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綠色校園建筑案例范文

        綠色校園建筑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校園建筑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綠色校園建筑案例

        第1篇:綠色校園建筑案例范文

        當Luca Peralta設計工作室應邀對阿爾托大學中央校區進行規劃設計時,設計師首先對當地地理環境作了深入研究,希望通過此次案例,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大學校園規劃設計的典范。從最初的草圖制作起,設計師大膽運用城市規劃理念,開創一種全新概念的校園規劃模型,突破空間層級和場地限制,與現有環境和諧共生,從而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校園環境。經過反復論證后,設計師決定將這個校區設計成一種流線型形態,與周邊傳統的直線型建筑區分開來。此外,設計師充分運用當代“拓撲”幾何理論和背離傳統“歐幾里得”幾何原理的空間形態,從由芬蘭著名工業設計師兼建筑師阿瓦爾·阿爾托設計、芬蘭伊塔拉公司生產的“皺葉甘蘭”花瓶中尋找靈感。設計師將此靈感實踐到此次校園規劃設計的現場。

        通過旋轉、打磨、修邊等工藝手法,設計師制作出校園規劃的基本模型,使之完美迎合現有的場地條件,衍生出三個頂層的環形天臺,并種植綠色植被,彼此相連,統一朝向露天中心區域,使建筑整體呈現環狀,遠遠看去,它在阿爾托大學校園里就如同“綠色心臟”一般。

        建筑本身環繞一個露天空間,各種不同的功能區域都有機交織于這座單體建筑內部。24小時對外開放,學生、教師和市民都能進入這里。環形建筑擁有三個開闊的大門,能夠吸收或調整周圍人流。從交通體系的角度來看,這里就像是大學校園的“四合院”,內部完全禁止機動車通行。廣大師生可以從臨近的兩個地鐵站、公交站、地下停車場或者通過與三個大門相通的林蔭大道前往這里。此外,設計師大膽地提升了建筑的三個側面,形成三個頗具創意的拱橋,將環繞中央區域的公共空間與正在規劃中的校園人行道直接相連。有趣的是,當西面建筑高度得到提升后,廣大師生從校園的主人行道軸線上就可以欣賞到阿爾托大學壯觀的大禮堂;與此同時,阿爾托大學主樓前的東面建筑的高度則進行了適當的削減,以表達對阿爾托大學校園的重要歷史性地標的敬意。

        “綠色心臟”是設計師為各類人群打造,從校園的任意建筑步行到這里只需5分鐘。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心區,這里又是一個靈活多變的空間,是師生在各個季節舉辦特色活動的絕佳場所,甚至如夏天的噴泉廣場和冬天的溜冰場,都可以在這里完美呈現。在建筑,阿爾托大學的“四合院”為師生創造了三個各具特色且擁有不同微氣候的微空間。這些微空間面積各不相同,主要用于各類小型非正式聚會,從冥想靜修到舉辦特殊活動的圓形劇場等,功能齊全。作為整個阿爾托大學校園內的新中央校區,“綠色心臟”的加入激活了校園主樓前原有的大片“露天廣場”,使校園內數個商業活動區、餐廳以及鄰近北邊納米科學學院大樓和南邊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的露天公共場所等眾多區域一起,實現了全方位暢通。

        第2篇:綠色校園建筑案例范文

        建筑設計與建筑技術的整合是目前建筑教育發展的趨向之一,建筑學專業培養模式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必須注重學生建筑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經過幾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在分析綠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學專業人才的需要及目前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建立了“一軸兩翼”的技術與設計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了貫通課內課外的實踐教學體系,拓展整合了建筑技術系列課程的教學內容,創新了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及評價體系。

        關鍵詞:

        綠色建筑背景;建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0引言

        面對當今能源危機,降低建筑能耗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變得愈加緊迫,而綠色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生活環境,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1]。當前,綠色生態及可持續建筑已經逐漸成為國際建筑學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建筑技術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綠色建筑思潮的影響,對加快綠色建筑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建筑學專業應及時對教學與課程、培養體系等進行相應調整[2]。

        1建筑學專業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1傳統的課程體系設置不利于綠色建筑設計技能的培養

        建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一直延續舊的框架體系。課程設置采取以專業為軸心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三段式”課程模式,包括5個體系和4個模塊(圖1)。這種課程體系導致各門課程相對獨立,學生難以把相關的課程聯系起來,知識范圍也就越來越窄[3]。傳統的建筑學課程體系是以建筑設計為主線,建筑技術類課程與建筑設計之間沒有很好銜接,致使建筑設計創作和技術成為2個獨立的元素,不能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為提高人才的適應性、創新性,必須改變傳統的培養模式,改變課程體系設置只注重專業知識系統性的狀況,強調專業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5]。

        1.2傳統的教學內容不能滿足綠色建筑人才培養的需求

        建筑學專業的“建筑設計”課程是主干,貫穿于建筑學的整個教學過程,建筑學教學一貫“重藝術,輕技術”,學生較多地考慮功能和造型,對于建筑技術的應用考慮甚少,甚至從不考慮,這也使學生對建筑技術類課程缺乏興趣,無法做到將建筑技術和藝術融為一體。但是建筑技術和藝術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綠色建筑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綠色建筑的設計需要多方面的技術支撐,而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對建筑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內容需要調整和改進。

        1.3傳統教學方式不利于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

        傳統的建筑學專業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基本上是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學生進行設計或者完成課后作業。“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由教師講解基本原理,布置設計任務,學生開始查閱搜集資料,接著完成一草、二草、正圖,關于綠色建筑技術方面對學生不作要求[6],因此,學生的設計只重視功能、交通、體型、表現等內容,對綠色建筑設計的“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環保”的“四節一環保”不加考慮,學生綠色建筑設計的技能得不到培養和提升。綠色建筑設計技術類課程,基本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理論授課,學生完成課后作業,期末考試結課,無法培養學生運用這些技術進行綠色建筑設計的能力。

        2“一軸兩翼”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優化要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層次性和創新性的原則,因此,在綠色建筑背景下,整合建筑學專業的技術與藝術,架構建筑學專業“以設計為主線,以技術為支撐”的“一軸兩翼”課程體系。

        3教學內容改革

        3.1刪除已經淘汰的技術知識,整合相關課程內容

        建筑學專業基礎及技術類的課程主要包括“畫法幾何”“建筑制圖與陰影透視”“建筑材料”“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建筑結構選型”等,但一些版本的教材更新不及時或跟不上技術發展的速度,新規范、新材料、新技術知識不能在教材中體現;相關課程內容有重復,不僅浪費時間,也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需要刪除已經淘汰的技術知識,增加新技術、新規范知識,整合相關課程重復內容,以減少不必要的課時浪費。

        3.2增加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等的技術原理知識

        綠色建筑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營造健康的室內環境。建筑設計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浪費不可再生能源,忽略建筑技術的應用。課程體系中增加“綠色建筑認知”“生態建筑概論”“建筑節能”等拓展類專業課程,擴大學生知識面,適應時代對建筑發展的要求。這些課程,可設置為選修課,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為完整。同時,這些課程又是學生學習后續課程和完成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重要基礎。

        3.3技術類實驗貫通課內課外

        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在搞好建筑技術類理論教學的同時,必須重視與之相關的實驗教學。技術類實驗要貫通課內課外,要注重實驗的社會性、體驗性和時代性,要把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實驗教學的始終,要通過實驗培養團隊合作能力。課外的實驗可以自主選擇課題科研立項,可以參加教師科研項目,可以參加學科競賽活動,也可以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3.4增加計算機模擬技術內容

        綠色建筑設計對室內外物理環境的影響,需要在建筑規劃方案設計過程中就進行分析,可借助計算機模擬輔助設計。對已建建筑的室內外環境進行檢測評價,一些內容也需要計算機模擬輔助完成。增加與建筑環境設計聯系緊密的計算機模擬軟件,包括Ecotect、通風分析、日照分析、能耗分析等。這些軟件模擬產生的圖表可視化分析結果直接指導建筑規劃設計方案的合理調整,使學生對建筑規劃設計方案的生態性、舒適度有了預先的認知,最終從全新的角度實現建筑的生態化,創作出高技術含量的作品。

        4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式

        4.1多元化教學隊伍的培養

        綠色建筑設計人才的培養,要注重教師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綜合提升,主要以安排年輕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教師短期參與工程項目設計工作、鼓勵教師成立設計工作室等方式進行。同時,要求青年教師參加注冊建筑師考試取得執業資格,及時掌握政策法規、科技進步、軟件應用等方面的最新發展信息,緊跟行業發展,在工程實踐中有效提高工程素養及執業能力,要將科研創新和專業實踐活動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工作。深化校企合作。從企業參與培養方案制訂,企業建筑師參與設計課評圖和設計課教學、企業承擔部分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以講座和校園學術活動的形式進行課外教育等幾方面展開,以參觀工地、設計院座談、設計課指導、設計作業公開評圖、設計院實習指導、畢業設計指導等多種形式穿插在各年級的實踐教學環節中,保證了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效性。

        4.2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綠色建筑背景下,教學方法除了多媒體教學、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等,還要采用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以及開展第二課堂等方式。

        4.2.1現場教學法

        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一些技術知識總是一知半解,由于綠色建筑技術的集成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因此,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學生參觀一些已經建好的或在建的綠色建筑,對綠色建筑應用的技術進行現場講解,增加學生對綠色建筑技術的感性認識,既可以把難而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綠色建筑技術的興趣。

        4.2.2案例教學法。

        對于綠色建筑設計人才的培養,必須要理論聯系實際。課內講授時,采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地再現理論知識運用于工程實踐的案例,或者以成功的綠色建筑案例中應用的技術為著眼點,講解相應的綠色建筑技術原理。由于課堂講解的工程案例較少,因此,可引導學生廣泛運用網絡、電子資料,以及圖書館的圖書資料進行閱讀,完成案例的解讀,拓寬學生視野。

        4.2.3開展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性、靈活性、適應性和主動性。為了糾正學生設計偏重建筑構思、建筑造型和建筑空間塑造,忽視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建筑材料以及相關的規范標準等技術性內容的狀況,可開設第二課堂,如開展綠色建筑設計競賽、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申報大學生創新項目,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等。通過方案設計、材料選擇、經費預算、模型制作等,提高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及建筑構造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

        4.3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綠色建筑背景下,學生成果涉及的內容多而復雜,評價的主體、內容、形式不能單一,需從多方面考慮。首先,評價形式多元化,教學的評價體系既要進行終結性評價,更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其次,評價內容多元化,強調建筑從功能、環境、外觀、深度等方面的評價,而不能單獨從學生最終表現給予評價;最后,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包括教師、企業人員和學生,除了常規的教師評價,增加企業人員參與評價、學生互評等環節。

        5結語

        現行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進,已逐步趨于合理,但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優化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為適應發展需求,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優化必須注重建筑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在確定合理的培養目標基礎上,從剖析專業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入手,構建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相適應的、完整的、協調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作者:董海榮 單位:常州工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2]王靜,李廣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創新探索研究[J].咨詢,2010(6):123-124.

        [3]周嬙.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學專業知識體系框架整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4.

        [4]黨睿,王立雄,劉剛,等,跨學科背景下綠色建筑模擬技術教學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6):100-103.

        第3篇:綠色校園建筑案例范文

        關鍵詞:綠色學校 景觀生態 歷史傳承 校園規劃

        Abstract: Tak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green schools", described that starting from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to create a "green schools" full of rich atmosphere of institutions and human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an campus planning concept.

        Key words: Green schoolsLandscape ecologyHistorical heritageCampus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綠色學校”這個概念是在1996年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中首次提出的。“綠色學校”是指學校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納入管理中,創設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以此全面提高師生的環境素養。此次沈陽建筑大學校園改造規劃設計旨在打造“綠色學校”的環境氛圍,并滲透到學校的教育理念,同時塑造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大學校園也是此次設計的重點。

        現狀概況

        沈陽建筑大學渾南校區的建設基地是一塊東西長為1000m,南北寬660m的矩形用地。地勢平坦。基地南接沈撫鐵路;北臨渾南大道,在該方向設置了新校區的主入口。學校占地面積約6. 6 萬m2 ,總建筑面積30萬m2。校區主要由生活區、體育運動區、教學區三部分組成。三區塊中,教學區構成了整組新校區建筑的主體。這是由行政樓、長廊和教學樓及相關附屬設施組成的一組建筑群。以長廊為主線,南側是九宮格狀的教學樓群,與長廊穿插接駁。長廊北側是行政樓、帶狀的商業區以及部分服務設施,在某種程度上與龐大的教學樓達成了體量平衡。生活區在教學期的東側。體育活動區布置在南面的鐵路線旁,主要是為了避免鐵路對教學和生活的噪聲干擾,它與教學區、生活區之間又分別隔著一片稻田景觀和中央水域,這樣也避免了運動場上的噪音對教學和生活帶來的干擾。

        規劃立意

        現階段逐漸提倡將大學校園作為城市來建設,以此帶動所在區域的發展。校園往往散布在城市或市郊,良好的綠化環境成為城市的綠肺,起到調節城市空氣質量、為周圍市民提供休閑場所的功能。據現狀調查發現,沈陽建筑大學附近幾乎沒有公園,最近的公園也就是“五里河公園”與學校的距離也超過它的服務半徑,因此,筆者旨在將沈陽建筑大學打造成一個公園式的“綠色學校”,納入到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大學校園是集各種文化的大熔爐,要在其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并延續校園歷史文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學校作為校園文脈傳承的載體,弘揚校園文化、提升學校形象是必要的。因此,營造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校園文化氛圍是這次設計的另一項重點。因此,“綠色”與“文化”是本次設計的主旨。

        設計構想

        “綠色學校”強調校園的生態環境的營造,人文關懷的體現,綠色空間的滲透以及資源的共享。因此,在校園規劃的過程中,營造生態化的綠色空間和充滿學府意境、文化氛圍和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是設計之重。

        3.1 對學校的初步認識

        首先對校園環境加以闡述。沈陽建筑大學在校園的東南角保留了一塊珍貴的原生態稻田區,在這里建筑與生態、城市與村莊、繁華與寧靜完美結合,這塊稻田傳達了建筑大學尊重自然的設計理念。校園一側建立了一個微型自然保護區,是校區開工前的真實土地。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 也體現了對自然和生態的關注。中央水系兩旁的蘆葦也是生態的一種體現。這些都體現沈陽建筑大學在環境設計中注入了生態的設計思想,同時這些作為綠色預留用地,也為將來的學校發展提供了空間,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

        其次,筆者對校園歷史文脈的傳承進行思考。在新校園的規劃建設中,設計者獨具匠心地在校園的很多角落都留下了歷史文脈的影子。例如老校門的搬遷,這個刻了歷史印記、凝聚人們歷史情懷的老校門被移至新校區的主入口廣場上,并成為新校區非常具有紀念意義的標志物。這些都是設計者通過歷史元素的移植和轉換來達到傳承歷史文脈的思想。

        再次,對新校區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進行探討。一是具有便捷的路網體系,通過直線道路來連接教室、食堂、宿舍和實驗室,形成穿越稻田和綠地及庭院的便捷的路網;二是形成嚴格的功能分區,將學校分為教學區、生活區和活動區;三是網格狀的形態,無論是建筑群體設計還是稻田景觀設計都遵循這一點;四是大體量的建筑集群,以通過長廊聯系大體量、集約化的巨構建筑集群來滿足氣候、聯系、交往的多重需要,組團式的兩幢“L”型宿舍樓組合,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

        3.2 校園建設的問題與不足

        3.2.1 景觀設計方面

        設計者雖力求體現生態的規劃思想,但是對景觀細部的考慮不足,導致學校雖有大片的開敞空間,卻沒有形成校園景觀體系。如學校的中央水系的設計,它雖然有大片的人工水面,但是人氣聚集度卻不高,只有在冬天可供學生溜冰娛樂,而在其他時節卻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人氣聚集功能。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其親水空間設計的不足,只零星地設置了一些親水平臺,沿岸設一些休憩座椅,設計粗糙無力,無法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3.2.2 歷史傳承的解讀困難

        學校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有很深入的研究與運用,并被外界所傳頌。然而,調查發現,很多本校生對學校的歷史傳承并不了解,這主要是因為學校對于歷史傳承的手法過于單一,主要采用的是提取歷史文化元素的手法,這使得歷史傳承解讀增加難度。校園從老校區提取歷史文化元素的那一份歷史情懷和文化內涵產生了缺失。

        3.3 設計構思

        通過對學校的初步認識,還有后來對其景觀設計、歷史文脈的研究分析,筆者有了進一步的構思和想法。

        3.3.1 生態化的延續

        沈陽建筑大學保留原生態稻田、微型自然保護區等手法,既達到了環境保護的目的,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可以借鑒此種設計手法,利用學校未開發的空間,如校園入口處的綠化用地、西門的灰空間等。一方面,此次規劃需滿足2030年的學校招生規模的需求,因此空間的開發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另一方面,部分空間可以作為綠化預留地,可供將來進一步開發,力求用地的可持續發展。

        3.3.2 景觀的連續性

        校園公共交往空間是現代化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是體現環境育人的物質基礎。這與本校辦學宗旨相符。校園景觀設計就是重在營造交往場所并強調其可參與性,為促進校園內的交往活動創造良好條件。所以,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不只是設計幾處零散的交往空間,而是要做到景觀的連續性,形成一條校園景觀軸,聚集更多的人氣。

        3.3.3 歷史序列

        為實現歷史文脈的傳承,除了提取歷史元素,還可以結合景觀打造歷史序列,形成一道歷史文化軸線。利用沈陽建筑大學的歷史來打造這條軸線,使人們在通過這條軸線時能充分感受校園的歷史卷軸。

        3.3.4 校園人文環境的營造

        要塑造文化或人文環境,營造有助于學生良好的學習、思考和研討氛圍的學府環境,通過研究多個大學校園規劃的案例,了解到校園環境設計應力求將美化、節水、遮蔭和對人的關懷結合起來,使校園處處體現出“一草一木參與教育”的人文理念。

        表達手法

        4.1 景觀設計

        4.1.1 景觀結構分析

        校園景觀主軸延續了沈陽建筑大學原有的軸線,從正對大門的廣場出發,通過長廊經過中央水系,終止于南面的體育中心前的廣場。規劃重點打造一條景觀次軸,從鐵石廣場延伸至八王寺。與景觀主軸在空間上形成“+”字型。為保證景觀的延續性,在中央水系與稻田景觀之間打造一個帶形廣場,形成鐵石廣場、中央水系、帶形廣場、稻田景觀以及八王寺這幾個景觀功能與內涵各不相同的景觀節點,這條景觀軸線將會成為校園內另一條美麗的風景線。

        4.1.2 景觀節點

        景觀節點在空間和功能上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以中央水系為核心組織的兩條景觀軸線上途徑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景觀節點;二是以教學樓圍合庭院為中心組織,各個庭院按照其特性規劃不同的景觀,使其具有更強的可識別性、景觀性與功能性。

        中央水系兩岸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親水空間。采用局部開辟較為寬大的親水平臺,或結合濱水小廣場,或沿岸設置廊架,或布置些許精心設計的景觀小品、供人休憩的凳椅等手法,打造精致的校園濱水空間,吸引更多的學生駐足。從濱水空間的公共開放性來說,應將中央水系引入其他的景觀游園,拓展開敞空間,這樣能加強駐足停留性和公共開敞性。因此,在打造中央水系和稻田景觀之間的帶形廣場時,考慮將中央水系的水部分引入,開辟一處集供人游憩、觀賞、人流集散等功能于一身的開敞空間,如圖3所示。

        庭院景觀的設計選擇了產業區里的一個60米*60米的空間,主要功能是業園區的師生休憩娛樂和觀賞。在庭院中心布置幾個木凳圍合著一顆大樹,師生們可以在此聚集交談,營造富有生氣的學府風氣。在庭院的東北角置些石桌石凳,通過喬灌木圍合成半私密空間,可以供人在此靜靜的思考或休息,如圖5所示。

        4.2 歷史序列的構成

        在原有的歷史文化節點打造的基礎上,構筑一條歷史文化景觀序列。從北入口廣場出發,途徑規劃的生態公園、鐵石廣場、中央水系、稻田景觀、八王寺,再回歸入口廣場旁的景觀節點。在歷史景觀節點的塑造上,除了沿用提取歷史文化元素的手法外,可以利用文化雕塑、歷史文化墻、歷史文化柱廊的手法。

        4.3 規劃設計

        4.3.1 道路交通規劃

        在規劃步行交通系統的時候,應力求為師生提供一些優美、舒適、安全的步行環境,以營造濃郁的學府氛圍和人文環境。在道路系統規劃中,將道路分為車行系統、步行系統,做到人車分流。同時,車行系統又分為一級車行路和二級車行路。一級車行環路,為滿足車輛通往校園內部的需要;二級車行路與一級車行路相連接,以滿足車輛通往各個功能片區形成相對獨立的車流系統。在現有的步行道路上加以修改和完善,規劃一條步行道從生活區通過鵬程橋穿過圖書館門口到達教學區,以緩解人流過于聚集于長廊的現狀。

        4.3.2 功能分區規劃

        第一,要處理好生活區和教學區的關系。為了使學生受到校園良好人文與文化環境的熏陶,應該將生活區和教學區緊密地聯系起來。如果二者距離過長,既會加大圖書館、自習室的服務半徑,也會使校園自行車等交通流增大,停車場地需求也更多,因此規劃應使教學區與生活區緊密聯系。第二.要處理好教學區、體育區和生活區的關系。規劃中,應使體育區與活動區緊密結合。教學、學生、體育三區形成了“三角形”,這是最佳的聯系模式。

        5 結語

        高校校園應具備良好的物質環境與高雅的文化環境。本文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出發,以生態景觀規劃為切入點,以歷史文化為打造重點,力圖營造具有濃郁的學府氛圍和人文環境的“綠色學校”。在此次規劃中,注入了景觀生態學的新鮮血液,力求創造一個生態的、優美的、可持續化的校園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宋澤方.有機?有效?有情―大學校園規劃與設計的幾點思考[J] .教育建筑.2009(2)

        [2] 倪茜,師立德.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大學校園規劃研究―以陜西財經學院新校區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2009, 37 (14)

        [3] 王建國.從城市設計角度看大學校園規劃.城市規劃,2002(5)

        [4] 何鏡堂.當前高校規劃建設的幾個發展趨向.新建筑,2002(6)

        [5] 徐慧君.大學校園整體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第4篇:綠色校園建筑案例范文

        關鍵詞:大學;園林景觀營造;地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TU244.3;TU984.182;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06-1174-04

        Research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the University Bas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Center Square of South Campus in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 Xue,GE Pei-lin,DUAN Yuan-gu

        (College of Forest,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Be aimed at university's characteristic, the meaning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nowaday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expressing ways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ake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campus square of the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ample, the phenomenon that different style of the university had their own way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as found, and the method of express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college was being finding.

        Key words: univers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大學已經成為重要的思想、文化、教育高地,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設施,它是國民接受高等教育和從事學術研究的場所,其主題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體[1]。而大學校園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師生使用最為頻繁的空間場所,富有地域特色的大學校園景觀建設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舒適的工作與學習環境,還應當成為一個地區、一座城市、一所學校展示特色與文化內涵的窗口[2,3]。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到來,中國的景觀設計正處在本土化與國際化互相碰撞的矛盾之中,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審美觀念不斷地受到以歐美為主導的所謂“強勢”文化的沖擊[4]。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區別于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文化,這種具有自己獨特民族個性的文化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傳統文化[5]。然而這些沖擊,一方面給景觀設計發展賦予了新的內容和啟示;另一方面也使一些缺乏內在活力的地域特征在景觀設計和營造中喪失了自我的創造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多的表現出同一化的趨勢,最終導致城市景觀、校園景觀個性的喪失。約瑟普?路易斯?塞特曾經說過“大學校園就是城市設計的實驗室”[6],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校園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發展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學校園與城市兩者面臨著同樣的挑戰與機遇。因此該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中心廣場為例,闡明地域特色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意義,并提供具體的操作案例。

        1 地域特色的相關涵義

        所謂地域特色是指一個地區自然環境與歷史文脈的綜合,包括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7]。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的差異造就了多樣化的地域特色,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特征為景觀營造提供了豐富的構件與靈感。地域特色以地理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可具體的分為地域自然特征和地域人文特征兩部分。

        1.1 地域自然特征

        1.1.1 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是決定和影響園林景觀設計風格與特色的最基本因素。氣候的差異是形成各地地域間差別的重要原因,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氣候特征對于景觀文化的發展有著本質的影響。

        1.1.2 地形地貌 中國古代造園專著《園冶》中提出的一條造園理論為“相地合宜,構圖得體”[8],并論述了不同類型的地形造園手法,強調在創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觀時,應詳細考察原場地的地形地貌,景觀要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使其自然地融入環境之中。

        1.1.3 植物要素 植物是園林景觀營造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在不同地區的氣候、地形等條件下生長著具有差異性的植物種類和群落,構成了典型的植物景觀特色。

        1.2 地域人文特征

        地域人文特征簡單來說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腦力和體力勞動創造的并不斷得以積淀、發展和升華的物質與精神的全部成果與成就[9]。

        1.2.1 傳統文化 地域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域的人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交流、傳承以及與自身相異的力量抗爭的歷史過程的積淀,也是一個地域及民族在行為習俗和價值觀念上賴以相互信賴的基礎[10],它們又是地域文化面對外域文化與其進行交流的基礎和進行沖突或競爭的依托[11]。

        1.2.2 民俗生活 一個地區的歷史演變因其獨特的地域自然、文化特征而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相對于一些物質性的文化遺產比如古建筑、文物等來說,根植于群眾生活中的一些民俗文化也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10]。應重點對地域民俗生活的一些要素進行挖掘,通過恰當的方式轉化為景觀符號,在園林景觀營造時進行有效的表達。

        2 大學校園景觀營造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2.1 大學校園景觀營造存在的問題

        2.1.1 景觀重復 在快速發展的校園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大學景觀建設單純追求“現代化”風格,幾乎所有的大學校園在營造景觀時都在模式化地鋪廣場、建花壇、立雕塑,這種嚴重重復的景觀素材、單調堆砌而成的景觀營造方式,使得校園景觀嚴重同質化,出現了“千校一面”的現象。

        2.1.2 忽略地域特色 任何地區的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城市特色,這些特色可能來源于氣候、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的自然環境差異、本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或者來源于當地人獨特的民俗生活習慣,以及城市的產業經濟發展特征。然而在現有的景觀建設中,許多大學校園景觀往往拋棄了所在地區和城市的地域特色這一設計要素。譬如,有些北方地區的學校盲目營造“南國風情”景觀,干旱地區的學校營造“江南風光”的景觀,等等。

        2.1.3 忽略學校特色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學校歷史、辦學特色以及獨特的文化氛圍,但是在大學校園園林建設同質化的潮流下,許多大學在景觀建設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這種模式化和一味模仿式的景觀建設發展導致一些辦學特色鮮明的學校也陷入了同質化的景觀建設大潮中。譬如許多歷史積淀厚重的學校,其景觀建設也走“歐洲風格”、“現代風范”的路子。即使是農業類、藝術類、外語類等專業性很強的院校,其景觀營造也無明顯的區分。

        2.2 大學校園地域性特色的營造方法

        不同的校園,其戶外空間的景觀營造也應有所差異,在設計上應當充分體現每座校園的地域性特點這個設計要素,通過對不同地區校園所具有的地域自然條件和地域文化等加以分析,使校園的景觀具有個性,給來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本校的師生獲得歸屬感。例如將當地的鄉土植物結合到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之中,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校園外部環境。具有獨特的景觀風貌和蘊含文化意義的校園代表著學校的風格以及形象,在考慮校園景觀觀賞性的同時,還應結合當地的文化傳統、學校歷史、辦學特色等因素,將這些因素融合到校園的景觀建設中去,創造具有觀賞性和精神感受雙重作用的校園景觀,提升學校景觀質量和師生精神生活品位。將園林景觀、綠地、雕塑、小品等各設計要素結合在一起,讓師生在整個校園空間中感受到自然、優美的人文環境。

        3 案例分析――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中心廣場為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地處中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楊凌,其代表人物為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堯舜時期的一位特殊人物――后稷,他“樹藝五谷、教民稼穡”,教人們耕種糧食作物,研究農事和農耕技術;在他的帶領下,黃河流域的人們較早地學會了耕種土地[12]。1934年愛國人士于佑任先生和楊虎城將軍在楊凌成立了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此成立了以農業高新技術為主的楊凌高新農業技術產業示范區;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同處楊凌的2所農林類大學和5所農林水利類研究所等七個科教單位合并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過多年的建設,楊凌已成為馳名中外的農業科教城,被稱為“農業硅谷”。學校在發展壯大中始終緊扣“三農”發展的主題,堅持走以農為特色、農林水等多學科綜合發展的綜合類重點大學發展道路。因此,探尋具有楊凌地域特色的校園景觀營造手法,是研究的中心所在。

        3.1 提取設計要素,尋找設計特點

        楊凌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又是以農、林、水為辦學特色的綜合類大學。結合楊凌的地域特點和學校的辦學特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園景觀建設中地域特點與學校特色的最佳契合點就是農耕文化與農業文明。因此,營造農耕背景下的自然田園風光是校園景觀營造的出發點。

        3.2 各景觀要素設計特點的體現

        3.2.1 整體布局 南校區中心廣場屬于校前區部分,校前區是校園與城市的過渡空間,使“人們通過大門時完成從內到外的空間和心理、行為上的過渡”[13]。校門與校前區是聯系校園內部教育區和城市的空間紐帶,是師生使用最為頻繁的空間場所,也是給校園外的來往者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所以,校門與校前區環境設計應在完成基本功能、維護校園安全、疏導人流車流的基礎上,創造標志性的校門和校前區環境,體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精神面貌和農林類大學的內涵。因此,校前廣場總體布局為規則對稱式,以校門、田字格小廣場中心主題雕塑以及建筑物中間連成中軸線,總體包括4個區域,分別是入口正對的植物模紋塊區域、兩側的水池和噴泉、喬灌草植物群落、軸線頂端的中心廣場(圖1)。第一部分表現的主題為“農”,由45個(5×9)個植物模紋規則式排列組成“田”字形方陣。寓意大地上一塊塊整齊的農田(圖2)。“水”的主題由“田”字形方陣兩側的水池及噴泉表現,潺潺流水匯集于此,如同自然溪澗歸于大海。“林”的主題由水池外側的喬木、灌木、草坪草等植物群落體現,喬灌草混合搭配,營造出自然式的群落。位于景觀軸線末端的下沉式小廣場的主題雕塑為綠色的鐮刀造型,體現主題為希望的田野。

        3.2.2 園林空間 中心區景觀設計整體是一個兩邊高中間低的“U”字形空間,使得整個區域緊湊而有立體感;兩側的最高點是高大喬木組成的林帶,中間為低矮模紋塊。來往者進入空間后視線聚攏,得到一個整體的視覺效果;位于兩邊的水池仿自然溪澗匯集一處,兩側植物生機勃勃,一派欣欣向榮的農業發展態勢,契合了農科城的地域文化特點和學校的學科特色。

        3.2.3 園林建筑 整個區域色調為紅色與綠色,“紅樓”是位于軸線主軸線末端與校門口學校名稱石刻遙相呼應的主建筑,楊凌的城市整體色調偏灰色,主建筑“紅樓”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最先進入人們視野的建筑,采用與城市色調對比明顯的紅色,既是一片醒目的建筑群,又能凸顯大學校園積極向上的風范,并與位于其正前方的綠色雕塑形成強烈的反差。

        3.2.4 植物配置 園林景觀的色彩主要來源于植物。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人類生存的每一個空間都充滿著絢麗的色彩,色彩既可以裝點生活、美化環境,給人一種視覺美的享受;也是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的一種體現。因此,作為環境藝術的園林設計強化色彩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14]。在廣場植物選擇上,以鄉土植物為主。當確定了植物景觀的主色調之后,就要注重選擇不同類型的植物進行搭配。設計上把整個景觀區域以雪松[Cedrus deodara(Roxb.)Loud.]、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等暗綠色常綠喬木為背景,配以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連翹[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等花灌木為輔,使一年四季的景致各有不同,營造出一種“自然情趣”;中間部分以低矮的地被灌木鋪地柏[Sabina procumbens(Endl.)Iwata et Kusaka]組成模紋塊。植物配置上采用規則式和自然式相結合的方法,高大喬木、小喬木和低矮灌木巧妙配置,構建穩定而富有層次的人工群落,于規整中不失自然雅趣。學校大門是一個學校的門面,正門突出學校的莊嚴肅穆與農業類院校的自然風格,把學術活動的嚴謹與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青年學生的朝氣蓬勃結合在一起。在空間上,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層次分明,景觀立體;在時間上,充分利用植物色彩豐富的季相變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以植物種類的豐富多樣和季節變化來營造自然、清新、和諧的校園風光。

        3.2.5 景觀小品 楊凌的農耕文明歷史悠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辦學特色是農業類大學,為了凸顯這一特色,雕塑小品的設計以契合楊凌農耕文明發源地的地域特色和學校農科類的辦學特色為出發點,積極延續楊凌的農耕文化歷史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園林小品的設計與周圍建筑、廣場、綠色植物等營造出來的大環境和整體氛圍風格相互協調、自然滲入與融合,從而營造出學校風格突出、環境美化、生態與人文一體、富有藝術性、彰顯地域性、凸顯人文性的高質量大學校園景觀雕塑小品。中心廣場小品的設計緊扣校園景觀設計的主題。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希望的田野”主題雕塑、校門口兩旁的浮雕(圖3)、題有學校名稱與簡介的石刻、兩邊林地里的石質雕塑。校門口兩旁的浮雕以土紅色的蘑菇石為背景,刻以古銅綠色的人物、勞動用具以及不同時代的勞動人民形象,講述著中華農耕文明的發展歷程;南面的浮雕講述了古老的農耕時代人們勞作的情形;北面的浮雕展示了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古今結合,體現了楊凌作為農耕文明起源地的地域特色,以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積極探索促進農業發展的新途徑、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農林類院校特征。校門口石刻是一塊造型古樸的土紅色蘑菇毛石塊,在綠色植物的映襯下主題突出。南北兩塊立意為“林”的綠地里各有一組雕塑,北面的毛石堆雕塑的造型與與質感代表了原始時期石器時代古老的農耕文化,南面的打磨石材(圖4)與毛石雕塑相比有明顯的人工痕跡,象征著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農業也在科學和技術的推動下取得了迅猛發展。南北兩組雕塑與校門口兩組浮雕相互呼應,一組體現古老的農耕文化,一組是現代農業文明。浮雕與雕塑通過自身的材質、造型訴說著農業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的不斷探索也在一步步向前發展。主題雕塑名為“希望的田野”,為綠色的鐮刀造型,它位于正對入口的主建筑正前方,景觀軸線的末端,是整個廣場的焦點。紅色的主建筑樓作為它的背景,綠色的鐮刀造型雕塑坐落在下沉式噴泉廣場上,底座為土紅色毛石。雕塑象征著無數勞動者在廣袤的大地上揮動著鐮刀收獲著汗水澆灌下的希望,也寓意著學生經過在學校里的刻苦學習收獲自己的學習成果、老師們在付出辛勤勞動為社會培養人才后得到桃李滿天下的收獲。

        4 小結

        本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中心廣場為例,表述了大學校園在進行景觀營造時應充分將所在地區的地域特色和學校的辦學特色巧妙結合的設計理念,將這個理念作為設計要點貫穿于景觀要素中,從而營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景觀作品,并為今后大學校園景觀營造體現個性和特色提供了一個范例。

        參考文獻:

        [1] 卓得熊. 高校校園規劃之我見[J].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3,

        1(4):73-76.

        [2] 蘇曉毅,張 云,宋鈺紅,等. 西南交通大學郫縣新校區景觀環境的設計[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2):26-31.

        [3] 高 峻,吳雅萍. 合宜的人文尺度――大學校園規劃設計談[J]. 華中建筑,2003,21(6):50-53.

        [4] 竇建奇,王 楊. 現代教育理念下對大學校園空間形態的探索研究――東北大學副城新校區規劃設計國際投標優勝方案[J]. 華中建筑, 2005,23(3):48-50.

        [5] 曾華浩. 地域特色景觀設計探析[J]. 防護林科技,2007(6):75-76.

        [6] (西)亞美?夫里瑟. 約瑟普?路易斯?塞特:西班牙建筑大師[M].付 超,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7] 蘇文松. 植物園規劃設計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 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O08.

        [8] (明)計 成. 園冶[M]. 胡天壽,譯.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9] 趙 鋼. 地域文化回歸與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創造[J]. 華中建筑,2001,19(2):12-13.

        [10] 盧 峰,張曉峰. 當代中國建筑創作的地域性研究[J]. 城市建筑,2007(6):13-14.

        [11] 張 彤. 整體地區建筑[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12] 段淵古,趙 菲. 農耕文化主題公園設計理論與方法――以楊凌后稷教稼園設計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543, 546.

        第5篇:綠色校園建筑案例范文

        該文通過案例進行分析討論綠色工程管理及其價值觀的探討。某城市綜合于城區西側,工程占地面積8500 m2,建筑面積為72324 m2,框架結構,地下2層,地上18層。外墻裝飾為鋁板及玻璃幕墻。在該建筑施工中,綠色工程施工管理得到充分體現。首先,節材技術管理的應用。對所使用的鋼材、木材和混凈土進行嚴格的精確預算,優化下料方案,使廢料產生率大大降低。同時根據施工進度、實際庫存進行采購,減少了庫存積壓率。另外通過料場設置、廢料利用和新技術,降低了搬運量和材料使用率。其次,節水技術管理的應用。采用混凝土養護塑料薄膜包裹法,減少了用水量和養護難度、次數。將基坑井點降水的排水再次利用,進行綠化和降塵。同時辦公區、生活區也均采用節水器具。再次,節能技術管理的應用。對辦公區、生活區和施工區進行用電量控制,采用節能燈,生活區拉閘限電等方式進行節能。將90 kW的K50塔吊改為75 kW的F023B塔吊,不僅節能降耗,更節省了投資。最后,節地技術管理與環境保護。充分利用建設區域的場地,進行合理布置安排,尤其是施工區內的設置。嚴格進行揚塵控制、噪音控制、振動控制、光污染控制和水污染控制,打造綠色可持續的建設環境。通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綠色工程管理價值觀主要依靠在實行綠色管理時所遵守的原則來體現。綠色工程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和遵循客觀性,體現當地特色,系統性原則。想要了解綠色工程管理的可行性,必須要了解此概念誕生的國際和國內背景。首先,實施綠色工程管理是時代要求。有數據統計表明,工業造成的污染占到人類所有經濟活動帶來的環境污染的30%以上,工程建筑行業更是工業污染大戶,產生的大量粉塵和固體垃圾,給已經千瘡百孔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威脅,假如我們再不對建筑工程實施綠色管理,整個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經不堪重負,到時將悔之晚矣。其次,實施綠色工程管理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改善,但我們不能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沖昏頭腦,而是要清醒認識到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自然資源的儲量按人均分配的話,實際上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資源的合理運用上還存在很大差距。過去2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我國的工程建設對經濟發展貢獻極大,特別是公路、鐵路以及商用、民用建筑,改善了中國的交通環境和人民的工作和居住環境。但我們不能忽視,我國工程建設行業中95%以上的企業屬于高能耗企業,完全達不到綠色工程的要求,對資源的利用率處在一個較低的層次,單位資源的消耗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原因在于科技和管理水平的制約,以及整體思想的落后。而這正是國家倡導實行綠色工程管理的根本動力。最后,國家在倡導綠色工程的同時,還給予企業以一定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并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法律來規范整個工程建設行業的綠色管理。不但要讓人民在頭腦中樹立科學發展,綠色工程管理的概念,更讓真正實行綠色工程管理的企業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從而使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2國家深化推進綠色工程管理的途徑

        首先,綠色工程管理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全面實施前,必須做好宣傳工作。綠色工程管理是件利國利民的大事,要考慮到環境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短期內必定會抬高經濟發展的成本,對企業經營造成極大的影響。為面對這種局面,就需要得到社會各界以及公眾的廣泛支持。我們可以通過公益廣告、公開講座和舉辦公益活動的形式在社會上、校園中傳遞綠色工程建設的信息,讓社會各界充分理解綠色工程符合他們的切身利益,從而獲得社會各界支持,為綠色工程管理開展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其次,由于實行綠色工程建設,必將會造成建筑工程企業的工程成本大大增加,短期內阻礙行業發展,因此,就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無論在政策上還是經濟上,增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可以通過直接投資、減免稅等措施來幫助企業走上正軌。最后,任何管理都是有人來執行,有了好的制度,還需要合格的人來執行。因此,在推進綠色工程管理過程中,要加大對工程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培訓不但要包括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的專業知識,還要將生態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相關知識融入其中,社會責任和生態環保要并重。

        3結語

        第6篇:綠色校園建筑案例范文

        在此,我們將學校生活中個體成員的價值觀與學校核心價值觀的排斥或沖突現象比作“裂痕”。雖然這種“裂痕”在學校生活中每天都存在著,但因其太常見,所以并未引起學校領導的充分重視。在此,筆者愿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放大這種“裂痕”,透視其產生的原因,希望能夠引起校長們的關注和思考。

        [案例]“感恩”乎?

        S中學的新校舍是當地政府重點投資建設的。張校長親自參與了新校舍的設計,他當初就想在一進校門的主樓前建一個既反映學校價值追求又有教育意義的校園雕塑。考慮到這個雕塑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張校長非常慎重,當時并沒有草率作出決定。因此,在全體師生搬入新校址的時候,一走進校園,直撲眼簾的是主樓前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草地。以前這所學校的師生多年生活在市中心一個空間有限的校園里,不可能在學校看到這么一大片綠色。這片綠地令師生賞心悅目,來訪的客人也對這片大草坪嘖嘖稱贊。

        張校長一向很重視學校文化建設,他認為,抓好校園文化建設是體現學校核心價值觀的一個有效途徑。他深知,精神層面的文化建設并非短時之工,而那些能夠反映學校價值追求的有形的文化設施的建設還是能夠較快出效果的。于是,張校長和幾位校領導商量后,決定在主樓前那片草坪上建一個反映學校核心價值觀的校園雕塑,并商定以“感恩”為主題,取古語“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之意。學校專門請當地一家著名的設計院來設計“涌泉池”,在征求了一些老教師的意見后,對設計進行了反復修改,然后利用暑假的時間完成了這個工程。

        開學了,師生走進校園,原來令人賞心悅目的那片綠色被一個碩大的水泥建筑取代了。這個建筑的上半部像一只飛碟,下半部是一個噴水池,噴出的水柱有不同的高度,落在池中的水又飛濺起大小浪花,極有動感。盡管也有教師說,還是原來的綠色“養眼”,但是,大多數教師看到雕塑上有校長的親筆題詞及短文,還是能夠體會校長的一片良苦用心。

        不久后的一天,語文組的李老師在才比改學生的隨筆中發現,許多學生都非常懷念那片綠色。其中一位學生寫道:“開學后,一進校門,發現熟悉的草地不見了,代之以‘涌泉池’,心中就有一點失落。那是一段我再也無法找回的綠色記憶。更何況,這個池子只是開學那天噴水,以后就沒有一點水了,在烈日之下,它只是一個沉悶的水泥池子。難道校園里還少這樣一個水泥建筑嗎?再說,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即便它在噴水,我也還是心煩,怎么看都覺得它像一個沸騰的火鍋。”

        李老師知道,有類似情緒的,在學生中不是少數……

        [分析]誰之價值觀?

        “感恩”不僅屬于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范疇,而且也被現代社會廣泛認可。一些校長希望把諸如“感恩”、“尊重”、“關心”等主題作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追求,這本無可厚非。本案例中的張校長正是出于上述考慮,才期望通過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反映學校的核心價值觀。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總的來看,學校價值建設主體的缺失是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

        第一,從內容上講,領導班子所確定的學校核心價值觀在本校缺乏深厚的基礎,師生在核心價值觀的選擇過程中缺位。

        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生成與生長需要合適的“土壤”,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土壤”首先是學校的人文氛圍,包括學校的歷史文化傳統。筆者曾經訪問過加拿大的一所中學,這所學校不僅在行政辦公區墻上的櫥窗里陳列著該校從1954年建校至今每一位校長的照片,而且在教學樓走廊的墻上,懸掛著全體教職工的照片和每一屆畢業生的照片。站在那些校長的照片前,我凝視著那正在思索的眼睛、那充滿慈愛的笑容;站在學生的照片前,我欣賞著一張張充滿稚氣的笑臉,這些可愛的孩子現在已經成人了,但他們的笑臉卻永遠地定格在這里。我相信,這所學校“尊重傳統”的價值追求也由此定格在學生的心中。

        在此筆者想強調的是:一所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應該是從本校的文化傳統中生長出來的,而非移花接木的產物;同時,它的生長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學校領導、教師、學生等價值建設主體對學校文化傳統的現代價值進行深度理解與積極體認的過程,是多主體共同選擇的結果。

        如果多主體中的某些主體出現嚴重的缺位現象,那么,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必然會出現“裂痕”等問題。

        在上述案例中,張校長和幾位校領導商量后,未經師生討論,即決定以“感恩”為主題,在校園中建一雕塑,反映學校的核心價值觀。那么,“感恩”是不是能夠較好地反映本校的文化傳統?即使答案是肯定的,也還存在一個多主體認同和轉化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張校長特別缺乏的是與師生、特別是與學生的對話與交流。因為就“感恩”這一主題來說,校長和教師以成年人的人生體驗,是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但是,在生活中享受太多恩情的學生們卻很難真正體會“感恩”的深意,正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這就需要深度溝通。比如:校長可以向學生講自己對“感恩”的體認,并啟發學生以他們的獨特方式表達自己對“感恩”的理解。這樣,學校核心價值觀選擇的過程即學校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此過程中會逐漸達成一種共識。也只有這樣,學校的核心價值追求才能融入到全體師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并影響全校每一個人的行為方式。

        第二,從形式上講,對學校核心價值觀以何種物質載體來表達更為恰切,師生也缺少發言權。

        在學校核心價值觀建設中,我們應努力追求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事實上,以何種物質載體表達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在尋找一個有特點的、能恰切地表達學校核心價值觀之內涵的符號形式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和認同。

        遺憾的是,在上述案例中,這種多主體的參與和認同極其缺乏。校長在選擇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符號表達方面,特別缺少對學校價值建設的重要主體――學生的尊重。比如:校園雕塑方案盡管經過了幾番討論與修改,但是,參與其中的唯獨少了一個群體――學生。試想,如果那個方案展示給全校,師生,并讓師生討論、投票,會是一種什么結果。

        在對上述案例作出簡要的分析后,筆者還建議,學校在核心價值觀的選擇與建設中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即尊重傳統,重視實踐。

        比如:學校可以從本校的故事中提煉核心價值觀。事實上,存在于全體師生心中并體現在行動中的核心價值觀,是在學校發展的歷史積淀過程中不斷凝聚而成的精神內核,是學校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不是一個抽象的詞匯,而是存在于一代又一代師生組成的生活共同體的敘事中,活在師生的記憶里,顯現在他們的行動中。所以,對師生進行深度訪談和現場觀察是體會與發現學校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這里所說的訪談其實就是校長在日常生活中與教師和學生的聊天。人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這種選擇性的記憶往往隱含著他們的價值判斷。

        第7篇:綠色校園建筑案例范文

        關鍵詞:校園水景;文化;因地制宜;生態環保

        水,柔美而堅韌,質樸而靈動,以水為主題的景觀,獨具異彩。水景可以有效改善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環境,起到降溫、增濕、減塵、隔噪等的作用;水環境產生的負氧離子能改善人的健康環境;水還具有良好的美學效應,豐富多樣的姿態引起學生們的愉悅的心情;水景設計呈現的不同形式的景觀,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

        1.校園水景的現狀

        現代校園水景建設中,為了滿足人們賞水、親水的需要,設計者們都在不斷地加大水景的應用,營造出多樣化的水景環境,同時也在努力滿足這種需求,可是有些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校園的一些噴泉靜靜的躺在水里而不噴水,到處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還有那些早已干涸的水池等等。這是一種很普遍的校園景觀水景現象,也是一種很可悲的校園景觀水景現象。

        2.對典型案例的具體分析

        2.1. 設計理念

        校園水景設計是為了改善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環境,是為校園師生服務的,讓學生在學習生活環境中感受到水的氣息,那么水景設計就應該圍繞人的感觀要素展開,才能增強校園水體景觀的親和力,否則就成為一種昂貴的奢侈品。因此,校園水景設計要體現:優化校園環境原則、人性化原則、突出校園特色原則。不同的校園,其水景有著不同的特點,結合自身特色,塑造獨特景觀。如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把大片的荷花蓮藕搬進校園,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還能為師生提供休憩寫生場地。

        2.2 地域特色

        在對校園水景的考察研究中發現,地域氣候條件的不協調影響了水體景觀作用發揮,也形成了南北方校園水景應用的差異性。我國的地理氣候特點決定了北方城市季節性非常明顯,導致了北方水體景觀最顯而易見的缺陷:冬季的水體景觀效果差。一是枯水期季節性明顯;二是結冰時期長達5個月以上(每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左右),相當于北方的校園水體景觀半年沒有景觀效益。

        2.3 文脈歷史

        校園是一種獨特的空間,具有其他空間不能比擬的文化性質,因此校園水景應體現校園文化特色,更加注重營造和諧、靜謐,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氛圍。在進行校園水景設計時,特別要體現其文脈特質,彰顯學校歷史進程中的文化沉淀,并將其與學習本身所定格的文化特征相結合,使水景與校園在物質和精神上融為一個整體。

        2.4 視覺性藝術表現

        水景設計體現著藝術視覺構成的創造性,它通過運用一些視覺元素,賦予水景新的語言,溝通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以點、線、面、體等為元素,通過平移、旋轉、放射、擴大、混合、切割、錯位、扭曲以及不同的組合,來創造出優美的校園水景觀。

        2.5 生態環保

        在我們的校園景觀規劃設計和利用、改造水體景觀時,應該真實的表現出自然水體的特征并且充分利用水體增加景觀環境的效果,從而給師生們營造詩情畫意的情感體驗,還要設計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水景。綠色水景在保障景觀水體水質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節約用水,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運行成本,滿足綠色校園對水資源、水景觀和水環境的整體要求。

        3.結合現狀分析結果和討論

        我國校園水景設計也越來越注重融入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之中,于是“水景”便以其獨有的魅力滿足了設計師們追求自然,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但是,許多水景設計中,還存在著不盡人意,不合理的地方,甚至破壞了環境。

        由于南北氣候的差異,南北方校園注重的地方是不一樣的,如山東理工大學和四川美術學院等,北方的氣候干燥,就要在硬質景觀上多下功夫,比如在水岸線周邊加入主題雕塑,供師生休息的座椅,或者采用獨特構思的鋪裝和水體很好的融合,都是一個不錯的手法,不應盲目的強調植物的多樣性和水體造型的奇異性,再有北方的校園水景要特別注意水體的潔凈,避免因氣候干燥少雨,水體循環慢,又疏于管理而成為死水一潭,所以要注重水循環自凈能力的設計策略。南方學校由于雨水多,潮濕,就要更加注意因地制宜,注重充分利用雨水資源以及濕生植物的配置。

        4.關于當下校園水景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校園水體景觀設計中,既要充分考慮有利因素,又要結合不利因素,做到揚長避短,使水體資源充分發揮效能。特別尊重地域性,學校文化等對水體設計策略的影響,人在設計環境的同時可以改造環境,但有些環境要素是可以改變的,有些環境要素是不可以改變的,如氣候、地質環境要素等,只能加以利用,變不利為有利。

        在景觀設計中,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但是要適應現代社會新的發展觀、道德觀和文明觀。而校園水景作為校園環境景觀的重要部分應該第一,突出校園生活的主題,集校園文化、科技、環境等多項因素為一體的完整校園環境景觀;第二,注意校園水景景觀的可持續性,設計生態環保的校園水景景觀;第三,注重校園師生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結語

        對校園水景的分析和探討具有重要意義。水景建設是校園環境景觀中不可缺少的靚麗景觀,最大程度的發揮其生態效益,與校園水景相關的研究還應繼續深入,使水體設計手法更具多樣化、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從而建立起優美自然的校園環境和開放的空間,營造詩意、畫意、情意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人性的張揚,情感的釋放,實現情景交融的最佳目標。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參考文獻:

        [1] 唐立果.賈東.淺析校園水景及其設計.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9年9月。

        [2] 王麗穎.淺談我國高校校園水景設計.文史藝術,2010年1月18日。

        第8篇:綠色校園建筑案例范文

        關鍵詞:環境;生態技術;屋頂花園;雨水收集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5-0006-03

        1 引言

        2009年12月,世界氣象組織在哥本哈根公布報告,最近10年是從1850年有準確氣象記錄以來是全球最熱的10年。2009年已成為歷史排名第五的最熱年份。大氣中CO2含量升至390ml/L,離理想值350ml/L已越來越遠。作為一名景觀設計師,更應在設計的各階段,同專業設計師通力合作,將先進的、已知的、成熟的環保技術運用到所參與的設計項目中。

        2 工程概況

        筆者參與的案例項目位于杭州下沙國家級開發區西面, 10號路與沿江大道交叉口,緊鄰錢塘江180m,擁有天然的景觀資源。周圍為已建住宅區,區域北部為高校園區,南面為規劃沿江次商業區與居住區。

        3 總體方案設計

        3.1 建筑設計概念簡單介紹

        拉低商業入口形成廣場并連接東側綠帶形成主要視軸,同時在形體上呼應錢塘江奇景。

        創造入口意向,分割商住使用分區,并最大化使用沿江的面積。

        加入小尺度的分割創造出有趣的內街,在連續的折面上形成豐富的住宅社區氣氛。

        3.2 景觀設計概念簡單介紹

        錢塘江堤阻擋了地面觀江景的視線,因此建議建筑設計做足沿江一側建筑高度,并充分利用屋頂,使沿江觀景面最大化。

        利用建筑中兩層通高的巨大開口,將沿江綠化帶引入內院并延續至整個建筑屋頂,使建筑與綠化帶融為一體。

        將各種社區功能融入到整個內部景觀和屋頂,并與社區服務型商業相結合,創造開放且有趣的社區氛圍。

        4 景觀生態技術的實例運用

        4.1 屋頂花園

        如果建筑屋頂被綠色覆蓋,人們可以在屋面上自由交流、運動、休閑、觀看……,是真正的空中花園。但由于建筑屋頂上的風力和荷載,種植大型喬木技術上有一定的難度。植物根系很發達,會穿越鋼筋混凝土的屋面,破壞防水層,事情發生后為時已晚,補救和修復工程浩大費時費錢等原因,設計師在設計綠色屋面時要考慮周全。下面就設計時需要解決和注意的問題與同行一起探討。

        4.1.1 屋面風力減弱策略

        建筑設計高出屋面120cm的女兒墻,阻擋部分風力。靠近兩側女兒墻設計中層小喬木和灌木籬,以形成絕佳的圍合感,大喬木盡可能種植在中間區域。大風季節,樹枝的劇烈搖晃造成根系松動而使大樹成片死去。因此需要在混凝土板上增加隱形支架固定大喬木(圖1、圖2)。

        4.1.2 屋面減重設計策略

        屋面覆土不能太厚,所以種植設計主要以中層小喬木為主,局部點綴大喬木。而普通綠色屋頂大多種植草坪和景天科植物,只需滿足20cm左右覆土。如需種植大喬木至少滿足120cm左右的覆土需求,結合本項目中屋面階梯狀特點,并在建筑設計的擴初階段參與進來,同建筑、結構工程師溝通,將大喬木和小喬木的種植位置在景觀設計前期就確定下來,創造出最經濟節約的空中花園。

        圖1 喬木與屋頂固定半面圖

        圖2 喬木與屋頂固定剖面圖

        此外,屋面種植設計引入禾本科植物,其特點為有較高的觀賞性,低維護,減少除草劑、農藥等的使用,可水生可旱生的淺根系植物。

        輕質土壤與輕質填充物混合使用,輕質土壤配比為:腐殖土50%~70%,蛭石10%~40%,沙土10%~20%。

        4.1.3 阻根層的運用

        關于阻根層是在建筑的防水工程時鋪設,還是在綠化施工時鋪設,甚至是否有必要鋪設,意見有所分歧。特別是對淺土壤的屋頂綠化,植物根部的延伸程度并不是很長,有人認為可以不鋪設阻根層。但是,對有些現有建筑物的防水層是否有損傷或老化,情況并不清楚。阻根層所應該起的作用是不讓植物根部直接接觸防水層。作者認為如果要在這些建筑物上進行綠化,應該在進行綠化施工時鋪設阻根層,而且根層的接縫處也不要讓植物的根部進入防水層。

        4.1.4 排水層

        排水層的主要作用是能夠在降雨和澆灌時讓土壤多余的水分流走,即使在每小時降雨量為100mm時,也不會產生屋面積水。此外,如果是開放式而有人進出的話,還要考慮人的載重,必須要保證排水層不喪失排水功能。有的排水層材料具有保水功能,對薄層土壤的綠化有更好的效果。

        4.1.5 保護層

        保護層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水分蒸發和抑制雜草發芽。如果選用的種植土比較輕,保護層的材料還要有在刮風時防止土壤飛濺,不易燃燒的特性。考慮到景觀效果,保護層的外觀在質感和色彩上要符合景觀要求。

        4.1.6 屋頂雨水收集

        要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節水指標,統籌、綜合利用各種水資源,景觀用水不宜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備地下水井供水,宜利用非傳統水源,達到標準一般項時,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達到優選項時,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可收集的雨水可分為三類:道路雨水、草地雨水、屋面雨水。三種水源中,最節約成本和利用率最高的是屋面雨水。屋面雨水的收集水量是根據收集后的用途(用量)以及徑流系數來決定的。本項目的屋面雨水收集后將用于屋面的景觀植物澆灌用。

        4.2 暴雨收集池

        當下雨時,雨水通過道路事先設計好的坡度,流到兩側雨水口,并迅速排到市政雨水管網中,未經過濾和處理直接流入河流。這是我們常見的,幾乎所有的街道都是這樣設計的。那我們能不能利用道路的綠化帶作為收集池,讓雨水先匯集其中,給土壤更多的下滲空間和時間,減弱道路雨水的流速以緩沖對江河的污染。

        本項目道路中心帶綠化已成熟,沿人行道只種植大喬木,人行道上的綠化帶內雜草較多,視為可改造設計部分。首先將綠化帶分為暴雨收集池和普通種植池兩種,暴雨收集池設計種植水生植物和礫石,并在道路和人行道兩側設有開口,雨水和從此處匯入池內,達到過濾沉淀的設計目的,在池內設計比土壤標高高出5cm的雨水口,當下暴雨時,雨水下滲達飽和后經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圖3 道路與人行道綠色隔離帶剖面

        4.3 雨水收集花園

        基地東側面積為5000m2的沿江綠化帶,設計概念是將其打造成為商業建筑的后花園。其中綠地部分主要為雨水自然下滲為主,用綠地涵養水源,減少綠化灌溉。因此,全部采用下凹式綠地或增加下凹式綠地進行雨水利用的設施。綠地比周圍路面或廣場下凹5~10cm,路面和廣場多余雨水可經過綠地入滲或外排。增加設施采用PP排水片材、排水型材、排水管材以及滲濾框、滲槽、滲坑等多種形式。在大面積的綠地內也設計了一定數量的雨水口,雨水口高于綠地5cm,只要超越設計標準的雨水才能經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綠地可進行細致的地形設計,通過減緩地面坡度,增加起伏形成洼地存儲等方式來增強滲水能力。為配合這一設計,洼地部分設計了一些禾本科植物,并與周邊已建沿江景觀帶相呼應相聯系。

        4.4 風力渦輪機

        風是一種能夠產生清潔能源的可持續資源,它能夠降低會產生污染的化石燃料的使用量,環境和氣候都將受益。對風力渦輪機的選址和設計給予必要的注意和考慮是至關重要的。風電場可視為景觀中的一個巨型雕塑元素,類似大地藝術項目。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項目基地緊鄰錢塘江,風力較大,設置風力渦輪機發電供給沿江綠化帶內的景觀燈光和小型建筑的能源使用不失為一個極好的辦法,另一方面風力渦輪機的高度和樣式為地塊提升了可識別性,并能吸引更多的關注者。通過視線和日照分析出風車的適宜高度;通過綠化帶和小型建筑的面積估量出所需的用電量;風車的最小間距為葉輪直徑的3~4倍。綜上所述風車確定為16m,塔架高12m,風輪直徑為8m。發電量為10kw/組,根據用電量需求,三組風力渦輪機能滿足所用電量。

        4.5 生態停車場

        生態停車場就是給停車場一個能庇護的樹蔭和既能滿足強度的透水地面又有綠色的停車位。地面采用超級植草地面,是一種集草坪和硬化地面于一身,同時又大大優于傳統植草磚的專利技術產品,對于水土保持能起到獨特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超級植草地面所有植草孔腔彼此連結,與植草孔腔彼此隔離的預制植草磚相比,草皮成活率將大大提高,綠化率可達到80%~100%,同時不降低地面承載能力。

        4.6 LED綠色光源運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力資源緊缺的威脅在全球蔓延,“綠色照明”作為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起到重要作用,整個項目盡可能多的采用LED光源照明,總光源顏色為暖黃色調,能給人們帶來溫馨和安全感。

        4.7 強化生態感知意識

        設計能使人們對自然具有感知能力、認識自然的組成元素,能夠進一步地讓人們體會到現今環境中的不同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就像植物園或者其他眾多具有教育意義的地方。他們用設計傳達世界的狀況,也是一種根本的辦法,將人們的視野放寬,去認識那些難以觀察到卻具有深遠意義的多元功能的元素。本設計在具觀賞和實用功能的雕塑上添加了一些與環保相關的數據,以達到教育及生態知識普及的作用。例如,將1994~2004年的中國人口數據表達在兒童樂園的滑梯上,講現階段統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數據表達在極限運動場的道具側面。

        4.8 生態景觀材料

        生態景觀材料分為以下三個特質:reduce,reuse,recycle(可減少,可再利用,可再生)。只要滿足上述三個特質可視為生態材料。例如,屋頂排水格分PVC和HDPE兩種,價格相差不大,那么HDPE的排水格相對PVC排水格就更環保些;硬質鋪裝能透水的材質當然也比不透水的材料更環保,如透水混凝土、土壤硬化地面、碎石鋪地(crash rock)、生態沙、植草格、透水磚、陶土磚;鋼比混凝土相對環保些;竹材比木材更環保,因為竹是速生植物,3~4年即可成材,而木材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錘煉;透水瀝青不會比瀝青更貴,只是配比的不同而且是公開的;塑膠實際是透水材料且內部能有組織排水,所以下面的基礎最好選用透水混凝土,如果因為造價問題不能選用,那只有在混凝土上每50cm見方設置排水口穿過混凝土以防止因為排水找坡不到位塑膠長期泡水而嚴重減短壽命。

        5 結語

        第9篇:綠色校園建筑案例范文

        摘要

        文章論述了場所記憶在建筑中的價值、意義和重要性,指出場所記憶對建筑的生成有著潛在和深刻的影響。建筑師需要重視場所記憶的價值,從場所記憶出發,在宏觀的時空場景中進行設計操作,延續場所記憶,從而賦予建筑更豐富的內涵和意義。最后通過對一個具體項目創作過程的介紹,闡釋如何以場所記憶為基礎進行具體的設計演繹操作。

        關鍵詞

        基地;場所記憶;場所精神;建筑設計生成

        1概述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機械工程領域享有國際盛譽,隨著學科建設的迅速發展,原有校舍已經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教學、科研和實驗的要求。臨近的露天電影場被籌劃用來建設先進制造工程大樓。項目總建筑面積50000多平方米,包括有各類國家實驗室、行車車間、研究中心、院系辦公及教學基地等內容(圖1~5)。因為露天電影場是歷代學子有關校園記憶里印象最為深刻的場所,從而成為項目中最令人關注的要素。對于延續場所歷史記憶的努力引發了設計者對建筑創作的思考。

        2場所記憶

        記憶總是與特定的空間相聯系,這種聯系構成了個人認同及安定的源泉,產生心理上的歸屬感。集體記憶則是具有特定文化同一性的群體對共同經歷事件的記憶,群體成員因為擁有共同的集體記憶而產生認同感。空間為事件的發生提供了舞臺,成為歷史事件存在的背景和空間坐標。空間因為容納了事件而轉變為場所,作為記憶的承載容器,從而將過去的記憶帶入現時。隨著時光流逝,場地上的建筑不斷湮滅又不斷重建,只有一代代居民的記憶不斷累積并綿延不絕地傳遞下去。即使物質要素湮沒在歷史煙云,以文字方式記載在史籍,或者口口相傳的集體記憶依然存在,成為飄蕩在場地上空找尋落腳點的精神意志。路易斯•康在《靜謐與光明》中談到“心理上的存在意志借助自然使事物按其存在的愿望而形成”。“存在的整個動力就是要表達”,從不可量度的存在到可量度的表達之過程就是從“靜謐”到“光明”。從時間上看,因為記憶的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不再是割裂的,歷史通過記憶的力量影響當代,繼而影響著未來。從空間上看,由于記憶的存在,建筑和城市相互關聯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構成建筑和城市存在的價值。在《城市建筑學》中,羅西認為,城市建筑體的獨特性“是從事件和記載事件的標記之中產生的”,而城市則“被視為一種實在的建筑體,它是當時建設并且留有時間印記的人造物體”,是上演人類事件的劇場,凝聚了事件和情感,包含了歷史的記憶。城市和建筑通過集體記憶聯成整體,而集體記憶又成為解讀城市和建筑的鑰匙——“作為集體記憶即集體與場所的關系的歷史價值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城市結構的意義,城市的個性以及表現這種個性形式的建筑”[1]。

        3基于場所記憶的建筑設計生成

        解讀歷史將場所中存在的記憶復活,讓記憶在當代場景中延續重現,對于很多建筑師而言是當仁不讓的責任。埃森曼對此就保持著高度自覺。埃森曼注意挖掘場地曾經存在過的歷史痕跡,從而為建筑在特定環境框架中的存在賦予意義。在俄亥俄州大學維克斯納藝術中心,埃森曼復活了歷史上存在過的彈藥庫,使其與新建筑水融,舊的記憶和新的建造由此實現共生。基于場所記憶的建筑生成,就是基地的內在精神注入建筑,使單純物質屬性的空間環境轉化為有精神意義的場所,由此具有特定意境、情感和意義。建筑由此成為可以被解讀的文本,也就擁有了豐富的內涵和故事。舒爾茨提到,“場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筑物給場所的特質,并使這些特質和人產生親密的關系。因此建筑基本的行為是了解場所的使命”[2]。

        基地的歷史記憶、人們的現時需要以及對未來的期盼,都對現時的建筑生成產生影響。在坎納瑞吉歐(Cannaregio)十號住宅作品中,埃森曼不僅強調了建筑與基地過往歷史的結合[3],也強調了建筑與基地未來的結合。他將柯布西耶對這個基地曾經做過企劃但并未實現的設想作為基地歷史存在的一部分,吸取了柯布西耶制定的網格,并在其上建立起面向未來而策劃的新一套網格系統。何鏡堂的侵華日軍遇難同胞紀念館也是基于場所記憶設計生成的典范作品。建筑不僅承載了過往慘絕人寰大屠殺的悲憤記憶,也飽含了當代的凝重思索,更映射出對未來和平的衷心向往。基于場所記憶的設計生成得以實現歷史記憶、現時需要和未來期望的融合,使之物質化和空間化,這個過程就不再是建筑師純粹的自我表現。西扎就認為“建筑師并沒有創造發明,而只是反映現實”。西扎認為建筑諸要素與基地及基地記憶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平衡,在持續互動過程中,基地、建筑、人群各自的需求都得以滿足[4]。倫佐•皮亞諾也談到,保有個人的建筑語言是十分重要的,但給自己定義一種風格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場地在訴說,人也在訴說,我們需要悉心聆聽。

        4基于場所記憶設計生成的一個案例

        4.1基地的歷史文脈華中科技大學先進制造大樓項目就是基于場所記憶的一次設計嘗試。校園露天電影場銘刻著華中大一代代學子關于校園和青春的深刻記憶。早在20世紀50年代,師生們動手整飭校園中心的土坡,竹竿撐起銀幕,泥巴糊出坐凳,將一片荒涼的坡地改造為露天電影場。時光荏苒,粗糙的條石凳覆蓋了整個土坡,磚砌的舞臺也搭建起來。在文化生活貧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是校園最受歡迎的娛樂,即使遇上雨天,大家撐起雨傘照看不誤。設施雖然簡陋,但絲毫不影響露天電影場逐漸發展成為校園的文化中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報告會、歌星演出以及各類文藝匯演都在這舉行。交織了校園莘莘學子深厚情感的露天電影場,與逝去的青春記憶緊密地交融。進入21世紀后,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電影場逐漸冷落荒蕪(圖6)。但當傳出電影場將進行建設的消息傳出時,這塊場地再一次牽扯起強烈關注。

        4.2基于場所記憶的整體布局在本項目中,設計需要面對的矛盾很多,諸如繁多的功能,復雜的流線,校園道路分隔場地,過高的容積率等,設計確定將歷史記憶的延續作為出發點,其余矛盾則在此基礎上逐步解決。首先,尊重場地記憶,延續露天電影場主角地位,建筑作為配角。與常規的將建筑設立在場地中心的作法不同,在本項目中,場地成為中心,建筑成為背景。露天電影場被完整保留,仍然處于場地的中心,建筑群則謙遜地圍繞露天電影場進行布局,分布在原來場所記憶的模糊地帶。建筑立面有意處理地低調和內斂,以灰色系為主色調,以重復性為主要特征,避免喧賓奪主(圖7)。其次,延續校園傳統空間尺度,避免在校園敏感地帶建設高層建筑而加劇記憶印象和現實形象的沖突。設計舍棄了建造高層建筑以解決高容積率的想法,而盡力挖掘場地的土地利用以控制建筑尺度。細致處理建筑和場地的關系,讓建筑從坡地上生長出來。停車全部集中在坡地下,避免室外停車對場地的視覺破壞和交通干擾,延續了綠色掩映的校園意向。再次,延續場地的公共性特征,把場地向校園完全敞開。因為整個校園背靠喻家山,坐北朝南,主入口設于南方,校園以南北為軸展開空間布局。因此,露天電影場向南向敞開,以此與校園的坐北向南的結構保持一致。此外,校園教學、體育、文娛活動都集中在南部,北部主要為教師生活區,因此場地向南敞開又能與校園生活保持了協調(圖9)。最后,延續場地固有的軸線,并借軸線統一整合被校園道路分隔的兩地塊。原場地存在著貫穿電影場入口,放映室,舞臺的中軸線。設計繼續延續這條軸線。圍繞校園道路的兩地塊建筑后退形成入口廣場,并設置一系列開放程度不同的內院強化了軸線的存在,也借此加強了東西地塊的聯系。入口處的建筑設計采用框景的手法,有力地加強了東西兩地塊在視線和空間上的流動性和引導性(圖10)。

        4.3延續傳統場地使用路徑在保留場地記憶方面,不僅需要保留場地的視覺性物質要素,也需要延續場地非物質要素——使用路徑。原有的舞臺、放映塔、石凳、草坡等物質元素都得到保留,重新整修后繼續為校園活動提供場所(圖11)。使用基地的行為記憶也得到保留,并經過重新闡釋以適應現代的需要。露天電影場有著傳統的使用路徑:先是入口前匯聚,接著充滿期待地登上一個陡坡,然后在坡頂眺望全場覓座,接著順坡而下就座觀影。在這個過程中,行為和基地形態特征緊密結合。現設計繼續使用同一個主入口;陡坡則變身為具有儀式感的寬闊室外大臺階;坡頂變為底層架空的交流大廳,延續了眺望和駐足的功能;順著階梯花園順坡而下,舞臺和周邊石凳維持原狀,保留了觀影和組織文藝活動的功能。場地南北兩翼原疏散門的位置,依然保留為疏散通道,方便人們借此進出南北兩邊的街道,作為對原有使用習慣的致敬。在原來放映間的位置依然設置了放映室,可繼續原有的放影功能。大規模的建造沒有妨礙傳統基地使用習慣的延續,每年返校的校友依然能重踏過去的足跡,重溫逝去的美好。

        4.4繼承和拓展場地活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學校體育館的建設,露天電影場逐漸荒廢了,建筑師希望利用這次建設重新煥發基地的活力,讓它再次成為校園內富有魅力的中心。設計拆掉了原有圍墻,人們能更自如地進入場地。遠離舞臺的斜坡撤掉了座椅,改造為跌落的花園,增強了場地的綠化效果和觀賞性(圖12)。電影場南面雜草叢生、難以上下的土坡被改造為方便出入的寬廣階梯,成為學生隨意而坐的交流空間(圖13)。電影場南向敞開,可獲得夏季的主導風,建筑占據基地北翼屏蔽冬季北向寒風,營造出舒適的室外環境。為加強和露天電影場的互動,建筑以環繞劇場布局的方式形成樓座的感受,深凹的窗洞加強了這個意向。面向露天電影場的建筑界面設置數個兩層通高的觀景臺,既有助于減弱墻面的嚴肅,也借此形成建筑和露天電影場的互動。現在的露天劇場再一次成為學生們聚會的舞臺,成為畢業照里一定出現的場景(圖14)。

        4.5雙重代碼不同的人群對于同一塊場地,因為經歷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感受。建筑師擬借助雙重代碼的概念,使建筑和場地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各自需要。對于老校友,新建設能夠滿足他們保留歷史記憶的愿望,他們能夠從新建筑中解讀出曾經的歷史信息。對于新來的學子,這里能滿足他們日常教學研究使用外,還能舉行各種豐富的交流活動,鑄就新的場所記憶。基地新的行為模式和傳統的行為模式相互交織,新的形象和傳統印象層層疊印,既體現了對歷史記憶的敬重,又滿足了現時的需要(圖15、16)。

        5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第一视频 | 亚洲人曰屄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2020最新 | 亚洲人成αⅴ网站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 亚洲aⅴ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