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

        第1篇: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 農村小學 語文教師 教學方式轉變

        【課堂項目】此文為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BY[2013]G007)“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63-01

        一、課題研究背景:

        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今后工作、生活的質量。在語文教學中,雖然老師們做出了種種努力,但來自各方的批評、指責還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師的教學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各方面發展,教師的主宰意識很難改變,社會對語文學科的認可度不滿意等。為此,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自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課程改革正式實施。如今已是2014年,基礎課程教育改革到了深化階段。《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樹立全新的語文教育理念,摒棄固有的,陳舊落后的傳統教育觀念,建立全新的語文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師生合作觀,與此同時,還對語文教師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目標及內容: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教學方式是新課改成敗的關鍵,只有轉變教師固有的“舊”的教學方式,努力適應新課改對當代教師教學方式的多維要求,才能使新的教學方式更有效,才能構建符合農村學情的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課題在研究中,采用案例法、問卷調查法等,以常規課堂教學為載體,教研活動為平臺,以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通過典型案例的收集,常規教學、教研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利用多種形式與教育專家進行溝通,不斷提升自我,進而探究出符合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四、研究結果分析:

        1.語文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認識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是新課程的創造者,教師們都能意識到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及對教師教學等多維度的要求。

        問卷顯示,96.1%的教師能夠意識到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認同新課程實施對教師要求的提高;80%的教師認為新課程對教師負擔有所增加;73.5%的教師能基本把握新課程改革。可見,當今語文教師已經認識到了新課改所帶來的教師角色的變化,對自己在新課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準確的定位。

        2.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具體情況

        (1)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面

        語文學習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不單單依靠教師的講授,教師應根據學情積極創設問題情景,注重問題的層次性,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參與探究的機會,教師在加以適當的組織、引導后,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合作交流,進而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尋找到問題的答案。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深入課堂觀察、參與常規教研活動、走訪調查,了解到有近20%的教師認為語文學習只要教師教的好,學生就能進步;認為語文學習靠學生,老師關系不大的占到10%;認為語文學習靠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占到70%。可見,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教師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2)在多媒體運用及其他教具使用方面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教學情景,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堂觀察和問卷結果顯示,80%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經常使用多媒體及其他教學具輔助教學,使抽象變直觀,學生容易進入課堂教學情景,又增大了課堂容量;13.5%的教師偶爾使用;6.5%的教師幾乎從來不用。問卷結果中顯示,44.5%的教師認為最欠缺的知識就是現代教學技術;40%的教師選擇了語文專業知識不足。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已經意識到了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必要性。

        (3)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語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很大,能調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體驗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通過課堂觀察及常規教育活動來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有了質的變化。以前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幾乎不評價或評價少、形式單一,現在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能很好把握評價時機,評價語言中肯、委婉,以學生為主,采用適時評價和延緩評價相結合的辦法,并且采用多元評價、多角度評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探討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

        (4)在課堂教學方式方面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語文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教學方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須更新的。通過課堂觀察、常規教研活動、調查問卷結果來看,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85%的教師能根據學情師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實行充分、開放的預設,堅持適度有意義的講授,努力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在最喜歡的語文教學方式中,66.9%的教師選擇“討論法”,選擇“講授法”的教師占到12.5%,90%的教師選擇“教學方式不固定,課堂上比較關注讓學生思考”。可見大多數學生能適應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而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注重學生思考。

        五、問題探討:

        首先,農村學校由于受各種客觀原因的影響,高效課堂實施學校有限;家校聯系少,家長對高效課堂認識程度參差不齊;老教師較多,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專業知識不夠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課改的實施。

        其次,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僅限于本鄉所屬小學語文教師,還缺乏一定的普遍意義,以后的研究工作要多與兄弟鄉校交流,全面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潘瑞娟.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青春歲月.2011

        [3]周健仁.做有魅力的語文教師.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

        [4]陳華紅.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 2013

        第2篇: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一、小專題教研的理念

        所謂“小專題教研”就是:針對平時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但容易被忽視的小問題、小現象、甚至小技術、小環節進行剖析和研討,在短期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也就是圍繞教育實踐中的小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討。這些小問題是指,教育教學中比較集中的、具有普遍性的、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小問題。通過對這些小問題的分析、思辨、實踐檢驗等多次研討,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這種回歸教育實踐,從教師身邊做起的教研,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小專題教研的主要作用:其一是解困,解決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困惑;其二是去弊,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其三是求善,追求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小專題教研的特點

        由于小專題的研究范圍局部化,研究內容具體化,研究方式簡單化,研究周期短期化。所以,它具有“實、小、活、快、專”的特點。“實”:就是研究內容真實,研究過程實在。從實際中來,為實際服務。做真研究,開展真研討,進行真實踐,撰寫真文章。內容源于教育教學,研究在做、學中研,成果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所以,一切源于實踐。“小”:其一是研究規模小,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年級組,一個教研組,也可以是一個學校;其二是研究的切入點小,內容單一。學校各個領域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但這個“小”意義特定,必須體現“以小見大”。“活”:一是研究方式靈活多樣(行動研究、個案研究、調查研究、經驗總結等,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研。);二是研究成果形式簡單、靈活多樣(一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得到一點成果。成果形式可以是小論文、案例、教育敘事、經驗總結、研究報告等)。“快”:就是研究時間短、見效快。小專題研究的目的是及時解決教育教學困惑,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實踐,努力提高課堂實效,追求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由于小專題研究所取的樣本小,不需要該問題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統的經驗總結。因而,研究周期可以是3―5周,多則一個學期,最多不超過一個學年。“專”:內容單一。小專題不等同于教育教學工作中一些零碎的、一般的泛化問題,專在實踐層面上,專在操作層面上。它是問題,但在問題的“度”上有明確界限,它不是大問題,大了則不專,也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上升為小專題。可謂是“雞毛蒜皮”中的精華,本鄉、本校的實際問題。

        三、小專題教研的過程

        小專題研究一般分“準備、研究、總結”三個階段進行。基本模式是:“發現問題、確立專題―培訓學習、設計方案―探索實踐、反思升華―提煉總結、形成策略。”

        1.發現問題 確立專題

        問題出課題,課題以問題為載體。小專題教研堅持從教學中發現問題并形成研究專題,問題源于教育教學實踐。每位教師在實踐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困惑,發現一些問題。我們的小專題教研就是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來自日常教學中的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但不是任何教學問題都是我們的研究專題,而是要關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教學問題。這就要求每位教師要有問題意識,把平時教育教學中面臨的真實的實際問題積累下來進行梳理,把值得集體研討、探究的問題提取出來。經過大家的暢所欲言、互相交流,再將大多數老師普遍認為的值得研討的問題確定為研究小專題。

        2.培訓學習 設計方案

        要研究就要注入科研元素,我們對確立的研究小專題,不應是形式上開幾次討論會,上幾節研究課、公開課。而是要注重全員參與,做實實在在的研究。首先要注重培訓學習,從網上和書籍上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別人的研究狀況,借鑒他人的經驗,進行校本培訓,尋求理論支撐。再由小專題研究負責人,精心設計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形成方案,并將每一個階段的工作落實到人,切實保證研究的正常開展。

        3.研討實踐 反思升華

        確立了研究的小專題后,學校、教研組就應搭建好教研平臺,發揮每一個教師的智慧,根據小專題的特點,采用恰當的方式和方法,但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方法,都必須突出“研討”與“實踐”。根據小專題研究的需要,按照“確立研究點―設計教學―課堂實踐―反思診斷―修改提高”的程序,植根于課堂教學中。

        4.提煉總結 形成策略

        我們對小專題的研究,最終是要尋找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最佳辦法。所以,一項小專題通過一段時間的多次反復分析思辨、實踐檢驗、共同研磨,就要進行總結,提煉出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形成一些能夠指導我們本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策略。

        四、小專題研究的推進

        第3篇: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 工業設計史 輔助 教學研究 臨摹 設計

        人類的設計活動悠久,設計歷史源遠流長,而設計教學與教學體系的產生與發展遠不及設計活動久遠。設計學術界通常把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包豪斯作為設計領域真正意義的設計院校,包豪斯的成果與影響歷經近百年,仍被后人傳承與頌揚。以構成和工作坊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主的包豪斯辦學形式自然是當今諸多設計院校與專業的范例,強調學生的技能必然成為當代設計專業教學的重點傾向,再加上設計專業學生畢業走向設計崗位后,很少直接涉及設計史論內容[1]。無論從歷史沿襲,還是設計專業特性,能夠身體力行實現創意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樣的情勢下,設計史課程不受重視,成了設計專業學生的選聽課程。工業設計史作為工業設計專業必修史論類課程處于尷尬的境地,與其他技能性和設計實踐課程相比,它被定義為理論的、抽象的,甚至是次要的。

        為擺脫工業設計史課程被輕視的現狀,有必要強調其重要性,但更切實有效的做法是進行課程教學實驗與改革,使工業設計史與設計融合,帶動學生能動地獲取設計知識,提高認識,啟發設計思維,豐富設計方法與途徑。很多高校針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諸多設計教育者進行了課堂改革,但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通過教學觀摩與課堂教學經驗,對工業設計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以下歸納。

        (1)教與學被教材束縛,對學生的考核大多是對學生記憶能力的測試,機械式的枯燥記憶很難激勵學生主觀能動地進行擴展閱讀,有限的設計史論知識很難讓學生系統理解設計的發展與流勢,更不會健全史論框架[2]。

        (2)課堂教學以教師的單一講解為主,學生多以觀望的態度學習,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設計作品和風格漠視,缺乏理解,不會分析。

        (3)工業設計史課程結束后,大多數學生對所學知識逐漸遺忘,在設計實踐中不會聯系史論知識,不會借鑒歷史上的設計案例與設計方法。

        這些問題在工業設計史課程中具有普遍性,所以有必要在課程教學中進行改進,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借助輔助教學手段與方法,具體可以采取專題研究與評價、作品賞析與臨摹、主題設計等形式。

        1.專題研究與評價

        以往,工業設計史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教材展開,雖然現在多媒體教學呈現給學生更為豐富的圖片與視頻史料,但是課堂時間有限,所涉及的信息量同樣有限,并且在教學中常伴有教材作者和講解教師的主觀見解。學生不會能動地思考與研究,更不會追根溯源,查閱原文資料。這違背了鼓勵學生構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引導學生主觀能動地學習與閱讀這一教學初衷。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之前以教材為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選取適宜的時機穿插專題研究:教師輔助學生選擇題目,進行定題分析研究與課堂演示,教師引導與評價。以此激發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收集、理解和表達知識。

        專題是將線性的教材內容打散重組而成的平行、獨立且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小單元。專題與教材的知識點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是學生將來要呈現在某一課堂上的主題。教師在輔助選題時可以給學生較寬泛的范圍,如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中國明代家具設計,包豪斯的設計,風格派,波普風格,高技術風格,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意大利現代設計,德國現代主義,荷蘭現代主義,瑞士現代主義,美國現代設計,理性主義,綠色設計,當代設計,等等[3]。在這些大綱中,學生甄選感興趣的專題,并與教師探討確定詳細的題目。選題與定題的方式是多元的,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教學特點與學生的傾向進行確定。定題之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圖書、互聯網資源等途徑收集整理資料,分析與研究,以課件、視頻或專題報告書的形式呈現出來。教師再把這些專題合理穿插到授課間隙中,給予每個專題適宜的時間進行課堂演示。通過演示,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想法與觀點,針對性地進行評價。教師評價對于專題研究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學生最初的觀點是不完善的,而且不同學生在演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師需要隨機應變,通過與學生溝通和評價對其進行引導,最終幫助學生完善知識概念。但要特別注意一點,給學生布置專題,并不意味著把課程全部交給學生講解,工業設計史以教師講解、梳理設計歷史脈絡,分析設計作品與風格為主的課堂形式是不能被取代的。

        以專題輔助課堂教學的組織方式比以教材為主的單一教學方式更生動與直觀,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另外,專題研究由學生獨立完成,每個人的工作內容、要求明確,容易促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通過專題研究,學生會更多地關注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框架,進行擴展閱讀,感受到開卷有益,由機械地獲取知識轉變成知識的探求者。

        2.設計賞析與臨摹

        工業設計史傳統教學多采用單一的講解形式,期末以論文或試卷形式檢驗學生對整個史論的掌握情況。學生課堂聽講,課后或考試前記憶,記憶成了學生學習史論的唯一利器。學生缺乏研究設計作品、風格與設計方法的激勵,完全成了設計歷史中無數經典設計的遠觀者。當問及學生喜歡的設計師、設計作品與風格時,多數學生的回答是“都差不多”,“讓我想一想”等。這說明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過程中缺乏調動學生學習的豐富刺激與責任的因素。所以,在史論課程的教學中大膽引入設計作品賞析與臨摹作為輔助,引導學生發現自我與設計史中各類風格與作品的聯系,研究設計作品及相關史料信息,設身處地地進行主觀感受,培養審美能力。

        設計賞析與臨摹可以在課堂和課后同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各類設計風格流派中的典型設計師與設計作品進行分析。設計發展至今,已經有海量設計作品誕生,所以教師選擇賞析作品時要注意其典型性,抑或根據授課學期的時下性需求進行針對性的選材,如漢寧森、潘頓等設計師的燈具作品,彼得?奧普斯維克、柯倫波等的座椅設計[4]。這些作品是創意的體現,同時包含設計師對形式、材料與技術的探索。在賞析過程中,注意介紹設計者、時間、設計特點及風格特征等史實性內容的客觀性,盡量減少教師的主觀評價,評述的任務交給學生,并向學生布置課后作業任務:選取某一風格流派、某一設計師或某一設計公司與機構的一件或幾件設計作品進行評價與臨摹,從而拉近學生與設計史料的距離,引導他們自主研究產品的尺寸、比例、造型、功能與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多數學生會通過課外讀物、網絡等方式收集產品信息,也有部分學生會參觀展覽或賣場,實地測量、研究與感受設計作品。作業完成之后可以進行集中展示與講解,教師進行講評。

        這一課堂輔助從理解風格流派、收集資料、賞析作品、臨摹設計到展示與表達。學生收集資料,理解產品與相關人物流派,研究并臨摹產品,切實消除了史論與學生的距離感,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幫助他們形成了自身的審美傾向,為日后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3.進行主題設計

        工業設計專業具有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特色,設計思維的培養與設計行為的訓練是今天各大設計院校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工業設計史課程是人類設計活動積累的總結,它記錄了人類砍砸石器,制作陶瓷,批量生產,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多元的設計活動[5]。其中涉及大量的設計案例,并闡述了對應的設計理論。這些對培養設計思維和塑造設計思想,提高審美與設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工業設計史課程并不是一門純粹的理論課程,它是實踐的總結與思考,最終應該回歸到設計實踐活動中。而現階段以單純講解和論文形式為主的工業設計史教學基本處于學過即過的狀態,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多被束之高閣,學生很難把所學案例與方法運用到設計中。所以,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入實踐性的教學輔助,最有效的設計實踐莫過于“設計”本身,即以主題設計的形式輔助以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

        主題設計進行的理想時期是在重點課程內容結束之后,教師選擇具有專題性、代表性的設計作品、設計風格,如設計一款具有所學風格特征的座椅、燈具等,當然題目的擬定是寬泛的。設計題目的擬定還可以參考學生前期的專題研究報告,通過研究報告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傾向進行定題,學生選題,分析研究歷史案例與方法,啟發思維,進行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用新的思考點完成對設計史中代表作或歷史風格的設計實踐,這其中有作品的研究,風格演變的探索等。圖1、圖2是我校學生以歷史為啟發進行的座椅設計:耳型椅是從薩爾瓦多?達利在1936年設計的梅維斯唇形沙發中獲得的靈感,并融合了人機因素,使整個流露出波普的新奇與獨特;琴鍵休閑椅顯而易見是以鋼琴琴鍵為靈感進行的設計,黑與白的搭配頗具視覺效果。

        主題設計形式即可讓學生欣賞、研究歷史作品,從設計案例中汲取靈感進行創意,同時促進學生對設計方法的理解與發掘。圖3是與艾洛?阿尼奧的小鳥椅同名的座椅設計,學生以小鳥椅為出發原點,聯想到張大了嘴等待喂食的小鳥,以此獲得了創意點。設計中采用仿生的設計手法,對小鳥形態進行抽象處理與表現。將穩定的座椅傾倒即可變身為一款搖椅,兩種使用方式的巧妙設計可圈點,不失為一款趣味與感性并存的設計。這一設計充分體現出設計史與設計的關聯性。只要學生不斷理解、研究與認識,一定會豐富設計思維,諳熟設計方法。

        將主題設計實踐作為設計史教學的輔助,可加深學生對設計史內容與方法的理解,又可強化學生的審美與設計能力。設計史中的主題設計輔助是將歷史與當代進行融合,學以致用,更直接地把史論知識融入學生思維體系與設計活動中。設計行為的參與反過來又驗證了工業設計史中涵蓋的設計思維。

        以上三種輔助形式對工業設計史課程具有重要意義,要使他們發揮既定作用,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輔助與課程內容、課程時間相協調,合理穿插與布置,不能盲目運用和依賴這些輔助方法而忽略課程內容的講解;另外,要注意專題研究與評價、設計賞析與臨摹、主題設計之前的引導和之后的評價,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學生經歷這些環節,而不進行引導與評價,就會缺失對學生的激勵,沒有激勵的輔助環節不能調動學生閱讀、思考、研究與設計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硯祖.設計史的意義與重寫設計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02):18-21.

        [2]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學習的《工業設計史》教學研究[J].裝飾,2013(05):75-77.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09).

        [4]何人可.工業設計史.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第4篇: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國家的一個宏大的跨世紀的系統工程。對于基層學校來說,要做的是四件事情:學習新理念、形成新思想、實驗新教材、實踐新教法。想要做好這四件事,值得研究的具體問題實在太多了。經過幾年的課改實踐,大家有切身的體驗,有各自的看法,有許多的困惑,也有說不盡的感慨。我們在改革的實踐中有驚喜,有沮喪,走過彎路,也發現并提出了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理解上的偏差,有的是實踐中的曲折,有的是課程標準的缺欠和不夠完善所造成的,有的則超出課程改革本身而涉及課改的外部環境。這些問題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課程改革沒有一條能夠繞開現實問題的捷徑,我們的任務是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迎著困難上。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踐者,也是最后和最佳的裁決者。因為教師是改革理論的執行者,教師的實踐活動是改革成敗的關鍵。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自然地、自動地做一個合格的實踐者和裁決者。課程改革需要科學教育理念武裝頭腦的、有思想、有探索精神、有創新能力的實踐者和裁決者。學校校長和教學一線的老師是辛辛苦苦的行動者,但進行課程改革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一個行動者,一個照文件辦事的執行者,一個等待新的教學模式出現的模仿者、操作者。要走進新課程,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改革,就不僅要學習、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而且要分析、研究課程改革過程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僅要逐步改革自己的教學行為,而且要不斷反思和糾正可能出現的偏差或不良傾向,還要養成研究的習慣,掌握研究的方法,不斷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在研究狀態下工作是一種幸福。”這樣做,不僅會有利于帶動教師觀念的轉變,觀察問題角度的轉變,教學行為的轉變,而且會讓我們體驗到思考的快樂、鉆研的快樂、成功的快樂。這是一種較高的教育境界,是一種幸福的生命存在。現在,迫且需要的是讓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在教學一線、在校長教師的身上真正地結合起來,催生出一大批研究型的校長和研究型的教師,從而產生出巨大的教育生產力,推進課程改革乃至整個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好這些事情的必由之路就是認真地、切實地開展校本教研。

        二、校本教研――學校發展的生命線

        教育研究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哲學理論研究,即在世界觀的高度和思想方法上對教育現象進行理論概括和哲學抽象,對教育活動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指導意義。第二個層次是決策支持理論研究,即關于教育宏觀決策、規劃、預測方面的理論研究,是為制定政策、規劃提供參照、依據和支撐的理論研究。第三個層次是基礎應用理論研究,即為解決教育實踐第一線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提出的問題而進行的理論研究,其目的在于對教育實踐活動進行理論指導,并在活生生的教育實踐中發展教育理論。校本教研屬于教育研究的第三個層次,即基礎應用理論研究。

        校本教研是以學校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選題范圍,以學校教師為研究的主體,通過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將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學校教育教學狀況改善的研究活動。開展校本教研對于學校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校本教研的研究內容包括兩個大的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德育研究和教育教學管理研究,第二個方面是教學研究。教學研究又分作兩個部分,一是一般性研究,例如: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分析教材,研究教法,開發課程資源等;二是專題研究,即圍繞某一方面或某個問題進行研究,例如:教學策略、學習方式、教學評價、考試研究、信息技術等。

        校本教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校本教研的選題來自教育教學實踐,直接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相關聯,具有鮮明的針對性;

        2.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本校教師,校本教研的開展將會直接促進本校教師研究能力和業務素質的提高;

        3.校本教研要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體現研究的基本要求,保證校本教研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4.校本教研的實踐意義在于用研究的結論改進、完善學校的各項工作,規范、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

        5.校本教研成果的呈現形式為教學論文、研究報告、調查報告、專題著作、優秀案例等。

        校本教研的組織形式有兩種:一是由學校組織進行的研究活動;二是教師個人以學校教育教學為內容的研究活動。學校組織的研究活動可吸納不同人員、組成各種研究體來合作完成。例如:學校全體或部分教師的結合體、校長與教師的結合體、教師與大學教師或科研人員的結合體、教師與教研員的結合體。這些結合體的組成都以本校教師為主體。

        三、課題研究――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課題研究是針對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重大問題所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專題研究。課題研究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的組織形式,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培養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課題研究的特點

        1.有一定的研究專題;

        2.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和研究隊伍;

        3.需要履行申報及立項審批手續;

        4.開題時要制訂實施方案;

        5.實施方案完成時要撰寫工作報告和研究報告;

        6.結題要通過權威部門的成果鑒定。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學校課題研究屬于基礎應用理論研究。基礎應用理論研究一般采用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與人文主義的研究方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所謂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就是研究可觀察的行為和可觀察的現象;是可重復的、定量的,它一般適用于自然科學研究。所謂人文主義研究方法,就是個性化的、主觀能動的研究;展示個人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和認識;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互補、整合;是不可完全重復的、定性的,它一般適用于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

        學校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指的是實踐者在行動中為解決自身問題而參與進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對自己所從事的實踐活動的理性認識,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以期引導、改進和評價自己的決定與行動。“行動研究”理論認為實踐者即研究者。這一觀點不僅有助于改變實踐者對于研究理論的期待和對于純經驗的依賴的狀況,而且重視調動和發揮實踐者的研究積極性,充滿了人文關懷的精神。

        行動研究的最佳途徑是實踐與反思。實踐,就是從實際出發、為教學服務。理論來自實踐,又給實踐以指導。一線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前提條件是參與教學實踐,在實踐中獲得感知、積累素材、發現問題,然后才能通過思考、研究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具有普遍的意義。反思,就是在研究基礎上的自我評價,是基礎應用教育研究的基本形式。基層學校教師不是專業的科研人員,但搞研究也不是職業之外的事情,而是必需的職業發展。一線老師更擅長的是講故事,寫案例,原原本本地呈現教育教學事實,站在理論的高度加以分析,這就是研究。把好的做法、有效的做法、成功的做法理論化,總結出來,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這是教學反思最大的價值。這件事情做好了,對于完善教學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

        “行動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描述教育故事―分析成敗得失―總結經驗教訓―形成理論框架―提出改進辦法。

        四、當前研究的重點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教學工作的重點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主戰場在課堂,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不管搞什么課改,關鍵都要搞好課堂教學。按照這一判斷,課題研究自然應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課堂教學上。

        對于課堂教學的關注和研究,應該在時代的、文化的、生命的大背景上去進行,應該從教學技巧的層面提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去認識,把構建生命課堂、人文課堂、和諧課堂、綠色課堂作為奮斗的目標。因此,課題研究不能就事論事,要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否則,就會在具體事務中糾纏不清,而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圍繞語文學科課堂教學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展開:

        1.研究語文學科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指的是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而制定的教學的行為方式和行為藝術。 教學策略注重于教學設計、情境創設、情緒調動、節奏調控和課堂教學資源的生成和利用。教學策略的實施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過程不僅是動態的,而且是多變的、不可完全預設的。教學策略沒有“模式”,只有藝術――教育的藝術,心靈的藝術。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和諧統一的特質,決定了它的教學策略應該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深厚的情感色彩,靈動的個性特征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2.研究語文學科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融合了包括理念、興趣、意志、思維、方法、技巧、策略、情感、性格等在內的諸多因素,而形成為一種品質性的東西,是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變量,對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語文學科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個性化的語言運用決定了語文是一門“感性”大于“理性”、“感情”大于“思想”的課程。語文學習更多地要依賴于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和反復實踐。死記硬背、機械重復、追求“標準答案”的學習方法,對語文學習是十分有害的。“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應該倡導生活化的語文學習,個性化的閱讀寫作。

        3.研究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教學活動的視野擴大了,資源豐富了,形式多樣了,生動形象了,多姿多彩了。但是,信息技術的運用應該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追求激活思維而不是限制思維,追求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而不僅僅是形式的變換。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一目了然,有助理解;創設情境,鍛煉能力;減輕負擔,提高效率。

        4.研究語文教學的傳承與創新的問題。中國語文教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到了近現代,中國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與西方教育思想相融合,產生出中國式的語文教育理論體系和行為規范,其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便是葉圣陶先生。葉老先生關于“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教誨,至今依然熠熠生輝,并且與新課程理念高度一致。對于祖先留下來的語文教育寶典,我們不是研究透了,認真實踐過了,而是做得還遠遠不夠。由于應試教育的蹂躪,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已經被擠兌得所剩無幾。語文課程改革應該呼喚優秀傳統的回歸,而不能把“已有的”“過去的”統統“革”掉。《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學習要注重積累、領悟,其實傳統語文教育最看重就是閱讀、吟誦、揣摩和感悟;倡導教師、學生要成為對話者,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和探討,其實一部《論語》就是師生對話的典范。這些優秀傳統,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下,都會成為我們的財富,成為新時代進行創新和發展的基礎。

        5.研究語文教學的評價問題。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要堅持基礎等級與發展等級兼顧的原則。基礎等級主要關注教學態度、專業素質、基本技能、教學語言。發展等級主要關注教學理念、教學策略、學習狀態、教學效率。

        教學評價要從三個維度切入: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文本的內涵、學生學習的狀態。要把關注的重點從教師的教學過程轉移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上來。通過評價學生的學習來評價教師的教學,通過看學生是怎樣學的來看教師是怎樣教的。要看能否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能否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學習方式,能否激活學生思維,并對學生的答問和質疑做出準確的評價,能否使教學狀態由靜態預設轉化為動態生成。教學活動有無突破,有無創新,而不拘泥于是否合乎教學常規。

        第5篇: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學校教研2021工作計劃模板

        (一)

        一、指導思想:

        根據市義務教育研究室制定的2021年工作要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加大校本教研工作力度,深入進行各項課題研究,全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精心打造富有情智的高效課堂,深入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1、通過切實做好“課例大教研”

        活動、教研組建設活動及網上教研活動,保證教研工作有實效。

        2、通過深入進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實驗、各學科“小專題研究”活動、“十二五”課題研究活動等,保證課題研究有成果。

        三、工作要點:

        (一)強化教研隊伍建設,打造教研先鋒。

        1、組長培訓沙龍活動。本學期,我校將在上學期教研組長培訓活動基礎上,組織一次“教研組長反思賞析”沙龍活動,對各教研組長的日常反思從文字、布局謀

        篇、立意、切入點等進行分析共享,對于困惑,大家齊出招;對于經驗,大家共分享,引領教研組長有效反思,高效反思,爭取多出成果,多出戰績。

        2、教研組長論壇。召開2次教研組長論壇,本學期的主題是“做一名有智慧、有責任感的教研組長”“學習黃岡中學,再談集體備課”,各教研組長根據自己閱讀

        《點燃智慧之燈》的感受和自己教研組的實際情況,對集體備課再談想法、做法和預期目標,爭取讓集體備課貼著地面行走,讓教學質量沿著夢想飛翔。

        3、教研組長例會。每月召開1次教研組長工作會議,研究與部署教學管理與教學研究工作。

        (二)規范日常教研,保證教研實效。

        1、課例大教研活動。各教研組要根據學校“課例研究月”活動方案,認真制定本組研究方案,努力推陳出新,并全心投入,各階段活動形式與結果以一定比例納入教研組考核。課例研討課上,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堂觀察量表關注一個點,觀察一個點,思考一個點,以期收獲很多點。

        2、常態學科教研活動。

        ——落實有效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特別強調時間觀念和參與程度,間周教研組教研與每月學科教研、每學期集體教研相結合,教導處隨后出臺每月教研活動主題,形成全校教研網絡,提倡進

        行“即時教研”,教研組內設立“即時教研記錄本”,

        記錄每天的困惑,其他教師每天閱讀并思考記錄本上的即時問題,讓常態教研真正擁有實效。本學期的主題教

        研是“創新大眾完小課堂觀察量表”。每次活動都要留有詳細的活動記錄,每周五課間操時間將教研記錄交學校教導處審核通過。

        本學期,我校將繼續全力實施“在線教研”,要求教師積極登陸,同步交流心得,發表看法,充分展示自我,在參與交流的過程中,促進學習反思能力的提高。各位教師的在線發帖數、精華帖數將在我們的個人考核中體現。

        ——整理完善試題庫。

        各教研組的試題檢測樣卷由印刷教師負責搜集、整理,教導處干事進行分類存放,按紙質、電子稿分類整理。

        (三)抓實課題研究,保障研究成果。

        (1)中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活動。

        中高年級各教研組,學期初要制定本組研究方案,并在本學期真正著手進行研究。各課題小組要繼續切實抓好研究過程,抓出研究成果。

        (2)學校其他重點課題。各課題負責人要定期開展課題研究會議(每學期不少于兩次),制定本學期研究計劃,各成員要清楚自己的主要研究任務,學期中和學期末,各課題要將本課題的階段性研究總結(不少于3000字)打印交學校教導處審核,過關后放入課題研究檔案。

        (2)三大主題活動。

        ——養成教育活動。

        ①學習常規。本學期,我們將繼續從學生的桌面、凳子、儲物柜的擺放入手進行學習常規檢查,本學期關注重點將是桌箱內部擺放,值日領導每天不定時進行檢查督導活動。

        ②書寫習慣。為了規范學生的書寫習慣,我校本學期將繼續對全體學生的書寫進行詳細而具體的要求,并組織開展“師生同練”書法學習活動,正規作業亮星展評活動。教導處將于期中、期末組織檢查評比,結果納入班級考核。

        ③讀書習慣。各年級語文教研組長要及時制定自己年級學生的讀書計劃,學生自備一本讀書筆記。為保證學生的讀書時間,學校規定每天早晨為“瘋狂晨讀”時間,

        主要誦讀內容為“笠翁對韻30句”,周一、三、五早晨為語文,周二、周四早晨為英語,晨讀形式不拘,但是效果要保障,凡是能夠完成本學期誦讀任務的班級根

        據本班情況申請達標,達標后的班級晨讀內容自定。教導處將組織檢查,檢查內容主要是:教室內學生讀書的投入度和姿勢,每周匯總、公示。

        ——綜合實踐活動。

        本學期,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①搞好學科實踐活動。各任課教師間周一次的實踐活動,檢查時以留有照片和詳細的活動記錄或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案例撰寫為準。

        ②搞好主題實踐活動。本學期,我校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是“觀察隨記”,繼續將上學期的動植物養殖進行下去,關注觀察日記的書寫與累積,努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收獲生活知識。

        ——體育大課間活動。

        繼續深入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及時吸納校園京劇、竹板、健美操等活動項目,豐富體育大課間活動。要將該項活動不僅做成學生鍛煉身體的陽光運動,更要做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訓練活動。

        (3)“小專題研究”活動。

        本學期的“小專題研究”,我們將在以往教育研究的基礎上,在原來的探索成果中,繼續按照實施方案深入研究,切實抓好“隨時隨地實踐,隨時隨地思考,隨時隨

        地研討”的小專題研究策略,緊跟先進經驗的指導,不斷學習先進經驗并與自己的教學實際聯系起來,本學期小專題研究各教研組設專門的教研記錄本,各位實驗教

        師的實驗筆記也要按時記錄自己的所思所得。

        各組組員要在自己的備課過程中進行專業化研究,在本組集體備課與教研活動中集中研究。12月,各組將研究過程與研究成果進行整理,準備結題。

        (4)其他相關課題研究活動。

        我們學校申報的xx省教育科學“十x五”規劃課題,我們將在這些課題上多下功夫,深入研究,努力拿出令人滿意的成果。

        總之,本學期我校的教育教研工作要始終圍繞教研中心2021年工作要點,創新方法,內斂底蘊,全面高效地提升我校教育科研水平,扎扎實實地為學生服務,為課堂服務,為教師服務。

        學校教研2021工作計劃模板

        (二)

        一、指導思想

        以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部《基礎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為指針,在上級教育科研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充分發揮教科研在我校教育工作中的先導作用,以課堂教學創新為重點和落腳點,以課題為載體,大興校本教研之風,積極推進我校教育科研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使科研工作更好地為教育決策服務,為進一步提升我校的辦學水平作出貢獻。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圍繞課程改革,繼續強化校本研究,推進科研創新。

        1.強勢推進校本研究,要通過校本研究,優化校本管理,開展校本研究,開發校本資源,建設校本課程,營造校本文化,開創制度化、科學化的學校教育科學研究的新局面。校本研究要形成校長為主帥,教師為主體,課堂為主陣地的格局。

        2.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使研究的問題來自教學的需要;研究的過程貫穿教學的始終;研究的目的解決教學實際中的問題。在加強課題項目研究、課堂教學研究、考試評價研究中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

        3.繼續舉辦好教師教科研講座,構筑學校學術。做到定內容、定教師、定時間、定領導負責,保證質量。

        (二)圍繞科研興校,規范教科研管理,形成科研網絡。

        1.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科研才能,進一步規范我校教育科研管理。課題組定期召開會議,學習教育理論,了解教育動態,關注教改熱點,收集、總結先進的教科研信息,定期開展課題研究觀摩活動,積極推廣優秀教育科研成果。

        2.抓好重點課題研究,力爭多出精品。

        (1)做好“網絡環境下建構性學習環境設計”的結題工作,主要工作有:整理、撰寫網絡課題的理論文章;選出網絡環境下教學的典型案例;整理、制作網絡環境下的課件;完成課題的實驗報告;參加總課題組的成果評比活動,對前階段的網絡課題研究進行全面梳理、總結、提升,舉行網絡課題的結題報告會。

        (2)強化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主要工作有:開辟校外實踐基地,擬定合作實踐課題,制定基地實踐計劃,扎實開展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活動,做強、做大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研究設計烹飪、木工、園藝等各系列典型教學案例,舉辦勞動課題蘇州市級研討展示活動。

        (3)進一步推進心理課題的研究,特別要做好心理教育的個案研究,主要工作有:心理輔導室要有專人輪流值崗,了解學生中的心理困惑,做好心理疏導工作;收集教師中間積累的心理輔導個案,形成心理輔導個案集,作為全體教師提高育人水平的參考材料。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心理輔導方面的理論,提高教師這方面的能力,使心理輔導滲透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

        (4)“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探索與研究”這一課題方面的主要工作有:認真完成總課題組的任務,上好兩堂課題實驗課,積累經驗,進一步研究探索,在此基礎上完成總課題報告中其中一部分內容的編寫。

        (5)“動手做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主要做好結題準備工作:收集實驗數據和有關資料,對前階段的實驗情況進行總結提升,撰寫實驗報告等。

        (6)進一步開展“充分利用虞山文化資源,豐富少先隊教育活動”,本學期在這方面應作為一個重點,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拓展,創新,做好充分準備,迎接有關領導對此課題的中期評估。

        學校教研2021工作計劃模板

        (三)

        一、指導思想

        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科研興教”戰略,圍繞學校提出的工作目標,聚焦課堂,研培結合,以課題研究為載體,著眼于教師綜合素質、專業水平的提高,充分發揮教科研的先導、引領和服務功能,從而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二、工作目標

        1.規范課堂教學行為,以“三環節”研究為突破口,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以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課題,突出重點,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努力打造“輕負高效”課堂。

        2.全面推進以“三環節”(預習、課堂教學、限時作業)為重點的教學改革,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加強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的聯系,實施“教師讀書成長”工程,促進每位教師專業發展,提高自我反思、自主發展、獨立開展教學研究的能力,促進教師向學習型、研究型轉變。

        4.充分發揮教科研的引領作用,加強對各級各類課題的管理與調控,關注課題研究過程,抓落實,求實效,切實掌控課題研究動態。

        5.扎實開展校本教研。圍繞“專業引領、同伴互助、教學反思”三個重點,深入開展“說—講—測—評—思”、“三課兩評一反思”、“我講我的教育故事”

        、“常態課堂案例研討、案例分析、教育敘事、教育沙龍”等多元化的校本研究活動。爭創省、市校本培訓示范校。

        6.開展“高效課堂系列達標活動”。從“課標”、“教材”、“設計”、“課堂教學”等方面進行分項達標,深化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限時作業三個環節的研究和實施,優化課堂結構,努力打造“輕負高效”的課堂,促進學生全面、自主、和諧、持續發展。

        7.抓好語言文字工作。進一步鞏固推普成果,使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

        爭創省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同時開展教師粉筆字、課件制作培訓,提高教師基本素質。

        8.積極參加鎮、縣區域性校本教研活動,帶動學校的教學研究活動,提高研究的實效性。

        三、采取措施

        (一)規范課題管理,突出科研的實效性

        深入開展課題研究,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切實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推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注重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和課題成果的推廣,突出科研的實效性。

        不斷樹立“圍繞教學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學”的思想,充分發揮課堂作為課題研究的主陣地的作用,使課題研究做到基于教育教學,帶著課題進行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本學期,我們繼續突出語文“閱讀中外經典,享受讀書樂趣”和數學“合理使用山東版教材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兩個龍頭課題,形成以教科室為主導,主持人為中介和橋梁,實驗教師為主體的三級教科研網絡,踏實穩健地開展研究。

        本學年,教科室將沿襲過去的成功做法,定期對各級課題進行階段推進,檢查落實研究的進展情況,確保課題研究的過程真實、有效。各教研組加強“三環節”教學中的小課題的有效研究,促進學校教學水平的均衡發展。

        課題研究的基本要求為:課題組集中活動每學期不少于五次,內容包括理論學習、實驗課研討、階段研究討論等;每個課題組要確保不少于3節課題研究課。各位實驗教師要開展好課題相關的實踐活動,確保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并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或課題論文;各課題組必須要撰寫若干教育敘事或案例,我們所寫的課題論文、案例應該是對這些實踐活動的記錄、反思、概括。各課題組要作好研究實時記錄積累好學習文獻、典型課例教案、評課表及其他相關活動資料。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繼續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本著“年輕教師進步大,骨干教師出特色”的思想,堅持重點培養,普遍提高的原則,對我校任課教師進行分層培養。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機制,引導教師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本學年,我們將著力構建校本交流平臺,強勢推進校本研究,打造教師專業成長之路。

        1.讀書反思提升

        繼續實施“教師讀書成長”工程。堅持“四個為主、四個結合”的讀書策略:學習內容以學習教育名著和新課程理論為主,與博覽群書相結合;學習形式以個人自學為主,與集體學習結合;學習時間以業余為主,與課余學習相結合;考核結果以理論指導實踐為主,與檢查交流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相結合,鼓勵教師廣聞博覽。全天開放圖書室和閱覽室,每位教師每周到閱覽室讀書不少于2課時。學校將把讀書活動列入教師專業發展考核及常規檢查中。

        深入開展“常態課堂案例研討、案例分析、教育敘事、教育沙龍、說課比賽”等多元化的校本研究活動。學校將于期中、期末前后組織教師理論測試、案例反思及試題評選等活動。教科室將加大抽查與展評的力度,并對檢查結果進行通報,樹立學習先進典型,并將檢查結果納入對教師個人和級部的考核,本學期重點突出對前后勤人員及領導干部理論學習的檢查。

        2.專家引領輻射

        一方面提倡教師從專業報刊及互聯網上學習和引進名家教學思想,積極參加各級的教研活動,并將活動中的先進理念和操作方法帶回來,和大家進行共享。另一方面我們將邀請專家、教研員進學校,引進他們新的理念和教學思想,促進我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本學期將繼續開展教學開放周教學活動,通過名師引領、課堂示范、專題研討等方式搭建有效的教科研交流平臺。認真參加鎮、縣教研共同體活動,充分發揮學校的示范輻射作用。所有教師必須按時參加相關學科的活動。如有事不能參加,必須提前請假,寫好請假條,然后依次由所在級部主任、教研組長、教導主任簽字方可生效。領導干部到教導處請假。如果缺勤均按大型活動不參加加倍扣考核分。

        3.扎實開展校本教研

        繼續探討主題化校本教研有效途徑,認真研究探討課改中出現疑難問題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策略,使教研組在學科建設、課改研究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圍繞“專業引領、同伴互助、教學反思”三個重點,深入開展“說—講—測—評—思”、“三課兩評一反思”活動。

        本學期仍然設語文、數學、英語等七個教研組。教研活動的開展要嚴格按照

        “研—說—講—測—評—思”的思路,并開展連環式行為跟進的“三課兩評一反思”課例研究。基本流程是:首先,對教師的“常態課”,進行“一評”。關

        注原始教學問題,尋找個人經驗與團隊智慧的差距。其次,在一評的基礎上上“改進課”,進行“二評”。關注教學問題的行為改進,尋求理念的內化與教育效果外顯的差距;第三,在二評的基礎上上“提高課”,最終進行全程反思。通過反思,感悟教育智慧,改善教學行為,實現專業提升。“常態課”“改進課”主要在備課組內進行,備課組長要帶領同備課組老師全程參與,并邀請教研組長、骨干教師參與評課研討,找出不足,改進教學思路,再反復修改教案,直至定稿。執教教師要不斷反思,并及時寫出反思總結。

        充分發揮學校的“師徒”結對作用,舉行新一輪師徒結對儀式,并加強師徒開展活動的過程管理,完善

        “師徒工作常規”制度、“師徒結對考核”制度和“師徒獎勵”制度。

        認真開展“教師教學素養達標提升活動”以教師普通話、硬筆書法、多媒體應用、教學才藝、“三環節”教學、“十個一”學科素養為主要內容,以校本培訓為主要方式,強化組織訓練,造就一支師德修養高、業務素質精、教學技能強、教學基本功硬、適應素質教育新發展的教師隊伍。

        認真開展小學教師遠程研修。各學科教研員要成為本學科網絡教研的引路人,并自覺參與滲透到學校和教師的網絡教研活動中去,促進學科的發展。學校繼續實行領導包教研組制度。學校領導要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與教師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并對教研活動進行指導。

        4.開展基本功練兵活動

        經過幾年的培訓,我校教師的基本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學期將結合鎮教師素養達標活動,開展教師基本功大練兵活動。包括各學科基本功比賽以及全體教師三筆字比賽、說課比賽等,不斷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搞好遠程研修。

        5.支持教師外出學習

        抓好“一人學習,眾人受益”式培訓。學校選派骨干教師或青年優秀教師外出學習、培訓考察,回校歸來要求他們寫學習匯報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訓時間對全員教師進行培訓,傳達學習精神,產生一人學習,多人受益的效應。。外出學習教師必須持學習通知,撰寫學習體會,并執教觀摩課或進行專題講座后學校才報銷學習費用。

        (三)進一步完善教科研機制

        教科研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要使這項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系列化,就必須在實踐中逐步探索,積累經驗,不斷調整,充實內容,進一步完善教科研機制。

        (1)各項活動統籌安排,統一協調,列出負責人、內容、時間、形式,及早公布,使活動明確有序,進展順利。

        第6篇: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最近二三十年,中國通過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社會經濟改革開放和教育發展實踐,不僅創造了經濟增長奇跡,也打破高等教育數量擴張紀錄。2010年,中國高校在校生數已達3105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6.5%。

        為全面了解中國社會及教育轉型期大學教育教學情況及人才培養質量,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于2007年啟動“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項目,將教育質量評估重點從高教資源投入轉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收獲。項目至今擴展為“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與“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的跨學科團隊共同進行,目標是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涵蓋大學生成長背景、學習過程、就業和發展一體化的數據采集和評價系統。近三年全國已有近百所院校、超過10萬名大學生參加了這一調查。

        本研究是“2011年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報告”之一。以“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問卷為工具。基本思路是通過測量學生的學習性投入來預測其學習結果,用改進學校教育過程來提高學生的教育收獲。結構性問題包括國際可比的五項教育過程指標(學業挑戰度、主動合作學習、生師互動、教育經驗豐富度、校園環境支持度);具有診斷功能的教育環節指標(課程教育認知目標、課程要求嚴格程度、學生課程學習行為、課程外拓展性學習行為等);反映學生學習態度的“厭學、向學”指標;表現教育結果的“教育收獲”(知識、能力和價值觀收獲三個維度)及“在校滿意度”指標。

        2011年,清華課題組通過院校分層抽樣、學生分年級完全隨機抽樣方式,在全國36所代表性樣本院校(包括“985”、“211”和地方本科院校三類)獲得43621名本科生調查樣本,本報告的分析主要基于這些數據。本報告將用五個專題研究來呈現和分析我國大學本科教育的狀況及問題。

        一、中國本科教育距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多遠?

        研究發現:從反映教育過程的學生學習性投入表現來看,我國“985”院校本科教育與美國研究型大學相比,既存在差距,也各有所長。

        “985”院校是我國重點建設的研究型大學,本研究以美國“卡內基高等教育分類”中的研究型大學(RU/H)為參照系,對比分析我國“985”院校學生在反映教育過程質量的“學習性投入”五大可比指標上的表現。

        對兩類大學學生得分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及效果量分析發現:在校園環境支持度指標上,中美研究型大學無實質性差異;在教育經驗豐富度指標上,兩國高年級學生無實質性差異,低年級學生有較小差異,“985”院校學生表現好于美國研究型大學;在主動合作學習水平上,兩國院校低年級學生無實質性差異,而高年級學生,美國研究型大學略好于“985”院校;在生師互動水平和學業挑戰度上,無論高、低年級,“985”院校學生得分均低于美國研究型大學,且存在中度及以上差異。

        對生師互動水平的小題項進行分析發現:“985”院校學生“和老師一起作研究”得分高于美國研究型大學;但“學習表現得到任課老師及時反饋”、“與任課老師討論自己的職業計劃”兩項卻大大低于美國同類大學。調查數據顯示,28%的“985”院校學生反映其學習表現從未得到老師的及時反饋(美國同類院校約8%);55%的“985”院校學生從未與任課老師討論過自己的職業計劃(美國同類院校約25%)。這兩項指標代表了生師“學術性互動”和“社會性互動”行為。已有研究證明,兩類生師互動可以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排名及學生個體社會性能力發展產生正向作用。

        “985”院校“和教師一起做研究”本科生比例顯著高于美國研究型大學,而“學習表現得到任課老師及時反饋”、“與任課老師討論自己的職業計劃”存在明顯不足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研究型大學目前存在的問題:重科研、輕教學,重研究投入、輕人才培養付出。本科生參與老師科研課題,固然也是生師互動的重要方式,但不能替代老師對學生學業和人生規劃的指導。大學生是“形成中的成人”學習者,而且即將從學校進入職場,教師及時反饋其學業表現并指導其職業規劃,是大學教師“教書育人”職業特性的集中體現。

        第7篇: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古詩詞學習; 資源;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3-0185-02

        一、課題的提出

        信息時代需要現代化的教育,現代化的教育需要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支持,現代教育技術需要大量優秀的課程資源作基礎,大量開發一批高質量、符合教學實際的古詩詞方面的課程資源,是為了把它們有效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使我國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從而達到與現時教學所不同的教學效果。

        此課題的研究不僅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信息社會所需要的創新人才,樹立學生的計算機意識和競爭意識,更新教師的傳統教育理念,造就高素質的教師群體,大幅度地提高現代化教育教學水平,推動我校現代化教育不斷攀登新高,有著極其明顯和積極的意義。

        我校于2006年9月提出《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新課程中小學古詩詞學習多媒體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課題方案,經上報批準,成為陜西省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十一五”立項課題,我們精心認真設計了實驗實施方案,予以嚴格操作。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觀點及創新

        (一)總目標

        充分發揮我校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為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開發思路,使其更適合新課標下小學生古詩詞的教學實際,達到“實用、適用、易用”的目標。

        (二)主要觀點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和研究,探索總結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如何開發與運用相關資源,努力提高教學時間的利用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提高知識傳播的密集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創新之處

        1.為師生、生生互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2.實用、適用、易用。

        3.使新課程標準中的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實。

        4.增大了課堂知識容量,極大滿足了教師的備課、授課的需求。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我校屬省級示范學校,學習教學條件優良,師資力量雄厚,是省現代教育實驗學校、陜西省文明校園。目前學校校風正、學風濃、教風嚴、管理細、環境好、質量高,教學研究活動深入進行,全體教師參與教學研究風氣濃。我校先后承擔過省基礎教育科研專題課題研究、《雛鷹獎章與小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構建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研究》。本課題組研究人員共11人,他們都是在教學方面有所研究的骨干教師,教學基本功過硬,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高度的責任心、事業心,熱衷于教育教學科研工作,在各自的學科教學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其中小學高級教師9人,市優秀教師3人,市教學能手2人,撰寫的論文多次在省、市、區獲獎或在有關刊物發表。

        近年來,我校在教學技術現代化方面加大投入,購置了大量現代化教學設備,學校設有實驗室、電教室、電子備課室和多媒體校園網,校圖書室藏書萬冊,閱覽室訂有三十余種報刊、雜志,為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了保證承擔課題的教師搞好教研,我們堅持每周二業務學習,及時組織本課題研究人員進行總結論證。

        為了把課題研究落到實處,我們堅持每期至少兩次專題研究制度,把課題研究納入教學工作目標之中,學校積極爭取資金,對課題研究工作實施資金傾斜,滿足研究經費需要;積極創設條件,鼓勵課題組成員采集信息、吸納理論、積極研究,盡可能的提供人、財、物、時間等研究條件,促進研究工作早出成績。

        四、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資料搜集法、實踐法、觀察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為主,輔以教學研討法、文獻研究法、訪談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課題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反思邊總結,不斷改進課題研究方法。

        五、課題研究過程

        (一)準備階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申報課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研究人員及分工;制定課題實施計劃,廣泛搜集課題研究中所涉及的一切資料,撰寫論文。

        (二)實施階段(2007年10月—2008年7月):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認真篩選,并著手進行軟件開發。

        (三)調整應用階段(2008年7月—2009年7月):將開發的軟件應用于教學之中,然后對于成敗作及時的總結并進一步完善軟件。

        (四)總結鑒定階段(2009年8月—2010年9月):成果展示,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申報省課題組鑒定結題。

        六、研究過程

        (一)科學管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

        為了使研究活動有效地開展,我們合理地安排教師資源,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校領導、教導處負責統籌,創建活動交流平臺,建立評價機制。組織教師參加專題研討交流,進行古詩詞課堂教學活動。

        課題主要參與者--11位老師進行分工合作。由于本學期人員變動,學校課題組成員也有了相應的變化,組長楊欣霞副校長負責工作安排、工作總結,趙新華老師、劉秀芳老師負責教師課題作品指導,丁燕君老師、呂瑩瑩老師負責課題網絡方面的管理,岳君老師、信雨靜老師負責收集匯總課題活動情況,王金鳳老師、王娟寧老師、彭月娟老師則負責課題課外資源的開發。他們各司其職,互相交流評議,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二)緊扣研究主題,踏踏實實進行古詩詞教學

        我們緊扣研究主題,分析教材、學生情況,然后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根據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嘗試。采取互相聽課、評課、反思、改進等形式,分析課堂教學過程出現的情況、學生反饋意見、教學效果等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摸索出一條“讀詩詞,明大意;找字眼,悟情感;創情境,訓朗讀;再擴展,重積累”的踏踏實實進行古詩詞的課堂教學路子。

        1.簡簡單單地教。一堂課,目標要集中,任務要單一,要求要明確,訓練要落實。

        2.扎扎實實地讀。小學古詩詞教學關鍵是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誦讀。這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

        3.真真切切地悟。古詩詞把意境美、音韻美、哲理美、融合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可以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4.擴展延伸,注重積累。在學生學習完一首古詩后,我們主張老師推薦一兩首與所學詩詞有關的詩詞加從拓展,豐富學生的積累。

        (三)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

        1.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能變畏學為樂學了。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指導練習朗讀。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則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在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

        3.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說話訓練。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體現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就為學生進行說話練習提供了依據。

        4.運用動畫,再現情景,啟發想象,進入詩境。多媒體動畫演示,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激發師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除了憑借課堂教學外,我們還以班級為單位舉行專題課外活動。“古韻、古畫、古詩詞,書法、繪畫、吟誦會”是我們的活動特色;“抄一抄,讀一讀,畫一畫,記一記,比一比,悟一悟”是我們的活動方式。

        學校把古詩詞教學列入到校本課程之中,由全校24名語文教師共同編寫教材。他們精心挑選教學內容,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文字說明,簡潔明了的詩詞注釋,根據年齡階段,擬編寫《低年級古詩詞學習》和《高年級古詩詞學習》兩本校本教材。24名語文教師還在學校“十一五”大課題下分別設立了自己的子課題,其他各科教師也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擬定了自己的課題,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進行研究探索。

        我們還進行了古詩詞課堂教學活動,全校有三十多名教師參加了活動。老師們積極準備,精心設計,自制了二十多個教學課件,撰寫了二十余篇教學設計和十幾篇教學論文。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全校師生已形成了讀詩、頌詩、賞詩的良好習慣,書香滿校園,詩韻滿校園。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努力,在課題研究方面,不斷探索新方法,尋求新途徑,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科學掌握,把握好節奏、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

        七、結論與成果分析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研究,我校古詩詞教學取得了以下的成果:

        1.實現從靜態到動態的兼容,從文學到圖表聲像的兼容,它具有使知識活化,使教學增強直觀性、趣味性、藝術性和真切性的功能。

        2.優化課堂教學的許多環節,為學生的古詩詞課堂學習提供最佳背景和眾多交流手段。

        3.增加課堂教學的知識密集度,在不增加課時、不拖拉教學進度的情況下,提高教學的效率,增多師生之間交流交際的機會。

        4.教師資源共享,基本上扭轉我校優質課程資源嚴重匱乏的局面。

        5.形成一批反映研究實施情況的課堂教學活動錄象片及相應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

        6.通過實施、總結、會形成一些獨具特色的實驗報告及論文。

        7.形成一些經教育教學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基本定型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及物化成果。

        8.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一些在課程資源開發、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脫穎而出,辦出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素質教育的特色學校。

        八、課題研究的反思

        多媒體在詩詞教學中的不當運用會造成一些缺陷:創造的視聽形象使學生失去了對詩詞語言的感受和理解的機會;詩詞給讀者預留的廣闊的想像和再創造空間容易因多媒體的不當使用而固定化。對古詩詞的理解是學好古詩詞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使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適當加入些現代時尚元素,引起學生的好奇和興趣,運用最貼近他們、最吸引他們的方式來學習古典詩歌。

        目前,運用多媒體上課,我們學校老師只能去多功能教室,若是幾個老師同時上課就沒條件了,所以有好多好的設想都無法實施。若能實現教室能播放多媒體課件,那就更好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在課題研究方面,不斷探索新方法,尋求新途徑,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科學掌握,把握好節奏、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

        第8篇: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教育實習;教育實習自評表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9―0109―04

        引言

        教育實習是師范院校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綜合素質,成為合格人民教師的基礎。所以每個院校對教育實習工作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目前甘肅省的教育技術學本科生的實習基地大多都在中小學,以小學居多,實習工作的流程大致相同,學生們通過實習,對中小學的現狀有了更為感性的認識,對中小學生的學習有了更為恰當的了解,對教師的工作也有了更為真實的體驗,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快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通過教育實習使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增強了作為教師的責任感、榮譽感及社會交往能力。通過大量的講課以及與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交流,也鍛煉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教育調查過程中同學們一邊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一邊做觀察記錄,部分同學還與實習單位的師生進行了大量的訪談,通過對訪談記錄和觀察記錄的總結與思考,順利撰寫完成了較高質量的教育調查與研究報告,為今后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 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實習存在問題分析

        毋庸置疑,教育實習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筆者在多年指導實習工作的觀察和反思中發現目前甘肅省教育技術學教育實習中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教育教學研究者的重視和分析,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學生對于教育實習工作的環節認識缺乏持續性

        在教育實習初期,同學們對于實習工作的環節還比較清楚,但當實習工作開展1周以后,很多同學就已經忘記實習環節的具體細節了,比如: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班主任工作應開展哪些方面,每天除了上課以外還應干好哪些工作等等。這些問題致使實習工作容易出現盲目性,很多學生只能等著老師布置任務,被動的開展實習工作。

        2 學生理論知識儲備不足

        在實習講課的環節中,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挖掘深度不夠,這反映出學生的理論水平還有待提高。要打破學生固有的“輕理論重實踐”的思維定勢,加強理論學習,尤其在知識面的拓展和知識的更新及基礎知識的儲備等方面還有待提高。

        3 對新課程改革尚不熟悉

        部分同學對我國的新課程改革尚不熟悉,教學中不能有效的貫穿新課程理念,對小學生課堂教學活動等一系列教學實踐不能以新的改革思想去審視,同時不能夠很好地處理教材和學生的關系,面對新的教材不知如何設計,不能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貫穿到教學實踐中。不知如何開展諸如第二課堂的拓展活動等。

        4 教育調查研究工作名存實亡

        學生們在實習動員大會上聽到教育調查研究工作時,著實興奮了一陣,可是實習開始后很多同學卻忽視了研究工作,有的甚至忘記了,等到想起時實習也快結束了,而實習指導老師也只能是不定期的強調,收效甚微。就目前實習的狀況來看,許多教育調查研究工作名存實亡,致使學生返校后才到網上搜索拷貝,既沒有體驗到教育調查研究工作所帶來的樂趣,又助長了剽竊、抄襲等不良的學術風氣。

        5 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深化

        實習中部分學生表現出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少守時觀念,少數同學教學中反映出缺乏愛心和耐心等。這些習慣和素養都需要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的形成和培養。

        6 教育實習成績評定隨意性大

        學生實習歸來最為關心的莫過于自己的實習成績,極少的優秀實習生名額顯的彌足珍貴,而傳統的評定方法主要是以老師觀察為主,或者小組進行投票選擇,隨意性大。實習教學需要一種更加客觀,操作性強的量化方法來全程評價實習生工作的好壞,使實習成績的評定更加科學。

        二 雙向激勵的加權量化法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結合學院及教學系的相關要求和甘肅省的實際情況,創設性地采用雙向激勵的加權量化法來指導實習工作,總結提煉和制定了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實習自評表(見表1),該表將學生實習過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務及注意的事項分解為20條,根據不同的重要性每條事項都有不同的權重,最后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平均分值。下面就該表的具體項目做一介紹:

        1 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實習自評表解讀

        首先,針對學生的教學工作進行細化要求和量化統計,在權重的賦予上遵循“必做項目高權重、養成項目中等權重、慣例活動低權重”的原則,以幫助學生分清實習中各個活動的輕重主次。具體項目劃分為:

        (1)聽、評課次數統計:權重值各為10,因為作為實習者聽、評課是學習教學經驗,快速成長為合格教師的重要環節,應以最高的權重引導學生給予足夠的重視。

        工作日志(包括試講和授課)是實習工作中重要的文獻資料,也是實習工作的必做項目,按照必做項目高權重的原則給予權重值為8。

        (2)遲到、請假次數統計;權重值各為5,對于實習紀律問題如:守時等屬于實習中的養成教育,給予中等權重足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旨在引導學生主動認識紀律與實習成敗的關系,使每位學生動起來。該項目有具體的頻數統計,每次統計以實習指導老師的親筆簽名為證,即能約束學生的行為又能督促指導教師勤去教學實習點,有利于及時了解和解決教育實習中出現的問題。

        教案的規范程度,需要在整個實習過程中給以評價,有些學生的教案需要逐步改進不斷完善,根據上述定權原則其權重值達到6,用以提醒學生教案準備工作的重要性。

        (3)在實習學生的班主任工作方面給與六條指導性建議,由于班主任工作經驗的學習是個逐漸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所以其權重均為中等權重:與原班主任交流吸取經驗(權重值為5),向原班主任匯報學生情況(權重值為5),為人師表、嚴于律己、尊重愛護學生(權重為值5),制定實習班主任工作總計劃和周計劃(權重值為5),組織主題班會(權重值為5),撰寫班主任工作心得(權重值為5)等。

        其次,對于組織和指導小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利用墻報、板報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知識的科普活動等均屬于慣例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僅依靠老師的設計,同時還有學校、班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一些學校能夠積極配合主動開展這些活動,而一些實習點卻無法開展,所以遵循慣例活動低權重的原則將權重值設為3。

        最后,學生的教育調查和研究工作屬于實習的必做工作,同時也可能成為畢業論文撰寫的前期工作,所以應屬高權重,權重值為8,具體要求為:

        (1)從實習學校和當地情況出發,進行調查,研究內容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例如,實習學校的某學科的教學傳統風格、教育教學改革經驗、中小學生學習某學科的心理特點、學習習慣及學習方法、綜合實踐活動情況、開展素質教育情況等調查研究。

        (2)教育科研可以對某學科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進行專題研究,也可以是和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合作共同進行某項教育教學改革實驗。

        (3)寫出調查報告或科研論文(五千字左右)。

        在教育實習中自評表已成為實習生的行動指南,是對實習工作諸項要求的具體解讀,實踐證明采用該表具有透明度高、時效性強、監督和自我監督效率高等特點。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表現計算出平均分,進而確定自己在實習小組的排名,加強了實習生成績評定的公正性。

        教育實習自評表的合理應用,可輔助實習指導教師和學生順利、高效的完成教育實習工作。

        2 雙向激勵機制分析

        以自評表為中心的加權量化法,形成了師生雙向激勵的實習工作新機制,在多年實際應用中效果良好,使實習學生和指導實習的教師均受到激勵,現將該激勵機制的作用分析如下:

        (1)實習學生方面

        1)實習目標細致明確,可操作性強;

        以自評表為中心的雙向激勵機制有效地克服了傳統實習中學生容易忽視實習目標和遺漏具體實習任務的弊病,自評表將實習動員大會和實綱中的一些要求具體化,學生一開始實習就全面掌握了實習目標的具體細項。在實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評表中的條目指導自己的實習活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實習紀律從口頭要求變為量化指標;

        有了自評表實習生可以每天溫習實習紀律,回顧實習要求。除了老師監督以外,自己還可以隨時自查,而對于實習生是否遵守紀律則有客觀的量化數值為依據。

        3)實習任務具體,驅動克服惰性:

        在自評表的設計中貫穿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法思想,每項任務不僅有明確的要求還有不同的權重,在任務的驅動下實習生可以很清楚自己接下來要干什么,因此有效地克服了部分實習生的惰性。

        4)激發研究興趣,培養良好學術素養;

        自評表中除了紀律嚴明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讓實習生進入實習點前就確定自己教育調查研究的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研究主題,凝練研究題目,并將擬定的研究題目填寫到自評表中。此時手拿自評表的實習生己然明確了自己的雙重身份:既是實習生,又是教育調查研究者。學生們一邊實習一邊帶著研究目的,用發現的眼光審視身邊的一切人和教育現象,一邊收集資料一邊分析記錄,最終總結形成教育調查研究報告,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教育研究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徹底改變了傳統實習中許多學生實習結束時才想起做教育調查研究報告的風氣,有效解決了學生在做教育調查研究報告過程中抄襲、剽竊的問題,也為下一步做畢業論文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將從根本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術素養。

        5)奮斗目標明確,實習成績評定公開、公正。

        由于自評表中的各個項目很明確,實習生之間的成績評定公開、透明,最終采用加權平均算法將每個項目量化計分,所以實習生成績的評定科學、公正。

        (2)指導教師方面

        1)有效督促教師――全程參與實習;

        自評表中許多項目需要實習指導教師現場簽名方能生效,既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也是對實習指導教師的一種無形地督促,能夠促使指導教師全程參與實習,老師對實習生考勤的同時也在考勤自己。

        2)方便實習管理――科學、高效;

        這種以自評表為中心的加權量化法輔助教師轉變實習指導的中心,由以往的事務紀律管理轉向教學方法、研究方法地學習指導上。有了自評表,實習指導教師不用將實習紀律整天掛在嘴邊,帶隊老師的管理工作在自評表上一目了然,實習管理工作變得科學、高效。

        3)激發教師反思――革新實習指導方法;

        實習指導教師可以根據自評表上顯示的數據反思實習指導方法,有效開展實習中期和實習末期的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反思問題,革新實習指導方法。

        4)實習成績評定科學公平。

        第9篇: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項目管理的內容應側重于:名師自我的專業發展、學科團隊建設和教育成效三個方面。但具體到學校對“名師”管理內容的要求上,應當有利于學校對名師實施的管理和評價,并同時兼顧不同層次“名師”發展基礎的差異。在一級指標上提出五個緯度的要求:①課程管理;②聯系指導與帶動一個專業發展團隊;③有明確的的研究方向并有相應的成果;④在一定范圍內舉行一定數量的學術講座;⑤承擔學校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中重大問題的研究。每一緯度下又細化為不同的二級指標,并從數量和質量上提出具體的數值和標準,便于實施過程性自我管理和形成性評價。

        影響“名師”專業品質的核心是“崇高師德”,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底線”。無論名師的自我專業發展,還是“名師”圍繞共同發展愿景締結成一定關系的團隊建設上,都能在發展過程中折射出“名師”的專業精神。學校管理只有將管理目標具體到三個緯度的具體要求上,名師的管理才富有成效。任何游離于學校管理目標之外,或者偏離教育教學這一主線的所謂“名師”專業興趣和專業個性,對學校現實的發展都沒有真實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項目的系統性首先表現在項目內容的系統性上。

        一、名師的自我專業發展

        名師自我專業發展對應的項目包含:課程建設、教學研究和教育成效等內容,各項均包含二級指標。從總體上應涵蓋如下內容:“名師”自我專業發展規劃;專業發展團隊的愿景目標;團隊的研修性學習;校本教研;學業評價和名師專業發展團隊的績效自我評價等內容。

        校本教研包括集體備課和互的課例研究兩類。集體備課主要是基于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中,作為單元主備承擔的教材解讀、教學設計、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與整合,教學案的編寫、相關試題的命制和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等內容以及為推動課程理念的具體實踐,對那些能有效呈現學科思維特點和新教學要求的課例進行的示范性教學。

        互的課例研究從對象上分三類:自我課例的反思性研究、同伴課例的反思性研究和對專家課例的觀摩性研修。教師作為行動研究的主體,是基于已有的認識,包括未定型的理論和感性的經驗認識,在教學現場中,對自我的教育思想和實踐行為進行對照,比較其差異,并發現問題進行深度思考,提出“為什么?”的反思性研究。研究的結果必然是對已有經驗的批判性分析,從而架構適合新形勢需求,符合自我教育習慣和認識的經驗框架。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嘗試改變自我,并積極建構“運行模型”的習得性過程。這種基于對教學案例的行動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體形式,為此校本教研的下位指標就應當是基于課堂教學的行為研究,包括課例反思性研究,主要是對精彩課例和缺憾課例的反思。

        學業評價是對對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實施中基于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和學業水平的終結性評定。包括評價內容的選擇與命制、評價方式的選擇,學分的認定和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性評定等工作。“名師”及其帶領的發展團隊,是研究并積極參與評價的主體力量。只有這樣,學業評價才能成為真實有效的評定,學生的學習方式、教與學的文化才能得到有效地建構。因此,這應當成為名師專業發展團隊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例如,“名師”項目管理制中,關于“第一、課程管理”項目要求的二級指標規定如下:

        課程管理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研發與實施和基于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過程性檢查和評價由年級負責。

        1.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1)承擔教材解析和課程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具體為單元集體備課把關負責和教學案的編寫工作。一學年不少于4個單元,課時教學案不少于6個。

        (2)在備課組以上承擔教學觀摩每學年不少于4節,附帶規范的教學設計、說課材料和聽評課后教學反思。

        (3)指導本備課組進行科學的學業評價,命制單元檢測試題不少于4套。完成并指導所在年級所處學段規定的學分認定。

        (4)研究、探索性實踐規定的國家課程的選課指導,進行有效地選課走班和教學班的管理工作。

        2.校本課程的研發與管理。

        (1)主持并指導教研室形成科學有效的校本課程規劃,指導所在的備課組不斷完善和修訂基于學科拓展的校本課程研發計劃,幫助備課組形成校本課程課表。

        (2)進行校本課程研發,撰寫《校本課程綱要》、教案、參加選課指導和校本課程介紹。每學年不少于2個教學單元(一教學單元相當于兩節課時)。

        (3)進行校本課程教學實施。每學年不少于4教學課時。對選修校本課程的學生進行學業評價。

        (4)主持并參加備課組提交給年級的校本課程成果的梳理和歸并工作。

        (5)承擔校本課程教學示范和經驗報告的任務。

        3.基于學科的研究性學習。主持并指導所在的備課組進行學科內或者跨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包括研究課題的確定、研究方法、過程指導和學業評價。物化成果是以班級為單位的研究報告。每學年不少于4次,不同年級應有不同研究側重點。時間相對集中在節假日和周六周末進行。

        項目管理中對名師的教育研究規定為“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并有相應的成果”,二級指標表述如下:

        對教育教學中呈現的問題進行提煉,上升到課題的角度進行研究,有明確的研究名稱、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措施、研究方法和階段性的研究成果。

        成果必須是直觀可物化的,具有一定推廣價值的,既可以是發表的研究報告、學術論文,也可以是發表在學校期刊以上的經驗材料。

        每學年至少有兩項研究課題,及其對應的物化成果。

        二、以“名師”為核心的教師發展團隊

        學校以項目的方式對名師實施任務驅動式管理,項目只是發展的一個框架,至于選擇什么路徑和內容由名師及其團隊來決定。學校尊重名師的自主和創新發展,目的是贏得名師對學校管理的理解。

        項目管理下另一種設想,就是通過強化項目對團隊的引導和有效的制約,加強團隊內名師對一般教師的帶動,同時實現一般教師對名師的督促。由于團隊成員具有共同的項目愿景,具有明確的目標發展意識,為實現共同的項目任務,都能自發并自愿地接受項目管理組成員的監督和管理,針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改正,不斷完善自我實踐行為,減小管理帶來的最大摩擦。項目管理既然是一種組織性管理,就應當有相應的章程和運作的規范,團隊中的每一位教師都能自覺履行團隊的基本要求、愿景和規劃才能得以實踐。因此說,以項目的方式對名師實施管理,管理的對象不應當是一個具體的教師,而是基于優秀教師這一凝聚核共同成長的互團隊。

        “名師”對同伴的管理主要是項目領導。它是基于項目要求,主動聯系有相同發展意愿的教師同伴,從自我和同伴發展實際出發,分析項目要求形成共同的發展意愿,達成共識的互動性過程。只有通過這一方式,才能把外在項目變成名師團隊“我們的項目”。基于這種共同的發展愿望,才能制定具體可行的項目規劃,才會有明確而具體的工作措施以及分階段的工作目標。在發展過程中,名師及其發展的團隊才會進行有效的互助,團隊中的每一位教師才會真正實施有效的質量監控和基于共同利益的互評價。為此,名師對團隊項目管理的基本要素就應當是:柔性組織的建設、構筑團隊共同的發展愿景、制定具體的項目規劃、實施必要的質量評價和進度監控。

        例如,“第二、聯系指導與帶動一個專業發展團隊”項目二級指標規定如下:

        (1)每一學年通過教研室和備課組建立一個固定的指導和一起研究發展的團隊。制定具體而翔實的專業發展規劃,項目內容、活動方式、階段劃分和相對應的工作措施等內容。具有詳細的過程性記錄,包括團隊人員活動的過程性材料和簽到表。

        首席教師聯系指導的團隊是教研室全體人員,校級名師聯系指導的是一個備課組以上人員,骨干教師聯系指導的是三名以上的教師。

        (2)一學年對聯系指導團隊進行校本培訓4次以上。

        (3)一學年承擔該發展團隊4次案例示范研究,并撰寫相對應的反思性研究報告。

        (4)承擔對應聯系團隊校本課程研發指導工作,制定具體的課程規劃和課程資源的選擇與整合,每一學年不少于2次。

        (5)承擔對應聯系團隊基于學科的研究性學習研發的指導工作,制定具體的研究課題,參與并指導研究性學習報告的評價工作,每一學年不少于2次。

        (6)保證聯系團隊所有人員無違師德事件的發生。指導團隊成員完成《教師專業發展檔案》記錄工作。學年結束完成一份聯系指導團隊的發展報告。

        為推動名師教育成果轉化成教師群體的認識和實踐行為,項目管理二級指標下應對應“在規定范圍內舉行一定數量的學術講座”等工作。在推動名師成果梳理的同時,促使名師不斷地進行理論研修,把經驗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從而推動名師自我素養的發展。

        在第四個項目內容“在規定范圍內舉行一定數量的學術講座”中,規定如下:

        “名師”就自己近年來在學科研究、德育管理、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創新、教法創新)輔導競賽和自我專業發展研究等內容所取得的成就,在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學術報告,它不同于團隊帶動建設中的學術報告。每一學年不少于2次。

        其中,首席教師報告范圍在學校范圍內;校級名師在教研組以上范圍內;骨干教師在備課組以上范圍內。

        佐證的材料涉及聽會人員簽到表和報告文本(電子及其紙介)。

        每一學期開學之前要把報告的時間匯報給學校、教研組和備課組,以形成統一的計劃。

        學校通過對有限發展點的投入,旨在激活一個群體在學校管理目標調控下的自主性發展,將群體無序散亂的發展狀態,規范到以組織為單元控制的有序發展中去。培植名師發展團隊的專業能力和團隊精神是校本管理的有效方式。

        三、教育成效

        學校以項目管理為推進方式加強名師的自主管理,提高過程中質量的監控意識,最終落腳點應當是教育教學質量大面積的提高上來。如果偏離這一主線,教師專業成長就失去了發展和存在的意義。為此,加強項目管理制下課程實施能力的提高,促進不同學生全面、和諧與差異性發展,是學校管理的終極目標。教學過程只有源源不斷地推動各種類型和各種發展層次的學生學習力的提高,提升其學業的勝任力,才能將外控下的驅動變成學生自我的發展,學習才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幸福。所以項目管理制下教育成效的評價,就應當落腳到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成效上來評定。

        直觀的成效主要是以名師為核心發展團隊取得的顯性成績,包含教學技能評比,像各級各類優質課評比、教學能手評比和各級各類名師的評選等內容;學生的競賽輔導,包含科技制作、電腦設計、美術創作和各學科的競賽以及指導學生刊發的各種作品等獲獎項目;科研績效主要是指基于學科教學、德育管理和學校管理研究刊發的各種學術作品和論著以及承擔課題過程中進行有效研究出現的成果。學生和社會的評價盡管是隱形的,但反映了對學校教育文化的認同與尊重,因此應把社區以及學生家長的評價納入教育成效中。在終結性評價中,通過對這些成果數量的清查和質量的評定,構成對名師發展團隊教育成效的評定。

        對于學術成果,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定位:任現職稱以來,且在項目任期內取得的成果,包括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學術雜志和報紙上刊發的專業學術論文,或者出版的專著。

        1.課題研究。只有重點課題和一般性課題之分。而且課題積分不是通過課題立項或者結題就是課題研究,而是圍繞課題進行了實際研究,并有相對應的,通過學術期刊的刊發或者在山東省泰安市以上的學術會議上進行過報告交流,得到推廣的材料才能稱之為課題研究成果。

        2.學術論文。只有中文核心期刊和一般學術期刊的區別,級別不是評價等次的依據。學術論文特指學校管理、班級管理、學科管理和學科研究的教育類作品,不涉及試題編寫和教案集。

        3.專著。圍繞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學科研究出版的作品。

        為尊重名師發展基礎的差異和興趣點的不同,項目管理的第三個內容“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并有相應的成果”要求如下:

        對教育教學中呈現的問題進行提煉,上升到課題的角度進行研究,有明確的研究名稱、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措施、研究方法和階段性的研究成果。

        成果必須是直觀可物化的,具有一定推廣價值的,既可以是發表的研究報告、學術論文,也可以是發表在校級以上的經驗材料。

        每一學年至少有兩項研究課題,及其對應的物化成果。

        名師及其團隊成員在創新性實踐過程中,通過合作與互研究,推動項目的規范運作和科學實施,是以校為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形式。限于目標的定位、理論的支撐、有效的指導和反思的深度等條件的限制,也迫于現實的教育環境還沒有發展到能有效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時機,項目中的一些問題很多時候無法取得預期的成效,但這并不能說項目運作沒有開展。在項目執行和反思性研究的過程中,任務驅動下實踐過程賦予名師發展團隊成員的內心體驗是隱形、不易量化,但卻富有極高價值的,是一種經驗性知識。從教育功能持久性的角度審視,經驗性知識很多時候比那些顯性、容易表現的成績對未來的發展更富有意義,它能夠提供智力支撐,即可以形成實踐性智慧,這應當是項目管理中對教育成效的重要詮釋。

        因此說,初期的名師評價僅限定在名師自我的教育成效上,但隨著辦學層次的提高,學校對名師管理的期待將從單獨的個體發展到對團隊發展目標的管理上。以課題引領為推動方式的專題研究,將成為推動學校教育文化發展的主要形式。

        參考文獻:

        [1]李敏,檀傳寶.師德崇高性與底線師德[J].課程?教材?教法,2008,(6).

        [2]王恩惠.通往名師的有效途徑[J].基礎教育參考,2008,(5).

        [3]劉艷.真實性評價設計要素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9,(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视频一区网友自拍第二页 | 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AV | 一级加勒比视频在线观看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