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煤炭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煤炭產業發展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煤炭產業發展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煤炭產業發展報告

        第1篇:煤炭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從資源開發到綜合利用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權威化工專家郭衛東對煤炭產業遇到的困境認識深刻,他認為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盲目投資跟風發展,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產能過剩;其二是資源轉化利用方式粗放,綜合利用技術落后,小循環多大循環少;其三是單一資源單一產品的項目仍占主導地位,以煤為主的多種資源協同配伍,生態布局循環鏈接,綜合利用多聯產項目少。

        郭衛東建議,要實現煤轉化過程中產生的物理能、化學能和全部化學元素、中間產物、目的產物,均能得到高效綜合利用,以煤為原料,開發前沿高端和附加值高的下游產品。聯合循環發電技術,通過煤基多聯產,實現煤、焦、電、化、熱、氣、渣的綜合利用,以及與鋁及鋁合金、鎂及鎂合金、硅材料、聚氯乙烯及其制品、建材等產業的一體化布局,可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使煤資源的附加值和綜合經濟效益最大化,大大降低碳排放,真正實現高碳資源低碳化利用的目的。依靠專家指導,通過煤基多聯產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對整個能源化工產業戰略轉型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郭衛東對于打造煤炭的資源開發到綜合利用全新路徑提出了諸多建議:

        一是新建的煤炭資源轉化項目,要實現煤轉化過程中產生的物理能、化學能和全部化學元素、中間產物、目的產物,均能得到高效綜合利用;

        二是已建成的煤制甲醇等煤化工企業,最好在前端用連續粉煤干餾工藝提出煤焦油,再將粉焦氣化,用焦爐氣和合成氣合成甲醇,再利用化學循環尾氣和余熱發電并用于本裝置;

        三是煤焦化和蘭炭企業要壓縮焦炭、蘭炭商品產量,按照焦油收率最大化進行技術改造,對焦油進行深度加工轉化;

        四是與煤電、蘭炭共生或多聯產形成的硅鋁鎂及建材產業也要轉型發展,開發前沿高端和附加值高的下游產品。

        在解決當前煤炭綜合利用和煤化工方面遇到的困難,郭衛東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要想方設法消化甲醇、電石、焦化等過剩產能,開發一批進口量大、國內需求持續上升、附加值高的化學合成材料,比如聚酯、聚醚、異戊橡膠、氟碳樹脂、石墨烯樹脂等,以滿足經濟發展需要。

        第二,對于以煤為主的能源化工產業區域,要圍繞煤的潔凈利用技術、煤矸石發電技術、矸石爐灰提取氧化鋁及粉煤灰生產建材技術、潔凈煤高溫催化熱解干餾技術、煤焦油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焦爐氣還原生產金屬鎂技術、新型煤鹽化工技術,包括大型甲醇、二甲醚、合成氨、MTO/MTP、DTO/DTP,以碳氫、氨氮、芳烴、乙炔、氯堿、有機硅為原料,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化工新興合成材料產業發展

        第三,高度重視第二代煤催化熱解干餾技術、高效合成塔技術、CO2捕集回收利用技術和煤化工及含硫氣體、含硫廢氣脫硫回收硫磺等四大技術的應用。比如:利用第二代煤催化熱解干餾技術,可將煤焦油收率由現在的12%提高到25%左右。另一方面可對煤化工、煤電、供熱等用煤項目,用催化熱解干餾技術進行煤的前處理,既可提取煤焦油發展下游產品,又可大大降低氣化爐的水煤漿粘度和鍋爐結焦率。再比如國內外正在日益成熟的CO2捕集回收利用技術,通過對煤化工、電廠、煉焦、蘭炭、冶煉等行業CO2回收,通過加氫還原成CO,再與氫合成甲醇,均可形成新的產業或產業新優勢。另外,高效合成塔技術,可大大提高合成轉化效率,在現有裝置基礎上經技術改造,在不增加物料投入的前提下,可提高產量10~17%;硫回收技術的應用可回收生產硫磺,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具有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第四,要高度重視發展甲醇下游產品。從替代石油發展下游三大合成材料及有機化產品看,幾乎所有石油能夠生產的產品甲醇均可以生產。所以對甲醇及其下游產品發展的市場前景不必過分擔憂。我們完全有理由設想甲醇發展的產業前景將一片光明。

        當前車用甲醇燃料的快速發展,二甲醚車用、家用燃料的快速發展,都給甲醇產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目前60%的甲醇已應用于車用燃料市場。國家M85車用甲醇汽油標準和燃料甲醇標準已經出臺,于2009年12月1日實施。國家標準出臺后,在大型甲醇企業生產車用燃料已成為最經濟的方式。因此,車用燃料發展還將為甲醇開辟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

        著眼未來的轉型之路

        4月底,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聽取煤炭工業發展情況報告,并提出“促進煤炭資源由燃料向原料的轉變,推進煤炭生產消費方式革命”。行業專家分析認為,此舉的用意是延長煤炭產業鏈,發展以煤制油為主的現代煤化工。資源地區煤炭直接液化、煤制氣等項目核準的閘門可能被松開。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提出,要以建設14個大型煤炭基地、培育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為重點,加快全國煤炭生產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把推動煤炭工業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構建產業發展新體系,培育煤炭經濟發展新優勢,實現煤炭經濟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在煤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要推進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轉化,總結近年來煤炭直接液化、間接液化、煤制烯烴、煤制氣等示范工程建設經驗,擴大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烴等示范試點范圍,推進煤炭向原料轉化的產業化發展,實現對石油、天然氣優質能源資源的有效替代,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十二五”期間,中國煤炭行業必須轉型,轉型升級才是走出困境的關鍵。煤炭轉型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綠色、高效、清潔、安全、多元。

        能源發展必經三個階段,由煤炭為主體轉為煤炭和新能源并重,再轉為以新能源為主體。在這個能源發展過程中,煤炭將起到由傳統能源轉為新時代能源的橋梁和支撐的作用。具體來講,就是要做“能源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能源生產技術服務供應商,常規能源供應服務商,城市清潔能源供應服務商,能源金融服務供應商。

        生產技術服務供應商包括了“綠煤戰略”的綠色生產,就是要在煤炭開采中出煤不見煤,不能對大氣造成污染,污水不外排,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把煤炭企業打造成“沒有資源”的資源開采企業。“綠煤戰略”的綠色利用,就是實現煤炭從低效燃燒到高效利用,從固體燃料到液體燃料,從燃料到原料,把常規能源變成綠色高效清潔的能源。

        常規能源供應服務商就是“從井口到爐口”全方位提供能源供應服務,從煤炭生產、煤質研究、煤炭定制、煤炭物流到煤炭用戶。

        第2篇:煤炭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這一發展思路的提出,在自治區“兩會”期間引發了與會代表、委員的熱議。內蒙古盡管有GDP增速連續8年全國第一的驕人成績,然而,主導產業結構單一、鏈條不長、效益不高、總體發展不充分等仍是自治區經濟成長中無法回避的問題。自治區確定2013年CDP增長12%,這是近10年來我區增長最低的一年,體現了自治區為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留下充分的空間。因而,產業結構調整如何調,代表、委員們在總結近年來各盟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新的構想和建議。

        傳統產業新型化

        煤炭產業為內蒙古的振興作出了突出貢獻。如今,內蒙古正在探索一條努力延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將資源就近就地轉化升級、“吃干榨凈”可持續發展之路。

        云光中代表說:“我們的首要做法是在往年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的基礎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打造支柱產業。”早在10多年前,鄂爾多斯市就開始淘汰落后產業,以關停并轉置換產能等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10年來,鄂爾多斯市淘汰小焦化、小煉鐵、小煤窯等企業2413戶,通過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煤炭工業走向集約化,地方煤炭企業數量由2000年的601戶整合到42戶,機械化綜采率提高到90%以上,資源回采率提高到75%以上,煤炭洗選率達到80%。廉素代表說:“近5年來,鄂爾多斯市圍繞煤轉化產業,建成一批煤轉電、煤制油、煤制醇等重大項目和支柱型產業,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同樣是依煤而興的烏海市,正在努力實現“一個中心、兩個轉型、三個提升”的發展目標。鮑常青代表說:“烏海在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中,著力提升改造傳統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煤焦化、氯堿化工‘兩大基地’規模,不斷推動產業延伸升級,大力發展資源精深加工產業和非煤產業,積極扶持裝備制造、太陽能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努力形成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侯鳳岐代表補充說:“烏海要想實現‘三個率先’,即率先在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在全區實現城鄉一體化,率先在全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加快發展、健康發展,平均增速比全國高一些是完全必要的,必須堅持做大總量與調優結構、產業升級并重,把產業做強做優。突出抓好項目和投資,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孫兆元委員算了一筆賬:出售1噸原煤300元,通過洗煤后1噸原煤增加171元;如果把煤變成焦炭,每噸煤附加值至少增值468.75元;如果再經過深精加工,將煤變成焦油、硫磺、硫酸氫銨等一系列“白貨”,那么附加值會更高!他認為,目前我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新進展,但在優化結構和產業升級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壯大工業經濟的關鍵和突破點,就是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從單一的賣原料轉化為資源的精深加工,從資源的粗加工到不斷延伸產業鏈,創造更多附加值。

        新興產業規模化

        近年來,自治區圍繞產業延伸、產業升級、產業多元以及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拉動轉變和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出臺和實施了‘沿黃沿線”發展戰略、“雙百億”工程、“承接非資源型產業轉移,加快服務業發展”等引導產業集約、集聚、集群化發展的重大戰略規劃和具體政策,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伴隨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產業結構質量明顯改善,總體優化升級,綜合實力躍上了新臺階。

        云喜順代表圍繞阿拉善盟擴大經濟規模提出建言:擴總量,就是要進一步強化工業主導地位,推動煤化工、鹽硝化工、礦產采選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清潔能源、冶金及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深挖農牧業發展潛力,大力發展特色沙產業,提高種植業節水灌溉率和畜牧業農區養殖比重;增強服務業發展活力,著力構筑九大物流園區,加快發展信息、中介、房地產、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

        王程熙代表結合興安盟實際,提出了以投資拉動、項目帶動為重點,堅定不移地推進跨越發展的新目標:以加快新型工業化為重點,推進轉型發展,確立新型工業化主導地位,打好工業翻身仗,加快推動經濟增長由農牧業主導向工業主導轉變,以壯大縣域經濟為重點,推進統籌發展,加快形成優勢明顯、規模較大、特色鮮明的縣域經濟板塊。

        何永林代表提出了巴彥淖爾市“三化”新目標:傳統產業新型化,就是以工業化的思維和理念,改造提升傳統農牧業,重點實施農畜產品品牌化戰略,主攻發展設施農業和規模化養殖業,努力在效益上再造一個“河套”;新興產業規模化,就是突出抓好投資和大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力爭到“十二五”末,風電和光伏發電能力分別達到460萬千瓦和80萬千瓦;過境銅精粉實現落地加工,未來達到100萬噸有色金屬冶煉加工能力;發揮水煤組合優勢,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力爭到“十二五”末,形成2000萬噸煤焦化生產能力;縣域經濟一體化,就是以強縣擴權為目標,全面提升城鄉建設水平。

        全覺民代表舉例說:“去年10月,烏海華油天然氣焦爐煤氣節能減排綜合利用項目(一期)正式投產,結束了困擾烏海市多年的焦爐煤氣外排點天燈的歷史,吸引帶動了機械制造、煤化工等新興產業發展,改變了一煤獨大的經濟方式。烏海市能源、化工,建材、鋼鐵冶金四大主導產業占工業經濟比重達到98%,這就是調整產業結構的功效。”全區工業比重由43.3%提高到49.8%,5年來,我區在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非資源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煤制油、煤制烯烴等新型煤化工示范項目全面推進。下一步,我區要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新目標,就要著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產業精深加工度,加快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步伐,促進產業向高端化、產品向終端化發展,走依煤而電、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路子,推進優勢產業向長鏈條、循環式、高附加值方向轉變。

        支柱產業多元化

        放眼全區各盟市,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具有比較優勢的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生物科技等非資源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在未來自治區經濟格局中呈現齊頭并進、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以云計算產業為例,我區占據天時、地利,并已搶占先機,中國移動云計算產業基地、中興能源鄂爾多斯國際綠色互聯網數據中心基地等―批大型云計算項目正在加緊實施。

        那順孟和代表針對提高首府首位度提出多元發展思路:以投資拉動項目為總抓手,實施重大項目專項推進戰略,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中,千方百計抓好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這個基礎,突出抓好乳業、電力、化工、冶金等優勢產業,進一步提升電子信息、光伏等非資源型產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業,突出抓好云計算產業、總部經濟和大型城市綜合體、現代物流業等產業,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郭啟俊代表為加快推進包頭市的全面轉型提出新構想:實現產業定位由傳統的老工業基地向現代產業基地轉變,城市功能由相對單一的工業城市向區域性的中心城市轉變,發展動力由靠物質資源的拉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發展取向由關注經濟增長速度向改善和保障民生轉變,增長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當前仍然要在發揮投資拉動上下功夫,繼續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在提高發展質量和經濟效益上下功夫,拉長產業鏈,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主動承接非資源型產業轉移,正在依托18個工業園區,培育1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云光中代表說:5年來,鄂爾多斯市圍繞煤轉化的產業取得重大進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陶瓷等非煤產業快速成長,已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30%,初步建立起多元發展的產業體系。沿黃沿線經濟帶和“雙百億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工業集中發展布局基本形成。文化、旅游、金融、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三產增加值占到地區生產總值的36.9%。廉素代表說:“我們不只在產業上努力實現多元化發展,在同一產業內部也盡量實現產品的多元化。”

        杜梓代表對通遼市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信心滿滿:重點培育壯大煤電鋁、玉米生物科技、農畜產品加工、高技術煤化工、新型建材、裝備制造、鎳鉻合金、現代蒙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現代畜牧業三個產業;種全國最好的玉米、養全國最好的肉牛,加快建設優質安全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和區域性物流中心,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三化互動。

        王學豐代表為烏蘭察布市描繪了構筑“三個基地”、打造“三個中心”、實現“三個翻番”的發展藍圖。他說:要實現這些目標,一是堅持收縮轉移、集約發展,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和規模化養殖業;二是堅持集中、集聚、集約和全產業鏈發展,推進工業擴能、延伸、多元,在電力能源、冶金、化工產業發展上有重大進展;三是立通地緣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在煤炭、皮件、馬鈴薯“三個交易中心”建設上有重大進展;四是擴容提質并舉;五是大中小并重,在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非公經濟上有重大進展。

        記者注意到,代表、委員們特別關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科技支撐作用。遲瑞平委員認為:“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創新平臺和創新載體建設,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將在自治區產業結構調整中釋放巨大的正能量。”同時,許多代表、委員建議要把現代服務業作為今后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大力推進,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速、比重提高和結構優化。

        第3篇:煤炭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把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真正統一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的《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上來,推動“兩沿”地區經濟發展,走上“統一規劃、統籌協調、優勢互補、科學發展、產業升級、共同富裕”的軌道

        確立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為支撐,打造內蒙古“西部經濟區”,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區情的實際出發,提出并確定的發展戰略;是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順應呼包鄂等優勢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求,培育中國西部新的經濟增長極,優化內蒙古整體經濟結構戰略布局的重大舉措,意義重大。

        然而,調研中我們感到,各地區特別是重點園區(開發區)的發展思路、工作措施,還普遍停留在自我發展、自成體系、“小而全、大而全”的傳統發展理念和模式上。在思想認識上,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的整體觀念,自治區確定的“兩沿”地區發展方針、政策措施和規劃,還有待進一步落實。表現在工作上,缺乏“積極配合、主動融入、持續發展”的主動性和迫切性。在座談或聽取匯報中,各地區更多地是反映自身如何發展,而將本地區及重點園區(開發區),如何置于“兩沿”地區戰略,放在“西部經濟區”發揮重要作用;將現有企業和新上項目,置于“兩沿”地區產業集群中發揮產業鏈的節點作用,缺乏必要的規劃和深入研究。各地區重點園區(開發區)、重點產業和項目建設,相互隔絕,缺乏充分的產業關聯與協作。相鄰工業園區(開發區)之間的嵌入和互動,無論園區(開發區)之間,還是在三盟市層面上,都顯不完備。因此,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兩沿”地區的黨政主要領導,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領會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這一發展思路的內涵和重大現實意義,切實把本地區經濟發展融入“兩沿”地區發展規劃和“西部經濟區”整體發展上來,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只有把各級干部的思想統一起來,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推動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的實施,實現區域經濟合作共進、互利共贏。

        二、把統一規劃與分散管理,發揮區域優勢與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做大做強能源、煤化工優勢產業的同時,從項目立項、資源配置等入手,做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檔次,擴大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整體推進“兩沿”地區重點產業發展,為“西部經濟區”形成,提供強勁支撐

        一項規劃的編制和確定,旨在解決一定時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問題。《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和《若干政策》的制定,旨在打造“西部經濟區”發展新格局,解決“兩沿”區域內存在的企業規模不大、產業布局不合理、資源共享程度低、產業銜接不緊密,區位優勢不互補等非均衡發展問題。三盟市受資源配置、行政區劃、利益分配等因素影響,部分重點園區、集中區和項目建設與自治區統一規劃、集約發展的理念、布局要求相差甚遠。由于經濟發展規劃和重點園區建設規劃滯后,相鄰重點園區(開發區)及項目布局缺乏統一性。園區(開發區)引進的建設項目有些不符合規劃確定的產業發展方向;園區(開發區)之間,新建和續建項目,不同程度的存在項目雷同、布局分散等突出問題。烏海及周邊重點工業園區、集中區,相同產業在不同園區中都有布局,環境污染較重。利益分配機制短期內難以建立,行政區劃和經濟一體化不協調的矛盾,已成為規劃實施的羈絆。烏斯太開發區的一部分職工在烏達區居住,一個公交線路的設計和開通,就存在不一致的意見,難以協調。烏達區的城市功能與烏斯太開發區的經濟功能,得不到很好的互動,難以形成優勢互補。東勝輕紡園區內,擬規劃建設紡織、制藥、食品、白酒等產業,不符合產業功能區劃分,容易造成交叉污染。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達旗工業園區和烏海市千里山工業園區,都在布局建設同檔次的汽車生產、裝配項目。但筆者認為,在鄂爾多斯等地建這類汽車項目,不具有比較優勢。

        三盟市重點工業園區多數在規劃擴區,自治區規劃確定的跨盟市集中區擴區建設,三盟市間缺乏統籌。爭市場、爭資源、爭生產要素的矛盾,已成共性。國家限制發展的煤化工項目,存在重復建設問題。烏海三個工業園區中,已開工建設的搗固焦生產項目,預計二年內,將建成并形成2300萬噸的生產能力,而烏海每年焦煤生產量僅是2100萬噸左右;按13∶1計算,因焦炭生產,就導致近千萬噸的焦煤缺口。其它煤化工產品,如PVC生產項目,也存在產能過剩。去年全國PVC需求1500多萬噸,生產與需求已處在供過于求的狀態。不完全統計,三盟市的PVC產能,將達到500萬噸。如果加上其它地區的生產能力,屆時,我區PVC生產將面臨更加繁重的結構調整任務。電力滯銷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煤化工項目,立項時配套了自備電廠,估計裝機容量超過數百萬千瓦。我區目前電力裝機總量為5400萬千瓦,有近2000萬千瓦電量滯銷。多晶硅產能也面臨潛在過剩的風險。據中國領先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歐洲國家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已經削減光伏行業的補貼。考慮到歐洲對全球光伏產品銷售的巨大影響,推測全球光伏市場將在今明兩年急劇下降。目前全球多晶硅需求6-5萬噸。據發改委提供的情況,我區已核準的多晶硅產能就達4-5萬噸。因此,三盟市,甚至“兩沿”地區,在落實自治區規劃時,特別是在編制詳規和城市體系建設規劃時,必須考慮上述因素,嚴把項目準入關。如,明確自備電廠的建設要以熱定電,純發電項目應停止建設;對重點園區(開發區)、集中區產業發展,要準確定位,并制定統一的項目準入標準。今后發改委對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或不是延伸存量產業的上游項目,應停止核準。重點園區的協調機構,要引導園區和項目分工協作、錯位發展,逐步杜絕重復建設、惡性競爭。

        三、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制定和完善“兩沿”地區重點產業發展的政策、辦法,消除區域內體制機制,加強重點園區(開發區)、集中區及項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

        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下發的《內蒙古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若干政策規定》,對各地重點園區(開發區)、集中區,產業功能劃分、項目建設都做了明確規定,是指導“兩沿”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和政策。自治區有關部門和“兩沿”地區各級黨委政府,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和轄區經濟一體化要求,盡快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細化和落實好自治區制定的各項政策。在重點園區(開發區)相對集中的呼包鄂、烏海周邊,探索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近期,應成立以自治區綜合部門為牽頭單位,相關盟市有關領導、旗縣區及重點園區(開發區)主要領導參加的協調議事機構(必要時牽頭人適當高配),研究推進相鄰重點園區(開發區)的重大政策制定,具體項目銜接落實等,至關全局和區域發展問題,力爭在決策層面上,達到杜絕重復建設和資源配置無序的目標。

        從三盟市情況看,各地都成立了領導小組,而且在園區集中的呼包鄂和烏海、阿盟,也相繼成立了跨地區的協調議事機構。但工作程序、辦事制度、相關運行規則等,缺乏必要的硬約束。在項目規劃建設管理的推進上,無論發展理念還是工作措施,都還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上。重點園區之間功能分區作用不明顯,主次分工不明確,“融入”只是講在口頭上。烏達區與烏斯太開發區的協調機構反復多次,哪個區發揮什么功能和作用,至今沒能協調統一。合作共建機制尚未建立,跨行政區域的一些重大問題,難以統籌協調。

        此外,重點園區(開發區)集中區及項目的規劃、建設、管理,需要進一步加強。在三盟市重點園區建設中,規劃建設管理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阿盟烏斯太開發區,基本做到按 功能分區,按產業聯動布局,上游產品和下游產品協作緊密。但有些重點園區(開發區),缺乏統一規劃,或規劃起點不高、定位不科學,缺少前瞻性。一個園區內,即規劃食品生產,又有其它工業產品。多數項目的施工現場,存在臟、亂、差和不夠嚴格的現場管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管理體制不順、機構不健全、人員不落實等是主要原因。加之重點園區多為封閉運行,當地管理部門的監管缺失,加劇了這些問題的產生。當務之急,是理順重點園區管理體制。對自治區確定的沿黃河沿交通干線重點園區管理機構,要統一核定機構和編制,適當增加人員。建立重點園區合作共建機制,成立合作共建園區管理辦公室,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加快編制重點園區(開發區)規劃,劃定重點園區(開發區)四至范圍,為自治區重點工業園區、集中區擴區升級,奠定基礎。

        四、下大力氣從自治區的層面上,協調國家相關部門解決資源配置、政策準入等影響生產建設的具體問題

        (一)煤炭資源的配置問題

        三盟市中的多數項目,特別是投資較大的生產項目,各級政府都以不同形式承諾配置煤炭資源。這是大項目落地的直接動因。我們初步測算,一個投資在20億元的項目,即使項目建成后產品沒有銷路,甚至企業倒閉,僅配置的煤炭資源價值,就能抵頂項目建設投入。如果項目建成后擱置,光靠銷售煤炭,也能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也是各地建設項目雷同的根本原因。資源配置政策落實不到位,跨地區配置資源難以兌現,加之國家對煤炭資源的探采政策嚴控,是許多承諾配置資源的項目,建設進度緩慢或建成不投產的主要原因。鄂爾多斯市有30多個符合條件的項目未配置資源,由此直接導致新項目開工不足。鄂爾多斯市、烏海市、阿拉善盟,重點工業園區投資億元以上新項目,開工率分別為37.1%、53.8%和14.3%。有些2009年開工建設的項目,目前僅完成辦公設施;有的項目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但沒有施工。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自治區對煤炭資源配置應專題研究。可以借鑒辦理“轉龍灣”煤田手續那樣,爭得國家對整裝煤田的開發支持,設置整裝煤田礦權,然后劃整為零配置已落地的項目。同時,清理和摸清分散在部分地區國資公司的煤炭資源情況,對已配置資源,但建設進度緩慢,或屬于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項目,應收回礦權。盡快制定出臺煤炭資源配置實施細則,對已承諾配置資源且符合產業升級要求的項目,抓緊辦理相關手續。建立配置煤炭資源項目投資評估監督機制,確保投資到位。對跨盟市配置煤炭資源的,由盟市匯總,自治區政府一次性核定總量,盟市再根據項目建設情況,配置煤炭資源,辦理相關登記手續。

        (二)土地資源問題

        我區是土地實行占補平衡,補大于占的地區。但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和園區擴張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烏海某重點園區一個陜動汽車項目,占地面積達到1200畝,一些新項目落地,卻面臨“地荒”。今后凡是新建園區或現有重點園區(開發區)擴區,都要盡可能向荒地、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闊展。我區荒地、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面積廣闊,只要工作做細,對荒地、沙地、戈壁未利用土地實行差別管理政策,國家能夠支持我區增加建設用地和年度用地計劃規模。自治區在編制或修訂“兩沿”地區體系規劃或土地利用規劃時,要統籌配置土地資源,重點向工業用地傾斜,優先滿足自治區重點園區(開發區)、集中區內項目建設用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制定項目投資強度標準,對兩年以上未利用的預留用地,應收回重新分配;對已關停項目盡快拆除,通過調整存量土地,實現集約用地。杜絕項目“跑馬圈地”再次發生。

        (三)水資源問題

        水資源短缺影響經濟發展,制約項目建設,是我們所到之處,普遍反應的問題。我區西部水資源總體短缺與局部分配過剩的矛盾,是歷史形成的。隨著西部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這一矛盾日顯突出。據業內人士測算,今后幾年,因工業用水不足,將使我區西部GDP減少千億元。僅阿盟烏斯太開發區在2020年前,工業用水缺口就達1萬多億立方米。按萬元GDP耗水100立方米計算,烏斯太開發區將減少100億元GDP。而相鄰的巴彥淖爾市水資源儲量相對充足,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的62%的水量,集中在巴彥淖爾市。該市GDP總量在全區僅占7.2%。制定和實施西部分水政策,均衡“兩沿”地區生產用水,已成為當務之急。但據反映,上屆自治區政府確定的鄂、巴兩市水權置換,至今沒有落實。對此,自治區政府應組織專門力量,專題研究水資源統籌問題,推進區域內水權轉換。同時,積極探索跨省區水權轉換,協調水利部黃委會,重新編制我區水資源配置利用規劃,統籌利用區域內水資源,保障工業用水需求。

        (四)環境容量問題

        “十一五”以來,國家對新建項目實行以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責任制。一些地區及重點園區(開發區)、集中區,都面臨新建項目環境容量不夠的問題。對于像阿盟因歷史上工業基礎薄弱,所核定的控制基數較小造成的容量不夠,應積極向國家提出增加容量;對那些因污染嚴重超標,造成的容量不夠,要嚴格執行強制減排措施,對于限期不達標的要收回資源,停業整改。把騰出的環境容量,用于那些高附加值、低排放、綠色產業發展上。

        (五)政策準入問題

        三盟市反映,因環境評價審批、煤炭出轄區加價等因素,已經成為建設項目落地慢,不能按期投產的政策壁壘。一些煤化工項目,因沒有及時編報環評,又趕上國家限止產能過剩,環評審批難以通過,影響項目建設和投產。目前,多數新建園區都在編制園區建設規劃,已有重點園區也在進行規劃修編,但多數重點園區(開發區),都沒有編制本區域的環境影響報告,環評審批面臨許多問題。突出的是,在建項目的環評執行率較低。鄂爾多斯市、烏海市、阿拉善盟重點園區續建項目,環評執行率分別為54%、78%和80%。新開工項目環評審批任務巨大,其中,鄂爾多斯市2011年億元以上未獲得環評審批的項目24個,占新開工項目的70%以上,涉及投資1200億元。

        第4篇:煤炭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煤炭作為重要的基礎能源,在我縣境內儲量較為豐富,現已探明工業儲量1.5億噸。2006年以來,我縣按照省市要求,積極開展煤炭資源整合工作,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全縣整合為新泰、泰豐兩處煤礦,批復產能120萬噸,礦井正在建設。同時,煤化工項目具有高投入、高技術、高效益的特點,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已被列為我縣“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因此,在當前我縣經濟發展形勢下,煤炭工業已經成為最大的經濟增長點,成為“石化工業強縣”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我縣經濟總量的擴張和財政收入的增長,戰略地位十分突出。為切實加快我縣煤炭工業發展,做大做強煤炭產業,現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發展原則

        1、指導思想。按照“夯實基礎、強化監管、做大做強、服務發展”的思路,營造寬松發展環境,扶持骨干重點煤礦,發展煤炭產業鏈條經濟,走資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和可持續發展的煤炭工業發展道路,努力提高我縣在全市煤炭行業的比重,為全縣經濟發展和財政增收提供重要增長點。

        2、主要目標。到2012年10月完成資源整合礦井建設,進入試運行。到2013年實現原煤產量120萬噸。通過技改、擴能,到2015年實現原煤產量240萬噸,選洗原煤240萬噸,焦炭產量120萬噸,煤炭工業增加值達到30億元(按現價計),實現稅費5億元。控制一般事故,遏制較大事故,杜絕重大事故,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煤炭資源回采率達到國家規定的85%,工作面采出率達到97%;煤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綜合效益顯著提高。

        3、發展原則。堅持發展先進生產能力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相結合的原則,加快礦區、礦井建設,淘汰落后生產技術,適時更新使用新設備、新工藝,促進煤炭生產水平提升。堅持煤炭生產與壯大鏈條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在抓好原煤生產的同時,提高煤炭的綜合利用率,形成原煤開發與后續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促進煤礦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責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安全培訓等要素的到位。堅持煤炭開發和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的原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煤炭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和諧。

        二、加快煤炭工業發展步伐

        (一)加強資源勘探和規劃管理

        4、加強資源勘探。研究探礦權收益分成辦法,聯系有實力的勘探企業,爭取上級部門支持,鼓勵社會資金按照有利發展的原則有指向的投入煤炭資源勘查,盡快實施境內空白區域煤炭資源儲量的地勘登記工作,增強我縣煤炭資源儲量保障能力。

        5、合理利用資源。抓緊組織編制我縣煤炭資源開發總體規劃。國土部門、煤管部門要綜合運用煤炭資源開發總體規劃、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等手段,加強對煤礦建設和煤炭生產的監督管理,規范煤炭資源儲量管理,確保煤炭資源科學、節約、有序、合理利用。

        (二)加快煤礦標準化建設步伐

        6、抓好資源配置工作。整合井田周邊煤炭資源,利用“就近配置”等相關政策,積極協調,集中向現有兩處煤礦配置資源,力爭到2015年使兩礦井田面積由現在的60平方公里擴大至100平方公里以上,產能提升到240萬噸,實現規模化開發。

        7、提升煤炭生產水平。淘汰落后設備和工藝,達到國家要求標準。在此基礎上,鼓勵煤礦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高效、安全礦井建設,提高煤礦裝備現代化、系統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到2013年全縣煤礦實現“回采支護金屬化、掘進支護錨噴化、采掘機運機械化”。

        (三)扶持煤礦企業發展

        8、加強組織推動。縣委、縣政府每半年聽取一次有關煤炭產業發展的專題匯報,研究解決煤炭企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建立完善縣級領導聯系重點煤礦企業制度,及時了解、協調解決企業在生產建設中的具體問題;煤管部門要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總結經驗,分析問題,研究辦法,確保促進煤炭企業發展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有關鄉鎮和煤炭、國土、公安、工商、稅務、財政等有關部門要相互協作,密切配合,形成支持煤炭企業做大做強的工作新格局。

        9、強化政策扶持。各相關部門要認真落實好上級部門有關促進煤炭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對于煤炭企業實施的能夠對全縣經濟起到帶動性作用的項目,要采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方式處理。相關鄉鎮及國土、公安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協調工作,解決好各類矛盾糾紛,及時辦理土地手續,為煤礦企業發展提供用地保障。煤礦企業辦理其他有關手續時,相關部門要盡量減少辦事程序,降低收費標準;需要在上級部門辦理的,各涉及部門應積極給予指導和協助。要加強與金融部門的聯系,積極為煤礦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擔保,幫助煤礦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10、完善配套設施。加強與供電部門的協調,2012年6月底實現對新泰、泰豐兩個煤礦的雙回路供電。水利部門要向煤礦提供礦區用水、配水、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必要指導。交通部門要超前謀劃,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全面改善現有礦區及擬發展礦區的交通條件。同時,煤炭企業要按照“誰受益、誰投資、誰管護”的原則,搞好礦區公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和保養,確保煤礦生產、運輸的需要,提高辦礦水平和效益,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四)營造煤炭工業發展寬松環境

        11、加強宣傳引導。電視臺和各部門要大力宣傳煤炭行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讓大家認識煤炭工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樹立“支持煤炭工業發展,就是支持經濟發展,就是壯大縣域財政”的理念,努力在全縣上下形成“創優煤炭工業發展環境,支持煤炭企業成長壯大”的良好氛圍。要減少檢查行為,除行業、安全檢查外,未經批準任何部門或單位不得對煤礦進行隨意檢查、調研。新聞媒體對煤礦進行采訪報道,統一由縣宣傳部門審核、安排。

        12、規范收費行為。采取由財政收費部門統一征收煤炭規費的“一費制”方式,規范煤炭企業應交納的各種非稅,其他部門和單位不得再以其他名目向煤礦企業收取費用。堅決杜絕向煤炭企業征收已公布取消的各類基金和收費項目,嚴禁向煤炭企業亂罰款、亂集資、亂攤派。公安部門要組織專門力量,定期開展集中整治,嚴厲打擊無理阻撓煤礦正常生產和設卡、阻擋運煤車輛正常通行的行為。道理管理部門不得對運煤車輛進行隨意處罰或長時間滯留、扣押,保障運煤車輛順暢通行。

        (五)增強煤炭工業接續發展能力

        13、推進煤炭資源綜合利用。以增加煤炭產品附加值為核心,鼓勵煤炭企業與化工、建材企業聯營,發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術,開展煤矸石、煤泥、煤層氣、礦井排放水等綜合開發與利用。落實和完善財稅優惠政策,鼓勵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努力形成以原煤開采、精煤洗選為鏈首,以機制焦和規模化矸石磚生產為鏈身,以煤氣綜合利用、煤化工、粉煤灰利用為鏈尾的煤炭產業鏈,提高煤炭產業綜合效益。

        14、重視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煤炭企業要認真做好三項崗位人員和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做到人人持證上崗,為安全生產、推廣采掘機械化和工藝更新奠定技術基礎。煤管部門要重視監管人員和技術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定期組織法律法規和專業技術知識的更新培訓,不斷提高工作人員整體水平。人事部門、煤炭企業要積極引進煤炭及化工專業技術人才,吸引高層次人才投身我縣煤炭產業發展。

        三、促進煤炭產業健康發展

        15、規范煤炭經營行為。煤管部門要加強對煤炭經營秩序的監管,按照《煤炭經營監管辦法》的規定,嚴格煤炭經營企業資格審查,與環保等部門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加大執法力度,堅決取締無證非法經營煤炭的行為。要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精心組織、科學調運的原則,加強對全縣煤炭經營市場的調控,合理調配煤炭資源;加強用煤企業與本地供煤企業之間的協調,保障境內企業和居民用煤。

        16、提高勞動保障水平。煤礦企業必須依法登記、簽訂職工勞動合同,為礦工發放必須的勞動保護用品及安全裝備,及時為礦工辦理工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依法維護礦工合法權益;要加大對礦區的建設投入力度,建好職工宿舍、澡堂、醫務室等場所,提高礦工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要加強對煤礦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的監督檢查,做好煤礦塵肺病等職業病的防治工作,保護礦工身心健康。

        17、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嚴格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執行煤炭主體工程與水土保持設施和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即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入使用),按照全縣“十二五”環保規劃,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制定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規劃,完善生態環境評價及監管制度,合理利用或使用好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提取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征收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煤礦企業要認真組織開展好礦井環境治理和綠化美化工作,建立企業發展與礦山環境的和諧關系。

        四、強化安全監督管理

        18、深化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識。安全是煤炭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各級各部門和煤礦企業都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觀念,充分認識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感,做到警鐘長鳴、警示高懸,常抓不懈。要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全面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夯實安全基礎,強化責任追究,確保煤礦安全生產。

        19、落實煤礦企業安全管理和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煤礦企業是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責任主體,煤礦企業負責人對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負主要責任。煤炭企業在生產經營中,要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的關系,建立安全管理機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礦長帶班等各項制度的落實。嚴格按照安全規程、作業規程、操作規程組織生產。要建立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制度,明確日常檢查、定期排查和分級管理的任務、范圍和責任,對查出的各類隱患進行限期整改。要加強勞動組織管理,嚴格按核定的生產能力組織生產,嚴格控制入井人數,嚴格火工管理,嚴禁超能力、超強度、超定員組織生產。同時,要按照企業負責、政府支持的原則,建立和完善煤礦企業增加煤礦安全投入的機制,重點加大對瓦斯治理、防透水、支護改革和采掘設備機械化的投入。

        第5篇:煤炭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煤炭能源 可持續發展 環境治理 庫茲涅茨曲線

        一、煤炭能源產業現行環境問題

        對煤炭行業來說,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生態環境看,煤炭采掘所產生的水資源破壞、地表探險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累積效應日益顯現;二是從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看,山西煤炭企業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就逐步加大煤轉化力度,但受制度和體制落后、粗放型生產經營慣性、技術供給與需求結構失衡等因素制約,煤炭產業大多停留在初級開發、粗放經營階段,多年來不但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反而對周邊環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以山西為例,能源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勘探區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目前,全省煤炭地下采空區面積已達20000平方千米,塌陷土地7萬多公頃,采煤漏水總量達30多億立方米。地面塌陷和地下水漏失,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惡化。而且固體廢棄物大量排放。二是全省煤矸石和粉煤灰堆存總量已分別達9億多噸和1億噸,占地20余萬畝,并分別以每年3000多萬噸和450萬噸的速度在增長。全省已有106座煤矸石山,自燃40多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三是大氣污染日益加劇,主要城市空氣質量嚴重不達標。目前,全省每年因燃煤排放的煙塵169萬噸,二氧化硫151萬噸分別為全國平均值的7倍和6.5倍。全省每平方千米大氣污染負荷為全國平均值的1.6倍,污染嚴重地區則高達6-10倍。其中,太原市空氣中懸浮微粒和二氧化硫含量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標準的8倍和3倍,成為全球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四是水環境污染嚴重。全省每年采煤排出礦井廢水約4億多噸,平均噸煤排水量高達1.62立方米,每年洗煤水的排放量約500萬立方米,煤泥年流失量約為5萬噸。大量未處理廢水排入河道,使全省24條主要河流有83%的河段受到嚴重污染。五是有害氣體排放嚴重。長期以來山西煤層氣資源并未得到有效地開發利用,據估計,山西煤礦每年向大氣排放的甲烷量約為30億-90億立方米。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大約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對臭氧層的破壞能力是二氧化碳的7倍。大量排空煤層氣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能源開發利用產生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山西經濟與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是產業結構層次不斷遞進的過程。期間,經濟增長所依賴的資源結構會相應的發生變化,即經濟結構、資源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關系:低收入國家一般以第一產業為主,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高進而對環境施加影響加大;高收入國家以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為主,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較低,進而對環境施加的負面影響也趨于下降。

        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了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著名的倒U字形假定:在經濟為充分發展時期,收入分配將隨著經濟發展而趨于平等。其后,收入分配經歷暫時無大變化的時期的,到達經濟充分發展的階段,收入分配將趨于平等。這一假定被后人稱為“庫茲涅茨曲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假定已被一些經驗統計數據所證實。目前,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趨于下降,環境質量已好于20世紀60、7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污染仍在上升,與20世紀七十年代相比,環境質量趨于惡化;新型工業化國家的環境污染狀況處于轉折階段。這些現象支持了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之間呈倒“U”型曲線的關系的假定。

        從庫茲涅茨曲線可以大致概況出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1)經濟發展與環境的替代關系

        在一定條件下,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即要取得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必須以一定的環境為代價,或者要是環境得到較高程度的保護,則必須以經濟發展的減緩作犧牲。因為前者可以通過外部不經濟方式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從而促進經濟擴張;后者則會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利潤率而抑制經濟增長。雖然這種反比關系不能無限維持下去,但在一定范圍內,這種反比關系是存在并且起作用的,所以在這個限度內,若要取得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就必須以一定的環境做犧牲才有可能。

        (2)經濟發展與環境相互促進的關系

        雖然社會可以在一定階段用犧牲部分環境的方式去換取經濟的發展,但是這種過程并不是無限的,到一定階段,這種關系會發生逆轉。那時,經濟的發展不僅必須以環境的不斷改善為前提,而且必須以犧牲部分自身發展為代價。

        三、加快治理方法環境

        綜上所述,環境與經濟是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的,環境問題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大事。可持續性發展成為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目標,在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要時刻注重環境資源的保護,作為經濟發展基礎。為了保護環境建議采用如下措施:

        (1)加強環境法制建設

        國外經驗表明,法律法規對煤層氣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相關煤層氣法律法規的主要問題是:

        一是涉及煤層氣的現行有效法規不僅較少,而且不健全。

        二是涉及煤層氣開發的規定不僅沒原則,而且有“空白點”。如:礦法及配套法規只納入了礦業權審批制度和礦業權具有排他性、嚴禁侵權的內容。但沒有從法律制度方面明確避免礦業權重疊和一旦重疊如何實施管理的內容,因此不能滿足執法需要。為了解決問題,先后又出臺規范性文件,隨之也出現文件與法律、法規相悖,執行中“各取所需”,破壞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問題,對煤層氣產業發展極為不利。

        三是煤層氣只在礦法配套法規附則目錄中被列為獨立礦種,礦法未能名正言順地將其與石油天然氣并列。

        四是現有的法律制度有一定缺陷,致使在利益驅動下,違法行為乘虛而入,破壞了礦業秩序,浪費了資源。如:煤炭開發兩級發證,煤層氣開發一級發證的礦業權許可制度,導致出現只要取得煤炭礦業權,便可強占煤層氣礦業權現象。

        五是先采氣、后采煤的相關標準及法規未出臺,難以操作和落實。

        只重眼前利益,只見“成果”、不擇手段,違法不究,不僅傷害守法企業,也不利于煤層氣產業長遠發展。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煤層氣產業保駕護航,在能源生產、加工、轉化、消費等領域建立起全面、科學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健全的環保法規和嚴格的環境質量標準是推動山西煤層氣能源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重要因素。

        (2)建立資源開發的環境損耗補償制度

        根據庇古補貼,考慮開征環境損耗補償費,實行污染物油廠排放,對土地塌陷、地下水系破環也都建立起規范化的補償管理制度,使企業環境成本價值化和內部化,使環境損失在企業財務中有所體現,減少環境代價;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地區,制訂生態恢復計劃及其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復墾保障金制度;探索增加污染物排放的收費種類和范圍,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實施多因收費和加倍收費;根據山西本省實際情況,適時開征有關地方環境稅種,如征收煤炭環境稅等。取消不利于煤炭開發與綜合利用的各種價格補貼政策;建立環境保護基金,并制定出征收與管理適用的原則和辦法,以統一環境保護的步伐,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

        (3)依靠科技進步,搞好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

        應盡快淘汰國家明令禁止的、嚴重污染環境的設備、技術、工藝、建立能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廢棄物綜合加工利用的示范工程;應逐步建立采礦權有償出讓制度,獲得資源開采權的企業,應承擔起開采區內的生態保護、資源合理利用等一系列責任。特別要強化對煤炭資源開發的管理,實行限制開發和保護性開采的政策;對煤炭資源(包括共生和伴生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統一規劃。為使我國煤層氣產業進入公平、合理、有序的競爭發展條件,以及真正健康、可持續發展,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盡快研究修改、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通過介紹庫茲涅茨曲線方便我們理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緊密關系。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在十一五規劃的最后階段,十二五規劃的調研階段。保持國家經濟穩定發展一直是我國當期工作的首要任務。隨著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生活水平極大豐富的同時,老百姓環境意識提高,更加關注到環境問題以及資源未來可持續性發展問題。這充分符合庫茲涅茨曲線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客觀規律。人們在享受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成果的時候,也用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干旱、沙化、物種消失都是人類為追求經濟發展而透支消耗環境資源帶來的惡果,幸好人們的環保意識已經有所提高,低碳生活,綠化造林已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希望我們從自身做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1]何強,等. 2004.環境學導論[M]. 第三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吳彩斌,等2005.環境學概論[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3]林培英,等.2002 環境問題案例教程.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4]奚旦立.19999.環境與可持續發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玉霞. 2002. 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第6篇:煤炭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 :能源消耗;經濟增長;格蘭杰因果分析;典型資源型地區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12-0164-07

        能源是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能量輸入要素,對一國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研究發現,在未來10―20年,能源供給與生態環境污染將成為制約中國社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1]。中國資源型地區憑借資源稟賦優勢,經濟發展多依賴資源開采與初級加工產業,如果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仍然維持這種粗放式的能源消耗模式,那么必將會對地區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從而直接降低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厘清中國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背后的能源消耗現狀,能夠幫助我們直面中國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問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與能消的脫鉤發展,為中國資源型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提供參考,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 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綜述

        Kraft J和Kraft A開創性的對美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GNP對能源消耗存在單向因果關系[2]。此后,對于能耗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認識自身實際發展,調整產業的能源利用結構,調控經濟與能源脫鉤發展的有效手段。Hhan Ozturk,Alper Aslan和Huseyin Kalyoncu[3]對全球51個國家1965―2005年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對低收入國家而言,存在從GDP到能源消費的單向因果關系,對中等收入國家而言,存在GDP與能源消費的雙向因果關系。Chontanawat[4]等人通過對世界上125個國家(其中30個OECD國家和95個非OECD國家)的能源消耗和GDP數據進行研究,發現20個OECD國家和36個非OECD國家存在從能源消耗到GDP的單向因果關系。Henryk Gurgul和Lukasz Lach[5]利用2000―2009年的季度數據分析波蘭總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波蘭存在從能源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

        我國關于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成果豐碩。王崇梅[6]利用脫鉤指數(Decoupling Index)研究我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發展情況,認為1990―2007年間中國經濟與能源消耗基本實現相對脫鉤。楊宜勇[7]等人采用VECM對中國1952―2008年能源消耗與GDP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能源消耗與GDP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Qiang Hou[8]利用Hsiao’s因果關系對中國1953―2006年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檢驗,發現兩者存在雙向因果關系。龍少波[9]等人利用雙變量線性與非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以及基于擴展的新古典生產函數的線性與非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我國1953―2013年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認為我國存在從能源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非線性關系。肖濤[10]等人認為從長期來看,東北、北部沿海與南部沿海和黃河中游地區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而長江中游、西北和西南地區僅存在單向因果關系。龐家辛[11]等人利用脫鉤指數對甘肅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甘肅省近20年兩者之間已經實現相對脫鉤。

        縱觀目前的研究成果,學術界對于資源型地區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探討幾乎空白。資源型地區作為能源的提供者與消費者,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在長期相互影響下形成了怎樣的因果關系?這種關系的未來走向如何?這些問題都成為國家與地方政府關注的焦點,事關我國未來經濟發展走向,研究意義重大。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典型資源型地區選擇依據

        《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明確提出中國擁有資源型城市262座,涵蓋中國24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涉及化石能源、礦產資源、林木資源等各種類型。本文以山西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為例,分析其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以期為中國其他資源型城市未來的經濟轉型提供路徑參考。選擇依據如下:

        (1)涉及面廣影響力大。山西省與東北三省分別擁有資源型城市13座與37座,占據中國資源型城市的19%。山西省是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主導產業為煤炭、化工等資源導向型產業,原煤產量占能源總產量的99%左右[12]。東北三省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煤炭和石油儲備豐富,是能源輸出重要地區[13],但是能源消費問題同樣嚴重,遼寧省歷年能源消費總量均占全國能源消費量的5%以上,且能源消費總量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逐年增加[14]。

        (2)能源與煤炭消耗持續加重。圖1反映了山西省以及東北三省1985―2014年近30年的GDP、能源消耗、煤炭消耗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山西省與東北三省的能源與煤炭消耗均呈現整體上升的趨勢。從不同階段來看,四個資源型省份的能源與煤炭消耗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85―1991年的緩慢上升期;二是1992―2000年的平穩上升期;三是2001―2014年的劇烈上升期。以能源消耗量為例,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在2014年的消耗量分別為1985年的4.8倍、2.1倍、3.2倍、3.3倍。

        (3)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巨大。隨著國際資源價格的下跌與中國能源利用結構的調整,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沉重打擊,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由圖1可以看出研究區的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在2012年之后均出現放緩的節奏,但另一方面2014年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與遼寧省的GDP增速也分別下降為4.9%、5.6%、6.5%與5.8%,GDP增速在中國31個省市排名分列后5位[15],這一現象說明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與能源消耗關系密切。經濟變化與能源消耗聯系的緊密也成為筆者將山西省與東北三省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的主要依據。

        2.2 數據來源與數據處理

        本文采用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山西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1985―2014年GDP總量作為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采用1985―2014年各地區能源與煤炭利用總量作為研究區能源消耗的指標,變量及符號見表1。其中,GDP指標數據來自《山西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黑龍江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遼寧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吉林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2項能源指標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1989―2015年)。

        為進一步減小數據的波動性,對上述指標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變量取對數是為了消除時間序列的異方差現象,可以將可能的非線性關系轉化為線性關系,減少變量的極端值、非正態分布以及異方差性[16]。

        2.3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根據研究對象,建立生產總值(GDP)與能源消耗(NYXH)、生產總值(GDP)與煤炭消耗(MTXH)、能源消耗(NYXH) 與煤炭消耗(MTXH)三組變量關系,在此基礎上進行EG兩步法協整檢驗(Cointegration test)[16-17],格蘭杰因果檢驗(Granger test)[18],分析1985―2014年間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其中存在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從而優化中國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路徑,為實現經濟增長和能源利用脫鉤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3 研究結果

        3.1 平穩性檢驗

        當兩組變量均為非平穩時間序列時,對其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容易得出偽結果,影響判斷準確率,因此首先要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以排除“偽回歸”的可能性。本文采用擴展迪基――富勒檢驗(ADF)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ADF檢驗的具體方法參照文獻[19]。本文分別對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的lnGDP、lnNYXH、lnMTXH進行平穩性檢驗。運用ADF單位根檢驗法得出的檢驗結果見表2。

        結果表明: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序列lnGDP、lnNYXH、lnMTXH為非平穩序列,遼寧省的lnGDP、lnNYXH為非平穩序列。進而對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顯示研究區的ΔlnGDP、ΔlnNYXH、ΔlnMTXH在ADF值小于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是一階單整序列,說明山西省、東北三省的GDP、能源消耗、煤炭消耗的原始數列是一階單整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

        3.2 協整檢驗

        如果兩個序列是非平穩序列,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要需要對其進行差分處理,但是差分存在導致兩個序列之間關系信息損失的可能性,所以Engle和Granger提出了協整理論,目的是消除對非平穩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回歸而造成錯誤的情況[17]。筆者在此采用EG兩步法對生產總值(GDP)與能源消耗(NYXH)、生產總值(GDP)與煤炭消耗(MTXH)、能源消耗(NYXH) 與煤炭消耗(MTXH)三組變量關系進行協整檢驗。EG兩步法的具體檢驗模型與步驟參照文獻[16]。檢驗上述模型的三組變量的殘差序列et是否為平穩序列,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不同變量組的殘差序列ADF檢驗統計值均小于相對應的臨界值,可認為各省的三組變量估計殘差序列et為平穩序列。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的GDP與能源消耗、GDP與煤炭消耗、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存在協整關系,即GDP與能源消耗、GDP與煤炭消耗、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存在長期的相互影響,使兩者具有相似的發展趨勢。

        3.3 因果關系檢驗

        因果關系是用來形容變量之間存在的依賴性,若某一變量的變化能引起另一變量的變化,那么這個變量就稱為受影響變量的原因變量。格蘭杰(Granger)從預測角度給出了因果關系的一種定義,并將這種定義下的因果關系稱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其基本原理是:在做Y對其他變量(包括自身的過去值)的回歸時,如果把X的滯后值包括進來能顯著地改進對Y的預測,我們就認為X是Y的格蘭杰原因,類似結果則定義Y是X的格蘭杰原因。格蘭杰指出,如果變量之間是協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個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若在非協整的情況下,格蘭杰檢驗無效[20]。具體檢驗模型與步驟參照文獻[20]。對山西省及東北三省的3組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對于山西省而言,能源消耗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對于黑龍江省而言,能源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m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對于吉林省而言,能源消耗與GDP互為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與GDP互為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對于遼寧省而言,能源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

        4 Y果分析

        從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出發,山西省的能源消耗仍然在經濟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能源的削減可以影響經濟的增速,這是由山西省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過于依賴第二產業造成的。對于此類資源型地區應首先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產業發展路徑應向集約化、低載能的新興產業轉變。黑龍江省與遼寧省已經出現了經濟增長與能源脫鉤發展的情況,但經濟增長仍然會造成能源消耗的增長,說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只是相對脫鉤。這種相對脫鉤是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未來的經濟發展應該堅持節能減排政策,加大新能源的開發與產業化進程,此外產業應向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品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產業轉型,爭取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絕對脫鉤。吉林省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聯系緊密,任何一方的變動都會對其它一方產生影響,反映出吉林省經濟增長對于能源的依賴程度深,轉型難度大。此類資源型城市在未來的經濟轉型中需要在逐漸降低產業能耗的同時加速培養一批較為成熟的替代產業,短期通過依靠投資、消費與對外出口,長期依靠技術進步與人均資本的增加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21],以防止因為控制能源利用而造成經濟加速下滑的情況。

        從煤炭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出發,山西省、黑龍江省與遼寧省的煤炭消耗已經不能促進經濟增長,一是表明資源型地區不能再通過單純的資源開采與初級加工發展經濟;二是以煤炭作為能源消耗的產業缺乏經濟增長優勢。對于這類資源型城市必須有效化解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首先需要提高煤炭轉化率,大力推進煤轉電、煤轉化等高煤炭使用率的產業發展,通過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延伸資源產業鏈條,增加煤炭資源產品附加值;其次需要引進與開發以油氣資源、新能源為能源消耗的產業替代煤炭能源。吉林省的煤炭消耗與經濟增長聯系緊密說明吉 林省產業發展的能源結構中仍以煤炭消耗為主。這類城市的經濟轉型需要以產業的能源轉型為主,今后的重工業產業選擇要以油氣能源替代煤炭資源,其次大力開發新能源等環保能源產業。

        從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的關系出發,煤炭作為我國目前能源利用結構中占比最大的能源[22],本次研究的所有資源型省份都表現出能源消耗的增減會直接影響煤炭消耗的增減,因此可見煤炭資源仍然是資源型地區的主要能源消耗物,直接反映出中國資源型地區在未來能源結構轉變中任務艱巨。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應制定專項規劃調整地區產業發展,以自身資源優勢為依托,結合國內外現實背景,逐漸調整三產占比;在產業園區建設方面,要以產業的資源與能源的循環利用為原則落實不同企業布局,建立高效、節約、低碳、綠色的能源結構;作為企業,要在能源利用技術層面進行改造升級,提高油氣資源以及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5 結論及展望

        本文以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為例,利用格蘭杰因果分析探討其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深層關系,以期合理優化中國其它資源型地區的經濟轉型路徑,現得出以下結論:

        (1)山西省表現出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耗的單向因果關系,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選擇集約化、低載能的新興產業。黑龍江省與遼寧省表現出從能源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應加大新能源的開發與產業化進程,產業應向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轉型。吉林省表現出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雙向因果關系,產業轉型在降低產業能耗的同時應加速扶持已經相對成熟的替代產業,盡量減少產業轉型對于地區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

        (2)山西省、黑龍江省、遼寧省都表現出從煤炭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產業轉型需要提高煤炭轉化率,引進與開發以油氣資源、新能源為能源消耗的替代產業。吉林省表現出煤炭消耗到經濟增長的雙向因果關系,產業轉型應以能源結構轉型為主,產業選擇要以油氣能源替代煤炭資源,同時大力開發環保能源產業。

        (3)山西省以及東北三省都表現出從能源消耗到煤炭消耗的單向因果關系。作為政府應制定專項規劃調整地區產業發展;產業園區建設要以產業的資源與能源的循環為原則落實不同企業布局;企業要在能源利用技術層面進行改造升級,提高油氣資源以及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本研究在變量選取方面,單純用能源與煤炭利用量只能從整體反應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加入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變量以明確不同變量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產生的不同影響,除此之外應該考慮到資源型地區環境損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薛進軍,趙忠秀.低碳經濟藍皮書: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XUE Jinjun, ZHAO Zhongxiu.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2)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2.]

        [2]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41(3):401-403.

        [3]HNA O, ALPERl A, HUESYIN K.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relationship: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2010,38:4422-4428.

        [4]JARUWAN C, LESTER C, RICHARD P. Does energy consumption cause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study of over 100 countrie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30:209-220.

        [5]HENRYK G,LUKASZ L. Th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versus economic growth of the polish economy[J]. Energy economics,2012,34(2):500-510.

        [6]王崇梅.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35-37. [WANG Chongmei. Decoupling analysi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3):35-37.]

        [7]鉅擻攏池振合.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誤差修正模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9):39-45.[YANG Yiyong, CHI Zhen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d on VECM[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9(9):39-45.]

        [8]HOU Qi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finance,2014,1(2):232-237.

        [9]龍少波,陳璋,黃林.中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再研究――基于線性與非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1):36-44,69. [LONG Shaobo, CHEN Zhang, HUANG L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 reexamination based on liner and nonliner granger causality test[J].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5,14(1):36-44,69.]

        [10]肖濤,張宗益,咼小明.經濟區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4):139-146. [XIAO Tao, ZHANG Zongyi, GUO Xiaom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the eight economic regions of China[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2,33(4):139-146.]

        [11]龐家幸,陳興鵬,王惠榆.甘肅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及能源消耗預測[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28(2):31-36.[PANG Jiaxing, CHEN Xingpeng, WANG Huiyu. Relationship of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14,28(2):31-36.]

        [12]陳桂月,李海濤,梁濤.山西省工業廢棄物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析[J].資源科學,2013,35(6):1184-1193.[CHEN Guiyue, LI Haitao, LIANG Ta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waste dischar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xi [J]. Resources science,2013, 35(6):1184-1193.]

        [13]徐明圣,朱天星,張雪麗.我國東北三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1(3):44-49. [XU Mingsheng, ZHU Tianxing, ZHANG Xuel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in China[J].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3):44-49.]

        [14]王麗,郗鳳明,王嬌月.遼寧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J].應用生態學報,2016,27(3):920-926. [WANG Li, XI Fengming, WANG Jiaoyue. Analysis of gre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27(3):920-926.]

        [15]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s yearbook 2015 [M].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5.]

        [16]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YI Danhui.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iews [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8.]

        [17]ENGLE R,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1987,55:251-276.

        [18]GRANGER C W J.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 by econometric and crosssectional method[J]. Econometrica, 1969,37:424-438.

        [19]孔凡文,才旭,于淼.格m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分析與應用[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2):405-408.[KONG Fanjie, CAI Xu, YU Miao.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mode[J]. 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26(2):405-408.]

        [20]孫敬水.計量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315-319.[SUN Jingshui. Econometr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4:315-319.]

        [21]吳翔,劉漩,寧華光.吉林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分析[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3,33(3):74-77.[WU Xiang, LIU Xuan, NING Huaguang. Jil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based analysis of error correction model[J].Journal of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2013,33(3):74-77.]

        [22]錢鳴高.煤炭的科學開采[J].煤炭學報,2010,35(4):529-534.[QIAN Minggao. On sustainable coal min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0,35(4):529-534.]

        第7篇:煤炭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產業發展;戰略制定

        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2-0006-02

        1 資源型城市及其產業發展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是在工業化進程中逐步形成,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現有資源型城市118座,土地總面積96萬km2,涉及總人口1.54億人。資源型城市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供應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國的煤炭、石油、鋼材、金屬等許多工業發展基礎條件大都由資源型城市供應。

        我國資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產業發展途徑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礦產資源的開發而形成城市,即礦產資源的開發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產生許多資源型產業。例如平頂山、銅川、大慶、克拉瑪依、攀枝花等。另一類是城市化帶動礦產資源的開發,即隨著城市化進程,為了發展城市經濟主動大力開發城市周邊地區礦產資源,發展許多資源型產業。例如徐州、邯鄲、鄂爾多斯等。這些資源型城市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重工業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但發展到現階段已經出現了許多問題,地方政府常常面臨兩難選擇。尤其從118座資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產業發展后勁不足,難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因此,研究資源型地區產業發展戰略問題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發展依賴于政府引導性發展戰略

        計劃經濟時期,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發展,從發展戰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基本都屬于政府管轄范圍之內。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后,對我國政府職能轉型產生了積極影響,政府對市場干預行為大量減少。然而,目前許多資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發揮自身的作用。面對日益復雜的產業發展環境,政府有時無從下手。原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2.1 “市場失靈”是產業發展依賴于政府的理論基礎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影響,西方普遍認為政府應充當“守夜人”角色,市場無需政府任何干預。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見的手”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人”在市場中活動,不自覺地受經濟規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了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無需政府的任何干預,完備的市場機制就能夠自動調節供求,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但是,人們也逐漸認識到,市場機制自動實現最優資源配置,需要具備嚴格的假定條件,這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是不具備的,因為市場機制存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場失靈”的存在,因此,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是必要的。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能夠解決市場經濟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從而更有效、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更好地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發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過引導性產業發展戰略,使資源配置達到最高效率。

        2.2 產業發展的現狀決定了政府實施引導性戰略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的工業化,資源型城市紛紛興起了重工業發展的熱潮,逐步形成了金屬冶煉、煤炭開采、鋼材加工等資源型產業。然而發展到目前,由于受資源型產業的自身特點,如資源高度依賴性、產業發展周期性、資本密集性、技術創新等因素的制約,我國絕大部分資源型城市產業發展中面臨著許多問題。

        首先是產業結構單一、層次低下,結構調整難度較大。資源型城市受計劃經濟的因素較多,加上盲目追求數量上的擴張導致其產業一直停留在礦產資源的粗放式開采及初步簡單加工上。在我國118座資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大多資源型城市的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過大,第三產業的發展一直偏慢。2004年包頭市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為58.49%、鞍山市63.3%、大慶市88.15%、鶴崗市62.75%、克拉瑪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資源型城市。其次是產業發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產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帶來的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的壓力很大。面對資源型城市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問題,中央近幾年一直提倡發展循環經濟,走清潔生產道路。然而由于資源型產業的自身特點和城市基礎設施的限制,發展循環經濟的成本巨大,導致許多企業利潤下降而不愿意進一步投資,地方政府面臨著兩難選擇。最后,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及過度開發而產生的資源枯竭,嚴重影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初期,許多資源型城市為了追求暫時的經濟增長,盲目開發礦產資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面臨資源枯竭而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據統計,我國20世紀中期建設的國有礦山,有2/3已進入“老年期”,400座礦山即將閉坑,300萬下崗職工、1000萬職工家屬的生活受到影響。

        3 制定政府引導性產業發展戰略的建議

        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要以產業的及時更替為基礎,產業的更替需要戰略的長期引導。在產業發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場起著基礎性作用,政府起引導性作用才能順利更新產業。資源型產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從戰略高度規劃好本地區的產業發展。制定引導性產業發展戰略的目標與以往不同,不是為了簡單追求經濟總量的增大,而是為了協調發展,即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協調和區域之間的協調。引導性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應從地區資源情況出發,在國家和地方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根據國內外市場和產業發展規律制定。

        資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實現協調發展,與非資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別,其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科學合理地制定資源型城市政府引導性產業發展戰略至少包括現有資源和產業的確定、產業發展環境的分析、國內外市場趨勢預測、產業與發展目標的定位、確定政府引導性戰略、調整戰略等基本環節,如下圖所示:

        3.1 政府應調查分析當地及周邊地區擁有的礦產資源和發展中的產業現狀

        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要以當地及周邊地區資源為加工對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準確把握好當地和周邊地區的資源情況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分析。這里的資源主要是指礦產資源,泛指由地質作用形成于地殼中以氣態、液態和固態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自然資源。除了勘查這些礦產資源,政府還應必須知道周邊地區產業發展現狀,為發展集聚經濟,避免重復建設奠定基礎。

        3.2 對產業發展的戰略環境進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區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

        資源型城市政府應根據國內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及自身的發展情況,對產業發展環境進行SWOT分析,即政府應知道本地區產業發展環境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這樣才能較準確的定位一段時期內的產業發展戰略。資源型城市優勢一般有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市場優勢、原材料優勢、土地資源和價格優勢、大氣環境容量優勢等;劣勢有技術創新能力較弱、招商引資難度較大、鐵路運力緊張、產業發展缺乏內生力量等;面臨著的機遇主要有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東北老工業振興計劃機遇、全球金屬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機遇、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等;必須克服的挑戰有集聚經濟的挑戰、現有產業鏈延伸的挑戰、匯集周邊資源的挑戰、利用好周邊產業和市場的挑戰、搞好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等。各地方政府制定產業發展戰略前應認真分析本地區產業發展的戰略環境,為制定引導性戰略提供依據。

        3.3 政府應以市場為導向,分析把握國內外市場發展趨勢

        政府引導性產業發展戰略與政府主導型戰略不同,前提條件必須是尊重市場發展規律。政府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下一步產業的發展方向。產業只有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才能進一步發展,否則政府的產業發展戰略將會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國內外市場發展趨勢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國內市場主要以市場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趨勢為方向,預測大當地及周邊地區市場發展趨勢,如原材料價格、產品市場供求情況、能源需求量等。同時,由于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的相互競爭日益激烈,生產要素的流動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該注意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應知道發達國家原材料需求狀況、石油價格走勢等。

        3.4 準確定位本地區產業發展及目標

        政府應在把握上述資源、環境、市場情況的基礎上,定位本地區產業和發展目標。產業的定位可以從戰略發展的高度確定,如“中國有色金屬冶煉基地”、“國際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從產業的結構和內容來確定,如三次產業的比重、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確定等。產業發展的目標應從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來確定,其中不僅包括產值目標,還應強調資源、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程度。產業定位和發展目標能為政府引導性產業發展戰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礎。

        3.5 實施引導性戰略過程中應注意調整戰略

        定位好產業及發展目標后緊接著就是要確定并實施相應的引導性戰略。為了應對產業發展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政府應該根據戰略實施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發展戰略,這也正符合引導性戰略的本質內涵,即根據變化的環境而引導。如一定時期內實施產業集聚發展戰略,隨后可能引導企業兼并、聯合、重組發展戰略等。也可能為了區域內的平衡發展,實施區域內產業協調發展戰略。因此,政府引導性產業發展戰略應以根據內外環境變化,及時調整實施。

        4 結語

        資源型城市政府作為地區礦產資源的管理者,應該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制定與外部環境相適應的產業發展戰略。這與企業制定自己發展戰略相似,同樣先在戰略環境分析的基礎上,依據地區競爭優勢,定位產業和發展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較有效的引導性產業發展戰略,否則戰略起不到引導的作用。現實中有許多資源型城市政府產業發展戰略沒有達到預期的引導性效果,對城市經濟轉型產生了負面效應。因此,政府應該認真反思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過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參考文獻

        [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柳曉森.資源型城市不能礦竭城衰[N].人民日報,2005-04-01.

        第8篇:煤炭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2.信息動態

        3.中國煤炭工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王顯政,WANGXian-zheng

        4.山西煤化工產業發展戰略的創新思考吳達才,WUDa-cai

        5.煤炭"十二五"規劃中煤炭產業發展趨勢吳吟,WUYin

        6.山西能源與節能 談鋼鐵工業的節能減排劉樹利,LIUShu-li

        7.古交電廠反滲透的運行與維護張振東,耿衛眾,ZHANGZhen-dong,GENGWei-zhong

        8.我國煤炭產業發展政策的框架思路木子林,MUZi-lin

        9.停爐不停機在300MW亞臨界機組上的應用董士剛,張利明,侯豪爽,DONGShi-gang,ZHANGLi-ming,HOUHao-shuang

        10.汾河水體CODMn與TOC指標的相關關系分析馬婷,MATing

        11.反滲透技術在壓風系統中的應用嚴明林,YANMing-lin

        12.山西五大煤礦集團開始配備井下救生艙木子林,MUZi-lin

        13.干熄焦電氣控制系統的完善與改進張宗睿,全喜紅,ZHANGZong-rui,QUQNXi-hong

        14.鋼筋銹蝕后與混凝土粘結性能研究綜述關賢軍,張學偉,施俊杰,陳磊,GUANGXian-jun,ZHANGXue-wei,SHIJun-jie,CHENLei

        15.高密度電法勘探在高速公路勘察中的應用劉春華,馬宏偉,段先意,LIUChun-hua,MAHong-wei,DUANXian-yi

        16.氣化山西——山西省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新路徑劉祺,LIUQi

        17.平陸風電場風能資源研究吳朝輝,楊俊保,WUChao-hui,YANGJun-bao

        18.重載荷低速直線運動的驅動方式劉紅剛,LIUHong-gang

        19.電力需求側管理經濟分析郭金順,GUOJin-shun

        20.淺議工程質量管理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的作用賈寶亮,JIABao-liang

        21.河津市生態足跡的研究侯超波,HOUChao-bo

        22."十二五"期間陽泉市污染物排放量趨勢預測與承載力分析郭歷兵,GUOLi-Bing

        23.焦化廢水混凝后處理研究程勝宇,CHENGSheng-yu

        24.淺談中央空調的節能王玉潔,WANGYu-jie

        25.民用建筑空調系統的節能措施杜芳莉,雒新峰,DUFang-li,LOUXin-feng

        26.山西省"十二五"焦化行業節能研究王敏龍,鄧蜀平,蔣云峰,熊志建,宋惠森,WANGMin-long,DENGShu-Ping,JIANGYun-feng,XIONGChi-Jian,SONGHui-sen

        27.推進節能減排遇到的問題與對策建議武蘊華,WUYun-hua

        28.政策環評與項目環評異同分析張燕,金龍,孫昕,ZHANGYan,JINLong,SUNXin

        29.長治市農村水環境污染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郝宇飛,于海應,HAOYu-fei,YUYing-hai

        30.室內裝修污染及其防治對策張國強,ZHANGGuo-qiang

        31.論政府投資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韓建明,HANJian-ming

        32.水污染源在線明渠超聲波流量計對比確認方法的探討史軍致,SHIJun-zhi

        33.基于希爾伯特黃變換的瓦斯檢測李振,李國法,胡萬利,熊睿佳,LIZhen,LIGuo-fa,HUWan-li,XIONGRui-jia

        34.智能電網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董智,DONGZhi

        35.高模式Rayleigh波"之"字型頻散曲線研究李國法,張釗,吳曲波,LIGuo-fa,ZHANGZhao,WUQu-bo

        36.2010年前3季度山西煤炭產量逼近內蒙古木子林,MUZi-lin

        37.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基于鹽城市第二次經濟普查資料郭宗林,虞華,陳光亞,程鑫,GUOZong-lin,YUHua,CHENGuang-ya,CHENGXin

        38.美國的生物質能計劃劉倩倩,高志鳳,LIUQian-qian,GAOZhi-feng

        39.改變發展方式夯實發展基石——記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公司夢薇,夢嘉,MENGWei,MENGJia

        40.污泥變燃油腐朽化神奇——訪沈陽繼中威能源科技開發公司王方茂冬夢嘉

        41.產業創新優化環境改善民生——山西開拓未來的三大支點董小愷

        42.要感恩煤炭《山西能源與節能》編輯部,TheEditorialDepartment

        1.高碳能源要低碳化利用謝克昌,XIEKe-chang

        2.信息動態

        3.煤炭地下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及煤氣熱值的調配方法李文軍,梁麗彤,李強,LIWen-jun,LIANGLi-tong,LIQiang

        4.應用地源熱泵技術的考慮竇林琪,武蘊華,董智,DOULin-qi,WUYun-hua,DONGZhi

        5.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房間空調器推廣實施細則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MinistryofFinanc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

        6.發達國家應為發展中國家強制上網電價補貼提供資金張君,ZHANGJun

        7.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汽車(1.6L及以下乘用車)推廣實施細則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MinistryofFinanc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MinistryofIndustryandInformationTechnology

        8.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電機推廣實施細則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MinistryofFinanc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

        9.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資增長未來趨勢木子林,MuZi-lin

        10.垃圾填埋氣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曉平,蘇紅玉,康振同,童琳,張慶,FANXiao-ping,SUHong-yu,KANGZhen-tong,TONGLin,ZHANGQing

        11.以人為本構建煤炭企業安全文化體系任志宏,RENZhi-hong

        12.小型太陽能溴化鋰吸收式空調熱水供暖系統研究劉清江,章瑩,王飛羽,韓學廷,LIUQing-jiang,ZHANGYing,WANGFei-yu,HANGXue-ting

        13.600MW空冷發電機組風量測量裝置的技術改造劉浩,畢學坤,董曉麗,LIUHao,BIXue-kun,DONGXiao-li

        14.燃煤煙氣中硫氮污染物的脫除技術的綜述張瑩,王穎莉,王建成,常麗萍,ZHANGYing,WANGYing-li,WANGJian-cheng,CHANGLi-ping

        15.煤與生物質混燒時NOx排放特性的實驗研究孫俊威,董靜蘭,裘嘯,SUNJun-wei,DONGJing-lan,QIUXiao

        16.由生物質催化裂化新能源的理念山西能源與節能 王方茂,WANGFang-mao

        17.談國內外短壁機械化開采技術現狀石濤,SHITao

        18.蘭溪電廠凝泵變頻器節能改造分析李彥猛,LIYan-meng

        19.畜禽糞便脫水干燥技術的研究進展黃慧,牛冬杰,潘朝智,HUANGHui,NIUDong-jie,PANChao-zhi

        20.磷鎢酸降解殼聚糖的研究李敏霞,郭明,牛冬杰,LIMin-xia,GUOMing,NIUDong-jie

        21.淺析山西省煉鋼生產二惡英類POPs減排措施衛麗,袁進,葛曉華,張瑤,WEILi,YUANJin,GEXiao-hua,ZHANGYao

        22.淺談室內Rn的來源與防護王麗平,WANGLi-ping

        23.長治地區畜禽糞便能源化利用的初探張燕,ZHANGYan

        24.污染物排放高度與最大落地濃度關系的探討秦麗平,QINLi-ping

        25.2009年長治市地表水水質污染狀況牛海霞,NIUHai-xia

        26.創新金融市場構建中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張樂樂,ZHANGLe-leHtTp://

        27.煤化工技術經濟數據庫的設計與構建劉永,鄧蜀平,錢新榮,蔣云峰,宋惠森,LIUYong,DENGShu-ping,QIANXin-rong,JIANGYun-feng,SONGHui-sen

        28.淺談海藻生物柴油的研發狀況王克范,WANGKe-fan

        29.先進表面工程技術的發展前沿梁文萍,繆強,張平則,姚正軍,LIANGWen-ping,MIAOQiang,ZHANGPing-ze,YAOZheng-jun

        30.2010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出現反彈木子林,MUZi-lin

        31.2009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單位GDP能耗等指標木子林,MUZi-lin

        32.山西能源強度變動研究傅宏崗,FUHong-gang

        33.從高耗能設備情況分析山西工業領域的節能潛力張艷鵬,ZHANGYan-peng

        34.2009年世界風能報告孫楠,劉倩倩,SUNNan,LIUQian-qian

        35.藍天工程惠及百姓贏得春意溫暖萬家——記山西金邦(集團)忻州市熱力有限公司葛薇,GEWei

        36.團隊是特銳德發展的靈魂——訪青島特銳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翔葛薇,GEWei

        37.中國第四代核能技術獲得突破木子林,MUZi-lin

        38.日本清潔發電及智能電網展新成果引人關注張君,ZHANGJun

        39.能源的多元化《山西能源與節能》編輯部,TheEditorialDepartment

        1.對中國2020年CO2減排目標的粗略分析丁仲禮,DINGZhong-li

        2.信息動態

        3.低碳理念與城市發展竇林琪,武蘊華,DOULin-qi,WUYun-hua

        4.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的科學認識盧建明,LUJian-ming

        5.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

        6."十二五"能源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的研究選題國家能源局

        7.關于組織申報2010年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城市示范和農村地區縣級示范的通知財政部辦公廳,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

        8.螺桿式冷水機組群控策略費蘭蘭,FEILan-lan

        9.斗輪堆取料機無線控制系統改造賈飛溫,李建峰,JIAFei-wen,LIJian-feng

        10.高瓦斯礦井工作面局部瓦斯噴出分析及防治劉永山,LIUYong-shan

        11.電力企業電氣誤操作原因與防范措施周林,ZHOULin

        12.鍋爐飛灰含碳量在線監測裝置的應用與維護侯瑞明,HOURui-ming

        13.山西能源與節能 300MW汽輪機高加泄露的原因分析張兵,ZHANGBing

        14.反滲透水處理運行的監督實踐羅晉旭,LUOJin-xu

        15.煤矸石電廠CFB鍋爐爐內脫硫改造實例王三平,馬紅友,姜凌,WANGSan-ping,MAHong-you,JIANGLing

        16.海上風機基礎混凝土疲勞的計算方法宋礎,SONGChu

        17.利用空氣-土壤換熱系統對溫室降溫除濕的分析崔良衛,杜震宇,CUILiang-wei,DUZhen-yu

        18.談電驅動汽車發展的可行性和存在的問題董智,DONGZhi

        19.對加快中國天然氣產業發展的戰略分析葉吉文,沈國棟,楊洋,YEJi-wen,SHENGuo-dong,YANGYang

        20.談汽動鼓風機站電動給水泵的汽動改造周平,ZHOUPing

        21.用熱泵機組改造低真空供熱系統節能減排分析高秀英,GAOXiu-ying

        22.廣州恒運電廠SCR脫硝系統的節能優化張林軍,ZHANGLin-jun

        23.企業節約用電工作分析與實施衛永鋒,WEIYong-feng

        24.建立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排污費征收制度張樂樂,ZHANGLe-le

        25.淺談高速公路景觀綠化設計張婧麗,ZHANGJing-li

        26.噴霧灑水抑制城市二次揚塵的效果分析秦麗平,QINLi-ping

        27.鐵路煤炭運輸抑塵劑噴灑系統的設計思路趙誠忠,ZHAOCheng-zhong

        28.淺析清徐縣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周愛民,ZHOUAi-ming

        29.長治市城區空氣中SO2濃度變化趨勢及其治理措施于海應,牛海霞,郝宇飛,YUHai-ying,NIUHai-xia,HAOYu-fei

        30.能值與傳統方法的能源足跡比較分析曲艷偉,劉立波,沈玉志,QUYan-wei,LIULi-bo,SHENYu-zhi

        31.f-x域濾波方法的應用研究張釗,龔育齡,王瀟,李國法,ZHANGZhao,GONGYu-ling,WANGXiao,LIGuo-fa

        32.SBR污水處理工藝中PROFIBUS現場總線的應用馬小麗,MAXiao-li

        33.氣化爐爐篦傳動裝置李海平,LIHai-ping

        34.以某電廠為例討論AERMOD大氣預測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王淼,馬紅友,王三平,WANGMiao,MAHong-you,WANGSan-ping

        35.淺談全面深入開展大氣微生物污染監測的必要性史軍致,SHIJun-zhi

        36.經濟大幅回升對山西省能耗前景的影響焦有梅,張艷鵬,JIAOYou-mei,ZHANGYan-peng

        37.氣候變化與能源挑戰劉倩倩,孫楠,LIUQian-qian,SUNNna

        38.爭作變配電行業的領軍者——記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葛薇

        39.持續創新特色發展領航煤機裝備制造業——訪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太原研究院院長張彥祿葛薇

        40.中國公布首個低碳城市標準山西能源與節能 木子林,MUZi-lin

        第9篇:煤炭產業發展報告范文

        關鍵詞:資源型省市;文化轉型;山西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0-23(4)

        黨的十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趨勢。我國共有118座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而興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資源枯竭而亡,其命運不外乎“春蠶型”和“蝌蚪型”。“春蠶型”城市就像春蠶作繭、絲盡而亡,整體沉淪。“蝌蚪型”城市則像蝌蚪跳上岸,蛻變成“青蛙”,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大力培養接續產業,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全方位轉型,即使資源枯竭,城市也可持續發展。

        山西是我國典型的資源型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地,但由于過分依賴煤炭等資源開發,發展方式粗放,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浪費嚴重、生產事故頻發等一系列問題。近年來,山西加快了資源型經濟轉型,2010年國務院批復成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2年國務院批復《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2013年6月,文化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簽署《文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共同推進文化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破解文化發展難題、策劃重大文化項目、創新文化體制機制、形成特色文化產業格局上尋求文化轉型。

        1 山西實踐:從昔日的“挖煤”到如今的“挖文化”

        山西是文化資源大省,擁有晉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佛教與邊塞文化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地上文物居全國首位,不僅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而且是多元文化匯集的窗口,民間、民俗、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省委書記袁純清多次提出:“要像做好煤炭資源的延伸一樣,做好文化這篇大文章。”山西的11座資源型城市在轉型過程中不約而同選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一定程度改變了“礦業興則城市興,礦業竭則城市衰”的命運。2012年,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聯合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山西的文化產業驅動力指數排位第二。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山西轉型發展最具前景的“潛力股”和新亮點。

        1.1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山西全省130個市縣全部成立文廣新局,文化行政體制改革全面完成。積極協調成立山西省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工作全部到位。按照“分類改革,區別對待,整體部署,有序推進”的要求,山西省演藝集團掛牌成立,全省163個國有文藝演出院團全部完成改制。完善內部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三項制度,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取得進展。

        1.2 突出藝術精品創作,全國影響力顯現

        《千手觀音》成為國家大劇院的開年大戲;《粉墨春秋》在北京首演,獲得空前的轟動效應;《解放》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大紅燈籠》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立秋》演出600場,《一把酸棗》演出860場,《解放》演出260場,票房收入突破5800萬元……這些藝術產品的不斷涌現,標志著山西藝術精品創作迎來了新的高峰期、高產期。

        1.3 文化與旅游、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一是文化與旅游融合。山西省文化廳、省旅游局在意大利羅馬舉辦“中國文化旅游推介會”,“一市一景區一文藝團體一臺演藝劇(節)目”項目被確定為文化旅游重大標桿建設項目。二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動漫游戲、數字電影、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業態崛起,例如太原高新區動漫游戲產業基地研發的全息影像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太鋼不銹新型創意產品成為文化科技融合新成果。

        1.4 扶持文化企業發展,培育活躍的市場主體

        在民間資本助推下,一批上規模、有市場競爭力的山西民營文化企業迅速崛起,呈現出集群、集聚的發展態勢。以山西省首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為例,民營企業占到半數以上,其中不乏宇達集團、皇城相府、廣靈剪紙、嫦娥劇團等全國知名文化企業。

        2 山西困惑:文化產業遭遇成長的“瓶頸”

        盡管文化產業成為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與山西發展訴求相比,特別是在全球文化產業洗牌重組背景下,由于歷史文化資源較為“同質化”,各地資源整合動力不強, “千城一面”產業布局明顯,阻礙了山西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產業強省”升級。

        2.1 規模“難”做大

        2012年山西文化產業(含旅游業)增加值不到2000億元,僅相當于北京市海淀區的產值,在一個較低發展水平基礎上趕超跨越,無疑難度巨大。

        2.2 創新“難”突圍

        文化產業最大的競爭優勢在于創新,只有創造出別人沒有的文化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才能獲得發展。目前山西文化產業創新元素缺乏,例如,出了一個“喬家大院”,“大院”景點蜂擁而起。

        2.3 形象“難”改觀

        隨著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山西給人傳統印象是污染、低端,與文化產業綠色、高端的形象較難融入,制約了文化產品跨省際流通。

        2.4 文化品牌“難”打造

        2012年山西旅游局組織了十大景區評選,五臺山、平遙古城、云岡石窟、晉祠、洪洞大槐樹、壺口瀑布、雁門關、李家大院、綿山、皇城相府榜上有名。如果將這些文化品牌放在全國、全球的視野來看,真正具有知名度、影響力的恐怕不到三成。

        2.5 企業“難”培育

        目前山西文化市場發育不健全,產業環境發展滯后,僅有產值超億元文化企業20多家,產值500萬元以上文化企業700多家,大部分中小企業生存空間小。

        2.6 專業人才隊伍“難”培育

        山西現有大專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主要是服務于傳統經濟,文化產業相關的職業教育也較為落后,特別缺乏善創意、懂技術、通經營的高層人才。

        3 山西突破:文化轉型關鍵在文化產業功能區布局優化

        產業功能區是區域內部某種新興或強勢產業集聚發展、規模擴大在空間地域的表現,是自身資源環境條件、經濟社會基礎所決定的,也是更高層級的區域所賦予的。各地因為核心功能不同,區域發展模式自然會有差異,而通過分工協作,實現攜手并進。綜合考慮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資源、主導產業選擇、產業關聯度、市場潛在需求、新型城鎮化等因素,山西文化產業功能區可布局為“一軸一帶五功能區多園區”。

        3.1 一軸 —京津冀配套協作軸

        山西東與河北省北部為鄰,屬于京津冀經濟區輻射區域。隨著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改善,與北京的交通距離僅有數小時。太原、忻州、大同作為京津冀經濟區的配套協作輻射區,承接發展與京津冀文化產業鏈相配套、延伸的影視、演藝、休閑娛樂、印刷、工藝美術、動漫游戲、會展等文化產業,特別是為北京供給滿足全球市場的文化產品進行生產環節配套,并快速形成技術、人才、資金儲備。

        3.2 一帶—延黃河文化休閑產業帶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具有天然的全球文化認同,是最具價值的文化資源,為流經城市及中華民族共享。以山西黃河百里風情線為紐帶,以沿黃一帶的古渡文化、古鎮文化、名樓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等資源為依托,按照黃河風情線、黃河景觀帶、黃河文化長廊“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思路,在黃河兩岸規劃建設一批反映黃河文化內涵的主題公園、標志性建筑、專題博物館和大型文化產業實體,把沿黃河文化休閑產業帶打造成全國唯一以黃河為軸心的文化產業帶,形成“山上走、兩岸看、水中游”的全方位多視角文化休閑產業格局。

        3 五個功能區

        3.3.1 總部型文化產業功能區

        太原是山西省會、中部地區中心城市、華北地區重要的節點城市,經濟水平最高,其它產業配套協同能力最強,對全省具有直接的輻射效應,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藝、休閑娛樂、印刷復制、藝術品與工藝美術、動漫游戲、文博會展等文化產業的區域性、全國性總部基地,成為全省、區域性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資源集散中心,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引領、輻射和帶動全省文化產業實現快速發展。

        3.3.2 佛教與邊塞文化旅游功能區

        以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帶的佛教文化、邊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長城關隘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資源為依托,開發宗教文化游、古城風貌游、邊塞風情游等多種旅游產品。以旅游市場為重點,延伸開發演藝、影視、娛樂、藝術品與工藝美術、節慶等產業,打造“大旅游”產業鏈。

        3.3.3 晉商創意產業功能區

        以中部太原、晉中一帶的晉商文化為依托,以商幫鼻祖感召力吸引全球華人,打造晉商主題的文化旅游、影視、演藝、休閑娛樂、藝術品與工藝美術、動漫、文博會展、培訓等文化產業,特別是要突出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傳統產業融合,提升產業層級。

        3.3.4 根祖歷史文化產業功能區

        以南部臨汾、運城一帶的根祖文化為依托,加大研究開發和宣傳推廣,首先樹立根祖文化發源地品牌,進而圍繞“尋根尋祖”,開發以文化旅游與根祖文化產品生產雙輪驅動的歷史文化產業。文化旅游要圍繞根祖文化做文章,還原歷史場景,挖掘歷史中的現實關注點,注重觀光旅游與體驗旅游相結合。根祖文化產品生產重點是將堯舜禹等文化符號嫁接到旅游紀念品、食品、工藝品等文化產品中,實現文化、品牌附加值提升。

        3.3.5 太行文化休閑產業功能區

        以東南部陽泉、長治、晉城一帶的關隘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神話傳說等資源為依托,山水養生,,宗教養心,文化養神,運動養性,突出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的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演藝、休閑娛樂、節慶等休閑產業,開發快樂經濟。

        3.4 多園區

        園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保障,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擔負為企業成長提供各種資源的職責。在功能區確定后,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符合產業和市場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發展一批產業型、機構型、博物館型、都市型等不同類型的文化產業園區。

        根據作者梳理,可納入省級層面重點扶持發展的文化產業園區如下,其余已建、在建、新建的園區應采取合并、整合、優化、撤銷等方式予以改造。

        4 結語

        山西的實踐、困惑、對策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它資源型城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狀況,其啟示在于,首先,文化產業完全可以成為轉型升級的抓手;其二,在經濟水平、資源條件、觀念意識、管理體制、人才積累等因素短時間內無法快速補齊的情況下,加強對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把優化產業布局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依托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建設文化產業帶,支持中小城市和農村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群,形成區域、城鄉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格局,不失為一條破題之道,而“差異化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是其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孫雅靜.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發展道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

        [2] 姜云,吳立新.中國煤炭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及規劃對策[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3.

        [3] 朱秀君.衰退產業識別指標選擇及要素退出援助機制的構建[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2):20-24 .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三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精品 | 亚洲日韩一级精品片在线播放 | 日本三级网站69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