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體育籃球運球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作為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堂是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會反過來促進體育教學、體育活動的開展,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體育課中重視德育是十分正確與必要的。以“行進間運球”一課為例,從教學實際出發,通過小游戲激發學習動機,通過合作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和團隊意識,運用教學案例來探析體育課堂中的德育實踐。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德育教育
長期以來,體育教學被片面地當作增強體能、掌握技能的一門課程。殊不知,作為學校教育總體系中的“重要成員”,體育課與其他課程一樣,蘊含著許多德育內容,是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在體育課中重視德育是十分正確與必要的。行進間運球小學作為籃球單元的項目之一,是球類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采用游戲與運球練習相結合的活動方式,使學生達到一定的行進間運球技能水平。在組織教學方面,本課主要采用合作形式,讓學生在通過游戲理解和掌握技術動作要領的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
一、通過“名人效應”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籃球明星已成為媒體宣傳的一個焦點,許多小學生對此也都報以極大的熱情。在不知不覺中,這些籃球明星已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目標。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對小學生來說,榜樣更具感召力和吸引力。為此,課堂初始,筆者以籃球明星作為切入點,直接導入,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中,再適時講述姚明、鄭海霞等為國爭光的事跡,自然而然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與此同時,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籃球運動的特點和基本要求,明白團結協作的重要性,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籃球的理解和認識,又將團隊協作意識融入其中。
二、通過小游戲激發學習動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也就是說,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激起強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自強不息,奮發向上。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了教師首要考慮的問題。對青少年而言,輕松趣味的游戲不失為首選方式。尤其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靈活運用各種游戲,可以迅速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采取以游戲形式為主線的方式,在游戲中學,在游戲中練,在游戲中鞏固,寓教于樂。而且游戲自身往往帶有比賽性質,參與游戲的學生也都抱著渴望獲勝的心理,這就使得參加活動的學生更有興趣去學。可見,游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學練的過程。如游戲“巧運糧”,在游戲前,筆者通過言語講述,創設抗戰前線缺糧這一情境,要求同學們運用好身體的協調能力,將“糧食”(籃球)順利運達“前線”(游戲終點站)。筆者根據教學目標,適時進行講解與示范:怎樣持球、怎樣原地運球、怎樣在跑動中快速控制好球。這些信息通過反復看、反復聽、反復感受、反復練習,不斷輸入學生腦海中,使其最終在輕松的氛圍中,基本掌握了行進間運球的知識與技能。與此同時,在“巧運糧”游戲過程中筆者還穿插講述了抗戰前線的艱難和運糧保障隊的重要性,在幫助學生掌握運球技能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通過合作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和團隊意識
一個人是否具有主動學習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已成為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決定》中也明確要求應“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但在教學中,由于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及個人心理方面等原因,很大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意識。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采用了以兩人或小組學練為主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游戲練習過程中逐步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如練習快速行進間運球時,筆者提出:“快速行進間運球與慢速行進間運球有什么不同?手觸球部位發生什么變化?”隨后,讓學生兩兩一組,觀察、體會、探究。在學習探究過程中,不僅能通過溝通交流獲得運球技巧,還能體會與別人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在游戲過程中,筆者因勢利導。當學生獲勝成功時,及時組織大家思考:為什么能獲得成功?而當學生失敗時,組織學生進一步探究:為什么會失敗?引導他們進行深層溝通、合作,找出解決辦法。這樣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掌握技能的同時輸入了品德教育。在《體育之研究》中曾經說過:“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可見,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體育課堂更富優勢,因為學生需要親歷每個教學實踐活動,參與性強,積極性高,所以,體育教學滲入德育的效果會更明顯。作為體育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在重視體育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重視德育,善于把德育教育內容中的抽象概念具體化,使之成為看得見、摸得著、能評價、具有可操作性的實際內容,建立合理的、客觀的、科學的德育教育評價體系,使學校體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四、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行進間運球的技術動作方法,70%的學生基本會行進間運球,30%的學生有行進間運球動作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協作能力,增強集體主義意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過程
1.課堂導入。
以中國籃球代表人物為切入點,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本課主題———籃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索,發現籃球運動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從而滲透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
(1)提問
你們知道我國有哪些籃球明星或是籃球代表人物?(鄭海霞、姚明、易建聯……)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給予肯定,并補充。
(2)提問
籃球是一項需要多人參與的體育運動,那它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明白籃球運動中所需要的團隊意識和集體精神。
(3)小練習
①集中注意力游戲:拍打小籃球。教師說人體各部位名稱,學生復述,如,教師:“頭上、胸前、胯下,蹲姿拍打……”學生:“頭上、胸前、胯下、蹲姿拍打……”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講解游戲規則,球要跟隨口令不斷變換位置,從頭上、胸前到胯下,再到蹲姿狀態拍打籃球。游戲中,教師應規范學生雙手持球的動作和手觸球的部位。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組織學生做“我上、我上、我上上上”“我下、我下、我下下下”等身體幅度大、動作變化快的反應游戲及一些球性的練習。②復習原地運球。要求學生抬頭不看球進行原地運球練習;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向上、向下的手勢,指導學生練習高姿勢運球和低姿勢運球的動作。在兩組練習中進一步鞏固原地運球的動作要領:兩腿彎曲站,手臂帶手腕,眼睛向前看。通過以上小游戲,集中學生注意力,協調靈敏身體各部分器官,體會運球動作要領,激發學習籃球的興趣,并逐漸過渡到本課的重點教學內容———行進間運球。
2.教學過程。
(1)游戲激趣,主動探究。
①教師創設游戲情景“:巧運糧”。抗美援朝初期,由于美軍的嚴密封鎖,后勤供應不上,我軍嚴重缺糧,有時一天只能吃上一頓稀飯,不少戰士得了浮腫病、夜盲癥。得知這情況后,老鄉們十分痛心地說:“絕不能讓戰士們餓著肚子打仗!”于是,每家每戶都拿出糧食,并派人運送,確保將“糧食”(籃球)萬無一失送到戰士手上;②教師講解、示范動作“運糧”(運球)要領,同時請一名學生雙手拿球前平舉站立,教師繞其進行行進運球練習;③提問:“高姿勢運球、低姿勢運球時,身體重心發生什么變化?”④學生練習,觀察、體會、探究;⑤教師巡視指導、糾錯;⑥教師總結學生探究結果,并請探究正確的小組進行示范表演,師生評價。
(2)組織措施。
①練習隊形:兩列橫隊,兩人一組;②練習方法與內容:分四組訓練,一、二組對應的兩名同學輪換練習,三、四組對應的兩名同學輪換練習;③練習要求:同組兩名同學互相幫助,積極思考。④練習次數、時間;輪換練習五輪,完成時間為4分鐘。通過游戲,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在練習中體會如何迅速變化身體重心去運球。
(3)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①教學:慢速行進間運球。教學方法與步驟:第一,教師提出要求:一邊運球,一邊做“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讓學生學習慢速行進間運球,并引導學生探究原地運球拍球部位與慢速行進間運球拍球部位;第二,學生練習;第三,教師巡視指導、糾錯;第四,教師總結學生探究結果,并請探究正確的小組進行示范表演,師生評價。組織措施:第一,練習隊形:兩人一組;第二,練習方法與內容,一、二組的同學對應的兩名同學合作練習,(三、四組與一、二組相同動作)輪換練習;第三,練習要求:同組兩名同學積極思考,相互學習;第四,練習次數、時間:輪換練習。通過講解示范與學生的主動探究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體會行進間運球中手拍球的部位與原地運球的不同(稍微向后側方),通過練習,逐漸提高學生在行進中抬頭不看球的運球能力,并掌握行進間運球的動作要領和注意事項。②教學:快速行進間運球。教學方法與步驟:教師講解、示范游戲方法,引導學生探究快速行進間運球拍球部位;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錯;教師總結學生探究結果,并請探究正確的小組進行示范表演,師生評價。組織措施:第一,練習隊形:散點;第二,練習方法與內容:學生一邊運球,一邊問教師:“老狼,老狼幾點鐘?”當教師回答12點鐘時,學生迅速運球向兩邊散開,教師運球出擊五步,未能抓到學生后,繼續運球;第三,練習要求:注意力集中,反應迅速;第四,練習次數、時間:輪換練習。通過講解示范與游戲相結合的方式,理解快速行進間運球的要領。這可讓學生體會到快速行進間運球拍球的部位比慢速行進間運球位置更靠后,同時球的落點應在同側腳的側前方,較好地掌握本課的難點:快速行進間運球需要協調全身才能控制好球。
(三)課堂總結
教師領做放松操,學生兩人一組放松身心;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能獲得成功?為什么會失敗?小組同學互相交流,小結;教師總結。對全課進行回顧,鞏固行進間運球的知識與技能。
(四)課堂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是通過創設合作探究和游戲活動,提高學生的控球能力,使學生初步掌握行進間運球的基本技能。“巧運糧”“老狼,幾點了”等游戲既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項練習內容,又可達到提高學生興奮性的目的,同時避免了單調,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五年級學生對體育運動有良好的參與意識,但學生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部分女生對籃球運動興趣一般。在教學中要更注意合作小組的人員分配,讓優異的學生帶動暫時落后的學生,爭取共同進步。對暫時落后的學生要有耐心,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熱愛體育運動,培養他們不畏難、勇于挑戰的良好品質。
參考文獻:
高職院校籃球單元四角傳球教學反思體育教學中的教學反思,對體育教學的改革、修訂和完善傳統的教學計劃,至關重要。教學計劃在任何時候都是老師上課的指導性文件,一個好的教學計劃,不僅能夠使教學安排緊湊合理,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很好地表現出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知識層次,同時也能夠達到課前預定的課的密度和強度。堅持教學反思,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教學計劃,是我們每一個體育教學工作者始終要堅持的方向。
一、四角傳球練習的現狀分析
四角傳球技術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四角傳球技術的學習,提高同學們傳接球練習的積極性,進一步復習、鞏固提高已學習的傳接球技術、培養學生的籃球手感和戰術配合素養。為后續的籃球戰術學習打下基礎。
對我院2010~2012級40個教學班的籃球四角傳球教學情況進行統計,學生人數1381人,男生756人,女生625人。課前對學生情況進行摸底,學生在小學、中學、高中都上過籃球課,不同程度的進行過籃球教學和訓練,但教學中卻發現,學生對籃球歷史和發展的了解甚少,對籃球場地、規則知道的懵懵懂懂,能正確掌握籃球傳接球技術的人數不足20人,有較好籃球基礎的男生186人,女生25人。
實際教學過程中,第一節課的練習差強人意,一球練習持續不了三分鐘,第二節課能基本上完成兩球的練習,第三節課基本上能完成四球的傳接球練習。
二、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和糾正方法
(一)練習中傳接球易出現直線跑動的錯誤
在老師講解練習方法、動作要領和示范后,學生明確了四角傳接球的練習形式和對角落位的原則,但大部分學生練習中出現的的是直線跑而非弧線側身跑技術。從而出現了傳接球不到位和多球練習中“撞車”現象。
糾正方法:
1.熟記動作要領,強調弧線側身跑傳接球和對角落位,真正了解弧線側身跑的意義。
2.回傳球后跟隨傳給球的隊員側身弧線跟進(不能先跑)接下一組的傳球。
3.設定標志物避免進入限制區域,以防出現直線跑。
(二)練習中傳接球不準確,練習中斷
在練習中傳球隨意、接球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練習中斷;多球練習中造成一角處人多,一邊青黃不接的現象。
糾正方法:
1.加強學生責任心教育,力爭傳好球,接好球。
2.加強對體育骨干、小組長的培養,讓其提醒和督促練習任務的完成,并承擔臨時缺人補漏的“救火”任務。
(三)只為完成練習而傳接球,頭腦中沒有戰術配合的意識
籃球技術的學習目的是為戰術配合做準備、打基礎,籃球技術的練習形式、跑位都含有戰術配合的因素,培養戰術配合的意識要貫穿到整個教學的始終。
糾正方法:老師要講清練習的目的,強調其中蘊含的戰術素養,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明白弧線跑、側身跑、跟隨跑的目的和意義。
三、教學安排建議
(一)不可忽視籃球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復習
雖然同學們在小學、中學時期不同程度的學習過籃球技術,但從上課的情況看,同學們大都掌握的是一些表象的東西,會比葫蘆畫瓢,想當然地去說或做技術動作,但對技術動作的動作要領說不清楚,技戰術意識不強。進入大學學習后,學生的心理已基本成熟,不失時機的復習鞏固已學習過的籃球技戰術很有必要,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加強學生身體素質練習
四角傳球練習過程中,完成的練習質量差,與學生的身體素質素質差有直接的關系。因此,要重視對學生身體素質的練習。身體素質訓練的安排,應圍繞籃球運動的特點去進行,力量訓練是完成一切技戰術的基礎,應多安排一切上下肢、腰腹肌部位的力量練習;籃球訓練和比賽短距離的急起急停最多,一次急起急停距離不會超過30米,應多進行短距離的速度練習;耐力素質是高質量完成一節課的保障,建議在準備活動中多安排徒手或持球的耐力練習,也可安排專項的籃球耐力練習如一分鐘全場運球上籃、一分鐘限制區外自投自搶投籃,規定次數及格,增加壓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柔韌素質的練習,籃球運動對人的肩、腰、髖、踝等關節柔韌素質要求很高,發展柔韌素質不僅能提高關節運動的幅度,提高肌肉、肌腱的伸展性,也能有效地提高運動質量和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
(三)教學順序安排的建議
首先,安排籃球的球性練習和復習已學過的傳接球技術、加大傳接球練習的強度和密度;講解籃球傳接球技術的動作要領,進行正面、側面示范;重點練習雙手胸前傳球和單手肩上傳球。
其次,教學安排先從一球練習開始,熟練掌握四角傳球跑動的路線、傳球時機、落位,練習較為熟練后鼓勵學生可采用多種方式的傳球(主要采用雙手胸前傳球、也可單手、反彈傳球),但不要造成走步違例,盡量不運球或少運球;一球練習熟練后逐漸增加球數到多球聯系,多球聯系可以培養學生在球場上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視野,要求學生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集中注意力,真正把傳接球和跑動融為一體,多球練習可以有效地增加運動量和運動強度。
再次,學生多球練習逐漸熟練后,安排四角傳球練習的反向練習,反向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應變能力和傳接球技術的全面能力。練習順序也應從一球練習到多球練習。
關鍵詞:接球;移動;判斷;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8-0038-03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動作技術作為體育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但是所有的技術,在學習后都將通過運用才能形成技能,最終實現鍛煉身體的目的。如果我們“為了動作教動作,為了技術教技術”,學生學到最后不知道學了有什么用,我們給的只是“魚”,而不是“漁”。2013年6月,在浙江省教研室主辦的“體育課程疑難問題培訓”活動中,浙江省教研員余立峰老師提出從“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探討單元構建的問題,目的是如何在“技術”和“體能”的教學基礎上,通過“運用”維度,拓寬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讓學生學習技術動作的同時獲得“漁”,以落實2011年版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的課程目標。本文通過“移動中的接球”為實例來分析如何在單元構建和課時實例中落實“運用”維度。
一、運用維度的理解
運用維度的提出,是為了達成運動技能目標,教師在選擇和采用教學手段和策略時所需要思考的一個角度、一種思維方式。在體育教學中落實運用維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創設運動環境,因為“一個動作技能的獲得,至少要有在一個給定的環境中執行此項動作任務的機會[1]”。運動環境,是指教師為了讓學生完成一定的動作任務所創設的練習情景,目的是使學生親自處于某種環境而產生認識,提高技能。運動環境的呈現可以是游戲、體育活動或運動項目。“動作(做什么)、條件(在什么情景下做)、任務(做得怎樣)”構成了運動環境的三要素。
這一維度的提出,不僅給水平四的教學提供了視角,同樣在水平一~水平三中也能得到落實。如在水平三中根據籃球的位移技術、傳球、運球、接球、投籃等,把這些技術置于“角籃球、搶斷球、起起落落、三對三”等游戲或體育活動中,讓學生根據即時任務完成技術動作。又如在田徑類“投擲”技術動作的學習中,學生在水平一階段會以“投、拋、滾”等多樣的身體活動方式來呈現,而我們在教學時,從運用維度來思考并創設一定的條件,學生會根據不同條件擇取不同的動作來執行(飛盤比遠通常會擇取“撇”的動作、近距離投進筐會擇取“拋”的動作、紙飛機會擇取“肩上投擲”的動作),這種不同的運動環境,會讓學生根據運動環境的不同,將這些基本的投擲動作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豐富他們的動作經驗和運動感知。此外,技術的運用還包括了技術的遷移,根據技術動作的共性特征,可以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中進行運用,如“移動中的接球”可以在“籃球、足球、排球”中運用;“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可以在“足球的擲界外球、籃球的頭上傳球、雙手頭上向前擲實心球”中運用等。
二、單元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
“運用”視角下的本單元設計,就是以技術為核心,讓學生在掌握技術的同時學會如何運用該技術,實現“學以致用”。球作為身體練習的物質承載形式,其在特定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運動特征,而個體面對這具有“運動并變化著的物體”需要具有多種技能才能進行合理地控制并與他人發生聯系。如果我們僅僅以簡單的技術動作來教學,那么就脫離了球本有的運動項目特征,學生不僅不會產生興趣,而且對相關運動技能的形成沒有促進作用。因此,根據不同球類的運動項目特征,創設運動環境,對學生掌握球類運動技能、參與球類運動項目練習具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學內容分析
水平三在運動技能學習方面提出“基本掌握運動項目的技術動作組合”“學生能夠基本掌握一些球類運動項目的技術動作組合”[2]。球類項目中的接球,主要發生在“人―球―人”之間,因球的軌跡或落點是不定的――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學生需要對球的運動路線和落點進行判斷,并做出相應的肢體空間移動,最后根據任務完成動作執行。因此,學生需要通過移動肢體空間,以獲取最佳的時間和空間來截獲運動物體。如跳起接球、跨步接球、跑動接球等。而這些組合動作的完成,除了需要對運動物體的判斷以外,更需要執行技術――位移技術、接球技術等。而小學生在接球任務中“下肢從7~8歲開始有了明顯的對上肢的協調配合動作表現;軀干在接球的過程中,從7~8歲開始,能夠根據接球的任務,較好地控制身體的重心;從10歲開始,上下肢和軀干的雙手接球任務協調趨向成熟”[3],這就證明,水平三學生已經具備學習此內容的能力。
據此,《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指導綱要》在水平三籃球課程內容中確定以“各種形式的移動及組合”為內容標準,提出“認知:能簡要描述快速移動的動作名稱與方法。技能:能在活動中至少做出5種以上移動動作,如聽(看)信號做出折返跑、變向跑、側身跑、后退跑、跨步、急停急起以及多種移動動作的組合,表現出一定的速度、靈敏、協調;能將移動動作與控球動作有機組合,如跨步+接球、側身跑+接球等,表現出一定的判斷、移動、控球能力。情感:練習中積極進取、樂于競爭、善于合作,并樂意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4]的表現標準。
本單元是在《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指導綱要》下,是以“移動中的接球”為教學內容,以“各種方式的移動、跨步+接球、跑動中的接球”作為教材,把“位移技術、接球技術”融于具有籃球運動項目特征的環境中進行教學,來發展學生移動中接球的能力。
3.設計思路
(1)通過學習不同方式的位移動作,發展學生的位移技能;(2)通過不同路線的傳接,豐富學生傳接球的動作經驗;(3)依據球類運動項目的規則,創設多樣的運動環境(如無人防守、有人防守等),提高學生對運動項目技術特征的認知;(4)通過“學習一個動作(技術)、完成一個組合練習、進行一個游戲[5]”來落實運用維度,讓學生在技術和運用兩個維度融合之中學習,能夠將籃球中的位移技術和接球技術在模擬情景中運用并獲得技能;(5)以設定任務卡的形式進行評價,讓學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樣”。
三、單元計劃《移動中的接球》課例(表1)
四、課例片段分析
以本單元第2課次《籃球:移動中的接球》為實例,通過教學中的三個片段作相應的分析,以說明如何在課堂中實現“運用”維度。
片段一:多種形式的傳接球
技術動作:①完成“胸前傳球、反彈球、頭上傳球”等三次不同的傳球方式并準確傳到同伴的位置;②原地運球后將球傳到同伴的位置并接住。
運動條件:兩人一組一球,相距3~5m,無人防守下進行傳接。
運動任務:同伴間連續完成10次中6次成功的完成傳接球而不掉球。
運用維度分析:本教學環節,旨在讓學生能夠根據距離的需要進行3~5m距離內不同方式的傳球,這種練習是個性的、可選擇的,改變了原有單一的動作練習;“原地運球后將球傳出并接住”的練習,作為傳球者,需要完成組合練習,即“運球+傳球”;作為接球者,需要隨時做好面對不同形式的來球進行接球的準備,以模擬籃球運動中的情景,使得學生在多變的、隨機的情況下完成傳接。
片段二:移動中的接球
技術動作:接“原地、左右運球后、換位運球后傳出‘前、后、左、右、上’不同位置的球”,并做出準確判斷球落點后快速行進“跳步、跨步、轉身、側滑”移動來接住球。
運動條件:兩人一組一球,相距3~5m,無人防守下進行傳接。
運動任務:能夠連續完成3次在移動下接到球而不掉球。
運用維度分析:這一教學環節有3個練習。第1個練習是“接原地傳出不同方向的球”,讓學生能夠明白接球時需要準確判斷球落點后快速行進“跳步、跨步、轉身、側滑”移動。第2、3個練習是在第1個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組合練習,這兩個練習,具有籃球運動項目中的傳接球特征――傳接球的時間和空間的多變性。
片段三:游戲――搶斷球
技術動作:運球+傳球、移動中接球、搶斷球。
運動條件:三人一組,兩人相隔3~5m距離,一人中間防守(練習1:防守人中間位置防守;練習2:防守人防守接球人;練習3:防守人防守傳球人);球被搶斷后與傳球失誤或接球失誤者互換角色。
運動任務:在同伴進行5次傳接過程中能夠成功搶斷1次。
運用維度分析:本教學環節,主要是創設一個簡單的籃球比賽情景。讓學生在這個情景中運用傳、接、搶斷的技術,進行簡單的實戰練習。學生不僅參與興趣很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此運動環境中把傳球、接球技術不斷得到呈現和強化。
三個教學環節都是以籃球的運動項目特征來設計練習的方法和規則,并把傳、接的動作技術融入其中層層推進的,前面的“學”是為了后面的“用”,后面的“用”是為了提高前面的“學”。
五、單元教學反思
1.值得肯定之處:技術和運用兩個維度,拓寬了球類教學思路
本單元在關注籃球單個技術教學的同時,增加了“運用”環節,這就突破了“教技術而教”的局限。單元課次內容上梯度的設置,技術維度明確,運用維度適時。第一課時的位移技術,第二、三課時的接球技術層層推進,并使技術始終融于運動環境之中。因為運動環境的多變,給學生帶來了挑戰,這使得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有個性化,并表現出探究行為。學生能夠從一個方法中想到其他的方法,比如做出“跳起接球”動作,這是在教學設計中未提及的。3課時中,學生積極,參與興趣高,練習密度大,學生在練習中表現出成功感和喜悅的心情。
2.需要改進的地方:運動環境的設計需要通過手段來落實
合理的運動環境才能將特定的技術得以運用。在預設的教學中,傳球學生只有將球傳到合適的位置并使得接球學生能夠通過努力接到才能達成教學目的,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移動接球的技術,學生除了需要掌握位移技術和接球的動作技術外,還會受到傳球路線的影響,如傳球路線過大,則學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跳步、滑步等位移技術完成身體空間位置的改變并及時攔截到球,這就需要對運動條件(路線、速度、距離)進行限制,否則此時的運動環境是虛設無效的。當然,這對執教教師的課堂把握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值得研討之處
(1)運用維度是否能在其他的課程內容中得以實踐
運用維度的提出,給球類教學提供了參考,但是否適合并運用于其他的課程內容(如體操、田徑等),需要通過實證來進行檢驗。
(2)個體差異如何在課堂中做到“兼顧”
聽課教師反饋,這樣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基礎,而且,個體差異存在明顯――女生弱于男生。這就導致了動作技術掌握不夠全面的學生在運用維度下的練習較難完成,需要通過設置不同的運動環境來做到“兼顧”。
(3)規則意識將會影響運用維度的實現
學生有規則意識,將有助于運用維度的實現。從五年級學生的學情分析,該年齡學生的位移基本動作已經成熟,但是在具體項目中運用時,還需要掌握一定的規則才能完成,如在籃球的“搶斷球”活動中,就需要學生知道并做到“正確的防守方法”,這就需要在課堂中滲透。
參考文獻:
[1]Greg Payne,耿培新,梁國立.人類動作發展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籃球教學的發展規律為本質依據,提出高校公共體育的籃球課應以教學比賽為中心的觀點,對當今高校公共體育課籃球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從學科發展及學生發展的實際對問題作出科學的分析探究,以期完善籃球基本技術,提升大學生的籃球意識,豐富校園文化,促進高校籃球朝著深層次、高水平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高校公共體育 籃球 教學比賽 教材 教法
一、提出問題
(一)教材
縱觀當今高校體育教材的現狀,徹底打破了某套某版一統天下的局面,呈現出數量繁多百花爭艷的大好局面。但細看各教材中籃球項內容的編寫卻與中小學校學生所用的教材中的編寫思維大致無異,主要體現為內容重復無新意的問題。這完全不符合大學生的現實狀況,不能促進大學生去發現、去創造。更不能實現高校籃球項目朝高水平發展的奮斗目標 。
(二)教法
通過對部分高校公共體育籃球課的觀摩,發現絕大多數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都是以籃球基本技術的教學及練習為主,且教學方法大多都是按照講解、示范、練習、糾錯等非常傳統的步驟來進行。這樣的教法是百分之百的合理的,但是,對于思維活躍,精力旺盛,富于拼搏,敢于超越的大學生來講,這樣的內容選擇及教法的使用就顯得與他們很不匹配,認真敬業的老師無意識中就壓抑了學生激情四射的籃球夢想乃至人生理想。
二、分析問題
(一)教材
當今的高校體育教材大多是以各校自選或各任課教師自選為主,有一些高校也針對自身特點編寫了校本教材。但就這些教材中籃球內容的編寫方面來看,對教學比賽的涉及較少,專門把教學比賽作為章節來編寫的更是幾乎沒有。上大學是我的夢想,打籃球是我的夢想,這曾經是多少年輕的高校學子為之奮斗的目標。大學作為大多數人學校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實現夢想的關鍵時期。大學階段的籃球教材中應該有大量的篇幅來突出教學比賽,因為籃球比賽才是籃球最引人入勝的本質所在。籃球運動起源于游戲,而最終還是以籃球游戲的本質為發展的最高境界。籃球基本技術在中小學的教材中已經寫的夠全面夠優秀了,大學教材中還把重點放在基本技術方面,只能說明編寫者對大學生的解讀不夠全面,對籃球本質的研究不夠深入透徹。對抗是籃球游戲的本質,是籃球發展的關鍵,大學階段的籃球教學內容如果還不注重對抗及比賽,哪要等到大學畢業才以比賽為重,那不成了學生們的自學自悟了嗎?比賽和對抗都省略或抹去了,那么我們的學校體育還叫體育嗎?學校教育還有意義嗎?所以,高校籃球教材中必須有教學比賽的專門章節,而且應該作為重點章節。其它方面的內容,如基本的技戰術,書寫的前提就一定是要圍繞比賽,為教學比賽服務。在內容的選擇及深度方面,可考慮寫得既有普遍性,又有讓學生去深入思考的欲望和沖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去創造去發揮,更好地提升籃球水平,豐富校園籃球文化促進我國籃球事業的蓬勃發展,讓體育教材真正成為對學生有用的教材,對學生有用的教材才能體現出編寫者的水平,才能真正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一切生的教育理念,才能體現出編寫者為學校、學生、社會作貢獻的職業道德修養。。
(二)教法
高校體育教師在籃球科目的教學中,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特點,對教法應該好好反思并確實作出改進。大學生的教學方法與中學生應該有明顯的區別,而大多老師恰好是區別不明顯。運球、投籃、運球投籃、傳接球及傳接球投籃等等這些內容,對大學生來講大多可能還是沒有完全掌握,但是這些內容都是在大學階段以前的體育教學中學過練過的基本技術,在大學階段,這些內容最好不要作為新內容來進行教學,安排作為復習內容來進行鞏固提高是很好的,最好是在以教學比賽的形式中讓學生去實踐去感悟,去發現自我基本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去找尋自我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教師要鼓勵他們在這個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過程中,敢于表露自己的疑點及困惑,敢于與教師及同學進行溝通交流,這樣,便可達到通過比賽完善基本技術的目的。反過來,基本技術的完善提高,比賽的水平又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這個技術與比賽相得益彰的循環中,使學生不斷磨練意志,增進健康,增強體質,提升修養。培養他們的籃球意識及團隊意識,完善人格,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奮斗不止。
三、解決問題
(一)教材
教材的編寫不一定都是田徑、球類、武術、體操、游泳、等等各體育項目的綜合,太多、太雜的內容讓人看到的是教材的重復和不深入。教材可以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按運動項目來編寫,但又要有別于體育類專業學生的教材。公共體育籃球教材的編寫應該以教學比賽為重點,編寫中應注意教學比賽的宗旨是:“教學比賽一定要體現出服務于非體育專業學生的課堂教學及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思路”。如果是綜合類的體育教材,假設其中包含籃球項目,也應當堅決貫徹這一思路。因為是課堂教學比賽,所以完全應該有區別于國際籃球規則統領下的籃球比賽。當然,有時也沒有必要嚴格區別。教材中對場地、器材、人數等比賽的組成因素,都要讓它們成為在教學比賽中讓人發揮靈感作用的重要因素,能夠不同程度地激發師生的遐想,能夠讓師生在教材的引導下,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創造出有大學校園特色的籃球運動,促進中國籃球運動的科學發展。
(二)教法
有了教學觀念的轉變,有了針對性教材作為方向的指引,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就要看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了,這是展露真工夫的環節。這里就要完全從形式上和層次上展現出大學與中小學的明顯區別,要能體現出大學老師的風采以及對大學的理解,能夠為學生實現自己的理想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撐和精神動力。教學比賽的成敗關鍵,那就是更講究教師的理念和設計,如果教師籃球專業水平低或責任心不強,教學比賽就有可能淪為學生隨意組合的自由比賽,這種比賽教師、學生都輕松,但實質毫無價值,是教師無能以及缺乏責任心的具體表現。教師的工作首先要有統一的計劃安排,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所有的教學設計都緊緊圍繞“對抗”這一關鍵詞來展開。對抗可以考慮人數相等的攻防,也可以考慮人數不等的攻防,場地范圍可大可小,投籃區域可按身高及技術特點區別對待,投籃的得分值也可根據情況來設定,每次課都要有具體可行的對抗內容,同時對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這樣的教學,才是以人為本的大學教學。才能激發學生興趣,揮灑激情,張揚個性。
四、結語
(一)高校籃球的發展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家籃球的發展水平。高校為學生籃球水平的提升做好保障、搭建平臺,其實質是為國家籃球事業的發展做貢獻。
(二)高校籃球的教材應圍繞教學比賽為主要內容展開,與大學生的需求和發展相匹配,應有較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站得高,看得遠。
關鍵詞:高職;護理專業;籃球普修課;教學觀念
一、籃球教學觀念的理論闡釋
(一)體育教學觀念
體育教學觀念是體育教學改革的先導,是人們關于體育教學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在不同體育教學觀念的影響下,人們的教學質量觀、學習價值觀都將以各自的特殊形式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從而對教學的價值取向及選用的教學模式產生重大的影響。從宏觀的角度,現代體育發展的歷程,有兩種不同的體育觀,即手段論體育觀與目的論體育觀。手段論體育觀把體育的目標定位于體育以外的社會目標,如以體育為手段,實現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等目標。最典型的是德國、日本在軍國主義時期,體育被當成實現軍國主義目標的手段。目的論體育觀把體育的價值定位在運動和運動著的人,如身心的全面發展,充實余暇生活,快樂體育課,提高自我鍛煉的習慣,促進人際交流等等。這種目標定位突出了學科的特征:在初期重視技能的掌握和體力的提高。20世紀70年代以后,體育理論界開始強調人的素質提高,即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把教育的本位目標定位在人的發展上,這和我國提出的素質教育相一致。學校體育教學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很多的教學觀念。總的來說,由手段論體育觀向目的論體育觀的轉化,這是世界體育教學發展的一個共同的趨勢。
(二)籃球教學觀念的定義
在對“體育教學觀念”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后,我們還需進一步認識“籃球教學觀念”的內涵。我們可以認為“籃球教學觀念”是教師思考籃球教學問題所獲得的結果,它包括教師對籃球教學“現實狀態”的認識及思維方式,也包括教師對籃球教學“未來指向”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結果。教學是人為和為人的活動,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教學的未來指向性要求我們對教學的看法、認識、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對教學現實的反映。也就是說,我們思考教學問題獲得的結果不僅要反映現實,而且要超越現實,指向未來。因此,對籃球教學“現實狀態”的思考和“未來指向”的判斷都應該是籃球教學觀念的研究內容。對籃球教學現實狀態的思考是基礎,未來指向的判斷和選擇是目的[1]。
(三)籃球教學觀念的特點
籃球教學觀念是籃球教學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在教師頭腦中的反映,籃球教學觀念要通過主觀的形式表現出來。教師在形成和發展其教學觀念的過程中,不僅研究教學現實,而且要利用和借鑒前人對教學的理解所形成的思想,作為其認識教學、從事教學實踐的理論依據。也就是說,教師在理解籃球教學活動之前,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個“觀念框架”,從這個角度來說,籃球教學觀念具有先在性。籃球教學觀念一旦形成,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表現為教師有時對新的教學理論,從主觀上不愿意去理解,仍然堅守原有的觀念,有時用原有觀念對新思想進行“削足適履”,有時用老辦法處理新問題等。但這種穩定性如果融于對先進教學理論的掌握、對新出現問題的解決之中,就會表現為教師銳意改革的堅定性;這種穩定性如果不能同先進的教學觀念融合在一起,就會表現為頑固性,影響籃球教學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已死的先輩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教師中的先進人物通過吸取先進的教學理論、分析籃球教學現實,在其頭腦中完全有可能樹立起超越教學現實的先進觀念。從這個角度來說,籃球教學觀念又具有前瞻性[2]。
總之,教師的籃球教學觀念有客觀性、先在性、穩定性和前瞻性等特點。
(四)籃球教學觀念的功能
研究籃球教學理論能夠為教師提供關于籃球教學的各種知識,使教師對籃球教學的本質、規律有所理解和把握,幫助教師糾正錯誤的教學認識,確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這種正確的教學觀念又會促進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反思與改革,使教學觀念經受教學實踐的檢驗,并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和完善。其結果又會反饋到教師的教學觀念之中,進而又會影響到教學理論的革新與發展。也就是說在籃球教學理論與籃球教學實踐之間的循環往復運動中,教師的教學觀念發揮著中介作用。
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因素很多,比如在籃球教學過程中,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學生、教學物質條件等。教師需要以其教學觀念為主導對這些因素進行統整,進而表現為教學行為。
二、籃球普修課教學存在問題的綜合分析
(一)護理專業的籃球普修課教學內容和方法不科學
目前,我校護理專業的籃球課還是將正規化的技、戰術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如單手肩上投籃,單手低手上籃等等;教學方法也是也是按照講解、示范、練習、糾錯、再練習的傳統方法進行,也就是人們常指責的“注入式”、“填鴨式”教學,這種內容和方法用于幾乎全是女生的護理系,顯得缺乏針對性了。護理系籃球的教學時數只有20學時左右,在短短的時間內,學生不可能掌握如此多的教學內容,更不用說運用所掌握的簡單技術進行比賽了。即使能比賽,也只是低水平的,一場比賽只得幾分的情況是司空見慣的。學生參加這種低水平、低質量的比賽,活動的效果和心理滿足感是可想而知的。這里也存在著一種矛盾,一方面,學生非常喜愛籃球運動,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很不情愿上現在這種形式的籃球課。學生們感到十分困惑,其原因完全不在于籃球課本身,而在于我們沒有很好的區分運動對象,選擇的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而且我們體育教師不了解非正規的球類運動的設計方法和要求,教學效果不好就在所難免了[3]。
(二)考評不能真實反映出學生籃球水平及檢驗教師教學質量
我校高職護理專業的考核內容和教學內容相映襯,主要考察學生完成動作的熟練程度,考察內容多數以完成動作的時間和次數來衡量學生的籃球水平。護理專業的女生很多甚至都沒有接觸過籃球,20多次課以后,就要求學生完成定點投籃、往返運球上籃等,這種考試不能檢測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內容單一、陳舊的考核已經脫離了學生的實際。
高職護理專業的籃球課存在的問題較多,所以我們要認真思考籃球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充分認識籃球課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具有健身和競技兩重性的教學目標體系。上課目的是讓我校護理專業的學生不僅掌握簡單的籃球技能,還要善于挖掘籃球項目的廣泛適用性,使籃球普修課成為融競技、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綜合課。
三、新時期高職護理專業籃球普修課教學觀念的內涵
教學觀念必須反映一定的教學思想。我們必須對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加以思考,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教學實踐。針對護理專業籃球普修課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從培養興趣、明確目的、注重價值以及有效評價四個方面來考慮高職籃球普修課教學觀,以此來指導護理專業的籃球普修課教學工作。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掌握培養興趣的能力,重視教學的趣味性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籃球課與其它課程不同,以往的籃球課,由于教學內容過于競技化,教學的方法刻板等因素,導致了許多學生并不喜歡籃球課,能夠堅持鍛煉的學生就更少,當學生走向社會后,有些人再也不參加體育鍛煉了,這種體育教學是失敗的。未來護理系的籃球課應當將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放在中心位置。學生多學或少學一些競技運動技能,掌握的技術動作是否規范,并不十分重要。如何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是護理系籃球課最重要的事情。
(二)明確護理系籃球普修課的目的
過去,體育教學圍繞著競技內容進行,競技體育為主的教學觀在體育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籃球教學中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競技運動的知識較多。護理專業培養合格的護理人才,她們將來的工作可能需要長時間站立、行走,手指經常做一些精細的操作,籃球的運球,滾球游戲可以發展學生的一般耐力,傳球、投籃可以增強上肢的協調性,同時籃球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觀察力和注意力…護理專業的籃球課應該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注重籃球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變成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而且要適應未來的工作需求的教學目標。根據社會的需求來選擇教學內容,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問題具體落實到實處。
(三)籃球教學內容的基礎性
高職護理專業的籃球課教學時數有限,我們只能根據教學培養目標的要求,選擇價值比較高的知識點作為教學內容;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現有的水平。所以,我們要把最基礎、最關鍵的知識納入到教學內容體系。什么是“最基本的”?北師大的毛振明教授給出的定義給我們一些啟發。“基本運動技術“應該是某些運動,沒有這項技術就不成為這項運動的技術,它包括四個要素:最小單位的技術;貫穿一致的技術;必須掌握的技術;有一定運動量的學習者有興趣的,并比較容易掌握的技術。護理專業的籃球課可以參照以上四個方面來選擇教學內容。有一些所謂“非正規”的技術動作,比如說雙手腹前投籃(俗稱“端尿盆”)是不是基本動作,這個問題值得商榷。美國NBA巨星里克?巴里采用這個動作,對于初學者來說,這樣的動作也可以采用。對于課時少、基礎較差的護理系女生來說,她們學習籃球的目的是作為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手段,通過打籃球來培養體育興趣,“雙手腹前投籃、雙手頭上投籃”等非正規的動作,普通女生也可以練習。學生投籃力量小,不能投到籃筐,可以用“雙手腹前投籃”,只要能投中,學生玩的開心,使身體得到適度的鍛煉,使用這種動作未嘗不可。
(四)籃球課教學質量標準要有明確的導向——追求評價的有效性
長期以來,我校籃球普修課教學制定考核任務評價標準時考慮較多的是技術動作的規范性,完成技術的熟練性,一方面,多數的學生成績優良,另一方面學生不會打籃球,更不用說上場比賽了,這種矛盾暴露出當前的籃球普修課考核方法不能為教學提供可靠的教學反饋信息。考慮到護理專業籃球普修課教學評價的實際情況,評價手段應做出一些調整:降低達標的標準;看學生進步的幅度;讓學生用排球代替籃球練習運球,降低動作難度等等,從而改變籃球普修課“重競技”的教學傾向。
四、結論
護理專業的籃球普修課受體育教學觀影響較大,我校現實存在很多問題,如護理專業的籃球普修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科學,考評不能真實反映出學生籃球水平等等。作為高職的體育教師,首先應清醒認識到體育在學生就業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籃球普修課應教會學生培養籃球運動興趣的思想指導下,以培養“初步打球能力”為主要目標;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強調教學為職業需求服務,強調教學內容的價值;建立與初步打球能力相適應的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曲宗湖.體育課程的約束力與靈活性[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1).
[2]孫偉平.論價值評價的主體性與客觀性[J].求索,2000,(6).
【關鍵詞】 高中體育 問題探究 實踐與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問題教學法是教學中普遍應用的方法,問題教學也是教學中應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古人日:"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蘇格拉底用問答方式學習的"產婆術"教法形象地說明了引導的"助產"作用。杜威的五步教學法更是把問題教學程序化了。因此,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誘導學生探索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以問題為線索,從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創造思維發展,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
體育教學中也要以"問題"作為載體,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把"思"與"練"有機結合起來,推行以問題引導學生體育鍛煉的教學模式。
針對當前學生近視高發、胖子增多、體能不佳、體育鍛煉意識不強等事實,在學校的體育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探究式的環境,激發學生興趣,營造多種鍛煉方式,發展學生個性,提高認知能力,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求教師適時而教,春風化雨,以求最佳效果。在體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動作規律的理解中,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跳一跳,摘桃子",使學生的思維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啟發思維時,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學藝術辯證法。教師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和關鍵性動作上,發揮主導作用,深入誘導,組織學生討論、啟發,使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對正確的動作要領有理性認識,獲得技能。并引導學生自主鍛煉,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即學生在問題環境下,在教師引導下,探究問題、提升興趣、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學會學習。教師圍繞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設置成"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一)、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
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問題創設問題情境生成教學問題
確定教學任務引導問題探究提供探究策略評價探究效果。
學生:
明確學習目標投入問題情境感知學習問題獲取探究任務
開展探究活動獲取探究方法解決探究問題。
(二)、各教學環節要素
1)教學目標:加深對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增強體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
2)教學問題:符合課程目標要求,與教學內容相聯系,激發參與熱情,培養問題意識。問題有層次性、系統性、情境性。
3)教學環境:創建面向真實的問題情境;優化或改變教學環境,讓學生沉浸于情境之中。
4)教學過程:以生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線;引領學生對教學過程的投入;問題具有挑戰性、策略性;教學活動多樣化。
5)教學資源:根據學情、校情開發體育資源,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
6)教學評價:評價面向問題的解決過程,手段多樣化。
7)教學效果:提高學習能力,增強體育實踐能力,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
三、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操作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
合理的情境有助于學生迅速進入高效學習狀態。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借助靈活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豐富多樣:如從觀點研討質疑、從動作觀察比較、動作演示、延伸問題、敘述事件、游戲、從場地、器材入手、增加動作技能難度入手、角色扮演入、從圖畫、歌聲入手創設教學情境……
(二)、設置目標問題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念,確定知識技能增長點,把教學內容分為一個個的探究過程,制造出一個個有待破解的問題。以教學中某一知識與技能為目標,創設問題,探究驗證,可以把一個知識點作為一個問題探究過程,也可以解剖為幾個問題,構成相幾個探究過程,順利解決問題。具體把握幾個原則:
1、深深感受:體育問題的設計要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有切實感受。使學生易于接受,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投入到問題中。如讓學生體會終身體育與快樂體育的區別、大眾體育與精英體育的區別、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區別。這些身邊的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通過探究使學生了解體育教學的目的任務,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能。快樂體育教學應該是我們中學體育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體會體育鍛煉的樂趣,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2、層層啟發:問題的設置應注意新穎性,啟發性。如談全民健身計劃與提高生活質量的關系,中學體育與全民健身的關系?該問題對學生有啟發性,從而積極參與,明確體育的重要作用。又如"4*100"教學,學生分組,設計系列問題,層層遞進: ①如何握棒?如何起跑? ②如何安排棒次問題? ③采用哪種交接棒方式? ④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接力區? ⑤交接棒時注意哪些問題?學生按提示,各小組進行激烈討論研究后,采取了自認為最合理的方式進行比賽。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發揮,培養了相互協作,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3、環環相扣:學生初步了解動作的構成要素但動作不夠準確時,為讓學生更快完成連貫性動作,使動作趨向協調,享受活動帶來的快樂,可采用環環相扣的問題。隨著動作技能的提高,教師要增加情境的復雜化程度,引領學生練習,使動作標準化,有技術的意識。通過一系列的環環相扣問題或練習,使學生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任務,進而將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遷移的能力。例如學習"籃球突破技術"問:1)籃球比賽中為何要適時采取突破技術?2)在突破分球戰術配合中,此技術為何至關重要?3)突破技術在比賽時應怎樣靈活運用?通過學生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進一步整體化、靈活化、深刻化。
4、跳跳摘果:體育問題的設計應有適當的難度,使解決問題所需的思維水平處于"最近發展區",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跳一跳,摘到果",實現知識和技能層次的提高。如在跑步運動中,從"短跑分為幾個階段?"上升到"途中跑在整個短跑過程中,對運動成績起什么決定作用?"問題層次提升,學生在跑時再思索和體會,對提高成績功莫大焉。
5、步步驚心: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驚心。 針對男生對足球大都感興趣,特喜歡評論的現象,在足球裁判法教學中,先設置一些簡單問題:如每次比賽上場的人數、比賽時間?裁判員人數?邊線球、角球、點球……?對此,男生如數家珍。緊接著拋出"越位"及其判斷依據是什么?再深入黃牌紅牌何時出示?糾紛如何解決?難度呈梯度增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把思維進一步引向深化,使學生在獲取知識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對規則進一步了解,激發求知欲,主動地鉆研探索。
6、生生有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顧及總體認識水平,讓多數學生能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增加問題的廣度或角度和思維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感悟有所得。同時,因個體差異,有的反應快,好沖動,有的反應慢,考慮問題認真細致。設置的問題既要側重整體解釋,又要注意細節的分析,使問題能覆蓋全體學生。
籃球是學生中廣為開展的運動,很多學生對"NBA"很感興趣,NBA與業余籃球賽有何區別?NBA職業聯賽共幾支球隊參賽,為什么NBA球星又能參加奧運會?談談姚明、林書豪等美籍華裔球員。顯然,學生對此很感興趣,造詣很深。
(三)、引出教學問題
體育問題常表現為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遇到的不明確、疑惑的實際問題,有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從而驅使學生在練習中積極思維,尋求答案,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這種體育問題意識。
1、直接提問:在教學目標設置若干個問題,直接提出針對教學活動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在觀察、分析、思考中尋求答案。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估計后續可能發生的情況,從而估計一些體育活動情形拋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行入教學活動。
如乒乓是學生很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學完乒乓學習內容后,讓學生根據已學內容提出鍛煉手腕力度的方法。并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研究討論后,讓各組表演比賽,一小組用不斷翻腕擊球;二小組用變向球…… 氣氛相當活潑。
案例:籃球教學單手胸前傳球教學內容。
師:請兩學生上演接傳球游戲。引出問題:"假如在傳球時,前面防守我們該怎樣傳球?"
生:紛紛回答,提出許多種傳球方式。
師:下面演示在防守情況下,如何傳球,注意觀察動作。思考:球是從防守者的什么位置傳過去?為什么能夠傳過去?
師生:合作示范活動。
生:根據所見紛紛回答問題,
師:剛才大家看到的傳球方式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單手胸前傳球。
生:恍然大悟狀。
進一步引出問題:關于假如問題還有1、如果有人在炎熱的運動場上暈倒,你將如何處理?2、如果在籃球比賽中,你遇到比你高大的同學怎么辦?這些問題會使學生靜下來仔細想出很多方法,刺激他們的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從而迅速進入教學活動的正題。
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直接思維,擺脫了學生只跟不想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創造能力。
2、設疑提問: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情境設置一些疑點,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如學生在籃球運球時,布置作業讓學生體味原地運球和行進間運球時不同的拍球感覺。練習中學生有了疑問:雖然都是按拍在球的上方,但行進間運球按拍球的上方,為什么感到很不適?且行進速度很慢?從這些困惑引導學生發表意見,得出正確結論:行進間運球和原地運球的不同。
通過設置疑點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發現疑惑并通過實踐分析釋疑。既能培養成就感又有利于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3、案例提問:在教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案例進行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生動的案例比教師講解或教育、批評對學生更為有效,讓學生在分析案例中發現問題,并思考、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答案。
4、比較提問: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教學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教學方法。拿兩樣以上的東西讓學生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獲取新知識與親技能。碰到相似的教學內容、碰到學生有技術基礎的教學內容等,均可運用比較讓學生感知新的教學內容。如比較"深蹲跳"和"立定跳遠"的比較;彎道跑技術和直道途中跑的技術比較;蹲踞式起跑和站立式起跑的比較等。
5、延伸提問: 教學中有時可將某種體育活動延伸到生活中去,擴大技能學習的內涵,進入到相關知識的學習。
案例:滾翻動作教學。
師:"在不同的情景條件下,滾翻的動作是有差異的,結合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如果從山坡上滾落時身體應該是橫向滾動,并盡量減速,摔倒應一側先著地"
生:"我看過電視報道,就地滾動可以遠離火源,避免危險"
生:"從高出往下跳,團身落地,接快速滾翻,可以緩沖身體重量,防止傷害事故發生"
……
師:"前后滾翻能不能稍稍變化發展成新動作?"
生:展示動作:魚躍前滾翻、前滾翻直腿起、前滾翻分腿起、遠撐前滾翻、并腿后滾翻等。
于是教學活動得以展開,學生思想活躍,在學習技能的同時也學到了不少安全知識。
(四)、問題探究過程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以生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線。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鍛煉學習能力。體育教師則主要起引導作用,引導問題的解決方向,引導思維。
1、 嘗試――生疑――探究:實踐出真知。教學中先讓學生實踐練習,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來發現存在的問題。
如后滾翻教學中,學生自己完成后滾翻動作時,總有部分翻不好或翻斜出墊。此時自會有學生主動跑過來問"老師,為什么翻歪了呢?"這時,先讓學生相互討論,再根據實際情況講解示范。此時,學生們自然聽得非常認真,迫不及待要體會動作。最后引出諸如雙人、多人的表演性動作組合。
又如在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教學。學生體驗后提出系列問題:
1、投籃時腳分前后,哪只腳應該在前?
2、投空心籃時,瞄準點在哪兒?
3、投出的球旋轉不旋轉?如旋轉是向前還是向后?為什么?
對此先不正面回答,讓她們繼續練,大多數女生認為右手投籃時左腳在前,因為推鋁球是這樣。于是讓學生在遠近距離投籃時反復體會并分析:推鉛球時左腳支撐為了在最后用力時有較長的距離,有利于把鉛球擲遠,而投籃時為了準,女生力量小,借助于左腳在前增加投籃的力量不利于全身協調。關于旋轉,啟發她們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理解:后旋飛行的球上下壓力差會使球碰到籃圈后容易中籃。球出手時最后由食指,中指撥球,使球產生向后的正旋轉。如果用其它手指撥球,球向側旋,不利于中籃,投籃后用小指的指向(向右、向前)來判斷球出手動作的正確與否。讓學生在各種距離,角度投空心籃,注意瞄籃要選擇在球場的各投籃點最容易看到的點,練習中,學生體會到籃圈前沿離自己最近,最易捕捉投空心籃瞄籃的前沿最合適。
又如耐久跑教學中,教師誘導:"體育課跑過哪些健身跑?"學答:有慢放松跑,變速跑,折返跑,加速跑等等,教師接著說:"今天這節課要求大家嘗試倒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然后你再試一試。"于是在耐久跑嘗試中順利推進。
又如在學習頭手倒立時,教師提示:"嘗試一下,當身體倒立時,頭和兩手怎樣配合最有利于控制重心,維持平衡?"學生紛紛嘗試,想成為一個發現者,通過嘗試,學生提出:頭與手的支撐成等邊三角形的倒立姿勢最穩定,也有的說是等腰三角形,經過學生嘗試,一致認為等邊三角形使倒立姿勢最穩定。
2、觀察――糾錯――解決:教學中,讓學生在別人的動作中發現錯誤,并引導討論該錯誤存在的原因與后果,探索糾正該錯誤的方法,往往能使學生對該類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方法。
案例: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
現象:學生接球時普遍等球而不是主動伸臂迎球。
示范:有意模仿學生的接球手型進行接球。
后果:球接不住或打在自己的鼻子上。
眾生:哄堂大笑。
生甲:"老師,我好幾次出現過這種情況,把我的鼻子打疼了,更有一次眼鏡都打碎了。怎樣接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教師:引導學生給老師這個錯誤動作找毛病,并稍作提示。
學生:仔細觀察和體會統一認識:接球時雙手不能等球,應主動伸臂迎球而后緩沖。
這樣錯誤來自學生,病根又是學生自己找,于是很快掌握了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正確動作。
案例:田徑項目中的快速"跑"教學。
問題:怎樣跑才會快?學生馬上有人舉手回答:用力跑會快。
動作1:做原地"用力"跑的動作。
問題:這樣快嗎?
學生:觀察,很多學生發現了問題,學生的再次回答是大步幅。
動作2:表演大步幅的慢動作。
于是學生很快明白教學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快頻率和大幅度的密切配合,使學生掌握快速跑的動作要領。
3、交流――點拔――釋疑 :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交流探究的結果,并對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問題開展深入的討論。交流討論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師在組織討論時,要鼓勵不同意見的爭論,對學生的發言作出評論,通過精講點撥,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認知結構。
4、總結――引導――歸納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所要探索的問題,把學習中獲得的知識、結論加以歸納、整理,使新舊知識之間產生"同化"和"順應",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如"運動素質和身體素質"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
運動素質:跑的素質、跳的素質、投擲的素質、耐力素質、速度素質
身體素質: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
提高方法:、鍛煉、營養、睡眠、規律
(五)、問題探究評價
問題探究教學中提倡"場合驅動評價",這種評價是教學過程、教學情境融為一體的評價方法,認為學生學習過程中對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本身就反映了學習的效果。使教學一直在氣氛濃厚的情境中進行。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經常運用評語的方式,即時評價學生掌握技術技能的程度。如在學生練習中或結束時用"好、很好、不錯、好棒、真聰明、真不容易、相信自己、堅持一下、再試一試"等詞語進行激勵性評價。要以準確量化的方式,即時評價學生掌握技術技能的程度。如給學生及時反饋其跑的時間,跳的遠度、力量性練習的次數,這樣讓學生隨時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提供超越自我的激勵評價。
把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結合起來,既有客觀指標反映,又有教師對學生技巧掌握程度的評語。如跳高、跳遠等。經常運用暗示評價能給學生帶來某些心理上的亢奮。如:在練習中指定某一學生做示范表演,將學生增加練習內容或難度,而對另一些學生降低練習要求。教師以某種動作(鼓掌,點頭、拍拍學生肩膀)或用表情(凝視、皺眉、沉默、不理)表示贊賞或不贊賞。通過學生互評,自評,師生的共同評價,注重過程評價。
四、績效與反思
(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問題引導教學模式是激發學生學習體育動機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體育學習的過程,既是一個實踐過程,又是一個探究過程。學生一般都具有愛提問題,樂于探究的心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任認知水平抓住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去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通過教師的啟發和誘導,再經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與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練習方法和手段,從而加強鍛煉的效果。
(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問題引導模式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能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與"練",并在"思"與"練"的過程中獲得成功和愉快的情感體驗,這有助于強化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從而進一步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學習。
為切實體驗體育問題教學模式的效果,我們專門安排班級進行了對比實驗。通過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問卷調查發現,實驗班學生對體育課學習態度和意識非常積極遠遠高于對照班。這說明"引領學習"教學模式的應用,滿足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的需求,激發起學生對體育健康課學習的興趣。
(三)、學生思維品質得到提高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中,強烈的問題意識是思維活躍性和深刻性的體現。當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產生與本人已有認知結構矛盾時,主動地問一個"為什么"此時思維才算是開始啟動。如果有了這種思維品質,學生就能在學習中不斷質疑,才能主動、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培養了可持續發展鍛煉的意識和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大春《中小學體育課程理論與實施》 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6年
[2] 章建躍《關于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情景的幾個問題》2007年
摘要:體育教學的實施始于教學設計,提升課堂效果質量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教材特點與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征對教學活動做出相應的變換。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配以不同的教學手段,文章認為從內容形式、練習活動、教學過程、技能展示出發,讓教學活動“變”,使課堂有高品質的效果。
關鍵詞:興趣;方法;課堂效果
中圖分類號:G807.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07
體育教學中提升課堂質量的方法很多,豐富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組織、逼真的教學情境、震撼的視覺沖擊等,都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每次教學活動,體育教師除了要增加趣味性體育活動作為教學內容外,還要以多變的教學方法來對教學活動進行潤色,以求通過教學活動的“變”來激發課堂的“趣”,最終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的目的。
一、內容菜單化,提高自主性
在提高耐力素質教學中,體能課對學生的身體、心理負荷較大。雖然學生天性好動,但耐力素質練習枯燥無味,難以長時間維持對練習內容的積極性。對學生來說,他們喜歡上體育課,且已有了個人愛好,比較期待在體育課中上他們喜愛的教學內容,并且希望能自主選擇自己的愛好去做相應的練習內容。基于這些因素,教師制訂了內容“菜單化”的方法。
案例:教師將練習內容以“菜單”的形式呈現,供學生選擇。其中包括:跳臺階50格、原地跳繩500次、兩人一組“推小車”4×10米、蛙跳5×10次、1000米勻速跑、1000米變速跑、定向跑1000米、足球帶球跑800米、籃球運球跑800米、下肢負重跑400米等。練習方法為:每個學生任意選擇兩個內容在15分鐘內完成,其中跑類項目必選一項。在練習期間教師對學生進行報時、鼓勵、監督工作,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認真完成自己的練習內容。并在完成一次內容后集中講解耐久跑時的呼吸節奏和動作方法。在此模式下,學生情緒高漲地開始挑選練習內容,并很快完成了練習內容。
分析:此案例中,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需求,對內容、形式等進行有效的選擇和改編需求,以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需求。內容“菜單化”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講,它滿足了學生們的個人需要和活動需求,給學生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自主性,又加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說,它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個體差異出發,有的放矢,進行有差別教學,使學生獲得最佳發展。體育教學的價值在于教會人進行不同的運動方法,從而實現增強體質、促進健康。但所有活動的實施取決于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的需求在合適的形式下得到體現和滿足,以此來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和健身效果。
二、方式多樣化,增加實效性
在排球正面下手發球內容教學中,排球發球是一項以擊球效果為首的動作技能,而影響擊球效果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擊球點、拋球、力量、初速度等。對于低學段的學生,受奧運會、亞運會等比賽影響,對此項目練習興趣濃厚。但學習技能時,學生個體差異性較大,尤其是在發球時擊球點(拳頭、掌根、掌心、虎口等)的不同上,導致擊球效果的差異性較為明顯。教學過程中,如果只用一種擊球點來進行練習,課堂學習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基于這些因素,采用練習方式多樣化,既能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又能增加課堂實效性。
案例:課中,設置一定高度的彩帶,引導學生將球發過彩帶落在對面場地。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推出用拳頭、掌根、虎口、掌心等幾個不同的擊球點進行練習。通過學練,根據學生對各種擊球點的掌握情況,選出一種或幾種最適合自己的發球方式,來進行正面下手發球練習。引導學生明白,雖然擊球點不同,但上下肢的用力方式是相同的,通過圖示、示范、比較教學后讓學生領悟:發球時應做到直臂,上下肢協調配合用力等。在此做法下,學生練習情緒高漲,少了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卻多了自身的縱向比較,關注自身是否進步,將注意力都集中到技能的學習中去,效果顯著。最后,學生能用自己的擊球方式將球發過網,為學生學習排球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析:此案例中,筆者認為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這是學生所需要的。若以標準的技術動作來約束學生,教學設計就難以全方位考慮學習對象,實踐證明,若要沿用方式“多樣化”的模式教學時應做到幾個關注:1.關注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2.關注內容選擇,增強學生主體性;3.關注練習難度,培養學生興趣。畢竟學生不是運動員,他們不需要掌握絕對標準的技術動作,更重要的是通過排球培養他們的運動興趣,希望他們長時間參與體育鍛煉,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才是保證他們能長久保持運動興趣的教學方法。這也體現了教師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三、過程情境化,加強游戲性
在武術操教學中,因為受影視劇影響,學生憧憬成為“絕世高手”,但學生把學武術當成是機器傳輸能量般輕而易舉,所以當真正學起來會覺得枯燥無味,累而且吃不起苦。情境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創設不同的情境,如:“問題”情境、“生活”情境、“角色扮演”情境、“故事”情境等。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新穎、新奇、有趣的環境中,能使學生有效淡化苦累無味的練習。基于此,將教學過程“情境化”,增加教學內容的游戲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案例:在武術操課例中,將教學情境設為武林大會,并將教學內容包裝成“武林秘籍”分給學生每人一份,里面是本節課要學的“五步拳”組合動作,上面印有每一節內容的圖示及詳細的動作要領,讓學生有一種穿越感,學會此“武林秘籍”便能有望成為“武林盟主”。并提示學習此“秘籍”的時間僅有20分鐘,20分鐘后“武林大會”即將開始。在此做法下,武術操教學時,學生利用“秘籍”模仿、對比、鞏固動作,加之時間的緊迫性,學生在自由練習時間十分賣力,少有同學開小差、打鬧、聊天等現象,從而使練習效率陡增。“武林大會”通過1.組內選拔2.個人展示3.集體評價4.推選“盟主”5.集體展示五個步驟依次進行。且在學生展示成果時配上慷慨激昂的背景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成為一名“武俠”。在整個情境中,小“武俠們”盡情展現自己的“修煉”成果,讓所有學生都有信心展現自我,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競爭性、游戲性。最后,“武林大會”舉辦非常成功,學生也較快地掌握了武術操內容,達成學習目標。
分析:“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表明,自我實現是需要的最高表現。學生想成為“武林盟主”、“武俠”都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筆者結合這一點將情境模式放入課堂后,通過不斷放大自我實現的需要,淡化了枯燥的學習過程,通過限時約束,有效地稀釋了學生的厭煩心理,從而提高了學習動機。而教學過程以情境方式處理后,能將“境”與“趣”有效的結合,達到習得動作技能,實得育人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成功給筆者一個啟發,想要提升課堂質量,還應正確處理好過程與激趣的關系。比如此課學習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精、氣、神,但絕不意味著學習過程可以枯燥無味,應該努力激趣練習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情境教學非常普遍,但是將教學過程“情境化”時還應考慮以下幾點:1.情境合理性,關注課堂流暢性;2.情境適齡性,關注年齡特征;3.情境趣味性,關注課堂品質。所以,只有合理地運用情境,才有可能實現高效課堂。
四、技能演示化,強化直觀性
在蹲踞式跳遠騰空動作教學中,學生對這一類動態過程技能學習時,教師一般通過圖例教學或示范教學時,但帶給學生的視覺效果只能停留在某一刻上,或只能憑借回憶來對某個動態過程進行模仿練習,給空中動態技能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由此,筆者將這一過程放大化、放慢化,運用微課(視頻)教學,來加深學生對技能的演示過程,強化動作的直觀性,為學生學習空中動態技能時提供幫助。
案例:教師第一次教授蹲踞式跳遠的騰空技術時,教師采用了圖例示范和教師示范的教學方式,學生依次完成1.自主嘗試原地擺臂抬腿提膝動作;2.單杠上成雙臂掛做擺動腿積極前伸并腿動作;3.慢速助跑跳上跳箱成提膝并腿動作;4.助跳板上練習與展評;5.針對性的自主練習。但因為沒有一個清晰的起跳后擺動腿積極前伸并腿動作的清晰過程,學生在整個動態過程中無法掌握:1.起跳后擺動腿前并的時機2.身體動態平衡3.落地前雙腳前伸。
經過第一次課的反思,在第二次課引用精彩視頻導入。在準備部分前,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學練跳遠空中提膝并腿動作;在基本部分中,每當學生練習時慢速播放視頻并反復回放;在集體展示前,再反復慢速回放幾次動態動作。同時,學生依次完成第一次課中的五個教學步驟,學生邊看邊模仿練習,再加以教師巡回指導,通過幾節課學生較快地掌握了蹲踞式跳遠的騰空技術,達成學習目標。
分析:筆者認為在第一次課時,學生學習空中動態技能時,遇到了擺動腿的并腿時機,身體動態平衡,落地前雙腳前伸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在起跳后的一瞬間內需要完善并掌握的,當學生學習技能掌握時,難以將問題形象化,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障礙。所以,引入視頻教學勢在必行,教師在三個階段運用技能“演示化”來輔助課堂教學。第一階段:課前播放,不但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第二階段:課中重難點教學時,通過慢鏡回放功能將整個動作清晰明了地展現出來,讓每一名學生都能仔細觀察動作形成過程。這一階段是利用了教學直觀性的原則,通過觀察事物、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表象,豐富感性認識,正確理解知識。第三階段:課結束前播放,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技能過程的理解,還能鞏固對空中動態技能的掌握。此階段利用教學鞏固性原則,按照學生認識事物發展的順序進行,系統地掌握知識,發展技能。通過這三個階段的技能“演示化”教學使學生有效掌握了技能動作,增強了學生展示的信心。實踐證實,動作技能演示化,增加視覺直觀性是提升高質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視頻教學能給學生較大視覺沖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但運用不得當反而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課堂質量。所以,在利用視頻教學中還應注重以下幾點:1.注重演示時機,提升學習動機;2.注重演示速度,放大技能直觀性;3.注重演示頻率,鞏固技能教學。
體育教學的價值在于教會人掌握并運用不同的運動方法,從而實現增強體質、促進健康。適宜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活動豐富多變,而多變的教學活動,能提升課堂效果,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慢慢實現體育教學的價值。所以,如何利用有效的方法讓學生主動探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問號轉化為句號。這是我們應該努力尋求、創新、改變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馮敏.趣味課堂孕育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J].中國學校體育,2014,(11):45-46.
[2]穆乃國.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與成功三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14,(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