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范文

        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

        第1篇: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范文

        “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比較注意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在課時容量限制、教學進度控制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于對學生數學思維訓練的設計上。在“做中學”的教學中,如何設計、安排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呢?結合實踐,學習他人先進,本文總結一些教師的具體做法,淺談以下幾種:

        一、數學思維能力的總思想

        解決數學問題就是利用數學概念、定理、性質、公式、法則以及數學方法、數學思想等知識點進行排序。

        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怎樣進行排列,簡單的講,就是數學思維的問題。

        解決數學問題的每一步都要講究依據,這就是數學的科學性。每一步的依據是什么?依據的依據又是什么……,這是數學思維的順序問題。若某一依據找不到,思維就會受阻,整個思維過程形成的解題思路就會失敗。相反,若每一步的依據都已找到,那么這個思維就形成了正確的解題思路鏈,從而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同一個數學問題,往往解決問題的方法又簡又繁。這正是由于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思維角度,以及思維深淺度,寬港度不同產生的影響。一個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一開始他學到的東西都是紛繁復雜的集聚在大腦當中的。若不進行數學思維的正規訓練,想問題就會無頭緒,從而找不到解題思路,時間長了容易影響學生的進取心,導致學生厭學。所以對學生有目的進行思維的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做中學”的數學思維訓練方法

        1、談談對學生進行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基礎知識的思維訓練,這正是能正確進行數學思維的起點。

        現在的高中生,要對基礎知識進行深刻理解很困難。學到的基礎知識一多,他們就無法駕馭了,這就給教者提出了一開始就得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課題,還要堅持不懈。

        總則是訓練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用多樣化的手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基礎知識思維訓練,一般采用設置問題的方式,設置的問題要深刻。具體體現在“做中學”的學案中,可以采用問答式、填空式、練習題式,還要從逆向設問、變更條件設問,以及用類比式進行訓練。

        這樣由淺入深,按認識規律來逐步訓練,學生就會很好的通過這一關。

        2、基本技能與基本方法本身就是一種規律性的思維而它們又是高中數學組最重要的內容。

        對基本技能與基本方法的訓練,實際上就是對基礎知識思維過程的進一步加工。這可以作為學數學,進行數學思維的第二階段,眾所周知,中學數學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按照一定的程序與步驟進行運算、畫圖、推理的技能、并通過訓練時之成為自動化。基本動作主要有配方法、消元法、換元法、解析法、待定系數法、參數法、反證法和數學歸納法等。

        對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思維訓練要貫穿在整個“做中學”的教學中。在“做中學”的學案中可以用三個步驟來實施訓練計劃:先讓學生模仿,再進行分析,最后提高總結。

        3、進行邏輯思維訓練。這是學習數學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

        數學是有嚴密邏輯體系的知識系統,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能力的核力。其地位非常重要,這就要訓練學生會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并會用歸納演繹和類比進行推理,還要訓練學生會用簡明準確的數學語言闡明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并要求表述清晰、合乎邏輯。

        邏輯思維還是揭示數學理論的極其重要的思維活動的形式,幾乎滲透到獲取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每一過程。因此,這種訓練是“做中學”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要進行的訓練,所以要在設計“做中學”學案時,要有目的地設計要求口頭回答的一些問題,表述一些問題的求解思路,多讓學生板演解題過程并及時糾正。

        4、空間思維的訓練,這是培養空間想象能力的必由之路。

        空間想象的能力是以邏輯思維能力為基礎的,它是把現實世界物體形狀通過思維加工,落實在紙上,從紙上表示的情況想象出空間圖形元素的位置特征,性質和數量關系。故在“做中學”的學案中須先讓學生多觀察,然后動手模仿畫圖。引導學生動手制作一些模型,在拿實物或標準模型、經常讓他們看,體會這種立體感。或利用計算機制作一些立體動畫,激發學生興趣,感受逼真的立體元素特征。在解題時,掌握好思維的順序,先畫好較為準確的圖形。將復雜圖形分解為簡單圖形,將空間圖形轉化為平面圖形,從而建立起空間問題的正確思維。

        5、按數學思維進行教學思維訓練,數學思維就是數學基礎知識在處理數學中的問題時,所顯示出來的帶有規律性、概括性的本質內容。思維進入到這一階段就進入了較高層次。數學思想對解題有指導作用。

        中學階段涉及的數學思想主要包括:函數與方程的思想、劃歸的數學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特殊化的思想。這些思想都來源于數學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把握這些思想,就能更有效的提高數學思維和能力。對數學思維的訓練,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把它貫徹到平時的教學當中。引導學生運用運動和變化的觀點,分析和研究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通過函數形式來表示數量關系并加以研究。同時引導學生把解析式表達的數量關系當作方程來處理。按這種思維解題就能簡明,有效,清晰。縱觀幾年來的高考,幾乎每年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內容涉及到這種思想,所以這方面的訓練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函數與方程的思想。

        例如數形結合的思想訓練,可通過具體問題,根據具體的數量關系,要求學生畫出準確的圖形成圖像,然后引導學生從形上研究數。這樣由“數”到“形”,再由“形”到“數”數形結合的反復過程,使問題解決,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數與形是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數與形是不可分的,使學生遇到相關問題能從數想形,由形算數。

        6、數學思維的綜合訓練,這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是零散訓練的升華階段,綜合訓練可采用以下需措施:

        第2篇: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范文

        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古今中外在科學技術上有所進步的人,除了有淵博的知識以外,他們還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而科學技術上的創造性想象,又都離不開空間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世界上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從小就注重孩子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普遍重視圖和圖樣知識、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通過它們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教育。

        人的能力可分為一般和特殊能力兩類。所謂一般能力是指各種活動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如觀察、思維、語言、記憶能力等。所謂特殊能力是指各種活動所需要的專門能力,如表演、繪畫、計算、設計能力等。空間想象與思維能力對工科學校的學生來說是一種特殊能力,但它們又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和思維能力。

        人們常說的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維能力。心理學指出,想象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因此,想象并不是單純的表象再現,重要的在于加工改造,沒有加工改造,就談不上想象,更談不上創造發明。

        制圖中的空間想象能力雖然有其獨特的內涵,但就想象的心理過程來說,它與通常所說的想象能力是一致的,它也是對過去感知得來并通過記憶保持下來的表象,實行加工改造,從而進行“再造想象”及“創造想象”。所不同的就在于空間想象所采取的方法是與眾不同的,它要根據二維平面圖形想象出三維空間形體。正是在這點上,空間想象能力有其獨特的內涵。

        空間思維能力又具有什么含義呢?

        思維是人腦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系,以及對已有知識為中介進行推斷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實現的,其中邏輯思維能力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來進行思維的能力,是人類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律的能力。我們所說的空間思維能力也正是這種邏輯思維能力。然而,由于我們的研究對象和方法有其獨特性,因此這種邏輯思維能力是在三維空間中進行的。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必須堅持由空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間的反復過程,也就是由實物到投影圖,由投影圖到立體的雙向過程。

        應該指出,空間想象能力與空間思維能力是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空間想象能力是借助于“想象”,空間思維能力則更多的借助于“推理”,當然在推理過程中也有想象。

        在制圖教學中,究竟怎樣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空間思維能力呢?為此,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一、適度運用直觀教具留有抽象思維余地

        要學習、掌握制圖這門課程,需要一定的空間概念,而大多數學生在初中階段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高職校學生均在剛進校的十五、六歲年齡開始學習制圖,而這時還沒學過立體幾何,因而他們初學時就感到難以理解,在多年的制圖教學中發現學“點”時學生是最茫然的。由于制圖中是用二維平面圖形來反映三維空間形體,解決問題是在空間進行的,這更增加了思維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遵循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進行認識,正確貫徹直觀教學原則,適度運用直觀教具。

        如點的投影規律貫穿于整個畫法幾何的始終,是學習其它內容的基礎,也是學生開始建立空間概念、掌握投影規律的起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可以借助于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及墻面所構成的三個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加以說明,還要應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演示,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得到三個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的直觀印象,加深對三維空間的認識,然后再利用直觀教具論證點的投影規律,并要求學生能根據點的空間位置,準確地畫出點的投影圖,反之根據點的三面投影圖又能正確地想象出點的空間位置,進而再將這些點放到簡單的形體上進行投影分析。這樣就使得學生初步認識了二維平面上的圖形和三維空間上的實物之間的轉化規律,即開始建立了空間概念。

        當然運用直觀教具不是教學的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在于幫助學生建立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之間的聯系,并且借以培養和擴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直觀教具一般用于初學階段,初學時還可自制簡易模型,幫助理解空間與平面的關系。但要有選擇地運用直觀教具,不能濫用直觀教具。

        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為空間想象作準備

        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比較持久的知覺。觀察力就是觀察能力。前蘇聯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認為:“觀察力的完善具有很大意義,它是研究人員和學者在日常活動中的必備品質”。就制圖教學而言,培養觀察力的重要任務是訓練學生的空間知覺能力以及對物體形狀、大小、方位和結構等特征的知覺能力,使學生充分地了解三維空間幾何關系,并能夠通過各種形體確定組成形體的基本單元、數量、相對位置和組合形式,進而能夠了解各類物體的形狀和組成的規律性。同時還應使學生善于從物體視圖中確定特征視圖(繪三視圖時應先畫特征視圖),并能從視圖中分離出各個線框和圖線的對應關系。

        學生進行觀察時,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進行觀察分析,進而掌握其投影規律,比如,對同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人看得比較膚淺,而有的人卻看得比較深刻呢?這是因為有的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有的人卻透過現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質。學生在觀察實物繪制投影圖時也是一樣,有的學生能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物體的結構特點,而有的學生則以偏概全,一無所獲。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特別是進行圖物對照觀察時,更要求學生細心領會圖形是如何反映物體的。如果教師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觀察大量的形體,使學生將觀察的形象儲存于腦海中,并記住一些典型實物及圖形,能夠從紛繁復雜的形體中分辨出各自的形狀特征,這樣就為學生進行空間想象奠定了基礎,這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一個人知識面的寬窄將會影響想象力的高低,一個剛踏進高職校的初中生,知識面是有限的,這直接影響他的想象力。因此,作為制圖教師,在教學中就不能僅局限于制圖本身,而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生傳授一些機械、建筑等知識,有步驟有選擇地講解一些企業生產知識。此外,教師還應及時地將制圖方面的新動態、新理論向學生進行介紹,以開拓他們的視野,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使其張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飛翔。

        三、遵循邏輯思維規律,發展創造性思維

        邏輯思維是按照邏輯規律,逐步分析推導,最后獲得合乎邏輯的正確答案或合理結論的思維,在制圖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遵循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使學生既能夠利用積存的空間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來解決空間形體的構思和表達,也能夠利用投影概念、空間幾何關系及投影規律進行合乎邏輯的設想、推理、判斷來解決空間較為復雜的構思和表達。如在進行讀圖教學時,可以采用看圖搭積木,看圖畫立體草圖,根據兩視圖補畫第三視圖等方法,進行思維訓練,尤其是據兩視圖補畫第三視圖的訓練對學生特別具有挑戰性,是最好的思維訓練方法。據一視圖補畫另兩個視圖的練習,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因為可能每題會得到十多種正確答案。

        但教師在按照邏輯思維基本規律進行教學時,不能局限于常規性思維,必須在傳授知識經驗的同時,鼓勵學生突破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所謂邏輯思維是憑借一般的現成的知識經驗,按習以為常的方式解決思維任務的那種思維,而創造性思維是指個人在頭腦中發現事物之間的新關系、新聯系或新答案,用以組織某種活動或解決某種問題的思維過程。它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具有新穎性和獨特性的根本特征。當然創造性思維必須以常規性思維為基礎。

        第3篇: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寫作學理論寫作思維研究高地 技巧

        [中圖分類號]H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9-0001-03新時期以來,寫作學理論研究迎來了一個空前活躍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寫作學研究隊伍之龐大、研究活動之活躍、研究氣氛之濃厚、研究領域之廣泛、思想觀念之開放、學術觀點之新穎、研究成果之豐碩等,可謂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寫作學研究的“春秋戰國時期”。但寫作學研究天生就注定是艱難的。寫作學把所有寫作活動,包括應用性、非應用性寫作都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這本身已是一項異常復雜浩大的工程。而要在理論上把所有文體的寫作都統攝起來,構建起能夠涵蓋所有寫作活動的“大寫作”理論,更是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困窘。因為有兩大寫作門類即文學、新聞學早已自立門戶,分別發展成為了范疇清晰、內涵豐富、理論體系完整的獨立學科,而寫作學研究尤其是“大寫作”理論體系的構建又不能不涉及文學寫作和新聞寫作,這是寫作學研究遇到的一大難題。

        然而,寫作學理論的構建并非沒有價值和意義,也并非沒有空間和前景。首先,寫作活動是人類最古老最復雜的智力活動之一,也是創造和傳承人類文明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面對歷史如此悠久、內涵如此豐富的寫作實踐活動,在理論研究上是不能無動于衷或留下空白的。其次,寫作行為尤其是公文寫作是治國理政、社會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這里所說的文章,是指當時流行的奏、議、書、論、銘、誄、詩、賦等各種文體,即所謂“四科八體”。除了詩、賦屬于文學體裁外,其他六種文體都是公文類或準公文類的日常應用文,這些文體各有要求和特點,正如曹丕所指出的:“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可見,曹丕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首先指的是公文,其次是日常應用文,最后才是文學。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中說:“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他比曹丕說得更加明確。古代先賢們早就深刻地認識到公文在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中的極端重要性。這種重要性無論是過去、現在或將來,都不會消失或減弱。再次,寫作學研究的主要是寫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特點、基本方法、表達技巧等問題,落腳點和核心是研究如何去“寫”、如何去培養和提高寫作能力。因此,即使文學、新聞學已自立門戶,但并不影響寫作學從“寫作”的角度去進行研究,從而探尋和總結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來。基于上述理由,建立起既有學術價值又具有指導性、實用性的寫作學理論,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現作學理論的提出與初步構建,肇始于20世紀初葉,至八九十年代迎來了發展的興盛期,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觀,各種學術觀點、學術見解,各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有人從國外引進和借鑒新理念新方法,有人從中國古代文論中汲取營養尋找策略,有人從其他學科甚至自然科學中搬來救兵活學活用,有人則試圖把各種理論相互打通、融為一體。于是,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認識論、反映論、方法論、技巧論、哲學、美學、思維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被紛紛引入寫作學研究領域。以培養寫作能力為旨歸的教學方法也紛紛涌現,各顯神通。經過二三十年的大破大立,過去那些靜止而封閉的寫作理論被徹底打破了,新的寫作學理論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單薄、單調、僵化和乏味,雖然還稱不上是豐肌勁骨、枝繁葉茂,至少已是生機蓬勃、活力充盈!

        覃可霖是新時期以來投身于寫作學研究與教學的龐大隊伍中的一員。他不是一個被眾多目光所關注的人物,卻是一個在寫作學研究領域不可被忽視的堅定的探索者。覃可霖為人篤誠謙和,作風扎實,處事低調,在寫作學研究最為喧鬧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新概念、新方法、新旗號滿天飛的時候,他不跟風,不湊熱鬧,不參與爭論,甚至很少參加寫作學界的研討活動。他只是冷眼觀察,潛心讀書,專注于自己的研究。若干年后,當許多曾經熱血沸騰地在寫作學研究領域里縱橫馳騁的才俊們紛紛轉身他顧的時候,覃可霖仍然堅守著自己的學術領地,仍然在寫作學研究的天地里披荊斬棘,埋頭耕耘。他在學術上可謂一生執著,心無旁騖,而正是這種堅持和沉穩,終使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學術成就。

        覃可霖選擇寫作思維研究作為主攻方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認為思維是寫作活動的總開關,是寫作行為的“統帥”和“靈魂”,循著思維的路徑可以更好地窺探寫作的奧秘,揭開寫作的神秘面紗。“過去,人們習慣地認為主題是文章的‘統帥’、‘靈魂’,實際上,對寫作行為起著‘統帥’、‘靈魂’作用的恰恰是‘思維’。思維直接影響著主題的醞釀、萌生、成熟及表現過程,它是每個作者在文章動筆之始就已存在于自己頭腦中,并且影響著整個寫作過程。”從思維的角度切入研究寫作活動,這是一個富于創新性的選擇,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選擇,但覃可霖沒有畏懼和退縮。他猶如一位胸有成竹、充滿自信的地質勘探師,他相信自己選擇的勘探點,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在選定的地方打出一口深井來。他成功了,他的深井打到了泉眼上,甘洌的清泉噴涌而出。他在寫作思維學研究領域闖出了一片天地,先后發表了《寫作思維理論研究》、《論寫作思維與語言的多變性》、《在寫作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等一批論文,出版了《寫作思維學》、《寫作思維技巧》等多部專著。其中系列論文《寫作思維理論研究》榮獲廣西社科研究最高獎――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他以自己的堅毅與執著,以自己的智慧和成果,站到了寫作思維學研究的制高點上,獲得了學術界的充分肯定。現在,他的又一部新專著《寫作思維與技巧論稿》擺到了讀者面前。這是一部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的、集中體現其研究水平的理論著作,一部凝聚了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生命之作。縱覽全書,有幾個特點是相當突出的。

        一是系統性。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分別是寫作思維論、思維技巧論、教學訓練論。從原理到技巧,從理論到實踐,三大板塊,三個層次,每個板塊既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又密切聯系、相互支撐,從而搭建起了較為系統的寫作思維學理論的基本框架。作者指出:“寫作離不開思維,而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則能更好地進行寫作思維,充分調動思維的活躍性,從而更加有利于進行寫作。寫作思維是寫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重要的條件,而寫作技巧則是寫作中的催化劑和油;如果說寫作思維是自由的想象空間,那么寫作技巧則是有規律可循的經驗總結,兩者并不脫離,正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樣,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思維才可收放自由,兩者相輔相成。”寫作思維學內在邏輯關系的闡述與揭示,為寫作思維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學理上的基礎。

        二是創新性。思維科學是研究人類具體思維活動的規律和方法的一門新興學科。大約二十多年前,經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大力倡導之后,這門學科受到了學界的普遍重視。一直默默關注著寫作學研究前沿動態的覃可霖敏銳地意識到,運用思維科學來研究寫作活動,或許是揭開寫作奧秘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寫作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按鈕。經過深入思考和分析,覃可霖更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斷,更堅定地認為“寫作就是思維”。由此,他選擇在一條人煙較少的學術道路上開始了艱難的跋涉之旅。寫作行為離不開思維活動,而思維活動又與心理活動緊密的交織在一起,如何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使之融會貫通,是作者在研究中面臨的一大課題。對此,覃可霖既有清醒的認識,也有充分的準備。“按照人類思維的本質來說,人的思維本身實際上就是一種心理活動,思維科學中的很多概念,如意識、潛意識、靈感、想象等,也都與心理學中所運用的相同、相通。因此,人們常常把心理學看作是思維科學范疇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錢學森教授又曾說,心理學應該屬于思維科學范疇。但就實際運用看,思維科學所研究的對象,常常也是心理學所研究的對象;而心理學所涉及的許多問題,也常常是思維科學所關注與重視的問題。二者是交叉、滲透,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關系。僅就思維活動而言,思維科學要研究的問題,心理學也要研究,正是這樣,我們把心理學置于科學的原則指導下,作為思維科學的一個分支來研究,這就更有利于在更為廣泛的理論基礎上,運用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去研究寫作學科,重新探討寫作學科的規律性及其研究方法,從而建立現代化的學科理論體系,這是符合寫作實際及其發展規律的。”覃可霖認為,要研究寫作學科,就必然要研究寫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及其規律,這樣,才能切合實際地解決寫作學科的理論體系的建立、行為實踐以及寫作教學中的具體活動等問題。因此,他把寫作心理、寫作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相關的學科理論借鑒過來,從而豐富了寫作學研究的內涵,拓展了寫作學研究的領域。

        三是深刻性。寫作實踐是一種創造性的智力活動,因此自始至終離不開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求異思維,它呈現出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的特點。在寫作活動中的創造性思維以觀察力為基礎,有賴于想象和聯想的參與,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巧妙結合,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統一,它是寫作中獲勝的‘法寶’之一。”把創造性思維置于寫作活動中的關鍵位置,這樣的認識和觀點應該說是很有見地的,也是很深刻的。但寫作中的思維活動又是異常活躍、微妙而又復雜的。“我們考察整個寫作思維活動,發現在寫作思維中并不是只有一兩種思維方式在進行,而是多種思維方式共同參與,互為作用的。在前期思維中較常見的思維方式有發散性思維、聚合性思維、靈感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等。”因此,作者對寫作活動中的思維活動、思維現象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歸納和闡述,尤其是對靈感思維的研究和闡述有頗多新穎獨到之處。靈感是在寫作活動,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經常遇到的一種思維現象,古人對靈感這種神奇的現象早就有過精彩的描述:“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晉?陸機《文賦》)但因為靈感往往被認為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維現象,是一種虛無縹緲的、不容易說得清道得明的東西,因此長久以來很少有人去進行深入的研究,即使觸及也往往是淺嘗輒止。“”期間,靈感更是被當成唯心主義而成為研究的。徹底打破這個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1980年,錢學森在《關于形象思維問題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把靈感現象作為人類的一種基本思維形式提了出來。次年初,錢學森再次明確提議,把靈感思維學同抽象思維學、形象思維學作為基礎科學來進行研究。自此,靈感受到知識界的高度重視并成為一個熱門的學術話題,探討的文章逐漸多了起來。在本書中,覃可霖對靈感思維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論述,概括出了靈感思維的五個表現特點即突發性、模糊性、跳躍性、綜合性、意象性等,并對靈感思維賴以產生的條件和機制進行了頗為深刻的分析,顯示作者對靈感思維的研究已達到了相當的深度。

        四是實用性。《寫作思維與技巧論稿》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注重寫作理論對寫作實踐的指導性作用。書中“思維技巧論”、“教學訓練論”兩大部分,對指導寫作實踐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都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學訓練論部分,作者十分強調寫作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寫作思維的敏銳性、廣闊性、深刻性和創造性。同時,作者依據人的思維規律和特點,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經驗,精心總結和設計了一套寫作訓練方法。作者認為:人的思維發展實際上是一個由低往高發展的階梯式層次,而寫作教學要進行思維訓練,也當相應的遵循這么一個由低往高的訓練程序,即形象性思維訓練、邏輯性思維訓練、靈感性思維訓練、創造性思維訓練等,各個層次的思維訓練貫穿著整個寫作教學過程。這是一種基于寫作思維學理論的系統性較強的訓練方法,也是指導性、實用性較強的訓練方法。或許,這套訓練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寫作者,但至少為寫作訓練開啟了某種新的思路,提供了某種有益的啟示。

        覃可霖教授大半輩子都是在大學里從事寫作學研究與教學工作,長期兼任中國寫作學會理事、廣西寫作學會副會長、廣西思維學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近年來,除了堅持給本科生上課和筆耕不輟地著述之外,還擔任碩士生導師,致力于培養薪火相傳的年輕的寫作學人才。如今,可霖教授已屆耳順之年,很快就要退出教學第一線了。作為老朋友,我很樂意寫下這些文字,作為對這位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寫作學事業的同行的敬意!

        第4篇: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工科院校服裝設計 藝術與科學 思維形式

        從國際藝術設計教學趨勢來看,以向多元化全方位方面發展。我校為適應國際與國內辦學趨勢和社會需求。于1999年成立藝術設計學院,雖然我校辦學歷史不及一些專業藝術院校悠久,但在工科院校創辦藝術設計學科有它自身優勢。在藝術類招生中重視學生文化課成績,文化課比例占70%左右,學生文化課基礎較好,富有研究與探索精神,邏緝思維與理解能力較強。以“重視基礎課,拓寬專業課,體現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為教學思想。教學上重視文理交叉和互補式的教育特點,目的加強學生創新精神與動手實踐能力。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 出現CAD技術、網頁設計等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了更好地體現工科特色,學生在大一期間除了系統地學習藝術設計基礎知識,還開設C語言編程、圖形應用軟件等課程。在創作思維上注重發揮工科學生邏輯思維較強的優勢。

        一、發揮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較強的邏輯思維

        藝術設計是有目的創作過程,而邏輯思維是通過一系列推理而尋求必然的結果,幫助設計者尋求藝術發展規律與本質,它作為一種方法或工具指導藝術創作與實踐。如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服裝設計學》作為主干課程,課時150學時,分為70學時基礎設計理論與80學時服裝實踐設計兩部分,在一個學期完成。學生大二上學期開設基礎設計理論,講授服裝形式美法則、色彩等知識。從縱向而言基礎設計理論重視其深度,在教學中重視理論學習,區別于專業藝術院校只注重技法教育而忽視理論系統學習,要求學生不但能生動地畫出來,更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學生的創作意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學生邏輯思維優勢,獨立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尋求到服裝藝術發展規律與本質。在教學中側重邏輯思維,學生易于接受與掌握教學效果好。

        二、加強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形象思維

        在談及邏輯思維重要作用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和否認形象思維的存在和意義,而工科院校藝術學生相對來說缺少形象思維與豐富的想象力,應加強學生創新意識與動手實踐能力。

        形象思維是藝術思維方式的一種特殊形式,人類對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過感覺器官進行的是一種較感性的思維活動。 “想象”是形象思維的重要手段,設計者經歷想象過程后,在思維中有了一個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階段,而聯想則將理性階段再次溶于一種感性范圍中去,并通過感性形式表現,從而取得合乎設計要求的形象,藝術設計的創造性便得到充分的發揮。

        可見,形象思維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可以發揮很大的主觀能動性,借助想象和聯想來達到創造新形象的思維過程,如大二下學期開設服裝實踐課程,講授服裝流行趨勢、服裝品牌設計等課程。從橫向而言注重其寬度與廣博,要求學生具有超前意識與前瞻性,特點是時尚與實用性強,時尚貴在創新,創新意識就應注重學生形象思維與想象力。在教學內容上,注重跨學科相互滲透,從服裝心理學、服裝營銷、服裝品牌策劃等學科來講授,通過觀摩國內外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談感受總結出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在設計構思時,讓學生深入體驗生活、觀察周圍一切事物從中發現美,激發學生創作靈感。記得法國服裝大師伊夫·圣洛朗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生活就是時裝設計師的天地。” 他的不少優秀作品都是在他世界各地旅游時,發揮形象思維經過大膽地想象而產生豐富的聯想觸發創作靈感。他在70年代設計翹肩服裝,就是受到中國古建筑的飛檐設計影響。

        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我國藝術設計專業始建于60年代初,其發展在后的80 年代,直到目前達到空前繁榮壯大。但在教學上還采用傳統、單一的傳授知識型的教學模式,學生知識面窄與歐美一些國家藝術設計院校相比,我們學生創造思維就顯得蒼白許多,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創造力尤為重要。

        創造力是具有寬廣而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廣博視野善于綜合、開拓新領域能力和掌握創新知識的方法。創造思維又是以思維的發散性為主要特征,發散思維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創造思維方法。教學的靈活多樣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采用活潑新穎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創作思維空間,避免“一言談”與“填鴨式”教學,教學上可開設專題討論、演講、社會調查、講座等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發揮學生內在潛力, 加強學生演繹、推理、歸納、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豐富多彩教學手段可以達到事半功倍教學效果。

        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如《服裝設計學》在講授150學時后,集中4周進行創作設計課程,是對《服裝設計學》理論課程的總結與整合,把前期的理性認識用感性認識來表現出來,加強理論聯系實際,課程充分體現工科辦學思路,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學內容安排“定位項目設計”,讓學生把作品定位在某一服裝品牌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教師指導學生查閱大量資料,進行市場調研,了解本專業最新行業動態與市場走向,分析消費者審美與文化知識結構、收入情況、設計產品的要求與最新流行趨勢, 掌握市場變化與發展規律。近幾年,學生在國內服裝設計大賽多次獲獎,為學生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結論

        論文以服裝設計思維為出發點,結合調研與教學實踐,系統地論述工科院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學生特點及教學特色,注重培養學生在邏輯思維基礎上開發形象與發散思維,探討思維訓練方法,促進學生創意思維能力的形成和個性特長的發展。為服裝企業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服裝圖書策劃組編.設計中國---成衣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5.

        第5篇: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范文

        能力是什么?能力是與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從事任何活動都必須具備相應的能力。每一種活動都對人的心理過程、分析的能力、反應的速度、個性的特征提出某些要求。能力就是人的這些心理特征,符合于相應活動的要求,并且是順利地、高質量地完成這種活動的條件。我在改革教材的基礎上,對應用題的教學,突出地抓住了數學能力的培養。在培養能力方面,主要有三個特點:

        (1)抓住特殊能力――數學能力的培養。

        近十年來,許多教師對教學進行改革,重視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等。我覺得這些能力屬于一般能力。而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分學科進行的,不同學科還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如語文能力、數學能力、生物能力、音樂能力等等。我們要使培養能力的教學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培養一般能力,而要深入到學科,根據學科本身的特點,研究如何培養學科的能力。這是培養能力如何深入的一個重要問題。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數學能力的培養。我根據小學生智力發展的特點,主要培養掌握數學問題結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和數學概括能力。以掌握數學問題結構的能力為例。什么叫數學問題結構?通常人們在解答一個問題前,必須先了解這個問題,分析這個問題,找出問題的已知條件和要求,這就要進行分析、綜合研究條件之間的關系,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然后把這些成分綜合成一個整體,抓住問題中具有本質意義的那些關系。這就是抓住了數學問題的結構。“能力強的學生拿到一道數學題時,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結構,就能把已知條件聯系起來,而數學能力平常的學生遇到一類新問題時,一般說來,他們只是感知問題孤立的數學成分,并不理解這個問題。對于平常的學生來說,特別重要的是要能通過分析和綜合過程把問題的各種成分聯系起來。”(克魯切茨基《中小學生數學能力心理學》252、254頁)我在教一步應用題時,就著重地抓了數學問題結構的訓練。如畫線段圖的訓練,補充問題與條件的訓練,題意不變改變敘述方法的訓練,自編應用題的訓練,根據問題說出所需條件的訓練,對比訓練等。在講兩步應用題時,重點上了兩步應用題的“結構課”,同時進行變直接條件為間接條件,變換問法,讓學生擴題、縮題、拆題,看問題要條件等四個方面的訓練。講多步復雜應用題時,又進行了多步應用題的“發散思維課”及相應的各種訓練。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和訓練,使每個學生都掌握了應用題結構的能力。

        (2)重視解題思路的訓練。

        應用題之所以難學,問題本身一般比較復雜是一個原因,但從教學法來說,更重要的是解題思路(思維過程的順序、步驟與方法)缺乏應有的訓練,使許多學生感到問題無從下手,不知道怎樣去想。對于這一點,我們只要把它同計算題作一比較,就清楚了。如做計算題時,學生對運算法則、運算順序和步驟,都是清清楚楚的。學生的思維過程同運算順序是一致的。計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來,看得見、摸得著,學生計算得對與錯一目了然。計算題通過訓練學生容易掌握。而解應用題就不同了,學生要了解題意,分析條件與條件之間,條件與問題之間的各種數量關系,要通過分析、綜合,找到解題的途徑和方法。從審題到列出式子,思維過程少則也有幾步,都是用內部言語的形式進行的。這種用內部言語進行的思維過程,教師既難以知道學生的思維是否合理、正確,有無錯誤,更難以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對于這樣的問題,我根據學生智力活動的形成是從外部言語到內部言語這個特點,在應用題教學中設計了一套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解題思維過程化,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下面是我的訓練方法:

        ①讀題。通過讀題使學生理解題中的情節和事理,知道題中講的是什么事;已知條件中,哪個是直接條件,哪個是間接條件,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是什么關系。讀題的過程,就是了解題意的過程。

        ②畫批。就是把題中的重點詞、句和思維分析、判斷的結果,用文字、符號(箭頭、著重點、圓圈、橫直線、曲線等)劃出來,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每個數量的意義及數量間的內在關系。

        ③畫圖。就是畫線段圖,用線段把題中所講的各個數量及其相互關系表示出來,直觀地、形象地反映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④說理。說理就是在分析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用清晰、簡潔、準確的語言,說出自己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思維過程及相應的道理。

        通過上述讀、畫、說,學生把解題的內在思維過程,變為外在的表現形式,這就非常有利于訓練、培養學生解題過程中思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解決了應用題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3)以培養數學能力為中心,進行系統的訓練。

        我在應用題教學中,改變了那種一類一類問題地教、一個一個例題地講的教學方法,以培養數學能力為中心,重新設計編排一套練習,反復地系統地進行訓練。這種訓練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問一答單純解題式的技能訓練,而是著眼于培養舉一反三和思維的靈活性,形成數學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編排的練習題中,不僅有問題的解答訓練,而更多的是各種思維訓練:有擴題、縮題、拆題、編題的訓陳,還有發散思維訓練,對比訓練,一題多變訓練,一題多解的訓練,系統思維訓練等。為了進行這些訓練,我采用了“結構課”、“思維分析課”、“變式課”、“發散思維課”等形式的教學結構和一系列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下面,以兩步應用題的“變式課”為例,說明我是怎樣進行思維訓練的。

        “變式課”的教學,有五種基本做法。

        ①改變敘述方法。就是題意不變,僅改變題中某些詞、句的敘述方法。

        ②改變重點詞語。重點詞語是連接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的紐帶。它是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方法的主要線索。

        ③改變條件。就是把直接條件改變成間接條件,把間接條件改變成直接條件,應用題的問題不變。

        ④改變問題。就是條件不變,只改變應用題的問題。改變應用題的問題,不僅使題意發生了變化,而且使解題的思路和具體方法都隨之發生了變化。

        ⑤改變條件和問題。就是把應用題中的條件(直接條件或間接條件)改變成問題,把問題改變成條件(直接條件或間接條件),使題意大變。從而導致分析方法、解題方法的改變。

        第6篇: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范文

        一、創造性思維的內涵及特點

        人的創造力,其核心是創新思維能力。所謂創新思維是進行全新的構思、聯想和創新設計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獨創性。指反應的獨特性,想出別人所想不出來的觀點,拿出別人拿不出的意見,亦即和別人看同樣的東西,卻能想出和別人不同的事物,指“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獨特新穎的能力。表現為思路開闊、靈活、新奇、獨特、有豐富的想象,善于聯想,長于類比,在心理上還表現為有強烈的創造愿望。

        2.廣闊性。創造性思維雖然也有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序可循,但在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時候,不會把視線盯住在一點、一線、一面上,而是會擴展思維的空間范圍,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間掃描。從對事物的單向的因果關系分析,發展到對事物整體結構及其功能的研究。從單值的考慮發展到多值的考慮,既對事物作縱向比較,又作橫向比較。

        3.敏捷性。指敏于覺察事物,具有發現缺漏、需求、不尋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對問題的敏感度。隨著信息的傳遞、加工、儲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時間”、“效率”已經成為人們最珍惜的東西。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里,要求人們對急劇變化的情況作出敏捷的反映和決策。

        4.流暢性。指創造者在創造過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一個人如對問題的出現產生許多反應,則說明他的思維具有流暢力。所謂“思潮如涌“”一氣呵成”便是思維敏捷者所表現出的特有的思維能力。

        5.靈活性。所謂靈活,即機智。它要求人們多謀善斷,主意多、點子多、辦法也多,且能在多種主意中選擇出最好的主意,釀成最佳的方案。思維的靈活性還表現在應變能力強,對問題能及時進行反饋,隨機應變地進行追蹤決策和隨機處理。總之,創造性思維不同于一般的思維活動,它是一種在人的心理活動中的高水平上實現的,是多種思維形式協調活動的綜合性思維[1]。它不僅存在于想象、靈感及潛意識活動之中,還普遍存在于聯想、歸納、分析、抽象、概括、類比等思維形式之中,是一種集獨創性、連動性、多向性、跨越性等特征的綜合性思維。

        二、創造性思維與人的關系

        創新思維能力是人類所獨有的思維品質,是人們創造力的核心。創造性思維通常是人腦在認識客觀對象時,不受程式化的邏輯模式約束,不經嚴格的邏輯推理和演繹的過程,而基于相關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深切的主觀感受,通過潛意識的頓悟直接把握認識對象,對其作出迅速識別、敏銳洞察的思維方法,是一種高度發展的最可貴的人類思維形式。其本質是人類的思維革新,因而創造性思維又稱為創新思維,是由聚合思維、發散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等組成的綜合性思維。具備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人際交往中,都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好一切事務。因為,第一,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思維活躍,思路開闊、思維敏捷。第二,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胸襟豁達、積極進取,對萬事萬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想象力豐富、判斷力強、洞察力敏銳、定論把握正確。可以認為,具有上述思維品質的人就是現代社會所迫切需要的創新人才。這類人突出的特點就是有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能夠提出超常的構想,提出不同凡響的新觀念,事事處處都能有勝人一籌的見解和獨到的處事風格。處理工作,有膽有識、拿捏正確,能深入問題的實質,切中要點。處人處事,憑借敏銳的直覺,能洞察人心,對思維客體的言語行為能作出閃電式的反應,并迅速在頭腦中進行信息處理,作出準確的定論,從而采取相應的策略手段。這種思維能力使得思維主體往往能處于主動、領先的地位。

        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是靠大腦解決一切問題的。”人腦中的創新思維活動是人的創新實踐活動中的“骨髓”“、基石”。沒有思考中的創新,就沒有實踐中的創新。因此,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不再是考試成績而是能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是關鍵。因為,教育的過程是實現知識轉移的過程,即從教師身上、教科書和文獻資料中轉移到學生頭腦中,這個過程充滿著記憶、理解、想象、創新,這些都與人們的思維活動緊密關聯。教育得法,思維的潛力就能得到很大的發展,反之會使思維遲鈍。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應懂得教育與思維發展的辯證關系,采取有效的思維訓練方法,培養創新人才。

        1.擴展創新思維視角

        創新視角就是用不尋常的視角去觀察尋常的事物,使得事物顯示出某些不尋常的性質。所謂不尋常的性質,并非事物新產生的性質,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只不過以前人們從未發現罷了[2]。有位曾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說:所謂發明創造就是,觀察到的事物與別人相同,構想出的事物與別人不同。例如,畢加索有一輛放在墻角很長時間的破舊的自行車。有一天,他對著這輛舊自行車凝視片刻,頭腦里便浮現出一幅構思巧妙的藝術畫面。他立即動手,把自行車的坐墊和把手拆下來,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牛頭:坐墊的前部是牛嘴巴,后部是牛額頭,車把手則是兩只牛角。這兩個原先破舊的自行車部件,換了個角度重新觀察,便產生了新的形象,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又如:有個男孩在入住沒多久的新房子的墻上畫了幾條長長短短粗粗細細的蠟筆線。孩子爸發現后,掄起巴掌就打了男孩,事后問男孩為什么這么做?他委屈地說幼兒園里的墻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兒園一樣漂亮。從孩子的角度來衡量,他這樣做非但不應挨打,還應受到表揚。這一點上,大人們應換位思考,孩子表面看似調皮搗蛋,令人頭疼,實質卻論文可能包含著許多潛能。以上例子告訴我們:人一旦打破思維定勢,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現象,就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我們觀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不能總以自我為中心,用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態度、自己的價值觀、情感偏好、審美情趣等等作為“標準尺度”去衡量外來的事物和觀念。凡與自己這個“標準尺度”相符合的才是“對的”,“好的”,“美的”,凡與自己這個“標準尺度”相違背的便是“錯的”,“壞的”“,丑的”。這無疑會束縛人的思想觀念、思維定理。實際上,每個人由于先天的稟賦不同,后天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經歷不同,各自的心目中便都有一套由獨具個性的觀念、價值、情感等要素所組成的“標準尺度”。但每個人卻不應只在自己的獨特世界里用自己的“標準尺度”去衡量萬事萬物,而應沉下心來,深刻認識自己,沖破“自我視角”,從“非我視角”看待萬事萬物。從創新思維的領域來看,思維中的“自我視角”會使眼界狹窄,有害于創新思維。而“非我視角”卻能超越“自我”,不斷地破除“自我”,充分發揮思維主體的“視角轉換功能”,從他人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并能體諒和寬容與己相異的人、事、物,以開放的心靈接納整個世界。也只有打破“個人自我”,才能理解別人的觀點和行為也同樣具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在某種狀態下,我們不但要“知己”還需要“知彼”,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然后制定出相應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穩操勝券。

        2.激發創新思維潛能

        創造性思維是高級的復雜的思維活動,但決不是神秘莫測和高不可攀的,決不是只有少數“天才”和科學家才具有的東西。它存在于創造活動中,是思維發展過程中比較新穎、獨特的思維活動,其最顯著的特征是突破性創新,即面對問題表現出一種思維突破。如突破一般性思維的常規慣例,突破已有的陳腐觀念和陳舊的理論框架,突破科學上的未知王國的層層設防,經過思維的創新,能夠給出新概念、新判斷、新假說、新思想,提出新的方法。例如:一次音樂課,老師拉著手風琴,全班同學跟著節奏唱著歌,不經意間,音樂老師邊拉手風琴邊慢慢走到了坐在第一排的晴前面。對于這一最正常不過的現象,晴腦中閃過了一個念頭:“老師是聽到這邊傳出的歌聲好聽才走近過來的,目的是想聽清楚是誰的歌聲”。兩周后的又一堂音樂課,老師提出請幾個女生一起唱首歌,其中晴在被請之列。晴的瞬間反應是:“老師肯定想聽我唱,以檢驗我的嗓音,但又擔心女生害羞不好意思唱,所以點了另外幾個女生一起唱”。事后證明,晴當時的思維活動及心理反應和老師的意圖和想法完全吻合。以上事例顯示,晴有著很強的直覺能力。別人所思所想她都能覺察到。其實,人都具有直覺能力,但又不是人人都能發揮出這種直覺能力。只有當人腦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下,養成隨時隨地對萬事萬物作出應有的反應的習慣,思維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筆者認為,通過冥想與自我交談的方法,創造性思維的潛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激發。首先展開想象的翅膀,超越邏輯思維的束縛,超越已有的知識經驗,任由心靈探索遼闊的空間,任由幻想隨意馳騁,讓思維進入新的境界。在冥想的過程中,把自己意識中的內容印入無意識的層面,使思維中潛伏的能量運作起來。愛因斯坦說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就像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是保證思維暢通的重要條件。豐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維富有連動性和流暢性。其次,應用“自我交談”的方式,即自己對自己說話的方式,激發思維潛能。因為人的發展、變化都遵循著腦中所思所想。思維決定命運。進行自我交談時,反復對自己說的任何話都會決定自己的觀念和自我形象,從而對行為發生影響。晴就是一位愛冥想和進行自我交談的人。走路、騎車,做家務,凡是體力勞動時,晴的腦中永遠沒有休閑的時候,始終都處在冥想和自我交談之中。而且冥想和自我交談的內容具體而生動,與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多年的冥想與自我交談使得晴:思維活躍,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判斷力強,洞察力敏銳,并能憑借敏銳的直覺洞察人心,對思維客體的言語行為能作出閃電式的反應,并迅速在頭腦中進行信息處理,作出準確的定論。

        由此可以看出,人可以通過“冥想”和“自我交談”即自我鼓勵來開發內在的潛能,使之產生無限的勇氣,這種勇氣可以令人迎難而上,通過調動智慧、創造性和靈活機智地應用條件,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運用創新思維方法與藝術

        創新思維有許多技術層面的問題,為了打破思維枷鎖、為了擴展思維視角、為了激發思維潛能,我們還需要一定的思維方法與藝術。(1)運用質疑思維法。對每一種事物都提出疑問,對每一種現象都有適當的反應,這是許多新事物新觀念產生的開端,也是創新思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著名哲學家笛卡爾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思考能力,這種能力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多少差別,即思維能力極強或極弱的人都很罕見。但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在思維和知識方面卻有明顯的差距。笛卡爾進一步認為,那是因為有些人沒有正確運用自己的天賦,他們犯了方法上的錯誤。方法錯了,思維的路徑就錯了。因此,我們對萬事萬物都應運用質疑的方法。質疑就是思考、思索。人生疑問最重要,有疑便有答,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人的心靈就會得到激勵,個性也會在疑問中被一次次推向,達到高超的境界。

        (2)運用發散思維法。創新思維最基本的方法之二是發散思維法。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根據問題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規,廣開思路,尋求變異,從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維方式。換言之,發散式思維要求我們在思考過程中,破除思維定勢,增加各種可采用的視角,擴大觀察范圍,把思維對象放在更廣闊的背景里加以考察,從而發現它更多的屬性。我們發現,有些人在思維過程中跨度很大,能夠海闊天空地聯想,在既定的探索領域里任意馳騁。而有些人則缺少應有的思維廣度,只會在一個問題的圈子中繞來繞去,思路總是打不開。其實,在許多場合,只要擴展思維的廣度,便能引出一連串的創意。而這一點就需要發散式思維。

        發散式思維主要是通過社會思維的協同作用來體現的。它可以有利于創新者個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迅速升騰,從而產生有效的創造性思維結果,又可以使創造個體在社會思維的協同下,使創造激情、創造沖動、創造智能達到互相啟迪、互相補充、互相影響的效果。所以,發散式思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邏輯思維方法與藝術。

        (3)運用直覺思維法。直覺是一個人對他所從事工作的一種自我判斷性思維,是個人或集體實踐經驗的升華[3]。直覺思維也可理解為直接得出思維結論的思維,在創新思維中占據重要位置。在某一創造性工作過程中,一般都是先從粗略的思索中尋找明智的思路,從模糊的印象出發導出清晰的思維,進而從含蓄趣于明朗,從紊亂歸諸條理。這主要是靠直覺思維。在大量的案例中,有許多一時難以理清的問題,往往都是先抓住思路,順藤摸瓜,最終才能解決問題,這也靠直覺的啟示。這種啟示自始至終地貫穿于思維發展的全過程。只要我們緊緊抓住對全局有啟發的關鍵,在記憶中留下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并把它們組合起來,加以調整、聯系、改造、發展,那么就能恰如其分地做出判斷。

        直覺思維總是突如其來,瞬息即逝的,我們應在念頭產生的一瞬間,機敏地捕捉它,這是至關重要的。運用直覺思維方法和藝術,思維將會變得十分敏捷,思維會自由奔放、暢通無阻。創新者運用直覺思維方法與藝術,必須善于學習,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積累創新工作經驗。也只有具備相應的綜合素質,包括相關的知識背景、經驗積累以及對問題的特定感受,才能獲得正確的直覺。

        (4)運用調動潛意識思維法。調動潛意識法,就是根據人腦存有的大量潛意識功能及基本創造過程中的突破作用,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顯意識去沖擊、刺激和誘導潛意識,實現突破創新,獲得一舉成功的思維方法與藝術。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運用潛意識、發揮潛思維功能、開發人腦潛在的智能。運用調動潛意識法首先要選定明確的目標,依靠顯意識去收集、篩選信息,論證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并對相關信息縱橫交叉組合。信息密度越大,顯態功能和潛態功能交流的信息量就越大,發揮潛功能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科學有效地運用聯想的作用,使人們更深刻地理解潛意識,更多地開發人腦潛在的智能。

        四、堅持創新思維訓練與實踐

        要提高人的創新思維能力,關鍵在于發掘人的潛思維能力,從創新工作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系統訓練。

        1.創設問題的情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應安排學習情景,鼓勵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己去領會或發現事物間的聯系,啟發、協助學生主動、獨立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的創造,激發學生去多路思考,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避免注入式的灌輸死知識。任何思維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而告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遵循“疑—問—思”這一規律。有疑才會有問,有問才會有思,多疑才會多問,多問才會多思。經過思,疑則漸解,以致融會貫通[4]。也因此培養了良好的思維習慣。

        2.提供豐富的表象和語言。無論是表象還是語言,都是信息,是知識,是思維的原料,只有原料豐富,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思維活動。只有知識面廣,思維的領域也才廣闊。所以,訓練思維,不能忽視知識。知識雖不能取代思維,卻是思維訓練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包括創造力在內的各種思維能力以及培養他們敏捷、靈活、深刻、獨創的思維品質。

        3.發展思維形式。概念、判斷、推理是抽象思維的形式,善于掌握概念,是發展思維形式的首要條件。概念的掌握過程是通過學習活動把社會已形成的概念變為學習主體個人的概念過程。它對學生知識掌握、智力發展乃至一般發展關系極大。學校里學習的各種知識,包括理論、原理、原則不過是概念間的關系或概念系統。學習一門科學知識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這門學科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的充分和概括的程度。不掌握有關概念,學生就不能對事物作出一個哪怕是極簡單的判斷。形成正確的概念系統,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判斷和合乎邏輯地推理,才能發展思維。思維形式發展了,思維能力就得到提高。

        4.遵循思維規律。思維活動是一個多層次的活動。正確的思維必須是遵循思維規律的思維,同時,思維訓練的過程也必須遵循自身的規律。人的思維力發展的總趨勢是由具體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由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有形象思維發展到辨證思維。在學習與訓練思維的過程中必須把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等多種思維綜合訓練,使之相互作用,彼此促進。因為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各種思維總是在某一種思維的主導下,共同配合而發生作用的。遵循思維規律、合乎思維的邏輯順序才能真正推動思維力的發展。

        第7篇: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范文

        目前,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口語教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初中語文口語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語言交際能力,以滿足學生提高自身素質,進行日常社會交往、改造自然、適應社會環境的要求。因此,加強初中語文口語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初中語文口語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語文課堂良好的口語交際氛圍

        由于考試的壓力和教學任務繁重,口語教學氛圍壓抑,教學形式僵化、內容單一。由于口語教學長期得不到重視,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教師對學生的心理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了解從而使學生形成心理障礙,對口語交際喪失興趣。

        (二)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一些初中語文教師的口才不是很好,理論修養和口語交際能力還有待提高,沒有認真領會新課改精神,對口語交際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進行必要的示范和指導,造成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口頭表達的機會,影響了教學質量。

        二、應采取的措施

        (一)要加強對學生口語訓練興趣的培養

        由于受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對口語交際沒有引起重視,再加上中考沒有口語考試,學生對口語學習的積極性較低。因此,教師在進行口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情境,使學生的表達欲望得到激發。教師在具體實施時可以采取模擬科技會、模擬記者會等形式,促使學生積極踴躍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要抓住口語教學的重點,明確目標

        口語教學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安排,一是與綜合性學習結合在一起;二是與閱讀結合在一起。每一次的口語訓練都應當選擇一個話題,對于一些綜合性的口語訓練還應當設計一定的情境,并給予一定的指導和示范。語文教師要認真上好每一節口語交際課,制訂好訓練目標,選擇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逐步進行,在這過程中,教師是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在每一次口語訓練開始前,教師應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使具體任務得以落實,同時進行科學的指導。

        (三)要幫助學生樹立學好口語的信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主動回答問題,出現這樣情況主要和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很大的關系。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教師此時不能打擊學生,而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要鼓勵學生,對學生好的表現要及時予以肯定。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要進行科學的引導,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四)將口語訓練與閱讀教學科學結合

        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應當科學地運用教材,將口語能力的培養與閱讀教學相結合。科學地運用教材對學生進行交際能力訓練。在進行口語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采取多種訓練形式,例如講解、討論、復述、朗讀等,加強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初中語文新教材注重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加強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是文本、教師、學生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學生要能夠通過閱讀教材發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心得,并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決閱讀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五)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善于表達

        學生應當根據交際的地點、場所、對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并力爭語言生動形象。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學會傾聽,引導學生善于表達。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口語表達基礎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口語教學。對于不善于表達、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多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針對性格外向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多思考,做到表達有層次、清楚、連貫。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聽,說是建立在聽的基礎上的,只有明白別人表達的意思,才能進行交流。學會傾聽在辯論和小組交流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弄懂別人表達的內容,才知道如何去回應別人,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視頻資源向學生進行展示,學生在觀看后要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分組的形式進行,不同小組以及組內成員之間都會有不同的觀點,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找到共同點,最后清晰、連貫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口語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進行口語表達的時候要注意地點、場合、對象,例如在和同學說話時應當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在和長輩交談時要注意自己的語氣等。

        第8篇: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高職教育 室內設計 應用型人才 培養

        社會在高速發展和進步,人們對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日增高,隨之,室內設計這個與人們生活密切聯系的行業也越來越被大家所關注。

        一、室內設計師需具備的素質

        設計既不是純藝術,也不是純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而是多種學科高度交叉的綜合型學科。工業革命前,藝術的知識技能是設計師才能的主要構成部分,工業革命后,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自然科學與社會學知識技能在設計師的才能休養中占據日益重要的位置。它們就像設計師的左右手,時代的發展要求設計師“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同時,隨著電腦技術的全面滲透,電腦輔助設計軟件AutoCAD、3Dmax、Photoshop等已成為今天設計師手中最有效的設計工具,貫穿于設計思維與創作的整個過程。

        1.藝術與設計知識技能

        造型基礎技能是通向專業設計技能的必經橋梁,它包括手工造型(設計素描、色彩、速寫、構成、制圖和材料成型等)、攝影攝像造型和電腦造型技術。其中,設計素描、色彩與速寫不同于傳統的繪畫造型,再現不是它的最終目的。

        設計素描:不能僅滿足于畫結構與搞分析,而可以“由具象到抽象”和“無中生有”,通過觀察、分析、聯想創造出新的形象。

        設計色彩:包括寫實色彩和設計色彩,寫實色彩有助于自然真實的造像,而設計色彩運用混色法、對比法、調和法等適應人在不同情況下的視覺要求。

        設計速寫:除具有形體和色彩的記錄與分析功能外,還可積累大量的圖片素材。更重要的是草圖式的速寫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記錄著設計的每一步進展,還是設計從初步構思到完整構思的必要“階梯”。

        構成造型:“三大構成”(平構、色構、立構)是設計造型的基礎技能,為設計師提供設計造型手段和造型選擇的機會,培養訓練設計師在平面、色彩、立體方面的邏輯思維能力。

        制圖技能:工程制圖與效果圖,是室內設計師的基本技能。工程制圖的三視圖可將設計充分全面地表現出來,是設計師、工程師與技術人員的通用語言。效果圖的繪制可將設計真實地展示給業主,給業主一個更直觀、更逼真的感受。

        材料成型(模型制作):通過成型操作訓練,熟悉各種材料及機器的性能與加工流程,以此提高實際動手能力、立體造型能力與技術應用能力,培養材料美、技術美、功能美等新的感受能力。模型具有三維立體、直觀可感的優越性,可供設計輔助、展覽、實驗等用途。

        據用人單位介紹,大凡經過了大學階段專業基礎課訓練的設計師,其設計思路更開闊,作品的形式感更強,對新思想、新觀念更易接受,且取得了好的業績。

        2.電腦及輔助設備的運用

        上世紀后十年,計算機以閃電般的速度,席卷了整個室內設計行業,通過計算機軟件的支持快速地將平立面達到的最終效果,真實地展示給業主。此外,電腦輔助設計技術也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種新的電腦輔助設計技術――快速成型技術,又稱快速原型制造技術,可將電腦上的創意設計快速準確的復制成三維固態實物,就像打印機打印圖紙一樣方便,隨著RPM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必定會成為廣大設計師普遍采用的一種設計手段,計算機無疑成為設計師手中的“馬良神筆”使設計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當然,計算機只是一種工具,掌握了計算機操作技術,并不是掌握了室內設計的全部,設計者還需要更多的藝術涵養和工程技術知識的支持。

        3.必備的工程技術和材料學知識

        室內設計是一門集建筑結構、材料、電氣系統、水暖系統、通訊系統、消防系統以及現代智能系統的綜合性學科。正是由于許多相關技術科學的進步,才使室內設計得以完美地實現。一些裝飾公司違反施工規范造成的人員傷亡現象,都是因為室內裝修中沒有遵循工程技術和材料學的操作規范。可見,工程技術和材料學知識是室內設計高級應用性人才的必備素質。

        4.培養創造性設計思維

        設計的本質是創造,設計創造始于設計師的創造性設計思維。因而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對思維科學,特別是對創造性思維要有一定的領悟和掌握。通過掌握創造思維的形式、特征、表現與訓練方法,進行科學的思維訓練,從思維方法上養成創新的習慣,并貫徹于具體的設計實踐中,以此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意識,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新構思能力,保持富有活力的藝術個性,走出一味拼湊和模仿的泥潭。

        5.得體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設計師的思想和觀點與業主多少都是有出入的,這種思維的差距要靠設計師得體的表達和適當的交流來解決。只有當設計師和業主的思想達到高度的統一時,一份室內設計方案才會完美實現。

        在調查中,很多裝飾公司都建議高校室內設計專業開設一到兩門禮儀或社交類的課程,以增強設計者在今后實際工作中的溝通能力。

        二、高職院校在室內設計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室內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實踐教學思路,不斷改革和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我們可以從 與考察、課程試驗、訓練與競賽、企業項目實踐、設計與報告五個體系來設計教學,構建探析室內設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并建立多維度、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整合教學資源。首先,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引進既有系統的理論修養,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其次,要有計劃地選派專業及青年教師,到高層次的學校或相關設計行業進修、學習,以增強其專業能力。另外,還可誠聘、邀請國內外室內設計行業的精英或專家來校講學、授課,力爭將最新的行業知識和信息傳達給學生。

        積極加強與相關行業和企業的聯系。由相關企業提供經費和實驗場所,讓學生和設計師以及工人一起工作,這既解決了實驗場所的問題,又可以讓學生直接創造效益。學校與企業、廠家相結合進行教學,既解決了學生實習的問題,又為廠家創造了效益,同時也整合了教學資源,降低了教學成本。

        三、結語

        隨著信息化和國際化時代的到來,設計領域逐步擴大,未來社會對設計人員的全面素質的要求將更加突出。當前,整個世界教育的總趨勢是,通過學科調整和建設,加強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高等學校是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主要陣地,我們必須深入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培養出能夠適應和引導21世紀發展的優秀的室內設計高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來增祥,陸震緯.室內設計原理(上冊)[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第9篇:語言邏輯思維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普通高中 寫作序列 “螺旋線”式

        一位基層學校的高級教師在給筆者的來信中寫到:

        能否考慮編寫我區統一的寫作教材,哪怕簡單一些也可以。這樣我們心中也有一個大方向,也便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操作。

        那么,怎么統一?統一什么?如果要統一,就必須高度概括和抽象,否則,怎能符合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學生的需要?同時,又必須非常具體,否則又如何“便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操作”?“統一”很難,而“統一”中最難的是“什么時候該寫什么,哪些先寫哪些后寫”,即“序列”的安排。但是如果不能盡快給出一個可操作的序列的話,就意味著有許多教師與這位教師一樣連“大方向”都沒有。

        寫作教學,說到底是教學生寫作。那么,從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角度來說,寫作到底有沒有可能存在一個科學的或者說接近科學的序列呢?

        先不急著回答這個問題。先談談什么是“序列”,簡單一點說,什么是“序”。序,形聲字。從廣,予(yǔ)聲,指“堂屋的東西墻”,因“廣”有“房屋”義,故序從廣。由本義引申指“排列的先后”。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先后之序”的文化觀念。如《禮記》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宋人唐庚(北宋元間人)說:凡所以正其位,進其治,作其事,制其食者,莫不有先后之序。這種文化觀念認為,宇宙自然原本就有一定的秩序,因此人類文明也有一定的秩序。如宋人衛《禮義集說》卷54引方愨的話說:天地有上下之位,四時有先后之序,禮之道如斯而已。

        “禮之道如斯而已”,作文教學應該也“如斯而已”。如果我們承認確實有那么一個“序列”存在,那么這個“序列”到底是什么?它究竟在哪里?

        一、前人對寫作序列的探索

        首先,寫作教學的序列指的是什么?從教師教的角度是指怎樣安排三年的寫作教學任務,通俗一點說,即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從學生角度來講就是先學什么,后學什么。

        1.我國古代關于寫作序列的思考。

        我國古代除《文心雕龍》等少數幾部專著外,很少有系統的寫作理論闡述,自然也缺乏對寫作教學序列的系統闡述,但有一些關于寫作發生、寫作能力成長的零星表述出現。

        《九章?惜誦》開篇的名句:“惜誦而致愍兮,發憤以抒情。”是我國古作理論中“發憤”與“抒情”說的源頭。它對寫作教學的啟示就是,應該培養學生憂國憂民的廣博情懷,引導學生介入生活,干預生活。這是隨時都要做的,而且是首先要做的。筆者曾探討過“寫作――人生”互動訓練法,即依據此理論。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有一段記載:“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孔子在這里排出了“文――言――志”的順序,他是把語言的書面化訓練放在第一位的。從現代思維學關于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來看,這個排列也很科學。孔子甚至對如何提高“言”的水平給出更具體、干脆的策略:“不學詩,無以言”。近來許多所謂的思維訓練法,應該都是延續著孔子的思想。

        《論語?憲問》中記載了孔子所稱道的子產外交辭令的制作過程:“草創之”、“討論之”、“修飾之”、“潤色之”。這也是文章制作的一般程序。西方寫作教學的“過程論”近年來隨著對外漢語寫作的開展而在國內漸有流行趨勢,似乎是新的東西,實際上早在孔子那時就已經理清楚了,只是已無從知曉孔子是如何具體開展教學的罷了。墨子從實用的觀點出發,提出了寫作的三原則:“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這三原則已觸及到寫作的材料來源、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寫作目的等問題。許多關于寫作的“積累說”,應該可以在這里發現知音。

        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中把文章風格歸納為八種。他說:“若夫八體屢遷,功以學成。”又道:“八體雖殊,會通合數;得其環中,則輻輳想成。故宜摩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各種各樣的風格雖然表現形態不同,但彼此融會貫通就能體現出一定的寫作原則,關鍵在于“摩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即從模仿各種風格中來確定適于自己學習的方向,順著自己的性情和氣質來鍛煉才能。這應該是后世“模仿――創造”說的濫觴。在《文心雕龍?總術》中劉勰認為“文場筆苑,有術有門”,這是中國古作理論上首次用最為明確的語言肯定寫作規律、技巧的存在。他認為“才之能通,必資曉術”,而要掌握寫作方法,就必須全面深入學習研究。

        姜夔的《白石詩說》大都是講作詩方法的,他在書中論述自己的作書宗旨時說:“《詩說》之作,非為能詩者作也,為不能詩者作,而使之能詩,能詩而后能盡吾之說,是亦為能詩者作也。雖然,以吾之說為盡,而不造乎自得,是足以為能詩哉!”姜夔這段話頗能代表重視法度、技巧研究者的苦心,也反映了掌握法度、技巧的三個層次,是清代“入格――合格――破格”說的先聲,而近世汗牛充棟的所謂“寫作教程”,采用列技法逐項訓練的方式,應該就是秉承了這個路數。

        關于文體的研究,中國古代論述雖多,但發展緩慢。最先“體”的內涵并不確定,或指風格,或指體裁。而對體裁的分類,標準也頗雜亂,或以功能,或以形式,種類繁多,莫衷一是。到了清代,開始有了對各類文體本質的辨析,已經有了詩詞曲的比較,戲曲與詩文的比較,詩歌與散文的比較,史傳文與小說的比較等。但直到在梁啟超先生的《作文入門》一書中才見到關于“記述文”、“論辯之文”等按寫作的表達方式劃分的文體概念,也才有了我們今天慣常使用的記敘文、議論文等文體的訓練方法、訓練程序方面的闡述。

        2.近代以來關于寫作序列的陳述。

        近代以來,隨著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面對分學段的集體教學,官方頒布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常常會對作文教學序列給出建議或要求。我所見到的關于語文的最早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是1902(光緒二十八年)頒布的《欽定中學堂章程》。在這部欽定的章程中,作文教學是有的明顯序列的。

        第一年 詞章(作記事文)

        第二年 詞章(作說理文)

        第三年 詞章(學章奏傳記諸體文)

        第四年 詞章(學詞賦詩歌諸體文)

        這個序列,今天看來仍是科學的。前兩年為基本的文體寫作,第三年為應用文,第四年為文學作品寫作。基本的文體寫作,先記事,后說理,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這在皮亞杰的發展心理學中已得到證明。在基本文體寫作掌握之后,一偏向實用,一偏向文學,實現寫作的兩大功能,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或走向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做好銜接,都是非常正確的選擇。1963年5月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細化了高中各年級的訓練目標:

        (1)高中一年級寫作教學要求。

        掌握比較復雜的記敘方法,培養記敘、說明、議論綜合運用的能力。注意記敘復雜事物時能夠詳略得當,條理清楚,用詞造句正確;并能夠適應文章內容的性質,配合運用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法。

        第一冊 在閱讀和寫作中,著重學習比較復雜的記敘文的選材和組織。

        第二冊 在閱讀和寫作中,著重學習比較復雜的記敘文的剪裁、布局和議論、抒情的配合運用。

        (2)高中二年級教學要求。

        培養比較復雜的議論能力,理解和掌握論證的方法和步驟,注意概念準確,判斷嚴密,推理合乎邏輯,能夠有理有據地發表意見。

        第三冊 著重領會典范的議論文用詞造句的準確、鮮明、生動。在閱讀和寫作中,學習各種論證方法。

        第四冊 在閱讀和寫作中,學習議論文的篇章結構和歸納、演繹的運用。

        (3)高中三年級教學要求。

        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各種表達能力,掌握比較復雜的議論方法,注意觀點正確鮮明,材料充實可靠,論證嚴密,語言簡練。

        第五冊 閱讀和寫作訓練,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掌握論證的各種方式。

        第六冊 閱讀和寫作訓練,進一步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掌握論證的各種方式。

        1990年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有各年級不同的寫作要求。這些要求,較1963年版體現了人們對寫作發生的順序有了更復雜的認識:

        (1)高中一年級。

        寫作能力:①繼續培養觀察認識事物的能力,養成練筆的習慣,能較好地選擇和組織材料。②寫一般的記敘文,線索清楚,能根據內容的需要,運用說明、議論等方法表達中心思想。③寫一般的說明文,能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使用準確明白的語言和各種說明方法。④練習寫一般通訊報道、調查報告等。

        (2)高中二年級。

        寫作能力:①作文講究構思,條理明晰,語言順暢,有一定的寫作速度。②寫一般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比較充分,能運用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一定的邏輯性和說服力。③繼續培養寫記敘文的能力,能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把對象記述得具體生動。④練習寫一般書評、影視劇、劇評和計劃、總結等。

        (3)高中三年級。

        寫作能力:①能比較熟練地運用記敘、說明、議論各種表達方式,寫一般的記敘、說明、議論的文章。②能寫常用的應用文。

        時間又過了20來年,人類的腦科學、思維科學、語言學研究都有了進展,那么在此基礎上的中學乃至高中寫作教學的序列應該怎樣安排呢?許多人在探索,也在不同的場合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但大多是沖著高考而去的。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跳出高考,從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這個問題呢?

        二、安排高中教學序列的依據

        1.高中寫作教學基本的訓練任務。

        我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逆推法,或者叫著“由遠及近法”。首先,什么是“作文”,人一定需要作文嗎?“作文”一詞,或者是動賓結構,即寫作文章;或者是名詞,即書寫出來的文章。所以,作文其實就是書面表達,是人類外部言語行為中的書面言語。人類外部言語包括兩部分:口頭言語、書面言語。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如果缺乏書面表達能力,生命就缺失了一半。所以說,寫作從本質上來說,是生命的拓展。越熟練的寫作能力越能帶來越精彩的生命空間。所以,寫作能力之必要毋庸諱言。

        那么,對于一個成熟的生命來說,到底需要哪些寫作能力呢?這又要從生命體的生存方式上加以區別。如果是專業寫作工作者,如作家、報告撰寫者等,其生存的支柱是寫作,那么,他所需要的寫作技能很明確,即其所從事的職業寫作所需之能力,如虛構能力之于小說家,推演辨析能力之于理論家。對大多數人來說,寫作是生存所需的諸多非職業能力中的一種,需要在不同的場合,為滿足不同的功能而使用。而人類要想實現更有效地溝通、交流,就必須具備若干基本的寫作能力。那么,這些能力有哪些?分別是什么?這又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從功能上來說,要掌握現實所需的實用文的寫作,如書信(手機短信)、簡介、發言稿、便條、合同、工作總結、計劃等;同時,一些人還會有個人抒情言志的需求,所以,也要會寫作一些諸如詩歌、散文類的抒情文字。從寫作所使用的表達方式上來說,又可包括議論、說明、記敘、抒情、描寫。當我們需要通過文字表達情感的時候,我們寫出來的東西是抒情文;當用文字講述或轉述一段經歷時,我們寫出的東西被稱作記敘文;當我們在某些場合對人、對事評頭論足,記錄下來,就是議論文;此外,我們還會寫些簡單的說明性文字,以便介紹自己或某個物品、某個程序、某個道理等。這些寫作,許多時候還會受到時間、空間限制,因此,在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寫作規范之外,還要具備受限寫作(限制時間、空間)的能力。這些知識都是現代社會對一個高中畢業生的基本要求。無論你是升入高校,還是踏入社會,上述能力都是一個人日常生活的基本保證之一。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從社會對高中畢業生寫作能力的要求角度,梳理出一名高中在中學應完成的訓練任務:

        這幾者的關系如上圖所示成階梯形。所以,從寫作最基礎的訓練來說,應該是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基本表達能力的訓練。將人物的經歷、行為或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表達出來的語言手段,即為敘述;所謂描寫,即描繪、摹寫,是對表達對象的特征、狀態作具體、形象、生動的描摹、刻畫;抒情即抒發感情,是作者或文章中人物抒發主觀情感的表達手段;議論,即說理、評斷,是作者通過事實材料及邏輯推理來明辨是非,闡發道理,表明見解、主張的一種文字表達手段;說明,就是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對事物的性質、形狀、用途、成因、結構、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說和介紹。熟練地掌握這些基本能力,應該是大學前的中學寫作教學的基本任務。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幾種基本寫作能力哪一個先練,哪一個后練,道理在哪里?

        2.找尋較為科學的寫作教學序列。

        如果我們認可寫作的本質是生命的一種拓展的話,那么,我們就還要從生命體本身的發展(即身心的發育、成長)來找尋較為科學的序列。

        (1)從腦科學角度。

        在《腦的功能――將研究結果應用于課堂實踐》一書中,美國科學家Patricia Wolfe認為學習就是建立神經網絡的過程。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在腦的皮層上建立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量神經網絡來儲存信息。這些網絡是如何形成的呢?Patricia Wolfe認為,總的來說,腦是通過如下三種方式形成了這一網絡的:通過具體的經驗、表征或者符號學習以及抽象學習。而這三者構成與年齡對應的三個層次,即由小到大,我們逐漸掌握了“通過具體的經驗、表征或者符號學習以及抽象學習”的方式。如果將其與我們剛才討論的寫作基本能力對應起來,應該是這樣的:

        通過具體的經驗簡單的、零星的敘述、描寫、抒情、介紹性說明

        表征或符號學習有條理的、完整的敘述、描寫、抒情、說明

        抽象學習議論、事理說明、議論性抒情、高度概括的敘述、復雜的描寫

        關于年齡的對應,Patricia Wolfe只用了模糊、感性的語言來表述,如在談論“通過具體的經驗”來學習時,使用的語言是“你還是一個小孩子”,這應該是指學齡前;“表征或符號學習”時期,一定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表征或符號后才可以進行的,所以,應該是具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之后的,相當于小學高年級以下。“抽象學習”時期,作者所用的語句是“你已經長大了,父母不再帶你到動物園了,也不再買動物圖畫書給你看了”,所以,應該開始于六年級以后。作者沒有給出更具體的年齡界定,可見這個問題的復雜性。不過已經可以讓我們對學生學習能力(包括寫作能力)的發展層次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也就便于我們給學生安排合適的學習任務(包括寫作任務)。

        (2)從思維科學角度。

        思維科學的發展同樣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朱智賢、林崇德先生的《思惟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指出:中小學生掌握邏輯,從小四到高二,其能力是逐級提高的,概念也好,判斷推理也好,其發展的階梯都是十分顯著的。林崇德先生在《發展心理學》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從初二開始,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化,到高中二年級,這種轉化初步完成,這意味著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趨向成熟。這些結論都可以為我們安排議論文的寫作教學提供依據。這本書里還對學生作文的對象、內容做了研究,實驗所采用的題目是“記一個熟悉的人”。結果發現,中小學生作文的對象是以同學為主;但隨著年級的增長,親人和老師的比重逐漸下降,而同學和親友的比重逐漸升高;從初三開始,那些為小學生所注目不到的,如鄰居老太太、學校工友之類非親非故,亦進入心坎,成了非說不可的“熟悉的人”了。

        另一方面,從個案分析來看,“老師”和“同學”二項,小學生寫的是現任老師和當前同學;而中學生筆下卻是過去的老師和以前的同學居多,高二只有一人寫現任老師,二人寫當前同學。從寫作內容看,也很清楚,中小學生關心的學習,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內容的重心也是隨之而發生轉移。小學三年級以生活為主,寫到親人、老師,是把鏡頭對準關心其生活的;小學五年級的鏡頭是轉向學習,談對自己學習的幫助;初二考試起了質的變化,鏡頭所指的是品德;高二也是以品德為中心,但已多半偏重于性格,把品德又作了升華。這項研究為我們命制作文題目、安排簡單或復雜的記敘、議論序列提供了依據。

        林崇德先生的《發展心理學》一書中還對高中生個性的發展做了研究。他認為,高中階段,正是一個人必須明確自己個性的主要特征,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時候,所以,一切問題既是以“自我”為核心而展開的,又是以解決好“自我”這個問題為目的的。這種主客觀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識獲得了高度發展。而高中生自我意識地發展對于其形成穩定的人格特征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個結論有助于我們關于學生思想深度教學的序列安排。

        三、“螺旋線”式的高中寫作教學序列

        學生的作文無外乎內容與表達兩方面,上文我們依據腦科學、思維科學、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本摸清了學生高中階段寫作素材、思想認識、情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發育、發展的順序,在此基礎上確立的寫作教學序列就應該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因而也就可以期待收到更大的教學效益。

        然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能力訓練、思維訓練、閱歷拓展、思想提升都只能是片段訓練,最多只能以語文作業形式呈現,還不能成“文”,因此,還不能稱作“作文”。這里的“文”指“文章”。學生的作文訓練,更多的是時候是以“文章”形式表征的,即有頭有尾,有中心有結構,篇幅長短不一的文字流。因此,還存在著寫作過程問題,即怎么聚材,怎么構思,怎么行文,怎么修改等等。這些東西什么時候教呢?這是每一次寫作都將遇到的問題,不可能分到三個年級依次去教。那么,怎么分解訓練?怎么安排這個序列?“聚材、構思、行文、修改”之下又可分出若干項目。如“行文”又牽涉到表達技巧,語言組織等,都是必須要落實的教學任務,自然也需要一一理出,并分別落實。

        藏傳佛教的《時輪攝略經》可以給我們以啟示。《時輪攝略經》分為外時輪、內時輪和別時輪。外時輪講宇宙結構及歷法知識,內時輪講人體生理知識,別時輪則講解怎樣使內時輪與外時輪結合,做到天人合一,更有效地修煉密法。

        我們可以把高中三年六個學期的時空看作是“外時輪”,把每一次寫作過程看作“內時輪”,兩者的結合是“別時輪”――當然只是借以更形象地表述,作文教學與修煉密法原本沒有任何關系,也沒有任何相似之處。(虛構類文學作品的寫作也是中學特別是高中寫作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一般也必須在高二前完成基本訓練,這里歸入敘事、抒情類文字訓練體系中去)。

        需要單獨拿出來說明的是,我們認為在高三之前伴隨著學生身心的成熟,五項基本的表達能力訓練可以完成了,到了高三,作為前社會(或前高校)人,應該引進新的坐標,主要應以實用寫作為主。

        所謂“實用寫作”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應試作文”,一類是“復雜的常用應用文”,如評論、學術報告類,計劃、總結等公文類,書信、演說辭類等。而“應試作文”較之先前的寫作類型,有其非常特殊的個性,如時間受限,需要審題等。一般不允許修改,因此需要列提綱,先構思;同時,寫作地點也受限,這就牽涉到素材的儲備與積累;而讀者固定,評分標準統一,對寫作內容、言語表達等都會有深刻影響;應試作文對文體、字數等還有限制,實際上,對立意等也有隱形的限制,這些都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性訓練。“復雜的常用應用文”寫作也是這樣,這些東西學生都是極其陌生的,平時接觸的也不多,也需專門的訓練。所謂“復雜”,是相對于小學、初中的“常用應用文”如便條、日記類等而言的,會有更多的格式限制,更嚴謹的語言表述,更復雜的信息處理。

        概括起來,我們這里所探索的寫作序列可以表述為:以寫作主體身心發展規律為準繩,以“表達能力培養”為主軸,以寫作過程、寫作技能為經緯,以寫作時間(年級)、空間(寫作場所)的變化為進程,以寫作主體的生命拓展為旨歸。

        如果我們把每一次的寫作訓練看作一個點,這些點將在理論上連成一條線,這條線的安排依據的是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但是,這條線不是直線。它有怎樣的特征呢?每一個點的表征都是以某一項寫作能力為核心的某個文體(可以是訓練文體,也可以是文學文體,也可以是實用文體),但每一次訓練任務的完成都要把寫作過程走一遍,因此可以看作是一個圈,這樣整個高中乃至中小學的寫作訓練序列實際上許多圓圈連接而成的“螺旋線”。因此,我們可以把上述寫作體系稱之為“螺旋線”式寫作教學序列。圖示如下:

        其中,垂直坐標為寫作能力,圓圈為一次寫作過程,橫坐標為遞增的年級,彎曲的螺旋線代表成長。

        參考文獻:

        [1]朱智賢,林崇德.思惟發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Patricia Wolfe腦的功能――將研究結果應用于課堂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3]李道榮.中國古作學概論[M].鄭州:文心出版社,199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老熟女一区二区 | 五月综合激情国产 |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精品 | 日本卡一卡二新区在线看 | 中文字幕激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