統林業經濟模型的缺陷。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的學生應掌握高等數學、微觀經濟學、林學等學科基礎理論,諸如高等數學的微積分、經濟學的邊際理論以及林學的森林生長理論等,方可系統地理解和認識林業經濟活動及其本質問題。如本章第2段闡述的,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作為交叉學科,當前存在學科基礎薄弱等闖題。就該學科學生而言,大多不具備扎實的經濟學、必備的數學和林學理論基礎。

            4 學科領域研究現狀分析

            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領域中開展科研活動,既是為具體的決策活動提供理論支撐,也是將學科理論接受實踐檢驗,尋求學科理論創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國林業發展過程中。學術研究、方針政策與林業經濟實際嚴重脫節,3者間關系扭曲。學術研究地位不高,影響不大.缺乏前瞻性、系統性、針對性,常常只扮演了解釋和附和國家政策的角色。與中國林業實際脫離。

            4.1 研究對象未定位于林業經濟活動根本問題

            長期以來,林業經濟管理學學科領域中的科學研究未將中國林業經濟活動根本問題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即森林資源經營問題。以2006年《林業經濟》刊物登載的257篇論文為例,其中與林權改革相關的文章共50余篇,與生態工程相關的文章逾50篇,而無與森林資源經營相關的文章。林權改革是中國牟取林業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所在。也是林業經濟研究應關注的命題之一。林權改革促使森林經營權的轉變,即既定林地經營主體的變更,及與之相對應的活立木經營權和收益權的轉變。因而,正確和客觀的評價林權改革成效,應著眼于林地經營權發生更迭后,原有經營主體和現有經營主體收益的變動。林業生產具有內在規律,即速生豐長林的輪伐期在立地條件極好的情況。需6-8年尚可采伐利用,而一般針葉材輪伐期高達數10年以上。在林權改革后的短時間內,難以對森林經營主體收益變動予以評價。換而言之,現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權改革成效并不能從根本反應此項政策的優略。然而,對于森林資源經營研究的缺乏,也決定了對于森林經營主體長期收益關注的缺位.進而不難想象對于林權改革績效的評價必將失去客觀性和科學性。

        第6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摘要:經濟活動人口是創造GDP的主要動力,其就業狀況直接影響到地方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穩定等各個方面。基于此,充分利用經濟普查獲得的數據資料,主要從就業人員產業結構、行業結構等方面來分析兵團經濟活動人口的就業結構及變動特點,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以探求兵團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經濟活動人口擴大就業的潛力。

        關鍵詞:新疆兵團;就業結構;就業潛力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098-02

        (三)從就業集中度變動看,行業就業結構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極不平衡

        2000―2008年,農林牧漁業就業人員集中程度始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集中度增長迅速;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生活服務、消費服務行業的就業人員集中趨勢增長明顯,由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轉變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就業人員集中程度下降明顯,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就業結構評價

        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提出了著名的勞動力產業轉移規律:勞動人口由農業轉移到制造業,再從制造業轉移到商業和服務業。在此過程中,農業勞動力的比重基本與經濟發展水平呈反比;交通業的勞動力比重與經濟的開放程度和運輸技術有關;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程度最密切的是商業和金融業。

        據此可以看出:

        1.兵團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占據半壁江山,說明兵團經濟發展處于初級階段。

        2.農業就業人員向服務業不斷轉移,說明產業結構正在向合理化方向調整。

        3.第二產業內部各行業就業比重低、就業人員分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越來越分散、就業人數增幅很小,說明第二產業發展動力嚴重不足,未出現具有強大吸納就業能力的行業。

        4.傳統服務業發展速度較快,是目前吸納就業的主要行業;技術含量高、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現代服務業的就業比重明顯偏低,就業人員集中度也較低,服務業結構存在缺陷。

        綜合來看,兵團就業人員行業結構較為傳統、水平較低且不太合理。要發展經濟推進工業化進程,就要實現勞動力就業向工業、服務業的迅速轉移,這是經濟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今后加強就業人員向工業、建筑業,以及商業、金融保險業、旅游業等新興服務業的引導力度,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汪燕敏,等.我國個體經濟就業潛力研究――以城鎮地區為例[J].經濟縱橫,2007,(2):45-47.

        [2] 邱德榮,等.河北工業部門就業潛力問題[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7,(1):64-69.

        [3] 陳果.我國第三產業各分行業就業彈性的實證分析[J].特區經濟,2006,(1):325-326.

        [4] 楊宜勇,等.我國擴大就業潛力的對策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07,(6):47-49.

        [5] 黃玲娣.新疆企業職工配置狀況及就業潛力展望[J].新疆財經學院學報,2003,(4):50-53.

        第7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1.農業經濟學科所面臨的短期危機 

        (1)政策研究影響力的下降。在發展我國傳統農業經濟學科的過程中,政策的導向作用比較明顯,特別是關于“三農”問題的研究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針對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說,農業政策的研究人才較為匱乏,農業經濟學者的影響力較低,其往往只是對政策的解讀,在與其他優勢學科競爭生源或資源時,極易處于不利的地位。 

        (2)其他學科的擠壓。對于農業經濟學科而言,其具有較強的應用性,是在經濟學、管理學及統計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近幾年,管理學、經濟學、環境學科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已經逐步拓展到傳統農業經濟學研究范圍內,使農業經濟學科生存空間受到很大影響,重要的是,農業經濟學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落后于此類基礎學科的發展。 

        (3)對學生的吸引力日漸下降。在學科的延續和發展過程中,人才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是針對現階段的具體情況而言,伴隨著農業經濟學科政策影響力的下降,許多優秀學生很少將農業經濟學作為學習和研究的方向,部分院校甚至停止了本專業的招生。長期下去,農業經濟學勢必會面臨嚴重危機,后果不堪設想。 

        2.農業經濟學科所面臨的長期危機 

        (1)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萎縮。現階段,由于農業增長值較為可觀,加上農業方面就業的人口較多,還有相當一部分群體居住在農村,我國對農業的研究工作依然比較重視。“三農問題”研究工作的開展不僅十分重要,而且是我國發展的重點。然而,伴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發展,農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轉移,農業相關部門涉及范圍逐漸縮小,當城市人口樹立超過農村人口樹立時,政府工作中心就會發生改變,其就會削弱農業經濟學科研究對象的重要性。 

        (2)研究經費和研究人員的持續下降。在我國經濟發展初期,經費比較富足,農業科研方面投入的資金較多,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進入相對成熟階段后,財政預算則日益變得比較緊張,用于農業經濟學科方面的費用逐漸減少,經費的減少,導致科研人員的比例不斷下降,對于農業經濟相關領域的研究自然減弱。 

        (3)優秀研究生的持續流失。當前,農業經濟學的整體影響力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在就業市場中,對農業經濟學科存在一定的歧視現象,致使許多優秀的學生不會選擇農業經濟作為研究方向,人才斷層情況一旦出現,一定會造成農業經濟學的發展萎縮,優秀研究生的缺失更是讓相關領域的研究人才呈現缺乏之勢,難以促使農業經濟學科得以健康持續發展。 

        二、農業經濟學科的未來發展之路 

        1.歐美經驗。根據美國主要年度授予的學位及農業經濟管理及自然資源管理專業學位的統計情況表明,美國的高等教育一直呈現出擴張的趨勢,本科畢業生的增幅大約在60%左右,碩士畢業生增長了近一倍,博士畢業生的增幅則超過了三倍。在這個增長過程中,農業經濟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增長了37%,較本科畢業生的總體增長率而言比較低,這說明農業經濟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的數量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農業經濟學專業中涉及企業管理及相關方向的本科畢業生卻增長了87.5%,其增長速度已經遠遠超過本科畢業生總體數量的增長速度。在農業經濟管理本科畢業生的總數量中,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方向的畢業生數量所占比例已經達到67.8%,這表明,在農業經濟管理的主流研究和教育方向中,涉農企業管理正在逐步占據重要位置。在德國等歐洲國家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德國的哥廷根大學中,碩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人數為200名左右,選擇農業經濟學專業中的涉農企業管理方向和食品市場營銷方向的學生占據總人數比為70%以上。以上這些情況,為我國農業經濟學科的及早轉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在我國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中,要對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予以不斷借鑒,將“政策分析”這一研究和教學的中心,逐步向“市場和企業分析并重”的方面予以轉移。 

        2.研究重心轉移 

        (1)食物經濟與管理。在傳統的農業經濟學科中,較多的是對農業生產的關注。作為現代農業經濟學科,應當將研究的范疇不斷擴大。伴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深加工食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加大,同時對于外飲食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多,這推動了我國食品產業的發展。由于食品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推動了農業經濟學科研究空間的拓展,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食品經濟與管理,主要是在食品生產、加工、批發、銷售直至消費整個過程中,對經濟與商業行為進行研究。農業經濟學科同樣需要注重在此方面予以傾斜。 

        (2)生物經濟管理。農業在為人類提供生存所需食物的同時,也為人類提供了生物資源。通過對傳統農業經濟的分析,對農業經濟學科的俠義理解,會不斷縮小其研究范疇。針對現代農業經濟學科的拓展方向而言,應當立足于食物經濟與管理,將其研究范疇不斷向與農業資源相關的所有行業發展,也就是將所研究的內容與新興的生物經濟專業相結合。 

        (3)三個研究重心。在不久的將來,現代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中心勢必會發生轉移,將市場研究作為重心,在保證政策制定合理性的同時,能夠使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得到提升;將行業研究作為重心,能夠向農業經濟學科的競爭力得到提升,在基礎學科學者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將企業研究作為重心,能夠實現企業和農業經濟研究者的雙贏,使企業的市場風險得以減少。 

        3.教學重心調整 

        高校的辦學宗旨就是,為社會培養大量的優秀人才,使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不斷提高。當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較為嚴峻,高校畢業生面臨較大就業壓力,為了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方便,作為農業經濟學科,應當專注于以學生為培養重心,改變傳統的與政策分析為中心的培養機制,注重對學生了解市場以及涉農企業服務技能進行培養。同時還要借鑒歐美農業經濟學科轉型的經驗,在對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應用方面,可以采用分類培養的方法,讓學生可以對多個方向進行選擇,既可以選擇以政策分析為重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也可以選擇以企業分析為重心的現代農業經濟學,使學生在取得全面發展的同時,提升其就業競爭力。伴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社會就業中,企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于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的畢業生而言,企業是其主要就業去向,這就要求,現在農業經濟學科在注重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實際經驗的培養。為了保證為企業培養更多實用型人才,要注重促進企業和教師之間溝通交流工作的經常性開展。 

        結語: 

        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讓農業經濟學科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在極大壓力下探索更好地未來發展之路才能夠真正促進農業經濟學科的進步。農業經濟學科也要積極探索更好的轉型方式,培養學生重要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虎林,劉雙.論山西農業經濟學科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J].農業科技通訊,2017,(01):4-6. 

        [2]于曉華,郭沛.農業經濟學科危機及未來發展之路[J].中國農村經濟,2015,(08):89-96. 

        第8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農業院校獨立開設經濟學專業大多始于20世紀90年代,發展歷程較短。以同類型農業院校為例,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與貿易學院于1989年成立并開始招生,發展至今,已具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江西農業大學1994年成立經濟貿易學院,現為經濟管理學院。現已發展為農林經濟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財務管理、西方經濟、政治經濟、財政金融、國際貿易、統計與計量、雙語教學11個教研室,具有1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和6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湖南農業大學1982年開始本科生招生,2006年1月經濟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和商學院。其中經濟學院所屬的經濟系自2005年秋季設立并開始招生,至今已招生8屆,招收本科生343人,已培養了4屆畢業生。圖1可以看出,隨著院系規模的擴大和師資力量的增強,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的生源人數呈現出平穩增長的趨勢。考察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層次2013年教學計劃,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課程課時總數分別調整為56課時,學分從原來的3學分提高為3.5學分,僅次于公共基礎課程中的兩課和數學,在專業類課程中排列首位,并實行考教分離,實行課程統一命題考試。

        1.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科發展的優勢

        (1)師資隊伍有所壯大

        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已形成一支結構合理,有良好師德和敬業精神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從年齡結構上,經濟系的教師隊伍是一支年青的隊伍;從學歷結構上,是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隊伍。從職稱結構上,在系教師的職稱較高,其中,副教授比例已達33%,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已達到75%;從學緣結構上,近年來通過引進省內外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師,不僅壯大了教學和科研的團隊,而且優化了經濟學的學院結構,避免了學術上的近親繁殖,為學術的發展和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教學科研成果豐富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的教學和研究主要沿著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數量經濟學三個專業領域展開,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并以學院建設為平臺,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積極開發橫向課題。教學成果上,多次獲得湖南省省級和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項,主編或參編多本國家級規劃教材,獲得湖南農業大學優秀教材獎。在精品課程建設方面,部分本科專業基礎課程和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通過評審被確定為湖南省省級精品課程,為湖南農業大學農林管理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平臺和基礎。不僅通過加強“硬環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規范資金管理使用制度,搭建起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橋梁,強化了科研合作與人才培養,同時也優化了“軟環境”,加強了對大學生實踐活動的組織領導和日常管理,對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進行統籌安排,把實踐活動真正納入教學體系,鼓勵大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2009年至今,經濟學專業教學團隊取得了多項校級及以上教學研究項目和省級教學研究項目。

        (3)教學硬件和設備完善

        從教學硬件上來看,經濟學院自2007年獲經濟學實驗室獲得省部共建基礎實驗室建設項目資助以來,于2011年獲省部共建優勢特色實驗室項目資助,擁有校外科研教學基地5個,美國經濟評論等多種國際權威專業學術刊物,3種網絡期刊和4個網絡數據庫,并且計劃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充學術資源數據庫,以供廣大師生教學和科研使用。目前擁有專業實驗室面積370平米,實驗用房為4間,擁有各類計算機190余臺,能同時容納6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上機實驗。實驗室現有儀器設備總值約300萬,其中硬件設備約160萬,軟件設備約140萬。培養實踐能力的條件良好,校內經濟系綜合實驗室設施齊全,并備有專門的實驗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為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與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加強校外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設,與用人單位的緊密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條重要渠道,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湖南農業大學的經濟學專業秉承這一理念,陸續發展了五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分別是:湖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春華鎮人民政府、湖南望城經濟開發區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湖南亞華大酒店有限責任公司。

        2.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科發展的劣勢

        長期以來,農業院校從數量和質量上培養的經濟學和管理學人才很難與財經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相比,導致其社會知名度較低。很多企業和事業用人單位認為,農業院校的強勢學科就是農業,而農業院校畢業的經濟學專業教學水平和學生質量堪憂。這對農業院校的經濟學專業的發展、學生就業和科研項目來源勢必產生不利影響,最終影響農業院校的學科發展。就湖南農業大學本身而言,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學科發展的因素:

        (1)院系專業發展不平衡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歷年各系的招生人數,其中金融系招生人數無論從絕對數還是相對比例而言均超過其他系,而其他專業生源人數相對較低。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學生來源逐漸趨于廣泛,入學分數和基本素質也日趨降低,這給管理和培養造成困難。專業學科特色方面,應用經濟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非常看好,市場需求嚴重供不應求;而理論經濟學專業就業前景不明顯,缺乏競爭力。來自內外的雙重因素造成了當前院系專業發展的不平衡。

        (2)課程設置缺乏多樣性

        從2013年新修訂的教學大綱來看,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門課程從原來的3學分提高到3.5學分,一方面突出了其重點和基礎學科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使得總體的課程設置顯示出較強的單一性。以教育部就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為指導,筆者認為經濟學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具備經濟學理論基礎,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并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其知識、能力及素質相互協調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能夠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課程設置應具有多樣性,并適當設置與其他社會科學交叉性較強的學科,從而提供本專業學生以及其他專業有志于經濟學研究的學生更廣闊的課程選擇空間,引導學生從更為廣闊的視角上認識理論經濟學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在經濟學專業的教學中應當加強經濟學文獻的閱讀,也應該成為改進經濟學專業本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

        二、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科結構優化的思路與措施

        現代農業的建設和發展,教育是基礎,人才是保證。人才市場對高等農業院校培養的本科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更加務實,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具備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識體系必須更加貼近社會的需求。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大量高級專門人才從事現代農業的研究、生產和服務工作,以及農科人才從事現代農產品的經營、開發和國內外貿易等工作。應確立“以農為本,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對專業課程體系、授課內容與授課方法進行改革和完善。

        1.發展與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學科

        對于湖南農業大學而言,作為地方農業院校,應立足于以圖2湖南農業大學2006~2013年經濟學院各系學生人數對比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因此經濟學專業應該以“服務三農”為目標,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不僅符合高等教育對普通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內在要求,又有利于發揮本學科比較優勢,提升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2.發展交叉學科,滿足新農村建設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需要大量的多樣化人才作為保障,特別是當前糧食安全問題、環境監測以及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等領域。因此,農業院校經濟學培養方案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突出經濟學向“三農問題”相關領域擴展交叉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也能夠為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統籌規劃培養和輸送技術和管理型人才。

        3.促進學科滲透,提升理論經濟學科整體優勢

        第9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研究

        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的形勢下,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在研究對象上也發生了諸多變化,因此不管在研究方法上還是在研究工具上,也隨之發生了諸多改變。所以,當前社會新時期為有效的適應農業經濟的需求發展,我國農業經濟在管理方式上,以及管理重點方面,也隨之產生了諸多變化。針對當前所發生的諸多改變,為了全面有力的適應這種變化的新形勢,全方位的保證我國 農業經濟在社會中,能夠健康持續的快速增長,相關部門和人員應當根據有效的國際經驗,針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研究方法,需要進行全面有力的改進和創新,進一步的加強完善。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實踐工作經驗,針對農業經濟的管理創新進行下文闡述,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的意義

        1.農業經濟的管理創新,就是突破那些阻礙發展的條條框框,繼而創造出一種可以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的體制,營造出一種能支持、鼓勵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有創新思維,才能夠打破經濟管理的條條框框,創建出新的體制。因此,農業經濟的管理創新就是解放思想必不可少的過程。

        2.加快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對現代農業經濟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想要有效解決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只能從建設和創新農林經濟管理學科方面入手,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就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社會穩定持續的發展,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應該抓好農業經濟管理創新,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3.加快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可以使得科學發展觀在農業農村工作中能夠得到具體運用和落實,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所以,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加快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農業經濟管理創新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努力把農業經濟管理創新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經濟管理分析

        現階段,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農業經濟管理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加快農業產業調整,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以不斷推動農業現代建設進程,從而促使我國農業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1.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1)農業現代化經營管理觀念落后。現階段,雖然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經營管理理念的束縛和制約,致使農業現代化發展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產品附加值偏低、農產品質量不高、農產品技術含量偏低、市場需求的應變能力較差;各地區農業經濟結構趨同現象嚴重,遏制了農業經濟優勢的發揮;農產品處于初步加工的階段,制約了消費需求的擴大以及農產品效益的增值;標準化、高效化、高產化、生態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嚴重匱乏;尚未形成基地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產業布局。

        (2) 農業科技水平較低。由于我國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在從事農業的工作者中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員比例較低,農學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嚴重匱乏,致使我國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此外,在諸多地區仍然存在農技推廣手段落后、技術服務功能不強、知識結構老化、信息服務人員素質不高、推廣經費短缺等問題,直接影響著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

        (3)農業產業鏈存在問題。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存在生產規模偏小、帶動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企業的競爭力、經營效益和市場拓展能力。然而,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管理模式僅僅重視企業和農民生產效益的提高,而往往忽視了農業產業鏈自身的利益,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鏈的有序發展。在農業同一產業鏈中,呈現出龍頭企業數量不足、產業鏈條較短、缺乏有效競爭的現狀,嚴重限制了企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

        2.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

        (1)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應將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作為建設重點,充分利用信息化調整產業結構的新契機,延伸農業產業鏈條,逐步形成融種、養、供、銷、加、產、商、貿于一體的產業化發展鏈條,從而促進多產業的協同發展,加大農業自身吸收剩余勞動力的能力。①優化農業結構。根據各地區的資源優勢確定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產品品種、增強農產品附加價值為核心,建立安全、生態、高效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產業鏈條;②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在農業產業鏈的既定框架下,政府應當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并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建立產業基地,充分利用龍頭企業輻射面廣的優勢;③在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促進農業產業向城鎮聚集,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取向,以此降低城市就業壓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④秉承標準化原則。將標準化視為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根本性因素,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實現農產品供應、加工、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同時落實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做好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以此發揮農產品的品牌效益。

        (2)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現代化。所謂的農業現代化實質上就是農業科技化。如果沒有現代化科學技術成果的開發和應用,農業現代化也就無從談起。換言之,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的優質、高效和高產,提高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率,最終達到提高農業企業市場競爭力的目的。①應加大對農民和科技人員的培訓資金投入。農民作為農村農業產業鏈中的重要成員,只有不斷提高農民及科技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科技水平,才能為企業提供最佳的農產品;②應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以此來提高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的程度。由于我國有很多區域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所以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應放在水利設施建設上面,并重視節水農業的發展,借此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逐步實現農田作業機械化、溝路渠林網化、地里田間灌溉節水化、機耕路平整化;③加大科技投入,促進農業技術發展。應著眼于科技含量的項目,并加強與農業科技機構的合作,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品種,不斷提高科技轉化速度,增加科技含量;④應完善農業推廣體系。具體可從兩方面予以完善,一方面構件立體農業推廣體系,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培養,并建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另一方面,培育新品種,并將品種、技術、規模三者有機地結合到一起,以便實現農業現代化。

        3.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現階段,隨著社會各界對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農業現代化并不僅僅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消耗,而是要將其放到整個社會系統當中來考慮,注重生態效應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應以可持續生態循環的發展理念指導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進程,并始終堅持循環再利用和減量化的基本原則,加快沃土工程建設速度,以此來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同時還應致力于發展新型肥料以及高效低毒農藥等新型農業產品。此外,還應不斷推廣多功能農機,并優化肥料結構,加快適合不同土壤特點、不同作物的專用肥的開發,并相應地加大對新型農藥研發的支持力度,實施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政府獎勵政策,以此來推動農業生產力與生產技術之間的轉化速度。鼓勵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是建立生態循環鏈,這樣不但能夠節約資源,而且還有利于農村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

        4.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專業大戶、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經營主體,同時政府應當給予技術、資金的充分支持。在農業經濟發達的地區,政府應當鼓勵農民以兼業和外出打工的形式提高收入,重視農民轉移就業培訓,維護農民合法權益。鼓勵農民在外出務工后帶來技術、資金回鄉進行創業,培養其成為現代化農業建設的中堅力量。政府還應當支持大專院校畢業生、工商企業、鄉土人才創辦農業企業,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為了有效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政府應當加快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在建設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過程中,正確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各種農業保險,增強農民抵御農業風險的能力,利用農業現代化引導農民生產,構建供需平衡的農業市場。

        三、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創新能力的建設

        1.農業經濟管理的體制創新

        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會隨著農業經濟發展的波折而受到一定的影響,而農業經濟的波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主要原因還是農業經濟管理落后,農業的波動會隨著制度的變遷而波動,落后的農業經濟管理給農業帶來了低效率。一般來說,管理創新的根本任務和核心內容就是管理創新。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農業經濟發展迅速,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知識、經濟、信息的時代,農業經濟顯得極為薄弱,農業的科研人員經濟收入水平也不高,農業的科研裝備也比較落后,農業經濟整體來說投入不足,這些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些問題的出現是由中國的國情和農業科研單位自身的改革不夠造成的,只有在經濟管理體制創新上下功夫才能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方面的改革建設。

        2.農業科研管理方法的創新

        農業經濟管理方法創新在農業科研單位管理工作的內容上,進行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①在條件和資金的管理方面的創新方面,我們應該積極的開拓經費來源,通過各方面來經費來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的能力。我們針對現在的農業產業化結構進行調整,在改善科研條件方面多下功夫。②在信息管理方面,更好地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手段,優化管理的程序化、標準化和高效化。最后在成果的管理方面,我們應該不斷進行科研人員的技術創新,提高成果的含金量。

        3.農業經濟管理觀念上的創新

        在農業經濟管理觀念創新方面,我們首先要樹立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的意識,在進行全方位、開放式地認識問題的同時,用創新的眼光看待問題,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由于以前根深蒂固的思想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導致了農業經濟發展緩慢,我們應該擺脫以前的思想,用新的眼光看問題。其次是要在我們心中樹立服務意識。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服務,服務是每一個管理工作的基本職責。如果我們沒有服務意識,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

        4.以人為本的農業經濟管理創新

        在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的建設方面,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提倡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營造出人性化的管理氛圍。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下,科研人員在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創新力方面才能更好地發揮個人才能,才能盡快實現農業創新。以人為本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我們應在這樣的氛圍下,實現人才的全面發展。

        四、總結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高速發展,農業經濟管理也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不斷加強創新管理方案和具體措施,在管理過程當中農業經濟管理創新貫穿整個過程,因此對于此我們需要格外的加強重視力度,在思想意識當中需要全面有效的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將科學進步以及創新精神進一步加強重視,著重放在首要的戰略位置。

        參考文獻:

        [1]陳 果 劉覺民 陳 婷 劉 佩 晏 涵:有關可持續土地整理的幾點思考――以瀏陽市永安鎮為例[J].大眾科技. 2009(0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 日韩丝袜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 色鬼777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天堂AV女优一区 |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亚洲欧美国产动漫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