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怎樣培養數學思維能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準確掌握數學概念是學生進行正確思維的基礎。
數學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小學數學中有些概念、性質、法則是不下定義的。尤其在低年級只是讓學生理解其實際含義,而簡單的概括往往會使學生得到的概念或知識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所以對小學生講“建立概念”不是記住概念的定義而是領悟概念的實質。如一年級學生入學不久就要學習加法,什么叫加法呢?我們絕不能簡單地、片面地讓學生記住:“求一共是多少就用加法”,如果這樣理解以后學習乘法時就發生了誤解,因為乘法也是求數量的總和,而運算方法與加法不同。有些除法應用題也可能在問法上出現“一共”是多少的問題,而是要經過反復的、多種情況的應用“加的概念”,學生對加的理解不斷發展,達到比較全面、比較深刻的認識,這樣無論遇到簡單應用題,還是復合應用題,都能準確地運用概念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階段學生要學習很多數學概念,如數的概念;加、減、乘、除的概念;長度、面積、體積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只有概念明確,才能進行準確的思維。
二、在運用數學概念、法則、規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
如在計算1.6×125時可以有很多種簡便算法:
① 1.6×125=0.2×(8×125)
② 1.6×125=0.8×125+0.8×125
③ 1.6×125=1×125+0.6×125
④ 1.6×125=0.4×(4×125)
⑤ (1.6÷8)×(125×8)
對以上方法讓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找出最好的解答方案。這樣把數學概念綜合運用,學生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分析問題,還要加以比較、鑒別,對提高思維能力是很好的訓練。其次,充分發揮數學的學科特點,利用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用已有的概念去探索理解新概念。做到新舊結合,并從中發展思維能力。還可以把有聯系的、內容易混淆的,有互逆關系的數學概念法則或應用題,放在一起,成組的出現,讓學生區別、辨認,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三、注意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語言和思維是分不開的,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凡是能準確、清楚,邏輯性強地把問題講出來的,一定是對問題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也就是要想說的出,先要想的明。例如,低年級學生的口頭言語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書面言語的學習還剛開始,因此在這個階段應著重訓練學生用口頭言語表達自己的思維。到中年級,一方面繼續發展學生的口頭言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要適當發展學生的書面言語,其中包括默讀課本內容和應用題。到了高年級,加強提高學生的口頭言語表達能力,如說明算理、口頭分析應用題以及口頭論證等。同時在發展兒童言語時還要注意適應學生的差異,不能一刀切。一定要注意中下等學生能力的培養,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開始可以讓他們重復別人的話,或先讓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再逐步提高。所以只要堅持訓練,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和思維都會逐步有所發展。當然 ,要想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嚴謹、精煉,給學生起示范作用。
四、加強教師的示范和指導。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加強示范和指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強教師的示范,首先要求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時注意正確運用邏輯方法,揭示每一邏輯思維過程。教師的整個講述過程,要符合推理的順序和思維過程,這樣就為學生的思維樹立了良好的范例,對學生的思維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在練習時教師還要繼續給學生示范,引導學生有順序地合乎邏輯地思考。
總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還很多,只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科學地、經常地多渠道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陽言.社會科學家看網絡時代——“網絡時代的社會科學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教育報,2000—12—20.
一、在認識事物過程中養成思維的習慣
“觀察是思維的開端和源泉。”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呈現。因此我們應引導學生對具體形象的事物、圖片和直觀教具進行觀察,進而獲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為其進行思維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學生初學數學時,首先接觸的是一些直觀的圖形和符號,老師要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圖形和符號,例如:認識2時,首先讓學生觀察2個蘋果,2只小鳥,2只手,2本書……這些都可以用數“2”來表示,學生在頭腦中明白了2表示的意義,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說出生活中可以用“2”表示的物體。通過學生由感知到抽象概括,形成了思維。又如:=+,+=18,=?=?學生觀察,找出規律,是2個,+就是3個,3個等于18,一個就是18÷3=6。教學簡單的加法應用題時,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并說出圖意,學生在一系列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思維的習慣。
二、在計算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計算教學中,要注意通過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時,先舉幾個加法算式,讓學生計算,(12+36)+14,12+(36+34),……然后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邊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邊都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讓學生再自己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這樣學生不但對加法結合律理解的很清楚,也學到了一種歸納推理的方法。又如,在計算4.8×0.9+0.48時,可以讓學生說說4.8和0.48有什么關系,想一想通過怎樣變化可以進行簡便計算。使學生在計算時不但正確,而且培養了靈活計算的能力。
三、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圖形的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更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最本質的東西,關注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邊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形的特征做出概括。又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利用轉化的思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過的長方形,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所研究的圖形與長方形之間的聯系,學生的思維正真活躍起來,通過探討、交流、歸納、總結,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把學習看作是一種自主追求未知的過程,看作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歷練,此過程中學生的個性思維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每個同學都能從同學們的匯報交流中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使學生學生經歷了一個化難為易、化新為舊的過程,發展了數學思維,提高了數學能力。
四、在互動交流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原有認知水平決定著對問題的理解深度和思維方式,因此學生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呈現多樣化。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交流,共同進步,深化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例如教學列方程解倍數問題的應用題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張大爺家養了雞和鴨共60只,其中雞是鴨的1.5倍,雞和鴨各有多少只?學生獨立嘗試解決,有的學生用列算式,有的學生用列方程,我先讓用列算式解決的學生交流,說出自己每一步計算的理由。在提問用方程解決問題時,我出示了這樣幾個問題:(1)題中有幾個未知量?(2)根據那個條件設未知數的?(3)設誰為x比較合適?為什么?(4)問題中包含怎樣的等量關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完成了知識的自我構建。
又如:在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讓學生四人一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小組交流拼成平行四邊形與原來三角形之間的關系:(1)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原來三角形有什么關系?(2)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三角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比觀察,交流概括,利用已學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探究過程中,不但理解了知識的形成,還提高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五、在實踐應用中拓展學生的思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要教學生“會學”“善學”,這是課程改革對每一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激發學生思維動機,理清學生思維脈絡,教給學生思維方法,是有效拓展學生解答應用題思維的關鍵所在。
我們通常所說的“一題多解”,正是指從數學知識的各種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同一個問題。通過“一題多解”,能激活學生的解題思維、養成多角度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靈活性。例如:校園有松樹和柏樹共180棵,其中松樹棵樹與柏樹棵樹的比是2:3,松樹、柏樹各有多少棵?
解法一:180÷(2+3)=36(棵) 36×2=72(棵) 36×3=108(棵)
解法二:180× =36(棵) 180× =72(棵)
解法三:180÷(1+ )=72(棵) 180-72=36(棵)
解法四:180÷(1+ )=36(棵) 180-36=72(棵)
解法五:解設松樹有2x棵,柏樹有3x棵。 2x+3x=180
解法六:解設松樹有x棵。 x+ x=180
【關鍵詞】數學教學 思維能力 分析能力 培養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當今數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的內容。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須讓學生從小就能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創新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下面我就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淺談幾點拙見:
1.在探討中培養分析問題能力
在學習新知階段,教師重視加強操作感和知識遷移的指導,從整體到局部設計有坡度、有層次、有啟發性、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系列問題和操作要求,讓學生經歷探索新知識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己想問題、尋方法、作結論,發現新知識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智力。例如:在教學 “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時,(學生板演、其余座練)通過一道題復習了兩位數乘多位數的計算法則后,教師把板演豎式中的積擦去,在乘數上添上百位數;使學生呈現新問題。接著,教師提出自學探討問題:①現在乘數增加了一個百位數,應該怎樣繼續乘下去?②乘數的百位上的數是在什么情況下去乘的,它是怎樣去乘的?③它和用個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④ 為什么百位上的數乘被乘數所得的積的末位要與百位對齊?在教師的明確指導下,學生的自學思考過程就進入到一個有意義的、有序的信息系統中,然后在展開觀察、分析、綜合、比較、議論、動手嘗試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這樣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這樣說,絕不能認為教學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并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教材沒有意識地加以編排,教法違背激發學生思考的原則,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地還有可能逐步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怎樣體現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是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第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一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10以內的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級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
一、加強分類與比較能力的訓練
分類與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有利于促進思維的系統化。教師教學中指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標準或特點進行梳理、分類、比較、整合,可使學生的認識組成某種序列,形成一定的結構,結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思維的系列化,獲得結構性認知。
如教學“百分數”時,教師指導學生把百分數的意義、性質、運算和應用分別進行歸類比較,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是特殊的分數。這樣,把百分數的知識納入分數系統中,使學生原有知識結構中的相關知識由“泛化”走向“集中”,學起來自然就容易多了。又如,素數與互素數、偶數與合數、整除與除盡、公因數與公倍數、側面積與表面積、正比例與反比例等概念,唯有通過比較方能更好地確定概念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達到思維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認識和理解事物的目的。
二、重視分析與綜合能力的培養
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思維過程中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是思維的基本過程,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和基本能力。分析與綜合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通過分析可以理解某一數學知識的要素及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通過綜合又對數學知識有了全面和整體的理解。
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計算”時,教師應先讓學生了解每個數的分解和組成;在教學“分數乘法”時,我們把它細分為“分數乘整數”、“整數乘分數”、“分數乘分數”等幾個簡單問題,并在逐一分析解決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整合成知識體系,找出異同點,概括出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應用題教學,我們也經常用到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廣泛應用題的結構,有條理、有依據、漸進式地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分析與綜合是相互依存的,一般不會彼此孤立存在,分析的目的是綜合,綜合建立在具體合理的分析上。為此,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我們要因材施教、有所側重。學生有了較強的分析能力,綜合起來勢必簡單些。
三、引導判斷與推理能力的發展
判斷與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思維的過程離不開判斷,思維的結果通常以判斷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對知識判斷的正誤直接影響著思維的正確發展,所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尤為重要。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組織好訓練材料,強化基礎知識的教學。如教師首先應要求學生全面理解和完全判斷概念、性質、公式等,對一些模棱兩可的命題,多讓學生進行舉例驗證或反駁,判斷其是否正確。其次,教師要教會學生判斷的方法,如直觀驗證、利用計算、舉出反例等。對于一些形式上相似卻有著本質區別的知識,如a×(b+c)與a÷(b+c)、“求比值”與“化簡比”等等,它們形式相似,極易混淆。教師要提醒學生,在判斷時應先與相關基礎知識對照,找出其本質上的差別,以防誤判。
人的思維活動主要是推理,具備比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重要環節和主要標志。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小學數學中常用的推理有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如0乘任何數都得0、積的變化規律、分數基本性質、平均分、運算律等概念法則的學習,大多采用歸納推理的方法;用歸納推理概括出各種運算律去進行簡便運算,就屬于演繹推理了。再如,通過“長方形面積=長×寬”,類比推理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三角形面積=底×高÷2”。
四、促進抽象與概括能力的提升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定律、法則、公式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提升學生的抽象與概括水平,有利于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抽象與概括能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展示實物。如通過數“3根小棒”、“3把椅子”等抽象出數字3;實物演示“火車過橋”的過程,抽象出文字表述的意思,使學生較好地理解火車過橋所行路程就是橋長加車身的長度,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
2.增強表象。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時,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數方格的方法,如一格一格地數、橫著數、豎著數,進而抽象概括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3.逐步抽象。如教學低年級“8加幾”的加法中,教師先讓學生在實物操作湊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到算式,抽象概括出先想8加幾等于10,再將第二個加數進行分解去計算。
隨著我國的教育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現代的素質教育的轉變,新課程改革正逐步深入。數學課的課堂教學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上,而應該向培養學生能力的層面上發展。然而這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既定的模式可以借簽,需要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中慢慢滲透,逐漸形成。現就如何適應新形勢下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來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轉變教學觀點,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是一種社會性的交往活動,教學過程是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數學課的教學過程應成為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的融合點,進而體現出教學活動的民主性,增強其實踐性;首先,要營造民主、互動、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即將講授的知識為前提,通過情境創設,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情趣得到陶冶,思緒得到啟迪,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目前,新課改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應從過去的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以及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也就是要求教師要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教師角色與職能的轉變,也必然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與學生觀,不斷發揚學生民主,尊重學業人格。對學生充滿信任與理解,通過創設情景,營造環境,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對學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斷的否定,而要耐心地聽取,積極的引導。使學生的創造力表現成為一種自主的活動。
教師通過導入提出問題后還要注意學生的反潰。教學中要不斷征求學生的意見,請學生獻計獻策,不斷的改進教學。要學會贊賞每—位學生,讓學生看出自己的點滴成功。對學生大膽探索、敢于質疑的表現,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評價、贊賞,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干的精神。同時,在教學中可以借鑒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營造多向交互的空間。如模仿電視欄目“實話實說”、“焦點訪談”等。要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和中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討論、辯論、演講、編報、模仿游戲、主題班會,行為訓練等活動都可以為學生提供較大的人格空間、思維空間,選擇的空間和發展的空間。
由于每個學生的先天素質不同,環境條件出各不相同,因此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特點,他們對教師所施加影響的表現也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差異,進行分層次教學,關心信任每—位學生,適應不同層次的水平需要,給不同層次學生不同學習任務,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機會。
二、巧創激趣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才有了動力。學習自然就會進步了。在數學教學中,就要求老師要多準備素材,隨時改變問題的部分條件,加強変式訓練,讓學生親自去猜測,探索結論的變化,成為所得結論或規律的發現者。或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問題加以拓廣,深化,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果這種情況一再發生,就會增強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及對數學老師的好感。與此相反,遇到問題,成績不佳,又受到教師的批評,不但會失去對數學的興趣,還會疏遠數學老師。因此,在教學中, 要充分挖掘學生在學習上的閃光點。做到因材施教,加強挫折教育,能使他們有勇氣,有信心去面對困難,克服困難。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地成功感,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成績。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比如高中數學的函數部分,講到供需函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造一個購物場景,讓學生站在消費者和供貨商兩個不同立場上思考,看兩個函數有什么特點?受那些因素影響;又如何隨著價格變動?如何達到兩者平衡?學生通過親身體會,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把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習興趣。再遇到商品價格問題自然就會聯想到數學或者供需函數問題。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并深入思考
教學中,在教師的主導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著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資料解決問題并親自參與到問題的真實活動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身品嘗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只有達到這樣的境地,學生才會真正實現主動參與。
四、運用變式教學,確保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熱情
不要認為把知識教給學生就完事大吉,還要運用變式教學教會學生對數學中的問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分析和思考,以暴露問題的本質特征,揭示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給人以新鮮感,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過程時興趣和熱情。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動手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6-105-02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培養、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陣地。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的核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下面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淺談本人的幾點想法。
一、善于調動學生內在的思維能力
1、要培養興趣,讓學生迸發思維。教師要精心設計,使每節課形象、生動,并有意創造動人情境,設置誘人懸念,激發小學生思維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還要經常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自己所熟悉的實際問題。
2、要分散難點,讓學生樂于思維。對于較難的問題或教學內容,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分解,減緩坡度,分散難點,創造條件讓學生樂于思維。
3、要鼓勵創新,讓學生獨立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品質。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多贊揚、肯定,促進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發展。
二、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啟迪思維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極大的熱情和自信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創設了如下的問題: (1)出示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怎樣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呢?(化曲為直法)(2)出示一個硬紙板圓,怎樣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呢?(滾動法)(3)怎樣量出我們學校圓形花壇的周長?(測繩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通過設置一個又一個問題,引導學生經歷由疑問D討論D解疑,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新知識,思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三、有效地“說出”數學思維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從思維的開始,經歷中間過程,再到結果,都要以語言來定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有效地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就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訓練。通過“說”這條主線,促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是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十分有效的策略之一。
1、提供“說”的機會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創設較好的語言環境,改變滿堂講的做法,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用語言表述思維的過程或結果,并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才能激活思維因素,誘發學生的回憶、想象、分析、判斷、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
在教學概念知識時,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小學數學教材出現的概念主要依靠直觀演示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并用自己的語言嘗試概括和表述,尤其對重點、難點內容要字斟句酌,咀嚼體會數學語言的內涵,探究領悟知識的來龍去脈。為此,我們經常設計一個“說”的教學情境:先讓學生自主進行觀察比較,并結合某個概念知識的特點的學習、體驗,然后讓學生們用自己的數學語言嘗試概括這幾個概念,反復說,邊說邊對比一些典型例子,理解概念中的數學定義,還特別對一些準確性難以把握的字詞進行了科學的推敲,使概念的表述恰當、合理。
2、引導“說”的規范
準確、規范地運用數學語言流暢地表達數學思維過程,合乎邏輯地描述數學規律或數學發現,既是學生思維深刻性、邏輯性和嚴密性的具體體現,也是目前所倡導的學習方式的深層需求。
注意學生生活語言與數學語言的轉化,逐步形成準確的數學語言。生活語言自由、寬松,沒有固定的約束。而數學語言不同,受數學學科性質的影響,有嚴謹、準確、邏輯性強的特點。提煉生活數學的一個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由自己的生活語言轉化成數學語言,如每件商品的價格在數學中簡稱單價,買的件數簡稱數量,總件數的錢簡稱總價等。當然,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的轉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把數學語言用于生活,解釋生活,體現數學服務于生活的思想。
四、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能力
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水平重要方式之一。引發學生思考和實踐的關鍵因素是好的問題所給予的方向和動力。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有利于把學生的單向思維活動轉變為全方位的立體思維活動,開發學生的潛在的思維能力,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和水平。
1、設計發散式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
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靈活密切相關。所以,教師應該合理地設計發散式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思考,就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并且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內容很多,教師應該參透教材,認真研究和分析,設計出更多并適合學生所接受知識程度的發散式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靈活性。
2、設計互逆式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反向思維能力
(1)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什么樣的思維能力呢?《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條規定是很正確的。數學本身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確定體系,這些判斷是用數學術語和邏輯術語以及相應的符號所表示的數學語句表達組成的。并且借助邏輯推理由一些判斷形成一些新的判斷。而這些判斷的總和就組成了數學這門科學。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大綱》中把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大綱》中的規定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個時期內,大家談創造思維很多,而談邏輯思維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義上說,邏輯思維是創造思維的基礎,創造思維往往是邏輯思維的簡縮。就多數學生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訓練,很難發展創造思維。如何貫徹《大綱》的目的要求,在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是值得同仁重視和認真研究的問題。
(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學生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絕不能認為教授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并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對教材沒有有意識地加以編排,教法違背激發學生思考的原則,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地還有可能逐步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明確各年級教學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一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
②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課堂教學開始的復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能力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試題以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訓練后,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學生結論或計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后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
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
一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
思維具有很廣泛的內容。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有各種各樣的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什么樣的思維能力呢?《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條規定是很正確的。下面試從兩方面進行一些分析。首先從數學的特點看。數學本身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確定的體系,這些判斷是用數學術語和邏輯術語以及相應的符號所表示的數學語句來表達的。并且借助邏輯推理由一些判斷形成一些新的判斷。而這些判斷的總和就組成了數學這門科學。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再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里所說的抽象邏輯思維,主要是指形式邏輯思維。因此可以說,在小學特別是中、高年級,正是發展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有利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把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大綱》中的規定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和足夠的重視。一個時期內,大家談創造思維很多,而談邏輯思維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義上說,邏輯思維是創造思維的基礎,創造思維往往是邏輯思維的簡縮。就多數學生說,如果沒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訓練,很難發展創造思維。因此如何貫徹《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在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還是值得重視和認真研究的問題。
《大綱》中強調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只是表明以它為主,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正在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是形象思維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學高年級,有些數學內容如質數、合數等概念的教學,通過實際操作或教具演示,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與此同時學生的形象思維也會繼續得到發展。又例如,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雖然不能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但是在教學與舊知識有密切聯系的新知識時,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習題時,如果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對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起到促進作用。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加以重視。至于辯證思維,從思維科學的理論上說,它屬于抽象邏輯思維的高級階段;從個體的思維發展過程來說,它遲于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據初步研究,小學生在10歲左右開始萌發辨證思維。因此在小學不宜過早地把發展辯證思維作為一項教學目的,但是可以結合某些數學內容的教學滲透一些辯證觀點的因素,為發展辯證思維積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冊出現,可以使學生初步地直觀地知道第二個加數變化了,得數也隨著變化了。到中年級課本中還出現一些表格,讓學生說一說被乘數(或被除數)變化,積(或商)是怎樣跟著變化的。這就為以后認識事物是相互聯系、變化的思想積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這樣說,絕不能認為教學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并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教材沒有有意識地加以編排,教法違背激發學生思考的原則,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地還有可能逐步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怎樣體現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是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一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級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開始的復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式題以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于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訓練后,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后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后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三)培養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學計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與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結果相同〕。然后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端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端都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最后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說出根據什么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又學到演繹的推理方法至于解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這里不再贅述。
三設計好練習題對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也必須通過練習。而且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地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下面試從兩方面進行一些分析。首先從數學的特點看。數學本身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確定的體系,這些判斷是用數學術語和邏輯術語以及相應的符號所表示的數學語句來表達的。并且借助邏輯推理由一些判斷形成一些新的判斷。而這些判斷的總和就組成了數學這門科學。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再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里所說的抽象邏輯思維,主要是指形式邏輯思維。因此可以說,在小學特別是中、高年級,正是發展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有利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把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貫穿于全過程
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并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2.1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一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2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開始的復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式題以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于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訓練后,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2.3培養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練習題的設計很重要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也必須通過練習。一般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
3.1練習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培養目標來進行設計。
3.2設計多種練習形式。通過多種練習形式,不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