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礦產綜合利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P2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在我國,礦產資源仍然采用傳統的高開采、低利用和高排放的粗放式開發利用模式,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使礦產資源嚴重緊缺,而我國90%左右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業原料都是以礦產為原料的,這將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因此發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擺脫礦產資源低效率、高能耗、重污染的傳統開發利用模式迫在眉睫。并且在礦產資源的利用中,地質找礦也是非常必要的,其能深度的對找礦工作進行解決,所以,通過對這兩方面的分析,以期更好的促進其發展。
一、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
(一)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少,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
(二)我國礦產資源的種類較多,但是一些重要礦產,如鐵礦、銅礦、金剛石等探明儲量嚴重不足,且多為一些難采、難選、難冶的貧礦。以鐵礦為例,47.6%是貧礦,1/3是難選的赤鐵礦,1/3是多金屬共生礦。
(三)超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產多。共生、伴生礦床多,單一礦床少。據統計,我國己經探明礦產儲量中4/5來自共生、伴生礦床。在全國己經開發利用的100多個礦種中,超過1/2的礦種部分或全部來自十共生、伴生礦產資源。我國對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礦山也只占總數的1/3,綜合利用率也僅僅為20%。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
二、資源綜合利用的主要技術路線
(一)洗中煤、煤泥、洗矸綜合利用的技術路線
洗中煤、煤泥、洗矸是煤炭洗選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其共同特點是灰分偏高,又具有一定的熱值,同屬低熱值燃料。一般不適宜長途運輸,不能作為大型電廠煤粉爐的燃料或其他工業原料。
采用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將低質高灰煤、洗中煤、煤泥、洗矸用于發電,是其綜合利用的最有效途徑,是煤礦發展洗煤副產品綜合利用的重中之重,可以形成煤炭開采煤炭洗選深加工洗煤副產品發電灰渣建材生產的產業鏈。
(二)掘進矸石的綜合利用的主要技術路線
矸石主要利用方向為:制磚、鋪路、筑壩、修筑礦區鐵路路基。
矸石可以用于生產全煤矸石燒結多孔磚和空心磚,以取代黏土磚,保護耕地,是大量利用掘進矸石的最佳途徑之一。
掘進矸石制磚工藝流程如下:破碎制粉攪拌壓制成形干燥焙燒冷卻。
(三)礦井水綜合利用的主要技術路線
根據不同用途,采取分級處理、分質供水的方式,對于井下防火注漿、灑水滅塵、地面矸石山滅塵、選煤廠生產補充用水、工業場地綠化用水等,從使用情況分析,對水質要求不高,可以直接利用井下清水或對礦井水進行絮凝沉淀和消毒處理即可;而電廠、鍋爐房、澡堂用水水質要求相對較高,除CI-外,應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因此需增加凈化過濾工藝,并視車間水質要求,在車間內采取其他水處理措施。
礦井水處理工藝:礦井水絮凝沉淀過濾澄清出水。
(四)灰渣綜合利用的主要技術措施
灰渣制建材產品及復墾是指將電廠產生的灰渣一部分用于生產建材產品,一部分用來回填采煤塌陷地,復墾造地還耕于民。主要技術路線:水泥灰渣建材產品。
三、當前礦產勘探中普遍應用的幾種地質勘探方法
(一)遙感地質勘探:此技術是遙感技術在地質領域應用的新興手段。目前國際所用遙感技術主要包括全息攝影遙感、紅外遙感、雷達遙感、激光遙感、多光譜遙感、電視遙感等。其在地質勘探方面應用的特點是:(1)可克服地面處視域的限制與阻隔,能夠獲得勘探處詳細的數據信息,完成速度也較為快速,得到數據也較為全面與系統(;2)勘測所受的自然環境限制較少,如在火山、海洋、高山處能夠實施勘測,且成本較低,勘測速度較快;(3)可獲得過去無法感知的地質信息;(4)對于地下一定深度的礦產能夠較為準確、客觀全面的信息;(5)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也使得數據、圖像在記錄、傳導和分析中實現自動化,降低了勞動量,也使勘探成本降低。
(二)重砂找礦法:此方法又稱重砂測量,它是沿水系、海濱或山坡等,在其松散沉積物(包括沖積、坡積、洪積、濱海沉積等)中系統地采集樣品,經過重砂分析和綜合整理,結合所在區域的地質、地貌條件和其他找礦標志,圈定有用礦物或與礦產密切相關的重砂異常(即礦產機械分散暈),在根據追索原生礦床或砂礦床的方法。此法對于有色金屬、稀有元素、貴金屬及金剛石鐵等礦床較為有效。
(三)測井:它是在鉆孔中使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統稱。其依據所利用巖石物理性質的不同,分為聲波測井、磁測井、放射性測井、電測井、重力測井等。合理的利用地球物理和地質條件,選用綜合測井技術可以獲得詳細的鉆孔地質剖面、探測有用礦產以及計算儲量所需的數據。
四、提高地質找礦的措施
(一)做好準備工作
1.做好地質找礦的各項準備工作,收集有關數據資料,做好調查區域的勘測。
2.做好地面的測量工作,對礦區的地層、巖石結構做好調查資料。
3.針對不同的地質情況要采用不同的找礦方法和手段。對于火山巖區的地質找礦,首先要調查火山巖的地層層序時代、巖石的特征,根據火山巖的具體成因來進行勘察。
4.做好整體記錄工作,這樣可以方便后續工作的進行,詳細的記錄和分析,能保證找礦的質量。這些找礦方法具有各自的作用,針對不同的研究地質,有著各自的特點。但是大多數的方法只能從某一個方面去研究地質的特征,從單一的方面體現找礦的信息。只有綜合的運用不同的找礦方法,相互補充,才能全面客觀的認識各種地質。為了能更好的利用找礦方法,因地制宜的來進行選擇,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考慮。
(二)強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
地質找礦工作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前提。地質找礦創新工作開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水平。加強地質找礦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提高地質找礦工作創新水平的根本方法。創建科學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營造適宜創新工作開展的外部環境,結合地質找礦實踐,培養人才的創新意識,不斷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按照,優勢互補,相互合作$的原則,共同承擔勘探項目,在尋找和開采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完成對新知識、新技能、新模式的學習和實踐。勘測隊伍管理人員要充分發揮指導引領作用,引導工作人員將理論知識和尋礦采礦的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并從中提煉出創新點,完成創新型人才的鍛煉與發展,逐步壯大隊伍,實現整個隊伍的創新能力提升。
(三)進一步推進地質找礦工作的現代化
信息收集與整理是地質找礦必備的前期準備工作之一。勘測隊伍要對目標周圍自然環境、地質條件乃至歷史事件、人群生活習慣特點等方面進行大量的信息收集與整理工作。從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與地礦有關的情報,為尋礦工作提供脈絡清晰的線索。勘測礦產時,要注意對自然規律和先進工具的把握和運用,做到目的明確,思路準確,手段科學。建立礦物信息綜合評價檔案,綜合考量自然條件、礦產儲量、經濟成本等信息,實現勘探采礦方法的最優化。科學合理安排勘測工作,充分發揮每個人員和設備的特點,加強先進科技在找礦過程中的應用,提高工作效率。
結束語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國家的生存發展有著密切的關,我國礦產資源雖然豐富,但是人均擁有量卻很少,在進行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礦產資源短缺的現狀嚴重,已探明存儲量低,導致社會矛盾。因此,為了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能力,我們就必須要協調好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地質找礦的關系,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延軍.常見地質找礦技術與地質勘查[J].江西建材,2014,13:221.
>> 遼陽市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問題對策研究 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地質找礦 論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 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現狀及對策 我國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分析及對策 地質找礦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探討 廣東省礦產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的經驗與存在問題 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分析及對策研究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 試探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地質找礦 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分析 試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地質找礦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地質找礦分析 非金屬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進展 論青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地質找礦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及循環經濟的若干思考 河南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經濟分析 簡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經濟效益 地質找礦中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之我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國土資源部.贛州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EB/OL.2013-07-27.http// /kczygl/kcgh/201109/t20110919_955369.htm.
3朱嵩,郭志忠.江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對策思考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9,6.
關鍵詞:尾礦;可利用資源;綜合利用
中圖分類號:S609文獻標識碼: A
一、選礦廠尾礦資源的綜合利用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回收尾礦資源的現實意義
回收尾礦資源可以用高科技技術將尾礦中的金屬礦物質提取出來進行加工處理成為金屬礦的有價產品,滿足人們對能源的需要,還能將尾礦中的非金屬物質開采出來進行加工,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特殊物品,回收尾礦資源對工業和人們的生活都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尾礦中的儲能物質雖然質量低下,可選性小,發展起來是很困難,但是現在的高科技的發展讓尾礦的儲能物質的開發看到了希望。依靠科技的進步,尾礦的開采運用較少的成本,被合理的利用也不是不可能。為尾礦的含能源雖然質量和成色很低,但是絕對數量多。如果迅速發展的高科技能夠順利,經濟條件能夠允許,將尾礦中的礦物能源物質作為一個大的能源庫開采人們生活中缺乏的能源物質會是一個合理可行的辦法。
2、尾礦資源的綜合利用會加快經濟的增長
尾礦中的資源能夠給經濟的增長帶來較快的發展,為礦物能源物質的可利用和企業的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大的平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憑借現有能源已經不足以將商業對手打敗,發揮高科技的優勢,在無限的尾礦能源庫中開采有價值的礦能物質成為經濟迅猛增長的一個有力的優勢,這樣企業的效益不僅能夠得到提高,還有效的開發了廢棄的尾礦,使尾礦能夠更有效的被人利用,利用好尾礦這一無限的能源庫,對實現經濟的長遠發展更有意義,不斷發現尾礦的經濟價值,實現經濟進步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現實意義。
3、尾礦資源的綜合利用給社會謀效益
以社會的角度來看,尾礦對于社會來講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尾礦這種復合型能源材料畢竟是經濟的一大賣點,也會成為社會進步的奠基石,現今的科學技術雖然不能將尾礦的有價值的物質全部開采出來,技術在不斷進步,尾礦的價值就越來越多,就社會長遠來看,尾礦將會成為將來維持社會平衡發展的重要資源,尾礦也會成為經濟無污染的新能源被社會承認和重視,促進社會的繁榮,礦業是一個民族的企業,礦業能源的充分利用必將帶動社會的新一階段的改革。
二、選礦廠尾礦資源能夠被利用的有效途徑
1、加大發展高科技的力度。尾礦之所以沒有實現它的現實意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技術的限制,大力發展高科技,讓尾礦這個潛在的新能源能夠較快較多的被我們的企業經濟利用,推動社會的發展。
2、國家要實施有效的尾礦能源的保護和開發政策,呼吁更多的企業和人發現尾礦的現實價值,不斷增進新的開發對策和開發項目,使尾礦這個儲量大,潛力無窮的能源庫被我們征服,建立新型能源企業,為尾礦這樣的新型能源有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展現它的價值。
3、還要在經濟市場中大力宣傳尾礦的現實意義,以及尾礦對經濟的增長將會起到的作用,利用有效的成本開發出無限的資源,這絕對是一次大規模的資源回收利用的強有力的改革,對市場的進步和長期發展也會起到根本作用。
4、尾礦中具體的有效物質的提取方面:
(1)尚未發現的有效金屬的提取上,使用最尖端的技術提煉出尾礦中能夠被接受和有經濟意義的金屬物質,例如一些品味低的鐵礦雖然質量低但是絕對量大有效,品味低的具有磁性的廢鐵物質可以處理做常規的鐵精礦。
(2)尾礦中的大量非金屬物質的開采,非金屬礦物質的開發也是尾礦開發的一大亮點,尾礦中的非金屬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可以為建筑的建材提供有效的原料,也可以代替建筑工程中所需要的道渣,水泥,砂石,玻璃及建筑的砌塊等等,還有補強材料和高純硅,這些都是可發現和可利用的能源。
(3)尾礦中的一些非金屬物質還是一些較美觀的藝術品的原料,可以利用尾礦中的非金屬物質實現藝術的價值,非金屬物質在尾礦中本來就儲量豐富,如果真的能夠加工處理成工藝品,絕對是社會的一筆不小的非經濟物質文化財富。
三、尾礦利用未來發展趨勢簡析
隨著經濟發展對原材料的加速消耗,傳統礦產資源將日趨枯竭,其市場供應形勢必然越來越緊張,因此,開發利用包括尾礦在內的各種非傳統資源勢必成為世界各國的不二選擇;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和選冶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尾礦開發利用技術漸趨成熟,因而有著極為廣闊的前景。
在未來需要更多的開展尾礦整體利用開發國際合作。通過國家制定項目方案推廣實施,使尾礦由廢料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提離尾礦綜合利照率,逐年下降廢棄的尾礦數量,形成以怒礦資源化為核心的環境保護產業,依靠尾礦開發推動尾礦的綜合利用,形成良性循環,使礦山成為綜合資源基地。更多的為礦上資源有效利用作貢獻。
四、對尾礦的處理措施
1、尾礦再選
尾礦中大多含有各種有色、黑色、稀貴、稀土和非金屬礦物等,是寶貴的二次礦產資源。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針對尾礦資源的特點,開展選、冶新工藝和新設備的研究,建立了一批二次選礦廠,從尾礦中再選了大量有用組份。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安尼斯山的二次選礦廠,年處理尾礦100萬噸,從中生產出20萬噸含鐵60%的鐵精礦。僅就從鐵尾礦中回收鐵精礦而言,全國鐵尾礦品位平均11%,最高達27%,如以回收品位達61%的鐵精礦,產率2%-3%計算,每年從鐵尾礦中就可增產三四百萬噸鐵精礦,相當于投資幾十億元建設的一個大型聯合企業。智利楚基卡馬塔銅礦山采用大浸出槽硫酸浸出―電解工藝,從堆存多年的尾礦中回收銅,每年從中產出銅5.25萬噸,已從尾礦中累計回收了90萬噸銅。我國從上個世紀末加大了對尾礦綜合利用的研究,如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已積存有近億噸尾礦,通過科技攻關,從尾礦中回收釩、鈦、鈷、鈧,總價值占礦石總價值的60%以上。
2、用作建材
尾礦的整體利用很大部分是應用于建材工業中,作為建材原料。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已開始了尾礦建材的研究和生產。烏克蘭克里沃羅格鐵礦積存的5億多噸尾礦,除將尾礦進行適當分級后用作混凝土的粗細骨料外,還用細粒級的尾礦生產硅酸鹽建材制品。美國絕大多數尾礦被用作混凝土填料和鋪路材料,以及用鐵燧石巖尾礦制成輕質磚。日本將鐵尾礦與10%的硅藻土混合,燒制成輕質骨料。礦山采空區回填是直接利用尾礦最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膠結充填采礦法目前已屬于成熟技術,可以使地下采礦回采率提高20%~50%,并使原來根本無法開采的位于水體下方、重要交通干線下面和居民區下的礦體能夠被開采出來。
3、土地復墾
尾礦庫復墾是解決尾礦庫表面沙化的重要措施。尾礦庫復墾不僅防止揚沙,而且美化環境、減少污染,兼具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在國際上,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作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倍受重視。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巴西和西班牙等國都制定了專門計劃,政府和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礦山土地復墾率已達到50%-70%以上,遠遠高于我國12%左右的復墾率,不少國家要求新建礦山復墾率100%。
4、無尾礦選礦工藝的研究
這是選礦藝研究的最終方向,世界各國都很注重這方面的研究。現在國內外有些選廠已經做到了無尾礦排放或少量尾礦排放。江蘇吳縣青山白泥礦,現在采取的是無尾礦生產工藝,所有的礦石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因此選礦廠的尾礦堆積地面積小,且排出的尾砂及時地被運走利用。
五、結束語
做這樣的一個探討研究,就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我們尾礦利用的研究中,能夠在未來的尾礦利用中發揮尾礦資源更大的效用。也希望未來的礦山資源開發越來越環保,讓我們整個國家的礦山資源利用走到一個長遠發展的正確道路上來,所以說未來尾礦資源發展利用,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希望這樣的探討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和共鳴。
參考文獻:
[1]劉戀,郝情情,郝梓國,張金青,費紅彩.中國金屬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現狀研究[J].地質與勘探.2013(03).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b)-0115-02
近年來,因生活質量提高,飲食結構也發生變化,妊娠合并糖尿病產婦逐年增多,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產科并發癥,影響母嬰健康。在妊娠合并糖尿病產婦產后康復中,受疾病影響,其機體康復速度較慢,同時產后母乳喂養也是面臨的重要問題[1-2]。該研究分析了產后綜合護理對妊娠合并糖尿病產婦哺乳情況及身體康復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84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產婦分組。綜合護理組年齡24~37歲,平均(27.41±2.67)歲。常規護理組年齡25~37歲,平均(27.35±2.45)歲。兩組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常規護理組采取產后常規護理服務,綜合護理組采取產后綜合護理服務。①母乳喂養指導。新生兒出生后30 min早吸吮產婦乳房10 min左右,并在吸吮過程指導產婦正確哺乳、喂養姿勢和方法、技巧,撫摸新生兒皮膚和額頭。告知產婦母乳喂養對新生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性,說明母乳喂養還可加速子宮復舊,減少陰道出血,消除產婦錯誤認識,使其重構對哺乳的科學認知。指導產婦正確清潔乳房、穿著舒適透氣的衣物和純棉乳罩。同時用凡士林涂抹乳房,按摩2次/d,5 min/次[3]。②血糖控制護理。加強飲食指導,給予高蛋白、高纖維素、低脂肪食物,以控制體重;食物種類多樣,少食多餐;出現低血糖癥狀可囑咐產婦平臥,以甜食和糖水糾正;鼓勵產婦產后多參加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避免夜間運動和劇烈運動;用藥方面首選胰島素,告知產婦和家屬胰島素的應用對產婦和新生兒均無毒害,指導胰島素正確用法、注射部位、時間和相關注意事項,并指導產婦自行監測血糖。③心理護理。部分產婦產后因形象改變,加上擔心自身康復和新生兒健康,可存在抑郁情緒,需提供宣泄情緒的合理途徑,并加強產婦心理支持,指導其自我護理和新生兒護理技巧,并多讓產婦們共同分享經驗,以減輕產后壓力。囑咐家屬多關心產婦,給予情感支持[4-5]。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母乳喂養率;產后母乳喂養信心(0~10分,分值越高喂養信心越高)、泌乳量、泌乳開始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干預前后產婦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干預前后產婦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分值越高抑郁越明顯)、乳房疼痛水平(VAS評分,分值越高說明疼痛越明顯)。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輸入數據后分別進行t檢驗(針對計量資料)、χ2檢驗(針對計數資料),并用(x±s)及率(%)表示計量,計數資料,P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母乳喂養率相比較
綜合護理組護理滿意度、母乳喂養率高于常規護理組(P
2.2 干預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相比較
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相近(P>0.05);干預后綜合護理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常規護理組(P
2.3 兩組產后母乳喂養信心、泌乳量、泌乳開始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相比較
綜合護理組產后母乳喂養信心、泌乳量高于常規護理組,泌乳開始時間早于常規護理組,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常規護理組(P
2.4 干預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乳房疼痛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乳房疼痛水平相近(P>0.05);干預后綜合護理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乳房疼痛水平低于常規護理組(P
3 討論
母乳是新生兒最理想食物,可增強其抵抗力,強化母子感情,促使產婦產后順利完成角色轉換,還可減少產后出血,加速子宮復舊,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等風險[6-7]。對妊娠合并糖尿病產婦產后給予綜合護理,可從加強母乳喂養指導、強化血糖控制和強化心理疏導三個大方面進行干預,其中又細分母乳喂養知識教育、乳房護理和保健、喂養技巧傳授、飲食、運動和藥物控制血糖、良好護患溝通、家庭情感支持等內容,有助于更好控制血糖,提升母乳喂養率,減少產后抑郁[8-12]。
關鍵詞:資源效率管理行為;演化博弈;演化路徑;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4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08)01-0207-05
我國礦產資源十分有限,礦產儲量增長緩慢,但不合理開發和資源高消耗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卻極為嚴重。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不足20%,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約30%,而國外先進水平均在50%以上,差距分別為30和加個百分點。在品種上,我國綜合利用的礦種只占可以開展綜合利用礦種總數的50%左右。在數量上,我國銅鉛鋅礦產伴生金屬冶煉回收率平均為50%左右,發達國家平均在80%以上,相差30個百分點左右。我國伴生金的選礦回收率只有50%~60%,伴生銀的選礦回收率只有60%~70%,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均落后10%左右。礦產資源的浪費,直接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對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家“十一五”規劃、《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10)》,把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提到了重要位置。
我國政府在《“十一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中提出了我國礦產資源利用能夠的指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基本國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因地制宜、鼓勵利用、重點突破、全面推廣”的方針,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企業為實施主體,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大力推進、市場有效驅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適合我國國情的資源綜合利用宏觀管理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我們研究問題也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我國學者及政府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問題高度關注;在研究中,一般都采用原因一對策的研究方法,對于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提出一般按思辨方法進行;在研究內容上,一般從管理和技術人手。本文認為對于企業行為分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明確了企業資源效率管理行為的內在機理,我們才能更好地分析原因并制定有效政策。
[關鍵詞]礦產資源 分析 地質找礦
[中圖分類號] P62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9-29-2
1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
1.1貧礦多,富礦少
雖然我國已經探明的礦產種類比較多,已經超過了一百五十多種,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礦產資源的品味都不能達到國際領先標準。比如就拿我國的鐵礦來說,現階段已經探明的儲量已經超過了三百億噸,保有儲量超過五百三十億噸,但是我國鐵礦大部分質量品味都屬于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貧礦,根據數據統計我國貧鐵礦的含量占總含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基本上開采的鐵礦都需要選礦加工操作才能正式投入冶煉。銅礦等其他重要礦種的儲存現狀也是如此,另外,我國還存在短缺礦種,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1.2共、伴生礦床多,選冶難度大
根據實際生產冶煉的經驗來看,我國礦產資源的伴生礦多,造成礦產資源的采礦選礦及實際應用難度較大。我國地質條件復雜多樣,礦床分布中不同礦產資源的疊加作用較為普遍,許多礦床都是由多種礦物共存或者是伴生構成的,綜合性礦床分布比較多,尤其是內生金屬礦床。比如我國的釩礦,從儲量上來看我國釩礦的含量居世界首位,但是超過百分之九十的釩礦都是與其他礦種共存。還有,比如我國的銀資源,超過百分之六十都是鉛鋅礦的伴生產物,這種分布現狀造成我國礦產的選冶難度加大,也為我國的地質找礦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1.3礦產資源分布不集中
我國礦產資源存在這明顯的分布不集中現象,這與我國地質發育的特點有直接的關系。就拿我國東西走向的山脈來說,秦嶺山脈構造帶長期受到巖漿活動的影響,形成的礦產資源主要以稀土、鉻、銅等資源為主。而南嶺構造帶則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分布區。根據地殼的形成歷時來看,我國北方的大片陸地較南方形成期要早,因此形成了比較穩定點拗陷地帶,相比之下南方的巖漿活動比較劇烈,這種歷史條件造成我國北方多煤礦等礦床,而南方多金屬礦床的分布現狀。
2礦產資源的利用
2.1礦產資源是工業發展的原料
任何國家工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是國家工業發展的基礎原料,是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工業生產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是講礦產資源利用現代生產技術加工成滿足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需要的產品,從而實現工業推動國家發展的目標。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有力保障和先天優勢,隨著世界自然資源危機的加劇,礦產資源的儲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工業又是國家發展的主要推動產業,因此礦產資源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原料,對工業生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2提高礦業生產的效率
首先提高礦業生產的效率的前提就是要創新現有的礦業生產技術,從勘查、開采、選冶等各個環節綜合全方位的提高礦業生產的效率。不斷創新改進現有的采礦技術,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另外要加強礦山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大探礦、采礦等礦產行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強化工業生產中對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工業生產企業的環保和資源再利用技術的應用程度,同時還要注意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緩解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壓力,實現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2.3改善經營秩序
建立完善的礦產資源儲備制度是完善現有礦產資源經營秩序的首要工作,礦產資源的儲備制度要圍繞著礦產產地為中心,比如將渤海和中東部建立礦產地的儲備中心,然后重點開發黃海、東海等地的礦產資源。同時強化對國外礦產資源的投資力度,從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的儲備來看,很難滿足國內經濟的客觀需求,因此要充分利用國外的優勢資源。再者要完善國內現有資源從開采到生產的經營秩序,堅決杜絕以個人名義私自違法開采礦產,建立嚴格科學的獎懲制度,相關法律部門也要出善的法律來硬性規范國內礦產資源的經營秩序,對一切擾亂礦產資源正常運營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嚴厲處置,政府部門要從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為礦產經營秩序提供有力支持。
3地質找礦的主要問題
3.1找礦難度大
隨著找礦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目前找礦難度日益增大,大型超大型礦產儲備地發現量越來越少,我國礦產資源經過數百年的開發利用,較為明顯的或者是存于地表的礦產資源大部分已經被開發利用,這樣的現狀使得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采不得不向更深的地下或者是海域方向發展,這樣的發展方向無形中就增加了礦產資源開采的難度,找礦成本的增加也提高了找礦的風險。根據數據顯示我國找礦難度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而且變化率逐年加快。找礦難度的增加還導致我國資源總量的數據統計工作進行緩慢,造成我國礦產資源表現出供求緊張的現狀,使我國主要金屬礦產資源對外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3.2資源開發利用不足
自我國成立以來,從采礦到冶煉加工整個礦產資源的利用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從整體上來看基本能夠維持國家經濟發展。尤其是自我國對非法開采礦產資源等現象進行嚴格的整頓后,違規違法開采礦產資源的現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一大批違法開采的小企業被依法查處。但是我國現階段礦產資源的利用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資源的利用效率還是不夠高。我國大型礦山企業數量不多,大部分礦山企業都是中小規模,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對礦產資源的利用。
3.3開發能源消耗較大
現階段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方式還沒有成功轉向集約型,能耗高、資源消耗量大的產業發展還是占據主要成分,在這點上與國外發達國家有著一定的差距。比如我國GDP占據世界的十分之一,但是對于主要金屬礦床的消耗比如鐵礦、銅礦等消耗量占據世界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從數據上來看,我國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不到百分之三十五,與發達國家相差整整百分之二十。我國人均GDP的金屬消費量要遠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甚至在發展中國家中也比較高。開發能源消耗大,工業礦產資源利用率低下,雖然我國GDP的總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就發展的實質來說,犧牲的礦產資源同發達國家相比總量明顯多。
3.4安全隱患嚴重
所謂的安全隱患嚴重主要是從環保的角度分析的,目前粗放式的開發和利用,不僅對礦產資源是嚴重的浪費,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加重礦產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嚴重威脅著人們的正常生活居住的環境安全。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我國大大小小的礦山開采廢水排放高達三十億噸,廢棄排放更是位居世界前列。礦產資源開采過后的廢石、廢渣及尾礦不能得到有效的處理,導致固體廢棄物的放置已經快接近二百億噸,上述這些數據還在每年以驚人的速度增加中,有色金屬的污染物排放更是嚴重。目前我國礦業生產中的三廢排放造成許多有價元素的無故流失,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4礦產資源的利用和地質找礦的關系
4.1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是地質找礦的前提條件
地質找礦工作的開展首先要弄明白礦的定義,礦就是根據工業生產標準而選定的礦物質,礦產的質量通常用礦產品位來表示,所謂的品位就是指礦產資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富集程度。礦產資源的品位高低決定了礦產資源的實際使用價值,也決定了開發、加工生產的具體工藝。精礦品位的高低則反映出資源的回收利用價值,因此礦石的品味是礦產資源利用的前提,也是地質找礦的主要參考標準,礦產資源生產及加工技術的提高有助于擴大找礦的范圍,放松找礦的標準,進而實現礦產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是地質找礦的前提條件。
4.2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是地質找礦的主要目的
根據現有的礦產地質勘察條例規定,綜合評價和綜合勘察是礦產資源勘察的基本原則,必須始終堅持,要做到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保護。在地質找礦中要首先查明有無共伴生礦產資源,如果有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種類是哪些,以及其含量和存儲狀態等等問題,要及時分析礦床的結構特征,仔細分析共伴生礦產資源的利用價值。再者要對開采后形成的廢渣、廢氣和余壓等一些列問題進行詳細的估計,要對所謂的廢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提高可用資源的概念范圍。
4.3合理有效的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
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價值是我國資源現狀的客觀需求,我國礦產資源的分布就是貧礦多、富礦少,加之伴生礦產資源種類多。再者經過多年的開采利用,我國現有的礦產資源由于先天原因和后天開采技術條件等因素的束縛,造成許多尾礦還有利用價值,許多過去認為難冶的礦產資源還能夠通過現有的技術重新進行利用開發。十中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因此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也要求對礦產資源的利用必須改變過去粗放型模式,轉向集約型發展,進一步降低開發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不僅是對現有礦產資源利用價值的進一步開發,也是間接的緩解我國能源危機的有效途徑,因此合理有效的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價值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5結語
礦產資源對國家的經濟和工業發展影響極大,合理提高礦產資源的使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通過實現地質找礦的突破,加大對礦產資源的利用,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賀冰清,李瑞軍.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形勢分析與對策[J].資源與產業.2011.
[2]張新安,陳從喜.中國國土資源安全狀況分析報告.2010-2011.中國大地出版社.2011.
新疆地區優勢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是必經之路
1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原因
(1)有關資料顯示,新疆礦業總產值特別是優勢礦產資源礦業總產值占新疆工業總產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已成為新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大力促進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并引發各種地質災害等環境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反過來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當前,舉全國之力來服務新疆,加快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實現新疆的繁榮發展、和諧穩定。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需要礦產資源的持續供給,以提高物資保障。這就要求新疆的礦產資源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新疆礦產資源豐富,種類比較配套,部分礦產探明儲量較多,礦產遠景和開發潛力很大,礦石質量較好且礦產分布較廣。但礦產資源的地質勘查和開發利用程度都較低,不適應新疆礦業的可持續發展。這要求新疆的礦產資源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我國現在還是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而新疆地區正處于工業化前期向中期轉變階段,新疆地區傳統的礦業經濟開發模型主要是粗放的依靠自然資源的過量消耗來支撐經濟的增長,資源浪費大,綜合利用較差,這種形式對于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是極度不利的,并且在這種發展模式下會嚴重削弱資源基礎,使生態環境遭到損害。事實也證明這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應該及時地加以改變。為了在礦產資源、生態環境等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可承受的限度內保障新疆礦業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必須對礦業開發利用戰略進行重大調整,這就迫切的要求我們構建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使新疆地區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高速期,也是礦產資源利用的高強度期。我國對大多數礦產品的需求量將超過美國而名列世界第一,礦產品的需求總量也將躍居世界第一。而我國實際利用的儲量明顯不足,勘查規模一度萎縮,大量找礦信息得不到驗證,一些主要的勘查任務難以及時完成,導致礦產儲量減少的礦種增多,資源保證程度下降。這就要求新疆的礦產資源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新疆優勢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保持礦產供需平衡。最大限度地保證新疆和國家經濟建設需求的主要礦產有可供開發的儲量,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黃金、有色金屬、建材與鹽類礦產。保持礦產資源增長與消耗基本平衡,主要礦產探明儲量的增長速度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2)加強礦產管理與保護。對礦產資源要實行綜合勘查、綜合利用的方針,提高資源效益。
(3)健全礦產政策與法律體系。認真貫徹《礦產資源法》和國務院新頒布“三個辦法”,并從新疆區情和礦業實際出發,建立和健全地方礦法有關的配套法規體系,把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勘查工作及各項管理工作納入法制軌道。
(4)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嚴格控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污染,降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代價。
建立新疆地區優勢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安全供應體系的重要措施
1首先必須從觀念意識上認識到優勢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1)樹立礦產資源憂患意識。認識我國礦產資源供應的嚴峻形勢,使全社會都重視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珍惜自然資源。(2)樹立“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觀念。主要是:①樹立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觀念;②樹立充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觀念;③樹立保護生態和環境的觀念;④樹立持續加強地質勘查工作的觀念。
2建立國內礦產資源“開源”、“節流”體系
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開源”、“節流”是首要選擇。(1)“開源”———增加礦產資源儲量與資源量,開拓新的礦產資源及后備資源基地:①加強探明礦產資源是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②開拓新的礦產資源基地和新的礦產資源;③充分利用長期積累的地質勘查工作經驗,合理部署地質勘查工作,充分應用地質科學理論與先進的勘查技術方法,提高找礦效率,有效地進行地質勘查工作。(2)“節流”———節約礦產資源,充分、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盡力減少資源浪費:①實現節約型資源消費;②提高采、選、冶及綜合利用礦產資源的水平;③嚴禁亂采濫挖破壞礦產資源;④調整國內礦產資源開發及利用結構,調整短缺資源的消費量;⑤國內短缺的礦產,在國家經濟條件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先用國外的資源,把國內資源保留下來,作為儲備。
3依據新疆地區的礦業開發的現實狀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政策體系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促進資源開發地合理有序,實現礦業秩序全面好轉。加強礦產合理開發管理,嚴禁亂開濫挖礦產資源,補充完善節約礦產資源、保護環境和綜合利用礦產資源的有關法律法規政策。
4建立循環經濟體系
礦業循環經濟是指地球上的礦產及礦產品遵循礦產物質的自身特征和自然生態規律,按其勘查、采選冶生產、深加工、消費等過程構成閉環物質流動,與之依存的能量流、信息流內在疊加,達到與全球環境、社會進步等和諧發展的一個經濟系統。其核心是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礦產資源的傳統利用模式相比,其循環經濟利用模式關鍵就是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而使經濟發展鏈條由線型轉變成環型。(見圖1、2)
5改善礦業投資環境
一是在有關礦產資源投資的法律上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嚴禁亂采濫挖活動,并與國際相關法律接軌,充分借鑒國外礦業開采、環境保護的先進經驗;二是改善礦產資源勘查的基礎和環境條件;三是制訂西部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減免等對外開放一系列優惠政策,實行“一種資源,兩個市場”。
一、“*”期間我市土地和礦產資源的發展現狀
1、土地計劃整體執行情況良好。“*”期間,我市認真貫徹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總規模,1999-2004年,國家共下達我市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7841.9公頃,其中占用耕地指標5843.2公頃;我市實際利用農轉指標7841.9公頃,其中耕地5843.2公頃,無超計劃利用土地現象,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保持穩定。1999-2004年,我市建設占用耕地7526公頃,補充耕地7526公頃,平均每年補充耕地940.7公頃,其中土地開發補充耕地3686.8公頃,土地整理補充耕地1555.4公頃,土地復墾補充耕地2282.9公頃,補充耕地超額完成規劃指標,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積極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大力開展“三項整治”,確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8.9萬公頃,保護率達85%,保證了我市糧食生產安全。
——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城鎮建設和各類建設用地需求基本得到滿足。1997-2004年,我市建設年均占用耕地為940.7公頃,其中城市建設年均占用耕地370.7公頃,建制鎮年均占用耕地121.3公頃,獨立工礦年均占用耕地133.3公頃,交通年均占用耕地181.7公頃。“*”期間,為實現我市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確保了一大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用地,如洛三、洛界、鄭洛、濟洛、少洛高速,洛欒快速通道、城市西南環城高速等,這些工程的實施使我市對內、對外交通更加便捷。為拓展我市發展空間,先后順利報批了13個城市批次用地,拓展了高新區的發展空間,保證了洛南新區建設用地,提高了我市城鎮化水平。
——土地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顯著提高。“*”期間,通過土地開發、復墾整理、改造中低產田等,增加了農用地數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時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一定作用;通過開展磚瓦窯、工礦廢棄地復墾、空心村治理,實施退耕還林和荒山綠化,增加林地面積,促進了生態環境建設和礦區生態環境恢復、重建,有效提高了區內生態環境功能。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發展現狀。我市礦產資源門類齊全,礦業經濟在我市國民經濟中占有一定地位。在已發現的76種礦產中,具有探明儲量的43種,做過系統地質工作具有估算地質儲量的17種,各類礦產資源(不包括地熱、鈾、地下水)潛在經濟價值總量5793億元。
截止2005年底,我市已開發利用的固體礦種33種,占固體礦種總數的39.2%,已開發利用的固體礦床179個,占固體礦床總數的23%,全市擁有各類礦山企業1206個(其中國有42個),年開采礦石量2300多萬噸,礦產采選業年產值12.5億元,礦產加工業年產值40.2億元,礦業總產值52.7億元;全市礦產開發主要集中在煤、金、鉛鋅、鉬、硫鐵、鋁土礦、磚瓦粘土、石灰巖等8種礦種,8種礦產的總產值約占總量的93%;銀、硅石、鐵、螢石、建筑石材等也有一定的開發規模;金、鉬、鋁土礦、硫鐵等礦產的開發已基本上實現了采、選、冶的系列生產,礦產資源利用方式開始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二、“*”期間存在的問題
1、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土地資源供需矛盾加劇。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對土地的需求持續增長;部分縣城規劃面積過大,縣、鄉土地利用規劃不合理,都造成了土地資源的緊張。
2、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生產效率低。部分工礦企業占地面積大,一些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的企業,也造成了土地閑置浪費;農村居民點用地普遍超標,現有城區、鎮區均存在閑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現象;糧食生產仍以中低產田為主,耕地中水澆地僅占21.9%,還有相當潛力可挖。
3、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投入不足,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較低。缺乏支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扶持和鼓勵政策,企業回收尾礦積極性不高;工藝技術水平落后,技術開發、技術創新和技術推廣滯后,部分資源伴生共生礦種損失較重。
4、礦產資源管理與監督體制不健全。對主礦種之外的共伴生成分缺乏綜合勘查、綜合評價和利用;監督機制不到位導致部分礦山濫采亂挖,隨意破壞浪費礦產資源,鉬、銀、鋁土礦等優勢礦種,有效資源接續基地受到嚴重破壞。
三、“十一五”期間土地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指導思想、重要原則和戰略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確保重點項目用地;科學統籌規劃礦產資源開發規模、產業布局、結構調整、堅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終實現土地和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重要原則
把保護農用地特別是耕地放在土地利用與管理的首位;堅持供給制約和引導需求,統籌安排各業用地;對小于礦山最小生產規模的立項申請原則上不予批準;通過調整、改造、兼并、聯合等方式對現有礦山規模小于礦山生產規模的礦山企業,在資源條件許可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開采規模,推動礦山企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開發與節約并舉,以節約挖潛為重點,提高土地和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同時促進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土地合理利用。
(三)戰略目標
“十一五”期間確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挖掘土地利用潛力,確保重點項目用地;搞好區域開發基地建設,更加合理的布局、開采和利用礦產資源,保證土地和礦產資源能夠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期間全市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總量控制在8333.3公頃,年均1666.7公頃。按不同行業分配的建設指標如下:城市建設占用耕地為5746.7公頃,年均1149.3公頃;縣城及建制鎮占用耕地為682.2公頃,年均136.5公頃;村鎮建設占用耕地為159.7公頃,年均31.9公頃;獨立工礦建設占用耕地1004.4公頃,年均200.9公頃;交通用地為586.2公頃,年均117.3公頃;水利設施建設占用耕地為154.1公頃,年均30.8公頃。
依據我市自然、經濟、社會資源和科學技術等條件,設立礦產資源規劃區62個,規劃開發利用項目82個。其中:金屬礦產設立祁雨溝金礦等規劃區30個,規劃項目42個;非金屬礦產設立合峪含鉀巖石等6個規劃區,規劃項目12個;設立龍門礦泉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區1個,規劃項目1個;設立新安煤、電、鋁等綜合開發基地7個,通過合理規劃和規劃項目的實施,使我市的礦業產值達到110億元。
四、“十一五”期間土地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
(一)主要任務
1、做好全市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調整。全市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調整按以下次序安排:優先安排農業用地;農業用地內部優先安排耕地;非農業建設用地內部優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業等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其他建設用地按產業政策安排;各類用地的擴大以內涵挖潛為主,集約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林牧業漁業用地確需擴大的,應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灘地,除改善生態環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均不得占用耕地;建設用地確需擴大的,應盡量占用劣地,特別應控制占用耕地及林地。
2、合理確定各類建設用地規模與布局。各類建設用地規模與布局,要在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認真貫徹國家關于節約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方針政策,搞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部門、行業規劃相協調的前提下確定。具體要求是:城市、城鎮及村莊建設用地規模,在合理預測人口規模和嚴格掌握人均建設用地標準的基礎上確定,其建設用地布局,在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區域土地利用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確定;促進農村居民點向中心村和集鎮集中,建立合理的村鎮居民點體系;工業用地規模按列入國民經濟計劃的投資規模和行業用地定額,結合當地自然條件等確定;交通用地規模和布局重點審查交通項目選址是否節約用地和減少對耕地的占用、用地標準是否符合國家規范、附屬設施是否必要、是否存在搭車用地等,交通設施布局要與生產力布局、城鎮體系布局和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布局相協調,各種交通設施布局之間要相互協調,防止重復建設,并充分考慮各類交通的用地特點;水利設施建設規模和布局要與區域水資源、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保證水土資源平衡,充分考慮各類水利設施的用地特點。
3、充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做到開發與節約并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做好三個方面挖掘潛力工作:一是查清城區、鎮區、村莊內部閑置土地數量與分布,加以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清查工礦企業,關停并轉企業閑置及批而未用土地數量與分布,優先予以利用;三是加大空心村、工礦廢棄地和磚瓦窯復墾治理工作力度,增強土地指標置換能力,解決建設占用耕地指標不足矛盾。各項建設應當盡量利用存量土地和閑置土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已利用土地的潛力;必須節約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大力改造中低產田,逐步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和復墾,以增加耕地及其他農用地面積。
4、堅持市場運作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大政府對重要資源的調控力度。加快礦山企業的聯合重組,實現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聚集,推動礦業產業升級和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促進資源節約保護與綜合利用。對我市現有的13個地方國有煤礦和已探明的10個鋁土礦床及50個零星分散耐火粘土礦山的資源儲量、礦產權、產權實施整合,促使煤炭資源向省重點支持的煤炭骨干企業(平煤、義煤、鶴煤、焦煤、永煤、神火)和優勢的煤、電、鋁集團相對集中;對現有215個小煤礦礦產權、產權,結合煤炭資源的分布和資源整體性、分散性,采取整體聯合和分散重組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
——洛陽煤電集團龍門煤業有限公司諸葛礦井、偏橋礦井、偃師市焦村煤礦焦村井、劉莊井、夾溝井,以及深部規劃的龍門二井、李村礦井、郭村礦井、府店礦井、緱山礦井,向永煤集團整合。整合后,通過對現有生產礦井進行技術改造和對規劃礦井的有序開發,到2010年使偃龍礦區生產能力達到570萬噸/年。
——伊川電力集團寶雨山煤礦、伊川縣大郭溝煤礦、伊川縣奮井煤礦,臨汝礦區古城礦井、規劃中的城郊礦井,向義煤集團整合。整合后,通過對現有生產礦井進行技術改造和對規劃礦井的有序開發,到2010年使該礦區生產能力達到225萬噸/年。
——伊川何莊煤礦、規劃中的郭溝礦井,向鄭煤集團整合。整合后,通過對現有生產礦井進行技術改造和對規劃礦井的有序開發,到2010年使該礦區生產能力達到280萬噸/年。
——新安正村煤礦、渠里煤礦、郁山礦向新安電力集團萬基煤業有限公司整合。整合后,通過對現有生產礦井進行技術改造和對規劃礦井的有序開發,到2010年使該礦區生產能力達到210萬噸/年。
——宜陽縣順達煤業有限公司(沙坡煤礦),宜陽縣紅旗煤礦,以及礦區規劃中的孟津煤礦、孟津煤窯礦井、郁山二井、沙坡二井、高巖礦井、白楊礦井等,向義煤集團整合。整合后,通過對現有生產礦井進行技術改造和對規劃礦井的有序開發,到2010年使該礦區生產能力達到1185萬噸/年。
——在保持中鋁公司的4個已取得采礦證(偃師夾溝、新安張窯院、賈溝、青石嶺)區域外,剩余的偃師夾溝(夾溝礦區的東段和西段)、偃師焦村、新安竹園狂口、新安石寺、新安馬行溝、郁山等6個礦區保有的5786萬噸資源儲量整合給新安鋁電,以保證其120萬噸/年氧化鋁生產能力項目服務20年;將偃師關茅至孫坡、下徐馬至朱村、伊川郭溝、新安后河、溝頭等6個勘查區(預計資源儲量6500萬噸、鋁硅比6.0)整合給新安鋁電,以保證其長遠需要。
——以洛陽高新開發區卡博陶粒公司為依托,對新安、偃師17個耐火粘土礦實施整合,以新安電力集團或宜陽恒基鋁業氫氧化鋁項目為依托,對宜陽縣境內的錦屏山礦區(保有資源儲量222.6萬噸)及預測取得鋁(粘)土礦資源實施整合。
5、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開發過程中加強對主礦物的伴生組分和次要礦物進行回收及綜合利用,重點解決尾礦的回收和綜合利用。
——對尾礦進行全面調查,建立尾礦資源數據庫。綜合利用礦山固體廢料,發展礦山無廢料工藝。金屬礦山尾礦是實用的復合礦物原料資源,可以進行整體利用,各級政府、礦山企業要提高對尾礦資源整體利用的認識,進一步促進尾礦資源整體開發利用。
——對新建礦山實行無尾礦山設計,制定尾礦整體利用條例,尾礦排污收費管理條例,依據可持續發展模式和清潔生產原則,建立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煤炭、黃金礦山尾礦最小化標準及實施細則。制定尾礦整體利用分類標準、尾礦資源特征檢測方法,尾礦開發利用技術標準。
——引進和開發尾礦利用技術,加強尾礦利用技術攻關,推動尾礦利用發展。尾礦整體開發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開發利用成本高、經濟效益差,只有依靠科技進步,充分調動企業和研究單位的積極性,加強研究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縮短轉化周期,開發尾礦高附加值產品,根據礦山企業規模的實際需要,建立尾礦整體利用示范工程和無廢料示范礦山,系統培訓尾礦管理人員,不斷提高尾礦綜合利用水平。
6、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之機,改進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推動土地利用規劃實施。土地利用規劃修編過程中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正確處理好土地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實現由計劃型向市場型和引導型,由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型向開發、利用與保護結合型,由自上而下型向上下結合、公眾廣泛參與型,由產業規劃為重點向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相協調轉變,促進規劃手段與方法朝著信息化和決策科學化方向發展,增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技術性和可操作性。
按照省下達的指標,編制完成縣、鄉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編制完成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開發、基本農田保護等專項規劃,完善規劃體系。總體規劃確定的主要控制指標通過中期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付諸實施;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對建設項目用地進行預審,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加強對土地整理和未利用地開發的審批管理,確保土地整理和開發活動規范、有序地進行,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二)政策措施
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范圍。做到建設用地逐步以市場配置為主,政府設定用地條件引導項目用地,經營性用地繼續實行招拍掛的有償使用制度;健全土地價格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土地市場監管,嚴格規范土地市場。
2、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嚴格控制各類建設占用耕地。科學確定基本農田面積、分布,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區、片、塊的動態監測,禁止在保護區內撂荒閑置耕地、挖土制磚、挖塘養魚,確保基本農田數量;嚴格城鎮建設、農村集體建設、農村住宅、工業園區等占用耕地的管理,嚴格土地置換項目審核,凡不符合法律、規劃、計劃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均不得通過預審。
3、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改善土地生態經濟系統。把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同小流域綜合治理結合起來,將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結合起來,采取積極措施鼓勵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加強各類工礦廢棄地的復墾管理;積極綠化荒山、荒坡,推進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促進土地生態經濟系統良性發展。
一、海西州礦產資源開發基本現狀
海西州是青海省最主要的礦產資源富集區,建國以來。國家在海西地區開展了大量的地質勘查工作,先后發現了39大類84種礦產,礦產地1050余處,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7種,占全省探明儲量礦產105種的54%,探明的主要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鉀鹽、鎂鹽、湖鹽、芒硝、石棉、石灰巖、硼、鋰、鉛、鋅、金、銀、鐵、硅灰石等,這些礦產的儲量占全省礦產總儲量的80%以上,各類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價值在16萬億元以上,占全省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總量的95%。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州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我州礦業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礦產資源開發已成為拉動海西經濟增長的一個主力點。
二、礦產資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趨勢是好的,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大部分礦山企業企業規模小、效益低、管理落后,基本上還處于粗放經營狀態,資源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偏低,資源浪費嚴重。二是礦產資源勘查程度低,雖然建國以來國家在我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地質勘查工作,發現了一大批可供開采的礦床(點),但是由于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低,遠不能滿足大規模開發對資源開發的需求。三是礦業結構不盡合理,我州礦產資源開發大型企業少,小型企業多,經濟發展不平衡,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依賴性較大,因此海西要發展就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礦產資源只有節約和循環使用,才能得以永續利用。
三、發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
發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深化認識、積極行動、協同配合、形成機制。一是要深入持久地開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宣傳活動。增強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加大社會公眾的參與力度,動員他們科學消費、保護環境、支持廢棄物綜合利用。二是盡快建立發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的規章制度,確立循環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保障循環經濟順利發展。三是要借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我州礦業經濟的發展仍帶有明顯的粗放型特征,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利用率和不協調的問題一直存在,礦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四是建立卓有成效的激勵機制,大力支持有利于發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的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五是統一和提高做好國土資源管理的思想認識,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的總體要求,把思想認識集中統一到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的要求來,認真貫徹“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把握工作方向,樹立高效的服務觀、務實的政績觀,全面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加大資源保障力度,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為海西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四、具體工作打算
針對海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海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應抓緊編制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規劃,著力構建節約型、循環型的消費模式,認真做好已有礦產資源規劃的實施與監督,嚴格按規劃要求,分區域、分礦種、分階段有序開采,堅決控制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環境脆弱區的礦產開發,引導和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利用水平,具體做法是:
1.加大優勢資源的開發綜合力度。海西礦產資源的開發要進一步加大優勢資源的開發力度,適當壓縮小礦山,興建新興產業,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礦業公司,堅持走礦產品深加工、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之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以礦產資源規劃為依據,合理配置資源。2003年9月州政府實施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以《規劃》為龍頭,今后礦產資源配置,除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外,還必須符合州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規劃中限制勘查開發區和限制開采的礦種原則上不予勘查開發,也就是說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不予批準立項和頒發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從粗放型到集約型轉變。
3.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資源。大力推行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依法調控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迫使企業加大礦業生產結構調整,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延長產業鏈,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
4.加大規模結構調整。礦產資源的開采要與礦床資源儲量規模相適應,嚴禁大礦小開,一礦多開,采富棄貧、亂采濫挖。在扶持科技型小礦山企業發展的同時,對開采規模過小的已建礦山限期整改聯合,走規模化開采之路,要求達到省、州兩級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最低開采規模。對有市場前景,并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分散零星礦點,在不影響環保的前提下,允許開發,但必須形成分散開采,集中選礦的開發格局,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效益。對有一定規模的礦床(區)的開發利用形成集團化開發格局: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鹽湖資源的開發要組建工業集團公司,進行規模化經營;有色金屬開發要加大冶煉規模,形成采選冶聯合集團公司:巖金開發要組建金礦集團公司,逐步實現優勢資源的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提高礦山企業的競爭力。
5.做好產品結構的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礦產品精深加工為目標,大力發展市場急需、礦產品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精深加工礦產品。
石油天然氣方面:在加大油氣勘探力度,增加油、氣資源儲量的同時,努力發展油氣化工及有機化工工業,加快啟動油氣、鹽化工一體化項目。提高格爾木原油加工的柴汽比和汽油質量,建設燃氣電站、乙炔、聚氯乙烯、甲醇、甲醛、多聚甲醛、二甲醚、甲烷氯化物、合成氨、尿素等資源綜合利用項目。
煤炭方面:要重點抓好木里、大煤溝、魚卡等礦區擴能改造項目,提高煤炭生產規模,同時積極發展煤炭加工企業,興建焦化廠等,提高煤炭資源的深加工水平。
鹽湖資源方面:在擴大鉀肥產量,提高鋰肥質量的基基礎上,積極發展以金屬鎂為主的鎂系列產品,發展碳酸鋰、碳酸鍶、硫酸鍶、硼酸、氫氧化硼等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積極發展純堿、燒堿、無堿玻璃池窯拉絲、氫氧化鉀、碳酸鉀等項目:逐步開發鈉系列、鎂系列、鍶系列、鋰系列等深加工產品,使鹽湖資源的開發形成從采礦到加工的產業鏈。
金屬及貴金屬方面:在加大錫鐵山礦區及深部勘探的同時,逐步實珊采、選、冶、加工聯合,重點發展鉛、鋅等有色金屬生產,加大礦產品的深加工力度,積極開發系列延伸加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