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如何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不同文化背景,育兒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可以相互學習下,本文,心媽想與大家聊聊,法國媽媽如何給孩子自由,不變壞還懂規矩。這些年各種新式的教育理念瘋狂席卷我們中國媽媽大腦,聽到最多的詞,應該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自由輕松”“放養”等,這些理念背后的大致目的是,讓孩子擁有足夠多的安全感,在自由環境中培養孩子創造力,但是幾年后,媽媽們發現新問題來了,小時候太民主了,給了自由過多,長大后,想干啥就干啥,說什么都不聽。
給孩子自由的同時,不讓孩子變壞
媽媽們都在糾結一個問題:希望給孩子創建自由、寬松的成長環境,但又擔心沒有把握好尺度,自由就變成縱容,甚至讓孩子變壞!
那么,對于孩子來講,自由和規則的尺度在哪里呢?可以借鑒法國媽媽的育兒經,法國人給大家的感覺是自由浪漫、富有創造力,但又懂規矩懂禮節。大家比較熟悉的法國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應該是《爸爸去哪兒3》中劉燁的兒子―― 諾一,他媽媽是法國人。
《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個冰淇淋考驗環節,村長把一個冰淇淋和一些糖果用籃子罩起來,交給諾一和妹妹來保管,并說:誰也不可以偷吃,一定要保管好。這在炎炎夏日對孩子來說是極大的考驗,保管期間,兩個“壞”叔叔進屋,對他們進行各種考驗誘惑,諾一表現出非常好的自制力,堅持“不能吃的原則”,始終沒有被誘惑。
為什么諾一小小年紀就懂得規則,并堅持執行呢?因為對于法國媽媽來講,所謂的自由,是在規則之內的自由,不是毫無界限的自由。給孩子自由,是讓孩子擁有主動性,挖掘其內動力,能夠主動探索世界;給孩子規則,是要告訴他,這世界是有界限的,這個界限背后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比如大家經常會遇到一個情況,帶孩子去外面餐廳就餐,孩子在餐廳里大喊大叫或到處亂跑,有些媽媽會非常嚴肅地要求孩子必須得安靜下來,就位用餐,但有些孩子會聽,有些孩子會鬧得更兇。法國媽媽的普遍做法是,來到孩子身邊,蹲下去,跟孩子說,@樣做會影響到別人用餐,是不禮貌行為,如果你繼續這樣做,媽媽要帶你離開,你就不能用餐了;如果你喜歡這樣做,我們可以商量個時間,到公園自由玩耍。現在需要安靜下來,一起用餐。
法國媽媽,并不采用高壓手段讓孩子在規則前屈服,而是很明確地告訴孩子,為什么要尊重規則,如果破壞規則,需要承擔什么后果,并能說到做到,當孩子承擔幾次違反規則后果,會慢慢理解規則背后的道理,會懂得換位思考、尊重別人,并學會自制。
就如法國媽媽所說的,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規則之上,比如群居社會需要法制,保護每一個人的利益和安全;十字路口需要紅綠燈,讓交通更順暢安全,甚至連每項體育運動,都有具體的規則。所有的個人自由都是建立在不影響他人的基礎上,遵守規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自己和他人的自由。
為什么法國媽媽的教育要將自由和規則相結合呢?因為這背后發展出孩子兩個最重要的能力:主動性和自制力。只有擁有這兩個能力,孩子身心才會得到健康發展,給孩子自由,是讓孩子能夠用積極樂觀的精神,主動去學習探索;給孩子規則,是讓孩子擁有自制力,這不是壓抑孩子的天性,而是讓孩子能夠更深入理解這個世界,能夠用理性的思維去做正確的事情。
對于父母來說。最難過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到或聽到自己的孩子受到別人欺負。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做父母的能夠做些什么,對孩子說些什么?在寶寶的思想意識里,無所謂吃虧、占便宜,寶寶自有他對此類事情的理解和判斷。小朋友們在一起玩耍,小打小鬧時常有,打人的寶寶還不太能分辨是非。多數不是故意的:而被打的寶寶,通常也不記仇,過不多久就忘了。
在與小伙伴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你吃虧、他占便宜的情況發生。這種吃虧有時是物質上的,有時是身體上的,有時是精神上的。這是人生需要面對的一道“難題”。寶寶如何去面對、如何去選擇,會影響到他一生處理這類問題的行為模式,孩子處于人生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寶寶以后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擔起社會的責任,樂觀地對待人生,這個時期的生活經驗和教育至關重要。
吃點“小虧”對寶寶的社會性發展有價值。何為“大虧”、“小虧”?每個人的評價標準不同。比如寶寶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媽媽認為沒什么大不了,有些媽媽則會憤憤不平,找上門去興師問罪。其實,只要不危及寶寶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嚴,這種源于外界的行為或語言致使寶寶遭受的一點挫折,都可以歸之為“小虧”。不能“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吃點“小虧”,有助于培養寶寶寬容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寶寶社會化的進程。
寶寶缺乏寬容的原因
以暴制暴讓寶寶無法建立寬容之心
在孩子被欺負時,不少家長會氣憤地說:“下次如果再被打,你就狠狠給打過去,不要怕,打出什么問題,爸爸媽媽負責。”孩子記住了這些話,懷著一顆報復的心,從起初的還手,變成有人稍惹他一下,他便馬上反擊。而且打人時還不留情,出手很重。雖然他可能少被人欺負了,可性格卻變得越來越暴躁,心也越來越冷漠。在他的世界里,更多感受到的是爭斗和暴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與和諧。可孩子一旦變得敏感而易怒、總是防著人、常有不善之念,那他生活的世界,不是就成了一個黑暗與邪惡的場所?
孩子被同伴“欺負”時,有些家長甚至親自出面,當場“教訓”對方。孩子好模仿,家長的這種不正確的處理方式,無疑給孩子樹立了不良的榜樣,帶來了負面影響,讓孩子學會用類似的方式處理同伴間的沖突。若是長期處在這樣的熏陶中,孩子就更加不會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不會寬容別人。
錯誤歸因讓寶寶不知寬容為何物
孩子是家中的寶貝。有的家長看到小孩子被樹根絆倒了,會說“把這個樹根挖掉,打死樹根,扔了樹根”之類的話。甚至在家中不小心被椅子碰到跌倒了,長輩會邊哄邊拍打椅子說:“椅子真壞,讓寶寶摔倒了,奶奶替寶寶打椅子。”
家長沒有教孩子跌倒后自己爬起來:也未讓孩子感受跌倒并不值得恐懼,應該自然、勇敢面對:也不讓孩子懂得如何走,如何不碰到椅子,如何避免受傷。反而在跌倒時責怪椅子,把責任向外推。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就喜歡推卸責任、找借口,遇到問題喜歡責怪別人,看不到自己的錯誤,自然也就無法改正、進步。
愛挑毛病讓寬容漸行漸遠
寬容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文化影響。家長不正確的教育行為加劇了孩子對同伴的“計較”。家長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影響人物,其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之間或父母與鄰里之間,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都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漸產生自私的心理。例如,有的家長對吃比較講究,每次去吃飯,基本上會一直在挑毛病:菜如何不好、哪個菜本應該怎么怎么做、服務如何差勁,如果實在沒什么可挑的,那就說價錢的問題……
習慣于挑剔,那是因為總是盯著事情不好的一面。這種類似于受害者和悲觀者的心理模式對孩子來說尤其有害,因為孩子如果建立了這樣的心理模式,他以后的人生觀、世界觀很有可能是比較消極、灰色的。
讓寶寶學會寬容
在模仿中學會寬容
孩子的模仿力很強,在日常活動中,能夠精細觀察家長的行為表現。如果家長能夠在平時表現出盡量多的寬容。那么孩子看在眼里,也會在行為上模仿,這樣孩子便能習得這種社會。如對待鄰里之間的利益,家長謙讓一點,不那么斤斤計較,小孩看在眼里,就會慢慢學會寬容:父母遇到矛盾或沖突時盡量寬宏大量,能饒人處且饒人,孩子耳濡目染也容易原諒別人。
在游戲中學會寬容
培養孩子的寬容行為,游戲是最好的辦法。游戲中兒童要進行交往,誰都不肯謙讓游戲就不能繼續玩:大家一起游戲,玩具、物品要分享。由此可見,通過游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寬容。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意愿進行游戲,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戲。比如“大家一起玩”的游戲:在游戲中提供一輛玩具車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餅干,向孩子們提出,當有“客人”來做客時,“媽媽…‘爸爸”和“寶寶”應當怎樣分配這些玩具和餅干?在游戲過程中,孩子自然會把玩具車交給客人玩。
在換位中學會寬容
〔中圖分類號〕 G610〔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1)07(A)―0080―01
耐性是自制力的一種表現,即說話做事不急躁、不厭煩,能持之以恒的性格。這種自制力往往能使人在艱難困苦面前表現出堅韌不拔和自覺自制的精神,從而使個人具有一種震撼的精神力量,因此,培養幼兒的這一性格特征對幼兒的成長及今后的發展十分重要。如果不及早開始培養孩子的耐性,孩子長大后可能要承受“惡果”,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孩子會變得霸道,容易被自己的情緒左右,稍不如意就覺得無法忍受,不能夠冷靜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不能承受挫折,以至于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等。因此,是否有耐性,是決定一個人人生和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筆者在幼兒教育工作中發現缺乏耐性,甚至“急性子”的幼兒很多。有些幼兒吃飯時還沒吃幾口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玩,有些幼兒在搭積木時還沒搭一半就跑去看動畫片,有些幼兒上興趣班時如果發現自己怎樣也無法做好時便輕易放棄,遇到要求沒有被及時滿足的時候,一些幼兒還會發脾氣……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耐性的表現。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耐性呢?下面筆者將介紹幾種教育方法。
方法一:利用游戲,練專注力
專注力是忍耐力的基礎,如果幼兒的專注力好,自然容易有耐性。父母可多與孩子進行一些有助于提高專注力的游戲,如“找不同”、“找錯誤”、拼圖游戲、聽故事等,都能訓練小朋友的注意力,使他們長時間地專注于某一件事。
方法二: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幼兒的很多行為習慣是通過模仿習得的,家長和老師是幼兒最常模仿的對象,他們做事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做事的態度。因此,家長和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一個有耐性的人,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耐性。
方法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對于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東西,會使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所以培養孩子的耐性一定要把握循序漸進的原則。如,筆者在教幼兒剪紙時,先激起他們學習剪紙的興趣,然后教他們剪一些簡單的圖形,最后再教孩子們折疊紙張練習剪復雜的圖形。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孩子會發現紙張折疊的層數越多,剪出來的圖形越有趣,在逐步體驗成功的過程中,孩子的耐性也就得到了培養。
方法四:善于激勵,循循善誘
渴望得到贊揚和獎勵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教師和家長應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巧用激勵法,使孩子在做事時更有耐性。如,我的孩子愛運動,于是我每天早上會讓她和我一起跑步。為了增強孩子跑步的興趣和耐性,我特意繪制了一張跑步表現圖,根據她每天的表現貼上相應的小旗,這樣,孩子每天都會積極地要求和我一起跑步,不僅鍛煉了身體,孩子做事也更加有耐性了。
方法五:隨機教育,激趣
當孩子沒有耐性完成一件事時,筆者會巧妙地設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回到原來的活動上,并且幫助孩子把活動變得更有趣、更富有吸引力。例如,筆者所帶的班級有一個孩子對畫畫很感興趣,可總是沒有耐性畫完一幅完整的畫。有一天,她在紙上畫了幾朵小花,就跑去玩。于是筆者提議和孩子來個“畫小花”比賽,看誰先在紙上畫滿小花,畫出一個美麗的花園。孩子立刻高興地拿起了畫筆,專心致志地埋頭畫起來,還發揮想象添上了花壇、蝴蝶、蜜蜂等。
方法六:延遲滿足,學會等待
一、選擇典型案例,直面沖突情景
在培訓活動前,我們從全園教師的教養筆記中選了一個典型的沖突情景案例“不講理的奶奶”:下午離園時,麗麗的奶奶來接孫女,麗麗看見奶奶來了,一把從冬冬手中搶過向往已久的玩具。冬冬急了,沖上去狠狠地咬了麗麗。麗麗大哭,麗麗奶奶不管三七二十一,對著冬冬破口大罵。這時,作為教師,我該怎么做?
二、模擬情景,實際體驗
我們請一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教師扮演麗麗的奶奶,她事先作了準備,要表現得蠻不講理,難以溝通。然后,我們請青年教師一個個輪番上前做奶奶的工作,尚未輪到的教師一方面作為觀摩者學習經驗、借鑒方法、思考對策,另一方面作為評判者,在所有教師表演完后,將鮮花送給自己心目中問題解決得最恰當的教師。最后誰得到的鮮花最多就說明誰的方法最值得借鑒學習。下面截取幾個片段。
(片段一)
A教師:麗麗奶奶,您先消消氣,今天冬冬是不好,不該咬麗麗。
奶奶:那當然,難不成還是我家麗麗不對!
A教師:可麗麗搶東西在先……
奶奶:(火冒三丈)什么?那你是說我家麗麗做錯了?有你這樣的老師嗎!我家孩子被人咬了,到最后還是我們錯了,你這個老師分得清是非嗎?今天你不說清楚的話,我告到園長室去,什么態度嘛!
A教師:(窘迫,敗下陣來)
(片段二)
B教師:麗麗奶奶,您消消氣。冬冬肯定不對……
奶奶:(打斷)當然是他不對,肯定不對!
B教師:可您是家長,怎么可以跟孩子一般見識呢?你罵冬冬是不對的……
奶奶:(火冒三丈)什么?我不對?我罵冬冬,我還沒罵你呢!你是怎么做老師的,我家孩子在你眼皮底下被咬,你算什么老師。怎么教孩子的!
B教師:(語塞)
(片段三)
C教師:麗麗奶奶,不好意思,今天麗麗讓冬冬咬了,責任在我,是我沒有及時關注孩子,我向您道歉。
奶奶:(氣消了點)我也不是一定怪老師,是冬冬不好,(又開始激動)他怎么可以咬人呢!
C教師:是的,是冬冬不對,我一定狠狠批評他,讓他向您道歉。
奶奶:不光是他,他的家人也要道歉,他們怎么教育孩子的!我家麗麗臉上要是留了疤怎么辦?你要讓他們家長給個說法。
C教師:是是是,一定一定。
奶奶:那還差不多。明天你要給我個說法。我走了!
C教師:(如釋重負)好好好,再見!
觀眾:(愕然)明天你打算怎么辦?
(片段四)
D教師:麗麗奶奶,對不起,今天這件事責任在我。麗麗,來!被咬疼了吧,別說奶奶心疼,老師也心疼死了!老師給你揉揉。
奶奶:(嘀咕)看你怎么個說法!
D教師:冬冬,過來,老師可要批評你嘍,你為什么要咬麗麗呀?
冬冬:(一臉委屈)是她先搶我的玩具的。
奶奶:那你就能咬我家麗麗?
D教師:是呀。麗麗,你為什么搶冬冬的玩具呀?
麗麗:我想玩那個。
D教師:哦,老師告訴過小朋友,要想玩別人的玩具可以說一句好聽的話,是什么呀?
麗麗:請竹甘巴玩具借給我玩玩。
D教師:對呀。老師教你的這句好聽的話你怎么忘記了呢?我想冬冬聽了這句話肯定會把玩具給你玩的。冬冬,你說是嗎?
冬冬:是的。
D教師:我們冬冬是個大氣的孩子!可你現在咬了麗麗,該怎么辦呀?
冬冬:(上前幫麗麗揉揉)麗麗,對不起。
奶奶:說句對不起就行?
D教師:(不回應奶奶,轉向麗麗)麗麗,冬冬說對不起了,你能原諒她嗎?(麗麗點點頭)那我們拉拉手,仍然做個好朋友!麗麗真是個好孩子,怪不得老師這么喜歡呢!相信奶奶也喜歡讓麗麗做個大氣的孩子,對嗎?
奶奶:那總歸是。
D教師:來,讓老師幫你在臉上消消毒,小心發炎。
三、總結提煉,點石成金
在之后的評比中,D教師得到的鮮花最多。
在實際體驗和比較之后,每位教師都有很多感悟,主持人對此作了簡短的總結點評。反思各位教師在處理“不講理的奶奶”事件時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認為在家長工作中應注意“二戒三要”。“二戒”即一戒盲目遷就,因害怕起沖突而放棄自己的立場,只顧眼前,不計后果;二戒直言不諱,直率地指責家長,從而導致正面沖突。使談話陷入僵局。“三要”即一要學會自我反思,即使家長表現得蠻不講理,也要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自我反省,尋找自身原因,以贏取家長的信任;二要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心情,以真誠感動家長,為溝通作好鋪墊;三要注意溝通技巧,厘清是非、消除分歧,讓家長認同我們的教育理念,使事件得到圓滿解決。
四、對培訓方式的反思
1 情景模擬式培訓活動培養了青年教師的溝通能力
在培訓中,原本膽怯、害羞、不善言辭的教師得到了練習的機會,面對同事,他們大方自信、大膽交流,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為他們將來面對家長增添了不少底氣。原本常常詞不達意的教師體會到自己的一句話會引起軒然大波,而從其他教師身上則學到了如何讓家長心平氣和地接受意見。原本言辭匱乏、遇到事情束手無策的教師學到了多種多樣的處事方法。
2 情景模擬式培訓活動鍛煉了青年教師的抗挫能力
有的教師愛面子,有時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與家長交流,卻被家長的一些尖銳指責所“打退”。通過這樣的情景模擬活動,即使是再刁難的事、再難聽的話,教師們也遭遇到了,在此過程中也學會了心平氣和地應對,那么還有什么可怕的呢!他們開始相信“冰山總有融化時”,只要真誠交流、積極面對,就會慢慢得到家長的理解與認可。
3 情景模擬式培訓活動提升了青年教師的反思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家庭愈加重視家庭教育,教育方法從單純的經驗式、簡單化教育向科學化、系統化的教育轉變,教育方式也在由情感說教型向情理交融的榜樣示范型轉變。〔1〕這些轉變是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表現,同時也積極推動著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但我國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著不少誤區,主要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觀念的誤區
當前,多數家長已經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教育觀念依然陳舊,他們仍把教育子女的重心放在孩子的成績上,忽視了對孩子心理素質、個性品行與德育的培養。在這種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必然違背了家庭教育的規律,給孩子背上沉重的負擔,使孩子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造成孩子心理逆反,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內容的誤區
主要表現在教育內容的欠科學性和規劃性,家長沒有給孩子制定出一個很好的規劃,對子女進行教育的內容及要求,隨父母的一時沖動而決定,只憑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教育孩子;許多家長更是把自己沒實現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對于不符合家長要求的興趣與愛好給以粗暴的“扼制”,忽視子女的內心感受,結果造成孩子的特長沒有發揮出來,反而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與進取精神。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誤區
家庭教育方法的誤區主要體現為以下幾種。棍棒教育:父母缺少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只是以打罵孩子來達到自己的期望值,這種教育方式極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形成畸形性格。放任自流:父母不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任其發展,當達不到期望值時,又對孩子橫加指責,其結果必然助長了孩子的不良習慣,荒廢了學業。溺愛型教育:就是對孩子過分的寵愛、嬌慣,對孩子的正當不正當的要求不加區分地一味滿足,這種教育方式必然養成孩子的自私、驕橫、惟我獨尊的性格。報復型教育:就是教育孩子“以牙還牙”,這種以錯糾錯、慫恿報復的教育結果,讓孩子誤認為打人有理、報復正確,這顯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家庭教育環境的誤區
主要表現為不良的家庭關系與不健康的家庭文化。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的增多,家庭關系也出現了新課題。家庭關系的不良,主要表現在夫妻關系和婆媳關系上。〔2〕有的吵鬧打罵、不冷不熱或沉默對抗、冷嘲熱諷等等,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必然會對他們的心理素質造成不良的影響。其次,家庭文化氛圍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正如梅蘭芳的兒子會唱京劇,侯寶林的兒子會說相聲;然而,許多家長往往忽視了對家庭文化氛圍的營造,特別是有些家長經常賭博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又怎能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呢?
二、家庭教育誤區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長者對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及影響。家庭教育在多層次、全方位的國民教育大系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許多家長急于求成的心態,使他們在家庭教育中出現了許多偏差。
(一)對家庭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認識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是構成家庭教育這一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要素。〔3〕家長對受教育者的認識,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根本問題,不論家長是否明確意識到自己是怎樣對子女進行認識的,這種認識在家庭教育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它直接影響家長的教養態度、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在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可能是受傳統學校教育或歷史習慣的影響,不少家長對孩子是一個積極主動地發展的個體認識不足,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優點;在這些家長心目中,孩子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被動的個體。因此,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自主發展的能動性就被壓抑了,這就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4〕
(二)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響
家庭中的長者在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品行和人格,對家庭中的年幼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因此,家長的心理品質、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質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孩子。如果家長做事有毅力、對人比較寬容真誠,積極樂觀,那么他的這些品質就會不經意間推動著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相反,如果家長本身素質就不好,言行粗俗,自私自利,又怎么能為孩子樹立好榜樣,教育好子女呢?
(三)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
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終身的,家庭關系和諧民主、家庭成員間相互尊重理解,使子女從小就受到良好家庭環境的熏陶,而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習慣。〔5〕但是,有一些家庭經常發生沖突,使子女常處于擔心受怕的環境中,給子女造成心靈上的痛苦,尤其是家庭破裂而導致經濟拮據、父母角色的變化等都會改變他們努力養育孩子的方式。這一改變讓孩子措手不及,一時間無法調適從而容易產生抑郁、悲觀、不安全依戀和憎恨等心理障礙。因此,和諧溫馨的家庭教育環境是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
三、積極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如人的發展潛力、美德、幸福感、寬恕、感恩等,它是20世紀末由美國前任心理學會主席E.P.Seligman等人倡議的,是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力量、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主要內容,試圖以一種不同于傳統主流心理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去詮釋和實踐心理學。〔6〕積極心理學作為當代心理學領域出現的一股積極思潮,其成果對于家庭教育的實踐,特別是對如何促進孩子幸福快樂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啟示意義。
(一)善用賞識教育
積極心理學主張從“積極”入手,關注人們的積極潛能和積極品質,用一種開放性和欣賞性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重視人身上的優點和積極力量。作為家長,要革新家庭教育的傳統觀念,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優勢,采用積極教育的方法。即:強調家庭教育并不只是對孩子矯正錯誤、改造問題,不能總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做錯的事情上,而是要主動發掘與研究孩子的各種積極品質和閃光點,并在實踐中進行擴展和培育這些品質。家長要善于觀察,創建一種積極的環境來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創造性,而不是給以過多的控制和約束。家長要看到孩子是一個能動的獨立的個體,要盡可能地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通過積極、樂觀的心態引導孩子面對困難,善于用贊揚的手段來激發和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心理潛能。在生活中,家長應該多用賞識教育,即以人性為基礎,以賞識為先導,這樣便于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在能力。如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就要及時表揚他,讓他感受獲得贊賞的喜悅,這樣就會起到強化的作用。同時,家長們還要看到,隨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的獨立性會增強,理性抽象能力逐步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開始喜歡懷疑、爭論,對別人的意見不隨便盲從。對于他們,家長不應該對其嚴加呵斥和訓導,而應該以肯定的態度、欣賞的眼光和鼓勵的語言對待,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克服自卑心理,體會美好人生。
(二)重視孩子積極人格的塑造
積極心理學主張,人生來就有積極的心理元素,真正積極的、美好的人性品質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認為積極的人格特質是人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驅力。〔7〕心理學家認為,激發出人性中的那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寬容、責任、利他,人就會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因此,家長應該更注重對子女道德品質和積極人格的培養,要認識到成績、分數并不是一切,不要過分地追求高分數、高學歷,而是要加強對孩子進行積極的人格教育。所謂人格教育,通俗來說就是要教孩子學會做人,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外部世界,能夠分清是非對錯,學會承擔責任,讓他們在良好品格的形成中體會到快樂。〔8〕人格是人個性的社會化過程,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品質,包括對生命的珍惜、對理想追求和執著、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有堅定的價值觀和道德感、有愛的能力等;要教育孩子從小學會團結友愛,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懂得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所以,家長不僅要培養一個智商高的孩子,更要培養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
(三)學會換位思考
積極心理學關注個人的主觀體驗,重點研究主觀幸福感和快樂以及各種積極情感體驗的作用,這對家長教育孩子有重要的啟示。這就要求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尊重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愿望與思想強加于孩子身上。家長要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生活體驗與人生追求,而不是父母理想的實現者。所以,家長要學會理解和尊重孩子,多與孩子交流,要設身處地從孩子的立場觀察、思考問題,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要意識到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成人感、獨立感的增強、容易產生同成人的抵觸情緒和沖動等,做父母的要順應孩子生理、心理的成長,學會換位思考,與孩子多進行平等的、民主的心靈溝通。同時,還要教孩子多關注積極情緒,如幸福、樂觀、滿足、自信、寬容和希望等。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比消極的情緒更能促進學習、提高智力且還有助于擴大人的心理資源,更加有利于人們發揮潛能。這種積極性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永久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它能引導人們在幸福感中做事。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體驗這種積極的情緒情感,使孩子能夠更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四)營造積極、和諧的家庭環境
初為人母和人父的青年一代,在感謝上帝賜給了你一個可愛的小寶寶時,千萬別忘了,上帝更希望你能將他培養成才。你希望你的小寶寶身體健康活潑可愛,你可知道他將接受你的塑造,你的一切努力都會決定或影響他的將來。他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你的身邊,等待著你在這張白紙上繪畫素描。他將成為一張廢紙,還是合格的畫卷,還是令人欣賞的畫卷,還是價值連城的畫卷。作為父母的你可要好好選擇,當然也看你是位水平如何的畫家哦。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爸媽,幸福的期待不成為泡影,筆者在此慎重地給年輕的爸媽一些建議。
1懂得如何才是愛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親分不清自己的哪些行為是愛自己的孩子。有時會將溺愛當成真愛,或者由于私心的原因偏愛自己的孩子。這樣就會把孩子帶入危險的邊緣,慢慢地因為父母親的這種愛的庇護而迷失方向甚至誤入歧途。過于心疼孩子也是種溺愛,孩子應該要有適當的磨練,有一定的抗壓能力,父母要能忍心讓他去經歷風雨,而不是一味地呵護。
母雞啄小雞,不是母雞很殘忍而是母雞愛小雞。母雞為了小雞能脫離自己學會生存,不得不用殘忍的方式趕走小雞離開自己。這種看似殘忍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深沉的母愛,有時候是我們人類所不及的母愛。世界上的所有生物,為了生存都需要競爭,物競天擇和優勝劣汰是大自然不變的生存法則。
現在有的學生上大學了,還不會洗衣服,將衣服郵寄給母親洗,這是種多么可怕的事情。不要說他將來的生存能力會如何,就說他現在情況是多么的糟糕。可以想象我們有的父母親對自己的孩子“愛”到了什么程度,這是種危險的愛是種會反彈的愛。過分的給予不一定會有好的回報,根據有的實際報道,可能還會帶來殺身之禍。現在不乏有弒殺親身父母親血案的案例。我們還不能清醒嗎?還會想不到是誰在培養了這些六親不認的殺手嗎?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愛要慎重,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愛!
2學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有的父母親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他有什么想法。而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要求和加在孩子身上的自以為的正確想法 ,并不去考慮孩子的想法,對于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更不會去在乎了。有時候我們都認為孩子的想法是幼稚的是錯誤的,只有自己是正確的,自己是不會害孩子的。我們哪里知道,偏偏是我們自以為是的想法害了孩子。
所以,父母親要學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和他們友好的溝通交流。 這樣我們才能真確地引導孩子和我們自己,有時候,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他們也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孩子的內心世界很豐富,這也是他們開發大腦創造力的最佳時機。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親,要用一顆童心與他們溝通交流,和他們一起玩游戲,一起郊游,一起探討大自然的奧秘,一起和他們問十萬個為什么。我們成了他們的后勤保障和協陪員,當然還是老師,有時候還是學生。
3和孩子一起成長
現在,我們年輕一代大多數只生育一個孩子,所以孩子有時候在家里缺少玩伴,于是我們便成了孩子的玩伴。我們將成為伴隨孩子一起成長的好伙伴,我們要充當好這個角色不易。因為有的年輕人喜歡自己出去玩,把孩子關在家里或者交給父母親。這樣做弊端很多,把孩子關在家里,就把孩子與外界隔離了,不利于孩子接收更多的新鮮事物,對孩子的完美性格的養成也不利。交給父母親,也不是不可,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考慮。但是長期這樣做是不行的,因為隔代有很大的代溝,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成長。這兩種情況都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的年輕爸媽把孩子交給托兒所,這樣做也不太好,因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是父母,他在陌生的世界里,容易養成孤僻癥。我們做父母的要自己慢慢地把他們交給社會,讓他們有個美好的童年。
和孩子一起放風箏是件快樂的事,和孩子一起做作業是件快樂的事,和孩子一起親吻大自然是件快樂的事,和孩子一起逛街是件快樂的事。和孩子在一起做的所有事都是快樂的,他會使你更年輕,永遠擁有一顆童心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我們快點學會與孩子一起成長吧,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多么地需要快樂啊,我們在工作過后是多么地需要放松啊!而孩子就是我們快樂的源泉。
4培養孩子養成一些好習慣
孩子好習慣的養成,會影響他一輩子。一個人有無好習慣,是決定他將來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都是望子成龍的父母親,你說你愿意會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影響孩子將來成功的因素嗎?
要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首先,我們自己要養成好習慣。我們是孩子們最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值千金。相信成功的我們不會不在孩子們面前,做個好榜樣。
孩童時是最易塑造的時期,父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特愛學自己的父母親,他們認為自己父母親做的事都是正確的。當然,我們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我們也這樣要求孩子的:聽父母親的話就是好孩子。但是前提條件是,首先我們的言行是正確的。孩子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我羅列了一些可供年輕爸媽們參考的好習慣。
1.講衛生
2.懂禮貌
3.有愛心
4.有同情心
5.愛勞動
6.勤觀察
7.愛思考
8.愛看書
9.好奇心
10.有條理
11.懂得感恩
12.學會堅強
13.有毅力
5鼓勵孩子去超越
有的父母親會說:我的孩子膽小,出不了眾。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孩子不敢超越。如果,我們的孩子長期不敢超越自己,將會影響他以后的發展。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不能小看這一點,要加以重視,好好培養我們可愛的寶寶,可不能因為我們的忽視而影響了他們的前程。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孩子是膽小,說膽小是個錯誤的觀點。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應該再出現膽小之詞,因為我們都知道,膽小只是個借口。我們不能讓孩子學會找借口,我們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力,讓他們敢于挑戰自我,突破自己,從而超越自己。
作為父母親的我們可不能成為孩子愛找借口的榜樣哦!
6讓孩子懂得珍愛一切
擁有的不知道珍惜,沒有的拼命地想擁有。這是我們常走不出的怪圈,更別說孩子了。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懂得珍惜擁有的,知道一切都是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這其中包括物質、親情、友情等。讓我們的寶寶從小知道要好好地珍愛這一切,好好地經營這一切,才能快樂地活著。特別是親情和友情相當于鏡子,你高興他也高興,你悲傷他也悲傷,你的情緒影響了周圍的情緒。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多一點笑容掛在臉上的重要性。
俗話說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我們做父母的要多掛一點笑容在臉上,無論我們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了多大的麻煩,遭受了多大的挫折,回到家里后都要保持一張笑臉面對家人。特別是在小孩面前,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我們自己要珍愛一切,孩子才能慢慢理解和接受這一思想。
7要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感恩,不會有“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思想。這個人是不會得到更多的朋友的,是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先成就他人才能后成就自己,得到他人的恩惠要懂得回報,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是能幫則幫,有難必幫,有求必應,這樣才能聚集人脈。在21世紀,沒有一定人脈的人,想干出一番事業來,是很難的。
我們作為父母親要在孩子面前做好這方面的榜樣和教育。假如說,我們讓我們的孩子提了一下鞋子,要對他說:“辛苦你了,小寶寶。你真行!”。我們千萬別認為這是他們應該做的,也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并且不放在眼里,輕易地就讓這樣的事,平平靜靜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久而久之,我們的回報是:孩子們不會幫我們干提鞋子這樣的小事了。對不起,我們只有自己親力親為吧。
我們帶著孩子坐公交車,遇到有人讓座給我們的孩子時,馬上要教孩子向人家道謝致敬。千萬別認為這是人家應該的,這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受人恩惠要立刻道謝,并且,他長大后也知道向弱勢群體讓座,和懂得去幫助弱勢群體。
做父母的,我們不但要自己言傳身教,還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任何一個教育他們的小事例。讓孩子從小懂得不能有“勿以善小而不為,惡小而為之”的思想。
8學會與他人相處
現在,好多孩子出去,不懂得與他人相處。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希望他人圍著自己轉。這樣就很難融入集體當中去,容易陷入孤軍奮戰的絕境,找工作都成問題。所以學會與他人相處很重要,我們做父母的,在他們孩提時就要好好教育他們,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技巧和道理。
有的年輕父母自己的個性就過于張揚,更何況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也是如此,這樣就會不經意地讓我們的孩子也學會了個性過于張揚。我們知道個性過于張揚的人容易得罪他人,不利于與他人相處相容。
我們要學會克制自己,特別是在孩子面前,更要懂得克制。對自己個性過于張揚的孩子,要用換位思想教育他,讓他懂得:別人如果個性過于張揚,自己也會受不了。
與他人相處是個藝術性的難題,不是說做到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克制,自我調整,自我提升,才能辦到的事情。它是一種一定境界的修養的體現,是種超能力的表現。
9懂得給予比索取更有幸福感
我們很多時候認為索取是種幸福快樂的事,因為自己將擁有更多,誰不希望自己能力和財富雙豐收啊。而實際上給予比索取更有幸福感。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為了幫助他人而收獲幸福和快樂。舉個例子,別人從你這里索取了100元,你會喜歡他嗎?他會在你這里收獲快樂嗎?相反是你的白眼和痛恨,至少是不友好。相反,別人給你100元,你會給他白眼和痛恨嗎?我相信你給的可能是快樂,是笑臉。
我們現在好多孩子只是一味地向父母親索取,而我們也只是一味地滿足。這樣,我們的孩子到了社會上就只懂得索取。你說我們的孩子還會受社會歡迎嗎?有能力給予,才能有所收獲。先要學會給予,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有地位,才能有更大的收獲。
走進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給的,所以我們要懂得熱愛大自然。只有我們懂得熱愛大自然,才能很自覺地去保護大自然,去維護大自然,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享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
我們要經常帶我們的孩子去體驗大自然的美好,讓他們愛上大自然的神奇,讓他們懂得珍愛生命,讓他們知道人在大自然當中的渺小。
影片主要講述了在一個姓“利特”的家庭里有很多人,但卻只有一個小孩喬治,喬治在家里很孤單。為了喬治心靈的充實與健康,他的爸爸媽媽從孤兒院領回來一個可愛的小精靈――小白鼠斯圖爾特。斯圖爾特會說話,有智慧,在這個對他來說超級龐大的世界里,一心想尋找家的歸屬感。當他被利特一家收養之后,便開始了一場和各種角色一起的冒險活動――包括他的宿敵(家貓斯諾貝爾)。在這場經歷中,斯圖爾特心懷夢想,努力去追尋,不輕言放棄,最后他終于理解了家庭、忠誠和友誼的真正含義。而斯圖爾特為追尋理想所表現出來的膽量和無畏的精神及勇氣,也成為我們追求夢想的榜樣。影片中蘊涵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是值得我們深思并借鑒的。
一、社會教育
隨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受杜威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美國的社會教育普遍比較重視在親子活動中讓孩子通過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來學習知識、增長才能、陶冶情操。影片中爸爸和鼠小弟幫助喬治共同制作船模,還陪同喬治去參加船模比賽。在這些親子活動中喬治會感受到成長的快樂,學會自己思考并解決一些問題。所以,當喬治的父母為要不要告訴他鼠小弟被假冒的親生父母接走,現在下落不明時,喬治已經自己發動家人通過多種渠道在找尋鼠小弟了。喬治正是在這種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促進了其社會性的發展。所以,不管做父母的平時工作多忙,都要珍惜孩子幼時的短暫時光,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盡可能多地與孩子在一起,盡可能多地陪同孩子參加一些親子活動,與孩子一起感受成長、感受生活。
二、家庭教育
(一)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
“是你高?是我高?”“你也高,我(他)也高!”這句臺詞在影片中出現了三次。這句簡單的臺詞恰恰體現了利特家族中家庭成員之間是相互平等的,沒有身份高低之分。即使是對領養的鼠小弟,也非常尊重他的人格,親屬們都非常開心、熱情地來祝賀新家庭成員斯圖爾特的加入,并送給他各種禮物。正是由于喬治父母對孩子的尊重、關心和愛護,所以鼠小弟強烈感受到這個家的親情和溫情。當鼠小弟在孤兒院聽爸爸說:“一家人在一起待久了,就會息息相通的。”鼠小弟因此表現出對家的向往。當每晚臨睡前媽媽親吻他并和他道晚安時,鼠小弟陶醉在幸福中。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和父母一樣具有獨立的身份和人格,他們雖小卻有著自己的想法,更有他們應該享有的權利。有時,我們常常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與我們完全平等的獨立個體的尊嚴,我們也就習慣了高高在上,往往以權威者的身份要求孩子做這做那,一番指手劃腳之后,才發現孩子們做的與我們要求的相去甚遠。其實,孩子們不需要居高臨下的命令,不需要簡單粗暴的訓斥。作為父母,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喜好和特長,盡量滿足他們的合理愿望和要求,把孩子放在一個與大人平等對話的位置上,并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設身處地地去換位思考。這樣孩子心靈的田園就會始終生機勃勃、充滿陽光,孩子個性的幼苗才能蓬勃成長,枝繁葉茂!
(二)做孩子的支持者和鼓勵者,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影片中的喬治一開始由于不自信,所以想放棄船模比賽。爸爸不僅與喬治共同制作船模,還及時地鼓勵喬治:“輸贏并不重要,只要盡力了,就很開心!”喬治在來到船模比賽的現場時又臨陣退縮,說要等有了幸運短褲再來參加比賽。爸爸又勸導喬治:“過去的比賽你確實沒有贏過,但重要的是你努力了。”可以看出,喬治的爸爸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是以支持、鼓勵為主,鼓勵孩子大膽去努力、去嘗試,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對待身邊的事物重在過程,看輕結果,以美好的心態去面對結局。在父母的支持、鼓勵下,在鼠小弟的幫助下,喬治一舉奪得了船模比賽的冠軍。可見,自信心就像催化劑,將喬治的潛能激發了出來。
愛迪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孩子有了自信,就等于給他的心理系統安上了發動機,他將會因此不斷進取,不斷進步。相反,自信心缺乏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難,就會表現出消極畏縮的行為模式,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孩子在人生的成長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坎坷和波折,面對挫折,如何從困境中走出,如何闖過一道道難關,樹立自信心是至關重要的。多一份自信,便會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因此,我們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將其弱點與這方面較好的孩子相比,使之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敢大膽嘗試。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優點,并及時給與表揚和鼓勵,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力量。這樣,孩子就會自信地參與各項活動。另外,我們可以對孩子提出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和要求,讓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經過努力獲得成功,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如果孩子在生活中能始終保持一份自信,樹立“我行”、“我能做得到”的想法,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動,意志便能得到鍛煉。
三、自我教育
(一)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
影片中的貓――斯諾貝爾,從一開始的嫉妒斯圖爾特到后來當他看到家人焦急萬分地尋找鼠小弟,以及鼠小弟在躲避野貓追捕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無畏、勇敢的品質時,深切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可貴,從而逐漸轉變了對鼠小弟的態度,從心理上慢慢接受了鼠小弟是家庭成員的事實。他在這場心理成長歷程中,懂得了寬容,學會了理解。所以當野貓再次追捕鼠小弟時,他與鼠小弟冰釋前嫌,互相救助,躲開野貓的追捕,最后馱著鼠小弟重新回到了利特家,開始迎接新的生活。
寬容是一種美德,它是人與人交往中一種積極的體驗,是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前提。作為成人,我們要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孩子,要以一顆愛心去理解孩子,以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幼稚”和“無知”,以平和的心態去寬容孩子的過錯。可是,生活中有些家長在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時,家長不是教育孩子要寬容同伴,友好地和同伴相處,而是教孩子“誰打你,你就打誰”,給孩子以誤導。其實家長應該讓孩子懂得只有寬容別人,才能鞏固發展與同伴的友好關系,才能擁有更多的朋友,才能享受更多的快樂!
(二)主動交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影片中的鼠小弟機靈、可愛、善良、勇敢,當一開始喬治不接受他這個弟弟時,他主動說:“做不成弟弟那就先做朋友。”喬治和鼠小弟間是以朋友的身份開始真正交往的。后來,鼠小弟幾次主動找到小白,要和小白交朋友,即使開始時遭到了小白的拒絕,可他不氣餒、不放棄,最終兩人成為好朋友,并且共同救助,躲避開野貓的追捕。
關鍵詞:德國;學前教育;教育理念;教學內容
學前教育到底應該教些什么、幼兒應該學些什么?這是我國近年來對學前教育思考的重點。文章對德國學前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做出詳細介紹,希望對我國的學前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一、基本理念
(一)對教育的認識
學前教育是一項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積極參與的社會活動,只有在雙方互動、主動營造友好交際環境的前提下,教育才能順利開展。從教育的目的和內容來看,學前教育應放眼到更深遠、更廣闊的層面,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個人發展,即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以保障其日后積極正面的個性塑造。第二,互動培養,即培養孩子與同齡人和成年人的互動和交際應變能力。第三,注重文化,即孩子應當將哪些社會價值內化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從而應對多元文化社會中的一系列合作。第四,培養認知,即孩子至少應當掌握哪些知識,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游刃有余,并能憑借這些知識開展自己的人生規劃。第五,其他影響維度,即在培養孩子的其他能力(如決策能力、社會責任承擔能力等)過程中為其創造更多的機會。
從上文來看,教育應該把重點首先放在對孩子基本能力的培養和價值觀塑造方面。然后,孩子再通過這些已經形成的基本能力和價值觀學習具體的知識。德國學前教育認為,能力比不斷更新的專業知識更為重要。因為基本能力和價值觀能幫助孩子從容應對紛繁復雜的變化,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社會互動,應對不同文化背景帶來的挑戰。同時,能力的培養不能踽踽獨行,而應始終結合特定的教育內容,將其置于當下環境和社會交際之中。由此,能力的培養與知識的獲得密不可分。廣博的基礎知識和扎實的基本能力為孩子在信息和知識的海洋中提供方向,進而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同時,家長在孩子的人生決策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將長期影響孩子是否能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學習觀。
此外,孩子將會通過多渠道發展基本能力、形成價值觀和獲取知識。而這些渠道可能只是在形式上有正式(如中學、高校、幼兒園、音樂學校、藝術學校)和非正式(如家庭、同齡人、朋友圈、媒體)之分。因此,所有能夠提供教育的地方都應該引起學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重視。由此,教育是各個知識渠道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結果。這些知識渠道從孩子一出生起就已經存在并發揮作用,因此,除了教育機構之外,家庭和同齡朋友圈被認為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教育渠道。
(二)教育的核心目的
在知識型社會中,教育與學習是開放的、貫穿一生的主題。然而,在人的一生中,最初的六年和小學階段被認為是最佳的強化學習和個人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習過程與大腦的可塑性、可變性和適應性緊密相關。在此期間,孩子對基礎知識和技能掌握得越多、越鞏固,他們將來的學習過程一般就會進展得越輕松,他們也越容易取得成功。因此,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能夠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石。
對學前教育核心目的的理解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1.強化自主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教育應當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自我管理并了解自身的優缺點,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要在最大程度上給予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應當為他們創造承擔社會責任的機會。例如,讓孩子學會對自身行為所產生的后果負責;為孩子創造發表意見和進行選擇的機會,增強他們積極參與對話的意識,鼓勵他們為自己或為他人作出決定;給孩子布置任務并賦予他們相關的責任,培養他們為自己和他人承擔責任的能力。
2.提高學習方法方面的能力
入學前,孩子掌握的學習方法能為其日后的終身學習做準備。通過有針對性地督促孩子學習,可以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內容、思考過程和對學習的掌控、調節能力有初步認識。要提高以上這些學習方法方面的能力,需根據孩子所處的特定情況配合相應的訓練。
3.提升應對變化和壓力的能力
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發現,有些人雖然經歷了不幸的童年、命運的打擊或是窘迫的生活境遇,但是他們仍然能夠茁壯地成長,并保有積極的心態,然而在同樣的情形下,有些人則飽受心靈創傷。一項有關“抗打擊能力”的研究很好地解釋了這類現象。兩者之間的差別在于后者缺乏前者所擁有的某些性格優勢,如積極的思維方式、創造力、信任感、自我反思能力、社會能力和必要的社會交際資源。這些品質是保護人們身心平衡的“緩沖器”,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減輕心理壓力。這里提及的抗打擊能力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人們想要獲得這種能力,其家庭關系和受教育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三)學習與游戲的關系
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正是通過游戲,孩子可以將自己與所處的世界聯系起來。游戲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行為目的具有純粹性,其二是能改變主體與現實的聯系。在游戲時,孩子能夠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式,發展自身的行為能力,甚至是創造力。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也會簡單地扮演人生的不同階段,或將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進行富有獨創性地加工、整合與重塑。因此,游戲有助于孩子在社會大環境中成長,鍛煉能力和塑造個性。
游戲的形式要視孩子的年齡段、成長狀態、興趣愛好和自身需要而定。游戲是孩子內心感受和經歷的外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游戲形式的難度也要相應提高。在游戲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學習能力和行為方式取決于諸多因素,如不同的游戲材料、成年人的幫助等。
德國學前教育專家認為,游戲與學習并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而是同一事物的正反兩面。兩者之間同大于異、緊密相連。游戲與學習都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戶。自由游戲的過程常常也是孩子學習的過程,因為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也在學習如何去玩。甚至許多項目的開發靈感就是從游戲的過程中獲得的。在學前教育階段,對于自由游戲和有計劃學習的傳統區分如今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學習的過程往往包含著自由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孩子也會獨自思考學習內容或者和其他孩子討論有關學習的話題。
二、主要內容
德國相關教育計劃指出,在學前教育階段應當著重引導孩子獲得一些基本能力,即在與其他孩子、成人交往過程中,孩子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和性格特點。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個人能力、社會行為能力、學習方法方面的能力以及應對變化和壓力的能力。
(一)個人能力
1.自我感知能力
在培養自我感知能力方面,要注重孩子的自尊和積極的自我認知兩個方面。
自尊是人對自身特點與能力的積極評價。良好的自尊往往是建立自信的前提,譬如,當孩子感到自己很討別人喜歡時,他就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學前教育需要培養孩子如何對自己感到滿意,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另外,自尊的提高可以通過成年人對孩子的認可與評價,或是通過其他孩子友好的行為來實現。
自我認知,即孩子對于自身的了解。這種了解包括許多方面,如“學習能力的自我認知”,即孩子需要認識自己在不同學科領域的績效和能力;“社會能力的自我認知”,即孩子需要認識自己與他人交際的能力;“情感能力的自我認知”,即孩子需要對特定情境下內心的感受有所領悟;“身體素質的自我認知”,即孩子需要了解如何使自己保持健康的體魄。在此,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參與有助于促進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意識。就以上四個不同的自我認知方面,學前教育工作者要分別給予孩子積極的回饋、主動傾聽他們內心的感受、幫助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并注重儀容整潔。
2.自勉能力
自勉能力也是學前教育的主要內容,可以被細分為自主能力、能力的感知、自我調節能力和好奇心的培養。
自主能力是人的一種基本心理需求,人們渴望能夠自行決定做什么事,或者怎么做。人們往往不希望被外在的陌生力量所控制,而是能夠獨立掌控自己的行為。孩子同樣希望在行事上有自,同時,他們期待能有機會來體驗這種自,從而與他人建立社會關系。因此,學前教育應當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讓他們自行決定想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去做。
在能力感知方面,孩子和成年人一樣都希望能感受到自己具備某些能力。這就需要學前教育工作者針對每個孩子的能力,為他們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務。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孩子能夠體會到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自我調節能力是指孩子要學會獨立觀察自己的行為,并根據自己的標準對此作出相應評價。學前教育工作者可以首先教孩子如何計劃、觀察和控制自身的行為,然后通過評價孩子的行為過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幫助他們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孩子的能力有高有低,所以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來設置個性化的能力標準。
最后,教師還應當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好奇心。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夠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激發和引導他們的好奇心,將會對他們的教育和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認知能力
德國孩子學前認知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記憶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學前教育階段是孩子認識事物的最初階段。幼兒教師會帶領孩子通過自己的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聽覺多方位地感知事物,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來描述事物(如大小、重量、溫度、顏色、明亮程度),從而培養他們對事物最初的感知能力。
認知能力培養的第二個側重點即思考能力的培養。處于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的思維能力相對簡單,通常會將事物不合理地泛化,或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或是偏執于事物的某一方面。有時,孩子的思維是矛盾的,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基于這樣的前提,幼兒教師可以通過給孩子布置相應的思維訓練題來提高他們的能力。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孩子思維能力的引導方式,如結合實驗、討論來展示和解釋相應的內容。
學齡前的孩子尤其具備良好的識別能力和方位記憶能力。但是,他們的復述能力處于初步形成階段,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準確性尚有欠缺;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對事物的準確定位和搜索能力還有待提高。此時,學前教育恰好給孩子提供了記憶訓練的渠道。比如,幼兒教師會要求孩子復述故事情節,敘述自己一天的生活,重復學習內容等。記憶力的訓練同樣也能夠通過一些游戲來實現,將玩耍與學習相結合,更有利于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提高記憶能力。
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還應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孩子要學習如何分析其面對的問題,如與他人的社交沖突、交通事故等;其次,學習羅列并權衡自己的解決方案;最后,學著選取相對較好的解決方案,并將其付諸實踐,考察這個方案是否會取得成功。在這里,幼兒教師的重要職責在于鼓勵孩子獨立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他們一同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另外,“從犯錯中吸取教訓”也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一部分。所以,在學前教育過程中要建立所謂的“犯錯文化”,即犯錯本身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過程,而不應當僅把犯錯看作是能力欠缺或粗心大意的表現。
創造力主要體現為孩子在音樂、藝術、語言、創新等領域的獨創性的表現。在這些方面,幼兒教師需要盡可能地激發孩子的創造力,鼓勵他們去創作曲子、講述富有創造力的故事、描繪自己的構想等。
4.身體素質方面
孩子對自己身體素質方面能力的把握,通常也會提上學前教育的議程。首先,孩子要學習注意個人衛生;其次,幼兒教師要教授孩子如何判斷食品的衛生狀況;最后,教師要引導孩子構建合理、健康的膳食結構。
另外,在身體素質能力的培養上,學前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孩子掌控自己身體的緊張程度。當孩子面對任務的時候,他們要學著將自己的身體調整到緊張、興奮的狀態;完成任務之后,他們更要學習如何使自己的緊張和興奮的情緒重新回歸到平和狀態。
(二)社會行為能力
1.社會能力
學前教育中所涉及的社會能力主要包括孩子與成人的良好關系、共情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對于沖突的掌控能力。
在幼兒園中,孩子會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相互尊重的友好關系。比如,在與其他成人建立社會關系時,教師會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平等、尊重地與人交談,并介紹一些基本的社會禮儀。
共情能力的培養在學前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共情能力是指人們身處別人的角度來理解別人、推想別人的做事動機和感受的能力。同時,孩子也要學會在對話的過程中去證實對對方心理感受的猜測。
交流能力已經成為在當今社會中取得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德國幼兒園中,孩子就要學著如何交流,如何借助手勢、表情等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他們也要學習如何讓別人把話說完,傾聽別人的觀點,并提出質疑。
在德國幼兒園中,孩子還將學習如何與其他孩子和成年人開展合作。合作的內容可以是多樣的,如一起玩耍,合作完成一個項目等。在此過程中,孩子要學著與他人共同協商,一起制定計劃,并將協商好的計劃付諸實踐,最后總結經驗。
孩子之間常常發生沖突。所以,學前教育階段正是讓孩子學習如何化解沖突的好時機。在幼兒園中,孩子將學習如何避免沖突的激化、如何遠離他人挑起的激動情緒、雙方如何達成妥協。同樣重要的是,孩子也要學會扮演中間人的角色來干預、調停其他孩子之間發生的沖突。
2.樹立價值觀和培養個人定位能力
在學前教育中,幫助孩子豎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培養他們的個人定位能力將為他們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培養該能力方面,幼兒教師的側重點在于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培養他們對其他價值觀和信仰保持公正的態度、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孩子通過對不同社會歸屬的向往,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幼兒教師在此期間要向孩子展示不同的價值觀,如基督教或其他符合德國憲法的價值觀,并與孩子討論這些價值觀分別代表著什么意義。
基于每個孩子不同的價值觀取向,教師還需引導孩子對異于自己的價值觀保持公正的態度。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人與人之間價值觀、看法和習俗的不同不可避免。因此,孩子在幼兒園中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來自其他文化背景和與自身價值觀相左的同齡人,這樣更有助于他們認識和了解不同的價值體系。在這方面,如何幫助孩子對本國文化產生歸屬感也是學前教育培養的重點。
最后,在學前教育中不可忽視一點,即教育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以每個人都有權利獲得別人的尊重與認可,無論是否身患殘疾,宗教、種族和性別是否相同等。因此,在德國學前教育階段孩子需要學習如何為自己爭取受尊重的權利,以及如何尊重他人。
3.承擔責任的能力和相應的準備
在要求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方面,德國早在幼兒園階段就已經把該能力的培養列入教育計劃中。首先,教師會引導孩子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里也包括對由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一系列后果負責任。其次,孩子還需要學習如何對別人盡責,如對老弱病殘人士伸出自己的援手,無論自己是否認識對方。最后,孩子還要學習如何對環境和自然負責,這一點尤其值得國內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借鑒。到6歲時,孩子就已經能夠感受到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所以,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就要幫助孩子建立對自然的憐憫之心,讓他們學會去體恤身邊的動植物。孩子要學會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作出貢獻。
(三)學習方法方面的能力
學習方法方面的能力是孩子有意識地獲取知識和增強能力的基礎,同時為今后的中小學教育和自主學習奠定基石。伴隨著這種重要的能力和一些基礎知識,孩子能夠不斷擴大與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有助于他們濾去一些無足輕重和繁冗的內容。如何有效地利用所學到的知識,不僅取決于內容的價值,同時取決于獲取知識的方式方法。如果獲取知識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運用并解決實際的問題,那么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悉在什么情景中應用所學的知識同樣不容小覷。不然,知識在應用方面就失去了靈活性,也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學習方法方面的能力基于許多上述基本能力,如思考能力、記憶力、創造力、價值觀、責任感和交際能力。最終,它將這些能力合理地組織、協調起來。
在德國學前教育階段,孩子學習方法方面的能力培養重點落實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孩子要學會有意識地、自主地獲取新知識。同時,對于新獲取的知識不能囫圇吞棗,而是要在大腦中不斷思考、分析和管理。第二,在上述基礎之上,孩子還要學會如何應用所獲得的新知識并把它遷移到新的應用環境中去。第三,在學習方法能力的培養上,還要注重孩子對自我學習過程的感知、把握和調節能力,即多元認知能力。
如上所述,學前階段的學習目的并不是要獲得大量的專業知識或具體技能,而是要讓孩子感知學習本身,意識到他們學習了什么和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四)應對變化和壓力的能力
德國學前教育階段強調對孩子抗打擊能力的培養,抗打擊能力是孩子日后積極的心態、健康的體格以及良好的生活質量的基礎。同時,它能夠幫助孩子自如地應對日后生活中的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變化和壓力。與之相反,缺少這種能力的孩子則會在性格上表現得相對敏感,尤其是在遭遇艱難的生活處境時,更容易陷入心理障礙、疾病、厭世、暴力、恐慌、抑郁的危險處境。
然而,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僅具備所謂的抗打擊能力是不夠的,還要教會孩子如何獲得并始終保有這種戰勝困難的能力。如果孩子面對艱難的生活境遇和挑戰,能夠表現出戰勝困難和適應挑戰的積極性并成功地戰勝它們,那么這才真正體現出抗打擊能力的意義所在。
這種能力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現象,它產生的同時伴隨著滋生危險的因素(如精神負擔、外界的壓力等)和抑制危險的因素(如個人資源、保護措施等)。其中,抑制危險的因素對戰勝困難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并有效地抑制心理障礙等的產生。抑制危險的因素是每個孩子獨有的資源,如孩子積極向上的心態、自己的長處、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有效的社會資源,包括家庭的庇佑和孩子本身所處的生活環境。
那些面對艱難的生活境遇仍然保有平和的心態,并且積極和自信的孩子普遍擁有以下個人資源: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學習熱情,積極的自我評估、自信心和一定的自我價值感,主動的自我管理、調節能力, 較高的社會能力(尤其具備同情心和社會角色換位思考的能力),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幽默感,積極的思維模式和正面的人生價值觀,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并且保持強健的體魄。
對于孩子而言,抗打擊能力將他們與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源有效地聯結起來。這種能力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獲得,同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境遇的不同產生相應的變化。學前教育在這方面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獲得抗打擊能力,并借此應對各種變化和壓力。該學習過程分為以下七個步驟。一是讓孩子感知到自己處于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二是讓孩子了解自己在這種壓力情況下的感受和反應,三是讓孩子熟悉和練習積極的應對策略,四是讓孩子對負面的應對措施有所認識,五是讓孩子對自己的應對措施和掌控能力做出評價,六是讓孩子試著對事情的結果進行控制,并改變那些消極的結果,七是讓孩子最終培養對危險環境的認識能力,并學會自我保護。
經過以上學習過程,絕大多數孩子都有能力積極地應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變化與壓力,有效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具備相當的抗打擊能力和自助能力。因此,在幼兒成長階段就著手加強培養這種基本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青春正步走沉重的愛你看了嗎?對孩子的教育應是立體、全方位式的教育,僅僅依賴學校教育,忽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缺憾。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青春正步走沉重的愛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青春正步走沉重的愛觀后感1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成長中學習的榜樣,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一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就十分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當然并不是單單的教會孩子背幾首唐詩,讀幾首兒歌,認識幾個漢字,而是教育孩子為人處事的道理,教會孩子生活的技能,使孩子養成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當然,對于只有兩歲多的幼兒來說,空泛講授深奧的道理并不能使他明白其中的含義,孩子自然就不會理解,所以具體的還是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
(一)首先是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的和睦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人之間的相親相愛會讓孩子學會寬容,學會理解,學會愛,愛別人和愛自我。如果缺少家庭的關愛,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冷漠,越來越自私。看到過許多的案例,孩子的墮落,麻木等等問題,都是因為家庭缺少愛,試想一個孩子連自我的父母和家人都不愛,他還會去關心體貼陌生人嗎?所以,必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生活,讓我們的孩子都能快樂無憂的生活。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巨大的影響。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懂禮貌尊重他人的時候,能夠想想自我是不是這樣做到了呢?記得有一次,孩子犯了錯,我狠狠的訓斥了他,還說了一些重話,說你再這樣我就打你了。
本來沒覺出問題,但是之后他居然學會了這句話,動不動就說我打你。這讓我很后悔,也很悲哀,后悔以前不該對孩子這樣說話,悲哀的是孩子對媽媽說這樣的話,所以趁孩子還能糾正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必須要謹言慎行,對自我的一舉一動都要三思而行,不管你是在多么生氣的狀況下都要想到我這樣做這樣說會對我的孩子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三)獎罰有度,實事求是。
孩子做對了,我們要用心的夸獎,孩子做錯了,我們也要及時的糾正。獎勵和懲罰都要有度,適可而止。雖然此刻教育專家都提倡多稱贊孩子贊美孩子,但是我覺得這還要分什么事情,因為我這是有切身體會的。
在孩子還是一歲多小孩的時候,他玩積木,本來是搭錯了,但是我想他第一次玩就給了他稱贊鼓勵。本想能促進他進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而使他每次搭都出錯,而且變得還個性固執,我再怎樣說他還是不聽不理解,這就讓我想到,如果在他第一次搭的時候,我就給他糾正,也許就不會出現此刻這種狀況了。
所以我堅持家長在稱贊孩子方面還是要實事求是,不能一味的盲目的夸獎稱贊。當然批評就更要有度,如果批評過度,甚至打孩子,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反叛,當孩子做錯的時候還是堅持以道理說服,而且就事說事,不能翻舊賬,最重要的是你說的話能讓孩子聽懂聽進去。
以前孩子做錯的時候我都會跟他說一大堆的道理,結果他還是我行我素,之后聽了專家的推薦是讓你說的話孩子更能理解,不要說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而且,在孩子任性發脾氣的時候,你說任何道理他都不會聽的,所以我的做法就是冷處理,讓孩子自我去鬧,家長能夠做個冷眼旁觀,等孩子覺得哭鬧也沒有意思,冷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在去跟他說道理,這樣反而更能
讓他理解,如果在他發脾氣的時候還去跟他說這說那,只會加重事態的發展。如果哭鬧繼續不止,那我們只能迅速把他抱離現場,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做也許效果會更好。
(四)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首先父母就要先學會尊重孩子,這是我一貫的堅持。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能蹲下來聽他的意見。有人會說,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意見。其實不然,雖然孩子小,可還是一個個體的人,他也有思想,所以我們更要尊重他。
例如,孩子每次出門都會帶玩具,剛開始孩子的爺爺總是阻止他帶玩具,但是這樣就會鬧好久才能出門。雖然玩具是放下了,但是會哭好久。此刻想想,那時的哭也許就是對大人的不尊重而感到不滿。之后,我就跟孩子商量,剛開始的時候是跟他商量出門要帶什么玩具,漸漸地就變成他主動跟我商量,而且變得更聽話了。
即使在外面,孩子和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我也會教他學會尊重他人,比如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自我想玩的時候,我就會教他你跟小朋友商量,“等你不玩的時候能夠把玩具給我玩一會,好嗎?”當別的'小朋友想要他的玩具的時候,我就會教他:“把玩具給這個小朋友玩一會,好嗎?”一切都是看孩子自我的意愿,不能強加大人的意愿。
以前我就以前犯過這樣的錯誤,和朋友的小孩一齊玩的時候,看到朋友的小孩哭鬧著向孩子要玩具的時候,我總是不假思索的把孩子玩具搶過來給別的小孩,所以之后孩子就養成了抱住玩具不撒手的習慣,即使睡覺的時候一拿下來就哭,我想就是那個時候我傷害了他的自尊,我對他的不尊重對他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雖然此刻經過時光的沖淡,孩子已經慢慢好了,但是對我的沖擊還是挺大的,讓我自省了很久。
(五)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在孩子剛會坐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把他放在凳子上和家人一齊吃飯,雖然那個時候他還不能自我吃,但是我們堅持讓他看我們大人是怎樣用餐的,所以慢慢的孩子自我就學會吃了,而且是很早就學會拿筷子吃飯,家里只要能讓他做的事情,都是堅持讓他自我做,比如掃地、洗菜、拿碗筷、搬凳子等。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那么小能干什么呀,還不是越幫越忙,其實做不好是肯定的,但是只要他參與就好,如果你總是阻止他干活,他就會覺得媽媽不需要我,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愿意干了。而且勞動習慣的培養會讓他更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比如說自我玩的玩具不要亂放,垃圾不亂丟等。
(六)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有一段時光家里人看電視看的多點,孩子也跟著看電視看多了,之后覺得不能再這樣,所以此刻家里人都學會看書,即使不看書也會看報紙,這樣孩子也跟著學會了閱讀,雖然時光堅持不了多久,但是習慣是慢慢培養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就會好的。
俗話說: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所以只要有時光還是會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在大自然中學習知識更能讓孩子理解。雖然教育專家都不推薦孩子那么小就學唐詩古詞之類的,但是我覺得雖然孩子還不懂,但是多讀點這類的詩詞能培養孩子的美感和節奏感。至于兒歌音樂之類的,多讀多聽肯定是有好處的,關鍵是孩子很喜歡這些,我覺得培養興趣是最重要的。
(七)不溺愛孩子。
孩子的爸爸經常在外地,孩子一年也見不著幾回爸爸,所以我這個做媽媽的既要做好媽媽的職責也要當好爸爸的主角。所以我總是有意無意的想培養孩子的男子漢氣概,但是分的寵他溺愛他。例如,當孩子摔倒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扶他起來,總是鼓勵他自我跌倒自我爬起來,然后拍干凈身上的土。
如果摔破了,即使心里心疼,也不會表現出來,只對他說沒事。所以此刻孩子摔倒了,只要不是很嚴重,基本上不哭,反而安慰我說:“媽媽,我沒事!”雖然看似我冷血,但是我自我覺得我做的沒錯,尤其是對一個男孩子,必須要培養他堅強的性格,不能懦弱。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心得,還是那句話,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每個孩子都有自我獨特的人格,沒有萬能的教育,只能是每個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不斷的摸索實踐,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人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是在不斷成長的,就讓我們和孩子一齊長大吧!
青春正步走沉重的愛觀后感2孩子就像一塊璞玉,從她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精心的打磨。不僅是對孩子的負責,每當看到孩子點點滴滴的成長,自己也會由衷的有一種成就感。那種喜悅,是付出多少汗水都不會在意的。下面,我就說一下我在教育女兒方面的一些小竅門吧。
一、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孩子求知的欲望。經常對孩子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引導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是學習變成自覺強烈的需要,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同時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理,鼓勵孩子大膽提出問題,對某些比較枯燥無味的科目,也對孩子講清學好本科的重要意義,并設法控制孩子學習興趣,不偏科,保持孩子學習情趣飽滿,積極穩定。
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日常生活“大人放手,孩子放手”的原則,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可以讓孩子擦擦桌子、掃掃地或洗洗碗等小事情,然后家長再給予孩子適當的表揚和鼓勵,既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又在很大程度撒謊那個增進了孩子的自信心,并且引發孩子勞動的興趣。在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基礎撒謊那個還要適當的培養孩子選擇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她們在失敗中吸取教訓而成長起來。我們做家長的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因為我們家長的一舉一動,還有我們的品質,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所以,從我們自己做起。不要什么事情都拿不定注意,懂不懂就尋求別人幫助。
三、培養孩子有良好的道德觀念:
怎樣培養孩子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認為首先要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嚴于律己。那么,我們每座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比如在公交車上孩子主動給老人讓座,而許多成年人卻無動于衷。同時還要教孩子學會感恩。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就好像一條不呼吸的魚。當孩子走在干凈馬路的時候,我們將清潔工人的辛苦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對清潔工人心存感激,是他們給予我們干凈的環境。當孩子學習進步或取得榮譽時,要幫助孩子分析是誰幫助支持她,讓她知道需要感謝的人。當孩子穿著漂亮衣服吃著好吃的食物時,我們可以適當的教育孩子長輩工作的辛苦,錢來之不易,而且還要告訴她如果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和外婆就沒有他,是他們含辛茹苦把爸媽養成人,讓他對長輩心存感激,從而使他尊重長輩孝敬長輩。
四、培養還的集體榮譽感: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對孩子講解集體生活中的小事,讓孩子懂得自己生活在一個班級集體中要團結同學,維護集體的榮譽。讓她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好的成績,為班級爭取的榮譽。我們做家長的也應耐心的聽取孩子在學校的苦與樂,并能和孩子一起去分析去探討,并告誡孩子尊敬老師,老師是她知識道路上的第一領路人,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二任父母。
五、保持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交流:
在孩子在校期間,家長應在不耽誤老師上課的前提下,經常了解孩子在校經常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遇到有問題及時解讀。
總之孩子能有今天的表現是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更離不開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培養。我會繼續配合學校工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看到這只小小的雛鷹飛的更高更遠!
青春正步走沉重的愛觀后感3我的孩子今年初一年級了,她從入學以來,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幫助下,很快地適應了學校生活,漸漸地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成了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在此,我對各位老師的辛勤教育和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表示衷心的感謝。
教育孩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造就了孩子良好學習習慣。而一個人擁有一個好的習慣,它將使人終身受益。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課堂,家長是老師的助手,在此就孩子的成長教育談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從自我教育開始。
父母喜歡看書,忘情工作,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時給他們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待孩子的學習,不能光說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好。現在孩子接觸信息的途徑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時他們提的問題,難免把大人難住。大人不學習是不行的。所以我們經常會買書、看書。
當你看書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在旁邊看書。有時帶孩子去運動,也會提到一些常識性的問題。這樣既鍛煉身體又滿足孩子的求知欲,一舉兩得。我們要求孩子干事情要認真。孩子做完作業,我們會給她檢查一遍。發現她字寫得潦草,會要求她擦了重寫。有時候,她很不愿意,但不能心軟,得讓她記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負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干事情一定要認真,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不能事事包攬,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現在家長都知道對孩子不能過分寵愛,不能為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就給什么。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在行為上難以約束自己,最終導致自控能力差,沒有上進心,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隨著孩子的長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們也都會讓她去做。有時也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們想讓她明白不但要讀好書,而且要學會生活和關愛每一個人。
三、期望值不過高,但仍要嚴格要求。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們同樣有這種心理,但我們不會強迫她學她不喜歡的事情。盡量讓孩子干她喜歡的事。做到愛好廣泛,做事認真,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四、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忠告各位家長一句:孩子做作業時我們不要在她旁邊看電視,玩電腦。我們可以看一些專業書籍,或看一些小說雜志。我們家凡是讓孩子讀的小說雜志全是我們家長讀過的,這樣會方便與孩子交流溝通。
五、把孩子當作一個朋友。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可怕的,哪怕父母與孩子之間也不例外。我認為:如果能找到適當的時間跟孩子好好溝通,互相了解,換位思考,多給孩子一些關愛,那么這種努力一定有收益。
作為孩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不求孩子辦大事,但求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結果,但必須重視過程。孩子考砸的時候,幫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試作業中不犯類似錯誤,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這是家教的最重要任務,當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夠發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孩子的成長還離不開學校這片沃土,離不開園丁的辛勤培育。還希望老師對所有孩子都悉心呵護,使孩子的明天更美好!
青春正步走沉重的愛觀后感4寫在前面的話:孩子剛踏進校園學期過半有余,應班主老師的要求,家長要提交教育意見建議和心得體會。作為家長,深感當前孩子學習的壓力,每天都在完成作業中度過,而課堂甚少專門開設或教會孩子如何學會做人處事,注重德行的修為和品格的健全等知識課程,又談何全面發展能應對未來復雜環境競爭和挑戰的高素質人才。對當前教育存在的不足,甚為憂慮。故而即興略談點滴,以之共勉。
小學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規教育。搞好小學教育,對于孩子從小培養形成健康地品格和良好地學習情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開好“頭”至關重要,它有時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以后走什么樣的道路,決定一個人今后的品行如何。小學生像春天的花朵,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純真無瑕,而分辯是非能力差,同時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及模仿接受能力。因此,應根據小學生的特征“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善于引導,想方設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小學生茁壯成長。
如何教育和培養自己小學階段的子女是每個家長共同期盼解決的問題,在此我愿把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點心得體會與大家交流和分享,拋磚引玉,以便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對象,是影響孩子行為習慣最重要的信息來源。孩子的言行舉止無不體現著家長們的思想意識形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是非標準、待人處事的態度、道德觀念等諸多方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對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成長影響深遠。“當父母不容易,當好父母更不容易”。因此,作為家長應以身作則,自覺加強修養,言傳身教地將有關尊老愛幼,相幫謙讓,寬容大度,待人以誠等優良傳統道德品質的實踐活動示范于孩子。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使孩子真正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要培養和塑造孩子良好個性品質,家長自己還必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為孩子樹立最好的學習榜樣,使孩子從小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從而激起心靈深處無窮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發揮自己獨特的教育作用。
大學者曾經這樣說:“一個人小的時候,最是要緊,將來成就大圣大賢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個大奸大盜小竊偷兒,都在這家庭教育四個字上分別出來”。如今社會獨生子女多了,家庭條件好了,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忽略了對孩子的嚴格教育。無形中造就了孩子這種“嬌生慣養”、“自私”、“以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小學時期,孩子還比較聽話,好管教,容易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這個階段是教育的關鍵期,這時我對孩子采用以嚴為主。教育孩子知道理,明德行,誠實守信,不染惡習,從要求孩子不說謊話、不亂丟垃圾這樣的小事做起,在家盡量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給大人盛飯、洗碗筷、掃地等家務。出現問題時,要因勢利導,及時對孩子給予嚴格指正,使孩子在明白道理中產生深刻印象,在挫折磨練中會慢慢體味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哲理,更能夠明確目標,端正態度,樹立方向。同時,要注重跟孩子進行交流,對孩子采取愛而不嬌,嚴格而又寬容民主的態度,孩子的性格情操大多會表現為熱情、直率、活潑、獨立、大膽、自信,既不屈服權威、又尊重別人。這個階段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最易見效,抓住這個環節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作為剛踏進校園的孩子,要教育孩子立大志。志向是一個人的奮斗目標。只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明確方向,才有不斷的進取精神。因此,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而貪玩是孩子的本性,需要家長督促和引導,讓孩子養成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上課專心聽講,課后及時復習,認真完成作業,獨立思考,勤學好問等良好的學習品質,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同時,配合學校的要求,根據孩子的特性,制訂計劃,同步抓好孩子德、智、體等方面的教育。
老師要求家長每天簽字是很有道理的,這是督促和了解孩子的有效方式,是聯系學校和家庭的一個互動的平臺。家長可以及時了解掌握學校的教學安排、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孩子在校的表現等,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與孩子一同分享老師的表揚,告訴孩子要再接再厲;與孩子一起分析表現不好的地方,告訴孩子為什么那樣做不好,以后該怎么做。在實際生活中要隨時隨地注意磨練孩子的意志品質,培養獨立意識,善于觀察自然,觀察生活,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努力實現目標,不斷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幫助孩子全面、真實地認識自己,形成良好的持之以恒的學習、生活習慣。
興趣是孩子成才的動力。小學階段孩子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學習的動力,多靠已形成的興趣左右。小學時期的學習,要有伴隨愉悅的體驗。要告訴孩子“學習真快樂”。其實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求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知識的獲得對未知世界的了解構成了人類最大的精神享受。在福建的一所奧林匹克學校,學校的校訓不是我們常見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是“數學好玩”。這就抓住了孩子好玩的心理,讓孩子覺得學習數學不是一件難事,而是一件好玩又令人開心的事情。因此,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引導,創造條件,盡量把學習的內容應用到生活和游戲中去,讓孩子感到學習的樂趣。
如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我們都會表揚她:表現不錯!很有進步!這個主意太好了!想像力真棒!你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了!等等,讓孩子感到高興,覺得很有成就感。做得不夠好時,我們會殷切鼓勵她說:相信下次會做得更好。孩子的學習情趣在無形中得到充分激發。積極的學習興趣能豐富人的知識,開發智力和內在潛能,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達爾文曾說過:“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對科學的熱愛,對長期探索的堅韌,對觀察的搜索,加上對事業的勤奮”。孩子有了興趣,有了信心,學什么都會變得容易起來。
知識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除在學校汲取知識外,我們還為孩子在課余制訂了學習、鍛煉計劃,讓孩子參加興趣班培訓。如練習口算、背詩詞、閱讀文章、演奏古箏、繪畫、聲樂、武術等內容,按學期、周末交替進行,不斷擴大學習視野,增長了不少知識。特別是引導孩子把興趣觸角伸向藝術領域,接受藝術教育的熏陶。美國教育專家曾指出:沒有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正如前國家副李嵐清在暢談古典音樂對人生的積極影響時說到:音樂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維更有創意,學習更有效率,人生更加豐厚;真正具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審美和包括音樂在內的文化藝術修養。因此,注重對孩子的藝術教育有助于智力開發,通過調節左右腦功能,促進發育,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強記憶力和注意力,激發孩子的學習情感,提升鑒賞、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為孩子智力發展和完善型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礎。
我們家庭和睦、幸福,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在工作過程中,我們也需要不斷學習,獲取新知識。作為父母,應起到表率作用。我們在家都喜歡學習并能長期堅持,不管書本知識還是網絡知識,我們有意識地在家中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如多讀書多看報,這樣對孩子起到了潛移默化地作用。并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小天地,使孩子感受到讀書是種享受。同時,我們注重培育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錯誤時,及時與孩子溝通,予以正確引導,調整好孩子的心態。幫助孩子從容應對挫折和挑戰,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使孩子將來在逆境中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意志,能從頑強不屈的斗志中對抗挫折,百折不撓。俗話說:寶劍鋒利,從磨礪出;梅花清香,自苦寒來。一切創造與發明以及事業的成功,絕不是一帆風順的,要經歷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實現。讓孩子用良好的心態面對現實,真正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家庭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家對孩子的教育還做得很不夠,而且一些方法還在不斷地摸索。我們將盡不懈地努力,汲取別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經驗,與老師、家長們共同探討學習,使孩子們能夠全面協調發展,緊跟時代脈搏,成為一個“有智慧、有德行、有覺悟”的高素質人才。
青春正步走沉重的愛觀后感5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心愿。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相信每位家長都積累了一些經驗,把孩子教育好是我們共同的目的,在此很愿意把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點心得和體會與大家交流和分享,拋磚引玉,以便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個孩子都會有他的長處。我的孩子胡其驍在學校近兩年的教育中,學科成績優秀,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在此感謝老師的辛勤培育,感謝同學們對他的幫助、和良好的影響。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我們認為,給孩子鼓勵、引導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持之以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
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同時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的孩子智力很一般,有時會聽他說:這么難、我學不會、我不參加、我做不好、別人會笑話我等消極的語言。我們給他講了很多名人成長的故事,問他長大想做什么,他說:當考古學家、探險家,想去看埃及金字塔,到美國的迪斯尼樂園,我們告訴他考古學家、探險家是需要很多知識的,語文、數學都是基礎,去國外語言不通,怎么辦呢?于是他覺得必須學習才能實現愿望。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盡量把學習的內容應用到生活和游戲中,讓他感到了很多的樂趣。他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我們都會表揚他:表現不錯!很有進步!這個主意太好了!想像力真棒!你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了!等等,讓他很高興,覺得很有成就感。做得不夠好的,我會鼓勵他說:相信下次會做得更好。
尊重和引導孩子的興趣,不斷鼓勵孩子,孩子有了興趣,有了信心,學什么都會變得容易起來。
按照學校的有關要求,配合學校的安排,同步抓好孩子德、智、體等方面的教育。學校要求家長每天簽字是很有道理的,這是督促和了解孩子的有效方式,是聯系學校與家庭的一個互動的平臺,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學校的安排、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因此我們除了工作很忙和偶爾出差,都會嚴格監督和協助孩子完成作業,并仔細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幫助他查缺補漏,對不懂的給他講解,對出錯的讓他強化改正。與孩子一起分享老師的表揚,告訴他要再接再厲;與孩子一起分析表現不好的地方,告訴他為什么那樣做不好,以后該怎么做。
貪玩是孩子的本性,需要督促,需要引導,讓孩子養成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上課專心聽講,課后復習,認真完成作業,獨立思考,勤學好問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堅持課余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面除學校的作業外,我們為孩子制訂了學習、鍛煉的計劃,如背詩詞、描紅、閱讀、奧數、英語、舉亞鈴、游泳、跑步等內容,按學期、周末交替進行。孩子的記憶力強,背詩詞很有優勢,在背的過程中給他講解意思,背了會忘,需要不斷復習,現在我的孩子能背二百多首古詩詞了,平時他偶爾也會引用一下,并且很得當,我們也感到很欣慰。奧數不僅僅是鍛煉孩子的運算能力,更多的是思維邏輯能力,有些題型他花好長時間才搞明白,覺得難度有些大。在背詩詞和做奧數方面是他父親給他施加了壓力的,有時難免會吃鞭子,當然我并不主張打孩子。
孩子喜歡聽故事,我們要求他自己去看書,我在圖書館給他借了一些讀物,有的他一天就看完,說很有趣,還給我們講故事情節,我們表現得很感興趣,告訴他看了其它的再講給我們聽,有的書他一頁也沒看完,我也不強迫他,從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入手可以提高他對閱讀的興趣。假期有時帶他去圖書館,我發現他很喜歡,拿這本書看看那本書翻翻,多帶孩子去圖書館是很有益處的,能增長不少知識。
知識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我們工作過程也需要不斷學習,我們在家都喜歡學習并能長期堅持,不管書本知識還是網絡知識,我們有意識地在家中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這樣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學習。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自我提高的過程,大人也有很多的不足,為了教育好后代,我們努力校正自己的行為,不斷完善自己。大人的一言一行,無意中會引導孩子對其注意,進而模仿、嘗試。所以家長要率先垂范,從自身做起,平時做人做事都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使孩子的品德與智力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