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競技體育的魅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趙德海教授、和淑萍副教授主編的《宏觀經濟學》一書已于2010 年 1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經是第三版。該書基于宏觀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時引入大量具體的宏觀經濟管理案例、特別是引入了我國2008年經濟危機前后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情況,以中國實際發生的經濟事件為主要闡釋對象,把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資料及時反映出來,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該書受到了哈爾濱商業大學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的資助。它的出版無論對于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還是學科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結構清晰,內容詳盡,系統性強
全書共分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觀經濟學導論,主要介紹了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宏觀經濟學定位、發展歷程及基本研究方法。從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別對國民收入核算、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和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三個方面對宏觀經濟學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論作全面的介紹。從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別就宏觀經濟學的核心部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總供給和總需求、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等作了系統而全面的介紹。第十二章對當代西方的主流宏觀經濟學流派的的發展、基本觀點、分歧及新近動向作了簡單的介紹。從全書的目錄可以看到,作者對其中每個部分的理論和實踐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詳細劃分,結構清晰。同時,對本學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識點進行了深入、系統地闡述和辨析。這是此書區別于其他宏觀經濟學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語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強
宏觀經濟學在進入中國的很長時間里,給人的感覺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得懂、聽得明白的學科,認為那是政府官員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沒有關系。因此,很多的教材、專著對于宏觀經濟學的介紹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澀難懂的語言,讓人敬而遠之。讀過這部宏觀經濟學教材后發現作者敘述的語言簡練、直白,讓讀者看后能夠感到宏觀經濟學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是可以學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語言直白、透徹,把經濟中的問題用百姓的話說了出來,讓人更容易接受。語言的通俗性是這本教材的一大優點。
三、反映了學科的重要進展與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紹了已較為成熟的宏觀經濟學基礎理論,而且還加入了近期國內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資料及時反映了出來。如在國民收入核算部分對當前熱門話題綠色GDP的介紹,失業與通貨膨脹部分對中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分析等,這些都是目前政府關心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大量的這些前沿性研究資料的引用是本書的特點之一。有學者在討論我國學術界的學術規范性時曾說過,判斷一本學術著作或論文的價值之高低,資料來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視為一個重要的標準。從這方面來看,本書的資料是豐富、新穎而又可靠的。
四、宏觀理論實踐化,兼顧理論的國際化與本土化
宏觀經濟學真正的舞臺是闡釋現實中的經濟問題,而這些問題本身也由于充滿了理性而足以開發心智,令人樂而忘返。在對理論介紹的同時,書中在每一個重要章節甚至知識點之后,都附有相關的案例及分析。例如,為什么美國20世紀90年代末通貨膨脹水平和失業率如此之低?亞洲金融危機的成因是什么?……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徹、精辟到位,能很好地體現出真實世界中所蘊涵的經濟學原理。同時,書中出現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發生在中國國內的宏觀經濟問題,包括了一些作者對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所積累的成果。這就克服了時下不少翻譯出版的國外宏觀經濟學著作在聯系中國實際方面存在的不足。
現實中,要想從“我聽說過”進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翻閱《宏觀經濟學》一書時,給我感受深刻的是以趙德海、和淑萍為首的編寫團隊甄選相關案例的良苦用心。其實對讀者來講這更是拋給我們很多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相信此書無論是對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還是對政府工作管理人士,都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1 參與式檔案管理模式解讀
參與式檔案管理模式的內涵,是涵蓋在管理學之內的。其核心意義在于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在高效的工作環境下進行積極的個體創新,將個體的作用激發出來,創造出整體績效,并且體現個體的價值。參與式管理的思想內核,即從檔案管理從業者的角度,進行參與式檔案管理模式的創新,是通過將檔案管理從業者放置在自媒體環境中,由于檔案管理機構提供平臺和技術,個體活動介入了檔案管理平臺,彰顯出管理者的個體效能,實現系統的個體的檔案管理[1]。
2 參與式案管理模式的特質
參與式檔案管理模式是具有個性化的鮮明特質的。同以往的檔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媒體環境中,將個體作為檔案初始的生成者,對自我信息進行整合,將檔案的初始生成者整合為檔案管理的工作者,其具有受教育的精力,擁有對檔案管理工作的認知程度。并且能夠通過個體的工作體現出對檔案的管理的水平。而且不同的檔案管理的工作者,還具有個性化特質的差異性,能夠在工作中呈現出不同的外在方式。
此種特質依托自媒體技術創設的參與式檔案管理模式中,自媒體的技術的協同參與理念的體現,表現在參與式檔案管理模式中,形成了對社會資源的資源的最大化的態勢,檔案的管理機構以及政府機關以及科研結構,在公眾參與的的狀態下,檔案信息資源的互動形成了檔案管理工作的系統化參與和整合,使得自媒體技術自身秉承的理念得到了政府機構以及社會組織的支持,產生了檔案的信息資源互動[2]。
3 參與式檔案管理模式的管理理念
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和自媒體的技術和平臺的情況,參與式檔案管理模式的構建應該遵循下述管理理念。
首先,按照檔案管理的原則,檔案的管理從業者在從業過程中,將有效的管理模式在檔案管理工作中進行有效的貫徹。如何遵循管理理念,將構建過程作為參與式管理模式的保障,是需要進行考慮的。檔案文件在信息數字時代,核心的信息資源就是檔案文件,其原始性、真實性、完整性是珍貴的價值,使得檔案文件能夠在核心信息資源地位中得到與理論實踐結果的有效的銜接。檔案文件的原始性和真實性依托自媒體進行自我信息管理,在從業過程中,實現了對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將相關的信息在檔案屬性的保護下形成了從生成到利用過程的保障,使得社會層面的利用價值得到了體現。
第二,檔案管理工作同自媒體的的契合包含的理念包括,遵從人文主義理念,將自媒體平臺創設的虛擬社區與使用者的興趣點契合起來,信息共享被作為基礎,在檔案的管理機構和社會組織以及??體介入的新型檔案管理模式中,形成了依托自媒體技術創設的平臺和相關的技術手段,借助云空間對信息文件的歸檔等進行了實現[3]。
4 自媒體技術對參與式檔案管理模式的催生
(1)自媒體技術創設的虛擬的互聯網空間,依托了自媒體工具,將生活學習以及工作等活動通過參與的過程進行了記錄,由于自媒體工具使用者的數量巨大,眾多自媒體工具的使用者在社會實踐中生成了檔案的價值,這些價值被記錄下來并且在社會實踐中被運用。
自媒體技術的信息傳播的高速性和便捷性,帶來了傳播與互動的便利,使用者通過對自身的活動信息的記載,將這一過程中生成了活動信息的一手記載,自媒體技術以及相關的工具生成了原始性的特質,這種情形涵蓋在自媒體的活動中,借助互聯網技術與數字信息技術,構建成了自媒體技術創設的虛擬數字空間,呈現出特定的影射性,并且在現實空間中,伴隨著自媒體技術對公眾現實生活的影響程度的加深,逐漸發展成為了現實世界的平行的虛擬資源,經過社會資源記憶層面的發展,自媒體技術表現出了社會屬性的檔案資源,為各類組織和個人共享所用。
自媒體技術創設的設計網絡環境中,檔案管理模式的產生需要參與式模式的運行。信息技術的催生下,自媒體平臺運行過程中,各類形式的文檔管理模式遵循著檔案管理模式的時代要求,在正規的自媒體技術的傳播中,順應社會趨勢的變遷,創設了自媒體參與式檔案管理模式,以應對時代的變化[4]。
(2)自媒體的使用者通過海量信息源和智能媒介的使用,將檔案管理文檔予以整合,對社會個體在應用自媒體平臺上進行歸檔和管理,應對檔案管理工作負荷增加的問題,進行了了個體檔案的效度化管理。
(3)檔案管理主題的構建,要考慮公眾對自身社會實踐活動的記載的構成分值,滿足公眾對檔案信息的訴求,將自身定位在檔案信息資源的提供者和協作者上,依照開放分享的理念,允許第三方介入檔案管理機構中,實現技術寫作,將法律政策融入到檔案管理工作中,在外延上擴大管理模型,實現對個體檔案的整體利用,在內部將個體納入到系統化的檔案繼承管理活動和總,生成標準化的檔案要求,保證檔案管理管理工作的規范性。
【關鍵詞】職業教育 教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5-0179-02
作為中等職業教育農業專業的基礎課,植物生產與環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的教學內容涉及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作物栽培、農業氣象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并且各學科之間知識相互滲透、整合,聯系密切,相較于以往單一的課程,這一科目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靈活性和應用性,這對以往適應單一課程教學的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教師,不僅在專業知識、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如何才能講出特色、提升學科魅力、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且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更是擺在任課教師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 重視緒論部分,上好專業第一課
職業中學的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都是從零開始。大家學習了近十年的語數外,突然接觸一門從未接觸過的專業課,可以說,絕大多數同學都是懷著既好奇、新鮮又想認真學好專業課的心態來學習的,所以,當學生打開嶄新的書本,從緒論開始入門,學習新課時,都會聽得格外認真,希望學到知識,了解和語數外不同的專業課,那么,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講解緒論時,運用更多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觀看模型等,讓學生對這一專業乃至農業學科產生更直觀形象的印象,也可以結合生產、生活實際和自然中一些有趣的現象對學生進行誘導思考,比如:為什么樹葉是綠的、花朵是五顏六色的、為什么炎熱的中午不能給植物澆水等,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在一起探討和提問,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如果能做到這些,學生在學習中首先克服了畏難情緒,那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有了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也為學生以后學習另外兩門理論性更強的專業課奠定了基礎。
二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作為一門綜合性、基礎性學科,植物生產與環境講解的知識點大多為基礎性的,需要牢記,才能為其他專業課的學習打好基礎,另外知識相互之間的聯系也較密切,內容多而范圍廣,可以說,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都有涉及。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很快就會被大量的名詞解釋、蒼白的書本知識湮沒,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減弱,對學生今
后的學習百害而無一利,這就要求教師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保持良好的積極性。比如在講到“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時,可以采用開放式教學,先帶領學生在校園內或實訓基地,采集各種形狀的植物葉片,甚至拔一些草本植物的根、莖,然后結合書本,讓學生討論、歸納根、莖、葉的形態,教師只作為一個聽眾,記錄一些典型的問題,但是不當堂課給予評價,給學生留下懸念。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戶外教學,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鼓勵了學生課后自己去書本尋找答案,進行更好的歸納總結。
三 成立興趣小組,實現項目式教學
植物生產與環境課后有許多有趣的實驗,在學習新課時,穿插實驗,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第三章土壤水分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學相關內容,然后對此內容進行整理與總結,引導學生利用前面所學內容,成立若干興趣小組,設計實驗步驟,利用周末休息的時間,調查當地土壤的質地類型、測取土壤的容重及土壤含水量,進而算出該土壤是否需要灌水及灌水量多少,實驗做完后進行結果分析及討論。這些實驗程序設計、過程操作及討論、總結,以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通過這種項目式實驗,參加興趣小組的學生不但牢牢掌握了知識,并且和農業生產聯系起來,學以致用,更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四 利用網絡資源,實現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和生動逼真的效果,能把抽象的理論簡化、具體化。而植物生產這一門科目教學內容學科跨度較大,僅靠老師一張嘴、一塊黑板,很難將一些抽象復雜的理論性知識講解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教學,就很好地補充了純理論教學的不足。通過多媒體教學,極大地擴充了教學的信息量。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補充大量相關材料,為學生提供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信息接收量,進而提高學習廣度和深度。多媒體的交互性不僅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生動了教學過程,同時實現了教學過程中真正的“人機對話”,學生能以自己感興趣的方式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講到土壤膠體的陽離子交換時,通過動畫可以直觀形象地模擬陽離子交換過程,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增強實用功能使這一抽象問題變得具體而形象化。例如在講授植物的呼吸作用時,利用動畫展示呼吸作用過程中能量葡萄糖在能量的作用下,先進行糖酵解,隨后進入三羧酸循環,最后變成二氧化碳,并放出能量的過程,這樣,雖然我們不能用肉眼看到呼吸作用的進行,但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同學們清楚地掌握了呼吸作用的兩步走過程。畫面生動形象,老師稍加提點啟發,學生便能掌握。運用多媒體授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另外,還可以利用影像資料充分展示全新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給學生以新奇的感覺,從而萌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關鍵詞】學科競賽;現代傳媒實驗室;管理體制;運行機制
現代傳媒實驗室是國內高校實驗室的一種,一般涵蓋新聞、廣告、傳媒等專業,儀器設備較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管理與運行方面有很大研究空間。本文以吉首大學的現代傳媒實驗室為研究點,整體觀照此類實驗室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一、學科競賽背景下的現代傳媒實驗室開放現狀
實驗室是人才培養的基地,是科技創新的搖籃,是社會服務的窗口。實驗室是高校進行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場所,實驗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組成部分,相對于課堂理論教學,它具有直觀性、實踐性、探索性和啟發性等特點,在創新人才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學科競賽是推動學院學科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的重要方式,以競賽的方式進行人才培養已經成為高校的共識。隨著學科競賽項目的增長,實驗室的功能也在這變革中悄然發生了變化,它除了實踐教學功能,還增加了競賽作品“生產車間”的功能。
二、現代傳媒實驗室開放形式的特殊性和實驗室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難
現代傳媒實驗室不僅承擔常規教學任務,而且因為涵蓋的專業都為應用型專業,對開放的程度要求較高,各種競賽、練習、實踐形成了實驗室的特殊開放形式。實驗室的特殊性給管理帶來了困難,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管理工作量增加。從上表統計數據來看,實驗室每學期因為競賽增加課時21941個,占總課時36.7%。實驗室每周開放6天,每天開放12個小時,管理者投入的工作量明顯增加;二是管理難度增加。攝像機、照相機的正常教學使用與管理與課外不定期的借用導致借還時間長,使得實驗室管理人員要協調好教學與課外開放的關系。學科競賽給非編室的管理難度加大,周末、晚上學生借用設備的頻率高,管理難度大。三是設備的老化和損耗增大。各種競賽以及大學生創業團隊孵化工程,給創業團隊提供設備、場地支持,設備的使用率明顯提高。設備使用率提高后,設備的損耗增大,維護壓力增大,設備的存量不夠,需要增加設備投入。
三、現代傳媒實驗室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與實際運行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現有的實驗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進行研究梳理,發現其已經不適宜現在的實際運行情況,需要做出修訂完善。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管理體制陳舊殘缺,內容不夠。目前沿用的管理制度是在學生規模不夠大,儀器設備數量少,各種競賽少,課外活動少的時代背景下制定的,適用于當時的實驗室。實驗室制度的內容上主要針對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儀器設備管理、實驗室教師的管理、實驗室衛生等方面,對課外競賽等方面的管理未納入制度,甚至新建的一些機房都沒有專門的管理制度,因此,對比當下的情況,沿用的制度是陳舊殘缺的。
二是管理體制過于死板,對課外開放限制過嚴。因為設備少,經費緊張等多種客觀原因,以往的制度對儀器設備、場地的管理做了很多嚴格限制,譬如為確保教學的使用,原則上禁止學生課外使用設備,周末一般不向學生開放。為減少設備的損耗,延緩設備的老化,對學生的借用都做了限制,不鼓勵學生積極外出練習,更談不上主動和校外單位進行合作,共享設備和人力資源。
三是缺少新的科學的運行機制。以往的管理制度以限制和封閉為導向,其運行機制自然是圍繞教學中心轉,新的制度以開放和鼓勵為導向,需要新的科學的運行機制,需要從人力投入、管理經費投入、設備投入等方面形成科學的運行機制。
四、在實驗室配套改革和制度完善方面的幾點意見
一是解放思想,重視對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實驗室的建設方面決策層領導尤其需要解放思想,正如北京工業大學前校長、教育部高校實驗室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左鐵鏞院士所說:“我覺得第一位的還是理念、觀念上需要進一步提升,正確認識實驗室的作用。而這個提升首要的是領導,各級領導都要提高認識。”
二是以育人為本,發揮實驗室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將傳統意義上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實驗教學合理過度到以學生為主導的綜合實踐應用可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全國廣告藝術大賽首屆頒獎典禮上講到:“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等教育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育人為本。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是擴大實驗室開放,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競賽和實訓。競賽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而且能加強高校之間交流,檢驗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校級以上的各種專業競賽,對學生專業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極其有效,現代傳媒實驗室可以成為競賽作品的生產工廠。應用型專業對課外實訓的要求非常高,從制度層面鼓勵學生課外借用儀器設備,寧可讓設備使用壞,也不可讓設備存壞。實驗室不僅面向本專業學生,而且要面向其他專業的學生開放,充分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為人才培養、科技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實現資源共享。
四是加大經費投入,確保實驗室高效有序運行。如今,各種競賽越來越多,已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自發地、積極地參加到高校承辦的各類學生學科競賽中來。對競賽組織者而言,參賽人數的增加意味著工作量和經費的增加。隨著競賽的常態化,實驗管理人員只有將競賽這一部分工作量納入到教學安排中來,并建立合理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才能確保實驗室開放與學科競賽的良性互動循環。
五、結語
現代傳媒實驗室已經進入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在2014年教育部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更應解放思想,對實驗室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改革和完善,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充分擴大實驗室的開放度,為實驗室的科學高校運行提供各種保障。
參考文獻:
[1]徐德龍,張美玲.關于高校新建專業實驗室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11(4):259.260.
[2]左鐵鋪.高等學校實驗室建設的作用與思考 [J].實驗室研究探索,2011(4):1-5.
作者簡介:
梅黎,碩士,助理經濟師.
1 從網絡入手,適時進行興趣愛好培養
中學英語教學,無疑是英語語言能力、綜合知識運用、口語交際與創新實踐應用的有機體現,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除認真落實雙基教學,強化知識的應用與綜合技能外,還必須注重對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培養,以興趣培養為突破口,促進學生對英語學習動機的轉化。
在對中學低年級英語學習興趣培養時,就是從網絡入手的,在英語課堂教學時緊緊依靠教材,通過網絡搜集信息,通過計算機加工教學信息,通過計算機多媒體對知識進行組合,然后將英語教材的內容轉化為聲音、圖像和動畫,轉化為電視、電影的有機剪輯素材,并通過計算機多媒體教室向學生傳遞上述教學素材的真正圖像,以激勵學生學習英語、掌握英語和運用英語,不斷提高學習英語的綜合能力。
學生在接受網絡信息的同時,手、腦、耳、口等多個器官被調動起來,感官受到刺激后,其具有的非智力因素會得到全方位的培養,效果不言而喻。如學習英語的一個小故事,描述的是一所學校,這篇英語課文涉及的英語單詞比較多,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甚至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見到學校的模樣,是在進行“瞎”學,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學習。為此,千方百計從網絡中搜集教學信息,從教育部、省教育資源中獲取與本課有關的影像資料,并結合課文制作成課件播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就會得到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就會得到質的飛躍,而適時興趣培養的方法極大地促進了英語課堂教學改革。
網絡的存在,既能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也能激勵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是現代英語教學改革的動力所在,是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載體。
2 充分利用計算機進行知識綜合,提升英語會話能力
啞巴英語是對英語學習中只掌握基礎單詞與語句,而不會會話表現的一種現實描述,也是現代英語教學必須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面對英語教學的激烈競爭和英語口語、會話能力需要提高的現狀,在強化基礎英語學習的同時,開發網絡、計算機教學環境,大膽引入網絡、計算機輔助教學,強化和提升學生的英語會話能力培養,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每學習一個英語單元后,總通過網絡搜集,借助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有機組合,通過網絡教室這個平臺,將英語單詞、語句和英語組合短句,結合人物、環境、故事進行有機串聯,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借助計算機多媒體進行口對口反復練習,進行句句訓練,進行實地對話訓練,以培養運用英語進行會話、交流、交際的綜合能力。
英語知識的綜合與練習,不僅僅是英語知識的掌握與提升,重要的是通過網絡、計算機這個平臺,將無形的口語、無形的會話環境、無形的交流平臺、無形的應用,整體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就像在一個英語王國中一樣,得到對英語會話等能力的學習,達到課堂教學中單純靠課本不能實現的教學目的,實現中學英語教學的網絡化、立體化教學改革新模式。
3 網絡、計算機多媒體影像共存,增強課堂教學密度
中學網絡教室的建立與實施,為中學英語實現現代化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保障,同時也注入了中學英語教學以新的載體,是激勵中學英語教學、改革課堂教學、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對如何以網絡和計算機為依托,實施影像共存,增強英語課堂教學,進行了系列化的教學研究。
首先,通過教育部、山東省網絡教育資源,通過學校的網絡與網絡教室進行有機鏈接,使英語課堂教學與其同步,在進行面對面教學時,在進行語句分析與應用體驗時,要進行創新英語應用時,在英語知識綜合學習時,網絡的資源與教師的講授有機結合、相互融合、共同補充,極大地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密度,知識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其次,課前的五分鐘,通過教師課件及時向學生播放已經學習過的、即將學習的英語知識,或者與已經學過、即將學習的英語有聯系的內容、影像、電視短片、電影剪輯等,豐富課前學習,提升課前預習,優化課前鞏固,效果很好。這也是增強課堂教學密度,充實中學英語學習內容的一個重要舉措。
第三,將現代英語教學網絡的公共資源信息一一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進行學習,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補充。這既體現了英語教學的特色,又真正實現了英語的開放式學習,事半功倍。
第四,指導學生走進閱覽室和圖書室,走進網絡教室,進行學習需求性激勵。有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英語學習成績提高很快,甚至與英語學習結下了良好的情緣。
4 以網絡為依托,通過練習拓展,培養學生的英語自學能力
英語是一門以練習與應用為主體的學科,由于愛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實現英語環境的大眾化還需要很長的時間。那么,中學英語教學特別是英語的課堂教學,如何實現拓展性學習練習與提高,如何借助現代教育手段,進行英語自學能力培養,就成為研究的課題之一。
在實際的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首先,課前五分鐘的英語會話練習是堅持不懈的。通過網絡、計算機多媒體,將每天五分鐘的英語會話學習提前設計好、規劃好、制作好,定時、定期向學生播放,讓學生親切感受英語帶來的學習魅力和由學習英語而帶來的快樂,以此激勵學生對英語的學習。
其次,指導學生建立網絡學習英語的好習慣。隨著網絡和計算機的普及,大部分學生回家后能夠上網的實現,從英語學習的實際出發,定期向學生布 置英語學習課題,這種課題大都是電視片和外文廣播內容,以此讓中學生通過媒體實現對英語學習的拓展。
第三,建立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英語教師,人人有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英語教師將英語的要求、英語的學習內容、英語訓練的故事,通過平臺交待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既節省了英語學習的空間,也利用了網絡的能力。
一、以理論做導航,更新教育觀念
課題組全體成員根據《指南》精神,就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等進行了認真討論,制定了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研究的目標。從優化教師個體素質入手,采用培訓、外出參觀學習、自學、聽專家講座視頻等多種學習形式,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課題培訓和進修,更新教師教育觀念。如,在幼兒園人手缺編的情況下,派出謝似鈿老師參加了為期9天的福建省第十二期農村幼兒園骨干教師省級培訓;組織教師參加了市里安排的“《指南》背景下教育實踐活動探索”的系列專題講座。每月幼兒園堅持開展業務學習活動,學習相關的美工教育方面的文章,如“《指南》藝術領域的理解與實施、實施《指南》,從改變教學設計思路開始,解讀《指南》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等等,了解當前幼兒園美工教學新動態;同時在理論與實踐過程中讓老師們搜集日常課堂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如:“教師如何把握幼兒美工技能教學引導的度”、“幼兒美工教學如何解決技能教授與想象力之間矛盾”、“幼兒美工技能學習與創造力協同發展策略”“如何有效的實施美工活動分區教學”等問題進行探討;極大地提高了全體參研人員的理論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
二、注重環境創設,促進幼兒個體發展
《指南》中藝術領域提出“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操作材料是美工活動的物質支柱,是構思、設計得以物化的基礎,不同的物質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藝性能和特征,分別適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
如:“花兒朵朵”這一主題的手工活動,第一次教師組織活動時,用了統一的范例,提供給了孩子們同樣的制作材料,雖然孩子們制作出了比較精細的“各種各樣的花”,但是,這時的孩子們只是在模仿的“藝術工匠” 。這種活動無法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體現創意的機會與條件。
這就體現了活動中材料的提供與幼兒活動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給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材料,幼兒在解決問題上就會表現出更多的發散思維。經過幾次的集中研討、修改、實踐,教師在設計上做了調整,把活動室環境布置成四組,為孩子們提供了顏料區,折剪區、環保區、泥工區等。豐富的材料,自由的多種選擇,滿足了不同孩子的需要,孩子們有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一下子就擴展了創作的范圍,他們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表現“各種各樣的花”。
三、開展系列活動,梳理提升幼兒經驗
《指南》藝術領域中明確指出從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兩個方面,充分創造條件讓幼兒學會發現和感受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萌發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并由此積累起豐富的感知經驗進行藝術創作。系列活動設計能梳理提升幼兒經驗。
如:“美麗的花瓶”
活動一《參觀欣賞花瓶》,教師利用戶外活動時間帶領幼兒到花店參觀,觀察花瓶,了解花瓶的基本形狀,給孩子們展示花瓶與花的整體,讓孩子們充分的感受了花瓶的美,孩子產生了花瓶、花、裝飾的直接關系,他們感受到了花瓶美化環境的美感。
活動二《PPT欣賞花瓶》,ppt課件配上音樂,在音樂的渲染中一幅幅的瀏覽花瓶,孩子們又從另一個角度感知了花瓶,是一種情感的提升,但是PPT一閃而過的畫面無法讓孩子近距離的感知花瓶身上的花紋裝飾。
圖片展解決了這一缺陷,我們將圖片長時間的展示在活動室周圍,孩子們不斷的近距離的欣賞,他們發現了花瓶身上的圖案,并喜歡上這些圖案。通過這樣的不斷的欣賞,感知,激發了孩子創作的欲望。
活動三《設計創作花瓶》,教師在美工區投放了顏料、排筆、剪刀、各種瓶子、皺紋紙、蠟光紙、毛線、彩色吸管、雙面膠等材料,在活動室一角設計了花瓶展覽臺。幼兒自由選擇材料,用不同的形式表現花瓶:有的剪紙剪出花瓶的基本形狀,有的幼兒拿起塑料J,將吸管豎著粘在瓶子上,無規則的進行排列裝飾整個瓶子,有的幼兒拿起了玻璃瓶用黑筆在瓶身上畫上圖案,有的用顏料在瓶身上涂上不用顏色的大塊的色塊,這一次活動孩子的想象力、動手能力獲得一定的發展,但對于花瓶的表現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綜合性的選擇材料進行表現,很多提供的材料都無法得到很好的采納與利用,還有一部分幼兒由于區域范圍較小,失去了參與的機會。
活動四《手工坊》,教師投放一些手工作品(圖片和小制作)供幼兒欣賞,激發幼兒的模仿再創造。并調整、增加材料的投放,選擇幼兒熟悉的,便于表達的材料,一下子就擴展了創作的范圍,運用了生活中各種廢舊材料制作出了形態各異、不同材料的花瓶。可見活動材料的投放創設,直接影響著孩子思維的拓展,我們提供幼兒熟悉的,便于表達的材料越豐富,越能激發孩子的創作想象力。極大的滿足幼兒動手動腦進行創造的欲望,并給幼兒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反映客觀事物提供可能性,使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得到發揮。不僅僅是動手制作,動腦構思,立意的思考也得到了升華。
結束語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種子經營與管理;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3-0240-02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而種子則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種子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種業發展較遲、起點較低、投入較少,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要使我國從種業大國成為種業強國,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和人才的有力支撐。因此,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滿足各層次不同的農業院校學生及基層人員的教育需求,盡快培養出適應我國種業需要的農業科技人才,是高等農業教育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1]。《種子經營與管理》作為一門研究種子經營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術的交叉性應用課程,是農業高等院校農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但傳統教學方式單一,教材內容相對陳舊,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普遍較差。近年來,隨著大學課程教學改革深入,信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興起并逐漸進入課堂,已成為現代化教學的輔助手段。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和表現方式,而且可以擴大教學信息量,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本文針對目前《種子經營與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多媒體技術教學概述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技術利用現代化視聽手段,以圖文并茂、聲像搭配、動靜結合的表現形式,更加全面地展示教學內容,把抽象的概念更形象、更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形成立體感,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廣大師生歡迎[2]。
但制作多媒體課件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課件內容上應該選擇既能達到教學目的,又要生動、形象,方能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枯燥乏味的課堂趣味化,靜止的文字動態化,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因此,合適的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高素質的復合型農業科技人才[3]。
二、課程傳統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材內容陳舊,難以適應現代種業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國家農業政策的調整、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以及國外種業巨頭對我國種業市場的沖擊,我國種業市場規模發生了巨大變化,種子市場價值從2000年的250億增加到目前的近1000億元。但由于《種子經營與管理》是近年才開設的新課程,可借鑒使用的教材和輔助教材較少,而且內容也較陳舊,難以適應當前我國種業市場日新月異的實際情況。2002年中國農業大學率先開辦“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此后,一些農業高校相繼開設了相關專業,其人才培養模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4]。因此,需要對課程相關內容進行不斷更新以緊跟種業市場形勢,突出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先進性的特點,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這為該課程講授帶來新的挑戰。
(二)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較差
傳統教學方式注重知識的灌輸,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調,課堂氛圍沉悶,枯燥乏味,學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極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感,學習興趣受到很大影響,學習效果難以得到保障。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如何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實現教學和實踐的統一;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既牢固掌握《種子經營與管理》相關的專業知識,又增強他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這是該課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課程知識面廣、內容多,教與學的難度大
《種子經營與管理》作為一門交叉性應用課程,涉及多門課程知識(種子生產、種子加工與貯藏、種子檢驗檢疫、種子法律法規等),內容多、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而傳統教學方式的課堂上板書時間長、課程單一、信息量小、知識面窄,不利于全面系統地講授知識,要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學量課堂知識十分困難,給教與學均增加了難度,不利于農業創新人才的培養。
三、多媒體技術在種子經營與管理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是傳統教學方法的一種有效補充,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不足。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代,課堂教學不僅要重質量,也需要有足夠的信息量。借助多媒體可以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又提供了包括圖文聲在內的大量信息,讓學生從視聽立體的方式獲取知識。多媒體教學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更多的信息,促進師生教學互動,提高教學時效性。
(一)多媒體教學適應種業發展需要,彌補教材內容滯后現狀
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后,由于具有巨大的種業市場和商業潛力,外國種業公司大舉涌入中國種業市場,憑借其先進的科技、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在這種形勢下,國內種業發展對課程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好地彌補教材內容滯后的缺陷,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隨時可將最新的種業信息和經營管理理念進行講解,緊跟時代步伐,適應種業市場需求。例如及時將2011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以及農業部修訂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進行詳細解讀。通過列舉國內外大型種子企業的成功要素,國外的如美國先鋒良種公司和孟山都公司、瑞士先正達種子公司、法國利馬格蘭等;國內的如北京奧瑞金種業、北京聯創種業、河南秋樂種業等公司,使學生全面了解我國民族種業現狀,與國外發達種業的差距,學習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開闊視野,啟發思維,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
(二)多媒體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綜合利用多種表現形式,內容豐富多彩,形象生動,可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大量信息。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滿堂灌、照本宣科、一言堂等不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使得教學方式多樣化,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可詳細講解成功案例,如孟山都公司在我國推廣轉基因棉花取得成功及其失敗的原因;先鋒種業公司在我國推廣玉米品種“先玉335”所采取的經營模式和理念以及單粒播種技術;玉米品種“鄭單958”由少數種業公司壟斷經營的成功案例,既使學生認識到種子經營管理課程的重要性,又激發其學習興趣。通過多媒體播放種子企業發展歷程,明白品種的時效性、企業發展的與時俱進性,了解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種子企業已由傳統育種變成傳統育種與生物技術育種相結合的現代企業并不斷發展變化,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
(三)多媒體教學有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均衡發展
多媒體教學可以強化重點知識,加速學生的感知過程,加深理解難點知識,增強記憶力和提高應用能力。《種子經營與管理》課程教學目的是通過系統地介紹國內外種子產業概況、種子經營與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學生系統掌握種子經營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備從事作物種子經營與管理的能力。利用多媒體教學詳細介紹當前種子企業良種研發、生產、加工、貯藏、營銷以及信息反饋的全程圖片,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種子企業。結合種子市場經營信息,可以詳細講解信息數據加工和處理方法,市場預測方法,經營決策方法以及制訂種子經營計劃方法,使學生理解種子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四)多媒體教學有助于課堂和實踐內容統一,提高實踐效果
《種子經營與管理》作為一門重要的實用性課程,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也需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詳細講解種子企業的制度和組織結構、企業文化和經營管理理念,然后組織學生參觀河南農業大學與本地影響較大企業合作建立的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如河南省農科院秋樂種業公司、北京奧瑞金種業鄭州分公司、北京聯創種業河南分公司等。實現“課堂到課外”的統一,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其綜合素質,推動課程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總之,多媒體技術改變了單一的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和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有利于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
四、展望
眾所周知,圖文并茂、聲形結合的效果要遠遠好于單調的聲音,但在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信息過量、展示速度過快以及太多的感官刺激等反而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獲得,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只有將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并且避免或消除它的消極作用[2]。因此,在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上,任重而道遠,既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而不斷探索和改進,又要下功夫把握好多媒體教學的度。要堅持以“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為根本出發點,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種子經營與管理》課程教學效果,使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以適應我國對種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洪生,穆平,楊錦忠.《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8):37-39.
[2]丘萍,彭玲.《淺談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J].教育與職業,2008,(8):186-187.
競技體育這種社會文化現象,借助著現代社會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舞臺,向世人展示著獨特的魅力。而倫理作為一門研究道德的科學,必然與競技體育有著緊密的聯系。
競技體育倫理作為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之所以有教育的功能,是因為它是一門研究競技體育倫理中優良道德的科學,對競技體育的行為主體――人,有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和教育人的過程。這種道德教育并不是用條例化的硬性規定,來約束人的思想、制約人的行動。而是需要競技體育主體通過道德教育,樹立一種思想意識,用這種思想意識把道德與競技體育有效結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競技體育的商業化、職業化現象日趨加劇,體育比賽中服用興奮劑、虛報運動員參賽年齡、冒名頂替、假球黑哨等不道德的體育行為屢見不鮮,使得競技體育倫理與種種不道德的體育行為碰撞頻繁,而競技體育倫理的教育價值正是為競技體育本身提供了一付道德標尺。這種道德教育積極地影響著現實的行為,并對理想標準作出善與惡的評價和判斷,使得競技體育的主體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最終實現“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因此,競技體育倫理的這種教育價值,會對競技體育主體道德的提升和傳承產生積極的影響,并為競技體育本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道德內化是競技體育倫理價值的體現
競技體育倫理作為發揚和傳承競技體育中的優良道德的載體,更要體現其內在價值,競技體育主體的道德內化亦是競技體育倫理內在價值的體現。
競技體育倫理這種優良的道德規范,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道德行為的最一般道德原則,它本身是一種社會存在物,是一定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在人們的道德意識中的反映與概括,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自然界之間道德關系的反映。競技體育的主體――人的道德行為標準首先來自于外力,即受他律性的支配,從外部的影響轉化為自身的道德意識與行為,從而形成內在的道德價值。社會由人組成,是在群體的基礎上形成的,個人不能離開社會,競技體育這個象征著時代文明的產物亦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它的所有行為準則更不能與這個社會相悖。作為社會關系體的一部分,其行為理應受到社會整體的制約。整體由個體組成,二者都是道德主體,都是道德活動的參與者,但由于整體與個體所負的使命,所承擔的職責不同,它們進行的活動又有本質的差別。個體追求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所追求的是自身的完善和完美,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而整體致力于普遍,尋求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所以,競技體育倫理這個社會的道德個體,一定要與社會共進步,為社會祥和、有序的發展充分發揮其效力。這種主體的道德內化直接引導著競技體育倫理前進的方向。著名哲學家康德認為,道德就如同在黑夜里從行人的前方射來的一束光芒,既規范又導向人們追尋至善的路程。康德的這一思想深刻地說明了這種道德規范的導向性。
競技體育倫理對其主體的道德內化作用不僅體現在他律性上,而且具有自律性。這種自律性就是道德主體自己的意志約束力,是事物主體自覺的自我約束。它的道德需要依賴于物質需要的滿足,但又不等同于物質需要,它反過來指導人們的需要和求取需要滿足的方式,利用意志力來約束自己的不良需要和不道德行為,從而實現道德的內化。
3、真、善、美是競技體育倫理價值的最終目標
縱觀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史,奧林匹克倫理精神一直處于培育、傳承和超越的過程之中。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既是對古代奧運倫理精神的繼承,更是對古代奧林匹克運動倫理精神的超越。奧林匹克倫理精神是奧林匹克運動所堅持的基本的倫理主張,奧林匹克運動的這種倫理精神直接關系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種倫理精神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團結、友誼、進步”。
1.競技體育帶動體育產業發展
競技體育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區域競技體育的發達與否,對于該區域體育產業發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競技體育的娛樂性、觀賞性以及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極大的吸引著大眾目光,報紙和傳媒對于體育的所有宣傳和報道內容,90%以上都會涉及競技體育。因而,競技體育對群眾體育、學校體育、體育用品、體育彩票等的影響力不可小覷。江蘇省競技體育近幾年一直保持強勢,在國內各省份中一直排在第一陣營。江蘇體育產業發展雖然起步很晚,但是近幾年隨著競技體育的強勢崛起,體育產業的發展也較為迅猛。2006年9月,江蘇制定《江蘇體育產業振興計劃綱要》(2006~2010年),著重強調了競技體育在帶動江蘇省體育產業其他各組成要素發展的重要性。該綱要提出整合競賽資源、培育市場主體和開發賽事經濟,為江蘇的健身娛樂業、體育培訓業、體育用品也、體育中介業、場館服務業和體育彩票業創造活躍的市場氛圍。
2.體育產業反哺競技體育
體育產業涵蓋了競技體育,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區域體育產業氛圍濃厚與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將對本區域的競技體育產生長足的影響。體育產業市場的繁榮,將會培育良好的群眾體育土壤,群眾體育是體育消費市場的主體,不論是體育用品類的實物型消費還是購買門票觀看競技體育比賽的觀賞型消費,群眾體育在體育產業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體育產業的繁榮也會直接的帶動體育中介業和體育彩票業的活躍,體育產業各重要組成部分的發展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反哺競技體育發展。江蘇作為體育大省,這些年體育產業有了快速的發展。體育彩票收入實現全國“七連冠”,截至2012年12月31日,江蘇體彩年銷量達到161.81億元,增幅達14.17%,同年體育彩票對江蘇省競技體育資金投入、群眾體育以及其他社會公益資金投入均達到歷史峰值。近幾年,江蘇居民體育消費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特別是體育用品,最近幾年的增幅都達到20%以上。江蘇已經連多年舉辦大型體育賽事處于國內領先的位置,大賽的舉辦更是活躍了體育消費、觀賞、體育用品制造、體育廣告等產業市場,為江蘇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市場空間。
二、江蘇省競技體育與體育產業間的傳導機制
1.競技體育通過傳媒傳導發揮其效力
傳媒是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產業化的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活動。媒介傳播具有速度快、傳播面廣的特點,隨著科技進步,新的傳媒方式不斷涌現,如社交網絡、微博、在線視頻、微信等,這些新的傳媒方式不斷豐富和拓寬傳媒渠道,使得競技體育的影響力不斷放大。江蘇省近些年舉辦的體育賽事一直排在全國的前列,2005年舉辦的十運會,江蘇競技體育軍團金牌總數位列第一,江蘇民眾通過各種媒介收看、收聽或者參與十運會,他們為江蘇取得優異成績感到自豪,為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出來的拼搏進取精神所感染,同時也被競技體育展現的美感及比賽結果未知性所征服。江蘇競技體育軍團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09年的山東十一運會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江蘇人最鐘愛的競技體育項目是擊劍、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和花泳,這些項目多年來在全國處于幾乎難以動搖的領先位置。這些項目里很多都在江蘇省群眾體育中開展的較為成熟,市場化程度很高,每當江蘇在這些競技體育項目中斬金奪銀都會帶動這些市場化長度深的項目發展出現一個小。江蘇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同步協調發展正是由于媒介的宣傳和渲染。競技體育的美感、體育的健康理念和娛樂休閑功能以及競技競賽中運動員展現的個人魅力通過各種傳媒滲入江蘇民眾生活,推動江蘇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的發展,最終推動江蘇體育產業的和諧發展。
2.傳媒產生激勵效應過程
隨著傳媒手段的多樣化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傳統媒體在傳播體育信息中雖然仍占有很大比重,但是新生媒體在傳播體育信息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且群眾由以往單純的體育信息受體逐漸的轉變為信息受體和傳播者雙重角色。如微信、微博、網絡、IPTV等等,民眾通過網絡渠道,尤其是“自媒體”快速瀏覽體育信息并將其實時分享出去,這些媒介對體育信息呈現逐級放大效應。2012年,江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萬美元,群眾收入水平較高,智能手機普及率較高,這為競技體育信息快速傳達、分享提供了條件。競技體育向體育產業傳導的第二個階段就是媒介傳播體育信息,并對體育信息受眾產生激勵效應的過程。江蘇競技體育的每一次飛躍都會給江蘇體育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體育用品業會隨著群眾體育消費的快速增長而得到發展,體育中介及體育廣告收入也會隨著江蘇競技體育的興盛而走向繁榮。截止2003年底,江蘇省各種體育產業活動單位達4400多家(不含個體戶),全省體育產業實現增加值74億元,較2002年增長18.17%。到2011年,體育產業對江蘇省GDP貢獻率達到了0.82%,其中體育用品消費和體育彩票銷售取得較好成績,彩票銷售連續7年領先全國,2012年江蘇體彩年銷量更是達到了161.81億元。江蘇體育彩票銷售佳績的誕生不僅和江蘇體育彩票運作的方式有關,這和媒介宣傳所產生的激勵效應有一定的關系。江蘇體育用品每一次銷售高峰期及體育培訓市場的活躍都都是伴隨著江蘇競技體育的騰飛,江蘇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媒介的擴大效應產生的激勵效應不斷促使江蘇體育事業的發展。
3.激勵機制促使信息受眾產生動機
“激勵機制”是在組織系統中,激勵主體系統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并使之規范化和相對固定化,而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構、方式、關系及演變規律的總和。競技體育通過媒介向體育信息受眾施加影響,響應是指以特定的激勵與相伴而生的動機作為前提條件下將產生的最終結果。熒屏競技是人們了解競技體育最主要的渠道,人們在觀看競技體育的同時,競技體育的獨特性與功能對受眾參加體育健身及消費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江蘇群眾體育的發展近些年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這和江蘇競技體育的強勢發展有著重要聯系。江蘇舉辦的所有重大競技體育比賽都離不開群眾體育的參與,如競技體育賽事的開幕式一般都有較多的群眾體育健身展示。江蘇舉辦的競技體育賽事向廣大群眾傳遞積極的信息,同時也使得相關體育機構產生積極動機,根據信息受眾對競技體育刺激信息所表現動機情況,可以分為高積極動機和低積極動機。2002年江蘇體育人口占總人口的35%,2007年達到45%,2010年已經達到50%以上。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公布全國國民體質監測結果,江蘇省男子列全國第一,女子第二,綜合指數居全國第二。2007年,江蘇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達到10.8萬人,其中國家級、二級、三級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總人數均位列全國第一。據不完全統計,到2011年底,江蘇省開展城鄉全民健身活動9000余項次,參加人次約3500余萬。2006年5月,江蘇省組建體育用品協會組織,截止2010年底,該協會會員達到200余家。江蘇體育產業各組分要素取得的成就無不和江蘇競技體育的協同發展相關,競技體育借助媒介的宣傳所產生的激勵效應,不斷促使江蘇體育產業的發展。
4.動機刺激體育產業各要素發展
競技體育通過各種媒介在群眾及相關機構中宣傳體育的魅力及價值,信息受眾根據自身知識結構及對體育的理解所產生動機強弱不同,但是動機的產生就會促使體育健身業體育用品業、體育場館業、體育中介業及體育彩票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不是單獨進行的,而是聯動的。體育健身業的發展必然帶動體育用品業和體育場館業的發展,體育中介業的發展一樣會帶動體育場館業及體育消費的發展,而體育彩票會隨著社會大眾對體育的關注度增強而得到更好發展。因而,在動機的促使下,體育產業各要素緊密聯系,協同發展競技體育對體育信息受眾產生高積極動機和低積極動機,這些動機的產生都會促使江蘇體育產業的發展。2005年江蘇成功舉辦十運會,實現了6億元總收入、4億元凈收入的資源開發業績,創下全運會資源開發的新記錄,這次賽事被譽為市場化程度高、資源整合程度高、維權保障程度高的“三高特征”。江蘇體育產業在競技體育的輻射帶動下,較好實施了體育產業振興計劃,體育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建立起競賽表演、健身休閑、技術培訓、中介咨詢四大門類的體育市場體系。全民體育健身服務、體育旅游、體育培訓和體育器材、服裝以及場館開發開放等經營活動的經濟效益逐年增長,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為江蘇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支持和經費保障。江蘇體育彩票業連續7年全國第一;近5年來,江蘇省共組織國際比賽136項次、全國比賽385項次、省級體育賽事137項次,承辦數量及榮獲全國最佳賽區、優秀賽區數量均居全國第一;體育用品業截止2010年底,江蘇省體育用品制造單位2500余家,創造產值120多億元,體育用品銷售單位近3000家,體育用品制造、銷售單位總數居全國前列。到2010年江蘇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0.82%,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的1.6%,體育產業就業人數也達到了38萬人。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