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個體化健康管理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方法:將120例體檢篩查出的糖調節受損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給予針對性健康教育、制定個體化管理方案、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追蹤隨訪和定期監測的個體化干預管理,對照組給予常規干預即體檢報告的講解與一般指導。觀察干預前后2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75g葡萄糖負荷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體質指數(BMI)及糖調節受損恢復情況。
結果:干預1年后實驗組的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MI各項指標的控制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個體化干預管理可有效控制糖調節受損患者的血糖、血脂和體質指數,促進糖調節受損恢復,預防和降低糖尿病的發生。
關鍵詞:個體化干預 空腹血糖受損 糖耐量減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05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005-02
糖調節受損是體檢后發現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是患者糖代謝介于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中間狀態,是發展成糖尿病的一個危險階段。在此階段如不進行有效干預,多數患者將進展為糖尿病,未達到健康體檢的目的。糖調節受損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和糖耐量減低(IGT)。如何改善糖調節受損患者的健康狀況,避免向糖尿病發展,是廣大醫護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健康管理是針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進行監測、分析、評估和干預的全過程,在健康評價的基礎上,提供針對性的健康改善計劃,并鼓勵、促使和幫助人們主動采取行動來改善和維護健康 [1]。其中干預是核心,更是難點。本研究對體檢中發現的糖調節受損患者實施個體化干預管理,探索糖調節受損的有效健康管理干預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3月至6月我科體檢中篩檢出的IFG和/或IGT患者120例納入研究總體。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納入標準:對體檢檢出的IFG者,兩日內電話回訪并通知進一步做糖尿病篩查,方法為復查FPG、2hPG、HbA1c三項,結果診斷為IFG和/或IGT者。排除標準:①經復查以上三項指標正常者或已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者;既往已患糖尿病者;②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臟器功能不全、腫瘤晚期、骨關節病、重度殘疾、精神疾病者;③妊娠、哺乳期或產后6個月內。將符合條件的納入者按復查順序先后交替隨機分入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體檢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經X 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體檢者一般資料的比較(例)
2 方法
2.1 人員組織與培訓。科室成立健康管理干預小組,由4名副主任及以上醫師、6名主管及以上護士組成,具備豐富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經過健康管理規劃化培訓與考核后擔任,熟練掌握體檢服務健康管理工作流程,掌握高發慢性病、常見疾病預防保健知識及健康教育技巧,能夠對體檢者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與管理。
2.2 干預方法。兩組患者均建立健康檔案,均不采取藥物降糖降脂治療。兩組患者均于干預1年后再次全身體檢,項目包含本研究各項監測指標。兩組患者均完成1年的干預。
對照組:在患者領取體檢及復查結果當日,由健康管理專家進行常規干預,給予體檢報告講解和一般指導,接受患者咨詢,并提供后續健康咨詢服務。
實驗組:采用以下個體化干預管理:①針對性健康教育:在患者領取體檢及復查結果當日,由健康管理專家根據患者檢查結果指出患者目前的健康問題,存在的糖尿病風險,一對一講解糖尿病預防知識、糖調節受損控制知識,高血糖、高血脂及糖尿病的危害,明確影響發病的因素,控制危險因素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認識。②制定個體化管理方案:為患者制定具體的飲食、運動、隨訪和監測方案,開具飲食、運動處方,發放糖尿病預防健康教育小冊子和個體化干預管理追蹤卡。督促患者以科學的方法、積極地態度和良好的心態對待健康問題,促進遵醫行為,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自我管理。③飲食指導:飲食總熱量根據性別、年齡、理想體重和體力勞動強度計算,按照輕體力勞動每天每公斤體重30~35kcal,中體力勞動35~40kcal,重體力勞動40kcal以上,消瘦者酌情增加5kcal,肥胖者酌情減少5kcal,使體重逐漸恢復到理想體重±10%。運動消耗大者酌情增加總熱量攝入。早中晚三餐按照各1/3分配總熱量,限制含脂肪和膽固醇高的食物、甜食、零食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④運動指導:運動方式為有氧運動,根據年齡、身體狀況選擇適合患者的運動方式,如散步、快步走、慢跑、騎自行車、做廣播操、打太極拳、球類活動,游泳等,運動時間為30~60分鐘/次,3~5次/周,運動強度為運動心率達到170-年齡。⑤追蹤隨訪:由健康管理護士定期給予電話追蹤隨訪,強化糖尿病防控相關知識,了解患者堅持飲食、運動方案的情況,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個體化的指導和幫助。電話采用規范用語,平均需時約5分鐘。電話隨訪前半年每月一次,后半年每2月一次。⑥定期監測:每季度電話預約患者,復查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MI指標,監測各項指標控制情況,給予鼓勵督促和個體化指導。
2.3 評價指標。比較2組干預前后的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MI及糖調節受損恢復情況。
2.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科學數據統計軟件包錄入數據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干預前后的自身對照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對照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 2檢驗。
3 結果
3.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血糖、血脂、體質指數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M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1年后與干預前自身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年后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干預前后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MI情況比較(X±S)
注:實驗組、對照組的t值、p值是指干預1年后與干預前的比較;組間t1值、p1值是指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組間t2值、p2值是指干預1年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
3.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糖調節受損恢復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干預1年后FPG和2hPG恢復正常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兩組干預1年后FPG和2hPG恢復正常情況比較[例(%)]
注:兩組干預1年后FPG和2hPG恢復正常情況比較,X2=13.807,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 討論
血糖升高是診斷糖尿病的主要依據,也是監測糖尿病病情變化和和治療效果的主要指標。FPG正常值范圍為3.9~6.0mmol/L,2hPG正常值范圍為3.9~7.7mmol/L。根據1999年WHO修訂版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IFG是指FPG在6.1~6.9mmol/L,IGT是指2hPG在7.8~11.0mmol/L的狀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糖尿病癥狀+隨機血糖≥11.1mmol/L或FPG≥7.0mmol/L,或2hPG≥11.1mmol/L,并經另一天再測一次證實。HbA1c可反映采血前8~12周血糖的總水平。IFG是一類非糖尿病性空腹血糖異常,其血糖濃度高于正常但低于糖尿病的診斷值。IGT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種類型。IFG和IGT兩者均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穩態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間的中間代謝狀態,表明血糖調節受損 [2]。所有2型糖尿?。―M2)患者都要經歷IGT階段。IGT具備了與DM2相同的胰島素抵抗和胰島B細胞分泌功能損害,同時與高血脂癥、肥胖等代謝綜合征密切相關。譚燮文等報道,廣州地區糖尿病的一級預防重點放在IFG人群上 [3]。黨光珍等研究認為,對糖耐量異常人群進行行為干預,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 [4]。尹秋生等研究證實綜合干預能有效控制與消減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阻止或延緩IGR患者進展為糖尿病 [5]。目前定期體檢已成為人們維護健康的重要手段,我科對常規體檢空腹血糖高者開展進一步篩查工作,以期盡早發現IFG、IGT患者并早期干預,對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發生具有重大意義。
我科開展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癥等多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本研究針對糖調節受損患者,實施個體化干預管理,運用糖尿病控制“五架馬車”和知、信、行的模式,制定個體化干預管理策略。對篩查出的IFG和IGT患者,給予針對性健康教育、制定個體化管理方案、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追蹤隨訪和定期監測的個體化干預管理,使患者懂得糖尿病及糖調節受損的危害,掌握糖尿病早期預防控制知識,主動進行糖尿病早期預防與控制。通過定期隨訪和監測掌握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及時給予鼓勵、督促和指導,增強患者控制疾病的信心,改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颊攉@得相關糖尿病預防知識后,遵醫行為增強,個體化的管理和具體的指導提供科學和適合患者的方法,追蹤隨訪和監測使患者從血糖、血脂和體重各項指標的改善中,獲得良好的健康體驗,使得患者能夠持續執行干預措施,主動參與自我管理,取得顯著效果。
本研究中,由表2可見,實驗組干預1年后與干預前自身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年后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個體化干預管理可有效控制糖調節受損患者的血糖、血脂和體質指數,促進糖調節受損恢復,預防和降低糖尿病的發生。個體化干預管理實用性強,易于操作,值得在各級醫院和健康管理中心進行慢性病防控健康干預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君石.健康管理師[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1-30
[2]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15-418
[3] 譚燮文,李力,黃康民,等.106 260例廣州體檢人群糖調節受損和糖尿病患病率變化趨勢[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6(3):169-171
【關鍵詞】健康教育;支氣管哮喘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8-132-1
為了探討哮喘患者健康教育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我們采用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健康教育方法,規律性隨診和隨訪,實現治療護理方案個體化管理,對哮喘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哮喘患者64例,哮喘的診斷和分期均符合2004年哮喘防治常規修訂的標準,隨機平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18-64歲,病程1~11年;病情分級:輕度持續20例,中度持續12例。對照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17-64歲,病程1~8年;病情分級:輕度持續20例,中度持續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受教育情況及家長的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治療上兩組患者均給予吸入輔舒酮氣霧劑,未給予其它靜脈、口服用藥,哮喘發作時加用支氣管擴張劑,每日3次-4次,癥狀緩解后停用,有發熱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有組織、有計劃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從一般知識的“灌輸”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科學的個性化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從哮喘患者的心理、藥物、飲食、環境及適宜的體育鍛煉等多方面進行科學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導,規律性隨診和隨訪,實現治療護理方案個體化管理。
1.3臨床療效依據全國哮喘防治協作組1998年修訂的療效判斷標準,將治療前后病情變化評定為臨床控制、顯效、好轉和無效。同時記錄兩組患者在觀察的1年中哮喘發作次數和急診次數。
1.4統計學方法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均數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兩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臨床療效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由此表明,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哮喘患者自我病情監測與控制、自我預防的護理能力,從而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2.2哮喘發作次數與急診次數兩組觀察前后哮喘發作次數與急診次數見表2。觀察前兩組患者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觀察后兩組患者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由此表明,護理人員從哮喘患者的心理、藥物、飲食、環境及適宜的體育鍛煉等方面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導,幫助患者避免各種致敏原,從而控制哮喘癥狀,減少發作次數、急診次數,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1健康教育方法
1.1.1對照組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方式。在患者及家屬休息區刊出文字宣傳展板;集體授課,半年1次,每次30~60min,家屬同時參加。健康教育內容為飲食指導、用藥指導、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內瘺血管護理等一般性指導。
1.1.2干預組采用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即在傳統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采用一對一、面對面的個案教育方式,根據不同患者、不同階段出現的具體情況及心理需求制訂出個體化健康教育計劃。具體如下。
1.1.2.1提高血液透析中心護師健康教育能力血液透析中心護師更需加強加深血液凈化專科理論知識、心血管疾病知識的學習、培訓,關注血透臨床治療護理新進展、查閱新文獻,不斷更新知識。其次,還應注重醫學營養學、心理學、語言學的學習,針對MHD新患者不同階段出現、存在的具體問題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處方。
1.1.2.2連續評估患者健康狀況MHD護師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貫穿每周3次、每次4h的透析治療中,有目標、有計劃、有評價、有針對性、有連續性、重點突出。與患者互動,鼓勵患者提問,表達真實感受。本次血透治療中,MHD護師與患者面對面、床邊交流,詢問患者前次透析結束后居家的情況、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給出解決方案,并對前次的健康教育內容進行提問,評價患者執行的效果;對存在的問題或新出現的問題給予相應的再教育和指導。在患者下次的透析時再進行信息反饋及效果評價,直到患者此問題得以解決。教會患者及家屬學會記錄透析日志(內容包括每次透析前、透析后體重,血壓,每次透析用藥,抗凝劑劑量,殘余尿量等),每次透析上機前與患者溝通,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是否服用降壓藥、糖尿病患者是否用胰島素、患者是否便秘、進餐情況、皮膚有無紫斑、眼睛球結膜有無充血等),根據患者每次透析治療的具體情況對透析治療參數進行調整,并保持與患者及家屬的有效溝通。健康教育時應做到具體、詳細、通俗易懂,尤其老年、文化低、接受力差的患者,更應耐心、細致,直到患者領悟。針對患者提出與治療方案、治療用藥有關等特殊問題,與醫生協商后再給患者回復并進行相應指導。
1.2評價指標
1.2.1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水平采用自制統一調查表調查透析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內容包括對尿毒癥、透析治療的認知,何為腎功能、血常規;相關簡明透析知識的掌握(透析前、透析后體重、透析器作用、體外循環、凝血概念、動靜脈內瘺概念、抗凝劑作用);臨時導管居家護理方法、感染誘因及如何預防感染;飲食結構是否合理(透析過程中及居家);水鹽如何控制、正確飲水方法;遵醫如何用藥;知曉常用藥藥物名稱、作用;掌握新內瘺拆線后健瘺操的方法、新內瘺啟用后正確壓迫止血方法(三步法)及居家內瘺自我護理方法;居家自我病情監測(低血壓、低血糖表現及防治方法);了解內瘺閉塞的各種誘發因素。問卷滿分為100分,得分≥80分視為健康教育知識良好。
1.2.2透析相關并發癥統計兩組透析中低血壓、低血糖、肌肉痙攣發生情況,透析后動脈穿刺點出血情況及穿刺前新內瘺功能情況。診斷標準:低血壓,血壓<90/60mmHg;低血糖,空腹靜脈血漿葡萄糖值低于2.8mmol/L(50g/dl);肌肉痙攣,四肢肌肉痙攣疼痛;動脈穿刺點出血,壓迫紗布塊全部浸透;新瘺閉塞,穿刺前評估觸摸內瘺口無震顫、聽診無雜音。
1.2.3患者滿意度根據醫院護理部設制的護士服務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并結合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患者的病情自制患者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對血液透析中心護士的護理滿意度。
1.3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比較,見表1。
2.2兩組透析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
2.3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見表3。
3討論
3.1血液透析是治療終末期腎病的重要方法。血液透析新患者是指從開始誘導透析再轉入維持性血液透析的這類患者,每周3次,每次4h。要讓MHD新患者有良好的透析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MHD的基礎。而護理健康教育又是MHD新患者獲得關于自身疾病及透析知識的主要途徑。丁品榮等研究認為健康教育能夠顯著提高MHD患者健康知識水平,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1]。因此,對剛進入MHD的新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健康教育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從表1可以看出,個體化健康教育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顯著好于傳統健康教育組(P<0.05);表2可以看出,個體化健康教育組患者透析中相關并發癥明顯少于傳統健康教育組,且個體化健康教育組患者無一例發生臨時導管感染、新瘺閉塞及壓迫方法不當引起動脈穿刺點出血。傳統健康教育組中3例新內瘺閉塞原因:1例是透析后在家中有低血壓情況發生,患者未及時自救、未自查內瘺振顫情況;1例是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睡覺時內瘺側上肢枕在頭下壓迫所致;1例是患者乘公交車時內瘺側上肢用力抓握扶桿牽拉導致。由此可見,傳統的健康教育方式缺乏對患者的全面了解,無針對性、無連續性,存在片面性、階段性進行、泛泛而談。而個體化健康教育方式充分了解每位新患者的具體情況,注重觀察患者透析中的行為習慣,透析中進餐的飲食結構及加餐時間,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及時給予科學正確指導。健康教育在患者每一次的透析治療中,體現護理的連續性。在與患者的互動溝通中,注重語言溝通藝術,鼓勵患者提問、表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對相關疾病健康知識的知曉度,全面評估患者,針對性強、有的放矢,注重細節教育,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計劃。
3.2護理健康教育是醫院為滿足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而賦予護士的主要職能,是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體現患者滿意度的重要指標[2]。從表3看出,個體化健康教育組患者及家屬對MHD護師的護理工作滿意度也好于傳統健康教育組。充分表明,通過一對一、個體化的護理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對血透護士、護理工作的信任度、滿意度,并且增進護患關系。個體化健康教育組患者中高位內瘺6例、小學文化10例,均耐心、細心講解,且手把手教會患者及家屬新瘺的正確壓迫止血以及回家后如何三步法解除壓迫止血。無1例發生透析結束回家后動靜脈穿刺點出血及新內瘺閉塞。MHD護師加強??浦R、醫學營養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知識的學習,良好的專業素養、良好的語言表達、良好的護患溝通都在護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R19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3)11-0603-02
多少年來,醫院藥學經歷了商業化的沖擊,又重新回歸到醫學的本質上來。藥品回扣,大處方等現象是醫德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或者是管理體制問題,它們將逐漸的得到改變。醫院醫學任務也由轉統的采購藥品、調劑藥品、藥物制劑、發展成為個體化給藥、藥療監測、合理用藥、單元劑量給藥、藥物治療方案審議、藥品費用核算等、醫院藥學的服務對象從門診病人為主轉向以往住院病人為主。以上這些臨床藥學工作在許多國家稱之為藥學監護。其目的,就是確?;颊哂盟幇踩⒑侠碛行?、經濟、使患者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和最佳的生活質量,因此藥師在藥學監護工作中,要牢記醫藥學人道主義的核心內容: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尊重病人人格與尊嚴,尊重病人平等的醫療權利,這就充分體現了臨床藥學監護的職業道德。一、個體化給藥的職業道德作用 醫院實行藥療監測、實現個體化給藥,目前是最道德的給藥方法與給要手段。因為他達到了目的與手段的高度統一,它可以根據每個人體的體液(尿液,血液)藥物濃度監測,藥物在個體體內的狀況,確定最佳給藥劑量與給藥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和藥品的濫用。這就要求藥劑師應深入病房,對患者進行身邊監護,對門診患者公布咨詢,耐心問答患者關于藥物的咨詢,與患者建立一對一的“契約”關系。建立患者個人用藥檔案。藥歷的內容應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姓名、年齡、性別、體重、手術時間、病案號、地址、電話等);患者每次測血藥濃度的時間和數值;當時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等檢驗資料;近期用藥情況;藥師結論及給要方案調整等等。要是應當掌握患者用藥第一手資料,綜合分析病情、經濟情況及藥動力學參數,制定出個體給要方案,監督其實施,并做出調整。與醫師、護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了解治療和護理的各個環節,共同完成對患者實現個體化給藥的藥物治療任務。特別對一些器官一致的患者,病情危重、用藥復雜,往往需要終生服藥,這就要求藥師,尤其是臨床藥師應致力于該項道德工作,實施個體化給藥。 治療藥物監測(TDM)為藥學監護實施提供重要依據,藥師根據檢測數據,綜合分析病情和用藥情況,科學及時地做出給藥方案的調整。目前我國臨床藥療監測還僅限于毒性較大的或容易濫用的幾類藥物,如抗生素(氨基糖甙類)、抗排異藥(環胞素等)、心臟學掛不用藥(洋地黃毒等)、抗癲癇藥物(苯妥因等)、抗癌藥物等。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個體化給藥、藥療監測等可以推廣到全部藥品,可以采用更無損傷的方法,如用基因測試的方法,測定特定藥物受體,在分子細胞學的基礎上實施個體化給藥。對于每一個患者而言,應根據其殘病危險因素、伴隨殘病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報告決定藥物選擇,進行個體化治療。掌握了解藥物作用機理,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治療藥物,并可通過聯合用藥,即同時選用不同作用途徑的藥物產生協同治療作用,使臨床殘病或癥狀得到最佳的治療。
二、單位劑量給藥的職業道德作用 單位劑量給藥(UDD)是目前國外醫院對住院病人實行的給藥方法,我國一些醫院也在試點。它是由臨床藥師將病人所需服用的藥品,以單一劑量包裝與袋內,逐日送至病房及病人手中。由更懂藥性的藥師實施醫師的給藥方案,很明顯可以提高用藥安全性,監測藥物不良反應,隨時給病人提供用藥咨詢,并提高病人用藥的依從性,方便病人服用,防止服錯藥,增加了藥品使用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因此單位劑量給藥使藥師與病人的醫患關系擺到了醫德關系的突出位置。
三、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職業道德作用 作為臨床藥師從執業道德的要求出發,應自覺主動地做好不良反應的監測工作。目前我國許多醫院在工作職責上,尚未把不良反應監測列入藥師的日常工作任務之中。這就要求醫院藥師更要具有高度的職業道德責任感,樹立起高度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心,具有較高和豐富的醫學、藥學理論水平和基礎知識,由善于注意患者用要過程中的臨床表現和監測指標變化的素質,由早期辨認藥物不良反應的能力和經驗,由合理選擇治療藥物種類和劑量、療程的技能,真正做到用藥緊密與個體病史、體制裝態和檢測指標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從偶那個根本上減少或避免藥物選擇不當和劑量不準確所致的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人們已逐漸予以重視。藥物是具有雙重性的,一方面可用于預防殘病,另一方面也可危害身體,引起生理、生理、生化機能的紊亂和結構變化等不良反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的報告,我國每年5000萬住院患者中,250多萬因藥物不良反應而人院,占5%。住院期間500萬~1000萬發生ADR,占10%~20%。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和國外資料測算,我國每年死于ADR的人19萬。由資料介紹,我國住院患者藥源性殘病的發生率在1%左右。國外報告,藥源性殘病入院率為2.9%~5.1%,而住院患者中因用藥不當而致死者約占0.5%~1.4%。 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是療程藥師業務素質的重要體現,也是療程醫療質量高低的衡量標準之一。盡管不良反應由時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和不合理用藥劃等號。如果臨床藥師能熟知每種藥物的不良反應規律性,避免要源性殘病的產生,是可以預防的。藥物不良反應甚至藥源性殘病,如“阿斯匹林胃”、“呋喃坦啶肺”、“四環素牙”等,都令我們人類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目前由于藥物品種、數量增多、藥源性殘病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其危害性僅居于心血管殘病、惡性腫瘤和感染性殘病之后。因此這就要求臨床藥師應從職業道德的標準出發,具備高度的社會藥劑師職業道德責任感,從維護人類生命健康的角度,自覺主動地做好不良反應監測和管理工作??傊?,隨著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自我保健康意識逐漸加強,對安全有效、方便用藥的要求越來越高,藥師要面對醫師、護士、患者及家屬咨詢服務,迫使藥劑師致力于藥學監護的道德工作越來越重要,不斷學習拓寬藥學及醫學知識面,更好地管理好藥品,服務于臨床,是社會、醫院、患者和家屬的需要。
[關鍵詞] 個體化護理;糖尿病足高?;颊?;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8(c)-0166-03
Individualized Care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Significance of Application
ZHUANG Ying-ge
The Two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Guangdong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Milton branch ,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 5101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diabetic foot individualized care, observe the results. Methods Convenient choose to take the court in March 2014 ― May 2016 period were treated 86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high risk,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lottery law,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each group of 43 cases. The reference group underwent routine car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dividualized care, clinical care effec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patient care before the KAP sco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nam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data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core of KAP reference group of patients, that is, compare two sets of dat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P
[Key words] Individualized care; Diabetic foot high-risk patients; Application effect
受社會經濟水平快速發展以及生活方式不斷變化的影響,我國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漲,據有關資料估算,截至2030年,中國糖尿病患者將達到4.23千萬人。糖尿病足屬于一種常見性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患者致殘、致死率相對較高,也是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要想有效縮減糖尿病足的發生概率,必須對患者施以有效的干預措施加以預防,保證患者擁有良好的早期治療效果[1-2]?;诖耍撛涸谔悄虿∽愀呶;颊呋颊吲R床治療過程中,對其行個體化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擇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足高?;颊?6例,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全面檢查,確保符合WHO界定的2型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且存在ADA提出的高危糖尿病足危險因素;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嚴重肝臟疾病、下肢血管周圍神經病變、靜脈曲張、急性感染性疾病、酮癥酸中毒、痛癥、糖尿病足潰瘍、生活無法自理、溝通障礙以及精神障礙等情況。就該次實驗的具體內容、意義,對患者進行宣教,取得了所有患者簽署的知情同意書,符合醫學倫理學制度要求。按照隨機數字抽簽法,將患者劃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每組各43例。其中,參照組有19例為男性患者,24例為女性患者,年齡介于39~78歲之間,平均為(63.5±10.3)歲;病程評分為(8.8±6.8)年;有22例合并高血壓,25例存在高脂血癥,14例冠心病,7例腦血管病變,6例糖尿病腎病,18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觀察組有18例為男性患者,25例為女性患者,年齡介于40~79歲之間,平均為(63.8±10.5)歲;病程評分為(9.0±6.6)年;有23例合并高血壓,24例存在高脂血癥,13例冠心病,8例腦血管病變,7例糖尿病腎病,17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就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P>0.05,實驗可行。
1.2 護理方法
對參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足部護理、遵義給藥、飲食指導等;對觀察組患者行個體化護理,詳情見討論。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KAP評分,主要判定因子為疾病知識掌握情況、糖尿病足預防態度、日常足部護理行為等,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KAP狀態越好。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脂、血糖代謝指標,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CH)、高密度脂蛋白(HDL-CH)、三酰甘油(TG)、膽固醇(TC)、糖化血紅蛋白(HbAlc)、餐后血糖(PBG2h)、空腹血糖(FBG)[3]。
1.4 統計方法
以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臨床護理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數據,其中,計數資料[n(%)]取χ2檢驗對比結果,計量資料(x±s)取t檢驗對比結果,P
2 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KAP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KAP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即兩組數據比較,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該次實驗過程中,分別對兩組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行常規護理、個體化護理,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的KAP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KAP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即兩組數據比較,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個體化護理主要包括三個步驟:①患者入院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對其行個體化健康指導。成立健康教育室,由護理人員通過多媒體、幻燈片、實物模型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糖尿病足基礎知識宣教,主要內容包括糖尿病足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危險性、血糖控制重要意義以及評估危險因素等,幫助患者對周圍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以及危害性、可預防性形成明確認知;理論基礎知識宣教的基礎上,護理人員還要對患者進行實踐指導,主要利用物為鞋襪以及相關圖片,通過親自示范以及指導等,幫助患者對鞋襪進行正確選擇;并告知患者早期篩查糖尿病足的方法、指導患者正確修剪假腳趾甲、糾正患者足部護理行為等;幫助患者掌握糖尿病足預防的“五步曲”法以及“一特制、二幫助、三必須、四不宜”的足部護理原則[5]。
②針對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個體化足部自我管理方法。結合患者在糖尿病足方面的認知水平、預防態度以及自我護理行為,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足部自我管理方案。例如,患者泡腳后以剪刀剪去胼胝等,此外,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明了正確處理胼胝的重要意義,并通過換鞋減壓等方法,指導患者正確處理胼胝。
③跟蹤隨訪?;颊咧委熗瓿沙鲈汉?,護理人員應每月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的足部護理以及血糖控制情況,結合患者的足部自我管理方案,針對患者當前存在的護理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避免患者足部出現不必要的損傷[6]。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足高?;颊咝袀€體化護理,可以幫助患者準確認知疾病相關知識,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足部護理態度,改善患者的足部護理行為,有利于改善患者血脂、血糖代謝指標,良性扭轉患者的病情預后發展,保證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芳,張留巧,蔣運蘭,等.足部反射區按摩和中藥浴足對中、高危糖尿病足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5(4):324-326.
[2] 佘廣玉,徐桂華,楊莉,等.足底穴位按摩對高危糖尿病足神經電生理干預作用[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7(2):131-133.
[3] 陳楓,陳艷梅,張秀芳,等.糖尿病足高危因素分析及個體化、綜合化護理干預[J].河北醫藥,2014,36(8):1274-1275.
[4] 韋瓊,張志凱,張衍寧,等.保護動機理論對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護理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5,14(9):16-20.
[5] 張鯤鵬,段艷芹.健康信念模式在老年高危糖尿病足病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理研究,2016,30(1):85-87.
【關鍵詞】醫教結合;高危兒;早期干預;生長發育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545-01
智力低下不但是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疾患,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早期智力發育障礙的損失是任何時期無法補救的,所以為了減少高危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降低傷殘兒發生率,我們采用醫教結合模式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的研究,探討一套有效的早期干預方法。
1 對象
選擇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來我院出生的高危新生兒共113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57例,其中早產兒24 例,出生窒息6例,低出生體重10例,高膽紅素血癥10例,HIE 6例,顱內出血1 例;對照組56例,其中早產兒23例,低出生體重兒12例,高膽紅素血癥8例,窒息6 例,HIE 7 例。
2 方法
2.1 實驗組除按兒保常規進行系統管理外,還按早期干預計劃進行早期干預。對照組只按兒保常規進行系統管理。
2.2 評價方法 兩組兒童在1歲時進行體格發育測量評價及智能測定。體格發育評價用中國0-18歲兒童青少年生長圖表為標準,按身高、體重百分位法評價。智能測定用北京兒研所的兒-心量表測出精細動作、大動作、語言、適應性、社交能力的發育商,再算出總發育商。
2.3 早期干預內容和方法 每月體檢做52項神經行為的檢查,早期發現問題,同時對他們進行一對一智能發育評估及訓練指導,個體化早教方案的制定、親子活動、健康教育等等綜合方法進行早期教育。具體方法是:出生時建立檔案,滿月時家長帶小兒回院學習嬰兒撫觸、主被動操以及1-3個月階段小兒感知覺動作訓練的方法,并配以指導處方。在3、6、9、12月時家長帶小兒用兒-心量表方法進行智能評測,根據評測結果指導家長訓練和書面個體化教育方案給家長。6月齡以下小兒每月一次親子活動和早期教育的健康教育講座,6月齡以上小兒參加早教班,每周一次,進行早教指導內容包括不同年齡組的精細動作、大動作、語言、適應性、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訓練操作方法,并教給家長這些訓練的具體方法進行家庭訓練,每次指導小兒營養、疾病預防、玩具的選擇。
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使用t檢驗,以p
3 結果
3.1 1歲時兩組兒童智能發育比較 兩組智能發育比較,實驗組兒童的精細動作、適應能力、大動作、社交行為發育和總發育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2 1歲時兩組兒童體格發育的比較 兩組兒童的身長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而兩組體重比較,實驗組比對照組好,差異顯著性意義(p
4 討論
窒息、未成熟兒、低體重兒,重度黃疸、患有缺氧缺血性腦病和嚴重感染等具有高度危險性的新生兒稱為高危兒,高危兒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傷殘率。隨著圍產醫學的大力發展,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設立以及現代搶救技術的提高,大大提高了高危兒的生存率,但腦損傷所致的腦癱的概率明顯高于正常新生兒。調查研究顯示,有4-7.8的窒息兒和7.8的早產兒會發展為智力低下,而且常伴有腦癱、癲癇、視聽障礙等[1]。在中國,每年出生的新生兒中約有10屬于高危兒,其中多數因治療不及時而造成終生遺憾,近年來高危兒的早期干預得到了多方的關注。
早期干預可促進高危兒的生長發育。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最迅速的關鍵期是出生前及0-2歲時,此時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強、代償性好。此時期內對高危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早期干預,可促進高危兒智能發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早期干預組高危兒從出生后就建立健康檔案,定期保健及隨訪,可及時發現腦癱高危兒,使患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的狀況盡可能的得到改善。我們給予高危兒觸覺、視覺、聽覺、和動作等多方面的刺激以及個體化早教指導和康復訓練,使高危兒受損的大腦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復,減少傷殘,促進生長發育[2],許多研究也證明了這一理論觀點[3]。1歲時實驗組的體重、精細動作、適應性、社交行為、大動作的發育商和總發育商要好于對照組,說明了在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和代償期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和個體化早教指導,可減少高危因素帶來的不良后果,促進受損大腦的功能恢復、減輕因早期不良因素帶來的潛在危害,提高患兒運動能力及智能水平。語言發育未顯示出差異可能與訓練時間短有關。
我們應用的早期干預方法是自生后建立檔案,定期保健隨診,及時發現孩子發育中的偏差,并進行一對一的智能評估及訓練、個體化教育方案制定、親子活動及健康教育,并將這些方法教會家長。通過實踐摸索,我們認為早期干預應該以家庭為中心,這種醫教結合的綜合康復模式進行早期干預可促進高危兒的生長發育,該方法簡單易行,易于操作,家長也易于接受,依從性好??梢源蟠筇岣呷丝谒刭|。
參考文獻:
[1] 阮毅燕,腦性癱瘓高危兒監測及早期干預[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3):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6-0068-01
【摘 要】目的 為探討護理干預對提高肺結核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入內一科的326例肺結核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68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除常規護理外,對患者實施全程個體化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結果 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實驗組較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對肺結核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護理干預 肺結核患者 治療效果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器官結核總數的80%~90%。結核病病程較長,易發生反復,預后變化較大,不規律的化療和延誤診斷,嚴重影響結核病的治愈率。為了提高住院肺結核患者的從醫行為,提高治療效果。胸科醫院對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入內一科的326例肺結核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與全程個體化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26例患者均為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入結核一科住院結核病患者。全部患者符合2001年《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制定的肺結核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68例,對照組男102例,女66例,年齡10~78歲,平均年齡53.7歲。實驗組男114例,女54例,年齡8~79歲,平均52.3歲。兩組病例年齡、病例、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實驗組運用全程個體化健康教育的護理方案,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護理人員運用護理程序根據患者醫療診斷進行常規護理及遵醫囑完成患者的各種治療。
實驗組除采用常規護理外,對患者實施個體化全程健康教育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對實驗組患者實行整體負責制,按護理程序根據患者的情況,制訂患者的個體化計劃,進行護理干預:(1)對實驗組患者及家屬講明護理干預的目的、意義與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要求患者和家屬積極參與學習和管理。(2)告訴患者相關的檢查目的、注意事項及結核病的相關知識;化療方案及藥物作用與不良反應。(3)重視心理護理(1)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具有愛心,關心尊重病人,應針對不同病人的具體情況,講清患肺結核并不可怕,只要積極配合治療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而且對痰涂陽性的患者要講清隔離的意義,并耐心指導他們如何適應被隔離的生活。根據每個病人的性格特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通過良好的溝通技巧,對初發病例要以安撫為主,對復發的病人則著重于鼓勵,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根據肺結核病人病程長,情緒上的變化多種多樣的,護士應主動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對癥進行心理護理,組織好病人的情緒生活,指導幫助病人做好情緒上的自我節制,根據病人的心理特點去接近病人。(2)做好病人的重大生活護理,應細心觀察病人的舉止、言談,以了解病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特征、病情的由來和經過,抓住病人的心理特點,做出相應的護理,滿足生活的需要。為患者提供安全的醫療環境,使病人在心理上認同醫院這個社會環境。(4)對患者進行肺結核的一般知識宣教:飲食指導,休息、活動指導,隔離知識指導,用藥指導,預防知識指導,出院指導等。(5)遵醫囑及時完成患者的各種治療及護理工作,確?;颊叩闹委煹轿?。
2 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肺結核病患者治療效果根據臨床癥狀、X線表現及排菌情況綜合分析,對所有肺結核患者住院及出院隨訪調查,比較見表1,實驗組較對照組患者的治愈率、成為慢性排菌著的幾率、死亡率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小結
對肺結核患者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從醫行為,使患者按時完成相關檢查、按時服藥、合理飲食、休息與運動適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胡曉英,范秀球,劉水蘭,等.護理干預對結核病患者從醫行為的影響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3) :11-12.
關鍵詞:中醫;整體護理;胃癌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投入,強調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應突出中醫特色。中醫護理方案的制定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面向住院患者,遴選具有中醫護理特色的優勢病種,通過建立優勢病種協作組的方式,驗證相關疾病的中醫臨床護理經驗,從而形成的科學規范的中t??谱o理標準。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胃癌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中的病種之一,自2015年1~6月,我科應用胃癌中醫護理方案護理患者共36例,全部納入中醫臨床路徑管理,患者平均住院日9.7 d。與《診療方案》一致的病例數36例。應用的主要辨證施護方法有:飲食護理、疼痛護理、活動指導、松弛療法、指導、胃粘膜保護劑、皮膚指導、排便指導。應用的主要中醫護理技術:艾灸、穴位貼敷、耳穴貼壓、中藥外敷、穴位按摩等。
1.2方法 根據胃癌中醫整體護理方案的要求對胃癌患者實施相應的辯證施護,具體報告如下:
1.2.1成立胃癌中醫護理方案工作組 我科共56張床位,14名護士,其中主管護士3名,護師4名,護士7名,??谱o理骨干3名。成立以護士長為組長,護理骨干為副組長,其余護士為組員的胃癌中醫護理方案工作組。護士長全面負責小組工作的計劃、質控、指導、協調落實工作。其他人員負責培訓、督導考核以及統計分析。
1.2.2培訓 根據“胃癌中醫護理方案”,由專門負責培訓的護理骨干來對所有小組成員進行培訓。集中授課進行理論培訓,內容包括胃癌的常見辨證分型及癥候要點、常見癥狀/癥候的施護方法、中醫用藥護理,胃癌中醫個體化健康指導,以及護理效果評價表的填寫等。力求達到小組每位成員都系統學會胃癌的中醫護理方案要求的理論及操作技能。
1.2.3典型癥狀的辨證施護 胃脘痛是胃癌患者的主要痛苦。根據病情給予艾灸、穴位貼敷等溫中和胃的方法減輕胃脘疼痛,貼敷期間,注重飲食調理,并給予患者精神支持,轉移注意力,減輕疼痛。
對于患者吞酸、噯氣、腹脹的癥狀,通過飲食調理、結合胃黏膜保護劑、抑制胃酸分泌減輕吞酸、噯氣、腹脹。遵醫囑耳穴貼壓,選穴:脾、胃-加強脾主治節功效,改善吞酸、噯氣痰癥狀;艾灸足三里-調理脾胃,扶正祛邪;按摩內關-和胃降逆,疏肝開郁。
化療是抗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惡心嘔吐、納呆是化療藥物引起的最常見的早期毒性反應。耳穴貼壓可以健脾和胃,調節中焦氣機,穴位按摩通過局部刺激可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氣血功能。給予辨證飲食指導,能夠調理脾胃功能,增加食欲;應用中醫情志護理方法,幫助患者保持樂觀情緒,可以調和氣血,促進臟腑功能恢復。
1.2.4確保胃癌中醫護理方案的實施 由責任護士對所分管的胃癌患者全程實施“胃癌中醫護理方案”,直至患者出院。責任護士首先根據醫生確定的辨證分型,再結合中醫護理評估觀察到的癥候表現,按照“胃癌中醫護理方案”要求,給患者癥狀/癥候辨證施護、中醫個體化健康指導。根據醫囑所用的中藥湯劑、中成藥等給予中醫用藥護理。遵醫囑應用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最后責任護士應認真填寫每名患者的“胃癌中醫護理方案效果評價表”,客觀記錄應用主要辨證施護措施/中醫護理技術后的護理效果,患者對中醫特色護理技術的依從性,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客觀評價方案的實用性,并把評價結果一起匯總至負責相關文書數據統計分析的護理骨干那里。由這名護理骨干每月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在每月一次的小組討論會上,依據這些數據分析臨床實際情況,結合護理人員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對下月的工作做進一步的改進完善。
護士長及分管質控的護理骨干每月通過提問、查看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等方式,對“胃癌中醫護理方案”的實施進行有效的監控,確保護理方案有實施。
1.3效果評價 對胃癌中醫護理技術后的依從性和滿意度以及胃癌的主要癥狀胃脘痛、吞酸、噯氣、腹脹、便溏、便秘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
2 結果
對主要癥狀的護理效果統計見表1:患者對健康指導的的滿意度分為三個層次:①滿意:32例(88%);②一般:2例(5%);不滿意:0例(0%)
開展辨證施護、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和中醫個體化健康指導,80%以上的患者認為配合中醫護理方案護理結合治療對改善胃癌的主要不良癥狀狀有良好的效果。
3 總結
從護理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根據醫生的辨證施治,責任護士進行臨癥(證)施護、健康教育等方法,對改善胃癌患者的臨床癥狀,預防并發癥的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有一定作用。
《方案》對于每個胃癌的常見癥狀護理、中醫用藥護理、健康指導等方面均給予了系統、明確的專業指導,使護理人員明確自己在各疾病中醫??谱o理中應該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隨機性。
《方案》中對胃癌常見癥狀適用的中醫護理技術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并對關鍵環節如:選穴、應用時間、觀察要點等做了明確說明,使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更加規范、科學。系統規范的中醫??谱o理標準,對于提高年輕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中醫臨床護理服務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通過中醫整體護理方案在胃癌中的應用,可以看出中醫護理方案的實施,既規范了中醫護理流程,也豐富了中醫護理技術的內容,使中醫護理更貼近臨床,貼近社會,得到更多患者的認可。
參考文獻:
[1]鄒如政,李秀清,盧曉葦.以重點??平ㄔO為途徑保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20(10):946-947.
【關鍵詞】體檢;脂肪肝;護理干預
健康體檢便于參檢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脂肪肝主要因疾病和藥物原因導致肝細胞內脂質聚集過多而產生的病變在[1]。近年來隨著城鎮居民飲食和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使得脂肪肝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了進一步積極預防脂肪肝,本文將探討體檢所篩查出的脂肪肝患者應用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給予健康體檢篩查出的78例脂肪肝患者應用護理干預,其中45例為男,33例為女;年齡范圍23~69歲,均齡為(47.1±9.2)歲;參檢者職業分布: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教師、自由職業者。
1.2致病原因分析
通過我院自制脂肪肝原因調查問卷,了解參檢者的致病原因。內容包括:參檢者年齡、文化程度及職業、飲酒起始時間、平時飲酒量次、飲食結構及運動情況等;問卷回收率為100%。
1.3護理干預措施
1.3.1自我健康管理宣教
綜合分析患者癥狀并結合致病原因調查結果,對上述患者實施個體化自我健康管理宣教,通過派發脂肪肝防治手冊和現場講解等方式,告知患者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及其轉歸方法。護理人員還指導適當增加戶外有氧運動頻次,例如:跳廣場舞、慢跑或打乒乓球等。
1.3.2情志護理和飲食指導
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交流和健康宣教,與其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并告知其脂肪肝的可逆性以促進其對自我健康管理的信心。同時還給予篩出脂肪肝患者飲食指導,指導其注意調整營養攝入結構,并針對患者各自情況幫助制定飲食方案,避免食用煎炸食物和動物脂肪及內臟。護理人員還指導患者嚴防攝入乙醇以避免脂肪肝進一步發展。另外給予本次篩檢出脂肪肝患者護理干預,觀察經90d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
1.4護理效果評價標準
對比此78例患者護理前后癥狀改善狀況、自我健康管理情況。輕度脂肪肝:肝細胞含5~10%脂肪,中度脂肪肝:含10%~25%脂肪。
1.5數據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護理干預前后護理效果指標對比
經護理干預,本次篩檢出的脂肪肝患者掌握自我健康管理方法、以及脂肪肝轉歸情況,均優于護理干預前;詳見表1。
3 討論
健康體檢中便于參檢者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其中對于亞健康或具有潛在疾病患者,能夠幫助他們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進行防控。而脂肪肝是肝細胞內聚集脂質>5~10%肝濕重而導致的一種病變。護理人員通過對脂肪肝致病原因進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參檢者致病原因中,以藥物和肝炎等為其主要致病原因。患者肝功能被抑制后肝內脂肪氧化降低,加上攝入脂質食物增多,又缺乏運動使得肝脂肪過剩。而長期飲酒也會使得膽堿量不足引發脂肪肝,另外低密度脂蛋白生成被抑制后也會導致脂質堆積于患者肝臟內。因此,需強化護理干預以促進脂肪肝轉歸效果,經過90d的護理干預,本次檢出的78例脂肪肝患者,掌握自我健康管理方法、脂肪肝轉歸的情況均優于護理干預前,與陳綺雯報道的具有一致性[2]。
在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護理人員通過綜合評估其致病原因,對其實施個體化自我健康管理宣教,通過優質的護理服務幫助其建立脂肪肝轉歸的信心,同時通過多種形式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指導其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并適量增有氧運動頻次。護理人員在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同時,幫助其建立轉歸脂肪肝的信心,還指導患者合理調整營養攝入結構并幫助其制定飲食方案,提醒患者在飲食中,盡量清淡飲食不攝入動物脂肪及內臟[3]。
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還糾正了患者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告誡有煙酒嗜好者,脂肪肝對其健康的影響作用,要求患者改變以往不良生活作息并糾正煙酒嗜好。由于護理人員的護理干預,從自我健康管理宣教、情志護理和飲食指導幾方面著手,給予本次探討中78例患者應用了護理干預措施,使得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得到較大提高,78例患者中75例掌握了自我健康管理方法,占比為96.15%;經90d護理干預,該78例脂肪肝患者中有42例得到了轉歸,改善了脂肪肝患者的健康狀況。
綜上,對于體檢所篩查出的脂肪肝患者,通過對其致病原因進行分析,并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改善其飲食結構并指導其適當增加戶外運動,并及時給予個體化情志護理等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使得患者脂肪肝得到轉歸,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適應推廣普及。
【參考文獻】
[1]張擁軍.脂肪肝患病率及其發病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19):2470-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