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呼吸道感染防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道感染防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呼吸道感染防治

        第1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一、了解發病原因。小兒發病率高,并發癥多,且易發生肺炎(肺炎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兒科“四病”之一)。它除了與小兒的生理特點、免疫特點有關外,還與小兒的健康狀況(如難產、有窒息和羊水吸入的新生兒)、護理不當、喂養不科學等原因有關。

        二、早期識別病情變化。要密切觀察呼吸情況。急性呼吸道感染分上呼吸道感染與肺炎兩大類。嬰幼兒時期發病率雖然很高,但絕大多數為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為多見,由病毒或病菌而引起,一般經治療與護理3~5天便可痊愈。一旦感染涉及扁桃體、中耳等部位,發熱及全身癥狀會加重,病情會延長。嚴重時會發展成肺炎,危及生命。目前,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小兒肺炎的治愈率已很高,但關鍵在于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這里特別要向家長們提醒的是,呼吸加快是小兒肺炎的主要表現。呼吸加快是:小兒安靜時(2個月內小嬰兒,每分鐘呼吸次數大于或等于60次;2~12個月的每分鐘呼吸次數大于或等于50次;1~5歲的每分鐘呼吸次數大于或等于40次時),提示有輕度肺炎,應及時去醫院診治,服用抗生素,兩天后仍需復診。若在呼吸加快的同時出現持續發燒,喘鳴,胸凹陷(呼氣時胸壁下部下陷)說明肺炎已較嚴重,應立即去醫院住院治療。在去醫院前最好先用一次抗生素。當小兒除上述情況外,還出現煩躁不安、嗜睡或不易喚醒、拒食、驚厥、不能喝水,一喝就嗆咳,或安靜時出現喉喘鳴,口唇、指甲發紺,都說明有重度肺炎,應立即送醫院搶救,在送醫院前要服用一次抗生素。此時,對上述的易感兒童、2個月內的小嬰兒,一旦發現呼吸道感染,均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三、做好家庭護理。上呼吸道感染絕大多數為病毒感染,一般加強護理及對癥治療,3~5天即可痊愈。

        (1)一般護理環境要安靜、整潔,對患兒要耐心,使其精神愉快。室內空氣要經常通風換氣,保持一定的溫度(20℃左右)和濕度(相對濕度60%為宜),衣著不宜過多,小嬰兒包裹不宜太緊,否則不利于呼吸;可經常將小嬰兒抱起、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2)對癥處理發熱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時很普遍。處理方法應根據熱度的高低而異。對高熱(39℃以上)需要用退熱藥退熱,家長可按醫囑給患兒服用。通常是每6小時1次,直到熱退。發熱38℃~39℃之間,只需增加患兒進水量,少穿衣服,少蓋被,小嬰兒解開包被降溫,不必服用退熱藥。對新生兒更不宜用退熱藥。對鼻塞有礙呼吸或吸奶時,可在喂奶前用0.1%~1%麻黃素滴鼻來緩解鼻塞。有分泌物堵塞時,可用小塊消毒棉栓清除,對于厚粘液聚積,可先滴人生理鹽水,使粘質變軟而清除。對咳嗽及咽痛,可喂開水或糖水以緩解咽痛,潤喉止咳。

        (3)多飲水

        要少量多次飲水,也可飲淡果汁,以補充體內因發燒、呼吸加快造成的水分損失,避免引起脫水,使病情加重。另外,補充水分尚有降溫,稀釋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的作用。

        (4)飲食調理對母乳喂養者可繼續哺喂,勿另限制;對已斷奶的應鼓勵少量多次地進食,維持足夠的進食量。食物可選擇易消化的牛奶、蒸蛋、米湯、果汁、稀飯、爛面條為宜,不使患兒因病體重減輕。對在急性期因飲食減少而體重下降者,在恢復期間食欲好轉后應額外補充食物,加一次點心或加一餐以彌補生病期間的損失,使體重很快恢復原狀。

        四、加強預防,針對發病原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1)積極鍛煉讓孩子從小利用陽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鍛煉身體非常重要。如經常進行戶外活動,曬太陽,做體育活動,開窗睡眠,勤洗澡等都是簡單易行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增強體質及抵抗寒冷對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減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發病。

        (2)加強營養提倡母乳喂養。母乳不僅營養豐富,還含有大量抗體,對小嬰兒有保護作用。當嬰兒4個月后要及時添加輔食,補充母乳的不足,斷奶后應提倡平衡膳食,保證有足夠的蛋白質及維生素A。對不良飲食習慣,如偏食等應及時糾正。

        第2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RRTI)是兒科臨床常見病,因其反復發作而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與身心健康。筆者采用伏九膏穴位貼敷防治RRTI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04年7月-2006年2月在本院門診參加貼敷登記的RRTI患兒240例,其中男132例,女108例;年齡3~12歲,平均(5.30±1.35)歲;總病程0.9~4.5年,平均(2.81±1.22)年;發病次數7~12次/年,平均(9.32±2.03)次/年;發病時病期7~21 d/次,平均(12.21±2.12)d/次。全部病例均符合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1],且貼敷期間患兒均處于癥狀緩解期、無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及皮膚破損者。

        2 治療方法

        取雙側定喘、肺俞、膏肓,以伏九膏(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細辛等按一定比例研成細末,用生姜汁調成糊狀制成藥餅,置于3 cm×3 cm大小紗布上,中間點適量麝香制成,本院制劑室提供)于每年的三伏、三九天進行穴位貼敷,現用現配。夏季入伏日起,每10 d貼1次,計3次;冬季入九日起,每9 d貼1次,計3次。每次貼0.5~2 h,視患兒皮膚腠理厚薄而定。連續貼3年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貼敷后皮膚有色素沉著為正常現象;皮膚無反應并不影響療效,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皮膚對藥物特別敏感、過敏或瘢痕體質,或既往用藥時局部出現水泡者,用藥后有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局部出現少量小水泡,嚴禁抓撓,一般無需處理;水泡較多可外涂龍膽紫。貼敷期間忌食生冷、海鮮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呼吸道感染發作頻率及發作時間及病情程度。

        4 評定標準

        4.1 病情分級標準

        ①發病次數:0級為無發病;Ⅰ級為平均每月發病<1次;

        Ⅱ級為平均每月發病1~2次;Ⅲ級為平均每月發病>2次。②發作期病程:Ⅰ級為每次發病<5 d;Ⅱ級為每次發病5~10 d;Ⅲ級為每次發病>10 d。③病情:Ⅰ級為上呼吸道感染;Ⅱ級為支氣管炎;Ⅲ級為肺炎。

        4.2 療效標準

        ①不再發病或發病次數減少Ⅰ級以上;②病程縮短Ⅰ級以上;③病情減輕Ⅰ級以上。顯效為具備上述評定條件第一項,并同時具備其余任何1項以上者;有效為具備上述評定條件3項中任何1~2項者;無效為上述3項均不具備。

        5 結果

        5.1 臨床總體療效

        療程結束后,240例患兒中顯效121例(50.42%),有效96例(40.00%),無效23例(9.58%),總有效率90.42%。

        5.2 總病程與療效的關系

        結果顯示,總病程在2年以下的療效較好,2年以上者隨著總病程的延長,患者的總有效率呈下降趨勢,但經統計學處理,總病程在2~3年和3年以上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 不同病程RRTI患兒臨床療效比較(略)

        5.3 貼敷治療年限與療效的關系

        240例RRTI患兒完成3年的貼敷治療,其中132例患兒貼敷時間超過3年,結果表明,治療年限越長,療效越好。見表2。表2 RRTI患兒治療年限與療效的關系(略)

        5.4 治療前后感染次數、發作時間比較

        治療后呼吸道感染次數及發作時間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3 240例RRTI患兒感染次數、發作時間治療前后比較(略)

        6 討論

        RRTI屬中醫“咳嗽”、“喘證”等范疇。本病多因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造成屢感外邪,邪毒久戀,稍愈又作,往復不已之勢,正與邪的消長變化,導致本病反復發作。故本病的發生,不在邪實而在于正虛。治療時,急性期祛邪為主,遷延期扶正祛邪,恢復期當固本為要,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以達到減輕病痛、減少發作的目的。筆者采用伏九膏穴位貼敷防治RRTI是以“急者治標,緩者治本”、“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子午流注,適時開穴”理論為依據,取每年的夏季三伏、冬季三九進行穴位貼敷治療,以固本扶正,調節臟腑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RRTI以陽氣不足之虛寒證多見,根據“寒者熱之”的原理,伏九膏所用藥物多屬辛溫香燥之品,以祛除肺中寒飲伏邪。其中白芥子溫化伏痰、宣通肺氣;甘遂苦寒逐飲利大腸以宣通肺氣;延胡索辛散溫通、活血利肺氣;細辛、生姜溫散透達而宣肺;麝香辛香走竄、開竅通絡以利藥物吸收。而所選腧穴為雙側的肺俞、膏肓、定喘,其中肺俞、膏肓可散寒邪、補肺氣,定喘可利肺氣而止咳平喘。

        每年夏季三伏進行穴位貼敷,其作用機制為在人體陽氣處于1年中最盛之際,借助自然界陽氣最旺之時,兩陽相加以徹底根除體內寒凝之邪,扶正固本,以防疾病反復發作;而冬季三九期間氣候寒冷,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此時應用溫熱藥物對穴位予以適當刺激,是對人體陽氣的補充與促進,是對本病治療的延續。

        穴位敷貼療法屬中醫外治法范疇。一方面通過藥物的間接作用,即藥物對機體特定部位的刺激,調節陰陽平衡,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降低發病率和緩解癥狀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藥物的直接作用,當藥物敷貼于相應的穴位之后,通過滲透作用,透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到達臟腑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藥物的“歸經”作用。穴位敷貼本質上就是現代醫學的經皮給藥系統。藥物經皮膚的角質層屏障進入真皮而到達毛細血管網絡,局部吸收則進入血循環,起到全身治療作用。其可以繞過肝臟的首過效應及胃腸道的破壞,提供可預定的和較長的作用時間,維持穩定持久的血藥濃度,降低藥物毒性,提高療效,減少給藥次數[2]。總之,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貼藥物,能激發全身的經氣,起到溝通表里、調和營衛、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使人體之陽氣得天陽之助,利用藥物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痼疾可愈。

        目前,RRTI尚未有統一的療效標準,筆者選擇了一種較常用的標準,還把呼吸道感染次數及發作期病程另行統計分析,以求更直觀地了解伏九膏穴位貼敷對本病的治療作用。通過240例臨床觀察,總有效率達90.42%,與國內報道基本一致[3]。同時也觀察到:貼敷年限與療效呈正相關。接受治療的患兒自第2年以后有顯著療效,在第2年以后顯著減少了呼吸道感染次數,第3年時上述二項指標均明顯改善,對于部分貼敷治療3年以上的患兒療效更為顯著,也說明堅持一定年限的貼敷治療,對治療效果很重要;總病程與療效的關系經統計學處理,有明顯的相關性,病程在2年以下療效較好,而病程在3年以上的療效稍差,說明早期進行貼敷治療能明顯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 胡儀吉.反復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J].中華兒科雜志,1988,26(1):40.

        第3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資料與方法

        2004年2月以來,治療嬰幼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簡稱復感)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1~3歲。1年中反復呼吸道感染≥ 6次的病兒,診斷標準參照全國小兒呼吸道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指標。

        用藥方法:左旋咪唑2.5mg/(kg?日),分3次口服,每周連服3天,用藥3個月。維生素AD丸,每日1丸(含維生素A1500U,維生素D2500U)。

        結果:①顯效;治療3個月以后1年內未發生呼吸道感染或僅發生1~2次,86例;②有效:發病次數2~4次,病程縮短,14例。

        討 論

        左旋咪唑對兒童反復感染的防治作用:調節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①增強機體淋巴細胞IgGFC受體及補體的活性,使體液免疫功能增強,改善機體對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防御功能。②刺激T淋巴細胞增強細胞免疫功能,非特異性地增強吞噬功能,消除抗原侵入,阻止變態反應的發生。③阻止支氣管β受體功能的進一步降低,穩定支氣管的正常興奮性。

        維生素A在防治兒童復感中的作用:①維護免疫功能,促進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IgA(為呼吸道局部抗體,在防御微生物侵入方面起重要作用)分泌不足和淋巴細胞抑制。維生素A通過促進細胞因子表達而影響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可誘導1gA的生成,增強呼吸道黏膜局部抗感染能力;還具有維持和促進單核細胞、吞噬細胞產生IL-1的作用,促進T細胞、B細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對病理的B細胞功能障礙和生理的B淋巴細胞功能不成熟均有改善作用。②維護支氣管黏膜上皮的正常結構與功能。維生素A缺乏者,呼吸道上皮細胞的分布及完整性受損,呼吸道上皮纖毛消失,出現鱗狀上皮化生,腺體細胞功能失常,脫落細胞阻塞管腔,局部傷御功能下降,易被病原體侵入。維生素A能促進近側氣道中各種上皮細胞的分化,保持呼吸道上皮組織結構的完整與功能。

        維生素D在防治兒童復感中的作用。維生素D缺乏可影響cAMP的形成,cAMP對調節免疫反應有重要作用。它能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消化作用,它和細胞內的酶能控制免疫細胞的生成和活化。維生素D是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效應的激素載體,除對鈣、磷代謝有調節作用外,對免疫細胞的增殖、分化也有重要促進作用,具有介導單核細胞進一步分化成熟為吞噬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從而增強免疫功能,影響神經、肌肉、造血、免疫等組織器官的功能。

        第4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關鍵詞】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復感兒;益氣增免沖劑;IgG;IgA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RRI)是指在1年內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數過于頻繁,超過一定范圍的呼吸道感染疾病,為兒童時期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的特點。其發病因素涉及多方面,發病機制極其復雜,與內在、外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有關,其中免疫功能的紊亂或IgG、IgA水平下調占據主導地位[1]。該病臨床治療較為棘手,治療的重點在于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減少復發頻次,目前西醫尚無特效的根治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方法觀察在西醫一、二級防治基礎上加服自擬益氣增免沖劑治療本病,同時探討其作用機理,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納入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兒科就診的非急性發作期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123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62例和對照組61例。排除病例:近2月內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和免疫增強劑等藥物治療的患兒,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原發性免疫缺陷疾病,嚴重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疾病。剔除病例:觀察資料不齊全無法判斷療效,治療中途服用其他藥物,家長或患兒治療依從性差,不按規定用藥或未完成整個療程即停藥退出者。

        1.2一般資料

        研究組男38例,女24例;年齡分布1~3歲10例,3+~6歲31例,6+~12歲16例,12歲以上5例,平均(7.59±2.01)歲;病程1~6年,平均(2.63±0.98)年;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鼻炎、鼻竇炎等)42例,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20例;年發作頻次5~11次,平均(6.95±1.82)次;每次感染持續時間4~16 d,平均(8.14±1.84)d;病情分級Ⅰ級44例,Ⅱ級12例,Ⅲ級6例。對照組男36例,女25例;年齡分布1~3歲8例,3歲+~6歲29例,6歲+~12歲17例,12歲以上7例,平均(7.81±1.96)歲;病程1~7年,平均(2.76±1.04)年;反復上呼吸道感染45例,反復下呼吸道感染16例;年發作頻次5~12次,平均(7.24±1.94)次;每次感染持續時間5~15 d,平均(8.23±1.91)d;病情分級Ⅰ級45例,Ⅱ級10例,Ⅲ級6例。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診斷標準和相關概念界定

        反復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參照1987年4月成都全國小兒呼吸道疾病學術會議所制定的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2]。急性發作期指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發作期。非急性發作期指呼吸道感染基本控制后的一段時期,包括遷延期、緩解期和恢復期。0級:無發病。Ⅰ級:平均每月發病0~1次,每次發病<5 d,病種為上呼吸道感染。Ⅱ級:平均每月發病2次,每次發病5~10 d,病種為急性支氣管炎。Ⅲ級:平均每月發病>2次,每次發病>10 d,病種為急性支氣管肺炎。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非急性發作期參照文獻[3]方法對患兒進行隨訪和社區健康教育,注意保健,避免受涼,預防感冒等。在急性發作期,針對感染的病原微生物進行抗感染治療,予抗生素、抗病毒和降溫退熱等常規綜合處理。

        1.4.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加服自制益氣增免沖劑。藥物組成:黃芪(3)、防風(2)、炒白術(2)、黨參(2)、丹參(1)、羊藿(1)、巴戟天(1)、麻黃(0.5)、杏仁(2)、炙甘草(0.5)[“()”內為比例]。由我院制劑室遵藥典規定制成沖劑,每袋重10 g。5歲以下,0.5袋/次;5歲以上,1袋/次。3次/d,療程3月。

        1.5觀察指標

        研究期間由專人記錄急性呼吸道感染次數、持續時間、病種,療程結束后隨訪1年,記錄同上。采集空腹靜脈血標本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IgG、IgA,檢測時點為治療前、治療后、療程結束后第3,6個月。

        1.6統計學處理

        數據錄入Excel電子表,導入SPSS15.0統計軟件分析,均數±標準差(±s)描述計量資料,等級資料比較采用非參數Mann|Whitney U檢驗,IgG、IgA變化采用重復測量設計方差分析,并繪制趨勢變化輪廓圖。

        2結果

        2.1完成治療情況

        研究開始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123例患兒中,3月療程結束符合方案集(PPS)共115例,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是56例和59例,分別剔除6例和2例,差異無統計意義(χ2=2.070,P=0.150)。

        2.2 療效判定指標及標準

        參照文獻[2]療效標準結合病情分級擬定。療效指標:①治療后不再發病或發病次數減少Ⅰ級以上;②治療后病程縮短Ⅰ級以上;③治療后病種減輕Ⅰ級以上;④治療后免疫指標恢復正常或明顯改善。療效判定標準:必備①、并同時具備②、③、④中任何2項以上者為顯效;具備4項中任何1~2項者為有效;4項均不具備為無效。

        2.3 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顯效、有效和無效率分別是58.93 %、37.50 %和3.57 %,對照組分別是32.20 %、49.15 %和18.64 %,研究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z=-3.255,P=0.001),見表1。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兩組IgG、IgA動態變化比較

        兩組4個時間點IgG、IgA水平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0.000);組間比較差異也有高度統計意義,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00);兩組IgG、IgA的趨勢變化不平行(P=0.000)。見表2,3,4;圖1,2。表22組IgG、IgA動態變化比較 (±s,mg/dL)表3IgG重復測量設計方差分析結果表4IgA重復測量設計方差分析結果

        3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發病機制主要與小兒呼吸系統局部防御機制不足及免疫功能紊亂有關。小兒的鼻腔、咽鼓管、咽部、氣道管腔、肺彈性纖維、胸廓、肺功能指標等均發育不完善[4],氣管纖毛運動不良[5],當機體抵抗力下降、長期濫用抗生素等打破呼吸道“正常菌群”之間平衡后,菌群在數量及種類上失衡,防御屏障受損,外源性病原微生物侵入,或者內源性某種細菌大量繁殖,引起呼吸道各種微生物反復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其亞類在RRI的發病中也起重要作用,小兒血清IgG總體水平下降,致使機體免疫內環境紊亂,從而導致RRI發生[6]。此外,分泌型IgA有抑制病毒在局部增殖的強大效力,且同時具有抗病毒和抗菌的抗體活性,在呼吸道黏膜上發揮局部免疫作用,是抵抗微生物的主要物質。因此,IgA降低增加呼吸道復感機會[7]。另外,被動吸煙,居住擁擠,空氣污濁,大氣污染,氣候驟變,失治誤治,濫用抗生素、激素和退熱藥物,調護失宜等均可導致復感兒臨床癥狀反復加重,病程遷延纏綿。相關研究表明:有92.3 %復感兒存在明確誘因[8]。因此,提高和調整機體免疫功能,消除誘發因素對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防治至關重要。本研究采取社區健康教育,指導患兒及其家長能夠全面系統掌握有關疾病的防治知識,盡可能地改善居住環境,避免被動吸煙,精心護理,加強體質鍛煉,適時戶外活動,合理膳食,營養均衡,減少誘發因素,當RRI急性發作時應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積極臨床干預,使其盡快進入緩解期。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屬祖國醫學“體虛感冒”“咳喘”“久咳”等范疇。氣虛邪感是RRI發病的內、外因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腠理不密,衛外不固,稍有不慎外邪侵襲,嬌肺遭傷,肺虛邪戀,病情纏綿,正與邪的消長變化,導致呼吸道感染反復發生,這些觀點與現代醫學的兒童生理功能特點和病理機制不謀而合[4-7]。祖國醫學“正氣”的概念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免疫調節功能,根據“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上工治未病”的中醫理念,治療本病關鍵在于提高機體正氣,加強防御功能,防治結合,以防為主。黃芪、防風、白術為玉屏風散,是益氣固表代表方劑。黃芪屬經典補氣藥,具有扶正祛邪、補氣固本的功效;黨參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統,益氣健脾,實后天之本而培土生金;羊藿、巴戟天補腎固表,可作用于神經內分泌系統,有助于加強免疫功能[9-10];丹參祛除瘀血之邪氣,改善肺循環,增加細胞吞噬功能;杏仁、麻黃潤肺平喘,減輕急性發作時臨床癥狀;炙甘草甘溫益氣。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能夠調節免疫功能,其含有活性較強的多糖類、皂苷,能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淋巴細胞轉化功能[11];羊藿可以增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HPA)軸的功能,提高機體對各種誘因刺激的應激效應[12];丹參具有抗炎作用[13]。

        本結果顯示:西醫常規一、二級預防聯合中藥益氣增免沖劑防治RRI可使感染頻次減少,急性期病程縮短,療效較單純西醫常規干預更具優勢。益氣增免沖劑作用的機理可能是通過上調復感兒IgG、IgA水平,糾正免疫功能低下實現的。

        【參考文獻】

           [1]孫京惠.玉丹榮心丸治療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氣陰兩虛型的臨床和實驗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胡儀吉.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J].中華兒科雜志,1988,26(1):41.

        [3]程秀敏.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健康教育[J].中國航天醫藥雜志,2002,4(6):56.

        [4]葉啟慈.反復呼吸道感染[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1999,14(6):361-362.

        [5]楊彩云,申昆玲,郎志奇.14例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氣道粘膜的電鏡檢查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0,18(4):220-222.

        [6]李鳳敏,王愛華,張海燕,等.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免疫球蛋白IgG亞類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0):1412-1413.

        [7]張志明,周明琪,韓愛萍,等.參芪煎劑預防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與機理研究[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5,13(7):136-137.

        [8]楊輔直,李偉生,鐘汝玲,等.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誘因和非藥物預防[J].中國基層醫藥,2002,9(2):153.

        [9]陳宗波,于俊生,劉紅,等.增免合劑對氣陰兩虛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T細胞功能障礙的調節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6):508-510.

        [10]沈自尹,蔡定芳,張玲娟,等.補腎和健脾對免疫系統不同作用方式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6):351-352.

        [11]李進,鮑依稀,祝絢,等.云芝黃芪有效組分對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8):924-927.

        第5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關鍵詞】呼吸道 ;感染 ; 治療; 預防

        【中圖分類號】R18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1-1866-01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細菌引起。一般包括感冒、急、慢性咽炎,扁桃腺炎等。患者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區,上呼吸道感染對人體的危害并不限于這些疾病本身,而主要是這些疾病可以引起很多并發癥、繼發癥。所以應積極防治。

        1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并發癥及繼發癥

        1.1 呼吸系統 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腫等。它也是哮喘發作、肺心病加重的重要誘因。

        1.2 循環系統 急性風濕性心臟炎,以及遺留的風濕性心瓣膜病與化膿性扁桃腺炎有關。有些病毒性心肌炎,發病前數日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有些感冒伴有的心悸及心率失常多是心肌炎所致。上呼吸道感染也是誘發和加重心衰的因素。

        1.3 泌尿系統 急、慢性腎炎往往與扁桃腺炎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而引起的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在腎小球濾過膜上有關。此外,上呼吸道的化膿性感染通過血行播散也可引起腎盂腎炎等。控制上呼吸道感染也是治療尿毒癥的重要環節。

        1.4 其他 消化系統使小兒發生消化不良性及感染性腹瀉;神經系統的多發性神經炎,尤其是格林-巴利氏綜合癥,及急性脊髓炎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及其它感染史。上呼吸道感染還常常引起鼻竇炎、中耳炎。一些急性傳染病如麻疹、腦炎,一開始也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如不注意常造成誤診,使病情惡化,造成治療上的困難。

        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很多疾病,而一些疾病如結核使機體的抵抗力降低,也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所以當遇到上呼吸道感染遷延不愈或經常上呼吸道感染,應想到其它疾病的的存在。

        2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因為上呼吸道感染雖大都是病毒引起的,但是細菌引起亦不少,況且大多數情況下是在病毒侵襲的基礎上,細菌乘虛而入,造成混合感染,因此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應首先要搞清楚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對癥下藥。

        2.1 病毒性感染和細菌性感染的區分

        2.1.1 病毒性感染者鼻咽部的粘膜充血水腫、局部癥狀較明顯,臨床上多以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為主。鼻涕呈清水樣,如咳痰則痰液也很稀。而細菌性感染者,局部癥狀不明顯,如扁桃腺炎,可有扁桃腺腫大、化膿等。.若臨床上有咳嗽、咳痰者,痰常粘稠發白或黃。如是黃痰則無疑是細菌性感染。

        2.1.2 病毒性感染者全身癥狀不明顯、成人多見,僅有畏寒、發熱。細菌性感染者全身癥狀重,常有寒戰,隨后高熱,周身酸痛不適。

        2.1.3 病毒性感染者白細胞計數常不升高,分類中多為淋巴細胞增多。細菌性感染者白細胞計數常升高,分類中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

        2.2 不同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藥問題

        對于病毒性的可應用病毒靈以及清熱解毒劑、穿心蓮、銀翹解毒片、板藍根沖劑等。而細菌性的則主要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復方新諾明等。

        2.3 上呼吸道感染的對癥處理

        在對癥處理中不能僅用退熱劑。若是感冒流清水鼻涕、打噴嚏,可用抗組織胺藥物。若有咳嗽、咳痰,還要根據情況應用解痙、止咳,祛痰等藥物。

        3 上呼吸道感染的預防

        3.1 平時注意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

        3.2 注意防寒,這應包括兩個方面:(1)平時氣溫突變時,要注意增減衣服。冷時不要增衣太多,因為長期穿衣太多便使耐寒力大大下降。(2)發病時不要穿得過厚,否則稍一活動便大汗淋漓,一遇風寒常使病情加重。

        3.3 注意清除口腔、鼻、咽部的局部感染灶,這些病灶的存在可使機體的抵抗力降低,上呼吸道粘膜的局部屏障作用減弱,容易使病原體侵入而發病。

        3.4 在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流行時,要注意“早發現,早治療”,可用減毒活疫苗或菌苗接種,增強免疫力。亦可用藥物預防,如金剛胺、中草藥的清熱解毒方劑等。

        參考文獻

        [1]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2001.

        [2] 葉任高 內科學 2001.

        [3] 朱元玉 陳文彬 呼吸病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4] 斯崇文 賈輔忠 李家泰 感染病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第6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關鍵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護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發病原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常見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常見的細菌有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發病,特別是冬春季節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頭痛等癥狀;嚴重的患者表現為畏寒、乏力、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全身性癥狀[2]。我們對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控與治療措施,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患者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為36歲。其中,單次發患者37例,多次發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為每年單次發病,55例患者為每年反復多次發病。

        1.2 臨床癥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表現為鼻部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癥狀。重者如果感染發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將出現咽痛、發燒、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與增生、扁桃體發炎等情況,有些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現象。發熱一般持續2~3日,嚴重者將達到1周左右;嚴重的患者其體溫可達39~40℃以上,患者同時感到寒冷、頭痛、腹痛、全身無力、出現嘔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求患者加強營養與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將會擴大或蔓延至鄰近器官,極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癥。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內能夠痊愈,部分患者可達2~3周。

        1.3 治療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感染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于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理想;對于經過2~3d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其它病原體感染,例如,支原體感染等。當患者出現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頭部,勤更換,能夠有效控制高熱驚厥。一般的退熱藥,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也有效果。對于伴有鼻炎的患者,為保證呼吸通暢,需要休息好,可在進食及睡前使用鼻藥[1-3]。

        2 早期防控

        2.1 預防措施 加強自身鍛煉,多呼吸新鮮的空氣,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飲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類的食品,合理補充維生素,蔬菜與水果能夠增抵抗力。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適應氣候冷熱改變,衣服不要過多,以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2-4]。經常通風,經常換氣,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減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夠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抗體,使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強。

        2.2 加強護理 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呼吸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要求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同時要清淡易消化,還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患者處于發熱期時,必須要臥床休息并嚴格按照發熱常規進行護理;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并使呼吸道通暢;必須及時清除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測量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及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地向患者講授衛生知識,積極對其進行宣傳教育[3,4]。

        3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為鼻、鼻咽和咽部。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數的9 0%左右。當病毒入侵機體上呼吸道后,該處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可以入侵,同時可出現化膿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多,但全年都能發生。該病的臨床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潛伏期一般為2~3d或更長。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夠波及周圍器官,有時鼻咽部的原發病的癥狀消失,而其并發癥卻出現加重現象,因此,一定要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觀察。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輕率對待。

        參考文獻

        [1] 童雅培,王筱敏.診療與護理常規[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34-235.

        [2] 張梓荊.常見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專家筆談)[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10):86.

        [3] 蔣東波,等.白細胞介素10水平及其對白細胞介素2等的調節作用[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12):28.

        第7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關鍵詞】小兒;上呼吸道感染;高熱;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9-0206-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疾病,大多數由病毒引起,也可由細菌引起,輕者僅有呼吸道癥狀,重者伴有發熱,甚至高熱。凡體溫超過正常范圍稱發熱,凡肛溫超過39℃為高熱[1]。對待小兒高熱重在護理,如果處理不及時,可引起高熱驚厥。現將2005年1~12月共98例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熱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有高熱癥狀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兒98例,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6版的診斷標準[2]。男57例,女41例,年齡5個月~5歲。醫務人員對患兒進行系統全面的護理。

        2 護理方法及體會

        2.1 降溫治療與護理

        2.1.1 病情觀察:發熱是許多疾病都可以表現出來的癥狀,有的患兒雖然高熱,但精神狀態好,玩耍如常,屬輕型;有的患兒腋窩、額頭等處很熱,但手足冰涼,這樣的患兒易發生高熱驚厥。

        2.1.2 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降溫措施:對高熱的患兒,要使其絕對靜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當體溫超過39℃,應行頭部降溫,體溫超過39.5℃時應行全身降溫。具體方法如下:①保持室內環境安靜,溫度適中為20~24℃,通風良好,每日通風換氣4次。因為降室溫可增加輻射散熱,使產熱與散熱趨向平衡,達到退熱的目的。②額部冷敷,用毛巾浸泡涼水后擰干,放在患兒頭部。若能放上幾塊小冰塊療效更佳。降頭溫可減輕腦組織充血,促進散熱,增加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性,減少腦組織的耗氧量,降低機體代謝率。③酒精擦浴。因為酒精是揮發性液體,在皮膚上蒸發時吸收和帶走大量的熱,又因酒精可刺激皮膚血管擴張,所以散熱能力很強[3]。用30%~50%酒精用小毛巾蘸濕,擦小兒的四肢,在其手心、頸部、腋窩和大腿根部(腹股溝處)要多停留一會,因為這些部位為大血管走行處,便于散熱。足部應注意保暖,忌擦后頸及前胸、腹部,因為這些部位對冷刺激敏感,可引起不良反應。擦時酒精溫度控制在41~43℃[4]。其原理是乙醇溫度高于皮膚溫度2~3℃,有利于血管擴張,血流增快,皮膚表面溫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出汗帶走大量的熱,因而使效果更加明顯,而且由于乙醇的溫度與患兒皮膚溫度較接近,擦浴時不會引起不適,也不會因患兒哭鬧增加產熱。④也可浸濕大毛巾包裹軀干部,包括腋下和腹股溝處。⑤采用溫水浴,水溫比患兒體溫低1℃,應用清水盆浴時間要求較短,操作者要動作敏捷,適用于溫暖和炎熱的季節或者室溫在22~24℃的任何季節。⑥如上述物理降溫效果欠佳時,可按醫囑配合藥物降溫。一般肛溫在39℃以上,腋溫在38.5℃以上方可使用。常用方法:①25%安乃近溶液滴鼻。此法簡便有效,適用于5個月~1歲左右患兒。每次1~2滴,滴入鼻腔,一般1 h以內即可降低體溫。②口服百服寧(對乙酸氨基酚口服液),適用于1~5歲患兒。

        在退熱過程中,嚴密觀察體溫變化,高熱每1~2h測量體溫1次,并注意觀察有無易激惹現象,以防驚厥發生。退熱不要求體溫降低太快,一般從高熱降至低熱即可。可取退熱措施后,30min復測體溫1次,同時觀察有無體溫驟降、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虛脫現象,以便及時處理。一般而言,使用物理降溫方法較藥物降溫安全,毒副作用小。只要能夠使體溫降至38℃以下,就可避免驚厥的發生。

        2.2 預防和治療高熱驚厥的護理:對有可能發生驚厥的患兒(如曾有高熱驚厥史者),要加強巡視,嚴密觀察或有專人護理。患兒床邊設置防護床檔。備好急救物品(如紗布包裹的壓舌板、開口器等)和藥品(各類止驚藥物),以便隨時急救處理,按醫囑給予降溫措施。一旦發生小兒 驚厥,應保持呼吸道通暢,立即將患兒置于平臥位,并去掉枕頭,將小兒頭偏向一側,解開衣被,及時去除口腔分泌物,防止抽搐時發生窒息。由于小兒驚厥時,可能咬破唇舌,因而需在小兒上下唇之間墊入裹有紗布的壓舌板。可應用藥物止驚,地西泮為首選藥物,0.3~0.5mg/kg(最大劑量10mg),小嬰兒一次劑量不超過5mg,緩慢靜注(1~2mg/min),5~10min內生效,但作用短暫,必要時15min后重復,也可保留灌腸,同樣有效。因肌注吸收不好。亦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最大量≤10ml,加等量生理鹽水保留灌腸,作用較快。必要時30~60min 后重復,也可口服。及時給予吸氧,氧流量為0.5~1.5L/min,無抗驚厥藥時,可針刺人中、合谷兩穴。經上述處理,患兒癥狀可很快好轉。

        2.3 常規基礎護理:發熱時營養物質和水分的消耗都增加,而消化功能又受到影響[1],應給予營養豐富的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增加機體免疫力和補充分解代謝的消耗;多飲水,避免脫水,必要時靜脈輸液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還要注意預防并發癥;加強口腔護理,用生理鹽水輕拭口腔;加強皮膚護理,及時擦干汗液,更換內衣,防止受涼;小兒嗜睡時,注意變換小兒,并經常按摩背部、臀部,促進血液循環。

        3 討論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熱處理得當,會很快好轉。若不及時處理,可致高熱驚厥及腦部損害,有時可并發中耳炎、咽后壁膿腫、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因此,對小兒呼吸道感染致高熱的護理尤為重要,應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梅國建.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38

        [2] 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 999,1 1 32

        [3] 張彩云.幼兒高熱采用不同物理降溫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03,17(3):280

        第8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討穴位敷貼治療貼在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方法  用穴位敷貼治療貼分別貼敷任督二脈進行預防。每日更換1次,換貼敷1次,停1天,2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  經治療,總有效率為91%。結論  穴位敷貼治療貼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顯著,當這種“生物共振”效應持續作用于人體穴位時,通過經絡傳導,可以對相應的疾病發揮作用,是一種方便、安全、無痛苦、療效高的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

           

            [關鍵詞]  穴位敷貼治療貼;上呼吸道感染;預防

        上呼吸道感染是寒冷季節較為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尤其在氣候突變,寒暖失常,冷熱不調或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疲勞等情況下最易感染發病。對此類疾病,臨床一般采用抗菌消炎、止咳化痰等一類藥物治療,但多數病人常常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才能治愈。筆者根據祖國醫學理論,采用穴位敷貼治療貼貼敷任督二脈穴位的方法來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結果達到了明顯的效果。現將用穴位敷貼治療貼貼敷預防且資料完整的統計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幼兒園、小學學生。調查易患上呼吸道感染3~5次/年的人群146例,均符合診斷標準。本組146例中男79名,女67名;6~24個月14例;4~6歲62例;7~12歲70例。病程:1周94例;2周39例;1個月13例。

           

            1.2  診斷標準  按1987年4月全國呼吸道成都會議判定的診斷標準確診為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為:噴嚏、鼻塞、流涕、咽癢、干咳或少量痰液稀薄、色白,整日陣咳,早晚加重、全身酸痛、舌苔薄白等。體征:兩肺均未聞及干濕性音。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均正常。X線胸片檢查:僅肺紋理增粗[1]。

           

            1.3  方法  將穴位敷貼治療貼(中國云南思茅金利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選取任脈、督脈的穴位,進行皮膚清潔,揭掉治療貼的保護膜,分別敷貼在穴位上。24 h更換1次,換貼敷1次,停1次,2個月為1個療程,然后隨訪3個月。對醫用膠布過敏者慎用,創傷性皮膚、孕婦禁用,出現過敏現象者停用。

           

            1.4  療程標準  依據衛生部藥政局1993年7月制定的《新藥(西藥)臨床論文指導原則匯編》進行判定。顯效:經2個月治療后,隨訪3個月無復發者;有效:2個月治療后,隨訪3個月如果再次發病時臨床表現較輕;無效:2個月治療后,隨訪3個月如果再次發病時臨床表現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1.5  發病天數與療效的關系  見表1。 表1  發病天數與療效的關系 表1表明,在146例預防者用穴位敷貼治療貼貼敷預防療效較理想,該貼預防發病總有效率達91%。

           

            2  討論

           

            中醫學理論認為,外界風寒、風熱、躁邪等均可從人的皮毛口鼻侵入體內,使毛竅束閉,肺失宣降,氣道不利而引起咳嗽。針灸學則認為,人體內有一個經絡系統,它是內屬于腑臟,外絡于支節,溝通內外,網絡全身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抗御病邪,反映癥候,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的通道[2]。如運不暢,極易患病。督脈的功能主要為“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或稱“陽之都綱”。督脈有督領全身陽氣,領率諸陽經的作用[2]。任脈的功能主要為“陰脈之海”。諸陰經均直接或間接交會于任脈[3]。根據這個原理,采用穴位敷貼治療貼敷貼在任脈、督脈穴位上,它是通過兩大效應發揮作用:生物波效應和經絡穴位效應。通過吸收人體和周圍環境的能量,對人體有治療作用的物質。它作用于人體時,通過“吸收”、“透射”、“反射”、“滲透”等過程,產生“生物共振”效應,從而激發機體細胞活性,有效改善人體微循環,提高組織供氧,改善新陳代謝,加速人體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增強免疫力。當在“生物共振”效應持續作用于人體穴位時,通過經絡傳導,可以對相應的疾病發揮作用。使透入“吸收”而發揮其免疫調節、改善分泌物阻塞、氣道阻力減輕及肺循環等作用,可以對穴位產生有效的刺激作用,進而調節氣管、支氣管與血管平滑肌的舒縮以及淋巴腺體分泌,可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

           

            2  沈雪勇.經絡腧穴學.天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2,11,209,222.

        第9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中圖分類號】R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222-02

        呼吸道感染在臨床中比較常見,致病原因主要為病毒、細菌侵襲呼吸道,治療方法主要為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1]。如果治療、護理效果不理想,則可影響患者的預后,引起諸多并發癥,延長住院時間。持續質量改進法是一種比較先進的護理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護理質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復。為改善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預后,本研究選取11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探討,分析持續質量改進方法在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1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成兩個小組,每組59例。觀察組:男26例,女33例;年齡5-80歲,平均年齡(42.87±4.23)歲;上呼吸道感染28例,下呼吸道感染25例,混合感染6例。對照組:男28例,女31例;年齡4-82歲,平均年齡(43.27±4.42)歲;上呼吸道感染26例,下呼吸道感染28例,混合感染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給予患者營養補充和水分補充,對患者進行口頭健康教育,觀察患者的癥狀并實施癥狀護理,必要的情況下給予針對性治療。

        觀察組: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方法護理。第一,完善管理體系。管理者根據臨床護理實際需要以及以往臨床護理經驗制定呼吸道感染管理標準,定期或不定期檢查護理人員的手衛生執行情況、無菌技術操作規范的執行情況、隔離制度的執行情況、醫療廢物的分類處理情況,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規章制度執行率[2]。第二,加強檢查。管理者每天采用綜合檢查、重點檢查、夜間檢查等多種檢查方式對患者的病房管理情況、制度的執行情況、護理基礎工作的運行情況、患者的安全情況等進行詳細的檢查,找出其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并予以糾正[3]。第三,匯總及反饋。每次檢查結束之后,管理者及時對檢查結果進行匯總,并舉辦護理工作會議進行討論,分析產生護理問題的原因,總結其中的個性和共性,如果是共性問題,則改進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如果是??性問題,則針對該問題進行改正。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感染復發率、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并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處理軟件為SPSS13.0統計軟件包。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78%)明顯低于對照組(25.42%)(P

        2.2 感染復發率和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感染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

        3 討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午夜福利AV无限观看 | 综合激情亚洲丁香社区 | 最新中文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中文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蜜桃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