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留守婦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男勞動力大規模的外移,在我國農村社會出現了一大批“留守婦女”群體,這個龐大的特殊群體在我區達1萬余人,并持續增多。由于丈夫在家庭生產生活中缺位,留守婦女面臨多重生存發展困境,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關愛農村“留守婦女”,破解她們面對的難題,正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一個日益凸出的現實問題。
一、農村留守婦女現狀
(一)農村“留守婦女”基本情況“留守婦女”的丈夫在外務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區務工,而她們卻留守家中,肩負起家庭幾乎全部的生產勞動和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成為家庭中的“頂梁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都壓在她們肩上。據統計,__區“留守婦女”中農村“留守婦女”占90%以上,中青年“留守婦女”占85%。“留守婦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則在農閑時外出打工或郴州市范圍內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以__區華塘鎮油山村為例,對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進行專題調研,調研采取發放調查問卷、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入戶走訪“留守婦女”家庭10戶,以期了解掌握全區農村“留守婦女”現狀、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她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作用,逐步解決她們面臨的諸多問題。她們的整體生存發展狀況如下:1、“留守婦女”年齡結構,以30到40歲中年居多,占45%;2、“留守婦女”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占52%,小學占41%,高中及以上占7%;3、“留守婦女”家庭人口情況,3口人的占41%,4口人的占43%;4、“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5、“留守婦女”家庭年收入情況,以年收入2萬—3萬的居多;6、“留守婦女”丈夫多長時間返家一次,半年之內占25%,半年至一年占67%,一年以上的占8%;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最擔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擔養家義務。
(二)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情況呈現以下特點:1、“留守婦女”年齡分布中年居多。2、“留守婦女”文化教育程度偏低。3、“留守婦女”從事家務和農業身心俱疲。4、“留守婦女”擔心感情出現危機。5、“留守婦女”文化生活枯燥單一。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由于平時忙于農活和家務活等,沒有時間參加娛樂活動,加上生活范圍較小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不能從參加文體活動中讓自己減壓。
二、農村留守婦女的困境留守婦女擁有完整的家庭,卻常年過著“牛郎織女”般的生活;她們收起女性的矜持嬌貴,而頂風沐雨干著本該是男人干的重活。她們柔嫩的肩頭撐起的,是飽含酸甜苦辣的家園
(一)拖老帶小,披星戴月,生活艱辛。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妻子成為家庭生產生活的絕對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量更大。同時,男人外出務工,贍養老人,養育孩子,洗衣做飯,喂養雞鴨豬牛等繁瑣的家務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婦女”的身上。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
(二)獨守空房,精神貧乏,生活孤單。由于丈夫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調查發現,89%的“留守婦女”覺得丈夫的忠誠成了她們最大的心理負擔。有許多“留守婦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轉包給別人種,自己跟隨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贍養老人、照顧子女的責任又使她們難以走出家門。
(三)生性膽小,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男性勞動力外出,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致使農村治安防范力量減弱,違法犯罪幾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膽小的農村“留守婦女”普遍感到缺少人身安全感,同時還要注意與男性的避嫌。由于“留守婦女”處于弱勢地位,她們的合法權益相對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容易成為農村害案的主要侵犯對象,其家庭財產也成為作案分子的目標。
(四)常年的溫飽觀念和勤儉節約傳統導致健康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村婦女缺乏保健意識,一個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難,能節約一點是一點,女性用品在家庭開支中所占比例不大。有些農村“留守婦女”,為了節約錢,有病不醫只自己拿點藥了事,有時干脆一拖再拖,以致于小病拖成大病,她們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與此同時,在飲食方面,也不講究合理搭配,以解決溫飽為原則,基本不會調劑改善生活,也不會每餐都有肉食和水果。
(五)親情缺失,子女家庭教育環境不優。“留守婦女”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缺少父愛和團聚,母親要外出做事,小孩平時多跟老人在一起,老人多只管他們的溫飽,有的婦女文化偏低,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往往是物質上的滿足大于知識的教育,出現了“重養輕教”現象,而且陪伴小孩的時間少,親情的部分缺失也影響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三、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婦女的對策與建議農村“留守婦女”已經成為農村一個新的特殊群體,是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同時涉及到留守家庭的幸福和穩定。不解決好這一群體的各種問題,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產生不利影響。社會各界要普遍關注“留守婦女”問題,把它放到影響全局的高度來認識,妥善解決這一特殊群體的特殊問題,為“留守婦女”撐起一片藍天,同時也為當地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增添一抹亮色。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重視并關注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特殊社會群體,要把“留守婦女”問題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留守婦女”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臺有利于“留守婦女”創業就業的政策。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調查研究,掌握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如,姓名、年齡、人數、分布、每天的勞動時間等,制定關愛“留守婦女”的政策和措施。
(二)強化科技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各級組織要著力提高“留守婦女”綜合素質,提高“留守婦女”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要積極引導“留守婦女”摒棄“男主外、女主內”封建傳統的束縛,組織“留守婦女”樹立“四自”精神,用自已的行動積極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提高農村婦女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她們的自身發展,是解決“留守婦女”各種問題的重要途徑。要舉辦各類知識、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她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學教子水平。要廣泛發動農村“留守婦女”增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發展能力的緊迫感,克服依賴心理,主動提高自我發展和應對各種困難的能力。
(三)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相關的服務和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如涉農部門努力提高農業生產 機械化程度,減輕“留守婦女”的農業生產勞動強度;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提高“留守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門在“留守婦女”比較集中的地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門為“留守婦女”提供各種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醫療衛生部門建立對“留守婦女”的健康支持系統,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減輕“留守婦女”心理壓力等。群眾團體發揮各自優勢,為“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和幫助。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使這一特殊群體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得到健康發展。
勞動強度大。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妻子成為家庭生產生活的絕對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量更大。據統計,有83%的“留守婦女”靠種植業為生。同時,男人外出務工,贍養老人,養育孩子,洗衣做飯,喂養雞鴨豬牛等繁瑣的家務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婦女”的身上。
生活質量低。農村“留守婦女”娛樂生活單調,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有些“留守婦女”常常因為空虛而從事賭博、迷信等活動。由于疲于養家奔波,對子女全面教育和培養意識不強,只注重吃飯穿衣上。她們與丈夫溝通交流少,婚姻生活質量不高。
精神負擔重。由于丈夫長年不在身邊,生活中缺少關愛,感情上出現空缺,不少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擔心丈夫是否忠誠,其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紅燈”。有許多“留守婦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轉包給別人種,自己跟隨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贍養老人、照顧子女的責任又使她們難以走出家門。
衛生保健差。由于生產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婦女”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農業、畜牧業生產上,放在贍養老人、教育子女上,無暇或無經濟能力顧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之文化素質偏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識,這個群體普遍存在衛生保健較差的現象。
缺乏安全感。男性勞動力外出后,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致使農村治安防范力量減弱,違法犯罪幾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留守婦女”普遍感到男人不在家,睡覺不踏實,缺少人身安全感,她們容易成為農村害案的主要侵犯對象,其家庭財產也成為作案分子的目標。
“留守婦女”在生存中遇到的困境已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只有社會各方面給她們以足夠的人文關愛,讓這個弱勢群體共享發展成果,才能真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全面實現社會的和諧。
1、要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文化技能培訓,保障她們受到較好的教育,提高文化程度,幫助“留守婦女”掌握實用技術,使她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要改善勞動環境,積極爭取引進更多的適合“留守婦女”特點的致富項目。
2、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政府應加大投入,在農村建立文化站、圖書室等文化場所,一方面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使她們通過讀書和參與各項活動,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和科學教子的方法。
3、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治安環境。要組織“留守婦女”參與平安村莊和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增強她們的法律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促進家庭的和睦、鄰里關系的融洽、以及農村的穩定。
留守困局:美麗憂傷的女性群體
她們是“留守困局”里最美麗堅強的一群。她們勤勤懇懇、吃苦耐勞,是整個家庭的支柱。老人因她而安全,孩子因她而安定,在外打工的丈夫因她而安心。
但是,她們又是充滿憂傷的一群。長年累月于貧困中掙扎、孤獨中困守,她們早已身心疲憊。
留守婦女頭上的“三座大山”
留守婦女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密不可分。根源在于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又與留守婦女面臨的經濟發展滯后、社會保障體系亟待完善、文化生活貧乏、婚姻關系脆弱的背景息息相關。
目前四川農村留守婦女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大三低”現象:即勞動強度大、健康水平低,精神壓力大、幸福指數低,安全隱患大、自衛能力低。相當部分留守婦女認為這“三大三低”就是壓在她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農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在家是一種無奈和辛酸的選擇。一方面是自身條件較差。年齡偏大、體弱多病,文化較低、缺乏技能,到城市務工缺乏自信心和基本條件,只有依靠丈夫外出務工維持家庭生活。另一方面是家庭負擔沉重。留守家庭一般上有老下有小,被迫留守在家承擔發展生產、料理家務、照顧老人、教育孩子的任務。
處于社會邊緣,身心壓力大
農村留守婦女大多是家中的“頂梁柱”,但由于勢單力薄,她們長期辛勤勞作積勞成疾。經濟不寬裕、有病不能及時就醫、鄰居和婆媳關系不和、社會歧視的現象時有發生,但這些往往被社會忽視。同時由于長期夫妻分居,給留守婦女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的缺失,孤獨、抑郁、煩躁、焦慮、擔憂和猜疑等因素嚴重影響著她們的身心健康。據內江市婦聯調查情況顯示:40%以上的留守婦女“感覺婚姻家庭不幸福”。
據調查,留守婦女擔心的主要問題依次是:擔心丈夫的身體和安全,隱瞞收入、不承擔養家義務,有外遇、對自己不忠,農忙時生產沒人幫忙,遇事時找不到人商量,家人生病沒人幫助照料等等。離婚率也呈上升趨勢,據瀘州、雅安市民政部門統計,因夫妻一方外出打工導致離婚的比例占當地農村離婚人群的一半。當留守家庭出現婚姻危機時,留守婦女一般處于極度的弱勢地位,往往導致人財兩空。
不安定因素在增加
一是自身缺乏安全感。由于農村住房分散、婦女防范能力不強,她們往往成為害的主要目標。據遂寧市婦聯調查,農村性騷擾案件中,62%的受害者是留守婦女。眉山市的農村害案件中,留守婦女占到了70%。而當權益受到侵害時,30%左右的婦女選擇了忍耐,但更多的婦女則勇敢地選擇報警或找政府、婦聯求助,甚至通過法律手段維權。
二是潛在不穩定因素多。容易被各種犯罪分子和組織利用,在一些中,婦女占了較大比例,潛在著許多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
三是心理失衡導致行為失常。身心的亞健康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疏導往往出現心理失衡進而導致行為的失常。廣元市劍閣縣曾出現過留守婦女持刀殺死親生兒子后放火自焚事件。這些悲劇的發生令人痛心和同情,這些典型案例反映出當前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生活中普遍存在著的心理健康問題。
突出重圍:為她們再造一片天
在互聯網上,有心的網民為曾經攜子自殺的留守母親設立了一個紀念網頁,沒有照片,生辰不詳。但愿不久以后,面對這些女性以生命寫下的時代追問,能做出完善的解答。
出臺“關愛文件”
建議下發《四川省關于推進農村留守婦女工作的意見》,努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婦聯實施、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盡可能實現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要加快教育、醫療、社保、戶籍等制度的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要把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通過土地整理等手段適度調整聚居規劃,切實解決農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問題;公安、教育、人社、民政、衛生、農業、婦聯、團委等部門要充分發揮各自職能,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和幫扶。
建立“信息平臺”
建議由省統計局牽頭、省婦聯協助,組織公安、民政、計生等相關部門,聘請相關專家,發動巾幗志愿者對全省農村留守婦女的情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調查摸底工作。建立起全省農村留守婦女數據庫及信息管理平臺,建立科學的管理網絡,形成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為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參考。
設立“救助基金”
建議設立“四川省留守婦女救助基金”,可協調省財政劃撥500萬元作為啟動的原始資金,并每年從體育彩票、福利彩票募集的資金中各劃撥100萬注入基金,以保持基金的實力和幫扶的可持續性。
“四川省留守婦女救助基金”可由省婦聯負責接受、安排、使用,設立專門賬戶,實行統一管理,接受社會監督和有關部門審計。通過廣泛宣傳,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鼓勵和吸納愛心人士對基金提供捐助。
建設“陽光家園”
省婦聯可在農村留守婦女相對集中地區的鄉(鎮、街道)、村(社區)推進“婦女陽光家園”建設。面向農村留守婦女和家庭開展創業就業、技能培訓、綜合維權、家庭教育、社區文化、家政信息、矛盾調解、幫扶救助、和心理咨詢、健康服務等工作,把“陽光家園”建設成為向廣大農村宣傳政策的陣地、傳播知識的課堂、傳遞信息的紐帶、聯系和服務婦女群眾的窗口、展示婦女風采的平臺,成為廣大農村留守婦女找得著、靠得住、能辦事的身邊“娘家”。并力爭通過以點帶面,用3~5年時間,實現村(組)“婦女陽光家園”全覆蓋。
開展“幫扶行動”
一、基本情況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婦女文化偏低。調查顯示: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留守婦女7844人,占99.24%;高中學歷的40人,占5.06%;中專以上學歷的20人,僅占2.53%。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較多,31-40歲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較多,40歲以上的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較多。
2、年齡結構。留守婦女主要分布在30歲以上。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638人,占總數的8.07%左右,主要是因為生育、照顧幼小子女而暫時沒有出門打工;30-39歲的1130人,占總數的14.29%;40歲以上的6162人,占77.96%;40歲以上的留守婦女是較為集中的年齡段。
3、留守原因。調查顯示:家庭經濟狀況差,生活質量低的留守婦女有2280人,占28%左右;無就業技能,致富能力不強的有6408人,占81.07%。大部分的留守婦女因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們留守家中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是她們留守的客觀原因,雙重原因使得她們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態,這一現象在35-40歲的留守婦女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二、現狀及問題
1、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受損。調查顯示:身體狀況差、身患疾病的留守婦女有835人,占10.56%;身體狀況一般的7069人,占89.43%。她們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勞動強度大幅增加,勞動時間明顯變長,留守婦女的體力大幅度透支。調查發現,大部分“留守婦女”每人需要獨立承擔將近2畝地左右的農業生產,而其中又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難以獨自承擔農活”、“希望過上穩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體不好的留守婦女,遇到的困難則更大。
一、個案分析——咸寧市農村留守婦女科學素養缺失現狀
為了了解當前農村留守婦女的科學素養狀況,筆者選取湖北省咸寧市作為研究個案,對該市農村留守婦女進行了抽樣調查。本次調查采取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樣本,以無記名問卷入戶面訪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象為18—69歲的農村留守婦女,樣本分布于該市四個鄉鎮八個行政村。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10份,回收有效問卷796份,回收有效率為98.3%。
(一)農村留守婦女科學素養整體水平偏低農村留守婦女科學素養水平的定量測度維度包括“了解必要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科學方法”和“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有正確理解”三個方面,被調查者只有同時通過三方面測度,才被認定為具備基本科學素養。[2]綜合測算結果表明,2013年咸寧市農村留守婦女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2.36%,其中,了解必要科學知識的農村留守婦女比例為12.26%,掌握基本科學方法的農村留守婦女比例為9.43%,能夠正確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農村留守婦女比例為41.04%。咸寧市農村留守婦女科學素養水平低于全國公民、湖北省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更遠遠低于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
(二)農村留守婦女獲取科學信息渠道不暢首先,農村留守婦女獲取科學信息的渠道比較單一。在互聯網、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與人交流等獲取科學技術信息的渠道中,互聯網與報紙雜志在農村留守婦女獲取科學技術信息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其利用比分別為13.7%、11.3%,。使用與親戚朋友或鄰居交流、廣播、圖書渠道獲取科學信息的比例較低,分別為3.8%、3.3%與2.8%。而電視的利用比高達59%,可見,電視仍然是農村留守婦女獲取科學技術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其次,農村留守婦女對現代信息交流工具認同度低。調查數據顯示,當前農村留守婦女中僅有20.3%的人表示電腦是生活必不可少的,15.6%的人認為電腦根本就沒有什么作用。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農村留守婦女中有高達60.4%的人沒有接觸過網絡,另外在使用過電腦的農村留守婦女中,每周上網時間在1小時以下的比例高達73.2%,每周上網11小時以上的僅有5.2%。比例高達67.5%的農村留守婦女沒有電子郵箱,26.9%的人申請了電子郵箱但不常用,只有5.7%的人表示經常使用電子郵箱。
二、農村留守婦女科學素養水平偏低的成因
(一)自身能力不足是主因首先,農村留守婦女本身科學信息獲取意識薄弱,意愿不強。一般而言,農村地區地處偏遠、經濟不發達。農村留守婦女受自身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思想意識保守,多數人認為隨著年齡增大學習的能力逐步喪失,學習的必要性也逐步降低。“人過三十不學藝”的思想在農村中仍然根深蒂固,很少有人會主動通過學習途徑來獲取科技信息。更有為數不少的農村留守婦女認為,農業生產自古以來就是靠人力勞動來完成的,根本不需要任何管理和生產技能,因而也沒有必要學習科技知識,掌握科學技術。雖然一些農村留守婦女不排斥科學,但由于丈夫外出打工不得不身兼數職,很難有動機、精力以及時間參加各種科普推廣、科學培訓活動等。其次,收入水平較低限制了農村留守婦女獲取科學信息能力的提升。從個體角度來看,每個人學習科學知識,培養信息獲取技能以及收集信息本身都需要經濟投入,同時購買信息設備投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因而經濟收入低的人群在信息社會與知識經濟時代必然存在先天不足。[3]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婦女經濟收入普遍較低,有超過八成的人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其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占42.9%,平均月收入在1001-2000元之間的比例占43.9%,平均月收入在2001元以上的僅有13.2%。農村留守婦女的收入在滿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和其他消費開支以后,幾乎沒有多余的資金來滿足教育消費、信息消費,從而致使她們獲取準確、全面、及時的科學技術信息,并最終導致她們難以提升科學素養水平。最后,文化程度低限制了農村留守婦女對科學信息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是正確理解并恰當運用科學技術信息的基礎。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受封建傳統思想和性別不平等觀念的影響,受教育權的保障程度與教育資源配置依然存在較大的性別差異,農村女性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調查樣本顯示,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學歷為主,比例為45.3%,僅有小學學歷的比例為17.5%,另有11.3%的人從未受過正式教育。擁有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占21.2%,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占4.7%。同時,在相當長時期里,我國基礎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學過程中忽視科學思維的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接受過基礎教育的農村留守婦女也難以具備較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從而導致其在科學信息的分析、理解、運用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
(二)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與科學信息資源分配不均是關鍵因素在信息社會,信息網絡與信息技術成為公民獲取科學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國家發展戰略、政策理念等因素的影響,政府部門在城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財政資金投入很不均衡,城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農村信息基礎設備嚴重匱乏。調查數據顯示,僅有16.0%的被訪留守婦女表示村里有信息化部門或信息服務機構,38.2%表示沒有,45.8%表示不知道。就問到“不能有效利用科學信息的原因”時,有34.3%的人認為是由于信息獲取的基礎設施較少,26.2%的人認為是缺少信息服務機構。從全國來城鄉信息基礎設施分布來看,以互聯網普及率為例,截止2013年底,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27.5%,遠遠落后于城鎮62.%的普及率[4]。至于其他科普設施比如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科技館、博物館等等則全部集中在城鎮。可見,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衡及由此導致的科普基礎設施落后,無疑是制約農村留守婦女科學素養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政府科學信息服務供給存在性別盲區是重要因素當前,針對農村留守婦女的科技信息服務供給嚴重不足,是制約該群體科學素養提升的重要因素。目前在農村尚未形成一套有效提升農民科學素養的科普與培訓機制,科普知識的傳播渠道、科普活動的開展與覆蓋范圍等方面都無法滿足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各級政府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大都沒有硬性的制度規定與管理機制,加上多數工作人員對科學素養培養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各類培訓只是流于形式,效果甚微。同時科普經費投入不足,難以吸引科普人才深入到農村工作來長期為留守婦女傳授實用的科學知識。此外,對農村留守婦女群體科學素養培養的社會性支持力量也很薄弱,一些農村基層組織即使有提高留守婦女科學素養的想法和動力,但由于沒有人員、場所、資金或必要的信息基礎設備,根本無法開展正常的科學普及活動。制度安排性別敏感度不高、科普機制不健全以及社會性支持不足,使農村留守婦女科普活動接觸率和參與頻率低,也難以通過科普宣傳、咨詢、講座、培訓、展覽等形式獲得實用科學技術,提高自身科學素養水,并最終淪為信息弱勢群體。
三、提升農村留守婦女科學素養的路徑
(一)實施信息政策援助,完善政策體系對農村留守婦女提供信息援助,需要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在充分關注各地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相關政策來引導和推進各項信息援助項目的實施,從而改善農村留守婦女信息弱勢地位,提升她們的科學素養水平。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當中,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特殊需要與利益訴求,充分吸納農村留守婦女參與決策,保障其話語權。在提高公共政策的性別敏感度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政策的公平性、創新性與實用性。首先,要出臺更具公平性的信息政策。我國目前實施的信息化戰略即先發展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和城鎮地區,后建設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在“四化”同步的背景下來看,這一政策規定顯失公平,極易固化農民特別是農村留守婦女在信息上的弱勢地位。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出臺一系列更具公平性甚至向農村傾斜的信息政策,著重提升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農村留守婦女對科技信息的認識,增強她們學習實用技術的欲望,使她們的科學技術素養能快速跟上農業現代化的前進步伐。
(二)加強信息教育援助,完善培訓體系要改變農村留守婦女信息理解、運用能力偏低的現狀,有必要進一步創新培訓方式、完善培訓體系,加大信息教育援助力度,增強農村留守婦女接受科技信息的興趣和能力,幫助她們更有效地獲取各類信息,提升科學素養。當前,加強農村地區信息援助教育,特別要針對農村科技信息服務中社會性支持不足、服務內容供需脫節、服務形式單一等不足,進一步完善社會支持網絡、創新教育方式。要動員多元社會行動者積極參與: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的作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傳播與推廣的重要力量,它們不僅擁有大量先進科學技術信息,而且擁有不僅師資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它們的各類教育資源,建立院校、科研機構與農村之間的對口幫扶教育培訓機制,為農村留守婦女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講座等;另一方面,要動員企業、社會組織與團體積極參與,充分吸納民間資本和教育培訓資源,逐步建立起農村留守婦女教育培訓的社會支持網絡。此外,還要充分發揮農村技術能手的幫扶帶作用。特別是農村中的女性科技能手,她們來自農村,更加了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現實狀況和實際需求。相對而言,她們在與農村留守婦女的正式或非正式接觸,所講授的內容也更易為留守婦女所接受,以幫助留守婦女獲得更多實用信息。其次,要加強教育培訓內容的針對性。要緊緊圍繞農村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結合農村留守婦女文化水平不高、信息接收能力較弱的特點,在培訓前期階段為她們傳遞一些基本的、簡單適用的科技信息,并在此過程中幫助其理解和消化這些信息。要根據農村留守婦女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現實需要,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使她們能夠真正從培訓中有所獲、有所得。同時要注重提高她們的科技運用能力,并在運用科技信息的過程中加深對科技信息的理解,形成二者間的良性循環。此外,還應充分考慮農村婦女的生活特點及其履行家庭角色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向其傳授一些對家庭生活有實際意義的現代科學信息。第三,要豐富培訓形式,增強培訓實效。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教育培訓者既要確保培訓內容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從整體上把握培訓的內容與節奏,又要采取各種生動、形象、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以及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培訓的趣味性,從而使枯燥生澀的科技信息變得簡單易懂,單調乏味的課堂變得妙趣橫生,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增強培訓的實際效果,并最終使農村留守婦女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較高的科學素養。
(三)開展信息資源援助,拓寬傳播渠道廣泛且暢通的信息獲取渠道,是提升科學技術素養的重要條件。因此,要努力拓寬農村留守婦女的信息獲取渠道,不斷豐富她們的信息資源,改變她們的信息弱勢地位,逐步提升她們的科學素養。由于當前電視依然是農村留守婦女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徑,因此進一步強化電視的科技信息傳播功能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調整和改善農業電視節目就成為拓寬農村留守婦女科技信息獲取渠道的首要任務。電視節目作為人們最熟悉也是最易接觸到的一種傳播途徑,以其聲像的統一性和極強的視聽效果使得觀眾對其印象深刻。電視節目對滿足受眾的學習需求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并且可以快速、大范圍地傳播信息,科技信息傳播見效快。要充分利用電視的優勢,改善農業節目,提高節目質量,增加節目吸引力,使電視節目更加貼近農村婦女的生活。同時要充分發揮電視節目的引導作用,加大科技素質提高對農民增收以及新農村建設重要性的宣傳,及時發掘并宣傳報道農村留守婦女科技培訓工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行政村、先進個人和科技致富典型,吸引廣大農村留守婦女參與科技培訓,使她們從中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5]。信息基礎設施是拓展科技信息傳播渠道的物質基礎,對于公民科學素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加大農村信息資源援助力度,有必要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居民網絡普及率。互聯網不僅擁有海量信息,而且信息傳播方式具有互動性、即時性與高效性,對于農村留守婦女獲得相關科技信息,提升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農村互聯網建設,引導農村留守婦女正確認識和理解互聯網在日常生產生活的作用,培養她們操作使用計算機的技能,特別是運用網絡搜索科技信息的能力,讓網絡成為她們獲得科技信息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報紙、雜志與圖書也是公眾提升科學素養的基本方式,但由于經濟收入低以及消費支出不斷增長,農村留守婦女用于報紙雜志或圖書的支出自然極其有限。在這種背景下,有必要進一步擴大農村文化書屋的覆蓋范圍,同時加強農村文化書屋的管理,提高農村文化書屋的利用率。也可以考慮以三到五個行政村為單位,興建鄉村圖書館。依賴鄉村圖書館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科學素養,是一個長期持久的系統工程,僅靠政府的投入遠遠不夠,應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建立一個長效援助機制。圖書館資源方面,可號召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贈圖書或提供資金支持,尤其要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科普推廣機構或出版社的聯系與合作。圖書館建設方面,可邀請相關高校或城鎮圖書館的專家進行指導,還可整合博物館、科技館等科普機構的文化信息資源,構筑城鄉圖書館連鎖服務網,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更為優質的信息資源。
(四)提供信息服務援助,健全服務機構提供信息服務援助,是農村留守婦女有效獲取科技信息的必要條件,也是提升農村留守婦女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要通過多種方式,開展符合農村留守婦女實際需求的信息服務,切實幫助她們獲取和掌握科技信息,并指導她們將科技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勞動中。當前,開展農村留守婦女信息服務援助,首先要建立健全農村信息服務機構,打造一支服務意識強、愿意扎根基層的信息服務人才隊伍。由于廣大農村地區普遍缺乏信息服務機構,因此有必要加大農村信息服務機構建設力度。具體而言,可以考慮在鄉鎮政府部門設立專門的信息服務機構,或者由鄉鎮原有科普機構、農技推廣機構承擔信息服務職能。不論采取何種形式,深入實際進行調研,掌握農村留守婦女在日常生活與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廣泛了解她們的現實需求,認真聽取她們的意見,是加強信息服務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可以考慮向各個行政村派駐信息服務工作人員,建立信息員與村民長期聯系制度。通過信息服務機構特別是信息員深入農戶家庭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切實加強與農村留守婦女及其家庭的對口支援,提高信息援助實效。此外,可以考慮聘請專業人員組成咨詢團,定期深入農村開展科技咨詢服務,幫助農村留守婦女解決日常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要充分發揮原有科普機構的功能,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農村科技推廣活動。通過各種農村科技活動,可以使留守婦女切身體會到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及其為日常生活所帶來的便利。例如,舉辦各類科學技術展覽會、科學技術宣傳周、宣講會、展映科技影片或舉辦講座,為廣大留守婦女提供更多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農業科學技術的機會。
關鍵詞 農村留守婦女 現狀 分析 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3. 68 文獻標識碼:A
一、新鄉市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現狀
新鄉市地處河南省北部,為豫北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截止2011年底,全市轄4個區,2個縣級市,6個縣,另有平原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鄉工業園區及西工區,總面積為8169平方公里,總人口為562.2萬人,其中婦女人口為239.2萬人,農村留守婦女為19.95萬人,農村留守婦女占婦女人口總數的8%。統計表明,新鄉市農村留守婦女呈現出如下特點。
1、年齡結構呈倒三角形。農村留守婦女中20-30歲占21.9%,31-40歲占49.3%,41-50歲占17.3% ,51-60歲占10.3%,60歲以上占1.2%。調查顯示,20-50歲之間是農村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年齡段,年齡層次呈倒三角形。
2、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農村留守婦女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10.7%,初中文化程度占47.2%,高中、中專、職高文化程度占36.2%,大專以上占5.9%。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婦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呈現出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年齡越輕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現象。
3、留守原因較為單一。針對留守原因調查顯示,43.8%的留守婦女是因為養育孩子,陪孩子讀書;25.7%的留守婦女是因為照顧老人;20.2%的留守婦女是因為農業生產需要;5.5%的留守婦女是因為在城里找不到合適工作;4.8%的留守婦女是因為城里生活費用太高。照顧家庭、撫養孩子和進行農業生產三大原因,占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原因接近八成之多。
4、勞動狀態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村留守婦女參與種植業或養殖業比例占留守婦女總數的69.5%,從事加工業和第三產業占14.1%,就近打工占15%,完全不從事生產活動占1.4%。農村留守婦女除承擔家庭義務之外,多數仍以農業生產勞動為主。
5、留守家庭收入相對較高。據調查,留守家庭中以丈夫外出打工收入作為家里經濟主要來源的占總數的65%。從收入狀況看,留守婦女家庭與夫妻雙方均在家務農家庭相比,經濟情況相對較好,生活相對富足。
二、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勞動強度較高,生活壓力巨大。留守婦女需要承擔教育子女、贍養老人、農業生產等一系列重要責任,身體上承受勞動之苦,生活中缺少關愛。面臨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安全感缺乏等多重考驗,生活壓力巨大。
2、文化素質偏低,致富本領不高。留守婦女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素質偏低。大多數從事傳統農業種植,不能及時學習和掌握新技術,對家庭依賴過大,致富本領不高。
3、夫妻溝通較少,婚姻存在隱患。由于夫妻常年分居,夫妻之間長期缺乏有效交流和溝通。造成婚姻家庭不穩定,極易引發婚姻危機。
4、文化資源匱乏,精神生活空虛。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健全,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沒有參加過鎮、村組織的文化體育活動。
5、法律意識淡薄,成為弱勢群體。由于大多數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致使農村治安防范力量減弱,違法犯罪率有所增加。留守婦女對法律知識了解不多,法律意識淡薄,不能有效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容易成為農村害案的主要侵犯對象。
三、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幾點建議
1、加快城鎮化建設,引導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外出打工農民返鄉就近就業,是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根本途徑。各級黨委、政府要立足本地實際,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實體經濟,宣傳和引導外出打工農民回鄉創業就業,促使當地勞動力“離村不離鄉,離鄉不離家”,就近就地轉移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加速農村留守婦女的“去留守”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問題。
2、加強主體能力建設,提高留守婦女自身素質能力。農村留守婦女自身素質能力的提高,是解決留守婦女問題的內在動力。加強留守婦女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提高其就業創業技能技術的基礎上,強化家庭教育、衛生保健、文明禮儀等知識的培訓,促進廣大留守婦女在技能技術與內在素質齊頭并進,共同提高,切實提高留守婦女增收致富能力。
3、改善農村文化環境,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投入。農村文化環境改善,是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客觀需要。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投入,特別對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投入,引導留守婦女注重農村實用技術學習,定期或不定期組織貼近農村生活的文化娛樂活動,不斷豐富文化娛樂生活,將廣大留守婦女從牌桌上、賭桌上解放出來,積極參加情趣高雅的娛樂活動,促進農村留守婦女身心健康。
4、打防并重以防為主,切實保護留守婦女合法權益。農村留守婦女合法權益的保護,是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堅強保障。加大法律救助和司法保護,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侵害婦女權益的犯罪行為,嚴懲犯罪分子。建立社會治安長效管理機制,發揮婦聯組織的作用,提供外部幫助與支持,切實維護農村留守婦女合法權益。
1.農村留守婦女婆媳關系現狀
1.1婆媳關系現狀描述
隨著女性從家庭中解放出來,伴隨著的是女性的經濟獨立、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各種權利的確立和擴大,傳統家庭的婆媳關系受到很大沖擊,新時期農村的婆婆已無威風可言,婆媳矛盾總體趨于緩和。
根據李樂紅對南昌市調查的情況來看,婆媳關系融洽的占40.88%,婆媳關系一般的占50.66%,婆媳關系緊張的占8.46%。婆媳關系總體趨于緩和,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婆媳關系融洽的并不十分普遍,關系緊張和關系一般之和仍占60%左右,說明大部分家庭婆媳矛盾中固有的敏感、微妙的狀態仍然存在,并且成為了影響家庭和諧的重要問題。
我們在訪談過程中也發現,總體而言農村留守婦女婆媳關系趨于緩和,但關系十分融洽的家庭仍占少數,婆媳矛盾趨于隱性,表面上沒有產生激烈的沖突,但經常是面和心不合,一些心理隔閡仍然存在,如果不及時處理一些小的爭吵和矛盾,婆媳關系就會越來越僵化。
1.2婆媳矛盾原因探析
調查發現導致農村留守婦女婆媳矛盾的原因很多,將其分析總結后大致分為四類:
1.2.1觀念和習慣的差異
觀念和習慣的差異,包括飲食習慣、消費觀念、教育觀念等,由于婆媳來自于兩個家庭,生活環境不同,加之二者之間存在代際差異,所以大多數婆媳在觀念和習慣上差異較大,如果不能協調,便會產生矛盾。如:X2:“我跟我婆婆就過不到一塊兒,我吃不慣她做的飯,特別油,還咸的不行”;P2:“她整天不好好吃飯,就光愛吃零食,我說那個沒營養,也不健康,說她幾次都不聽”;X5:“我平時買一些衣服化妝品、添置點兒東西啥的,她就說我花錢大手大腳”;P5:“她平時凈愛買些沒用的,你就說那個飲水機吧,買了也不怎么用,就是個擺設”;X7:“她太溺愛孩子,孩子犯了錯,我教育孩子,她還攔著,有時候還跟我吵吵”。
1.2.2權力和資源的爭奪
爭奪權力和資源,包括爭奪家庭地位、財產、丈夫/兒子的關愛,家務分工糾紛等,在傳統社會婆婆具有絕對的權威,料理家務、侍奉婆婆是媳婦的主要任務。但現代社會的家庭關系主軸向夫妻關系轉化,在婆婆鞏固家庭地位的同時,兒媳試圖通過現代教育和經濟實力帶來的實際權力,改變在家庭中被管理、被統治的地位[2]。而且當這些爭奪涉及經濟因素時,婆媳沖突會更加明顯,對于金錢、房產和其他養老資源的爭奪,會對家庭產生破壞性的糾紛[3]。此外,母子之愛和夫妻之愛的感情爭奪也是造成婆媳矛盾的原因之一。
如:X1:“我結婚都幾年了,一些重要的場合(如:喜事、喪事)都是她做代表去”;“我孩子滿月的份子錢也是她收的,我一分錢也沒看著,為這事兒我還跟她吵了一架”;P1:“她成家這幾年了都沒掏過份子錢,有事兒都是我替她出錢,我孫子滿月時候,我收了份子錢,她還跟我鬧了一場,她憑啥啊,錢都是我出的,肯定也得是我收啊”。
1.2.3不公平對待
不公平對待,即婆婆不公平對待兒媳和親生子女,婆婆不公平對待各子女或者兒媳不公平對待婆婆和母親等。即使嘴上叫“媽媽”,兒媳也不把婆婆當成親生母親、丈夫一樣的“自己人”。往往會因對方無法滿足或達到自己的預期而產生不滿情緒,而當不滿情緒出現后,婆婆和媳婦又都會出現一種歸因偏誤,從而認定婆媳關系就是婆媳關系,永遠也不會變成母女關系[4]。
如:X4:“我婆婆就知道疼她自己的親生閨女,我跟大姐同一年生的孩子,她就幫著大姐帶孩子,我兒子都是我媽幫我帶大的”;P8:“我把她當親閨女疼,沒用,人家還是疼自己親娘,有一回,我們家包餃子,第一鍋熟了以后,人家說她娘好久沒吃餃子了,二話不說,騎著電動就給送去了,唉,到底是隔著肚皮的”。
1.2.4溝通不當、“劑”缺失
溝通不當、缺少“劑”。在婆媳相處過程中,兒子/丈夫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中間人角色,當婆媳之間產生摩擦時,可以及時的進行調節,然而農村留守家庭中這一角色的缺失,使得婆媳之間的關系更難協。如:X3:“以前他(指丈夫)在家的時候,有些事我跟他說,他勸勸我,我能忍就忍了,現在他不在家,我們經常為些小事兒就鬧起來了”;P4:“在一塊兒過日子,經常磕磕碰碰的,有些事兒我看在我兒子的面子上就忍了,能讓我兒子辦的事兒我也不支她(指兒媳)去干,自打我兒子出去以后,就時不時的拌嘴”;X6說“她(指婆婆)不是有病嘛,以前我老公在家就我老公伺候她,我就給她做做飯啥的,現在我老公出去了,我整天伺候她,她還嫌這嫌那的,我們本來不怎么吵架,現在我都快受不了她了”。
由此可以看出,觀念和習慣的差異、爭奪權力和資源、不公平對待、“紐帶”的缺失是造成農村留守婦女婆媳矛盾的主要原因。此外,調查發現在問及是否愿意改善婆媳關系時,大多數留守婦女表示非常愿意,她們也意識到尤其是在丈夫不在家的情況下,婆媳關系對她們的情感和生活質量有著更為重要的影響,因此,構建良好的婆媳關系尤為重要。
2.社會工作對農村留守婦女婆媳關系的介入策略
2.1個案社會工作的介入
由于造成婆媳矛盾的原因不同,社工在處理不同服務對象的情況時,會針對具體的原因,制定不同的解決方案。針對由于觀念和習慣造成婆媳矛盾的情況,社工定期約她們面談,首先要了解差異的具體方面,并根據改變程度的難易制定方案,使雙方逐步試著改變各自的生活習慣,同時服務對象平時應多與婆婆溝通,多向婆婆請教一些自己不懂的事情。對于那些因爭奪權力和資源導致矛盾激烈的婆媳,首先開導她們要懂得尊重婆婆、孝順婆婆,不要過于計較,同時也要和其婆婆溝通,讓她了解媳婦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協商建立一些家規。針對不公平對待問題,首先社工要和其他家庭成員尤其是婆婆交談,了解服務對象所述是否屬實,如果服務對象所述存在偏激,則要糾正服務對象的偏見。如果服務對象所述屬實,社工要和其婆婆交談,指出問題所在,并通過牽線搭橋為媳婦和婆婆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和空間,讓她們向對方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增進彼此的理解。針對溝通不當,缺少“劑”的情況,在和丈夫/兒子及時溝通的基礎上,社工也會教授服務對象公公及其子女一些化解矛盾的技巧,必要時可以緩解或避免婆媳矛盾。
2.2小組社會工作的介入
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婆媳矛盾問題,社工專門開展了“婆媳一家親”婆媳關系小組活動。小組屬于成長性小組,共招募了4對媳婦和婆婆開展小組活動。
在小組活動動過程中,社工主要運用理性情緒療法,讓小組成員學會理性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并教授小組成員表達技巧和溝通方式,使留守婦女和婆婆學會向對方表達愛、學會溝通。其次,運用角色扮演法,引導小組成員以戲劇化角色表演他們經歷過的、當前的或者預期的生活情形,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幫助她們以一種戲劇化的自發的方式表達感受,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深的自我理解,找到正確的情緒宣泄方式,以引導成員進行積極的小組互動,探討婆媳關系,嘗試接近彼此,理解對方。
2.3社區社會工作的介入
社區工作法是以整個社區中的民眾作為服務對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務的一種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針對留守婦女婆媳矛盾問題,構建社區文化,營造“母慈媳孝”的文化氛圍。例如,道德大講堂,請著名的文化大師給社區居民講授“孝道”,并給居民分發《弟子規》及道德光盤等,讓市民直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邀請社區里的模范婆媳開展講座,通過讓模范婆媳講述婆媳相處之道,為居民樹立學習的榜樣,并傳授婆媳相處的巧妙方法;實行尋找“最美婆媳”計劃,讓居民切實參與到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拉近婆媳關系,實現家庭和諧。
2.4家庭治療方法的介入
根據本研究所接觸家庭問題的性質,本文主要簡述聯合家庭治療模式方法介入的策略。在接觸期,社工要與每個家庭成員接觸,讓每一個人都不曾感到被忽略,與家庭成員建立起信任關系,進而在此基礎上,邀請每個家庭成員講述自己關心的事情,社工鼓勵家庭成員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以便借此去了解這個家庭的問題、這個家庭的互動怎樣導致問題發生與演變到今天的地步、家庭成員的期望和理想、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家庭資源等等,觀察家庭成員的互動方式并反饋所了解的情況和問題。在轉變期,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重點是運用各種技巧,幫助當事人家庭改變原來的互動方式,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鞏固期,同服務對象及其家庭成員回顧治療過程,鞏固家庭在蛻變期已取得的改變,幫助當事人家庭整合治療的經驗,預備家庭面對再返回日常生活環境中可能遇到的新挑戰。在結束期,社會工作者應該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主要是按照原來進行診斷的三個方面(家庭成員的自尊、家庭溝通模式和家庭規則)進行評估。
>> 圖書館關懷農村留守兒童的文化生活刻不容緩 農村文化生活現狀分析 農村文化生活現狀的調查 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現狀與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著力點 基于居家養老導向的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現狀探究與分析 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現狀研究 電力一線員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及對策 當代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現狀與思考 當前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分析及對策 女性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研究 察布查爾縣堆齊牛錄鄉堆齊牛錄村農村文化生活現狀調研 面向農村留守兒童的西部鄉鎮圖書館建設 農村學校撤并對農村婦女文化生活的影響 紹興縣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貴陽市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現狀及對策研究 淺談如何豐富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于留守兒童文化生活的農家書屋建設 文化生活 鄉鎮居民文化生活的統計調查 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鄉鎮圖書館建設問題探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6]沈紅梅,吳荇.長三角地區農村圖書館建設的歷史經驗及發展啟示[J].圖書館建設,2008,(9):18.
[7]王堅方等.新農村建設:農民工信息能力弱勢分析[A].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論文集(2006年卷)[C].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40.
[8]王子舟等.基層圖書館現狀堪憂[N].光明日報,2005-12-24.
[9]陳錫文.國家打算花多少錢建設新農村[EB/OL].[2006
-03-01]..cn/GB/1037/4152917.
一、基本情況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婦女文化偏低。調查顯示: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留守婦女7844人,占99.24%;高中學歷的40人,占5.06%;中專以上學歷的20人,僅占2.53%。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較多,31-40歲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較多,40歲以上的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較多。
2、年齡結構。留守婦女主要分布在30歲以上。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638人,占總數的8.07%左右,主要是因為生育、照顧幼小子女而暫時沒有出門打工;30-39歲的1130人,占總數的14.29%;40歲以上的6162人,占77.96%;40歲以上的留守婦女是較為集中的年齡段。
3、留守原因。調查顯示:家庭經濟狀況差,生活質量低的留守婦女有2280人,占28%左右;無就業技能,致富能力不強的有6408人,占81.07%。大部分的留守婦女因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們留守家中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是她們留守的客觀原因,雙重原因使得她們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態,這一現象在35-40歲的留守婦女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二、現狀及問題
1、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受損。調查顯示:身體狀況差、身患疾病的留守婦女有835人,占10.56%;身體狀況一般的7069人,占89.43%。她們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勞動強度大幅增加,勞動時間明顯變長,留守婦女的體力大幅度透支。調查發現,大部分“留守婦女”每人需要獨立承擔將近2畝地左右的農業生產,而其中又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難以獨自承擔農活”、“希望過上穩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體不好的留守婦女,遇到的困難則更大。
2、精神負擔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長年在外,留守婦女精神負擔明顯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現:一是出現婚姻危機。留守婦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長期分居的留守婦女因為丈夫長期在他鄉打工,夫妻之間缺乏交流溝通,雙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虛,自我控制力不強,易受到不良現象和不法分子的誘惑,導致感情危機。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上升趨勢,盡管留守婦女為家庭作出了許多犧牲,但是對于丈夫出門打工幾年不歸、移情別戀的情況,她們還是“欲語淚先流”。二是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勞動力外出后,農村只剩下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致使農村治安防范力量減弱,使農村社會治安隱患增加,農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現象增多,留守婦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婦女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心理壓力,并且無人傾訴,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擔心丈夫,還害怕流言蜚語。
3、婆媳關系難處理,對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來,婆媳關系都不好處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況下,處理好婆媳關系更是難上加難。調查中我們發現多例存在婆媳關系沒有處理好導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現象。不少留守婦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較低,除了在經濟上、生活上能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無力在子女學習上、做人上給予有效教育與監管,只能聽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別做違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婦女認為對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錢給他(她)們上學,只要他們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就行。有近50%的婦女幾乎從未同子女談過理想與抱負,有近65%的婦女不知道平時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主要表現在吃飯穿衣上。調查還發現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學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對其進行輔導和監管,導致他們成天逃學迷失在網吧里。
三、對策與建議
留守婦女是目前農村最大的勞動力資源,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關系到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針對留守婦女面臨的壓力和困難,需要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措施,開展幫扶活動,形成合力,營造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共同關愛留守婦女的社會氛圍。
1、高度重視,創造關愛留守婦女的良好環境。關愛農村留守人群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視,需要社會發揮各方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配合、共同推進。要提高思想認識,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關心的局面。要出臺相應的硬性幫扶政策和措施。如相關部門要深入基層傳授技術、以村為單位定期或巡回開展“三下鄉”活動、幫助有條件的農村婦女給予信貸扶持和項目扶持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婦女的思想道德素質。利用農閑時節或“三八”婦女節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以評選“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好鄰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為抓手,大力弘揚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大力宣傳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義;引導婦女相信科學,反對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嚴厲打擊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犯罪活動,打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對《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宣傳教育,提高婦女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