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德育滲透計劃范文

        生物德育滲透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德育滲透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德育滲透計劃

        第1篇:生物德育滲透計劃范文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德育教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2-061-01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德育對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如果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做人引導,必然會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發展。德育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其環境是無所不在的。初中生是活潑好動、可塑性強的群體,如果生硬地向他們灌輸德育教育,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下面就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將德育教育工作做到潤物細無聲,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學知識、長才干,樹立遠大理想、塑造美好心靈,談談個人的幾點思考。

        一、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積極進行德育滲透

        德育以知識為載體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影響。因此,生物教師應尋找教材內容與德育工作相滲透的最佳結合點,盡力做到德育與生物知識點教育水融。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中有許多案例,如通過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通過探究“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的影響,認識酸雨的危害;通過校園綠化設計,學習有關常見花卉、樹木等植物的知識,提高審美情趣,增強愛學校的情感;模擬“血型鑒定”,理解血型與輸血的關系,提倡義務獻血;探究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關注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和可能產生的后果,等等。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學生理解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了環境保護的意識。

        在教學目標確定中,要考慮三維目標如何確定和實現,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準確有效確定,要相互滲透,相互關聯,尤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確立是教學內容的升華,是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化,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歸宿,也是對學生德育的實現。

        二、打破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水到渠成地進行德育滲透

        初中生物教師應針對初中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制定出不同的適合他們的方案,自然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千萬不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硬性滲透。比如在講“傳染病及其預防”一課時,我通過大量舉例艾滋病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防治的艱難程度和預防途徑方面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聽、講、感受(受害者的情景)艾滋病給人們帶來的生活上的艱難和心理上的負擔。艾滋病傳播途徑有血液傳播,包括不正規的獻血和輸血,吸毒者用同一針相互注射;性傳播,就是不良的發生;母嬰傳播,父母是艾滋病病毒的攜帶者,生下的孩子也會攜帶艾滋病病毒。在這過程中,讓學生說自己的看法和講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怎樣認識和預防艾滋病,又怎樣對待艾滋病病人,利用自己所學的植物病毒的知識來解釋一些艾滋病的癥狀和預防理念,引起學生心靈上的震撼。艾滋病的傳播的途徑比較多,但與人正常交往,比如握手和互用餐具,是不會傳染的;而放蕩者是最危險的人群。因此,我們應學會關愛艾滋病人,不歧視他們。同時加強自身休養和防范,加強明辨社會不良事物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不要貪圖小便宜,或輕信他人美言,而上當受騙,給自己帶來嚴重后果。一旦懷疑自己攜帶艾滋病病毒,盡快到正規能夠檢測的醫療機構診斷,正確對待,善待生命。所有學生聽了這一介紹后,討論非常積極,個個都發表了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德育滲透水到渠成。

        通過這一節課,我讓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的課堂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有效的教育應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教師應因勢利導,淡化德育痕跡,使學生在接受學科知識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三、實施多變的教學方法滲透德育教育

        課外活動是生動活潑地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它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興趣志愿選擇參加,不受教學計劃的限制。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如下活動:對校園植物掛牌,說明其名稱、產地及多種價值,增強學生對自然價值觀的認識;利用“地球日”、“國際濕地日”等世界性紀念日及我國的“植樹節”、“愛鳥周”等一系列科普宣傳節日,辦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欄,增強學生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行為意識;將校園的花、草劃分成片,交給學生管理,培養學生對植物的情感,在禁止他人違規行為中約束自己一些不良的生態道德行為。

        開主題班會。班集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員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過班集體制定的紀律、開展的活動、輿論等培養其成員的道德方向。在班級活動中,每個學生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積累生活經驗,掌握道德規范。另外還可以開展專題講座、社會實踐,等等。

        總之,生物教師所面對的是正在生長發育的青少年,他們活潑好動,自制力差,可塑性強。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如能注意上述方法,從實際出發,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教學過程為渠道,選擇恰當的教育方式,利用生物知識中蘊含的德育教育素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一定會使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學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家瑜.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思考.時代教育.2010.11:133.

        [2] 生物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第2篇:生物德育滲透計劃范文

        1、愛國主義教育

        教育目的:培養民族自豪感。

        德育素材內容:人民抗洪搶險的題圖;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被譽為糧食生產上的一次“綠色革命”;我國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場,在預防乙型肝炎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課題研究的新進展、新成果;1989年轉基因鯉魚的培育;1995年抗蟲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我國生態農業取得的成就等。

        意義:愛國主義是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教材中根據內容的特點安排了多處我國生物科學的成就,為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把握好,以幫助學生增強愛國信念,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科學探索精神教育

        教育目的:學習嚴謹求學、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德育素材內容:疫苗的發明;C4植物的發現史;紫茉莉質體遺傳實驗;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研究史;巴斯德對微生物的研究;細菌培養的基本技術;酶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

        意義:一個生物科學發現史就是一個好的德育素材,這些科學發現史包含了科學家的思維、分析、假設和判斷等全過程,是科學家嚴謹作風、勇于探索的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怕挫折、困難的探索精神。

        3、理論聯系實際教育

        教育目的:利用科學家的發現歷程,滲透意志品質和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德育素材內容:DNA是遺傳物質的發現實驗;DNA的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歷程;孟德爾發現遺傳的兩個基本定律的豌豆實驗;細胞質遺傳在實踐中的運用;基因工程的發展前景與成果;植物細胞工程技術的應用;生物膜研究在實踐中的應用;發酵工程在醫藥工業和食品工業中的應用;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情況設計生態農業。

        意義:利用這些素材對學生加強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科學的態度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而且只有認識了生物界的客觀規律,才能按照人們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才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4、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育目的: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德育素材內容:生物的新陳代謝的同化、異化作用之間的關系;生物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細胞癌變的內外因;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具有運動發展的特點;細胞的生物膜系統中各細胞器結構與功能上的聯系;細胞質與細胞核遺傳的對立統一;生物膜系統,細胞器的分工與協作;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的內外因;淋巴細胞的產生、抗體的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微生物群體的生長規律;微生物代謝的調節中酶合成的調節與酶活性的調節之間的聯系;水的平衡、與無機鹽的平衡的聯系;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聯系的觀點;水鹽平衡與內環境穩態之間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體溫調節中產熱、散熱的對立統一;微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的進化理論。

        意義:生物體本身以及生物體與環境之間存在著辯證唯物性,只要在教學時合理運用這些知識就可幫助學生建立發展與聯系的觀點,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5、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

        德育素材內容:細胞衰老與癌變;中暑、嘔吐與水鹽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診斷、治療;低血糖、脂肪肝、肥胖癥、營養不良;SARS、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的預防與治療。

        意義:生命意識是人類對自身生命和它類生命的尊重和關愛。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只有認識和掌握生命的規律,才能更好地尊重、關愛生命。

        6、環保意識教育

        教育目的: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生態道德意識。

        德育素材內容:生物圈的穩態說明生物與環境和諧統一的重要性;森林、草原、海洋生態系統生物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緊迫性;物種多樣性的意義;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生態系統中食物網(鏈)的實例分析,群落中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賴性。

        第3篇:生物德育滲透計劃范文

        關鍵詞:生物教學;德育教育

        引言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任務,教育和教學是緊密相連的,單純的進行知識的傳授,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生物教學也不例外,在生物教學中,因此本文結合生物學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以下幾個方面給粗淺的論述。

        一、愛國主義教育的浸透

        1、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愛國主義教育是指樹立熱愛祖國并為之獻身的思想教育。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是:艱苦奮斗、辛勤勞動,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財富;反對民族分裂和國家分裂,維護各民族的聯合、團結和國家的統一;從而推動祖國的繁榮和進步。

        2、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在講到“人類基因組計劃”時,強調我國承擔了百分之一的工作,說明我國已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總之,在各個領域我國科學工作者做出令人矚目的成績,對科學的發展作出重大的貢獻,通過這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的意志,為祖國的強大,貢獻自己的一切。

        在講到“生物武器”時,強調不要忘記日本的侵華歷史,在侵華期間,他們用活體做細菌實驗殘害了不少中國人,研制出的細菌武器使世界人民深受其害,教育我們的后代不忘國恥,只有國家變得強大了,經濟發達了,才不會受別國的欺辱,教育學生為強我中國發奮讀書。

        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滲透

        1、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意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生物學的教學,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滲透,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物活動的基本規律等基本知識,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自我認識,自我改正,自我評價,還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如,在辨證唯物論方面,要樹立物質觀、運動觀、普遍聯系觀,在唯物辯證法方面,要遵循“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等。一般學生正處于世界觀的可塑階段,正確的引導,不失時機的教育,是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的關鍵,科學的世界觀的形成是人生旅途中的導向標,可以使學生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2、挖掘生物教材中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因素。任何一種生物,它們的身體都是由各種化學元素以及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構成的。也就是說任何生命現象都有它的物質基礎,即整個生物界是物質的世界,這是毋庸置疑的,讓學生樹立物質的觀點。

        在生命分子中,載體分子、信號分子、酶分子、ATP 分子、結構分子等等它們相互聯系協調完成新陳代謝。反映出生命分子是聯系的。

        在分泌蛋白的形成過程中,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核糖體、細胞膜、細胞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蛋白質的分泌,反映出了細胞內的細胞器是聯系的。

        由細胞形成組織,由組織形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由系統形成個體,由個體形成種群,由種群形成群落,由群落形成生態系統,由生態系統構成生物圈的龐大的生命系統也是緊密聯系的。

        生物在環境中生存,要從環境中攝取物質和能量,對環境產生高度的依賴性,同時生物的生命活動對環境也產生影響,反映出了生物和環境也是聯系的,也就是說整個生物界是普遍聯系的,由此說明生物界聯系是普遍的,讓學生形成普遍聯系觀點。

        三、法律觀念教育的滲透

        1、法律觀念教育的意義。在法治社會,使公民樹立法制觀念,形成法律意識,對于普法非常重要,青少年時代,法律意識淡薄,容易沖動,容易感情用事,所以青少年犯罪是我國當前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青少年作案主要以暴力型、故意型、團伙型為主要方式,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同時,犯罪趨于低齡化,在校學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數的比例大有增長之勢,這就說明了在學校進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學生階段都要進行這個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徑,就是加強法制教育。生物教材中蘊藏著許多法制教育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要結合生物學的特點,挖掘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因素,使生物科學知識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內容緊密結合,讓課堂教育提高到“法”的高度,讓學生掌握法律的合理性和強制性。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少年學生知法懂法,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2、挖掘生物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在教學中一定要遵循生物學科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科特點,充分挖掘開發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對學生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地進行法制教育滲透,使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相融統一。

        在學習《生態環境的保護》這章內容時,一定要向學生介紹我國植被面臨的嚴峻問題,分析出現這種問題的多種原因,以及介紹有關的違法案例和相關人受到的法律制裁,同時還要使學生明白國家現在執行的相關法律制度和措施,比如我國開展了廣泛而持久的全民義務植樹、種草活動,并將每年的 3 月 12 日定為全國的“植樹節”。為了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國際組織把每年的 6 月 5 日確定為世界環境日,把每年 4 月 22 日確定世界地球日,這說明保護環境和地球的重要性,使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法律意識。

        在講解“伴性遺傳”的內容時,不但要讓學生掌握遺傳病的危害,而且要明確近親結婚大大增加遺傳病的發病率,結合這些知識,對學生進行嚴禁近親結婚的法律宣傳,讓學生了解“婚姻法”有關的內容。

        這樣將生物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恰當的把握好尺寸,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生物科學知識,而且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也得到提高和加強。

        四、生物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注意事項

        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要明確德育工作的導向,在教學中要明確新課程德育的思想,要對德育的內容了如指掌,把握好新課程德育的正確導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是“人之師表、學之楷模”,應該用自己的言談、做事和做人為學生樹立榜樣,發揮教師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培養青少年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讓學生學會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道德的養成、信念的確立僅僅依靠知識的灌輸和理念的教授是不能完成的,我們要深化課程改革,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將學生的課堂德育教育和生活中的德育教育聯系起來。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要從關心愛護青少年學生的角度出發,滿腔熱情地關注、解決學生學習、生活、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根據教學教材內容積極發揮服務育人的作用。

        結語

        教書育人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它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健康成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在生物教學中,每個教學知識點都可以被利用,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還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又要注重德育的教育,兩者一起抓,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秀芝.談綜合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滲透[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7(6):79~80.

        第4篇:生物德育滲透計劃范文

        一、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

        1、培養愛國主義思想

        在備課時,我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識點”和“德育點”的內在聯系,在教學中把二者結合起來。同步進行。通過多種手段向學生滲透愛國思想,能夠做到曉之有物,情有所動,具體、形象、生動。并聯系英雄李向群的感人事跡,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小立志報效祖國。長大后隨時準備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

        2、進行科學自然觀的啟蒙

        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進行科學自然觀的啟蒙教育。通過教學有關水、空氣、動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識,讓學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通過指導學生做各種觀察記錄,使學生領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質都在永恒變化著,并且變化是有條件的,使學生對淺顯的唯物辯證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啟示學生物質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物質是不滅的。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相互制約的、相互聯系的。

        3、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自然教學中,要通過大量的觀察與實驗,造成一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德育環境。要抓住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向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教育,形成科學求實的學風。在自然課的教學中,有很多的觀察或實驗,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而使學生產生誤解。因此,應特別注意教育學生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二、寓德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第二課堂活動,有利于活躍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發展個性,收到課堂教學難以收到的教育效果。為此,我根據學校情況,側重抓了采集制作標本、制作學具、實地考察等活動,并結合李向群精神,從中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育:

        第5篇:生物德育滲透計劃范文

        關鍵詞:英語教學;德育滲透

        中學生正處在增長知識和才干、養成道德情操、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是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基礎的重要時期。因此,德育在中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應該滲透到各個學科,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與各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身心全面發展。

        一、新課改下對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要求

        在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再次明確陳述了德育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英語學科教學與德育教育的關系,“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而通常人們普遍認為,人文素養的內容包括: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社會責任感,有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有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這也是與課程標準里的陳述相吻合的。

        二、要能夠深刻認識到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教師作為教學的具體組織和實施者,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只有老師在思想上對德育滲透有了高度的重視,才會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加的注重對學生們的品德的教育。與其他許多學科的老師相比英語老師有著更多的向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機會。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到的全是英美等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這就意味著會有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因此在這一過程中,英語老師不僅僅只是要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培養聽、說、讀、寫、譯等基本的英語應用能力,還要求他們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質。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以老師的人格魅力進行德育滲透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親的鏡子。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學生也是老師的鏡子。筆者在任教的學校里以不同的年級和不同科任老師的學生為對象做過100人的抽樣調查,“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有著強烈責任感的老師,他/她所教的學生也大多積極樂觀、富有責任心。反之亦然。”87%的受訪學生對此持認同的態度。

        著名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Ushinski)說過,“教師個人的榜樣,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一種非常有益的陽光。”初中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初中生還沒形成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強,而孩子們每天待在學校里、與老師相處的時間大都比較長,因此,老師日常的語言、行為習慣乃至性情、品格對學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首先老師們應該具有陽光的心態,以其熱情、樂觀感染學生,讓學生先學會做人。在教學當中,應時刻保持客觀、嚴謹的治學態度,讓學生不單能學習老師的知識,更能學習老師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專業的態度。

        (二)在教學的常規環節中加強德育滲透

        教材是品德教育的載體,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據。英語教學中的德育不僅僅需要聯系教材,還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體現出來。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育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抓住結合點,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育德于英語課教學中。這既遵循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則,又符合英語教學的規律。

        例如,我國是禮儀之邦,而禮儀既是每個人本身的道德和個人修養的體現,也是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英語老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將書本里學到的日常交際用語用于生活實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見面打招呼可以說“How are you?” “What’s up?” “How’s everything going?” 等,有人來參觀學校時可以說“Welcome to our school.”等,應該鼓勵學生把“Hello!” “Thank you.” “Please”等話語掛在嘴邊,讓禮貌用語既在課堂上得到操練,也能在生活中付諸實踐,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另一方面,不少英語老師都有要求學生進行積累,鼓勵學生平時多看書籍,隨身攜帶一個小筆記本收集和整理一些英語格言和諺語。老師可以通過堂上點撥、課后學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多、更深入地推敲,理解格言、諺語中表達的哲理,并讓學生們選擇一條英語諺語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常規工作重在后續的跟蹤,有些學生只管把東西寫下了,而從不去讀、從不去看,這時老師需要加以引導與督促,適當時候可以通過舉行知識競賽來檢查學生對這些課外知識的積累和學習,通過舉行辯論等加深學生對這些諺語、格言的理解,最終回歸到生活中,讓學生在日常行為中能以此為規范。

        第6篇:生物德育滲透計劃范文

        【關鍵詞】生態道德觀;個體的生活;滲透;生態問題

        語文教學中的生態德育教育是指以語文學科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熱愛生命、關愛他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為目的,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對待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利益關系、短期與長期關系,擺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在繼承與揚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德育觀和新的德育教育活動。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更是我們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德育觀自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性為培養學生良好生態倫理道德創造了條件。語文“文道合一”的特征也同樣決定了語文在生態德育教育中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初中語文教科書應倡導生態自然觀、生態生存觀和生態幸福觀,引導學生不斷地深層發問、思考和尋求答案,認同一種更深層的理念,并逐步完成思想方式上的轉變。

        生態道德觀應超越時空的限制, 初中語文教材應增添和強調超越時空的生態啟迪內容。首先,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科普文章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等,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以外的生態問題,真切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奇特星球及其未來前景和在宇宙中的位置,從而站在宇宙的高度,更真切地認識自己、生命和世界。 再次,可以精選非正常狀態意識下的感悟文章,如經歷過死亡威脅的回憶錄或者遭遇意外事件的感想錄等。

        1.指向精神的提升

        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生態道德觀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拋棄自我中心主義,克服自私冷漠的"時代病",喚起他們對他人、對生物、對各種生命體的愛心和同情心,從狹隘的"小我"走向博愛的"大我",從完全利己走向"利大家"。其次,要引導學生拋棄實用主義,克服貪婪嫉妒的"心魔",幫助學生認識貪婪嫉妒對人對己的嚴重危害,自覺進行道德自律,勤于反思內省,以豁達克己的精神不斷調整、控制自己的行為。最后,要引導學生拋棄享受主義,克服空虛無聊的"精神垃圾"。 例如,我在教學《黃河頌》時,讓學生通過查資料明白,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再讓學生看黃河被污染、被破壞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知道這都是因人們的自私、冷漠造成的,在對比中到達了生態道德觀的教育。

        引導學生建立人與自然的對話,找回精神的家園。現代社會的城市化傾向和物質主義泛濫,使現代人大多生活在完全人工化的環境中,在世俗文化中丟失自由的精神,失去與自然接觸溝通的機會,忘卻了無數世代以來形成的,與自然節律保持一致的人的深層節律。 因此,中學生態德育應幫助學生建立起人與自然的聯系,在對話中提高認知世界的深度、自我認識的能力和精神回歸的動力,重新找回人類精神的家園。

        首先,生態道德觀應引導學生關注自然,以自然的方式依偎自然。人類要拋棄功利的眼光,把自然物當作單純的審美對象或精神的寄托來加以欣賞和關注,以人的直覺來發現自然物與人的心靈的共通之處,從而"把大自然視為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園,在廣闊的自然天地里找到輕松愉快,以自然的純真、樸實、恬靜與嘈雜、喧囂的社會對立,以獲得心靈上的休息和安逸" 。

        其次,生態道德觀應引導學生回歸自然,以自然為人類精神的復歸之所。 例如在綜合性學習《人與自然》教學時,可以把學生帶到大自然去走走,看看美景,聽聽鳥語,聞聞花香,讓每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我們的美味佳肴,我們的一切生活所需均是自然的饋贈,因此,我們要懷著感恩之心關愛自然、懷著敬畏之心守護回饋。通過活動,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教益。

        2.指引個體的生活的提升

        學校生態教育應幫助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獲得一定的生態敏感性,并在面臨生活中的生態問題時能夠自由和明智地作出自決,以生態的眼光選擇、調節自己的行為。首先,生態道德觀應引導學生進行生態反思,正確選擇日常的生活方式。如飲食上不片面追求稀少昂貴、高熱量高蛋白,從減少需求的角度節約食品供應,避免食物資源的浪費;衣著上不一味追求時髦和品牌,而是挑選適體耐穿、美觀大方的衣物,從節制消費者欲望的角度,避免生產資源的浪費。 其次,生態道德觀應引導學生進行生態價值觀辨析,為未來的職業生活作準備。應幫助學生縱觀全局,揭示職業生活中潛藏的生態問題,以生態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指導未來的職業追求和職業生活。如農業和園藝業從事者要看到化學肥料的生態危害,追求合乎生物學要求的生產方法的完善,以既能增加土地肥力,又能提供安全、美好的環境為職業基本道德。

        第7篇:生物德育滲透計劃范文

        一、學生嚴謹的學風和實事求是的態度需在科學實驗中培養

        學生良好意志品格的形成,需要社會、家庭、學校諸方面的教育和訓練,而科學課的教學則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陣地。在科學課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刻苦學習、勇于進取的精神和遵守紀律、團結合作的作風。

        小學科學融初中理、化、生為一體,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重視觀察與實驗,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驗時,必須按操作規則去做,認真實驗并仔細觀察現象進行實事求是地分析,再填寫實驗報告;由此不僅使學生懂得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樹立愛護儀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團結合作的優良品德。例如:《地層的形成》一課,我讓學生將沙子、石子、黏土同時放在瓶中加水攪拌,并提出問題:當停止攪拌時你看到了什么現象?教材是想讓學生從實驗中得出:“大的重的先沉積小的輕的后沉積。”自然是石子先沉下來,然后是沙、黏土,而實驗結果與書中圖例有所不同,沉積混亂。此時我鼓勵學生共同分析實驗結果不同的原因,勇于面對現實,實事求是。有些同學提出了河流中的沉積與實驗室圓形瓶子的水流沉積截然不同,實驗定會產生不同結果。再如教學《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為了糾正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只要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物質,馬鈴薯定能浮起來”,我為學生準備了小蘇打、味精、白糖、食鹽等材料。試驗中學生親眼看到了100毫升的水中放再多的小蘇打,馬鈴薯也不會浮起來,此時小蘇打不再溶解,液體已經飽和。讓學生尊重事實,打破以往的思維定勢。試驗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需在長期的實驗中培養

        科學實驗具有趣味性,科學現象的解釋,科學概念的形成與應用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們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然而,學生在學習新課程時往往是興趣盎然,有時課上完了還意猶未盡,想再接著上,但這種興趣最終還是堅持不下來的。這說明他們在做事上缺乏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培養。例如《養小雞》一課,要求學生邊飼養,邊觀察,邊記錄,可是學生沒有長期不懈地堅持下來。此時教師要運用表揚與鼓勵機制,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增強自信心與責任感,只有堅持不懈努力才會取得豐碩的成果。在教學《植物的生長變化》一單元中,指導學生從種植鳳仙花到鳳仙花成熟要在兩個月之余的時間里觀測記錄。這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記錄的態度和負責精神,并使學生體會到要做成一件事很不容易,只有從點點滴滴做起,付出艱辛的勞動,才能取得成績,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為培養學生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不懈精神,又結合《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一課的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了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不辭勞苦,克服困難,每天堅持觀測天象,30年如一日,終于取得了可靠的數據,提出了“日心說”,最終發表了不朽名著《天體運行論》。

        三、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需長期培養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中心內容,我國科技的發展充滿了愛國主義的光輝事例。我國古代科技的卓越貢獻眾所周知,四大發明、冶煉金屬等,還有許多研究居世界領先地位并對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結合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今科學家杰出的貢獻,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在《研究紙》單元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研究紙的特點、了解紙的用途以及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紙外,還引導學生了解紙的發明歷史,以及我國的造紙術對當時世界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所做出的偉大貢獻。結合《指南針》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指南針由2000多年前的司南到如今GPS全球定位系統的發展過程。在教學《蠶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課前,要求學生收集、整理我國的養蠶史及關于絲綢之路由來資料,讓學生知道早在公元前2世紀,我國的絲和絲織品就開始與西亞和歐洲各國開展貿易往來,我國是世界上利用蠶絲最早的國家,為人類利用生物資源開創了先例,讓學生為我國古代燦爛文明的蠶絲業而自豪。而我國的《水鐘》、《日晷》等科學發明又均居世界前例。雄辯的事實,使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教學《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探索宇宙》等課時我特別介紹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收集了我國人造衛星發射的成果、火箭發射領先世界等事例,又滲透一些物理學家的愛國事跡,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如我國物理學家錢學森不圖榮華、不畏艱難,毅然投身于我國的火箭和導彈事業;還有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熱愛祖國的外國科學家。通過介紹這些科學家的先進事跡及其崇高的精神和高貴的品質來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總之,實施德育教育這個偉大的工程,需要在崗教師深思。德育的滲透,不是憑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各學科特點進行。以課內外活動為途徑,以學習內容為載體,以教育心理學原理為依據,以滲透為主要形式,避免為教育而教育的空洞說教,防止牽強附會,把科學課變為品德課。教師要多摸索有效滲透德育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責任感,驅動學生的行為,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養。

        第8篇:生物德育滲透計劃范文

        德育是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長期任務。同其他學科比較,體育教學在德育滲透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和得天獨厚的條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已經逐漸從單純的生物觀向注重對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質、智力和能力、態度、情感和完善人格等培養的全面教育觀轉化。體育教學在對人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問題,成為越來越多的體育教師所關心的熱門話題。作為一個合格的體育教師,必須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挖掘有利于滲透德育的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努力嘗試著做到德育的有效滲透,實踐證明,我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根據學科特點,正面引導

        體育是融思想性、知識性、技巧性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只有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生才能更加積極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學習和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我在組織教學時,充分挖掘學科因素,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一方面,我讓學生明確,生命在于運動,體育與健康、生命有著密切的關系,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使之逐步養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另一方面,我把握學生的思想實際,啟發學生學習前輩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精神和我國優秀運動員奮力拼搏、為國爭光的動人事跡,體會體育與德育、智育的關系。

        在理論課教學中,通過科學鍛煉身體的原則和方法啟發學生敢于在各種不同條件下堅持鍛煉,提高身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通過球類、田徑項目、體育游戲等教材,進行團結友愛、互相合作、維護集體榮譽、自覺遵守紀律的思想教育;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教材,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過舞蹈、韻律操教材,進行文明行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審美能力;通過體操教學中的互相幫助,進行團結友愛的教育;通過布置場地、器材收拾,進行熱愛勞動和為集體服務的教育。此外,結合重大的體育比賽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鍛煉的毅力。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學中的各種教學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

        二、結合課堂練習,啟發誘導

        在體育教學中,利用教學主要環節,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和安全教育,幫助他們逐步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和一些優良的思想品質。課堂練習是體育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好機會。在學生進行練習時,我就很注意啟發引導,針對現在的學生“思想脆弱、嬌氣重、吃不得苦、受不得累”這一特點,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分層次安排練習任務,做到練習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對完成好的予以表揚、鼓勵,對完成差的給予幫助和重點輔導。例如:在組織長跑教學時,首先以爬雪山、過草地的事跡教育學生要不怕苦、不怕累,然后根據不同對象分別安排跑1000米、800米、500米,限時完成,嚴格要求,從而在練習中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精神。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的體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最可貴的是精神面貌也起了變化。我所任教的年級,原來一些“嬌小姐”也變得“生機勃勃”了。

        三、圍繞競賽游戲,因勢利導

        競爭是體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它基本上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體育競賽、游戲,因充滿趣味性、對抗性和刺激性而為學生所喜愛,而其中也有不少德育教學因素可供挖掘。在競爭過程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行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了出來,各種思想都會表現出來。針對具體情況,在競賽、游戲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組織學生進行籃球比賽的過程中,針對比賽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來提高大家的認識。對失利的一方,做到失利不灰心、不氣餒,要找到不足,頑強拼搏,爭取在下一輪比賽中獲取勝利,告訴他們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對勝的一方,告誡他們要再接再厲,讓他們說說勝利的原因,進而滲透熱愛集體、團結友愛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內容。

        四、抓住偶發事件,強化教育

        體育課是在動態中進行的,干擾因素比較多,教學過程中時常伴有偶發事件。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良好思想行為和拼搏精神,教師要及時做出表揚,給予鼓勵,以便樹立模范榜樣,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如,對在籃球比賽中,有個別學生摔倒后,立即爬起來繼續參加比賽的生動事例,及時給予恰當的鼓勵與表揚,這對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拼搏進取、為集體爭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對偶發的不良事件則要指出要害,給予適當的批評,提高學生對是非的判別能力。表揚與批評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只有堅持正面的教育,才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第9篇:生物德育滲透計劃范文

        【關鍵詞】中學 德育方法 實效性

        當代中學生在道德發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和自覺成長,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使其學會在紛繁復雜的價值現象面前做出正確選擇。當前,我國中學的德育方法往往重顯性,輕隱性;重說教,輕實踐;重灌輸,輕交流;重傳遞,輕思考;重外律,輕內修。中學德育要提高實效性,培養一代新人,必須進行德育方法的改革,積極探索德育新方法、新思路,建立科學合理的現代德育方法體系。

        一、德育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滲透

        德育是一項系統而又艱巨的“心靈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會取得成效。所以,中學德育不能局限于課堂內、校園里,應把單一的、封閉式的育人渠道擴展為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的多元育人渠道,即德育需要全面滲透。

        通過校園生活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指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各個部門都要關心中學生的思想問題,提倡全員德育意識,構建全方位德育格局。第一,增強校園環境的德育功能。環境好壞與青年學生的成長密切相關,利用校園環境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德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潛在”教育的重要方法。第二,寓德育于各種活動中。活動是德育的有效載體,針對學生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動,把德育的內容融進這些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活動中吸收和接納新的德育思想。第三,成立課外活動小組,定期開展活動。將德育貫穿在這些活動之中,達到一次活動就是一堂生動的德育課的目的,使學生的人格在活動中得到凈化和升華。

        家庭德育主要是在家庭這種特殊環境及其家庭活動和交往過程中進行的,父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和條件,隨時隨機地對子女實施品德教育。因此,學校應積極與家長建立聯系,請家長配合教育,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為德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技術手段。同時,它具有快速、靈活、形象、生動等特點,這與相對枯燥的課堂教學相比,更受中學生的青睞,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因此,學校應注意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加強德育工作,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另外,學校還應有效利用社會公共環境的情境熏陶、渲染作用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以及以人物命名的街道、建筑物等。這些場所集中體現了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宣揚著國家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是向中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動教材。

        二、德育需要結合社會實踐

        完整的道德品質由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組成。道德認識是基礎,道德行為是關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道德品質的立足點,而社會實踐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源泉。

        為確保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必須有相應的制度來規范和保障。第一,規定學生每年(或每學期)必須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成立實踐活動評定小組,負責對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進行測評,測評的成績作為學生評先進的必備條件。第二,規定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相關的實踐單位要給出評價,以此作為評定學生操行的一個重要依據。第三,規定德育教師對學生參加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提出相應要求并進行必要的檢查,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要給予積極的指導和幫助。

        學校可與企事業單位、部隊、農村、機關共建德育實踐基地,為學生創造和提供鮮活的德育情境和陣地,作為實施社會實踐的有力保障,使學生學到課堂上沒有學到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精神。讓學生在調查、實踐的過程中,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實際上,中學生許多穩定的道德觀念和品質只有在親身經歷并成功地解決了相關的道德沖突后才能形成,只有在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和解決具體的道德問題中,才能進行道德抉擇和履行道德行為。社會實踐活動同時也彌補了課堂教育的不足,理應成為中學德育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德育需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在德育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僅要以身作則,還要對學生加以主動、正確的引導。首先要主動適應形勢進行教育。研究形勢的發展變化,找準中學生思想情緒的熱點、敏感點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條不紊地按計劃進行。其次要主動適應對象的不同特點進行品德教育。學生個體的心理特征各不一樣,存在的思想問題也是復雜多樣。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具體分析,切忌搞一刀切。學校的德育方法也必須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特征,充分利用和調動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教育能力,使得品德教育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內化的過程。

        因此,學校德育要提高實效性,必須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著眼點。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內動力,尊重學生的道德需要。其次要充分調動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積極參與性,發揮其主動性,發揚民主作風,問題大家擺,是非大家辯,答案大家找。營造和諧、寬松的教育環境,使其在這一過程中學會負責,學會判斷,學會選擇,使其成為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覺悟。最后,德育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德育要提供給學生生活的指導,要提供給學生人生的方向和動力,必須貼近學生實際,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

        四、德育需要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德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善的人格。然而,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學校的德育現狀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當前心理失衡和自殺現象大量表現在學生群體中,其突出特征為:遇到挫折就自卑、脆弱;一次考試失利、一次評優未果,就萬念俱灰,放棄進取,等等。對這樣的學生,如果不及時加以正確引導,是很容易走向極端的。心理咨詢機構的工作雖然不全是德育工作,但其中心理咨詢的德育功能較為顯著,它與德育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共同致力于解決學生的不同心理問題,在指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午夜影院小视精品久久 | 日本久久一区一本高清 | 亚洲高潮在线观看 | 日本黄a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