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園文化的基本構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校園景點 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深入開展平安校園、文明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在文明校園和綠色校園建設中,校園景點發揮著獨特功能,對于構建環境優美、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滿人文氣息和文化氛圍的和諧校園具有重要意義。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等一線需要的德才兼備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重任。
一、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1.校園文化的含義和構成
校園文化是社會的一種亞文化,是學校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形態。校園文化首先是一種作為社會主體文化的一個子系統而存在的亞文化,具有區別其他子系統的個性特征。其次,校園文化應該是一種以社會文化為背景,以校園環境為存在時空,以學校管理者和全體師生員工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群體生態文化。其構成要素包括五個方面:(1)精神要素。即學校在發展中形成的學校精神;(2)起溝通、傳承作用的表意性語言和符號——師生、員工構成的校園文化主體;(3)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規范體系——教育、教學和管理中形成的學校規章制度;(4)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校園文化生活形成的校園行為與人際關系;(5)物質產品——環境、設施構成的校園文化客體。
2.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理念誤區
我國高職院校大多為中專、中職升格而成,雖然已“躋身”普通高等學校行列,辦學條件逐步改善,辦學規模逐步擴大,但在教育理念上仍有濃厚的中專、中職的痕跡。理念上的滯后,必然影響到各項工作的開展,表現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主要誤區有:
(1)把校園文化簡單化。不少高職院校將校園文化簡單地等同于“校園文化體育活動”,沒有把握校園文化的豐富內涵。將硬件文化建設視為“基建總務部門的事”,把制度文化建設片面地視為行政管理范疇,而把精神文明建設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紀律、出勤與考風。
(2)把校園文化功利化。有些院校將精神文化庸俗化,認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制定校徽,確定校訓、校歌。高校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在其運行過程中經全體成員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它反映高校的發展歷史,反映世界和本民族優秀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影響到學生成長、學校發展和社會進步。這是一個不斷揚棄、創新、積淀的過程,是一個建設的過程,而不能“畢其功于一役”,或以表象代替實質,或以結果代替過程。
二、校園景點——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輕騎兵”
校園景點是校園基本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的客體。有的因為歷史原因,在學校內部擁有旅游景區。也有的是在學校建設過程中,結合學校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建筑風格等特點,建設許多具有旅游價值的景點。這些景點種類很多,包括樹林山地、人工湖泊、雕塑、綠地廣場、古樹名木,以及各類具有旅游價值的建筑如博物館、圖書館、科學館、各種亭廊等。比如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內的侯德榜廣場及其雕塑、升華廣場及升華雕塑,以及在建的中國化工主題公園和中國化工博物館,無一不與化工文化息息相關。但更多的是校園里教室、實驗室、宿舍、道路等用于滿足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生活的基本物質需要的建筑形式,這些每個大學校園普通的建筑體都富含有她自身的特色,或通過其用途來表現,或通過其外形來體現,或通過其名字來彰顯。例如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內各類化工實訓中心滿足了參觀人員對化工操作的好奇心;校內的主干路永利大道、旭東大道等路名的提取也富含有對中國化工歷史緬懷與紀念的深意。
三、利用校園景點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
校園文化是無形的,它用歷史、文化和精神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大學生,而人們卻無從捕捉到它的樣子。校園文化又是有形的,它幻化成教學樓、實驗室和校園里一處處獨特的風景,讓人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它的強大和深邃。利用好校園景點這一校園文化客體,是發展校園文化的又一新途徑。如何利用,筆者認為以下策略可供參考。
1.完善校園景點介紹說明
高職校園內具備特殊歷史意義的景點雖不如許多本科院校來得多,但是因其特定背景的職業教育需要,也存在許多點綴性、美化性的雕塑、廣場、建筑小品等。這些景點因何存在、有何意義,不僅參觀來訪人員急欲一探究竟,甚至連本校學生也更想了解其來龍去脈。例如南京化院內的侯德榜雕像,侯德榜是何許人物、有何事跡,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因此就需要對該雕塑本身及其所塑造的人物有一個詳細的介紹,以此將大家帶入到“化工”這一主題中。所以向來賓、學生介紹時校園景點完整的介紹說明必不可少。同樣,作為校園景點重要一部分的校舍、實驗室等,也應做好說明備份,以便介紹。
2.抓住適當的宣傳對象與機會
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個自彈自唱的過程,需要有欣賞的“觀眾”和“聽眾”。如今的高職院校普遍有生源緊張的趨勢,如何讓潛在的學生及其家長了解、認同再到報考我們的院校,校園文化的影響非常重要。但是,無形的東西無法使其立即有深刻的印象,而有形的校園景點卻正好是宣傳的有效之物,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能讓這些“觀眾”和“聽眾”快速地獲知其感興趣的內容。在每次新生報到的時候,安排專門的校園介紹志愿者為新生和家長詳細介紹校園,不僅使其有歸屬和榮譽感,而且口碑效應會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在學校的網站上開辟專門的校園景點欣賞網頁,讓對這個學校感興趣的考生和家長更詳細地了解到校園的實體文化,對學校的宣傳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范寶龍.建好校園景點,推進環境育人[J].實踐探索,2010,10.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一、校園文化的構成要素
校園文化由四部分所構成,也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其中,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石,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本體,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載體。
(一)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石
物質文化和校園文化在本質上是協同聯動,共贏發展的銜接過程,物質文化呈現透明化、顯性化及明確化的特點,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力量和關鍵環節,同時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構架作用,物質文化是客觀存在和集約發展的,側面折射出設計者、參與者及受益者的思想精華和價值體系,具有很強的持久性和持續性。校園建筑教學樓、實驗樓、食堂、宿舍等硬件設施和自然環境集聚一起共同構建形成物質文化體系,工程基建的普遍布局和建筑格局的配套分配都是物質文化的顯性彰顯。優美的校園文化不僅在宏觀上可以襯托出校園的總體特征和基本建設,在微觀上為師生提供一個愜意與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同時為校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提供一個廣泛高校的平臺,使得師生員工能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起到凈化心靈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校園精神文化既是校園文化的深層面,又是校園文化的精神核心及校園文化建設所要營造的最高目標,它是一種內在的理性文化。良好的精神文化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把外在的需求內化為主體的自我需求,增加師生員工的強大求知欲望,建立起正確科學合理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校訓、校風、學風、教風作為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能夠體現出辦學者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追求,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條件,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之所在。校刊、校史、校徽、校歌是學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表現形式。校刊和校史都是以學校歷史沿革情況為主要內容來反映以往的發展史和現在的發展情況。校徽和校歌可以表達出學校深層辦學的理念,可以起到其應有的凝聚師生感情的作用。
(三)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本體
科學與合理的規章制度對于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校園制度文化更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軟性環節,作為一種內在機制和文化體制,制度文化承載著很多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具有制度保障和公開約束的功效,作為保障體系的制度文化也是保障校園文化有序傳承的重要支撐。校園制度文化環境屬于校園范圍內需要嚴格遵守和強制執行的文化類型,具有學校強烈的規范性、秩序性和組織性。這種具有嚴格性和強制性的制度文化環境,一旦經過學校成員的高度認同,不但能促進優良品質和價值觀的形成,更能凝聚成一種具有傳承精神的文化傳統。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在高校建設校園文化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是順應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對學生、學校和社會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首先,對學生而言,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根本需求,建設校園文化的落腳點是在人上,一切都以人的發展為本,以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為提高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而營造一個核心的校園文化環境,將科技性和人文性進行有機結合。
其次,對學校而言,是現代大學制度的內在需要,大學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是大學的基本功能,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師生為本,在學生發展良好的同時學校自身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再者,對社會而言,是對大學第三第四種功能的呼應,高校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然后輸送到社會,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框架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分析
(一)堅持指導思想,夯實理論基礎
任何階級的社會的教育所要培養的人都體現著該社會的政治經濟特征,又反過來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的,即有一個政治方向問題。大學教育也是如此,大學教育同樣要有一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在當代,我國的大學教育要堅持為指導,確保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基本理論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它們都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理論基礎。堅持用指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要求我們完整準確地理解、把握的科學體系和基本原理,并把它具體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每一個環節中。
(二)實現共同理想,完成基本目標
高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國家和學校和諧穩定、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同時,全體師生員工一定要把遠大理想與日常工作結合到一起,實現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一切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實現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奮斗目標。
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高校要從校風、教風和學風入手。第一,形成和諧良好的校風。深入發展校風建設,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歷史傳統寶貴資源,發揮學校檔案文化的育人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發展戰略和規劃,根據學校辦學思想和理念,大力營造具有社會主義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校園風氣。第二,養成求真務實的教風。追求更高一層次的育人精神,真正擔負起傳道、授業、解惑。高校要進一步宣傳師德建設先進典型,在學校宣傳欄上掛上老師照片、老師對學生的寄語、師生對話、老師的教學心得、學習體會等,大力發揚教師良好的教風。第三,加強求真創新的學風。全面開展學風建設,要進行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改革,增開選修課,加大人文課程的設置,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術論壇,科技活動,讀書活動等。
(三)弘揚民族和時代精神,把握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思想情感等的綜合反映,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是一個社會最新的精神氣質和精神風貌的綜合體現。而高校所要建設的校園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方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同時還要廣泛開展校園和適合實踐活動,在能將學生精神文化生活豐富起來的同時,學生能真正領悟到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偉大精髓。
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第一,將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動中。弘揚民族精神,要大力發揚學生的歷史人文氣息,增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開設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講座和活動,利用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等契機開展多種形式的紀念日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第二,將時代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動中。開創時代精神,高校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在課程之外開展豐富多彩的體現時代精神的校園活動。如開展知識競賽、科技創新的學術報告會,增加學術、科技、文化活動,研究生階段增設創新基金項目,讓學生緊跟時代潮流,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接班人。
(四)樹立和踐行榮辱觀,增強道德基礎
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就要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學生的科學世界觀應該是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高校應該在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中體驗到“八榮八恥”的時代價值,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以及更進一步發展自我。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就應該發揚古代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作風,將艱苦奮斗貫徹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中,使他們更能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要讓他們懂得感恩,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其他人。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要引領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的價值觀作為社會主導價值觀,大力發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態度。在高校建設校園文化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各種各樣的活動和工作中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彤,劉文.智慧校園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教學與研究,2013(10).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管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7)15009102
隨著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終身教育及素質教育的理念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雖然如此,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小學教育仍然顯得負擔過重,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學習負擔。為了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必須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校園文化建設策略
1.提升校園的凈化、綠化程度
為了提升校園的凈化、綠化程度,教師要積極做好學生的日常保潔衛生工作,對校園內長期存在的臟、亂、差現象進行有效治理,要求學校教師辦公室、教室及圖書館等重要場所每天都要保持干凈。需要注意的是,學校的廁所應要求保潔人員進行多次清理,保持廁所衛生。與此同時,學校領導應要求所有師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不亂扔紙屑、不隨地吐痰,在校園內積極做好綠化工作,可以進行綠化的地方堅決不放過,盡量在校園內多種植一些四季常青樹,以保持校園的綠化。除此之外,學校還應鼓勵各班班主任在班級內養花、養草,為教室打造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2.積極提升校園的美化程度
學校不僅要提升校園的綠化及凈化程度,還應采取措施,積極提升校園的美化程度,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文化墻美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應重點加強對文化墻的美化,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對于學校的每一面墻都應本著高品位、兒童化的基本原則,對墻壁實施文化著裝。在文化墻的內容構建方面,學校可在上面繪圖,可在上面賦詩,可書寫一些名人名言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墻的內容構建方面要豐富多彩,盡量迎合學生的喜好。
(2)教室美化。
為了提高教室的美化程度,學校應定期或不定期對教室墻壁進行粉刷,粉刷最好選擇在寒暑假期間進行,這樣就不會耽誤正常教學的進度,也不會對教室環境造成太大污染。學校要求教室每天都保持整潔,教室各處應擺放垃圾桶,讓學生養成不亂扔垃圾的習慣,在教室四周,應發揮師生的共同智慧對教室墻壁進行科學合理地布置,起到美化教室環境的作用。
(3)辦公室美化。
辦公室是教師辦公的場所,對于辦公室同樣應做到美化。因此,學校應要求教師每天輪流值日,打甙旃室衛生,辦公桌上的所有物品必須擺放整齊,嚴令教師在辦公室內抽煙、打牌、上網打游戲等。除此之外,辦公室內的布置也應精心設計,教師可以在辦公室角落或辦公桌上擺放一些鮮艷的花草,以此來美化辦公室環境。
3.積極構建和完善校園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無疑是校園文化的內在機理,具體包括辦學理念、教育方針及相關的規章制度等。校園制度文化是維持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重要保障,是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構成系統。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學校只有有效構建及不斷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通過規章制度有效規范師生的行為,才能真正構建起良好的校風。制度從某一方面而言如同催化劑,它可以有效規范學生的各種行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基于此種情況,學校在建設校園文化時,應重點加強校園制度文化的構建,在構建學生管理制度時,要盡量做到以生為本,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關愛、教育及引導,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構建教師管理制度時,應要求學校領導帶頭執行,科學規范教師的言行舉止,引導全校教師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到日常教學中。
4.積極構建校園活動文化
活動文化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在構建校園文化時,不應忽略校園活動文化的構建。因此,學校應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辯論比賽,可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體育比賽,如班級比賽、校與校之間的比賽等。另外,學校每年都要舉辦運動會,教師應積極倡導所有學生報名參加。與此同時,學校還應倡導各班班主任根據自身的想法積極組織相關活動,不斷豐富校園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濃厚的校園活動文化氛圍中健康成長,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5.積極構建校園精神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精神文化的建設也是極為重要的。學校應構建自身的校訓和科學建立師訓、生訓,積極搞好學風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人際關系的建設也極為重要,學校不僅要采取措施搞好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還要搞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這樣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的影響下,學生才會更加快樂、健康地成長。
二、校園文化的管理策略
校園文化不僅要建設,還要管理。學校只有不斷加強對校園文化的管理,才能有效鞏固校園文化建設成果,讓校園文化真正發揮其有效作用。校園文化的管理應重點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1.安排專門人員管理校園文化
各學校應選出管理校園文化的副校長,在副校長的帶領下積極進行校園文化管理。副校長可組織構建校園文化管理小組,小組成員可由各班班主任構成。校園文化管理小組建立后,小組成員要為校園文化建設獻計獻策,對校園文化進行巡視和管理,一旦發現校園文化某個方面出現問題,則必須及時予以處理。例如,由于學校的施工建設造成了部分草地和綠化被毀,此時小組成員必須及時向管理校園文化的副校長進行匯報并撥付專門資金用于綠化的恢復重建。有了專門人員管理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必然會建設得越來越好。
2.師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管理
在校園文化管理方面,每一位師生都有重要職責。在學校大會上,校長應積極倡導全校所有師生參與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一旦發現有人惡意破壞校園文化,必須及時制止。對于在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教師或學生,校長也應在全校師生大會上及時予以表揚,適當時也可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使師生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中。
總之,隨著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都極為注重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工作,這也是現代小學與傳統小學的重要區別之一。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還能為學生營造更為輕松的學習氛圍。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必須重點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工作,使之成為學校的一張文化名片,在社會上產生更好、更為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亞洲. 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才智, 2016(32).
[2]王永奇. 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反思[J]. 學周刊, 2016(20).
[3]夏于強.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6(08).
[4]蘇曉輝. 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 初中生優秀作文, 2015(17).
校園文化層面及其特征
其實共時地看,無論是在小學、中學還是在大學,校園文化都應當被視為一個內涵豐富的復雜系統。它至少包含如下四個相互交融的子系統:校園文化價值系統、校園文化體制系統、校園文化傳媒系統和校園文化符號系統。而每一個子系統都應有其特定的校園文化建設任務。第一,校園文化價值系統。這是指校園較為內在的核心意義系統,包括校園文化精神或文化理念。例如北大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及“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傳統。第二,校園文化體制系統。這是指校園文化得以運行的基本體制及機制系統,如藝術課程體制及其支撐機制、藝術團、音樂節、美術節、戲劇節、書法節等。這是校園文化系統的核心層面,屬于動力系統或中場發動機,它直接制約著校園文化建設的質量。例如,北京市教委打造的“北京市金帆藝術團”品牌,就是北京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樹立的一塊擁有25年歷史的優質品牌。第三,校園文化傳媒系統。這是指校園的傳播媒介系統,如宣傳冊、校廣播臺、校報、校刊等。做好學校的傳媒系統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其實,每一個學校的師生員工都是一個媒介或媒體,其一言一行都能傳達校園文化的基本精神。第四,校園文化符號系統。這是指校園外在的和顯耀的個別特征,它們特別能直觀地傳達校園文化,以至于人們一提起某個特征,就能想到這所學校。反過來也一樣,一提起某個學校,就能想到它的某個特征。例如校徽、校訓、校歌、校園代表性建筑、校園典型人物等。如果按照上面這四個層面去設計校園文化,就可能為校園文化成為高素養文化公民的養成園地和文化強國的醒目路標,確立起一個多層次的總體戰略規劃。作為一個多層面的系統,校園文化應當有自身特定的總內涵或總特質,這就是它的特征。校園文化的特征不是體育比賽,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強,而是三個字:特、精、傳。特,是指校園文化具有獨特的特性,就是與眾不同而唯我獨有的東西;精,是指校園文化體現為精神層面的信念、信仰、體驗等;傳,是指校園文化具有能從上代繼承下來并能傳遞到下一代的傳承的東西,即自身的歷史代代傳遞下來的傳統。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談到大學時說過:“大學是一個自行繼續的專家的團體,有其傳統習慣,日久而形成一種精神特點。”我認為,這里實際上點出了大學精神的基本要素:一是自主生長、獨立形成的;二是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三是由學術團體的共同信念形成的,是學術傳統的集合體。這告訴我們,大學精神是由大學師生代代相傳的獨立自主的學術團體特性。馮先生說:“由于一個大學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個大學畢業的學生,在他的臉上就印上了一個商標、一個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那一個學校的畢業生,這樣的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學生。”[4](P162-163)這里的“商標”和“徽章”當然都只是比喻性說法,只不過要強調一種顯眼標志而已。其實,在我看來,這個有關大學精神的思想同樣適用于小學和中學,只是體現高素養文化公民的養成時段的約略不同而已。每一所大中小學校的文化傳統、文化精神或文化特性,都是這所學校代代相繼的師生員工的團體特性,它會深深地而又顯眼地銘刻在這所學校的每個師生員工個體身上,成為他們言行舉止的鮮明標志。同樣,當畢業生離開這所學校的時候,他會情不自禁地緬懷母校獨特的文化傳統及其精神理念。他可能不在乎它升學率有多高、是否出過狀元以及大樓有多好等;當然他也可能多少在乎這些;但他畢竟更在乎的是母校親切、溫馨、滋潤、堅韌等獨特氣質或品格,它們讓他即便是相隔久遠也會魂牽夢繞,長久地在心中緬懷。林語堂先生《京華煙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蘭,就是故都北京文化孕育的產兒。她自幼就受到北京城市文化精神的濡染或熏陶。凡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北京城市文化符號,都在潛移默化地養育她的文化心靈。“北京的紫禁城,古代的學府、佛教、道教、喇嘛、回教的寺院及其典禮,孔廟、天壇;社會上及富有之家的宴會酬酢,禮品的饋贈;古代寶塔、橋梁、樓閣、牌坊、皇后的陵寢,詩人的庭園,這些地方的每塊磚,每片瓦,都充滿了傳聞、歷史、神秘。這些地方的光怪陸離之氣,雄壯典麗之美,都已沁入她的心肺”。這些城市文化符號及其傳媒系統組成的總體城市環境對她個人的塑造和感染,體現的是“沁入她的心肺”那樣潛移默化的方式。“木蘭學到了容忍寬大,學到了親切和藹,學到了溫文爾雅,就像我們童年時在故鄉生活里學到的東西一樣”。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也應這樣,以非強制而令人愉快的方式濡染學子的文化心靈,使他們從小就養成一種始終不渝地向往人生更高境界的文化自覺習慣。如能做到或部分地做到這一點,校園文化建設就應當說取得了令人贊賞的積極成效。
校園文化培育中的三類學生
論文摘要:非主流校園文化是指各種游離于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主題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發形成的各種行為及思維方式的總和。和諧的校園文化應是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之間的和諧。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科學地看待非主流校園文化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在校園內部長期的教育、學習和生活中,將各種力量統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種價值觀念、精神支柱、學校傳統、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和生活觀念的總和。校園文化是時代精神在學校的反映,是一種產生于大學、中學、小學乃至幼兒園等校園中的特殊文化現象,它依附于學校這個載體,并通過學校載體來反映和傳播各種文化現象。從內容上分,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據所呈現的方式不同,校園文化可分為主流校園文化與非主流校園文化。
1 主流校園文化與非主流校園文化
主流校園文化是指由學校基于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組織、支持和倡導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它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群眾性活動為載體的高品位的群體文化。主流校園文化體現著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成果,代表著時代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目前我國學校的主流文化生活主要表現為:學術文化活動、道德修養文化活動、健康娛樂文化活動、社團文化活動等。
非主流校園文化是指各種游離于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主題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發形成的,廣泛存在于學生日常生活中,以滿足學生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種行為及思維方式的總和。非主流校園文化依其存在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傳統的非主流文化和新生的非主流文化兩大類。傳統的校園非主流文化大致包括“課桌文化”、“宿舍文化” 、“廁所文化”等;新生的非主流文化是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諸如“影碟文化”、“網絡文化” 、“洋節文化”、“新新人類文化”、“手機短信文化”等。
主流校園文化和非主流校園文化同時存在于校園生活中,是校園文化中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從目的性上看,主流校園文化有明確的目的,它與國家的教育方針一致,以學校的教育目標為方向,以課時目標或群體活動為表現方式;而非主流校園文化缺少明確的目的性,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其最終效果或與國家的教育方針一致,或與教育方針背離。從表現方式上看,主流校園文化有較為嚴謹的組織形式,如學術文化活動、道德修養文化活動等,是學校文化生活的主體;而非主流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較為松散或隱蔽,既可能是課桌上隨意的涂畫,也可能是同學之間互發的一條調侃短信等。
2 和諧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具有原創性、綜合性、獨特性等重要特征,而和諧性是優良的校園文化表現出來的總體特征,它是校園文化成熟的標志,是衡量校園文化是否發揮其功能的檢測標準。和諧校園文化的內涵應包括:(1)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學校中的群體主要有領導群體、教職員工群體和學生群體,這三個群體之間應相互協調、互諒互助、團結友善,共同構成學校和諧的人文環境。(2)人與校園物質文化的和諧。校園物質文化包括校園環境、校園建筑、科研設備、文化設施及校園網絡平臺等。優美的校園物質文化使師生身處其中能增強對美的感受,陶冶積極的情感。(3)人與校園精神文化的和諧。校園精神文化包括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集體輿論、文化傳統、學術風范及校風、學風、教風、校訓等,它反映出學校的個性和風貌。健康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能加強集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人與校園制度文化的和諧。校園制度文化既包含各種規章制度、組織機構和非正式群體,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標、校歌等,是學校基本特點和基本精神的歷史沉積和總結。統一協調,步調一致的校園制度,會使學生對校園文化產生信賴感和威嚴感。
3 非主流校園文化與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和諧的校園文化應該是主流校園文化與非主流校園文化的和諧。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科學地看待非主流校園文化的作用。
3.1 正確看待非主流校園文化
對于非主流校園文化,有些教育者持貶斥態度,認為是市場經濟下道德滑坡及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泛濫的結果;也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這不過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文化趨同趨勢在校園中的反映。應該說,二者的認識和判斷都有失偏頗。我們應該看到,社會變革不僅給校園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健康、清新的活力,同時也正是在社會的轉型、經濟體制的變革和轉換過程中,又使學生群體中的相當一部分人一時難以適應,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行為反叛,道德失落與思想困惑、混亂,非主流校園文化現象正是這種狀態的折射和投影。對于非主流校園文化中的不合諧內容,我們不能簡單以其不符合健康向上的道德要求就粗暴地加以打壓,而是要科學客觀地分析其形成、發展的原因,積極加以引導,使之與主流文化生活互相協調,從而推動校園文化的和諧發展。
3.2 強化主流校園文化的作用
主流校園文化對非主流校園文化有替代、引導與升華的作用。教育者應有意識地用豐富多彩、高雅、樂觀、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生活占據學生的文化生活陣地,從而使消極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無立足之地。教育者可以通過主流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合作精神、寬容態度、健康心理、競爭意識、堅強意志等,從而對非主流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另外,教育者還可以通過主流文化的高尚情操、價值觀念來陶冶學生的心靈,喚起他們的高尚情感,改造非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低級趣味,使真善美的德行和品質逐步向各類非主流文化生活中滲透,這樣就能通過高尚情操的內化,促使學生種種非主流文化品位的提升。
3.3 充分利用非主流校園文化中的積極因素
就其所產生的效應來劃分,校園文化可分正效應文化和負效應文化。正效應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學生健康向上地成長;負效應的校園文化則使人陷入迷惘、頹唐,或情趣、格調不高。應該說,主流校園文化和非主流校園文化只是校園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一個運行良好的學校的主流校園文化通常是正效應文化,但這并不等于說其非主流校園文化就都是負效應文化。非主流校園文化中仍有許多積極的因素,如果教育者注意挖掘和利用,依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針對校園內的某一不文明現象,學生可以在校園網上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經過各個網民的各抒已見,激烈爭論,學生們最終對這一現象有了深刻的認識,以后也更加自覺地提高自身的修養。這種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正式刻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參考文獻:
[1] 薛麗.隱性課程德育功能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5.
論文摘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在建設高校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必須思考并解決幾個基本的關系問題:“實與虛”的關系問題,“前與后”的關系問題,“內與外”的關系問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關系問題。
在深化素質教育的當下語境里,人們更為深刻地認識到了高校校園文化對學生性格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他們集體主義精神,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真理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高校都把建設校園文化作為學校發展進程中大力開展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對于如何建設好校園文化,不少有識之士已經發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他們的努力無疑為推動校園文化向良性方向發展做出貢獻。然而,筆者認為,關于搞好校園文化的建設,在思想認識方面,我們必須思考幾個基本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成共識,清除觀念上的抵觸和障礙,齊心協力地投入校園文化的建設活動中。
一、“物質、精神和制度”的關系問題
所謂“文化”,有人將之描述為“人們賦予工作和生活以意義的社會虛構”也有人解釋為:“文化可以被定義為凝聚社團共享哲學、思想觀、價值觀、假定、信仰、期待、態度和規范”至于學校文化,有學者認為包含以下內容:假定、價值觀、規范、思維方式、信仰體系、歷史、男/女英雄、神話、儀式、人工環境、藝術、聽得見、看得見的行為模式。實際上,這些內容我們可以分為兩大類:具體可見的和抽象難以定義的,但都是實實在在地存在的。如果我們分得更細的話,也可以將之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為了行文方便,本文取后者的分法。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社會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與此相同,校園文化形態也以物質、精神和制度等面目出現。正如我們探討社會文化時必須討論“物質、精神和制度”的關系問題一樣,我們必須處理好校園文化的“物質、精神、制度”的關系。
首先,物質決定上層建筑,這是公論了,同樣適用于校園文化建設。我們必須改善和美化校園環境,這是校園文化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一個優美安靜宜人、又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校園環境最容易催發優質的校園文化。難以想象,一個校舍破爛、環境惡劣、雜草叢生的校園還能談上什么文化呢?因此,學校在學校建設中應該對學校環境的改造投入足夠的資金,為校園文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次,一個高等學校必須有著自己堅定的信念,一個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為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標,必須制定出一整套保證學校順利運轉的規章制度和獎懲制度。它的辦學目標必須明確,辦學思路必須清晰,辦學措施必須果敢有效。這是一個學校文化的精神實質,缺少這些就意味著學校文化沒有了靈魂,沒有靈魂的文化就不能稱之為文化了。
再次,一個學校文化的呈現很多時候是通過師生員工的一舉一動體現出來的。因此,學校里面相關的成員思想和行為舉止的進步是一個校園文化的良好發展最為外在的表現和推動力量。因此,學校應該通過經常性的集體活動,包括各種慶典、紀念活動等,讓學生記住歷史,找到奮斗的動力,同時養成具有一定特質的行為習慣,從而形成與別的學校不同的精神風貌和成員們普遍擁有的氣質。更為具體地講,學校必須改良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學校人際關系以及師生員工的行為舉止等方面。
二、“傳承與發展”的關系問題
校園文化的形成和凸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要經過長期的努力、積淀、創造而建設而成的。一旦基本形成的校園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將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社會的進步而有所改變。一成不變的校園文化總會腐朽和沒落,最后消失在古舊、堅硬的外表之下。因此,建設校園文化,要處理好“傳承與發展”的關系問題,亦如何才能更好地繼往開來的問題。
以上校園文化的含義告訴我們,它更多側重于由觀念、信仰、態度、精神風貌等讓人可以直覺到,卻又不易描述的東西構成,這些東西不像物質材料建成的東西那樣,短時間可以推倒了重建,舊貌換新顏,甚至可以脫胎換骨,完全沒有以前的建筑風貌。校園文化總是歷史地形成的,一代人接著一代人相傳相承,最后慢慢地形成的。美國學者羅伯特?G?歐文斯認為:“和一般文化一樣,組織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經歷一代又一代人。”他所說的組織文化包括校園文化。因此,我們下定決心把校園文化的建設向前推進的時候,必須在自己學校豐富的歷史中進行“淘寶”,總結并充分利用珍貴的歷史經驗,警惕和避免那些曾經引起傷痛的教訓,用豐富和珍貴的歷史經驗來給校園文化添磚加瓦。當然,新建學校面對要打造自己的校園文化時又是另一番情形,這不是說它們不需要繼承,而是它們更多借鑒別的同類同級學校的成功做法,它山之石,為我攻玉之用。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繼承問題,只是這種繼承是置于更為廣闊的背景之下。繼承是承襲先前成功的東西,校園文化還面臨著將自身傳遞下去的任務,因此必須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和教訓,為后來的建設者提供少走彎路或錯路的經驗材料。
創新使一種文化得以永久發展、生存下去的必要前提。對于校園文化而言,引起校園文化進行創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隨著學校性質的改變,校園文化的追求目標和努力方向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比如,專科院校升為本科院校或學院升為大學,校園文化的追求目標和努力方向必須和學校新的身份相配而行;2.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學校周圍社區的變化對學校的辦學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社會親睞復合型人才,學校周邊被建成科技發展新區域等。作為學校整體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校園文化也需要相應的革新,否則,校園文化與學校整體就會發生不和諧的對立沖突狀態,這對學校的發展不利,對校園文化本身也是毀滅性的。3.學校文化不是孤立于一隅的東西,它總是和周圍的環境發生聯系,對外產生外射性影響,特別是對周邊的居民產生明顯的、不可低估的影響,同時,周邊社區的文化反過來也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學校文化,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發生同化,也就是說促使校園文化發生必要的革新。當然,對校園文化而言,同化是在有利于自己的發展的情況下才發生的。
總之,沒有傳承就沒有發展。不管文化創新的動力如何,它總是在繼承中變革,在變革中繼承,不斷地在某些方面肯定自己,又在別的方面否定自己,在辯證運動中向前發展。
三、“校內與校外”的關系問題
這個問題盡管上述有所提及,但還是需要專章進行討論。我們知道,世界萬物總是處于相互聯系的狀態,不能孤立于世外而存在。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的存在,也總是處于與外界發生多方面聯動之中,因此,我們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必須思考并認真對待學校內部文化與外部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互相借鑒,互相推動,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校園文化,為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服務。
首先,我們必須立足于自己的實際,給自己做出正確合理的定位和發展規劃。我們必須清楚以下幾個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我們怎樣才能到那里去?”等。弄懂這幾個問題后,我們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地建立何種性質和規模的校園文化了。比如,對于高職高專院校而言,必須建立先進的辦學理念,打造出專業特色,努力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畢業生,贏得較高的社會聲譽,凡此種種,為校園文化的建設夯實基礎。另外,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校歷史的教育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通過一致認可的規章制度對師生員工們的行為舉止進行規范;學校的標識一定做到鮮明、藝術、有特色等,通過如上所述等等內部建設措施,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為獨具特色、讓人嘆為觀止的校園文化,別人無法復制的文化,是學校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就像羅伯特?G?歐文斯所說的那樣:“走動于學校間的觀察者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種直觀的感覺,覺得每個學校都有一些幾乎無法定義但有力的方面性質不同且獨具特色。這種感覺當我們在一所學校時似乎容易覺察到,更容易把那個學校描述為:‘這就是那所學校’”。 轉貼于
除了在學校內部做出努力外,我們還需要把目光投向校外,不能做井底之蛙,否則,就容易犯上鼠目寸光或妄自尊大的毛病,這對校園文化的建設百害而無一利。“一個特定學校的文化往往會反映這個學校地區組織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而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各個學校的文化也往往有差異。”有相似才有比照的基礎,有差異就意味著相互學習的必要。所謂把目光投向校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得如何,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在與外面世界,特別是與別的同類同級學校的接觸和比照中才能做出較為恰如其分的評價,才能找出自己的優點或差距何在。此外,別的學校的成功經驗對我們的建設具有難得的借鑒意義,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對于我們的工作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第二,高校具有三大功能,其中之一就是社會服務。高校服務社會的途徑很多,包括培訓、技術支撐、項目的幫扶,智力的援助等等,而作為高校整體中不可分割的校園文化實際上也具有向外輻射的服務功能,只是這個功能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一個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周邊社區會產生潛移默化的精神影響,引導、糾正或肯定著周邊居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審美態度等,同時,也給別的學校起到表率作用。給別人做表率的同時,也給自己更多的自信和謀求更上一層樓的勇氣和動力。
因此,以辯證、聯系的觀點對待校園文化內部建設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問題,對于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關系問題
最后,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應該處理好“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關系問題。我們討論一個組織文化時,首先要想到這個組織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什么,沒有這個前提,所有的討論便是空談,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高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學校文化的建設必不可能脫離這個前提。而教書育人的方法方式、渠道和場所多種多樣。對于高校的師生員工來說,活動(包括行為舉止)構成校園文化的動態狀貌。而學校活動場所主要分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正確處理好它們的關系,對于校園文
化建設意義非凡。
由以上定義可以得知,在一所學校里,假定、價值觀、規范、思維方式、信仰體系、歷史、男/女英雄、神話內容等主要是通過第一課堂獲得或習得的,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認同學校所做出的假定,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內化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為性格品質和精神需要,養成勤思善思的良好習慣,堅定自己的信仰等等,通過師生的認知和認同,轉而化為校園文化的質素。但是,光靠“第一課堂”的努力,校園文化會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的。“第二課堂”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給學生提供一個個可以感性認知、實踐鍛煉的平臺。廣義的“第二課堂”包括教室課堂以外的各種活動空間,它們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深刻的,它們在很多時候很多地方顯示出校園文化的風貌,甚至有時就代表著校園文化的某些重要方面。因此,學校應該開展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給校園文化補充新的能量和質素,為把校園文化建設成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校園文化應該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良好配合中得到很好的發展。
五、結語
以上所述告訴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必須解決好有關校園文化的幾個基本問題:“物質、精神和制度”、“傳承與發展”、“校內與校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等關系問題,這對建設一個健康向上、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羅伯特·G·歐文斯.教育組織行為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孫慶珠.高校校園文化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孝文化 校園文化 內涵 實踐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學校的體現,是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風貌,也是學生文明素養、道德情操的綜合反映。校園文化建設反映了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因此,倡導什么樣的校園文化,始終是高等學校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校園文化又是整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具有引導性的亞文化,一種特殊的社區文化、一種精神文化。從其構成上看,它是以物質條件為基礎的載體文化和以人文為中心的人和社會精神文化的統一。校園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一專多能的跨世紀、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1.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及作用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為參與主體,以課余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文化的多科學、多領域廣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節奏為基本形態,具有時代特點的一種群體文化”。同時,校園文化又是一個多層次、立體的文化,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藝術文化、行為文化、體育文化、社團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疇。
高等學校是一個十分有特色的群體組合:“有朝氣蓬勃、風華正茂的莘莘學子;有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有豐富的圖書信息資源;有較發達的傳播媒體;還有多種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和學生社團等等。這些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既依存于社會文化,又有著高層次文化水準并具有相對完整的文化環境,蘊涵著巨大的文化創造功能。同時大學校園是多種新思想、新思潮、新觀念、新信息最先接受、傳播或誕生的場所。這種氛圍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進大學生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學習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擴大知識領域。校園文化又具有導向功能。如講座、學術報告、知識競賽以及各種文化活動,對學生有直接或潛在的導向作用,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心理趨向和行為規范。開發創造功能,課余文化生活補充和豐富著課內的學習,并有力地促進學生能力的多方面發展,如科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組織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園文化氛圍還具有娛樂調節功能。娛樂是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活躍、調節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娛樂的同時也在提高人們的藝術欣賞能力和文化素養。寓教于樂是校園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養良好的個性品格、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激勵凝聚功能,校園文化可以提高人們對學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激發師生拼搏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實際上校園文化開展的過程,就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提高的過程。
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能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首先,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強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趣,促進自身的思想觀點、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的改變。一位哲人曾說“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第二,可以彌補大學人文學科課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強校園文化是提供豐富自身內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園文化活動,既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又促進學科專業的深化,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創造一種和諧向上健康文明的環境氛圍,形成良好的校風。
雖然,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但校園精神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精神對大學生的人生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專業課程所無法比擬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來提升。健康、向上、豐富、有序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個性品格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
2.孝文化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孝文化有其普遍性:從孝的意識的產生來看,它基于血緣關系和共同生活而自發形成的最樸素的親親之情,是一種“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普世情感和普遍人性。在樸素自發的孝意識的基礎上,我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孝”的思想觀念加以發揮并作出系列基本規定,在孝親之外,注入社會、政治和教育價值,使“孝”上升為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再加上歷代統治者的提倡和強化,孝道便成為一種長期穩定的深入人心的社會道德規范。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來強調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這方面的論述比比皆是。如“孝為百善之首”、“罪莫大于不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為本也。”“夫孝,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一個孝子除了具備對家庭的責任感外,必然也會產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將孝道由私德引向社會公德,將社會公德建立于個人私德和人倫自然情感之上,是孝道能夠成為傳統道德建設的基石的根本原因。
孝文化有其發展性:當今社會呼喚孝文化的恢復與發展,發展孝的表現形式,辦好社會公益事業,把個體的孝,發展到集體的孝;物質的孝,發展到精神的孝;低級的孝,發展到高級的孝。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孝文化的發展,因為脫離孝文化發展的社會,將是一個無序的社會,是一個混亂的社會。一次次的“破四舊”、“批孔”,大革文化之命,“孝”這樣的傳統道德,大承鞭笞,歷盡劫數。從此,人們對“孝”噤若寒蟬,談“孝”色變。直至今天,人們仍然不能正確對待“孝”道,仍然簡單地把它當成封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因此,孝文化應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共同向前發展。今天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較高程度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而,今天我們要對傳統孝道進行根本的改造,要結合時代特征,在道德建設的實踐中不斷進行孝道創新。我們要建設的新孝道,應該是建立在家庭成員和全社會成員人格平等的基礎上,符合現代生活方式,體現人道、科學、民主的新型倫理道德。這種新孝道,應該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穩定,有利于個人的健康發展,又有利于人們正確地處理個人、家庭、社會之間的關系,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孝文化具有現實性:雖然各種版本的二十四孝都是過去的故事,但是二十四孝故事在過去教育人,而且在現在、將來都能教育人。同志提出以德治國,孝是“德”中最主要內容。現在推行的公民道德綱要,孝成為主要內容。現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以德治國,執政為民,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更是孝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必要性的體現。因為一個連父母都不孝的人,何以服務社會,何以做到執政為民,何以主持正義,何以遵紀守法。人生百行孝為先,無孝即無政績可言。加強對孝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定會促進學風,文風,社會風氣的好轉,為穩定社會做出貢獻。當孝的要求作為普遍原則深入人心后,人們為了對父母盡孝,必須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創造能夠使家庭存在和發展的物質條件;而在既有的孝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習慣的基礎上,通過宣傳、教育和勸導,使人們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較高的道德境界,是可以期望的;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等道德要求,也可以從孝道擴展和遷移而落實。在家庭中,子女尊敬長輩,長輩愛護子女,共享天倫之樂;在社會上,人們盡職盡責,對國家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對個人,不斷修身養性,以實現自己的宏偉理想。這樣,社會秩序就將日趨和諧有序,社會道德就將日益進步,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和要求也將在其中得到較好的落實。
3.孝文化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質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問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和文化啟蒙的主要形式,校園文化直接影響著人的思維品質、行為價值及元認知能力的形成與發展。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科技時代,技術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對他人的熱情與關懷,只為自己的名譽地位忙得不亦樂乎。傳統的人文素質教育逐漸被專業技術教育所取代;“人”的培養逐漸被“才”的訓練所取代。與此同時,對人自身的培養卻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
“孝”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表現,長久地存在于中國的歷史之中,是構建于血緣關系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傳統中國社會,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會,因而孝文化是使中華文明區別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孝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國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義的思想淵源,當代社會文化應當努力實現功利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統一。以孝文化為基礎的中國人文主義傳統是建構當代社會時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資源。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和動力,孝是民族團結、興旺發達的精神基礎,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在高校培植與實踐孝文化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起點。大力弘揚孝文化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系的價值淵源,是形成和睦社會風尚、保持社會穩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加強以孝文化為核心的人文素質教育,是解決人才高科技與低素質的矛盾的有效途徑。防止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質上的缺陷,個性畸形發展,導致精神空虛,人格墮落,甚至異化為“經濟動物”、“智能強盜”,讓高科技犯罪嚴重地擾亂著社會秩序。
4.孝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踐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 建設
[作者簡介]張富強,男,1968年5月出生, 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從事思政教學及研究工作。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為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以高職院校全體師生為主體,在教育實踐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反映著全校師生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具有校園特色的一種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是高職院校在生存發展的進程中逐漸形成和積淀的結果,是高職院校辦學理念、個性風格、人文精神的綜合表現。它集中表現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師生的價值取向與觀念以及在這些觀念指導下所表現出來的校風、學風和教風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傳播和發展先進文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和育人功能,優化育人環境,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構建和諧校園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和緊迫性
我國高職教育于上世紀的80年代開始新的發展,當時的高職教育還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在職培訓,其學校也往往是成人院校,業余大學等。到了90年代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院校,它無論在教學目標、學生來源、教學方式以及教育體制等方面都與過去的成人高校有了區別。這時,職業教育才走上真正的探索之路。由于職業院校歷史短,而且沒有太多的本土經驗可以借鑒,因此學校文化積淀就明顯的不足,而由于學校整體處于探索之中,又造成高職院校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定數,尤其是對職業教育基本規律和運行環節探索的全力投入,使文化建設在不自覺中退居到可有可無的地位,從而造成職業院校文化基礎的普遍薄弱。其校園文化存在以下幾個共同現象:
一是辦學經費緊張,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大部分高職院校是貸款征地建房、負債辦學。在辦學經費緊張有限的情況下,部分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首先保證辦學的基本建設和教學條件,而隱性的校園文化建設明顯落后。有的學校缺少規范的規章制度,沒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像樣的活動場所,沒有閱報欄、宣傳窗、廣播網等宣傳工具;有的學校雖有一定的校園文化建設,但投入明顯不足,影響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健康發展。
二是校園建筑雖新,但景觀文化少。大部分高職院校是1999年之后建立的,新校園由于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布局科學合理,校園內的教學樓、實訓中心、圖書館、體育館、辦公樓、學生公寓以及學校大門等教學、生活建筑物具有強烈的現代化氣息,能充分體現建筑文化,一看到建筑物就能了解它的功能和用途。但新校園在景觀文化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曲徑噴泉、小橋流水、名人雕塑、草坪大樹等人文景觀要么太少,要么人工痕跡太濃。
三是教師組成復雜、觀念差異較大。高職院校的特點之一是新教師多,組成成分復雜,主要有四大來源:一是原中職學校教師,二是科研企事業單位轉入的專業技術人員,三是本科院校調入的高職稱教師,四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由于教師的經歷、學歷、職稱、以前工作的環境不一致,思想觀念、人文素質的差異較大,而相互之間的了解、磨合需要一個時間過程,這對高職院校新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形成有較大的影響。
四是辦學時間短、文化積淀少。由于高職院校起步晚,建校時間短,缺少高職院校特有的文化積淀。盡管有的學校前身是中職學校,有相當長的辦學歷史,有過很豐富的校園文化。但學校升格后,辦學定位、培養目標、人才質量等發生了變化,原有的校園文化已不再適應,有的甚至可能對高職教育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新建的高職院校在這方面明顯欠缺。
隨著高職院校的迅速發展,規模和效益的競爭日趨激烈,當下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的時候,學校無法從長計議,大投入地進行文化建設,競爭的壓力也使學校無法顧及文化建設。上述現象的存在,使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更加具有緊迫性和艱巨性。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校園文化應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載體文化等多個方面。
(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是淺層面的校園文化。我們應把它當作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充分發揮其環境育人的作用,使學生在其間耳濡目染、日積月累,最后形成觀念、化為行為。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包括以下內容:校園景觀建設;校內文化設施建設:包括教學場所、校園網、文體設施、活動中心、宣傳輿論陣地、圖書館等的建設;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校園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二)、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校園內各種規章制度、師生行為守則、學校組織機構及其職能等,是中間層面的校園文化;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我們要通過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來形成一套完備的規章制度體系,用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廣大師生的行為,使學院內任何人辦任何事均有章可循,形成一種“制度管人、管事、管權,依法治校”的良好局面。
(三)、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辦學理念、價值觀念、校風學風和文化氛圍等,是深層面的校園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育人目標的高度概括。表現為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工作目標。突出表現在校風、教風和學風上。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應突出以下兩個方面:1、始終堅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確保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2、加強校風、學風、教風等方面建設。形成、完善和堅持學院辦學的核心價值理念。
(四)、校園載體文化建設
載體文化是校園文化的表現,離開了一定的載體,校園文化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復存在。所以,在發展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各類載體的作用,積極創建各類載體,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校園載體文化建設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標識類載體(如校徽等);書刊類載體(如校報、校刊);活動類載體(如各種文體活動)。
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堅持重在建設
正如精神文明重在建設一樣,校園文化也重在建設。僅僅在口頭上、文件上重視校園文化是遠遠不夠的,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實實在在地從每一件具體的事情抓起,從基礎性的工作做起,有時還得有“真金白銀”的投入,校園文化重在建設,首先要求我們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加強校園基礎設施,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建設,為廣大師生學習、工作、娛樂、休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并以環境育人。其次要重視校園制度文化建設,要制定一大批規章制度,行為準則、要明確部門和崗位職責。再次,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要注意凝煉和形成具有自己學校特色的校風、學風、教風、校訓,辦學院理念等。最后,在校園載體文化方面,既要規范廣大師生員工的行為,體現出行為美,又要廣泛開展各類有益師生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師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師生情操。
(二)、實出個性特征
學校特色,就是一所學校獨具的、區別于其他學校的辦學個性。特色是一所高校的名片,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成功的標志,也是大學的魅力所在,更是大學持續發展的動力。有學者預言,21世紀的中國高校將是文化的高校,校園文化將成為未來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最主要特點在于校園文化的獨特性、難模仿性和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高校間的質量競爭、人才競爭、資源競爭日趨激烈,而這種競爭早已不是爭一時之優劣、究一事之長短的競爭,而是立足于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的競爭、特色的競爭、整體實力的競爭。打造教育品牌、彰顯辦學特色、提升綜合實力作為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而特色校園文化的打造和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構成校園文化的物質、精神、制度、載體等多個文化層面上,特色、個性的形成,已成為各高校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標,也是各高校打造教育品牌、塑造獨特形象、形成競爭力的基本途徑。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始終堅持“突出個性”的建設方針,創造出具有學校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精神、風格、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才能有生機和活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形成,一是應基于對學校自身的認識和了解。對學校所處的地域特征、學校類型、辦學理念、辦學思路、學科特點、師資隊伍、教學科研、校風學風、歷史傳統等內容,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找到特點和優勢所在,在總結和借鑒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方能進行特色建設。二是校園文化的個性要從學校發展建設的歷史中去提煉,從師生員工的活動中去發掘,在教學科研活動中去創造和實現,對于那些已經被實踐檢驗而顯有成效的校園特色文化要及時地歸納總結和升華,逐漸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三)、突出“職業”特性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貼近經濟,面向社會,服務企業;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由此可以看出,以能力為本位,突出職業特色是創新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立足于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建設有職業特色校園文化,以鮮明的辦學特色、過硬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較高的畢業生就業率為發展理念。大力開展校園豐富多彩的職業實踐活動、科技作品制作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大力建設學生技能實訓基地、培訓中心、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保證學生有足夠時間、高質量的實際操作訓練,通過感受、模仿、實驗、以及發明、創造等,逐漸養成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習慣,激發學生濃厚的職業興趣,誘導學生對專業技術、技能的執著追求。同時,學校要將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養成教育,并結合專業,統籌開展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大學生風采大賽、科技設計制作競賽、計算機應用比賽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培養職業學院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四)、立足整體推進
校園文化是一種整體的文化模式,它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因此,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從校園文化建設的宏觀意義上講,校園文化建設重在“造勢”。“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意思是要從整體上推進、在全局上構建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因此,一是要充分重視校園文化對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將黨建和思想政治,德育、素質教育工作與促進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學校的發展,與校風建設、學風建設以及教風建設,與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工作,與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二是建立健全校園文化建設有效工作機制。從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長遠的整體發展規劃,以達到持續的整體功效,并制定年度校園文化建設計劃,不斷建立和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的日常管理制度和評比獎勵制度,將校園文化建設與學院事業發展規劃一起部署、一起檢查、一起評估。
(五)、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
目前,有部分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而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有的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注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重視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卻忽視了對教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未能發揮教職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有作用,忽視了師生員工的同步發展;也有些院校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而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延伸等等。所有這些現象,均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健康發展,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今后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堅決克服這些“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以促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健康發展,進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做出高職院校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繼紅、劉社欣 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06
2、 李飛鴻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特征與建設途徑[J],〈科技信息〉2007/05
3、華鳴 高職院校制度缺限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負面影響[J],〈職教論壇〉2005/04(下)
關鍵詞:情感管理 和諧校園文化
一、學校管理和校園文化的辯證關系
1、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所學校獨特的風格或整體精神,是學校成員之間相互理解的產物,是聯系和協調學校所有成員行為的紐帶,是學校靈魂之所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是教師成長、發展的土壤,它構成了學校生存和發展最穩定、最有活力的基礎,對于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證學校行為的合理性、推動學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優化育人環境,創設優美、高雅向上的校園文化”,應該成為學校領導和教師們當前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工作目標,而實施情感管理是建設優良的校園文化的極其重要的手段。
2、學校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管理
說到管理,人們首先聯想到的詞往往是“控制、程序、規范、紀律”等等,但是特殊的一點是,在學校里管理的對象是教師、學生和學校中客觀存在的非正式組織。作為教師,在管理體系中既是管理者,同時又是被管理者,作為知識分子,常常對社會不公表現出強烈的敏感性,其次,教師這個特定職業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教師職業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但是,教師職業又需要相對的穩定,如果教師成天面對“下崗”威脅,又何談積極進取,不斷探索?所以就管理對象之一的教師而言,單純的管理是不夠的,作為知識分子群體需要一種精神的引導,一種文化的團結,
再就管理對象之一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可塑性,如果只有“禁止、條例”而沒有“愛好、崇拜”,那將是一個蒼白的世界。所以,在學校身心的塑造中,不僅要有“禁”,更要有“立”,前者是消極的,后者才是積極的,因此,一個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學生是至關重要的。
3、學校管理是舟,校園文化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當校園文化與時俱進,它便支持承載著學校管理,反之,即使再先進的管理也將被文化的漩渦淹沒。但是,校園文化與學校管理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替代。重文化輕管理,學校將是無政府文化泛濫的場所,重管理輕文化,以企業機制進行學校管理,那也將是適得其反。
二、和諧校園文化的特征:
1、學習型學校。學校領導者是建設學習型組織的實踐者和探索者,逐步建成學習型學校的管理體系,教職工人人都確立終身學習目標。形成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良好氛圍,人人通過學習,追求發展和人生價值。
2、優良的學校管理。學校的管理是民主和諧的,干部責權利統一。領導和管理的核心是服務,為教師的發展服務,為學生的發展創造適合的環境。學校的規章制度、各類工作措施能夠激勵教職員工敬業愛崗,不斷進取,促進師生的發展和成長。
3、群眾積極參與民主管理。教職工熱愛學校,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這既是學校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作為學校管理主體的體現,一所好的學校必定是民主和平等原則充分體現的學校。
4、和諧的人際關系、工作氛圍。學校有令人心情舒暢的工作環境,大家愿意在其中探討問題、研究工作,共同協作,創造佳績。因為一個優秀的團隊必定是積極向上、促進發展、關系和諧、思想活躍、團結合作的集合體。
5、學術自由、研究氣氛濃厚。干部、教師積極研究教育管理、探索教育規律,自由討論蔚然成風。教育是科學,沒有研究和探究的氛圍,學校難以發展,研究的過程也是干部、師生發展的過程。
為了形成一種優秀的學校文化,在其中的每一個成員必須從“我”做起,在自我管理中有勇氣改變自己,在集體管理中有膽識規范別人,只有經過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建設一種優秀的學校文化,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也就有了根基,也就有了保障。
三、情感管理與和諧校園文化的構筑
學校管理過程就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要么形成一種優秀的學校文化,要么形成一種不優秀的或者不良的文化,要么由優變劣,要么由劣變優。基于文化與管理的辯證關系,我們必須選擇優良的管理、現念的管理,從而形成一種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紀律、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良好局面,而這種管理就是情感管理,即在管理的過程中適當地滲透情感因素,情感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對行為決策的正向引導力,用情感來凝聚人心。
我們學校在實施情感管理的過程中,主要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在教師隊伍管理中滲透情感管理,構筑和諧校園文化。
通過學校的情感引導,培養教師的歸屬感與集體榮譽感,做到自律、進取、不斷自我學習,自我進修,以提升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和思想情操,分層次的對各類各科教師提出恰當的進步目標,通過關心教師各方面要求,實現學校教師之間的情感互動,共同促進學校的發展,真正做到把“真情留給學生,激情留給工作,深情留給同事,熱情留給家長,溫情留給家人”,
學校實施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突出人的地位,把調動人的積極性作為管理的最終目標,而不是只見規章不見人,強調在管理過程中研究并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重視人、尊重人、激發人的工作動機,激勵員工全身心地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努力。管理中既有他律,更要倡導自律。
研究的主要內容為:
①在各項改革措施與學校制度的制定時,如何讓教師共同參與,既符合學校發展,又兼顧教師積極性的共同提高。
②在學校的制定各項政策中,其中涉及專業技術方面,如何給老師的創新的專業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
③在制定的政策中(如各項獎勵),如何既重視結果,也注重具體的執行過程。
④制度建設中如何讓教職工深刻感受到其事業成功和個人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從而激勵其不斷奮發向上,追求成功。
⑤最大限度地滿足師生學習、工作為出發點,如何做到既有規范和制度又有每個個性和能力的“充分”發展。
⑥整合工、青、婦、團條線,及德育、教務、后勤諸部門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的校園文化氛圍。
2、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滲透情感管理,構筑和諧校園文化。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雙方情感交流,信息的傳遞,心靈的溝通。活動雙方都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個體,教師在教學中處主導地位,學生在教學中處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是以傳遞認知信息為中介,卻又時時離不開人所有的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努力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交往的場所,成為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成為探究知識的場所,成為展現教育智慧的場所,使教學成為教育者的人對被教育者的人之間信息交流的真正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通過感情交流,教師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促進師生情感交融,以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教學效果。師生情感交融的基本成分是“愛”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慈愛”、學生對教師的“教愛”以及學生間的“友愛”交織在一起,構成“尊師愛生”這一教學活動,乃至整個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的情感主格調,是師生情感交融的主流,這是師愛的性質所決定的,因此師愛是師生情感交融的基礎。
當一個教師逐漸形成師愛情感時,如何以這種情感去引發學生的情感反應?在教學實踐中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有的教師懷有對學生的一腔熱情,卻不能被學生感受,有時甚至可能引起學生的誤解,師生情感不融洽,因此這個問題,也需要去實踐探索,實現情感交融的關鍵在研究學生的心理狀態,滿足學生某些需要。符合青少年心理特點等。
蘇聯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婭在談到教師熱愛學生的時候就明確指出:“光愛還不夠,必須善于愛”,教師如何通過教學活動將愛浸入學生心田,觸動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這是一門藝術,其中包含有許多教育機智和教育藝術。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是對學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不僅要博學多才,而且要把感情放在學生上,備課中既要有教學目標,也要有德育目標,變“學海無涯苦作舟”為“學海無涯樂作舟”。
3、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滲透情感管理,構筑和諧校園文化。
現在,全社會都在質疑中學生乃至大學生的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但我們可以從我們自己的學校做起,改變我們在學生教育管理中以往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和做法。開展切合實際的基本的道德教育、德育管理,如底線道德教育、誠信愛心教育等,從而培養善良、正直、誠信,同情、寬容、謙遜、合作、尊嚴等品質與和諧的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