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校園舞蹈藝術;大學教育;審美;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6-0246-01
一、校園舞蹈藝術在大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校園舞蹈教育主要包括專業的舞蹈教育與非專業的舞蹈教育兩種,本文所論述的是非專業的舞蹈藝術教育,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陶冶情操,而不是為了學到非常專業的舞蹈技能。從校園舞蹈藝術的教育中,使學生對舞蹈藝術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并在實踐中讓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從某種意義上說,校園舞蹈藝術教育屬于大學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它有著挖掘大學生想象力、提高審美鑒別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校園舞蹈藝術的教育,可以充分拓展大學生的思維領域,不斷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在充分領略舞蹈藝術的獨特美之后,也擴大了自己的審美視閾,提升了審美的層次。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形象思維活動主要由人的右腦來承擔,抽象思維活動主要由人的左腦來承擔,舞蹈藝術活動屬于形象思維活動的一部分。同時使用左腦和右腦可以有效提高大腦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進行舞蹈的練習和表演過程中,可以讓全心身都得到和諧的發展,開啟換位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寬了思維的領域。
舞蹈中蘊含著人類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核,不同國度的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不同形式的舞蹈,其中所能體現的藝術思想、文化思想、美學風格、哲學內涵都是不同的,舞蹈具有更廣博的藝術包容性和綜合性,從中可以充分領略到一個民族的精神和生活風貌,在相互的融合中也可以達到自我的完善。在校園舞蹈教育中,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智水平,還可以幫助大學生達到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境界。很多大學都有舞蹈選修課,大學生在舞蹈選修課上不僅可以逐漸加強對舞蹈藝術世界的認識與了解,還可以通過教師的形體語言,來感受舞蹈藝術對人的形體美、氣質美、心靈美的影響,并身體力行,使自己的風度、情感、形貌、言談舉止都得到了美的陶冶。
二、校園舞蹈藝術教育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是民族永葆青春的源泉。校園舞蹈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校園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智力水平。每一門學科都以其獨特的視角詮釋著世界和人生,舞蹈藝術也以其特有的感覺方式來提高人們對生命形態的認識。舞蹈藝術非常注重感覺的敏銳程度,包括對音樂、燈光、旋律等的感覺,這也是人認識世界萬物的根本所在。校園舞蹈教育的中心不在于培養多少個舞蹈家,而在于要提高大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通過運動神經的刺激,不斷積累一種內在的感覺經驗,為智能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創造力的發掘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
其次,校園舞蹈教育可以更好地解放心靈,充分挖掘大學生的創造能力。美的教育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用藝術美的方式去思考人生,會給本來稍顯平淡與枯燥的生活增添很多情趣,也使大學生更加熱愛自己所選擇的專業,在精神與生理的雙重放松中,更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揮。舞蹈藝術的博大精深可以讓大學生的心靈和身體處于愉快的狀態中,并且舞蹈藝術本身就有著極大的創造性,從舞蹈的創作到排練,再到最后的演出,都淋漓盡致地體現著人具有無窮的創造力。創造能力具有遷移性,在舞蹈藝術中的創造力也可以運用到其他的領域中,優秀的情操和高水平的創造力往往是合二為一的,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提升。
三、總結
綜上所述,校園舞蹈藝術教育在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充分發揮舞蹈藝術教育的功能,擴大其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影響力,才能達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才能為國家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一、古箏藝術的審美教育價值所在
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藝術的發展就是要超越自身價值。而也是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藝術培養逐漸開始關注。作為傳統藝術和審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古箏教學在近幾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所謂審美就是對美的一種感受、感知和創造,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于美的一種追求和實踐。審美教育理論則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教育對于審美教育的關注逐漸增大,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審美教育藝術表現形式,音樂教學不論是從精神層面、教育層面來說都具有典型性。所以,以音樂為媒介進行的審美教育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作為古典音樂的表現載體,古箏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其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傳統之美與深層次的藝術美,在現代多元化的音樂審美觀中具有著較強烈的體現。因此,審美教育中運用古箏教學來體現審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不僅能夠充分融合古箏教學與審美教育,更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與表現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古箏教學中具體審美教育分析
(一)音色與韻律之美音色作為音樂學習中的重要因素,是區分音樂的最基本特征。因音色的不同,音樂產生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作為我國傳統且典型的音樂藝術民族樂器,古箏的音色清亮、盈透,有較強的節奏感和清揚的旋律,同時古箏自身具有的獨特氣質也決定了其審美價值所在。目的、功效、作用以及場合的不同,古箏所表達的韻律美感表達形式也有一定的差異,而作為決定美妙音樂的關鍵因素,音色與韻律對于古箏的審美教育起著關鍵的作用。比如:很多時候,人們只要想到古箏就會想到古代美人在清風徐徐下彈奏一首首悠揚恬靜的曲子,這對于陶冶情操有著極大的作用。其次,因古箏具有獨特的韻味,相較于其他現代樂器來說,尤其是其五聲調式的四個偏音,使得彈奏出來的曲子別具一格。例如,在《秦桑曲》中,古箏苦音偏向于凄楚、柔美;但在潮州曲子《寒鴉戲水》中卻偏重于委婉、清醇。所以,在實際的審美教育過程中,因旋律的不同,讓學生深入的了解其區別,并反復嘗試不同韻味的技巧,使學生體會其中的內涵和韻味,從而促進審美觀的提升。
(二)意境之美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門學科,是培養學生音樂能力和審美觀的重要學科,是實現音樂教學的重要途徑;更是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其審美意識并培養各項綜合素質的學科。而審美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一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價值觀和心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通過不斷的練習,使學生領會其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從而了解其中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這樣一來,不僅能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藝術表現力以及鑒賞力等多種能力。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漁舟唱晚》描繪的是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色,利用古箏彈奏出來,悠揚、清透的曲風很容易將學生帶入情境。而另一個《洞庭新歌》所描繪的湖水漣漪的景象,也能夠輕松通過古箏演奏出來。這也正是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價值的完美體現。
(三)儀態與情感美教育古箏教學是審美教育的載體,而其體現出來的情感教育對于審美教育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有必要強調古箏教育中的儀態和情感教育之美,因為在審美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有靈活有效的教育策略,為學生學習創建積極生動的學習情境,要用古箏教學自身體現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撥動學生內心對藝術的真實情感,讓學生在欣賞藝術和感受藝術的時候獲得審美體驗,進而陶冶性情,凈化其心靈,提高其藝術思想境界。不僅如此,古箏教學的情感美教育作為其重要的審美教育價值,有著濃厚的情感特征,這也正是情感表達藝術,通過情感引導學生去欣賞美、感受美的過程。
三、結語
【關鍵詞】藝術教育;素質教育;美育;創新思維
藝術教育是大學生完善人格塑造、實現自身美化的重要手段。藝術教育的使命在于開發人的智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它能使人在健康、活潑、富有生命力的基礎上成長。同時,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教育能夠使學生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善,性情得到陶冶,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對于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美育調節、構建健全的人格心理、形成活躍的創新思維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藝術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
藝術教育的目的和功能首先在于培養人的情感態度,培養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懷著一顆積極的、友善的心靈去對待一切事物?!皼]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美國在其《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提出,藝術是認識人類和人類社會的重要學科,藝術教育(包括舞蹈、音樂、戲劇、視覺藝術四門學科)列入高校教育的核心學科,其標準正式通過立法程序。我國于2002年頒發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敝链?,學校藝術教育開始步入依法治教的軌道。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成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錢偉長就曾經說過,“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當今時代,藝術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誠如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言:“在影響青年人心靈的手段中藝術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素質教育深入高校的今天,藝術教育在大學生智力的全面開發中發揮特殊功效?!八囆g教育涉及到全面素質教育,就某一層面的素質教育而言,藝術教育可能遠不如德、智、體、勞那樣突出、確定、深刻、有力,但就全面素質而言,德、智、體、勞又不及藝術教育那樣廣泛、整和、融通而富有韻致?!睆纳韺W角度來看,智力開發主要指大腦智力功能的開發訓練。富有創造力的人的思維必然包括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并且必然是開闊性的思維。藝術教育中活躍、開闊、機敏的思維能力訓練,可以很好地開發大學生的智力。藝術教育對人的想象力的培養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及的,它能超越時空的限制,將過去與未來、現實與幻想、此岸與彼岸、自我與對象都融為一體。同時,“藝術教育通過藝術課程、藝術欣賞、藝術創造在感受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操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完美的心靈?!?/p>
二、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
美育又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耙环N美育理論的主旨,就是論證和證明如何通過一些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通過學校教育,去開發年輕人的藝術感覺?!泵烙沁\用審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實踐能力的教育形式,通過對人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審美的方式達到人的自我完善。卡巴列夫斯基認為,“美育的根本意義和最終目的在于對人進行思想和道德的教育,而藝術是實現這一目的最有力、最出色的工具,任何東西都不可替代。不會有那么一本教科書能如真正的、偉大的藝術那樣,對人的靈魂、內心和意識產生那么巨大的作用?!笨梢哉f,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載體,美育也正是通過藝術教育這個載體不斷提高人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樹立人的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一個受教育者真正接受了藝術教育,他就會獲得感受、鑒賞、理解藝術的能力,伴隨著對藝術的感受與理解,人的情感中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一面就會在精神層面上得到強化,這是藝術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目前,普通高校大多開設藝術類課程,用以強化學生了解藝術、欣賞藝術以及與其相關的文學、歷史、宗教、美術、戲劇等知識,培養他們感受和鑒賞藝術的能力。如很多院校在開設各類藝術選修課的同時,還積極打造大學生藝術團和學生社團,通過音樂藝術素質的提升,塑造學生知、情、意的有效統一,成為學校學生審美教育的直接途徑。同時還積極探索藝術教育的新形式、新途徑和新方法,運用各種生動、具體、可感知的美的形象,來激發和凈化人的感情,以美導真、以美導善,使學生的人格、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成為高雅藝術的傳播者、藝術教育的享受者和校園文化的推動者。如梁啟超所言,“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藝術”。藝術教育的過程本身往往能激發人們的情緒,使人們產生對人生、對自然美的感覺,以這種對美的特殊感覺辨別事物的過程稱之為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時刻左右我們的行為,人們在審美的過程中通常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理想,從而更理性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相融合。藝術教育不僅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其落腳點還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梢?,藝術教育從本質上是從審美的角度塑造學生的人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提高生活的情趣,注重生命的價值。以審美態度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珍愛生命、關懷他人、善待自己;以審美態度對待自然和社會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使人的精神世界飛躍到一個更高更美的境界。
三、藝術教育是培養健全心理的重要環節
藝術教育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這是由藝術的特有品質決定的。因為“真”是藝術的生命,“善”是藝術的品格,“美”是藝術的特質。真正的藝術品總是滲透著藝術家對事物、對他人、對人生、對社會的真知灼見,因而,通過對藝術的感受鑒賞可以凈化人的心靈世界。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但尚沒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世界觀的確立、方法論的形成和自身素質的提高都發生在這一階段。藝術教育恰恰是實現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徑,有助于人際交往與經驗交流,通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的連接,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同時培養學生的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和發展。通過藝術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調控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適度的心理壓力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但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恐懼、焦慮、不安、憂郁、冷漠等。如能有效利用藝術對心理壓力的緩解作用,就可以幫助大學生合理調控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弗洛伊德在他的《詩人和白日夢的關系中》曾指出,人在現實中始終處于不滿足與受壓抑狀態,形成一種自我的焦慮,要擺脫這種焦慮,就要尋找替代性或補償性滿足,于是藝術便起到了“幻想與白日夢”的作用。“藝術的本質就是個人幻想的感性顯現,是個人欲望、情感的變相滿足,是自我的被壓抑的各種能量和欲望的升華,是人類的一種自我實現的方式?!泵绹魳矾煼▽<业难芯勘砻?,音樂的曲調、節奏、旋律不同,對人體可產生興奮、鎮靜和降壓等不同作用;音樂的旋律、節奏和音色可以引緒波動,從而對心理狀態產生影響。藝術正是調控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的極佳手段。通過藝術教育還可以使人的不良情緒在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中得到宣泄和升華。多種多樣的藝術欣賞和創造可以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情感體驗,增強對人類生活本質的洞察、感悟、理解,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形成自己健康美好的觀念和道德情操,通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表達和交流,豐富情感,釋放心理壓力,減輕心理疲勞,達到人格的提升和心靈的凈化。
四、藝術教育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最佳途徑
21世紀是創新型人才的世紀。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形成創新性人格,是與高校的培養目標相一致的。藝術的核心理念是創造,它通過各類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溝通和聯系,調動多種感官和感覺,全面培養學生的視覺能力、聽覺能力、動作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認識自我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充分表達情感、表現自我、展示潛能,使學生的智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這種創新能力與一般邏輯思維能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綜合性的,往往在瞬間發生;它是一種詩化的哲思,一種頓悟,帶有鮮明的個性。藝術教育可以開拓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一種以各種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為基礎,具有獨創性的、產生新事物的、高級復雜的思維活動。它的精髓在于是非邏輯思維能力,即新思想、新事物、新假設產生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聯想、直覺、靈感等功能,而藝術教育正是培養和發展這些非邏輯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和主要手段。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發現,科學起源于形象思維,終于邏輯思維;藝術起源于邏輯思維,終于形象思維??茖W家從事發明創造,無疑以邏輯思維為主,若缺乏形象思維的熏陶,必然會影響想象力的發揮,藝術中的形象思維無疑給科學家的想象力、洞察力注入了新的生命。藝術教育的根本優勢在于發展人的形象思維,而形象思維則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因為審美的過程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審美過程需要想像和創造,想像和創造是審美思維最基本的品質。形象思維可以突破某些條件的約束,是對思維的解放。這種解放能積極引導學生的參與,以各種形式調動學生的潛力,給他們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使之進行各種創造實踐,最終促進多元智能的發展。實踐證明藝術的創造性勞動造就了輝煌燦爛的藝術世界,更是激發人的創造意識與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藝術教育通過藝術欣賞了解藝術的創造性,是對人創造力意識的啟示與呼喚。藝術教育也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摹寫,認識感悟它們的空間層次與方位,提高對形象特征的想像力和理解力,在想像力的發展中進行創造力的發展與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一再強調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他把兩者比作一個銅板的兩面。事實上,很多有成就的科學家,在文學藝術上也都有很深的造詣,如達芬﹒奇、愛因斯坦、楊振寧、錢學森、李四光等。藝術教育能夠為個體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解讀空間和超脫狹隘功利的意念世界和馳騁個性的自由王國。藝術教育是在提高審美的同時完善個人文化品格的生命教育,是高等學校適應時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和內容。在高校全面推進和深化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藝術教育將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然,我們也不能把藝術教育絕對化、工具化,要避免藝術教育的功利化、狹隘化,應注意把藝術教育和其他專業教育進行相互的交融、滲透、合作,使藝術教育與其他方面的教育形成一種合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張振偉 單位: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吳豪偉.論藝術文化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5,(18):160.
[2]趙曉梅.高校藝術教育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0,(2):136-137.
[3]文嫚.21世紀藝術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1(5):126-127.
[4]李華民.美術教育與人文精神[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6(10):8-9.
藝術美學課程是數字媒體類高校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也是藝術理論的基礎課程。它對奠定學生的藝術審美欣賞與鑒賞能力,判斷藝術的類型和特征以及后續的數字藝術作品的制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八囆g美學”課程包含兩個部分:藝術學和美學;在教育方向上又分為兩個分支:藝術教育和美學教育。藝術教育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藝術的技能和知識,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藝術,重在建立學生與藝術本身的聯系,重在“技”;美學教育是在藝術教育的基礎上,深化和提升學生對藝術審美性的理解和體驗,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也在于通過藝術建立學生與人生世界的聯系,在于“道”。沒有藝術教育,美學教育是空洞的,沒有基礎的;沒有美學教育,藝術教育是不徹底的,沒有結果的。因為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體的藝術技能和知識,而是通過藝術教育搭建一座橋梁,使學生從有限的自我通向無限世界,從而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美學是來自于藝術的人生智慧,掌握這種人生智慧,它不僅使我們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動的學習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們的人生因為美學的理論訓練更豐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開。在審美教育體系中,藝術教育與美學教育,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基本方面[1]。怎樣既充分發揮兩個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實把兩個方面統一起來,互相促進,以實現審美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每個從事審美教育的工作者認真研究的課題。美學與藝術欣賞有著密切關系,但美學并不等于藝術欣賞。美學家葉朗先生在《大學生與美學》一文中指出:“從根本上說,美學是對于人生、對于生命、對于文化、對于存在的理論思考[2]”。美學不是普通的藝術理論,美學正是在世界觀的層次上為人們提供一種對于人生世界的審美精神。藝術美學知識對學生學好其他基礎課以及后續的藝術專業課具有重要意義,對后續的數字仿真動漫類藝術作品的制作課程起到了鋪墊作用,藝術更會成為學生終身的精神家園,促使學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改變自身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通過藝術美學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建立起關于對藝術基本原理的認識,培養學生藝術理論的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對藝術美學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為了跟上時代步伐,教師應從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理工科類學生入學前并沒有掌握一定的藝術技能,沒有受過藝術欣賞與鑒賞的熏陶,更談不上對藝術的審美思維了,因此對藝術美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從審美興趣培養入手,啟發學生對各門類藝術的區分與對各門類藝術的審美特征深入理解,將枯燥的藝術美學理論知識講得清、準、趣、活、啟,為下一階段課程知識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在最終的數字仿真動漫類藝術作品制作過程中遵循藝術規律。
二、藝術美學教育現狀
藝術美學教育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藝術技能或技巧的培訓,比如繪畫、音樂、舞蹈技能的培訓,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掌握和操作一、兩種藝術形式的創作或表演;二是藝術理論知識的培訓,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各門類藝術的基本理論和藝術技能知識,比如讓學生掌握藝術的本質、藝術的特征、藝術的起源等理論知識和歷史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切實有效的藝術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藝術審美興趣,使他們有更高的熱情、更多的機會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而且把學生從自發的藝術愛好者、欣賞者提升為自覺的藝術活動參與者和藝術鑒賞者。這個從“自發”到“自覺”的轉化過程,不僅使學生對藝術活動的關系(態度)產生從被動到主動、從觀賞到創作(批評)的變化,而且,它是一個把藝術活動從單純的娛樂活動深化為培養、塑造學生藝術品格的素質教育行為。培養學生敏銳的感覺力(觀察力)、活躍的創造力(想象力)、寬厚熱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積極的心理(人格)素質的綜合品格[3]。一個真正從事藝術的創作者必須具備這些素質,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也必須具備這些素質。進入21世紀之后,人類在更廣泛、更深刻的層次上進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與競爭,對個體的心理素質以及人格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品格所包含的積極的人格素質,不僅僅對大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對大學生的身心成長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對學生創作藝術作品所顯現的人文精神更為迫切。現在社會上功利主義盛行、藝術審美情趣低俗,使得學生們對藝術的審美興趣很淡漠,更談不上藝術修養了。許多藝術美學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擔憂,覺得藝術教育要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培養藝術審美鑒別的能力,任重而道遠。正如彭吉象教授所言“我們要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鑒賞藝術作品,因為并不見得都會鑒賞。比如我教電影電視,現在很多孩子并不見得會看得懂電影,他們就是‘看熱鬧’,分不清好壞,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實過去的電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我們中國電影的第一個,像《一江春水向東流》、《馬路天使》、《烏鴉與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優秀電影,我們的學生沒看到,我覺得我們藝術教育就是要把這些珍貴的、有價值的、有藝術水平的、而且被稱得上經典的藝術作品介紹給學生[4]”。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藝術創作積極性不高,缺乏應有的創造性思維和自我思考能力;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缺少自己的觀點、獨立欣賞性差、抄盡收眼底現象十分普遍;在所創作的藝術作品中藝術理論功底欠缺;“重技術應用、輕藝術理論”現象明顯。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們的傳統授課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當前學生的需求。為此我們通過調研,征求學生們的意見,梳理出一套較為合理的教學方式。藝術美學課程是一門充滿了各種復雜和深奧理論的課程,是一門比較抽象的理論課,所以初期在開始聽課的時候,學生們由于自身的藝術修養以及藝術知識儲備的缺乏,多少會感覺有些吃力,甚至感覺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會逐漸融入到藝術的海洋中。面對工科起點的大學生,要想講授好這門課程,需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授課技巧和教學方式,我們更多的是采取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方式,啟發式教學,通過藝術作品個案分析點評,激發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興趣,提高審美能力。
三、藝術美學教育方式的五個環節
針對藝術美學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的更新,對教學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師的教學必須進行改革與之相適應。為此,采取以下五個環節,作為具有啟發創新性的方法進行藝術美學教育,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興趣。
1.清——體系藝術美學課程是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從授課之初就要讓學生們認識到這門課程體系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在為后續的動漫類等藝術作品制作奠定基礎,所以涉及到的知識要點必須清晰,能通過老師的歸納總結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大體把握。因為藝術美學中抽象的東西比較多,需要多理解多體會,學生自己看書總會碰到許多難題,這就要求老師講授教材的同時,還要以藝術個案進行講授,需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現實藝術實踐,整理成具有藝術特色的課件,起到引導和啟發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清晰思維。工程思維訓練的是嚴謹的邏輯思維,而藝術思維培養的是形象思維,創新思維。工科類學生走向社會后,多數為工程師,所從事的設計、施工和管理行業都是在追尋美,任何形式、任何一項工程都離不開美,為了避免簡單的重復性的匠氣十足的設計,需要藝術思維的培養,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藝術思維在日后的工程設計以及產品創意中所帶來的優勢。
2.準——定位在藝術美學教學過程中,為了避免教學設計時的教學定位定得過多或過高,就要把教學定位移位到受教的學生,要時刻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際基礎,還要考慮到一節課教學時間的限制,否則所有教學環節設計就成了走過場,教學活動只忙于應付,難以實現有效性教學。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學生開始時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么,那么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5]”。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課堂教學定位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否以學生為中心。如在講授戲曲藝術與戲劇藝術這一節時,由于一小部分學生從小生長在偏遠地區,從未接觸過這類藝術形式,因此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就要考慮到學生們的個體差異性,從而準確定位,制定出適合他們的學習目標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益,這樣的課堂教學目標也更具有人性化和實用價值。定位不明確的教學是糊涂的教學,沒有準確定位的教學是低效率的教學。定位對教學有導向和調節的作用。因此,結合不同學生的背景,準確教學定位是推進課堂有效性教學的關鍵,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定位準確,可使教學相長,達到教學目標。
3.趣——手段教學手段多樣,注重教學手段的更新,在教學中,也應不斷設計出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大膽展示自己見解的情境。例如:在講到中篇藝術種類的各章節時,教師讓學生不僅掌握到各門類藝術的特征,還要學生準備ppt材料,談對該藝術審美特征的理解,使得學生興趣很濃,教師可以抓住時機讓學生展示藝術才能,有的上講臺吹一段竹蕭,演奏一段吉他曲、有的來一段舞蹈動作表演、寫一幅書法字帖等等,盡管藝術技巧很幼稚,但還是給學生機會把自己入學前已掌握的藝術技能或愛好展示了一下,還有的學生借此機會展示一下自己家鄉的藝術特色。通過這種展示方式,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以此來理解消化該門類藝術的審美特征,很受學生們歡迎,它符合現代青年學生的心理特點,也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規律。使之達到師生精神愉悅,在興趣中完成教學任務。
4.活——思維面對工科類學生,講授藝術美學課程的方法要靈活多樣,教師不僅僅只是講好藝術理論的知識要點,還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技能或技巧,要會實際操作。這門課的特點是感官性很強,且實踐動手能力也很強。例如: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同學們在興趣這一環節中所展示的藝術作品,必須一一進行點評,在點評講述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該種類藝術的本質與特征,明白其藝術規律與其他各類藝術之間的關聯性,如書法與繪畫、舞蹈與音樂、文學與戲劇、建筑與雕塑等各類藝術,逐漸認識到形象思維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與體現。在藝術學教學中,還可以再做深入思索,尋找出更多、更合適的切入點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以及創新思維能力,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他們整合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有助于學好藝術美學知識與技能,提高審美創造能力的關鍵。作為教師要善于調動和調節課堂的活躍氣氛,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
關 鍵 詞:音樂 藝術感覺 美育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藝術教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藝術作為學校教育之“副科”的時代即將結束了?,F代人普遍意識到,藝術世界是奧妙無窮的世界,藝術經驗對豐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藝術與人性中最深層的東西息息相通。在人類歷史長河的每一關鍵時刻,藝術都給人以希望和勇氣,使人類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并保證了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一個沒有藝術的民族和社會是不可思議的,正如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樣。藝術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藝術不僅能表達感情,使人的創造性沖動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藝術這個大領域中,學生可以學到在其他任何學科領域中學不到的東西。所以,藝術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正如何東昌同志所說的那樣:“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p>
藝術是一個開放的領域,藝術的內涵是不斷豐富和擴展的,藝術的發展潛力是無限的。所以說,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傳統認為的藝術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個開發智慧的復雜系統工程。從藝術教育的四大關鍵要素——美學、藝術設計、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四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要想提高青少年的藝術素養,除了掌握技法外,還必須熟悉藝術發展的歷史,要具有欣賞藝術的趣味和評價藝術的洞察力。當然,音樂藝術審美教育既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又與德育、智育、體育及其他美育形式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種審美理論的主旨,就是論述和證明如何通過一些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通過學校教育去開發年輕人的藝術感覺。針對當代社會中人的前所未有的多元信仰,有必要改進和復活其判斷力。由于信仰的多元化不僅造成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的種種困惑、自相矛盾和沖突,而且造成了現代人的判斷力和意志的日益麻痹。要想重新確定哪些是代表一個文化的、理想的優秀作品,就需要重新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對人類迄今獲得的藝術成就重新張揚,給人們提供一種足以激發人的創造性行動的靈感和對人類成就的自豪感。
人們對藝術作品常會有一些偏激的想法,認為藝術作品無論如何都是為一定觀念服務的,而不是獨立的。這就將藝術降低為一種功能性的東西了,將藝術看作是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一個功能性網絡,而忽視了人們對藝術的那種特有的和典型的興趣——審美興趣。
眾所周知,審美教育具有獨特的性質,這種特殊性反過來又將會影響著一個社會文化的種類和性質。所以我們認為,要做到重新激起人們對藝術成就的記憶,恢復人們對藝術的特有審美價值的信念,喚醒人們的判斷力,有必要對當今的審美教育觀點和思想進行梳理調整,使之走上健康完整的軌道。
藝術是一種獨特的人類成就!藝術教育本身就是要把青少年引領到“人文領域”,使之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因為藝術不僅與教育有著密切聯系,同時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洞察,藝術與理解,藝術與風俗、風氣,藝術與哲學等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科學所追求的目標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研究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標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滿足人與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是求善。音樂藝術是人文知識領域中的一朵絢麗奇葩。同人文文化有關的思維主要是開放的思維,藝術能給人以想象力,藝術可以開拓人的想象力,它有利于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追求:人生的追求,就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音樂、藝術教育恰恰就符合這一點。作為一個人,必須有物質生活,同時還必須有精神生活。一個健康的生活應包括:一是物質生活主要應合乎生理健康,二是精神生活主要應合乎心理健康。而健康的心理主要取決于人文,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本質就是腦健康,腦健康是一切健康的前提。馬克思曾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苦。”而音樂藝術感覺、音樂藝術教育正是教人求善、給人愉悅、使人身心健康向上的。
在整個西方歷史中,藝術作品往往是由一小部分人創造的,同時也是被這一小部分人欣賞并為他們服務的,但也總是為社會大眾接受、贊同和參與的。當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必要性,能認識到藝術能使他們的信仰更堅定,告訴他們生活中有哪些是永恒的、哪些是關于人的命運和結局的大事,這樣藝術和社會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健康的和生機勃勃的關系。正是由于藝術的那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把無形的精神世界展示無遺,才使藝術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換言之,藝術只有對大眾產生了吸引力,成為一種對人類最有效的社會力量,超越了藝術品的物質感受和物質價值時,藝術才具有了真正的意義。當今社會曾有過一些的物質至上主義,也并沒有消除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不同的是人們與過去時代相比失去了不可缺少的健康信仰,以至不能對一些規勸性形象進行的表達做出反應。這就勢必大大削弱了社會人文精神,挫敗了人們對種種能夠回答人們內心深層需要的東西的追求和熱情。
審美教育理論必須強調藝術的人文功能,人必須具備這種區別能力,必須強調培養人對高貴的審美性質的欣賞能力,這對人的生活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為藝術品應該包括藝術所擁有的那種取悅我們和感動我們、擴大我們的本領和給我們知識與智慧的功能。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們的藝術欣賞能力,以使人們在欣賞藝術品時,獲得藝術品所能提供的珍貴經驗。學會如何去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同時著眼于人的基本素質的提高。
審美教育即是我們通常說的美育,或叫做美感教育。美育是實踐性的美學。(轉第73頁)(接第75頁)美育從廣義上講是通過藝術和現實的多種途徑來進行審美活動。而學校的審美教育是狹義的美育,但同時也是實施美育的重點對象。因為在校青少年和兒童正處于身心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最容易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良好審美觀的早日形成,從而能以高尚的審美理想,健康的審美情趣去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同時學校本身就有音樂、美術等美育內容的學科,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審美活動。由于音樂和其他藝術不同,它不是思想的痕跡,而是意志本身的痕跡,所以,音樂的作用比其他藝術的作用都要大而且深刻。音樂是一門極富感情表達和感情力量的藝術,人們通過有目的地參與音樂教育活動,就能激發出人類心靈深處的感情火花。可見,沒有音樂教育的參與,美育的任務是很難完成的,音樂教育只有和美育相結合,才能發揮它應有的教育價值;而美育也必須和音樂教育相結合,才能全面實現它的教育功能。
美育和音樂教育同屬于意識形態,同屬上層建筑,它們都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它們都以人為服務對象,都承受著教育科學原理的指導,都必須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完成,都需要經過聯想、想象、興趣、意志、情感、記憶等心理過程,都以形象思維為感受的基本前提。通過這些心理活動過程就可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不斷積累得到升華提高,使睿智的審美批評成為發掘藝術作品的意味的典型方式。通過提高學生的審美理解力,便可使他們更好地把握藝術的意義,更充分地意識藝術潛在的意味,學會欣賞藝術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以達到豐富學生的視野,使他們的審美能力更強,生活更有價值,精神追求得到更大的滿足。這樣,就可以使青少年學會欣賞藝術和理解藝術,最終將會變成藝術的熱愛者。
當我們的學生一旦熟悉和進入那些高質量的藝術品中,而且掌握了欣賞其審美價值的技能,就不會對音樂、藝術無動于衷,覺得它們可有可無了。音樂、藝術是一種能激起很高級的審美經驗的人造物,這種經驗是一種愉悅的、豐富的和見識深刻的經驗??梢栽O想,當一個社會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有機會、有能力欣賞人類迄今創造出來的和思考出來的最優秀的作品,這個社會定會出現一種極為祥和、寬容、進取、健康的新氣象。
可見,音樂教育與美育的結合,不僅必要,而且很有可能。這種結合絕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交緣重疊,而是實質性的功能上的強化。從美育的角度來講,通過音樂教育這一重要分支的實踐使之達到存在價值的全面體現,而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通過審美因素的體現和吸收,將是一種尋根求源性的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而不至于對待美育教育停留在只追求直接的效果而不求間接的效果;只知技法的傳授和學習而不知精神修養,使青少年學會賞識自然和藝術之美,學會應用其美以改進生活的方式,感化其美以陶冶高尚的精神。我們要引導青少年按照美的標準,正確對待和處理自己的思想道德行為和衣著儀表,自覺抵制不健康的審美觀,把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跨世紀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8.
[2]卓菲婭·麗莎著,于潤洋譯.論音樂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10.
一、改變觀念,人文素養滲入課堂
藝術教育的特殊性一直被人們所忽視。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對藝術人才的培養,人們普遍重視專業教育,強調專業知識的訓練與實踐,忽視其人文素養的提高。中國美術學院許江院長說:“美術學院專業性很強,單一的專業視角會割斷與許多人文科學的聯系。最重要的是,必須加強藝術的人文關懷,這樣才能奠定深厚的功底。”面對紛繁復雜的藝術市場,由于學生缺乏正面引導和教育,他們既缺乏欣賞高品位藝術的興趣,又缺乏鑒別藝術品位的能力。
藝術生要想取得成功,不僅需具備藝術修養,而且必須具備很高的人文素養。從某種意義上說,后者往往起到更為關鍵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須將人文素養教育滲入課堂,全面提高藝術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優秀的藝術人才。
二、提升品位,發揮語文審美作用
藝術教育通過審美這一中心環節,對學生施加間接的、整體的、綜合性影響,這是藝術教育的獨特之處。審美是藝術的固有屬性,它可以激發人的感情,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學生只有具備了高層次的人文情感,才能培養其在藝術活動中的鑒賞力、審美情操和文化修養,使好的藝術習慣在不知不覺中滲入人心,增強抵制庸俗藝術的能力。因此,教師需更加注重培養語文的“隱性能力”——美的欣賞能力、文化認同能力、決策思辨能力以及人格、品位等。
當今社會,藝術世界五彩繽紛,各種藝術對人的思想沖擊無法回避,只有具備欣賞和鑒別藝術的能力,才可能獲得更多有益的藝術熏陶,抵制有害的藝術侵染。通過語文課堂對藝術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必不可少,忽略人文素養教育的藝術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
三、德藝雙馨,發揮語文德育功能
語文具有“文以載道”的特征,這決定了它的德育功能,且這種教育往往在潛移默化之中。思想道德教育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靈魂;藝術教育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內涵,德育和藝術教育有著很強的交融性。思想品德教育和藝術教育的相互滲透與促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體現著一定的社會思想、倫理道德、人生價值和理想追求,使學生受到感染和啟迪,從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在欣賞音樂家冼星海的名作《黃河大合唱》時,學生被作品中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所感染,從七個樂章的層層遞進中獲得心靈的震撼。
四、開啟心智,培養藝術創造能力
關鍵詞:《藝術學概論》;學科設置;人文教育;教材編寫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藝術學概論》是一門傳統的藝術理論課程,也稱《藝術概論》。它是研究藝術本體的構成及其一般規律,對藝術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及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的學科,對藝術學各門類具有重要的勾連作用。因此,《藝術學概論》的課程設置,不僅對于藝術類院校的的學生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作用,同時,普通高?;蚱渌殬I性院校也可把它作為一門選修課向全體學生開放,作為素質教育的必要環節。
一、《藝術學概論》課程設置之意義
《藝術學概論》的教學是一種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較高的人文價值的活動。它把藝術作為教育內容,通過藝術知識、藝術現象、藝術精神等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掌握藝術基本的概念,認清藝術與非藝術的基本界線,了解藝術的規律 ,樹立正確的藝術觀。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智力、培養和諧健康的審美觀并能激發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對于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有著一定的作用?!端囆g學概論》的課程教學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藝術素養,是高校藝術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
毋庸諱言,因受長期的應試和實用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高校對《藝術學概論》重視程度不夠。高校藝術教育成為教學內容的附屬品而長期存在,藝術原理類課程的開設就更不可能了。許多高校的管理者錯誤地認為,藝術教育就是藝術技能教育,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僅僅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傳授,使《藝術學概論》的課程教學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同時,人們往往又把藝術和實際利益聯系起來,用藝術競賽的方式來檢驗藝術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學生的藝術情趣和藝術素質的培養,造就了大批的藝術“匠人”。
值得慶幸的是,大批有遠見的藝術教育家一直在關注《藝術概論》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開設情況,有關部門也曾多次組織藝術理論界的資深專家編篡該課程教材 ,并且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藝術界日新月異的變化而不斷注入新的內容 ,極大地豐富了這門專業理論課的教材容量 ,同時也強化了它在藝術領域的指導性和基礎性地位。同時,我國的很多高校都已經采用了學分制教學,《藝術學概論》作為一門課程設置,不僅成為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也應該成為廣大非藝術類高校學生的選修課之一。這就使《藝術學概論》課程教學面臨著新的考驗,同時對其教材的編撰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藝術學概論》課程設置之價值
《藝術學概論》課程設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藝術的審美本質,幫助學生認識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同時通過揭示藝術的一般規律,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并能夠用于指導藝術實踐,使其在藝術實踐中“道”、“技”并舉,在學習藝術理論的同時得到審美享受,受到藝術教育。
1、重建藝術的審美本質
如果說美是藝術作品的靈魂,那審美就是藝術的核心本質。所謂審美,就是對藝術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領會,即審美主體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對審美客體中美的形象的發現、感知,或對崇高、滑稽等審美特征的認識和把握等。藝術家通過其所創造的藝術作品把他對社會生活的審美認識傳達給觀眾。而觀眾也正是欣賞他的藝術作品時得到審美享受,受到藝術教育。藝術的審美的本質決定了人的審美價值取向。如法國人馬塞爾?杜尚在1917年把一個小便器送進美國的一個展廳,名之曰《泉》,且被載入藝術史冊。而杜尚本人卻原是想揶揄美學的。法國著名畫家森?方山也曾經講過:“有一個在全世界巡展的藝術家,他展出的是四塊卵石,上面撒點灰塵,這即是的所謂的‘觀念藝術’,有人從旁走過,驚嘆道:‘妙極了!’同樣是這些人,當他們在沙灘上看到同樣的東西時,卻視而不見。我認為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衣’?!?[注:轉引自王南溟著《觀念之后:藝術與批評》,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面對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導向,不加選擇的照操照搬、簡單嫁接等盲目接軌現象出現在各種藝術門類中。西方的各種現代與后現代藝術流派的藝術形式被一些人照搬進來,用某位評論家的話說,我們用二十年的時間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種現代與后現代藝術在國內的藝術舞臺上輪番上演了一遍。在這些形形的“藝術”形式中,從二十年多前有人開始在國內的展覽館搞“行為藝術”,到近幾年出現的諸如某美院學生群裸、某中學教師在課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藝術行為”,可謂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對于某些極端者來說,他們早已把藝術的目的、藝術的作用以及藝術與民眾的關系進行了曲解,他們的所謂的藝術行為實質上是對人類藝術的消解和褻瀆。在某些所謂的“前衛藝術家”看來,“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可以亂搞”,反藝術也是藝術,藝術與非藝術已沒有什么界限,找個環境再取個名目做什么都是藝術。到美術館內洗腳、孵蛋是藝術,到公共廁所內體驗蚊叮蟲咬是藝術,人和畜生結婚是藝術,在豬身上寫上文字進行是藝術,甚至有人有違人性地吃死嬰也是藝術……凡此種種,稀奇古怪,混淆視聽,令公眾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過《藝術學概論》課程的教學讓學生重建藝術的審美本質,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學會對各類藝術現象教學分析和把握,在當前就顯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舉的藝術規律
如同傳統哲學的“道”與“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關系一樣,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互相生發又互相影響。因為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既來源于實踐,又可對其后的藝術實踐進行指導?!端囆g學概論》所要闡明的藝術規律來自歷史上的各種藝術實踐。它不僅能夠科學、詳實地闡明藝術的本質,而且還可以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為我們揭示藝術的產生和發展規律,以及藝術家、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市場之間的相互關系,為藝術創作提供理論上的指導。所以,藝術理論的這種特點決定了《藝術學概論》既具有科學、嚴密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比绻f藝術實踐是一艘輪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話,那么藝術理論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羅盤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燈,它能夠指引船的航向,讓船行得更穩也行得更遠。無論是哪一位藝術家,不論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在創作時,他總要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律,總要受到一定的藝術理論或者一定的藝術思想的影響。回顧藝術史上的諸多名家,如中國的顧愷之、蘇軾、董其昌、劉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貝多芬、安格爾、羅丹、莫奈等,他們都有各自明確的藝術主張和藝術思想。他們的藝術理論無不受到前人藝術理論的影響,也影響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歷史上也有部分藝術家沒有留下什么藝術理論,也不能否認他們在創作時也遵循著一定的藝術規律。很難想象 ,一個理論知識潰乏、藝術思維混亂的人能夠創作出驚世之作;也很難想象 ,一個對藝術實踐一竅不通、只會啃書的“本本主義”者能提出有較強指導意義的藝術理論來。因此,《藝術學概論》作為一門藝術學基礎理論課程,能夠通過古今中外各種藝術現象進行理論分析與歸納,系統、科學地探討與闡述藝術的社會性本質、形象性本質、審美性本質以及情感性本質,幫助公眾在形形的“藝術”現象面前辨別是非,而且還能夠避免某些人因受到“偽藝術”或者“反藝術”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舉動。從這一點來說,《藝術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無論是對于理論研究,還是藝術實踐,其指導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藝術學概論》版本評述及編寫建言
1、研究現狀評析
隨著我國藝術學研究的廣泛開展與深入,《藝術學概論》作為一門藝術學基礎理論課程早已在很多藝術院?;蛘咚囆g類專業學科中開展起來。據筆者粗略統計,到目前為止國內作為高校教材編輯、出版的《藝術學概論》或者《藝術概論》已不下數十種。將比較有影響力的七個版本的情況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近年來藝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建設漸趨成熟,藝術基礎理論教材的編寫也晉入一個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來出版的幾種《藝術學概論》雖然是建立在既往《藝術概論》的框架之上,但在闡釋上更加側重于學理的深度,同時在方法論上也呈現出多元交錯的端倪,體現了我國藝術學學科的逐步發展和《藝術學概論》教學的日趨規范化和多元化的趨勢。而就總體而言,《藝術學概論》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藝術概論》在論述藝術的本質及其規律時往往是以某種單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論為指導,僅僅強調藝術的審美性和社會性。這些理論在論述傳統的藝術現象還可以,但是面對當下繽紛復雜的各種現代藝術或者后現代藝術作品時,有時就顯得蒼白無力,難以解釋了。例如,王宏建的《藝術概論》在我國高等學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這樣一本廣受歡迎的著作,大量的章節也照搬了他與袁寶林合編《美術概論》的原文,而只是將“美術”一詞換成“藝術”,孫美蘭、顧永芝的《藝術概論》借鑒了高等藝術院校藝術概論編著組《藝術概論》的編寫方式,在體例上以藝術的本體論來構建教材的理論體系,但老的藝術思維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藝術學概論》和南京藝術學院編、丁濤著《藝術概論》采取了一個新的角度闡述藝術的規律性,結構集中,簡明扼要。楊琪著《藝術學概論》借鑒了西方藝術學理論對藝術發展的普遍規律進行了闡釋,其所總結的“首創――繁榮――衰亡”、“由漸進到斷裂”、“否定之否定”的藝術規律,對藝術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但面對復雜多變的現象來說,有時也顯得無能為力。
2、編寫建言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通用的《藝術概論》的教材編寫一直借鑒西方藝術理論的研究框架,特別是蘇聯的模式。這樣在闡述中國民族藝術的發展流變時不可避免會產生隔閡。其實,藝術其實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種人的自覺,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體心靈的介入。由于在很長的時間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論,中國傳統藝術理論并沒有得到高度重視。中國古代的文論、詩論、畫論、書論、琴論都很發達,形成了很有系統的品藻觀,這都是古人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經驗總結。就此而言,臺灣學者蔣勛撰寫的《藝術概論》較有特色,他在解讀藝術的規律時更重視的民族性的特定審美思維,而不是以一種發諸四海皆準的態度來分析問題。[注:參見蔣勛著《藝術概論》,三聯書店,2000年版。]
對于《藝術概論》的編寫,我們首先要堅持以民族藝術的特定個性為核心的原則,將中國藝術的個性放在整個社會發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學科制度與我國固有的民族藝術之間的隔閡,建立起更科學、更完整的藝術理論的框架體系。
其次,《藝術學概論》作為一門課程,一方面體現了本體抽象思辨的理論特征,另一方面它又離不開相關學科知識的支撐,除了藝術史、文藝美學等傳統學科知識以外,一些交叉學科如藝術社會學、藝術人類學、藝術經濟學、藝術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也與其交織在一起。也就是說,僅僅依靠傳統的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的成果,以及依賴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藝術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地擴大我們的研究視野,不斷地從現代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成果中吸取新的養分,才會有助于藝術理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新形勢下《藝術學概論》的編寫,其重要特點就是在藝術學學科的整體構建中,將諸門類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歸納與演繹,最終實現其本體的價值與意義。
最后,以科學的方法論為指導。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理論,應該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事實上,古今中外的藝術史上很多藝術理論都曾對藝術的發展作出過貢獻。它們有的把著眼點放在藝術創作的主體,從唯心主義的角度了解藝術;有的把著眼點落在藝術作品的本體,從形式主義的角度解釋藝術;還有的把理解藝術的著眼點放在藝術生成的社會環境,從唯物主義的角度闡釋藝術……它們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藝術理論在面對各種復雜的藝術現象或藝術作品時,便不免顯得蒼白無力。所以,我們在進行藝術學理論研究時就要以開放、發展的態度看問題。在面對藝術的社會性,藝術與真、善、美的關系及藝術的功能性的問題時,我們要適當地結合現當代新出現的一些藝術現象辯證地看待。(責任編輯:陳娟娟)
在現代社會,兒童繪畫受到了家長的高度重視,美術也成了教育的必修課程,繪畫這種表現形式自然成為學習美術的首選,于是社會上涌現出許多兒童美術班,家長紛紛把孩子送去學習。然而學畫畫并不等于學習藝術,這里面難免會有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和功利性動機存在。通常我們認為繪畫屬于美術,把美術也劃歸為藝術的一種,因此,把繪畫看做一種藝術活動似乎是對的,但如果不厘清繪畫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問題,那么現今兒童美術教育將陷入功利性的怪圈。
二、兒童繪畫與藝術
一直以來,繪畫、美術、藝術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意思,三者之間可以隨意替換。不少人仍簡單地將繪畫視為藝術,1956年我國中小學美術教學大綱還被稱為圖畫教學大綱。另一種觀點認為學美術就是學藝術,這是一種歷史性的誤讀?!懊佬g”這一名詞始見于歐洲,在最初與“藝術”一詞同義。進入中國后,美術概念發生了幾次變化,最初美術包括范圍很廣,包括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等,后來隨著學科不斷深入發展,美術才被稱為造型藝術、視覺藝術和空間藝術,是指運用一定物質材料塑造平面或立體視覺形象的活動,是對繪畫、雕塑、工藝、建筑等類型的統稱。而對于兒童而言,他們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其美術活動僅限于繪畫和手工制作的簡單范疇。藝術是一種以審美性為特征的文化現象。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是人類自由創造的體現,已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受人的知識層次、情感、認識水平、外在環境等的影響,是一個獨立的精神活動領域。藝術的審美性是指創作者通過對社會生活進行形象概括后創作的作品,用來滿足人們的主觀情感需求,使觀者賞心悅目,其根本在于通過不斷創新來表達和宣泄人們內心的情緒,追求內在精神的審美趣味。藝術的審美性特征對于兒童美術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兒童美術”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從教育科學體系建構的角度將其作為某種學科的分類進行理解,也可以僅僅把它作為和“兒童繪畫”相近的概念而提出。但是無論如何,對兒童審美性的培養貫穿兒童美術教育的始終,應當成為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由此,藝術教學進入兒童美術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系也因此得以明確。
三、審美性貫穿作為學科的兒童美術始終
作為學科概念提出的“兒童美術”是一種有著特定教育對象的美術教育分類,其教育對象明確為兒童。兒童美術教育“以學科為中心”和“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價值基本取向應當得到確認。藝術的審美性在兒童美術教育價值中體現為美感教育。美術在本質上將美與人統一起來,將人對于客觀存在或者意念存在的主觀感受,通過不同的美術手法和美術方式由內向外地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人既獲得了審美的體驗,又從審美活動中獲得審美水平的提升,從而使得提高人的審美品位與美術教育中的美育原則相一致。兒童期是人整個生命階段中進行美感訓練的黃金時期,兒童期的美術教育一定要將審美原則貫穿始終,在兒童美術教育過程中重視美感訓練,使兒童期的美術教育與美感教育統一起來,從而為他們將來審美品位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在“以學科為中心”的兒童美術教育中,兒童美術的課程設計是固定的,是在幼兒教育的大框架中對于美育原則的貫徹。因而,在此基礎上的師生關系以美術教師為中心,而作為教育對象的兒童則成為兒童美術教育的客體,這與“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價值形成了對立?!耙詢和癁橹行摹钡膬和佬g教育強調從每個兒童的個體差異出發,對其審美能力進行培養。美術教師不僅應當在課程時間內根據既定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更應當在兒童游戲等日常生活過程中,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從而提高他們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包括培養美感、促進認知、發展智力、提高手眼腦的協調性和手的靈活性,促進創造性的藝術想象力和表現力的發展等多方面教育目標。①這應當成為兒童美術教育學科的基本價值定位。在兒童美術的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審美性的基礎作用。藝術教學強調教學設計,以達到藝術教學的目的,而不是美術本身,而教學也需要依靠教師的經驗和能力,追求的是教育對象藝術品格的建立。兒童美術作為學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僅僅要求教師把繪畫納入兒童美術教學,而不去強調教師在美術課中運用藝術教學方式對兒童綜合能力進行培養,那么,隨著兒童的成長,大多數兒童會遠離美術,因為不是所有的兒童都會成為繪畫大師。因此,對于兒童美術,我們需要從兒童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既讓兒童掌握繪畫技巧而表現外在形式,又發掘兒童的審美趣味,提升兒童對美的感受、表現能力、升華情感的能力以及感受和觀察外部環境的能力。
一、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毋庸置疑,近幾年來,各大院校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要求,結合自己的院校特色開設了相應的藝術教育課程,舉辦了一些藝術教育活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否認還有很多師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到位,對藝術教育概念和內涵的理解缺乏科學性和完整性的現象。諸如將藝術教育活動僅僅作為教育的手段,割裂了藝術與生活的聯系,沒有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割裂了藝術活動與生產活動的關系,使他們不能領略到運用各專業技能的樂趣?;煜怂囆g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把演講比賽、詩朗誦、讀書、征文等人文素質教育活動都視為藝術教育活動;混淆了藝術教育活動和娛樂活動的關系,將藝術教育活動簡單地理解為課余唱唱跳跳,寫寫畫畫等娛樂活動;混淆了藝術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的關系,使藝術教育活動停留在專業學生或少數藝術特長生的活動層面上,主要精力放在了藝術團和個別節目的訓練指導上……諸如此類,沒有真正實現藝術教育普及性、審美性等教育功能。影響了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效果差強人意的原因探析
(一)對待公共藝術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大多數師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目的和功能認識還不到位,這在高職院校更為明顯。由于高職教育在理念上定位為培養各類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是“專才”教育,側重職業性,突出的是崗位能力的訓練,強調的是職業技能的培養。職業教育特點、技能型專門人才等概念的片面認識,導致一些高職院校在辦學目的上過分強調培養技能型專門人才,在辦學理念、專業設置、課程安排等方面只是單純地圍繞市場轉動,將學校變成了職業培訓的場所,過多地強調對學生進行專門知識的傳授及專業技能的培養,在思想上沒有認識到藝術教育對促進科學教育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比如工作重心放在培養職業技術型人才方面,偏重職業和技能教育,忽視或無暇顧及文化藝術教育,從而導致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課程設置不合理及師資匱乏,文化藝術教育的觀念難以有效的貫徹。
(二)教學內容忽略對象個體差異,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從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施教對象來看。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高職院校大部分生源來自中小城市和農村學校,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雖然有藝術欣賞的內容,但大部分學校開課情況不是很好,造成學生藝術基礎知識差、底子薄、程度淺,造成公共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對內容的深淺難易度上難以把握。另一方面,大多數學生經過多年努力,進入大學后,缺少了應試式學習的壓力,很多精力放在課堂之外的社會事務上。加之,信息時代,網絡文化的沖擊,部分大學生成為洋文化和快餐文化的追隨者,不能正確的認識藝術與生活關系,導致在學習和生活中,目光短淺,實用主義心態,片面追求技巧技能,或者將專業技能僅僅作為就業的途徑和手段,學習缺乏動力,忽略個人審美修養的提高,造成對公共藝術課漠視,態度消極、敷衍了事,從而影響了藝術教育普及、審美遷移的效果。因此,高職公共藝術教育如何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值得教育者深入探索。
(三)藝術教育區分側重點,不能體現公共藝術教育的要求公共藝術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公共藝術教育等同于藝術人才的專業教育,沒有把握藝術普及教育的規律,片面注重藝術本體的技術和技巧訓練,沒有看到藝術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藝術情趣為中心,沒有與學生的認識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忽略了藝術教育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融合。
(四)偏離藝術教育規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高職公共藝術教育不被重視也不排除藝術教育規律本身的原因,藝術教育周期長,見效慢,成果呈隱性狀態,導致一些院校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急于求成,注重把獲獎作品的多少作為評價藝術教育水平的標準,客觀上使藝術普及教育在高職院校難以得到廣泛認可和長期穩定的發展。
三、借鑒傳統藝術教育的長處,融合職業教育與公共藝術教育
前面羅列了目前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實施的現狀以及問題產生的成因,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不僅僅是經費上的保障、藝術課程設置的優化、教學方式上的變革可以解決的,而更多的是需要公共藝術任課教師甚至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遵循公共藝術教育的規律的基礎上,對藝術教育的本質進行深刻地反思和轉變,深化公共藝術教育觀念,強調公共藝術教育在對象上的普及性、內容上的審美性以及功能上的遷移性的特征。將藝術教育的重點從藝術本體轉移到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上,在教育的目標上將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藝術的境界追求相結合,將職業教育和藝術教育進行融合,使其內容豐富、完善,功能實現更趨理想。在這方面,中國傳統藝術教育可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營養。中國傳統藝術教育和中國文化一道,也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和風格。其中的許多方法為今天的藝術教育所欠缺,因此,發掘和借鑒傳統藝術教育的資源對今天的審美教育、藝術教育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借鑒傳統藝術教育生活藝術化的觀念,突出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普及性特質傳統藝術從內涵上來說,不僅包含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國粹,其實它包羅萬象,一個突出的特點即不割裂藝術與生活的聯系,使生活全面藝術化。“傳統藝術是基于生活中的各種技巧、手段在精熟中而產生的審美趣味”,它們無處不有藝術的生靈活趣,從經典的高雅的文人游戲,如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至民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如飲酒品茗、精食美餐、斗草斗雞、打躬作揖、放風箏、烙燒餅……任何行當都能找到樂趣,并且有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些行當無不展示著其別的審美興致。可見中國古人注重生活的美學,注重實用中的審美。這種觀念對于強調職業教育的高職院校,融合專業與藝術的關系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首先他將藝術生活化,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都可以玩藝術,這就決定了公共藝術教育是面向每個人。其次,注重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院校和老師在藝術教育中,必須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注重藝術的普及推廣帶動作用,更廣泛地培養學生的藝術評價能力以對事物的藝術洞察力,形成藝術與其他學科綜合而成的感受力,讓每一個專業都能體現藝術的內容,尤其現代社會,在充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技術主義、工具理性盛行的情況下,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都具備藝術的思維,都能發揮藝術的情懷。以免使藝術化的生活變得技術化和物化,從而實現藝術普及化的特征。#p#分頁標題#e#
(二)借鑒傳統教育實踐和證悟的方式,追求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審美和遷移能力中國古代藝術教育在方式上不太強調理論的系統性闡述,而注重經驗教育。中國古代藝術教育更注重“言傳身教”和“因材施教”的靈活性,強調的是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實踐,無論是老莊或者孔孟,他們的學說,沒有鴻篇巨制,都是只言片語式的,因此,教育似乎全靠求學者的孜孜不倦地實踐和證悟。如書從讀誦開始,書法、繪畫以點劃勾勒奠基,棋從名譜入局,修身成人亦從打躬作揖教起。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陶冶和美化既要在審美實踐中完成,又要在審美實踐中得到檢驗,更要通過審美實踐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正如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將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等同對待,道理也是一樣的。這種實踐和專業技能的實踐是一致的,職業教育的特點就是強調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但一方面強調實踐,另外一方面,也必須有證悟,達到實踐藝術之化境,讓人體會到實踐的美好,不至于讓人成為技術的奴隸。固然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方式似乎不切實際,因為不符合當前教育教學的現狀,而顯得有些傻冒。但是從教育本身的規律來看,藝術教育功能的實現絕對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從藝術課程實施效果來看,并不是學生學習了鑒賞類的課程,就具備了鑒賞美的能力,因此,教育教學不能太專注于藝術本身,要把公共藝術課程的科學性和適應性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解決交叉學科和跨學科問題。在多樣性的藝術文化情境中突出文化含量,使學生理解藝術美的本質與規律,讓他們在專業實踐中由技入道地去實踐證悟,從而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領會本領域的“藝術”美,當然,這個過程會很長。
(三)借鑒傳統藝術教育的境界追求,實現高職藝術教育創新與超越的精神古云:“藝無止境”,藝術教育同樣也追求一定的境界。中國藝術教育不僅僅注重技能的掌握,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種境界,此種境界一為技法上面超級熟練而達到的無我之境,有熟能生巧而至“法無定法”。他強調主體通過努力或者頓悟,擺脫客體技法的束縛達到與客體物我兩忘、出神入化的境界,甚而達到神乎其神的地步,在技法的境界追求上最高為無法,亦即法無定法,另一種可以看成是個人修養上面的“得道”,達到追尋事物的本原,自然而然,以及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大美之境??梢姡袊糯囆g教育終極目的在于“進技于道”。這里面成功的因素當然地包含了主體的天賦與才情等客觀因素。此外,中國古代藝術教育是中國古代教育的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一向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提高。按照中國的教育傳統,欲學做事,必須先學做人,立德是為教、做事的根本。所以,中國傳統藝術教育以德為基,以技為始,進技而至于自然之道,從而達至善至美、人天一體的自由化境。古代藝術教育這種對境界的追求在現實生活中同樣顯得尤其需要,高職院校強調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如果在專業技能教育中融入這種對境界的追求,將藝術教育融入到他們的專業實踐之中,對他們實行“進技入道”的要求和熏陶,提高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在道德、情感、情操、意志、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責任心、自尊心,以及促進不同專業發展等諸多方面也能有效提升。這樣,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在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合理構成以及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中,將會發揮真正應有的作用。在對傳統借鑒和融合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中國傳統藝術教育也有農業經濟特征下的一些的特點與不足,與現代工業文明有許多不太適應的地方,比如教師會鐘愛有悟性的個體以及對“絕招”留一手的陋習,這是在借鑒和吸收過程中我們需要加以正視和規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