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感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昭通;中小學美術;少數民族;文化藝術
對接昭通是云南省下轄的市級行政區,聚居著回族、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為中小學美術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學資源。云南昭通,尤其是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美術教育,在教育工作者幾十年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較全國其他一些發達地區而言,昭通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尚存在一些差距。為此,昭通中小學美術應積極與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實現對接。
一、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與中小學美術對接的意義
中國歷史悠久,除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書畫、泥塑、剪紙、雕刻等都是其寶貴的特色文化藝術。如,云南昭通地區的回族、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人民創造了剪紙、挑花、刺繡、泥塑等特色文化。如果在中小學美術中滲透這些資源,在課堂上將兩者完美對接起來,就能讓學生從小接觸、感受、學習昭通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使他們在增長知識、拓展視野的同時發展認知能力,豐富審美體驗,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的信念,促使他們積極樹立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與中小學美術的對接,還能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加美術課程的內涵性、趣味性,從而加強對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充分開發、利用,讓學生理解其深刻的內涵,進而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藝術能通過中小學美術進一步傳承下去。
二、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與中小學美術實現對接的策略
其一,構建中小學美術鄉土教材。昭通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中,對少數民族美術文化耳濡目染。如,苗族、彝族的一些小姑娘從六歲左右就開始跟著祖母、母親學習刺繡、挑花,十幾歲就開始準備自己出嫁時的刺繡嫁衣、嫁妝。所以,實現中小學美術與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對接,在美術課堂上為學生講解當地的美術文化,會使學生對美術學習更感興趣。因此,昭通要想改進中小學美術教育,就應積極依據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歷史編寫鄉土教材。如,在實際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內涵、制作特點、美學意義及其與人之間的關系等,并注重將一些美術名作、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品等編入教材,使學生能通過鄉土教材更加深刻地了解、認識本民族、本鄉本土的文化藝術,并不斷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情操與精神的健康發展。其二,創設少數民族的教學情境。按照昭通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美術教師應認真挖掘、整理少數民族美術內容,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大量的、學生容易接受的、色彩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品,促使學生能近距離接觸、感受昭通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如,教師為學生布置一個昭通風情版畫作品展的活動,將一些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泥塑、樂器、刺繡等穿插在版畫作品展覽中,為學生營造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教師也可在畫室的墻面上為學生布置一些回族、苗族、彝族的刺繡圖案、樂器等藝術作品,以調節課堂學習氛圍,為學生創設充滿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風情的美術教學情境。此外,教師還應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把體現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相關音頻、視頻等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并通過課堂展示給學生,促使學生在教室內也能欣賞到昭通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少數民族美術的興趣與熱情。其三,有機結合欣賞教學與實踐。通過欣賞昭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之美,中小學生能了解當地傳統的手工藝表現題材和創作方法;通過了解本土傳統的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就能在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判斷能力、審美能力。同時,學生在欣賞傳統少數民族美術作品過程中可按照不同的內容表達自己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看法,并學習使用美術語言將自己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強烈情感抒發出來,在拓寬眼界的同時增強鑒賞能力、表達能力。如,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將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引入美術課堂,并鼓勵學生積極實踐,表達對美的真實體驗,從而通過實踐掌握使用各種傳統工具的方法,體驗少數民族美術制作的樂趣,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自己的構思、創意等,逐漸增強學習自信。中小學美術教師應正視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價值與魅力,積極實現它與中小學美術的對接,讓學生從嶄新的視角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內涵進行審視,并加深理解。結語在人類社會眾多的文化藝術中,美術一直是重要的瑰寶,是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手段。作為教育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小學美術教學應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探索與研究,通過實現中小學美術與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對接,讓學生感受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無窮魅力,從而做好宣傳與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小坤.中小學美術教育與民族特色文化關系.青春歲月,2013(24).
我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傳統工藝、飲食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文化傳統,少數民族地區更彰顯其特色。然而,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民族文化受到嚴重的沖擊[1]。為了使優良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就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應該合理有效地運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構建幼兒園園本課程,這不僅能體現園本課程生活化并凸顯辦園特色,提高幼兒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能力,而且能讓民族文化扎根于幼兒的心中,增強幼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1.保障園本課程中開發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條件
1.1國家關于幼兒及幼兒課程等方面的政策指引
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幼兒園在貫徹國家文件的基本精神時應根據地方環境、資源等條件,從本園實際出發,結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并實施適合本園的課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2]。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亦提出,要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年齡特點,豐富幼兒園的課程資源,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讓幼兒“能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變化并為此感到高興”;“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要互相尊重,團結友愛”。這些文件為少數民族族文化融入園本課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也指明了二者融合的基本方向。
1.2文化傳承、師資方面的現實需要與基礎
1.2.1文化傳承的現實需要
藏文化是一種在特定社會歷史環境下形成并發展而成的文化,正是由于這些發展變化,才顯示出藏文化的勃勃生機,顯示出它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使它走到人類社會發展的今天。藏人民擁有的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它既是植根于藏族社會的民族文化,又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地域文化。作為地域文化,它產生于青藏高原,既是這塊土地上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各民族人民精神創造的成果[3]。藏文化既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天文、歷算、藏醫藥等各種具體文化形式,又包括倫理道德、心理、審美等較深層次的文化意識,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等更深層次的思想內容。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時無刻不隨著豐富多彩的藏族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藏文化亟待傳承發展,這必須由新一揚光大。教育是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在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中起著巨大的作用。由于幼兒處于對各種知識(包括民族知識)初步學習階段,幼兒園教育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園本課程中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有效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
1.2.2師資、家長、社區基礎
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教師作為開發園本課程的主體,是連接少數民族文化與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紐帶,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藏族地區幼兒教師的選拔、培訓都經過政府部門的審核,逐步成立雙語幼兒園。藏區的幼兒教師許多都是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的文化有較深的了解,在教學活動中能夠自覺地開發和利用本民族的文化資源。這些師資為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融入、整合進園本課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園本課程在強調幼兒教師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突出了家長參與園本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4]。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要打破傳統的家長教育思想,提高家長的參與意識;要及時和家長溝通,獲得有效反饋,等等。幼兒家長及社區為開發利用資源提供了保障。
2.園本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思路
2.1能夠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獲得民族文化知識
哪些民族文化資源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具有教育價值呢?如何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如何獲得民族文化知識的資源作為園本課程的資源呢?以藏族文化為例,其有流傳至今的民間工藝,如制作藏紙、銀飾加工、唐卡、壇城藝術等;具有富有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樂器,如六弦琴、牛角胡、貼琴、根卡、胡琴、豎笛、骨笛、大號、號、熱巴鼓、達瑪鼓、巴郎鼓、鑼、镲、串鈴等;特產美食有酥油、糌粑等;有傳統的民間體育游戲,如賽牦牛、騎馬、爬山、射箭等[5]。藏區幼兒園可根據本園家長和社區資源的實際情況,在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有序地開發利用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讓幼兒更深地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知識,感受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其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還能讓幼兒通過參觀藏文化博物館、觀察藏區人民生活、欣賞藏族服飾、音樂和舞蹈等,欣賞藏族民間文化藝術,在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2.2開發與主題活動相關的資源
園本課程的實施以主題活動為主。幼兒園主題活動的特點是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各種學習內容圍繞一個中心有機連接起來,讓學習者通過該單元的活動,獲得與“中心”有關的較為完整的經驗[6]。主題教學活動的特征:它是一種以某一主題為核心,師生共同建構、共同完成的活動;強調教師、幼兒、環境、幼兒園、家庭、社區的互動;強調幼兒在主題活動中多種多樣形式對主題認知的表達;是一種既強調過程與結果又強調經驗與分享的活動。幼兒教師(園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實施主體)應根據幼兒的基本發展水平、實際情況和活動的“民族特色化”的需要來選擇主題活動的資源。比如教師根據自己和幼兒收集到的資源,包括藏族民間故事、民間歌舞、藏族服飾、美食和自然風光等的材料,設計實施多個特色的活動。此外,幼兒園也可以開展相關的節日主題活動,如傳統藏族節日:沐佛節、薩嘎達瓦節、雪頓節、藏歷年這些都能使主題活動體現出獨特的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氣息。幼兒在參與這些貼近生活的民族特色活動中,全面地、多維度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家鄉的民風民俗民情,使他們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
3.園本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實施路徑
3.1在主題活動中靈活運用
為了增進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幼兒教師可以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各個主題活動中,例如在集中教學活動中,可以將藏族文化融入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中:在語言活動中融入藏族童謠、歌謠、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文學、歷史資源,使幼兒在發展漢語表達和閱讀能力的同時,熟練表達書寫本民族的語言;在音樂活動中利用藏族民歌民樂、舞蹈、民族樂器等開展欣賞、表演、打擊樂活動;在美術活動中引導幼兒通過仔細觀察藏族工藝品如唐卡、堆秀、雕刻等并嘗試動手操作,讓他們體驗到參與民間文化活動的樂趣,探索對藏族文化的興趣;在體育活動中將藏族體育游戲摔跤、賽馬等民間活動進行創新運用,增強幼兒的體質,并讓他們感受到民間游戲的趣味性,此外,在區域活動的角色游戲中,教師也可充分利用藏族節日、特色小吃和民風民俗等,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在智力游戲中可以開發利用藏族棋類運動以拓展幼兒的知識面,提高其思維能力。
3.2創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動環境
教師可以將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加工和運用,為幼兒創設富有民族特色和民間文化氣息的活動環境。以藏族文化資源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活動室內外門窗、墻面和公共走廊、樓梯的空間環境,提供幼兒容易接受的色彩鮮明的藏族文化圖片、文字和各種各樣的手工制品。比如在活動室內,教師可以用一些精美的藏族工藝品如唐卡、堆繡等裝飾活動室的墻面和窗戶,以及一些自然風光的圖畫等;還可以靈活運用有藏族族藝術特色的懸掛物裝飾活動室上方。在戶外的走廊墻面,教師可以粘貼一些有代表性的藏族文化作品,如師幼共同用紙制作的或幼兒畫的藏族文化圖案;也可以用特制小木板布置墻面,木板上用圖片和文字介紹藏族文化;還可以是寫有藏族文字的藏紙,讓幼兒身臨其境,感受藏族文化的美。另外,也可以在回廊轉角處用畫有56個民族娃娃的圖片進行裝飾,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感知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懂得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識。
總之,園本課程建設應從幼兒園實際出發,聯合社區、家長各方力量,充分開發與利用本土豐富的民間資源,進一步增強幼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7]。少數民族文化可以成為園本課程的重要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幼兒教師應加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讓幼兒在參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提高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逐步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同時,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中,有助于形成富有特色而不是整齊劃一的園本課程,能更好地支持每個幼兒的發展。在園本課程的實施中,環境是一種潛在的課程資源,對促進幼兒在認知、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有特殊的教育作用[8]。尤其是幼兒園的墻飾及空間環境對幼兒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也是最能展現幼兒園特點和幼兒表現自我、獲取知識和提高審美能力的地方。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活動環境的創設中,不僅可以向幼兒傳遞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而且可以使幼兒在充滿民族特色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受到熏陶。
參考文獻:
[1]曲甘?完瑪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孟瑾.促進幼兒園園本化課程建設的管理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
[3]曲甘?完瑪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4]高立云.淺談幼兒園園本課程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
[5]曲甘?完瑪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6]岳秀珍.淺談對幼兒園園本課程的認識[J].幼教園地,2014.
關鍵詞:小學教育;民族文化;傳承;發展
任何一種文化的延續都離不開教育。少數民族留存下來的無論是歷史、語言、文字、思想,還是音樂、體育、繪畫、服飾、宗教,都是人類文化發展長河中的瑰寶。那么如何使文化與教育相結合,通過教育的這種方式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體現出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是當前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我國民族學領域,對“文化”一詞的解釋與文化學界的解釋基本類似,即文化是人們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過程中所造出來的一切財富,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們所具有的各種生產技能、社會經驗、知識、風俗習慣等。[1]民族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需要國家政府做好保護措施,使得物質文化能夠長期的保留下去,精神文化需要借助教育來傳承。民族文化的存在對一個民族有獨特的價值,它能體現出一個民族的內涵。民族文化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也至關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與西方國家文化的交流滲透日益頻繁,使得我國一些民族文化呈現出逐漸消失的態勢。從某種程度來講,發展和傳承特色民族文化我們應從教育抓起,在教育中實施特色民族文化的精髓,使祖國文化在保護性傳承的基礎上得到長足的發展。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活力源泉,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所以說,了解一個民族,必須先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這個民族的文化;發展一個民族,必須發展這個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2]因此,將特色民族文化融入在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擴大繁榮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使之不斷發揚廣大。
二、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實施現狀
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處于斷裂和重構之中,當前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衰落消亡是普遍性的。[3]緊抓少數民族的教育,重視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刻不容緩。在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沖擊,現代文化不斷增多的過程也基本成為傳統文化衰退過程。[4]由于各種原因的存在,使得少數民族的教育現狀相對滯后于漢族文化教育。首先,發展不均衡問題突顯。在我國農村與城市之間,地區之間的教育現狀就截然不同,那么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教育現狀更是不均衡的。少數民族地區間、聚居地與雜散地間、同一區域的不同學校也相差甚遠。例如,少數民族地區的學前教育比較少,許多孩子都是直接升入小學,很少有從學前教育升入小學教育的這個過程,孩子們很難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出現這種情況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師資缺乏,輔導少數民族的專業幼兒教師較少。發展的不均衡性很難實現多民族文化交融學習的理想形態目標,特別是考評體系的省際統一性標準,使得少數民族聚居地特色民族文化很難納入基礎教育范疇內。其次,教師缺乏民族文化的知識。有調查數據表明,教師對本地民族文化、民族歷史、民族特色語言及風俗等了解匱乏。教師也很難承擔傳授民族文化的這份責任,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特色民族文化的了解與掌握。教師是小學教育中的主力,無論是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還是學校在開展有關于特色民族教育文化的實踐活動時,教師都發揮著主要引領作用。一所學校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這什么樣的校風,教育出來的學生就會有什么樣素質,教師對于民族文化知識的掌握及重視程度,直接決定著特色民族文化傳承的有效性。因此,教師應該結合當地情況,學習特色民族文化、民俗、歷史、風俗等有關的知識,掌握少數民族文化精髓所在,并和學校教育體系、課程體系進行匹配發展分析,使得學校的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最后,教育資源匱乏問題突出。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協同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必然要素,少數民族一般都生活在偏遠的鄉村地區,艱苦的生活條件,造成了人們的教育意識普遍薄弱。許多人們生活都不能有一個很好的保障,他們也很難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到教育的建設中,很難展開校園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動。民族地區的教育經費短缺,不能及時的開展有助于特色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動。學校的教學設備貧乏且陳舊,民族特色文化不能很好的在教學實踐中生成。
三、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發展與傳承的有效策略
1.鞏固民族地區教育體系,改善師資力量及辦學條件
普及教育體系方法是現在刻不容緩的事情,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法是一項重要的決策。盡管全國大多數城市已經實現義務教育的指標,但對于生活環境較差的地區,教學環境、師資力量仍存在著極大的隱患,雖然已經存在著特崗教師等一系列的改善方法,然而艱苦的教學環境使得很多教師望而卻步,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很多特崗教師存在“下不去”“回不來”的問題。因此,建議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建立本民族教師優先考取特崗教師等針對性政策,選取可以在本地扎根的少數民族優秀教師執教,在課程設置等方面給予少數民族聚居地學校充分的自主選擇權,落實教師之間的輪流交換機制,完善教師的培訓體系,本著發展民族文化的宗旨,多元融合的發揮教育合力。此外,還應通過多渠道整合,加強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學環境。徹底解決因為環境因素影響造成的民族地區師資力量入不敷出的情況,可以通過一些慈善的方式,讓許多熱愛公益的人士參與到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中來。培養具有專業的少數民族教師,賦予他們更好的優惠政策;也可以通過本地區特色民族文化的宣傳,推動當地產業鏈及經濟的不斷深化發展,自給自足的解決好當地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2.積極做好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性傳承
發展文化離不開教育,教育離不開文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國有許多民族語言種類,漢語、藏緬語族、苗瑤語族、阿爾泰語族、蒙古語族等。由于漢語的發展和西方語言的引進,使得少數民族語言逐漸衰落。一個國家的教育無論有著多么深刻的改革,無論受到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影響多大,都不可徹底摒棄自己的傳統,所謂教育的民族性正在于此。[5]因此,我們應在基礎教育中全面開展民族語和漢語的雙語教學活動工作,逐漸形成以“授課民族語”和以“授課漢語”為主的教學活動模式。近年來,許多省份開始重視少數民族的語言,為搶救少數民族語言、傳承少數民族文化,開啟了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傳承的工作。但是規模較小,影響范圍不是很大。
3.扎實長效的推進少數民族文字的學習
文字也是文化交流與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特色,傳承與保護特色民族文化中的文字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現代的書法教學中,無論是硬筆還是軟筆教學,大都是以漢字為基礎,極少涉及到少數民族的文字。可以在小學書法課上同時開設漢字和民族文字的教學,增加書法課的樂趣,使得小學生了解多種文字形式。盡管現在的語文課程中已經教授了漢字的寫法及其用法,然而無論是漢族文化還是少數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文化,不能僅僅學習漢字,所以在民族地區的教學活動中也應涉及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字,使其傳承下去。從而達到充分發揚特色民族文化傳承的目的,激發學習少數民族文字的熱情。
4.開展以“民族特色文化”為主題的活動
在小學階段,可以由學校的少先隊、班會、夏令營等豐富多彩的組織形式,開展以“民族特色文化”為主題的活動,促進同學們積極參與,使其了解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中每個民族獨特的文化精髓。這些多元化的文化精髓恰恰體現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保護、傳承與創造性發展更是當前函待解決的重要任務,喚起每個生命保護特色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感。現在漢族文化占據了國內極大的一部分,很多少數民族也逐漸“漢化”,對民族特色的了解也逐漸在減少,開展這類的主題活動,使孩子們在活動中去認識這些文化,去細細品味不同的文化知識所帶來的不同的感受,其次,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少數民族文化都是帶有一些神秘色彩的,讓人忍不住去探索研究那些帶有獨特韻味的文化傳承,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各族文化的特色、起源、儀式等等,加深各族文化的交流,并進行融合發酵。教育人類學認為,人之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本性的豐富性、微妙性、多樣性和多面性。因為人的發展方式也應是豐富多彩、多樣化的。正因如此,把特色民族文化滲透在教育的各個領域中,使學生對人類文化的多樣化發展與特色民族文化精髓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多民族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共存,使得特色民族文化能通過教育的形式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宏.淺談少數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大眾文藝,2010(18).
[3]楊福泉.論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J].思想路線,1998(5).
[4]王希恩.論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狀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一、前期準備工作:
1、根據學校要求,少工部在活動前期,通過給各班負責人開會,積極調動少數民族同學們參與到此次活動中來。
2、 在學生會其他部門的配合下,我們認真挑選由各班上報的文藝節目,進行了初選、復選,選出5個節目參加校里文藝展出,最終由校學生會選出2個節目代表園參加當天的少數民族文化節。
3、 給參加此次民族街展示的苗族和蒙古族的幾位同學開了5次會,布置任務,并隨時了解進展情況。
二、活動當天:
經過精心的準備我們終于迎來了少數民族文化節,在學生會其他部門的積極配合下,我們認真布置本院的民族街,活動剛剛開始,我院的民族街便受到的同學們的關注,通過板報的宣傳、同學的介紹,以及對苗族和蒙古族食物的品嘗、衣物的試穿,讓同學們對兩個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同時我院民族街的文藝表演更是吸引同學們的眼球,尤其竹是竿舞與同學和老師的互動更是將活動帶到了。參加校里表演的文藝節目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此次少數民族文化節,讓同學們在娛樂的同時更加了解少數民族的自然情況、民族民俗以及風俗習俗,讓同學們充分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但是活動中我們也存在一些不足:
1、有些班級的節目不符合少數民族特色的要求。
2、舞蹈動作不熟練。
3、活動舉辦的當天路過的同學混亂,占了表演場地。
4、表演節目時沒有找好臺心。
雖然美中不足,但一部分不足已經在前期工作中得到了補救,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此活動中我院表現還是很突出的,在同學中反應熱烈,并且在此活動中我院獲得了最佳創意獎。
在此活動中同學們不僅放松了平時緊張的學習心情,同時也讓同學們更多的了解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讓所有的同學感受到了56個民族的趣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部會繼續努力,為同學們開展更多有意義的活動。
一、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異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進入,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會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變化,從而產生各種影響,這種作用稱為“示范效應”(demonstration effect)。在這種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旅游者對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遠遠大于他們所接受的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沖擊,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向往旅游者現代化的都市生活方式。此外,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趨于商業化,其真正的生活方式在旅游者的影響下在逐漸消亡。旅游業的開發勢必使外來文化對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形態、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帶來沖擊,導致其民族文化的蛻變和消亡。
(二)發展旅游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少數民族大多聚居在較為偏僻的山區,旅游者在感受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的同時,與之相得益彰的還有美妙的自然風光。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在當地大肆興建的賓館、度假村,已經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如西昌邛海,在1998年以前還未進行旅游開發時,邛海海水隨處都可清澈見底,但發展旅游的這十年來,邛海邊建起了大量的賓館飯店,雖然有邛海污水處理廠,但現在的邛海水質已經被污染,四五米水深時便無法見底了。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游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從長期來看,卻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是難以逆轉的。
三、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
(一)加大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
首先要發揮政府職能,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加強可進入性。既讓旅游者能走進去,又要讓少數民族人民能走得出來。西昌的彝族火把節,每年都能吸引眾多游客,今年更是達到了55.76萬人次,旅游收入10352.49萬元。但從成都進入西昌只能乘坐火車或汽車,均需10個小時。汽車每日只有一趟,火車車次較多,但在火把節期間也是趟趟爆滿,連一張站票也難求。2012年成都到西昌的高鐵和高速公路通車后,從成都到西昌僅需2個半小時,大大地提高了可進入性。在建設交通設施的同時,還要加大力度建設少數民族地區的寬帶、通信等基礎設施,使他們有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對于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不要談虎色變。少數民族多居住在偏遠荒僻的山區,保留其文化中傳統特色的一面,而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逐漸去掉落后的一面,也有利于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的改善與進步。
(二)重點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
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史詩等,都是具有歷史價值和積極意義的文化遺產,應予以重點保護,以防止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逐漸失傳。藏族史詩《格薩爾王》,現在僅有極少數藏族老人會以歌唱的方式吟誦,當地政府正以錄音的方式將其保存起來。此類文化遺產可在當地建立博物館加以保存,并由少數民族親自介紹講解,既可增加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又能避免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流失,同時也能使旅游者能感受到更深層次、更為豐富的民族文化。
(三)開發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生存于少數民族民間的手工藝品諸如編結、紡織、制陶、雕刻等手工藝品以及少數民族的裝飾品等,深受旅游者的喜愛。如果將這些手工藝品作為旅游紀念品,有較大的市場和開發領域。可以設立生產此類手工藝品的工廠,增加就業,同時少數民族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環境作為旅游資產開發利用也有利于民族建設。但一定要避免機械化批量生產,粗制濫造。少數民族的種植的傳統作物,如彝族人的苦蕎,經加工后可作為健康飲品、點心,苦蕎皮更可做枕頭,是饋贈親友佳品。彝族人種植苦蕎,既可保留他們的生產方式,又可轉化為旅游商品。我們有理由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那樣保護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手工文化及其生態環境,讓它們轉化生存的方式和用途。
(四)對當地旅游景點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首先,地方政府應認識到發展旅游要避免追求短期利益。在進行旅游開發時要以資源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產品為中心,提高旅游項目的規劃設計水平,積極倡導生態旅游,貫徹“保護第一,開發第二”和“保護性開發與開發性保護并舉”的指導思想,堅決制止破壞性開發與低水平重復建設,盡可能用最小的資源開發代價換取最大的旅游經濟效益。
其次,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的發展目前仍處在初級階段,尚不能完全有效地自發協調旅游開發中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及旅游開發規模與生態環境質量的關系。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系和管理機制,將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納入行政和法制管理的范圍。通過政府制定的旅游發展模式或旅游開發策略,引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當地政府應積極開展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使少數民族和旅游者都能不斷提高環保意識,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珍稀性,合理利用資源,有效保護文化遺產,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基礎生態進程,滿足經濟、社會、審美各方面的要求,才能保證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宏,李偉。論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42(1):130-136.
(一)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為昆明三所高校(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大學、云南農業大學)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47份,回收有效率為82.33%。其中泰國留學生132人,越南留學生72人,其他國家留學生43人。他們當中本科學生為153人,研究生30人,漢語短期培訓的學生64人。
(二)調查問卷本研究所用的工具為自行編制的調查問卷,該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受試的基本信息,包括國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旨在調查他們對云南的印象及對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情況。第三部分為開放式問答題,主要調查他們接觸和了解云南文化的主要途徑。在分析他們對云南文化的了解程度時,主要采用李克特1-5等級量表。
二、研究發現與討論
問卷調查主要從他們對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及認同層面來分析他們對云南的印象。云南作為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共有25個,這些民族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民族習俗、飲食服飾及文化特點,同時,由于云南少數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云南多樣化的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溝通,從而匯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文化體系。
(一)東南亞國家留學生對云南的印象在問及“來中國之前,提起云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時,回答次數最多的是昆明,提及次數比較多的是“少數民族”、“香煙”、“民族服飾”、“過橋米線”、“石林”、“茶”。這說明,東南亞留學生對云南的最初認識是從地理概念開始,最先了解的是省會昆明;其次由于調查對象為學生,他們來云南之前,查詢了解更多的是云南的高校,而云南高校最集中的地方是昆明,所以“昆明”這個詞是他們最為熟悉的;第三由于諸多國際航班直飛云南的到達站均為昆明,它是連接東南亞留學生從本國到中國的第一站,因此,留學生們對昆明的熟悉程度較高。此外,由于云南跨境民族較多,東南亞留學生對云南少數民族提及的比例也相對較高。
(二)東南亞國家留學生對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為調查東南亞留學生對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共設計了“云南民間藝術及歌舞(含中國民間藝術等)”、“云南城市”、“云南飲食”、“云南旅游景點”及“云南少數民族節日(含中國傳統節日)”五個方面的內容。結果發現,在這五個方面,他們最為了解的是“云南城市”和“云南旅游景點”,100%的學生都能列出一到兩個云南城市或景點,其次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含中國節日)”,最不了解的是“云南民間藝術及歌舞”。結合調查結果,排在每個層面前五位的分別是:云南城市:昆明(99%)、大理(99%)、西雙版納(99%)、香格里拉(99%)、麗江(99%)云南旅游景點:石林(95%)、大理古城(88%)、云南民族村(87%)、恐龍谷(84%)、玉龍雪山(80%);云南飲食:過橋米線(90%)、餌塊(88%)、炸土豆(84%)、臭豆腐(81%)、火腿(70%)云南少數民族節日(含中國節日):中秋節(86%)、春節(82%)、端午節(77%)、火把節(75%)、潑水節(68%)云南民間藝術及歌舞:京劇(72%)、書法(70%)、太極(63%)、剪紙(53%)、功夫茶(49%)為了了解東南亞留學生來云南學習的同時,是否有興趣了解中國或者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問卷中還提到“你還想了解更多的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或中國文化嗎?”,83%的學生表示云南民族文化豐富多樣,有很多有趣的民族,他們愿意了解更多的云南民族文化和中國文化。但是也有8%的學生表示不愿意,還有9%的學生表示無所謂。而問及“你最想了解云南或中國文化的哪一方面”時,選擇“中國飲食”和“中文”的比較多,選擇“經濟”和“建筑”方面的比較少。這可能與被調查的身份有關,他們大多是學生,來云南主要學習的是中文,要適應當地文化,和中國學生交流,語言是基本溝通工具,雖然部分學生可以使用英文,但是他們更傾向于用中文來交流。為此,選擇想要了解“中文”的學生比較多。同時由于在學校,學生們每天都離不開的是飲食,當地食物是否符合他們的口味,也很容易影響到他們來昆明的文化適應情況,因此,很多學生傾向于了解中國飲食。
(三)東南亞國家留學生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途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東南亞留學生在昆明上學期間,了解云南的主要途徑有:云南當地的數字媒體,包括互聯網、廣播節目、電視和報紙;學生所在學校學習的有關文化的課程、身邊的中國同學及老師;還有他們在云南的旅游經歷及來云南之前在本國的一些媒體資源等。同時還有部分學生表示通過觀看中文電影、參觀會展中心的文化活動或展覽、閱讀相關圖書、觀看歌舞或者節目表演等來了解云南民族文化。此外,還有部分學生表示通過去云南各地旅游或參加文化體驗也能了解到部分民族文化。為了進一步探究東南亞留學生在昆明學習期間,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途徑是否方便,問卷中還問到“你覺得你能很方便獲取云南民族文化方面的資料或者知識嗎?”,73%的學生反映他們不能便捷獲取云南民族文化方面的資料。雖然圖書館和書店都有很多這方面的中文書籍,但是翻譯成他們本國語言的不多,雙語對照的涉及云南民族文化主題的教材或著作也幾乎沒有。同時互聯網介紹云南民族文化資源的主要是中文網頁,個別有英文介紹,但是用泰語、越南語、緬甸語對照的網站基本沒有。同時還向調查對象了解“你在國內的時候有機會接觸并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嗎?”,88%的學生表示他們在自己國家基本沒有專門介紹云南文化的節目,也鮮有網頁或者雜志談及云南文化。
三、總結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在昆明的東南亞國家留學生對云南民族文化的內容認識相對比較清楚,但是了解和認同程度還有待提高。美妙絕倫的旅游景點,五彩絢麗的少數民族,美味可口的當地小吃構成了他們對云南的基本印象。而對云南少數民族的民族習慣、民族舞蹈、歌曲及民族節日等了解還不夠深入,也缺乏這方面的文化體驗。同時,因為被調查者中間大多是漢語專業學生,他們對中國文化(含云南民族文化)及中文都有極高的認可度,但是還是有部分學生表示不愿意繼續了解云南文化。這一現象值得深究,我們需要提升來昆留學生對云南本土民族文化的關注度;如何構建適合他們語言水平的涉及云南文化主題的漢語材料及他們本國語言材料也值得分析。為此,為了進一步加大云南民族文化對外傳播,實現云南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可以依托在云南的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增強他們對云南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并將之培養成為學成歸國后宣揚云南文化的主力軍。具體建議有三:
(1)加大信息資源建設,構建多語種的外宣網絡平臺。云南省現有不少推廣介紹云南民族文化的相關網站,但是網站語言大多局限于漢語,還有少量提供了英語語種界面,但是涉及東南亞語種的網頁目前還比較匱乏。在與東南亞國家進行經濟文化合作交流過程中,對外宣傳的主要受眾是東南亞國家的民眾,為此,在外宣網絡平臺建設中,應將東南亞國家語種列入網站語言,這樣更方便這些國家的民眾了解和感知云南民族文化,也能促進云南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2)依托留學生課堂教學,設置云南本土文化系列課程。昆明高校的東南亞留學生今后將是他們自己國家漢語教學或者其他崗位的優秀人才,也將是對他們國家民眾宣揚云南民族文化的主力軍,如何引導他們更好地了解云南民族文化,構建良好的云南印象值得探究。因此,我們應該立足于校園,充分依托留學生的課堂教學,增加他們了解云南文化的途徑。如:開設與云南民族文化,摩梭族文化或者云南旅游景點賞析等課程;同時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課程學習,或者將云南民族文化傳說或者民俗改編為本國語言,進行再創作等。此外,還可以在云南民族文化課程中加入一些民族服飾展覽、服裝設計或者昆明飲食文化等內容提升留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要求學生們分組,選取云南的某一個民族為主題對象,對其服飾、飲食、民俗、語言等內容進行搜集匯總,并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全班分享,如此一來,他們對云南民族文化的某些細節或者特色會有更清晰的認識,也會促進他們進一步展開深入研究和分析。
(3)打造云南民族文化品牌,開拓云南民俗體驗途徑。由于云南少數民族眾多,每個民族珍貴獨特的習慣、服飾、舞蹈、歌曲、節日及美食等構成了云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留下來許多經典的作品或儀式表演等。為了強化留學生們對云南多樣化民族文化的感知和認識,云南省宣傳部門、教育部門及文化產業部門可以聯合打造一些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文化品牌,表演風格和內容創造既能呈現云南省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在歷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特色,同時還要切合觀眾的需求,具有較好的文化感染力。如此一來,這樣的品牌能充當東南亞國家民眾了解云南的重要媒介,有效推進云南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東南亞國家民眾了解云南文化。如今,云南省已經打造了如《云南印象》、《夢幻騰沖》和《麗水金沙》這樣的典型民族文化品牌。當然,為了能讓留學生們更加近距離感受云南民族文化的風情,在昆明學習期間,還可以給他提供體驗云南民俗的實踐機會,如暑假云南民族文化社會實踐、潑水節云南民族村一日游,或者大學生暑期去云南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支教活動等。這些民俗體驗活動都會給他們帶來最直觀的沖擊和印象,也能增加他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進而進一步深入學習和了解云南民族文化。
【關鍵詞】少數民族 課程 開發
【基金項目】廣西區教改(2014JGA143)及廣西哲社項目(13BXW009)。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37-01
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創造的并經過世代傳承的文明成果,是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并形成的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領域內的所有文化的總和。廣西少數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居住在廣西地區的11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俗,有著他們獨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情感,在建筑、飲食、服飾、居住環境、節日、禮俗方面都蘊藏著強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筆者在少數民族地區從事裝飾設計的課程教育10余年,深刻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們在“裝飾”精神上的共融。
廣西有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和仡佬等11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有著豐富的裝飾資源。例如壯族的銅鼓、花山崖壁畫早已聞名中外,此外,織錦、刺繡、陶瓷、竹編和芒編在內的各色工藝品、具有民族特點的壯族干欄式建筑、侗族風雨橋、鼓樓等民族建筑,以及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等等,都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筆者嘗試在課程教學中首先引入對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介紹,然后以民族工藝品為課程主題,刺激學生在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入思考中提取視覺元素,然后結合裝飾工藝品的市場分析,進行實物制作,再進行匯報展。
1.壯族文化
《壯仔》作品就是來自于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繡球的文化的理解和造型的分析基礎上完成的,同時結合了壯族文化中的圖騰崇拜以及壯族人民勞動時的配飾元素的應用,創造了一個系列的5個壯族工藝品泥塑公仔的設計,學生在為期不長的40課時里,從壯族的民族傳說,民俗文化入手,由淺入深,不斷推敲,最終完成實物,這一過程也是對壯族文化全面接觸的過程。
(1)繡球文化:在廣西眾多的刺繡工藝品中,壯族的繡球是最精美的。現在,繡球成了廣西壯鄉的吉祥物,成為傳遞愛情、親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也慢慢地成為居多家庭中最漂亮的裝飾品。壯族制作繡球的歷史悠久,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已定。” 大致是說,每逢春節或三月三歌節時,壯族青年男女都到野外舉行拋繡球活動,以拋繡球為媒介,不少青年男女結為夫妻。
(2)牛神崇拜:壯族傳說牛是上天派到人間幫助農耕的,以農歷四月初五為牛的生日,稱“牛皇誕”。該日禁用牛力,在牛欄燒紙祭牛神,并喂牛一團有色糯米飯;有的地方還以菖蒲雄黃酒灌牛。春耕大忙后,要舉行“收牛魂”儀式,稱“牛魂節”。該日眾人團坐歡宴,并用芭蕉葉等包五色飯和肉、菜等喂牛,禁止鞭打或厲聲呵斥。他們認為耕牛農忙作業辛苦,神魂驚散,故須招引。
(3)青蛙崇拜:據社會調查材料證明,老一輩壯人非常崇敬青蛙,許多地方的壯人不準殺蛙,甚至不準小該亂捉,否則就要受到嚴厲的斥責。老人在田間遇到它,都要小心地繞道而行。解放前后,東蘭、鳳山、田東、來賓等不少地方仍禁捉禁殺;田東縣檀樂村壯族還有禁吃青蛙的習俗。
2.侗族文化
侗族是廣西的土著民族,侗族鼓樓有學者稱之為文化境域的詩性象征。鼓樓始建于何時?由于侗族無文字記載,無從考究。不過,侗鄉世代相傳認為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據清代雍正年間有關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可見明末清初開始見于史冊了,距今約三個多世紀。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并立。鼓樓飛閣垂檐層層而上呈寶塔形。瓦檐上彩繪以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內容為主,云騰霧繞,五彩繽紛,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鼓樓技藝本身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3.仡佬族
仡佬族散居貴州、云南、廣西及越南等地,被后來民族如漢族等稱為“仡佬”,“老戶”,“土人”,“土蠻”等。居住地降水豐富,氣候溫暖,適合開展農業等多種經營活動。
仡佬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時間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喂樹”的特殊內容。“喂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于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歷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系相約上山拜樹。有些地區在農歷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染色剪紙《生命樹》的作品就是建立在仡佬族對樹這一自然元素尊重的理解之上創作的。
4.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也是廣西土著民族之一,它是由先秦時“百越”的一支隋朝時的“僚人”而來。“肥套”即毛南族的還愿儀式,是毛南族最古老的風俗之一,至今仍在毛南族地區盛行。在毛南語里,“肥”就是舉辦的意思,“套”則專指還愿儀式,與“道場”之意相近。“肥套”最具價值的地方,是隱含在其中的教諭內涵和貫穿始終的“儺戲”。師公們戴著諸神的面具,用唱詞配合舞蹈動作,帶有濃厚的教諭色彩。“肥套”的內容豐富,主要傳授了一些人與自然相處的經驗。
《面面相覷》這件小型泥塑作品就是以毛南族肥套面具為創意靈感,不同色彩和不同表情的面具造型,表現了人間百態的喜怒哀樂。同時每一個面具可以單獨取下觀賞,又可自由組合進行陳列。該學生作品獲得了2014年“桂林特色旅游紀念品”比賽的院校組最高獎“創意獎”。
總之,筆者通過為期兩年的民族教改課題的探索,發現少數民族文化在設計類課程中的滲透開發尤其顯得有意義,面對漢族和不同少數民族的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介紹和設計上深入的思考,它不僅可以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對地區特色知識了解的的實際需求,而且,對于傳承少數民族地區優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少數民族文化知識的普及既能夠鼓勵和倡導學生在學習和了解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人文資源的基礎上,形成保護本土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又能在實現多元文化教育目標的同時,實踐學校教育的民族文化傳承功能。這與裝飾藝術的精神是非常一致的,用原研哉先生的話能很好的解釋: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是對感覺的敏感而細微的處理。
參考文獻:
[1]王莉,幾何抽象圖形在裝飾教學中的創新實踐,裝飾,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辦,2011, 第120頁
[2]王景,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現代教育科學,吉林:吉林教育科學院承辦, 2008, 第85頁
[3]呂屏,傳統民藝的文化再生產――靖西舊州壯族繡球的傳承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9,第15頁
[4]關紀新,中國少數民族大觀,民族文學編輯部,2008,514頁
一、少數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現狀
(一)影響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音樂思想和音樂藝術的傳入,我國高校音樂教學中出現了以美聲唱法為主導的教學現象,而我國的本土聲樂方面則較為忽略,使很多優秀的民族音樂藝術逐漸邊緣化。這種過于崇尚美式音樂教學的現狀會影響我國的歷史文化傳承,也會限制我國民族藝術的發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說明民族的自身特色非常重要,只有獨具一格的民族藝術才能被世界接受、被世界欣賞。
(二)音樂教學內涵單一
由于我國高校師生長期受本土音樂文化的熏陶,對于國外的音樂文化和音樂特色沒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因此如果一味地在音樂教學中傳授美聲音樂文化,容易造成學生學習效果的事倍功半。同時音樂教學內涵的單一,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習渠道狹窄,音樂視野狹隘,很難進行博采眾長和個性化選擇。
二、少數民族音樂對高校音樂教學的作用
(一)深化高校音樂文化內涵
我國傳統的高校音樂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模式單一,很多民族音樂沒有納入音樂教學體系。少數民族的音樂主要分為民歌、歌舞、器樂、說唱、戲曲五大類型,而民歌是少數民族的音樂主體,具有豐富性、多元化的特色,是少數民族的文化展現和文化傳承。由于每個少數民族的音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特色,因此把少數民族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教學,可以豐富高校的音樂文化內涵,為高校音樂教學的內容和模式注入新活力。
(二)加強學生了解少數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作為少數民族主流文化的媒介,可以展現少數民族的民族信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因此把少數民族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教學可以讓學生透過民族音樂的學習,了解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同時還可以和少數民族同胞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從而增進民族感情。
(三)提供學生個性化選擇
少數民族音樂資源豐富多樣,高校音樂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自身喜好多渠道選擇。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已經開始重視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在音樂教學課堂上對不同民族的藝術風格和音樂特色進行講解分析,幫助學生吸收民族音樂精髓的同時,拓展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和聲樂興趣,使學生能更好地挖掘自身潛力和自我個性。
(四)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品行言格和思維方式的指導原則。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是經過了幾千年的漫長發展而積淀下來的,擁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因此把少數民族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藝術中感受到濃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幫助學生在藝術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三、高校音樂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方法
把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教學新模式已經越來越受到高校、師生、家長的歡迎和支持,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進程。下面是針對少數民族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的具體方法分析:
(一)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入少數民族聲樂
民歌是少數民族音樂的主體文化,有些少數民族的民歌中含有多個聲部,例如瑤族、苗族、侗族、壯族等。這些多聲部的民歌手法表現多樣,內容表現豐富、藝術表現強大、流傳歷史悠久,因此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借鑒并吸收少數民族獨有的演唱藝術,使高校音樂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盡的聲樂資源。
(二)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入少數民族器樂
少數民族的樂器類型豐富多樣,易學也易演奏,而且通過器樂的教學輔助可以激發學生對聲樂的深刻理解和音樂藝術的欣賞,因此把少數民族的器樂教學融入高校音樂教學中,不僅可以使民族樂器文化得到傳承,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聲樂理解能力和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三)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教師隊伍建設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 高職 傳承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43-01
國家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簡稱《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職業教育傳承民族工藝和文化。將民族特色產品、工藝、文化納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積極發展集民族工藝傳承創新、文化遺產保護、高技能人才培養、產業孵化于一體的職業教育。鼓勵民間藝人、技藝大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指導方針,基于此,也加快了通過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腳步。
一、民族職業教育的民族文化傳承使命
職業教育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少數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應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在傳承過程中增加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阮金純、楊曉雁在《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模式及其現代化進程中的困境》中提出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模式,教育社會學中文化傳統影響教育的社會機制分為意識層面與非意識層面、客體與主體、教育與非教育的三個維度。本文主要探討在高職院校中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路徑,是在教育維度的傳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給出民族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承路徑:即通過學生課堂、校園文化、學生活動以及外部環境五個維度進行民族文化傳承。
二、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傳承民族文化的路徑探析
(一)民族藝術走進學生課堂
校本課程是地方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內蒙古地區,一些高職院校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在專業課程的開設中融入內蒙古傳統文化,開設具有內蒙古民族特色的課程,并已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應用并漸成體系。在科爾沁職業藝術學院,尤其音樂、舞蹈及蒙語專業,許多高職院校都已經因地制宜開發出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課本課程。例如,在科爾沁職業藝術學校,蒙古族舞蹈及科爾沁蒙古族長短調以及四胡都成為別具特色的精品課程。在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中走在了前列。
(二)民族精神融入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內涵豐富而廣大,它是一所學校在不斷發展的歷史中沉淀下來的精神財富以及物質財富。它貫穿在一切校內活動之中。是一所學校的精神內核及有別于其他學校的特色所在。內蒙古地區的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更是承載著內蒙古地區特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傳承本民族文化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呼和浩特民族學院校訓“崇正尚智務本傳承”,在校訓中體現著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視。
(三)學生活動弘揚民族文化
學生活動是在相對放松的狀態下,學生以自然的姿態參與其中的活動。在活動中通過潛移默化,使學生們意識到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重大意義,學生才會積極投身于文化建O,這樣文化才能得以不斷延續、生生不息。我國各民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內蒙古地區有許多民族聚居區,學校可以在學生活動期間組織學生到這些蒙古族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參觀、體驗,切實感受蒙古族風情,激發蒙古族同學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也為其他民族學生了解蒙古族文化打開新的窗口。學校也可以開展民族文化傳承的學生活動,在通遼職業技術學院,自2014年起每年都舉行科爾沁民歌大賽,通過競賽形式,把極具蒙古族文化特色的舞蹈、歌曲呈現給學校的老師與同學,達到傳承蒙古族文化、弘揚蒙古族文化精神的良好效果。
(四)外部環境營造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教育傳承,僅僅依靠學校以及老師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充分意識到學校傳承民族文化這塊沃土,給予適當支持。內蒙古地區現擁有文化館106座,博物館87座,烏蘭牧騎71個,藝術表演場所19個。這些具有巨大資源優勢的場所要積極與地方高職院校互動,在節慶期間開展活動吸引學生前來參觀學習感受文化氛圍,從心底滋生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愿景。
三、結語
高職院校在為社會培養人才和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過程中,不能完完全全以市場需求為第一要義,以學生的技能水平為唯一衡量教育質量的準繩,更應該重視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少數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更應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包金光.內蒙古農村牧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4.
[2]阮金純,楊曉雁.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模式及其現代化進程中的困境[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2014, 31(5):62-66.
[3]魯潔. 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盧德生.論民族職業教育的民族文化傳承使命[J].當代職業教育,2010(5):4-6.
[5]雷文彪.民族地區高校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路徑與實踐探索――以柳州師專為例[J].柳州師專學報,2015,30(2):87-90.
[6]黃道平,王鈴仙.傳承與轉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發展路徑――以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5):63-66.
[7]梁爽.民族文化對民族地區現代職業教育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2016(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