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本主義的主要觀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于美國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其主張以人固有的、潛在的力量以及美德為出發點,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解讀人,激發人的優秀品質與積極力量,從而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使人們能夠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義。作為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取向,積極心理學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一方面“二戰”以來消極的疾病心理學模式禁錮了心理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人本主義理論也為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史上一次重大變革,把人的本性與價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首位,極大地開拓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豐富了人類精神生活研究的內涵。人本主義的發展為積極心理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淵源。
1 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繼承與發展
1.1 人性觀上的繼承與發展
心理學是關于“人”的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從人出發又歸結到人,每一位心理學家都有一種關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為研究工作的一項指針,一種人性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心理學研究的觀點、證據的收集和解釋,以及心理學理論的建構。劉華甚至提出,人性應該成為心理學統一范式的邏輯起點。筆者深以為然,故而從人性觀出發探討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人性觀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大理論基礎,人性觀居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地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廈是在其人性觀的基石上建立起來的。人本主義學家非常重視人性的研究,總體來說,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人性持樂觀積極的態度,認為人性是人的內在本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個靜態固有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范疇;有機體內部有積極成長傾向,驅使著有機體向著完滿發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內發性、選擇性、形成傾向和實現傾向的特點;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設性、積極性、向上性、可信賴性的價值定向。積極心理學繼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其最基本的假設就是,人們的美好和卓越,與疾病、混亂和悲痛同樣都是真實存在的。積極心理學呼吁心理學不僅要關注疾病,也要關注人自身的力量;不僅要修復損傷,也應該努力構筑生命中美好的東西;不僅要治愈創傷,也要致力于幫助健康的人實現其人生的價值。
無論是人本主義還是積極心理學都反對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驅使的動物或被環境決定的有反應的有機體,反對悲觀主義人性觀和消極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從各種心理疾病、行為拉回到對人自身的探索中來,人本主義提出人是有尊嚴、有價值、充滿潛能的獨特個體,認為人有積極成長的傾向,人可以自由選擇、自我實現,使自身趨于完滿,沿著這一思路,積極心理學進一步挖掘人的積極品質和優點,相信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獲得幸福,幫助人們探索生活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是一脈相承的,但是筆者認為,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最大的繼承就是人性觀的繼承,他們先后舉起了心理學研究人性的旗幟,使心理學在當代歷史條件下回歸于人性的科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一起為人性繪制了一幅宏偉藍圖,共同詮釋了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都對人性有著積極樂觀的看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把人性觀視為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的邏輯起點。
1.2 研究對象上的繼承與發展
因為人本主義強調研究人的內在本質,研究人的尊嚴與價值,所以其堅持把健康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與此相似,積極心理學強調人性的優點與價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所以其研究對象自然是普通人。
1.3 研究內容上的繼承與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弘揚人的尊嚴、價值,探索人的動機、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人可以進行自由選擇。積極心理學也在努力構建一幅關于人類優秀品質、美德的宏偉藍圖,既研究人的積極主觀體驗,如幸福感、愉悅、滿意、感激等,也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如興趣、創造力、審美力等,除此之外,積極心理學還研究積極的機構。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存在著共同的研究主題,兩者都強調研究人的需要、積極情緒和積極人格等。
筆者認為,積極心理學在研究內容上表現出更為開放的視角。人本主義心理學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馬斯洛建構了以似本能論、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論、高峰體驗論為主要內容的自我實現思想體系,羅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論和人格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方法,羅洛?梅主要探討人的現時存在價值、自由選擇,提出了存在本體論和存在人格理論。以存在主義與現象學為主要理論支柱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主體性與主觀性,重視自由、價值、選擇、責任、自我、潛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終關注著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環境和社會實踐在形成和發展現實人性中的決定意義。而相比較而言,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就開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個研究主題: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以及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在個體層面,積極心理學研究人的愉悅與積極體驗、主觀幸福感、個性、價值、興趣、能力、成就與健康等;在群體與社會層面,積極心理學也致力于研究能夠承載美好生活的社會構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與宗教,它十分重視人際關系的研究。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關注人類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時,它也跳出了個體自身,在更為廣闊的社會與群體層面研究人類的幸福與生活的意義,更加重視社會環境的作用。因為積極心理學相信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不僅是建構積極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個體不斷產生積極體驗的最直接來源。可見,積極心理學也表現出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們生活得更好,同時重視對群體與社會機構的研究,重視人際關系,這一切不僅有利于個體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關乎著人類的命運。
1.4 研究方法上的繼承與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以存在主義哲學為其主要觀點的理論根源,以現象學為方法論基礎,以整體分析、現象學方法和個體特征研究法等為具體研究法。人本主義心理學方法論促進了心理學方法論的變革,它反對方法中心主義,主張研究對象決定研究方法;反對科學主義,堅持科學方法與人文科學方法的統一;反對原子主義方法論,堅持整體分析法。誠然,人本主義提出的方法論構想是好的,但在實際中,其仍然過分強調主觀經驗的重要性,重視描述和經驗性的分析,這是因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多推崇存在主義和現象學,過分強調內在的自我,過分強調理論假設、推演或類推而忽視實證研究,這就給人本主義打上了思辨哲學的印記。人本主義在后來的發展中甚至成為一種反實證主義傾向的心理學,從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學的對立面,限制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
相比之下,積極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表現出了十分包容的態度,它一方面繼承了人本主義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方法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絕非實證研究方法,既用實驗、測量和分析,也重視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認為,獲取有意義的證據可以有多種渠道,科學不應該只崇尚其中的一種渠道而忽視另外的渠道,科學的心理學可以從嚴謹的實驗室實驗中獲取數據,也可以從對獨特個體的個案研究、訪談,以及大眾的普查,歷史資料的分析等渠道中獲得實證。積極心理學對研究方法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2 總結與展望
關鍵詞: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價值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概述
20世紀5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出現于美國,是在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后出現的第三種思想,馬斯洛是主要創始人,羅杰斯是發展者,他們認為“以學生為中心”,提出傳統教學模式只是將已經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老師對學生具有絕對的命令權力,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這樣的學生不能有所創造,只是繼承教師的認識,在社會上難以立足。人本主義理論認為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育過程中重視應用情感力量,要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應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求幫助學生做到親身體驗與自我評價,從而建立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應該實現“非指導性教學”。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育思想價值分析
1.是教育觀念的創新,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當前,為了能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較高的分數,很多教師在研究考試規律的基礎上確定教學內容,過于重視進行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德育,很多學生不能全面發展,這種現狀與社會的需求不相適應。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應該為社會培養完整的人,羅杰斯認為教育應該影響人的全部因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重視給學生傳授知識,而且還需重視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些教育觀點有利于幫助我們重新樹立教學觀念,改變教學中的失誤之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2.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依據傳統教學模式,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居于主體地位,都是將學生作為知識灌輸的容器,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限制了學生創造性的發展。當前,雖然很多教師也明白應該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己處于組織者與指導者的地位,但還是會不同程度地控制著課堂。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思想將意義學習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教師應該促進學生學習,只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才有利于促進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才能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則必須學習這些思想。一是教師要轉變課堂角色,教師應該成為幫助者,主要就是為學生創造各種學習條件,幫助學生實現自主性學習;二是轉變教學模式,不再應用注入式與“滿堂灌”,而成為啟發式與討論式,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實現自由學習,真正將學生置于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3.強調情感作用,創設融洽的師生關系
情感和認識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著互相促進、相互影響的作用。但在長期的教學中,人們只將認知因素作為主要因素,而沒有認識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這是錯誤的,提出在教學中發揮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備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敢接近自己的老師,才敢向老師提出各種問題。對于教師來說,要努力提高專業技能,應用各種策略尋求建立一種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實現全面發展。
4.不僅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
在傳統教學中,人們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沒有顧及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羅杰斯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指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逐步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健全人格,所以學習過程更為重要。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要深刻理解這一認識,認真研究學習過程。要開展針對性教學,以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如果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可以明確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更有利于學生的取長補短,開展自我教育,實現自己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寧美妍.淺析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8).
[2]鄭鈺,方明.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宿州學院學報,2015,(2).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育思想 教育 教師
20世紀70年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美國盛行,它不但深受20世紀復興的各種人本主義思潮的影響,而且繼承了西方的人本主義教育傳統。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在教育學中的運用,主張培養整體的、自我實現和創造型的人。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當時的美國乃至世界的教育有深遠影響,其教育思想對當今的教育發展仍有借鑒意義。
一、人本主義教育理論
人本化教育思想在形成的過程中吸收了存在主義哲學的一些觀點。它把存在主義者追求“人的存在”之觀念作為核心內容,并以動態的觀點發展了“存在”概念,把“人的存在”看成人的潛能得到實現的一種能動的過程。人本化教育思想還把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它的直接理論基礎。首先,它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方法,并強調不僅要從知覺高度去把握整體性,而且要“從意識經驗自身這一整體去開辟新的研究領域”[1],致力于在教育中恢復整體的人的觀念。其次,面臨著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這兩大心理學派別的劇烈交鋒,它主張從人的內部尋找心理發展的動力,認為人的各種本能需要的滿足有利于生長,認為人的活動主要根源于內部動機;強調一種“內在的學習”,注意幫助學習者滿足對外界的內在渴求、好奇心和沖動,認為行為主義提倡“外在的學習”是非人格的和學生被動接受的,從而不利于學生個性的成長和實現。[2]
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20世紀50年代,在上述背景下,在教育改革運動中,現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美國逐漸興起。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弗洛姆和奧爾波特。
(一)馬斯洛
1、培養“自我實現”的人
馬斯洛認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實現”,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達到人所能及的境界。[3]他相信人的內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霸谌说膬炔看嬖谥环N向一定方向成長的趨勢或需要,這個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為自我實現,或心理健康成長?!盵4]
2、論創造性教育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4]因此,創造性教育的重心應放在“人性轉變,性格轉變,整個人的充分發展”[5]上,培養“創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能力以及創造性的人格和態度。
3、論科學教育的人文價值
馬斯洛從人性內部的求知需要與科學內在的人文意義兩個方面,闡述了科學教育的人文價值。馬斯洛認為,心理健康者的理性與本能的沖動是協調的,心與腦、理性與本能、認知與意動之間并不相互排斥。同時,他還認為,科學本身也具有內在的人文價值。他說,“科學是一種人類的創造物,而不是一種自發的、非人性的或本身具有其內在固有規則的‘事物’。它根植于人的動機中,目的是人的目的,而且通過人類被創造、被更新和被保留?!盵5]
(二)羅杰斯
1、論整體的人的學習
羅杰斯認為,教育目標應是促進“整體的人的學習”與變化,培養獨特而完整的人格特征,使之能充分發揮作用。他為“整體的人的學習”下的定義是,“它包含在認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種統一性質的學習,帶有關于這種統一的學習各個不同方面的一種明確的意識”。[6]
2、論開放經驗中的人際交往
羅杰斯十分強調把心理咨詢中積累的人際關系經驗應用于教育。他說:“如果我信任病人,那么我為什么不能信任學生呢?……我發現,我開創的不是一種新的方法論,而是關于生活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套獨特的哲學觀”羅杰斯認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的必要前提是經驗開放,即不需要防御機制,所有的經驗都被準確地成為有意識的經驗。
3、“以學生為中心”教學
羅杰斯指出,為了使“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獲得成功,其一,教師必須是“促進者”,而不是權威者。其二,學生不是記誦或者重復某位教師和權威人士的思想,然后在考試中還給教師。學生出于自己的思想、熱情和感覺,努力研究自己,重建自己的人格。其三,教學并非是純粹的情感過程,而是包含了大量的、對人格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理智內容。每個學生在課上都在創造地閱讀和思考,吸收有益的東西。其四,為學生提供日益增多的自我指導機會,甚至要期望學生去犯錯誤,而不能過分關心規則和一致性。
三、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及其啟示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的教育也是有深刻影響的。從當前我國的教育實踐看,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是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的,其主要啟示如下:
首先,學生并不是我們可以任意捏造的泥塑,而是有個性、尊嚴、存在價值、主動性、發展潛能的生命個體。在教育中要堅決反對只有教育沒有人,缺乏人性和不人道的各種做法,反對以犧牲學生人生幸福、生活樂趣為代價的強制性教育、灌輸性教育。確立學生的尊嚴,充分尊重學生,完全相信學生,關注學生的價值實現和個性張揚,促進學生的潛能發展。
其次,教師要激發和滿足學生求知、發展、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需要。為學生充分實現個人潛能、成為自我實現者創造條件,創設氣氛,提供方便。在教學中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有效學習創設積極的心理氣氛,創造適當的條件,提供充分自由的選擇機會,激發學生的責任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選擇,從而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充分實現,使教學達到最理想的境界。
在教師教育與學生發展關系問題上,人本化教育理論強調,教師要對學生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為此,教師應該,自我完善,做“一個健康的、優秀的教師”,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懂得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并且學會自我評價,為學生創造自由的心理氛圍,堅持啟發誘導,以美育人,以情育人,關心、愛護、尊重每一位學生,使優生優化,差生轉化,面向全體,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馬斯洛等:《人的潛能和價值》序言,林方主編,華夏出版社1987.
[2]單中惠主編《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3]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71.
[4]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李文浩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關鍵詞:科學人文主義;薩頓:人本主義
“科學人文主義”一詞是薩頓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為了解決科學和人文這兩種不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緊張關系的。然而,在內在論影響之下,科學哲學向來是見物不見人,把科學活動看作一個封閉的系統,只研究科學自身的因素,而忽視了研究科學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來,邏輯實證主義者片面強調主觀感覺的“中性”,更使科學逐漸脫離社會因素和人的因素。這里仿照薩頓科學人文主義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尋求一種在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的手段,即人本主義思想。
一、科學人文主義的緣起、內涵及意義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并展現出了無窮的魅力,使“瓷本主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萍嫉姆睒s壓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獨尊的大科學主義。但是,繁榮的背后往往總是存在著陰影,科學過度發展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也日漸突顯,人文主義者們對其的批判之聲越發之大,發科學主義的浪潮也變得日漸高漲,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學與人文的分裂對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嚴重。對此,薩頓指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怕的沖突”。這種沖突必將伴隨著科學和人文的發展進一步加深·舊人文主義是以解放人性、尋求自由為主題的,而薩頓就針對科學與人文的矛盾敏銳地提出了新的科學人文主義。薩頓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使科學人文主義化,最好是說明科學與人類其他活動的多種多樣關系——科學與我們人類本性的關系”。在薩頓看來,只要關注科學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學中“注入”人性,問題就會得到解決,他于是提出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新人文主義,即“科學人文主義”,他又將之稱為“科學人性化”。
薩頓指出僅僅依靠科學并不能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愛因斯坦也曾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是取決于工具?!彼裕仨毷埂翱茖W人性化”,強調促進科技發展的目的是服務于人,在這一點上。科學發展觀與之完全一致。它主張科技發展要以人為本,因此,是薩頓科學人文主義的繼承、弘揚、創新與實踐。
如僅就文化層面而言,科學人文主義產生的總背景是“兩種文化”的分裂與對立。所謂“兩種文化”,在目前狀況下,可按薩頓和斯諾所指認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專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學者(文學知識分子)的文化。具體而言,科學人文主義產生的基礎至少有三:一是傳統人文主義,二是近現代科學及科學文化:三是現當代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沖突以及人們對此問題的求解。薩頓的科學人文主義是一種理想的科學技術發展觀,它至少包含四層意義:作為一種新人文主義,其以科學為基礎:同時肯定人文的價值,強調必須以正確的人文價值觀為導向促進科技的發展;倡導科技與人文的協調共進;其目的是使科學發展完全為人類服務。
科學人文主義自提出后,引起科學哲學等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及深入探討。至20世紀50年代末,斯諾明確指認了“兩種文化”現象,之后布羅克曼提出“第三種文化”,同時伴隨著“索卡爾事件”、“科學大戰”,科學人文主義思潮在西方得到時代的關注,獲得了新的發展。
既然科學人文主義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呢?這需要尋求一種適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動中實現科學人文主義的手段——科研人本主義
(一)人本主義思想的起源和特點
在古希臘時期智者學派普羅泰戈拉就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紀,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封建神學的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成了束縛人的枷鎖。到了14世紀時,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新興的學者以研究古代文化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開了反封建主義和天主教的神學統治的斗爭。文藝復興在15世紀擴展到了整個歐洲,到16世紀達到。在文藝復興運動中,資產階級思想家抨擊封建神學的“神本主義”,要求“以人為中心”,提倡以“人性”來反對教會的“神性”,主張個性解放和自由,把人們的價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間,高揚人的意義和價值,形成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
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再次興起則首先是基于其發展之中面臨的新矛盾,因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與傳統的人本主義比較出現新的特征:傳統人本主義從人本身出發研究自然、以某種精神或物質的實體為基點來說明人。在認識論上要求得某種共性的東西,因此是本質主義的,并且強調人的理性作用。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自然的研究,認為哲學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體的高度,主張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本體論。對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義、理性主義的解釋,認為人是孤立的個體,其存在及本質是情感意志和心理體驗等,是超出精神物質之外的?,F代西方人本主義不承認世界有所謂共性的東西,強調人的個體性,在個體的自我中尋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體驗。
(二)從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發現科研中的人本主義
[關鍵詞]卡爾•羅杰斯 人本主義 自我實現 積極關注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1-0054-02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紀5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和革新運動,因其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本性、價值、潛能、創造力和自我實現,并且反對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以及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因此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三勢力”???#8226;羅杰斯(Carl Rogers)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獨特的視角提出了心理科學觀、人格的自我實現理論、來訪者中心治療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本文擬對羅杰斯獨特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進行簡要介紹。
一、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
方法論問題一直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爭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各個心理學派別持有不同的方法論范式,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實驗―客觀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強調心理學采用實驗的方法,遵循自然科學的方式研究人類心理,如行為主義、機能主義以及當代認知心理學。另一種則是經驗―主觀范式(ex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主張心理學采取現象學方法,將人性作為主觀存在或內部經驗的人類獨特的本體論特點來研究,如格式塔心理學、意動心理學、現象學心理學等(車文博,1996,p551-552)。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認為這種模仿自然科學的方法并不完全適用于人類心理的研究,其結果只能造成非人化、機械論的心理學。鑒于實驗方法的局限性,絕大多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都主張將實證研究方法與現象學和存在分析的方法結合起來(楊鑫輝,2000,p240)。因此,他們提倡研究人類本性應該用更綜合、多學科的方法。
羅杰斯作為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心理學思想的研究方法也是建立在對傳統西方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批判基礎之上的。羅杰斯“倡導現象學方法,把它作為對意識經驗的一種直觀描述”(車文博,1996,p553)。他認為以往的心理學方法,如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認知心理學的計算機模擬等都忽視了人的發展潛能和價值,主張用動態的整體研究方法去研究實際生活中的人。羅杰斯主張將人或人格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不僅對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同時也綜合了主觀方法與客觀方法。這種主客觀方法的整合經歷了三個步驟:一是通過自己內部的參照框架獲得主觀知識,二是用他人的觀察核對主觀知識并取得客觀知識,三是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以取得人際知識。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這些認識構成個人的現象域,這雖是個人的隱秘世界,但通過上述現象學的方法仍能達到正確理解”(羅繼才,2002)。
二、人格的自我實現理論
“人性本善論”是羅杰斯人格理論的前提之一,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惡是由文化和社會因素造成的,同時人性的發展具有建設性傾向。這種傾向使人不僅在生理和心理上獲得滿足,同時也要不斷發展以及完善自己。通過對人性的認識,羅杰斯發展了人格假說。
他認為,有機體(organism)和自我建構(self-structure)是構成人格的兩個主要結構。由于人的行為是依據有機體進行解釋,因此有機體是行為的“積極發動者”,并表現出一種“有方向的傾向性”(楊鑫輝,2000,p297)。同時,羅杰斯將自我(self)看作有機體主要的心理組成成分,有時也使用自我建構或自我概念。自我包括個體對自己的覺知以及對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的認識。在羅杰斯看來,自我是一個穩定的結構,雖然發生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但仍能基本維持自身的統一。自我作為一種內在建構經歷了不斷變化發展的三個階段:首先形成的是一些處于意識水平的經驗,即自我經驗。其次在自我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對自身的覺知以及有關各種評價的自我概念。最后有機體可以形成理想自我,即期望自己能夠成為的那個自我?,F實自我與理想自我是否和諧,直接影響到心理健康。同時,人也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通過這種自我實現,一個人能使自己的潛能充分得到發揮。
三、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在具體領域的運用
(一)來訪者中心治療
來訪者中心治療(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羅杰斯創建的心理治療方法,以其人本主義的人性理論為基礎,代表著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主要趨向。它既不同于通過改變反應形式來糾正異常行為的行為治療法,也不同于探究潛意識改變不正常行為的精神分析,它是通過調動來訪者的內在潛能進行自我理解,進而改變對自我及他人的看法,同時產生自我指導的行為以便達到治療目的。由于羅杰斯主張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具有一種天生的自我實現動機和自我成長能力,因此,在他看來,在咨詢關系中,不應將來訪者看作是病理學意義上的病人,而應該將其看作是與治療者處于平等地位、享有同等權利的參與者。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應鼓勵來訪者自己敘述問題、解決問題。
羅杰斯的來訪者中心療法強調的是咨詢者與來訪者之間的情感關系,與來訪者建立一種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真誠相待、彼此信任的良好關系,能深刻理解來訪者的情緒和經驗以便設身處地地理解來訪者。同時,由于人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因此,心理治療應該使來訪者充分發掘自身潛能,減少其內心沖突,增強自我整合從而促進人格的完整。同時,在羅杰斯看來,心理咨詢成功的關鍵主要在于咨詢態度以及咨詢氛圍,而不取決于專業知識。要想營造這種咨詢氛圍,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其一,治療者要做到真誠或本真,能隨時面對自己經歷到的困擾,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以便消除溝通障礙,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其二,咨詢師要對來訪者的思想、行為、感受等表示真誠的關心以及尊重和接納,對其敘述內容既不鄙視也不給予評價,既要接受積極的情感體驗,也要接受消極的情感體驗。其三,咨詢師要設身處地地理解來訪者的內心世界,鼓勵來訪者自由宣泄其情感或痛苦、恐懼等情緒,使其在認識到自己問題的同時,也能使自己的人格發生整合,行為發生變化。
通過這種更加溫情友好、富有人情味的治療方法,最終使來訪者肯定了自己的價值觀,對自己及其潛能有了更加清晰、積極的認識,提高了自我評價能力,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
1969年,羅杰斯在其《學習的自由》一書中系統闡述了他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在他看來,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變化和學習,使學生能夠適應變化并且知道如何學習。也就是說,對學生要進行完整的教育,例如使他們具有創造性,能夠評估自己的經驗;對他人和社會持有積極態度。羅杰斯并不贊成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認為其弊端是教師單純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和服從,不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師生關系不平等。相反,他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認為教師要以真誠理解的態度關心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習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并且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將其培養成能自由選擇并為此負責的人;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業進展進行自我評估。在這種促進成長的環境中,學生的學習進度會更加快。
對于學習理論,羅杰斯強調意義學習。在他看來,學習并不是一種機械灌輸式的刺激與反應聯結的組合,而是一種“自我主動的學習”,是一個有意義的連續體,主要是學習者形成對外界刺激的理解和看法。在這種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加強對變化環境以及自我的理解來激發學習者內在潛能的發揮。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怎樣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這些有用的經驗和方法可以運用到將來的學習之中,因此,最有效的學習是學會如何學習,這種思想被羅杰斯稱為“學習是成長”的觀點??傊?,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主張學生中心論以及進行自我教育,從而發掘學生的潛能,啟發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四、對羅杰斯心理理論的評價
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心理治療、人格理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首先,他發展了人格理論。以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為基礎,強調人格的完整性,主張人具有天生的實現傾向,通過這種傾向,人會逐漸發展為一個“充分發揮作用的人”。其次,他提出的來訪者中心療法強調人具有自我意識和主動性,批判了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的機械決定論以及生物決定論,由于強調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使其心理治療方法富有人情味。再次,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點啟發了學生的自我潛能以及主觀能動性,通過有意義的學習,使學生成為具有創造力,能進行自由選擇并為這種選擇負責的人。
但同時,羅杰斯的心理學理論也具有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其理論建立在現象學基礎之上,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經驗,因此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另一方面,他的來訪者中心療法只能對有心理問題的正常人或是某些心理問題有效,而不能解決所有心理問題。同時,他沒有對心理障礙類型進行分類,而全部用其治療方法實施治療。
綜上所述,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在心理學歷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也引起人們的不少批評。而我們所做的更多的是吸取其精華部分,并且在實踐中應用和發展其理論,使其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參考文獻】
[1]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羅繼才.歐美心理學史[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楊鑫輝.龔浩然.心理學通史(第5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4]唐淑云.吳永勝.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述介[J].哲學動態,2000,9:31-34.
[5]鐘建軍.郭志宏.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及其對教學指導意義[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3).
[6]曾昱.羅杰斯心理治療觀述評[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68-171.
[7]梁金泉.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方法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1,4:128-134.
[8]孫勝.張延麗.人本主義心理學述評[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綜合版),2006,4:26-27.
關鍵詞:人本主義;大學;英語課程;重組
一、人本主義的概念及基本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約出現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它與行為主義心理學和心理分析心理學形成對立。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者內心世界的重要性,并且把個人思想、意愿與情感放在所有人發展的中心地位(Williams & Burden,1997)。人本主義所倡導的學習理論,不像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那樣,從驗證性研究中得到原則后再形成推論,而多半是根據經驗原則提出觀點與建議。此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不限于對片面行為的解釋,而是擴大至對學習者整個成長歷程的解釋。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A.H.Maslow)和羅杰斯(C.Rogers)等人,主要理論有“情意教學過程論”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
(1)強調人的價值,重視人的意識所具有的主觀性,選擇能力和意愿。
(2)學習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富人性的形成。
(3)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必須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學習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4)人際關系是有效學習的重要條件,它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創造了“接受”的氣氛。
總而言之,語言學習不僅需要教師向學生傳輸語言知識,還需要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學習語言的終極目的是交流信息、溝通思想,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語言交流和互動才是最有效的學習途徑。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最大特點是重視學習的感情因素。因此,教師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突出學習過程和自我實現的價值,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
二、人本主義理論對英語教學的要求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情感關系,進行開放式的教學,這樣教師教得順心,學生學得順心,師生感情融洽、配合默契,教學任務也就能順利完成。(黃和斌,2001)許多學生都認為英語學習是枯燥乏味的、難學的。所以,為了改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偏見,英語教師應想辦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努力為他們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他們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地習得語言。
(二)倡導自主學習
盡管人本主義理論沒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總結出系統的教學程序,但是它卻提出了許多有利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認真組織英語教材,確保其能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興趣和特長等,以方便學生的自主學習。
(2)教師的提問應該具有真實性和現實性,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學習動機。
(3)所提供的各種學習條件情景和目標要有可選擇性,這樣學生才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教學情景和目標。
(4)為學生提供確立學習目標、計劃和內容的機會,以使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程序。
(5)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教師和其他同學要對學生的自我評價給予反饋。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創建輕松、愉快的語言學習環境,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由探討,使他們逐漸形成獨自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應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廣博的學識去吸引學生,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從而激發他們積極的情感,由情感發展為一種強烈的需要,由需要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應從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習者學習動機入手,然后對學習者的語言學習潛質進行挖掘。
(三)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因素。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派認為和諧的師生關系比教學技能、課程計劃、視聽技術手段等還要重要。因為,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可以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可以保證學生在學習中身心愉快、興趣盎然,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和諧關系的建立對我國教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較為流行的“瘋狂英語”和“沛沛英語”,或是基礎英語教學中的“愉快教育”和“輕松學習”都從情感教育入手,強調教師應努力創設和諧寬松的教教學環境,保證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而使英語教學的過程成為幫助學生充分地發掘自身潛能、發展個性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
三、大學英語課程內容重組教學研究
2007年推出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修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要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教學要求要更高,教學模式應更加靈活,教學評價機制更加人性化。而課程重組和整合的目的是培養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因此,人本主義視角下的英語課程內容重組除了以上要求外,還需要考慮以下兩個因素。
(一)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語言產出技能的培養,努力引導學生進行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出,在這過程中還應不斷引導反饋和修正,以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在缺乏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應該為學生更多的說練英語的機會,讓他們在模擬語境中練習英語的輸出能力。此外,教師要注重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充分發揮校園和媒體的作用,例如校園電臺、視頻廣播、校園網等,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語言學習氛圍,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二)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
網絡資源的形式多種多樣,通常會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媒體為一體。教師在英語課堂中合理的利用網絡資源,將有利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英語教師可以在廣泛的網絡信息中找到交互式的語言材料。最重要的是,網絡資源的應用對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重新定位師生在教學中的角色,展開有效的英語教學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總之,大學英語課程內容重組是當前大的時代背景下,依據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的一項重要教學改革,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工程。盡管當前已有很多學者就此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但其在大部分高校中仍處在改革探索階段,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參考文獻:
[1]王洵.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瘋狂英語,20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2-129-02
所謂聲樂教育是教授學生聲樂藝術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有人主觀參與,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都應當以“人”作為出發點,這是因為聲樂藝術是以人為主體的,它所表達的是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人本回歸理念,并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其真正運用,對于聲樂教育水平以及質量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意義。
一、聲樂教育基本內容
聲樂屬于音樂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人聲進行演唱的一種音樂藝術,可以以樂器進行伴奏,聲樂主要包括二種,即美聲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而當前在我國又有一種新式唱法出現,即原生態唱法。一般情況下聲樂所指的就是美聲唱法,在聲樂中也有不同流派流傳,其演唱具有自身特色。在聲樂中依據人聲音域高低以及音色之間差異可分為以下幾類:女低音、女中音以及女高音,還有男低音、男中音以及男高音。聲樂教育包括很多內容,主要有發聲方法、曲風處理以及情感表達等一些內容,其它還包括關于聲樂教育理論研究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相關內容。
二、人本回歸理念
聲樂教育屬于聲樂藝術的一個教學過程,在該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就是人的參與,若無人的參與則就不存在聲樂改造以及創新過程,因此在聲樂教育中其重要任務就是將聲樂教育本人以及人參與過程處理好,使人們能夠提高其音樂素養,從而使聲樂教育中人本回歸理念得以真正實現。在聲樂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教學大綱整體把握好,協調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將人本主義以及聲樂教學實踐進行結合,使聲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一)聲樂教學含義
第一,聲樂教學主導為教師。新教學模式改革改變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關系,由原來以教師為中心轉變成為學生為中心,而這些變化對聲樂教育思想以及教學方式創新也必然有一定推動作用,聲樂教育屬于視覺及聽覺之間完美結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只有將教與學結合,才能夠真正感受到聲樂教育特點。在該過程中,教師引導作用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教師主導是特別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學生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習自覺性方而,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在教學目標設計以及教學活動中能夠積極參與,從而創造和諧自然教學環境,將學生實踐性以及創造性提高作為教學目標,教師應當將自身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從而更好為學生主體學習活動服務。
第二,教學主體為學生。學生屬于教學服務對象,但同時其也是學習主動群體,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即是教學應當而向所有學生,通過由教師進行講解以及指導,從而將教學相關知識點掌握,進而使學生得以全而發展,其具體表現就是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當將學生作為考慮重點,在安排教學時間時應將學生作為主體,在組織教學形式時應當將學科特色以及學生特點進行結合,在教學方式方而應當以學生為本,進行教學創新。
第二,教學中心主軸為聲樂。對于聲樂藝術而言,其主要思想感情就是人聲,在聲樂學習方而應當具備高度藝術性、豐富創造性以及較高興趣性,其與一般文化課知識相比較而言,存在本質區別,聲樂所具備高度藝術性在培養人素養方而有著十分積極影響,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必須應進行的兩個部分就是知識傳授以及技術掌握,然而其并非聲樂教學中所有內容以及根本目的,在聲樂中將人作為樂器,所以在聲樂教學中,“以人為本”應當包括發揮聲樂功能。
(二)人本主義中主要觀點
第一,目的觀。對于人本主義教育方式而言,其所強調的是教育是以促進人個性發展以及發揮為最終目的的,所培養的人應當有個性,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其所特有個性,幫助學生對其潛在個性進行開發,由于每個人都有不同個人經驗以及體驗,不同學生也有個體差異存在,在人本主義中就是將這些個體差異以及不同價值觀作為出發點,對于人本主義教育而言,其觀點就是通過教學能夠使學生發展與自身性格特點更加相符合。
第二,教學觀。在人本主義教學理念中,所強調的就是將學生當作教學主體,應當將學習者作為中心,盡可能滿足學生各個方而需求,使其各自潛能得到發揮,使其能夠在一個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對其健康心理進行培養,在教學方式方而,應當注重個別教學,將集體教學最大觀點改變,為能夠使學生形成獨特個性,應當盡量選擇個性化教學模式。
第三,師生觀。教師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思想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創造自由和諧環境使學生進行學習,而該環境就是師生之間關系,師生關系屬于較特殊的一種人際關系。在該人際關系中,教師不再是管理者與控制者,而是成為學生學習促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為主要對象,學生屬于不成熟群體,通過教師進行教育以及指導,能夠促使學生不斷進行發展,從而逐漸成熟。學生群體充滿活力與個性,在人格方而而言,其與教師屬于平等關系,而人本主義就是認識到該關系,提出將角色轉變,將民主、平等新型師生關系以及教學模式建立起來。
第四,課程觀。在人本主義教學理念中,教學重點由教材轉移至個人,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所注重的為分解教材思想結構,但是將學生所具備心理特征及特點忽視,從而導致原本知識的完整性受到破壞,使人很難進行整體把握,在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中將“統一觀”概念提出,應當使教材整體結構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狀況,將情感領域及認知領域結合起來,在這種統一觀點中,所注重的為知識廣度而非知識深度,其所關心的為知識內容而并不是知識形式,從而使常規課程中所存在不足以及缺陷得到彌補。
三、聲樂教育中人本主義思想產生以及發展
(一)人本主義思想產生
在起初人本主義思想屬于一種唯物主義說,即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學,其所強調重點就是以人為本。人本主義思想為一種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思潮,其所主張的是人身白由權利可能受侵犯,在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式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教育思潮,在這種新型教育思潮中所體現的為將學生作為中心,將學生自我價值的發展以及培養作為目標,屬于一種新式教育觀。所謂人本主義思想就是以人為本,在21世紀社會中,該思想己成為時代潮流,當前所存在人本主義思想是對傳統人本主義思想進行延續及繼承。
(二)人本主義思想在聲樂教育中運用原則
在運用人本主義思想時應當符合一定原則,依據這些原則進行運用才能夠使其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堅持將學生作教學主體,將教師作為教學主導,教師應當能夠主動創設對教學有利場景,然后與學生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對學生進行主動引導,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溝通,可傳遞給學生知識,在該過程中教師所充當角色是對學生輔助及促進。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聲樂藝術屬于有較強實踐性且需創造的一門學科,不可能一步完成,應當循序漸進,通過逐漸進行培訓使聲樂教育能夠符合人本回歸教學要求以及目的。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啟發及引導原則,聲樂教育屬于藝術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啟發及引導方式,激發學生潛能進行創造,使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主動執行者,利用啟發以及引導而創造和諧與互動氛圍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對學生自身實際情況更加關注與尊重,在大教學環境中教師還應當注意調整及改變學生具體情況,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更好學習。
四、構建人本回歸理念
(一)在聲樂教學中更新理念
聲樂教育屬于有著較強藝術性的一門學科,應當將學生以及教師思想意識提高,對在聲樂教學以及學習過程中自身責任以及任務應當有正確認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明確自身所存在價值。對于聲樂教育而言,其本質并非是要在演唱形式以及歌曲演唱方而進行教學,而是應當對歌曲演唱技巧進行教學,使學生學會在不同歌曲上巧妙運用演唱技巧,使學生能夠學習到音樂本質,從而使自身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發揮,應學會通過音樂對自身藝術素質進行培養。
(二)通過民族化內容弘揚人本回歸理念
在我國民族中少數民族占很大部分,在聲樂演唱形式上各個民族也具有其特色,也有很多不同民間流派存在,一些影響力較大歌劇就是源白少數民族中的歌劇形式。在聲樂教育過程中,在聲樂課堂上可融入這些本土氣息較濃厚聲樂藝術,使學生對不同民族發聲方法進行了解,從而將這些民族歌曲所具有特點以及所蘊含文化氣息掌握。除少數民族中聲樂歌曲之外,有些地方戲曲也十分有特點,也可將其融入課堂中,通過對比不同民族聲樂差異以及演唱技巧,將聲樂發聲技巧掌握,將綜合人文素質提高,但是應注意勿對某民族文化偏重,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當使學生保留自身特色,以此為基礎使其發揮自身優勢,傳播并弘揚民族文化,從而使聲樂課堂大融合得以形成。
(三)教學中以多媒體引導人本思想
在常規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均是利用自身耳朵及眼睛對音樂進行感知,或者利用教師及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對聲樂思想感情進行表達,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學性,僅僅依靠感覺無法完整教學根本目標。在現代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使聲音基本元素顯示出來,然后利用多媒體軟件比較教師音色,可通過波形顯示出來,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對自身和教師之間所存在音色差異進行判斷,從而使學生視覺、聽覺以及主觀判斷能力得到提高,利用這種較新奇教學模式還能夠對學生學習興趣具有激發作用,使學生對聲樂學習更加熱愛。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教師唱,學生錄,教師錄,學生唱方式,然后比較學生與教師聲音效果,學生便能夠通過波形圖發現自身需改進之處,然后依據所存在差異,教師將正確表達方式傳遞給學生,通過不斷發現以及改進,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四)將教師隊伍重現構建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聲樂教學屬于必修課程,對學生今后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當不斷加強學習,使自身聲樂知識更加豐富,要將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域中聲樂表現形式以及演唱風格掌握,通過學習使自身不斷完善,使自己有越來越寬廣的音樂道路,通過教師帶動,為學生學習樹立較好榜樣,將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應當形成教師之間的競爭機制,從而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夠更加積極投入,盡量多參與國際音樂表演及賽事,使中國傳統音樂得到傳播,并且世界音樂帶入國內,使音樂實現雙向互補,發揚中國音樂。
小學教育管理管理模式人本管理創造性人本主義是20世紀重要的一種思想,強調要對每一個個體進行尊重。當前已經是進入了21世紀,中國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過程當中,需要聚集民智、匯聚民力,要發揮出每一個個體的責任心以及創造性,就更需要注重對人本主義思想的運用和發揮。而小學階段的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尤為重要的教育階段,因為青少年自身的人格、品質和基礎知識都是在小學階段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因此,加強對于小學教育的人本主義管理,培養小學生的自我表現以及主體性的地位,培養出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自信,也是小學階段進行教育所需要進行解決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當前小學教育在管理上所存在的普遍問題
(一)教育管理上對于學生的創造性存在抑制的狀況
中國很早就已經興文重教,從東周時代開始就已經有諸子百家進行傳習講學,一直到現在,中國仍然十分重視文教的重要性,并且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但是正因為中國從封建時代以來長久的教師權威性價值觀念的影響,很多小學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都是強調服從,并且教師也是服從小學的科目教研組的教研成果,無論從教學的方式或者是教學的內容上都應該服從教研的成果,不然則可能受到詰難和責備。而負責具體教學的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強調學生對于知識的被動接受,但是一旦學生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提出一些新的觀點,或者表達自己的個性等,卻不容易受到教師的接受。所以,教育管理上對于小學生的創造性沒有尊重,很多學生在日常的過程當中也都放棄了自身的創新嘗試,這一點對于很多小學的教育管理者而言,也同樣無法進行創新性的引導和管理。
(二)教育管理過程中不容易發揮出管理者自身的素質
當前對于小學教育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高質量的教師資源的缺乏,以及教學上存在的資源緊缺的狀況也逐漸突出,影響了很多教師在教學優化以及深入研究探討的過程。小學普遍出現的負責一線教學的教師資源緊缺,以及資金上、時間上普遍不足,這樣很多小學教學過程中就采取大班教育,班級的學生人數太多,教學的質量也不好,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和傳統的教學方式沒太大的本質差別。在這樣的教學過程當中,就無法真正對于每一個不同的學生個體差異性進行關注,教學沒有個體的微調,容易造成教學方式和內容的一刀切,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探索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下以人為本的小學教育管理模式
(一)采用民主的人本主義小學教育管理模式,強調全員參與
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小學教育管理的發展的根本目標。小學的教育管理者和小學一線教學的教師,在貫徹執行相關的小學規章制度、教學制度上也需要徹底、自覺以及主動。但是學校在形成小學的日常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上,不能夠完全忽視對于負責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的經驗的主觀感受。由于很多負責一線教學的小學教師,對于小學教育實施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問題更加清晰,所以可以更加不留死角地掌握當前小學教育管理所缺乏的一些層面。這些寶貴的知識和經驗,都應該被小學的教育管理者所吸納和整合的。小學的教育管理者要強調策略研討上的全員參與性,教育管理的策略要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從而能夠更加全面地聚集一線教師的智慧,形成更好的教育模式。而這種人本主義的管理模式,也會對于一線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起到更為積極的影響。
(二)要注意人性管理和制度管理之間更好的結合
小學要進行人本主義的管理,還要注意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互相之間的結合。過去的教學管理比較注意服從,這樣在教育管理之下,會讓一線教師容易產生消極應對心態,從而無法獲得尊重和滿足,在工作過程當中就不容易進行配合以及服從。而人性管理最為重要的就是讓被管理的一線教師能夠獲得精神上的尊重,和一線教師平等地進行交流,進一步地取長補短,在情感上進行互動,最終可以促進教學管理制度令行禁止,一線教師更加配合以及服從。小學的教育管理者要更注意發揮一線教師的工作自主傾向性,并且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后促進這些小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因此,管理者要更多地對教師理解以及尊重,最終以人性管理配合制度化的管理,促進小學教育管理的發展。
(三)構造更為濃厚的人文教育文化的氛圍
小學的教育管理者要注意以人文本的觀念,不僅僅是作為學校的管理者需要具備這樣的管理價值觀,更是一個文化養成的過程,從而用人本主義的機制以及方法對學校進行管理。小學的管理者要更加注意放手讓負責一線教學的教師去探究一些新的小學教學方式,以及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一旦教學的管理者和一線教學教師在一些教學的方式、教學的內容上存在分歧的時候,不要采用傳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要注意采用一些平等的交流和互相溝通的方式,讓一線教師能夠想說、能說、有機會去說,不要輕易懷疑教師的一些創新觀念和做法,也不要形成一些思維定勢,不愿意和教師繼續交流,最終造成了教學管理者和一線教師之間的嫌隙。這就是平等、互相尊重的人本主義教育文化氛圍的培養和形成。這些寶貴的人本主義教育文化,對于小學生而言,也是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三、結束語
在營造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和一線教師之間的良流,并且鼓勵教師進行自主創新,發揮主觀能動性,共同為培養具備全面綜合素質的新小學生而付出努力。讓小學教師愉快地參加工作,在教書育人的過程當中實現人生價值,也是小學教育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時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王召宏.特色文化、小班化讓教育如此和諧――赴南京、上海學習心得[J].教育教學論壇,2009,(03).
關鍵詞: 翻轉課堂 人本主義理論 以學生為中心 評價模式 差異化
一、引言
新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機,教育正處于變革之中,翻轉課堂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翻轉課堂與人本主義理論所持觀點不謀而合。人本主義理論教育強調人的情感、審美和對無限與永恒的體驗,注重學生內心世界、主觀世界的發展變化,把學生當做一個活生生的、有個性的、有生命價值的主體看待,深入挖掘主體的內在需要、情感、動機和主觀愿望,從滿足主體生存需要的角度開發其學習和發展的潛力(汪基德,席琴:2002)。所以,翻轉課堂可以說是人本主義理論在教學領域的一次全面體現。
二、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該校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開始使用錄屏軟件錄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課聲音,并將視頻上傳到網絡,以此幫助缺席的學生補課。后來,這兩位老師讓學生在家看教學視頻,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并對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張躍國,張渝江:2012)2011年,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會上的演講《用視頻重新創造教育》中說:很多中學生晚上在家觀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數學教學視頻,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業,遇到問題時則向老師和同學請教。這種與傳統的“老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課堂模式,被稱之為“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自此,“翻轉課堂”成為教育者關注的熱點,并被加拿大的《環球郵報》評為2011年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張金磊:2012)由此可見,翻轉課堂顛倒了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之外通過網絡傳授課程知識而把“課后作業”移至課堂中進行。在課外,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對課程進行學習,通常是觀看學習視頻,并能夠和教師同學在網上交流分享心得。在課堂上,學生和教師一起交流學習心得,完成其他教學活動。現在電子產品在大學生中的覆蓋率很高,大部分學生喜歡通過網絡學習,所以,將翻轉課堂引入學習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翻轉課堂教學能夠令課堂“活”起來,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習活動貫穿課堂內外。
三、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創立,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義者指出,人的存在就是認知與情意相統一的整體的人格,認知學習與情意學習必須統一。而現代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結構,主要強調外在因素對學生的作用,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學生的學習心理及學習需要未受到足夠的關注與滿足,這就使得現代教育容易出現死板、僵化、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一系列問題。人本主義者更注重學生作為“人”的意義,認為“人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格而成長的。單純地著眼于智力活動或伴有大腦活動的抽象智力的發展,人格是不能獲得健全的成長的”。(鐘啟泉:1999)
四、翻轉課堂優勢
(一)以學生為中心
人本主義理論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教師應當是課堂中的促進者而非主導者,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非強制性地灌輸知識。在翻轉課堂模式中,教師也是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交流活動,學習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帶著課前學習的問題來到課堂,積極參與討論能夠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做到主動發問,主動學習,成為課堂真正的主導者,高度參與學習活動。教師還能夠通過與學生更多的交流獲取學生學習的情況,從而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果。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獲得改變,變得更加平等,并且能夠更多地進行互相的交流學習。即使是平常比較害羞內向不敢在課堂發表意見解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課下的交流平臺進行討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著名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是教學的促進者,對學生的學習起促進作用,而不應進行干涉和過多的控制”。(程榮旺:2011)這也與翻轉課堂的理念高度契合。
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人本主義的精神。
(二)學習環境的轉變
人本主義理論主張營造主動學習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處一個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能夠自由地發表見解而不用擔心受到指責。學生能夠在課下隨時隨地進行不受干擾地學習,而不必受到課時的限制。因此,不僅需要營造課下輕松的學習氛圍,課堂上輕松愉悅的討論氛圍,生生、師生之間平等、互助、信任的交流氛圍也至關重要。
(三)差異化學習。
傳統的標準化課堂教學無法讓每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理解所學知識,往往在學生還未理解新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快速地跳入下一個知識點,很難兼顧每個學生在學習上的進度,即使察覺出,也無法對其進行針對性復習。課堂時間太少和教學內容太多也導致教師不得不趕進度進行教學,而忽略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人本主義理論注重學生的個體實際發展,強調差異化學習。教師制作的課件可由學生保存,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不必擔心由于一些原因所產生的無法聽課的問題,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調整學習進度,或在已經熟練掌握的時候先于普通進度進行學習。
(四)評價方式轉變
傳統教學模式所提倡的標準化考試在檢驗學生長期的學習效果,評估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上還有待商榷,部分學生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考試后把知識忘得一干二凈的情況時有發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雖然可能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但是對于整體的學習來說是沒有用處的,所學知識難以內化成自身能力。人本主義理論認為評價的目的不應單純地以測驗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否則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翻轉課堂強調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注重學習的過程,綜合考查學生在課堂上的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創造能力、成果展示能力等方面。成績的優劣不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因為,正如薩爾曼?可汗在《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中所言:“教育的目的與升學率和考試分數無關,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收獲人生的果實,教育的責任是挖掘人的潛力,教育的使命是提升人的尊嚴?!保ㄋ_爾曼?可汗:2014)
五、翻轉課堂的實施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認為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應重點創建愉悅的互助交流的學習環境。在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地制作并呈現課程內容材料,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令學生形成互助學習小組交流意見,解決困惑,從而提高學習成果。
教師首先建立教學平臺,可以建立網站,或使用各類平臺教學資源,如moodle,微信等。分析教學目標與內容,制作教學PPT與教學視頻。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一般通過觀看教師提供的視頻及相關資料獲取并學習知識,教師可以親自錄制教學視頻或選取網絡上優質的教學資源。視頻時長在10分鐘為宜,短的不夠闡明教學內容,太長又會讓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此外,視頻也不宜出現太多干擾學習的不必要的內容,如果出現,學生就很容易分神,無法集中精力在學習內容上。在課前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安排學習時間,把困惑帶至課堂進行討論。同時教師要上傳相配套的翻譯練習,供學生在課前學習完畢后練習。學生可以在課下進行協作學習,開展互助討論,學生還可以把自己在課前學習時所遇到的問題先行反饋給教師,這樣,教師提前就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針對課堂活動設計教學。
人本主義理論強調“邊做邊學”,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或思考中學會解決問題。在翻轉課堂活動中,教師應首先針對學生課前學習所反映的問題進行答疑,并補充有關內容。之后學生分為3至5人的學習小組,教師布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任務讓學生討論,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內部與組員交流學習想法,教師可走下講臺,融入學生的討論,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在小組討論結束后,學生上臺展示交流成果,互相學習,彌補不足。之后教師對學生就任務結果進行反饋。在此過程中,不僅注重對結果的反饋,而且注重過程的反饋,并記錄下來作為評估的標準之一。這樣,在一節45分鐘的課程中,學生可以不斷提出新的想法進行交流,課堂時間會過得很快。
六、結語
人本主義課程作為翻轉課堂有力的理論支持,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實際需求出發,強調轉變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和交流過程,注重學習的全過程而非標準化測驗結果。翻轉課堂的利用有助于延長學生的課后學習時間,提供所需學習資料。課下的課程學習并未給學生造成太大的學習壓力,反而使他們能夠更加靈活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雖然翻轉課堂能夠帶來眾多好處,但是在其應用上存在相當的難度,教師需要精心組織教學,編輯教學資料,學生需要有設備獲取并學習資料。因此,翻轉課堂的普遍化實施還有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汪基德,席琴.論人本主義教育思潮對當代教育實驗的影響[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03):62.
[2]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9-10.
[3]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4]程容旺.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思想淺析及其啟示[J].文教資料,2011年9月上旬刊:125.
[5]張慶宗.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多媒體外語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3(4):41-45.
[6]胡敏中.論人本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62-67.
[7]鐘啟泉.現代課程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