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體育教學改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以往的小學體育教學觀念過于僵化,根本無法體現“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等指導思想的要求,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方式,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能動性,培養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和終身體育觀念的教學實踐。因此,要進行小學體育改革,改變原有的僵化的教學觀念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前提。
但是在進行教學觀念轉變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出現理解偏差、膚淺、僅局限于操作層面,以致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流于形式的現象出現。例如:在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部分體育任課教師錯誤的將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理解為追求表面的熱鬧和活躍,而卻忽略了學生內在的體育興趣和體育動機是否被真正的被激活。其中,將快樂體育曲解為在體育課上學生完全沒有壓力、沒有限制,做做游戲,嘻嘻哈哈就是上好了一堂成功的體育課,而卻完全不去關注學生是否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獲得了戰勝困難的成功體驗,是否激發了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雖然體育任課教師認識到了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固有的思想和理念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以至于教學形式變了但是教學的本質內容卻并未有所突破;其次,部分小學體育任課教師的工作量過大,除去常規的課堂教學外還有大量的課外工作,以致面對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在改革的過程中缺乏具體的指導。在推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部分地區和學校給予教師的僅僅是口號性的,很多體育教師無法通過這些口號性的指示充分的理解和認知改革的本質要求,以致在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因此,要杜絕這種情況的出現,必須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督促、完善,力求實現小學體育任課教師教學觀念的真正轉變。
二、 教學方法的優化是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
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通常是“填鴨式”的或者是“訓練式”的,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下,體育任課教師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只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教材規定的教學內容,直觀的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灌輸,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而“訓練式”的教學方法則指的是,體育任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多的重視體育技術教學,只關注體育技術動作的傳授和訓練,卻忽視了對教材中有吸引力的內容的挖掘,給學生造成了體育課枯燥乏味的印象,也不利于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因此,要進行小學體育改革,必須要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
要優化小學體育的教學方法,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選擇和創新。在選擇和創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始終將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有意識的創造能夠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運動體驗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例如:游戲教學法、分層次教學法等等均為不錯的新的教學方法。
三、 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是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保障
在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中,學生對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是教學關注的主要內容,因此,課程教學評價也通常單純以對學生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測評作為主要的方式。這種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單一的、終結性的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之間本身固有的差異性,不利于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激發和體育觀念的培養,無法發揮課程評價真正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因此,要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必須要不斷的改革和完善現有的課程評價體系,從而為改革的實施提供切實的保障。
要改革和完善現有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將評價方式從傳統的終結性的評價轉變為過程性的評價。小學體育課程評價的主要功能是激發和引導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而不是選拔和甄別體育人才,因此過程性的課程評價方式相較于終結性的課程評價方式而言,更適用于小學體育教學。過程性的評價方式關注到了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行為、發展以及學生本身所固有的差異,能夠使評價更為全面和科學;其次,課程評價的指標應盡量的多樣化、全面化。要改革和完善小學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必須要改變傳統的以測驗成績定乾坤的評價模式,盡可能的使得評價指標多樣化和全面化,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出勤情況、體育活動的參與情況等均可納入評價范圍,從而使得評價更為科學、更切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總而言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是學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內容,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以及體育任課教師均應不斷研究、積極實踐,以轉變教學觀念為前提、以優化教學方法為手段、以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為保障,力爭將改革落到實處,才能使得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徐勤兒,陳金鳳.美國基于國家標準的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對比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7(05).
[2] 蔣新國,肖海婷.美國運動教育模式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01).
關鍵詞:體育教學現象;方法的探索
農村小學體育教學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實施過程中,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這些因素主要包括體育教師的數量與質量、學校的硬件設施配備、人們的體育意識、區域差別以及傳統習慣等。
從客觀方面講,以下因素對農村小學體育的影響尤為突出。
1)農村小學可支配資金相對有限,活動場地較小,密密麻麻的都是學生的身影,哪里還能騰出場地開展活動。體育設施的不齊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體育課的開展。
2)體育教師數量不足以及質量不高,農村小學專業體育教師太少,往往出現一個老師帶多個班體育的情況。跨年級的體育教學工作經常讓他們身心俱疲。另外農村小學體育教師一般都非專業出身,體育方面的許多知識都很不系統,不全面。
從主觀方面講,以下因素成了小學體育教學的瓶頸。
1)不少體育教師有畏難情緒,體育器材的匱乏讓他們覺得教學工作無從下手。目前仍然有老師上體育課采取“放羊式”教學。
2)學校和社會一味地重視應試教育,而忽視了體育教學。課表上按課程標準安排,而實際上成體育課的僅有三分之一。這些充分說明了體育教學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3)體育教師自身體育素質不高,評職晉級也無望,教學無創意,導致學生興趣不高。
針對這些因素,我覺得農村的體育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來開展。
1)轉化體育教師思想,是農村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學校領導要更新觀念,不以應試教育的標尺來衡量學生,而要以學生的身體素質為重,舍得在體育設施上加大投入的力度。著力加強農村學校體育工作規章制度建設,使農村學校體育逐步實現規范化、科學化,不斷發現和培養農村小學體育教學工作的先進典型,樹立榜樣,使得學有方向、干有目標,創造良好的體育環境。而廣大的農村體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質,掌握體育專業理論及相鄰學科的基礎知識,如美學、音樂、語言文學等方面的知識。掌握熟練的技術、技能,建立知識的立體結構,就能從各個學科體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融化到體育工作的實踐中去,使教學和業余訓練不斷地創新和提高。對體藝組人員要從考試科目里分離出來,設置考核辦法,改變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的思考田永方(重慶市酉陽縣丁市鎮中心小學校)使體藝教師評職晉級有盼頭。
2)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擴大活動空間場地和器材用于體育教學。就好比一位家庭主婦離不開柴米油鹽一般,進行體育教學,場地是首要條件。但擺在許多農村學校面前的現實情況卻是活動場地小,不規范,不能滿足教學和學生活動的基本需要。這樣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盡量在場地問題上多想辦法,如可以在充分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到校外活動。
3)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創新意識。要創造寬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自練、自律、自控、自評的能力,注重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興趣是一個人完成某項任務或活動的內部驅動力。在設計活動時,堅持趣味性原則更顯重要。設計的活動生活化、有趣味,學生才會有興趣,才會積極參與,克服困難堅持下來。
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方法手段生動活潑、新穎多樣,改變了過去老師邊示范、邊講解的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既符合小學生求知、求新的心理特點又能創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引起并保持小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小學體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學怎樣才能吸引小學生?展示幾個世界冠軍運動員整個跨越式跳高動作的完整過程,學生看到優美的動作不禁摩拳擦掌,贊嘆起來,再配上飄逸的慢動作示范,加上教師的導語配合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斗雞游戲活動時,設計成學生喜歡的情景,學生們活動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否則枯燥的斗雞活動會令學生們感到乏味。如在立定跳遠活動中,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跳圈活動,學生就會感到非常新鮮和好奇,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又例如在教籃球基礎配合前,我先帶領學生去多媒體教室觀看一段大型的籃球比賽以及球員們一些優秀的配合動作和步伐,這樣學生的興趣就一下被激發起來了。我們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現欲比較強,每個人都想把看到的動作模仿下來并表演給其他同學看。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筆者還設計了一個籃球基礎配合課件,利用聲音、圖像、動畫來表現籃球基礎配合的全過程,比較形象的展現了籃球基礎配合的動作要點、動作方法、移動路線等,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使學生快速的掌握此項技術等等。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適時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把涉及的重點內容的有關課件展示出來,既能起到領會動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從中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小學生積極投入體育課教學中。農村孩子的身體素質較好,有吃苦耐勞的品質。我們對他們從小就加強訓練,他們會終身受益的。
參考文獻
1.體育任課教師對教學改革的認知存在較大的差距。在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部分體育任課教師由于對體育教學改革的內涵理解的不夠透徹,對體育教學改革的認知存在較大的差距。
(1)部分體育任課教師抱有盲目從眾的心理。他們對于體育教學改革并沒有明確的設想、目標以及方案,只是看到教育部門在大力推進體育教學改革,遂產生從眾的心理,也開始盲目草率的進行教改。
(2)部分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改革的認識有偏差,認為體育教學改革與自身的利益無關,所以在體育教學改革中抱有消極、不作為心理。
(3)部分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改革持排斥、不認同的態度,仍然堅持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這部分體育任課教師一般都已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從事體育教學工作多年,對新興的和新穎的教學模式不容易輕易認同。
2.體育教育的實際地位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體育教學改革實施以后,雖然很多學校在表面上熱衷于體育教學改革的推行,也在操作層面上對現有的體育教學情況做了很多調整和改善。但是學校領導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形成的輕視體育教學的觀念和思想并沒有得到轉變,家長對學生文化課成績過分關注以致忽略學生體育學習情況的現象也沒有根本性的扭轉,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自身的體育學習積極性也很難被真正的激發,所以導致了很多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流于形式,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實際地位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3.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仍然無法擺脫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束縛。雖然多數學校在日常的教學工作和教學活動中,都力求切實推進體育教學改革的實施,但是由于部分體育任課教師缺乏改革所需的現代教學理念,多年來形成的教學觀念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徹底的改變,導致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仍然無法擺脫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束縛和影響。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第一,體育任課教師隊伍的結構和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小學的體育任課教師隊伍存在人員老化的現象,教師隊伍中的新鮮血液不夠。第二,部分體育任課教師,因為沒有深入透徹的理解改革的目的和內容,所以僅在操作層面上做了細微的改革,而在思想和觀念層面并沒有實現真正的改革。
二、 關于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建議
1.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深入了解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內容和意義。
要想讓體育教學改革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首先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從傳統模式的束縛中脫離出來,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以文化課成績來考察和評價學生的方式,深入了解體育教學的意義,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認識體育教學,從提升學生積極性、能動性的角度來組織體育教學,這樣才能在傳授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基礎上,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升,從而培養出符合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另外,要想讓體育教學改革得以順利的實施,學校和任課教師還必須深入了解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內容和意義,在思想和觀念層面上形成關于體育教學改革的正確認知。
摘 要 目前,我國現有普通中小學86.6萬多所,農村約占89%;在校中小學生1億6千9百多萬,農村約占74%,如果丟掉了這個大頭,大面積提高學生健康、體質水平的目標就要落空。改變現在農村學校教育現狀和加快體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 農村教育 中小學體育 教學改革
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的狀況,不僅取決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還取決于社會對體育的觀念和態度。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學校體育規范化教學水平低、現行大綱嚴重脫離農村學校實際、學校體育的隨意教學現象還很嚴重。因此,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急需改革。
一、中國農村學校體育的現狀
(一)體育師資質量偏低。近年來,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缺額數字仍然較大,職稱和年齡結構也不盡合理。調查還表明,近三年體育教師減員比重約為11.15%,相當于每年減員近4%。在教師減員的因素中,非自然減員比例過大,內地省份約為3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達69%。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作勞苦而酬勞低等。
(二)場地器材匱乏短缺。調查顯示,農村中小學器材配備更是嚴重不足。雖然近年來有所改善。但和遠國家教委頒布的《農村中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標準》相差很遠。
(三)體育經費嚴重不足。浙江省65所中學的人均體育經費由1985年的1.56元增加到1990年的2.51元。雖都保持增長的勢頭,但校與校之間的體育經費差距較大,貧困地區和不重視體育的學校其經費更少的可憐,有95%的學校體育教師反映,學校體育工作的最大問題是體育經費不能保證。
(四)學校領導不夠重視。某些學校辦學指導思想上總是“智商至上”。為了保證升學率,以犧牲體育為代價,集中時間和精力抓文化課的學習。“以勞代體”的思想嚴重,認為農村學生住家離校遠,走路多,家務勞動又多,就不需要提了。
(五)體育教學質量較差。在眾多的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半放羊和放羊式的教學占了大多數。由于農村體育教師普遍沒受過專業訓練,“雜牌軍”居多,不熟悉教材,不懂教法。表現在教學上無完整的教學計劃,無教案上課現象普遍存在,課堂常規不健全,教材陳舊,教法死板,嚴重影響了農村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六)課余體育活動蕭條。農村中小學每天人均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不能保證,課外活動無人管理,課外活動時間操場上鍛煉的人寥寥無幾,列入課程表的也只是徒有虛名。常年堅持課余體育訓練的幾乎沒有一所學校,即使有也是為了應付某些比賽的短期訓練。
二、解決現實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對體育價值的輿論宣傳,提高全社會公民體育意識。使每個公民真正了解體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學校和體育教師必須同社會各屆人士和家長密切聯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側面不斷地宣傳體育的各種功能和體育的社會價值,加速推進體育社會化的進程。
(二)加強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充分認識到學校體育的價值。把體育納入學校教育的發展戰略,“三育”或“五育”同步發展,真正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對體育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是解決農村學校體育工作蓬勃開展的重要環節之一。
(三)加強監督職能。1.發揮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作用,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好壞要“曝光”。2.群眾對領導重視體育的態度及落實的措施進行評價。3.學校體育工作列入督導檢要內容,依據國家“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賞罰分明。
(四)加強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1.動員鼓勵中學生積極報考體育院校,不斷充實教育隊伍,增加數量,提高質量,積蓄后備力量。2.建立縣、鄉、村三級輔導站,定時定點輔導,建立鄉村聯系點制度,努力提高業務能力,不斷提高體育教師工作水平。3.加強專職兼職體育教師們的培訓、函授、進修和觀摩學習等,提高思想覺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質,掌握體育專業理論及相鄰學科的基礎知識,建立知識的立體結構。4.關心廣大農村體育教師生活,穩定教師隊伍,正確對待體育教師的待遇、地位、榮譽、使用等,尊重體育教師的勞動,調動體育教師的積極性。
(五)加強體育場地、器材設備的建設。有位學者稱“廢物”是放錯位置的財富。搞農村學校體育。必須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發展道路,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要做到廢舊利用,物盡其用。
(六)開展農村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復式教學。在農村中小學中體育教師絕大部分任1-6年級的全部體育課程教學。為減輕教師的負擔,根據農村學校班額小、人數少的特點,農村小學的體育課可采用復式教學的形式。對大多數經濟落后、生活水平低、文化發展緩慢的地區農村中學,也要根據本校的實際,采用靈活多變、分散多樣的復式教學的形式。
三、農村學校體育改革的步驟與方法
(一)實驗階段。首先應在經濟條件稍好的二類農村中、小學,各選擇一個試點作為上述改革方案的實驗基地。實驗時間為1-2年。實驗前,教育部“農村學校體育工作處”應委托試點所在省教委成立“實驗改革領導小組”,具體成員應有分管體育的縣教育局長、體育研究員和試點校的校長及體育組全體成員組成。在實驗期間,方案實施中出現的財政或專業等的問題都應有省教委出面和“實驗改革領導小組”嚴格把關。
(二)推廣階段。經過1-2年的改革實驗,將測試評價指標認真分析,全面總結,撰寫研究報告,把成功的經驗在全縣農村中、小學推廣實施。在全縣推廣實施的基礎上再認真總結,找出差距和不足,然后在全省推廣,以至推廣到全國同類農村學校。即做到以點帶片,全面開花,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發展態勢,最后奪取全國農村學校體育改革的總勝利。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更加顯得重要。體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對村中小學的現狀進行了研究,做出一些建議和方案。普及和發展農村體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建議
普及和發展農村學校體育,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做進行大量的艱苦細致的調研工作,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關鍵是領導重視,措施得當,群策群力,才能使農村體育進行翻天覆地的改變。
參考文獻:
1.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與目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1.1 樹立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為主導的思想。
新課程標準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它不僅要求提高學生的生理機能,追求對人體生物學的改造,而且還要注重學生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而這不僅要讓學生身“動”,更要讓學生“心”動,既要關注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又要發展學生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良好品質和健康的心理行為與習慣。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激發運動興趣,掌握強身健體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1.2 把握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教學標準根據“健康第一 ”的指導思想,結合課程特點構建了五個領域、三個層次的課程目標體系,五個領域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方面。三個層次的遞進關系為:課程目標——領域目標——水平目標。這一目標體系充分體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的特點,內含身體、心理、社會的三維健康觀,使教學目標朝著多方位、多功能的方向發展,充實了現代教育思想體育教學改革和成果,特別是充實了心理健康的內容以及與自然環境、社會相適應方面的要求。
1.3 不斷探索,終身學習。
體育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當前的體育教學改革主張體育課程不能只注意暫時的體育效果,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修養,為學生身體健康和科學的鍛煉身體提供理論知識和方法指導,培養終身體育意識.使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這就拓寬了原來體育課的學習領域,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體育教師必須從教學的權威者、控制者的角色轉化為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必須優化自身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素質。
2.合理配置教學內容與形式
2.1 教學內容的改革是在原有的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場地器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改編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會性和趣味性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一種愉快向上進取的氛圍,并以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它是對教學內容多方面的創新。不能把體育課看成是單純的技術性練習,而應當看成是在體育課中有選擇地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教會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體育意識,使學生掌握運動規律及調整運動負荷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使他們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
體育教學的教學內容彈性較大,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本地區學生、學校的特點引進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年齡或性別特征并受歡迎的傳統運動項目,從而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在增強體質的同時,還應重視學生人格的培養。充分利用體育教育的獨特性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滲透保健性體育知識內容,在“育體”與“育心”相結合,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2.2 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師生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要重視教學內容,更要豐富教學形式。吸引更多學生主動參與,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不僅要重視教師的“教”,更要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自學自練的能力。如在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有利于學生更快的掌握動作。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圖像、聲音模擬一定的場景,烘托教學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3.正確對待運動技能
3.1 “健康第一”與“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的形成,越來越多的人對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手段提出質疑,主張取消或減少運動技能項目,提倡以游戲為主的教學內容等。這些觀點雖有積極的一面,但把運動項目排斥在外,這不符合課程目標的要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根據課程目標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并強調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標的教學內容。
3.2 體育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通過身體練習來增強體質,一切身體運動,無論是走、跑、跳還是健康、競技運動等,甚至一個簡單的俯臥撐都存在運動技術的因素,其差別只不過是簡與繁,易與難的問題。此外,熟練的運動技能,正常的生理功能,強壯的體質會產生良好的自我態度和自我滿足感。體態良好、神經健全、動作靈巧、良好的生理功能、運動素質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是產生自信心和體驗快樂的物質基礎,學校體育不能不把運動技能的學習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3.3 由于競技運動的發展,運動技術已從增強體質為目的,逐漸發展為“以身體運動為手段,充分挖掘人類自身生命潛能所進行的活動。”它的目標是“更高、更快、更強”,是對自身極限的挑戰,其對象是少數運動員,它直接用于運動訓練最終的目的是在比賽中獲勝而不是增強體質。正是由于競技運動與學技體育對身體運動不同的價值追求,運動技術的高難度與人們掌握之間的差距,競技運動規則的復雜性與大眾體育規則的簡單性、娛樂性的差別,使許多人遠離了自己比較喜歡或親近的運動項目,因此,訓練運動員和發展學生素質應區別對待。
3.4 在體育教學中要重視運動性能的傳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注意鍛煉身體的實效性。看是否以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健康水平為目標,看是否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需要,對競技運動從內容、方法、組織形成和場地器材等方面著手,圍繞體育運動,體育手段實效性、趣味性,基礎性和終身性等特點,對競技運動項目進行挖掘和建設,對一些技術復雜度較高的項目進行改造,使其簡單化、游戲化和生活化,充分考慮到體育運動主體的特點,使改造后的運動技能有利于體育教學的需要。
4.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
4.1 教師的主導地位。根據新世紀人才素質的需要,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為自主創造性學習的教育方式,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起到組織、引導、控制及解答的作用,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由教育的操縱者、主宰者轉變為引導者和激發者。教師應根據學生需要選擇具有適用性、趣味性、健身性的教材內容,挖掘教材的娛樂因素,運用激勵、暗示、糾錯、設置情景、討論歸納等有效手段,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主地認同學習內容,體驗學習的過程,領悟所學知識、技能。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分析、思考討論的方式領悟學習方法的動態,學習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體育動機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對所學問題深化理解融會貫通。
4.2 學生的主體地位。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文中深刻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為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就表明現代教育要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能按自己的方式參與體育鍛煉。
教師注重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并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運動關踐,讓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積極自覺地追求,喚起學生參與精神和競爭意識,從而在興趣的牽引下自主學習,培養其自主能力,獨立思考、判斷,自我調控思維和創造能力,從而提出自己的體會和見解。還有助于強化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思考中練習,在練習中思考。使學生保持探究的學習心態,思維與練習有機結合,變被動啟發為主導作用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4.3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與學生作用和諧統一的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給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多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對學生予以指導和幫助,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5.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
5.1 教學環境是師生共同營造的。在教師的主導下,營造一種積極向上,和諧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形成開放式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師生間“互信”、“平等”、“尊重的”和諧關系。
5.2 構建體育文化大環境。
一、課堂教學觀念需要轉變
(一)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過去在體育教學中,我們重體育基本知識的學習,輕體育學科能力的培養;重運動技能的掌握,輕體育健身方法的實際應用;重統一要求,輕個性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就要確立素質教育下課堂教學觀念:
1.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力圖使全體學生得到發展。
2.要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包括知識、體力、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態度、價值觀等。
3.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使學生在教學中體現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要以培養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為核心。
5.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體育的發展。
(二)體育教學要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無需諱言,現在許多信息閉塞的農村中小學體育課堂還存在著違反學生身心特點,簡單粗暴的教育教學方法,動轍訓斥,辱罵,體罰學生的現象。課堂教學中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不僅僅是傳統認識上的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尊重教師,還包括兩種含義: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人格地位平等,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在與教師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和能力,給予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
2.重視感情、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價值,建立師生之間在教學活動中的和諧關系。
二、教學內容需要改革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學會健身,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因此,教學內容要改革更新,要改變過去以競技運動和運動技術傳授為中心的狀況,對現行教材內容進行刪繁就簡,對運動競技項目進行教材化處理,保留其中最典型,最有價值的內容。選用的教材應具有以下特點:
(一)能較好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身體基本活動能力。
(二)運動原理容易理解掌握。
(三)能發展和提高學生健康素質,幫助學生掌握現在和將來乃至終身需要的健康知識、健身技術和技能。
(四)有豐富的體育文化內涵,能激發學生競爭意識和滿足學生運動興趣的內容。
總之,在選用教材上要充分考慮學生身體、心理、文化娛樂的需要,注意吸收娛樂、健身、健美項目,進一步加強學生自選教材的比例。
三、教學方法需要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應改革教師向學生單向傳授知識技能的做法,積極應用現代教育方法與手段,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的發揮,引導學生增強體育意識和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尤其加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個性發展和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體育教學中,教師提供一種技術方法,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方法。如“搬運重物”的練習時,教師只提出目標和要求,具體的搬運方法由各組學生去創造。又如“老鷹抓小雞”時,教師將傳統的方法教給學生后,讓學生去討論和創造新的方法。
2.教學中教師預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與練習后找出最佳練習方案。如在教山羊分腿騰越時,教師只提出前面是一座障礙,如何超過障礙由學生去創造和實踐,然后進行比較,從中引出“分腿騰越”的技術。
3.在教會學生有關編操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的基礎上,在課堂準備部分的一般性活動中,如徒手操,由教師統一喊口令或播放樂曲,讓學生根據音樂的節拍,自己編操,自主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教學時,不必過分強調行動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為學生創造活潑的學習氛圍,使每名同學都能體驗到運動樂趣,從生理上獲得,從心理上獲得成功的滿足。如在籃球教學中,身材高大、身體強壯的學生可著重發展內線的防守、進攻及搶籃板球技術,身材矮小、靈活的學生可著重發展組織能力、控球能力、突破以及遠投的能力。
(三)加大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
安排指導學生輪流整隊、帶準備活動,以及指導學生參與不同項目的教比賽的組織、裁判、當小教練等。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判斷能力
在教學中,組織指導學生相互觀察和比較學習技、戰術的情況,分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討論相應的對策,從而提高觀察、分析與判斷的能力。
3.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關鍵詞:學校體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7-0210-02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也在向縱深發展,而且在理論和實踐上都不斷有新的教學成果涌現。但是,由于個別體育教師對新課程標準未能正確理解和解讀,出現了一些偏離的現象,存在著聞風而動的盲目追隨和形式主義。
1.體育教學存在的弊端
1.1 雖然體育教學改革在積極進行,但一些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過于注重操作層面上的課程形式的改革,過于追求一種表面上的熱鬧、活躍,而學生內在的情感和體育學習動機并沒有被激活。如:①過分按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內容,隨意減少或去掉必要的教學內容。結果一堂課給學生的感受僅僅是感到快樂了之,僅僅賦予的是一些牽強的隱性的目標的達成,而顯性的知識、技術技能學生一點接受的感觸都沒有。②過分強調趣味性、游戲性,不能正視運動技術、技能的創新教學。一味從迎合學生的興趣出發,以游戲代替教材,以學生的興趣代替運動技術教學等。失去了知識傳承的價值和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更談不上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③過分強調情景、快樂、成功教學,淡化甚至放棄體育課堂中的素質練習。過分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所謂創新教學,把體育課演變成了文藝表演,甚至是戲劇、小品表演,或是音樂欣賞課,改變了體育學科的屬性。
1.2 由于教學觀念沒有轉變和理論上的問題沒有解決,缺乏現代教育理念,不能夠引導學生學習,真正做到為學生服務。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雖然也力求改革,體現改革,但實際上運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方式。
1.3 在教學改革中許多教師把精力和注意的焦點幾乎都放在了教學方法和形式上,忽略了對教學內容的深入鉆研。因而不能也不敢靈活地運用教材,以及進行創造性的發揮,致使教師教的過于死板,學生學得沒有興致。
1.4 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上,存在著為現代教育技術而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現象。似乎只要運用了現代教育媒體就是現代教學,否則就是傳統,卻不管這個現代教育媒體運用得是否恰當,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意義,而使其成為一種點綴。
1.5 在教學評價方面缺乏整體性,存在著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現象;缺乏指導,即只評價不指導,或只指導不評價。
2.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2.1 優化教學方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現在流行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如“快樂教學”、“成功教學”、“啟發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發現式教學”,此外,還有“導學式教學”、“處方式教學”等等。我們可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選擇與再造,成為符合本校與本人實際的不同于他人的體育教學方法。并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加以靈活運用。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以育人為出發點和歸宿,與身心發展并舉,從情感驅動著眼,強調興趣、情境、樂學的作用,同時注重體育的多功能教育,使學生在進行身體鍛煉和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獲得思維開發,使探究意識和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使教與學得到最佳組合,最終獲得整體效益,從而超越傳統的教學方法。
2.2 轉變教育觀念
2.2.1 應該明確體育與健康課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的學生應該是身體和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人際關系和諧,具有競爭意識的新世紀人才。健康是每個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學習與工作的前提,對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這說明我們以前那種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指導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只注重身體健康的單一指導思想也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應該包括其它方面的健康。前教育部長周濟提出了“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響亮而鮮活的口號。所以必須樹立新的教育觀念,以“健康第一”為宗旨,貫穿學校體育教育的始終。
2.2.2 在教育思想上還要強調“以學生為本”,特別是在選項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創造性的進行學習。還要學習新課程標準樹立新思想,使之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2.3 鉆研教材,開拓課堂教學空間。教師要認真學習教材,深入鉆研每次課的教材和教法。運用解剖、生理、心理、運動力學等學科的知識去分析教材,以及各項教材之間的聯系。認真鉆研教材的技術規格和重點,綜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找出難點,提出相應的教學要求,以便在教學中抓住關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富有創造性的氛圍,形成師生互相交流、探索、其樂融融的新型“師生場”。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創新,鼓勵創新,創造條件讓學生創新,才能培養出創造型的人才。
2.4 正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采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挖掘和發揮傳統的各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掛圖,模型等傳統教學工具, 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等工具的應用都應該有獨特的魅力。如枯燥的田徑課用音樂來調節氣氛;利用電教室播放體育信息和精彩的體育比賽,教會學生如何去關注體育,欣賞比賽;一些技術動作的分解和完整練習制作成課件在多媒體系統中得到實現,制作道具等。使體育課更加生動形象,學生樂學也易學,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
體育歷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21世紀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過程中,體育教學也將發生根本的變革,它不僅需要傳授技能、技術和理論,其目的也不僅在于增強體質,而是把培養高素質的現代人作為目標,促使學校體育教學向學校健身教育發展。本文從素質教育出發,探討當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找出素質教師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
1.素質教育及公共體育教學
1.1素質教育的含義及作用
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公共體育教學的含義
公共體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公共體育是指社會體育,狹義的公共體育特指高校中的公共體育課程。公共課程是指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任何專業或部分同類專業的考生都必須學習的課程。公共課雖然不一定同所學專業有直接聯系,但它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為進一步學習提供方法論的不可缺少的課程。公共體育課程就是高校公共課程的一種形式。
目前,公共體育課程尚未明確的概念。眾所周知,公共體育課程是高校針對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所開設的體育課程,因此,在此把它理解為,它是指高校針對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開設的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為了使學生能在身體、運動、認知、運動技能以及情感與社會方面的和諧發展而進行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
2.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體育場地設施跟不上學生的需求
近幾年,由于高校大規模擴招,使原本就捉襟見肘的高校體育設施更顯短缺。由于資金的限制,各高校都將有限的資金用在教學樓、辦公樓與學生宿舍的建設上,使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跟不上學生人數的增長速度,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現狀是體育場地少、器材種類少、數量不足、設施陳舊,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而且也一定程度地制約了體育教學的發展。
2.2體育教師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體育教師長期在室外教學,風吹日曬,特別辛苦,對增強學生的體質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其地位卻相對較低,即使在大學,情況也同樣如此。在職稱的評聘上,公共課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一樣,主要靠文章發表的多少為主要硬件,忽視了體育學科的特殊性,體育教師的教學與訓練水平不能在職稱評聘中得到有效體現。由于重視不足與職稱評聘的不合理,導致許多教師情緒低落,主動性和能動性不僅未得到充分發揮,有的甚至還產生了懈怠情緒。
2.3教學理論上存在缺陷
第一,教學觀念滯后。現在高校體育教學仍奉行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念,即以運動技術為中心,過分強調競技技術、技能的掌握,偏面追求課的負荷強度來增強學生體質,只重視學校體育近期效果,缺乏對學生個性發展與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以及鍛煉能力與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畢業后仍堅持鍛煉呈下降趨勢,而現代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是素質教育、健康教育以及終身體育。
第二,教學內容重技術,輕人文。《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規定高校體育課每學期應安排約10%的理論教學內容,每學期約4學時,但實際執行的高校并不多。體育教學仍以練習為主,注重傳授學生各種運動技能,而忽視了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不利于學生擴大體育知識面,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體育運動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理論指導。
第三,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在教學形式上仍未打破單一的行政班授課制,教學缺乏針對性,更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2.4教學考核評價制度機械
體育評價主要有兩種功能:一是甄別和選優,二是反饋和激勵。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應該主要發揮反饋和激勵功能,但是目前高校體育教學考核評價上,主要是采用評定運動競技水平的辦法,注重結果評價、生理評價,忽視了心理素質及體育過程和能力評價,用一種尺度去衡量不同體質、不同起點和不同程度的學生,更多發揮的是甄別和選優功能,缺乏激勵機制,不僅無法正確評價學生體育成績以及實際能力,同時還給學生思想上帶來一定的壓力,有損學生身心健康,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5學生對上體育課缺乏興趣。
在體育教學上有個不幸的奇怪現象:學生喜歡體育但是不喜歡上體育課,有的學生甚至為了逃避上體育課去醫院開假證明辦理體育免修手續,但是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經常看到他們的身影。許多男生能夠在烈日和雨天等惡劣天氣中打籃球、踢足球,但就是不愿意上體育課。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于學生自身主觀方面的懶惰、不重視,而另一方面也與項目設置有關,體育教學在設置教學項目時往往一個班級所學項目都一樣,不符合《綱要》的精神,并且這些項目往往具有重復性和枯燥性,像跑步、推鉛球等是從小學一直學習的,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需求,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教學方法也是“大一統”,導致出現學生大規模“厭課”的現象,學生對教師安排的項目缺乏興趣而常常怠工。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需求,不能很好的發揮學生的特長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注入式”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教師占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3.素質教育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
體育歷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21世紀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過程中,體育教學也將發生根本的變革,它不僅需要傳授技能、技術和理論,其目的也不僅在于增強體質,而是把培養高素質的現代人作為目標,促使學校體育教學向學校健身教育發展。
3.1轉變指導思想
深化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實現指導思想由技術中心向健身中心的轉變。一是教育主管部門主要
以健身效益來衡量高校的體育工作,創造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健康水平的社會環境,形成科學的評估體系,以正確的政策導向積極引導高校轉變體育教學的根本指導思想。二是高校自身要著眼健身目標,統籌規劃學校體育工作,而不要僅僅圍繞賽事抓體育工作;三是公共體育教學部門要以健身為中心全面推進改革,在每一個環節上都落實指導思想的根本轉變。
3.2培養師資力量
指導思想的轉變首先要落實到師資的培養上,國家應建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師資培訓中心,負責全國或某一地區高校現有師資的轉型培訓工作;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部門自身也應該根據改革的總體設想,一邊工作一邊培訓,使每個教師從指導思想、教學方法、專業知識與技能等多方面實現與適應轉變;體育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進取意識,應具備以健康為中心的體育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能力,精心制定最佳的體育教學策略和組織形式,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想方設法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身心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使之能多方面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需求;新培養的高校體育教師要專業對口,不要把專攻某項運動技巧的專業教練型人才安排到公共體育教學崗位上來,以防止造成新的不適應;無論新老教師都應持培訓合格證上崗,對不積極參加培訓或培訓不符合健身中心教學體系要求的不予聘任。
3.3優化課程設置
體育課程的設置決定著體育教學的方向及實施過程的特點,以健康第一為基本指導思想的公共體育課程設置,首先應適當增加實用的健身體育、民族傳統體育、現代生活體育、娛樂體育和鄉土體育等文化內涵豐富、健身效果明顯、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其次更新和充實體育理論課的內容,增加綜合性、針對性、趣味性的“運動處方”課程內容,以提高公共體育教學的文化品位和現實針對性。總之,不管哪種課程類型,選用什么內容,一定要重視教育與教養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育與衛生保健相結合,身心健康與人格健全相結合,嚴肅的紀律和活潑的氣氛相結合。應當突破傳統的以競技運動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代之以健康體育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
3.4改進教學方法
為了適應改革課程內容的需要,必須改進教學方法,我們認為目前改革的重點應該是:優化語言法、完善直觀法、強化練習法。在語言法的運用上,突出一個“精”字、把握一個“準”字、形成一個“特”字、注意一個“美”字。要以最精煉、生動的語言,傳遞最準確的信息,善于運用術語、口令等體育教學特長的方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課程內容介紹、技術分析和動作要領講解。
4.結束語
通過以上討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要把培養高素質的現代人作為目標。第二,高校公共體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第三,理論研究是深化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前提。因此,加強學習、研究,深化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工作規律的認識,是搞好改革的基礎。最后,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健身體系的建成是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最終成果。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與健康[Ml.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胡睿哲.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中素質教育深化之策略[J].知識經濟,2012(10).
[3]王曉瑭.以陽光體育為背景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
摘 要 本文經過對目前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的分析,認為影響體育教學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有:傳統體育教育思想與教學實踐的巨大慣性;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缺乏整體性等。并根據這些因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正確處理好繼承與改革的關系;加快理論與教學實踐整體性發展研究;正確理解國外先進教育思想和中國學校體育現狀;加快由應試教育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轉軌;重視體育教學資源的投入、利用與開發。
關鍵詞 體育教學 改革 成效 影響因素 對策
一、影響體育教學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
(一)傳統體育教育思想與教學實踐的巨大慣性
影響體育教學改革的因素和環節很多,它牽涉到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涉及到與教學各環節有關的基礎理論。如此龐大的交流,再加上解放后長達幾十年傳統教學(這些教學實踐又具有不可否認的功績的巨大慣性),在無特殊外力的作用下,謀求整個體育教學體系在一朝一夕內變革是不現實的。
(二)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缺乏整體性
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在經歷了競技體育、素質教育、快樂體育、健康體育等教育觀念的發展進程或各種教育觀念共存的時期,拓展了學校體育目標,豐富了學校體育內容。但就學校體育教學實踐的整體而言,遠未有重大突破,還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和理論模式,沒有形成一個新型的教學過程,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清晰的標準。
(三)對新體育教育思想在理解上存在誤區
在多種體育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學改革,許多學校在理解上存有偏差,好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思考,似乎世間的一切事物非白即黑,非此即彼。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取分析的態度,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以快樂體育為例,其教學觀念來自日本。日本民族一貫提倡刻苦耐勞的精神,日本將快樂定義為克服困難、戰勝自我所獲得的成功體驗。實際上,這與我國苦中有樂、樂在其中的成語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四)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
眾所周知,體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學校教育中理應受到高度重視。可是,中小學體育教育還是受到種種因素的干擾,尤其是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存在著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現象。臺上,你講我講大家都講素質教育如何好,而私下里你干大家都實干應試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學校體育教育指導思想、教學內容和形式都無法從根本上得以變革。
二、提高體育教學改革成效的對策
(一)正確處理好繼承與改革的關系
改革與繼承關系的問題涉及到對建國以來體育發展的客觀分析和評價,牽涉到對產生于不同文化和政治制度下的其它教育思想的認識等。正確處理好繼承與改革的關系,應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和理解發展中的體育改革,正確看待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正確理解外來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
(二)加快理論與教學實踐整體性發展研究
體育教學改革與我們的初衷有偏差,這種偏差與實踐操作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未預留可調控的空間相關。解決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同步或整體性發展,是一項與體育教學指導思想、課程理論與結構、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學資源的開放等密切聯系的一項全局性改革,各級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體育教研部門在充分理解和認識此項工作重要性及其內容的同時認真組織實施并積累經驗,只有不斷探索經驗并上升到理論,才能完善改革的理論體系并真正指導實踐。
(三)理解國外先進教育思想和中國學校體育現狀
在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觀念與體育教育思想時,或在推廣國內某個先進的學校體育經驗與改革措施時,要全面理解國外先進教育思想的背景與實質,要充分了解不同時期中國學校體育的狀況,冷靜、客觀、辯證地分析我國學校體育領域中的各種學術思想和改革主張,取其精華、融為一體、結合實際、為我所用。
(四)加快由應試教育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轉軌
應試教育在中國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但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國家教育部指出,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過程中,要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抓緊抓好。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其顯著特征在于人能自覺、能動和創造性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不斷社會化的過程,體育教育是實現整個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結論
經過20年的改革、討論與實踐,我國學校體育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在研究中提出,教學實踐改革與理論研究應該達到的效果存在較大的差距;體育理論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對體育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教學實踐改革成效明顯滯后于學術理論研究,并重點提出影響其成效的主要因素及對策,也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現代學校體育教育體系是一個具有多元化、多層次特點的復雜系統,構成這一系統的各個局部結構的功能和系統的總功能之間又存在復雜的聯系。應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繼承與改革、理論與實踐、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切實加快具有指導意義的體育教學實踐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