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科護理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學在對于學生的兒科護理學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可以選用“少教多學”的方式,避免在學生獨立思考和操作時對其進行干擾,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與氛圍。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老師教授的知識與學生攝取的知識量對等,這說明學生的思維無法跳出原本的教學框架,只能按照老師教學的方式去進行操作。這大大不利于學生獨立思維的建立與創造力的提升。“少教多學”的教學方式正很好的處理了這種問題,可以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水平,值得老師們去嘗試。
一、“少教多學”的教學方式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的意義
1.有利于培育學生自主的學習習慣。學生是兒科護理科目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對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屬于外部的影響因素,并不會起到關鍵的作用。是以學生對于兒科護理科目的學習必須靠自己的主動與積極,同時要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做學習的主導者,而非被主導者。學生對于專業的內容是否很好的理解,一是靠其自身的努力,二是老師合理的導引。只有學生養成自主的學習習慣,老師對其進行合理的導引,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的結果。2.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學生對護理專業的學習不是無條理性的學,而是應該確立合理的學習的目標,有目的性的去學習。只有學習有了計劃,才能有動力。中職護理專業的學生馬上就要進行臨床的實習,是以更應該擁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專業操作能力。護理是一門需要學生擁有極強的耐心與細心的科目,因此學生在學習中也會學習到一些專業以外的東西。3.可以培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運用的能力。對于兒科護理學的學習,不只是理論上的,還有實踐上的,并且后者為主,前者為輔。學生要熟記護理的操作流程,并且操作嫻熟。老師如果選用“少教多學”的方式就能將對理論的教學部分縮小,側重到學生實際操作上去。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也是對理論知識的運用,可以很好的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二、“少教多學”教學的方式對老師的要求
首先,老師要對“少教多學”的理念有一定的體會,其中的“少教”并非縮小理論教學的部分甚至是免去這部分,而是有目的的教,并且對理論內容進行高度凝練。老師在對學生兒科護理科目的教學中,要注重方法的科學,為學生建立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實踐的能力。同時老師要進行啟示性的教學,讓學生獨立的進行學習,自己確立學習的目標,為自己的學習建立科學的計劃。老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凝練,對重點的專業知識多加講解,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同步的學習。
三、“少教多學”的具體方法
1.老師們要確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老師們要明確學生才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要明確老師在此過程中真正的定位。老師們要對學生不合理的學習習慣進行一定的指導,同時要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進行教學內容的準備。除此之外,老師要樹立合理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指導,這些都能促進學生學習效果更加的顯著。2.讓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方式,培育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好的學習方法能對學生學習的效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建立科學的學習計劃,才能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這就需要老師對其進行恰當的指導,讓學生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過分依靠老師,而是學會自己學習,自己思考。學生只有通過不斷地自主的實踐,才能大大的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學生經過自主學習可以加強自身的創造力,開拓自己的思維,對專業知識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對于兒科護理科目的學習中,學生才是整個流程中的主體。是以老師要明白自己在其中的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選用“少教多學”的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獨立的思考,提升其創造力,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將書本上學到的理論內容通過實踐操作進行很好的運用。只有學生懂得了理論和實踐很好的結合,才能達到學生自我專業水平提升的學習目的。
作者:曹法同 單位:新鄉衛生學校
關鍵詞:教學法;兒科;護理實訓
實訓教學是護理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專業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關鍵環節[1]。在護理教育中,由于受傳統高等醫學教育的影響,人們對教學的認識還局限于傳統的學問觀,較偏重理論教學與考核。而目前中、高職護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過分強調理論學習,勢必影響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學時比例;同時由于各衛生職業學校實踐教學條件的限制,實踐教學質量也無法保證[2]。本文旨在研究兒科護理實訓教學中多種教學法的應用效果,為兒科護理實訓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依據。
1對象
以我校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按班級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組采用多種教學法。
2方法
2.1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師講授示范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實訓操作;實驗組采用多種教學法,針對不同實訓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法、案例講授法、循證護理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然后書寫實訓報告,最后在所有實訓項目中隨機抽取一項對學生進行考核。
2.2觀察指標
采用統一設計的考核表進行評估,并抽取10%的考核表對有無缺失、正確書寫等進行復核。考核內容包括基本情況;理論和實訓技能成績,滿分各為100分;教學評價、滿意度、教學效果、綜合評分,滿分為100分。
2.3統計方法
采用EpiData3.02建立數據庫,雙重錄入并進行校驗核對修正。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α=0.05為檢驗水準。
3結果
共572人,對照組291人,實驗組281人。平均年齡為(18.25±1.60)歲。女生占99.5%,男生占0.5%;漢族占86.5%,少數民族占13.5%。
3.1理論和實訓技能成績分析
實驗組理論成績為(79.69±5.58)分,實訓技能成績為(93.00±5.57)分,高于對照組的(76.37±8.37)分、(89.31±9.18)分,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3.2實訓技能成績分析
實驗組各項實訓技能成績中,小兒體格測量、嬰兒撫觸、小兒心肺復蘇的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3.3教學評價
對授課教師的綜合評分,對照組為(84.06±7.68)分,實驗組為(93.46±5.00)分,實驗組高于對照組(t=-17.47,P=0.00)。對于實訓教學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對照組選擇一般的較多,而實驗組選擇以滿意為主(P<0.05)。同時,實驗組對于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習熱情方面的評價以滿意為主(P<0.05)。
4討論
4.1多種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兒科護理綜合能力
將“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且各種教學方法在臨床護理教學中有時相互重疊、相互聯系,在臨床護理教學中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應該根據學生學歷、氣質、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實訓時間、實訓內容等不同情況客觀、靈活、交叉運用,以取得最佳效果,最終向社會輸送高素質實用型護理人才[3]。本次調查顯示,實驗組理論和實訓技能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多種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論和實訓技能成績。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是護理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4]。重理論、輕實訓教育模式已不適應時展的需要。實訓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有助于學生提高兒科護理綜合能力,對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護理人才有積極意義。
4.2多種教學法在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習熱情方面有明顯優勢
良好的臨床護理教學方法,可激發學生臨床實習的興趣,使之形成創造性思維,獲得更多的專業技能,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和行為,并能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質[5]。本次調查發現,實驗組不但理論和實訓技能成績有所提高,而且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學習熱情、對教學的滿意度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多種教學法具有明顯優勢。
參考文獻:
[1]李麗華,梁宇,黃雙麗.護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改革[J].護理雜志,2011,28(7A):71-72.
[2]陸秀花,王新宇,潘巖,等.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中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當代護士,2008(3):97-99.
[3]趙世莉.多種教學方法在國內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現狀[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8):125-127.
[4]李平.護理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7,16(3):141-142.
關鍵詞: 人文關懷 兒科護理教學 護理人文精神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已經不再是人類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整體的、人性化的護理服務體系已經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和關注[1]。由于兒科存在著特殊性,當其生病住院時,父母格外緊張焦慮,往往會對醫護人員提出較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可能會引起患者家屬的投訴。這樣,護士既要配合醫生醫治小兒機體上的疾病,又要顧及多個家屬的情感需求,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兒心理特點和患病小兒不同的心理反應,給予恰當的護理。因此小兒護理較成人護理更為復雜,這就需要兒科護士更注重人文知識的學習,在關注疾病的同時,關注患兒及家屬的心理需要,促進患兒早日康復、恢復健康。所以在兒科護理教學中,引入人文關懷對于提高兒科護理質量十分重要。
一、充分認識護理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1.護理人文精神是護士從業的精神支柱。
人文素質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護理人文精神是護理工作者的一種職業理性知覺,它不僅包括護理工作者立身從業的現實規范,而且包括自己對護理價值的理性追求提升。對護理學生培養的人文精神是在現代條件下從事護理事業的精神支柱,也能提高護士對其角色的理解和認識,影響并決定著護士的言行和護理質量。
2.護理人文精神是護理工作模式的需要。
護理工作在本質上是充滿關愛的服務,而服務是無形的商品,給人帶來的遠非物質和感官的滿足,所以要求護士理解人,關懷人,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護士具備寬容、豁達、博愛的胸懷,才能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內涵、有愛心的護理。因此人們把護理稱為極具人文特征的專業,把護士稱為極具人文精神的人。護理作為一門與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關的專業,要求護士既關注醫療護理技術,又熟知人文知識,理解護理專業的價值,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學會關心病人、服務于病人,并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導等。因此,加強護理專業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護理教育發展的根本需要,是學生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在兒科護理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理念
1.優化課程結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人文素質教育應貫穿教學始終,不同年級都應具有不同的培訓內容。首先是通過增加人文課程設置或加大人文課程的課時數來加強對學生人文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力度,如開設護士人文修養、護理人際溝通與交往藝術、護理禮儀、護士形體訓練、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護理法律等課程。這些課程在護理領域中互相滲透、融會,為護理添加新的文化因子,導致護理內涵的深化、護理層次的提高,從而促進護理的社會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同時還應注重隱性課程的開設,將護理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護生日常的學習和實踐,結合專業特色,在入學教育、5·12護士節、學生畢業教育及學生日常活動中進行護理人文素質的教育和職業教育,目的是通過人文素質的教育使學生們懂得熱愛、學會奉獻、學會溝通、學會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成為有教養、有品位、有尊嚴、有內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體貼人、照顧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氣質、儀態、行為等由內到外散發出知性之美的專業人才。
2.注重在兒科護理操作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護理實驗操作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有機統一的重要途徑。在操作課上,除了使學生掌握操作技術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各個操作環節中體現人文關懷。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情境進行訓練。教會學生在日常護理工作中使用恰當的語言(包括安慰性語言、贊美性語言、解釋性語言、告知性語言、鼓勵性語言、形體語言、詢問性語言等)達到護患間的溝通。
比如:為了減輕和消除患者緊張怕痛的心理,可根據患兒不同年齡、個性特點進行引導,1歲內的以逗為主,夸其皮膚白、眼睛大、頭發黑等使其家長歡心。2歲以上的男孩夸其堅強、勇敢,女孩夸其聰明、美麗。在給患兒做治療時,應禮貌稱呼患兒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解釋。在打針或輸液、采血時,說一些鼓勵性語言:“我知道你最勇敢了,你肯定會不哭的”,“小男子漢,你最堅強了,不怕痛的”等;對于一些能夠合作的患兒在穿刺時,則讓他們起一個榜樣的作用,同時暗示、激勵患兒,這樣小孩子心理上能接受,就能很好地配合護理人員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此外,還應當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提供微笑服務,如主動觸摸患兒、微笑面對患兒、主動表揚患兒,表達關心、體現理解、安慰、支持,使患兒有安全感。
3.開展“第二課堂”,提高護生的人文素質。
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課堂教育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它側重于系統知識的學習與傳授,而“第二課堂”的開展,是“第一課堂”的延續、拓展和補充,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服務。因此,為了拓展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更深一步地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兒心理特點及行為,可組織護生進入幼兒園,社區,孤兒院等和幼兒親密接觸,了解幼兒的心理,提高護生和幼兒的溝通能力。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人類健康觀念的轉變,為護理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為此我們要站在戰略的高度上,重新審視護理人文素質教育,加強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培養,采取積極的措施,為護理學生順利走上兒科臨床護理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1教學方法
(1)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收集、編寫臨床典型病例,病例難度適中,緊扣臨床;并根據學生情況設計好導入的問題。(2)在兒科護理學的課堂上,向學生呈現病例,跟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病例討論后發言,授課教師進行總結;(3)課堂教學結束后,派發給學生一份設計好的典型護理病歷,要求學生在課后通過自己查閱資料,完成該病例的護理病歷。
1.2效果判定標準
考試評價:滿分100分,理論課占80分,護理病歷書寫考試占20分;問卷調查:教研室自行設計針對授課效果以及學生感受進行評估的問卷,在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60分,回收60分,回收率100%。
1.3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考試成績及病例分析比較
兩組教學方案理論考試成績及病歷書寫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實驗組30名學生理論考試得分為78.45分,高于對照組60.67分,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學生護理病歷書寫的考試得分為17.76分,高于對照組學生12.53,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考試總分分別為86.21和73.20,兩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問卷調查比較
兩組教學方案問卷調查結果比較如表2所示,實驗組學生對于案例教育的滿意率,包括教學效果、提高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等,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兩組各項內容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3探討與思考
病案導入教學,是基于實操性訓練的教學模式,通過課堂上組織學生對典型病例的分析與討論,來完成教學要求。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臨床典型病例的導入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避免理論教學的枯燥,使學生保持學習熱情,并能培養學生臨床的思維模式。
在病例導入的教學過程中,病例的編寫與問題導入設計關系到教學成功與否,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病例之前,要做足充分的準備,首先是對學生情況的調研,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其次是對臨床病例的選擇,臨床病例分成兩種情況,有緊扣臨床實際的典型病例,也有緊扣護士資格考試的病例,在導入時我們采用的是緊扣臨床的又能滿足教學要求的病例。教學導入的設計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的提問首先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次每個問題之間又要環環相扣,最后要把教學中的主要內容、教學的重點、難點埋在問題中,從而達到教學要求的實現。在病例教學過程中,還要善于組織課堂討論,要注意分組的人數安排,一般在4~6人/組,由學生自行決定發言代表,在學生發言時要適時提問,在提問中加深討論,并對提出新問題的同學加以鼓勵,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兒科護理 項目化 教學
1. 項目化教學理念
項目化教學法是一種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模式,“基于工作過程”是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思想。 [1]
2.兒科護理實施項目化教學的背景
2.1 兒科護理課程的專業定位
《兒科護理》是護理專業的職業能力核心課程,以培養學生實際崗位工作能力為目的,根據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兒童保健、新生兒護理、兒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為引領,將相應的崗位職業能力轉換為本課程,同時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相接軌。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科學設計學習項目,以工作任務引領、工作過程為主線開發與設計課程,本課程總共54學時,其中理論32學時,實踐22學時,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工學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特色。
2.2兒科護理課程的項目劃分
根據專業課程目標和涵蓋的工作任務要求,將課程內容劃分為5個項目:兒科基礎、新生兒常見健康問題護理、兒科常見健康問題護理、內分泌和遺傳性疾病護理、兒科急癥護理。每個項目又包含數個工作任務,每一個工作任務再進行職業能力分析(包括知識學習要求和工作訓練要求)。
3.兒科護理項目化教學實施
以下從兒科護理項目劃分的內容和要求、項目化教學實施過程、項目化教學評價三方面提出構想,以兒科護理中新生兒常見健康問題護理為例。
3.1項目化教學內容及要求
3.2項目化教學實施過程構想
課堂教學中,突出知識、技能和職業、情感態度,選擇典型的教學病案為載體,按照臨床護理實際工作過程為邏輯順序進行組織。具體程序:先給一個完整的教學病案,然后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護理評估,提出存在的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包括對患者的健康指導),最后進行對應的護理評價。在病案的穿插引導下,完成與護理工作過程一致的護理程序五個步驟,達到教學和臨床實際的有效銜接,縮短教學和臨床的距離。通過項目化教學法達到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3] 。
3.3.項目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依據項目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它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過程。項目化教學教學評價由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組成,各占50%。具體如下表:
4.兒科護理實施項目化教學的意義
項目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學生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和安排學習行為,并及時有效的解決在處理項目中所遇到的困難,從而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過程貼近工作過程,有助于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在兒科護理教學中,將全面實施項目化教學,提高貴陽護理職院護理專業學生兒科護理教學效果, 提高我院護理系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洪霄;付彬;李滌非;高職院校項目化教學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年11期
鄂州職業大學醫學院,湖北鄂州 436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兒科護理教學中護生人文關懷理念培養的效果。方法 抽樣選擇鄂州職業大學2012級護理專業2個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班為單位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兒科護理教學貫穿人文關懷理念的培養,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結果 兩組學生的校內兒科護理案例考核和臨床兒科護理考核比較,顯示實驗組人文關懷素養優于對照組。結論 兒科護理教學中人文關懷理念的培養切實提高了護生的人文關懷素質與能力。
[
關鍵詞 ] 人文關懷;兒科護理教學;培養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5)01(a)-0024-02
[項目基金]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2013B284)。
[作者簡介] 曾麗娟(1980-),女,湖北鄂州人,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湖北鄂州職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高職護理教育。
當代社會,計劃生育的成功推行使獨生子女成為家庭的重心,當其生病時,父母格外焦慮,護理人員在言行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家屬的反感。因此,小兒護理較成人護理復雜,兒科護士只有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才能更好地完成護理任務。
2014年2月以來,該研究在高職兒科護理教學中貫穿了人文關懷理念的培養,獲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鄂州職業大學2012級高級護理專業學生2個班,每班50人,均為高中起點,普招生,平均20歲。隨機將其中一個班作為實驗組,另一個班作為對照組。兩組教材和學時相同,兩組學生年齡、基礎課和專業課成績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實驗組的兒科護理教學貫穿人文關懷理念的培養,具體方法如下。
2.1 確定當代兒科護士的人文素養
走訪臨床專家,與其討論確定當代兒科護士所需的人文素養。認為人文素養的核心是人文精神[1]。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或者說是人文關懷[2]。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關心人、重視人的個性,滿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權利[3]。兒科護士要理解、關愛患兒,了解患兒的心理,具備寬容、豁達、博愛的胸懷,才能為患兒提供有愛心、有內涵的護理[4]。兒科護理的人文關懷,其核心是以患兒為中心,患兒家屬為關注點,把對患兒及其家屬的關懷作為一切護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5]。
2.2 了解學生情況及兒科護理現狀
2.2.1 學生的情況 學好臨床課程的前提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從業心態,為此,在學期之初筆者做了一次調查,發現大多數同學將來不愿意當兒科護士。原因如下:①小孩認生、不合作;②一個孩子看病,幾個家長照顧,家長事多,不好溝通;③沒有照顧小孩的經歷;第四,覺得自己還是孩子,沒有完全長大。
2.2.2 兒科護理的現狀 我們也對鄂州市中心醫院的兒科護士做了調查,結果20名護士中有7人想換個科室工作。原因有:①小孩容易哭鬧,對護理操作不合作;②照顧小孩的同時還要照顧家長,哪一方面關懷不到都會出現問題;③兒科護士的責任較其他科室大;④兒科護士的收入不如其他科高。
2.2.3 分析原因 對于護生及護理人員不愿意從事兒科護理的現狀,分析原因可以歸結為:①她們不懂得或不善于關心他人;②注重對利益的追逐,缺乏實現職業目標的價值感;③教師對她們的人文素養引導不夠。這都說明她們的人文關懷精神有欠缺或有待提高,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教師從學校教育中加強人文關懷理念的培養。
2.3 實施培養計劃
2.3.1 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該院兒科護理教師每年暑期都會進入臨床頂崗鍛煉,通過親身實踐兒科護理過程、與患兒及家長溝通交流,配合心理學、社會學等理論知識以及各種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處理臨床病例的能力和自身人文素養,積累教學經驗。
2.3.2 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 學生雖已成年,但生活經驗尚少,教師應當經常關心她們。天氣轉涼時,提醒她們多穿衣服,防止受涼;平時,還要告訴她們合理膳食,注意營養,不要盲目減肥、損害健康。點滴處見真情,同學們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也會把關愛傳遞給他人。
2.3.3 在教學中言傳身教滲透人文關懷理念 例如示范新生兒沐浴,要告訴學生所用的是小兒專用香皂,以防傷害他們嬌嫩的皮膚;抱新生兒時應特別注意保護頭部,入盆時還要考慮到他們入水會驚嚇,應給予安慰與呵護;在模擬操作時指導護生愛護模型,動作輕柔,既要保證小兒的安全舒適又要讓家長放心。
2.3.4 課間定期安排下社區體驗 讓學生與嬰幼兒親密接觸,了解不同年齡小兒的心理特點及行為,提高和嬰幼兒的溝通能力,培養關愛意識。在與小兒父母的交流中理解他們對小兒健康的需求,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2.3.5 把人文關懷理念運用到臨床實踐 人文關懷的養成來源于實踐,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揮作用[6]。護生實習時,通過帶教老師的示范教育,讓她們意識到如何對患兒實施人文關懷,在親身體驗中提高人文素養。要懂得處理操作中的同步“事件”,如給腹瀉的小兒輸液,由于患兒液體丟失過多使血管塌陷,加上患兒年齡小、血管細,給穿刺造成一定的困難,為了避免護患矛盾,在穿刺前就應告訴家長孩子血管的情況,解釋穿刺的困難,這樣家長就不會因為一次穿刺不成功而過度焦慮,同時也減輕了我們的壓力。在手背穿刺成功后,要想到用硬板盒固定并保持手在功能位,調好滴速,交代家長不要隨意調動,輸液速度過快會加重心臟負擔。
2.4 教學效果評價
①實習前進行校內兒科護理案例考核。每班學生分10小組,每小組5人,以小組為單位記考核結果。考核前每小組隨機從10個兒科護理案例中抽取1個,每個案例都由教師和專家扮演個性的患兒及家長,抽到案例的整個小組同學要與本例中的“患兒及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護理操作則在小兒模型上完成。通過教師和專家直接與學生溝通,考核護生在護理工作中的人文素養和應變能力,根據之前設計的評價表作出評價,共8項條目,每一項有“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個答案,根據小組學生的表現,由考核者在相應答案里打鉤。②實習時,由帶教老師根據學生在護理患兒時的表現,再次根據評價表作出評價。③對患兒及家屬進行訪談,反饋學生的人文素養情況。
2.5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如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 校內案例考核
兩班實習前校內兒科護理案例考核結果見表1。表1顯示教師和專家對實驗組護生的校內兒科護理案例考核的表現滿意度較高,考核項目中有7條項目滿意度為100%,1條項目為90%,證明實驗組人文關懷教學效果良好。
3.2臨床考核
實習時帶教老師對學生的考核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帶教老師對實驗組護生表現的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考核項目中有7條項目滿意度為100%,1條項目為96%,證明實驗組的人文關懷素養優于對照組。
3.3患兒及家屬反饋調查
護生進入兒科實習后,該研究對部分醫院的患兒及家長進行了訪談。實驗組學生護理的患兒及家長一致反映護生的態度好,從言語到動作上都體現了對患兒的關愛和理解,對患兒耐心、細心,與家長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患兒及家長出院時對護生表示感激。對照組學生護理的患兒及家長普遍反映護生在護理時較被動,態度一般、欠靈活,不善于與患兒及家長溝通,患兒面對護生時感到害怕、排斥。訪談結果顯示患兒及家長對實驗組護生的評價高于對照組。
4 小結
以上實踐結果證明,高職兒科護理教學中人文關懷理念的培養有助于激發護生內在的關愛情感,使她們發自內心地愿意為患兒及其家庭排憂解難、減輕痛苦;切實提高了護生的人文關懷素質與能力,得到了患兒及家屬的一致好評。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使護患關系從“技術型關系”變為“人文關懷型關系”。
[
參考文獻]
[1] 李建軍.轉型期文學教育與青少年人文素養培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2(10):59-61.
[2] 史瑞芬,周柳亞.護士人文修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
[3] 蘇菊云.順應社會需求給予人文關懷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20):3176-3177.
[4] 趙君麗.在兒科護理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理念[J].考試周刊,2012(78):174.
[5] 毛惠芬.兒科護理教學中的人文關懷[J].當代教育之窗,2011(5).
1兒科護生人文素質缺失的現狀
基礎薄弱的中職護生在校期間,在一些社會“實用主義”宣傳的不良影響下,重視專業文化課程的學習,認為對其入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相對忽視對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對廣博的社會人文知識更是無暇顧及。所以部分護生的人文修養缺失、護患溝通不良等問題都在現實中凸顯,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價值觀沖突,信仰危機
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引導,繁重的課業壓力、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認可度不夠等都使部分護生出現信仰危機,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甚至是沒有理想,對職業未來感到迷茫困惑,學習動力不足,社會責任感極度缺乏,進入臨床科室后為患兒及家屬服務的思想淡薄空洞化。
1.2缺少奉獻,專業思想不牢
現今大部分護生都為獨生子女,自身在成長過程中就缺乏吃苦耐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選擇專業時因為看到護理專業就業面相對寬泛,便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選擇了此專業。學校教育對這方面又缺乏引導與培養,使護生在進入兒科臨床后,看到患兒哭鬧,就缺乏耐心、厭煩嫌棄,不能夠真切地體會患兒的病痛與家長的焦慮。同時在進入臨床后,發現護理工作技術含金量低、繁重、瑣碎、并且大部分為體力勞動,得不到認可和尊重,因而導致專業思想不穩固。
1.3能力欠缺,知識單一匱乏
有的護生專業知識構建不合理,知識層面較為狹窄。綜合素質比如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心理承受力等比較匱乏,在對患兒家屬進行疾病健康宣教時,顯得力不從心,難以適應科室工作的需要。
2培養兒科護生人文素質的必要性
近幾年隨著醫患矛盾的日益加劇,人們越來越重視醫護人員人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從古至今,醫學、人文科學就有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思想,從醫者人文素質的提高,逐漸成為醫學界廣泛關注的問題。時代的發展、醫學的進步、職業的性質等都要求現階段的護生更加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
2.1滿足現代教育的統一需求
科學文化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雙向軌道。科學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靈魂依托,二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為了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達到和諧統一,在兒科護理臨床教學也應該在傳授科學理論的同時重視護生的人文教育。
2.2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需求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模式現今也發展到了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人們對于醫療護理的需求逐漸向更高層次方向發展,要求護理人員提供更人性化、更貼心的護理服務。因此,人文理念、人文情感的素質培養對于即將走上臨床崗位的護生顯得尤為重要;在日常護理帶教學習中要求對護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逐漸被強化,越來越多地涵蓋在教學中。現代醫學發展要求要高度重視提高護生的人文素質。
2.3體現護理工作的內涵需求
兒科護理工作主要是對患兒的關愛、照料,維護其健康與生命,要以母性的慈愛、善良、溫和為基礎,這些都是人文素質的內涵體現。護生不僅要學會關愛患兒,更要心甘情愿地照顧、服務于患兒,發自內心真切地從患兒角度出發去工作,護理工作要體現關愛、尊重、奉獻等人文精神。比如在為患兒進行體檢時,為了防止操作時手部冰涼引起患兒的不適,可以先將手部捂熱,再去接觸患兒。這些細節可體現出護士良好的人文素質,從而贏得患兒及家屬的尊重。如果缺乏人文精神、人文關懷,任何嫻熟的技術操作都只會變成一項簡單、機械、冰冷的程序。
3提升兒科護生人文素質的渠道
人文素質的培養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隨著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的日漸統一、相互融合,多方位、多途徑提高兒科護生的人文素質,才能適應人文科學的統一回歸。
3.1強化理念,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理念的樹立,使兒科臨床護理教學更趨向于人性化。人文素質教育應貫穿于臨床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如在帶領護生進行查房時,關愛問詢患兒、輕輕地撫觸患兒,對患兒家屬進行耐心解釋安慰,這些都體現出“以人為本、服務于人”的教育理念。在護生對護理職業有感性認識后,將這種培養轉變為教育理念,挖掘出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獨特內涵,最終使護生培養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化。
3.2營造氛圍,創設人文環境
人文素質培養的先決條件首先要創設良好的人文氛圍。以關心愛護患兒為中心,比如在兒科門診和病室內營造一種充滿家庭氛圍的人文環境,以符合兒童心理特征的可愛卡通人物形象裝飾病室環境,家具色調清新、柔和,設施布置應盡可能體現家庭式的溫馨、舒適和寧靜。具有人文氛圍的就醫環境使患兒和家長感到親切、放松,減少患兒的緊張與恐懼感,使其積極配合治療、促進疾病恢復。帶教老師指導護生一對一給住院患兒及家長講解日常護理要點。詢問病史時,先由帶教老師與患兒家屬交談,創造和諧良好的交流氣氛后,再指導護生主動進行有效交流。在給患兒查體時,應多用如“你真勇敢”“男子漢”“真棒”等贊揚鼓勵性的語言,來取得孩子的配合。“六一”兒童節、患兒生日等重要節日給患兒發放小玩具、禮物等舉措也可明顯增進護患之間的感情。
3.3鼓勵多元,選擇靈活的教學模式
兒科護理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需要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從而讓護生更加易于接受。一般可采用案例分析、角色互動、護患溝通、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教學模式,從多方位為護生補充知識,訓練技能,提高素質,幫助護生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同時培養他們與患兒及家長的溝通技巧,鍛煉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與患有疾患的孩子多接觸交流,會觸動護生的同情心,激發起對待患兒的愛心和責任心。在進行各項專科操作中,要促使學生科學對待、具有進取精神,形成團結友愛、互學互幫、共同進步的團隊協作氛圍。
3.4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在臨床帶教實踐過程中,帶教老師應首先與護生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際關系,為護生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文氛圍。教師以身作則,進行每項操作都主動積極地與患兒進行溝通,關懷患兒,踐行言傳身教的作用。在操作示教時,將規范禮儀融入其中,不僅對患兒是一種安慰,同時也能給護生建立自信心,使他們認識到具有人文素質的操作,不僅能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對患者更是一種人文享受。通過言傳身教使護生不僅掌握專業技術,而且學會關心、理解、愛護患者。為加深護生們的認識,可舉一反三,列舉反面的案例,對比不同的效果,使護生更加堅定提升自身人文素質的決心。
3.5加強師資建設,提高帶教水平
臨床教師應該具備健全的人格,仁慈的心,廣博的胸懷、高度的責任感和較強的帶教能力,同時應該熱愛護理本職工作,以良好的醫德、師德影響學生。教師應該加強人文知識學習,提高自身人文修養,注重情商培養。啟動“引進來、送出去”培養模式,定期邀請醫學院校的老師授課,教授具體適宜的教學方法,舉辦心理學、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公關學等社科人文方面的系列培訓講座,豐富帶教老師的人文知識。選派科室的護理骨干去北京、上海等知名醫院兒科進修學習,學習先進的護理技能、理念,培養人文底蘊,使人文科學知識與護理專業知識有機結合和滲透,通過教師的人品、學問、胸襟、氣質以及創造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3.6以評促學,構建科學評價體系
人文素質培養的效果需要實踐檢驗。因此,建立相應的考核評價體系是促進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本科室與院校教師根據臨床特點,共同研發建立了職業素質測評、職業技能鑒定、崗位素質評價的職業能力綜合評價體系。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學生自評與帶教老師評定相結合,按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質教育如受傷溝通、團隊協作等納入護生培養的整體規劃中。比如將學生在科室期間與患兒進行的各種有效交流、組織活動、微笑護士評比、零投訴護士、滿意度調查、演講比賽等表現和護生的綜合素質評定、各項評優掛鉤,逐步完善護生人文素質評價內容和評價手段。
4小結
【關鍵詞】兒科互動式教學應用
兒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但在是教學中存在對其重視不夠的情況,傳統教學模式制約學生的靈活性及個性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其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其在臨床實習后不能適應臨床護理工作。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動手能力以及提高學生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是當前教學工作的關鍵。我院于2013年8月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對部分護理專業護生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授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為我院三年制中專護理專業二個班的學生,共102人。隨機選取一班(50人)作為實驗組,采用互動教學法授課;二班(52人)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
2.課程及教材。
兩組學時和內容均按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要求安排,教材是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兒科護理》(第2版)。
3.教學過程。
(1)實驗組采用互動式教學法授課,選取臨床典型案例,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提出問題,思考討論,教師解析,最終得出正確結論。具體方法:將學生分為6組,由教師講解理論知識,每章結束,針對本章內容來選取一例臨床典型案例,小組自由討論,然后進行角色扮演,其中的角色每位同學可以自主選擇,輪換角色。在小組進行演示中,教師會不斷的提出新問題,引導同學思考并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找出解決臨床問題的方案;
(2)傳統教學法。采取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制作課件進行課堂講授。
4.評價方法。
(1)理論考試。課程結束后,期末進行閉卷考試。題型主要分為兩部分:客觀性試題占50%,主要考核對兒科護理學基本概念、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主觀性試題占50%,測試學生理解、綜合分析判斷及應用的能力;
(2)學生評價。問卷調查通過無記名方式在實驗組中進行,征求每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每項內容均采用ABC三級進行評價;
(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學處理按照兩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方法進行。
二、結果
1.理論考試
實驗組學生客觀性試題考試成績為與對照組差別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尚不能認為兩組學生基礎理論的學習有差別。主觀性試題及平均成績兩組學生成績有顯著性差異(P<0.01),試驗組成績高于對照組。
2.學生評價
問卷調查結果,大部分實驗組學生對互動式教學法給予了肯定,認為互動式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習興趣、溝通能力,有助于培養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
三、討論
1.1入科培訓
(1)對進入科室的學生熱情接待、介紹環境,進行兒科護理理論知識的講座.加強安全教育,倡導“慎獨”修養.(2)進行護理工作中的溝通技巧的培訓.(3)進行護理倫理、護理程序的培訓.(4)如何對病人進行針對性健康宣教.
1.2臨床帶教
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兒科技能操作水平.首先對學生實行一對一帶教,具體的操作,由帶教教師按正規操作程序示范,邊示范邊講解,對操作重點、難點、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加以強化操作得以實踐.對操作的掌握從熟悉到熟練,要求規范、程序標準一致,做到快、速、穩、妥一一過關.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做到放手不放眼.在實際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如遇困難,教師給予啟發式的簡單提示,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在心理上打上牢牢的印記.
2師生關系的培養
(1)樹立帶教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塑造帶教教師人格魅力.培養學生崇高的職業道德修養
(.2)與學生建立既不放縱又不專制十分融洽團結協作的工作關系
(.3)改變傳統的“填鴨式”臨床教學方式.積極調動學生主動求知和接收新信息、新技術的意識,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4)維護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培養學生具有評判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5)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談心交友,共同討論問題,促進情感溝通.讓學生具備有較強的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制定臨床帶教質量評估表
學生結束實習后應由護理部發放評估表,學生填寫,對帶教老師從培養學生能力,操作規范,查房講課,醫德醫風,職業道德,以及對學生實習成績考核幾個方面給予評價.通過教學評估對臨床教學老師產生一定壓力,對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帶教教師資格,提高了帶教教師學習鉆研業務的能力,同時,也調動了教師改進臨床教學方法的積極性.
4有效的督促和教學評價促進教學相長
護士長不定期檢查督導臨床教學質量,及時反饋給帶教教師,及時將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調整帶教措施.
5點播臨床教學法
帶教教師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如知識障礙,心理障礙與思維障礙等給予點撥,啟發學生主動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對學科前沿趨勢、相關領域研究熱點、最新研究成果等進行深層次思考,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賦予學生運用知識去實踐和創新的動力和興趣,以提高學生發展能力和綜合素質.
6傳授知識,發展能力與培養綜合素質相結合
改變傳統護理實踐教學中以學生形成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傳統知識為主的思想,將形成熟練操作技能和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培養素質相結合.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學生在整體護理中運用護理程序的能力,促進護理從單純的治療者、照顧著,向健康教育者、管理者轉變,加強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
7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