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設城鄉區域發展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進一步加快城鄉旅游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旅游產業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精神,特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新型城市化為主導,進一步加強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深入實施旅游西進、旅游全域化戰略,統籌城鄉旅游發展格局,構建完善的休閑度假體系,強化旅游業態整合創新,進一步推進旅游綜合體建設,提升旅游配套服務功能,做大做強西湖旅游產業,推動我區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全力創建休閑旅游示范區,打造首善之區、共建共享全國最美麗城區。
二、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要重點提高鎮街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總收入的增長幅度。到2011年底,實現全區城鄉旅游總收入100億元以上;到年,實現全區城鄉旅游經濟總收入翻一番。
三、主要內容
(一)統籌旅游產業規劃
1、實施西湖區休閑旅游發展“十二五”規劃。形成以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西溪濕地為核心,各旅游綜合體、旅游經濟強鎮和特色旅游村、旅游景區(點)、賽事節慶活動繁星閃爍之勢。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發展完備的產業鏈,健全由城市綜合體、旅游強鎮(街)、特色旅游村(街區)、旅游景區(點)等構成的旅游網絡體系。
2、加強對鎮、街旅游規劃的指導。指導鎮街旅游規劃與西湖區休閑旅游發展“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利用信息、人才優勢,建立全區統一的旅游綜合體規劃策劃平臺,全程參與、指導鎮街編制高質量的旅游綜合體規劃;鼓勵和支持鎮街編制特色鎮、特色村旅游發展規劃、鄉村旅游規劃。
3、編制并實施《森林公園總體業態規劃》。按照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西山森林旅游區)“一年申報成功、三年順藤結瓜、五年建成5A級景區”的工作目標,完成《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體業態規劃》編制,開始組織實施。
(二)統籌旅游項目建設
1、加快重大旅游項目規劃建設。利用西山游步道沿線豐富的旅游資源,將沿線美景串珠成鏈,建設杭州西山國家森林公園。推進靈山、龍塢等景區建設,提升沿江休閑產業帶等鄉村旅游品牌。基本建成五里塘生態休閑商務綜合體、龍塢旅游綜合體等。
2、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按照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生態優先、環境一流、文化為魂、細節為重、服務便捷、品質至上等八個方面的要求,理清思路,規劃引領,突出重點,將優秀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成為打造首善之區、共建共享全國最美麗城區的閃光點、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農民收入的新增長點,成為打造休閑旅游示范區的重要內容。重點打造上城埭村、雙靈村、大清村、外桐塢村、長埭村、東岳社區、東江嘴村、慈母橋村、何家村、龍門坎村、西湖茶場村、靈山村等。
(三)統籌旅游市場營銷
1、加大對鎮街、村社鄉村旅游的宣傳推廣。完善宣傳品制作,加強旅游宣傳片和營銷策劃方案的編制,在旅游促銷活動中積極予以推介。加強與媒體的合作,建立并完善旅游網站建設。
2、加大對鄉村節慶活動的宣傳推廣。開發具有西湖區特色的鄉村節慶活動,以節慶為載體,促進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設施的發展。
(四)統籌旅游企業發展
1、積極鼓勵旅游企業發展。完善考核評價激勵體系,形成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機制;鼓勵酒店集團投資建設高星級酒店或開展連鎖經營;指導和推動區內賓館飯店上星級,鼓勵旅行社設立分支機構。
2、加強旅游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學習先進景區建設的管理經驗,提升我區旅游品質;積極搭建平臺,促進酒店、旅行社、景區之間的信息互通和業務交流,實現行業內的良性互動。
(五)統籌旅游人才培養
1、完善旅游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旅游人才工作調研,分析旅游人才發展需求,制定科學的旅游人才培養政策;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配置的旅游人才培育機制,完善人才引進、干部交流、院校培養、企業培訓多位一體的旅游人才培訓體系;逐步規范上崗資格證制度和用人合同制度,引導企業合理用人。
2、加大旅游人才培訓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旅游培訓資金,對相關部門和鎮街干部、旅游企業管理人員,以及旅游一線員工進行業務培訓;繼續推進導游員年審培訓、中高級導游考試培訓、金牌導游評選和優秀導游員大賽等工作。
3、創新旅游人才培訓模式。積極利用各種載體,組織旅游企業參與教育培訓。通過邀請專業老師授課、組織管理層和一線服務員開展服務業務技能和禮儀等培訓、舉行服務技能大賽、組織外地參觀學習等方式,提高培訓效果和質量。
4、加大對鄉村旅游人才的培養。通過組織專題培訓、業務技能培訓、以賽代訓、學習考察等方式,加大對鎮街和村社、農家樂經營者的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六)統籌旅游公共服務
1、構建旅游咨詢服務體系。完善網站建設;增加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和旅游咨詢點。
2、加強旅游集散網絡建設。進一步完善黃龍旅游集散中心各項服務,完善紫金港旅游集散中心建設,提高之江旅游集散中心的利用率,實現中心城區到周邊鎮街旅游線路互通、客源互送。
3、完善旅游標志系統。協調并規范鎮街旅游交通指引標志、鄉村公路旅游交通指引標志的設置;加強旅游景區多語種標識系統的管理,開展全區旅游景區外文翻譯規范化專項檢查行動,提升全區景區外文翻譯質量。
(七)統籌旅游目的地管理
1、強化旅游市場監管力度。加大日常巡查與專項整治的力度;求真務實,強化旅游糾紛的處理;加強信息互通,不斷完善監管手段,優化旅游市場秩序,提升旅游服務品質。
2、加強旅游質監網絡建設。深化旅游行業質監網絡建設,擴大旅游質監服務在西湖區的覆蓋面;完善旅游投訴體系建設,規范旅游行業服務,提高游客的滿意度。
3、加強旅游行業誠信建設。監督規范行業管理,引導旅游企業誠信經營、良性競爭,推進星級賓館標準化建設。
(八)統籌旅游政策保障
制定《西湖區旅游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大對旅游規劃、鄉村旅游、旅游項目、節慶活動、旅游宣傳推廣、會議展覽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加快旅游產業城鄉統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工作人員,保障工作經費;要深入研究,建立和完善加快旅游產業城鄉統籌發展的長效機制;各鎮街、旅游管理部門之間要建立協商機制,強化合力,共同促進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
內容摘要:本文在詮釋了城鄉關聯發展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構建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甘肅省14地州市2010年城鄉關系發展狀態進行了靜態評價, 評價結果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城鄉兩大開放系統之間的要素流轉情況和區域城鄉關系發展的實際水平。這是對甘肅省城鄉關聯發展進行評價的有益嘗試,以期為甘肅省城鄉區域系統的協調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城鄉關系 城鄉關聯評價 主成分分析 甘肅
城市和鄉村作為兩個具有特定含義的區域,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既存在著摩擦和對立,又具有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城鄉發展關系就成為關系到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國的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典型的二元結構特征。在這種條件下,如何把握城鄉發展的態勢和特點,減少它們之間的摩擦和對立,促進它們之間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政府和學術界廣泛關注和亟須解決的問題。
甘肅省幅員面積45.44萬km2,總人口2719.23萬人,全省轄14個地州市,在空間上總體呈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的狹長型蜂腰帶裝分布態勢(見圖1)。近60年來,國民經濟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還未能步入城鄉社會經濟協調、均衡、一體的發展道路,城市和鄉村的對立、封閉、差異和摩擦問題依然突出。同時,由于自然、社會、歷史等原因,城鄉之間的協調性程度在空間上差異顯著。因此,從城市和鄉村區域系統的角度出發,選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模型對甘肅省城鄉區域系統之間的關聯性做出科學的評價,對于探尋新型城鄉關聯模式,促進城鄉關聯協調發展,實現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概念
(一)城鄉關聯
城市和鄉村通過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各種方式相互影響、相互聯系,諸多學者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角度對城鄉聯系做了相應的詮釋和研究。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的詮釋都存在基本的特征,即自然、經濟、社會資源在城鄉空間的流轉和配置。
所以,城鄉聯系的實質就是在資源相對稀缺的狀態下, 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促使自然、經濟、社會等資源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得以最有效的配置與流轉的過程。
(二)城鄉關聯發展
城鄉關聯發展可以理解為在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協調的前提下,通過城鄉互動,使城鄉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實現城鄉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的過程。
(三)城鄉關聯度
城鄉關聯度是用來比較、評價城鄉關聯發展狀況的一個綜合評價值。城鄉關聯度越大,表明城鄉聯系越密切,其城鄉關聯發展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三者之間相互對應。需要指出的是,關聯度只是一個相對值,需要在相互比較中分析城鄉關聯發展狀況。
城鄉關聯發展的評價
(一)評價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城鄉關聯度作為表示城鄉關聯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值,即通過因子分析將所有指標所代表的信息綜合成一個指數。城鄉關聯度的高低,綜合反映了城鄉關聯發展的水平即城鄉之間要素流轉程度及協調程度。利用mapinfo等gis作圖軟件將評價結果在空間上進行表達,以增強分析結果的形象性和直觀性。
(二)數據來源及說明
數據主要來自于《甘肅發展年鑒2011》、《甘肅農業經濟年鑒2011》及《蘭州統計年鑒2011》等。本文研究的甘肅省14個地州市在區域上均包括其所屬縣市,如蘭州市包括三縣五區,白銀市包括三縣兩區,其余地州市亦然。
(三)評價指標的選取
城市和鄉村兩個子系統間通過人流、物質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的相互交流,從而構成復雜的城鄉巨系統。兩個子系統之間的關聯具體表現為以自然條件為依托,基礎設施為物質載體,經濟聯系、社會聯系為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目標的空間關聯和功能關聯。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數據的科學性、簡明性、全面性及可獲取性等原則,本文選取自然條件、城鎮體系、基礎設施、經濟聯系、社會聯系及生態聯系為功能指標層,耕地面積比、公路網密度等26個分析指標來構建甘肅省城鄉關聯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四)評價步驟
對按照區域協調度指標體系收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級差標準化。
利用spss軟件分別對城鄉空間聯系和城鄉功能聯系水平兩個層次的標準化后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出相關系數矩陣,特征值、特征向量和方差貢獻率及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見表2、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空間聯系水平前三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已經對大多數數據給出了充分的概況,其所解釋的方差占總方差的78.88%,保留這三個因子能夠概括絕大部分信息。因此,最后結果確定提取三個主成分。功能聯系水平的前四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計解釋方差量82.77%,因此,確定提取四個主成分。據此,分別可得y1,y2,y3與x1,x2,x3……x11的關系式和y4,y5,y6,y7與x12,x10,x11……x27的關系式:
y1=0.837x1-0.817x2-0.383x3+0.673x4 +0.808x5+0.744x6+0.825x7-0.137x8-0.81x9-0.699x10-0.027x11
y2=0.393x1-0.039x2+0.151x3+0.34x4 +0.341x5-0.431x6+0.497x7+0.621x8+0.427 x9+0.64x10+0.71x11
y3=0.083x1-0.463x2+0.612x3-0.49x4-
0.305x5+0.411x6+0.042x7+0.025x8+0.068 x9-0.134x10+0.458x11
y4=0.966x12+0.864x13-0.545x14+0.859 x15-0.681x16-0.0961x17+0.973x18+0.794 x19+0.861x20+0.397x21+0.408x22-0.513x23
-0.561x24+0.422x25+0.369x26+0.614x27
y5=-0.053x12-0.167x13+0.723x14+0.315 x15+0.566x16+0.627x17-0.079x18-0.103x19
-0.044x20+0.242x21+0.858x22-0.526x23+0.348 x24+0.090x25+0.237x26+0.512x27
y6=-0.119x12+0.224x13-0.148x14-0.297 x15-0.087x16+0.684x17+0.11x18+0.25x19+0.274
x20-0.428x21-0.172x22+0.362x23+0.643 x24+0.666x25+0.033x26+0.125x27
y7=-0.133x12+0.037x13+0.015x14-0.117 x15+0.009x16+0.255x17-0.060x18+0.009x19
-0.051x20+0.446x21-0.078x22+0.50
6x23-0.294 x24-0.007x25+0.754x26+0.01x27
將標準化后數據代入上式,得14地州市因子得分。因子y1,y2,y3的得分基本反映了各地州市的城鄉空間聯系水平,y4,y5,y6,y7的得分則基本反映了城鄉功能聯系水平。雖然y1,y2,y3和y4,y5,y6,y7基本綜合了原信息,但為了更好的綜合評價各地州市的城鄉關聯發展水平,可根據表2和表3將y1,y2,y3和y4,y5,y6,y7分別以其方差貢獻率為系數,加權求和分別得到一個衡量各地州市城鄉空間聯系和功能聯系的綜合評價得分函數:
m1=45.638y1+21.12y2+12.12y3
m2=44.383y4+18.155y5+12.605y6+7.626y7
因為城鄉空間聯系和功能聯系同樣重要,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因而對其取均值作為城鄉關聯度綜合得分值,即:g=(m1+m2)/2。
評價結果分析
(一)城鄉關聯度空間分析
甘肅城鄉關聯水平在空間上呈現顯著的差異性(見圖1)。從甘肅省14地州市的城鄉關聯度來看,蘭州市關聯度最高,嘉峪關市居第二,平涼市第三,其余地州市的關聯度從金昌市的124.4下降至甘南州的22.2。
從城鄉關聯度等級劃分來看,蘭州市、嘉峪關市、平涼市、金昌市及天水市城鄉關聯度較高,屬于ⅰ級。其中省會城市蘭州市是隴中地區集聚和擴散效應最強的節點,嘉峪關市、金昌市是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亦稱河西地區的區域中心,平涼市和天水市彼此相鄰,形成了隴東南地區的區域發展中心。
城鄉關聯度處于ⅲ級的地州有武威市、張掖市和隴南市,其中武威市和張掖市都位于河西走廊。甘南州全名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其城鄉關聯度值僅為22.2,遠遠落后于第ⅲ級地州市,故將該州單獨劃分為第iv級。甘南州社會經濟條件均比較落后。
(二)城鄉關聯度和城鄉空間聯系、功能聯系比較分析
甘肅省14個地州市中超過一半的城鄉關聯度和空間聯系水平、功能聯系水平排名基本一致,這表明城鄉空間聯系、城鄉功能聯系與城鄉關聯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見表4),但三者并非完全一致。如關聯度排名第1的省會蘭州市,其空間聯系水平和功能聯系水平排名分別為第8和第3。蘭州市經濟空間分布上依然為二元結構形式,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經濟水平差距大,農業技術含量不高,民營經濟不發達,中心城市的核心集聚過強,而區域大集聚不足,區域合作與分工不強。因hx 蘭州市應積極探尋發展策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域合作與分工,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空間聯系水平位于全省最后五位的是酒泉市、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這五個地區彼此相鄰,都位于甘肅省黃河以西地區,即舉世聞名的河西走廊,亦稱河西地區。絲綢之路的輝煌已成為該區域的歷史,由于自然環境的變遷和人類活動的作用,大面積的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壞,荒漠化日益嚴重,現有各類荒漠化土地占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積的75.3%,耕地面積比在全省處于最低。再加上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干涸,有效耕地灌溉面積日益遞減。惡劣的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路、鐵路路網的建設和城鎮體系的發展,限制了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一切阻礙了該區域城鄉之間的空間聯系,同時也對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其中,嘉峪關市和“鎳都”金昌市均為典型的重工業城市,2010年工業總產值分別占全市總產值的77.8%和77.3%,較強的工業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拉動提升了區域社會、經濟的功能聯系水平,但未來區域社會經濟及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必將要求加強基礎設施和城鎮體系的建設,提升空間聯系水平,為區域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構筑強大的空間支撐體系。
臨夏州、隴南市空間聯系水平分別排第3、第5,而功能聯系水平分別排序第10、第13,表明這兩地區還未完全發揮其較好的空間聯系條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應尋找其中原因,促進其城鄉協調發展。其余各地州的空間聯系水平和功能聯系水平基本一致。對于空間聯系和功能聯系水平均低的甘南州,應繼續加強其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牧民收入,提高人民文化素質,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三)城鄉關聯度與城市化水平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分析
從城鄉關聯度與城市化水平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中可以看出:三者較為一致的有嘉峪關市、金昌市、蘭州市、白銀市、慶陽市、定西市和隴南市,甘南州三項指標排序都靠后,但相對來說,城市化水平位次和人均gdp位次都略高于城鄉關聯度位次14。這表明三項指標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一般來說,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該區域的城市化水平也相應的較高,必然有利于該區域的城鄉協調發展,因而其城鄉關聯度值也應該較高,反之亦然。
張掖市、武威市和酒泉市這三個位于河西走廊的地區,其城鄉關聯度位次均低于城市化率位次和人均gdp位次,表明河西地區城鄉區域系統的發展受到該地區廣大農村區域發展狀況的影響,薄弱的自然基礎,以及在基礎設施和城鎮體系的建設方面,廣大的農村區域不具有與城市較為公平的發展機會,制約了農村的發展,從而導致城鄉發展差距的擴大。
天水市的城鄉關聯度位次高于城市化率位次和人均gdp位次,平涼市和臨夏州的城鄉關聯度位次和城市化水平位次基本一致,但明顯高于人均gdp位次。表明這類區域整體經濟發展的遲緩,使得城鄉關聯度值雖然較高,但實際是一種低水平的均衡。這類地區可適當的優先發展城市,發揮城市的集聚-擴散作用,從而輻射帶動農村的發展。
結論
在詮釋城鄉關聯發展相關概念的基礎上,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構建了評價城鄉關聯發展的指標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甘肅省14地州市的城鄉關聯度進行了評價。評價結果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表明評價方法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地區的城鄉關聯度與其城市化水平及經濟發展水平是密切相關的,但又不可將三者等同。城市化只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一條途徑,城鄉區域系統的協調發展是一項涉及自然、經濟、社會的復雜系統。
判斷一個地區的城鄉關聯發展水平,應在相互的比較分析中進行全面的評價,包括不同區域之間的橫向對比和同一區域的動態縱向比較。由于收集資料的困難,本文只對甘肅14地州市做了橫向對比分析,有待日后進一步進行縱向對比分析,以期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曾磊,雷軍,魯奇.我國城鄉關聯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區域比較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
2.段娟,魯奇,文余源.我國區域城鄉互動與關聯發展綜合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
3.戰金艷,魯奇,鄧祥征.城鄉關聯發展評價模型系統構建—以山東省為例[j].地理研究,2003,22
4.羅雅麗,李同.城鄉關聯性測度與協調發展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
5.馬昂主,胡必亮. 城鄉
聯系:理論闡釋與模式選擇. 中國農村經濟. 1993(8)
6.蔡文春,張竟竟等.基于時空理念的區域協調度模型及實證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09,25
關鍵詞:《城鄉規劃法》、城鄉規劃、城鄉統籌發展、
一、城鄉規劃與城鄉統籌發展的關系
《城鄉規劃法》中明確提出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原則,將具有密切聯系的市、鎮、鄉和村莊納入統一的規劃,實施統一規劃前提下的管理,加強市、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保證一定空間距離范圍內的城市、鎮、鄉和村莊在資源調配、生活供應、設施共享等方面能夠實現相互依存、緊密聯系、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建設、資源浪費。
城鄉規劃需要堅持全面統籌發展的理念,從單純注重城市發展轉向更好地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區域的互促共進,從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轉向更好地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規劃編制要關注公共利益、長遠利益和社會公平,完善城鄉功能,營造良好人居環境,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二、完善城鄉規劃編制、管理體系
1、完善城鄉規劃編制體系,應堅持以城市規劃為重點,以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為依托,整合城市總體規劃、建制鎮總體規劃、村莊規劃、控制性規劃以及各種專項規劃,使規劃編制覆蓋到行政區域內的鄉(鎮)、村,構建科學、合理、合法的城鄉規劃體系,強化城鄉規劃對城鎮建設和發展的先導、統籌作用。
2、完善城鄉規劃管理體系,建立統一協調的規劃管理體系,按照“三規融合”的原則,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建立規劃的信息共享平臺,在此基礎上進行城鄉空間布局規劃,科學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強化全局意識,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時序,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土地供應計劃,有序推進城市建設;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點建設項目與城市、鎮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
積極推行“陽光規劃”,完善城鄉規劃編制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機制,擴寬公眾咨詢途徑,依法保障城鄉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使城鄉規劃編制能夠更好地反映社會大眾訴求。
三、城鄉規劃引導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規劃是一種空間戰略規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綜合調控手段。城鄉規劃在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通過統籌城鄉規劃,實現區域產業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強城鎮的輻射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實施好城鄉協調發展規劃,組織編制并落實城鄉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城鄉規劃、環境保護等規劃,是引導城市與鄉鎮之間實現一體化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城鄉統籌發展規劃,是通過城鄉規劃創造平等統一的新型城鄉關系,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營造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環境。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改善生態環境,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農村活力和農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鎮發展空間。達到城鄉之間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階段。
四、城鄉統籌發展的規劃原則
1、以城帶鄉、以鄉保城
依靠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減少農民數量,鼓勵農民進城和在城鎮從事二、三產業,通過城鎮的發展帶動農村的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集約調整城鎮產業建設用地,同時強化農村作為區域生態基礎的特征,保障城鎮地區的良好生態環境。
2、空間集聚、劃定城鄉
以“三集中”為基本形式,依據城、鎮、村三級居民點體系的規劃,鼓勵各城鎮和農村集聚發展、集約經營。通過劃定城鎮發展邊界,明確城鎮和農村的地域范圍,保持農村特色風貌。
3、設施先行、區域共享
城鄉統籌的首要任務之一是首先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和聯通,使城市基礎設施能夠服務于農村地區,通過在中心村市政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優先配置,引導農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錯位發展、尊重文化
引導城鎮與農村的差別化發展,二、三產業向城鎮集中,農村地區僅發展第一產業以及利用其農業、生態、文化資源發展的第三產業,突出農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鄉統籌發展目標
1、經濟目標:形成城鄉互補與城鎮產業化的富裕城鄉
城鄉統籌的經濟目標是形成一個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產業布局體系。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和工業園區的優勢,實現城鄉之間的合作;又要以城市為依托、鄉村為基礎、集鎮為紐帶,形成既服務于城市,又提高了鄉村的自增力,使鄉村盡快地富裕起來,并形成城鄉結合、工農結合開放型的經濟實體。同時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聚是實現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關鍵。
2、社會目標:實現勞動力自由流動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和諧城鄉
城鄉統籌建設需要解決勞動力轉移的關鍵問題,而吸納勞動力必須依托城鎮化進程,而由于空間發展機會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鎮化的效率必須鼓勵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形成就業崗位與居住空間相適應的健康城鎮化進程。
公共服務設施均化等是城鄉統籌的另外一個目標。在制定城鎮化發展戰略以及新農村發展戰略時要對農村地區發展放到重點位置,城鄉統籌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農村發展的重視。規劃的實施需要各級政府制定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區域性的協調機制、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制度,從根本上改變各自為政的發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場化管理體制,城鄉統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多方籌集資金,可按照國家、集體、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多層次、多渠道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把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向社會。
(4)空間目標:構筑內部資源與外部機遇相匹配的集約城鄉
城鄉統籌建設規劃核心在于高效的對空間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實現經濟產出和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勵有條件地區率先發展,優先扶持那些具有戰略意義、交通便捷、水土等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讓具有全局性影響的產業項目率先上馬,充分發揮政府對市場的引導性作用,通過集中建設交通、市政等基礎性設施來引導產業發展,合理規劃布局城市和農村建設用地;城鄉統籌建設同時要兼顧現狀和長遠發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備發展條件地區發展,促使國土開發空間的整體高效利用,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形成合理國土開發秩序,避免造成無序競爭和空間資源浪費。
(3)生態目標: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綠色城鄉
城鄉統籌建設要將生態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滿足自身需要而不損害自然環境。城鄉統籌建設要優先關注不可建設用地,優先劃定區域綠地、生態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禁止開發區域,控制戰略性、稀缺性資源,主動出擊應對快速城市化的無序蔓延,為城鄉可持續發展預留充足的生態空間;要優先劃定生態環境空間和布置生態環保設施,再合理布局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
同時要充分發揮鄉鎮的生態優勢就必須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農業上建立綠色農業生產體系,工業上實現循環生產、建立循環經濟體系,同時結合旅游資源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旅游等,建立鄉鎮的綠色產業體系。
參考文獻:
[1]羅承勇.影響城鄉統籌的制約因素和協調發展對策[M].決策導刊.2007.第10期
關鍵詞:城鄉區域; 新農村; 規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到擴大公共服務,圍繞實施各種項目來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環境的改善,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為農民提供最根本的公共產品和必要的人工服務。以此為目標,全面推進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建設,而這一切實現的前提必須建立在科學規劃和分類指導的原則之上。
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原則分析研究
統籌城鄉發展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目的是建立新型的城鄉關系實現城鄉空間生產要素合理配置促進城鄉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建設新農村改善城鄉功能和結構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別,應統籌城鄉空間發展。
1、城鄉空間區域協調發展。城市與鄉村是一個發展中存在著整體性關聯的區域要使一個城鄉混雜發展的綜合體逐步演變為城鄉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動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相互滲透.相互有機融合的整體,必須強調城鄉空間發展的整體協同性。城鄉空間需要有完善的規劃體系從國土規劃一直到修建性詳細規劃應層次分明,科學合理地解決相應層次的問題同時也應建立各級規劃的縱向聯系及銜接機制加強上層規劃對下層規劃的指導及下一層次規劃對上一層次規劃的反饋。加快城鎮、農村區域重組力度,突破現有行政區劃按照城鄉之間內在的客觀聯系進行農村居民點重組.在城鄉區域范圍內建立有序合理、功能藕合的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體系,形成以城市為龍頭、城鄉聯系、鏈條緊密、依存度高的產業集群和城鄉經濟圈。構建城鄉和諧的市場體系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形成城鄉兩大經濟系統間的資源流通和有效配置機制。減少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的重復建設實現區域水、電等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設施共建,資源共享發揮資源和資金的最大效益引導城鄉走向和諧統一。
2、城鄉空間的集聚與分散。集聚與分散是城鄉空間變化的基本表現,貫穿于城鄉空間發展的全過程。城鄉空間的集中與分散在發展的過程中達到新的平衡,城市空間和鄉村空間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從而形成網絡化城鄉空間結構。但國內在城鄉空間演化過程中,集聚與分散存在著自下而上的低級鄉村空間城市化現象致使鄉村地域景觀特色的缺失鄉村土地資源浪費嚴重,而且城市空間也呈現無序蔓延、擴散的狀態。統籌城鄉空間發展應將集中作為城鄉空間的本質屬性,加強人口向城區、城鎮集聚的政策引導,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中心城區、城鎮和中心村的快速發展。對于鄉村空間來說,可加強村莊布局規劃合理制定城鄉居民點布局體系促進村莊合理發展有效控制農村人均建設用地規模,以利于節約、集約用地。
3、城鄉空間發展的可持續性。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統籌城鄉空間應加強城鄉生態環境的保護,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觀,了解所在區域的自然資源容量和類型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和改善要有明確的態度重視環境在保持地區生態平衡方面的作用,采取各種技術手段將人工環境的建設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并制定有關區域環境保護的政策以利于引導政策向保護環境方向傾斜。城鄉規劃建設不僅要體現當代的文化、技術特點,更應保護和繼承傳統的文化和技術遺產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子孫后代延續歷史文脈的可能性。要繼承和發展地區建筑學,體現地方特色避免城鄉社會空間的分割與對立。
4、以人為本。在統籌城鄉空間發展過程中,要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人居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原有的水系、林木、綠地、風景名勝、人文景觀等優化區域、城鎮空間形態和空間環境,以此作為規劃的空間目標。高度重視城鄉基礎設施規劃,統籌考慮道路交通、給排水、供熱、供電、通訊、防洪、供氣等為城鄉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和便捷的服務并在配置生活服務設施、構建網絡化的城鄉共享的基礎設施時充分注意人們需求多元化的時代特征以保證社會設施的使用效率性和長期性。
二、農村規劃建設的相關策略
城市化是未來我國城鄉發展的基本方向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并行將是今后長時期內共存的局面以城市化途徑建設新農村是我們要面對的客觀選擇。
1、多種途徑增加農民收入。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現代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才會更加牢固。要采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改善進城農民的就業環境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促進資源轉化增值特別是依托現有資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2、加強區域村莊空間布局規劃。以村莊改造和整治為重點根據村莊撤并原則并與城鎮體系、建制鎮的規劃相銜接、科學預測和確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莊將村莊進行合理調整改變原有布局進一步合理化村莊空間布局。避免村莊發展獨立分散功能和設施缺乏配套和協調以減少通往各村的道路、供水、學校、醫院等基礎服務設施的投入。改造重點為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和新的用地標準,進行土地資源整合合理調整村莊內部用地結構,促進農戶集約用地。要維護村鎮規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建立健全村鎮建設管理機構,綜合應用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強化規劃的實施與管理發揮規劃的指導和控制作用.
3、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城市基礎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統籌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起城鄉共享、區域共建的協調發展新模式。加快村容鎮貌的整治工作重點是做好供水設施、改廁、排水溝渠及垃圾集中堆放點推進以農村改水為主的飲用水安全工程,村設垃圾收集站、配備保潔員,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積極推廣應用沼氣綜合利用工程實現農村污水凈化,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條件。
三、結語
由于歷史的原因,在我國長期以來是農村支持城市建設。廣大農村為城市經濟的發展作了貢獻。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時期。然而一些地方片面理解新農村建設出現了搞形式主義、破壞當地生態環境、走城市化病老路等問題。如有些鄉鎮大規模地撤村并村,對所有村莊都重新進行規劃樹立樣板.按統一圖紙建設對一些尚不具備建樓房的地方進行拆遷改建集中蓋別墅給當地農民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等。因此,應從統籌城鄉空間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農村融入城市推進新農村的規劃建設。新農村建設資金應重點用于農村道路、水利、生態能源、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廣播電視、電信及其他公共設施等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建設。通過村莊撤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重點建設某些重點村莊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居住環境質量。本文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可供同行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沈利.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初探[J]. 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7
城鄉統籌發展是一種新的觀念、新的理論,旨在使用統籌發展的眼光來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只有做到城鄉統籌,才能解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體制性和結構性的矛盾。實行城鄉統籌的發展模式,能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發揮城市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幫助和帶動作用。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必然選擇。所以,我們必須以城鄉統籌發展為契機,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目的,通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腳步,才能有效保證我國農村經濟的平穩、有序、較快發展,“三農”問題才有可能得以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才有可能實現。基于此,我們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建立出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格局,并通過轉變傳統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來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
一、城鄉統籌的發展戰略背景
隨著鄉鎮企業的突起發展,中國的城市化呈現出了以“人口就地城市化、迅速擴張小城鎮”為主的特點。在這種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城鄉戶籍依然分隔的現實背景下,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已經必然成為政府的最佳城市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政策。城鄉統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中五個統籌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政府更加注重農村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而施行的重要舉措。只有堅決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徹底貫徹“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改革方針,才能逐步地縮小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同時,只有實行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協調發展戰略方針,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戰略舉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鄉規劃統籌建設。要把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統一納入到地方政府的宏觀規劃中,這樣協調城鄉發展才能實現共同繁榮。這就包括了統籌城鄉的建設發展規劃、科學定位規劃布局;統籌城鄉的用地規劃、合理布局各種類型用地;統籌城鄉的基礎設施規劃、完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
(二)城鄉產業統籌發展。除了發展出“以工業化支撐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業化”的戰略格局,同時還要促進農村的勞動力積極地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從而實現農村人口逐漸地向城鎮集聚。
(三)城鄉收入統籌分配。依據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情況,從而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并進一步地完善農村的稅費改革。加大政策對“三農”財政的支持力度,同時加快農村的公益事業建設發展。建立起城鄉一體的財政支出體制,將農村的交通、生態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列入到政府財政支出的范圍中。
(四)城鄉制度統籌管理。要突破以往城鄉二元經濟的結構,糾正體制和政策上往城市偏離的問題,切實地保護好農民的根本利益,給農村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和空間,建立起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就業、戶籍管理等制度。
二、城鄉統籌視角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城鄉統籌發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也因此帶動了農村經濟的極大發展,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仍存在著一些矛盾與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予以解決。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在農村經濟發展及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和不均衡,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比較落后,城鄉的居民收入差距仍呈現出擴大的趨勢。盡管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農業生產力整體水平還比較低;產業的經營規模也普遍偏小;農業的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化不強這些問題也都未能根本改變,從而導致了農民的收入水平與城市居民的差距不斷被拉大。
二是農村科技發展水平落后,農業經濟發展更加受限。由于農村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還比較滯后,使得我國很多區域的農民都缺乏基礎教育,知識水平有限,這就導致了農業科技的發展在農村地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農業新技術難以得到有效和全面地推廣。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落后,從而造成了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低下,進一步影響了農業農產品的生產效益。此外,一些適合農村發展的經濟轉型政策也由于農民的知識水平而不能夠及時得到吸收和貫徹落實,這也使得農業的生產效率進一步降低。
三是農村的生產條件落后,農業環境的污染嚴重。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的水利、交通、電力和通信條件都比較差,造成了農村的綜合生產水平低下,導致生產進度極度落后。此外,許多地區的村鎮布局也非常不合理,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設施也極度匱乏。尤其是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很多污染企業都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地區,加速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農村污染現象更加嚴重。
四是尚未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相關的政策和法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全面發展階段,但是城鄉統籌發展的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地提高。尤其涉及城鄉統籌發展相關的深層次改革策略,如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地進行改革。
三、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
農村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反過來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支持和促進。農村的經濟和城市的經濟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的。在我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必須加強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支持和傾斜,統籌考慮城鄉經濟的全面發展,從根本上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
(一)基本原則
加強城鄉區域統籌發展,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以下原則:1.以人為本,創新發展:堅持以民主促民生,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上來。同時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努力促進城鄉區域發展一體化的創新和實踐。2.以城帶鄉,全面發展:堅持以新型城市化為中心,以城市帶動農村為主導,加快構建大都市網絡,做成大城市,做出新農村。3.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把生態經濟放在首位,正確處理產業發展、農村建設與生態經濟的關系,實現健康可持續的農村經濟發展。4.分類開拓,特色發展:堅持分類發展,因地制宜,區分特色,走功能發展的道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逐步地縮小城鄉差距,有序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二)路徑選擇
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在農村,而潛力也在農村。只有以新型城市化為主導,進一步地加強城鄉區域統籌,加快進行新農村建設,才能提升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并提高農民的富裕程度。所以,基于城鄉統籌視角,對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轉變、加快新農村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實施城市的帶動工程,積極推進城鄉融合。利用城市的帶動作用,通過輻射功能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快促進農村的第二、三產業發展,強化城鎮特色工業的相關功能區建設,從而能夠促進農村的工業集聚;建立產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較高、并且獨具特色、功能清晰的工業功能區;此外還要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建立起完善的城鄉統一、公平競爭的勞動力使用市場;建立相關的勞動力保障制度,實現農村勞動保障服務的全面覆蓋。二是實施農村的整治工程,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推動城鎮的道路、供水以及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進行延伸,同時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務積極向農村拓展。通過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加大農村自來水的普及率和衛生廁所的普及率,來全面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農村的環境工程,重視農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全面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健全改革農村的衛生體系,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的醫療服務網絡。三是實施農業的提升工程,大力發展都市農業。要優化農業的產業布局,在保護農村糧食生產的綜合能力基礎上,堅持生態高效的原則,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改善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經濟;提升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業,主動抓好市場的主體建設;轉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推廣和普及新型化肥和農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加強農業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農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創新農業的經營機制,完善以家庭承包的經營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四是實施教育的配套工程,促進農村技術進步。保障農村的義務教育,發展農村的教育事業,合理配置城鄉的教育資源,促進城鄉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努力引導大學畢業生向基層農業部門就業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各種培訓,擴充農民的專業技能,提高農民素質和能力。此外還要繁榮農村的文體事業,加強有線電視和廣播的覆蓋面積,切實提高農村的技術質量。五是實施政策保障工程,切實提高農民的生活保障。首先要采取優惠政策引導城市的資金投向農村,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努力完善農村的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的干預;完善新型的農村醫療制度,逐步提高農村新型醫療合作的覆蓋率;健全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完善的面向農村勞動力的社保制度;改善教育制度,配套計劃生育公益金制度,對相應的貧困家庭進行救助。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78205);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課題資助項目(2013)
作者簡介:葉昌東(1983-),男,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系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區域發展與城鄉規劃、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中國城鄉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對城鄉規劃建設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多規融合的規劃管理以及對生態、綠地等要素的重視。文章針對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鄉規劃專業的需求變化,結合農林院校在風景園林、國土研究、鄉村研究等方面的學科優勢,提出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的特色化教育應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生態景觀設計、土地利用、鄉村規劃。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農林院校;城鄉規劃;教育特色化;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TU9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1-0018-04
城鄉規劃專業與社會經濟建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全國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5個,城市化率從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3-4倍[1]。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建設帶來對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國許多高等院校紛紛開設了城市規劃專業,從20世紀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約140余所,學科背景由單一的以建筑學為主向地理學、風景園林、測量學等多學科發展。開設城市規劃專業的院校主要有三種類型[2-4]:一是有傳統建筑學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區域分析、宏觀分析為主的有地理學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風景園林學科為依托的農林院校。第一種類型的院校以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為代表,其重視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的訓練,培養的學生擅長物質城市空間形態的規劃設計,設計思維能力強;第二種類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為代表,其重視區域分析及宏觀社會、經濟分析,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第三種類型的院校以北京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為代表,其注重城市規劃中的生態規劃、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等領域的研究[5]。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對城市規劃人才的需求會有所差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大體來說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城市發展以物質性大規模的土木建造為主,對擅長物質城市空間形態建筑的院校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需求較迫切。第二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發展的主要任務逐漸過渡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人居環境、解決城市社會問題等,為擅長社會調查、宏觀經濟分析、區域規劃的地理學研究的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提供了發揮空間。第三階段,即目前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全球廣泛關注的話題,中國30多年來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12年黨的十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到來為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一、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鄉規劃社會需求的特點
生態建設是現代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從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產生開始,霍華德在其田園城市理論中就表達了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強調農田、綠地等要素在城市總體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機疏散、生態城市、綠帶控制、生態可持續發展等規劃理念中,均突出強調了生態環境建設的內容;目前全社會對生態環境建設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最新的城市規劃理論包括新城市主義、精明增長、緊湊城市、低碳城市等從不同的側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國經歷了30余年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時期,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是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目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圍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四個方面來展開。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的加大,也必將使城市規劃專業的社會需求發生重大轉變,其轉變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
城鄉統籌規劃體系的內涵是將城市和鄉村視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規劃。城市和鄉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鄉區域的中心,為城鄉區域提供現代化工商業服務設施;鄉村是城市的發展腹地,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勞動力資源和空間(特別是生態環境空間)。2008年《城鄉規劃法》取代原來的《城市規劃法》,標志著城鄉統籌規劃體系的正式建立和實施,城鄉統籌規劃體系有三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是將村莊規劃納入到統一的規劃編制管理體系中;其次是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更加突出城鄉一體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鄉村層面的規劃。近年來新農村建設規劃、美麗鄉村規劃、村莊整治規劃等一系列鄉村層面的重要規劃在全國鋪開,是城鄉統籌規劃體系實踐的體現,它為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多規融合的規劃管理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規劃管理強調多規融合。負責城鄉空間規劃布局的主要有建設部門的城市(鄉)規劃系統,國土部門的土地利用規劃系統,以及發改部門的產業發展布局規劃系統。多規融合的規劃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協調一致,要求多學科、多層次人員的參與。目前廣泛開展的“兩規銜接”〔包括城市(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包括城市(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多規融合”〔包括城市(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旅游規劃等〕模式正是順應了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視生態、綠地等空間要素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城市規劃重視生態、綠地等空間要素的布局,生態、綠地空間要素是城市空間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作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間載體,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環境質量等。當前在城市(鄉)規劃工作中開展的一些生態、綠地建設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如綠地系統規劃、綠道網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評選等,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時期人們對生態、綠地等空間要素的重視。
(四)構建節約型城鄉空間布局模式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城鄉空間布局模式強調節約理念,節約型城鄉空間布局主要是針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長期粗放式增長所帶來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構建節約型內涵式的城鄉空間布局模式;節約型城鄉空間布局主要從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四個方面對新時期城鄉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的優勢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學科優勢,可以在相關領域發揮更加深遠的影響和作用。從學科發展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開設城市規劃專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風景園林為主要依托的生態學優勢
風景園林專業是農林院校的傳統優勢學科,農林院校開設的城鄉規劃專業大多依托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科優勢,如北京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與城鄉規劃聯系緊密的風景園林專業的傳統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此外,農林院校在植物、園藝、農業、林業等生態學研究領域的優勢也有了展示的空間,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城鄉規劃實踐中也將大顯身手。
(二)以土地為核心要素的國土研究優勢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鄉規劃的核心內容,在這方面農林院校有較強的優勢。負責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門主要有規劃建設部門和國土部門,其中國土部門與農業部門有密切聯系。1986年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農村土地和城鎮土地分屬農業部和建設部主管,因此農業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較強的優勢,全國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中農業院校占多數。
然而由于國土部門和建設部門在土地規劃和管理方面往往難以保持協調一致,因此,在學科建設上土地資源管理和城鄉規劃專業的整合與聯系一直不太緊密。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多規融合管理模式下,國土部門和建設部門在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鄉規劃方面的協調將得到加強,這也為密切兩個專業的聯系提供了機遇,為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
(三)以鄉村為重點的地域空間研究優勢
鄉村是農林院校在地域空間上的重點研究領域,有長期從事鄉村區域研究的深厚基礎,是農林院校突出的學科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城鄉規劃重點是城鄉統籌,而鄉村區域規劃研究是城鄉規劃的薄弱環節,這就更需要農林院校在鄉村研究中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城鄉統籌的規劃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三、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教育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堅持特色化發展的方向。結合學科優勢,農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應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生態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是農林院校城市規劃最具特色的專業,其專業教育的重點主要包括:
1.綠地系統規劃
隨著生態文明在城鄉建設實踐中日益凸顯的重要性,綠地系統規劃已由過去僅作為總體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上升到單獨的規劃類型;空間上也突破城市內部公園綠地的局限,向區域性生態綠化網絡系統的方向發展。城鄉建設對綠地系統規劃的重視帶來對相關領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綠地系統規劃應當進一步作為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核心優勢和特色進行培育。
2.園林景觀設計
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將帶來對園林景觀設計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園林景觀設計是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向。
3.生態環境規劃
宏觀生態環境規劃是城鄉統籌規劃體系新的內容,農林院校在生態環境相關研究領域具備較強優勢,可以作為城市規劃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內容,農林院校在土地資源管理方面具備較強優勢,應當加強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整合,開拓新的發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國土空間布局。國土空間布局的優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多規融合”的背景下,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相關專業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統。由于具備地理空間信息的存儲、查詢、分析、展示等綜合功能優勢,目前地理信息系統在城鄉規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態文明建設中,隨著規劃空間的不斷擴大,地理信息系統將具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
(三)鄉村規劃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鄉村規劃是城鄉規劃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層規劃,規劃實踐工作量大,社會需求多,將成為促進城鄉規劃專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林院校在鄉村規劃領域具備較強的優勢,應當在鄉村規劃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鄉村規劃同樣應當作為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的重點方向。
四、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城鄉規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林院校的城鄉規劃專業在其中應當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農林院校應認清新時期城鄉規劃要求的變化,發揮自身的優勢,明確專業發展定位,找準學科發展方向。本文從社會實踐需求角度出發,分析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鄉規劃的新特征,立足農林院校的學科優勢,提出了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特色化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員以啟示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單賽賣,韓立云.“ 建設熱”時代背景下城市規劃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風景園林類高校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09,27(3):16-19.
[3]馮維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構想——融合建筑學與地理學的城市規劃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慶蘭,鄧清華,宋建陽.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區域與城市規劃模擬實驗課程改革構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鄭瑋鋒.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規劃高等教育是否應該更加專業化——法國城市規劃教育體系及相關爭論[J].國際城市規劃,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2.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P. R. China)
【關鍵詞】新城建設 全城城市化 空間拓展 珠海市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4-0109-04
目前,珠海正致力于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新城建設能夠使珠海城市空間得到“質”的擴張和增長,迅速提升經濟實力,推進城鄉體制改革,推動全域城市化進程,從而全面促進珠海城鄉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實施全域城市化發展戰略,是珠海在振興發展進程中,對突破資源、空間制約達成的廣泛共識,是落實國家戰略。拉開發展框架的必然選擇,也是當前珠海調整產業結構,擴大有效內需,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一、新城與全域城市化解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加速,城市增長本身帶來了新的形態,即形成了我們稱之為新增長中心的“新城”。目前,“新城”在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已經成為一個熱烈探討的話題。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特大城市的總體規劃布局中無一例外地都引入了“新城”的概念。通過加速新城建設來擴大城市空間范疇、推動該地區的城鄉一體化進程。就新城的具體定義而言,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這種新城中心充滿活力,已經或即將成為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中后期,區域經濟實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和上級政府協調和統一推進的作用下,城市化主要空間過程從少數幾個點通過城鎮體系擴散到整個區域。從而增強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進步,通過人口、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區域一體、協調的城市化過程和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其空間范圍基本上是以經濟城市的空間為邊界,在這種新的城鄉空間結構中,要素流動得越通暢,城鄉之間的經濟往來活動越頻繁,城市化空間越易于形成一個開放的、彈性的結構體系。因此,目前“全域城市化”意味著中國的城鄉結構調整和城市化問題,必須放在都市圈的大空間中統籌考慮。
新城傾向于在城市更廣闊的地理范圍內發展,它引導大都市區向多中心型城市演進,逐步形成與都市核心區互補與競爭的現代城市結構模式,而這個空間發展模式與我們所提出的“全域城市化”發展戰略是相契合的。新城的崛起,不僅促使大都市空間結構的演進,而且也進一步擴展了城市化的地域表現形式。一方面,原在大都市區內的部分職能逐步分散到了這些新城之中,從而減輕了大都市區空間和經濟成本的壓力;另一方面。新城自身又逐漸形成了組團式的衛星城市結構,從而提高了全域城市化的空間容量,推進了城市區域一體化進程。
二、珠海新城建設和全域城市化的背景和現狀
(一)背景
1 珠海城市化發展東西部嚴重不平衡
實現珠海發展目標,需要破解珠海東西部發展嚴重不均衡問題。從工業發展看。東西部的差距正在縮小。2001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為734.08億元,斗門區和金灣區(含高欄港)為191.45億元,僅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6%;到2012年,金灣區和斗門區的工業總產值已達1869.71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2728.51億元的68.52%。但從城市化發展的水平和質量上看。東西部的巨大差距沒有明顯縮小的跡象。因此,我們認為,為解決珠海市東西部發展的嚴重不均衡問題,實現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發展,必須推進西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迅速啟動西部新城的建設。
2 珠海建設珠三角西岸中心城市的愿景
2009年,國務院正式通過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將珠海定位為“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珠三角西岸的核心城市”。整個城市發展將按照“做強看東部、做大看西部”的思路,實施“東高西重、東商西實”的差異化發展策略。珠海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珠海城市定位為:區域性商貿、服務和金融中心、區域性海陸交通樞紐,珠江三角洲西部臨海產業基地、亞熱帶海濱風景旅游勝地。今后幾年將著力提升東部城區城市品質,快速提升西部地區經濟規模。
3 珠海城市空間體系的構建需求
未來幾年,珠海市要構建的城市空間體系分布,由一個主城區(中心城區南灣城區)、兩個地區中心(斗門城區、金灣城區)、三個新城(臨港新城、唐家灣新城、橫琴新城)、五個中心鎮(紅旗、平沙、斗門、白蕉、蓮洲)及40個左右中心村等組成。此外,還將重點加快建設“一橋、兩軌、雙港”(港珠澳大橋、廣珠鐵路、廣珠城際快軌、珠海港、珠海機場),迅速改變珠海的交通區位,從交通網絡末梢轉化為交通樞紐。增強港澳、廣深的輻射和珠江三角洲區域集聚力。為實現城市建設總體目標,珠海在“城市空間發展戰略”中提出“東延、西拓、強海、優山、美江、活島”的城市空間發展策略。為實現這樣的空間發展戰略,新城建設和全域城市化也必然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發展呈現新局面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十二五”以來,面對市場需求不足、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我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全區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17萬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8萬億元,年均增長10%;人均生產總值由7070美元增加到1.15萬美元,居全國前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070億元增加到1963.5億元,年均增長12.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由2273.5億元增加到4352億元,年均增長13.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6倍,年均增長18%。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十二五”時期,我區積極穩妥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構建多中心帶動、多節點支撐的城鎮化格局,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我區結合區情,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加速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55%提高到60.3%,“一核多中心、一帶多軸線”的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城市面貌、功能和宜居性持續改善。呼包鄂地區輻射帶動作用增強,東部盟市發展步伐加快,老少邊窮地區內生動力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十二五”時期,我區不斷強化社會治理,通過深入實施“平安內蒙古”建設工程,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人民群眾的安全感進一步提升;扎實開展“大接訪”行動,全面排查化解社會矛盾;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和風險防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扎實開展食品藥品安全整治,及時發現和處理風險隱患;防范和打擊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和顛覆活動,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法治內蒙古建設加快推進,依法治區取得實質性成效。加快民族文化強區建設,文化體制不斷完善,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草原文化影響力傳播力顯著增強。推動體育事業全面發展,競技體育和群眾性體育協調推進,體育產業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持續加大對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區支持力度,各民族大團結的良好局面進一步鞏固發展。
改革邁出新步伐
頂層設計逐步完善。“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以來,我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動經濟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成立了自治區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立足全局統籌謀劃改革,增強了改革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堅持科學施工、有序推進改革,明確各項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和可檢驗的成果形式,形成了協調有序的改革工作格局;堅持問題導向,嚴把改革方案質量關,做實做細調查研究、征求意見、論證評估、審核把關、反饋調整等環節的工作,確保各項改革舉措都能解決實際問題、取得實際效果。
重點改革率先推進。把鼓勵我區先行先試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價格改革、財稅金融改革作為重中之重,組織專門力量,實施專項推進,三項重點改革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現歷史性突破,首次厘清并公布了自治區本級執行的所有行政許可項目,首次實現了全區各級政府行政審批依據和標準統一化。價格改革逐步深化,水、天然氣等價格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資源稅費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財稅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初步建立起規范完整的政府預算體系。
試點改革走在前列。扎實推進國家在我區開展或批復開展的試點改革,嚴格落實責任,細化實化措施,全面抓好組織實施,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堅持從實際出發,開展了一批自治區級改革試點,鼓勵和支持基層積極先行先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區共開展自治區級以上各類改革試點116項,其中國家級試點36項,自治區級試點80項;各盟市自行開展改革試點221項。電力市場化改革、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碳排放權交易等一批改革試點走在了全國前列。
謀求民生新福祉
民生投入逐年加大。“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以來,我區堅持富民優先導向,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就業基礎穩定、收入同步增長的基礎上,把扶貧工作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度、寬領域、多層次向前推進,不斷健全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補短板、兜底線、織密網,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年間,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民生資金1.18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6倍。特別是近三年來,全區各級財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每年都保持在70%以上,累計投入達7653億元,各族群眾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
“十個全覆蓋”扎實推進。從2014年起,內蒙古啟動實施了3年1000億元的“十個全覆蓋”工程,加強組織領導、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采取巡回檢查、典型示范、嚴格考核和干部下鄉駐村等措施,有力推動了各項任務落實。目前,已完成投資886億元,84.4%的行政嘎查村完成了建設改造任務。“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全面實施,迅速改變了農村牧區落后面貌,拉動了經濟增長,促進了農牧民增收,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贏得了各族群眾的歡迎和贊譽。
【關鍵詞】統籌;城市規劃;工作重點;城鄉一體化建設
1. 加快中心城市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建設美好安康,是我們三百萬安康人的共同愿望和奮斗目標,是貫徹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結合本人的工作實際,就規劃引領城市發展,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談幾點認識
(1)安康市古稱“金州”,位于陜西省最南部,是陜、川、鄂、渝四省市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是連接祖國西南、西北通向華北、華中、華南的重要交通樞紐,陽安、襄渝、西康鐵路在此交匯。管轄一區九縣和一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陜西省第二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是東方圣母女媧的故鄉,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庫、中藥材之鄉、中國硒谷、中國民歌之鄉、中國茶鄉”等美譽。
(2)2013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批復》,《規劃》提出的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方向是:安康市建設新型材料工業基地和特色生物資源加工基地,建成上游地區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2009年12月省政府通過安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的批復。《安康市城市總體規劃》將安康中心城市確定為連接關天、成渝、江漢三大經濟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西北重要的清潔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安康絲綢、生物醫藥基地;旅游休閑、生態宜居的山水園林城市。《總規》將中心城市規劃為“一江兩岸、一心多區;山水環繞、橋道貫通”的結構格局,“六橫七縱”加快速外環形式的路網骨架系統,以及“一心、兩軸、三河、多帶、外環”的點、線、面相互結合的完整綠地網絡結構,形成“山水環繞、城景交融”的綠地格局。
(3)安康市遠景規劃為“打造核心、開發江北、西進東延、提升江南”,控制區按百萬人口大城市構架,將瀛湖風景區、漢陰至安康月河川道和安康主城區區域一并進行通盤控制,其規劃控制區范圍為45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規劃區160平方公里。按照“一江、兩岸、三區、五橋、八景”的總體空間結構進行規劃建設,以生態建設為主體,完善服務功能和游覽功能,形成“一江兩岸、一心多區;山水環繞、橋道貫通”的結構格局。
(4)按照規劃,安康市將形成“六橫七縱”加快速外環形式的路網骨架系統,結合高速公路形成環城高速,城市五個出入口通過快速環線與各個干線公路連接;按照力求豐富漢江水系景觀、突出安康山水城市的特點,形成“一心、兩軸、三河、多帶、外環”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綠地網絡結構,突現安康“山水環繞、城景交融”的綠色景觀。《總規》市域規劃依托陽安鐵路線、漢江城鎮發展帶,構建以中心城區為核心、月河川道城鎮帶為主體,旬陽、平利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城鎮空間結構。中心城區按照“打造核心、開發江北、西進東延、提升江南”的城市發展思路,逐步形成“一江兩岸,一心多區;山水環繞,橋道貫通”的空間布局結構。
2. 在《總規》的指導下,統籌做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項工作
(1)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工作。要以安康市中心城區為核心,以漢濱區、漢陰縣、石泉縣的月河谷地為主體,以旬陽縣和平利縣為兩翼,加快建制鎮標準化建設,構建以城鎮為支點,以農村新型社區為節點的網絡城鎮化發展模式,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形成城鄉統籌的新格局。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醫藥等產業,不斷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和城市功能,把安康市逐步建設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設施完善、特色突出、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2)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統籌城鄉規劃,發揮好規劃的龍頭帶動作用,關鍵是阿克力拜克?加爾旦別克規劃要先行。如果規劃搞不好,那么這個城市的建設不是雜亂無章一團糟,就是今天建了明天拆,勞民傷財,浪費財富。要充分認識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性。以前我們的一些規劃都是產業歸產業,城市歸城市,基礎設施歸基礎設施,相互間協調溝通不夠。在當前形勢下,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兩個規劃尤為重要。可以這么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先行,很多工作將寸步難行,這兩個規劃不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這兩個規劃的重要性,切實發揮兩個規劃的牽頭作用,各項建設必須嚴格依據這兩個規劃,搞開發區更要符合這兩個規劃,征地搞基礎設施建設也要符合這兩個規劃。當然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也要相互銜接、相輔相成。
3. 城鄉規劃引導城鄉統籌發展
3.1以城帶鄉、以鄉保城。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原則,將具有密切聯系的市、鎮、鄉和村莊納入統一的規劃,實施統一規劃前提下的管理,加強市、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保證一定空間距離范圍內的城市、鎮、鄉和村莊在資源調配、生活供應、設施共享等方面能夠實現相互依存、緊密聯系、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建設、資源浪費。
3.2空間集聚、劃定城鄉。
城鄉規劃是一種空間戰略規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綜合調控手段。城鄉規劃在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通過統籌城鄉規劃,實現區域產業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強城鎮的輻射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實施好城鄉協調發展規劃,組織編制并落實城鄉基礎設施、城鄉規劃、環境保護等規劃改善生態環境,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農村活力和農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鎮發展空間。達到城鄉之間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階段。
3.3設施先行、區域共享。
城鄉規劃需要堅持全面統籌發展的理念,從單純注重城市發展轉向更好地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區域的互促共進,規劃編制要關注公共利益、長遠利益和社會公平,完善城鄉功能,營造良好人居環境,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3.4錯位發展、尊重文化。
合理規劃布局城市和農村建設用地;城鄉統籌建設同時要兼顧現狀和長遠發展,城鄉統籌建設要將生態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滿足自身需要而不損害自然環境。
4. 工作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4.1加快啟動城鄉一體化規劃編制工作,城鄉規劃編制體系,應堅持以城市規劃為重點,以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為依托,整合城市總體規劃、建制鎮總體規劃、村莊規劃、控制性規劃以及各種專項規劃,使規劃編制覆蓋到行政區域內的鄉(鎮)、村,構建科學、合理、合法的城鄉規劃體系,強化城鄉規劃對城鎮建設和發展的先導、統籌作用。
4.2“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大膽創新、分類實施”的原則,打破城鄉規劃分割的格局,促進資源向農村配置。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大力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4.3發展區域優勢,確定城市特色。
4.3.1安康城市的最大資源是山水,安康城市的特質個性是山水城的融合。通過結構的有效組織;加強城市周邊的山體――龍王山、香溪洞、文武山、天柱山、鯉魚山森林化,成為城市際線遠景;培育城區漢江段及黃洋河、吉河、月河近城段河體及兩岸景觀自然化,并充分利用城市中的河體、局部丘陵、山體形成諸多園林化公園,成為城市片、線交織的中;加強中心區域和各片區結構的完善,充分通過橋道的貫通,和景觀廊道的貫通,使整個城市山環水繞,山水城相間,從而顯現山水園林城市格局。依據高速路、現有道路、鐵路、高壓走廊、江河走向確定城市道路格局,形成“六橫七縱”加快速外環形式的路網骨架系統。
4.3.2城市規劃必須要有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導,提出的“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統籌規劃、有限開發”的規劃指導思想正確,確立的“無限框架、有限布局,近遠結合、有機銜接”的規劃思路清晰,富有創新性,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一個真正的城市規劃領導者要具有前瞻性和高層次的統籌思想,立足長遠發展需要,科學謀劃,切實遵城市發展自身的客觀和地理位置的規律。努力實現規劃目標:
(1)充分利用區域自然資源、生態優勢、區位交通優勢,將安康城市打造成為具有區域競爭力,各類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城市。
(2)優化城市結構,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形態完整、布局合理、適應發展需求的新安康。
(3)強調陜南獨特的生態景觀特色,優化城市內外生態環境,通過人工綠化環境和自然山水的有機結合,體現“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共生”的生態型城市理念。
(4)突出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強化旅游休閑功能,營造多元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整體環境,將安康建設為旅游名城。
(5)充分結合城市建設實際,通過分期規劃,為安康城市建設提供靈活、動態、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指導。
4.3.3規劃是建設的“龍頭”。
(1)首先要高標準,高起點的定位城市發展方向和未來發展的規模,把具體的某個區域的功能也定位清楚,同時高質量的編制總體規劃、專項規劃以及近期規劃、控制性詳規。從而為城市發展建設提供有力的發展體系及框架;規劃做成了,并不等于城市建設就形成了,還要堅持建管并舉,要著力改變重建筑、輕設計,重建設、輕精致,重建成、輕管理的系列問題,一個好的規劃設計含概的并不是一個建筑的本身,一幢幢房屋,而是著力優化整合周圍的一切資源和要素,形成特有的個性特點,完整的配套設施、功能齊全的小區建設,適應小區發展需要的科學體系。比如:一個完整的小區規劃應有合理的供水排水能力,污水垃圾處理、社區活動場所等等都要統籌考慮,同步規劃,同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