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循環經濟研究分析范文

        循環經濟研究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循環經濟研究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循環經濟研究分析

        第1篇:循環經濟研究分析范文

        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熱經濟性,是通過熱力系的分析與改進而提高電廠的熱效率,本文針對電廠蒸汽動力循環的朗肯循環用效率法、熵分析法和擁分析法進行研究,計算出各個單元的熱力學效率、擁損失及擁效率。

        關鍵詞:蒸汽動力循環 效率法 熵分析法 擁分析法

        第一章 緒論

        1.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在目前的電廠熱力系統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方法有:小指標分析法熱偏差法、等效抽汽法、等效焓降法和循環函數法等,這些方法均以熱力學第一定律為基礎。從能量數量的角度分析機組經濟性,由于概念清晰、易于理解、使用方便等特點而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具有許多成功經驗,但由于采用傳統的熱平衡方法,沒有考慮不同品位能量在“質”上的差異,過分強調汽機循環和凝汽器的損失,而對鍋爐系統的熱力學完善程度重視不夠,所以也常有可能得出不太合理的結論。

        2.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熱力系統分析的方法自誕生至今,經過國內外節能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無論在理論分析還是在實際應用上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這些方法總結起來可分兩大類,即以熱力學第一定律為主的分析方法和以熱力學第二定率為基礎的分析方法。其中,以第一定律為主的方法較突出的有代數運算法、矩陣分析法、偏微分分析法、小指標分析法、熱偏差法等效抽汽法、等效焓降法和循環函數法等。

        3.本文研究的內容

        本文針對所給題目用以熱力學第一定律為基礎的效率法,熱力學第二定律分析方法中的熵分析法、擁分析法進行深入研究,計算各個單元的熱力學效率,擁損失、擁效率,繪制熱流圖和擁流圖。

        第二章 蒸汽動力循環的熱經濟性分析

        2.1蒸汽動力循環原始參數

        某蒸汽動力循環按朗肯循環工作,如圖所示。測得鍋爐出口的壓力p1’=4.5MPa,溫度為t1’=550℃。蒸汽經節流閥進入汽輪機時的壓力p1=4.0MPa,汽輪機的排氣壓力p2=0.0045MPa,鍋爐內煙氣最高溫度Tg1=1800K,鍋爐出口溫度Tg2=573K。環境壓力p0=0.9807×105Pa,環境溫度T0=293K。設鍋爐效率ηB=88%,汽輪機的相對內效率為ηOi=85%,汽輪機機械效率ηm=96%,發電機效率ηG=95%。為簡化計算,忽略水泵功,忽略管道的散熱損失。

        2.2.1 改進方案

        2.2.2.1 提高循環熱效率

        1.維持額定的蒸汽參數

        我們知道,提高蒸汽初參數,降低背壓可以提高發電機組的熱經濟性。但對于已運行的發電機組來說,最佳初參數已經設計確定好了,所以在額定參數下運行是經濟運行的主要內容。

        2.降低背壓

        降低背壓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1)降低循環水溫度;

        (2)根據情況增加循環水流量;

        (3)保持凝汽器銅管清潔,提高冷卻效果;

        (4)提高真空系統嚴密性,采取高效抽汽器。

        3.利用回熱加熱設備提高給水溫度

        利用汽輪機抽汽加熱給水,就可以減少被循環水帶走的熱量,即減少所謂冷源損失。由于給水溫度提高,使每千克蒸汽在鍋爐中的吸熱量下降,從而提高了發電機組的熱經濟性。所以正常運行中應盡可能把全部高、低加熱器都投入運行,并提高其運行效果。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1)提高加熱器檢修質量,避免泄漏現象發生;

        (2)保持加熱器表面清潔;

        (3)改進加熱器空氣管安裝位置,防止加熱器內部積有空氣;

        (4)消除低壓加熱器不嚴密,防止空氣漏入;防止高壓加熱器保護失靈;

        (5)高低加熱器隨機滑啟停,提高啟停過程中加熱器的利用率,減少溫差應力。

        4.再熱蒸汽參數與負荷水平應適應

        負荷低時應采取措施,適當提高氣溫以降低機組熱耗率。再熱汽溫調節要盡可能不用或少用噴水減溫,盡量使用汽―汽熱交換器或合理調整鍋爐燃燒情況來進行調節[17]。

        2.2.2.2 維持發電機組主要設備的經濟運行

        1.維持鍋爐的經濟運行

        作為三大主機之一的鍋爐,其經濟運行應注意以下幾點[18]:

        (1)保證鍋爐燃燒充分穩定。(應保證合適的3T及過量空氣系數)

        (2)應盡量減少爐膛及煙道漏風,以防止傳熱減弱,排煙熱損失增加。

        (3)應及時吹灰、打焦和清理結垢,以降低排煙熱損失。

        (4)應加強對爐墻的保溫,以減少散熱損失,特別是在冬季。

        2.維持汽輪機的經濟運行

        (1)合理分配負荷,盡量使汽輪機在調節汽閥全開的情況下工作,以減少節流損失。

        (2)根據監視段壓力判斷通流槽道結垢情況,并視結垢程度采取合適的清洗方法及時清洗,以保持通流部分清潔。

        (3)盡量回收各項疏水,清除漏水漏汽,減少凝結水損失及熱量損失,降低補給水率。

        2.2.2.3 降低廠用電率

        發電廠在生產過程中要消耗一部分電能,用以驅動輔機及照明。隨著蒸汽初參數的提高,廠用電也要增大,廠用電占發電總量的10%左右,而泵與風機占廠用電的70%左右,節省廠用電是電廠經濟運行的重要內容,而降低泵與風機這些電動機負荷的用電量,對降低廠用電率效果最明顯[19]。

        第三章 總 結

        本文分別用能量分析法、熵方法、擁方法進行了研究,最后得出裝置凈輸出電能的絕對值三種分析法基本相同,效率法所得結果是鍋爐損失很小,而凝汽器損失巨大。擁法結果為鍋爐損失大而凝汽器損失小。

        參考文獻:

        [1] 曾丹苓.工程熱力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36

        第2篇:循環經濟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國內外研究狀況

        中圖分類號:F1文獻標識碼:A

        一、國外循環經濟研究狀況

        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眾多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開展了循環經濟相關理論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和方法論體系。

        一些發達國家成功地進行了循環經濟的實踐,包括企業層面的降耗、減污減排,區域層次的廢棄物交換和傳遞,社會層次的產品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從企業層次來看,最典型的循環經濟實例是杜邦化學公司采用的“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3R制造法。從區域層次來看,通過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形成生態工業園區。最為典型的是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

        德國的循環經濟立法走在世界前列,頒布了《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循環經濟法律體系最全面的國家,已經頒布了《循環型社會基本法》等一系列具體法律;美國沒有全國性循環經濟法規,但半數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環法。

        針對不同資源循環利用的研究方面,Sujit Das(1995),Hirohiso Kishin(1998),YasuoKondol(2001),JohnE.Tilton(2002),S.Spatari(2002),StuartKoss(2003)分別對電冰箱、汽車、塑料包裝材料、廢金屬、紙張等產品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策略進行了研究;物質減量化及物質減量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方面,Cleveland和Ruth指出,特定企業或工業的原材料使用范圍、運行機制、使用模式、物質減量化等對經濟層面產生的影響以及物質替代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等問題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HondF,2000);在原料與能量流動(工業代謝)的研究方面,Ayres等人(2002)對經濟運行中原料與能量流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在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研究方面,多年來LCA理論框架已經初步形成;在產品生態設計的研究方面,Allenby B.R.(1991a;199lb)對有關企業產品為環境而設計(DfE)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生態工業園與工業生態系統的研究方面,Frosch和Gallopulos(1989)對工業生態學的理論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工業生態學的概念;在技術變革和環境的研究方面,S.Erkman在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指出環境系統分析是技術研究方法的基礎,并詮釋了工業生態技術;在循環經濟的經濟政策、手段、立法等研究方面,Wulf-Peter Schmit(2001)提出了推行生態型經濟。

        縱觀國外循環經濟的相關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側重于具體領域循環經濟的應用和實現手段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對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研究比較缺乏,且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國外實際情況進行的。(2)對于資源循環利用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廣泛,從原始資源到家用電器無所不包;對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手段的研究比較多,如經濟手段、命令控制手段等。對于工業代謝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概念層次,在理論與實際操作上仍有待深入。

        二、國內循環經濟研究狀況

        20世紀九十年代初,循環經濟的概念在國際上已經逐步傳播,九十年代后期這一概念被引入我國并很快得到國內的重視。近幾年,循環經濟在國內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

        1、關于循環經濟的內涵、原則、特征等基礎理論的探討。段寧(2005)、吳季松(2005)、曲格平(2001)、解振華(2003)、錢易(2005)、湯天茲(2005)、馮之浚(2004)、恒(2005)、齊建國(2005)、徐崇齡(2004)等對循環經濟內涵展開了討論,歸納為三種:(1)段寧等從循環經濟的特殊屬性考慮所給的理解;(2)吳季松等從科技、經濟和社會的關系角度對循環經濟的理解,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一種新的技術范式或是科技、經濟和社會三者整合的經濟;(3)徐崇齡等認為循環經濟是以循環技術為基礎的經濟。季昆森(2004)、王欽敏(2003)等在“3R”原則的基礎上,對循環經濟的原則作了一些擴展,提出了“4R”原則。后來,又相繼提出了“5R”和“6R”原則。解振華(2003)、吳季松(2003)、曲格平(2001)、陸鐘武(2003)等對循環經濟的特征進行了研究。

        2、關于循環經濟在我國可持續發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的研究。諸大建(1998)就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諸大建(2004)、馬凱(2004)、馮之浚(2003)、牛文元(2003,2004)、王成新(2003)、李金愷(2005)等研究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提出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湯慧蘭(2003)等對工業生態系統理論框架的構建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胡山鷹(2003)等提出了工業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等集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吳偉等(2002)探討了工業生態系統的運行和控制機制。王兆華等(2002)運用經濟學交易理論分析了工業生態系統,揭示了系統共生的機理。耿勇(2000)、陳定江(2002)、劉力(2001)等學者在實踐基礎上對生態工業園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此同時,肖松文(2001)、吳云波(2003)、王靈梅(2004)等探索了生態工業園區及園區內企業規劃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并進行了實證分析。

        3、對發展循環經濟措施和建議的研究。曲格平(2001)、陳之泉(2001)、馮之浚(2003)、解振華(2003)、馬凱(2004,2005)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發展循環經濟要明確指導思想,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和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體系。

        三、評述

        從國外循環經濟實踐來看,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第一,思想要轉變。我們必須轉變思想,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第二,法律要先行。即發展循環經濟必須用法律來明確和規范政府、社會、企業以及國民的社會責任和相應的義務;第三,政府要主導。政府甚至可以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等行為,來影響、支持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第四,企業為主體。通過企業內部改進工藝和生產流程,企業間發展生態工業園區,充分發揮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實踐主體功能;第五,建立相關社會機構。建立相關的非政府社會機構,發揮其協調作用,打造社會靜脈產業鏈;第六,輿論支持、全民參與。不斷加強輿論宣傳工作,提高國民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提高國民參與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國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剛剛起步,尤其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缺少有關產品生態設計、生命周期評價和清潔生產等循環經濟實現手段的系統研究。

        綜合國內循環經濟研究狀況可以看出,在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理論研究方面,國內清潔生產、垃圾處理、環境無害化、生態經濟等與循環經濟相關的研究雖然較多,但應用循環經濟基本思想解決煤炭企業問題的研究目前還未形成規模,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制定,基于循環經濟的煤炭企業發展模式的系統研究在我國更少見。我們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經驗,根據我國循環經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更系統的研究。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吳季松.循環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第3篇:循環經濟研究分析范文

        循環經濟思想源于西方,其后經過四十余年從實踐到立法再到實踐的發展,已有不少發達國家完成了循環經濟法體系的建構。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循環經濟立法的國家。而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也是循環經濟發展卓有成效的國家。分析日本立法實踐的主要過程是先在污染控制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進行綜合立法和單行立法,在此基礎上再制定循環經濟基本法,并根據實踐發展再將循環經濟法律體系擴展到其他特別領域。

        1970年日本制定了《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該法明確規定了排放工業廢物的企業責任。這與當時工業垃圾引起的污染事件屢屢發生以及末端控制的環保理念是一致的。隨著環保理念的更新,工業污染控制方式從“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發展以及對資源綜合利用理念的實際運用,1991年出臺了《可循環資源利用促進法》。這兩部法律分別是污染控制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綜合性法律,指導著污染控制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其他具體法律的制定。

        為處理包裝與容器廢棄物,1995年、1998年日本分別頒布了《包裝容器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法》和《家用電器回收法》。這兩項立法很好地把污染控制和資源綜合利用結合起來,初步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理念。在污染控制和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綜合立法和具體立法實踐之后,隨著循環經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于2000年12月頒布了《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這是整個日本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的基本法。在該法制定后,日本對《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和《可循環資源利用促進法》都予以修訂,以便體現建立循環型社會的新理念以及與《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相協調。此后又在建筑廢物處理、食品回收、政府采購、及報廢汽車處理等特別領域分別制定了《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綠色采購法》及《報廢汽車再生利用法》。這樣,由基本法、綜合性法和特別領域的單行法構成的日本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基本完成。真正體現了循環經濟閉循環的理念。

        其他發達國家的許多企業在微觀層次上,運用循環經濟的思想,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運行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杜邦化學公司模式。

        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帶來的借鑒與啟示

        (一)建立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勢在必行

        為保持立法的穩定性,應當盡量利用已有的立法。目前我國已頒布了《清潔生產法》,這是循環經濟立法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國應大力貫徹實施這部法律;現有環境資源保護法律法規有的關注經濟利益甚于環境利益,有的還是以污染“末端控制”為基點,難以滿足有效防控污染、綜合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循環經濟是生產、消費、廢氣物處置等各個環節的綜合,僅在生產環節進行法律調控是不夠的。

        目前循環經濟立法的重點應該是加強對消費領域的規范,制定《綠色消費促進法》,減少超前消費、過度消費、不合理消費對環境資源帶來的壓力。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廢棄物再生利用和最終處置方面的立法,實現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控制。循環經濟立法要有其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以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認識上要走出誤區

        誤區一:認為循環經濟只是單純的經濟發展問題,忽視與整個社會的關聯和互動。循環經濟并非僅屬于經濟范疇,而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及環境等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它從單純的經濟及管理轉向經濟—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合和優化,旨在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發展的社會。

        誤區二:認為發展循環經濟只是單純地提高資源利用問題,忽視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并非僅限于資源經濟學范疇,而是建立在產業生態學基礎上的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它融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為一體,強調資源系統與環境系統和諧共生。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創建以保護地球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為標志的環境倫理和生態文明。

        誤區三:認為發展循環經濟只是政府行為,忽視市場作用和廣大民眾參與意識。目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其實質并非單純的技術問題,也是文化觀念和市場價值取向問題。要解決面臨的危機,人類必須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變革。要建立起“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法律規范、市場推進、政策扶持、科技支撐”的運行機制。

        誤區四:認為發展循環經濟主要靠法律等強制性手段保障,忽視經濟手段的引導調節和科學技術的核心作用。當前我國的環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過分強調污染發生后的被動懲罰,難以根治循環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所以,發展循環經濟還應利用經濟手段,在發揮科學技術的核心作用上,突破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投入,支持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繼續研發,開發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技術、“零排放”技術等,提高循環經濟技術開發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快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的推廣應用。

        誤區五:認為發展循環經濟僅是工業企業生產問題,忽視區域和社會層面以及其它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包括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應在重點行業形成一批循環經濟企業和生態工業園;在重點領域形成若干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示范區;同時,也要注重在農業、第三產業等其它產業領域大力推進循環經濟,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三)循環經濟的實施范圍

        循環經濟的實施范圍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在企業內部應實施清潔生產,減少產品和物料、能源的使用量,減排污染物,加強物質的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可持續地利用可再生產資源,體現“3R”原則。第二,在企業之間實施生態工業。生態工業是指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和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絡型進化型工業。它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生產體系或環節之間的系統耦合是物和能量多級利用。第三,在全社會范圍內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建立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行政管理體系和完全價格體系。

        現今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環境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能滿足循環經濟的部分需求,在此基礎上逐步修改、制訂和完善,為循環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完備的法律依據。循環經濟的實施還應當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使市場成為配置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的主體,通過完全價格體系的建立,利用稅賦轉移和補貼轉移等手段,保持經濟發展的連續性。

        參考文獻:

        1.孫文營.對循環經濟研究的幾點思考[J].南方論刊,2005

        2.張思鋒.對我國循環經濟研究若干觀點的述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2

        3.李克國.中國的環境經濟政策[J].綠色經濟,2000

        第4篇:循環經濟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 循環經濟 激勵機制 約束機制

        一、武漢發展循環經濟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武漢市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突破口,對發展循環經濟的約束與激勵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約束機制方面,第一,編制了以武漢為中心包括周邊八個城市的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規劃,明確了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提出了資源產出率、廢物再利用和資源化率等具體循環經濟統計指標,制定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相應配套政策措施;第二,制定了循環經濟基本法――《湖北省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促進條例》,以及節水、建筑節能、再生資源回收等有關循環經濟方面的單項法規;第三,將節能減排、污染達標等環境保護指標逐步納入政府的考核體系中去,強化了考核和監督。

        激勵機制方面,第一,加大了環保投資力度,武鋼每年持續以占總投資15%以上的資金比例用于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提高整體裝備水平;第二,組建了循環經濟研究院,從工程技術層次上,為創建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提供了組織支持;第三,構建了“青陽洪”、“青鄂陽”大循環產業經濟示范區;第四,建設了循環經濟網,為企業和公眾參與循環經濟建立了平臺。

        盡管如此,武漢市循環經濟發展的約束與激勵機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地方性的法規和政策不完善,武漢市目前對節地、節能、節材等方面的單項法規還沒有涉及,而且法規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強制性和操作性;第二,環境投入不足,武漢市環保投資占總GDP的比重為2.33%且增長緩慢,低于據上海經驗得出的在中國控制環境最低3%的有效投入標準;第三,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指標評價體系;第四,缺乏能夠輻射圈域城市的生態產業鏈;第五,循環經濟技術創新能力弱,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尚未真正確立;第六,中小企業和社會公眾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參與意識不足,來自武漢餐飲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武漢每天消耗的一次性杯碗數量超過100萬個,這說明在個人利益和循環經濟的取舍中,大部分武漢中小企業和公眾仍然首選前者。

        二、循環經濟發展中地方政府失靈的制度性因素探析

        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現行的財政制度、官員考核制度、行政區劃制度、生產者和消費者責任制度導致了其在環境保護方面失靈,而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

        1、地方政府調控手段的局限性

        地方政府在宏觀調控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如稅費激勵、財政投入、資源品價格和產業政策等)和法律手段的運用受到限制。

        我國現行的財政制度決定了地方政府經濟手段的運用受到限制。就我國的財政關系而言,中央處于主導地位。1994年的財稅體制改革集中了財政收入,卻放下了財政支付責任,導致中央政府獲得更高的財政收入比例,而地方政府則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2003年在全國推行稅費改革以來,中國政府通過稅費改革逐漸減免農業稅費,大幅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其負面效應是中央基本控制了地方政府通過向農民收取高額稅費獲取的預算外收入,地方基層政府的財政基礎被嚴重削弱,損害了其在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社會服務方面的調控能力。

        2、地方政府的自利性

        現行的財政制度和官員考核制度,導致地方政府為維護地區甚至自身利益對清潔生產支持不夠、監督不力。

        據了解,武漢市政府現在的考核體系包括3項經濟指標,6項社會穩定及節能降耗指標,6項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指標。由于官員任期制以及政府財力有限,而節能降耗方面的工作實施難度大、見效時間長、績效考核不明顯,對于財政需求的地方政府而言,優先保證其他硬性指標或易見效的目標的實現必然是創收之本。而環保部門受以地方政府為主的雙重領導,官員任免、經費劃撥、設備購買都由地方政府統一負責,只是在任免環保部門主要領導時需征求上級環保部門的意見。在這種管理體制下環保部門執法的獨立性受到嚴重影響,因而更愿意對違法排污采取視而不見、姑息縱容的態度。

        3、地方政府之間的行政分割

        武漢市下轄13個區,包括江岸、漢口、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7個城區,以及蔡甸、江夏、黃陂、新洲、東西湖、漢南6個遠城區,7個市級都市工業園區分布于7個不同城區,為避免重復競爭,武漢市明確了各園區產業定位。但是,受行政區域的限制和地區利益的驅使,多數地方政府在工業園規劃和建設中不能做到按照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組建生態產業鏈。

        對現有隸屬于不同行政區的企業,由于空間距離和行政管轄范圍的分割,從資源消費到產品生產再到廢棄物排放基本上是各自獨立運行,這樣的格局使企業間缺乏廢棄物集中治理和循環利用、資源多方共享、能源和水資源梯級利用的客觀條件,尤其是現存企業布局已經形成,將其納入循環經濟軌道進行能流、水流、物質流、信息流、廢物流等方面的重新整合難度非常大,成本非常高。

        4、生產者和消費者責任制度的缺乏

        地方政府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環保責任、綠色消費激勵制度等方面的缺乏,導致生產者行為和消費者行為與循環經濟的要求相矛盾。

        從生產者方面看,武漢市政府制定的生產責任制度局限在生產領域和服務領域,包括“三包制度”、“售后服務制度”、“賠償制度”等,并沒有限定生產者的環保責任;從消費者方面看,武漢市政府還沒有一套完善的可持續消費獎懲體系,綠色消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畸形消費、奢侈消費得不到應有的懲罰。

        盡管存在阻礙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性因素,但是地方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仍然具有主導作用。

        三、促進武漢發展循環經濟的約束機制的對策建議

        約束機制就是通過一定的法律法規,防止各市場主體的資源過度浪費行為,約束他們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以保障循環經濟的順利發展。

        1、完善發展循環經濟的地方性法律法規體系

        首先,制定節能、節水、節材等其他方面的單項法規,逐步形成覆蓋生產、消費和廢棄物回收利用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法律法規體系。其次,加強法律法規的強制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對高消耗、高排放的行為要有硬約束,對主要工業行業和重點企業,要明確提出節能減排的約束性要求。另一方面,注重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為企業或個人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進行生產和生活提供指導,支持和推動企業等有關主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在法律中明確生產者的環保責任,建立以生產者為主的責任延伸制度。根據產業產品的特點,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產品廢棄后應當承擔的回收、利用、處置等環保責任做出相應的規定。這種強制性責任必然促使企業在設計、生產、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把“減量化”和“再利用”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到企業經濟考核中來,促進生態設計等工作的開展。

        2、強化市場性政策的運用

        積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節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合理調整水價、電價、地價、原材料價等價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夠體現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進而引導全社會節約資源。結合武漢實際,統一制定武漢市企業排污、污水處理和固體廢棄物處理收費標準,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適時調整;實行有利于資源綜合利用的上網電價政策,在高耗能行業實行能耗超額加價辦法,加大實行差別電價力度;實行階梯式水價、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確定再生水價格,鼓勵中水回用。

        3、依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嚴格市場準入

        根據國家相關標準,結合武漢實際,在技術經濟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組織制定一批地方環保標準和技術規范,逐步建立健全資源節約準入標準體系。主要考慮內容為:投資是否符合一定的數額標準,技術和設備是否符合行業規定,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是否合格等。通過提高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產品的市場準入標準,限制和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技術、產品和設備。凡新建和改、擴建工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必須包括合理用能、用水以及環保設備方案。

        4、建立環保機構垂直管理制度

        建議環保機構實行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環保總局直接任命地方環保官員,官員薪金由中央直接撥款;環保總局會同監察部門,根據上訪記錄和環保局報告派出巡視員,監察環保環保局工作和重大環境問題。通過垂直管理制度的建立,避免地方政府只注重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確保環境保護工作從地方利益中獨立出來,發揮真正的監督作用。

        四、促進武漢發展循環經濟的激勵機制的對策建議

        1、加強環保財政資金引導,加大循環經濟投入

        循環經濟的基本形式――清潔生產具有強正外部性,除了一些大型國企,無法讓所有企業自覺實施清潔生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循環經濟投入,需要政府加強環保財政資金引導,用價格、稅收、投融資技術改造等激勵政策給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以利益驅動。

        建立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專用賬戶,將廢棄物排費、資源使用費等納入專用賬戶,必要時還可以通過發行環境債券等方式籌資,為了避免區劃單位項目實施不得力、資金不落實等問題,建議資金依據各企業上年度排污費繳納情況、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減排任務完成情況及當年度減排任務等績效因素按照不同權重切塊分配給各區劃企業,用于循環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循環經濟技術研究與開發、有毒有害廢物的循環利用與無害化處理、重要污染物回收處理補貼等。

        2、支持技術創新,創新技術經濟范式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武漢市利用其科教優勢,通過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已經開發和推廣了一批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例如燃煤電廠大型化潔凈煤燃燒以及煙氣凈化技術、節能型蓄熱式燃燒裝置及智能控制技術、電鍍蝕刻液再利用技術、廢水“零排放”技術等。但是企業創新技術比較零散,其創新主體的地位尚未真正確立。

        在武漢市進行“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是武漢市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利用武漢市7個都市工業園的產業集中優勢,借助現代高新技術,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重點研發能量梯級利用、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回收處理等技術,并提高其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鼓勵園區內資源的梯次循環流動,提高對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使區內資源得到梯次開發和實現良性循環流動。

        3、推廣先進微觀模式,加強區域協作

        武漢市在企業、行業、工業園區、城市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中已形成了很多成功的微觀循環經濟模式。例如,武鋼建成的“直流供水改循環水”應用模型,通過強化水處理站的運行效果,提高冷卻效率,噸鋼耗費新水4噸,水循環率已經由2000年的80.84%提高到2009年的約97%。一年至少節約新水1億噸。再比如,在重化工集中的洪山區北湖、青山區武東、陽邏開發區甚至鄰市鄂州等地,以大型企業互相利用資源為紐帶,構建的“青陽洪”、“青鄂陽”大循環產業經濟示范區,廢棄物“足”不出區,便被“吃干榨凈”。

        在武漢城市圈的發展進程中,各區域各企業要積極借鑒推廣先進的微觀模式,在強化自主研發的同時,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在武漢城市圈乃至更大的區域范圍內統籌配置資源,統籌規劃生產力布局。加強與周邊區域循環經濟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協作,加強與國內外技術交流與合作,構建基于生態和經濟的循環經濟生態鏈,并且保證產業鏈上的不同產業、企業和環節之間的物質交換鏈和生態鏈保持完全的信息資源的通暢。

        4、建立綠色消費激勵制度

        建立與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配套的激勵制度。對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主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財政補貼,制定環保稅收優惠政策,運用稅收扣除、加速折舊、投資抵免等間接優惠方式,對“三廢”綜合利用和環保產業投資給予稅收優惠,并將優惠范圍擴大到環保機器制造、環保工程建設、消化吸收外來環保技術、環保產業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制等領域。

        制定可持續消費獎懲辦法,形成社會綠色消費體系。建議武漢市政府制定使用再生產品和環境友好產品的相關獎懲辦法,對消費者回收廢舊資源、購買環保產品和再生產品,以及對拒絕一次性白色污染產品等綠色消費行為進行累計消費獎勵;而對一次性餐具這樣的環境不友好產品征收一定的環境費。在全社會倡導消費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引導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要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污染,對生存環境和物種進行保護。

        【參考文獻】

        [1] 龍正才、夏喜平:武漢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若干對策[Z].武漢市循環經濟研究會,2011(4).

        [2] 王曄: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Z].武漢市循環經濟研究會,2011(5).

        [3] 夏喜平:關于武漢循環經濟地方立法的幾點思考[Z].武漢市循環經濟研究會,2011(5).

        [4] 喬地: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戰略選擇――基于兩型社會下的思考[Z].武漢市循環經濟研究會,2011(5).

        [5] 廖方偉、王波:建立我國循環經濟激勵機制途徑的思考[J].中國市場,2010(45).

        [6] 王曉晴:循環經濟法制中的地方政府行為[J].人民論壇,2010(3).

        [7] 耿香玲:地方政府失靈與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分析[J].理論導刊,2008(2).

        [8] 李躍新:循環經濟激勵約束機制探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3).

        第5篇:循環經濟研究分析范文

        開展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調查

        摸清資源的來龍去脈,建立完善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體系。永康市為全面摸清各類原材料資源的來源渠道及下游產品流向,首先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試點工作。2014年7月,永康市統計局與浙江省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浙江財經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建立項目課題組,制定《永康市資源產出率核算課題工作推進計劃安排》、《永康市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課題研究方案》、《永康市資源產出率統計調查實施方案》等。通過半年時間,對永康市各類資源的輸入總量、輸出總量、消費總量等指標進行系統分析,開展主要資源實物消費量統計調查,分析全市資源產出率,進一步完善資源產出率統計方法和核算方法,將永康市分行業資源消費比例、資源利用效率等指標列入循環經濟核算體系中,來完善循環經濟統計評價指標體系。

        注重本土實際,確定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調查范圍和對象。根據資源產出率統計方法的相關要求,確定本項調查范圍在永康全市范圍內進行。

        體現產業特色,確定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調查的內容。根據國家發改委及浙江省發改委核算要求,資源產出率核算涉及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礦、銅礦、鋁土礦、鉛鋅礦、鎳礦、石灰石、硫鐵礦、磷礦、木材、工業用糧等13類物質資源產品。為體現永康產業特色,調查所包括資源品種有:鐵礦、銅礦、鋁土礦、鉛鋅礦、鎳礦、石灰石、硫鐵礦、磷礦、木材、工業用糧等10類物質資源產品,以及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氣數據資料由日常能源統計報表導入,由調查單位通過網絡填報。

        實行統一領導,多部門配合的運行機制。一是加強領導,統一部署。成立永康市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由市統計局會同有關主管部門共同組織實施。二是明確分工,協調配合。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調查工作涉及的資源品種較多,行業較廣,需要多個部門之間加強協調配合,共同解決調查中出現的問題。三是定期研究,分析數據。在開展調查工作的過程中,對填報的數據進行嚴格審核,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并及時開展分析研究,不斷完善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的調查方案。

        強化層層聯動,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調查工作全面鋪開。2015年1月16日正式啟動,永康市市、鄉鎮、企業單位層層聯動,統計調查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鋪開,本級市統計局負責召集全市600余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余家規模以下抽中的工業企業以及建筑業企業進行業務培訓,從上到下布置,從下到上進行報送。

        做好四環緊扣,確保數據有效可行。一是永康市統計局切實做好報表的布置和培訓工作,向企業統計人員認真講解報表的統計范圍、指標含義和各項調查數據的填報要求;各企業及時向永康市統計局專業人員反映企業在報表填報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二是按照調查企業名錄收集調查報表,對于沒有填報報表的企業,逐個查明原因,說明情況;對于多種經營和多產業活動單位的工業法人單位和有分包行為的建筑業法人單位,加強工作指導,避免漏報或重報。三是按照報表所列審核關系,以及計算機的審核提示,對企業報表進行認真審核,確保沒有技術性差錯。四是企業嚴格按照市統計局規定的數據格式和要求上報企業調查報表,及時回應統計機構的查詢,及時修改錯誤數據,及時說明情況,確保數據有效可行。

        發揮示范效應,縣域資源產出率成功出爐

        5月24日,“永康市循環經濟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體系”課題論證會如期召開,由國家、省、市三級發改委、統計局,國家循環經濟研究院、長三角循環經濟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財經大學等領導專家對“永康市循環經濟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體系”課題進行論證。專家組最后形成評審意見,認為“永康市循環經濟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體系”課題研究取得了優秀成果:

        一是永康市率先開展了縣域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體系與網絡直報平臺的研究開發工作,為縣域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提供了第一個完整的范例;

        二是永康市建立的縣域層面的資源產出率核算體系,為建立國家和省級層面的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和考核評價體系提供了重要參考,是我國首個完整的縣級資源產出率核算體系,對推動全國各地區資源產出率核算具有重要意義;

        第6篇:循環經濟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經濟 發展趨勢 因素分析 循環經濟

        當前,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以粗放型為主,在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的形勢下,這種模式的弊端已漸漸在國民各領域建設中凸顯出來,嚴重阻礙著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尋求一種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因此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一、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資源環境狀況對經濟的發展已經構成嚴重的制約,具體表現如下:

        1.土地和水資源銳減。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土地是國民生存的根基。但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人放棄農業進入城市,大面積的耕地被閑置而浪費。加上工業場地建設的占用以及由于環境惡化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減少。其后果就是我們的糧食供應受到了威脅。我國水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淡水資源占有率很低,加之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勻,已成為制約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由于近幾年重工業的發展,導致的水污染問題嚴重,使得水資源緊缺問題加劇。

        2.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自然資源很豐富。但由于我們長期發展的粗放型經濟,大面積的森林被亂砍亂伐,作為生態功能的屏障遭到了破壞。我們的礦產資源儲量相對加大,但在人均占有量上明顯存在劣勢,加上不合理的開采造成的浪費和過度開采,使得我們的礦產資源在儲備上嚴重不足。

        3.環境污染形勢日益嚴峻。環境是我們來與生存和發展經濟的基礎。但隨著經濟年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們只追求了經濟增長的效益,忽視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問題。以至于環境污染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危害人類社會健康的嚴重問題。當前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噪音污染、空氣污染、土地沙漠化、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這些環境問題造成的對生物以及人體的健康損失后果十分嚴重。

        4.人口素質相對較低。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大、素質較低。特別是由于我國人口達多分布在農村地區,勞動生產效率較低,生活水平相對落后,成為了制約經濟發展的人口因素之一。由于人口壓力過大,導致的就業形勢嚴峻,教育問題頻發,城市住房緊缺,能源消耗過高和能源短缺,交通擁擠和設施的不完善,醫療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因素。加上社會經濟結構的不完善,不利于人力資源的調動和合理分配利用,同時,人口過度增長成為資源過度開發、破壞環境的主要因素。

        5.還未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我國在經濟的發展法律保障體系和各項制度都還不完善,難以應對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雖然法律本身不能直接帶來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但它可以促進和保障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為確保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我們應當建立良好的法律保障體系,在經濟發展中解決問題可以有法可依。

        二、發展循環經濟,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一種具有生態意識的理性消費。綠色消費的產品都是無污染、安全環保優質的產品,這就促使企業積極地投入到開發綠色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產品研發到生產都要求對環境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這無疑對我們的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倡導綠色消費,首先應該在全民中倡導綠色消費理念,提倡大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做起,從節能、節水、節電等生活小事中做起。

        2.發展技術。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增長是密不可分的。面對當前科技知識迅猛發展的時代,利用先進技術帶動經濟發展成為了每個國家發展經濟的追求。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技術體系的支持。所以首先要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發展科學技術的理念,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發展循環經濟做好技術支持。

        3.促進清潔生產。促進清潔生產,就要求企業從上產源頭減少污染。為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4.建立健全經濟健康發展的保障體系。通過立法,約束經濟建設中的破壞行為,同時,為經濟良好快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使經濟建設做到有法可依。

        三、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

        1.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徑。基于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再生產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在資源的開采和利用上,會更加注重方式和策略,做到合理開發,不浪費,不過度采伐,實現經濟建設和生態平衡協調發展。

        2.向節能再生型經濟轉變。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經濟模式,將節能技術和新型可再生資源充分應用與經濟建設中,建立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在減輕資源壓力的同時,降低了環境破壞的程度。

        3.提高了經濟效益。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產業結構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結構轉變,促進經濟結構向綠色化轉型。在這種發展模式中,追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4.促進新技術的發展。基于經濟建設與生態平衡協調發展的原則,各種新的技術被應用于循環經濟建設領域。例如用于消除污染的環境工程技術、廢物利用技術、資源代替技術等。為綠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5.利于社會綠色發展文化和意識的形成。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可持續、綠色發展的意識。從而促使大家從日常生活中進行綠色消費、綠色生產。

        三、結語

        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將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放到首要位置,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動力,以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從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只有處理好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在改善人居環境和促進生態修復上下功夫,才能更好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蘇楊.關于當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問題的討論[J].中國發展.2005,(1).

        第7篇:循環經濟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 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 循環經濟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1、突破資源約束“瓶頸”,防止經濟增長大起大落

        我國經濟面臨的資源約束“瓶頸”正日益凸顯

        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煤、電、油、運全面緊張,這一現象在當今社會尤為明顯。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難循環”的粗放型增長方式。2003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煤炭消費大國和第二石油、電力消費大國,水泥消耗占世界總量50%、鐵礦石占35%、氧化鋁和銅占20%,而GDP僅占5%,說明我國資源消耗是驚人的,同時伴隨高投入的是低產出。據測算,中國每創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

        2、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經濟增長的背后是資源耗竭、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已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據世界銀行和國內有關機構測算,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比重已經高達6%~8%。我國環境污染已經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斷面檢測,全國城市有66.7%缺水;大氣中SO2排放量達1 995萬t,比國家二級標準要求的1 200萬t容量高66.3%;農田化肥農藥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等現象嚴重。全國“兩控區”(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面臨巨大壓力,原定目標難以完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3、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選擇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采取掠奪式資源開采方式,勢必造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注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發展循環經濟,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產品國際競爭能力,更有利于經濟增長。一句話,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技術創新與循環經濟

        實現循環經濟,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而新型工業化道路靠的是技術創新,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仍處于追趕時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技術創新是關鍵。

        傳統經濟活動是 “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單程線形的物質流動模式,而循環經濟是“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其技術特征表現為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再生化,可以用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重復利用。從技術經濟學角度講,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范疇的革命。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表現微觀技術層面上是資源(能源)消耗增長過快、資源利用效率過低、資源再生化率不高。這一點我國經濟增長狀況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從技術角度講,循環經濟要求我們經濟發展必須大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強調對廢舊物品回收利用和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在保護環境同時實現經濟增長。

        毫無疑問,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術范疇,大力研發和應用環境友好技術,研究清潔生產管理、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術,開展生態工業和產品生態設計理論研究與示范,實現末端治理轉向生產全過程控制,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

        三、制度創新與循環經濟

        1、制度創新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循環經濟需要有相應的制度規范,沒有制度保障的技術是不能創造出循環經濟的。如果只有技術進步,而沒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進的技術也只能束之高閣,無法產業化,技術不能產業化也就無法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由于環境資源屬于公共產品,公共產品具有兩個基本的特性,即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資控制污染改善環境,那么其他沒有投資的人也可以分享環境改善的好處,即所謂“免費乘車”,那么享受環境好處的人越來越多,愿意投資的人越來越少,勢必出現資源耗竭、生態惡化。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投資設備控制污染、則勢必增加企業成本,企業也不會主動控制污染。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建立一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框架的利益分配體系。

        2、制度創新的作用

        2.1為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提供激勵機制。通過制度安排來規范企業的行為,做到“誰使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有獎有罰,形成良性激勵機制。在美國,政府充分發揮綠色稅收政策,鼓勵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技術的應用,每購買一輛新能源的汽車可減免聯邦稅2000美元。每回收處理一條廢舊輪胎,國家都給相應補貼,企業利用輪胎進行加工,制造成膠粉、添加劑等,獲得新的收益。因此,我國應通過減稅、補貼和信貸政策,鼓勵循環經濟型企業的發展,使他們能獲得比傳統工藝更高的價格優勢和效益,提高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的積極性,保障其投資利益。

        2.2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提供約束和規范標準,為循環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如制定循環經濟技術規范、框架以及行為準則,從而使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的實現具有行為度量的標準,減少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信息成本,減少技術創新的障礙。

        2.3降低技術創新的交易費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過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抑制“經濟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提供穩定的預期而降低交易費用,促進技術進步,并使技術產業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四、創新的重點領域

        1、創建科技創新的激勵體制

        建立健全促進循環經濟技術的保障體系,加強循環經濟科研隊伍建設,健全科技人員激勵體系,通過實施人才工程促進技術創新;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社會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從根本上改變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通過科技制度創新鼓勵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或與企業實現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循環經濟產業化。

        2、制定循環經濟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重組

        盡快研究制定循環經濟產業政策,實施強制性的耗能標準,促進產業結構重組。明確取締對環境破壞較大的落后工藝、落后技術,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支持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按照“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要求在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中推行生態化理念。大力發展廢舊資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處置產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延長生態工業產業鏈,以創造更多的社會就業崗位。

        3、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提高公眾生態文明理念

        因為環境資源的公共性,所以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大眾的參與,需要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理念。可以建立國家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定期城市環境質量、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狀況以及企業環境質量。構建一個完全信息的環境質量平臺,鼓勵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建立區域環境評估與巡查制度,促進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

        4、加快循環經濟立法,嚴格法律約束

        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予以立法。在德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相繼頒布了《包裝條例》和《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包裝條例》要求生產商和零售商首先減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裝,其次要求對包裝物回收再利用,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則系統地運用3R原則來解決廢棄物問題。這些法律構建了一個資源回收與再生利用方面比較完善的法規體系。

        發展循環經濟是全球人類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結果,是人類社會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它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大戰略措施。

        [參考文獻]

        [1] 馬凱.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

        變[J].宏觀經濟研究,2004(3).

        [2] 解振華. 關于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J].環境保護,

        第8篇:循環經濟研究分析范文

        一、農業循環經濟理論基礎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

        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行農業技術革新,以生產足夠的食物和纖維,來滿足當代人及后代人對農產品的需求,促進農業的全面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及其他復合系統需求構成危害。它不僅要求農業生態潛力的持續,而且要求所提供的基礎產品(農產品)和產出服務(環境服務)的持續。

        (二)生態控制論理論

        生態控制論是在生物控制論、智能控制論、經濟控制論和社會控制論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調控理論。這是一門研究生態系統中信息的傳遞、變換、處理過程和調節控制規律的科學,主要包括循環再生理論、相生相克理論和自我調節理論。

        (三)農業區域系統觀理論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帶有全局性、長遠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必須采取系統理論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即區域系統觀理論分析方法。農業區域大系統是由若干個子系統結合而成的整體,但其性能不等于各個子系統特性的簡單相加。大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必須同時研究其他子系統與農業循環經濟系統的制約關系,因為農業循環經濟系統之外的其他子系統都是該系統的環境,所以不能將其作為孤立事件處理,必須將該系統及其環境作為整體研究。與此同時,要因時因地制宜,避開可能風險,協調關鍵因素,綜合利用農業自然資源。

        (四)環境承載力理論

        環境承載力理論是以某一區域整體環境(包括土壤、大氣、水等)為對象,研究環境的整體特征,從中確定一定時期內區域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支持能力的閾值。農業環境承載力是農業環境系統結構特征反映,在一定時期內,農業環境系統在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等交換過程中,其結構和功能保持相對穩定,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由于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系統而使農業環境承載力的質與量發生變動,將使人類的農業經濟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雖然農業環境承載力具有變動性,但這種變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類活動加以控制。人們在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系統時,可以通過明智的、有目的技術措施,在一定限度范圍內改變農業環境系統的結構,增強環境承載力。

        (五)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 (circular Economy)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以“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循環(Recycle)”的3R原則和減少廢物優先的原則成為經濟活動的準則,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達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是對傳統經濟高投入、高產出、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線性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的根本口的就是保護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農業循環經濟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理論意義

        首先,農業循環的研究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的,生態學是農業循環研究中最重要的支撐學科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一門科學。而農業循環是要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三贏”因此,農業循環的發展能夠擴大生態學的內涵,這對我國今后生態農業建設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其次,農業循環的實踐深化了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和“結構效應”理論,通過企業小循環和產業鏈延長獲得經濟效率產業鏈增值,這也是農業循環對經濟學理論的貫徹。再次,農業循環的生產活動要求不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在生態環境閾限內進行農業生產,因此,農業循環的研究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環境容量理論的思想內涵。

        (二)實踐意義

        第一,有助于不斷的提高黑龍江省的生態效率,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發展農業循環,能夠提高農業生態效率,優化農業投入結構,進一步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扼制掠奪性經營;發展農業循環是按照循環經濟的再循環原則對農業和農村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向實行綜合治理,對農村土、水、種、肥、藥、電、油、柴、糧等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統籌考慮,深度利用農村種、養業產生的廢棄物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城市工業及鄉鎮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使農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第二,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以我國農業大省黑龍江省為例,2010年黑龍江省農業勞動力943.3萬人,其中剩余勞動力44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8%,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是黑龍江省農村經濟不能快速發展的原因,發展農業循環,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就業問題。農業循環經濟要求產業化的農業生產,形成一個良性運轉的“產業鏈”或“產業網”,這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人才資源配置效率,增加了農業就業機會。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還擴大了勞動密集型的園藝、畜牧、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的規模,可以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就業。

        第三,發展農業循環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實現小康社會的需要。積極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新農村。發展農業循環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對于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農業生產產生大量廢棄物,通過農業循環發展模式的啟動,可以有效的改進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是一致的,也有利于推動小康社會的實現。

        第9篇:循環經濟研究分析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 評價指標 層次分析

        一、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的意義

        循環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是評價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綜合反映循環經濟發展的依據。其重要意義在于通過建立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并能通過定量評價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監測和揭示其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分析矛盾和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時提供給當地管理部門,以便采取對策,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二、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的選取

        按照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的“3R”原則,建立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的的,層次清晰,目標明確的循環經濟發展指標體系框架,即資源消耗、污染減排、資源循環再利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質量五個子模塊的三層評價指標體系。在具體指標選取中要利用現有的統計數據和易于收集的統計資料設置指標,對于部分雖有價值但無法統計或很難取得數據資料的指標,暫不納入指標體系,這樣就保證了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本文就以2008年全國30個省市的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調查,收集相關數據,利用量化分析法進行實證研究,評價和監測陜西省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態、水平和趨勢,為指導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三、循環經濟發展差異的實證分析

        1、評價方法的選擇

        層次分析法是判別分析循環經濟發展程度的有效方法。根據已有研究成果,考慮到選取統計數據的可操作性角度,在指標選取的過程中,本課題選取人均GDP等20項指標,分別用字母x1,x2,x3……表示,將其分為經濟社會發展、資源減量投入、污染減量排放、資源再生利用和生態環境質量5類(如表1所示)。

        2、指標的處理

        根據所設計的評價體系,首先收集原始統計數據,再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從而進一步構造判斷矩陣,以計算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

        計算各類指標的評價值,以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為例:

        Z=Y1×0.527+Y2×0.587+Y3×0.381+Y4×0.609+Y4×0.609+Y5×0.333+Y6×0.560+Y7×0.681+Y8×0.906

        計算循環經濟評價綜合得分,見表2。

        F=Y1×0.053+Y2×0.059+Y3×0.038+Y4×0.061+Y5×0.033+Y6×0.056+Y7×0.068+Y8×0.091+Y9×0.062+Y10×0.064+Y11×0.034+Y12×0.033+Y13×0.044+Y14×0.042+ Y15×0.059+Y16×0.049+Y17×0.056+Y18×0.039+Y19×0.045+Y20×0.053

        從循環經濟發展綜合情況來看,目前山東、江蘇、浙江、黑龍江明顯優于其他各市,而陜西省的循環經濟發展水平位于全國的較低水平,以30個城市數據顯示,陜西省的循環經濟發展綜合得分排名第二十七名(見表2)。從各分類系統來看,陜西省明顯處于劣勢的是污染減量排放、資源循環再利用、生態環境質量這三個子系統。

        四、陜西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與對策

        1、陜西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

        第一,進行適合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改變現有利益格局,把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流通”,因此,要設計一種制度框架,明確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的產權關系,并規定其交易和補償機制。

        第二,仔細選擇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先領域。選擇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先領域應該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應有利于增加就業。在當前存在極大的就業壓力的情況下,發展循環經濟不能以犧牲大量就業為代價,必須在就業、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之間尋求平衡。其次,應該以在總體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較大,資源消耗多的行業為優先發展循環經濟的領域。再次,針對短缺資源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最后,具有較為成熟的循環利用資源技術、資源再生技術的產業領域應優先推進。

        第三,必須在生態環境倫理體系和市場經濟倫理之間建立一套新的循環經濟倫理體系,并使之深入人心,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循環經濟涉及生產和生活的所有領域,與全社會的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關,因此,必須發動社會大眾,充分認識環境和資源對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使全社會充分認識循環經濟模式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第四,技術創新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沒有技術上的可行性,或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循環利用資源的成本很高,則循環經濟就沒有經濟上的可行性。政府應該大力支持和鼓勵循環經濟技術體系的創新,并應該將其作為政府職能的一部分。

        第五,加強環境和資源監測的科學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發展循環經濟不是目的,而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推進循環經濟需要有效率的政策和科學的管理,真實而充分的信息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正確政策的基礎。

        2、陜西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

        陜西省發展循環經濟,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面臨的機會,認清所處的劣勢,同時借鑒國內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對循環經濟的發展給予有力的推動。具體對策如下。

        (1)發揮資源優勢,統籌規劃,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首先要抓好統籌規劃,尤其要注意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陜西省關中、陜北、陜南的協調發展。關中是陜西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農業主產區,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和82%的工業產值,在實現率先發展中必須把統籌解決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放在突出地位,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科技和制造業優勢,盡可能減少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在關中的布局和建設,充分利用西安、寶雞、楊凌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和高新產業開發區平臺,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綠色生態產業,加大對老工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換代力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陜北是陜西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而該地區的環境容量十分有限,是全省生態極度敏感區,在陜北建設別要遵循循環經濟理念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為重點,做好協調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環境容量為主線,深度梯次開發,延長產業鏈。陜南是陜西省的中藥材基地和果業基地,在這兩個基地的建設中要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優美、生物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建設綠色產業基地為重點,注意運用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概念和規范,進行產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和基地的生態工業設計與規劃,建立綠色種植、綠色加工、廢氣物利用、綠色消費體系及標準。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新型工業化要求用新的思路去調整舊的產業結構,要求用新的體制激勵企業和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同時要有先進的科技支撐,其中包括深層微觀生產技術、清潔生產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資源回收和再循環技術、資源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等科技創新的環節,以科技突破來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根據陜西省產業現狀和發展方向,針對自身的環境資源特點,應積極調整三次產業的結構,加快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

        (3)加強政府職能,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環境保護本質是一種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生產的非競爭性與消費的非排他性特征,注定了政府是環境保護的提供者,因此,政府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注重制度創新,建立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循環經濟是環境保護的新發展,必然要出現傳統環境保護制度所不能涵蓋的方面,因而要進行制度創新。制度建設是一項帶有長期性、根本性和全局性意義的重大任務,也是一項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系統工程。完善各項政策、法律、法規制度,構建合理有效的資源環境管理體系。重要的是要用生態補償來體現社會公平,通過立法讓使用環境付費成為調整消費行為的杠桿,用生態補償來調節區域貧富差距。具體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環境標志制度;環境稅收制度;綠色消費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

        (5)依托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提出的循環經濟工業園模式都是通過從無到有的方式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系統,這種模式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和土地,是一種外延形模式,存在著投資大、風險大的特點,一旦失敗,則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損失。依托產業集群建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是在現有的集群區域進行循環經濟的實踐,通過法律、行政、稅收、市場等機制對集群內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按照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進行規范,從而逐步實現集群內企業的物質與能量的節約與循環,達到集群層次的循環經濟。目前陜西省正在積極發展飛機產業集群、汽車產業集群、輸變電產業集群、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機床產業集群、能源化工產業集群、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集群、集成電路產業集群、軟件產業集群、醫藥產業集群、果品產業集群等。因而在發展產業集群的同時應當始終貫穿循環經濟的理念,形成循環經濟形式下的產業集聚區。

        (注:本文系陜西省行政學院科研課題,課題名稱:陜西省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2008);課題編號:YKT08002;課題負責人:劉軼,主要成員:龐莉、李娟、郝社鵬、樊榮。)

        【參考文獻】

        [1] 崔向陽:科學發展觀的經濟學思考[J].社會科學輯刊,2004(4).

        [2] 程達軍:產業集群與循環經濟工業園系統結構與動力比較[J].經濟研究,2005(9).

        [3] 馮之浚、張偉、郭強等:循環經濟是個大戰略[N].光明日報,2003-09-06.

        [4] 馮之浚:中國循環經濟高端論壇[M].人民出版社,200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国产精品天天更新 |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区欧美区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一 |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 亚洲国产精品中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