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腦埂患者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豐富康復訓練 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 應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07
腦血管疾病目前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致殘率極高,早期康復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近幾年來,在臨床康復工作中,針對患者的個人情況不斷調整患者的居住和訓練環境,采用多種康復方法,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明顯,短時期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增加了患者對康復訓練的信心和依從性。
資料與方法
急性腦梗死患者120例,年齡40~65歲,所有診斷均符號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敘述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經顱腦CT或MRI證實[1]。
入選和淘汰標準:①入選標準:首次發病、個別為第2次發病,但首次發病后無明顯后遺癥殘留,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78分。②淘汰標準:接受過溶栓治療;癡呆;嚴重感染;合并嚴重肝、心、腎疾病。
分組:120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隨即分為兩組,一組為豐富康復訓練組,一組為單純康復訓練組。豐富康復訓練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40~65歲,平均52.8±11.48歲。單純康復訓練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42~65歲,平均52.6±9.83歲。
康復訓練方法:①豐富康復訓練組:在急性期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后進行,將豐富的環境和多種康復訓練方法相結合。豐富環境: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住2~3人間的房間;由喜歡的家人陪護;盡早離開病房到訓練室同病友共同訓練,選擇形態多樣、色彩豐富的物體,包括棉布球、木釘、平衡木、體操棒等。讓患者及家屬共同觀看生動活潑的康復影像資料。多種康復訓練方法包括運動功能訓練和作業訓練(Bobath.Rood.Brunnstrom.PNF、運動再學習等治療技術)[2]、針灸、中藥手足浴;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每天各1次,每次30分鐘。②單純康復訓練組:在急性期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后進行。包括單人房間、在家或在床邊訓練,護工陪護,主要采用Bobath方法進行肢體功能訓練,1次/日,每次30分鐘,共治療30天。
觀察指標[3]:①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評分(FMA)。②ADL(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采用Barthel指數(MBI)。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量檢驗采用X2檢驗和方差分析,P<0.05有顯著性差異。
結 果
治療后各組評分相互比較:①FMA:豐富治療組明顯高于單純治療組,有顯著年性差異。②MBI:豐富治療組明顯高于單純治療組,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前、治療后1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比較,治療前后,P>0.05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20天、3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間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3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治療前后各組自身比較:治療后10天FMA評分、MBI評分比較無明顯改善,治療后20天、30天FMA評分、MBI評分比較有明顯改善。治療前、治療后1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比較,治療前后,P>0.05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20天、3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間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30天豐富治療組與單純治療組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討 論
腦梗死是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一種常見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群中發病率逐漸上升,而且發病年齡也逐漸年輕化。隨著對腦血管病的診斷、搶救和治療水平的提高,腦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殘率卻明顯上升。在腦血管病幸存者中,70%~80%的患者殘留不同程度的腦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智能障礙、心理或情感障礙等,其中以偏癱最常見。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腦血管病患者的各種功能和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腦血管病的早期康復治療日益受到重視。
在臨床實踐中,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損傷恢復療效肯定,有明顯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豐富環境聯合多種康復訓練方法為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研究豐富環境刺激對腦梗死后的康復作用具有非常的意義。
訓練方法相結合,可以使大腦達到最佳的功能恢復[4]。
參考文獻
1 王新德.急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第4屆全國腦血管疾病修訂方案[J].中國神經科雜志,1995,23(6):670.
2 于兌生.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2.
【摘要】目的 探討對腦梗死患者有吞咽困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其138例腦梗死且伴吞咽困難的患者隨機分成康復訓練組、對照組。康復訓練組在對照組進行常規臨床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其吞咽訓練。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吞咽功能及并發癥等情況。結果 康復訓練組總有效率83.1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2.2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腦梗死 吞咽困難 康復訓練
腦梗死患者伴吞咽困難若不經及時有效、積極的治療,可造成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有生命危險[1]。因而在腦梗死患者病情相對平穩后,要對患者的吞咽困難盡早進行康復訓練。進行吞咽康復訓練是患者盡早恢復吞咽功能的重要治療方法。2006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對138例腦梗死且伴吞咽困難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38例腦梗死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61例,年齡63歲~86歲,平均為71.2歲。所有患者均經頭部CT確診為腦梗死,無1例存在意識障礙、咽喉病變及口腔潰瘍,均不需要鼻飼導管喂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飲水嗆咳、吞咽困難。隨機分成康復訓練組71例、對照組67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吞咽困難程度等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康復訓練組、對照組收治入院后,均進行腦梗死常規治療。康復訓練組在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1.2.1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1)訓練發音:從單音單字開始訓練,每一個音節發育3次,每天進行3遍。 (2)訓練屏氣發聲:要求患者坐在椅子上,雙手撐于椅面并推壓,屏氣,突然松手。此時由于屏氣時胸廓相對固定,突然松手后聲門打開,進行呼氣,從而訓練了聲門閉鎖功能,并提高軟腭肌力,并且有利于停留于咽部的殘留食物的排出。(3)訓練吸吮:病人在食指上戴上塑膠指套并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并用力將指套吸入口中。(4)訓練喉抬高:將患者手指放于訓練人員的甲狀軟骨上緣。訓練者做吞咽動作,讓患者感覺到甲狀軟骨向上運動。并讓患者將自己的手指放于甲狀軟骨上通過鏡子模仿訓練者吞咽。當患者掌握后,指導其同時進行吸吮和喉抬高動作,并逐步將這兩個動作連貫起來。(5)冷感覺刺激訓練:將蘸有少量冰凍水的棉簽碰觸患者軟腭、舌根、咽后壁,并叮囑患者在刺激同時進行吞咽動作。(6)訓練咳嗽:鼓勵患者盡力咳嗽,從而排除氣管內異物。所有訓練進行2周后且吞咽功能明顯好轉時,再進行訓練攝食。
1.2.2攝食功能康復訓練 進食前讓患者處于精神放松,心情愉悅的情緒當中,患者可以取坐直位,坐不穩時可借助靠背架。也可取頭前傾45度。該能使患者在進食時,食物由患者健側咽部直接進入食道,也可將患者頭部向癱瘓側傾斜90度,從而使擴大患者健側咽部,食物能更好的進入食道。必須注意的是,進食前要叮囑患者充分吸氣,但在吞咽前、吞咽時要憋住氣,閉上雙唇、封閉喉部后,再讓患者吞咽且吞咽后咳嗽一下,從而有利于肺中氣體排出的同時也有利于噴出停留在咽部的食物殘渣。剛開始攝食時每一口量通常在3~4ml左右,逐步根據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加到15ml左右。并且患者的飲食要從流質到半流質,再逐步至普食。
1.2.3 療效判定標準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的頭一天和第30天評定患者的吞咽障礙程度。判定標準主要參考洼田氏飲水試驗[2]。痊愈即患者吞咽困難消失且飲水試驗評定為1級(能不嗆一次性喝下30ml溫開水。有效即患者吞咽困難有所改善,但飲水試驗評定為2級(患者需分2次不嗆飲下30ml溫開水)。無效即患者吞咽困難改善不很明顯,且飲水試驗評定為3級以上(患者吞咽時有嗆咳)。
1.2.4 統計學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得資料均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兩組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康復訓練組、對照組吞咽困難臨床療效比較
康復訓練組總有效例數為59例,總有效率83.10%;對照組總有效例數35例,總有效率為52.24。兩組總有效率相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2.2吸入性肺炎發生情況比較
康復訓練組發生吸入性肺炎者3例,發生率為4.23%;對照組發生吸入性肺炎者8例,發生率為11.94%。兩組吸入性肺炎發生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X2=3.97,P
3討論
腦梗死主要指腦血栓形成、腦栓塞,是由于腦部血流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壞死或腦軟化。當腦梗死發生于椎基底動脈系統時,通常會出現視物不清、吞咽困難、嗆咳等[3]。其中吞咽障礙通常導致患者易將水或食物誤吸入氣管而引起肺部感染如吸入性肺炎等。該類患者通常因為害怕嗆咳而減少或拒絕水、食物或藥物等的攝入,從而造成嚴重營養不良,患者生活質量急劇下降[4]。因而,及早有效的加強患者吞咽功能康復訓練、盡早恢復其自主吞咽能力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結果中康復訓練組總有效例數對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張德祥,陳俊芳.腦血管病后吞咽困難的康復治療[J].中西醫結
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lO
[2]宿英英.神經系統急危重癥監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
版社,2005
[3]劉青峰等主編.常見老年病診治與保健[M].北京:人民軍醫出
版社, 2003.
[4]韓曉微,王桂靜,林桂英,等.腦血管病吞咽障礙的護理[J].中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收治急性腦梗死早期患者62例,全部病例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證實,同時符合下列條件:均為頸內動脈系統腦梗死患者,伴有肢體運動障礙,均無嚴重的精神意識障礙。按入院順序先后隨機將全部病例分為兩組,康復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齡65.4±11.2歲;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3.6±11.4歲。用Barthel指數來評定日常生活能力,用簡式Fugl-Meyel評價法測患者運動情況。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時按上述兩個指標各評定1次,判定療效。
康復開始時間:對于患者從入院后即開始康復工作,輕癥患者要求24小時離開病床進行康復訓練,重癥患者入院即設計“良姿位”,進行癱瘓肢體的被動功能訓練。
康復方法:①設計“良姿位”,保持各關節功能位置,預防關節畸形:患者仰臥位,保持癱瘓肢體于功能位置,即肩外展50°,將整個上肢放襯墊上,防止肩內收,上肢肘微彎曲,腕和手指輕度伸展,手握健身球或紗布卷,患者下肢及膝關節略曲,在膝下放小枕,腿外側放沙袋,以防其外展、外旋,足底足板以防止足下垂和外翻。②盡早開展關節運動:開始可行各關節的被動活動,范圍不宜過度,以不引起疼痛為好,諸關節每次可活動3~5次,每日活動2~3次,活動時動作要輕柔,忌粗暴,特別肩踝關節,不要使之受損,應告知患者以健側肢體帶動患肢的被動運動,當出現隨意運動時,就應輔助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逐步進行。健側肢體也應同時主動運動,以避免肌張力低下、乏力與萎縮等。③早期坐位與坐位平衡訓練,也應早期開始,可預防墜積性肺炎和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開始時坐起角度不要太大,時間也不要太長,逐步增加訓練,半坐時同時保護患側上肢因軟癱而引起的肩關節半脫位,方法是將患側上肢前臂以三角巾向頸部吊起。坐位時,雙上肢前伸放于平臺上。鍛煉前后應觀察患者的反應,測量心率與血壓,防止發生意外。④步行訓練療法為重點,是爭取生活自立的重要環節,站位相對訓練,在患腿負重時,健腿作向前向后的小幅度的邁步,訓練平衡和控制站相時的每一過程,擺動相時,在不提髖時,屈膝邁步,踝背屈,足跟著地。
康復評定及資料處理方法:用Barthel指數來評定日常生活能力,用簡式Fugl-Meyel評價法測患者運動情況。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是按上述兩各指標各評定1次。
統計學方法:資料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
結 果
入院時兩組Barthel指數和Fugl-Meyel運動功能積分十分接近,差異無顯著性(P>0.05)。出院時對照組兩組指標有改善,但與康復組相比,改善幅度小,康復組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明早期康復訓練與神經內科常規用藥治療相結合比單純常規藥物治療效果更明顯。見表1。
討 論
在患缺血性腦血管病時,半暗帶的持續時間可能要達48小時[3]。半暗帶能存在一定的時間,這為臨床上缺血性腦血管病超早期治療功能鍛煉提供了一個時間窗。抓住時機,在這個時間窗內采取功能鍛煉、干預措施,促使半暗帶向正常組織轉化或穩定半暗帶,以贏得進一步的治療和鍛煉時間,這在臨床上是很重要的,也是可行的。缺血病灶中心完全缺血的組織在短期內完全壞死,出現不可逆改變。急性腦梗死發病后的前3個月是功能恢復最快的時期,過去康復治療往往從恢復期開始,但目前的觀點趨向于在腦梗死后開始早期康復訓練,并認為康復效果與康復訓練開始早晚有關,與康復訓練持續的時間影響不大。
本研究是在腦血管病科病房進行,有條件在腦卒中患者尚未出現繼發功能障礙前即開始康復治療,其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急性腦梗死患者偏癱的早期康復訓練指導可顯著提高患肢的運動功能,國內資料證實早期康復訓練可大大減少肌肉萎縮、肩關節半脫位、關節攣縮畸形和足下垂、內翻等常見的繼發障礙,為恢復期康復創造良好的條件。
我們在觀察功能恢復的指標上,選擇了反映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數及反映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的簡式Fugl-Meyel積分評定法,這兩個指標可信度高,并且是國際上公認的腦梗死功能恢復程度的有效評估指標,尤其是Barthel指數使用方便,易學易懂,為人們所推崇。
本組研究證明急性腦梗死偏癱,在早期給予系統、規范的康復訓練指導是有效實用的訓練方法,其操作簡單易行,不需過多的設備和器械,在病房就可進行,其有效性是任何藥物和器械所不能代替的。
參考文獻
1 方定華.腦血管病早期康復與康復流程[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4,14(12):715-717.
2 王喜全,張京.急性腦血管偏病偏癱的早期康復[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8,13(1):28-29.
[關鍵詞] 腦梗死;早期綜合康復訓練;NHISS評分;ADL評分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9-0111-03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NHIS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N Wanshun YE Xiangming LI Juebao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he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NHIS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83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ne patient was excluded due to referral treatment, and 82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case.with stable vital signs.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patients was normal in the past,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degrees of hemiplegia at admission.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lung, liver, kidney dysfunction and blood system diseases were excluded.The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of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of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8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howed that the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of all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for 1, 3 month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NIHSS scores of all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FMA and AD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IHSS score; ADL score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腦梗死的發生率逐年增高。腦梗死后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傷,且常伴有偏癱,致殘致死率較高。臨床實踐發現,康復治療的重要性不亞于藥物治療[1]。康復訓練可加速腦神經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的重組或代償,充分發揮腦的“可塑性”,為患者的康復提供有力條件。對腦梗死患者尤其是伴有偏癱的患者進行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于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且康復訓練用于改善腦梗死個體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的有效性已得到了許多學者的廣泛認可[2-4]。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腦梗死患者83例,1例因轉院治療脫落,最終收錄有效病例82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取早期綜合康復訓練,現將康復效果及對NHISS評分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浙江省人民醫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83例,1例因轉院治療脫落,最終收錄有效病例82例,生命體征穩定。既往肢體活動正常,入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癱,排除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統疾病者。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齡45~80歲,平均(56.0±11.3)歲,均為一側肢體偏癱,其中左側50例,右側32例。其中伴言語障礙 26 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營養腦細胞、改善腦部微循環等常規治療,并根據患者病情來控制血壓、血糖、調脂,預防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早期綜合性康復訓練,具體內容:定時變換、翻身,采取側臥或半側臥位,對患者偏癱肢體進行主動和被動活動,綜合運用Bobath技術、Brunn-strom技術、Rood技術、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技術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主要是穿脫衣、進餐等上肢精細動作方面的練習,端坐位平衡訓練及轉移訓練、步行訓練,患者肢體靈活性及協調性訓練等。言語功能訓練:運用言語訓練智能系統,配合軟件應用,治療師一對一進行言語綜合訓練。中醫藥傳統:配合針灸電刺激訓練,中藥辨癥施護治療。物理治療:綜合運用低中頻電療、肢體氣壓、光療、F療、溫熱療法等。高壓氧治療:無高壓氧禁忌證患者行高壓氧治療。心理干預:應用卒中后抑郁或焦慮評定量表,對有心理問題傾向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并積極向患者或家屬進行康復宣教,根據患者的生活習慣、個性特征、家庭關系等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以提高患者治療的自信心。
1.3 評價指標
(1)對患者入院時及出院后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價,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進行評價[5]。(2)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包括肢體反射活動、共同運動、分離運動、協調性與速度等運動功能,最高總積分100分[6]。(3)采用Bathel指數量表(BI)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進行評價,ADL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以P
2 結果
82例患者治療前后NIHSS、FMA及ADL評分比較見表1。82例患者治療前后NIHSS、FMA及ADL評分比較結果顯示,治療1、3個月后,所有患者的NIHSS、FMA及ADL評分分別較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治療3個月后,所有患者的NIHSS評分較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顯著降低,而FMA及ADL評分較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顯著升高,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梗死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致殘、致死率較高,腦梗死的發病機制是腦部血液循環不暢而導致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從而使腦組織局部性的壞死或腦軟化,最終引起局限性的腦功能障礙。局限性的腦功能障礙導致患者出現偏癱,失語等后遺癥,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給患者的家庭經濟帶來非常大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