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節康復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節康復訓練方法

        第1篇: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膝關節僵硬;訓練;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02-91-03

        High-quality patient care and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fect rehabilitation

        SUN Yanl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Jili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Changchun 130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quality care and the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fect rehabilitation. Methods 157 cases with Fractur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all of them Underwent internal fixation,79 cases in the study group, 7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are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to implement quality care. We compared knee flexion good rate,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knee flexion good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aining methods, duration, training frequency, precautions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level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are satisfaction scores was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Knee stiffness; Training; Nursing

        膝關節僵硬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也是下肢骨折后一種常見并發癥,骨折愈合后會遺留不同程度的關節僵硬,發生率高達96%,關節附近的骨折術后發生率可達到100%[1-2]。 膝關節僵硬對患者的步態、功能及整體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如不及時防治可導致關節強直,造成患者終身殘廢。正確的功能鍛煉可維持和恢復膝關節功能,預防關節僵硬的發生[3]。本研究對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9例行內固定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觀察對康復訓練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骨折患者157例,均采用內固定手術治療,男102例,女55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76歲,平均(41.9±6.8)歲;病程12d~8個月,平均(2.7±0.4)個月,股骨髁部骨折39例,股骨干骨折31例,髕骨骨折35例,脛腓骨骨折52例,術前膝關節活動度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積極配合。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研究組:實施優質護理,采用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為患者實施連續的護理及系統的康復訓練教育,由分管責任護士監督完成整個訓練過程。

        (1)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患者的膝關節屈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比較[n(%)]

        組別 n 優 良 可 差 優良情況

        研究組 79 66(83.54) 9(11.39) 3(3.80) 1(1.27) 75(94.94)

        對照組 78 49(62.82) 14(17.95) 9(11.54) 6(7.69) 63(80.77)

        x2 8.95

        P

        表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及滿意度比較

        組別 n 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比較[n(%)] 滿意度(分)

        訓練方法 持續時間 訓練頻率 注意事項

        研究組 79 74(93.67) 72(91.14) 76(96.20) 67(84.81) 97.53±16.89

        對照組 78 51(65.38) 38(48.72) 49(62.82) 25(32.05) 91.08±14.72

        x2 7.58 12.39 9.62 14.07 5.21

        P

        伸功能受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會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應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措施。向患者講解膝關節僵硬的預防、治療方法、康復訓練中的注意事項,使患者認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在功能鍛煉時能積極主動的與醫護人員配合,從而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2)康復訓練指導: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降低關節僵硬發生率,并可有效伸長攣縮的軟組織,鍛煉應遵循循序漸進,被動加主動的原則[4]。術后6h協助患者進行患肢股四頭肌等長舒縮運動鍛煉肌肉緊張度,做踝關節屈伸活動,收縮運動的時間為5~10s,放松運動的時間相同,反復收縮,40~90次/d,分2~3次完成。術后3 d,將活動范圍及活動量逐漸增加以達到恢復肌肉力量,加大關節活動度的目的[5],患者取仰臥伸腿位,收縮股四頭肌,將患肢足跟緩緩向臀部滑動,使膝髖屈曲,足尖朝前,持續5s,放下肢體,放松肌肉5s,如此反復,40~60次/d,分2~3次完成[6]。功能訓練的量的調節要以患者對疼痛的耐受程度為依據,標準為患肢出現疼痛但患者對疼痛可耐受。

        1.3 評價標準

        (1)將療效評定為優、良、可、差四個級別,優為膝關節屈曲度在100°以上者,可參加勞動和工作;良為膝關節屈曲度在80°與100°范圍內者,不影響日常生活;可為膝關節屈曲度在70°與90°范圍內者,部分影響功能活動;差為膝關節屈曲度在50°以下者,癥狀體征無明顯緩解,優良率=(優+良)/該組總例數×100%[7]。(2)康復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預防膝關節僵硬康復訓練知識調查表對患者的康復訓練相關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調查,該調查表共包括四個方面,分別為訓練方法、持續時間、訓練頻率、注意事項。將每個方面知識掌握情況分為全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三個等級。(3)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包括5個方面:服務形象與意識、護士工作能力、病區管理、健康教育、關愛與溝通,每個方面的滿意度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不太滿意、非常不滿意五個等級,分別賦予相應的分數,5分、4分、3分、2分、1分,該項調查滿分為110分[8]。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組間比較用t檢驗、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比較

        研究組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及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訓練方法、持續時間、訓練頻率、注意事項等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滿意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的重要活動和負重關節,有傳遞負荷、保存動量和提出供包括小腿在內的活動動力匹配的功能,膝關節功能的好壞關系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9-10]。股骨、脛骨、髕骨等相關骨骼創傷術后發生關節僵硬主要是由于肢體關節部位骨折、手術后固定時間較長、沒有及時進行功能鍛煉等影響靜脈和淋巴液回流導致局部瘀血[2],給患者的治療及康復的信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預防術后膝關節僵硬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康復訓練是預防膝關節僵硬的有效方法。

        本次結果表明,研究組膝關節屈曲度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康復訓練知識掌握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滿意度得分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膝關節僵硬是膝關節附近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在骨折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是預防膝關節僵硬的有效護理措施,優質護理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患者膝關節僵硬的預防作用較好,可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屈曲度,更好的了解康復訓練知識,護理滿意度更高。

        [參考文獻]

        [1] 章靈君.骨折后膝關節僵硬的臨床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理雜志,2004,21(9):58-59.

        [2] 樓繡華,高雯,吳凱琳.中藥外敷聯合穴位按摩預防下肢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僵硬[J].護理學雜志,2013,28(12):40-41.

        [3] 呂勤,盤雪梅.玻璃酸鈉與CPM功能鍛煉聯合應用在外傷性膝關節僵硬患者術后康復的臨床觀察[J].齊齊 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4):1793-1794.

        [4] 馮桂敏.早期康復鍛煉在骨科膝關節僵硬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2597-2599.

        [5] 孫英霞,羅新,呂坤芳.下肢創傷骨折術后預防膝關節僵硬的功能訓練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4,11(3):82-85.

        [6] 李興華,唐杰,周緒琴.骨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預防患者膝關節僵硬康復訓練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7):803-805.

        [7] 王曉梅,周會菊.優質護理服務預防下肢骨折患者膝關節僵硬的效果[J].河北醫藥,2014,36(19):3019-3020.

        [8] 鄭麗嬌,林鳳英,李佩霞,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功能康復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4,28(10):3613-3615.

        [9] 周笑珍,鄧珍良.早期康復訓練對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0):154-155.

        [10]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45.

        [11] 劉翠芬,謝志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膝關節功能鍛煉指導[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7):874-876.

        [12] 黃淑明,蘭樹華,鄭榮宗.股骨遠端骨折術后伸直性膝關節僵硬的治療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7):644-646.

        [13] 段春華.優質化護理在膝關節病變非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5):111-112.

        第2篇: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制定康復計劃卡:出院時由責任護士為患者評估,根據診斷、受傷部位、手術方式、手術日期、切口愈合情況、患肢末梢血循及出院時的心理狀態制定康復計劃卡,卡的正面印有醫院,本科室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生、責任護士的姓名,科室聯系電話及電話隨訪日,并印有科室的服務理念;卡背面由責任護士針對患者的病情制定的具體康復訓練方法及訓練時間,并由責任護士按照卡片上的訓練方法指導患者,使患者掌握各階段功能鍛煉的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功能鍛煉應遵循個體化、漸進化、全面性三大原則。即使出院后在家中也能自行逐期進行康復鍛煉。

        電話隨訪:出院時由責任護士將患者的診斷、手術方式、手術日期、切口愈合情況、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填寫在電話隨訪登記本上。每周五下午有本組責任組長電話隨訪,詳細了解病人用藥、傷口換藥時間、愈合、患肢感覺血循、外固定及功能康復情況,針對病人狀況指導功能鍛方法。將每次隨訪內容詳細記錄備查,為下次隨訪提供依據。

        了解患者傷口情況:電話隨訪時要詢問患者傷口愈合情況,如果傷口有紅腫和分泌物,則要繼續服用抗炎藥,每隔兩天換藥一次,如果傷口干燥無紅腫可停服抗炎藥,也不需換藥包扎。

        了解患肢康復訓練舒適度:詢問患者佩帶外固定有無不適,患肢有無紅腫痛,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手術方法不同而靈活掌握,遵循主動與被動相結合,活動幅度從小到大,次數從少到多,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度進行練習,以達到防止關節功能喪失和肌肉廢用性萎縮。如鍛煉后出現不適或疼痛應及時聯系,防止意外發生,并進一步調節功能鍛煉的度和量,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復診:督促患者出院后一月帶上病歷和出院小結來院復診,并預約好主管醫生。通過X線了解骨折愈合情況,和醫生一起觀察功能康復效果,了解出院后康復的情況,指導功能恢復正常的患者按計劃進行康復訓練,對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指導修改康復計劃。

        了解患者康復訓練后的心理狀態,康復效果好的要給予鼓勵,有的患者會因為進展緩慢而感到失望失去信心,應使患者認識到功能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堅持鍛煉才能看到康復的效果,以提高康復訓練的興趣。

        根據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分會斷肢再植功能評定試用標準,兩組病例中都有完整的隨診記錄,隨診時間為6月~2年,實驗組優為58例,表現關節自主活動與正常相比相差5°~10°指端痛溫覺全部恢復,兩點辨別差3~5mm,日常生活活動均完全自理,均已參加原工作。良為39例,表現關節自主活動與正常相比相差10°~15°,指端痛溫覺大部分恢復,兩點辨別差5~8mm,日常生活活動均基本自理,已參加較輕的工作。

        第3篇: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膝關節 置換術 護理/康復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R)是治療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所致膝關節損傷的方法,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以改善膝關節活動和矯正畸形為目的的手術,隨著TKR的廣泛應用,手術后康復訓練日益受到重視,而手術后全面細致的康復護理和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是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功能康復的重要部分,現將我們對TKR綜合康復訓練的方法總結如下。

        1  術前康復訓練

           

        術前功能鍛煉指導是能否達到目標重要的一環,讓患者預先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并明確注意事項:(1)加強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練習,股四頭肌每次靜力收縮10s,休息10s,每10次1組,每天完成5~10組,同時進行繩肌的靜力收縮練習。踝關節屈伸肌的主動收縮等。(2)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練習。(3)指導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預防墜積性肺炎。(4)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拐杖,為術后執拐行走做準備,術后3天下床活動,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及全身功能的恢復,預防肺部并發癥。

        2  術后康復訓練

        2.1  手術當天  術后為防止肌肉萎縮,促進傷口愈合,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肌四頭肌和繩肌肌力,具體方法如下:手術當天患者擺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動足趾及踝關節。

        2.2  術后第1天  患肢做股四頭肌靜力收縮練習,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收縮次數,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練習,并且患肢抬高時,盡量維持數秒,做患肢踝關節運動即踝泵運動和環繞運動,每次重復10~20次,每天3~4次[1]。

        2.3  術后第2~7天  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繼續以上活動外,教會患者主動做膝關節伸屈鍛煉,活動范圍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動鍛煉或CPM機鍛煉,即膝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如患者疼痛明顯,可口服噻來西布膠囊在維持鎮痛下進行,CPM訓練時起始角度為0°,終止為20°,在1~2min內完成1次屈伸活動,每次1h,每天2次,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內使膝關節屈伸角度達到或接近90°。

        2.4  術后第8~14天  重點是加強患肢在不負重狀態下進行主動運動,同時進一步增加患膝關節的活動范圍。方法:用被動手法與主動活動相結合方法,增加膝關節的活動范圍。使患關節在無痛范圍內有節律往返屈伸于膝關節和相鄰關節之間,繼續使用CPM訓練,但關節的活動度增加大至90°~100°,繼續加強患肢直腿抬高運動及股四頭肌和繩肌練習,進而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患肢盡量不負重,此時重心在健側下肢,以后重心逐漸向患側過度,避免患肢過度受力。

        2.5  術后第15~20天  指導患者開始進行行走和步態訓練,并加強患肢平衡運動的訓練[2],讓患者上下樓梯,訓練時健側先上,患側先下,待患者適應后逐漸減少拐杖的依賴,此期應加強膝關節的活動度,進一步行股四頭肌及繩肌的肌力增強訓練,采用等張,等長和等,距肌力訓練,指導患者獨立完成各項日常生活所必須的動作,增強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  出院指導

           

        出院前教會患者及家屬訓練方法,患者坐在床邊,主動屈伸小腿或坐在床邊,膝關節下墊一枕頭使膝關節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進行,同時配合全身關節的運動,如散步、上下樓等,這樣不僅使膝關節得到鍛煉,同時使全身得到鍛煉,增強體質訓練中避免劇烈運動,不要做跳躍和急轉運動,防止關節的挫傷,臥床休息時將雙下肢抬高,促進血液回流,定期門診復查,檢查膝關節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復情況[3]。

        4  結果

           

        本組8例全膝關節置換病人經術后精心護理,耐心康復指導,所有患者傷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輕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穩定性良好,活動度達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關節評分標準,均為優良,TKR是人體較大的重建手術,術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復訓練,就會影響關節動態平衡,加重肌肉萎縮,導致膝關節不穩定,甚至發生嚴重的并發癥,而雙側TKR患者術后無正常肢體功能代償,肌力訓練應是貫穿康復訓練始終,康復訓練應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訓練原則。

        【參考文獻】

         

        [1] 賈 勤,朱紅英.48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練[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3):161.

        第4篇: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電話隨訪;延續護理;前交叉韌帶;關節鏡;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7(c)-0192-04

        Effect observation of telephone follow-up visits after arthroscopy

        ZHANG Pei-xia SONG Yang HUANG Ming-guang CHEN Qiong-fang GUO Qiu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Shunde Distict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by nurse′s telephone follow-up visits after surgerie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of knee combined with meniscus ramp injur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70 patients undergone surgerie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of knee combined with meniscus ramp injury by arthroscope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random.In control group,patients took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by themselves following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pla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fter being discharged.In observation group,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continuous nursing was carried out by nurse′s telephone follow-up visits.The activity function of knee joint and self-assessment of anxiety were evaluated 1,3,6,and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Lyrsholm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control group,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Telephone follow-up visit;Continuing nursing;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rthroscope;Rehabilitation effect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CL)是維持膝關節穩定性的重要結構之一[1],一旦出現損傷會直接影響膝關節功能。關節鏡下重建ACL是近年來開展的新技術,具有切口小、創傷輕、手術操作簡單、出血少的特點,患者住院時間短,但康復時間較長,一般達6~12個月,因此患者出院后堅持康復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讓關節鏡治療ACL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術后患者出院后能堅持正確而有效的康復訓練,成為患者術后康復的核心問題。延續護理服務是面向有醫療性護理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的醫療護理、康復促進、健康指導的服務,是住院護理服務的延伸[2]。電話回訪是一種對出院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服務的有效措施[3],可解決督導患者出院后堅持康復訓練的問題。本院護士堅持對關節鏡治療ACL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術后35例出院患者實施電話回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實施關節鏡治療ACL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的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例。觀察組男28例,女7例;平均年齡(30.25±7.57)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例,高中17例,大學及以上16例;損傷原因:運動損傷15例,交通事故傷17例,其他3例。對照組男29例,女6例;平均年齡(28.65±8.27)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例,高中19例,大學及以上13例;損傷原因:運動損傷16例,交通事故傷17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損傷原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單側;經核磁共振確診ACL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者;手術方法均在關節鏡下采用美國Smith-nephew提供的ACL重建器械進行ACL重建者;手術時間均在受傷后3個月內者;出院后能夠電話回訪的患者。排除標準:不愿意參加本研究患者;合并后交叉韌帶損傷者;雙側;合并其他臟器損傷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由責任護士發放《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計劃》,并進行講解康復訓練的目的和方法。在患者出院前,責任護士評估患者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計劃》內容掌握的程度,如未能掌握及時進行示范、教育和訓練,必要時邀請家屬一同學習。

        1.3.1 觀察組 成立電話回訪小組。根據實際情況,通過膝關節專科護理小組的共同討論,決定由3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骨科專科護士組成電話回訪小組,成員學歷均為專科以上,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及表達能力。隨訪時間設定于工作日下午15:00-17:00(以不影響患者休息為前提)進行。

        成員培訓。為使電話回訪干預能做到標準化和規范化,課題組自行設計《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電話回訪操作規范》,反復征求相關專家的意見后確定并對成員集體培訓。內容包括4個部分。第1部分:問候語、自我介紹、確認回訪對象,經同意后進行回訪主題內容交談。第2部分:詢問包括手術肢體感覺和活動及是否有腫脹情況;傷口及關節活動度;康復訓練情況,按照康復計劃進行訓練的進度;對肢體康復情況的滿意度;康復訓練時的常見問題及處理方法。第3部分:支具的使用及輔助用具使用情況等。第4部分:提醒復診時間。設置場景對話訓練,提高成員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心理護理及康復訓練方法等。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

        實施電話回訪。①出院前責任護士進行出院指導時,與患者核對有效的聯系電話,登記至患者個人檔案。②出院后48 h內由電話回訪小組成員以電話實施首次回訪,之后每2周回訪1次,追蹤和督促患者出院后堅持康復訓練。③意外事件處理。如患者遇上問題可隨時通過科內熱線電話求助,小組成員及時給予專業指導和幫助,必要時幫助患者聯系關節專科醫生協助解決患者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康復訓練方式,給予個性化指導。提醒患者術后1、3、6、12個月回院接受門診隨訪和效果評價。

        1.3.2 對照組 住院期間,按骨科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健康教育、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出院后自行按照《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計劃》訓練,并告知患者術后1、3、6、12個月回院接受門診隨訪和效果評價。

        1.4 觀察指標

        采用膝關節Lysholm評分[4],總分為0~100分,包括疼痛、穩定、跛行、絞鎖、支撐、腫脹、爬樓梯、下蹲8個方面。優:≥90分,良:80~89分,一般:70~79分,差: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該量表共20個項目[5],每項有4個等級,分值1~4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膝關節Lysholm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膝關節Lysholm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Lysholm評分的比較(分,x±s)

        2.2 兩組患者SAS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SAS評分的比較(分,x±s)

        3 討論

        3.1 電話回訪實施延續護理對督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ACL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術后對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度、肌力練習及正確調節支具的角度依從性要求較高,否則易出現關節過屈或過伸造成重建韌帶松弛等并發癥。不同時期指導ACL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患者術后進行正確、持久、合理的康復訓練,是獲得良好手術效果的重要環節[6],然而康復訓練時間一般需要6~12個月,原則是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7]。為保證患者術后家居康復訓練的有效性,護士在患者術前開始介入落實康復訓練方法指導和發放《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計劃》,及時發現隱患與風險并予糾正,為術后堅持進行正確有效的康復訓練提供保障。本研究中的關節鏡治療ACL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通過實施護士電話回訪,分別在術后1、3、6、12個月,兩組患者膝關節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2 電話回訪實施延續護理的意義

        我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8]明確指出:鼓勵醫院實施對出院患者的回訪和延續護理服務。相關文獻報道[9-10],出院后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電話監控、熱線咨詢等,可有效降低其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給患者帶來積極的影響。家庭訪視是被認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延續護理方式,但出于安全及人員資源緊張的因素不得不放棄。張俊娥等[11]認為,電話隨訪是一種有效的延續護理方式。本研究中,在患者入院時及時建立個人檔案,出院前由責任護士落實與患者核對有效的聯系電話,登記至患者個人檔案,以防止因電話號碼錯寫、漏寫、多寫、字跡不清的情況影響電話回訪的落實。本次研究患者較為年輕,善于使用網絡和通訊工具,受傷前活動能力好,對膝關節功能康復的效果要求較高,希望能重返工作崗位及參加運動的心情比較迫切。ACL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術后需要持續進行康復訓練,時間一般需要6~12個月,而康復訓練引起的疼痛和較長的康復期及術后短期失去勞動能力等易使患者產生負性心理,影響康復訓練的主動性。醫護人員不僅要為患者制訂系統的康復計劃,還要從主觀上鼓勵患者,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康復訓練[12]。對術后給予早期、正確的康復訓練并輔助電話追蹤管理是使膝關節獲得良好恢復的重要手段[13-14]。通過電話回訪,觀察組患者可及時獲得護士對其進行出院后全方位的管理,消除不良情緒,增強康復的信心和安全感,激發積極進行康復訓練,調動其主動性,樹立良好的康復觀念。Wong等[15]研究認為,需對隨訪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系統教育、評估技巧、檢測健康狀況的變化及為患者制訂恰當的疾病管理目標內容的培訓,以提高優質護理服務意識。護士執行電話回訪前針對ACL損傷合并半月板ramp損傷術后康復訓練計劃和相關規范進行崗前培訓。本研究中關節鏡治療ACL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患者術后出院時,兩組患者焦慮自評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通過實施電話回訪,在術后1、3、6、12個月,兩組患者焦慮自評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護士電話回訪實施延續護理,可使患者在不同康復時期獲得專業的康復指導和心理支持,強化健康觀念,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改善患側膝關節功能,減少患者負性心理,保證功能鍛煉的有效性。電話隨訪是一種操作簡單、實用且相對低價的方法[16]。護士電話回訪實施延續護理可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對促進術后患者康復帶來積極的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嗣菁.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32例圍術期護理及康復訓練[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4):1574-1575.

        [2] 衛生部辦公廳.衛生部關于開展延續性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Z].2012.

        [3] 謝鳳蘭,成守珍,蔡衛,等.電話隨訪實施延續護理對提高護理滿意度的效果[J].中國醫院管理,2013,33(4):52-53.

        [4] 辛雷,蘇佳燦.膝關節功能評分:現狀與展望[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1(39):7367-7370.

        [5] 李華芳.精神藥物臨床研究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63-64.

        [6] 范會革,張艷芹.關節鏡下N繩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術患者的術后康復護理[J].護理學報,2011,18(2B):58-59.

        [7] 李曉華.關節鏡下重建膝前交叉韌帶術的康復護理[J].吉林醫學,2010,31(7):2709.

        [8]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1年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Z].北京:衛辦醫政[2011]96號.

        第5篇: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討對腦卒中偏癱肢體早期康復訓練的臨床護理。方法 選擇我科12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根據接受康復訓練的時間先后,將患者分為早期康復訓練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患者是在未出現明顯并發癥時即開始康復訓練,對照組是在發病3個月后來我院治療的患者。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達95%,康復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腦卒中患者早期接受康復訓練,對有效提高功能恢復,減少后遺癥,縮短療效,盡快回歸家庭和社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肢體;早期康復訓練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特別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生率有所上升。發病急、快、重,病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的影響。現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在醫學水平發達的國家,腦卒中的早期康復已成為共識。通過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自2000年8月~2004年6月共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120例,按患者接受康復訓練的時間先后將患者分早期康復訓練組(觀察組)60例(發病后第1天~3個月),經CT檢查診斷,早期組腦梗死38例,腦出血22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45~73歲,平均59歲。對照組60例,其中腦梗死34例,腦出血26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44~72歲,平均58歲。觀察組患者在未出現明顯并發癥時即開始康復訓練,對照組是在發病3個月后來我院治療。兩組患者患病情況及年齡差異無顯著性。

        2 康復訓練方法

        2.1 肢置正確擺放

        保持肢體的功能位置,仰臥位時,肩外展50°、內旋50°、屈40°[1],將肩胛骨及整個上肢放在襯墊上,防止肩胛骨后傾,肘關節微屈曲、腕和手指輕度伸展。患側下肢髖及膝關節略屈曲,在膝下置一小枕,大腿外側至膝關節放沙袋以防其外展、外旋、足底部頂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側臥位時,注意保持上肢伸展及患肢不受壓,保證肢體功能位,防止關節僵直和萎縮[2]。

        2.2 注重早期康復訓練

        應提倡早期康復訓練,從患者發病或住院第一天即可開始[3],順序由健側到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進行。

        2.2.1 被動運動的康復訓練

        上肢訓練:協助患者上肢肩關節前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向不同的方向移動,肘、腕關節屈伸,橈尺側偏移的活動、掌指關節屈伸對指、握拳、釋掌等功能訓練;下肢訓練:幫助患者髖關節屈伸、內旋、外旋、內收、外展和膝關節屈伸,足趾關節屈伸,逐漸從被動運動過渡到主動運動。

        2.2.2 主動運動的康復訓練

        即患者用健肢帶動患肢的主動運動。分別對肩肘、腕關節做屈伸運動,另外指導患者先做患肢的“假想運動”,即用意志支配發出神經沖動,使癱瘓肌肉收縮,然后做肌力和主動運動。根據患者站立的狀況逐漸進行站立、行走訓練,逐步過渡到緩慢步行,力求步態正確,為下一步的功能訓練做好準備。

        2.3 物理治療

        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積極配合物理治療,以促進肢體功能的盡快恢復。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緩解疼痛和預防靜脈炎,據患者的情況選擇恰當的手法,如軟癱的患者按摩手法宜深重,而痙攣性癱瘓的患者則宜輕柔,以降低或促進中樞神經活動過程的興奮性。注意手法要輕柔,按摩的時間為每日2次,每次20~30min;可采用針灸治療,每日1~2次;采用電腦中頻電療儀,選擇功能性電刺激處方刺激患側上下肢的無力肌群,每次15min,每日1次,15~20次為一療程。

        3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接受康復訓練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按治療效果自評定為:痊愈,患者肢體功能活動能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肢體活動功能已接近恢復正常;有效,患者通過康復訓練,肢體功能活動比原來改善;無效,雖然患者接受治療,但效果差,同時也根據四項療效的標準定出每項療效的時間進行評定,見表1。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比較(略)注:兩組比較,χ2=8.29,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

        4 討論

        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是指在發病后48h如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疾病不再發展的情況下就開始的康復訓練,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殘率的關鍵[4]。腦血管意外發生后導致部分腦組織受損,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組織的能力或可塑性,在條件適宜時部分神經可以再生,這就是康復訓練后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理論基礎。通過本研究發現,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因此,腦卒中偏癱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是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使腦卒中患者病而不殘、殘而不廢,對患者能盡早回歸家庭、回歸社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牟利鳳,徐濤.腦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區運動功能康復的連續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59.

        2 馬惠莉,楊靜.顱腦損傷患者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護理研究,2004,10(10):1751.

        第6篇: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24-02

        腦卒中又稱急性腦血管病,腦血管意外、中風,是一組由多種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腦血液循環疾病。以起病急聚,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1]。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殘率、復發率均高,致殘后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社會及家庭負擔。因此,應對本病進行積極預防和早診治、早康復,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是非常重要的。腦血管意外按其病理過程分為出血性(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和缺血性(暫時性腦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兩類,其功能障礙主要表現在運動、感覺、言語、認知、精神心理、日常生活活動、就業及休閑能力方面。

        1 對康復的錯誤認識

        1.1 過度保護。大多數患者家屬鑒于患者存在軀體疾病,因此對患者進行無微不至的全方位照顧,患者也因此產生依賴心理,認為被照顧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恰當的過度保護不僅大大延緩了肢體功能康復的進程,甚至使康復訓練成為不可能,從而影響患者回歸社會的能力。

        1.2 錯過了康復的最佳時機。大多數患者及家屬不了解應從何時進行功能鍛煉,不知道還應進行康復訓練,更不知道功能障礙能夠恢復的最長期限,以至于延誤了康復的最佳時機,甚至半途而廢,影響了康復的效果。

        1.3 關于運動功能康復的誤區。

        1.3.1 忽視肢體功能位置的擺放。大多數患者及家屬對患肢正確的功能位置不了解而任其自然,這使得患者在以后的康復過程中,患肢始終處于不良的,造成關節的僵硬、攣縮畸形,為日后的康復帶來不利的影響。

        1.3.2 健側過度代償患側。大多數患者在進行日常生活能力及勞動訓練時,不自覺地過多使用健側肢體代替患側肢體的功能,使健側肢體的代償能力增加,而患肢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從而影響了患肢功能和整體功能的恢復。

        1.3.3 不科學的訓練方法。許多人錯誤地認為鍛煉就是早走路、多走路及其它的一些劇烈運動,這種認識是極為有害的。一味求速,健側代償過度,患側出現異常運動模式,只能加重患肢的負擔,減緩康復的速度。

        1.4 忽視感覺功能、平衡功能的康復。多數患者只重視肌肉、關節的訓練,而忽視平衡功能的恢復,結果使肢體長期處于麻木狀態,影響了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缺少平衡的輸入,運動功能的恢復也會受到影響。

        1.5 忽視心理康復。大多數家屬只注重患者日常生活照顧及功能的訓練,忽視了患者面對功能障礙帶來的日常生活困難以及漫長艱辛的康復過程而產生的焦慮或悲觀失望的心理狀態,從而使患者產生抑郁,甚至出現輕生的想法。

        1.6 只重視藥物治療。大多數人認為,患病后只要堅持藥物治療就會康復。對于腦卒中伴有功能障礙者,這種想法是有害的,且功能康復需要長期的艱苦訓練。若一味重視藥物治療,忽視功能鍛煉,就得不到充分的康復,后遺癥并發癥加重,從而會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1.7 患者家屬的誤區。家屬錯誤地認為,康復是醫師、治療師的任務,與己無關,這就大錯特錯。康復督導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特別重要[2]。在急性期,以臥位的關節被動活動為主,保持正常的關節活動度,恢復期根據病情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產生[3],重建正常運動模式,增強肌力,并督促他們重點訓練。

        2 家庭康復

        2.1 心理康復。腦卒中及后遺癥合并癥的康復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路程,需要有恒心和毅力,因此,對患者的心理支持尤為重要。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家屬與護理人員要多關心患者,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進行疏導,給予鼓勵和安慰,并經常參加交流康復體會的座談會,使他們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關于康復的時間。最佳的康復時間應在病情穩定后48小時開始,部分康復項目,如良肢位擺放、關節按摩甚至應該從急診室就開始;一般發病后3個月內康復的速度最快,之后隨著時間的延長康復的速度變慢,但并沒有停止。只要運用科學的方法,慢性期腦卒中患者一樣可以得到康復。

        2.3 運動功能康復。

        2.3.1 保持肢體的功能位置。簡稱“良肢位擺放”[4],這是很重要的康復環節。上肢應保持伸展位,輕度外旋外展位,手指關節也應保持伸直,腕關節處于背屈位,以利于靜脈回流,臥位:仰臥時該側肩胛下和上肢下墊枕,手掌心向上,健側臥時該上肢下墊枕,手掌心向下;患側臥時手掌心向上;患肢下墊一軟枕保持上肢抬高位(稍高于心臟高度,以利于血液回流),坐位時將患肢放在床前桌子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髖前挺,髖關節稍內收并稍內旋,患側股部外下側加墊以防髖關節外旋,窩加墊保持膝關節微屈,踝關節保持在中立位,足尖向上,保持髖、膝、足、腕關節的屈曲位,這樣就可以避免腦卒中患者中出現的上肢無法伸直,下肢不能屈曲的后遺癥。嚴禁半臥位和交膝坐位,否則可使患側肌張力增高。

        2.3.2 科學的訓練方法。患肢的功能訓練應從最基礎的功能練起,循序漸進,如行走功能康復訓練應遵循坐位平衡站位平衡輔助行走獨立行走復雜環境下行走等訓練階段。每一階段都不應急于求成,切忌造成異常行走模式,多次反饋從而習慣化、固定化,如下肢不能彎曲而拖著腿走路,從而影響患者行走功能的進一步康復程度。

        2.4 重視感覺功能平衡功能的康復。可以采取經常拍打、揉、捏、撫摸麻木肢體以及針灸等方法,刺激其恢復靈敏性,以達到康復的目的。

        2.5 教育患者重視康復訓練。應向患者說明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使其能自覺地堅持康復訓練,家屬應了解及掌握康復訓練的方法、技巧和動作要求,對患者在康復中的進步予以鼓勵,起到監督和糾正不良姿勢的作用,共同為患者重返社會出力。總之,錯誤認識一定要糾正,早期、合理的康復治療及功能性鍛煉有助于改善腦卒中的諸多不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發揮患者的最高潛能,使其能重返社會,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龔劍秋.不當康復對偏癱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2):178

        [2] 周維金,黃永禧,王茂斌.康復專業人員培訓教材[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136

        第7篇: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 康復 護理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治療的全部成功,良好的功能康復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因此,正確、科學、有效地進行康復訓練尤為重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并指導其進行有效的康復鍛煉,鍛煉方法以患者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勞、疼痛為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單側35例,雙側3例,年齡56~91歲,平均年齡68歲。均有不同程度骨質疏松。29例是外傷性股骨頸骨折,9例股骨頸缺血性壞死。

        1.2 方法 根據患者不同,運用專科護理有目的、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護理康復訓練。

        1.3 結果 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動,行走平穩并且無行走痛后逐漸棄拐,并定期來我院復查,取得滿意效果。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認真傾聽患者的傾訴,并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讓患者對疾病康復有一個初步認識。

        2.1.2指導 抬高患肢,兩腿之間置外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體及患足穿“丁”字鞋,向病人講解的重要性,不正確的可造成髖關節脫位而致手術失敗。使用便盆時,應從健側放入,臀部應抬起足夠的高度,以便穩妥,并注意避免患肢外旋內收動作。

        2.1.3并發癥的預防 指導患者利用床上的拉手進行抬臀練習,預防發生壓瘡;用吸管往水杯吹氣進行吹氣泡練習,鍛煉肺功能等。

        2.2術后護理

        2.2.1早期被動康復 肌力的訓練在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治療中尤為重要,參與站立、步行的肌肉必須得到鍛煉,以保證負重時下肢的穩定。術后當天生命體征平穩后,麻藥過后可以做跖屈背伸及踝泵運動。指導家屬為患者患肢行向心性按摩。指導病人行患肢股四頭肌、腓腸肌等長收縮,為下地行走打基礎。2~3次/d, 10~30次/分鐘,視病人情況而定。術后第2天進行直腿抬高。如病人未能主動抬起,護士應協助病人做被動運動。

        2.2.2中期主動康復 術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后可做屈膝屈髖運動,屈髖應小于90°。術后第3天大多數病者往往需要協助做屈膝屈髖運動。方法:護士一手托住患者的腘窩,囑患肢足部沿床慢慢地屈起小腿,直到患者能忍受疼痛的最大范圍,之后保持5秒。然后慢慢放平患肢,反復進行。在鍛煉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疼痛應休息片刻,等疼痛緩解后繼續。一天3-5次,每次時間應以病人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勞為宜。每次協助病人做時多用鼓勵語言,使他增加信心。膝關節的鍛煉:在腘窩處置楔形枕,進行膝關節的主動伸曲運動。用CPM輔助鍛煉時,應從小角度開始,以病人能耐受疼痛為適宜。開始速度要慢,以后每天視病人情況增加5°-10°。采用骨水泥固定的,術后第3天可以協助病人下地行走。術后4-5天,患者開始練習床邊站立,離床前應進行訓練,先把床頭抬高30°~60°,無頭暈現象再離床。首先協助患者坐起,把術側肢體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雙手后撐,下床時雙手扶床沿,逐漸下床。在下床過程中必須有人保護或扶用步行器以減輕患肢的負重。站立時囑病人患肢不負重,護士應在旁邊注意觀察患者有無頭暈、面色蒼白、出冷汗現象,防止跌倒。當患者站立時間持續超過30分而沒有不適時可以練習行走。指導病人正確使用助行器,在行走時,注意盡量走平衡,不要著急。用助行器練習1-2周后,病人行走獲得平衡感后再用拐杖。

        2.3出院后期康復

        因為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肢恢復時間長,囑患者堅持正確的功能鍛煉,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活動時間和活動范圍,防止關節腫脹和疼痛。出院時的一些注意事項須向病人及家屬交代清楚,以確保關節置換術的療效,延長人工關節使用的年限。如屈身撿物,坐沙發、凳椅,蹲便等應該遵循90°原則,生活中不宜翹二郎腿,不盤腿坐,睡向健側時必須夾一厚枕,防止患肢髖關節脫位。還應避免提重物、過早棄拐行走等任何增加患肢髖關節負荷的運動。

        3 體會

        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患者髖部創傷、病變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數量在逐年增加,人工全髖置換術已成為一種常見的骨科治療方法。保證關節的活動度及周圍的肌肉無萎縮,才能使假體不易發生松動和脫位,可見康復訓練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必須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進行。由于病人平均年齡偏大,因此在進行康復訓練時應根據病人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采用講解、圖片、書面等多種方式深入淺出進行指導。康復訓練方法應從簡單到復雜,從被動到主動,以鼓勵為主。通過做好心理護理、指導等,特別是加強術后康復指導訓練,使患者能按計劃配合系統的康復訓練,對恢復正常自理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使手術效果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8篇: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其發病急驟、病程長、致殘率高為特點。中風病人在醫院渡過急性期后,將會回到家中度過漫長的恢復期。我科自2012年8月始隨機抽取了20例中風后遺癥期病人,對其出院后的情況進行了電話隨訪、上門訪視、康復護理指導工作,這20例病人出院后都不同程度遺有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癡呆等較嚴重后遺癥,部分或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家庭負擔重,且由于家屬康復知識缺乏,護理不到位等原因,病人開始不同程度出現壓瘡、附積性肺炎、營養不良、肢體攣縮等并發癥,30%病人再次入院治療,其生存狀況堪憂,經社區護理干預,對此類病人的心理狀況、飲食調節、康復鍛煉、居住環境、用藥治療等進行評估和個體化指導,幫助病人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并指導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8例病人能自由活動、自行進食,基本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5例病人依靠鼻飼進食,身體狀況得到改善,7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沒有進一步加重。因此,對中風后遺癥期病人進行社區護理干預,有利于病人的進一步康復,改善生存狀況和重新回歸社會。

        1 環境要求

        家庭環境要保持舒適、安靜、空氣清新,物品擺放妥當安全,保證病人活動方便、無障礙。

        2 心理護理

        病人對疾病帶來的生理功能障礙通常表現為難以接受,而出現煩躁易怒、消極抑郁等情緒反應,因此家庭所有成員都應關心體貼病人,保持樂觀情緒,耐心與病人交流溝通,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利于情緒穩定,切不可在病人面前表現不耐煩或隨意訓斥病人,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3 肢體康復鍛煉

        要盡早進行肢體康復鍛煉,循序漸進。偏癱后六個月內為黃金訓練期,在這一階段要努力使病人各項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復,臥床患者注意良肢位的保持,指導并教會家屬在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時肢體的正確擺放位置,指導患者及家屬主動和被動活動上下肢,訓練病人主動翻身能力,病情允許時要對病人進行逐步抬高床頭訓練,逐漸增大床頭抬高的角度,每日抬高50,逐步向半坐位、坐位過渡,指導病人進行起坐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當病人坐位可耐受1.5小時后進行站立訓練,患側扶椅或借助步行器進行行走訓練,也可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4 語言康復訓練

        鼓勵病人多講話,為病人提供講話機會,有什么需要時鼓勵病人講出來,而不要事事心領神會。根據語言障礙類型采取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如發音訓練、聽覺訓練、書寫訓練、記憶訓練等。

        5 吞咽困難康復訓練

        據報道22%-65%的中風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其肺部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指導病人進行正確的早期康復訓練,可減少并發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少致殘率,吞咽功能訓練方法:

        5.1 自主氣道保護法:要求患者在吞咽前和吞咽過程中自主屏住呼吸,然后關閉真聲帶。

        5.2 Mendelsohn法:是吞咽時自主延長并加強喉上舉和前置運動來增強環咽肌打開程度的方法。

        5.3 屏氣發聲法。

        5.4 聲帶閉合訓練法。

        進食時根據病情選擇進食,食物形態及攝食入口量,要少量多餐,每天5次為好。

        6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6.1 壓瘡:對長期臥床病人,定時更換,加強營養,保持床鋪柔軟平整及皮膚清潔干燥均有利于預防壓瘡的發生。實踐證明,家庭中使用氣墊床是非常有必要的,簡單方便,極大的減少了壓瘡的發生率,已發生的I期壓瘡也能很快愈合。

        6.2 肺內感染:鼓勵病人咳嗽及多飲水,定時翻身拍脊排痰,保持口腔清潔。飲食嗆咳者取坐位進食,不能坐起者取健側臥位,以免食物嗆入氣管,吞咽困難,嗆咳嚴重者應留置胃管,鼻飼流質飲食。

        6.3 肩手綜合癥(RSD):是指患者的患手突然浮腫、疼痛及肩關節疼痛、皮溫高、皮膚顏色暗、并使手功能受限,約20%-30%的中風患者發病后3周至3月內發生,為交感神經功能障礙引起,告知病人及家屬RSD的主要表現,及時發現及時就醫,指導患者的臥位姿勢、肢體正確的擺放位置,并適當加強被動、主動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盡量避免在患手靜脈注射。

        6.4 關節攣縮畸形:疾病早期即開始患肢的康復鍛煉,注意隨時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指導家屬及病人正確的訓練方法,并持之以恒。

        7 飲食指導

        宜攝入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素的飲食,多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戒除煙酒,合并糖尿病者進食糖尿病飲食,飲食調節對預防中風再發具有重要作用。

        7.1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使其對中風的病因、誘因、先兆癥狀及臨床表現以及中風并發癥的預防護理有所了解,對疾病治療康復過程的長期性有所認識,提升對疾病治療的主動性、依從性。

        7.2 指導病人遵醫囑按時服藥,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血壓血糖在理想狀態。

        7.3 囑病人起床及站立時一定要緩慢,避免發生性低血壓致疾病再發,鼓勵病人多參加戶外活動,生活有規律,避免勞累及暴飲暴食,保持心態平衡、身心愉悅,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

        7.4 鼻飼病人定期為其更換胃管,約2周更換1次,指導家屬學會鼻飼注食的方法,注意鼻飼液的溫度、量及注食速度。

        積極正確的康復護理是中風病人恢復語言、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預防并發癥及腦卒中再發的關健,對中風病人進行社區護理干預,即減輕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這類護理模式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第9篇:關節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尺橈骨雙骨折;康復訓練護理;恢復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088-0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來源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療95例首次發生尺橈骨雙骨折、符合要求的患者,將他們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共有48例患者,其中男30人,女18人,平均年齡在13~25歲,一般在受傷后3~7天到醫院接受就診;對照組共有47例患者,其中男27人,女20人,平均年齡在15~27歲,一般在受傷后2~6天到醫院接受就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部位、骨折方式等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對尺橈骨雙骨折的診斷情況作為診斷標準[ 1 ],所選病例都是首次發生尺橈骨雙骨折病住院。排除以下四種骨折患者:①病理性骨折;②代謝性骨病;③發生骨折且患有先天性的心臟病或其他心腦血管疾病;④復發性骨折。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護理治療,實驗組進行康復訓練護理,兩組患者同時都進行一些固定、功能訓練等基本的臨床治療,對實驗組進行的康復訓練護理一般分為四步進行治療:心理狀態恢復、恢復訓練、主被動訓練、刺激訓練。①心理狀態恢復:骨折一般是在某一情況下突然發生意外事故而引起的,受傷后患者的氣血不暢、經脈受損,會出現一些局部的瘀傷,同時患者的心理也會受到較大的創傷,心里緊張不安,對治療充滿恐懼,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劇痛,對于身體上的殘疾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心理狀況不佳,不配合醫院接受治療,因此在進行恢復治療之前,要先對患者的心理進行疏導,幫助患者認識到自己的病情并正確的對待,不自暴自棄,不能讓患者由于康復訓練時的疼痛而放棄痊愈的可能性,強調接受康復訓練護理的必要性。②恢復訓練:手術成功后,需要接受一定的恢復訓練來鞏固治療效果,防止由于不正當的運動造成骨頭連接不正常,進行一些常規的手臂恢復訓練,雙手握拳、張開運動,手指靈活訓練,經常活動肩關節、肌肉,每天進行3或4次訓練,時間不宜過長,每次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切忌做前臂旋轉運動,保持肘關節屈曲90°前部中立位,至感覺輕微疲勞時停止訓練。③主被動訓練:在患者不進行恢復訓練、臥床休息期間,醫護人員應該教給患者進行關節活動的主動訓練方法。輕輕旋轉按壓手臂內側、逐漸增加按壓力度至各關節,由其家屬或醫護人員對其進行被動訓練或用運動器材進行輔訓練,活動患者發生骨折手臂的關節、肘部,同樣,時間不宜過長,與恢復訓練的時間相似即可。

        1.3.2 療效判斷標準 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制定的標準作為評判患者治愈情況的觀察指標,將患者的恢復情況分為三種情況。完全治愈:骨折處恢復良好、前臂功能恢復;好轉:骨折處連接、對位基本可以,前臂功能基本恢復;未愈:骨折處沒有完整對位,前臂功能沒有恢復等三種。

        1.3.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卡方檢驗處理。P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在石膏拆除90天后手臂功能的恢復效果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也有差異,實驗組共有3例并發癥患者,對照組有14例并發癥患者,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病率差異顯著(χ2=4.172,P

        3 討論

        在骨科疾病中,前臂尺橈骨雙骨折是最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一定要進行相關的康復訓練護理,以確保骨折處可以正常地對位,盡早痊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否則,如果沒有接受康復訓練,骨折處對位不正,會對手臂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并且會伴隨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要根據患者的骨折位置和受傷程度進行康復訓練,強度要逐漸加強,活動時間逐漸延長,本次研究的康復訓練分為患者心理狀態恢復、恢復訓練,休息期間主被動訓練和外界刺激訓練等四步。

        實驗結果顯示,接受康復訓練護理的患者的手臂功能恢復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并且并發癥發生率低,說明尺橈骨雙骨折患者進行一定的康復訓練護理可以幫助手臂功能的恢復,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盡早痊愈。

        參考文獻

        [1]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3(9):356-36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视频欧美二区 | 宅男入口亚洲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国产按摩 |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艾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