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的學科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
我們知道,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而存在發展,僅僅有百余年的歷史。在過去,心理學主要是以研究各類心理問題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心理學潛在的觀念將人類的本質嵌套進一種病態模式———身體缺陷、脆弱不堪、生存環境殘酷、不良基因影響等,忽略了對正常人群的研究。這種消極心理學的研究模式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人類心理問題的消極層面,而忽視了人的積極品質、自我實現,以及社會的和諧等影響,導致了心理學的片面發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到: “如果一個人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心理變態者、神經病患者等,那么他對人類的信心逐漸變得越來越小,這樣的研究,只能產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因此,這種消極的心理學模式,不可能全面、真實地理解和解釋人類的本質。
而積極心理學的創立,修正了這種心理學的不平衡,并向深入人心的心理疾病模式展開挑戰。它向心理學家和大眾呼吁:心理學不僅要關注心理疾病,也要關注人的力量;不僅要修復病損,也要幫助人們構筑生命的美好;不僅要致力于治療抑郁的創傷,也要幫助健康的人們實現人生的價值。正如美國當代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所說:“當代心理學的研究者們,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青少年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公眾稱心如意,使社會和諧美好”。
積極心理學基本的假定是,人類的美好和卓越,與疾病、混亂和痛苦同樣都是真實存在的。它反對心理研究中關于“障礙”“問題”“失敗”的消極心理研究傾向,而是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優點與價值,傾向于用心理學比較完善和有效的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對最理想的人類機能進行科學的研究,探究和發展人的潛力和創造力,致力于構建一個積極的支持環境。
二、積極心理學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分析方法,使我們能夠通過以積極的品質、力量和潛力為研究對象,重新認知和理解一個人的心理與行為。這無論對于心理科研本身,或者是教育工作實踐,都提出了新的思路與挑戰。如果能從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與視角,設計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則會發現令人欣喜的角度與視野。
近年來,學校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條件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多數沿襲了20世紀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各類心理問題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注重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和矯正,忽視了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品質的開發,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積極心理學提供了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視角,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應以增加學生的幸福感為主要目標。以往的教育模式定位于消除各種心理問題,以預防各種危機事件的發生。它關注的不是人本身,而是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而積極心理,強調幸福感的教育,通過幸福感的體驗,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形成良性的循環。
另一方面,來自工作的實踐也告訴我們,人際關系問題、情緒情感問題、學習困難問題、就業壓力問題、個性與人格缺陷等是導致學生心理適應不良的幾大主要問題。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只是表面現象,其根本原因是學生價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沒有深刻的幸福感和快樂體驗。而我們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對學生心理適應不良或危機時,我們慣用的干預手段往往就是介入輔導和密切防控,注重問題的預防和矯正解決,缺少對學生積極品質的開發和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
而積極心理學展示了一種積極教育的方向與途徑,通過重塑或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模式,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取得平衡,在治療和矯正的同時發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促進他們真正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是積極人性論的倡導者;它應該真正體現教育應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并生活得幸福。
就學校心理教育而言,要統籌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單一性和多樣性。單一性是指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通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考慮不同的個體主觀能動性和差異的基礎上,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和完善;而多樣性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關注壓力、焦慮等問題,更重要的還要關注幸福感、滿意度、樂觀等積極指標的發展和培養。
目前多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以心理問題為專題,通過統計、分析問題的原因,然后給予解決消除問題的建議、方法和策略等,最后讓學生結合實際進行討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倡,每個人都可以是積極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者,都有其解決問題和發展的支持資源,擁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和成長能力。這種理念,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講,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包括:積極的情緒體驗教育、積極的認知方式教育、積極的意志品質教育、個性完善教育、適應性教育、人際技能教育、生涯發展和適應教育以及心理疾病教育等。
因此,在重新塑造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層次和內容的基礎上,構建新的、適合當前社會發展和學生心理特點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該首先成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借助學校、家庭、社區的力量,通過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以及指導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社會發展資源,對學生的心理施以積極的影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還應該與家庭聯動、宿舍社區聯動、后勤社區聯動以及各學科教育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有效的組織支持系統。
其次是全面教育的互動模式。心理輔導(咨詢)的對象不應僅僅針對于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包含所有的學生,實施發展性和預防性相結合的教育策略和方式,多途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開展工作。如何拓展覆蓋其他學生,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快樂、興趣、挑戰性,干預的關注點在學生體驗主觀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建構積極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滿意度,促進其人格和個性更加完美,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開展的形式和內容上體現出更專業化的思考和設計。
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特別是以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積極心理學》這本著作的問世,開拓了整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徑。而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依據,以積極心理機能為培養目標,以積極的心理體驗為主要方法,構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立體化的系統網絡,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發展。
【關鍵詞】學習興趣 創設物理情景 多媒體 個人魅力
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創設物理情景,喚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在講授新課之前聯系生活,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實際現象或事物,設置討論問題,引發同學們的思考討論。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會有很多各式各樣不同的答案,這時教師不必急于作出評價,學生在求知心理及好勝心理作用下,會認真仔細地聽課,活躍的思維、激烈的討論,會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知道學有所用,和生活密不可分,會有興趣接受新知識,應用新知識。例如,在講解“光的折射”中,可以用筷子放在有水的碗里會出現彎曲的實際現象,先讓學生觀察,再分組討論原因,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講慣性時,引入輪船靠岸、接籃球等實例,分析其中蘊涵的物理規律,聯系這樣有趣的問題,學生學習起來會富有興趣與激情。
二、精心設問
教師精心的設問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的情緒處于高漲狀態,導致其關心、注意和探討的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內容之間具有中等的差距時,就會引起他們的認識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物理學中許多規律、定律是前后相連的,而中學生的思維缺乏連貫性,往往停留在表層認識上,如果教師能設法讓他們發現原有認識的片面性,或再多問一個“為什么”,學生就無法解決,則會使他們產生認識的需要。例如講到《沸點》一節時,精心設問可按下述程序進行:教師在講臺上放一盞酒精燈,然后舉起一張紙問:“這張紙,放到點燃的酒精燈上,會燃燒嗎?”“會”。“那么,用紙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燈上會不會燃燒?…‘當然會”。教師將紙盒里裝滿了水,待紙盒濕透了,倒出水,放到點燃的酒精燈上,結果紙盒沒有燒起來。學生說:“這有啥奇怪,紙盒濕掉了當然不會燒起來。”教師問:“為什么紙盒濕掉了,就不會燒起來呢?”此時學生已處于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急切等待教師的解答,伴著這種濃厚的認識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因勢利導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
三、制造懸念
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制造懸念,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一種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會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例如講到《壓力和壓強》一節時,教師帶五、六個雞蛋進教室,教師舉起一個雞蛋問:“你們能把這個雞蛋放在掌心捏破嗎?”學生想也不想肯定說“能”,而且會爭先恐后舉手要求做這一件簡單易行的事,然后每組叫一個學生到講臺前操作,結果發現事與原違,雞蛋不能捏破,這一現象會使學生感到非常驚訝,怎么會這樣呢?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在這樣的渴求中老師稍加分析就會收到明顯效果,起到分冗長的講授為積極的探索作用,老師講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四、講究語言表述
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表達形式上的藝術美是一項很重要的基本教學能力,其中教師講課時語言感染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風趣,講解生動。使學生愿意聽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夠讓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加技能。如講“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分子結構”時,我把物體的這三種狀態比喻為學生們“上課時”、“下課時”和“放學后”的情況,使學生們在形象愉快的氣氛中理解知識。對于有些物理現象、定義、定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那樣會削弱和降低學生的興趣。結合教材編寫一些學習口訣。如:電磁現象中“電流的磁場”,我就給學生編寫了“一根導線通了電,磁場環繞導線轉,右手握線來判斷,拇指電流四指線”(線――即磁感線),通過這些口訣,引導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五、用實驗培養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在以前,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主的演示實驗,學生僅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不利于其興趣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如果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突出加強實驗觀察和操作的趣味性,充分開發利用青少年好動心理特征的正面效應,用實驗趣味性啟發興趣,進而轉化成學生的積極求知動力,提高學習的興趣。在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明確實驗目的,熟悉實驗內容,實驗注意事項和實驗操作程序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按程序進行實驗、牢固掌握實驗步驟、提高觀察效果,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有了思考操作的內容,討論的話題,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實驗操作興趣。
2、注意分散操作難度,適當控制信息量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中實驗的目標要求層次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單位時間內的接受能力,防止難度過大和單位時間內的信息過量,使學生難以吸收。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允許學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在實驗中,學生需要在各種因素中進行取舍,對所得信息進行篩選。這就要求學生在即定目標的過程中,有全局觀點和善于妥協,在不同情況下善于應變。對已獲成功的學生可進一步用言語刺激,“你還有其他方法嗎?”“你還有更巧的方法嗎?”這樣既滿足了他們愉悅情緒的需要,又培養了他們應變的能力,自然形成越有興趣越想學的良性循環。
六、用教師個人魅力吸引學生,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概念上,思想、心理和意識具有相通性,因為心理是思想的基礎,同時又滲透在思想中。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要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覺悟問題,而且更多地面對著要解決學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教師往往側重于教育內容,忽視了教育對象和教育過程,教師像念經,整個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欲睡。大學的課堂不應該再像中小學的課堂那樣,單純靠灌輸,學生被動接受一些他們并不感興趣的東西,經常是“左耳入右耳出”,難以達到將它內化為自身道德品質和動力傾向。那么,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通過改良教學方法來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值得我們深思。
一教師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在現實生活中比較穩定的人生態度和行為表現的個性心理特征。人格是由多種因素經過長期潛移默化而形成的,是一個異常復雜的動態心理構成物。魅力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一個人的魅力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如一個人的內在涵養和素質,外在的儀表、服飾、行為動作,在相互交往中的地位等。人格魅力是一個人心理素質和修養的外在表現,它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氣質、學識教養、為人處事態度等。
教師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對學生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給學生以震撼人心的影響和沖擊。如果一位教師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接納,實際上他(她)就具備了—定的人格魅力。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具體來說,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起著示范、激勵和熏陶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師的人格魅力主要體現在淵博的知識、靈動的智慧上。知識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識的承載方能顯出迷人的風采。身為人師應緊跟時代步伐,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寬學習領域,不僅自己所學專業要“精深”,相鄰學科也要“廣博”,向“博、大、精、深”邁進,教師把講課進行得如行云流水,內容旁征博引,每一堂課都是一場異彩紛呈的學術盛宴,那么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相反,教師一味地朗讀幻燈片,把本身就抽象的理論變得更加晦澀難懂,學生的表現自然是不為所動。
教師人格魅力構成的根本是高尚品德,正如北師大的校訓所言“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是以培養人為終極目標的,因此在擔當培養人的任務之前,教師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氣和傲然不俗的風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尤其是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從事教師這樣一個特殊的清貧職業,保持平和的心態尤為重要。高校教師雖然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也屬于工薪階層,另外由于國家政策導向,使大學的功能變成了重科研、輕教學,所以很多教師越來越輕視沒油水的教學任務,轉而研究課題和搞第二職業,充實了自己的皮囊,卻虧空了學生的腦袋。
二“標簽效應”和學生的需要層次理論
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學生不感興趣,公共課不是專業課,這個課程能及格就行,學好學壞都沒什么用,首先在態度上,學生就已經忽略了“思政課”的重要性。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于貼上標簽后引起的,故稱為“標簽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這件事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件事“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引申到此處,“思政課”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被學生貼了一個不重要的標簽,而后學生就會在行為上應付了事。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跳出高校“思政課”地位低的思維定勢,聯合學校,做好“思政課”重要性的宣傳工作,使學生對這門課程提高重視程度。
如果套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專業課是以后謀生的工具,就業的技能,就像生理需求一般,直接關系到自身利益,專業課學藝不精就意味著今后要挨餓受凍,關乎生命,開不得玩笑;而公共課是安全需求,只要過關就行,畢竟這五門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基本原理,形勢與政策)的學分還與自己的畢業證和學位證掛鉤,能確保自己安全畢業就可以了。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很多學生覺得政治離自己很遠,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政治載體,只是承載的內容和份量不同。政治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民眾的生活姿態。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舉例政策的出臺,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也許關乎到學生自身,也許關系到他們的親戚朋友。將現實生活與課本的知識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政治品格和政治敏銳性。學生看似與政治無關,其實是緊密相關的。政治生態決定著百姓的生活質量和社會風氣,如果對政治的態度是麻木與漠視,學生就真的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
三期望定律在“思政課”上的運用
期望定律一般被廣泛應用在管理過程中。比如,管理者相信下屬,并給對方一定的期許,對方往往就會按照上司期許的目標奮進。同樣,老師注意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表現出對學生的充分信任,并給予學生更多的肯定與鼓勵,使學生樹立起極大的學習信心,往往就能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不同的學生,其發展現狀及發展潛力都是不一樣的。老師如果高高在上,居高臨下,以嚴格的要求,苛刻的標準看待一般的學生,看到的永遠只能是一無是處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是做不到對學生真誠以待的。如果老師真能蹲下身子看一看,那學生在老師的心目中就會變得高大。有了這種感覺,老師對學生的肯定、鼓勵就會發自內心,對他們的期待就會非常真誠,學生自然就能從老師的言談舉止中感受到這種真誠。
學生都是有個性的,其發展的能力、方向都不完全相同,對于同樣的問題,或是同樣的結果,放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其價值是不一樣的。就是在同一個學生身上,老師如果換個角度想一想,就會發現學生原來還可能是那么出色。
面對九零后的大學生,很多教師會覺得他們太過張揚,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代溝,無法溝通。基于此,教師在講臺上自說自話,學生在后排扎堆各忙各的,井水不泛河水,課堂上鮮有交流。為了打破這一局面,教師必須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讓學生在這些舞臺上大顯身手,比如針對某一時事談出自己的看法,并對學生施加積極的自我暗示,使其克服緊張的情緒,將自身能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有了交流和溝通,教師對學生的認識才能更深一層,對學生多一點欣賞與喝彩,少一點輕視與指責,在一言一行中流露出對學生的信任,學生是真摯的,他們會盡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來回報教師的鼓勵和信任。形成了課堂互動,教學效果就比單純的灌輸好得多。
總之,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擔當著主導者的角色,對整個實踐教學的設置和開展發揮著主導的功能,而學生作為實踐教學的主體,通過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體驗參與其中,兩者密切配合,相互作用,共同決定教學的過程和結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產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科學,“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科學,心理學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新時期的到來,使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灌輸教學顯得蒼白無力,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自己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儲備,將心理學同“思政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效果,更能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陳林元,張玉梅.從心理學視角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1(9):20-22.
[2]李雪華.淺談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學的結合[J].安徽文學,2009(2):275.
論文關鍵詞:非言語行為;心理語義;交流溝通;課堂教學;認知
課堂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特殊的人際交流溝通活動,是師生間對知識信息、技能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傳遞與接受的動態過程的統一。通常情況下,交流溝通方式分為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兩種。兩種交流溝通方式各具特色,其中,言語行為比較容易理解。非言語行為是指運用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手勢、目光接觸等無聲言語或語速、節奏、音調等輔助言語傳遞行為,該行為通過潛在的方式體現信息傳遞者與接收者的信息價值。
眾所周知,教學中離不開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教學是一個整合的過程,缺少教與學中任何某一個方面的溝通都不能稱之為完整的教學模式。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客體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器具,即教材、教具、教學設備等。盡管每個客體的角色和功能不同,但都處于主導地位,只有教師與學生緊密聯系,加強言語和非言語溝通互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作為課堂教學中兩種不可缺少的交流溝通方式之一,非言語行為應當在研究與運用中得到應有的重視。實踐證明,在現實交往過程中,通過非言語方式獲得的信息量高達65%。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比在一系列試驗的基礎上,于1968年提出這樣的公式:
交流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不難看出,研究非言語行為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從目前研究來看,在課堂教學理論研究中,普遍重視對教師語言表達藝術與策略的研究,對師生的非言語溝通問題研究甚少。許多教師雖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時常進行非言語溝通,但更多的是習慣性、隨意性的,處于無意識、無控制的自然狀態;學生的非言語行為所傳遞的信息往往被忽視,而這恰恰是對教學信息做出生動而又形象的反饋,從而導致有價值的教學信息資源被浪費,對課堂教學直接產生著消極的影響。因此,非言語行為,尤其是學生非言語行為,應當引起每個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通過對體育教師課堂教學中非言語行為進行探索與研究,增強廣大體育教師對課堂教學中非言語行為的重視力度,把非言語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一、非言語行為的特點與其在體育教學的作用
相對言語行為,非言行為更生動、更真實,有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發揮言語行為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非言語行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現出特殊的適應性和實用性,是言語行為的深化和補充。
在研究體育課程非言語行為對課堂教學的影響程度之前,我們對體育非言語行行為進行概念的界定。體育非言語行為可以定義為狹義的體育非言語行為和廣義的體育非言語行為,狹義的體育非言語行為是指在體育運動中,能傳遞信息的人類身體或肢體動作,如眼神與表情、形貌與服飾、身姿與動作等引起視覺反應相關信息或符號。廣義上的體育非言語所涉及的內容太寬,包括環境與色彩、時空與距離、音響與標志等。本文主要是從狹義上的非言語行為語義角度出發,對其在體育課程教學的影響進行研究。
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教師的非言語行為主要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的背景下教師所產生的對教師或學生含有潛在信息的所有刺激,這些刺激涉及到手勢、面部表情、眼神、動作姿態、距離等。通過非言語行為和言語行的良好互動,擴大交流范圍,更多、更準確地傳遞信息,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非言語行為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搭建情感溝通,調節師生關系
心理學研究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教師的眼神、語氣等非言語行為可以激發學生克服困難,促進學生刻苦學習,成為學生取得優異成績的動力。和其他的課程教學一樣,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言語行與非言語行為進行知識的傳授任務,在通過言語行為進行動作原理的講解之后,采用非言語行為方式,通過示范等方式來傳遞信息,表達對學生的期望、態度或者觀點。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非言語行為對學生體育課程的影響程度很大,研究表明,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希望得到教師非言語行為的肯定性評價,我們把這種評價稱為內隱性評價,它能激發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習中搭建起師生情感溝通的橋梁。通過熟練地運用非言語手段,可以在體育教學中充分展示教學的藝術水平,達到以情施教、協調師生關系、發展學生智能的作用,以增加師生之間溝通的有效性,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建立完整的技術動作表象的功能,提升課堂講解的生動性
體育教學過程中,幾乎90%以上的技術動作學習要通過動作示范的形式來完成,它是教師或教師指定的學生以身體動作為范例,向學生講解學習的技術動作要領與方法,以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教師在運用語言手段講解技術動作的基礎上,通過非言語行為方式向學生展示技術動作的形象、結構、動作順序、技術要領和完成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非言語行為應用增強了體育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加深學生對整個課程內容的理解。在技術動作的教學過程中,非言語行為的表達功能具有特殊性。比如在單杠、雙杠、跳馬等課程教學中,首先是教師的技術動作示范,而后是學生的動作要領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在旁邊進行保護與引導。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身體接觸,會產生心領神會的微妙效應。這種效應是口頭語言示范表達的擴展和延伸,一定程度上增添一些附加信息量,增進了學生對信息的理解能力。
3.操縱師生互動,促進溝通交流
所謂師生互動的操縱,就是通過非言語行為影響并控制師生之間的交流,這是非言語行所具備的獨特操縱功能。這種功能在體育教學中非常普遍,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點頭、搖頭、手勢等方式代替自然語言來表達對學生的指示,也可以通過特殊的手勢和身體姿勢來傳遞教學意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掌握講解與糾正動作的時機,控制學生完成動作時間,向學生傳遞不同的信息,以此操縱師生之間的互動,增進了學生的內心感受,達到了控制學生學習活動的目的。
4.準確反饋體育教學信息,確保教學過程順利實施
反饋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體育教學也不例外,反饋是體育教學的重要調節機制。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要兼顧教學的效果。課堂教學的效果需要從學生身上獲得種種課堂教學的信息,從而及時有效地對課堂教學的內容、節奏以及組織安排進行有效的控制。與教學評價不同,體育教學反饋信息的獲得是實時的,而不是滯后的。這種反饋信息的獲得是通過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非言語行為獲得的。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規范的動作或者其他肢體語言等方式及時獲取反饋信息來作出適時的判斷。
5.增進學生智能水平提高,推動學生個性健康發展
長期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知識和運動技能掌握,需要智能的較好發揮,反過來,在發揮智能、掌握知識和運動技能的過程中,又促進了智能水平的發展。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微笑,使學生感到友好、親切、平易近人。良好的情緒活躍了巧妙的思維,思維上的觸發有利于其在新的類似問題情境中的遷移。諸如此類的情景的長期累積,便會提升智能水平。心理學研究表明,智能是通過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學生潛力的發揮,特別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師通過豐富細膩的面部表情、親切友好的目光等非言語溝通,為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安全”環境。快樂情境下的非語言行為教學,促使學生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優化,導致由量變到質變,促進智能水平的逐步提高。
另外,我們在體育教學中也意識到,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具有潛在的暗示性,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暗示作用,這種暗示作用有助于學生良好個性品質形成與培養。暗示作用通過使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進而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信念或出現相應的行為。比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看到動作技能較差的學生做出一個較為規范的動作時,可以通過擁抱、拍肩等非言語行為方式來激發其個人動機,促進其積極訓練。對沒有達到訓練要求的學生,體育教師鼓勵的微笑、輕微的拍肩等非言語行為就會讓有自卑心理的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推動了學生個性健康的發展。
二、基于學生非言語行為研究對課堂教學的建議
1.根據非言語行為特點,有效發揮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非言語行為可以歸類為符號的集合,體育課程教學中的非言語溝通行為主要包括副語言、目光、面部表情、體勢語、動作和身體接觸等多種符號,體育教師必須掌握一些非言語溝通的知識,認真分析非言語行為符號特點和功能,根據目光、面部表情、動作、身體接觸的特性,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運用體勢語作用,達到以情施教、協調師生關系、發展學生智能的作用,以增加師生之間溝通的有效性,從而使體育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學生非言語行為的信息流為依據,激發學習動機
良好的學習動機是完成學業的基本前提,而學習動機又分為:興趣類動機、愛好類動機、信念類動機。其中興趣類動機由事件的新奇性、趣味性引發,最容易引起,保持時間也最短;信念類動機最難形成,可是一旦形成保持時間也最長。高校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愛好類學習動機和信念類學習動機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非言語行為心理,了解學生愛好和信念,激發起學生高水平的學習動機,合理調整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滿足學生需求。
3.以學生非言語行為的信息流為補充,更新教學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能把學科中所有知識教給學生,更多的是教給學生該學科核心的框架和認識事物的理念,而這些框架或理念的載體不是唯一的,完全可依據師生間的言語行為進行交流溝通,作出適當選擇。與此同時,以非言語行為的信息流為補充,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更新,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
4.注重教師課堂非言語行與學生課堂非言語行的優化組合,非言語行和言語行相輔相成
教學是一種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互動過程,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是言語行為與非言語行為的組合,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效果可以從學生的言語或非言語得到反饋。在對非言語行為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把非言語行為研究和言語行為研究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作為一種教學交往手段,體育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常常是伴隨體育課堂中教師言語行為而出現的。
5.努力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體育教師的非言語行為的應用藝術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影響課堂教學的非言語行為因素很多,每個因素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說,場地器材布置是否得當,示范教具的使用是否直觀,體育教師的穿著、言談、舉止等是否規范都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非言語行為運用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教師只有在學習中掌握非言語行為的運用技巧,通過實踐提高非言語行為運用能力。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提升自身的非言語行為修養,在理論指導下主動學習與非言語行為相關的知識,體會非言語行為的美學含義,要盡可能創造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意志力和良好情緒的教學情境,通過清晰的解釋,優美的示范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體育課堂中鍛煉學生活躍思路、豐富想象力,從而增加自信,提高求知欲。
6.營造和諧環境,培養團隊精神,構建良好師生關系
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知道,和諧的課堂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巧妙利用非言語行為創設和諧輕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學生心理上就容易產生愉悅感,誘發其學習的興趣。我們在對體育課程教學過程問卷調查中發現,73.5%的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都注重運動技能的傳授,忽略團隊精神的培養。其實,體育項目是一項對團隊精神培養最有效的課程,我們可以把它和其他課程的團隊精神培養聯系起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善于發揮非言語交際符號的優勢,通過師生示范、模型、掛圖、多媒體技術等手段,促進對學生運動技能的盡快掌握,借助于手勢、面部表情、眼神、人際距離、身體接觸等非言語行為的情緒感染力、鼓動性和影響力來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有助于教學團體凝聚力的形成。
三、總結
1 自由創作課
每學期設四節課,并集中起來使用。之所以集中起來使用,是基于以下考慮:即許多成年人都不能很好地利用零散的時間,十四五歲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為了提高利用效率,我們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實際的操作中也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自由創作關鍵是“自由”兩個字,它體現在以下方面:①創作體裁的自由。學生在這些課上,既可以創作歷史論文、歷史手抄報、編演歷史課本劇、歷史小說、創作歷史漫畫等,也可以做歷史調查報告、歷史探究、仿制歷史文物等;②創作心靈的自由。在學生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心靈是自由的、安全的,任何人包括老師都無權中止學生的創作活動,也無權指責和批評學生的創作活動,同學和同學之間更不準隨意打擾別人的創作,更不得對別人的創作品頭論足、指手劃腳。為指導學生更好地創作,教師可以提出參考意見,提出一些基本的創作要領。當學生的創作活動結束后,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探討創作過程中的得與失,總結創作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以利于以后更好地開展創作活動。同學之間也可以進行類似的探討活動,但不準使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在自由創作課上,教師并不是無事可做,他可以通過創作技法輔導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舉辦優秀作品展覽喚起學生的創作欲望,通過播放音樂來放松學生緊張、壓抑的神經。通過這些措施,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 角色體驗課:
初中生年齡小,喜歡模仿和表演,我們尊重學生的這種愛好和選擇,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引進這種課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形式主要用在人物類的教學中,如在學習商鞅變法時,我們引導學生編寫了歷史課本劇《商鞅舌戰》,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了表演。通過表演課本劇,不少學生明白了應該如何說服別人,如何減少改革的阻力,同時也比較深刻地理解了商鞅變法為什么能取得成功。這種教學形式還有助于培養、發現特長學生,把藝術教育和歷史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后不少學生反映“上完課后,我覺得更貼近歷史了”。
3 歷史探究活動課:
[關鍵詞]交叉學科;學習動力;激勵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13―0030―02
交叉學科是眾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所形成的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是知識體系的融合,是知識、技術、方法的集成,是不同思維、觀點、理論的碰撞。交叉學科已經成為當代科學發展的時代特征,是創新思想的源泉。回顧百年諾貝爾科學獎,從獲獎成果的性質看,獲獎率居于首位的往往是交叉學科成果,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由最初的36.23%發展到47.37%,20世紀最后25年交叉數量近50%。由于該類專業課程體系正處于逐步完善階段,仍存在諸多不足,專業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策略也還不夠清晰,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因此激勵學生學習動力,促進交叉學科穩步、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新型交叉學科學生學習動力差的原因
影響新型交叉學科學生學習動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許多交叉學科在我國現行的學科管理體系中找不到相應位置,其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得不到相應的重視,社會知名度較低,公眾對其認可程度偏低,發展前景與成長空間得不到理性的認可,沒有形成完備的就業體系。另外,學科建設基礎相對較差,起步晚,學科群單一,學術隊伍不強,學科和專業的生長點少,教育教學發展空間狹窄。大部分學生考入該專業后,都一定程序地存在自卑和憂郁,影響了他們學習的動力。
2 由于就業壓力等使學生形成了不適當的過度焦慮和心理壓力。在求學過程中他們常常采用強迫的方法學習,甚至用超時間超強度強迫自己學習,或者采取逃避的消極態度回避學習,久而久之,產生了厭學心理。
3 當前大學教育面對的對象主要是90后。由于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他們的思想和理念與老一輩有著很大的不同,同時有著不同于前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相對發展,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也不斷廣泛而深入,他們富于個性與創造力,是充滿自信的一代人。但是,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親情觀念淡薄,容易產生孤僻與自我意識。他們的消費觀念超前,欲望更強,更多的把錢多錢少作為衡量事物好壞的標準,錢和獲得錢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的被過分強化。傳統的教學方法方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但是當前的教育體制改革還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其專業課程設置、教育教學方法、師資素質水平、質量評價標準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這都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投入。他們對未來抱有很高的期待,但缺乏社會實踐,當看到現實與理想相差甚遠時,心理很容易受到沉重打擊,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希望一蹴而就,扎扎實實沉心于理論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少。
二 激勵新型交叉學科學生學習動力的可行方法
學生學習動力的強化主要是一個心理問題。采取積極的心理輔導,矯正正確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學習動力持久地發展,主要辦法有以下幾點:
1 采取生動、豐富的專業介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介紹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時,如果只是簡單的介紹為其前身是數學專業,結合信息技術形成的一個新型的交叉學科。雖然數學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計算素養、信息素養和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普遍認為數學無用論,將來找不到好工作,從而對它產生不了興趣,不喜歡學習,甚至自暴自棄。因此在做專業介紹時,可以舉幾個案例,如展現幾張帶有噪聲的圖片,對它進行去噪、濾波等一系列處理,告訴學生在進行這一系列處理時,都是用到了不少的數學知識,學習這個專業就是用數學知識為基礎,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建立模型,從而解決問題等,以生動豐富的介紹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
2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學生入校之后,最關注的事情就是該專業的就業率,如果該專業的就業率好,許多學生就能積極的去學習,反之就是厭學。在當代這種信息社會,一個人一生從事的工作也許是換好幾個公司,甚至是好幾個不同性質的工作。大學的專業學習并不是顯得那么重要,應該是學習和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端正學習態度,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求知的刻苦性和意志品質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3 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過緊張的高考之后,進入了暫時沒有壓力的大學,許多學生因而放松了學習,日子就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因此,在適當的時候要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采取多種組織方式,如自我總結等,適當的敲敲警鐘,拉回學習的韁繩。
4 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創新能力。信息與計算科學,由于其結合了數學和計算機專業,所學課程數目相對較多,學生的空閑時間較少。任繼愈先生認為,課程排得太滿是抑制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只有有空閑才能學得活,學得博。大學生的學習應該主要是靠自學,這種灌輸式教育不利于培養和形成學生自學能力,不利于學生接受初步的科研訓練。因此需要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這種滿負荷填充的教學模式亟待改造。可以直接減少學分總數,去掉可有可無的課程,或者是課程不少學時減少;或者是修改教學方式,增加實踐教學等。
5 改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筆者曾經和學生有過這樣的對話,問:“你們的英語老師對你們要求嚴格嗎?”學生答:“我們又不想學,要求嚴了我們就不和他玩了。”嚴師出高徒,對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將來的90后的學生已經不是那么顯著了,他們擁有更多的判逆,喜歡順著自己的想法辦事,單純的理論教育已經吸引不了他們,你對他們的苦口婆心,也許會是收效甚微。因此,需要改善教學方案,運用教學技巧,如學習程序設計語言時,示范幾個動畫等生動的實例,多注意色彩效應,多聯系實際應用,以提高其學習的興趣,激發其學習的動力。
6 改進現行的評估體制。現行的大學教育評估策略大多還是采取期末考試方式,然而,現在的學生對考試的不合格越來越麻木,并不會覺得考試不及格會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只要在大學四年之后,能夠按時拿到畢業證就行了。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個完善的評估體制,更多的考查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促進學生學習。
7 搭建技術、科研平臺,改善研究條件,加快師資隊伍培養,促進學科發展。只有有了堅強的后盾,強健的師資力量,才能更好的豐富學科內容,準確定位研究方向。只有教師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因此,改善研究條件,提高教師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師要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現在的教師不能僅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組織者,點播者。在不同的時間情況下,扮演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評論者、欣賞者,也可以是顧問或朋友。因此,教師首先要擺正位置,這直接關系著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也是真正讓學生“動”的關鍵所在。
二、誘發學生參與的意識
《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獲得廣泛的知識經驗”。因此,我們必須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學數學。所以,我在教授新課時,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參加調查,收集素材等活動,獲取為新課教學提供豐富的實際材料,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家羅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讓人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現。因此,教師首先要克服那些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觀眾、聽眾的這種大大限制學生參與熱情的舊教學模式。只有積極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能以寬容友好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為學生提供足夠有安全感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各抒己見,對學生中獨特的想法不要輕易否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使學生真正能知其然而又能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將學習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四、激發學生動的熱情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可以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并使學生產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因此,一堂課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是前提。如果能把學生真正引入到教學的情境中去,激發學生產生學習新知識的迫切愿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大有裨益的。
五、建立激勵機制,強化參與能動意識
教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我們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潛能,樹立新的教育觀,進行常識教育。對于學生自己發現的結論、規律或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法,我在課堂上從來不吝嗇贊美的語言,總要適時給予表揚;對學生多伸大拇指,不伸食指。從鼓勵學生敢舉手回答問題開始,哪怕說的驢唇不對馬嘴,只要敢發言就是一個勇敢的人,說不對沒關系,一次、兩次……只要積極思考總有說對的時候。同時我在教學中還經常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等競賽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我的做法取得了成功,課堂上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爭先恐后回答問題、提出問題的局面,有時候簡直難以控制。對于作業中的靈活解答,我總不吝夸獎,讓其在班上介紹解題思路;同時還要鼓舞學生勇于去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變苦為樂,化難為易,通過自覺、積極、努力的學習,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對于有進步的學生,我在全班同學面前大張旗鼓地表揚;對于學困生,善于發現其閃光點和微小的進步并及時鼓勵。通過榜樣勵志、競爭勵志、表彰勵志種種方式,既創設了有利于學生參與學習的氛圍,大大激勵了學生,調動了學生內在積極因素,又真正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動”起來。
六、鼓勵學生善于動手實踐,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數學實驗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適當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實踐活動或實驗,使學生親身經歷。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如在學完“三角形相似”時,讓學生到操場量一量旗桿的高度等。通過如此之類的實驗活動,讓學生手腦并用,獲得感性知識,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以上幾點,我在教學實踐中也盡量落實,其教學效果也非常之好,我所帶班級的各科成績都名列全校前茅。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態度也受到各科教師的一致好評。
【關鍵詞】外科護理學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3-00-02
《外科護理學》是護理學的一大分支,也是護理專業的一門重要的臨床專業課程,它包含了醫學基礎理論、外科學基礎理論和護理學基礎理論及技術,是一門理論緊密聯系實踐、臨床實踐檢驗護理理論的臨床學科。隨著現代護理模式發展,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她已成為護理教學人員關注和研究的熱點。現就我院《外科護理學》教學過程改革實踐進行總結。
1 研究對象
選擇我校2006級護理本科學生116名、2007級護理本科學生94名,將2006級學生設為對照組,2007級設為實驗組,年齡20-24歲,平均24歲,兩組學生年齡、錄取成績等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教學改革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實驗組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方法手段,師資人才,評估體系,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和整體推進改革。
2.1 建立教學與實踐的良性循環互動
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學內容,構建“以人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采取雙軌制的教學計劃,以護理專業知識和醫學基礎知識為主線,以人文、社會、心理學等知識為副線齊頭并進,使各門課程之間合理銜接,協調配套,著眼于創新,緊跟社會發展[1]。發揮教學醫院的優勢,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實現教學與臨床的良好結合。按發病機制、病情判斷、并發癥、治療原則和護理措施來組織,強調病情觀察、判斷、緊急情況處置、危重癥監護和健康教育等與臨床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知識點突出護理特色。
2.2 優化教師結構,提高教師素質
教研室在組建過程中,非常注重教師的選拔和培養,選擇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并具有“雙師”資格的臨床專家擔任《外科護理學》的教學工作。在師資培養、教學方式改革、教書育人等方面科學地認識和運用隱性知識[3],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2.3 優化教學方法,營造創新環境――五字教學法
(1)引――探究性、啟發式教學
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引導學生要經常深入外科病房,查找病例、檢索資料,并在病人身邊真實情景中主動體驗、探索,從而了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直接掌握疾病護理的特點、難點。例如:圍手術期護理中,必須結合病人自身的特殊情況進行個體化的治療和護理。
(2)問――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
由教師提出問題,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課堂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討論中的角色體現多元化的特點,時而是組織者,時而參與者,時而是評判者,時而是引導者。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思維活躍時會有不同于教材、教師觀點的時候,教師要動之以情地鼓勵,觀點偏頗的要曉之以理地啟迪,允許有不同觀點,大膽鼓勵發散思維。
(3)案――案例教學法
根據典型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如病例討論式教學,在每個系統授課結束后,老師挑選典型或疑難病例,學生分組到病房收集病史資料―護理體檢―運用護理程序提出護理問題和護理診斷―制定護理目標―實施護理措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學生以循證護理的理念進行批判與質疑,寓思維訓練于問題解決之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4)演――情景模擬教學法
實戰演練,組織學生角色扮演,教師進行指導和點評,要讓學生體會到師生間、同學間合作的歡愉,使優秀生有所得,后進生有所獲。例如:對高血壓病病人術后出院的健康教育指導,讓“護士”和“病人”進行有關休息和運動,情緒調節、飲食護理、藥物療效觀察及病情監測等方面的指導,提出模擬要求,通過對角色的塑造和模擬,增強學生的真實感和現場感。
開展床邊教學或教學查房和實習護生教學。學生10-18人一組,在病房或示教室授課,鍛煉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教案書寫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5)研――研究性教學法
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不僅要增加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表演以及觀看影視、錄象等活動成分,而且應打開校門,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并及時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舉辦展覽、壁報等活動,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選擇不同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等。
2.4 優化教學手段,改進教學過程
(1)多媒體的應用:外科護理學教研室教師根據實際授課的需要,靈活地調取圖、文、音、像等各種多媒體資料;通過系統化、形象化、直觀化的教學界面和多種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活動;把常見的臨床案例和生動的圖片、錄像資料有機結合,真正使教學內容和形式融為一體,對教學重點、難點起到的畫龍點睛的作用。
(2)模擬練習的使用:生理驅動型模擬系統它能夠模擬人體真實的病理生理特征以及臨床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各種病例和救治場景,模型人的各項生理指標會自主發生相應變化。我院護理實驗中心在利用規范化培訓標準來培訓護生進行“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救治”的過程中,采用了一種與國際接軌的新模式――“簡短理論講授+分項技術練習+綜合模擬演練+錄像分析總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5 優化考核方式,完善評價標準
在教育評價上,注重考量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的課程總評成績由討論發言、論文撰寫、社區實踐、臨床教學等多個環節中學生的態度、知識、能力的評價和綜合卷面考核來確定,在成績中體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進一步淡化學生對過分細化成績的追求,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抓好課堂評估、課程評估、終末評估、師資評估“四個評估環節”,采取專家督導、同行評價、學生評價三者結合的方法,使評估更具有規范性、綜合性、指導性。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教育方式的創新,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肯定,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首先,創新型護理人才的培養以創新素質培養為目標,注重社會對護士知識、能力、素質要求,著力構筑完美的人格教育,加強了護理學生專業責任感、使命感,更好的服務社會。其次,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建立教學與實踐的良性循環互動,優化課程設置、優化師資結構、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考核評價標準,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針對外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和弊端進行改革與創新,全面提高外科護理學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數學學習 興趣培養
數學學習成績與數學學習興趣有顯著的相關性。濃厚的興趣產生較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的注意集中于數學學習,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并樂于迎接學習中的各種挑戰。穩定的數學學習興趣是逐漸形成的,需要長期培養。
培養過程中應注意下面幾個環節: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協作關系
師生情感不僅是師生交往的基礎,而且也是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關鍵。教師是師生情感的主導者。熱愛學生是進行數學教學的前提。當教師的情感傾注在數學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時,學生就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這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秘訣。
二、高超的教學藝術是引發數學學習興趣的保證
調查表明,學生學科興趣形成的最重要條件是教師的教學水平。為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努力的方向包括:
(1)練好教學基本功
隨著教學理論的深化,人們對教學基本功含義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除了課堂組織、語言表達、板書、畫圖等傳統內容以外,還包括信息技術的熟練應用,尤其中新課程理念下,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的大量應用,教師通過網絡吸取大量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教師的分析能力也是完成數學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素質。心理學家認為,任務分析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大類,即過程分析、能力(或技能)構成成分分析、專家-新手差異分析和綜合分析。
(2)處理好教學中的各種關系
數學教學中應當處理好的關系包括: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與數學基本能力、基本態度培養之間的關系;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與教師的講解引導之間的關系;新的數學知識與已有數學認知結構之間的關系;共同要求與學生個性差異之間的關系;課內與課外的關系等等。這里就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這“四個基礎”之間的關系作些討論。
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累積是形成數學基本能力基本態度的前提,能力和態度又反作用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制約著知識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難易程度和鞏固程度。因此,數學知識的習得、數學技能的形成和數學基本能力、基本態度的培養數學活動過程中,它們之間有同一性、同步性,從根本上說必須協調發展。“四個基礎”是數學學力的基本構成要素。我們可以借用 “冰山模型”來對“四個基礎”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冰山有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和隱藏在海面以下的“冰山基座”,浮在水面上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就是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隱藏于水面下的看不見的部分則是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它是支撐著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礎。正如冰山由顯出水面和隱于水面兩部分組成一樣,數學學力也可以分為顯性學力和隱性學力兩部分。顯然,顯性學力是由隱性學力支撐的,隱性學力是顯性學力發展的動力;而顯性學力的獲得和不斷加強,又使得隱性學力更加鞏固,并得到不斷升華。數學學力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通過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形成顯性部分,同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對數學知識中蘊含的觀念、思想和方法的領悟,獲得數學學習方法、科學研究方法、探究能力以及數學觀念態度等作為數學學習潛力的隱性學力。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隱性學力的形成,有一個從模仿到認同再到內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長期的、內隱的、潛移默化的。隱性學力的獲得,教師有意識的指導是關鍵。過去的數學教學比較多地關注了學力的顯性部分,而對隱性部分有些忽視。“四個基礎”協調發展的數學學力規則追求顯性學力與隱性學力的和諧統一,是一種發展性學力觀。
(3)學會創設問題情境,搞好啟發式教學
問題情境,是指一種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教學實踐表明,只有那些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相適應的問題情境,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才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任務的難度是形成問題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需經過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務,或經過再大努力也不能完成的任務,都不能引起學生興趣。只有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會非會”的內容,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迫切希望掌握之。所以,問題情境的形成表明了學習任務與學生數學認知結構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既適應又不適應。完全適應或完全不適應的狀態都不構成問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