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漢字的演變范文

        漢字的演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字的演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漢字的演變

        第1篇:漢字的演變范文

        關鍵詞:漢字;設計;融合

        一、漢字的發展歷史

        漢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字,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而發展至今,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文字體系,而在今后,它仍會伴隨著人們的文化觀念、視覺因素以及審美要求等諸多方面因素的某一個或多個的變化而繼續演化發展。

        漢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并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于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在形成淵源上有很強的象形因素,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舉薦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傳情的字體構成,幾乎可以說,漢字是物象符號化、語言圖像化的典范。而每一個漢字的造型也都是在幾千的發展中提煉出來的最恰當的那個“形體”,也可以說是被大眾所最為接受、最能準確地表達其意思的那個造型。在五千多年的演進歷程中,漢字字形不斷變化,形與意相互結合,隨著人們的文化觀念、視覺心理、應用及審美的需求而不斷的發展,在象形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具有高度符號化、圖像化的方塊字。[3]P214

        所以我也可以這樣說,盡管在于文學、語言學等學科領域,漢字一直被研究,其實我們若把其神秘面紗簡化分析,漢字實際上只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平面設計”。說它是“平面設計是因為漢字是出點畫構成的記錄人類理念的平面設計,是供書寫或類似方式處理的視覺信息符號。

        二、現代藝術的概念

        現代藝術設計可以說是一個包含萬物的范疇,所包含的范圍之廣,涉及學科數目之多都是空前的,它所包含建筑藝術、環境藝術、平面設計、新媒體藝術等領域。然而在“藝術設計”一詞中,“藝術”只是定語,它本身成了對“設計”的裝飾。同時“藝術設計”還是對過去“裝飾”概念的最好演繹,比如過去的室內裝飾系就改名為環境藝術設計系。從更深層看,這一概念反映了中國當代一批工藝美術界學者們對設計的認識。人類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經過不斷積累而認識到美之后,造物活動與美的創造就始終緊密聯系著。設計是為人造物的藝術,也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1]p70由此我認為審美觀念、造物行為和技術因素三個方面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并相互發生良性作用時才會形成設計藝術,一種有價值的設計。

        三、漢字藝術與設計的關系

        1.漢字的視覺作用

        而漢字這樣的“平面設計”在過去的歷史里的范疇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應該就是以漢字為裝飾對象的圖形藝術和書法藝術了,從它們的形式美感到欣賞價值,都是文字藝術上的典范,同時隨著現代人的創作和對美的追求,這些又在繼續的進一步發展,因而文字藝術在當代的設計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一個地位,不單單如此,優秀的文字設計在現代設計的起到了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漢字的構成形式決定了它是一種具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設計元素,有著其他設計元素、設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效應,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在現代迅猛發展的社會文化形態、經濟活動方式、科學技術條件、大眾傳播媒介的推動下,現代漢字藝術設計從世界其他國家吸取精華,并將之融合到強烈的民族個性之中,憑借其獨特的表情獲得強烈的視覺感染力。作為高度符號、色彩的視覺元素,漢字越來越成為一種有效的信息傳達手段。

        2.漢字的演變歷史對當今設計的影響

        要說到漢字圖形在現代設計中的影響,我想我們應從漢字的演變歷史說起,因為漢字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在對現代設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從宏觀上來看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從它的現實作用上來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又可以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或許你會認為就當中的“形”字是對當代藝術設計有著影響的,其實不然,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在文現代設計中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

        例如說“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鳥鳴、蟲叫、獸吼、風聲、雷聲、雨聲等等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語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規律,從現代語言中可以分辯出一些線索。這也是告訴我們文字中含有聲音的藝術,有人說聲音的藝術就是音樂,我不敢妄自否定這樣的觀點,但現在我至少能得出聲音的藝術在文字中同樣存在。進而讓我們想到當代藝術設計中融入“聲”的元素的優秀作品。

        再說到“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遠古時代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和種族延續問題。在與大自然和猛獸毒蛇等的斗爭過程中,有時需要用“形”或“畫”來表示事物。例如:遠出狩獵,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巖石上或樹干上做一些標記。人類在狩獵時,也注意觀察野獸的足跡,以辨別出野獸的特性。另外,人類也可能出于對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巖洞壁上,畫上“日、月、人、山、木、動物、祖先……”等圖象。[3]P216

        “形”對現代設計的影響那或許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管是什么領域的設計師都是在追求形式的美感,漢字造型本身所具有的裝飾意味在當下設計中“中國風”的推進下顯得十分突出。漢字圖形裝飾特點主要是受民間造型藝術、傳統吉祥圖案等內容審美影響,為藝術設計創作提供了廣泛的優秀素材。從現代大量的成功力作中,我們不難看出“民藝”的蹤影。例如,北京2008奧運會會徽的“中國印”造型等等。

        “象”則是創造漢字和《易》說理預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屬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這些基本部件相互組合,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創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還可以進行 更高層次的組合,產生用于表示各種事物、各種意念的諸多文字。在很多人腦中總認為“象形”是我們祖先創造文字的最初的方法,而現代設計中的象形手法也是被我們大量運用的,可以說是隨處可見,特別是應用于LOGO的設計上,比如聯通的LOGO,變是采“盤長”之形,然后又附之于連結、聯通之意,可謂精彩。

        “數”概念是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無”和“有”。“有”進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數的概念。然而“數”的概念在現代設計中可能最多的就是表現在空間設計上,空間設計講求的從大范圍的有到小范圍的填充,始終在追求整體的統一與和諧。[2]p69

        “理”是“象、數”的擴展。漢字外延的演變主要是通過“理”來擴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變得明顯……”等。“理”在我的理解上就是講求一個設計的“提煉”,我想最明顯就是我們的設計策劃上,設計策劃是啊現代藝術設計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整個設計體系的創意、執行過程等許多大個概念及細枝末節的最重要的依據。一個好的設計永遠都是有非常具有創意和生命力的策劃所主導的。當今社會被經常作為話題的應該就是地產業了,它的政治、經濟因素我們撇開不談,就說一些優秀的地產推廣,在這樣一些成功的推廣中,你會發現它的所有的操盤手段、營銷模式、廣告策略等都是一跟主線出來的,那就是前期的策劃,那樣的策劃是極其凝練的,但隨之而來一大攬子的設計,這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理”。

        四、結語

        漢字作為一種文字語言,其發展演變和造型構成確實一門獨特的視覺藝術,上述漢字演變的五個階段“音、形、象、數、理”,本質上也是創造漢字的五種基本方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漢字演化與當下我們的藝術設計的關系,其實與其說“關系”,倒不如說是對我們現代藝術設計的促進與推動。漢字在幾千年的發展延續中凝聚了中華民族無盡的智慧,是先人無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集中體現。

        中國漢字之博大精深,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才能獲得更為完整的體會和運用。

        注釋:

        [1]諸葛鎧著.《設計藝術學十講》.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第2篇:漢字的演變范文

        關鍵詞:形體 演變 部首 定型

        漢字在形體上的變化過程十分復雜,但由起初的象形變為現在的符號化,是字體演變過程中最明顯的變化,許多形體相似的構件被類化,進一步被定型為部首偏旁。“字形之學不在于以古字為正字來糾正后代的‘訛誤’,而在于發現演變的原因,歸納演變的規律,掌握字形演變的方向。”[1]這是唐蘭對字形演變所持的態度,強調了演變規律的重要。自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首創部首分類法,部首便成為區分漢字的重要方法。“艸”是一個重要的漢字部首,然而結合文字形體演變的進程分析,就會發現這個部首的來源并不單一,有些甚至與我們對“草”字頭的叫法相去甚遠,但最終都被定型為部首“艸”。

        一、部首的產生及功能

        (一)部首的產生和發展

        東漢學者許慎著《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全書分十五卷,列五百四十部,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根據小篆的字形特點,對這些字進行歸類,即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歸為一類,并命名為“部”,各部第一個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叫作部首。許慎在《說文解字·序》里說:“其建首也,立一為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于亥,知化窮冥。”[2]這也表明,許慎歸納的五百四十個部首有著嚴密的體系,部首與部首之間具有形體上的聯系,而且部首之間在意義上也有一定的連貫性,甚至部首的先后排列都有著“始一終亥”道家哲學邏輯的考量。

        然而《說文》中的540部首有許多重復混雜,整個體系并不十分科學。例如“玉”和“玨”分列二部,但從字義上看“二玉相合為一玨”,“玨”字是由兩個“玉”字組合而成,應歸為同一部;其他的還有分列“口”“吅”“哭”三部,“木”“林”二部等等。在我們現在看來,《說文》中的540部有很多是可以合并的。此外,《說文》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列為第一部,將“亥”(……亥而生子復從一起……)列為第五百四十部,這是受當時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影響,并未嚴格按照筆畫的多少繁簡來分部編排。

        盡管《說文》的部首存在缺陷,但它對后世學者還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后世編排的一些字書辭典,如《字林》《玉篇》《字通》《字匯》《康熙字典》《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甲骨文字典》《甲骨文詁林》《金文編》《古文字類編》等都是在借鑒《說文》部首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革新完善。縱觀字典辭書部首的演變,大致經歷了由表意部首向形體部首的演變,部首數量不斷減少,并最終定型。2009年,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的《漢字部首表》規定主部首201個,附形部首99個,漢字部首得到了進一步規范。

        (二)部首的功能

        眾所周知,小篆上承甲金文字、下傳隸楷,是連接古今文字的橋梁。在字形上,小篆由金文簡化改造而來,保留了很多金文的字形特點;從小篆轉化而來的隸書則在筆法上吸收了小篆的一些構形特征。《說文》以小篆編排,尤其是以兼顧字形與字意為基礎的部首分類法,統攝九千多個漢字,開創了漢字分類和辨識的新舉措。因此,可以肯定最初的部首分類為文字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來源,這些部首體現了較強的文字學原則,具有表形與表意的雙重功能。

        隨著漢字的數量不斷增加、字形不斷衍化,部首的數量卻在不斷減少。一方面,在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形體類似的部首被合并,某些部首的統攝功能增強,歸于該部的字不斷變多。另一方面,一些部首的表形與表意功能被削弱,部首不能完全代表該部所有字的形符,同時也不能充當該部所有字的義符。然而,隸變以后,漢字在形體上的演變程度不斷減小,音近字不斷增多,部首在區分漢字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由于文化傳承需要,字書辭典大量出現,許多人在指稱單字時都帶上部首名目,部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熟知。很明顯,此時的部首體現了較濃的檢字法原則,具有檢索和區分漢字的功能。

        在《說文》產生以前,中國古代并沒有系統的以部首編排的字書,《說文》開創了部首排字的先河,段玉裁則稱其為“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由“據形系聯、兼顧形意”發展到“歸類檢索、指稱區分”,部首的功能并不是固定的,它與漢字形體演變緊緊聯系在一起。

        二、漢字形體演變中的部首“艸”

        (一)部首“艸”的形象定型

        為“艸”的小篆字形,是《說文》中艸部字的偏旁;在楷書字形中,被簡化為“”,很明顯,楷書字形的線條更為平直,書寫起來也更為快捷。上世紀50年代的漢字簡化工作,有進一步將“”變為了“艸”,由原來的四筆簡化為三筆,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在字典里普遍看到的“草”字頭,即已經固定為三畫的偏旁部首“艸”。

        《說文》:“艸,百芔也,從二屮。凡艸之屬皆從艸。”而在艸部之前還有一個屮部,許慎據“屮”字的小篆字形,推斷出“屮”是草木初生之形。其實,“屮”字早在甲骨文時代就已出現,屮的甲骨文字形為(粹一九三)或(佚八四),小篆字形為。由此可見“屮”字甲骨文與小篆字形極為相似,都有很強的摹寫表象功能。因此,才會出現有兩“屮”的艸(表示各種草木),三“屮”的芔(草木的總名稱),四“屮”的茻(義為“許多草”),最終古人選取了既能完整表達各種草木形象而又書寫方便的“艸”為部首。

        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許慎完成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經過一千九百多年的時代變遷,才完成從“艸”到“艸”的過渡定型。這一過程中,隸變的“艸”象形意味淡化,在承襲“草木屬性”的同時,逐漸變為符號化的形旁,但是“艸”又不能作為部首“艸”下所有字的義符。

        (二)以意構建的部首“艸”

        艸部共收445字,毫無疑問,所有字的小篆構形中均含有“艸”這一構件,艸部字幾乎都是對草木植物的屬性和類別進行指稱和區分,是意義上的構建。例如:“蔡,艸也,從艸祭聲”“茁,艸初生出地皃”“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芟,刈艸也”等。此外,廌部的“薦”(薦,獸之所食艸)、水部的“萍”(蘋也,水艸也)等字也是用以表達植物類別。蓐部的部首“蓐”,華部的部首“華”也都與艸有著密切聯系,《說文》:“蓐,陳艸復生也,從艸辱聲。一曰:蔟也”、“華,榮也。從艸從蕐”。這些字數量眾多,就目前的字義來看,也大多與草木保持直接聯系,在部首“艸”的構建中占有很大比例。

        還有一些字是通過間接方式來構建部首“艸”。《說文》:“莫,日且冥也,從日在茻中。”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莫字,字形主要為(甲二〇三四)、(乙八七九五)、(粹二)、(京津四三〇〇)等,與小篆字形幾乎沒有差別。徐中舒認為,“甲骨文從茻,字形多有繁簡增省,或從隹,象鳥歸林以會日暮之意。釋義:一、日且冥也,日將落之時也。”③“莫”的這個字義在卜辭中較為常見,但現代漢語中的“莫”字則變為了一個否定詞,“甲骨文的莫字作日已隱沒入林中之意。透過林隙的光線已甚微弱。莫后來被借用為否定詞,故又加日而成暮字。”[4]據以上分析可知,表達日落黃昏的“暮”其實是硬性加個“日”字才生成的,而本字卻是我們已經不太熟悉的“莫”。由到“莫”的演變過程中,“茻”先是變成了“艸”,再變為“艸”,雖然這一信息并沒有完整的傳遞下來,但從“艸”和“日”等構件出發,還是能還原出這個非草木類漢字曾經與草木的聯系,而“艸”是必不可少的紐帶。

        《說文》:“莽,南昌謂犬善逐兔艸中為莽,從犬從茻,茻亦聲。”段玉裁認為“此字犬在茻中,故稱南昌方言,說其會意之恉也。引申為鹵莽。”由于二人均未接觸到甲骨文,對字形以及字的本意都有些誤解,其實“莽”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了。莽的甲骨文字形為(存一·一四四零)或(存二·四九五),徐中舒認為:“從林從犬,林或作森。甲骨文從艸、林、茻、森每可通,故此字當釋莽,象犬在林莽中形。”[5]由此可知,“莽”字可能不是許慎和段玉裁所理解的南昌方言,況且“茻”在此處不為特指意義的草叢,只是泛指一般意義的林莽。從甲骨文的字形分析,“莽”字描繪的是殷商先民的社會生活場景,他們可能在縱犬逐兔,也可能在觀察林中瘋跑的莽犬。總之,這幅生活場景所表達的內容與草木植物有著密切關聯,但“莽”字的的確確是一個非草木類漢字,僅僅因那只莽犬穿林而過便與“艸”牢不可分。

        (三)以形構建的部首“艸”

        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漢字也在同步進行著演變,這就促使人們對文字重新理解認識,并進一步對文字進行改造,從而導致了以形解字現象的產生。在漢字形體發生改變后,以形解字的方法并不十分可靠,對形體的理解往往加入很多主觀內容。在部首“艸”的構建中也存在此類現象。

        《說文》:“萬,蟲也。從禸,象形。”在許慎看來,“從禸”是指蟲子的尾部,而剩余的部分則像蟲子頭部之形狀。段玉裁則認為“……謂蟲名也,假借為十千數名,而十千無正字,遂久假不歸,學者昧其本義矣。唐人十千作萬,故《廣韻》‘萬’與‘萬’別……與蟲部蠆同,象形。”[6]顯然,二人均認識到“萬”是象形字。“甲骨文作、,金文作、、。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卜辭及古金文均象蝎。’”[7]通過對萬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分析就很容易發現:人們將甲骨文中蝎子的一對螯鉗異化成小篆形體的“”,后來就慢慢變為楷體的“艸”,最終被人們定格。著名話劇作家先生原名萬家寶,為筆名,由“萬”拆分為“艸”和“禺”兩部分,而“艸”取諧音變為“曹”,于是便組成筆名。可見,人們在認識“萬”字的時候,已經將“艸”作為習慣性的符號指稱。

        此外,被異化為“艸”的各種古文字構件還有很多,如不細細推敲就難以還原其本來面目。《說文》:“??,羊角也,象形。”段玉裁進一步指出“羊角也。玉篇曰。????,?角皃。廣韻曰。????,羊角開皃。”意為羊角形狀的“??”常常被用作造字構件,如萑部:“萑,鴟屬。從隹從??,有毛角。所鳴,其民有旤。凡萑之屬皆從萑。讀若和。”《說文》??部:“目不正也。從??從目。凡??之屬皆從??”,而隨后的“瞢”字則將上半部分的字形變為了“艸”,“瞢,目不明也,從??從?。?,目數搖也。”可見,很多字中的“卝”都因為同“艸”的形象十分接近,最終被歸為“艸”部字。

        以形構建部首“艸”不是個別現象,而是集中表現在漢字形體日趨穩定的發展時期,尤其是一些象形字在形體轉換中很容易發生異化現象。但是,這些字從字意上看與“艸”的草木屬性幾乎沒有什么聯系,僅僅是把“艸”作為書寫構件和檢索部首來使用。雖然以形構建部首“艸”的字不是太多,但需要人們在以“草字頭”進行區分歸類的同時注意其本意。

        三、部首定型的規律及思考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產生以來一直在結構形體、語音和字義上發生變化。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已從最初“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形文字逐步發展成為形、音、義兼備的成熟文字體系。為了書寫和表達的簡便,越來越多的漢字被歸于不同的部首下。在“艸”的演變過程中,會意字、形聲字數量不斷增多,漢字構形不斷簡化。由于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歸在“艸”為偏旁部首下的字越來越多,而人們也漸漸習慣于以“草字頭”來稱呼部首“艸”,進而來指稱和辨識某些漢字。一方面,這種演變為漢字的書寫記憶提供了方便,便于文字的普及和學習;另一方面,這也導致很多漢字本意湮沒,甚至造成對一些漢字的誤解。

        “從甲骨文到秦篆歷代古文字大量形體的實際面貌,隸變以后漢字形體演變的復雜事實,都對傳統‘六書’提出了挑戰,進一步說明了‘六書’僅對秦代規范的小篆是適合的,但是它無法覆蓋歷代的漢字構形。”[8]因此,漢字構形學對部首在內的漢字構形進行了大量研究。首先,從部首演變過程來看,最初的部首功能是定位于“據形系聯”上,同時也兼具表意功能,這一規律在《說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其次,隨著漢字的增多以及使用習慣的作用,人們一直在對漢字進行改造,于是部首便成為了一種書寫構件,這也使部首真正具有了統攝功能,相對《說文》的部首系統是一種進步。與此同時,為了書寫和表達的簡便,部首構形中的異化現象產生。最后,當漢字形體較為固定時,部首的作用便越發重要,它已經成為了人們對漢字進行歸類區分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不再考慮單字與部首表意的關系,部首在此時定型,幾乎不再變化。總之,部首的定型是在漢字形體演變的基礎上實現功能的轉變,即從兼顧形與意的文字學原則到以歸類檢索的檢字法原則。

        漢字發展到今天已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解碼,破譯漢字的原初構造,在漢字文化興起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急迫。因此,筆者認為在學習漢字時,要意識到漢字象形的原始屬性,這如同漢字生息綿延的固定基因。時至今日,這一屬性便濃縮到了常用的偏旁部首中去了,對偏旁部首重新認識和學習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能探源漢字的歷史,還能掌握漢字的現在,也是理解漢字背后所隱含著的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唐蘭.古文字學導論[M].濟南:齊魯書社,1981:730.

        [2]許慎.說文解字[K].北京:中華書局,1963:319.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

        社,2006:61~62.

        [4]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M].北京:中國

        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87.

        [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

        社,2006:64.

        [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39.

        [7]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1:214.

        第3篇:漢字的演變范文

        1、甲骨文階段 ,“我”字在甲骨文階段是殷商及其前期相當一個階段群體活動生活的反映和總結, “二戈向背”是指兩般武器“長柄和三齒的鋒刀相背”,在生產力極度低下,人類僅依賴捕魚捉蟹或攀枝附葉尋找山果等簡單生存方式向狩獵過渡時,“我”的身體和思想,對內持戈排敵,力圖生存;對外舞刀克異,排除精神宿敵。

        2、隨著人際關系相對穩定和部落間爭斗減少,晚期甲骨文中的“我”字左戈簡化了齒形。但仍不排斥對外克敵。

        3、隨著種植業為主逐漸代替狩獵時,左戈利齒狀被寫成了“禾”,整個字形由甲骨文的獨體字變成了“禾”、“戈”合一的合體字。這時“我”字的兵器功能少了一半,形成一半是維系生存的“種植”,一半是防御或進攻。

        第4篇:漢字的演變范文

        “冰”字是個象形字,即“^”。①是甲骨文字形。兩個折起的線表示突出或有紋理的冰塊。②是金文的字形。與甲骨文同形同義。③是小篆的字形。為表示冰是由水凍結而成的,又在旁邊加上了一個“水”。④是楷書的字形。“^”和“冫”都是“冰”的象形字。《說文》:“冫,凍也。象水凝之形。”其實“冫”為“水”的初義。《荀子?勸學》:“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引申為凍結。“冫”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冫”組成的字大都與冰凍、寒冷有關,如“冷”,“凍”、“涼”、“冽”等字。

        “冶”是個會意字。①是金文的字形。左上部的二短橫表示金屬塊,下部為“火”,右邊的“刀”表示用“火”熔化金屬塊鑄造刀具之意。②是小篆的字形。原來左邊的二橫訛變成了“冰”(可能是意指在火的烘燒下金屬塊和冰塊都會熔化,所以相互替代),同時,原來的“刀”訛變為“臺”。③是楷書的字形。《說文》:“冶,銷也。”銷是指鑠金。可見“冶”字的本義就是熔煉金屬。由“冶煉”可以引申為“鑄造”,又可引申為“造就”。“歷”字很象形。①是甲骨文的字形。上部是兩棵“禾”,用以表示是一行行的莊稼,下部是腳(止),腳趾朝卜,表示前進的方向,意思是走一?行一行的莊稼并從巾穿過。②是金文的字形。在甲骨文字形之上有加卜了一個“廠”字,表示在山崖前種有一行行的莊稼。③是小篆的字形。將甲骨文和金文進行了整合,字形復雜但表意更清晰,表示人徒步從山崖前的莊稼地中走過。④是楷書繁體字形。⑤是楷書簡化字形,下部全部變了,僅有一個“力”字,變成了一個外形(廠)內聲(力)的新形聲字了。

        “歷”字的本義是經過。由這個本義可以引申為“逐個地”,“一件一件地”,再可引申為疊聲詞“歷歷”。杜甫有《歷歷》一詩:“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成語“歷歷在目”即由此而來。

        “歷”字在古代有很多寫法,如“”、“”。其中的“”字,是古人專指歷法,歷書,日歷的“歷”字。古人把歷字原在下部的“止”改成了“日”,以“日”代“止”很有道理。“”和“”的關系,是古今字的關系,但不管那種寫法,現在都簡化為“歷”字了。

        “原”字是個象形字,是“源”字的本中。①是金文的字形。表示在山崖間有清泉涓涓不斷地流出。②是小篆的字形。把一個意思已經講得很清楚的字搞得更復雜了,一下子由原來的一股泉水加成了三股泉水,這更強調了源源不斷的指意。③是楷書的字形。

        “原”字的本義是“源泉”。“木水之有本原”這句話講的是木有本,水有源,所以從這個本義義引申為開始,起源。因“源”字又含有“水流平緩”之義,又可引中為將平坦之地稱為“平原”。

        第5篇:漢字的演變范文

        用馬字的地方很多,如“馬上就到”、“馬到成功”、“萬馬奔騰”、“千軍萬馬”等,還有成語“馬首是瞻”。“瞻”是“看”的意思,因此有人把這句成語理解為“只看馬頭”,這是不對的。這句成語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在這里的意思是說:雞一叫就要把出征的戰車架好,把水井堵上,把爐灶拆掉,就看我的馬沖向何方,我的馬頭朝向那里,那里就是你行動的方向。現在就用“唯……馬首是瞻”來比喻服從某一個人的指揮或樂于追隨某一個人。

        “馬”字同時也是一個偏旁部首字,凡是由“馬”組成的字大都與馬或牲畜有關,如“驢”、“騾”、“駕”、“馭”等。馬也是姓氏。

        “馭”是一個會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上部表示一匹馬,與甲骨文“馬”字很相似,不同的是在下部有一只手,表示用手駕馭馬車。②是金文的字形。左邊是匹馬,右邊是一只執馬鞭的手,更形象地表示了駕馭之意。③是小篆的字形。左邊仍為馬,右邊為手,這里僅有手形,而無馬鞭了,表示以手馭馬之意,又回溯到甲骨文之意。④和⑤分別是是楷書繁體字和簡化字字形。

        “馭”字的本義是駕馭馬車。由“駕馭”之義引申為控制。

        “幺”字是個象形字,讀作yāo。①是甲骨文的字形,像一束絲的樣子。②是小篆的寫法,與甲骨文相似。③是楷書字形。許慎《說文》:“幺,小也。”“幺”字的本義為“小”。如《爾雅》注稱最后出生的小豬為“幺豚”。“幺錢”指漢代直徑七分重三銖的小銅錢。《日知錄》中“謂一為幺”。因為“一”是除零之外最小的整數,所以至今人們還把最小的稱為“幺”。在山東有些地方把最后出生的小孩子或小動物為“小幺郎”,而在湘西和四川一帶稱幼子為“幺兒”。“幺”是個部首字,凡由“幺”所組成的字多有“小”義,如“幼”、“幽(為渾暗而狹小義)”等。

        “纟”字最初的寫法其實是“糸”,現在簡化成“纟”,也就是“絞絲”旁。①是甲骨文的字形。表示一小把絲擰在了一起,防止亂了。②是金文的字形,與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字形,更簡單了。④是楷書字形。⑤是楷書簡化字形。

        “糸”字也就是我們口頭語講的“絞絲旁”。其實,這個“纟”字不讀sī(司),而應讀為mì(密),這個字的本義是“細絲”。宋代徐鍇說:“一蠶所吐為‘忽’,十忽為‘絲’;‘糸’,五忽也”。可見這種絲是極細的。

        “糸”字是個部首字,凡由“糸”所組成的字大都與“絲”或“織”有關,如“紗”、“綸”、“纖”、“經”等等。

        “絲”字是個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表示兩把絲扭在一起。②是金文字形。③是小篆字形。④是楷書繁體字的寫法。⑤是楷書簡化字的寫法。

        “絲”本意是指“蠶絲”。如我們十分熟悉的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絲因為很細小,所以又為一種計算長度、容量、重量的微小單位,如一絲為千分之一分。后來引申用來形容細微之極,如絲毫不差、一絲不茍等。“絲”在古代為八音之一,往往指弦樂器,如絲桐、胡琴、琵琶等。

        第6篇:漢字的演變范文

        【中圖分類號】K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7-6241(2012)18—0009—09

        漢高祖曾有詔云:

        人之至親,莫親于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于子,子有天下傳歸于父,此人道之極也。前天下大亂,兵革并起,萬民苦殃,朕親被堅執銳,自帥士卒,犯危難,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也。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該詔書的頒布主要是為了處理漢高祖之父的稱號問題,但卻明確詔告了“家天下”的政權性質與父子相繼的皇位繼承原則,這不僅是“尊太公日太上皇”的根據,亦成為“皇太子”一職設置的法理來源。圍繞著皇位繼承,自西漢起便設置了一系列太子官屬,其中太子舍人是最具特殊性的一個職官,據《后漢書·百官四》云:“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屬皆罷,唯舍人不省,領屬少府。”太子舍人是太子官屬中唯一的常設官,與太子的廢立無關,而且領屬不定,無太子時,領屬于少府。魏晉迄于南朝,受朝廷官僚體系整體發展的影響,太子舍人一職的員額、品秩、職掌、地位、領屬、轉遷也發生重大變化。不僅如此,太子舍人還分化出中舍人、通事守舍人等新職官。兩晉南朝太子舍人的演變、分化,與東宮這一階段中書、門下機構的形成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本文即以漢晉南朝太子舍人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太子舍人的職能演變、職官分化的研究,探討舍人在東宮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有助于揭示漢晉南朝東宮中樞機構的變遷,增長對這一時期皇權政治與官僚制度之變化的認識。

        一、從私屬到官屬:兩漢太子舍人的變化

        《漢書》卷二《惠帝紀》載:“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日皇太后。賜民爵一級。中郎、郎中滿六歲爵三級,四歲二級。外郎滿六歲二級。中郎不滿一歲一級。外郎不滿二歲賜錢萬。宦官尚食比郎中。謁者、執檐、執戟、武士、騶比外郎。太子御驂乘賜爵五大夫,舍人滿五歲二級。”顏師古注日:“武士、騶以上,皆舊侍從天子之人也。舍人以上,太子之官屬。”漢惠帝初繼位,所賜爵者將舊侍從天子之人與太子官屬并提,文中所言“太子舍人”當是劉盈為太子時的官屬,可知西漢立太子之初,便設有太子舍人。

        據班固《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西漢太子舍人為太子太傅、少傅屬官。同為東漢初人所作的《漢官舊儀》云:“(太子舍人)如郎中,秩比二百石,無員,多至四百人。”然《通典》卷36《職官十八》所整理的“西漢官秩差次”、出土文獻西漢初年所定《二年律令·秩律》中均無太子舍人官秩的記載。閻步克推斷漢初除作為行政吏員的“吏”以外,還存在一個被稱為“宦皇帝者”的侍臣系統,其與“吏”的區別便是“吏”有祿秩,而“宦皇帝者”無祿秩,太子舍人便屬于“宦皇帝者”。

        就“舍人”之稱謂而言,《周禮·地官·司徒》載:“舍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云:“舍猶宮也,主平宮中用谷者也。”即在《周禮》的職官設計中,“舍人”是主宮中用谷的一種職官。然而,“舍人”之名不見于《春秋左傳》,《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記載伍子胥死前曾有言告于其舍人,這是春秋晚期的事。在《史記》中,“舍人”頻見的時代主要是戰國中期以后,如藺相如、李斯曾做過舍人,蘇秦、張儀、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呂不韋、繆毒等也養士以為舍人。劉邦起事時,身邊骨干不少以“舍人”為稱,如“高祖為沛公,以噲為舍人”;“食其以舍人侍呂后”,《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中劉邦功臣“以舍人從起(某地)”者凡22例。戰國及秦漢之際的這些“舍人”都不是《周禮》所說的職官。《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為舍人”,集解文穎日:“主廄內小吏官名,或云待從賓客謂之舍人也。”前半句當是引自《周禮》,可能注解者也覺得此說與史實難合,故以“侍從賓客”來界定“舍人”。《漢書·高帝紀上》“其舍人陳恢日”句,顏師古注解:“舍人,親近左右之通稱也;后遂以為私屬官號。”

        第7篇:漢字的演變范文

        關鍵詞:漢字結構類型;含義;演變性;規范性

        【中圖分類號】G642

        一、漢字結構類型與漢字構形法、漢字基本類型

        1.漢字結構類型與漢字構形法

        在傳統的漢字構形研究中,常常把漢字構形法和漢字結構類型相混淆,其實,構形方法和結構類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構形法是對個體漢字在構形過程中,運用何種構件、數目多少、拼合方式以及構件擺放的位置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結構類型是按照不同的結構方法對漢字所作的形體結構類型上的分類,其所依據的標準是漢字的結構方式也就是構形方法,通過這種形體結構類別上的分類進一步對構形方法進行整理和完善方面的指導,從而使之更為符合漢字的構形實際。它們之間的聯系,可以作這樣的概括:在漢字構形方法的研究中,根據某一相同之構形方法而產生之字,是為某一結構類型之實、之成員、之內容;在漢字結構類型的研究中,某一構成方法為劃分或確定某一結構類型之根據。通過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在漢字構形方法和漢字結構類型這兩個方面,漢字構形方法是第一性的,是基礎性的,而結構類型是第二性的,是依賴于構形方法而產生的;甚至還可以說,對于構形方法的研究越深刻、越精細,而對于結構類型的研究和劃分也就越容易、越科學、越明確。

        2.漢字結構類型和漢字基本類型

        從傳統六書觀念上講,不少學者認為傳統六書為漢字形體之六種結構類型,也有認為前四書為結構類型。這種認識,毫無疑問,有其含混處,正是這種含混才帶來長達1900余年的關于六書為造字法和體用二分以及其他各種認識的分歧。

        二、漢字結構類型的特性

        1.漢字結構類型具有演變性

        漢字結構類型所具有的演變性,是由漢字自身發展規律所決定的。漢字起源于圖畫,其帶有濃重的圖畫性痕跡的象形字是文字起源的主要途徑;又由于象形字是勾勒個體實物的圖形性的文字,故其在形體結構上具有整體性,即文字學意義上的不可分拆性,這就是古代文字學家所稱之“文”。漢字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書面符號體系。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再生性的演變,才使漢字形體結構顯得多姿多態,并進而產生出數以萬計的漢字形體,滿足著記錄漢語和人們交際表達的需要。如果僅以傳統六書之中關涉形體結構類型的幾書作以描述,這種再生性的演變自其基本者“象形”一法為其始點,在象形符號上附加表示抽象意義的點畫則為“指事”,“會意”、“形聲”則是兩個以上象形符號的組合。而其有序性的演變,由其結構類型之組構部件上看,則是由初期表形字的無定性形體的結構類型,到有定性形體的結構類型;由其結構類型之組構部件數目上看,則是由單體的或單體為主體的形體結構類型,逐漸發展演變為復體為主體的形體結構類型;這種有序性的演變,還表現在由各種結構類型所構成的整個漢字系統,其基本因子是象形之“文”;即使是為漢字主體的合體之字“,而無論其中哪一種類,皆以二文相合為其基本格局”

        2.漢字結構類型具有規范性

        漢字形體結構類型所具有的規范性,是由漢字始終堅持表意性以形聲結構類型為主體而又有著日漸嚴密的構形系統的性質所決定的。從總體上看,漢字的結構類型具有規范性,即不可隨意更改性。這種規范性的決定因素有二,一是組成漢字形體的構件,一是組構漢字形體的方法即構形方法(又稱結構模式)。象形字是早期漢字,最初采用繪畫的手法,按照物體描繪而成,此從整體上看是為完整的圖形,從微觀上看,既無點畫的姿態,又無筆畫的限制。由此可見,其構件也是單字之整體。由于其勾勒具體物形的要求,構件具有圖畫性(或用線條勾畫出的圖形),構件的具體形貌又決定造制單字采用獨體的結構方法,為此而產生獨體的結構類型的漢字;漢字適應記錄漢語的需要大量的創制其形體,其創制之法就選擇了象形這種獨體文作為構字字元,采用二體相合的構形方法而“形聲相益,則為之字”(雖有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二者為主的不同,但二體相合的本質是相同的),這就產生出或會意或形聲的漢字結構類型,其中又以半形半聲的所謂意音相合為主流;正是漢字始終維持著這種以意音相合(或形音相合)的基本結構制度,一直沒有發生本質上的演變,是漢字結構類型具有規范性的根本原因。

        3.漢字的字形結構對稱性

        著重探討漢字的字形識別規律與識字教學,還有一個特殊原因:即漢字的字形結構具有對稱性特點。對稱性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它同樣存在于漢字的字形結構之中。從廣義的對稱而言析,包括了漢字結構上平衡對稱和局部對稱,如黃、杜等字。據統計,在特別常用的42個漢字中,有11個是屬于麗邊對稱的。高尚仁指出:對稱性是最常見的視空知覺的基本現象,這類特征出現在漢字中的例子不勝枚舉。漢字的字形包括3個層次:一是基本要素,即組成偏旁部首與獨體字的筆畫。基本筆畫有5種。常見筆畫有28種。二是構字部件,即組成合體字的偏旁部首和獨體字。常用偏旁有140個,《新華詞典》中的偏旁部首有189個,獨體字有數百個。三是結構方式,即基本要素和構字部件組成漢字的結構整體及其組成漢字的結構順序。結構對稱性是漢字的字形結構方式之一,具有特殊性。所謂漢字的結構對稱特點,主耍是指漢字的字形結構具有幾何學上的對稱意義,它的構形筆畫或幾部件以某個線(面)為軸相互折疊后或平移后可以左右或上下重疊(完全重疊或部分重疊),具有冗余信息或重復的視覺信息,因此而區別于其它非結構對稱漢字。

        參考文獻:

        [1] 李圃等: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5

        [2] 劉志基1漢字體態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1

        [3] 周有光1比較文字學初探[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8

        第8篇:漢字的演變范文

        1、漢字的一般常識

        (1)漢字的造字法

        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于用字的方法。

        (2)漢字的形體及其演變

        每個漢字都是一個獨立的

        形體, 構成漢字形體的最小單位是筆畫。 漢字的基本筆畫是由點和成演變而成的八種筆畫:點、豎、撇、捺、提、折、鉤。

        漢字產生都是幾千年,形體在不斷地演變。主要經歷了甲骨文(鐘鼎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 行書到現在使用的簡化字這樣一個過程。

        2、正確書寫漢字

        (1)注意字休的規范化

        (2)不寫錯別字

        3、熟悉漢字的偏旁,部首,筆畫和筆順的知識, 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4、漢字中形聲字形旁與聲旁的六種配合方式

        (1)左形右聲 (2)右形左聲 (3)上形下聲

        (4)下形上聲

        第9篇:漢字的演變范文

        漢字的構形理據,指的是漢字采用某種形體結構的理由和根據,構形“體現了何種造字意圖、帶來了哪些意義信息”,在漢字的形、音、義三要素中,只有形體屬于文字本身,漢字的音義來源于漢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表意文字,漢字的構形理據探尋的是漢字字形與它所代表的詞或語素的聯系。

        文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漢字始于象形,其特點是直接描摹客觀事物的形體,字形是詞所反映的客觀物象的簡略輪廓和線條,漢字構形物象性強,個體特征鮮明。建立在物象基礎之上的文字符號直接與該事物聯系起來,間接表示與該事物關聯的某詞某義,王貴元先生說:“通過對商代文字構形的分析,可以發現早期漢字是字形直接表示事物、間接表示詞的音義。”在這一階段,漢字的構形理據主要體現在形體本身的象形性和形體之間的組合,漢字構形的理據是物象。

        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構形的理據轉化為詞的音義,通過會意、音義結構體現出來,聲符和意符參與整個字的構成,聲符和意符的功能在參與整個字的構成中體現出來,形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漢字構形的系統系增強。形聲構形方式的產生,并逐步發展成主要的結構方式,為漢字的進一步抽象和簡化提供了條件。

        1 物象構形階段漢字的構形情況

        物象構形階段的漢字采用按物繪形的方法構形,物象性強,個性特征明顯,其形體與構形系統的特點具體表現在:

        (1)基礎構件表形,構件數量多,變體數量也多。象形文字的構件具有濃厚的象物性,依物象之形表意,構件的形體、位置,因物象而異,形體呈現多樣性。基礎構件規范性差,沒有定形、定量,基礎構件數量就多。趙誠先生說:“根據漢字發展的大勢看,愈古老的系統,形體差別愈豐富,分類愈多,特殊而例外的現象愈復雜。與此相應,規范性就要弱得多。”

        (2)構件組合關系的平面性,字形結構的象形性。以物象為基礎繪制的字形各組成構件都處在同一平面上,成圖形性平面結構,各構件分不出組合的先后層次,同處在同一平面上。構件的組合是根據具體物象的實際位置關系來體現構意的,字形結構的象形性很濃。

        以物象為基礎的漢字,圖畫色彩濃,具象性強,構形的隨意性強,構形的系統性差。王貴元先生說:“物象的畫面性和飽滿完整性與字形的線條性和擇要性是造成同一物象多種字形的根本原因,所以,是字形表現的對象決定著構形系統的面貌。在字形以物象為表象的時代,其構形系統必然呈現象形和一物多形之態,也就是說,象形和一物多形的構形系統狀態就是其成熟的狀態。”

        2 音義構形階段漢字的構形情況

        (1)基礎構件音義符號化,構件形體固定化。音義構形階段,漢字構形的理據為詞的音義,這時構件形體表示的是音和義,就是構件獨立成字時,所記錄的詞的音和義,構件成為詞的音義的載體,這些構件就成了意符和聲符,構件大多來源于原初的象形字。構件以自己獨立成字時的音和義參與構形,而不是物象,構件的直觀物象性就逐漸淡化了,在書寫便利的驅動下,形體與原來的客觀物象越拉越遠,漢字形體逐漸演化,形體的符號性逐漸增強,隸變之后,象形性消失了,構件就完全成了音義符號――聲符、意符。

        到了音義構形階段,構件是原初獨立成字的象形文字,這些象形文字以它們獨立成字時所記錄的詞的音義來參與構形、體現構意。而在物象為基礎的構形階段,一物多形十分普遍,構件的寫法不固定,變體數量多,構件的形體往往隨著所構之字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到了音義構形階段,這些作為音義構件的象形文字的形體逐漸固定下來。構件形體的固定化有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王貴元先生稱之為定形、定量、定位和定向。定形指的是同物象形體的單一化、固定化,定量指的是單字形體構件及其數量固定化,定位指的是構件在被構字中上下左右等位置的固定,定向指的是構件在被構字中方向的固定。

        構件形體固定化的過程,就是構件形體象形性消失的過程,隸變之后,部分構件成了固定的部首。

        (2)會義、音義組合的層次性,形聲成為主要的構形方式。會義組合指的是意符和意符的組合,音義指的是聲符和意符的組合,構件以所記錄的詞的音義來參與構意,表形構件變成了音義化符號,圖形式的平面組合結構方式,逐漸變為層次組合的結構方式。隨著基礎構件固定化的過程,構件的符號化增強,基礎構件相對減少,構件構字的頻率逐漸提高,層次組合方式的出現,所需要的構件數量相對減少。

        音義結合的形聲字,聲符與所記錄的詞的讀音聯系起來,意符與所記錄的詞的意義聯系起來,既實現了構形的理據性,延續了漢字表意的特點,明確了漢字是漢語的詞的符號,增強了漢字記錄漢語的明晰性,又簡化了漢字的構形方式,實現了造字的便捷,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形聲結構產生以后,漢字的孳乳分化,選擇了形聲化的方向,形聲字的數量急劇增加,它在整個漢字系統中的比重也相應加大,形聲字逐漸成為漢字主體。據統計,甲骨文中的形聲字約占20%,到了金文就增長到了50%以上,到了《說文解字》所收的小篆中,形聲字已占到了80%以上,到了《康熙字典》,形聲字約占90%,形聲逐漸成為主要的構形方式。

        二 構形理據的消失與漢字形體結構的記號化

        漢字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有些構件已經不能體現構形理據了,就演變成了記號,有些漢字形體的構形理據只是部分消失,形成了半記號字,有些漢字形體的構形理據全部消失,就成了記號字。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因某方面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形體失去了構形理據,遂成了記號字、半記號字,漢字形體結構的發展呈現出記號化的趨勢。

        1 物象構形理據的消失而導致漢字形體的記號化

        原初漢字是象形的,構形理據為物象,隨著漢字形體的演變,尤其是隸變之后,漢字形體由“隨體詰詘”的線條變成了“平直方折”的筆畫,漢字不再象形,形義聯系淡化,這些象形字就成為了記號字。例如:日、月、水、木、刀、弓、車、舟……,這些字現在已看不出物象了,象物性喪失,變成了記號字。

        2 音義構形理據的消失而導致漢字形體的記號化

        漢字的構形理據轉換為詞的音義后,漢字以會義、音義結構為主,但隨著詞的音義的發展,或者漢字形體的簡化、訛變等原因,構形理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形成了記號字、半記號字。

        (1)字形變化而導致構形理據的消失。隨著形體的演變,尤其是隸變,漢字形體在線條化、筆畫化過程中,許多形聲字、會意字的構件發生變化,而導致構件理據完全消失或部分消失而成為記號字、半記號字。如:《說文》:“更,改也。從攴,丙聲。”“更”,原本是一個形聲字,隸變之后,構件粘連而失去理據成為記號字。《說文》:“春,從?從日,屯聲”。“春”,原本是一個形聲字,隸變之后,保留了構件“日”,具有表義功能,構件“?”和“屯”粘連成為記號,“春”成為半記號字。《說文》:“年,谷熟也。從禾,千聲。”“年”,原來是一個形聲字,隸變之后,構件粘連而成為了記號字。漢字簡化也導致了漢字構形理據的消失而形成了記號字、半記號字。簡化,或直接減省繁體字的某些筆畫、構件,或通過簡單的符號代替原來的聲符、意符等方法,簡化了大批的漢字,亦形成了不少的記號字、半記號字。如:“雞”,原為從鳥奚聲的形聲字,經過簡化,聲符“奚”變為記號“又”,“鳥”仍為意符,整個字變成了半記號字。“?”,小篆由“聿”和“者”構成的形聲字,“聿”是意符,“者”是音符,隸變之后,“者”簡省為“曰”而成為一個記號,“?”成為一個半記號字,“?”通過草書楷化而又簡化成“書”,“書”就是一個記號字了。

        (2)語音變化而導致構形理據的消失。對于形聲字來說,字音的理據來源于聲符的讀音,隨著語音的演變,漢字所記錄的詞的讀音和聲符的讀音都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總是同步的,就使得許多形聲字的聲符失去了表音功能而成為記號。如:“輩”,從“非”得聲,“輩”和“非”上古都屬于幫母,隨著語音的演變,“幫”組聲母分輕唇、重唇,“輩”為重唇,“非”為輕唇,“非”作為聲符就失去表音功能而成為記號;《說文》:“刻,鏤也。從刀,亥聲。”現在,聲符“亥”已失去了表音功能,“刻”成了半記號字;《說文》:“溺,從水,弱聲。”聲符“弱”已失去了表音功能,“溺”成了半記號字。

        三 理據重構與漢字的形體結構變化

        在漢字發展和使用過程中,漢字構形理據不可避免地不斷弱化甚至喪失,但漢字是據意構形的,追求形義的統一貫穿于漢字發展的全過程,構形理據的弱化、喪失的同時,也就伴隨著理據的重構,推動著漢字形體結構的變化,于此產生了大量的古今字、異體字等。

        1 詞義理據的重構

        (1)意符的增加。物象構形理據的消失,導致漢字形體的記號化,而一少部分早期的物象字增加了意符或聲符,改造成了形聲字,使形義關系得到重新統一,實現了理據重構。“果”,原為象形字,上部為物象之形,隨著形體的演變,失去了物象之形,于是新增意符“艸”而成形聲字“?”,后又求書寫的便利簡化為“果”。“云”,原為象形字,后加意符“雨”成為形聲字“?”。“止”表腳趾意,原為象形字,后加意符“足”而成為形聲字“趾”。

        詞義的引申,導致字形與所記錄的詞義之間的聯系變得疏遠,構形理據弱化,增加新的意符,重構理據,后加意符而成的形聲字有一部分為亦聲字。“取”加意符“女”而成“娶”,“竟”加意符“土”而成“境”,“介”加意符“田”而成“界”,“慈”加意符而成“?”。

        文字假借,導致字形與所記錄的詞義之間的聯系喪失,增加意符,重構理據。“吳公”、“倉庚”等,加意符而成“蜈蚣”、“倉庚”;“辟”加意符而成“僻”、“避”、“壁”等。

        (2)意符的換用。由于文字的假借或詞義的引申,字形與所記錄的詞義之間關系疏遠甚至喪失,更換意符,重構理據。“沒”更換意符而成“歿”,“佩”更換意符而成“?”,“振”換意符而成“賑”。

        2 詞音理據的重構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全高清久久久久 | 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站 |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综合日韩天天久久一本 | 伊人狠色丁香婷婷综合尤物 | 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