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學能力的提高范文

        教學能力的提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能力的提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學能力的提高

        第1篇:教學能力的提高范文

        【關鍵詞】審題 具體步驟 課堂教學

        “掌握數學意味著善于解題”。喬治?波利亞的“怎樣解題表”將解題分為四部分,即審題,轉換、實施、反思并指出“審題”作為解題過程的第一步驟至關重要。本人在幾年的高中數學教學中發現,高中數學對許多學生來說是一門“很難”的課程,學生在解題中經常有讀完題無處下手、 “題目看得‘懂’,一做就出錯”的無奈。在歷屆高考中,也總有學生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考試時審題不清”。可見在高中數學解題中,要提高解題準確率和速度還得從正確的審題方法入手。

        審題不是簡單的“讀題”,也不是抓住某個條件就“套題型”,它是解題的首要也是關鍵環節。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我們要先從明確審題的具體步驟開始:

        1.淺層閱讀,理解題意。看到一個數學題目后,應立即進行粗略閱讀,而后尋找條件,明確解題目標,對解題途徑提出若干設想,然后根據解題設想中的某些特殊要求去尋找與之有直接聯系的條件,從自己掌握的知識模塊中提取與之相適應問題的方法,通過已建立的思維鏈,把知識方法輸入大腦,并在大腦里進行整合,找到審題途徑,并注意出現錯誤的點,想出解答方案。

        2.深層挖掘,探尋思路。審題過程就是使條件和結論逐漸靠近的過程,即轉化條件。轉化的方法多種多樣,通常有等量轉化、等價轉化、對立轉化、對稱轉化、數形轉化、放縮轉化、相似轉化、近似轉化等。審題時,我們應將原問題進行適當轉換,轉換成另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來考慮,轉換過程中一些不能直接利用的信息將會明朗化,從而跳出原問題的桎梏,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3.靈活轉化,探索方向。理解題意后進入醞釀解題階段,這個階段就是要尋找解題方法,挖掘條件和結論的內在聯系,可算是審題和解題的交接點。這時,不僅要將已知和未知有目的地進行各種組合,還要進行大膽猜想、嘗試探索等。分析已知結論間的差異,是審題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應對問題的結構進行分解,條件是什么,結論是什么,深入細致,不遺漏結論,然后運用綜合與分析的思維方法,將條件與結論進行比較,逐步消除差異,找到入手點,從而在較高的層次上把握題目的條件與目標,對審題方向做出直覺的判斷與認定。

        4.謹慎“回頭”,完成終審。審題是嚴謹的思維活動,它應貫穿于整個解題過程中,終審環節不可忽視。“千金難買回頭看”,不少學生做完一道題,就萬事大吉,歡喜雀躍,根本想不到回顧審題。殊不知其審題中仍存在著極大的盲目性,這種戛然而止的做題方法存在極大的隱患,嚴重妨礙其審題能力的提高。養成“審題后想一想”的習慣,是醫治這種“消化不良病”的一濟良藥。這樣做,可以加深對原題的印象,鞏固基礎知識,又能拓寬審題思路,摸索審題規律,從而達到提高數學能力的目的。

        一般說來,解題后可做以下回顧:數據是否被漏用、錯用?圖形、數式、答案是否符合題意?推理是否步步有依據?解題步驟是否完整?解題格式是否規范?語言表述是否達意?這是極為重要而又易被忽視的一環。“題”和“理”上出了錯,不可救藥,再看“數”,即檢驗運算是否正確,檢驗并非簡單的“重做”,必須講究檢查驗算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失誤,最好的方法是根據題目特點,調整角度進行檢查。

        雖說各人的審題過程出現的問題各有不同,最關鍵的還是其自身在審題過程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具備良好的自我監控能力。這些問題的改善要因人而異,但對于我國目前的師資配備水平而言,不可能對每一位學生適時地作出具體指導,那么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審題能力的培養也是至關重要的。本人在教學中也做了一些嘗試。

        一、以概念教學為途徑,培養學生的審題思維

        高中生審題中,存在題意理解不清、受思維定式消極因素的干擾、思維僵化、思路狹窄、思維盲目無序等問題。很多學生審題時失誤的一個原因,來自于對概念的理解運用能力不強,在推理、運算等方面不夠成熟。概念在解題中不僅有基礎作用、判斷作用,還有簡化作用。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往往感到許多數學知識、方法的教學不深不透,概念的內涵、外延全清楚了,仍覺得有知無識,方法是懂而不會,有的則會而不懂。概念是數學的細胞,命題是數學的基本組織,欲深入理解數學,只有“吃透”概念、命題意圖,站在系統的高度,從弄清它們相互間的各種聯系入手,光死盯一個個“知識點”,埋頭于一道道題目,是遠遠不夠的。學習數學概念,要在“懂”“記”“用”三個字上下工夫。首先要抓住定義,理解其中關鍵詞語的定義,對表面上類似而實際含義不同的概詞,要清楚地理解其含義。在教學中,必須手把手地抓好相應的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訓練,這是一把雙刃劍,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也在它,敗也在它。其次,要從多角度刻畫它,準確“記”。有的學生學習數學公式、定理時,只是機械地記住結論,不注意學習公式、定理的推導過程,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因為其推導過程本身就提供了帶有普遍性的審題思路、方法或技巧,體現了數學的基本思想,認真鉆研公式、定理的證明方法,審題時才容易產生聯想,找到解題途徑。再者,要把相關概念聯系起來學習,力求達到融會貫通、相互同化。總之,要通過概念教學,培養學生的審題思維能力。

        二、以轉化訓練為抓手,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高中生在數學審題中存在目的性不明、受思維定式消極因素干擾、思維盲目無序、思路狹窄僵化等問題,教學中可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變化訓練,以培養學生審題的靈活性。解決數學問題不是最終目的,關鍵是要以問題的解決為途徑,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目的展開教學。因此,數學教學應以教會學生推理、引導學生思考為主要任務。但是,在數學審題教學中,不少教師和學生往往只注重解題基礎,片面地強調基本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的重要性,忽視其他方面的訓練,特別是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造成解決一般問題的困難。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學生因沒有正確的思維方法作指導,造成審題失敗的現象是時有所見的。在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可以采取多種途徑,其中對題型的適度變化訓練是必要的。只有經過這樣有序的訓練,才能使學生在審題中具有“變”的意識。教學中教師若注意轉化的訓練,也有利于培養審題能力。

        例題:設abc=(a+b+c)(ab+bc+ca),求證:(a+b)(b+c)(c+a)=0

        此題為條件恒等式的證明,部分教師給學生傳授一些“條件恒等式證明法”之類的解題技巧,認為這是幫助學生提高審題能力的捷徑,其實這對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是無益的。本例解答中,若按常規思路來解決是非常困難的,當注意到解題目標是要湊出a+b、b+c、c+a這些因式,思維就明確了方向。

        abc=(a+b+c)(ab+ac+bc)=[(a+b)+c][ab+c(a+b)]

        abc=(a+b)ab+(a+b)(a+b)c+abc+cc(a+b)

        =(a+b)(ab+ac+bc+cc)+abc

        =(a+b)(b+c)(c+a)+abc

        所以,轉化訓練對于提高學生審題的靈活性是必要的,這是提高學生審題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應鼓勵高中生嘗試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策略,逐步樹立“多中選優,擇優而用” 的思想,同時克服由思維定式導致的“鉆牛角尖”現象。

        三、以“提示語”為引導,監控學生審題全過程

        學生的審題過程是一個心理過程,課堂教學中不可能讓每個學生具體描述自己的審題過程,因此很難監控。本人在教學中編制了一套“審題提示語”,可以引導學生完成審題的全過程,并通過分組練習、自我練習等方式,教會學生在審題時使用“審題提示語”,從而在這些提示語的指引下,順利完成審題全過程。

        “審題提示語”如下:

        (1) 求(證)什么?是什么范疇的問題?(找準目標)(2) 現有哪些材料?哪些條件? (理清條件)(3) 它們怎么用數學符號表示?(條件轉化)(4) 它們有什么關系?這個關系用數學符號怎么表示?(找條件和結論的聯系)

        (5) 是否見過類似的問題?什么地方相似?對當前問題能不能利用?(尋求解題思路)

        (6) 現在還缺少什么?(解題中,回頭審題)

        (7) 題中還有其他限制條件嗎?(挖掘隱含條件)

        (8) 結果符合實際問題要求嗎?(完成終審)

        凡是有解題教學時,我都先使用“審題提示語”引導審題,并培養學生在自己解題時也堅持使用。經過長期的訓練,對學生審題習慣的養成很有效果。

        總之,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經常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審題意識進行強化,適當地對學生的審題過程進行嚴格的監控,使學生樹立“磨刀不誤砍柴工”“先仔細審題,再疾書解答”的審題理念。注重對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培養,教會他們正確審題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審題、解題的能力,以達成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綜合目的。

        參考文獻:

        [1]涂榮豹.楊騫.王光明.中國數學教學研究30年[M].科學出版社.2011.

        [2][美]G.波利亞.怎樣解題[M].涂泓.馮承天澤.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單.解題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第2篇:教學能力的提高范文

        【關鍵詞】幼兒計算能力 教育探究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以‘認識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為基本目標”,達到提高幼兒計算教育質量的目的。幼兒計算教育是幼兒初步接觸數學知識的啟蒙教學方法,有助于研究幼兒在數學學習方面的認知特點,能夠為教師提供正確的教學指導方法。下面,本文結合自身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強化實踐操作,提高幼兒計算能力

        操作活動是一種幼兒園教學中最有助于提高幼兒計算應用能力的方法,幼兒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可以引發幼兒積極的思維活動,促使幼兒主動進行各種探究活動,充分調動幼兒的各個感官,幫助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知識與技能。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小石頭、小棒、小紐扣等實物,讓幼兒進行加減運算,通過對實物總數和部分的感知,增強幼兒對數字的應用能力,并體會加減運算的真正含義。比如:讓幼兒一只手拿兩個小石子,另一只手拿三個小石子,然后提出問題:“兩只手一共拿了幾個小石子啊?”然后引導幼兒列出算出“2+3=5”,再交換兩只手中的小石子,提出問題:“這樣一來,兩只手中一共有幾個小石子在?”再引導幼兒列出算式“3+2=5”,使幼兒在實踐操作中理解什么是“加法交換律”。通過由實物和圖片演示抽象為具體數字的操作過程,可以促使幼兒從對知識的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不但培養了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們對數字的應用能力,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拓展了幼兒的創新思維。

        二、利用游戲教學,激發幼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激發幼兒的計算興趣,他們就可以在活動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實踐,真正投入相應的集體活動中,并在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技能。為了充分激發幼兒的計算興趣,我們可以利用游戲實施計算教學,游戲是所有幼兒都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通過游戲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幼兒注意力,提高數字應用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引導幼兒比較數的多少時,就可以采用音樂游戲“搶凳子”進行教學,讓6位小朋友圍著5個小板凳轉圈,音樂停止后,6位小朋友一起搶5個板凳,有一位幼兒沒有搶到板凳,所以就讓他考慮為什么沒有搶到凳子,從而引導幼兒對5和6 的大小多少進行比較。又如,在教學“單雙數”時,讓十位小朋友排好隊、編上號,并讓其根據單雙號出隊站好,引導幼兒深入理解單數和雙數的區別;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時,可以讓十位小朋友表演乘車的游戲,上車幾個人,還剩幾個人,加起來一共幾個人等;在教學“比較數的大小”和“找相鄰的數字”時,可以帶領幼兒玩撲克牌的游戲,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到知識、開發智力。

        三、通過言傳身教,師生合作互動

        很多經驗缺乏的幼兒教師在設計實際教學活動方案時,往往感到無從下手,這是由于他們缺乏實踐經驗,缺少對幼兒園的感性認識造成的。這就需要經驗豐富的教師言傳身教,通過自身示范來幫助年輕的幼兒教師解決困難。但是,這種言傳身教并不是硬性的灌輸,而要充分調動年輕幼師的思維能力,增強師生互動合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精心設計如下問題,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1、什么是數的組成,你覺得能否按照教材中的表述直接傳授給幼兒這一概念嗎?為什么?

        2、究竟應該設計怎樣的教學活動,才能幫助幼兒深刻理解“10以內數的組成”?請舉例說明。

        3、什么是數的互換或互補關系,為什么要引導幼兒認識數的這一關系?應采用怎樣的方式進行引導?請直觀示范這一教學過程。

        4、數的互換或互補關系,在日常生活中有怎樣的應用?請舉例說明。

        通過以上問題的逐層引導,有助于啟發幼兒教師的思維,啟迪他們的思維逐層遞進。教師要對學生的思維過程給予及時的評價,必要時要親自示范和操作,還可以通過錄像和多媒體實施教學,引導學生靈活設計教學程序和教學環節。最后教師再布置相應的設計作業,指導幼師學生根據幼兒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方案,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探究。

        四、結合課內課外,發展幼兒思維

        發展幼兒的數學思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不但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拓展幼兒的思維,還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積極開發幼兒智力。幼兒的記憶形式主要以無意識記憶為主,逐漸向有意識記憶發展,即便有些知識暫時記住了,但是也會很快忘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采用反復、多次重復學習的方式,幫助幼兒鞏固所學知識。例如,為了充分拓展幼兒的語言詞匯,教師要善于抓住最佳的教育時機,如:分點心時,可以告訴幼兒:“這是一只杯子、兩塊餅干、一包牛奶、三個盤子”等,幫助幼兒初步建立正確的“量詞”概念。

        總之,幼兒計算教育教學是一門具有基礎性和系統性的工作,幼兒教師要努力探究新型教學思路,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多樣化教育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拓展幼兒的智力與思維,提高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梅納新.當前幼兒數學教育對教師能力的要求[J].學前教育研究,2003,(03)

        [2] 楊瓊英.幼兒教育活動中的數學教育[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02)

        [3] 鄭健成.探析幼兒園數學教育如何提高效益[J].學前教育研究,2006,(06)

        第3篇:教學能力的提高范文

        [關鍵詞]提高;口算能力;教學策略

        口算就是用腦計算,用口頭敘述來記憶當時的結果。它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它既是估算、筆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更是計算能力的組成部分,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習優秀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口算能力,于是做起題來迅速自如、輕松愉快,他們嘗到了學習的樂趣,對學習會更加的喜愛:而學困生由于口算能力基礎差,不是這里算錯,就是那里算錯……慢慢地就會滋生畏難情緒,逐漸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從而變得厭學,不求上進。要想提高整個班級的數學教學成績的話,提高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就勢在必行。同時,口算能力的扎實程度,直接影響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潛力的發展。

        一、從操作入手,領會計算方法

        教學中,重視讓學生通過操作、擺放學具,獲得數的概念,領會計算的方法。比如,認數是計算的前提基礎,反過來,計算可以加深對數的概念的認識,兩者之間是通過數的組成和分解有機地連在一起的。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數的概念和計算方法,不能離開學生的親手操作,這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環節。如在教學1至10各數的認識部分,每認識一個數后,我們都可以通過畫圖或擺實物學具,使學生了解數的組成和分解,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親手操作鞏固數的組成或分解,并且注意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動作、思維、語言密切結合,培養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動手能力、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不要急于揭示計算方法,而是要花較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圉十”操作,使學生從操作中領會“湊十法”這樣做,學生都能較好地掌握“湊十法”,為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打好基礎。

        二、從情境引入,理解計算算理

        要想學會口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對,理解算理是教學的關鍵。而理解算理主要是要靠激發學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識。如何達到這種效果呢?那就是從生活實際引入,讓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學8加幾的進位加法時,可以設置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去發現。首先在引入環節設置情境,小兔子要請客,它為好朋友準備了兩盒牛奶,第一盒有8瓶牛奶,第二盒有9瓶牛奶,小兔子一共準備了幾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幫小兔子算一算嗎?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請客引入,學生會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幫助小兔子算一算,學生的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了。

        在學生考慮了一會兒后,教師再提出一個問題:你有什么辦法能讓別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嗎?這是學生就會深入思考該怎么辦,于是湊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學生發現了,即從第二盒中拿出兩瓶放在第一盒中,第一盒就湊成了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又或有的學生從第一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二盒中,第二盒就湊成了十,加上第一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學生從動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觀的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這時教師再進行總結歸納,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進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三、從實H出發,選擇練習形式

        在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數的概念,領會口算方法以后,還必須通過及時的,充分的練習,逐步形成熟練的口算能力,為了提高課堂練習的效率,而又不加重負擔,我十分注意選擇練習形式,盡可能是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練習機會,同時又便于教師及時檢查。除了采用集體視算、聽算之外,還改進了過去教師出幾張卡片選幾個同學口答的練習方式,學生人人動腦動手。

        雖然多練是提高口算能力的方法,但是一味地注重數量,只會打擊學生的計算興趣,最后得到的是適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練習一定要有針對性,針對那些易錯、易混的題目進行練習,讓學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口算能力。這里所說的針對性可以是針對教材中重點和難點,也可以是本班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還可以使一些不同題型的計算題,如直接寫出得數:看誰的又對又快:在圓圈中填上大于號、小于號或等號:在方塊中填上適合的數……在不同的題型中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

        練習口算的量要注意調控,可以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以“賽一賽”的形式開展。比如,我們班就每天抽選一名同學自己出的20道口算題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競賽的形式在課前三分鐘進行,既比試了出題能力,又提高了口算能力,練習趣味性強。這樣,讓學生在“玩”中練,既能達到復習舊知提高計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

        四、從習慣著手,形成口算技能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學生在口算時會出現很多錯誤,而這些錯誤并不是學生不會口算,也不是學生不懂算理而是因為不良的口算習慣造成的。這表現為:看錯數、看錯符號等等。因此,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口算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要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也就是要看清題目要求,重視看清運算符號和數字,避免看錯而出錯。另外,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教會學生檢查的方法,從而降低口算的出錯率,形成良好的口算技能。

        第4篇:教學能力的提高范文

        一 以認讀為起點的理解性閱讀(解讀)

        理解是閱讀的核心。不理解就不可能從中吸取科學文化知識和交流信息,無法通過閱讀提高思想認識和陶冶情操,更談不上學習語文表達技巧和提高寫作水平。理解性閱讀以認讀為起點,“用眼睛辨析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語言意義叫認讀”。作者從客觀事物中獲得認識再用文字符號編碼,過程是物——意——文;讀者則要解讀文字編碼,獲取信息,從中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是文——意——物。閱讀用漢字書寫或印刷的讀物,首先要正確辨識漢字的音形義,即“解碼”。劉國正同志強調指出:識字(按六書組成的方塊字)是“培養閱讀能力的一個起點和基點”,“閱讀教學要把識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學的識字教學急待加強”,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閱讀既要微觀理解,更要宏觀理解。微觀理解指對讀物詞語、句子、句群、段落、章節的局部理解;宏觀理解指對讀物整體內容、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社會價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詞句,見樹不見林,不是真正的微觀理解;撇開字詞句、天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觀理解。

        理解性閱讀包涵文字——意蘊——文字和整體——局部——整體,這樣兩個雙向運動過程。

        二 以借鑒為目的的欣賞性閱讀(賞讀)

        中學閱讀教學應該培養欣賞性閱讀能力。中學生欣賞性閱讀的對象不應限于文學作品。其一,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欣賞課文中優美、精辟的語句”,“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現象和描寫”,這一條顯然包括記敘真人真事、說明客觀事物、論說事理哲學、社會交際應用的非文學作品在內。其二,選作課文的古今文章,內容上含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美質,形式上則具有結構美、語言美、節奏美等美的因素,閱讀時在理解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去欣賞、品味。這些文質兼美的課文許多并非文學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學作品單元里教學的,但都能培養學生的欣賞性閱讀能力。

        閱讀技能與閱讀能力的異同這里姑且不論,我認為中學閱讀訓練應使學生獲得閱讀技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朗讀和默讀

        朗讀是出聲的閱讀,默讀是無聲的閱讀。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朗讀時眼、腦、口、耳協同動作,可從中判斷學生認讀的正誤、理解的深淺、欣賞品味的高低、探究研討的精粗。朗讀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頓、語調和語速。課程標準對默讀的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不動唇、不指讀”,高中生則應提高默讀的速度和理解率。默讀的主要技能是減少眼停和回視,擴大視距和視幅。

        第5篇:教學能力的提高范文

        關鍵詞:創設情境;開放合作;思維能力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去體驗數學、經歷數學知識的生成。數學的學習,應當讓學生在實踐操作、分析、交流、整理、探索中去體會數學。意大利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說過這么一句話:“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到了就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教師的任務是啟發和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猜想、解決問題”,完成對新知識的構建和創造,從而把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挖掘、激發出來。

        一、創設情境,以疑激思

        引導學生快樂地學習,這種快樂不是教師示范后做出來的,而是從學生的心里流淌出來的。快樂的學習,就是讓學生樂于思考,用輕松快樂的學習環境喚醒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讓學生產生興趣,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就會被激發出來。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習活動本身變得有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欲望。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時,教師談話導入,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一只小馬在散步時,發現了兩塊長滿青草的草地,出示課件(一塊是長方形,一塊是圓形),它們是什么圖形?小馬想知道這兩塊地的大小,你能幫小馬算一算嗎?這兩塊地的大小是求它們的什么?(面積)你會計算嗎?”學生可能會說,圓的面積不會算。“想不想知道怎樣計算?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圓的面積的計算。”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數學知識。

        二、留足探究的空間,敲開學生思維的大門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提供可進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有疑問要大膽提出,有疑問才會有思考。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因為是新知識,在學生還較困惑、迷茫時,適時讓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意見,袒露自己的困惑,交流彼此的想法。這時,不能直接把圓的計算公式直接給學生,只能給學生暗示,利用數學轉化的思想,把圓形通過剪拼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讓學生動手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還有的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通過比較發現:分的越少,拼成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分的越多,拼成是一個長方形。還可以留足探究的空間,體現個體自主探索,開放思維。把課堂研究拓展延伸,充分挖掘學生思維的潛力,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教學小學數學第八冊的數學廣角的“植樹問題”時,讓學生準備一個20厘米長的泡沫,寬度不限,大約4~5厘米,(可以利用家里沒用的包裝盒)準備若干綠色小棒作為學具。教學時,讓學生拿出學具,把小棒當小樹,在泡沫上栽樹,每相鄰的兩棵樹的間隔為4厘米,可以怎樣栽?這時可以讓小組討論,再動手栽,然后請學生交流。在學生動手過程中,發現在泡沫的一邊兩端都插,可以插6棵;如果兩端都不插,可以栽4棵;如果只插一端,可以插5棵;還有的學生在泡沫的兩邊都插上了小棒,還有的學生在泡沫的四周都插上了小棒組成了一個封閉的圖形。讓學生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貼到黑板上展示,教師贊嘆:“今天可是‘群英薈萃’,你們通過智慧的小手,把植樹問題的各種題型都挖掘出來了。我們將探索各種類型中有什么規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途徑調動眼、口、手、腦、耳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探究數學規律。

        教師一定要考慮多留點時間,留足空間給學生。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曾說:“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真正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開放合作、交流方式,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教師要留給學生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空間,“數學使人精密,開放使人創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設計開放性練習,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展現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簡單問題、簡單事例入手,尋求規律,通過規律的得出,最終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導學生學會“做”中學數學,探究中學數學,合作交流中學數學的學習方法。

        在解決問題時檢驗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小數的性質”教學之前,教師課前設計了這樣的一道題:“請你利用放學時間到附近超市去收集各類商品的標價中含有‘0’的數據,并進行分類,哪些標價末尾的可以去掉,哪些標價末尾的不可以去掉?”讓學生自由組合,可以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去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一步分析、整理,在交流中探索體驗小數的性質的知識,在應用中檢驗對知識的理解。我進一步設計了問題:聯系生活,請你舉例:1.所有“0”都能去掉的小數;2.所有“0”都不能去掉的小數;3.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的小數;4.請你舉出與3.07大小相等的但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經過獨立思考,每個學生都舉了很多符合條件的小數。通過開放性題目的練習,對學生思維潛力的開發和利用例如,在教學五年級第十冊的“真分數和假分數”時,我設計了一道練習:“一個帶分數,它的分數部分的分子是3,把它化成假分數后,分子是28,這個帶分數可能是多少?”通過讓學生的獨立思考、交流、討論發現符合條件的有“1■、5■”,有利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開拓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提升思維的品質。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

        學生點滴的進步就是我們的教學收獲,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倡導、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思想,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教給他們進一步探究新知識的方法,即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只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從學生成長中我們感受到教師生命燃燒的光亮和價值。這是一個教師最大的幸福!

        參考文獻:

        第6篇:教學能力的提高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全球經濟及文化的發展,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之一,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學習英語,學好英語”成為了中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學習與應用上有別于我們母語的行為方式。脫離了正確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材料的英語教學,只能使學生的語言學習偏離軌道,與國際語言漸行漸遠。“聽說讀寫,聽力為先導”明確突出了聽力課程的重要性,如何以最科學高效的方式提高聽力課的教學質量,將成為討論的切入點。

        論文關鍵詞:國際語言;聽說讀寫;聽力為先導;科學高效

        英語聽力是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首要的一環。作為信息輸入的主要渠道,如何高效并準確理解分析輸入信息的內容,對語言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聽說讀寫,以聽力為先導,是很多地區提高語言能力的新理念。聽力課的訓練應當體現聽力技能訓練的能力導向性與能力遞進性。課程內容、模塊與考核均循序漸進服務于聽力技能的學習與鞏固。以各類聽力技巧的導入為切入點,以大量輸入、反復輸入為基礎訓練方式,聽說并進,手耳并用,使學生不僅能學習聽力技巧,也能將英語聽力運用到生活中,增強反應與溝通能力,實現活學活用。在進行聽力訓練的同時,給學生介紹聽力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培養學生在聽的基礎上判斷推理的能力。

        (1)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盡量使用全英文教學,加大聽說教學的力度,為學生營造更專業的聽力環境,并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用英語來表達思想,交換信息并進行小組討論。學生進入大一下學期后,詞匯量基本達到四級要求,應當適時改變翻譯式的教學方法為英文式的聽力課堂。

        (2)老師要多擴充聽力材料的知識面,除了能訓練學生聽力水平之外,也能為四六級考試打下基礎。比如:文化背景材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搞好聽力必須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英美歷史和語言文學知識。同時還需簡單了解一些英美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果這方面知識貧乏,就會影響文化類材料的聽力。

        (3)老師應當著力培養學生穩定的心理素質。一方面,當人的情緒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時,就易產生恐懼的心理,使原來可以聽懂的內容也受影響。另一方面,外部環境對聽力效果也有影響,如在教室、語音室與戶外聽的效果不一樣。還有一個比較容易忽略的問題是在考場內,監考老師的走動,同學翻卷子的聲音等都會影響學生的聽力答題效果。學生只有具備穩定的心理素質才能不受影響,發揮正常水平。

        (4)老師應當加強學生的聽力邏輯思維能力。聽力理解過程也是學生對所聽材料內容的聯想、判斷、記憶、分析、綜合等的協同工作過程。學生對所聽材料做出的反應快慢及準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所聽材料的儲存記憶。這就需要學生運用歸納、綜合、分析等能力把材料中的信息進行辨別及長時或短時儲存。

        (5)聽力課與其他課型相比,在思維拓展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堂聽力課,最基本的教學目的,就是要采取多種手段,多種策略讓學生聽懂并會分析。而細致和有針對性,是聽力課的基本要求,因此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切入點。

        (6)聽說讀寫四個環節應當互相輔助,互相促進,絕不能割裂開來進行長期單獨訓練。一個班的學生大多來自全國各個省市縣,每個地區的高中英語教授方式不同,對聽力的重視及傾斜程度不同,對口語及發音的要求及訓練模式不同,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入校后大多帶著濃重的地方口音及學習習慣進行英語學習。一旦口語不標準,學習習慣不合理,就會造成對單詞的誤聽誤認,勢必造成聽力水平能力低下的情況出現。

        (7)英語四六級聽力試題的考點大部分都是非常具體的細節,音響信息瞬間即逝,有時單憑大腦記憶是不夠的,尤其是涉及人物、地名、時間、數字等需要強化記憶的內容必須隨時筆錄下來,然后再根據后面的提問來選擇答案,并在答題紙的相應位置按要求涂寫。對此我們建議考生在四六級考試復習階段,不妨采取以下辦法來提高聽力得分能力:

        ①練習聽寫,平時聽錄音時就要有意識地將關鍵信息寫下來,一方面訓練信息接受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培養短期記憶、正確拼寫單詞的能力。練習聽寫還能強制性地迫使自己全神貫注、積極思考。

        第7篇:教學能力的提高范文

        一、基礎語文能力的提高

        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有許多學生識字量不夠,句意表達不清,甚至有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普通話都不會說。這種現實決定中職語文教學的重點應在基礎語文能力的提高上。具體而言,要提高基礎語文能力,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第一,實施分層教學。中職學校的學生水平不一,相互間差距較大,這就決定了中職語文教學必然是一種不同層次的教學。因此,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在課堂上要具有針對性。講課時較淺顯的部分請一部分學生積極對答;較深奧的部分則主要由老師講解。另外在課外作業的要求上,也不強求一致。比如講述文言文單元時,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學習自覺性較差且語文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只要求解決生字詞和背誦名句即可;對中等程度的學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還要求掌握并背誦重點段落;對較高水平的學生則要求全文背誦并能夠自主翻譯全文。三種作業要求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他們能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第二,強調基礎字詞的教學。很多語文教師都忽略了這一點,認為基礎字詞的教學是小學階段的任務,到了中學或中專應該以對文章和段落的分析、鑒賞為主。其實不然,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教學觀念。實際上,詞匯量的積累是提高語文水平的基石。例如,形容一個人死亡,一般的學生都知道用“過世”、“仙逝”。但到了“作古”、“圓寂”就已經有學生不理解了,至于“涅磐”、“駕鶴”茫然不知所云的更是比比皆是。許多在表達中常用的生字詞學生都不懂,或者只會讀和理解大意而不會寫不會用。詞匯量的嚴重不足,導致學生表情達意只停留于簡單的層面,就更談不上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了。由此可見,中專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字詞積累量的增加,經常對課文生詞進行聽寫和連接表達的訓練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這是提高學生語文基礎素質的必要條件。

        第三,精講多練。以完成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為依據,以科學的、藝術的教學方法為手段,作要言不繁的適度講解并作典型而有針對性的適量練習。如《國際民歌節展示南寧巨變》這篇文章的課堂設計,可先讓三個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小段話、一大段話敘述文章的內容。然后告訴學生新聞文體的寫法,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最簡潔、最鮮明地把所報道的內容表示出來,這就是新聞的“標題”;用一小段話,簡要地、概括地把所報道內容的梗概,在新聞的開頭部分表示出來,這就是新聞的“導語”;用一大段話或幾小段話,具體地、翔實地把所報道的內容表示出來,這就是新聞的“主體”。標題、導語和主體通常是一則新聞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樣讓學生既順利地接受新聞基礎知識,又通讀了課文,掌握了課文內容。接下來趁熱打鐵,結合學生剛入學的實際,讓他們寫一則開學典禮的新聞報道,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二、專業能力的提高

        這里所說的專業能力,其實并不單純是指學科專業,還包括有別于課本知識的適應社會的種種能力。中專語文教學應擺脫應試教育的窠臼,側重于實踐能力的提高。在提高語文基礎素質的同時。應發揮語文這門學科的特色和作用,力求對學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能有所裨益。

        第一,中職學校的職教特性使得語文教學應注重專業需求,向專業特色傾斜。中職學生大多重視專業而相對忽略文化課,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專業為突破口,巧妙地把語文與學生的專業聯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語文是一種工具,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進而喜歡并重視語文學科。如何使語文學科中學習的內容能更緊密地與專業相結合,是中專語文教學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以筆者所在的桂林衛生學校為例,學校共有9個專業,大致可分為護理類、中醫類、藥劑類、檢驗類等。為使語文教學更具實效,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基礎教學之外,還應注重語文知識的專業實用性。這就要求教師事先對所授班級的專業特點進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學生即將從事或能從事怎樣的工作,工作中將會用到哪一方面的語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進行完全沒有專業特性的大一統教學。比如中醫專業的學生,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會遇到《本草綱目》、《千金方》等傳統醫書,因此培養他們的古文閱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應讓他們了解閱讀文言文最基本的知識和技巧,并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對護理專業則要著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這就要在語文教學中增大此專業學生的業余閱讀量,多進行文學作品的品讀和鑒賞,增強他們的審美感受力。同時,還應針對護理專業的特性,通過課堂基本的說話訓練,包括朗讀課文、復述課文、口頭作文、回答問題、講故事、講新聞等,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第8篇:教學能力的提高范文

        關鍵詞:閱讀教學;賞析能力;策略

        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是“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是使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如何使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培養學生賞析課文的能力是實現這一要務的重要途徑。

        一、產生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

        W生剛上學時還喜歡語文課,慢慢時間長了就感覺枯燥無味,越來越不喜歡語文課了,甚至還有的學生不愛閱讀,不喜歡讀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發現學生在閱讀中表現出來的每一個優點,哪怕是一個極微小的優點,給予表揚或獎勵,學生都會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就會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愛上語文課,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二、確立賞析角度,適當合理點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新課標對小學高段閱讀有明確的要求,即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會基本的表達方法。雖然課標提倡以滲透為主,但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賞析角度更能達成目標。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仔細閱讀課文后,筆者發現有幾處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和動作等具體細節的描寫非常精彩,于是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賞析“文章怎樣具體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從而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父愛多么偉大。

        例1:就在他們挖掘的時候,不斷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并……他便埋頭接著挖……“你是不是來幫我?”……“你是不是來幫我?”……

        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讀一讀,從父親的神態和語言中,你讀出了什么?從父親與其他家長的不同做法中,你體會到什么?

        例2: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

        教師:從這些數字和外貌描寫中你能體會到什么?父親當時內心是怎么想的?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有一個明確的賞析角度,閱讀感悟也就有了落腳點。

        三、靈活滲透背景,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內容因為地域不同、民族風俗的差異、時代變遷、歷史沿革等原因,造成學生在閱讀賞析上的障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因文而異,靈活滲透文章背景,幫助學生賞析課文,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50多年,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賞析課文時體悟不深。備課時筆者考慮到這一點,于是搜集了一些資料。導入課題后筆者向學生介紹了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并在賞析課文時播放抗美援朝的戰斗場面。通過觀看相關的視頻,學生對文中表現出的中朝兩國軍民的深厚情誼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四、把握表達方法特點,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許多作者在構思和表達上都有他的獨到之處,在閱讀教學時,學生正確把握表達方法的特點,就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提高賞析能力。

        例如,《豐碑》一文教學時,作者的選材角度很奇特。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軍需處長,通過刻畫的這個人物形象表現堅不可摧、勇于獻身的精神。但作者對這個主要人物著墨極少。文章開頭對狂風和大雨的描寫,為交待戰勝艱險做了鋪墊,而且將這種惡劣天氣與軍需處長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形成鮮明對比,為軍需處長被凍死作了鋪墊。文中的將軍是貫穿人物,而推動的人物卻是軍需處長,這個點題人物的死亡掀起了事情的,在弄清楚凍死的戰士是軍需處長后,將軍的肅然起敬從側面襯托出軍需處長的高貴品質。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賞析這些表達方法,明確這些表達方法刻畫人物的作用,學生便更能體會到軍需處長的高貴品質和以軍需處長為代表的精神的偉大。

        五、多個文本對比,提高賞析能力

        第9篇:教學能力的提高范文

        課堂上總是會出現一些小”意外”。恰到好處地處理好小意外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是教師課堂教學駕馭能力的具體體現。

        處理課堂中的小意外,對于教師來說,教育機智非常重要。對此 ,我感悟良多。一次,我在講生物課《擴散和滲透作用》的教學前,準備了硫酸銅擴散和蔗糖溶液發生滲透作用的演示實驗,我的課堂設計是要將兩個實驗用同一裝置分別演示。在課堂上當我演示完蔗糖溶液滲透作用實驗后,準備請學生去衛生間將裝置里面的蔗糖溶液倒掉,繼續演示CuSO4擴散時,突然有個學生調皮的提出:就將CuSO4溶液混合在已發生滲透作用蔗糖溶液中看一看!我一聽,好想法呀,以前上課都是按課本要求的實驗步驟去做。從來沒有想過將CuSO4溶液混合在已發生滲透作用的蔗糖溶液中會是什么現象。也許分離的兩個實驗學生早就知道了結果,所以這個學生一提出這問題,引起很多學生的好奇心都嚷嚷著做做看,我也很興奮,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

        當我將CuSO4溶液加在已發生滲透作用的漏斗中,5分鐘后,燒杯中出現了藍色現象,實驗效果、結果令我吃驚。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所有的同學都聚精會神地觀察,實驗后都積極討論、發言。這突如其來的教學小意外產生了一種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一節有意義的創造性教學活動就誕生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一百條建議》中有這樣的論述:“學生與教師的爭論中,學生為真理與教師的辯論,如果教師對真理搪塞和不負責任,以強權壓制學生以保證其面子,那么學生不僅是認為這個教師沒有水平,更重要的是學生認為這個教師是沒有道德的。” 基于這種認識:我的課堂上,在課堂教學能順利進行的同時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他們是在為他們的真理辯解。在上述案例中,學生提出想將CuSO4溶液與蔗糖溶液加在一起試一試看結果怎樣時,表面上這是一個調皮搗蛋的想法,但是實際上學生敢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本身也說明你的教學是成功的,如果不加以理睬,絕對不會出現課堂上學生的興奮和好奇。當我順從學生的意見給實驗加藥品時,所有學生已經按捺不住情緒,都紛紛站起來觀察,但由于實驗需要幾分鐘,我就將加好CuSO4溶液的漏斗裝置移到講臺下面。開始講下一個內容時,教室馬上就安靜了,這就是課堂的駕馭能力,不是短暫的一個偶爾現象,而是在平時教學中能調動學生的思想積極性,使教學在高效而有序的狀態中進行的結果。同時,教師和學生都處于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中,這是教師與學生的美好時刻,正如一句名言所說:教育是師生共享的生命歷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與教師的教育機智密不可分。而教育機智的運用必須注意以下策略:一是要因勢利導;二是要隨機應變;三是要掌握分寸;四是要審時度勢;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師教育機智的潛質。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創造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興奮點又能很好地組織教學,體現了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同時激活了課堂。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 午夜福利久久久久 | 日韩一本之道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在线观看a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