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足球訓練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青少年 足球訓練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a)-0231-01
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我國在足球事業的發展中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足球事業上實力的匱乏這一事實[1]。在足球方面,由于假球、黑球、現象的出現以及足球方面實力的匱乏,曾一度成為國人的調侃對象。眾所周知,青少年足球訓練是足球體育世界的保障,在發達國家,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訓練和培養體系是相對健全的,普遍提高青少年的足球訓練是全世界足球人的共識。因此,通過分析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建議措施,研究青少年足球訓練具有重要的意義。
自1992年推行職業足球之后,我國建立了以俱樂部為訓練主體,以足球學校業余俱樂部和足球中小學校為依附的競賽和訓練管理體制。通過這種體制,青少年的訓練完全推向了社會和市場,而政府不再承擔任何費用。我國的青少年足球訓練以職業俱樂部后備梯隊和足球學校為主,而忽略了學校足球的重要性[2]。目前的足球隊主要包括競技系列和普及系列,相比國外,足球運動的普及率較低。而教練員學歷普遍較低,知識結構單一,很難把握足球訓練的規律,即總體水平較低。
1 青少年足球訓練存在的主要問題
歸納起來,該研究者認為我國青少年足球訓練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足球訓練理念
我國青少年的足球訓練與國外足球訓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足球訓練理念方面的差距而造成的。通過提升和改進訓練理念,對于提升青少年足球訓練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世界上足球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認為,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養應著眼于球員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強調人才的發現和培養,而不是強調球隊的成功與獲勝。應對青少年進行長期系統的培養,盡可能廣泛地為職業足球培養青少年人才[3]。通過文獻分析和資料搜集,發現我國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唯成績論;缺乏長期系統的訓練過程;青少年自身對足球訓練興趣不足,好高騖遠[4];教練員自身也存在著急于求成,在訓練理念上存在一些問題。
1.2 足球技術及戰術訓練
在足球技術和戰術的訓練方面,我國青少年足球訓練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訓練過程中體能訓練多于技術訓練。對于足球運動,沒有技術就不能有所作為。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往往對于技術訓練熟視無睹,不予重視,而對于體能訓練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青少年在繞場跑步中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而得不到技術提高所帶來的樂趣,無法更好的熱愛足球運動[5]。
(2)訓練缺乏系統性。根據合理的訓練計劃,對運動員進行合理的、靈活多變的足球訓練是必要的。青少年在俱樂部的訓練時間和次數較少,教練又往往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訓練,導致青少年在足球訓練中難以學到有用的東西,降低了足球訓練的效率。
(3)戰術訓練有所不足。足球戰術包括進攻、防守、定位球-角球、任意球、邊界球訓練等等。由于我國足球事業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導致教練員的足球戰術訓練有所不足。
1.3 青少年足球人員文化素質問題
文化素質是形成運動員戰術意識、意志品質以及球隊整體風格和技術、戰術特點的基礎性因素[6]。通過文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能夠提高足球運動員的智力水平,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對于其道德水平和創新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我國青少年足球訓練過程中往往只是重視體能或者技能的訓練,而對于青少年的文化素質教育有所不足,導致運動員對于足球運動的理解能力有所不足,對他們在足球事業的后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1.4 足球教練員素質參差不齊
足球教練員作為足球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者,其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足球訓練的效果。在現實訓練過程中,教練員的水平往往不能夠滿足運動員和球隊的發展需要,從而影響球隊水平的高低、球員的個人發展以及比賽成績的輸贏。根據查閱文獻,無論是在發達地區或者欠發達地區,教練員學歷不夠,實戰經驗匱乏,優秀的教練員不愿意去高校、中學對青少年進行足球訓練[7]。教練員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缺乏完善的運動學專項知識(運動心理學、運動醫學理論、訓練學理論等等);且難以根據球隊或者球員個人的特點,制定合理、系統的訓練方案。
1.5 足球大眾化程度低
較低的足球大眾化是制約青少年足球訓練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足球愛好者比例較低,大眾化參與較低,沒有濃厚的足球氛圍。究其原因包括足球主管部門忽視了足球的大眾化發展,足球也容易被其他新興的運動逐漸取代。
2 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針對我國青少年足球訓練存在的問題,該研究者結合自身工作,提出如下的建議措施:
(1)在足球訓練理念上,首先應當讓青少年在足球訓練中享受到足球的快樂,對足球產生濃厚的興趣和熱愛,而不僅僅是當作自己的一份事業;訓練指導應當與時代的發展保持同步,有針對性的對其發展提供指導。
(2)在足球技術和戰術訓練上。除了對于球員技術和體能的訓練,應當注重足球戰術意識的推行,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穿插戰術意識,使球員能夠對戰術目的、對手戰術等具有高度的認識,培養球員之間的默契和整體配合,注重球員位置技戰術、隱蔽傳球等戰術意識的培養。并通過實際比賽作為足球訓練的效果檢測,對訓練模式加以改進。
(3)加強教練員隊伍建設。充分認識教練員隊伍的現狀,對穩定教練員的隊伍,提高教練員的素質,培養造就一批有著豐富實踐經驗及掌握先進運動訓練理論和科學知識的優秀教練員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要通過加強對教練員的培訓和考核等多種途徑,提高教練員的素質。
3 結語
我國足球事業還有一段很長的道路要走,在青少年足球訓練方面需要社會各界不斷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王光磊.淺議青少年足球訓練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5(5):41-42.
[2] 蔡鏘.我國青少年足球訓練體制現狀誘因和對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5):95-97.
[3] 張慶春.國外青少年足球訓練理念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79-81.
[4] 袁博.青少年足球訓練理念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17.
[5] 丁惠寶.青少年足球訓練誤區的剖析與對策[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9):44-45.
(上海體育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上海 200438)
摘要:對中德兩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比較發現:德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采取體教結合、健全人格培養的模式,而我國培養途徑單一,沒有充分發揮學校在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方面的作用;德國建立了比較健全的各年齡段U系列青少年競賽體系,并且建立了與職業聯賽相一致的青少年聯賽運行機制,而我國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競賽體系;德國重視足球教練員培訓以及繼續培訓,并且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考核監督機制,而我國足球教練培訓以及繼續培訓方面管理不夠規范,沒有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
關鍵詞:青少年足球;培養體系;足球人才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68X(2015)01-0026-04
Comparison between Teenager Football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and Germany
ZHANG Chengfeng, HAN Siyin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t., Shanghai Inst. of P.E., Shanghai)
Abstract: The paper compares the teenager football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and Germany. The teenager football talent cultivation in Germany adopts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l. 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in Germany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operation among local football association, club and school. The teenager football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is monotonous and school is inactive in the teenager football athlete cultivation. Germany has established U type teenager competition of various ages and teenager league accorded with professional league. The teenager competition in China fails to have a complete competition system. Germany pays attention to coach trai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has a strict evaluation system. While in China, the coach trai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are not standard and there is no strict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teenager football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China; football talent
2014年巴西世界杯德國再次問鼎世界冠軍,至此德國在世界杯上已經獲得了4屆冠軍、4屆亞軍以及2屆季軍。德國足球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可以說是得益于其科學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反觀我國足球發展歷程,自2002年首次進入世界杯決賽之后,我國足球就進入了漫長的低谷期,無論是世界杯還是亞洲杯又或者是U系列國家隊,中國足球在各大國際賽事節節敗退。與此同時,極其匱乏的足球人口嚴重威脅到中國足球的未來,青少年足球人口的現狀更是不容樂觀。面對暗淡的中國足球現狀,筆者試圖通過對德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的剖析,以期在兩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的比較中,找出我國與德國青少年足球培養體系方面的差距,為我國青少年足球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1德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
1.1德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模式
德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始終貫徹“體教結合”的理念,把教育和訓練融合在一起,德國足協認為青少年球員的第一身份應該是學生,其次再是足球運動員。為了保證青少年球員獲得系統的文化課學習,德國足協大力促進地方足協、業余足球俱樂部和學校的共同合作,建立三方之間的聯動機制,整合各方資源,力爭在培養青少年球員健全人格方面以及足球技戰術方面形成合力。目前德國在青少年球員培養方面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培養體系,球員上午在學校學習,下午放學后(一般下午3點之前放學)就會到學校附近的業余俱樂部接受足球訓練。德國足協考慮到青少年球員正是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為了讓球員有一個身心健康成長的環境,也為了方便學習和訓練時間安排引導業余俱樂部圍繞學校和住宅區分布。遍布學校和住宅區27 000多家的業余職業俱樂部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球員的鍛煉需求,球員可以便利地往返學校、俱樂部和家庭三個空間。同時,地方足協會在寒暑假期間聘請專業的足球教練去業余俱樂部指導球員的訓練。球員在當地業余俱樂部經過專業足球的訓練后,一些比較有潛力的球員會被送到青少年訓練基地進行更為系統和科學的訓練。德國范圍內共有390多個這樣的青少年訓練基地,每個訓練基地覆蓋大約70多個業余俱樂部,被選進來的球員在這里經過更為專業化的訓練后都將成為職業俱樂部的后備人才。這部分球員在青少年訓練基地訓練后,一部分更為優秀的球員被挑選到職業俱樂部的梯隊,再過渡到職業一線隊伍中,表現非常出色的會代表國家隊出征國際比賽。值得一提的是,被選拔到職業俱樂部梯隊中的球員也不會脫離文化課學習,德國足協與俱樂部合作設立寄宿制學校,確保每個青少年球員完成正規的文化課學習。德國的足球學校也是培養青少年球員的主要途徑,德國足球學校分為基礎學校和精英學校,基礎學校里面表現突出的球員會被選拔到精英學校去學習,精英學校的球員會被選拔到職業俱樂部的梯隊中。
1.2德國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
德國的學校上至大學下至小學沒有系統的校園足球比賽體系,但是德國足協依托業余俱樂部和職業俱樂部建立了完善的U系列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德國足協認為建立科學的競賽體系不僅可以驗證訓練大綱的有效性而且可以為青少年球員提供實戰機會。德國的青少年競賽系統分為全國性競賽和地區性競賽,全國性競賽分為青年A級別和B級別,A級別是U19系列全國聯賽,B級別是U17系列全國聯賽。全國性青少年競賽分為東北、西部、西南三個區,每個區的前兩名進入全國冠軍淘汰賽。地區性競賽分為U15、U13和U11三個系列,三個U系列比賽的最高賽事級別都是地區聯賽,但有所不同的是要求的參數人數有所差異,U15系列要求每隊在場上的人數為11人,U13系列參賽人數根據各個地區的要求不同,參賽的人數也不同,有的地區要求是11人,有的地區要求是7人。U11系列要求每隊在場上的人數為7人,德國足協認為U9以下系列的青少年球員不宜過早地參加正規的聯賽,這個階段的球員應該多培養他們對足球的興趣,讓球員感受足球帶來的快樂。
1.3德國青少年足球裁判員培養體系
德國足球教練員分為4個等級,職業教練員、A級教練員、B級教練員、C級教練員,其中C級教練員又分為專業型和大眾型教練員,大眾型教練員證書需要完成80個學時的培訓然后通過考核就可以獲得證書,專業型教練員證需要完成120個學時的培訓才能獲得證書。C級專業型教練員是教練員培訓的第一個等級,獲得C級專業型教練員證書的教練員可以報名B級教練員的培訓。同時,德國足協還開設了教練員在線培訓網站,邀請德國一些知名的教練在線指導基層教練的學習。在線網站為各個年齡段的球員設計的訓練方案,成人組和青少年教練員都可以在網站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訓練方案。此外,德國足協強調教練員的繼續學習,重視教練員的知識結構更新,把教練繼續培訓與證書掛鉤,不定期參加培訓班的會取消教練員證書。
2中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
2.1中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實行足球職業化改革前,第二個階段是足球的職業化階段。足球職業化改革之前青少年球員培養的主要途徑是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業余學校和體工隊。當前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一直由足球職業俱樂部不同年齡段梯隊和足球學校主導,但職業俱樂部的梯隊建設方面很不完善,盡管中國足協出臺的政策明文規定了職業俱樂部必須建立各級年齡段的青少年梯隊,但實事上只有像北京國安和山東魯能這樣的俱樂部愿意投入資金建設后備隊伍。有些俱樂部經常會出現“易主”現象,俱樂部背后的資本進入足球領域并非為了發展足球而進入足球領域,而是期望介入足球領域以后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的發展優惠政策。與此同時,足球學校在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方面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一方面學校數量在減少,在開展足球職業化初期,足球學校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但隨著足協頒布的有關政策對足球學校的辦學條件有所限制后,足球學校的增長數量逐漸減少,已有的足球學校也因辦學條件等因素相繼退出了市場。另一方面,學生的數量在減少,目前國內幾所比較知名的足球學校學費都比較昂貴,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平均每學年的學費需要23000左右,恒大足球學校學費更是高達35000元一個學年,如此之高的學費一般家庭是很難承受的,一部分熱愛足球的青少年也因此被拒之門外。當前整個足球大環境的不景氣,家長對孩子在足球學校能否接受正規的文化課學習和以后就業出路的擔心也間接導致了足球學校生源的減少。足球職業化改革后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業余體校在培養青少年球員方面的作用明顯在弱化,而學校足球在發展青少年球員方面更是停滯不前,各級學校開展的足球體育課更多的是為了“走形式”,有的學校為了維持校園穩定,防止出現球場暴力現象就直截了當地選擇不開設足球體育課。以上的原因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當前我國青少年足球人口銳減的事實。
2.2中國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
中國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分為競技型系列比賽和普及型系列比賽,競技型系列比賽主要包括四項賽事,即全運會比賽、城運會系列比賽、U系列(U19、U17、U15)三個年齡組的比賽和全國重點城市青少年足球比賽,其中U系列(U19、U17、U15)的比賽又分為三個年齡段系列足球聯賽、優勝者杯賽以及足協杯賽。青少年普及型系列比賽主要包括U系列(U19、U17、U15、U13、U11和U9)6個年齡段的各省市業余足球俱樂部、足球學校的比賽。普及型系列的青少年足球比賽由于參賽隊伍多、規模大的特點,足協將普及型系列的賽事分為三個層次的比賽,分別是地方足球協會主辦的城市預選賽、大區足球協會主辦的大區復賽和中國足協主辦的全國比賽。
2.3中國青少年足球教練員培養體系
當前我國足球教練員的培養分為5個等級,職業教練員等級、A級教練員等級、B級教練員等級、C級教練員等級和D級教練員等級。職業教練員的培訓時間為600-700個學時,A級教練員需要完成148-180個學時的學習,B級教練員需要完成108個學時的學習,C級教練員需要完成48個學時的學習,D級教練員需要完成42個小時的學習。與此同時,我國在2008年也開始了教練員的繼續培訓制度,職業教練員每兩年至少要完成40學時的學習,A級、B級和C級教練員每四年至少完成40個小時的學習,D級教練員每四年至少完成24個小時的學習,但我國的教練員繼續培訓與教練員證書不掛鉤,按照規定修完既定的學時即可。
目前我國青少年足球教練員總體綜合素質不高,青少年教練員主要是來自職業俱樂部的一線、二線的退役球員和高等體育院校的畢業生。一方面,職業隊退役下來的球員從事青少年教練員工作經常會出現的問題,這部分教練員在文化教育和專業理論知識方面比較薄弱,足球知識結構比較陳舊,在帶隊訓練時還是按照過去的訓練方法培養球員,不能把先進的足球理念傳授給青少年球員。另一方面,從高等體育院校畢業的青少年教練員帶隊經驗少,對足球的理解只停留在學校所學的課本知識上,缺少實踐帶隊經驗。
3中德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比較
3.1中德青少年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首先,德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采取體教結合、健全人格培養的模式,業余俱樂部都建立在學校和住宅區的周邊,學生白天在學校學習,下午放學到學校或者住宅區周邊的業余俱樂部參加足球培訓,這樣既保證學生正常的文化課學習,又方便學生參加足球訓練。同時在家門口就可以參加足球訓練,對處在身心發育階段的青少年發展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我國雖然近十年都在宣揚體教結合模式,但實際現狀卻沒有得到多大程度的改善。無論是足球學校還是職業俱樂部梯隊把重心都放在球員的足球訓練上,不重視球員的文化課學習,對于球員的今后出路問題沒有做長遠的規劃。特別是處在身心發展階段的青少年球員自律性較差,一方面遠離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培訓機構的管理者疏于管理難免會導致球員教育和親情的缺失。其次,德國的青少年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個自下而上比較完整的金字塔體系,球員通過選拔從塔基逐步過渡到塔尖。學校和業余俱樂部構成塔基,二者相互間建立的聯動機制,有利于廣泛培養青少年足球人口。青少年訓練中心和足球精英學校構成塔身的第一層,職業俱樂部梯隊構成塔身的第二層,職業俱樂部構成塔身的第三層,塔尖是國家隊。在我國足球學校和職業俱樂部相互獨立,在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方面沒有形成合力。最后,中國青少年球員參加足球訓練的經濟成本大大高于德國,我國足球學校商業性較強,收費比較高,一般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如此大的經濟支出。相反,德國的業余俱樂部在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方面基本不收費或者收取很少的費用。
3.2中德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比較
首先,德國依托俱樂部建立起來的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比較完善,系統的競賽體系為各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球員提供了充分的實戰機會,青少年聯賽的運行機制與職業聯賽運行機制相一致,這不僅為青少年球員今后過渡到職業聯賽縮短了適應陌生環境的時間,也為球員的快速成長提供了空間。反觀我國青少年競賽體系,一方面各地區開展的競賽不均衡,西部地區開展的情況明顯要落后于東部地區,另一方面,我國的青少年競賽輻射的地區范圍較小,沒有把分散的賽事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競賽體系。其次,德國足協非常重視青少年球員的文化課學習,因此在競賽安排上特別考慮到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時間,避開學生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而我國的青少年比賽在競賽安排上很少考慮到這一點,在比賽期間允許學生向學校請假。同時,過度注重競賽成績忽視球員成績的長期發展。
3.3中德青少年足球教練員培養體系比較
一方面,德國足球教練員培訓方式多樣化,采取線上和線下等多種途徑來培養教練員,另一方面,培養時間上比較靈活,德國足協把教練員的培訓時間都放在晚上,盡量不占用教練員的白天帶隊時間。此外,德國足協非常重視教練員的繼續培訓,督促教練員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學習前沿的足球訓練理念,建立起完善的教練員繼續培訓監督機制,教練員繼續培訓情況的好壞直接與等級證書掛鉤,培訓學時達不到標準或考核不通過都會取消教練員的等級證書。我國足球教練員培訓課時少,培訓的方式也比較單一,足協對教練員的繼續培訓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和監督機制。我國青少年足球教練員整體素質不高,足球理念落后,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比較差,這對青少年球員的培養勢必會造成不利影響。
4對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的建議
4.1人才培養模式方面
第一,拓寬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途徑,建立完善的自下而上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首先積極發揮各級學校在培養青少年球員方面的基礎作用,通過政策引導吸引社會力量大力發展青少年足球俱樂部和培訓班,建立多元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校園足球、業余俱樂部和培訓班為基礎,足球學校和職業俱樂部梯隊為中層,職業俱樂部為頂層的這樣一個自下而上的足球人才培養體系。其次,發揮中國足協的主導作用,引導地方足協和學校以及社會足球培訓機構建立三方的聯動機制,充分整合各方資源,在擴大青少年足球人口方面形成合力。第二,切實做好青少年球員的文化教育工作,解決好青少年球員今后退役出路問題。我國可以參照德國引導俱樂部和培訓班建立在學校的周邊,這樣既方便學生到學校學習又方便足球訓練。足球學校和職業俱樂部梯隊要嚴抓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加強文化課考核,把“體教結合”模式落實到實處。這樣使青少年球員在成長過程中實現合理的人才分流,有潛力的球員可以過渡到更高一層次參加更加專業化的培訓,不能脫穎而出的球員可以加強文化課學習,繼續教育深造。
4.2競賽機制方面
第一,整合現有競賽資源,建立能夠輻射各個省、直轄市的全國性青少年聯賽,重點扶持西部青少年足球聯賽的開展,營造良好的全國青少年足球氛圍,引導更多的孩子參與足球運動。第二,建立健全的能夠適合各年齡段球員身心發展的聯賽,科學制定各年齡段聯賽的目標,不急功近利追求競賽成績,不人為地過分提高青少年球員成才速度。第三,建立起能夠與職業足球聯賽相銜接的青少年足球聯賽運行機制,讓球員在青少年足球聯賽階段就開始適應和了解成人職業聯賽,為今后具有潛力的青少年球員過渡到成人職業聯賽縮短適應時間,幫助球員快速成長。
4.3教練員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的足球教練員等級證書考核制度,把培訓工作和考核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二,定期舉辦教練員培訓班或講座,加強各級教練員的繼續培訓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教練員繼續培訓考核制度,把教練員的繼續培訓與等級教練員證書掛鉤,對于不及時參加繼續培訓或者考核不通過的教練員應取消等級教練員證書資格。第三,開通專門的教練員自主學習網站,邀請國外知名教練進行網上講學,引導教練員學習先進足球理念,及時更新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 劉波.德國體育俱樂部體制與競技體育關系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7(6)65-69.
[2] 聶嘯虎.德國足協改革的重要舉措[J].體育文化導刊,2003(1):55-56.
[3] 陳沖.我國子U-17足球后備人才地域流動的特征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2):19-21.
[4] 馬忠利.俄羅斯2008—2015年足球發展綱要及啟示[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4(3):1-4.
關鍵詞:學校體育學 民族院校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8-0006-03
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中明確將《學校體育學》列為體育教育專業主干課程。通過《學校體育學》課程的開設,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全面、準確地了解學校體育工作,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形成和體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效果。然而,由于諸多原因,民族院校《學校體育學》教學中,依然存在著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以追求“考試”成績過關為目標的應試教育模式。鑒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對民族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校體育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探析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并依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對現有理論成果的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為進一步完善該課程教學體系和推進教學改革提供可鑒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08級、2009級、2010級部分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2008年以來與本研究主題有關的多篇學術論文、相關教育學專著及教學文件。
1.2.2 問卷調查法
隨機抽取西北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2008級、2009級、2010級180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回收問卷178份,有效問卷175份,有效率98%。
1.2.3 訪談法
與2名《學校體育學》原任課教師進行交流,探討現有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問題;在教學期間與學生交流,對實習回校學生進行訪談,為研究尋找依據。
1.2.4 經驗分析法
根據自己教授《學校體育學》課程積累的經驗,針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小學體育教學實際,總結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改革對策。
1.2.5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 12.0軟件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處理。
2 《學校體育學》教學現狀分析
2.1 以講授教材為主,忽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調查結果表明,西北民族大學《學校體育學》授課方式仍以傳統的注入式教學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將教材中現成的知識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至于學生對該門課程有無學習熱情和興趣,如何學、學什么,是否學會、學懂,能否將所學理論知識充分應用于實踐則考慮甚少。學生表現出學習興趣乏味,學習方法機械、死板,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高。平時完成作業,只是倉促應付或相互抄襲,缺乏主動搜尋各種相關資料的意識和綜合分析的能力。對于基本知識也只是簡單地死記硬背,為分數而學,考試過后原本還給老師。另外,長期以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受“體育專門化訓練”的影響,高考時文化課成績相對較低,進入高校以后,由于基礎文化知識儲備的不足,自覺看書學習的習慣尚未形成,在《學校體育學》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學生對綜合性理論課知識學習缺乏必要的認識,基本理論與相關學科知識缺乏有機聯系,不能將已經學過的《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體育保健學》、《體育心理學》、《體育教育學》等專業理論學科知識進行有條理的吸收和靈活運用,導致近幾年來在體育教育實習時,有部分學生明顯存在教案書寫欠規范,對中小學課程內容不盡熟悉,組織教法不合理,教學實踐能力欠缺等問題,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師在《學校體育學》教學中,過于偏重以教材為中心,從頭至尾講授基本理論,未曾引導學生涉獵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再加之缺少組織校內試講,校外觀摩等實踐環節,從而從根本上忽略了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
2.2 以課堂學習為主,忽略課堂內外的有效銜接
現代課程理論認為:“課程不僅僅包括知識,而且包括學習者占有和獲取知識的主體活動過程”。《學校體育學》是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一門課程,教學活動不僅僅局限于理論課堂。學生口令及隊列練習,基本徒手操的練習與編排,基礎身體素質練習與游戲的組織,一般性體能訓練方法,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課余體育代表隊訓練,課余體育競賽,課堂準備活動、基本的教學步驟與方法,教學觀察與評價,各項目裁判的實習等都是在《學校體育學》課堂之外進行。學生在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等所有術課學習中,均耳濡目染體育教學組織、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靈活運用。
然而,在目前《學校體育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尚未高度重視課外的作用和效果,一味強調以課堂為中心,偏重于書本知識傳授,忽略了課內與課外的銜接,與各術課任課教師和代表隊教練員之間溝通甚少。實踐課教師只重視各自術課技術技能的學習,學生掌握技能之后再如何根據中學生實際施教,方法步驟該如何進行,幾乎無暇顧及或指導甚少,出現學生“身在此山,但仍不識真面目”的情形。理論與實踐課教師“齊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共同考評學生技能的有關成績認定未予建立,最終使《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學不致用,導致學生在教學實習乃至畢業之后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出現教學方法不當、組織措施不力等弊端,從中似乎也可以找到為什么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只會示范,不會教學的原因所在。
2.3 注重理論考核,忽視學習過程能力評價
目前在《學校體育學》課程教學評價模式中,多年來一直只采用單一的期末筆試的考試形式,并以此作為確定學生學習綜合成績的主要依據。學生只要按時上課,遵守課堂紀律,就可獲得較高的平時成績。考試前,教師再集中復習,學生挑燈夜戰,做到考前突擊就能過關。這種單一、落后的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教師得不到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信息而無法調整自己的教法內容和要求。奔著成績而教,只為及格而學,唯以分數論成敗,忽略了多元能力評價,結果出現個別學生理論考試90多分,但在操場不會整隊的尷尬局面。導致的結果是頭重腳輕,缺乏堅實的基礎,缺少將來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具備的綜合素質能力。因此,注重過程評價、階段評價、單元目標評價理應成為《學校體育學》教學改革考慮的重要內容之一。
3 《學校體育學》教學改革的建議
3.1 理論聯系實踐,強化學生能力訓練
《學校體育學》課程的目標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學校體育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從事體育工作的能力。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提高《學校體育學》的認識層次,有一個觀念上的更新與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認真鉆研教材,并要廣泛閱讀、收集相關教學資料,全面了解當前國內外學校體育的最新動態,特別要注意吸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國內外學校體育改革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觀念。在“始于概念、終于概念”的傳統教學中,知識很難轉化為學生的能力,更談不上創造性的運用。從而往往導致體育專業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為此,應牢固樹立《學校體育學》課程“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教學理念,以描述學校體育實踐中的各種現象開始,讓學生從直接的“體驗”中感知、學習和鞏固知識,親身參與到資料搜集、編輯與撰寫課堂討論提綱、書寫課時計劃和試講活動中。將知識學習與探索過程相統一起來,實現理論知識的內化與整合,發展學生運用專業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破以往突出教師為中心,通過組織看課、說課、試講、評課等一系列體育教師專業技能的學習與演練,逐漸縮短教學與未來工作情境之間的差距,促使學生吸收、鞏固、強化所學知識,并使其實踐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3.2 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加強課堂內外聯系
隨著教學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寬,教學活動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學習準備活動、自學活動、總結評價活動都在課外,它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學模式由課堂走向課內外結合以適應時代的潮流。在今后的《學校體育學》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改變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看中小學優秀的《體育與健康》課教學案例,應根據教材結構、內容,結合學校體育實際,合理組織教材,改變以往只將抽象、空洞的理論知識如數灌輸給學生的傳統教法,多用案例分析,少些照本宣科;加強術科教學與《學校體育學》課程教學的聯系,在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下,將《學校體育學》基本理論知識應用于體育教學實踐,盡可能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實踐操作機會。如:學生在學術科和組織課外活動時,教師多向學生提問該項內容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又該怎樣教,基本的準備活動和一些基本教學內容的教法步驟該怎樣寫,基本的上課隊型、口令、組織、裁判、教學內容的教法步驟等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多進行練習;課外多組織一些各種形式的教學比賽,技能大賽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能力,建立教、學、練相結合的綜合的教學方法體系,不斷總結對學生體育能力培養的一套方法。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組織學生到附近中小學觀摩《體育與健康》課,聘請中小學體育教師前來講課、傳授經驗,要求學生寫出聽課記錄并分組評價。通過組織課堂內外討論的形式,加強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自由辯論,發表個人獨立見解,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內外學習的熱情,激活他們的創新思維,使課內課外緊密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3.3 改進評價方式,通過評價提高教學效果
建立全面、客觀、準確、實用的評價體系,改變以往的單一評價形式,注重過程評價、階段評價,單元評價,加大平時學習過程評價的權重,并把評價作為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平時成績(20%)包括課堂出勤、學習態度、師生互動、作業完成情況:課堂出勤占50%,包括曠課、事假、病假,期末按缺勤次數分別予以扣分;學習態度占25%,包括學生隨意遲到、早退、上課睡覺、不帶書本筆記、看課外書、玩手機等,如發現上述情況要當堂酌情扣分。師生互動和按時完成作業25%,包括作業完成情況、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向教師提問,以及與教師網上互動答疑等,每次可加2~5分。
(2)階段學習成績(20%)包括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幾個學習階段,根據學生討論、案例分析(教案書寫規范程度)評定成績。
(3)單元評價(20%)包括專題報告、聽課記錄、說課、試講教案及實踐試講等,根據完成情況分別進行成績登記。評價內容包括學生根據自學情況進行的自我評價以及分組互評。分組互評的具體方式可每組隨機抽取或選派代表利用課堂演示、口頭匯報等方式向全班展示討論學習成果,最后填寫課堂討論學習登記表。以教學小組(15人左右)為單位進行試講時,要求每位同學準備試講教案,試講結束相互評議,如實填寫聽課記錄表,以現場打分和上述材料作為評定成績依據。
(4)期末考試(40%)包括理論試卷考試和實踐活動成績評定。通過整個動態的評價過程,可以使學生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的學習程度,養成自律、反思的學習習慣,通過規范的過程評價達到有效促進教學效果的目的。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民族院校《學校體育學》任課教師對課程改革關注較少,課程意識較淡薄,不能及時了解和獲得新觀念、新信息,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了解不夠深入。教學過程中“重教授,輕實踐”,教學方法及手段略顯陳舊,已不能適應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要求。
(2)民族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文化素質較弱,專業理論知識之間缺乏系統性。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機會較少,對實踐能力的培養亟需加強。
4.2 建議
(1)教師須牢固樹立新的課程理念,實施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設計和制定個性化的評價標準,加強與各術課教師之間的聯系,指導學生能夠制定各種教學文件和一般基本徒手操的編排,注重學生系統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