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形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科學教育活動;研究性學習;角色;過程
“研究性學習”是當前國際教育界普遍關注的教學熱點。國內外許多專家也都開始探討幼兒“研究性學習”的活動過程,即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與學前幼兒的知識基礎、身心發展規律,將科學活動的內容分解為若干個探究層次,引導幼兒借助于觀察、發現、操作、實驗、驗證等途徑,讓幼兒主動地積極地研究科學問題,歸納科學規律,達到真正讓幼兒發現科學知識、獲取科學認識、激發想象、觸感,提升能力,培養幼兒科學素養與良好的科學態度的學習過程。那么,在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教學中如何讓幼兒在“研究性”學習中開展科學活動,為他們成才奠定基礎呢?
一、角色定位,確定師生關系
(1)強調幼兒的主體作用。研究性學習是指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點撥、指導下,以類似于科學研究方法去開展科學學習,主張讓幼兒在民主、和諧、平等、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通過質疑、討論、合作等方法獲取科學知識。
(2)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引導孩子的行為方向。教師對幼兒科學活動的要求、內容、活動流程等要精心預設,并做到合理引導,注重生成性,給幼兒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幼兒興趣盎然地投入到科學活動之中。
(3)關注師幼的合作交流。新課改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觀與幼兒的學習觀,鼓勵在科學活動中的師幼合作交流。教師要幫助幼兒合理分組,掌握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與技巧。比如注意認真傾聽其他幼兒的交流,及時發表自己的科學見解等。這些合作交流,也培養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二、提高認識,確定活動模式
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每一個活動的環節,教師都應千方百計、竭盡全力地調動起每一個幼兒的眼、耳、嘴等多種感官的主動參與,引導每一個幼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讓每一個幼兒在充分的“研究性活動”中得到有效的發展。
幼兒科學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對傳統幼兒科學活動學習模式的大膽超越、大膽揚棄,教師必須針對幼兒本身的特征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科學”領域的培養目標,準確選擇適合于幼兒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最佳“切入點”,循序漸進、逐步深化地讓幼兒加以理解與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在幼兒科學活動中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①提出“研究性學習”的任務,并且不止相關性活動內容;②制訂“研究性學習”科學活動開展的有關方案,預設方法;③組織幼兒對“研究性學習”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交流;④總結,提升“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將幼兒置于一種動態的、主動的、開放的學習過程之中,將科學活動的時間留給幼兒,讓幼兒能主動收集、主動整理、主動討論、主動提問,真正地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對于一個活動,幼兒可以有多種假設與猜測,產生極強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增進創新意識。
科學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以解決科學問題為核心,教學資源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可以延伸到課外。教師在幼兒科學活動中處于指導地位,其只是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協作者、參與者、指導者與促進者,重在讓幼兒自主研究、自主實踐、自主發展。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活動。
三、以幼兒為本,凸顯研究本質
比如在“如何才能將空隙填滿”的科學“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一位教師為幼兒們提供了米粒、黃豆和核桃共三杯材料。這位教師首先引導幼兒們仔細觀察空杯,大膽猜測這三杯中裝的米粒、黃豆和核桃這幾種物品能不能放進這差不多的空杯之中。接著,讓幼兒在沒有老師做絲毫提示的前提下進行操作。這位教師組織幼兒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幼兒們通過兩次操作自主探索,發現科學規律,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
“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應根據科學活動的任務的開放性程度,作出恰當的指導與點撥,讓幼兒有效地參與探索活動。
“研究性學習”科學活動強調幼兒的自主觀察、自主操作、自主發現、自主實踐得出結果。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要重視活動過程中的點滴收獲,將所得的零碎知識加以歸納,對事物有一個感性而科學的認識,如可談幾句體會,或以作品、實物的形式展現。
“研究性學習”科學活動中鼓勵教師采用多元開放的評價方式,充分評價幼兒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著重對幼兒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活動興趣、參與態度、活動的專注程度等作為評價指標。當幼兒在“研究性學習”科學活動中表現出創新舉動與獨特思維方式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適當合理的評價;當幼兒們專注于“研究性學習”活動,認真地思考或激烈地開展討論時,教師不應立即給予評判,而應加以引領、點撥、指導,鼓勵幼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教師應更新評價理念,多對“研究性學習”中的“亮點”加以放大,多運用激勵性語言促進幼兒開展“研究性學習”科學活動的積極性與創新性。這樣,既能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又能加深幼兒對科學方法的理解。對幼兒在科學活動的表現,教師應作出合理而科學的評價,以鼓勵、贊美為主,激勵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與熱情,并對最佳的表現加以肯定。
總之,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真正引領、點撥、指導幼兒在“研究性學習”開展科學活動,從而培養幼兒成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周兢.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探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學習和社會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通過自主探究,收集和處理信息,研究和討論,求得問題解決,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索過程,養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形成和提高創新能力,建構知識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的活動過程。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性學習活動。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永恒主題,它以挖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研究表明,任何一個有智力的人都有創造力,但并非任何一個有智力的人都能發揮出創造力,也就是說創造力猶如人的智力中的寶藏,需要開采和挖掘。可見學生創造力的發揮,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訓練和培養,因此開展創新教育,開發人的創造力,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是中學化學所面臨的重要任務。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題詞:“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所以創設問題情境是使學生在明確探究方向中激勵創新動機。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進行直接的、系統的、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觀察主要靠觀察者的視覺、聽覺、大腦(思維)和動手記錄來完成。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就把他的成功歸功于觀察能力,他說:“我沒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此細心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可見,培養和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敏銳洞察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在實踐訓練中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積累觀察的經驗,不斷總結,逐步提高,這是提高敏銳洞察力的重要途徑。比較對比是思維的一種方法,也是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一種基本方法,沒有對比就沒有鑒別,也就沒有認識。對比是和觀察、分析、綜合等活動交織在一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智力勞動。對比無論是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還是在理論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加大對實驗進行對比的力度,讓學生在對比中。所以化學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從觀察對比中獲得正確的結論,發現有價值的觀點,進而體驗探究的樂趣,感悟知識的真諦。
探究過程中需要同學們合作、交流、解釋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讓學生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另人的想法,善待批評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在探究過程中,同學們不斷反思交流,讓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與體驗使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同學們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探究者的共同體中,這種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同學們在相互合作、反思交流中,明白了對探究問題,別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釋,有利于全心全意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析化、外顯化,可以更測對自己的觀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和監控;同學們相互質疑,其觀點的對立及相互指出對方的邏輯矛盾,可以更好地引發同學的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同學之間的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靈感,促進彼此建構出新的假設和更深層的理解;可以使同學們貢獻各自的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同學們完成單個探究者難以完成的探究任務。總之,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同學們相互審視、相互交流、相互反思、相互合作、相互診斷,讓同學們在觸、感悟中獵取知識,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專題,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并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活動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數學教學大綱中對研究性學習提出要學會提出問題和明確探究方向;要體驗教學活動的過程;要培養創新合作精神和應用能力;
要以書面材料、口頭報告,墻報等形成反映研究性成果,學會交流.
二、對研究性學習的思考
1.改變教師觀念
應數學大綱要求,高中數學教學將有六分之一的時間是用來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這就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自身具備的研究性能力和對學生的指導能力,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開展和效率.研究性教學是改變傳統教學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前提.研究性教學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中應主動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平臺,教師應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組織者、研究者、指導者、評價者,從傳統的傳授式教育轉變為學生自主發展的促進者.
2.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情景教學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高中數學教學常常會追求高效教學,即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效益最大化,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常常會走入教學的誤區,常把最后的分數最為評定的標準,教師和學生忙于總結題型,讓學生陷入解題的誤區,學生學習中缺乏交流合作,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樂趣,沒有學習興趣,甚至厭倦和害怕數學,導致教學開展停滯不前.在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讓學生充分參與的情景,實現有意義的自主學習.一方面要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思考、交流.
3.引導學生學會提問、質疑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都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提出問題是研究性學習要培養的主要能力之一,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具有意義.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歡迎學生討論辯證,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并在教學中確保學生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從這層意義上講,研究性學生即是要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學會合作交流.
三、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1.研究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求知欲與好奇心是人類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出發點,學生的求知欲越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動力就會越強,學生才會在學習中積極進行思考,并去尋求答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引趣、激疑的教學手段,先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然后讓學生自主交流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2.研究性學習需制定明確的任務和目標
研究性教學需要制定明確的任務目標,通過對目標的設定,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如在習題教學中,可以把結論型的問題改成探索型的問題,為學生探索研究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自主的討論、歸納、總結,親自感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增加學生參與操作、實踐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通過探索、嘗試等一系列的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建立以人為本的學生主體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環境和動腦、動手的自學實踐時間,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機會.
關鍵詞: 初中化學 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課 吸入和呼出氣體 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內容是北京市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手冊八年級的內容,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用傳感器直觀、準確認識吸入和呼出氣體等體系。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調查,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對于吸入和呼出氣體存在錯誤認識,他們認為“吸入的氣體是氧氣,呼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本節課從評析這一錯誤認識出發,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任務一:了解吸入和呼出氣體。任務二:探究蠟燭在密閉容器中燃燒一段時間后熄滅,氧氣是否還有剩余及剩余含量。以上兩個任務均由學生先提出猜想再進行探究,這樣能夠使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感受科學探究的快樂。
二、活動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與吸入的空氣相比,知道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知道氧氣支持燃燒需要達到一定濃度。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初步了解使用傳感器進行定量測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科學探究的快樂,感受學科價值。
三、教學的主要過程
1.提出問題,有據評析。
教師:歡迎同學們來到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課堂,今天我們活動的主題是“吸入和呼出氣體的研究”,上課之前老師做了一些調查,發現很多同學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吸入的氣體是氧氣,呼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你們是否贊同這樣的說法呢?
生1:同意!
生2:不同意!我們吸入的氣體不全是氧氣,是空氣。呼出的氣體也不全是二氧化碳。
提出任務一:比較吸入和呼出氣體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
2.解決問題,實證猜想。
教師:請同學們將猜想以圖像的方式在坐標系中表示出來。
學生猜想示例:
設計實驗:利用氧氣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燒杯、保鮮膜等實驗用品測定吸入和呼出氣體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學生思考、討論:將氧氣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同時放置在一個大燒杯中,用保鮮膜將燒杯和傳感器覆蓋,測空氣中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記錄數據。掀開保鮮膜,往燒杯中吹出一大口氣后立即蓋好保鮮膜,觀察數據的變化[1]。
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數據分析:
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氣明顯少于吸入的氣體;而二氧化碳氣體明顯多于吸入的氣體;不論是吸入還是呼出的氣體中,氧氣都遠遠比二氧化碳多。
得出結論、修正圖像:
3.收獲方法,類比應用。
演示實驗:蠟燭在倒扣的玻璃杯中燃燒,一段時間后熄滅。提出問題:蠟燭為什么熄滅了?
學生:氧氣沒了。
教師:氧氣真的一點都沒有了嗎?請同學們再次利用氧氣傳感器進行測量。
設計實驗:利用雙面膠將氧氣傳感器固定在玻璃杯中上部,點燃蠟燭,將玻璃杯倒扣,觀察數據變化。
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關注學生實驗操作是否合理、安全。
數據分析:
得出結論:氧氣不足,蠟燭熄滅,即蠟燭燃燒需要一定濃度的氧氣。
4.經歷感受,建立辯證思維。
教師:本節課我們學會了使用傳感器進行定量測量,同學們還想利用傳感器探究我們身邊的哪些混合氣體體系呢?
生1:汽車尾氣。
生2:教室。
生3:公園。
生4:臥室。
生5:電腦排風口排出的氣體。
……
四、活動總結與反思
1.教師應有效指導。
教師既不能“教”科學實踐活動,又不能放任學生,應把有效指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實踐、合作探究有機結合起來,課堂形散神不散,放手不放羊[2]。課程開始前教師要制訂好指導學生活動的具體方案,可多名教師共同參與活動指導。
2.關注學生差異,激發有效參與。
對于不同學情的學生,可以提出與之能力匹配的實踐活動,提高活動課的包容度,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3.拓展學生實踐空間。
活動課旨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為提升課程價值,幫助學生形成探究方法,應集中教師、家長、學校、社會力量,充分利用各方資源,拓展學生實踐空間。
參考文獻:
【摘 要】成都七中初中學校自2012年9月開展云教育試點班,探索一對一學習環境的教育教學應用。這是一項全新的探索,沒有成型的模式及應用方式可供參考。為此,學校開展了深刻、務實、創新的實踐研究,在探索中提煉、在實踐中提升、在歷練中成長,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云技術支持下的創生型課堂模式。本文基于學校應用研究實踐,從活動的視角對學校創生型課堂模式進行總結,對典型的學習活動類型加以歸納,為深化學校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做好準備,同時分享給廣大一線學校,供大家參考、研討。
關鍵詞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學習活動類型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4)09-0048-03
2010年,成都七中初中學校成功申報了教育部規劃課題《創新型教師課堂素養提升研究》。為了深度推進對課題的研究,我們將研究重點聚焦到“創生型課堂”的構建上。創生型課堂是指在課堂上靈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教師、網絡等教育資源的服務與支持下,通過創造性的課堂學習活動,建構“學生在課堂上創造性地學,教師在課堂上創造性地教,師生在創造性活動中產生新體驗、收獲新知識”的課堂[1]。2012年,為了繼續深入這項研究,學校又組建了第一個云教育試點班。在試點班里,每位學生都擁有一臺平板電腦,教室里有自動錄播系統、臺式電腦、投影儀和供學生交互的電視屏幕等現代媒體,并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保障和支持師生通過互動教學平臺開展更為豐富的教學活動,進行一對一的數字化學習實踐。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的內涵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是21世紀初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形態,指每人擁有一件數字化學習設備,并能夠運用這一設備,基于網絡平臺與資源的鏈接,進行有效學習的理念、技術與方法[2]。當學生人手一機時,就如同人手一筆、人手一本一樣,將會給學習帶來新的變革[3]。英特爾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項目組認為,“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數字化設備達到生機比1:1的基礎上,開展個性化學習的教與學模式”[4]。這種模式是一種基于技術的學習模式,它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有如下變化。
第一,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它關注的焦點是知識的傳授;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它關注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
第二,傳統的教學關注的是教師如何使用技術來傳授知識;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關注的是學生如何使用技術來支持自己的知識學習和自學能力的提高。
第三,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環境和教學資源單一;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模式除了課堂環境外,還讓學生處在網絡環境和社會空間等學習環境里。它能提供給學生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的學習資源。
由于提供了比傳統課堂更為廣泛和豐富的學習資源,在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每一位學習者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資源。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習者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源進行再學習,直到達到大部分學習者的學習水平;而對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習者來說,同樣可以找到相關知識的學習資源,進行擴展學習。在這種學習環境下,每位學生都可以“按需學習”,有利于實現個性化學習。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學習活動
自2012年開展云教育試點班以來,成都七中初中學校開始實施基于iPad平板電腦下的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活動。我們先后奔赴北京、上海、佛山、南京等開展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驗的地區進行學習,試圖通過借鑒他們積累的先進經驗和成熟的操作模式,有效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創新。但學習后我們依然感到迷茫和困惑,他們的經驗和模式并不適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不能解決學校實際的教育教學問題。為了更好地開展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我們有選擇地吸取了實驗地區的經驗,根據學校實際,探索適合本學校的學習模式。在研究的初期,我們先后經歷了某些學科教師的抵觸、全體教師對制作iBook電子書的反感、對學生自我管理與自控能力的擔心、部分家長的反對等困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師生們在這種全新的學習模式下走得越來越遠,呈現了許多精彩的課堂。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并與其他優秀學校進行交流。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我們通過對師生課堂行為的追蹤與分析,借鑒已有教學活動理論,就課堂中呈現的有代表性的學習活動類型進行了總結和歸納。
1.互動反饋活動
這是學校開展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中最常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在相關平臺的支持下,即時互動反饋活動能實現對學生個體和整體學習效果的實時統計和分析。其優勢主要表現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雙基強化訓練,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效果、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有效彌補傳統課堂上教學信息反饋的滯后性、片面性、被動性,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及時監測,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進程,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語文學科《塞翁失馬》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先讓學生預習教材內容,再通過互動教學平臺上的互動反饋系統快速檢測學生閱讀理解情況,然后根據統計結果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把互動反饋活動設計在前面的教學環節,可以很方便地檢測學生對上一節課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或對本節內容的預習情況,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程。當然,及時互動反饋活動可視需要,安排在課堂中任何需要統計反饋的環節。
2.基于網絡的互動討論活動
基于網絡的互動討論活動也是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使用較多的一種學習活動類型。通常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實現:一是通過云教育試點班專用學習論壇進行,二是通過內部郵件系統。互動討論的發起人通常是教師或某些學生,其他學生可以通過跟帖或回復群發郵件的方式參與。互動討論活動的優點在于: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參與度高、擁有充分的話語權;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對互動話題的理解程度,還可以記錄每個人的參與情況。例如,在美術學科《格爾尼卡》一節的教學中,美術教師在論壇中的美術板塊先展示《格爾尼卡》的作品圖片,再發表主題為《格爾尼卡》的討論帖“請你用一兩句話來評論上述作品”。學生利用手中的iPad跟帖,參與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又如語文教師經常提前用群組賬號給全體學生發送某些語文主題討論的郵件,每個學生都可以利用iPad回復,所有群組成員也都能看到這些觀點。
基于網絡的互動討論活動打破了時間與空間限制,無論師生身處何地都能進行交流,增大了師生交流的幾率,同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網絡互動討論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主思考的意識,同時能夠汲取他人意見,營造出適合學生學習探究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通常,這種互動討論活動在人文學科使用得較多。
3.基于項目的學習活動
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就是學習過程圍繞某個具體的學習項目,充分選擇和利用最優化的學習資源,在實踐體驗、內化吸收、探索創新中獲得較為完整和具體的知識,形成專門的技能和得到充分的發展 [5]。在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基于項目的學習活動是這樣開展的:在進行某節課或學習某部分知識之前,教師會提前一周或兩周向學生提出任務要求,如使用iPad(或其他終端)拍攝和制作一個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視頻或演示文稿。這些項目通常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學生完成作品后,在課堂上演示自己的作品,以驗證學到的知識或技能。如語文組L老師在進行《塞翁失馬》一課的教學時,就提前一周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項目:請每個小組編寫一則寓言故事,并利用視頻編輯軟件制作一段相關視頻在課堂上展示,其他同學可以點評。又如物理組Z老師在進行《光的直線傳播》教學時,布置了項目:每個小組同學拍攝一個說明日食形成原理的演示視頻并在課堂上演示。在英語課堂上也常常布置一些基于項目的學習任務。
基于項目的學習活動完整連貫,讓學生完整體驗了發現問題、制定方案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參與項目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知識,更鍛煉其各種能力,如小組協作能力、信息素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4.情境體驗式學習活動
體驗式學習是一種強調學生主動參與,通過實踐和反思來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它可以打破學生先知后行、學用分離、學習被動等問題,讓學生通過在實際的工作中或者模擬工作情境中親身去經歷、親身去感受,從而學習和內化知識與技能。體驗式學習具有情境性、親歷性、反思性和個體性等特點。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體驗式學習活動指的是,在學習某個知識時教師通過自制的教學課件或第三方軟件(包括用于學習的游戲軟件),讓學生在平板電腦上進行體驗式的實踐操作。如數學組M老師在進行《七巧板》一課教學時,就在幾何畫板軟件上做好七巧板拼圖課件,通過教學平臺到學生iPad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直接利用iPad進行拼圖。這種方式充分利用了iPad便捷的觸屏操作功能,良好的動畫效果及亮麗的色彩也讓每個操作者愛不釋手,充分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在愉快的活動中達成教學目標。體驗式的學習活動由于體驗性和動手操作性很強,能讓學生積極地投入、愉快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益。
5.自我檢測學習活動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自我檢測學習活動是指學生以iPad為終端,通過在線或單機版的檢測系統進行自我檢測的一種學習活動。這種檢測不同于在線考試,因為學生做完檢測練習以后,系統可以自動給出結果,而不再需要教師批閱。這種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及時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估并據此及時查漏補缺,是對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有力支持。目前,實現自我檢測的平臺主要有微檢測系統和iBooks電子書,前者需要網絡的支持,后者則不需要網絡支持。
6.小組協作與探究學習活動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小組協作與探究學習活動指的是,在課堂上小組成員通過平板電腦合作完成一個共同的學習任務。每個成員有不同的分工,但是他們的目標是共同的。活動過程一般是先由教師確定一個共同的任務目標,告訴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和要求,接著學生分小組完成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和基本技能,最后分小組全班交流。如音樂課上,教師請學生分小組,利用iPad上的軟件模擬樂器合奏一支曲子。又如美術主題賞析課《格爾尼卡》中,教師在學習論壇上發表了對作品的初步認識后,提出進一步的學習要求:分小組、分主題進行網絡搜索,整理出有用的學習資料(圖文并茂),制作成簡單的PPT或keynote文件,推選1~2名學生進行全班講授交流。這種學習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集體合作能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7.互動評價學習活動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互動評價是指學生之間以及教師與學生間共同參與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活動。互動評價活動也是一種學習活動。如信息技術課上,X老師在教授《制作電子相冊》時就通過Moodle平臺實施了這一活動。其他的互動學習平臺也有類似的功能。以上是成都七中初中學校云教育試點班基于一對一數字化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開展的七種學習活動類型,期望能對當下一對一數字化教學實踐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導。在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斷探索下,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活動將取得更多有價值的經驗和成果。
關鍵詞:學習方式 活動課程 尋找規律 突破主題
研究性學習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我國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方面的新變化,它主要屬于活動課程的范疇,是物理課程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深化與發展。下面結合我校的情況來談談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想法和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學的構建與思考。
一、構建有效的領導組織機構,確保研究性學習活動順利開展
研究性學習能否順利開展,與學校的管理密切相關,因為它需要學校提供活動經費、協調各學科人員配合、與外單位進行交流、開展研討活動等。我的設想是:建立分管校長為組長的研究性課程實施領導小組,負責該課程的全面實施和管理,由教導處的一位副主任和多位物理教師任組員來制訂具體的課程實施計劃。從過去其他地方的實踐來看,取得了一些成績,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思想觀念落后、研討活動流于形式,教育評價體制的局限性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使活動不能正常開展。
二、研究性學習活動構建的內容要有目的性,突出學生活動的主題
首先,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與物理課程傳統的內容是不同的,前者屬于活動課程范疇,后者是學習知識技能課程;研究性學習內容強調的是活動,以現有的知識技能為基礎進行科學探究,而課程強調的是知識技能的掌握,會應用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其次,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具有非預設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不是體系化的教材知識或知識專題,而是學生從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問題,并由問題上升到活動主題,學習的內容是圍繞學生活動的主題而滲透在活動過程中傳遞給學生的。再次,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基本的學習活動方式,研究性學習中所要研究的問題才是活動內容。
三、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構建形式多樣,是活動課程的一大特點
研究性學習,在某個階段要制訂活動主題。圍繞主題進行探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是由活動課程的特點所決定的。從活動地點來看,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從組織活動方式來看,可以是二人小組合作,也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小組合作;從活動內容來看,可以是對某一物理規律的討論,也可以是通過觀察、實驗來探究;從活動目的來看,可以是培養操作動手能力為主,也可以是培養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從我校的實踐情況來看,無論哪種形式,研究性學習都是在教師指導下,以主體的姿態帶著科學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參與學習過程,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來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個體探索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式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構建學生學會研究性活動學習的方法,是開設這門課程的重點
研究性學習,特別是自然科學――物理學科的研究性學習,要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從過程中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常用的實驗研究方法有:
1.控制變量法。通過固定某幾個因素轉化為多個單因素影響某一量大小的問題,如影響水蒸發快慢的因素。
2.等效法。將一個物理量用另一個相應量來替代,得到同樣的結論的方法,如在研究物體受幾個力時引入合力。
3.模型法。以理想化的辦法再現原對象的本質特征的一種簡化模型,如在研究光學時引入“光線”概念。
4.類比法。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把其中某一對象的有關知識、結論推移到另一個對象中的一種邏輯方法,如用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引入密度公式。
5.比較法。找出研究對象之間的相同點或不同點的方法,如研究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
6.歸納法。從一系列個別現象的判斷概括出一般性判斷的方法。如從氣、液、固的擴散實驗現象得出結論: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作無規則的運動。
五、構建確定研究性學習活動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由學生的認知水平決定
初中階段各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是不同的。針對這種情況,在制訂物理研究性活動課程計劃時,選擇的內容要注意廣度和深度。如初二年級要拓寬學習內容的深度,聯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根據自己的觀察,發現問題,確立課題,開展研究。
總之,我們要不斷加強研究性學習的研究,以教育理論為指導,扎實開展工作,構建好初中物理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
參考文獻
一、高中政治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障礙的具體表現
1.傳統的教學觀念,扼殺了學生個性,阻礙著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2.傳統的不平等的師生關系阻礙著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影響著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3.老師的知識結構、知識能力,直接影響著對學生的指導,影響著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
4.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直接影響著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確定,影響著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5.如何正確處理政治學科課程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影響著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地位,影響著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6.如何處理學習過程和學習評價的關系,將影響學生研究探索的積極性,制約著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
二、高中政治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對策
1.必須轉變觀念,激發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高中學生在身心發展狀況、知識能力基礎、社會生活經驗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政治學習過程中已經能用書本理論作指導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廣大政治教師必須打破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大膽引入和滲透研究性學習,增強教學針對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擺正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學習氣氛。
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主體,師生關系應該是互幫互學的“學習共同體”。我們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不平等關系,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的政治理論分析熱點問題,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足夠的想象空間。
3.政治教師要改善知識結構,提高指導能力。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實施過程要依賴許多信息資源,并要在一種動態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支關心現實,了解社會以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高中政治教師作為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必須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改善知識結構,開闊自己的視野,尤其是注意涉獵一些科學、藝術、法律等諸多領域的知識,了解社會動態,使自己站得高看得遠,從而真正成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指導者。
4.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確立恰當的課題。
針對課題難以確定問題,高中政治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政治學科學習熱點。社會實踐中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從而確定恰當的課題。指導學生遵循“三個原則”,堅持“三個聯系”。三個原則是:(1)興趣原則,(2)課題難度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能力水平;(3)可行性原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三個聯系”,即:(1)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增強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鮮活性;(2)要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聯系,增強政治研究性學習的針對性;(3)要與社會實踐相聯系,增強政治研究性學習的實效性。例如:我指導高一學生結合經濟效益,環境保護的知識確定了“尤溪九阜山的開發與保護”(尤溪九阜山是省級自然保護區)這一開放性課題,與現實聯系使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激發了他們探索研究的積極性。
5.擺正課內學習和課外實踐的位置,正確處理政治課程與研究性學習課程關系。
政治學科課程與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相互依托的課程關系,教學中必須擺正課內知識學習和課外實踐探索的位置,正確處理研究性學習和政治學科課程的關系,使學生做到對政治科知識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6.重視學習過程評價,不斷完善評價體系。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主要分為課題研究和項目(活動)設計兩大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后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制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于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分工協作。
1.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設置
(1)高中三年內學生需要完成3-5個研究課題或項目,獲得15學分。
(2)為獲得研究性學習活動的15學分,學生在高中三年中需要完成270課時的學習活動,即高一年級、高二年級、高三年級上學期,每周3學時,時間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節課單獨排,用于集體指導、選擇課題、設計方案、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任務的分工等活動,另2節課連排,用于組織學生進行研究、實踐、交流與展示等活動。此外,還可以采用半天連排,或者一學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幾天時間集中安排等方式。
對于有些課題研究無法在學校教學時間里統一安排,而必須利用課余和節假日在校外進行的活動,學校課程管理部門和課題組指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并做好相關的管理、保障工作。
建議高中一年級拿出—定的學時給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通識培訓,讓學生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特別是學習選題論證和資料綜述。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1-2個大主題,長周期的項目研究。高中二年級每位學生開展1-2個大主題、長周期的項目研究。高中三()年級學校可根據實際自主安排,建議從建構思維模型、改進學習策略等方面選題,并安排一定時間,用來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總結評價和學分認定,同時為部分學生補修學分提供機會。
2.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自然方面。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能源利用、農作物改良、動植物保護、天文地理、水文氣象研究等。
(2)社會方面。如社會關系研究、企業發展研究、社區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規劃、交通建設、法制建設、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宗教研究、貿易與市場研究、鄉土文化與民俗文化研究、歷史遺跡研究、名人思想與文化研究、傳統道德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研究、影視文化研究、大眾傳媒研究等。
(3)自我方面。如中學生生理與心理問題研究、中學生行為方式研究、學生社團研究、學生群體與師生關系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研究、班級制度與文化研究、社會適應性研究等。
3.研究性學習活動內容的選擇原則
(1)可行性。根據學生自身已有知識經驗、認識水平以及學校和社區條件確定研究課題。好高騖遠的選題,會導致研究難以開展,對此必須加以重視。
(2)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的確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索的空間。
(3)生活性。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身處其中的生活環境為基礎,密切與生活的聯系,引導他們關注生活中的事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融合。
(4)實踐性。強調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有更多的機會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健康態度和正確價值觀,形成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個性。
(5)綜合性。一般情況下,一個課題的研究內容會涉及多個領域和學科,它可能是以某學科為主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無論是自我問題、自然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在一個課題的研究中都應對自我、自然、社會作整體關注,通過綜合性課題的選擇,整合學習內容與方法,體現綜合實踐活動在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的內在價值。
(6)開放性。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于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研究”僅僅是方式,落腳點還是“學習活動”。當學生選擇了一個研究課題以后,采用什么樣的研究視角、研究目標、研究的切入口、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結果如何呈現等,應該有較大的彈性。
4.研究性學習活動內容的開發策略
(1)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根據本地本校實際,開發各種教育資源,設計活動內容。在校內外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社會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素材,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要注意選擇和利用一些時間性、季節性較強的事件,作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資源。
(2)逐漸積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沒有“教材”,但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邏輯”:同一學生(小組)三年當中研究的問題要形成一定的系統,要適當照顧到“自然、社會、自我”三種取向的內在平衡;不同年級以及全校所有學生所研究的問題也要保持一種合理的關系,適應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發展差異,避免簡單的重復,避免層次安排上的混亂。
(3)適應學校和地區差異,形成自身特色。引導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一方面要體現“三個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據學校自身的辦學傳統和資源優勢,構建有區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研究內容體系,使研究性學習活動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4)相互借鑒,優勢互補。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之間要注意在相互借鑒、類比學習中得到啟發,共同提高。鼓勵鄰近學校特別是同一社區中的學校開展較為緊密的合作,實現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5.工作小組:
組長:
成員:xx、教研組長和全體教師。
6.實施步驟:
a)培訓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評價策略;
b)選題及組成小組;(學生自選或指導選題)
c)成立班級學術委員會;
d)開展課題研究活動;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探究解決語文學科的問題為主,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
學生參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能夠鍛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增長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夠學會分享與合作,能夠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能夠增強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學生參加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還會對自己的心理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影響,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1. 增強學生的社會性需要
(1)激發學生求知的需要。學生從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會感覺到它幾乎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學習特點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等一般學生都是比較陌生的,這將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需要。
(2)培養學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這一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交往需要的滿足不僅可以使其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乃至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增加相互了解與相互信任,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識和能力只有在小組合作、與人交往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夠促進學生交往需要的培養。
(3)增強學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習得的結果。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做他們認為對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并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成就需要的體現。學生持之以恒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會不斷增強成就需要。
2. 增強學生的內在動機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使學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滿足,因此,這一學習活動本身就會成為學生追求的目的,這其實就是學生從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內在動機。
3. 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人的認識需要的心理表現,它使人對某些優先給予注意,并帶有積極的情緒色彩。樹立語文學習的研究態度。研究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種對待未知事物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學習中就會永遠充滿著好奇、懷疑的因素,永遠洋溢著探究、揭秘的熱情,永遠享受著創造、成功的喜悅。《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高中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應該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學習探究方法,學習科學思維、學習科學精神、激發探究的潛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培養為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打下了基礎,因為興趣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
4. 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用來區分好壞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它通常是充滿著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十分強調學生重視感受、重視鑒賞、重視思考、重視領悟,在這一學習活動之中始終伴隨著豐富的情意活動,在學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小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匯報以至爭論辯駁的氛圍中,學生的就會逐漸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5. 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品質 學生參加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這一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能夠不斷發展注意的高級形式——有意注意。學生一般對自己參與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意義、目標、具體任務有著比較清醒地認識,這極有利于維持穩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適應當今社會,提高學習、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備條件。
6. 提高學生的知覺水平 在語文這門學科中,知覺主要表現為感悟。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以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獨特感悟為前提。學生參與語文研究性學習,會根據選題的需要主動閱讀大量的文本,其整體感悟的能力會不斷增強。
7. 豐富學生的心象 心象是當對象不在眼前時,我們頭腦中浮現出的形象。心象是一類很重要的知識表征,它能夠使我們在對象未出現的情況下去表征和加工這些對象。在學生構思想像作文或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用到頭腦中出現的顏色、形狀、大小、方位等視覺特征的形象——視覺心象;他們還常常會用到經過頭腦對記憶心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則是讓學生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追求思維的創新和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能夠不斷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有創意的表達。顯然,這樣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定會經常運用視覺心象、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不斷豐富學生的心象儲備,從而為提高創造能力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