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范文

        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第1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范文

        1、傳統文化的概念

        根據馬克思唯物主義論,文化是相對于人而言的,沒有人,文化就不存在也沒有意義。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根據馬克思對人的社會本質的認識可以得出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為文化共同體所共享,不僅僅代表某一個人;文化是后天習得的;文化以語言作為其儲存傳統的水庫;人類文化是多元發展的,各民族、地域的文化都有其獨特性,但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下,人們的精神和行為趨于一致。中國傳統文化,即是指截止到現代以前,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所創造并世代相傳的,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它不僅以外在物質載體的經典文獻、制度、文物等有形的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存在于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無形的主體形式中。

        2、課程價值的概念

        目前公認的價值的定義是哲學范疇的關系說,即價值是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之間的一種相互滿足的關系。首先要考慮到課程客體本身的屬性,其次應考察課程主體的需要,最后根據課程客體的屬性與課程主體的需要對主客體雙方相互滿足關系進行考察。因為沒有主體的需要,課題的屬性對主體而言將毫無價值[2]。課程價值的主體包括多個層次的主體,可以包括個體,也可以包括群體,還可以包括國家、社會。應用到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價值研究中,就是作為課程主體的人的需要和作為課程客體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之間的一種滿足關系。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為客體的價值分析

        1、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一般性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涉及多個領域,是一門綜合文化課程,具備了綜合文化課程的一般性價值,即人文教育價值、公民素質教育價值、創新教育價值、歷史教育價值和審美教育價值[3]。(1)人文教育價值。中國傳統文化首先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知識,并給人以熏陶使人文知識最終得以沉淀到人的思維方式和情感價值觀中。(2)公民素質教育價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對于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培養公民的責任感和優良品質同樣具有時代意義。(3)創新教育價值。中國傳統文化凝聚我國歷代人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讓我們像科學家一樣重新思考人們曾遇到的困惑;另一方面可以學習人們解決問題的辦法。(4)歷史教育課程。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從歷史中來,有特定的歷史時代的背景和歷史條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是對歷史的學習。(5)審美教育價值。審美意識不僅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建筑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也存在于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和古典書法中。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美的內容,具有審美教育價值。

        2、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

        傳統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而言,其本身具有傳承的價值。中國傳統文化有自身的獨特性,既因為其獨一無二的存在和構成,也因為中華民族的獨特性,具有不同于別國民族的文化特點,也具有其獨特的價值。(1)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一個民族用以區別與其他民族之處在于民族本身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而言是代代相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不僅以外在的經典文獻、文物等客體形式存在著,更是廣泛的沉淀在我們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和風尚習俗中,這正是中華民族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根本。文化建設很難,但是毀滅卻很快,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責任和獨有的價值。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問題上我們曾有過重大的失誤,這造成了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紐帶上的斷層,在這期間所造成的損失永遠無法彌補。傳統文化所遭受到的重挫和整一代人在傳統文化認知上的空白讓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不僅沒有重要的形象,反而是地位不高,尊嚴不足。在青少年群體中更多見的是追逐外來文化的現象。例如,追捧西方的節日文化而對中國傳統節日不了解;追逐日韓的影視文化,沉溺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本身曲折的道路和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學校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而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并不是對外來文化的排斥,而是通過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青少年在正確了解和認識自身民族的基礎上合理的對外來文化進行取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價值教育。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套價值系統,做的是“人”學。儒墨道等,乃至佛教學說,各家各派都對“人”有思考,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關系有獨立的看法。這些觀點和學說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發展、相互影響和融合并逐漸沉淀到中國人的骨髓里,形成了一套中國人獨有的為人處世的價值系統。價值教育包含人類基本價值、民族優秀傳統價值、社會主流價值三大方面,缺乏這種優秀傳統價值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中國人”,就不能培養出“仁愛包容”的中國人,就不能培育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獨具價值教育的特性[4]。(3)提升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主義。當今社會,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技術文化的沖擊,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潛移默化中,現代中國人以西方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試圖擺脫中國式的思維卻很難做到。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幫助青年少年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建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一次感受民族英雄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熱情。傳統文化教育具有一般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功能,在對民族精神培養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激發愛國熱情,不僅必須而且緊迫。

        三、社會和個體作為課程主體的需要

        1、社會發展的需要

        (1)從國際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高速增長態勢,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同時在國際交往上也日益頻繁,世界向中國投來更多的目光。在軟實力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的當下,我國雖然經濟發展快速,但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后,還沒有具有與目前所處國際地位相應的優勢文化。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主要資源之一,是各國政府關注的重點。從2004年開始,我國在海外開設孔子學院用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民族文化,這正體現了我國對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關注。在大力向國外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強對本國青少年和人民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則顯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如果只注重向外的宣傳而不注重對本國人民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那么在國外開設再多的孔子學院也只會是空中樓閣,因為沒有堅實的基礎而不會長久;另一方面,科技讓地球“變小”,中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人民富起來的同時也吸引力更多外來的旅客,中國人和世界人民的交流更加便利和頻繁。通過開設孔子學院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但在中國傳統文化極其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前,這遠遠不夠,只有加強對國人的傳統文化教育,讓每一個公民在和世界人民交往時都成為一座孔子學院才能有效的傳播我國的傳統文化。(2)從國內社會的發展而言。振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價值取向如何,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正是這個意思。對青少年群體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青少年烙上民族的烙印,既是民族傳承的需要,也是激勵青少年奮發圖強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成為民族的中堅力量,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個體發展的需要

        (1)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中小學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學校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需求之間矛盾。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性、內容的豐富性和價值教育的多樣性有利于解決中小學教育的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從知識教育的角度,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豐富的教育內容,對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都有所幫助,在德育方面尤顯得突出。在德育方面,中國傳統美德不僅培養了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在當下仍具有現實意義,如: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等。另一方面,當今的學校教育,不應僅是“知識”的教育,還應是“做人”的教育,中華傳統文化獨有的一套為人處世的價值體系。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身觀和價值觀,從而避免因應試教育而帶來的弊端。(2)中學生迫切的文化訴求。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沖突和價值的多元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傳播將我們置身在知識的中,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可謂日新月異。面對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大量的信息垃圾以及文化沖突所帶來的困惑和矛盾,成年人尚且會產生消化不良的反應,更何況是青少年群體。個體發展的青少年時期,在具有活力旺盛、學習能力強等特點的同時,也具有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容易激動等特點。這一時期也是個體心智趨于成熟、塑造獨立人格的關鍵時期。面對這一現狀,應如何幫助青少年群體走出這一困境。社會學及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結論表明,文化沖突妨礙著兒童的正常發展,“一個學生越是遵循中國文化的傳統觀念,他(他)的合作與競爭能力就越強。即加強中國文化的傳統觀念的教育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的合作與競爭能力”[5]。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益于幫助青少年群體打破困境,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主體。

        四、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主客體相互滿足關系分析

        第2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范文

        論文摘要:近年來,教育部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紀高等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國家“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對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德育教育之中,在現代教育中融合傳統文化教育,這是現代教育的核心課題。

        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同世界的更多更快的相互融合,使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意識滲入或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等各個方面。我們的青少年漸漸遠離了這些經過5000年文化沉積,具有獨特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等主體形式的中國傳統文化。那么學校該如何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呢?

        一、歷史傳統文化教育的重大意義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中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的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而5000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是先人們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在傳統文化中不僅弘揚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愛國主義情懷,而且還提出了“忠、孝、禮、義、信”等修身養性的精髓。傳統文化的普及教育,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提高青少年人文素養、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徑。

        二、學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的人生觀、幸福觀、價值觀也在漸漸地發生著變化。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勤儉節約”“重義輕利”“憂國憂民”“舍生取義”等精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拋棄。我們這些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其是老師,常常會感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確實,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嬌驕二氣,自我中心,自私冷淡等,獨生子女的通病有愈演愈烈之勢。而傳統中尊師重教的觀念有時只能是我們為人師者自我安慰的想法。而還沒有形成正確人生觀的青少年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中,慢慢養成了唯我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隨意浪費、大手大腳等壞習慣。他們體會不到父母的艱辛,體會不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不懂感恩,集體觀念越來越差,社會公德意識變得淡薄,功利思想成為社會行為的主導。這一切都表明將傳統文化滲入到現代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緩的形勢,立足傳統,才能使我們的德育理論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學校的德育教育中的舉措

        1.教師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體會與領悟

        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是傳播傳統文化的媒介。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鑒賞水平,在教育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沒有一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只能是停在口頭上。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底蘊,在教師中提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石。教師要先做到博愛學生、彬彬有禮,更要具有“親其師則信其道”的觀念,以有親和力和師德風范的形象去接觸、教育學生,使其在精神上感受到接受教育的愉快。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要以優秀的傳統教育來引導學生從“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得到正常的發展,以提升其個人修養。

        2.用傳統文化進行德育教育

        學生有錯,利用“懲罰式”教育,寫檢查或者從經濟上進行處罰,給予處分,是不少人常用的手段。但這些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學生沒有達到內省自悟。因此,在德育教育中,用優秀的傳統教育理念、名人警句、杰出人物軼事,深入分析,說理教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3.營造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

        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深入到學校的各個角落,使學生從心理上真正接受傳統文化,真正喜歡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注意以下的有效做法:

        (1)傳統文化教育同時代背景相結合

        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精髓和糟粕,并且具有時代性,因此學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要選擇與時代背景相適應,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內容。

        (2)傳統文化教育更持久深入

        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一陣風,水過地皮濕。想起來就做,想不起來就不做。要具有持久性、經常性、深入性,更有專人、專門機構去管,使學生從時間上、空間上時時刻刻、隨時隨地、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地受到熏陶。這樣,傳統文化教育才能在學生心中扎根。

        (3)傳統文化的教育要結合實踐

        傳統文化的教育要結合實踐才可以展現出它的魅力,學生也才可以真正的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因此在傳統文化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經常給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比如,到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在公共車上讓座,學生中間互相幫助,尊老愛幼等等。在實踐中讓學生真正領會“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等優良傳統的內涵。

        在現代教育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不是一種簡單的復古行為,而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創新,我們要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將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有機結合,使傳統文化延續、豐富、提高、發展,發揮各自優點,有側重地教育,使學生的教育真正又紅又專。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李成林.學校德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國學;中學語文;傳統文化;文化傳承

        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幾千年漫長的發展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雖歷盡劫難但生生不息,最終又贏得了發展的巨大機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開闊了原有的視野,吸納了新的養分。

        一、當前語文教學面臨的現狀

        當今淺文化、 俗文化、 網絡文化充斥人們的生活,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地位越來越低。

        1、傳統文化面臨斷鏈。 社會向現代化轉型與外來文化的滲透,使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于外來文化,越來越遠離我們的傳統文化。 目前,外語學習越來越紅火,許多大城市孩子從幼兒園起就上英語課,這不算壞事情,但問題是能否準確使用漢語言文字。

        2、母語教育弱化。 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但是,當今的語文教學迷失了最基本的落腳點,甚至出現了學生母語使用能力不如外語的現象。受應試教育、外來文化、流俗文化的影響.母語教育的良好傳統被淡化弱化。

        3、本土文化缺位。傳統文化來源于底蘊深厚的實踐智慧,蘊含有本土文化的特征。例如,《禮記?王制》篇的“樂正崇四書,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面對物欲橫流、紙醉金迷的生活,傳統文化在現代轉換中發生了扭曲變異,出現了錯位。文化的斷層和文化臍帶的脆弱所導致的傳統的失落,使我們喪失了對歷史的傳承與超越,最終沉淪在對短暫需求滿足的奢望中。

        發端于上世紀90年代的“國學熱”,近年來不斷升溫。對于普及傳統文化知識、提高國民道德水平、增強民族凝聚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社會層面的“國學熱”映照出當代學校教育的一大明顯缺失,即缺少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 目前的“國學熱”對于普及傳統文化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如果學校不能成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主渠道的話,那么“熱”很快就會變“冷”的。

        二、中學階段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1、從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基本特點來看, 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 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 有利于新時期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中學階段是學生思想意識、文化積累最重要的時期, 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從人生觀、價值觀的角度來看, 傳統文化對當代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積極作用。歷史留給我們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這其中體現個人或群體人文精神的篇章不勝枚舉, 充分體現了古人積極進取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體現為五倫八德的倫理與道德精神可透過對學生的基礎文化教育而漸漸深入人心。中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 多學習積累優秀的傳統文化, 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 也是對靈魂的熏陶, 這對于幫助青少年確定正確的人生目標, 認識自我價值大有裨益。

        3、從提高青少年的知識文化底蘊、培養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 傳統文化對中學階段學生知識體系形成、人文觀念形成以及個人素養的培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們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 從中獲取文化給養的同時, 我們不應該忽視有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本國文化積淀。傳統文化底蘊從其內容和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詩詞底蘊、歷史底蘊、文學底蘊、民俗底蘊、文言底蘊五大類。中學階段是個人內涵修養的積累儲備階段, 詩詞、歷史、文學、民俗和文言都處于初步了解感性認知階段, 這將為以后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4、從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的角度來看,傳統文化所傳達的歷代優秀人物精神, 是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當我們力圖在中學生思想意識形成階段貫徹愛國主義教育時, 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篇章不能不說是重要的輔助手段。

        5、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繼承過程, 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自身內在精神品質, 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共同追求的過程, 也就是提高中學生素質的過程。因而,中學教師在教授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 也正是以實際行動實行素質教育的過程。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來培養人、塑造人, 只有這樣, 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不斷推陳出新。因此, 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推行中學素質教育有著非凡的意義。

        三、把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之中

        首先, 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生活中情感的浸染, 將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 在潛移默化中把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學之中, 滲透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觀察、發掘生活中的優秀傳統文化, 縮短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感。

        其次, 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 有針對性滲透傳統文化, 使其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進而主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哲學、歷史、自然科學等諸多方面, 善于發現學生興趣愛好的教師, 可以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 給予相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必要補充或知識引導, 使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借鑒知識、經教訓, 樂于學習。

        授人金山, 不若授人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從教育者入手, 先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儲備相應的知識, 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才能具備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 才能循序漸進地傳播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國學熱的帶動下,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學生精神受到圣哲先賢思想的滋養,既做學問,又學做人。

        【參考文獻】

        [1]關娜,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中學課程資源,2008,(1).

        [2]王美芳,淺談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J].教學論壇,2008,(5).

        [3]史燦方,復興母語文化的思考《光明日報》2009年7月31日

        [4]劉家訪,我國課程理論本土化的問題及未來走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5):34.

        [5]李中華,對“國學熱”的透視與反思[J].理論視野,2007,(1)

        第4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范文

        一、繼續開展“童心盼青奧”活動

        為引導社區廣大青少年積極參與到申辦青奧的活動中,為充分展示當代青少年的風采,社區假日小隊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繼續開展“申奧小小行動天使”活動,包括引導社區青少年積極參與“我為青奧在行動”活動;做一張申辦青奧的祝福卡片;走進社區、街頭做一次申辦青奧的小小宣傳員;將青奧相關知識告訴一個手拉手小朋友的“青奧知識一傳一”活動以及參加“迎青奧我運動我快樂”趣味體育活動。

        二、開展“低碳生活從新年開始”活動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護地球環境。在青少年中開展“低碳生活從新年開始”活動,倡導低碳生活,并號召青少年帶動家人積極實踐低碳生活,社區特圍繞主題開展“低碳生活從我做起”花燈制作系列活動,倡導社區青少年從身邊小事做起,隨手關燈、關水,多步行,多植樹,多坐公交,積極實踐低碳生活。

        三、開展“青少年平安自護”活動

        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自護意識,提高自護能力,寒假期間,社區繼續以“平安自護”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使青少年在活動中學到知識,掌握自護技能,尤其是加強對青少年有關交通、水、電、燃放、飲食等方面的安全知識教育,避免事故的發生,保證青少年都能夠平平安安過好春節。社區特邀請社區民警開展安全教育知識講座。

        四、發揚中華民族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是弘揚民族精神、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機。社區要抓住這一時機,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活動。組織少年兒童開展了解一個趣聞民俗、學唱一首民族歌曲、會背一首古文活動,讓少年兒童體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廣大少年兒童培育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自覺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

        第5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范文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在所有的文化沉積后才得出這些經典,各個方面都有著很輝煌的造詣。例如,道德修養,風俗工藝,民情歷史,生產建筑,等等。這些經典的文化內涵經過時光的不停錘煉,從未被磨滅過光輝。它像一種精神源泉,不斷潛移默化影響著后世人們的言行思維。而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向來有著與科學理論和科技含量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進入現代,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更可謂無處不在,杭州西湖旅游景區的“西湖之夜”利用高科技燈光再現傳統色彩濃厚的區域文化。我們的手機中就可以聯網下中國象棋;各類影視影片也利用科技特效回放傳統文化中的民風民俗,給人們精神食糧。這些都是科技與文化的結合。那么,對于青少年科技教育來說文化是否也可以和科技結合?科技活動中是否也可以有傳統文化教育的襯托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在傳統文化和我們求知的科技教育中多是以書本和現實知識的解讀面對學生。科技教育工作者大都也以謀求展示教育效果而策劃與設計科技活動內容,然而這些書本上的和實際操作的內容還不算完善,只是以目標教育為最終的教育模式,其活動過程缺少對活動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與鑄造,我們應該在青少年日常的科技教育與科技活動中將傳統文化不斷滲透,不斷沉浸,培育出品學兼優的學生。教師可以跟學生進行溝通,讓傳統文化也能夠成為技術性、實用性、創新性的潛意識。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和科技活動相關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傳授。指導各項科技活動的同時可以安排學生定期進行相關的文化傳統學識的資料收集。歸納與科技教育活動相吻合的背景史料,研究這些文化資料的意義,能采用討論和推演的形式去督促學生主動了解主動學習,潛移默化中無形就增加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日常的科技教育活動涉及廣泛,這也給我們利用各類活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拓寬了渠道,如在青少年模型制作中運用制作建筑模型滲透古代建筑文化和傳統木文化的教育。在航海模4型制作中貫穿中國古代航海史的收集與展示,講演與探討。在小制作小發明活動項目中反思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到今天的科技落差,等等,這些教育輔助活動既可以客觀的反映人文歷史,又可以豐富科技教育的活動內涵,科技教育變成了更加人性化的導引活動,不再是簡單機械的制作體驗,成為了思想與技術的雙重碰撞,在教育的質量上將有所提升,在活動的效果上將有所升華。同時挖掘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多媒體等現代高科技產品成為媒介傳輸,再現剪紙、風箏、織繡、泥人、面塑、中國結等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此類科技教育活動,能讓學生將傳統文化的生動再現消化吸收,從而成為輔助陶冶情操和培養道德的精神力量。

        二、科技活動與傳統文化相互詮釋,完善學生的學習模式

        在現代青少年活動中,任何教育活動均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文化教育和科技活動是應該緊密相連的。科技活動中也可以應用傳統文化的主題和內涵。要吸收優良的文化傳統,對于糟粕要加以擯棄。在教師進行科技活動的開展時,應主動為學生講解聯系并引入探討人文性的東西,能夠讓學生真正做到文化和技術相結合,科學與時代相結合。能夠下功夫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情況,以文化傳播科技,以科技促進文化,貼近素質教育要求的平衡發展目標。在如今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中開展人文主題活動,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也是科技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讓實踐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品性培養中去。因此,要將傳統文化和科技活動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科技活動中不斷尋得傳統文化內涵的意義,可以通過歷史演繹、回顧與模仿等形式不斷鞏固和發展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了解科技發展中的人文知識。如在解說空氣密度概念時可適時加入制作孔明燈主題科技活動,這樣既能夠做到回顧歷史環境,推演物品的發明過程,又能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而延伸出三國時期的人文特性等,這樣做的目的,有助于讓學生更加親切感受到科技活動的延綿發展歷史,讓學生更加注重傳統歷史文化與科技活動的相互浸潤,讓文化傳統與創新素質教育的培養充分鏈接。同時,在不斷類似的活動中進行歷史經驗的總結和表述,這樣長期下來,學生就能在科技活動中積累一定的傳統歷史文化知識。同時感受與體驗活動的過程,配合并且了解活動的內涵,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技活動水平的同時,也較好地樹立了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另一方面,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也應該強調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背景。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實踐能力的同時并且能夠吸收地方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科技教育活動中感受到親近與融合。如我們讓學生在開展食品物質科學活動中加入有本地地方色彩的“火腿中的鹽文化”內容,讓學生了解金華火腿文化的來龍去脈,了解鹽在不同時期,讓火腿文化產生不同效果的影響。活動的開展,讓學生不僅對科學知識強化了認知,也充分了解了傳統地方文化的特點,同時也感受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益處,所作所為詮釋了文化與科技的相互融合,兩者相互結合能夠讓學生從中增強科學實踐能力并吸收傳統文化的熏陶,相輔相成,不斷彌補。這既是對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提升,也是對傳統文化在科技教育層面的滲透。以主題活動詮釋傳統文化對科技的含義,即是傳統文化與科技教育活動相結合的主要形式,也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展有文化特色的科技活動的主要支撐。成為一種能學能用,能想能悟的特色模式。

        三、科技活動與文化相結合,升華學生的品德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發展就是人的本質的培養與形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健康的體質與完整的人格。而科技教育活動與傳統文化可以相互接恰,相互融合對學生的品德完善起到積聚作用。在進行科技教育相應的教學活動時,除了要協助學生完成既定目標和應完成的知識內容積累以外,還要能夠讓學生通過科技活動,創造出相應有文化內涵的作品。這樣才能夠充分將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激發出來。創新是我們現在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創新素質教育更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因此要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新鮮的元素,把它融入到現代科技教育活動中,完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全方面的成長。讓學生在感受現代科技進步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學生的個體品德無形中就有了提升,這樣的做法也是創新的素質教育。在文化和科技教育的結合中,學生能學到的有很多,首先,是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能夠在文化中找尋歷史的痕跡,能夠積極思考和保留總結。其次,學生能夠在科技活動中體會到實踐的樂趣,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過程中,抒發自己的感受,展現自己的能力,能夠在溝通和交流中展現自我,將所學到的傳統文化和科技活動相結合。平衡兩者之間的重心,不斷發掘傳統文化在科技活動中滲透的意義,點點滴滴的影響,等等。能夠將自己的價值觀改變,也能夠提升自身全面發展。

        四、結語

        第6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民族文化傳承幼兒教育中小學學生

        陸坪鎮是福泉市和黔南州境內苗族聚居的主要鄉鎮之一。它地處福泉市東部,東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市、黃平縣,南接本市鳳山鎮,西界黎山鄉,北交地松鎮,全鎮幅員面積174平方公里,總人口19000余人。這里自然環境優美,民風純樸。水量充沛而清澈的浪波河穿越全境,森林覆蓋率高達56%。境內世居的苗、水、布依、彝等少數民族占全鎮總人口的45%以上,其中苗族又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5%左右,大多操苗語黔東方言,是黔南和黔東南兩個自治州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交匯點。長期以來,陸坪地區的各族人民像當地優美和諧的青山綠水一樣,水融,和睦相處,團結互助,相互學習,自然形成了以苗族為主的濃郁民族文化帶。每年的春節期間、特別是農歷“六月二十四”傳統民族節日期間,鎮內和周邊鄉鎮的各族群眾都會自動匯集到陸坪街上唱歌跳舞,盡情聯歡。苗族和其他民族的蘆笙舞、板凳舞、竹竿舞、飛歌、山歌、酒歌、情歌、蓮花落、踩高蹺、刺繡表演、銀飾制作、傳統技藝和農業科技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展演精彩紛呈,連日不斷,吸引著凱里、黃平、麻江、甕安、都勻乃至貴陽的民族文化愛好者們前來觀光,參加聯歡。各地客商也紛紛搶抓商機,進行商品展銷和洽談生意。近年來,鎮內一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隊伍和優秀歌手在福泉市和黔南州的文藝演出賽事中多次獲得好名次。濃郁的民族民間文化,不斷促進著當地和周邊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但是,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城鎮化趨勢的不斷增強,農民外出打工勢頭的日益旺盛,現代傳輸信息的飛速發展,物質文化生活的逐漸豐富,特別是各種外來文化的不斷滲透,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正面臨逐步削弱甚至失傳的危機。在鎮內各少數民族青少年中,會說本民族語言的人越來越少了,穿戴本民族服飾的人不多了,會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的人更難找了,熟悉本民族歷史和習俗的老人也逐漸凋謝了。在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如何保護、傳承和弘揚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或言鄉土文化?既是各民族群眾的共同愿望,也是擺在基層黨委、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門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近幾年來,在陸坪鎮黨委、政府和黔南州、福泉市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陸坪中學從當地實際出發積極開展的“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傳承民族文化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些初步的經驗,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陸坪中學是一所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的農村初級中學。她的生源主要是當地各族群眾的子女,學生畢業后一部分升入高中和中專(中技),大部分回家務農或外出打工。針對當地農村擁有豐富的民間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而民族民間文化正面臨逐漸消亡危機的實際,陸坪中學從2006年3月起,開始實施“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教育活動,積極承擔起傳承鄉土民族傳統文化的任務。通過三年多的努力,學校開展的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刺繡和民間繪畫(烙畫)等課余教育活動深受學生喜愛,也得到學生家長的支持和社會的贊譽。這項活動既傳承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又激發了各民族學生傳習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加深了各民族同學間的交流和友誼。特別是一些在民間逐漸被遺忘的民族歌舞和技藝,不但在校園中找到了傳授的平臺和眾多繼承人,而且通過青少年學生的對外表演和參加各種展演比賽活動,擴大了民族民間文化的社會影響,深受各族群眾的歡迎。陸坪中學的實踐說明,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大有作為;傳承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幼兒教育和中小學學生抓起。

        一、在幼兒和少年時期傳習民族民間文化,自來是各族民間的傳統習俗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老師,家庭是子女走向社會的第一課堂。不僅少數民族,漢族家庭也同樣重視對幼兒和少年的人生啟蒙教育,包括自覺或不自覺的進行民族傳統文化的灌輸。所謂民族傳統文化,從廣義上講,包括民族的語言、文字、服飾、歷史、信仰、習俗、禮儀、民族精神、文學創作、藝術形式、民族歌舞和傳統技藝,等等;從狹義上講,至少應當包括民族語言、民族文字、民族文藝、民族歌舞和民族傳統技藝這些內容。以苗族為例,孩子們從丫丫學語開始,父母就會教他們說苗語,唱苗歌(兒歌),講祖宗歷史,學苗家禮儀等;稍長,則帶領他們模仿大人勞動,男孩學放牧耕作,女孩學挑花刺繡,養成勤勞樸實美德;進而再學習苗家歌舞,鉆研傳統技藝,參與社會交往等。無數苗族文化的傳人和民間技藝高手,就是在父母、哥姐和周圍大人們的口傳心授、潛移默化中成長起來的。這種從娃娃抓起的傳統教育,至今仍然保持而且應當繼續保持下去。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和發展進步,特別是各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子女和漢族娃娃一樣,很小就接觸廣播、電視、書畫、報紙等各種媒體傳播的文化;年青的父母因為外出打工或忙于務農經商,或父母本身已遠離了本民族文化,他們不再像祖輩那樣重視對子女的民族文化灌輸;孩子們一到學齡,就進入學校忙于讀書,成天接觸的是書本、課堂和社會傳播的文化知識,沒有更多時間接受父母或祖父母的民族文化熏陶。這樣,他們就不像長輩那樣對本民族文化有較多的學習和熟悉機會了。這種在傳習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時間和空間的缺失,只能尋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來彌補。“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教育活動,就是彌補這種缺失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之一。

        學習傳承本民族文化是一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學校應當利用幼兒和青少年模仿能力、接受能力強的特點,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地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家長、老師、學校都要積極營造學習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氛圍,政府和相關部門也要積極搭建展示學習民族民間文化成果的平臺,使受教育者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內涵。陸坪中學在“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中,教授學生學唱的苗族民歌和學跳的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整理、創作和發展起來的民間歌舞形式。它既具有苗族歌舞悠揚婉轉、古樸剛勁的特點,又具有幽默瀟灑、靈巧秀麗的風韻。例如在當地流行的苗族“板凳舞”,其各種舞姿最能體現苗族人民的神采風貌。“板凳舞”所具有的那種或憨厚、灑脫,或堅韌、大方,又稍帶潑辣、舒展的姿態、動作、動感特征,充分體現了苗族人民吃苦耐勞、質樸善良,胸襟開闊的優秀品質。這些優秀品質只有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體驗,逐步磨合,融會貫通,才能用舞蹈的形式嫻熟地表演出來。沒有從小養成的生活體驗和長期訓練,臨時拼驟起的“舞蹈”必定笨手笨腳,缺乏它應有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因此,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從幼兒和少年時期抓起是最佳選擇。

        二、在中小學滲透民族文化教育,最能激發學習興趣,促進素質教育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學習不能僅僅死啃書本。要讓青少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必須重視素質教育,包括傳習民族民間文化。陸坪地區擁有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古老的民間傳說,純樸的民族風情,古樸熱鬧的“二郎歌會”、悠揚婉轉的“馬郎情歌”,熱情奔放的苗族蘆笙舞、板凳舞和銅鼓舞,絢麗多彩的苗族織錦、挑花和刺繡,精美的民族蠟染、民間繪畫和烙畫藝術,等等,都是絕好的教材。這些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藝術作品,都顯示出各民族同胞的勤勞和智慧,體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發展素質教育,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

        幼兒和少年時期,是實施啟蒙教育、開發智力的打基礎階段。青少年時期學到的知識往往是終生受用的。如果青少年時期學習的知識過于單薄,那就好比瘦弱的“豆芽菜”,難于長成粗壯的大樹。青少年時期的知識基礎打扎實了,對未來的成長進步和發展大有益處。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中小學中滲透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用本民族的語言、風俗、信仰、傳說、民歌、舞蹈、工藝等教育感染學生,培養他們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并將其內化,感悟心靈,不僅能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把愛家鄉、愛祖國的理念寓于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教育之中,必然終生受用。陸坪中學在“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教育活動中,開設民族歌舞、民族刺繡、民族書畫等課程,學生既掌握了統一的教材基本知識又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推動了學校素質教育的發展。學校排練的民族歌舞多次在本地“六.二四”等民族傳統文化活動、福泉市“梨花節”開幕式和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文藝演出中表演,受到社會的好評;學生的刺繡、烙畫等作品也吸引了商家的青睞,一些人還準備投資開發。這對培養民族民間文化傳人、弘揚鄉土文化是一個不小的貢獻。

        三、在中小學生中培養鄉土藝術人才,對鞏固“兩基”成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兩基”教育要求“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讀完初中和讓文化低的青壯年認識多少漢字,更重要的是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有文化的勞動者和后備人才。陸坪中學在實施“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教育活動中,本著發揮鄉土文化資源優勢,擴大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范圍,增加傳承民族文化與生活的聯系,減輕學校和家庭的負擔,培養農村藝術人才的理念,讓更多的農村少數民族學生(含漢族學生)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同時,學到一、兩項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技藝,一批優秀學生從中脫穎而出。他們學以致用,畢業后把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脫貧致富,增收創優和活躍農村生活的實踐中,同時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學生參與到此項學習活動中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滿足了廣大青少年求知的欲望。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取得的成效明顯。2009年5月,陸坪中學經過上級檢驗,被黔南州教育局、黔南州民族宗教局正式授予“黔南州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教育活動示范學校”稱號。這既擴大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克服厭學、控制輟學起到了預想不到的作用。學校舞蹈隊的王蕾同學,因家庭貧困,本人又有厭學心理,曾幾度輟學。自從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后,她不僅在學習民族舞蹈方面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成為文娛骨干,而且課堂學習的求知欲明顯增強,再也沒有輟學的打算。

        四、在多民族雜居地區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有利于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

        由于歷史的原因,陸坪鎮的人口分布以南北流向的浪波河為界,明顯存在“東苗西漢”的現象。即苗族主要聚居在比較偏遠貧窮的浪波河東岸片區,漢族主要聚居在自然條件較好的浪波河西岸片區,東西兩個片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也存在一定差異。長期以來,各民族之間雖然沒有發生過大的矛盾和糾紛,但歷史造成的民族隔閡和民族歧視仍然在某些地方包括青少年學生中時隱時現殘存著。通過學校有組織地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各民族同學更直接地了解和體驗了少數民族特別是苗族悠久苦難的歷史和的優秀的民族文化,認識到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關懷和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自覺克服了過去對兄弟民族的一些模糊認識。大家互相學習,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增進交流和友誼,樹立起各民族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新理念。在開展校園內外的學習訓練和演出活動中,各民族師生同臺展示技藝,共同為學校和各族人民爭光,自然增進了民族團結,為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和諧作出了積極貢獻。這些風華正茂的青少年將來走出校門之后,必然也是親如一家的兄弟姐妹。

        五、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要著力解決和處理好幾個實際問題

        實踐證明,傳承、保護和弘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從幼兒和青少年抓起,從中小學學生抓起,意義重大,非常必要,是一條正確的路徑選擇。但是,由于這項活動還在試驗和探索之中,自然也還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還有一些不太完善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總結摸索,逐步完善和發展。從陸坪中學的實踐看,至少有四幾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并認真加以解決:

        一是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師資問題。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農村中小學,一般都有一些當地土生土長、既具有一定的教學業務專長又熟悉本民族文化的師資。這是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最可寶貴的資源和最有利的人才條件。但可惜這方面的“高手”不多,尤其是真正熟練掌握民族民間文化技藝的中青年教師太少。陸坪中學的做法,是采取校內挖掘和校外聘請相結合的辦法解決。一般性的組織、輔導、訓練和管理,主要由本校教師承擔;特殊節目、傳統技藝的傳授和輔導,則從社會上聘請民間歌師、舞者和掌握某項特殊技藝的藝人來教授。現在,高水平的民間歌手、舞者和藝人越來越少了,有些傳統技藝已經失傳或正在面臨失傳的危險,應當抓緊搶救發掘,通過培養新一代的興趣愛好,使之后繼有人,絕處逢生。

        二是活動經費的投入不足問題。“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教育活動,不屬于義務教育設置的課程,自然也未列入學校的經費預算。但開展這項活動,少不了要有一定的經費投入。例如聘請校外師資授課需要開支一定的課時費,購置必要的道具、樂器和民族服裝等需要花錢,學生外出宣傳演出的車費、生活補貼也需要用現金開支,等等。陸坪中學本著勤儉節約的原則,從學校經費中臨時擠出少量資金支持了“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教育活動,但未滿足開展這項活動的基本需要。他們希望這方面活動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能通過學校擠一點、政府或上級文化教育、民族工作部門撥一點、社會贊助一點的辦法加以解決。這不失為一條可行的思路,但需要通過一定的形式使之制度化,常態化,保證活動的正常開展。

        第7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課堂;語文實踐;傳統文化;人文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創造和演變中積淀下來的燦爛文化,它所蘊含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等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民族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文化直接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與自我認同,因而,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重視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背景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歷史,構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但在中國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進程中,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他們迷戀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喜歡看日本動畫片或韓國偶像劇。他們知道許多外國的節日諸如情人節、圣誕節等,了解許多外國的流行元素,唯獨對中國那些經典的、民族的、傳統的東西,知之甚少。在對學生進行節日調查時,很多學生不知道春節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節日,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過元宵節;盡管大部分學生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卻難以把這段歷史完整地復述下來。學生們正在接受一種被稱之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對這種現象,我們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讓民族傳統文化在青少年這一代得到有效地傳承與發展?筆者認為,重視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靈魂,對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質和人文素養,培養孩子們的健全人格尤為重要。

        二、小學語文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語文課堂教學,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語文課堂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主陣地。抓住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在傳授學生知識、方法、技能的同時,盡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學作品的“思想美”、“內容美”、“人格美”和“風格美”,以塑造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閱讀教學,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教材選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納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從各個側面引導與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增強與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經典著作時,也就走進了中國文化。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味,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熾熱的愛國情懷。

        2.古詩學習,加強傳統文化的熏陶。

        古詩,是中國文壇上的一朵奇葩,是燦爛文化夜空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教材選編了適合各個年齡階段學習的一些優秀古詩,如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離離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憫農》、《登鸛雀樓》和《梅花》等。這些優秀的古詩語言凝練、意境優美、音韻和諧、節奏鮮明。學習古代詩歌對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豐富的人文底蘊,提高學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有著重要作用。教學時,教師要詳細介紹詩人寫詩的時代背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例如,倘若學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寫作背景,又怎能深刻體會“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間。”的豪氣與悲壯呢?其次,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吟誦,通過吟誦來體會詩中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感。古詩講究押韻和節奏,富于節奏美和韻律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以讀促學,讀中悟情,是古詩教學的重要舉措。范讀,帶讀,配樂讀,閉上眼睛想象朗讀等方法都可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詩中意境,體會詩人感情,從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語文實踐活動,積極開展民族傳統文化宣傳。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層次,積極開展系列語文實踐活動,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來開展民族文化宣傳活動。

        1.課前5分鐘民族文化演講,每月評選出“知識小博士”。

        教師可根據本班實際情況,規定每天(或一周2-3天)實行課前5分鐘演講,內容是民族傳統文化,可以是各地區的民俗習慣,也可以是名人故事,亦或是山川、建筑、詩詞歌賦、對聯燈謎等的介紹。我們可以把這些內容分類進行,一段時間內介紹一種,從易到難梯度進行。此類活動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主動收集、整理資料,既了解了民族傳統文化,又提高了學生的演講能力。

        2.舉辦“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等國學經典對仗工整,讀起來瑯瑯上口,易學易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豐富知識,增長智慧,豐盈精神內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些經典的語錄應該讓學生常記常新,伴隨終身。開展經典誦讀,讓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洗禮。于晨讀,于課前,我們都可以舉行“每日經典誦讀”活動。

        3.開展“尋訪家鄉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

        傳統文化不是某個地方的專屬,要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就在自己身邊。開展“尋訪家鄉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從家鄉的名人故事,勵志名言,詩詞;到各種文化專題,象酒文化,蓮文化,飲食文化;以及家鄉的風俗習慣、節日習俗,家鄉的方言,家鄉的特產,家鄉的名勝古跡等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順利開展此項活動,包括活動準備,活動過程以及活動后調查報告的填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調查,努力弘揚本土文化。活動結束后,開展一系列以“我愛我的家鄉”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演講宣傳,圖片展覽,手抄報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了解本土文化,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懷。

        4. 舉辦語文學習沙龍

        第8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對日益駁雜的新媒介環境,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相較以前發生了劇烈變化,受西方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領域呈現多元化趨向,集體認同感削弱,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養的教育模式出現了困境。關于傳統文化與青少年文明素養的關系,近年來國內研究大多傾向于將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及育人載體等進行論述,傳統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手段,成為輔的教學工具。然而,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作為文化性符號在承擔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時,也肩負著育人功用,在傳統文化視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養教育新模式,對當前高校所面臨的九零后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和影響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個體的文明程度及修養層次,而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歷史積淀的精華,在建構中華民族價值觀、道德倫理體系、提升個體文明程度及修養層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當代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認為,傳統是圍繞人類不同的活動領域而形成的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一種對社會行為具有規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時也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創造性想象的積淀,它包括物質產品、思想觀念、慣例和制度。1文化具有育人功用,而傳統文化作為前人積累的道德感召力量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傳統文化具有基礎深厚、心靈默認感較強等特征,當前,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戰,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資源及活性載體,為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間;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教育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則是當代肩負文化傳承的社會機制,承載著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時代的要求為依據,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滲透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將傳統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培育大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學生人格修養等融合,實現并發揮傳統文化在新時期具有時代內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的內在聯系

        文化是一種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們在創造文明過程中創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從廣義上講,文化與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傳統文化精神與文明素養教育的內在機制具有互通性,“沒有一個民族的道德文化是從真空狀態突然發展起來的,傳統是整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傳統文化作為整個民族的社會實踐經驗的凝華,內容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傳統文化中所彰顯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等,與大學生文明素養中的國家責任意識相映射;傳統文化中的誠信觀點,與大學生正確的誠信觀相聯結;傳統文化中謙恭禮讓、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精神,與大學生文明的交往觀相關照。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而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文化的影響密不可分,可以說傳統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時代意義。傳統文化資源與文明素養教育內涵互為映射,也彰顯了傳統與現代的辯證反思,九零后主體生長于新媒介環境下,呈現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識傾向,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使得九零后大學生的道德文化生態呈現出斷裂現象,探討傳統文化與文明素養教育的內在聯系,尋求當代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徑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傳統文化視域下開拓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的新模式。

        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充分關照大學生文明素養培育的現實環境與精神特質,開掘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實現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態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養等理論課的單一平臺教育模式,不斷拓展大學生傳統文化視域下的文明素養教育的多渠道發展。1.整合經典傳統文化資源,發揮文明素養教育時效性。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趨復雜,新思想的產生帶來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狀態,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負載新時期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的重任。而“傳統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統攝性,可超越地域、階級、黨派、種族、時間的界限,產生巨大無形的文化整合力量。”3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潛在的美育功用。傳統文化中儒家提倡“貴和尚中的和諧思想”以及“恭、寬、信、敏、惠”五德與當代的文明體系構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時效性,是當代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亟待開辟的新途徑。2.促進傳統文化資源與新媒介傳播相融合,創建高校文明素養教育的新語境。九零后大學生在新媒介傳播影響下,對于價值觀導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文化的內涵教育受到了圖片化、快餐化的消費主義文化的沖擊與解構,如何利用網絡媒體資源承載傳統文化的育人功用,開辟高校文明素養教育的多元空間,即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價值觀認知目標模糊、自我管理意識單薄、自我約束能力較弱,成為完善新時期傳統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的重要課題。在新媒體形勢下探討高校文明素養教育的深度發展,促進傳統文化資源與新媒介傳播的融合與發展,對創建高校文明素養教育新語境具有重要作用。針對新時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傳統文化現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復雜性等現象,明確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模式的價值影響及作用等,探討傳統文化現代性過程中對青少年道德進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養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內在聯系,對實際工作中大學生文明素養的科學化、規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注釋:

        1.[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會公德概論[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第9篇: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初中教學;思想品德;傳統文化;滲透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在注重物質發展的同時也開始追求精神的同步,所以傳統文化的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中華民族的思想品德和傳統文化是我們行動和思想的準則。教師是思想道德的傳承者,傳授文化知識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教師影響著初中青少年的發展方向和品質素養的形成,因此老師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合理地安排教學。

        一、正確的教學觀念對學生的影響

        一個國家是否能夠長久不衰,并不是因為它兵強馬壯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它的文化素質的高低。針對如何學習思想道德修養和傳統文化,設立了思想品德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師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的傳統文化,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在初中開設思想品德課的原因是青少年正處于迷茫的年紀,這個時候就讓學生了解中華的優秀文化和如何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形成愛國主義精神,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利于初中生更好的發展。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課中,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很大,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和思想道德的不足的話,都會影響到學生,因此教師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要用思想道德的標準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言語。比如,在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思想品德書上,幾乎都是在教育學生如何成為自尊自愛的人,如何做一個有高雅情緒的人,比如,第六單元的十三十四課中,講的是要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怎么做一個高雅情緒的人。教師在講述這節課時之前可以用《釘子》這個勵志故事引入,讓學生在小故事中了解如何控制情緒。

        二、思想品德教學要適合學生的發展

        思想品德課的重要性是因為它領導著學生價值觀的判斷,必要性是因為它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要怎樣適合于學生的發展呢?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把基本的思想道德教授給學生,還要把所傳授的文化道德的本質也教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道德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傳承性。初中的青少年思想剛開始萌芽,一切都迷茫不清,所以教師在思想道德的教學過程中要輔助學生認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種根據學生自身情況所制訂的教學內容,有利于他們能夠更好地發展和把握基本的道德規范。比如,山東人民版初中思想品德中,七年級上冊中的第二、三單元主要是講法律,作為青少年要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要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針對這幾個單元的教學要求,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幾個關于青少年受到法律保護的案例,增加說服性和注意力。

        三、針對初中教學方案的優化模式

        在課堂上優化教學方案來對課本的內容進行使用,由于在教授文化知識的時候所引導的問題,教師要優化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的同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和接受新的文化。教師可以通過開設一些班會活動,或者一些討論賽等實際活動用多種方式來實施文化在教學中的優化。傳統文化從古至今以孔子、墨子等學者傳承而來,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時代變遷的象征。愛國主義精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教師在講授這節課的時候可以借鑒幾個小事例,比如為了國家安危利益,一心求死只為報國的屈原,還有為了國家勇于斗爭的林則徐等等。他們都把國家與自己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用這些例子就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愛國的內涵和本質,懂得什么叫做大愛。

        通過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思想道德和傳統文化的性質和形成,讓學生能夠在教學中學會基本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在課堂上運用故事的講解和體驗,也幫助學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并且在課堂上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講解能夠讓學生更深地了解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淀。學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傳承優秀的文化,摒棄不好的文化。中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教師在課堂上要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根據學生自身的條件來傳授知識,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士峰.中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h网址免费入口 | 亚洲青青青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免费 | 综合卡通欧美日韩亚洲 |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精品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