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個人對預防醫學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護理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王永紅(1970-),女,河北邯鄲人,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預防醫學教學與研究。(河北邢臺054000)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9-0155-01
預防醫學作為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核心課程之一,是培養與現代醫學模式相適應的21世紀新型醫護人才的重點課程。長期以來,護理專業的學生普遍對預防醫學課程不夠重視,護理專業的學生掌握和了解預防醫學的知識和方法,對培養醫學生預防為主的大衛生觀念是十分必要的,對加強疾病預防和控制也是很有幫助的。為適應新的公共衛生形勢的要求,預防醫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勢在必行,本文就存在的問題和教學體系改革淺述如下。
一、預防醫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預防觀念淡薄,對預防醫學課程興趣低。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疾病譜發生了改變,慢性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已占主要地位,而對慢性病的有效控制,群體預防比個體治療更顯重要。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還是重視臨床工作,大多數人對健康和身體的關注還停留在有病去醫院的被動階段。預防醫學相關的科室在醫院并不被重視,很多學生不愿意去預防醫學相關的科室工作,也就對預防醫學課程不感興趣。通過對2008級護理專業的293名學生的抽樣問卷調查可知,41.8%對預防醫學教學不滿意,74.5%認為學習預防醫學沒有多大用處。學生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工作聯系不緊密,實驗課單調。
2.教材陳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目前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我校)護理專業學生所使用的預防醫學教材實際上是預防醫學專業的壓縮版,以環境衛生、勞動衛生、營養衛生、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為主,有的內容已經過時,與臨床實踐脫節,即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等醫學方法學與臨床實踐相差甚遠,不能學以致用,不能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教學效果不理想。由于各種原因,我校護理專業的預防醫學學時逐漸減少,現在只有56學時,其中理論課48學時,實驗課8學時,實驗課內容只有案例討論和衛生統計習題計算。由于受學時的限制,有些教學內容無法深入講授,許多重要內容只能一點而過,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講解透徹,學生掌握的知識較少而且膚淺。
3.教學方法單一,基本上以課堂教授為主,再加上很多實驗課,由于時間、條件等限制無法開展,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我校護理專業的預防醫學課程列為考查課,大多數學生甚至一些教師只關心和重視本專業課程,認為預防醫學不重要,考核容易通過。
4.不重視實踐教學。目前,我校預防醫學的實驗課主要以專題討論為主,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太少,再加上部分專業課教師沒有公共衛生實際工作經驗,講課比較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很少培養學生現場調查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沒有參加過崗位見習,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預防醫學教學改革實踐
1.加強護理專業學生的預防醫學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學習預防醫學課程的重要性。由于21世紀我國將進入老齡化社會,這也將使醫學人才的知識結構發生變化,一些原來不受重視的課程,如社會醫學、預防醫學、老年醫學、康復醫學等將成為醫學院校重要的課程。護理專業學生除了要掌握臨床護理知識外,還必須掌握預防醫學、社區醫學等其他專業知識,向個人和家庭提供集預防、保健、康復和健康教育于一體的基本醫療服務。另外,臨床醫護人員除了為患者診治、護理疾病外,還需要進行專業研究,課題研究的每一個步驟,從設計到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都離不開預防醫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即流行病學方法、醫學統計學方法等。基于以上認識,必須加強預防醫學,特別是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育。
2.調整預防醫學的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社會對公共衛生的需求也出現了變化,應改變長期以來重治輕防的觀念,改變護理專業的預防醫學學時數較少的現狀,適當增加學時數,同時,減少課程之間的重復,加強課程之間的聯系。我們重新編寫了預防醫學教材,調整了教學內容,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反映學科進展及與臨床實踐聯系緊密的內容。適當增加了衛生管理學、衛生監督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臨床預防服務等內容。同時,調整了教學內容的順序,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護理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教學缺乏學習興趣,學習動機不強,表現為上預防醫學課程時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心理學的角度觀察,學生若先認清學習目標,便有求知的需要。因此,在進行每次課教學之前,首先要向學生展示目標,說明目標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使學生覺得學有所用,實踐中可以操作,具有價 值意義。在教學方法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式,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成小組討論,通過教師的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通過問題的提出,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聽的動感內容,可以提高課堂容量,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另外,預防醫學課程中的衛生統計學比較難學、難懂,以前的實習課主要是用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學生感到學習吃力。教改后,增加了衛生統計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減少了繁瑣的計算過程,減輕了學習負擔。
3.建立預防醫學實習基地,提高師資隊伍的業務能力。當前世界各國的醫學院校越來越重視社區醫學教育和社區衛生服務實踐,近年來我國已有不少醫學院校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參加社區衛生服務實踐,利用寒暑假期,選派一些教師到疾病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等單位相應的科室參與公共衛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參與這些單位的一些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同時,聘請公共衛生領域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擔任部分預防醫學課程。只有這樣,預防醫學教育才能培養出適應新形勢的實用型人才。組織學生在學校進行現場調查,例如大學生就業觀念、吸煙情況、艾滋病知識等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有了一些經驗后,與疾控中心合作,深入社區,進行不同形式的疾病預防的研究與干預,如針對成年人高血壓的發病情況,在社區開展戒煙、控制體重、調節飲食結構等內容的健康教育,預防和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改善預后。通過深入社區,使學生了解到基層存在的衛生問題,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融合預防醫學內容,培養學生大衛生觀念,進行疾病的一級預防,提高綜合服務的能力。
4.改變考核方式。護理專業學生課程負擔較重,記憶性知識比重大,結合本學科特點,增加實踐考試所占的比例,試卷成績占50%,實驗課占25%,社會實踐占25%,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有助于增加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以上各種教學措施的改革,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隨機抽取2008級護理專業的兩個班級,分為傳統教學班級和教學方法改革班級。經過一個學期的不同教學方法的實踐,通過對學生期末成績的評估和不同教學方法效果問卷調查發現,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后,教改班級平均成績高于傳統教學班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都有了較大的改觀,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在不斷拓展,尤其重要的是學生逐步明晰自己的學習方向,形成良好的學習技巧,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1]任峰玲,李宇飛,霍東紅,等.非預防醫學專業《衛生學》教學效果的調查報告[J].西北醫學教育,2002,10(1).
[2]張勤,管遠志.加強預防醫學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5,25(1).
現實社會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醫鬧也越演越烈,醫生越來越難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全科醫生培訓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全科醫師培訓心得體會一
有幸參加了xx市舉辦的全科醫師骨干培訓。此次培訓的目的是培養全科醫師的全科醫療思維和社區服務理念、管理經營技巧和應變能力,通過對學員進行系統的現代全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提高了全科醫師的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溝通技巧,塑造和諧、向上的全科團隊精神和工作氛圍。培訓內容從全科醫學概論、全科意思實踐等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提出的觀點清新雋永、思維的觸角縱橫騰躍,以淺顯而富有說服力的舉例和互動教學。讓學員真正參與并積極思考,使這次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淺。
一、明確了全科醫師的位置和任務
全科醫師、全科醫學、社區中心在以前,對我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以為全科醫師只是在基層看看小病,開開藥品的低水平醫師。但通過了近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我對全科醫學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全科醫學和臨床內科、外科、兒科、婦科一樣,都是臨床二級學科;社區服務中心同樣也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衛生服務機構。社區的服務對象不僅是病人,而且還有沒病的健康人群。
全科醫師不單要會高超的醫術,還要懂得與患者溝通,進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臨床專科醫師一樣以被動和以疾病為導向的診療模式開展工作,而是要主動對社區居民開展衛生服務、進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樹立以預防為導向的診療理念。通過這半個月的培訓來,我對全科醫師的理解從當初認為的:只要會看“發燒、感冒”就可以的赤腳醫生,提高到對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人性化、持續性與綜合性醫療照顧、健康維持和預防服務的經過專業醫學訓練的高素質醫師。
二、提高了醫患溝通的能力的認識
現實社會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醫鬧也越演越烈,醫生越來越難當。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醫生與患者在溝通方面出了問題。20XX年恩格爾(G.L.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即人不僅是一個生物體,更重要的是一個具有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綜合體,因此,以“醫療為中心”的服務模式逐漸被“以病人為中心在培訓中,通過授課老師不斷給我們灌輸“以病人為中心,健康為導向,加強溝通”的社區服務觀念。
使我在潛移默化中對醫患溝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患者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樣的壓力與問題,軀體的疾病只是患者健康問題的一部分。目前大醫院的門診醫師的每日診療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試問大醫院的門診醫師怎么可能花大量時間與患者交流,傾聽患者的心聲。而全科醫師則不同,全科醫師管理的病人數及范圍相對專科醫師少且固定,可以有較多的時間與患者進行交流,同時方便對病人的預后進行跟蹤隨訪,甚至可以讓患者主動參與自己診療方案的制定或調整,充分體現了“以病人為主”的服務理念。這些都可以大大改進醫生與患者的溝通。
三、增強了對全科醫學的未來的信心
只有通過政府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為社區群眾提供方便的就醫場所,才可能解決社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全科醫師骨干培訓心得體會二
有幸參加了重慶市舉辦的全科醫師骨干培訓。此次培訓的目的是培養全科醫師的全科醫療思維和社區服務理念、管理經營技巧和應變能力,通過對學員進行系統的現代全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提高了全科醫師的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溝通技巧,塑造和諧、向上的全科團隊精神和工作氛圍。培訓內容從全科醫學概論、全科意思實踐等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提出的觀點清新雋永、思維的觸角縱橫騰躍,以淺顯而富有說服力的舉例和互動教學。讓學員真正參與并積極思考,使這次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淺。
一、明確了全科醫師的位置和任務
全科醫師、全科醫學、社區中心在以前,對我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以為全科醫師只是在基層看看小病,開開藥品的低水平醫師。但通過了近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我對全科醫學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全科醫學和臨床內科、外科、兒科、婦科一樣,都是臨床二級學科;社區服務中心同樣也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衛生服務機構。社區的服務對象不僅是病人,而且還有沒病的健康人群。全科醫師不單要會高超的醫術,還要懂得與患者溝通,進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臨床專科醫師一樣以被動和以疾病為導向的診療模式開展工作,而是要主動對社區居民開展衛生服務、進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樹立以預防為導向的診療理念。通過這半個月的培訓來,我對全科醫師的理解從當初認為的:只要會看“發燒、感冒”就可以的赤腳醫生,提高到對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人性化、
持續性與綜合性醫療照顧、健康維持和預防服務的經過專業醫學訓練的高素質醫師。
二、提高了醫患溝通的能力的認識
現實社會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醫鬧也越演越烈,醫生越來越難當。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醫生與患者在溝通方面出了問題。20XX年恩格爾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即人不僅是一個生物體,更重要的是一個具有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綜合體,因此,以“醫療為中心”的服務模式逐漸被“以病人為中心在培訓中,通過授課老師不斷給我們灌輸“以病人為中心,健康為導向,加強溝通”的社區服務觀念。使我在潛移默化中對醫患溝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患者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樣的壓力與問題,軀體的疾病只是患者健康問題的一部分。目前大醫院的門診醫師的每日診療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
試問大醫院的門診醫師怎么可能花大量時間與患者交流,傾聽患者的心聲。而全科醫師則不同,全科醫師管理的病人數及范圍相對專科醫師少且固定,可以有較多的時間與患者進行交流,同時方便對病人的預后進行跟蹤隨訪,甚至可以讓患者主動參與自己診療方案的制定或調整,充分體現了“以病人為主”的服務理念。這些都可以大大改進醫生與患者的溝通。
三、增強了對全科醫學的未來的信心
只有通過政府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為社區群眾提供方便的就醫場所,才可能解決社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全科醫師培訓心得體會三
經過一年時間的全科醫的轉崗培訓班的學習,本人對全科醫學知識有了一定的認知和了解。悉知全科醫學的含義:是一個面向社會與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與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學術專科。將各科相關知識機能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從而服務于社區和家庭維護與促進健康的需要。同時熟悉和了解了全科醫療是一個對個人和家庭提供持續性與綜合性保健的醫學專業,又整合了生物醫學、臨床醫學于行為醫學的寬廣專業。
在一年的學習時間里,老師給我們傳授了社區醫學、全科醫學、社區預防與保健、社區常見健康問題、康復醫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社區常見病癥的中醫藥照顧、急癥與急救、物理性診斷、心理障礙與精神衛生等學科,從中了解了社區衛生服務的特點,為了實施六位一體化服務體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廣泛的全科醫療知識,尤其是突出社區衛生醫療健康、疾病、保健等特點的醫學知識理論受益匪淺。
全科醫師的培訓是醫學生畢業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訓全科醫師,提高醫療質量極為重要,是醫學臨床專家形成過程的關鍵所在。我科在陳啟松院長的領導下,結合院內的實際情況,對院內全科醫師進行了比較規范的一系列培訓。
1、高尚醫德及責任意識的培養:
醫德觀念模糊影響醫生的進步及行業發展,即損害了衛生行業的形象,還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問題。而醫生的技術水平與其責任心呈正比,沒有責任心的醫生不可能用心觀察病人、處理病人,故其技術水平也不會很高,甚至引發醫療糾紛。我院在全科醫師培訓中強化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的培養,督促帶教老師以身作則樹榜樣,潛移默化感染規范化培訓醫師,同時帶教老師需結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討論,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養規范化培訓醫師抵制非道德行為的堅決性和長期性。
2、強化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融洽的醫患關系能有效地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而溝通障礙是導致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和醫務人員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引發醫療糾紛的潛在危險因素。因此,我們在培訓過程中提倡“多作換位思考,真誠關心患者”。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動作可以換來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時與病人握握手,晚上查房時幫病人掖一下被角等。規范化培訓醫師要從細微之處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這對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3、參與臨床研究,開拓科研思維:
我科在全科醫師全面素質訓練中還增加了臨床科研能力培訓和專業外語閱讀項目,要求培訓人員在接受培訓期間參加科里科研工作,從中培養研究思路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目的是讓其了解本學科的發展以及新知識、新技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4、基礎理論培訓以集中授課為主:
每月定期召開全科醫師例會,并請醫院外出進修回來的醫、技師授課一次。臨床實踐培訓,全科醫師深入科室后由科主任指定主治醫師、副高或以上職稱的指導教師負責,實行指導教師與上級醫師集體指導相結合的培訓方式。
5、加強評估和考核:
建立、實施質量評估及考核制度,包括培訓質量及組織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評估、檢查,認真組織出科考核。評估、考核的目的是對臨床醫師參加培訓的情況進行檢驗,同時也能發現培訓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
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存在的問題:
全科醫師輪轉不能達到要求、指導老師的質量和數量不能滿足培訓要求。臨床技能考核中普遍認為盡量利用真實病人或標準化病人、模擬病人或虛擬病人,盡量客觀設計考核方案、內容,流程和時間,并應增加了人文、倫理、法律等方面的內容。
全科醫師培訓正在從無到有走向逐漸規范的過程之中,帶教老師對全科醫師培養工作要高度重視,這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使命,我們要用十二分的熱情,為社會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而努力!
全科醫師培訓心得體會四
有幸參加了xx市舉辦的全科醫師骨干培訓。此次培訓的目的是培養全科醫師的全科醫療思維和社區服務理念、管理經營技巧和應變能力,通過對學員進行系統的現代全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提高了全科醫師的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溝通技巧,塑造和諧、向上的全科團隊精神和工作氛圍。培訓內容從全科醫學概論、全科意思實踐等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提出的觀點清新雋永、思維的觸角縱橫騰躍,以淺顯而富有說服力的舉例和互動教學。讓學員真正參與并積極思考,使這次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淺。
一、明確了全科醫師的位置和任務
全科醫師、全科醫學、社區中心在以前,對我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以為全科醫師只是在基層看看小病,開開藥品的低水平醫師。但通過了近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我對全科醫學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全科醫學和臨床內科、外科、兒科、婦科一樣,都是臨床二級學科;社區服務中心同樣也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衛生服務機構。社區的服務對象不僅是病人,而且還有沒病的健康人群。
全科醫師不單要會高超的醫術,還要懂得與患者溝通,進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臨床專科醫師一樣以被動和以疾病為導向的診療模式開展工作,而是要主動對社區居民開展衛生服務、進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樹立以預防為導向的診療理念。通過這半個月的培訓來,我對全科醫師的理解從當初認為的:只要會看發燒、感冒就可以的赤腳醫生,提高到對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人性化、持續性與綜合性醫療照顧、健康維持和預防服務的經過專業醫學訓練的高素質醫師。
二、提高了醫患溝通的能力的認識
現實社會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醫鬧也越演越烈,醫生越來越難當。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醫生與患者在溝通方面出了問題。xx年恩格爾(G.L.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即人不僅是一個生物體,更重要的是一個具有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綜合體,因此,以醫療為中心的服務模式逐漸被以病人為中心在培訓中,通過授課老師不斷給我們灌輸以病人為中心,健康為導向,加強溝通的社區服務觀念。
使我在潛移默化中對醫患溝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患者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樣的壓力與問題,軀體的疾病只是患者健康問題的一部分。目前大醫院的門診醫師的每日診療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試問大醫院的門診醫師怎么可能花大量時間與患者交流,傾聽患者的心聲。而全科醫師則不同,全科醫師管理的病人數及范圍相對專科醫師少且固定,可以有較多的時間與患者進行交流,同時方便對病人的預后進行跟蹤隨訪,甚至可以讓患者主動參與自己診療方案的制定或調整,充分體現了以病人為主的服務理念。這些都可以大大改進醫生與患者的溝通。
三、增強了對全科醫學的未來的信心
只有通過政府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為社區群眾提供方便的就醫場所,才可能解決社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全科醫師培訓心得體會五
經過一年時間的全科醫生的轉崗培訓班的學習,本人對全科醫學知識有了一定的認知和了解。悉知全科醫學的含義:是一個面向社會與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與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學術專科。將各科相關知識機能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從而服務于社區和家庭維護與促進健康的需要。同時熟悉和了解了全科醫療是一個對個人和家庭提供持續性與綜合性保健的醫學專業,又整合了生物醫學、臨床醫學于行為醫學的寬廣專業。
在一年的學習時間里,老師給我們傳授了社區醫學、全科醫學、社區預防與保健、社區常見健康問題、康復醫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社區常見病癥的中醫藥照顧、急癥與急救、物理性診斷、心理障礙與精神衛生等學科,從中了解了社區衛生服務的特點,為了實施六位一體化服務體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廣泛的全科醫療知識,尤其是突出社區衛生醫療健康、疾病、保健等特點的醫學知識理論受益匪淺。
全科醫師的培訓是醫學生畢業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訓全科醫師,提高醫療質量極為重要,是醫學臨床專家形成過程的關鍵所在。我科在陳啟松院長的領導下,結合院內的實際情況,對院內全科醫師進行了比較規范的一系列培訓。
1、高尚醫德及責任意識的培養:
醫德觀念模糊影響醫生的進步及行業發展,即損害了衛生行業的形象,還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問題。而醫生的技術水平與其責任心呈正比,沒有責任心的醫生不可能用心觀察病人、處理病人,故其技術水平也不會很高,甚至引發醫療糾紛。我院在全科醫師培訓中強化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的培養,督促帶教老師以身作則樹榜樣,潛移默化感染規范化培訓醫師,同時帶教老師需結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討論,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養規范化培訓醫師抵制非道德行為的堅決性和長期性。
2、強化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融洽的醫患關系能有效地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而溝通障礙是導致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和醫務人員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引發醫療糾紛的潛在危險因素。因此,我們在培訓過程中提倡多作換位思考,真誠關心患者。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動作可以換來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時與病人握握手,晚上查房時幫病人掖一下被角等。規范化培訓醫師要從細微之處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這對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3、參與臨床研究,開拓科研思維:
我科在全科醫師全面素質訓練中還增加了臨床科研能力培訓和專業外語閱讀項目,要求培訓人員在接受培訓期間參加科里科研工作,從中培養研究思路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目的是讓其了解本學科的發展以及新知識、新技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4、基礎理論培訓以集中授課為主:
每月定期召開全科醫師例會,并請醫院外出進修回來的醫、技師授課一次。臨床實踐培訓,全科醫師深入科室后由科主任指定主治醫師、副高或以上職稱的指導教師負責,實行指導教師與上級醫師集體指導相結合的培訓方式。
5、加強評估和考核:
建立、實施質量評估及考核制度,包括培訓質量及組織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評估、檢查,認真組織出科考核。評估、考核的目的是對臨床醫師參加培訓的情況進行檢驗,同時也能發現培訓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
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存在的問題:
1引言
1.1醫學模式的歷史演變
醫學模式,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關于醫學的理念構架、人們觀察和處理人類健康與疾病問題的理念構架及人類醫藥活動的行為范式。關于醫學的理念構架,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人們對醫學及醫療醫藥活動的根本看法,即醫學本體論;人們觀察和處理人類健康與疾病問題的理論構架,是指醫學本身發展中的認知范式,即醫學認識論;觀察和處理人類健康與疾病問題、從事醫藥活動的行為范式,是指一定歷史時期醫務人員從事醫藥活動的行為范式,即醫學方法論。作為一種模式,上述三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具有特定性、穩定性、結構性、系統性等特征。其中,醫學本體論是其醫學模式的核心部分,即醫學哲學觀對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死亡觀及醫學思想方法、醫學思維方式、醫學實踐方式、醫學行為范式起著決定性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尤其是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模式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我們認為,在醫學史上,醫學模式大體經歷了遠古時代巫術醫學模式、古代自然醫學模式、中世紀神學醫學模式、近代生物學醫學模式和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2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概念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1977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精神病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GeorgeL.Engel)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新概念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實現了對生物醫學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是以人類的疾病譜以及健康觀念的變化為依據的。這一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生物學方法以外,還應當包括社會科學法和心理學方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研究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還要研究人的狀態和人所處的環境。醫學必須建立在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基礎上,改善人的生存狀態,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病、防病和促進健康。
1.3當今世界的醫學模式
現今時代是生物醫學模式和心理醫學模式交替的時期。生物醫學模式的最基本概念就是把人看作為單純的生物或生物機器。機器是由另部件一個個組裝起來的;反之,也可以一個個拆開還原;因此,作為生物機器的人體同樣可以用物理化學的概念還原為物理化學的單體。生物醫學模式最根本的觀點是要求任何疾病都要有生物學上的證據,即要求任何疾病都可以在器官、組織、細胞的形態上找到可以檢測的形態變化或生理生化上的異常。此即莫干尼所說的,凡病均有“病灶”。生物醫學的疾病概念強調的就是病灶。而心理醫學模式的最基本概念和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人”字。也即生物醫學注重的是“病”,心理醫學注重的是“人”。心理醫學注重的是心身統一的整體和心身統一的社會實體的人。心理醫學的健康概念包括以下內容:(1)生物機體是完好的;(2)心理是健全的;(3)與社會是協調的。其中尤以后兩條更為重要。心理醫學認為,心理上的失常是最重要的不健康,對社會的不適應是心理失常的最大原因;所以,根據這一健康概念,心理癥(neurosis的另一種命名)將是臨床心理醫學極其重要的研究課題和重要的防治疾病,心理衛生是預防醫學的重要內容。
1.4現代醫學面臨的新挑戰
1.4.1時代信息化,心理負荷加重20世紀以來,信息量驟增。有人稱這個時代為信息時代。信息時代距離和時間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競爭意識激烈,搶時間、搶速度,意味著經濟效益和利益;意味著進步和前途;甚至意味著“生存”。這既是社會的進步、社會的文明和物質財富的巨大創造和積累,但也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社會壓力,心理和社會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成為心因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因此,如何穩定心態,如何診治心理上的的疾病和保護心理健康以及開展心理衛生工作,如何認識心理的物化和人體潛力、潛能的本質,如何進一步探索、研究、討論這一系列原來是很少有人關注的問題,現在卻成為現代醫學及其重要的課題。
1.4.2人口老齡化問題世界將進入老年社會,這是醫學又一個面臨的不容忽視的新問題。老年既有生理上特點的問題如:衰老和抗衰老問題,更有特殊的以往很少關注過的老年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老年的心理問題與社會問題是密切關聯在一起的。心理衰老(也即精神衰老)是促進、加速生理衰老的重要原因,而心理衰老則與社會問題(主要是社會矛盾)有重要的關系。生物醫學所研究和解決的衰老問題其重點往往放在生物學上的生理衰老,而很少甚至從來還沒有考慮心理衰老的問題。現在,與生理衰老密切相關的心理與社會問題將成為醫學的嶄新課題。
1.4.3病譜及病譜順位變化近現代的高科學技術對生物性、體因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生物性的致病因子在大量高效藥物及先進預防措施的干預下,得到明顯的控制;好多曾經吞噬過成千上萬人類生命的烈性傳染病,有的已經消滅,有的也近乎絕跡;一般的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顯減少,死亡率顯著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在與心理社會因素明顯相關的心血管疾病、腫瘤、以及心理癥和精神疾患卻在不斷上升。因此,整個人群的疾病譜和病譜順位發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變化。曾經有很高發病率的結核病已被排在第十位以后,而心血管病、腫瘤卻上升到第一、第二位;在某些地區、某些年齡階段的心理癥和精神疾患則幾乎被列為首位而成為常見病和多發病。面對這種情況,單純生物模式醫學的診治手段和藥物幾乎已難以為力。
1.4.4醫學觀念更新存在決定意識。觀念總是帶有時代特征。當醫學的現狀發生變化時,人們不得不檢查一下原有的原理、理論、學說、觀點是否還跟得上時代的發展。一般說來,觀念總是滯后于現實發展,它的惰性相對較大;當時代已經大踏步向前、新事物大量涌現時,人們這時才思考(不得不思考)原有的東西需要更新;這時,新觀念方隨之出現。新醫學模式的誕生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客觀的事實存在所決定。
2分析與策略
2.1我國醫科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p#分頁標題#e#
信息時代最大的特征是“人本位”概念,一切以人為本。人本位貫穿在所有領域。醫學更不能例外。醫學是人的醫學,更突出人本位的重要。只看到“病灶”和“病”,而忽略人,或不重視人,這個醫學就是個落伍于時代的醫學。當前的生物醫學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此,所存在的問題、矛盾的根源也在于此。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醫學越來越多地干預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對醫學的最大負面影響就表現在它導致醫學生不重視甚至忽略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屬性。醫生在臨床工作中往往把病人看作是疾病載體,而不是看作一個生了病的人,對人身上的疾病非常重視,全部精力和熱情投入到思考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之中,對病人則持冷漠的無所謂態度,即所謂“見病不見人”。加之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的不斷增強,市場經濟帶來了利益格局的多樣化、分散化,使得我國社會生活領域中出現了多種價值觀、道德觀相互交錯、相互摩擦碰撞的局面。這種道德觀念的交錯與摩擦,正是造成社會道德失范的思想根源。而且這對于需要復雜,情感豐富而不穩定,崇尚個性而適應新環境能力較差的大學生群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一些青年從自己所信奉的價值觀、道德觀出發去選擇自己的行為,對社會所提倡的共同價值觀采取否定態度,從而為醫學高校人文教育的開展及強化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以恩格爾等人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主張既要看到“自然的人”,又要看到“社會的人”,對待健康和疾病問題不應只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認識,還要從社會科學特別是心理學和人文科學的角度來認識,從而對提高醫生的知識結構和整體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新的醫學模式向我們表明,不應該把對醫學生的其它素質教育看成是醫學知識之外的額外要求,它們應該是醫學教育本身極其重要的內容,把德育教育與智育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文社會科學本身就是醫學科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不應是醫學院校的附屬,而應成為醫學生的必修課程。醫學的本質是以社會的人為研究對象,救死扶傷是醫生的神圣使命,然而現代醫學院缺乏的正是寶貴的人文精神,現代醫生中有不少因缺乏人文素質而不懂得尊重、理解、關愛和撫慰病人。因此,醫學院校不能再繼續只教給學生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自然科學知識,應該趕快補上醫學滲透交叉的醫學人文科學,我們培養的醫學生不應該只是學到專門醫學知識去診治“疾病”的醫學技師,而更應該是富于人文素養,慈祥可愛的白衣天使。
2.2醫學高校人文教育呈邊緣化傾向
我國長期以來醫學高等教育實行的是過窄的專業教育,片面強調大學生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認識自我。其中包含了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國的醫學院校學生,除了能夠在課余時間參加一些社團活動之外,很少有時間和機會接觸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和接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筆者認為我國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弱化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點:(1)人文學科的選修課比例不適當;(2)不能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3)我國醫學院校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科學是求真,但科學不能保證其本身方向正確。克隆技術的出現及運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單純的醫學科學技術問題,但絕對不能應用于人類社會,因為它是缺乏人文導向的反倫理、反人類現象。
2.3在醫學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位醫學院校的醫學生,畢業后足不出戶,沉浸在做實驗、練技術的追求之中,為了練習嫻熟的手法竟到了忘我的境界。按理說,這個醫學生的精神值得贊賞,但是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單純追求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技術素質固然是一位醫生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但無論技術有多好,也只能成為局限于本專業狹窄領域的單向型專家。而要成為專業技術素質和人文素質兼備的全面發展的學者型人才,在教學理念與教學環節上,注重人文修養與人文環境熏陶至關重要。政治課不是說教課,應與時俱進,根據現實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為醫學生搭建培養人文關懷情感的教學整體環境,彌補他們在人文關懷情感上的缺失。醫學專業最早把人當器物研究,包括對各種疾病的研究,后來發展到新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人作為社會人、整體人來看,人的疾病不單純是機體因素,還有環境、工作壓力、情緒使然,新型的疾病被稱為心身疾病。以治病為對象,只診病不看人,桎梏了醫學的整體發展,當前強化醫學教育的人文底蘊,非常緊迫。在掌握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自然科學技術方法的同時掌握人文科學方法,是未來醫學教育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加強醫學人文科學教育。首先,要加強對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醫學教育的人文底蘊的研究和宣傳;其次,加快醫學教育改革的步伐,體現醫學人文科學性質和強化醫學教育,人文底蘊應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最后,還要加強醫學人文知識分子隊伍建設。
2.4關于醫學院校開設人文教育學科的幾點構想
醫學院校人文教學的學科設置,一般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醫學哲學、醫學史為代表的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醫學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其成長為一個優秀的醫學科學家提供支持。二是以醫學倫理學為代表的學科,其中包括生命倫理、高新技術應用中的倫理、生態倫理等,主要任務是幫助醫學生如何做一個好醫生。三是以醫學社會學為主的學科,其中包括醫生與病人、醫學與法、衛生保健政策、衛生經濟學、醫患溝通技巧等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幫助醫學生處理好醫療保健服務中的種種社會問題。根據這一設想,當前我國醫學高校宜以以下七門學科為主要人文學科: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法學、醫學史、衛生經濟管理學、醫學社會學、醫患溝通技巧,此外還應該包括音樂、美術、文學、美學、歷史、哲學、語言學等方面的課程。課程只是載體,通過課程來實現培養目標,塑造人文精神。課程設置要堅持采取必修課、選修課和公選課相結合的形式。重視人文課程是必要的,但人文精神的培育絕不是單純通過課程設置來實現的,醫學基礎課和專業課同樣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責任。因此加強師資隊伍的人文精神培育尤為重要。要把人文教育貫穿到整個教育過程中,要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將人文關懷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傳授醫學知識與傳播人文精神結合起來。許多醫生在工作初期大都胸懷任愛之心,惻隱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醫生對病人的關愛逐漸淡化,道德觀念和價值倫理偏離。應該看到帶教老師的語言、行為、儀表、態度、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人文教育不單純是培養高素質醫學生的需要,還應成為臨床醫生繼續教育的內容之一。#p#分頁標題#e#
3結論
[關鍵詞] 艾滋病;倫理學;倫理分析
據《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報告》統計,至2010年年底,全球艾滋病感染者已達到3 400萬人,死亡人數約為180萬人,相對于人類目前的醫療科技水平,艾滋病始終是一種不可治愈的傳染性疾病。另外,由于性濫交、吸毒等道德問題總與艾滋病如影隨形,因此艾滋病帶來的社會恐慌,無論在道德倫理上還是醫學治療上都是前所未有的[1]。艾滋病患者的各項權利保障問題可以看作是一個法律問題或者社會問題,但其歸根結底是一個倫理問題[2]。近年來,人們對艾滋病病毒(HIV)生物醫學預防的許多策略都進行了探索[3],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和發展,醫務工作者在攻克艾滋病,為患者帶來福音的同時也涉及到許多不同于其他疾病防治的與倫理學相關的問題,因此,在艾滋病的防治與艾滋病患者的權利保障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將成為進一步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1 艾滋病防治中的倫理學問題
1.1 疾病歧視與道德恐慌 艾滋病在人類的認知中從來就不是單純的醫學問題,大眾對艾滋病的恐慌大都伴隨著對性自由、同性戀、吸毒等行為帶有濃厚道德色彩的個人批判,而這些陰影也同樣籠罩在由于血液交易、輸血意外或母嬰傳播而感染的患者身上。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不僅僅存在于普通人群,甚至臨床醫護人員也存在“談艾色變”的現象。但是艾滋病是否等同于道德腐壞?大眾又是否有權利對因為性濫交或吸毒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進行道德裁決或審判?人們慣于在談論艾滋病時傾向于“罪與罰”的因果報應理論,認為艾滋病本身是患者不良行為的結果,更是對其道德腐敗的懲罰,這種認知不僅可以用于減輕大眾對疾病本身的恐慌,而且可以為其對艾滋病病人的蔑視情感提供充足而合理的理論根據[4]。但是,這樣的道德抵制不但有礙于對艾滋病傳染的管理,更可能加劇艾滋病患者產生抵觸、敵視甚至極端報復社會的心理[5],其本身的合理性更是有待商榷的。
1.2 個人權利與公眾健康 艾滋病患者個人權利與公共健康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公共強制力與個體自由之間的矛盾。公民的自由可分為2個層面:一是個人自然權利的自由,其具有絕對意義;第二則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自由,是作為社會成員而享有的自由[4]。眾所周知,疾病監控是公眾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疾病形成對公眾人群健康的威脅,社會將支付高昂的成本,因此疾病預防顯得格外重要,艾滋病作為一種潛伏周期漫長、初期無明顯癥狀的傳染病,如何進行早期干預和預防成為公眾健康問題的一大焦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24條第1款有如下規定:“對甲類傳染病病人和病原攜帶者,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予以隔離治療……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部門協助治療單位采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該條款的制定不僅與艾滋病患者的個人權利相抵觸,還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即艾滋病患者是否有權選擇是否接受治療?如果以患者的個人權利為出發點,那么患者能夠決定自己是否接受治療,但是該行為產生的后果如對公共健康體系產生不良影響,結局通常是艾滋病患者接受強制治療。因此,如何處理公共健康中社會利益與個體權利的關系,成為艾滋病防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3 隱私保密和知情權力 疾病的醫學防治中,知情權力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對其自身病情及治療程度的知情權,另一方面指當社會發生公共醫療衛生事件時,作為社會成員的知情權。本文主要討論后者。當發生重大醫療事件或者公共衛生危機時,政府和醫療機構有義務將盡可能全面的信息給廣大社會成員,使之對于公共衛生事件具備理性和清醒的認識,從而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維護自身的健康和安全[6]。艾滋病作為一種傳染性強,傳染范圍廣的疾病,無疑會對社會成員的健康帶來十分巨大的威脅,因此對其傳播、預防及治療途徑的充分普及和了解是社會成員知情權的體現。但是艾滋病的傳播主要通過最為隱私的性接觸發生,這就意味著社會成員不可能掌握病源的充分信息,也將為公共健康的維護制造障礙。另一方面,由于艾滋病傳播途徑的特殊性以及長期以來社會對于艾滋病患者的道德偏見,患者信息一旦公開則勢必伴隨其個人利益及人格尊嚴的損害,更有甚者,在婚姻關系中,患者配偶在得知實情后多數會選擇離婚,患者將遭到拋棄和歧視,尤其女性患者更易受到傷害。同時,嚴守患者隱私也是醫德規范的重要組成內容。因此如何把握艾滋病患者隱私保密和社會成員知情權力之間的平衡將成為艾滋病防治中不容回避的問題。
1.4 社會責任和行為引導 艾滋病的防治由于其特殊性,已經不僅僅是醫患之間的問題,其具有的社會性、文化性和倫理意義更是著手防治工作的關鍵。舉例來說,吸毒是艾滋病感染的一類重要途徑,屬于違法行為,但是美沙酮替代療法可以減少艾滋病由于共用注射針頭引起的機會感染。同理,是否應給性工作者提供一直是艾滋病話題的熱點。一方面,我國傳統道德堅決抵制,法律也明文規定取締易,但是不可否認的發放和使用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的感染和傳播,也是保護性工作者健康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從專業的角度出發,在社會層面采取橫向的綜合性措施,引導艾滋病的管理和控制朝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5]。
2 艾滋病防治中的倫理學對策
2.1 仁愛與寬容 孟子推崇“仁”、“義”,以此作為道德的最高準則。仁即是仁愛、惻隱。艾滋病患者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公眾應該以一顆惻隱之心對待他們。理性認識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是寬容的開始,即使在行為上與高危人群不能取得一致性意見,但應采取彼此寬容的態度。在社會生活中,公眾應該主動對艾滋病患者施與仁愛和關心,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首先,對艾滋病患者應給與精神上的認可和道德上的關懷。將艾滋病患者當作單純的病人對待,而不是社會危害或者危險分子。其次,杜絕把歧視帶入到對艾滋病高危行為的公共倫理政策構建中,以仁愛與寬容為本,體現社會對公平、正義、人道、文明、進步、發展與和諧的訴求。
2.2 有利和公正 有利即不傷害,在艾滋病的治療中有利首先來源于醫護人員的醫德和責任感,在艾滋病的救治過程中要求醫護人員要做到:第一,應以艾滋病人的利益為中心,堅決杜絕有意傷害,尤其不能拒絕收治艾滋病患者或對其采取強制隔離等措施;第二,應盡全力防范所有可能發生的傷害及意外,盡量減少患者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損傷;第三,采取救治措施時,要權衡利弊得失。這里引出了公正的概念,艾滋病患者是個較大的社會群體,艾滋病治療周期長、治療費用昂貴,在醫療分配中存在諸多矛盾,而筆者認為其解決矛盾需要做到:第一,建立健全醫療保健體制,使艾滋病患者能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第二,綜合考慮,合理應用稀缺的醫療資源。可以看到,把握有利和公正是艾滋病防治的主線。
2.3 自主和協調 自主是指艾滋病患者依據醫生及相關人員所提供的疾病相關信息,理性地選擇診治決策的倫理自主,醫務人員和其他社會機構工作者應主動為患者提供全方面的信息并對其解釋可能發生的情況及后果,以保證患者充分行使自,包括治療的選擇和隱私的保護等。當患者或家屬不能做出符合患者利益的最佳選擇時,醫務人員可以進行協調和干預。協調同時要求在艾滋病救治當中各方主體(包括患者、醫生、政府及所有其他社會成員)的一致性。就范圍而言,協調包含了個人、家庭、社區、國家甚至全世界。由于艾滋病的三大感染途徑都與不良的社會風氣及價值取向有關,因此對于整個社會乃至全世界,都是未感染者的潛在威脅,艾滋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給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都帶來了空前巨大的陰影,有鑒于此,在艾滋病防治中,政府應通過立法和公共決策起主導作用,醫療和科研活動起承接作用;媒體進行宣講和鼓舞,而每個個體,無論患者、病毒攜帶者或者未感染者均應積極配合。
艾滋病的救治不應成為少數人或一部分人的工作,而是全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背負的責任和義務,艾滋病的防治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以仁愛和寬容為基石,有利和公正為主線自主和協調為方法來構建公共倫理道德,提高防治艾滋病的成果,不僅充分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發展與和諧,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有的題中要義[7]。
[參考文獻]
[1] 朱海林,韓躍紅. 艾滋病反歧視的生命倫理進路——基于云南的艾滋病歧視調查[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28(3):109.
[2] 朱海林,韓躍紅. 艾滋病患者權利保障面臨的倫理沖突及其協調[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0(1):89.
[3] 王琛,張健慧,朱虹,等. 《艾滋病生物醫學預防性臨床試驗倫理指南》介紹[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8,14(3):319.
[4] 任南,李建華. 艾滋病防治中的倫理責任[D].長沙:中南大學,2010.
[5] 李士寶,李海濤,張慶偉. 談艾滋病預防中的倫理道德問題[J].預防醫學論壇,2005,11(3):374.
[6] 劉兆麟,田海平. 艾滋病病人權利的倫理探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6.
[7] 周家榮,廉永杰. 艾滋病高危行為的倫理分析與公共倫理政策選擇[J].倫理學研究,2008,36(4):21.
Ethical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AIDS prevention
WANG Jie*, TENG Fei
(Guang′ 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spread of AIDS, the ethical issues of its prevention is intensify more and more, it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ur areas such as discrimination of disease and moral panic, individual rights and public health, privacy and right to know,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behavior guidance. To resolve these ethical conflicts and safeguard legitimate rights of AIDS patients, we must adhere to love and tolerance, favorable and fair, the principles of autonomy and coordination, thus promoting AIDS prevention, maintaining social ethics and justice, equal and harmoni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健康管理是什么?
健康管理的定義
健康管理是對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預測、預防和維護的全過程。實施健康管理是為了變被動的疾病治療為主動的管理健康,達到節約醫療費用支出、維護健康的目的。
健康管理由醫院等傳統醫療機構之外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專業健康管理公司)提供,健康管理公司和醫療機構是合作關系。具體做法是通過專業的健康管理公司對個人和群體的健康狀況、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進行評估,為個人和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并干預實施。
健康管理就是基于個人健康檔案基礎上的個體化健康事務管理服務,它是建立在現代營養學和信息化管理技術模式上,從社會、心理、環境、營養、運動等各個角度對個人進行的全面健康保障服務。它幫助、指導人們成功有效地把握與維護自身的健康。
健康管理的科學依據
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危險因素的干預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學基礎。個體從健康到疾病要經歷一個發展過程,從低危險狀態發展到高危險狀態――從發生早期病變,到出現臨床癥狀,最后形成疾病。這個過程可以很長,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期間的變化多數不被輕易地察覺,各階段之間也無截然的界線。在形成疾病以前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干預,可成功地阻斷、延緩、甚至逆轉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進程,從而實現維護健康的目的。
具體來說,引起疾病的危險因素可以分為“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與“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是隨著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的,通過有效改善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個人的“可以改變危險因素”的危險性就能得到控制并降低,這就意味著個人患病幾率的控制和降低。這構成了健康管理的最基本科學依據。例如:
“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家族史等,對于這些危險因素,個人無能為力,無法改善,
“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包括:血脂、血壓、血糖、運動水平等,可以隨著生活行為的改變而改變,例如增加運動量和合理膳食可以降低血脂和血壓。這些危險因素的降低可以降低發生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如:糖尿病、冠心病、中風和乳腺癌等。這些因素是個人可以控制并改善的,是健康管理的依據所在。
健康管理的具體流程
第一步:健康狀況的信息采集,即發現健康危險因素的過程。
第二步:健康狀況評價和預測,即認識健康危險因素的過程。
第三步:健康促進行為干預及咨詢指導,即解決健康危險因素的過程,健康管理就是遵照上述的步驟不斷循環,解決存在的健康危險因素,實現最大程度地避免疾病和保持身體健康的目的。
健康管理的起源與發展
健康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及行業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最早在歐美風行,并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行業。這個行業的興起是由于市場的需要,特別是人的壽命延長和各類慢性疾病增加,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醫療費用大幅度持續上升,而尋求控制醫療費用并保證個人健康利益的需求有力地推動了健康管理的發展。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的飲食被以蛋白質和脂肪為主的飲食所取代;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形式被以腦力和輕微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形式所取代。這看似舒適的生活在一定條件下變成了溫柔的殺手,在不知不覺中毀掉了人們的健康。這個隱匿、溫柔的殺手就是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以飲食結構不合理和運動量不足為主要代表。由不良生活方式所導致的疾病我們統稱為生活方式疾病。這些疾病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病,以及與之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等發達國家迅速提高,不僅使個人遭受了疾病的折磨,也使醫療費用大幅度上漲。
面對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的挑戰,美國政府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提倡人們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多參加業余體育活動等,現在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活方式疾病的發病率下降50%,其中高血壓發病率下降55%,糖尿病發病率下降50%,腫瘤發病率下降1/3,人均壽命延長10年。
美國保險業最先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醫生采用健康評價的手段來指導病人自我保健,大大降低了醫療費用,為保險公司控制了風險。為健康管理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德國、英國、芬蘭、日本等國家逐步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管理組織。
企業決策層也意識到員工的健康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效益及發展,這種覺悟使健康管理第一次被當成一項真正的醫療保健消費戰略,企業決策層開始改變為員工健康的投資導向。美國太平洋聯合鐵路公司為其員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務,除了人群的健康指標有了很大的改善外,其效益費用比是:3.24:1。其中:高血壓:4.29:1;高血脂:5.25:1;戒煙:2.24:1;體重:1.69:1。
在美國經過20多年的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對于任何企業及個人都有這樣一個90%和10%的規律:90%的個人和企業通過健康管理后,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10%的個人和企業未參加健康管理,醫療費用比原來上升90%。
為什么要健康管理?
現代人健康現狀及亞健康
WHO(世界衛生組織)在其中是這樣規定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持續完好狀態。
現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且生活無規律,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許多人出現種種不適的癥狀:身體疲乏、腰酸背痛、頭昏頭痛、失眠多夢、記憶衰退、焦慮煩躁、食欲不佳、精神不振。但到醫院去做健康體檢,又沒有特殊的異常發現,下不了具體的疾病診斷。這種既不是健康人,也不是病人的中間狀態,就是通常所說的“亞健康”。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
調查顯示,我國亞健康人群發生率在45%~70%之間,發生年齡主要在35~60
歲之間。人群分布特點為:中年知識分子和從事腦力勞動為主的白領人士、領導干部、私企老板、影視明星是亞健康高發的人群,青少年亞健康問題令人擔憂,老年人亞健康問題復雜多變,特殊職業人員亞健康問題突出。
亞健康的主要起因:
1,過度緊張和壓力;
2,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如高鹽、高脂和高熱量飲食,大量吸煙和飲酒及久坐不運動是造成亞健康的最常見原因;
3,環境污染的不良影響,如水源和空氣污染以及噪聲污染等等;
4,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
亞健康的主要危害:
1、亞健康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狀態,大多數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從亞健康人群轉入的;
2、亞健康狀態明顯影響工作效能和生活、學習質量,甚至危及特殊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
3、心理亞健康極易導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殺和家庭傷害;
4、多數亞健康狀態與生物鐘紊亂構成因果關系,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加重身心疲勞;
5、嚴重亞健康可明顯影響健康壽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殘。
亞健康是一種動態狀態,它不會永遠停留在原有的狀態中,它可能自發的向疾病狀態轉化,也可能通過個人的自覺改變向健康狀態轉化。但是向健康狀態的轉化是需要個人付出代價與努力的,這就需要進行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保健康,省支出
健康管理可以:
科學評估自己患慢性病的危險性,了解健康隱患;
主動預防、降低并減少慢性病的發生;
改善亞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
控制和降低醫療費用支出,
對疾病患者,通過有效控制危險因素,減少并發癥。
――據醫學專家研究,一個人自發育完全成熟之日起即開始走向衰老(一般男人為25歲,女人為22歲),只是起初很緩慢,難以覺察,直到中年才開始顯現,及至老年則不斷加速。盡管人的衰老與死亡這一自然現象任何人都無法阻止和逃避,然而減慢衰老,延長壽命卻是完全能夠做到的。參加健康管理雖不會使人永遠年輕,但可以使個人的衰老減慢,并保持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人類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預防保健就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早期的發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過積極有效的醫患溝通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因此,健康管理的實質是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
――美國的健康管理經驗證明,通過有效的主動預防與干預,健康管理服務的參加者按照醫囑定期服藥的幾率提高了50%,其醫生能夠開出更為有效的藥物與治療方法的幾率提高了60%,從而使健康管理服務的參加者的綜合風險降低了50%,醫療成本降低了30%。
――在計算對于健康的投資與回報時,雖然對于不同疾病的高危群體的投入與產出是不一樣的,但是一個可以值得參照的數字是:在健康管理計劃上每投入1元錢,將來在醫療費用上可以減少8―9元錢。
誰是受益者?
健康管理是對個人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預測、預防和維護的全過程,它在每個人身上都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因此健康管理的對象不僅僅是常規醫療中的患病者,而是所有人,它的受益者包括所有的健康人和非健康人:
健康人群
希望保持健康身心的健康群體。已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健康知識不足,希望得到科學、系統化、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與指導,并擬通過定期健康評價,保持低風險水平,盡享健康人生。
亞健康人群
希望定期得到健康與疾病危險性評價及健康改善指導的亞健康群體。在健康顧問指導下隨時監控健康狀態,有意識地參與健康改善計劃,提高工作效率和個人整體健康水平。
高危人群
已有明顯高危傾向并需要立即改善健康狀況的群體。需要定期得到健康與疾病危險性評價,并在健康顧問的指導下密切監控危險因素、降低風險,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
已患病者
在參與就診的同時希望積極參與自身健康改善的群體。需要在生活和行為方式上進行全面改善,監控危險因素,降低風險水平,延緩疾病的進程,提高生命質量。
它山之石,如何攻玉?
它山之石――國外經驗
美國是健康管理發展比較完備的國家之一。健康管理策略在美國主要有6種,這6種健康管理策略,都值得我們結合國情,予以借鑒。
1、生活方式管理:主要關注健康個體的生活方式、行為可能帶來什么健康風險,這些行為和風險將影響他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生活方式管理幫助個體做出最佳的健康行為選擇來減少健康風險因素。生活方式管理使用對健康或預防有益的行為塑造方法促進個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以減少健康風險因素。生活方式管理方案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參與者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因此,要調動個體對自己健康的責任心。生活方式管理的效果取決于如何使用行為干預技術來激勵個體和群體的健康行為。四類促進健康行為改變的主要干預技術措施是教育、激勵、訓練和市場營銷。
2、需求管理:以人群為基礎、通過幫助健康消費者維護健康以及尋求適當的醫療保健來控制健康消費的支出和改善對醫療保健服務的利用。需求管理試圖減少人們對原以為必須的、昂貴的、和臨床上不一定有必要的醫療保健服務的使用。需求管理使用電話、互聯網等遠程病人管理方式來指導個體正確地利用各種醫療保健服務滿足自己的健康需求。
3、疾病管理:著眼于某一種特定疾病,如糖尿病,為患者提供相關的醫療保健服務,目標是建立一個實施醫療保健干預與強調病人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協調的系統。該系統可以支持良好的醫患關系和保健計劃。疾病管理強調利用循證醫學指導和增強個人能力,預防疾病惡化。疾病管理以改善病人健康為基本標準來評價所采取行動的臨床效果、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
4、災難性病傷管理:為患癌癥等災難性病傷的病人及家庭提供各種醫療服務,要求高度專業化的疾病管理,解決相對少見和高價的問題。通過幫助協調醫療活動和管理多維化的治療方案,災難性病傷管理可以減少花費和改善結果。通過綜合利用病人和家屬的健康教育,病人自我保健的選擇和多學科小組的管理,使醫療需求復雜的病人在臨床、財政和心理上都能獲得最優化結果。
5、殘疾管理:試圖減少工作地點發生殘疾事故的頻率和費用代價,并從雇主的角度出發,根據傷殘程度分別處理以盡量減少因殘疾造成的勞動和生活能力下降。殘疾管理的具體目標是:防止殘疾惡化;注重殘疾人的功能性能力恢復而不僅是病人疼痛的緩解;設定殘疾人實際康復和返工的期望值;詳細說明殘疾人今后行動的限制事項和可行事項;評估醫學和社會心理學因素對殘疾人的影響;幫助殘疾人和雇主進行有效的溝通;有需要時考慮殘疾人的復職情況。
6、綜合的人群健康管理:通過協調不
同的健康管理策略來對個體提供更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這些策略都是以人的健康需要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必須做到有的放矢。
―般來說,在美國,雇主需要對員工進行需求管理,醫療保險機構和醫療服務機構需要開展疾病管理,大型企業需要進行殘疾管理,人壽保險公司、雇主和社會福利機構會提供災難性病傷管理。隨著健康管理實踐和研究興趣的不斷擴展,美國發達的流行病學、管理科學和行為醫學為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如何攻玉?――國內發展
在我國。健康管理是一個剛剛起步的產業。目前在中國大陸地區僅有少數專業的健康管理機構,大部分為醫院及體檢中心的附屬部門。健康管理的從業人數沒有準確的數據,估計全國在10萬人以上,享受科學、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萬分之二,與美國70%的居民能夠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業接受完善的服務相去甚遠。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期望壽命的延長以及慢性病的上升,對健康維護及改善的需求會日益增長,而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新興的健康管理行業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建立一支健康管理專業隊伍,對于改善和提高我國國民身體素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盡管我國目前有各類體檢機構5000多家,但做健康體檢的人數還是遠遠少于就醫的人數。當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已普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時,我國僅占4%~5%,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在2007年11月由中華醫學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健康產業論壇”上,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任委員白書忠指出,解決13億人民的健康,不能單靠“藥片和手術刀”,而應主要依靠全民健康素質的提升和健康產業及健康管理行業的發展。
根據我們的國情,微觀上,健康管理針對個人、公司和企業;宏觀上,健康管理針對政府和整個社會。
微觀健康管理:對個人來說,由于每個人具有不同危險因素組合,因此應針對個人自身危險因素篩選出個人健康管理處方,使每個人都能更有效地針對自己的危險因素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企業來說,健康管理還可匯總、評價群體健康信息,作出人群健康管理資訊報告,為企事業單位提供人群健康需求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