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輔導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學生厭學的原因
(一)學生個體的心理素質欠佳,不良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傾向,如意志力薄弱、注意穩定性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方法不恰當,缺乏內在學習動力等,都是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產生厭學情緒的內在原因。
(二)應試教育下,學校、家庭強行施加在他們身上的合力,如十分看中學生的分數,以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以及社會不良誘惑和家長的打罵,老師、同學的冷嘲熱諷和輕視,以致他們認定自己是學習上的失敗者,由此自暴自棄,放棄了學習的追求,這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外在原因。
二、輔導方法
(一)培養厭學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
如果學生討厭某一老師,就會討厭這位老師所教的課程。所以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教師必須學習必備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知識,學會運用這些知識來剖析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情感需要并給予滿足,樂于疏導學生偏差的心理,等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到老師可敬、可親、可信任,從而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誨。我現在所帶的二年級學生,在一年級時,是兩個班,到二年級時因缺少教師,合成一個班。記得剛合班時,從另外班上過來的學生張淑珍、劉鑫國等學生根本沒有學習的意識。學習成績從來沒有及格過,作業完不成,書寫又潦草。面對眾多因厭學而紀律散漫的“差生”,說實話,我很頭疼。但又看看那一張張幼稚可愛的臉,我在心里先默默地給自己鼓足信心,并下定決心要改變他們厭學的心理。從開學第二周開始,我每天課間和他們一起跳皮筋、打沙包,邊玩邊和他們談心交朋友。每天中午給他們涼些開水,先讓他們從心理上接受我。到后來,我每天課余給他們幾個單獨補半小時課。在辦公室里讓他們先寫會當天所學生字的一半,課前讓他們幾個到黑板上聽寫生字,我專門挑他們已經寫會的生字。他們幾乎沒有寫錯的,我也及時讓同學們給他們熱烈的掌聲。從他們甜甜的笑臉中,我看見他們逐漸找回了自信。漸漸地,他們課間愛圍在我身邊說這說那,上課愛舉手發言了,書寫也工整了,學習成績有了明顯進步。
(二)給厭學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心中要時時裝著厭學學生,為其營造一個能廣泛參與學習的機會,備課時要了解厭學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過程中做到“三優先”,即上課優先提問,作業優先批改,課后優先輔導。“四經常”,即經常觀察其表現,經常指導其學習,經常鼓勵其優點,經常強化其常規訓練。很多厭學的學生一般都是由于學習跟不上,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怪和同學們的輕視,索性破罐子破摔。因此,老師要及時想辦法,盡量創造環境,讓厭學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興趣,品嘗到學習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樹立信心、堅定信念,徹底消除厭學的心理障礙。只有學生學習成績提高了,才會變得自信起來,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三)盡量減輕厭學學生的心理和學業負擔。
由于學業負擔的加重、競爭的激烈,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學生難免會產生心理障礙。再加上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不成熟,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后,不可能或者難以進行自我調適,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正面誘導和矯正,就極有可能導致厭學心理。所以,老師和家長就要學會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包括人際關系指導等,從而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心理和精神負擔。利用這種辦法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老師和家長往往一廂情愿地給學生施壓,家長在家也要孩子做AB卷、《天天練》等一堆課外資料。就這樣還嫌不夠,甚至恐嚇學生,考不上大學,你就會完蛋,以后我就不管你。當孩子的心理和能力達不到和承受不了時,就會厭學。因此,老師和家長要盡量減輕厭學學生學業負擔,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施教,做到寓教于樂,勞逸結合。嘗試“二特殊”,即給厭學學生設計特殊的作業,規定特殊的評比條件。這樣,為厭學學生營造了一個參與學習的環境。
(四)老師要注意批評的尺度。
教師對厭學的學生切不可批字當先,罰字當頭。要實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優點和微小進步,及時給予肯定,使厭學學生成功時感到喜悅,有錯時給予改正的機會。使他們有成功的體驗,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厭學”變成“喜學”,曠課、逃學的問題就會解決。因為小學生的承受能力弱,因此作為成年人的老師在批評學生時,就要注意場合和尺度,以激勵為主,少用批評、責怪的語言。對學生學習上的任何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能克服他們的厭學心理。但也不是說一味地去表揚、鼓勵而從不批評,當學生做錯事時教師還是要給予適當的批評。
(五)和家長多溝通,盡可能地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 學生管理 法律風險 風險防范
1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即教育部24號令)第三條規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見,教育部認為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是教師和干部雙重身份,但在現實工作中,輔導員總是陷入無休止的管理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就業、心理疏導等一系列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
輔導員需負責學生思想、心理、安全等各方面的問題,由此導致輔導員在工作中存在著一系列的法律風險問題。
2輔導員在學生管理中的法律風險
2.1對違紀學生處分方面的法律風險
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違紀處分時,有時過分主觀臆斷或偏聽他人言語而忽視收集、審查學生違紀事實,致使處分時證據不足、事實不清。同時,有些高校輔導員在處分學生過程中,采用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不告知學生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不允許學生反駁,稍加反駁就加以態度不端正的處分。上述情況均為學生之后學校埋下了隱患。
2.2辦理學籍異動的法律風險
現在因為征兵入伍、自主創業、身體異常等原因,常有學生申請辦理學籍異動(休學、退學、脫В┦中,但在手續的辦理過程中,如若家長未親自到校辦理手續,偶爾會出現學生假冒家長簽名或提供虛假的家長電話與他人共同欺詐輔導員等情況,最后導致家長對學生的學籍異動不知情,繼而產生了家長追究輔導員在審查過程中的過失責任。
2.3學生實習期間安全管理中的法律風險
學生在頂崗實習、畢業實習期間,需在外住宿,而學生一旦發生人身、交通、財產等方面的意外,輔導員將面臨學校和家長的雙重問責,或是追究管理上存在疏忽或過失,將意外原因直接歸咎為輔導員平時關注學生不到位,或是家長認為輔導員沒有盡到相應的監管職責等等。
3輔導員對高校學生管理的法律風險防范
3.1規范化是輔導員管理學生過程中法律風險防范的基礎
輔導員管理學生的過程要規范化。首先,用準確的法律語言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輔導員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處理學生生活、工作、情感等各方面的問題,就必須與學生進行高效的溝通。在溝通過程中,輔導員要鼓舞學生、解決問題、樹立輔導員的榜樣,就必須使用準確的法律語言。只有這樣才能尊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引導學生產生正能量。其次,用標準的法律依據作為學生管理的根據。輔導員在學生的日常管理活動中,常涉及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并實施獎勵或者處分,因此,輔導員在行使職權時必須用準確的法律依據作為根據。最后,用嚴格的法律關系規范學生管理活動。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存在著雙重的法律關系,即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和平等主體之間的交往交流、關心幫助和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因而,輔導員既是高校的教師和干部,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輔導員要全面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職責,就要在工作中用嚴格的法律關系規范學生管理活動。
3.2程序化是輔導員管理學生過程中法律風險防范的屏障
輔導員的每項具體工作都有一個程序問題。比如貧困生工作,具體程序應包括:調查研究、建立貧困生檔案、采取各種方式救助(向學校申請貧困補助、申請國家助學金等)、為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作好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這些程序既不能顛倒順序,也不能隨意減少。再次,不同的學生管理工作有不同的工作程序,輔導員要根據內在的規律和具體的工作特點制定、實施工作程序,不能一概而論。輔導員管理學生必須遵守正當的程序規則,即事先告知相對人,向相對人說明行為的根據和理由,聽取相對人的陳述、申辯,事后為其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送達、時限及決定作出均有依據和證據。
3.3訴訟是輔導員管理學生過程中法律風險防范的最后保障
輔導員在管理學生中產生法律風險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是輔導員的管理不當導致的,也可能是學生自身的原因等各類緣由引發的。因此,必要時對已經產生的法律糾紛,要結合過錯、法律風險、社會影響等因素,制訂詳細的方案和步驟,準備有關的法律文件,最終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 巫幸興.從人生導師角色定位談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11.
[2] 王立,鄢雨.淺析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
[3] 劉先銳.高校輔導員角色失調現狀及其對策[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3.
[4] 周科春.談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管理中如何防范法律風險[J].教師,2010.
[5] 任睿.試論高校輔導員工作程序化[J].中國成人教育,2008.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特征變得明顯,這給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傳統模式之下,高校輔導員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十分呆板生硬,教條化的管理模式讓大學生對于輔導員的管理十分反感,甚至直接采取抵觸的情緒。長此以往,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劍拔弩張”,管理效果令人堪憂。在新時期下,高校輔導員如何改進自己的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方法成為了高校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高校輔導員應始終保持使命感、親近感和信服感
在新時期下,高校輔導員要想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就必須不斷強化自身認識,不斷提升自身的“三感”,讓學生在良好?x書氛圍中快樂學習。首先,高校輔導員應該具備高瞻遠矚的使命感。高校輔導員必須始終樹立堅定的使命感,為了將大學生培養成才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高校輔導員還應該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完成自己肩負的責任,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大學生培養成為能夠勝任時展的新型人才。
其次,高校輔導員還應該具備友善的親和力。在高校中,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相處的時間和機會都更多。因此,親和力是每一個高校輔導員度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為了更好的開展學生工作,輔導員應該在態度上平易近人,在感情上與學生互敬互愛,通過各種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只有真正融入學生,學生才能真正信任輔導員,也只有因為信任,學生與輔導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才能變得順暢無阻。凡事只要渠道暢通,后續的工作開展就會變的得心應手,對于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更是如此,師生關系變得更加良好,工作開展的成效也會變得事半功倍。
最后,高校輔導員還必須讓學生有一種油然而生的信服感。這種信服感主要來源于兩個地方,一方面是教師應有的威信,另一方面是學生對于教師的信任。在這個問題上,輔導員“度”的把握十分重要,過于寬松就會喪失教師應有的威信,而過分嚴厲又會讓學生與輔導員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不利于學生工作的開展。此外,學生對于輔導員的信服感還應該體現在學生對于輔導員的信任之上。只有擁有了學生的足夠信任,原先那些棘手的問題才會變得迎刃而解。
二、尊重每一個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學生工作的時候應該尊重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而不是簡單的依據應試成績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很顯然,這種“以成績論英雄”的學生工作方式早已經陳舊,高校輔導員應該果斷將其“拋棄”而選擇更加適宜貼合的工作方式。那么正確的工作思路與工作方式是什么呢?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的心理動態,在工作中實事求是,公開公正。不以任何名義包庇或者是偏袒任何一個學生。高校輔導員只有始終堅持這樣的工作原則才能在自己的工作方式上有創新。
三、在工作中以身作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第一,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必須牢固樹立榜樣意識,憑借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學生,熏陶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逐步進步,學會做人做事的真諦所在。雖然高校學生已經到了成人的年紀,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同樣適用于他們。榜樣的力量十分巨大,學生們有樣學樣,自己逐漸和輔導者的距離越來越近,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時,有了好的榜樣的引導,學生方能夠更好的抵御誘惑,這也為輔導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外部基礎。
第二,輔導員在開展學生工作的時候還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自我約束能力和自制能力都很強的大學生而言,教師只要稍加培養和引導,一支素質過硬的學生干部隊伍就會應運而生。而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這支學生干部隊伍所發揮的作用往往十分令人吃驚。很多輔導員覺得棘手或者是有障礙的難題,在學生自己解決的過程中就會變得輕而易舉。因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中職學校;學生;心理輔導;方法
從目前現狀看來,中職學校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5~18 歲之間,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產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較為突出。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缺少父愛和母愛,存在各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中職學校的班主任,是溝通學校、家庭、就業和社會教育的橋梁,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面對社會需求,務實高效地開展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筆者認為加強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任重道遠。
一、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
學生的心理問題過去常常被忽視,主要表現在教師經常將學生心理層面上的問題行為誤認為道德層面上的問題,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愛護。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尤為顯著,部分職校學生的心理不夠健康,主要是由于心理障礙,職校生大多來自“中考落第”者,他們普遍存在自己是“失敗者”和“被遺棄者”的心理,認為自己將來是沒有出息、事業上難有作為的人,這種自卑心理,使他們思想處于苦悶境地,學習缺乏信心,嚴重地阻礙著自己的進步、成長。此外,在職校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嬌慣,使他們形成依賴,自傲,冷漠,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過分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慮甚至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和利益。
面對職校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班主任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加強非智力品質的教育,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使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樂觀的情緒,對生活充滿信心,開朗向上。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可采用心理衛生講座、個別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指導:幫助學生消除身心發展變化帶來的困惑,克服學習心理障礙,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優化人際關系;提高學生抗挫折的能力;幫助學生排解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指導學生就業、創業。
二、以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1.過硬的文化專業素質
文化專業素質是班主任教育學生的資本。班主任具備了良好的文化專業素質,就給學生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榜樣,教育學生才有說服力。職業教育專業教師大多為“雙師型”教師。一方面,他們要精通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熟悉其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向。另一方面,他們又必須熟練掌握本專業的技術技能,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并善于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以滿足職業教育培養兼有專業理論與操作技能的人才的需要。
2.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
職業教育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職業教育,探索教育規律,處事公道,愛崗敬業,有獻身職業教育事業的信心和決心。還要熱愛、關心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嚴格要求學生。
3.較好的身體心理素質
班主任工作負擔重,時間長,頭緒多,往往需要花費較多的精力。班主任要注意鍛煉身體,合理飲食,按時作息,保證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同時,作為班主任還應擁有健康的身心,一位性格健全,情緒穩定的班主任,不僅是學生接受知識、開拓視野的良師,也是他們可以信賴的朋友。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搞好班級工作、建立和諧班級是很重要的。
三、運用正確方法,做好問題學生心理的教育
問題學生是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對象,也是中職學校班主任最關心最煩惱之事。而對于問題生,班主任一定要有愛心和耐心,工作中給差生更多的關心、體貼和幫助,堅持用心去教育學生。
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直接關系到班集體建設和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對問題學生心理進行引導要注意策略。要做好問題學生的轉化工作,首先必須利用問題學生的問題所在,是學習差,還是品行差,還是僅某方面差,他們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何在,只有了解了這些情況后,才能對癥下藥,同時,班主任還必須將德育和心育結合起來,以提高轉化成效。問題學生的問題涉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德育層面,也涉及知、情、意等心理層面,有的甚至涉及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傳統德育工作采用說服教育、批評與表揚等方法,往往難以有效地解決心理層面的問題。只有結合心理輔導的方法才能對癥下藥,提高療效。如可采用傾聽,情感表達,認知調整等技術。
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加強學生心理的引導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于中職業校的學生,班主任應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排除錯誤職業理想的干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從引導學生心理上把個人愿望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選擇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能力,又能力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職業和單位。其次,班主任還要結合學生的情況,及時做好學生心理的就業指導。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與學生接觸最多,了解最全面,同班上的各科教師有密切聯系,同學生家長保持著經常的接觸,所以在就業指導方面有特別有利的條件。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除了要貫徹就業指導的基本原則外,還要注意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提高就業指導的業務水平,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職業指導計劃,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職業指導工作。
總之,中職學校班主任作為學生的心理引導者,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改變策略和工作方法,不斷適應工作的新要求,推動教育工作的順利發展,幫助中職學生心理輔導更好地、更全面地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玉萍.《淺談中職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金色年華:學校教育》,2009
(1)學習方面。現在很多高校大學生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壓力特別大,盡管學習非常努力,但是成績總是不如別人;而有的學生因為對所報專業不了解,導致學習上提不起興趣,從而壓力特別大;尤其是剛進入大學校門的大一新生,對大學校園環境還不太適應,可能學習上會遇到一些困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大多數大一新生可能會出現自卑、焦慮等嚴重問題,有些學生還會出現失眠癥狀。
(2)人際交往方面。大學生與其他同學相處時可能會有一些矛盾,引發沖突,盡管絕大部分學生能夠處理好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但是,仍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能力處理好人際關系,所以就會出現抑郁、煩躁的心理問題。
(3)自我認識方面。通常來說,大三學生在自我認識方面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由此出現心理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三學生即將面臨畢業,可能對自己的未來規劃與發展比較迷茫,由此會面臨各種問題,情緒非常不穩定,有的學生心理與入學時相比就會發生很大變化,產生異常心理問題。
(4)職業發展方面。大四學生馬上就要與社會接軌,進入社會開始工作,所以會有一個新的身份,即社會人,從此之后不再是學生,所以他們可能會有非常大的就業壓力,有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特別差,可能會出現焦慮、煩躁等異常情緒。
二、提高輔導員識別學生異常心理問題的能力
(1)多學習心理健康理論知識。高校輔導員需要多多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論知識,必須擁有充分的心理健康理論知識,所以要加大心理健康方面的學習力度,只有這樣,才可以準確、及時地發現學生的異常心理,并對其進行適當的指導。
(2)多和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為了準確識別學生的異常心理問題,輔導員可以多和高校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等,看他們具體的反應,從而準確判斷出學生是否有心理問題。現在有的大學生盡管心里有復雜的情緒,但是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輔導員,所以輔導員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方式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學生也可以很放松地與輔導員交流,消除緊張情緒,從而解決心理問題。輔導員能夠從中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為其提供正確的解決辦法,橢他們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3)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高校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輔導員還應該和學生家長進行聯系,通過家長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并且還能夠由此向家長提供學生的學習情況。輔導員和家長共同對學生進行監督與管理,幫助學生更好地享受大學生活。若是大學生出現焦慮或者是失眠多夢、情緒不穩等異常心理狀況,輔導員也可以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及時將情況通知家長,還可以向家長了解學生是否有與之相關的家庭病史,準確識別學生異常心理產生的具體原因,通過了解問題原因,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
(4)識別異常心理后的轉介疏導。很多大學生起初出現異常心理問題時都很希望得到親朋好友的幫助,盡管如此,大部分大學生由于某種原因基本上不會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所以高校輔導員必須準確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輔導員要耐心地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若是學生心理問題比較復雜,可以尋求專業心理專家為其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現在一些大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習方面、人際交往過程中,還有自我認識以及人生規劃等方面,高校輔導員應該和學生進行密切交流,還要和家長進行交流與溝通,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輔導員也應該多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準確地識別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學生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小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喚起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并對已經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全體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其內涵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發展的教育活動。心理學專家提出:心理輔導的對象是全體學生,應是發展個性的輔導;心理輔導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幫助一個人去發展所有的潛力,有快樂的人生。因此,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冶療;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詢,而是面向每個學生,并促進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活動。
2、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依靠學校普通教師來組織和實施的,必須最大程度地動員廣大教師參與。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人生發展中的重要時期。一方面,他們的認識、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種種矛盾、困惑和斗爭,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他們的年齡尚小,生理和心理的發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別是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心理學家指出:學校教育應致力于為兒童創造有利于心理發展的環境,促使他們更好地健康地成長。筆者認為,首先廣大教師要有較高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認識;其次是創造條件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有關理論;其三是學習、掌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術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總結,邊學邊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師和普通教師相結合的心育氛圍濃厚的師資隊伍。
3、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體現小學教育的特點。基礎性和普及性是小學教育的兩個基本特點。因此,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定位應是為兒童的健康發展選擇適合兒童教育方法。使小學生在認知、情感等領域里得到幫助和培養,讓兒童從小學會認識自己、接納他人,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以科學、主動、積極的態度去學習,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發展;讓兒童從小學養成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成為會理解和尊重他人、誠實和積極進取的小學生。因此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花精力去關注每一個學生。對一小部分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的小學生,應及時地進行疏導使小學生心理向著健康的方面發展。
二、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競爭,生活日新月異地發生變化,小學生周圍的一切也急劇地變化,寧靜的小學校園也越來越熱鬧,現在小學生實際上要比他們的父輩承擔多得多的心理壓力。依據我們的觀察,認為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物質豐裕導致刺激或變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小學生比較容易滿足,考試取得一個好成績,只要有一顆糖的獎勵也會欣喜若狂,也比較重視家長和老師的表揚。現在小康之家衣食豐裕,還有為數不少的一部分屬于先富起來的家庭,家長過于寵愛孩子,物質的要求有求必應,以至于有的小學生對鼓勵、表揚無所謂,對什么事都滿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養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小學生的家長恰好是年輕力壯干事業的好時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相對而言,貴州的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特別是畢節地區,就拿筆者任教的黔西縣仁和小學來說,多出現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輩照顧的情況。祖輩疼愛第三代,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顧太多,這些小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發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明顯不足。
3、獨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級集體中表現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條件的改善,大多數家庭獨門獨戶,小學生放學后在家里和電視、電腦為伴,沒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動,在班級集體中往往幾個能干的學生無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幫助。
4、家長對孩子希望過高。現代社會高學歷的影響使得一些家長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來越高。家長對于分數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試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揚,家長會問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樣要接受教訓,關照不要驕傲呀,不要自滿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家庭管教過嚴,一進家門就做作業,以至于一出家門仿佛小鳥飛向天空,到了學校就任性發泄放縱。
5、小學生能力普遍較強,個別學生自我表現欲過強。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會教育媒體的影響,當代小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比較高,但是個別小學生自我表現欲太強。有的學生覺得自己很聰明,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上課舉手發言很積極,只要老師沒有請他回答問題,他就會認為老師不喜歡他,故意講話、吵鬧,甚至鬧到無法上課,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師搗亂,只是希望老師注意他,讓老師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和教師素質存在問題的負面影響。不可否認,小學教育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最突出的是過分強調了對小學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學生作為人的成長的教育。
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團體輔導。團體輔導采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團體輔導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也是時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室以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對象,也接受學生的主動咨詢。心理輔導室的工作更加專業化,教師應培訓上崗。心理輔導室要有專任教師負責和專門的工作計劃,固定的開放時間,固定的場所。小學生心理輔導室建設的環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輔導的要求,還要增加兒童的特點,讓小學生一進門便喜歡它,仿佛進俱樂部活動一樣開心。心理輔導室的名稱可以童趣化。3、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兩種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化。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智力臨界學生、模范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期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寫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關鍵詞】同伴 同伴心理輔導研究 同伴交往
【中圖分類號】B8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7-0205-01
一、調研背景
如今,小學生在享受成人陪同的同時,失去了同齡人相伴的快樂,他們不懂得分享,責任,不懂得如何培養友情、善待友情,出現了種種現實心理問題。而素質教育的深化,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認為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的基礎和核心,可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那么,如何有效地如春風化雨般地使全體學生心理趨于健康化發展呢?在我校多年的同伴教育課題研究中不難發現,傳統的空洞的指示性說教,或者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后再去處理,效果是差強人意的。對于當前的小學生來說,利用同伴關系來進行心理輔導,則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這正如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美國)青少年研究學會國際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兒童同伴關系研究專家張文新教授指出的,良好的同伴關系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情緒的社會化,以及培養兒童對環境進行積極探索的精神,心理逐步走向健康化、成熟化。
于是,我校就開展小學生同伴心理輔導研究這個課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活動。 所謂的小學生同伴心理輔導研究,指研究者對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學生之間的一種心理相互輔導共同活動,共同成長過程的研究。它是一種能使自己和他人受益的社會行為。它有助于小學生之間高質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適應社會生活、學習生活的要求。
這次調查采用的是問卷調查,經過充分準備,加上老師和同學提供寶貴建議,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調查數據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二、調研說明
1、調研對象
這次調研對象包括無錫市河埒中心小學(以下簡稱為河小)三到六年級學生。
2、調研內容
這次調研是針對開展小學生同伴心理輔導研究這個內容進行的,主要包括小學生的心理現狀、影響實施小學生同伴心理輔導研究的因素等諸多方面。
3、調研時間
調研時間:2014年4月3日
4、調研方法
(1)、數據獲取方式和渠道:
數據是調查員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的統計后得出。這樣的數據是采用對選項被選次數累加的統計方式得出的。
(2)、抽查對象的抽樣調查方法
這次調查對三到六年級共計541名學生采取普遍調查。
5、調研問卷
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樣本數541人,通過班主任負責發放調查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541份,有效樣本率100%。
三、調研總結
(一)統計結果分析
從統計情況來看,如今的小學生逐步擺脫了父母和老師為天的思維影響,而是逐漸地放大了同伴的影響力。同伴的言行舉止都巧妙地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為同伴的欣賞而愉悅,為同伴的疏遠而傷心,為同伴的批評甚至于變得沉默起來。
不難看出,進入小學以后,兒童相互交往的頻率大大增加,共同參加的社會性活動也進一步增多,其社會往也逐漸更富有組織性:(1)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多,交往形式更復雜;(2)在同伴交往中傳遞信息的技能增強;(3)更善于利用各種信息來決定自己對他人所采取的行動;(4)更善于協調與其他同伴的活動;(5)開始形成同伴團體;(6)更容易受到同伴思維、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影響;(7)學生與同伴的交往隨年齡增長而穩步增加,其中更多的是與同進行交往。
(二)對于開展小學生同伴心理研究的建議
1、通過組織同伴活動的研究,幫助小學生學會同伴傾訴,同伴商量,同伴合作等同伴交往技能,嘗試在脫離他人幫助的情境中如何面對自然,面對他人,面對成功與失敗,并表現勇敢、坦率、真誠、想象力、批判力等人類的本性;
我們希望通過對河北唐山市小學生閑暇教育現狀的研究,使更多的人關注小學生的閑暇教育狀況,為大家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唐山市普通小學的學生,問卷內容包括小學生閑暇時間的占有、小學生的自我閑暇方式、家長參與小學生閑暇教育的情況、學校開展小學生閑暇教育的狀況、社區對小學生閑暇教育的支持等。
我們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并結合一定的訪談進行研究。我們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唐山市路南區、路北區各兩所學校,從這4所學校的四年級中各抽取1個班,共計4個班為本次調查樣本。共發放問卷177份,回收177份,其中有效問卷138份,有效率約為78%。全部問卷數據經檢查核實編碼后進行分析。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小學生閑暇時間的占有
大部分小學生在正常上學日每天完成作業需要用1個小時左右。在節假日,大約至少要增加0.5個小時到1個小時。另外,在學習時間占自由支配時間比例大小上,52%的小學生認為“較多”,38%的小學生認為“較少”,9%的小學生認為“全部”。
2、小學生自我閑暇教育狀況
(1)對待學習與閑暇的態度
結果表明,被調查的小學生大多數學習態度比較端正。如果家長布置了其他學習任務,70%的小學生會選擇比較好地完成。有超過半數的小學生選擇上自己感興趣的輔導班,選擇與課程有關的占33%,按照父母期望選擇的比例占28%,可見,父母的態度、學習的壓力也是學生選擇輔導班的重要影響因素。
(2)對閑暇時間的安排
在閑暇時間的計劃性方面,58%的小學生“有并堅持去做了”,這說明大部分小學生的閑暇生活有一定的計劃性和目的性,但在閑暇時間的安排上,消遣性活動較多,社會交際活動范圍狹窄、次數少。
(3)自我閑暇內容的選擇
通過數據統計結合訪談可以看出,小學生的閑暇活動內容包括看課外書、參加各種輔導班與特長班、參加文體活動、與伙伴玩耍、看電視和玩游戲等多種形式。小學生閑暇時間雖然充足,但學習仍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看電視或玩游戲成為除學習之外的重要活動,觀看的電視內容也缺乏科學的選擇。閑暇時間參加社會實踐、回歸自然的活動明顯不足。
(4)閑暇時間的交往對象和活動范圍
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家庭、社區的公園廣場。學校的活動場所大都沒有向學生開放,學校的設備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小學生經常玩耍的地方限于社區內所住樓房附近,這與學生年齡小、家長比較關注安全問題有關。數據表明,絕大部分小學生都能和伙伴及家人溝通。10%的小學生獨自度過閑暇時間,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小學生交往范圍有限、封閉性較強。
(5)小學生對閑暇的感受
在閑暇時間的利用上,60%的小學生認為很好,覺得有事情可干。78%的小學生認為自己的閑暇時間過得充實有意義。總的來看,學生的閑暇時間利用還有上升的空間,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沒有從閑暇時間活動的安排中感覺到自由成長的愉悅感。
3、家庭閑暇教育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學生放學后,近90%的家長會給孩子布置其他學習任務,但是將近70%的家長對孩子的閑暇時間沒有作出安排。這和在輔導班選擇項目上的數據結合起來說明,不上輔導班(包括興趣班和特長班)的學生不到10%,大量的輔導班課程在孩子們看來是正常的,父母也將此看成是孩子們學習的另一項重要內容。這說明接受各種輔導和教育已成為大部分小學生閑暇時間安排的重要內容。在輔導班的選擇上,部分小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性,這與小學生感覺閑暇生活充實、有意義的比例較高存在正相關。在訪談中我們也發現,在現代家庭中,父母的閑暇態度和意識、自身的表率作用并不盡如人意,缺乏正確的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與將近70%的家長對孩子的閑暇時間沒有做出安排是相關的。
4、學校閑暇教育狀況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當前唐山市小學校內與學習無關的閑暇活動多數為運動會、聯歡會、知識競賽和義務勞動等,往往是強制性的全員參與。這說明,目前小學閑暇活動內容和傳統的課外活動沒有多大區別。但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幾乎所有的小學生都愿意參加運動會、聯歡會等活動,并希望學校經常組織類似的活動。
5、社區閑暇教育的狀況
公園廣場和家庭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社區公共健身器材和公園為孩子們提供了放松身心的機會。但是我們在訪談中發現,社區人員閑暇教育的意識還很淡薄,社區內很少有小學生專門的休閑活動場地。城市中的科技館、少年宮、圖書館、體育館不僅數量少而且也因交通等原因不能滿足小學生的需要。
三、相應策略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我們認為,唐山市小學生閑暇教育存在如下問題:(1)閑暇教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尚未引起人們的關注。家庭、學校、社會對小學生閑暇教育普遍缺乏認識,難以提供正確的指導。(2)閑暇教育處于較低層次,缺乏正確引導。小學生閑暇教育并未涉及閑暇觀念和態度,僅限于對閑暇時間的安排,內容隨機,形式單一,遠離自然和社會。(3)小學生自身對閑暇教育認識不足,沒有形成正確的閑暇價值觀。因此,建議采取以下策略進行閑暇教育。
1、將閑暇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計劃
教師要引導小學生認識閑暇時間的價值,加強對學生閑暇生活的指導。教師要更新觀念,控制作業量,傳授閑暇生活知識,逐步培養學生對閑暇時間的自我規劃、自我評價能力。同時,注意發揮學校圖書資料的作用,加強文化設施的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閑暇實踐活動,在雙休日向學生敞開校門。
2、強化家長的閑暇教育意識
家長應該正確認識學校教育和閑暇教育的關系,恰當地處理閑暇教育問題。家長要重視對孩子休閑觀念和休閑方式的指導,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另外,家長應配合學校閑暇教育工作的開展。通過家校互訪等形式提高自身的閑暇素質,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
[論文關鍵詞]心理危機;心理危機干預;朋輩輔導;自殺
近年來,中小學生因心理危機得不到恰當的處理而最終走向自殺等極端化的事件層出不窮,如何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危機進行有效的干預是學者們關注的話題。然而由于歷史等原因,我國中小學學校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嚴重不足,大多數的學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兼職,很少中小學配備有專職的心理教師。而朋輩輔導是現階段中小學開展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專職心理老師不足的缺陷,更發揮了學生在學校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主體作用。
一、學校心理危機及其干預
中小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認為該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和克服自卑感體驗能力的實現以及過渡統一性危機,獲得穩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慮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中小學生們承受著沉重的壓力,而他們的心理發展不夠成熟的現狀使他們還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順利化解面臨的壓力,因而構建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在中小學的心理危機干預中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機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機定義為:面臨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親人亡故,突發威脅生命的疾病、災難等)個體既不能回避,又無法用通常的方法解決問題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如果在心理危機狀況下,個體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機或及時得到適當有效的干預,學會新的應對技能,不但能獲得心理平衡,還能獲得心理的進一步成熟和發展,這危機便變成了機遇。
心理危機是中小學生自殺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構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將可能引發心理危機的事件解決在萌芽狀態,減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的重點。
(二)學校心理干預系統
學校心理危機干預是指建立在學校教育和學校管理基礎上的心理危機干預。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的對象主要是在學校學習的中小學生、從事學校教育的教師和管理人員,以及與他們相關的親屬或親屬人群。
根據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心理危機干預技術的專業要求,我們把學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分為三大階段:預防階段、干預階段及提升階段。
1.預防階段
預防心理危機的發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預。預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過開展系列心理課程,將可能產生心理危機的人次盡可能減少,將心理危機化解于萌芽狀態;二是通過心理測評建立心理檔案,給予可能產生心理危機的高危群體“必要幫助”,及時化解他們的心理壓力;三是根據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為將來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作鋪墊,包括組建機構和相關人員的培訓。
2.干預階段
干預階段指當心理危機發生時,學校組建應對心理危機的組織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應主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立危機應對小組的緊急調度機制,確保危機干預過程中,小組人員處于工作狀態,以隨時配合危機干預的需要,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二是建立危機當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這是危機干預取得成功的關鍵點;三是對重度心理危機學生進行必要的轉介,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危機得到更好的干預。
3.提升階段
對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機重點所在。干預的實效性是可以從以下幾點人手:一是危機干預結束后,對本次干預工作進行評估,提高危機干預運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對危機學生的跟蹤服務,這樣能及時把握高危學生的心理現狀,增強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主動性。
二、朋輩輔導的含義及特點
(一)朋輩輔導的含義
國內外專家關于朋輩輔導有著不同的定義,蘇珊(susan,1978)認為,朋輩輔導是指受過培訓和督導的學生向前來尋求幫助的學生以言語或非語言的方式,盡量少給或者不給建議,而為其提供傾聽、支持和幫助的過程。
我國學者李偉健認為,朋輩輔導是同齡人之間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幫助和輔導,主要是指學校運用和受輔導對象年齡層接近或稍長、有相似經驗的學生,經過挑選并給予短期的培訓,讓這些半專業的助人者擔任朋輩輔導員,為其他學生提供心理幫助。陳國海等人認為,所謂朋輩輔導,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相互給予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心理輔助功能的幫助過程,可以理解為非專業工作者作為幫助者從事一種類似于心理輔導的幫助活動。
我們認為,朋輩輔導是指非專業人員就求助的學生提供的情況和要求,與求助者一起對其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和商討,幫助求助者更有效地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朋輩在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輩”,在學校是指年齡相當的經過培訓并接受督導的學生。朋輩輔導員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輔導訓練,并接受專業人員和機構的督導。我們可以把朋輩輔導理解成是“準心理輔導”或“半專業心理輔導”,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心理輔導,只是帶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動。朋輩輔導主要給予求助者傾聽、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層心理問題的咨詢及處理。
(二)朋輩輔導的特點
朋輩輔導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朋輩輔導員和學生有著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時了解同學的心理動態,有效地將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朋輩的關系讓有心理困惑的學生更愿意敞開心扉,減少干預過程中的阻抗;干預結束后,朋輩輔導可以很好地鞏固干預效果,將危機轉化為機遇,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1.朋輩輔導阻抗性小
受年齡差距、身份差別等因素的影響,面對心理輔導老師,中小學生往往會產生很強的阻抗情緒,因而遇到心理問題,中小學生很少向專業心理咨詢老師求助。調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學生選擇自己解決外,在眾多傾訴對象中,“朋友和同學”這一朋輩群體占有最大比例。朋輩輔導中,朋輩輔導員與求助者之間有較為接近的價值觀念,這讓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說出自己內心的秘密,在輔導的過程中阻抗較少。
2.朋輩輔導覆蓋面廣
朋輩輔導員大都來自班級的心理委員,他們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間距離近,交往頻繁,提供傾聽、安慰和勸導等心理支持比較方便,這就拓展了心理危機干預的覆蓋面。通過他們。心理輔導老師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學生的心理動態。
3.朋輩輔導及時性高
目前,雖然許多的中小學都開設了心理咨詢室,但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會主動到咨詢室尋求幫助。因此,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多時候不能被及時發現和解決,甚至出現危機狀態時也很難被心理咨詢專業人員及時發現。朋輩輔導員來自學生,他們和廣大學生有著共同的生活圈,在學習生活中,他們能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技能,當身邊的同學有著心理危機的征兆時,他們能在第一時間發現,通過專注的傾聽、積極的引導等,往往能將同學的心理危機消除在萌芽狀態,不能解決的上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輔導老師及時作專業的干預。
4.朋輩輔導應用范圍廣
朋輩輔導的效果不如專業的心理咨詢,但朋輩心理輔導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受時間、地域因素的影響較少,這些有利條件讓朋輩輔導能在較大范圍給予來訪者以輔導幫助。朋輩輔導員不但能及時發現具有心理危機征兆的學生,還能協助他們解決引起心理問題的應激源,增強其心理素質及相關的適應能力。
此外,朋輩輔導員可參與到學校各個階段:預防階段,他們可以協助心理健康中心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動,增強心理課程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干預階段,他們往往是發現心理危機學生的第一人,能及時作出相應的處理;提升階段,他們是跟蹤服務的最佳助手,讓學校的心理干預工作更積極主動。
三、朋輩輔導在學校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
(一)宣傳心理知識,減少干預人次
大部分中小學生不能正確看待心理咨詢,他們當中通常存在這樣一些錯誤認識:心理問題是自己的事,沒有必要向別人咨詢;需要心理咨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詢在學生健康成長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輩心理咨詢員進行現身說法式的宣傳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學生能夠享受到朋輩心理咨詢帶來的喜悅與成功,對普及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理念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減少心理危機干預人次,增強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是心理危機干預預防階段的主要任務。朋輩輔導員在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減少危機干預人次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半專業訓練的朋輩輔導員,他們了解學生心理危機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機應激源的特征及強度,能夠協助同學構建合理的認識,可以有效地減少非理性、糟糕之極的錯誤認知,從而減少危機干預人次。
(二)了解心理動態,預防心理危機
朋輩心理咨詢雖然不能完全與專業意義上的心理咨詢相比,但它卻是幫助中小學生擺脫心理困境、獲得外部支持的一種重要方式。當中小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時,首先求助的對象便是他們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這一朋輩群體。這使朋輩輔導員能及時了解身邊同學的心理動態,以便傾聽安慰。
把可能引發心理危機的問題與事件消除在萌芽狀態是預防中小學生心理危機的重點。朋輩輔導員生活在學生們當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圍同學的心理變化,對具有心理危機征兆的同學,能夠對其進行專注的傾聽、合理的勸導、真誠的安慰,從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學作出合理的應對,預防心理危機的產生。
(三)及時有效干預,減輕心理負擔
朋輩心理咨詢員本身就是中小學生中的普通一員。他們生活在學生們當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圍同學的心理變化。這時,如果他們能夠對其進行專注的傾聽、合理的勸導、理智的分析、真誠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時候會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學生恢復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及時調整情緒、重拾信心。
朋輩心理咨詢員經過一定的專業培訓后,可在專業咨詢人員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他們不僅可以減輕學校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的工作負擔,而且還可以使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工作在自然情境中進行。此外,由朋輩心理咨詢員進行現身說法式的宣傳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鞏固干預效果,促進能力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學生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心理負擔過重,部分學生的身心健康每況愈下。而要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僅靠上幾節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和心理咨詢老師的一兩次心理輔導是遠遠不夠的。而朋輩心理咨詢員經過嚴格挑選及專業培訓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他們既可以成為在校中小學生模仿的榜樣,又可以引導和幫助中小學生學會關心他人、接納他人、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學會生存等。因此,朋輩心理咨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學學生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特別是在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最后階段,朋輩心理咨詢員可以協助經歷危機的中小學生正確總結和處理危機遺留的心理問題,幫助其盡快恢復心理平衡,以盡量減少在學生中造成的負面影響。
危機干預過后,如何將危機轉化成機遇,讓個體在重新獲得心理平衡的同時學會新的應對方式,促進心理的進一步發展是心理干預提升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朋輩輔導不但可以及時有效地對同伴進行心理干預,而且可以將干預的效果延伸,促進能力的發展。
(五)協助他人自助,提升干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